
天尊迹先彰露。伪造经教又巳表明。灵宝文
明等修。馀经何人所作。伏请详辩。冀悉根
源。
先生曰。道经除道德二篇。西升一卷。又有黄
庭内景之论。自馀诸经咸是伪修。又有太平
经一百八十卷。是蜀人于吉所造。此人善避
形迹。不甚苦录佛经。多说帝王理国之法。
阴阳生化等事。皆编甲子为其部帙。又太清
上清等经。皆述飞鍊黄白药石等法。至如本
际五卷。乃是隋道士刘进喜造。道士李仲卿
续成十卷。并模写佛经潜偷罪福。搆架因果
参乱佛法。自唐以来。即有益州道士黎兴。澧
州道士方长。共造海空经十卷。道士李荣又
造洗浴经以对温室。道士刘无待又造大
献经以拟盂兰盆。并造九幽经将类罪福报
应。自馀非大部帙。伪者不可胜计。岂若释迦
大圣独擅法王。施化西国声流东夏。案列御
寇书云。商太宰问于孔子曰。三王圣者与。
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圣则丘弗知。五帝
圣者与。孔子曰。五帝善用仁义。圣则丘弗
知。曰三皇圣者与。孔子曰。三皇善用时。圣
则丘弗知。太宰惊曰。则孰为圣。孔子曰。丘
闻之。西方有圣者为圣=焉【宫】为圣为圣。不治而不乱。不言
而自信。荡荡乎民莫得而名焉。案宣尼此言

与老子西升所说略同。伯阳仲尼并此土称
之为圣。二人咸知西方有圣人。则明释迦之
道广矣。
公子曰。仆幼怀志尚早窃当时之誉。言谈之
者以词令见称。伏闻高论。有惭蹇讷木赐。
仰宣尼之崇仞。愧环堵之卑陋。郑咸观子林
之宴容。悟心识之昏怠。是知傅摇九万垂
天之翼方升。击水三千横海之鳞乃运。幸承
咳唾疑滞咸尽。窃见白屋鸿儒黄冠硕学。扼
腕盱衡之士。扬眉抵掌之宾。并云。儒道释
典三教是一。咸跻于善理无有三。慈悲仁恕
殊途而同归。利物济时百虑而齐致。虽碧鸡
黄马之辩。未可分焉。虽坚合异之词。岂能
别矣。每思此说交战于怀。请一详议。希除
众惑。
先生曰。子何言之当乎。余尝欲著论。未遑
削[葶-丁+呆]。因子之请见余之志。夫三教群分九流
区别。本迹斯异义意乃殊。非唯粗浅相悬。
抑亦凡圣全隔。寻文似涉参互究理居然不
同。自八卦成象六爻定位。披龙图而纪号。观
鸟迹以裁书。立德立言。三坟畅三皇之化。垂
训垂范。五典旌五帝之谟。洎乎姬公制礼
作乐。隆二南之风雅。孔父修诗述易。诠十
翼之精微。莫不序尊卑定君臣父子之道。次
长幼明夫妇友于之别。尽忠贞以奉国。崇孝
悌以资家。蕴恭谦以克己。施仁恕以待物。
敦信义以申交。务廉让以推行。此之五德立
身之义也。敷文德以化俗。运武功以宁乱。
修禋祀以绥神祇。崇宗庙而敬祖考。启畋渔

许由巢父是也。推究神仙之迹事涉凭虚。案
黄帝本纪。帝行房中之术。修导养之法。御
七十二女。服九一金丹。升鼎湖策飞龙白
日登天。群臣攀恋收衣冠剑履而葬于桥山
之阳。参验此词咸成乌有。夫葬者藏也。先
人云亡子孙感恋。卜其宅兆修建坟茔安
措魂灵藏秘骸骨。庶免曝露之患。皇帝
驭青龙以冲天。蹑紫云而遐上。高谢万机
脱屣四海。元来不死何因须葬。且邵伯司牧
分陜遗惠在人。尚蔽弟甘棠思德留树况
黄帝登九五之位。处万乘之尊。驭龙驾以
上仙。故胜寝疾而死若群臣攀慕情切。即合
留奉衣冠。岂容埋弃帝之遗服。以申诚恋之
志。仲子未薨来赗。左传以为非礼。黄帝不崩
而葬。臣下何苦见诬。必葬不虚升仙是妄。
进退之理事迹可知。且御女求仙恣欲求
果。更入轮回之境。讵登解脱之场。纵令实得神仙。终是未离生死。何况此术黄帝受之
于广成。所修在于一身。本非出代之法。
黄帝之迹如此。神仙传并虚陈。已其前
论。不复繁说也。
夫老子为教。备乎五千之文。庄周演论。详于

七篇之旨。所明道者但诠阴阳天地和气四
时生育之理。故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严君平等释云。一者元气。谓混沌
未分无状可见。于无状可见道中生一气
兆。气之清者为天。浊者为地。此一气生天地。
一生二也。因天地和而生阴阳及人。此二生
三也。以人禀阴阳。阴阳能生品汇动植之类。
此三生万物也。故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明道则阴阳也。阴阳不测之谓神明。即此阴阳
之理。非测度可知。此神妙也。能顺此阴阳之
理。安其所禀涯分守雌柔恬淡寂泊无为。
绝矫性之圣智。弃越分之闻知。同徼妙之
两观。泯有无之双执。挫折锐进之心。解释
纷挠之志。除刚勇之强梁。捐声色之耽染。
体祸福倚伏之萌。行慈俭谦退之行。即得终
其寿考免于身患。子孙昌繁祭祀不辍。苟
违于此。则夭命伤生。招于败累。息胤剿绝其
后不嗣。故云。善建不拔善抱不脱。子孙祭
祀不辍。庄周解牛以全其生。传火而续其命。
齐万物以杜健羡之路。隳四支以去形骸
之恋。述木雁用遣愚智滞守之方。喻指马
以忘天地执著之见。混变化而梦胡蝶。一夭
寿而延殇子。太山小于秋毫。则巨细之妄斯
显。朝菌长于大椿。则脩促之系方假。此并庄
周诠俗情妄执。遂有长短妍丑之实。而起人
我贪恶之心。利己损物致招患祸。此论一生之内有此颠倒。夭龄害命牵累败身。无未
来冥报之义。过去业缘之理。当代造善恶之
行。随其所行当代受报。与儒书所说大意略

同。此足明佛道全别。公子曰。三教悬殊若
此之异。一理之说吁可同哉。是知子休心
斋以忘身。非是为他祈福。宣尼洁斋以变
食。岂关藉因求果。设道供以邀冥资之助。
造天尊以希济拔之功者。何虚费哉。何虚费哉。而今而后庶几免矣。然章醮之法。符禁之
术。比见行者。时有效验。此事如何。更请详
议。
先生曰。子之此问诚有理焉。且章醮者祭祀
之流。祈祷之事有来自久。非唯道陵之法。
黄帝太公时行此术。醮者祭之别名。礼典
先著其义。道陵因而修之。行其法者谓之祭
酒。此是俗中术人之技。道士窃其法以求资
养。本非道教之宗。此乃涉于鬼道神祇之理。
俗谛妄情不无其事。与夫邪巫阴阳卜筮郊
祀尸祝之类也。行此法者自是太常所司。
不合隶属司宾寺管僧尼。所以属司宾寺者。
为佛法从西国来。同诸外客之例。道士元非
是客。自然不合属司宾寺管。又行章醮祭祀
之法。即是司礼寺事。但以寺观相对。因此遂
属司宾。以实而论。之祇合郊社所管。又符
者鬼箓。行之于鬼神之道。所以有验。亦焉
足怪焉。
公子涣焉疑释。欣然而作拜首而谢曰。仆
习蓼甘辛居鲍忘臭。沈澰弱丧积有岁年。今
属颓光西迈之晨。方悟非狂东走之弊。朝闻
夕死有慰深心。谨承命矣。请遵斯旨。书绅
自诫传诸将来。使夫倒踬之徒革心于昏
昧之俗。弘通之士悬解于真如之理。遂笔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