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门辩惑论-唐-复礼反经赞道门第六¶

反经赞道门第六¶ 第 554a 页


十门辩惑论卷中

大慈恩寺沙门释复礼撰

** 反经赞道门第六

稽疑曰。提婆达多后为如来者。则是菩萨也。
岂有菩萨而劝人害父乎。若业合害者。阇王
必应自害。何为待劝而害也。若业非害者。菩
萨初无害心。不应劝人令害也。圣人设教何
至斯哉。

辩惑曰。山非自高。所以高者泽下。夏非自
暑。所以暑者冬寒。故水火相革而变生。盐梅
相糅而功著。相糅也者相异也。为功则大同。
相革也者相反也。在变则咸顺。故可否相济
损益相成。殊途而同归。何莫由斯道。详夫大
权菩萨住不思议。应物而游。从人之利害。放
情而动。忘己之得失。人之利矣。己虽失而行
之。人之害矣。己虽得而违之。而大智若愚正
言似反。见之者诽毁。闻之者听莹。然则凡
夫之行有否有臧。圣人之道或逆或顺。凡夫
之行褊。否臧不足以训时。圣人之道弘。逆顺
咸可以匠物。顺而匠物者文殊之等也。逆而
匠物者调达之流也。惑曰。顺以化人久事斯
语。逆而教俗深异所闻。将以书绅希更指
掌。释曰。起予者商也。聊为子言之。夫善著则
反经赞道门第六¶ 第 554b 页 T52-0554.png
显恶。恶著则明善。必然之分其理不忒。故圣
人之用权道也。恶既著矣。善自明矣。恶著
俾人之内省。善明使物之思齐。思齐既可以
劝善。内省又可以止恶。顺而弘道者亦以止
劝也。逆而行事者亦以止劝也。止劝既均矣。
优劣可得乎。而人闻师利是圣人。即扣头申
敬。谓达多为菩萨。即扼腕不平。斯盖朝三
暮四识五迷十。可为受化之人耳。安知为化
之理哉。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善为师兹
理久著。仲尼既称善诱矣。调达何用不臧
耶。故经云。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
六波罗蜜。即其义也。惑人又曰。若顺道不
能劝善也。可须反经以劝之。顺道不能
止恶也。可须反经以止之。今顺而为化既足
矣。何用反而为化乎。释曰。夫二仪覆载四
序生成。夏气长羸陇麦。以之憔悴。秋风凄紧
岩桂。以之芳菲。春日迟迟。未可使菊华荣曜。
冬霜凛凛。讵能遣松贞摇落。惟夫大悲运物。
若两仪之覆载。因机设教。犹四序之生成。禀
悟各殊。似数物之荣悴。智者因喻而得解。庶
几沿浅及深乎。又曰。为恶可以化人者。恶人为恶亦化乎。恶人若已能化者。何用善人
为化乎。释曰。恶人为逆。果或赊而未受。大士
行权。报在今而必验。今则斯须可睹物恐怖
而能悛赊则冥寞难知。人侥倖而冀免。故恶
人不足以化物。必俟大权为化焉。然调达始
终行事权实双辩。经云。恶友犹是权名。论曰。
大宾方为实称。故鹫山会上。天王记十号之
反经赞道门第六¶ 第 554c 页 T52-0554.png
尊。奈国经中。地狱比三禅之乐。至仁不遗
应同颖叔。小恶无犯岂作潘崇。固以父王定
业不移必遇其逆。佛弟因之有劝示受其殃
实也。未始劝人权也。令人见劝。既令人见
劝也。亦令人见殃也。殃生于劝。劝止则殃息。
见劝故怖殃。怖殃而止劝。斯则调达之劝。
欲令人不劝耳。令不劝故劝则劝为不劝乎。
权有劝尚为不劝。实无劝安得有劝哉。此乃
锡类之义本全。同恶之疑可息。仁而能反。
兼四子以为师。非道可行。驾一乘而通达。子
夏既其默识。师利曾何致疑。介如石焉。岂
俟终日矣。

** 观业救舍门第七

稽疑曰。频婆娑罗首供养佛。佛见提希之
时。频婆幽而未死。以佛大悲神力。芥子尚纳
须弥。如何不救频婆。令其遇害。至于阇王疮
痏特照神光。将入地狱遂延遐寿。于逆子何
幸独得延龄。于贤父何幸独不延也。但频婆
證果贤王也。应救而不救之。阇王贼臣逆子
也。不应救而救之。何以劝将来。何以示人子。
颠而不扶焉。用彼相任子害父佛何为哉。

辩惑曰。夫业之为理也。大矣哉。深焉不测。广
焉不极。眇眇绵绵变化消息。夷兮无形希兮
无声。无形无声庶类以生。生极之谓命。习成
之谓性。其体也若无而有。其用也不疾而速。
方其来也不可排。方其谢也不可止。至若天
地之广。阴阳之灵。日月贞明于上。山川纪
理于下。幽显异致而云为。动植殊途而布
濩。人咸见其然也。而莫知所以然也。故或
反经赞道门第六¶ 第 555a 页 T52-0555.png
推之于自然。或付之于造化。或言始生于元
气。或云稍长于盘古。或谓中有神我傍兴众
物。或执上有梵天下生群类。或道冥为自性。
从无形而变有形。或计体是微尘。从不化而
生所化。斯皆失其本而迷其末。昧其源而惑
其流。所以异见纷驰殊情竞举。岂知业因心
起。心为业用。业引心而受形。心随业而作境。
六道升降财成而不越。二仪上下剖判而斯
分。然则因业受身身还造业。从心作境境复
生心。无始无终譬之于轮转。非空非有喻之
于幻化。四生易其滋漫。三界难以归根然
而业之以善恶分流。报之以苦乐殊应。积善
馀庆。为善所以致乐。积恶馀殃。作恶所以阶
苦。若影随形而曲直。虽离朱督绳。不能比其
定。若向随声而大小。虽师旷调轸。未可喻
其均。不见形直而影斜。岂有善修而报苦。不
闻声小而向著。讵有恶成而果乐。亦犹田畯
勉职黍稷盈畴。农夫失时茨棘遍野。借使耕
而卤莽其事耘而灭裂其业欲望不稂不莠
如坻如京。采薜荔于水中。搴芙蓉于木末
也。或曰。善为福始恶是罪源。同影向之无
违。类耕耘之有报。敬闻命矣。何乃频婆为善
翻以祸终。阿阇积衅仍蒙福末。释曰。不亦
善乎。而问之也。子闻业之有报也。未闻报之
有时也。夫业之感报。有三时不同焉。有见报
业者。此身作业即身而受也。有生报业者。
今身造业次生而受也。有后报业者。此生未
受后后生方受也。初犹禾菽之类也。经时即
熟焉。次犹䅘之等也。易岁乃登焉。后犹
反经赞道门第六¶ 第 555b 页 T52-0555.png
桃李之辈也。积年方实焉。故昔勤今堕者。
野无秋实之望。家有岁积之盈。昔堕今勤
者。朝无数粒之资。夕有馀粮之畜。岂可以见
勤者不足谓不足非始于惰乎。见堕者有馀
谓有馀非始于勤乎。冀以象而申意。更借事
而明理。曰有二人相与为邻筑室焉。一人先
拙而后巧。一人先巧而后废。先拙者筑室甚
陋。居而习伎。伎成而思巧。既巧而变其拙
矣。先巧者筑室甚精。居而自养。养过而业
废。既废而失其巧矣。虽失其巧其屋尚精焉。
虽变其拙其居犹陋焉。及乎岁序绵移风雨
飘浸。旧宇既废新搆聿兴。即工拙所营。精陋
复反矣。因斯而谈。身者心之宅。而业之果也。
业者心之用。而身之因也。工拙相代者。善恶
更习也。旧宇新搆者。前身后生也。频婆虽今
无遗行而昔有不臧。阿阇虽现见恶人而往
修善业不臧。所以遇祸修善。所以延龄其致。
可寻何足多怪。来论曰。以佛大悲神力。芥子
尚纳须弥。如何不救频婆。令其遇害。释曰。夫
业有决定也者。有不定也者。不定则易转。其
业可亡。决定则难移。其报必受。频婆定业也。
如何可救乎。故良医不能愈命尽之人。慈母
不能乳口噤之子矣。然则人而有业。物也无
心。无心则我心能制。山大或可入于小。有业
则彼业为主。命促不可引而长。今乃以无心
而例有心。将有业而齐无业。北辕适越相去。
不亦渐遥哉。又曰。于逆子何幸独得延龄于。
贤父何幸独不延也。

释曰。按涅槃经。频婆娑罗往于毗富罗山游
反经赞道门第六¶ 第 555c 页 T52-0555.png
行射猎。周遍旷野悉无所得。唯见一仙五通
具足。即敕左右而令杀之。其仙誓言。我于
未来亦当如是而害汝命。又云。佛语阇王。汝
昔已于毗婆尸佛。初发阿耨菩提之心。窃以
驰骋发狂肆虐于五通之上景行。行止归心。
于七佛之初。或宿善不亡因忏浣而延寿。或
馀殃未殄。遭杀逆而非命。非命由乎肆虐。讵
是无辜延寿。始乎归心宁称有幸。请修三报
之理。当反一隅之惑。又曰。频婆得果贤王也。
应救而不救之。阇王贼臣逆子也。不应救而
救之。释曰。观无量寿经云。频婆娑罗幽闭置
于七重室内自然增进成阿那含。诸经论并
云。阿那含者名为不还。更不还生欲界故。涅
槃云。阿阇唯见现在不见未来。父王无辜横
加逆害。心生悔热遍体生疮。又云。若不随顺
耆婆语者。来月七日堕阿鼻狱。详夫幽愤而
升上果。虽外凶而内吉。冥目而超下界。虽
名死而实生。救之即翻损。任之则自益。至
若身疮而心热。罔知回向之路。业深而报近。
将坠泥犁之城。救之则为益。任之则为损。
斯则观其所应救。救之以为益。察其所应
舍。舍之以为利。而曰应救而不救之。所不
应救而救之。圣心虽微知之何陋矣。然定报
受之而不易。明业之难犯也。重罪悔之而以
轻。明行之可革也。行可革。恶人迁善于滥觞。
业难犯。善人止恶于探汤。恶止善行即有耻
且格。斯盖导之以德也。岂若齐之以刑也。父
子咸已进于道。何颠不扶乎。贤愚并可从于
化。何来不劝乎。知我者希则我贵矣。在旃〔在旃〕-【宋】【宫】在旃
反经赞道门第六¶ 第 556a 页 T52-0556.png

** 随教抑扬门第八

稽疑曰。涅槃章门总括群品。不依涅槃恐难
成佛。何为赞功德之处。轻于般若法花乎。若
以般若舍执著为优。则涅槃为半偈舍身。岂
劣于般若也。若以法花證大乘为优。则涅
槃以大空为门。岂劣于法花也。法门不二。何
为二之哉。

辩惑曰。真身寂静岂存言说。至理希微本亡
性相。虽无言说。不违言说之道。虽无性相。而
为性相之津。譬夫明镜无为。形来而像著。幽
谷不挠。声及而向盈。然则众籁参差。无谷
不能以玫向。群物络绎。无镜何若而生像。
故知形声为之感。镜谷为之应。感应一亏视
听兼失矣。窃以如来有无缘大慈。不思弘愿
者。明镜幽谷也。众生有闻熏习之种。发菩提
之心者。群形众声也。玉毫明而三十二相著
镜中之像也。金口发而一十二部宣谷中之
响也。自波罗苑内明苦集灭道。坚固林中说
常乐我净。其间八藏咸阐三乘竞驰。甘露之
味不殊。大云之泽无别。然而小草大草受之
者少多。有缘无缘服之者生死。渐顿于焉百
虑。半满所以多门。本乎其源莫非一致。故自
本而观也。泯然平等矣。自末而观也。森然不
同矣。不同所以各解。平等所以一音。一音故
法门以之不二。各解故教迹以之非一。若乃
演六度之法。谈四绝之理。即有以明空。依空
而起行。斯般若之为义也。明七种譬喻。辩三
法平等。破二以归一。回小以从大。斯法花之
反经赞道门第六¶ 第 556b 页 T52-0556.png
为旨也。弘三点之奥。阐四德之妙。异客出其
家珍。新医用其旧乳。斯涅槃之为致也。此
并大乘之秘府。方等之妙门。贤圣仰止之崇
山。经论朝宗之巨海。得之者咸可以致远。失
之者谁能以不泥。来论云。不依涅槃恐难成
佛。仁欲谓不依法花般若而可成佛者乎。然
则法花是众经之王。般若为诸佛之母。孰见
无母而孕子。无王而统人哉。义无优劣断可
知矣。来论又云。何因赞功德之处。轻于般若
法花乎。夫以随时之义沿革。不可守其常。唯
变所适取舍必贵存其会和扁随病而授药。
班倕任物而施巧。岂寒温不变规矩有恒哉。
况寻绎成文有异来旨。经云。上语亦善中下
亦善。金刚宝藏满足无缺。又云。如诸药中醍
醐第一。又云。亦如日出放千光明。又云。譬如
众流皆归于海。又云。修行是经即得具足十
事功德。夫以分流设险。海君为百谷之王。
列曜成文。日天作三光之主。金刚宝中之第
一。醍醐药中之最上。三语佥善。何句义而
非玄。十事以成。何功业而不备。其比兴也如
彼。其称扬也如此。静而详校谅已非轻。矧如
涅槃。梵本偈逾三万。震旦所译才出十千。法
镜开而未全。玄珠得而方半也。惑曰。教迹
非一法门不二。辩功德之有无。明经本之广
略。怡然理顺矣。但高下相倾长短相形。既法
花云。此经第一。馀经得非其亚乎。涅槃云。此
经尊胜。馀经得非卑劣乎。般若云。此法门不
可思议。馀法门得非可思议者乎。斯义不明。
前疑复振也。释曰。夫以利涉大川舟楫为之
反经赞道门第六¶ 第 556c 页 T52-0556.png
最。载驰广陆车骑为之先。燕处超然宫观
为之长。虽水陆殊位动静异宜。而万国非
止一人也。九州非止一地也。故画鹢芳桡周
流而莫辍。腾驹绣毂驰骋而未已。跱凤华居
寝处而宁废。斯则舟楫未尝不为最。车骑未
尝不为先。宫观未尝不为长也。其有局于水
乡者。得车即破之。专于山野者。与舟即剖之。
身不下堂者莫辩舟车之所用。心务行迈者。
罔知栋宇之所适。若斯人者。何足与言于道
哉。孔子曰。教人亲爱莫善于孝。教人礼顺莫
善于悌。又曰。法象莫大乎天地。著明莫大乎
日月。此亦各随其义以称莫善也。以云莫大
也。诸经言乎第一者。盖亦从此而明欤。
十门辩惑论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