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门辩惑论-唐-复礼答大子文学权无二释典稽疑¶

答大子文学权无二释典稽疑¶ 第 551a 页

No. 2111
十门辩惑论卷上

大慈恩寺沙门释复礼撰

* 答大子文学权无二释典稽疑

序曰。

权文学声冠应徐地参园绮。搢绅嘉其令望。
缁素挹其芳猷。而顷著十疑干我二谛。公孙
生之骏辩。自昔难酬。舍利子之雄才。嗟今
莫拟。岂当仁而抗议。试言志以成文。必也
缶名乎。称之曰十门辩惑。虽诗云劝诫蔽之。
可几乎一言。而法惟秘密。述之敢忘乎三
转。遂取类观象再盈卷轴。烦而无当。有愧
知音者焉。


* 通力上感门一
* 应形俯化门二
* 净秽土别门三
* 迷悟见殊门四
* 显实得记门五
* 反经赞道门六
* 观业救舍门七
* 随教抑杨门八
* 化佛隐显门九
* 圣王兴替门十

** 通力上感门第一

稽疑曰。窃见维摩神力掌运如来但十地之
观。如来尚隔罗縠。如何一掌之内能容十号
之尊乎。非独以卑移尊于理非顺。寔亦佛与
菩萨岂无等差。如有等差安能运佛。如无等
差何须成佛也。若维摩是如来助佛扬化。未
知何名何号何论何经。请烦上智以示下愚
也。辩惑曰。尝闻逆情而取。匹夫虽贱而难夺。
顺理而求。万乘虽尊而可降。山泽通气。未始
答大子文学权无二释典稽疑¶ 第 551b 页 T52-0551.png
一其崇卑。金石同声。何必均其小大。况惟诸
佛有平等誓愿乘时应物。菩萨能游戏神通
坐忘致远。递相影响咸赴机缘哉。维摩罗诘
者。盖是法身大士。德超群圣。启权智以有
生。示居家而弘道。莲花总持之力来自他方。
芥子解脱之门开于此国。未曾有室括囊无
外。不思议道利用无方。是以五百声闻咸辞
问疾。八千菩萨莫能造命。弥勒居一生之地。
服其悬解。文殊是众佛之师。谢其真入而庵
园之集。因净名而发兴。净名之迹藉无动而
方明。故如来乃眷于此方。居士敬延于右
掌。三昧之力有感必通。十号之尊不行而至
矣。然则至諴感神者。莫知神之巨细。孝德
动天者。孰知天之高下。矧乎慧眼遐观。见牟
尼于实相。神足甫运。持妙喜于花鬘。而不
能屈彼仁尊入兹国界。岂唯罗縠之喻比而
可通。亦将金粟之名传而有据者也(吉藏师云金粟事出思惟
三昧经自云未见其本今捡诸经目录无此经名窃谓西国有经东方未译者矣)。

** 应形俯化门第二

稽疑曰。龙女成佛少选之间。若其真者佛道
甚易。何云勤苦无量方得成佛也。如其化者
化是不实。岂以不实化群生也。佛无不实语
何为若斯哉。且文殊乃燃灯之师。释迦又燃
灯弟子。文殊既为诸佛之母。应成佛在燃灯
之前。况弥勒未通文殊已悟。龙女成道文殊
之力。今龙女成佛于前。弥勒成佛于后。而文
殊不成。安能无惑。若先成者成在何经。经云
何。佛若未成者何事淹留。请示淹留之意也。
如文殊未成为是。则诸佛成者应非。如以成
答大子文学权无二释典稽疑¶ 第 551c 页 T52-0551.png
者非。非则文殊岂是。是非之理。请为言之。

辩惑曰。至人无己为物有形。高卑不可以迹
定。隐显不可以情测。龙女虽身游五道。而
位光十地。文殊虽名称菩萨。而实是如来。何
以明之。按法花经云。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
八岁。智慧利根。善知众生诸根行业。乃至辩
才无碍能至菩提。详夫智慧利根者。非下趣
之有也。知诸根行业者。非小乘之事也。辩
才无碍者。善慧之地也。能至菩提者。等觉之
道也。斯则三祇劫毕十度因满。献宝珠而
转女形。坐莲花而升觉位。义殊早计事同俯
拾。而惑者见龙女。即谓是三涂而婴五障。闻
发心即谓自凡位而希圣果。殊不知五道有
示生之义。四发有补处之文。智积所以怀疑。
身子由其致诘。蓬之心也。何其曲哉。又按首
楞严经云。文殊是过去平等国。龙种上尊如
来。央崛魔罗经云。是北方常喜世界。摩尼宝
积佛。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云。未来作佛名
曰普见。窃以文殊智包权实体兼真应。或成
道先劫。已为龙种之尊。或流形此界。尚号法
王之子。或缶位北方久名宝积。或受记来
劫将称普见。变化十方而无碍。周行三际而
不动。无取无得而成果。不去不来而见身。岂
可以一相求。未可以一名定。故遇燃灯而函
丈。逢释迦而避席。慈氏造之以决疑。龙女师
之而进道。然龙女自垢身而明速疾。诱物持
经。文殊处因位而示淹留。劝人后己。并曲成
方便实为利益。且君子之道贞而不谅。圣人
之事巽以行权。同许车而不与。类化城而复
答大子文学权无二释典稽疑¶ 第 552a 页 T52-0552.png
进。既信彼之非妄。仍疑此之不实。吁嗟七窍
一犹未达乎。

** 净秽土别门第三

稽疑曰。佛说法花经之时五十小劫。但春秋
夜明以为释迦生也。正法五百。像法一千。
并谓灭度之后。同斯一劫。若西域听法之
人。神力促为食顷。则此不听之人。已隔五
十小劫。何则初未闻佛神力岂加神力。不加
合成煨烬。今既不成煨烬。则是千馀年耳。
苟知千馀非谬。安有五十小劫。若以虽不闻
佛神力亦加则佛成道之初大小俱合得果。
何止频婆一国十二万人哉。持此相况不加
明矣(沙门复礼曰。法花序品云。日月灯明佛说法花经。经六十小劫。谓如食顷踊出品云五十小劫谓
如半日今发难在释迦之佛引文兼灯明之事。但取意而直通不依文以反诘者矣)。

辩惑曰。佛有真身焉应身焉。真土焉应土焉。
真身真土绝名相而独立。应形应国随物感
而多状。净者见之谓之净。秽者见之谓之秽。
久者见之谓之久。近者见之谓之近。各滞所
封罕能达观。故身子睹秽而迷净。空承日月
之谈。弥勒执近而疑久。仍生父子之喻。及其
按地显庄严之国。下尘比僧祇之寿。执秽之
情始去。封近之见方除。然示净所以除秽。秽
去而净可留乎。说久所以破近。近亡而久可
存乎。非净非秽方为妙土。非久非近始曰真
身。然则四十馀年者。秽土化身也。五十小劫
者。净土报身也。化身迁动。自可以年月测。
报体圆常。讵可以时代限。既报化分迹久近
殊归。以久难近得无为谬。法花寿量之品。维
摩佛国之文。斯义朗然。岂俟多述。惑曰。释
答大子文学权无二释典稽疑¶ 第 552b 页 T52-0552.png
迦利见元是化身。娑婆尽野本非净国。耆阇
秽国之灵镇。法花化身之妙典。今乃以报身
而述化身。将净国而明秽国。其为谬也不亦
大哉。

释曰。是何言欤。是何言欤。先岂不云乎。净秽
久近生于所见。生于所见者同处而异见。非
别处而异见也。且释迦一佛也。或以之见久。
或以之见近。娑婆一界也。或以之见净。或以
之见秽。久与净菩萨上人之见也。近与秽凡
夫下乘之见也。若然者秽既娑婆矣。而净得
非乎。近既释迦矣。而久得异乎。而云释迦但
是化身。娑婆唯曰秽土。义符偏著理异玄同。
况乎法花数品灵山一集。初则会二归一。回
小道以入大乘。次则三变八方。引秽心而观
净土。大乘已入无复小乘。净国已观何有秽
国。故始自集分身之佛。至乎说寿量之经。
并于净土之中。而演常身之义。故经云。如是
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祇劫
常住不灭。又云。常在灵鹫山。及馀诸住处。众
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
充满。故知圣寿遐长。非界尘之能数。妙境安
固。岂劫火之所焚。何乃推始起于春秋。以
五十小劫为焉有覈。未经于水火。将一千馀
年为指实。不见履霜者必疑坚冰乎。

** 迷悟见殊门第四

稽疑曰。说法花之时。神光远照他界。说涅槃之日。宝盖广覆大千。未知此方何为不见。
若以无缘不得见者。无缘则罪人也。有缘则
福人也。达多杀父及母。岂福人哉。而许
答大子文学权无二释典稽疑¶ 第 552c 页 T52-0552.png
其出家也。阇王害父囚母。岂福人哉。而照
月光三昧也。此地万里为国贤哲相。仍岂无
一人有缘何为独隔。不言林放反胜太山乎。

辩惑曰。苍旻信广醯鸡瓮游而不见。白日
盖明仙鼠昼伏而奚睹。岂资始之有外而照
临之不及哉。固以近物为之覆。则不能远察
倒情为之惑。则不能顺辩。假使语之曰。有天
焉有日焉。天周三百度广而覆下。日径一千
里明而照外。瞻彼二虫必以狂而不信也。今
未披业障者。何异瓮游乎。未开慧目者。孰非
昼伏乎。虽宝盖曾悬百亿四天之上。毫光溥
照万八千国之中。而有漏宵昏方驰大梦。无
明被覆何阶彻视。若不见则无者。苍旻白日
可无耶。若不见而有者。宝盖毫光非有耶。反
覆相明言而足矣。况乎鲁史直书。记祥晖于
卯夜。孔君多识。推圣德于西方。并纷纶而有
据。岂寂寞而无朕。故知君子或默已昭彰
而感通。中士若存尚河汉而惊怖。其有饰智
凭凌之伍。怀愚混沌之流。将抚掌而大噱。
或绝膂而曾毁非其人也。道可虚行者哉。故
仲尼体无化之先涉于有。季路问死对之反
诘于生。仁义稍捡其性灵。道德粗明其徼妙。
然后应真西举像教东来。八万法门吞纳九
流而微显。三千宝塔充满四瀛而轮焕。若先
霞而后日。类始云而终雨。教之有渐。不亦宜
乎。然则有缘无缘者。三乘菩提之性也。福人
罪人者。六趣生死之业也。业有轻重性分生
熟。性犹生。福虽多而难启。缘既熟。罪虽重而
可化。福尚难启。而况于罪者乎。罪犹可化。而
答大子文学权无二释典稽疑¶ 第 553a 页 T52-0553.png
况于福者乎。故有远得四禅矜小功而背诞。
具行三逆知昨非而回向。回向生于正解。
缶解生而罪可灭。背诞兴于邪见。邪见兴而
福自亡。福亡永劫而沈沦。罪灭即身而解
脱。故语曰。蹈道则为君子。违之则为小人。仁
远乎哉。行之即是借以明义。谁曰不然。老子
曰。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
物。又曰。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况大悲平等
而有所弃哉。譬夫良工相木名医瞻病。可用
而用之。不简木之美恶。可疗而疗之。不择病
之轻重。人或问之曰。伊兰恶木也。汝何以用
之。迦摩重病也。汝何以疗之。仁将此为是问
乎为非问乎。必以为非问也。如来善别机根
巧知药病。虽达多行卫顽之恶。阇王有楚穆
之罪。然以曾发菩提之心可用也。今兴悔解
之念可疗也。可疗而疗之。可用而用之。引使
归心化令入道。开其与进之路。塞彼为乱之
源。俾有罪者自新于孝慈。无过者守卒于纯
至。善权方便。其利博哉。然阇王问道而反迷。
自同于林放。夫子知几而仰圣。可比于泰
山。贤哲相仍。虽三复而无失。何为独隔。请再
思而可矣。

** 显实得记门第五

稽疑曰。提婆是佛弟。劝阇王害佛尚为天王
如来。善星是佛子。罪轻于提婆。何为生入地
狱。但害者应重谤者应轻。今乃重者为如来。
轻者入地狱。以斯示后。何以安哉。若以善星
是化者。后应成佛。有授记乎无授记乎。如有
授记。请指言之也。如无授记。安得为化哉。
答大子文学权无二释典稽疑¶ 第 553b 页 T52-0553.png
若以善星为真者。何不同之。昆季升天宫
以诱之。入地狱以惧之。忍其入狱岂慈悲
也。但拯树提于烈火之中。飞巨石于高旻之
上。惧旷野之鬼神。伏阇王之醉象。何为于
善星也。不若斯以救之哉。

辩惑曰。盖闻如来设教有大小二乘。调达所
行有权实两事。大乘阐其实。小乘语其权。若
晦实论权。有害佛之逆。而招地狱之苦。若废
权谈实无破僧之罪。故受天王之记。权也。有
报与善星可得异乎。实也。无罪与善星可得
同乎。不同非设难之地。不异又无难可设。来
论疑旨于何而致耶。况谤害重轻更殊高议。
何者夫害虽是逆。或不坏于见。谤则坏见而
不成于逆。成逆但婴业障。近招无间之殃。
坏见斯断善根。乃受阐提之号。所以诃骂调
达唯曰痴人。题目善星则云邪见。断可知
矣。

又问。善星为真为化者。凡化之为理。必当以
混真为妙。真之为事。自然以似化为恒。真
化相涉鱼鲁难辩。然则绠短汲深。清泉无以
上济。智小谋大。美餗固其停覆。轻而议之则
吾岂敢。聊复稽之圣典。匪曰攻乎异端。试论
之曰。夫牟尼一代。涅槃为最后之说。迦叶
载请。善星是斯下之人。秽溷嗟其永坠。
苦狱见其生入。又恶友行恶。报恩已明其是
权。善星断善。涅槃不言其为化。岂无为化之
理。曾无是化之文。以此而推。真亦可矣。至若
广持众部。守筌而讵得鱼。遍习诸禅。为山而
已止篑。同石鼠之为技。若飞鸟之能言。虽
答大子文学权无二释典稽疑¶ 第 553c 页 T52-0553.png
簉门人还如伯缭。空称佛子更甚商均。中夜
披衣。发怖小男之语。通衢扫迹。灭表大人之
相。逢餔糟之人言其證道。见食吐之鬼唱已
生天。彼何人斯顽之甚也。夫以辩才第一。尚
招萤火之讥。智慧无双。未免金师之误。故
知有根力解力照往照今俾化者不可逃其
真。愚者不能隐其智。斯大圣之分也。非常人
之所及也。嗟夫玉毫已翳金口莫宣。但可禀
教而为解。庸讵弃文而生意。若斯而已哉。
夫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者上智也。可与为
恶不可与为善者下愚也。与善而善与恶而
恶者中人也。语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明中
人则可移也。故宣父至圣。不回盗蹠之心。清
河中贤。能变周处之节。今难陀之等者中人
也。若善星之辈者至愚也。故可诱可逼。困
而学之乃成罗汉。谤因谤果人斯下矣。能
作阐提。岂大圣忍其苦哉。盖下愚不可救耳。
譬夫厥田上上。讵可使燋种生芽。有渰凄凄。
不能遣枯条布叶。岂可间然。于时雨有望于
良畴者哉。洎乎力士之慢可降。婴儿之厄可
拯。旷野之神可化。宫城之象可伏。连类虽广
一以贯之。方于阐提固无等级。故经云。害蚁
子有罪。杀阐提无过。尚复引使出家置之左
右。譬羸老之马未可先乘。同荆棘之田宁忘
后种。知现在之无益。冀将来之有因。毕下
趣而向人天。发广心而成福智。是知慈悲之
大方便之巧。天地不足俦。阴阳无以测。回向
者若子之事父。行莫之大。诽谤者犹臣之叛
君。恶不可解。然不解本乎灭趾。莫大始自因
答大子文学权无二释典稽疑¶ 第 554a 页 T52-0554.png
心。初有其微卒成其著。枢机之发。可不慎
欤。
十门辩惑论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