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正论-唐-玄嶷卷一

卷一 第 559c 页

No. 2112
甄正论卷上

大白马寺僧玄嶷撰

滞俗公子问于甄正先生曰。余长自聋俗。情
未晓于大方。生于季代。心有昏于通理。每迟
回于闻见。践岐路以踌躇。竟滞迷于言说。
仰夷涂而颠踬。自怀此惑行积岁时。希为指
南坐袪知北。先生乃隐机而对曰。余少闻诗
礼长好坟籍。耽玩有年搜览无倦。简册所载
文字所纪。帝王政化凡圣教门。莫不甄明是
非详辩纰谬。久蓄灵台之鉴。恨无起余者商。子今质疑。不失言矣。公子跪而进曰。
夫记事之书。历代之史。述古人之糟粕。寔先
王之蘧庐。此乃末俗之谈。焉足言议。
至如释迦贻范法王演化。超九流而独步。历
万劫而高视。言象不诠其阃域。愚智莫窥其
萌兆。皎皎焉若十景之耀青天。滔滔焉若
九瀛之浮碧海。此盖出世之圣旨。不俟仆
之一二谈也。夫道之为教。其来尚矣。爰自
黄帝之书。逮乎伯阳之典。修身理国之要。延
龄保寿之功。静退清虚之规。雌柔恬淡之
德。慈俭介刚之用。挫锐解纷之能。诚有益
于凡情。固无亏于时政。自家刑国抑有由
焉。近自吴蜀分疆宋齐承统。别立天尊以为
教主。据其经论所说。天尊者乃道法之宗
匠。玄门之极位。天人所奉。故号天尊。源乎
造化之先。本乎阴阳之始。生成天地孕育乾
卷一 第 560a 页 T52-0560.png
坤。万物资之以立形。三光禀之以成象。据
此所陈。天尊在于天地之先矣。先生学富蓬
山艺兼石室。道该儒史识辩幽微。明镜高悬
物来斯鉴。洪钟伫扣敢溯下风。请决深疑。庶
几迷复。先生乃仰天而叹曰。此迷固众。岂
独子焉。进坐。吾为子论之。夫道之为教。起自
黄帝。逮于伯阳。诚如子之言也。至于天尊者。
何虚妄乎。何虚诞欤。子谛听之。吾为子分析=折【宋】析辩之析辩之。夫宇宙之外言议所不及者。人
莫得而知之。天地之内耳目所洎者。咸可究
而详焉。余披览书史。古人陈迹简牍所纪翰
墨所传。咸见之矣。当为子据史籍凭典记而语之。案周易钩命决云。天地未分之前。有太
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有太极。谓之五
运。释云。气象未分谓之太易。元气始萌谓之
太初。气形之端谓之太始。形变有质谓之太
素。质形已具谓之太极。五气渐变谓之五运。
此言气形质具而未相离。皆谓太易太素等
也。又案易纬通卦云。易有大极是生两仪。
气之清轻者上浮为天。气之浊重者下凝成
地。天地和而生人。以人参之。谓之三才。又案
易序卦云。有天地万物。然后立君臣定父子。
长幼夫妇之礼。尊卑上下之别。据此。太易之
前气色未分形象未著。混沦茫昧无状之状。
二仪既判天地形具。三光以朗气象质见。阴
阳交合人乃生焉。自兹之后三才始备。此并
书纪所诠。若指诸掌。天尊若本无形色。即与
太易等无异。不得生在五运之前。若有形色。
即生在三才之内。不得在太易之先。且太极
卷一 第 560b 页 T52-0560.png
之先无形无象。天尊不合有形明矣。若与太
易同气。至太极后共三才俱禀形而生。此乃
为阴阳天地之所生育。岂能生天地哉。请
究斯理虚实自彰。不假傍求稽之经史。公子
戄然而惊曰。如先生所谈诚虚妄矣。但习俗
移人触涂多懵。以愚不了尚有惑焉。重申疑
绪。伏希指诲。案道家灵宝等经。非无凭据。咸
是天尊所说。部袟具存。若元无天尊经教从
何而有。灵宝于载事迹昭然。仆请再陈。庶
垂一览。经云。天尊居大罗天玄都玉京山。
或游空青林中。或坐寨木之下。处三清之
上。总九仙之长。朝会百灵阶级万品。其于神
变奇异备列经文。若无影响何能致此。亟繁
高听。希暂释疑先生莞尔而笑曰。子何惑之
滞乎。重为夫子扬攉而论之。子察之也。夫
言不可以虚发。必据礼经。笔不可以妄书。事
遵典籍。是知礼经无纪。咸非雅正之谈。典籍
不诠。并为虚谬之说。缣缃可验轴素难诬。
教异外方迹殊中宇。考之史策。同明鉴
之临形。求之帝载。若权衡之准物。自无怀以
往文字未融。炎皇以来书纪方渐。逮乎皇帝
少昊之代。颛顼帝喾之朝。唐尧虞舜之君。夏
禹殷汤之后。周武秦襄以降。汉魏晋宋以
前。上自尚书绵乎左传司马迁史记皇甫谧
帝王纪韦耀洞纪杨晔裴玠之书。历代相承
年祀显著。大无不录细无不载。禅让战争之
帝。纯浇步骤之皇。神祇变现之徵。灾异祥
瑞之应。龙凤龟蛇之通感。鱼鳖贙兕之精灵。
爰及树石奇怪鬼妖魑魅。莫不咸备书之。何
卷一 第 560c 页 T52-0560.png
独天尊不详其事。自天皇启运帝业权舆。逮
自人皇年代绵远。五姓为其宗本。七十二姓
派其繁流。至有巢燧人事。经六纪九十六
代一百八万二千七百六十馀年。其时文字
未生俗尚淳朴。自太昊至无怀氏。凡一十六
代。合万七千七百八十三年数历三纪七十
二禅。自炎帝神农氏至黄帝子孙。相承一十
八世。合一千五百三十年。文字已生渐可
详纪。自兹以降。史官立焉。历然可观。备诸
方策。天尊之义阒尔无闻。以此推之。足明
虚妄。昭然可验。何所疑焉。

公子曰。先生纵悬河之辩。吐连环之辞。藻
雪心灵清涤耳目。自可韬声屏息察理通幽。
而迷滞过深不无小惑。再黩高听有愧乃心。
请更详之冀申积晦。案道家教迹义旨甚多。
法门名数事理不少。经有三十六部。名乃
包于三洞。玉字金书银函瑶格紫笔朱韬。具
有表章。岂全虚也。

先生曰。子迷其本。又惑其末。为子备论少选
可悟。道经咸推天尊所说。说主本自凭虚。教
迹足成乌有。皮之不存毛将安附。虽有三十
六部。咸是伪书。徒称三洞俱非实录。玉字金
书伪中生伪。银函瑶格虚内搆虚紫笔之名。
既矫词而妄立。朱韬之说。亦假饰而空题。语
事似惑庸情。摭实足为虚妄。且道家经教
卷一 第 561a 页 T52-0561.png
云是天尊所诠。教主毕竟不存。明经无主可
说。说经无主自晓伪端。拔本塞源讵劳繁
述。子今尚未悟。终俟剖析论之。其称三
十六部者。义有由焉。此名发自佛经。道士因
而创作。庸俗愚情以增加为胜。以佛经有一
十二部。乃加二十四部总成三十六部。见佛
法说眼耳等六根染尘因兹结罪。遂于六根
之上每根开六种法门。六六三十六。故标三
十六。称虽有其名竟无其义。每部之内事理
乖张此非圣人所诠。妄造岂能该密。三十六
部伪妄可知。又三洞之名。还拟佛经三藏。三
洞者。一曰洞真。二曰洞玄。三曰洞神。此之谓
三洞。洞者洞彻明悟之义。言习此三经明悟
道理。谓之三洞。洞真者。学佛法大乘经。诠法
体实相。洞玄者。说理契真。洞神者。符禁章
醮之类。今考覈三洞经文。唯老子两卷微契
洞玄之目。其洞真部即是灵宝。经数并是近
代吴宋齐梁四朝道士葛玄宋文明陆修静及
顾欢等伪造。咸无典实。其洞神一部。后汉
末蜀人张道陵自云。于峨嵋山修道證果。老
子从紫微宫下降。授道陵天师之任。及符禁
章醮役召鬼神之术。道陵乃自伪造道经数
百卷经中。叙道陵与天尊相对说经。经文多
云。天师道陵曰。晋武帝平吴之后。道陵经
法始流至江左。文明等于道陵所造伪经之
中。创制义疏以解释之。因此更造伪经以增
其数三洞伪状足可知矣。玉字金书者。经云。
天尊于玉京玄都说经既毕。诸天真人编玉
为字。以写其文。一说云。玉字者。是诸天书名。
卷一 第 561b 页 T52-0561.png
金书者镂金为字。今道士所受法真文。及上
清其词。皆以玉字为文。其字似小篆又非小
篆。道家明真行道。于坛五方各施一真文。其
文书作玉字。宋文明等作隶书以译之。据文
明此状益彰字伪。若玉字本是诸天真人所
书。文明是近代道士。不预说法之会。又与集
经真人不相交接。如何文明得识玉字而易
以隶书。即彰玉字是文明所作改篆书体。伪
立玉字之名。所以还自以隶书易其伪字。以
此验之。皎然可悉。又云。银函瑶格。且函者
是盛经之匣。格者贮经之藏。此言天尊说经
人天敬重。盛以银函秘之玉藏。银玉贵故
用以缄经。准此虚词全为诡妄。但仙宫人代
贵尚各殊。若以人间银玉为天宫之珍。人间
声色可为天宫所重。声色伪经说妄银玉何
乃是真财色对境是同彼此有何殊别立财
破色未识其由。又云。紫笔朱韬此更虚伪。但
笔之起称基于六国。秦人蒙恬方始造笔。自
秦以前皆削木书之。或谓之椠。或谓之札。或
谓之觚。元无笔号。岂有天尊以称为笔。况
五色非实六尘咸假。迷心执系妄以为色。在
于贤圣本无此见。文明等以朱紫俗中所贵。
用饰签题之名。且韬者以拟六韬。妄窃太
公兵书之号。乃俗书之异名。兵志之殊目。
不离尘劳之境。才沦生死之流。语事似是美
名。鞠理全成伪迹。

公子闻先生此说。心昏志扰莫知所措。乃谓
先生曰。伏闻众口烁金积毁销骨。先生此
议。无乃是乎。未解所疑更希良释。经云。
卷一 第 561c 页 T52-0561.png
云彩霞光结空成字。烟辉雾液聚气为文。芒
垂八角字方一丈。灵宝具显。爰所惑哉。

先生曰。情弊执者难移。性明察者易悟。夫子
沈沦弱丧往而不返。靡思己惑翻见致疑。子
审听之。吾为子述。此经旨意久已晓之。盖
叙真文伪滥之源。显灵宝虚妄之迹。既云。
天尊含一气之端。包两仪之始。生化物象孕
育群形。说经不托空闻。造字何推气结。此文
明等伪造真文之因。虚立缘起之状。乃云。
天尊感云霞之气。聚结成文。字方一丈。冀
异凡俗之书。芒垂八角。用殊篆隶之体。若
其真文应见于此下方。警悟凡俗。须示灵
异之状。真文若在上方天尊都化之所。何须
广大其文。以呈诡怪之迹。徒陈海枣之论。宁
思蜗角之虚。此又伪也。公子曰。玉字之文结
空之气。既云虚诞。诚如所言。大罗之天玄都
之境。王京仙宇金阙天宫。空青宝林寨木
灵树。三清上界九仙灵府。道俗同诠。岂并非
实。

先生于是解颐而谓曰。适欲为子说之。子果
见问。今为子具陈其妄。案灵宝伪经有三十
二天。其天自下而上重叠置之。从下第一太
黄皇曾天。第二太明玉貌天。第三清明何童
天。第四玄胎平育天。第五元明文举天。第六
上明七曜天。第七虚无越衡天。第八太极濛
翳天。第九赤明和阳天。第十上真玄明天。十
一晖明宗飘天。十二竺落皇笳天。十三虚明
堂晖天。十四观明端静天。十五玄明恭庆
天。十六太焕极瑶天。十七元载孔升天。十
卷一 第 562a 页 T52-0562.png
八太安皇崖天。十九显定极风天。二十始黄
考芒天。二十一太黄翁重天。二十二元思
江由天。二十三上扑元乐天。二十四无极昙
誓天。二十五浩庭霄度天。二十六渊通元洞
天。二十七太文翰宠天。二十八太素秀乐
天。二十九太虚无上天。三十太释腾胜天。
三十一龙变梵度天。三十二太极平育天。谨
案道家三十二天。略无大罗之号。即明元无大罗之天。此又妄造。则此三十二天。总是伪
立。何以知者。今据二十四天名昙誓天。第三
十一天名梵度天。窃寻昙梵二字。此土先无。
玉篇说文字林字统竟无此字。昙梵二字本
出佛经。与无见之流翻译人。造用诠天竺之
音。演述释迦之旨。在于此方先无此字。后葛
洪于佛经上录梵字。训以为净陆。法言因而
撰入切韵。若天尊说灵宝等经。在于佛法东
流之前。此字未造。如何天名预用。若于佛法
之后。即是偷窃佛经。近始伪造进退无据。伪
迹自彰。大罗之名寔此之类。验斯一节足表
三隅。又玄都仙宫玉京灵岫。案经所说。玄都
是玉京山上宫名。金阙乃玄都宫之阙称。寻
讨宗旨虚妄又彰。且道法是此方之教。天
尊是此土圣人。诠化不在外蕃。居止合于此
地。自从文字已来。帝王境域。上自轩皇之
代。下至姬周之朝。东不越辰韩。西未逾大夏。
南才至象郡。北尚阻雁门。此中阔狭可知远近斯在。又据十州记。四夷传地理志舆地
志括地志汲冢书。并无玉京玄都之域未
审。天尊何处施化。若在诸天之上。天上人
卷一 第 562b 页 T52-0562.png
间境界全别。非唯秽净有异。谅亦语言不
同。至于文字尚好是事悬隔。但天地日月山
河金玉珠贝丛林山石之等。同业共感妄情
起计执有贵贱。在于上天初无此事。乃以
人间妄计金玉珍贵。用标仙都仙阙之名。
忝曰圣人。定不同此。此又虚也。但方域之言
随地改革。万里之内音旨不通。况在诸天固
殊声韵。设有天尊实于玉京山上说法。终藉
人传方至此地。复须翻译然可流行。验无
传经之人。又无翻译之所。纵令经语是此土
之音。必待人传得至此国。天尊说经之后。须
有集录门人。降自上天传于下代。发玄都之
胜境。至赤县之神州。诠三十六部之灵文。演
一十二品之科格。人事之间实为壮观。何故
史籍遗而不书。凡在有情。知其不可。此又虚
也。又空青之林。寨木之树。三雅之所不载。
九丘之所未详。虚搆异名冀殊俗物。唯有灵
宝经说。竟无典记可凭。事等凿空言同捕
影。此又虚也。又云。三清之天。九仙之府。弥
增伪迹转益虚宗。案灵宝三清天号。还同前
说上下安之。下曰上清。中曰太清。上曰玉清。
此三清也。此三天。布置在三十二天上大
罗天下。释云。玉清天尊所居之天。太清大道
君所居之天。上清老子所居之天。就教推寻
更成虚伪。灵宝列三十二天天位先定。若加
三清及以大罗。则有三十六天。不合祇有三
十二位。此又不可也。若三清大罗是三十二
天内。三清大罗是其别号。则列三十二天名
数合标。别号之名经无别称。明非三十二天
卷一 第 562c 页 T52-0562.png
之数。此又虚也。又此经称是天尊所说。说主
元自搆虚。徒有三清之名。本无天尊可立。
玉清之境还是妄论。所称大道君。道是虚通
之理。无物之谓。太上道君岂合有像。又不可
立太清之天。此又伪也。老子驱车西域。竟
无升天之由。虚标上清之位。事等系风之说。
再三虚妄伪迹逾彰。所言九仙者。案经所说。
仙有九等。等级差降以标其位。天尊若处其
长。不出神仙之流。神仙传中何为不载。设令
是实未免生死。终为劫火所焚。不入證圣之
位。凡其伪状即此之流。

公子曰。先生辩囿宏开。耀词葩于舌杪。言
泉迥注。泻文濑于谈端。若春景之煦薄冰。
类秋飙之拂危叶。辩即辩矣。疑尚疑焉。案
灵宝度人经云。天尊居始青天中碧落空歌
大浮黎土。此则所居有据。说法无疑始青。
之天显然。碧落之宫昭著。空歌标其境称。浮
黎列其土名。如何高论总排为伪。

先生乃抚掌大噱而谓公子曰。闻一知十。颜
回见称于孔父。朝三暮四。狙公致忿于庄生。
余昔怪焉。今信之矣。且始青之天与大罗何
异。碧落之号将上清岂殊。前以昌言。今复
致惑。案三十三天。天无始青之称。三清
之位。位无浮黎之境。置立参差终始乖舛。
卷一 第 563a 页 T52-0563.png
但诸天之上咸是天人。欲界之天男女杂处。
虽有欲事轻重不同。修十善胜业生于其境。
不似人间分疆画野。自色界之上无女唯男。
修四无量因方咸彼果。咸无土地之实。众宝
之所共成。今言大浮黎土。一何迂诞。虚伪之
状参验可知。子自情迷非余辩误。
甄正论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