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清凉传-宋-延一高德僧事迹十九之馀¶

高德僧事迹十九之馀¶ 第 1118c 页


广清凉传卷下

清凉山大华严寺坛长妙济
大师赐紫沙门延一重编


* 高德僧事迹十九之馀
* 高德尼事迹二十
* 南宋僧俗所睹灵异二十一
* 灵异藟木二十二
* 大圣文殊师利古今赞颂二十三

* 高德僧事迹十九之馀

释嘉福。俗姓聂氏。代郡雁门人也。年七岁。于
本州总因寺出家。十五受具。后住清凉望台。
三十馀年。常诵维摩经。菩萨声闻二本戒文。
涅槃般若二部。多所悟入。并诵诸部经论百
有馀本。十日一周。略无馀暇。及然五指。供养
文殊。臂上烧灯。求生净土。至开皇二十四年
十二月下旬。倏见白光一道。直至西方。如是
二日。众人咸睹。奄然而逝。

释道宣。俗姓篯氏。吴兴人也。盖彭祖之后。少
诵教文。长亲师席。关之东西。河之南北。求访
宗匠。无惮苦辛。外总九流。内精三学。戒香芬
洁。定水澄漪。存护法城。著述无辍。尤攻律
高德僧事迹十九之馀¶ 第 1119a 页 T51-1119.png
藏。穷计幽微。七聚五篇。涣然冰释。感天厨馈
食。备于先记。自梁迄今。曾无俦匹。按华严灵
记云。律师常至中台顶上。见一童子。形貌
异常。律师问其所由。童子曰。弟子天也。帝释
遣令巡守圣境。律师又问。道宣尝览华严经
菩萨住处品。文殊师利。住清凉山。宣自到
山。未尝得见。其理如何。童子曰。师何致疑。
世界初成。此大地踞金轮之上。又于金轮上。
撮骨狼牙。生一小金轮。其轮。至北台半腹。文
殊菩萨七宝宫殿之所在焉。园林果树。咸悉
充满。一万菩萨之所围绕。北台上面。有一水
池。名曰金井。大圣文殊。与诸圣众。于中出
没。与金刚窟正相通矣。大圣所都。非凡境界。
师可知之。言终乃隐。律师下山。向众亲说其
事云。

释窥基法师。姓尉迟氏。祖讳懿宁国公。父敬
宗。六军卿胄之职。任松州都督。伯父敬德。即
唐初总管武略□古。声名盖代。封鄂国公。唐
书有四傅。孔子有四科。□付有四圣。大唐三
藏。有四弟子。基光昉测。故今疏主即其一焉。
三藏西域取经。既回。圆教大乘。创流东土。将
图普利。必藉周材。法苑所推。专归疏主。至年
十七。遂预缁林。特奉明诏。为三藏弟子。疏主
专受大乘三藏秘诀。三藏以为广济群品。莫
大于弘宣。传付有归。受命著述。制法华唯识
等疏一百馀部。盛行于世。又于三藏大师终
后数年。来游五台山。礼文殊菩萨。于花岩寺
西院安止。法师常月造弥勒像一躯。日诵菩
萨戒一遍愿生兜率。求其志也。感通之应。绰
高德僧事迹十九之馀¶ 第 1119b 页 T51-1119.png
然可观。又复亲书金字般若经毕。有神光瑞
云。萦拂台宇。辉耀函笥。曰我无坚志。灵应何
臻。从游山讫。旋之京师慈恩寺。于永淳二
年蝉蜕去尔。开元二十三年三月十五日。有
清凉寺普观善师。与同造功德主。沙门法会。
于中台顶。造玉石释迦文殊普贤等一部从。
神功妙绝。至开元二十四年功毕。后武宗会
昌五年。拆天下寺宇。例遭除毁。悲矣。

释志远。俗姓宋氏。汝南人也。早丧所天。孤
养于母。承顺颜色。晨夕靡倦。母常读法华经。
精通五卷。师因夙植善本。每念辞荣。年二十
八。乃启母出家。事师之礼。服劳无替。躬执
僧后。未常违众。厥后辞师参学。负笈八年。
南北两宗。大道渊旨。然于天台顿教。无所宗
尚。可谓定慧双明。惠修兼备。后闻台山灵异。
乃结侣同游。就华严寺右小院挂锡。演天台
圆顿。仅四十年。众因目其院。为天台焉。至会
昌五年。忽绝粒数日。而讲课之务。未曾暂息。
及二月十七日。告门人曰。吾平生修进。靡欺
心口。今获二种果报。卧安眠。觉而无痛恼。吾
所著法华疏十卷。本迹二门。三周记别。开近
显远。玄门十卷。五义判释。止观十卷。其天台
宗疏。务在宣阐。并使传通。勿令止绝。言讫。
奄然而逝。春秋七十七。僧腊四十八。

案碑文云。金光照和尚者。其先河南府渑池
县人也。俗姓李氏。年十三出家。依于新安县
宝云寺主灵粲为师。至年十九。入洪阳山。祖
述迦叶和尚。伏勤三年。犹如一日。可谓衣不
带。布褐遮身。残形毁容。勤求至道。和尚谓
高德僧事迹十九之馀¶ 第 1119c 页 T51-1119.png
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佛常无应。而无不
应。守斯守一。勤则居三。虽恒沙异名。随缘摄
化。而彼岸同体。感物从权。且清凉山者。诸佛
之应化也。众生缘重。尔可往焉。师既亲受言
教。来至汾州。洎宝应中。遇奸臣凶动。戎马生
郊。师阻难中。未可前路。乃回入马头山。经姑
射山。又转至檀特山。六年居山。事慧超禅师。
誓愿苦身以崇至学。每兴重愿。以救苍生。志
在山林。祈无上觉。禅师知其愿重。乃命速行
转至屋党山夏县。师于惠悟和尚。咨参至理。
又闻方山纯达禅师。德行清高。名誉远彻。既
至其所。禅师一见乃问。师从何而来。师曰。
从无所来。禅师乃接以微言。豁然启悟。乃知
众生即佛。佛即众生。三界圆通。唯一心耳。遂
住嵩山。经于三载。禅习为务。守戒为常。每自
思曰。台山之愿竟未心。属我国家。圣德广运。
日月照临。功高百王。业济千古。至唐大历二
年。方达五台山。于大华严寺万菩萨院安止。
其日。忽雷电交发。雨雹驶飞。师乃骇心。默念
大圣。俄尔晴霁。倏睹白光。从台飞下。光中千
佛。严丽赫然。师涕泣交流。举身投地。而为作
礼。比至举首。忽然其前涌出高楼十丈。有千
叶花座。而以盛之。遂见诸佛舒金色臂。三摩
师顶。告师曰。尔从今已去。应名金光照耳。诸
佛令师诵金刚般若。以为恒式。言讫。忽然不
见。师心内喜跃。感悟良多。翌日礼辞寺众。遂
诣秘[(序-予+林)/女]岩。幽居进德。日有所新。后又自西台。
忽雷风暴震。曳电注雹。良久云开。谷腾黄雾。
倏忽之间。千变万化。师一心瞪视。誓求佛果。
高德僧事迹十九之馀¶ 第 1120a 页 T51-1120.png
应时和风清畅。云雾竞涌。忽见维摩居士。普
贤菩萨。文殊师利。师悲泣礼拜。忽然不见。又
见二童子引师直诣台顶。见二如来。净如琉
璃。内外明彻。紫光蔽日。白气浮天。遍满山
林。尽同金色。同行伴侣。罔知厥由。后又诣东
台那罗延窟。遥见三僧。乘白云涌出。至前便
隐。又至夜三更已来。忽见窟前。楼阁层峙。天
乐嘹喨。至数日已。却往秘[(序-予+林)/女]。居止六载。后繁
峙县令吕才俊。坚请至县。虔心供养。后代州
都督辛云晁。聆师之德望。差指使迎。入大云
寺。居止为首。广兴佛事。后不知其所终云
耳。

华严疏主法讳澄观。俗姓戴氏。本越州会稽
山阴县人也。即唐第八帝肃宗皇帝世。年十
三出家。厥后儒典九流。百家子史。莫不詃尽。
具戒之后。节操非常。但有名山必游。胜友皆
访。于大历十一年。来游五台。于华严寺西般
若院下。疏主至山前后。游台四十馀。后至大
华严寺。专读大乘方等之教。华严一经。偏所
玩习。以自悟心。庆在朝闻。卷不释手。其时。
有善住阁院(隋朝本名东道场也)僧名贤林。亦不测之人
也。时充华严寺主。乃与寺众。恭请法师。讲华
严法华等经。前后五载。法师每谓。华严旧疏。
旨约文繁。乃自唯曰。窃以大圣文殊师利。表
乎真智。普贤菩萨。旌乎真理。二法混融。即表
毗卢遮那之自体也。理包万行。事括千门。广
喻太虚。周齐罔极。大矣。我即华严奥旨欤。我
今既措趾文殊圣都。清凉妙域。华严大典。岂
得捐乎。于是。旦暮策怀。思惟造疏。即自华严
高德僧事迹十九之馀¶ 第 1120b 页 T51-1120.png
寺。徙住般若院。从容谓众曰。余来圣地。旷劫
希逢。欲屏交游。澄心造疏。可能为余建阁一
座。于上造疏可乎。寺主贤林等。佥曰允从。乃
募工起手。不日而成。时有温州无著。躬自书
梁。羲之笔迹。奇哉可观。功毕。疏主于上起立
制疏道场。即唐兴元元年四月八日也。朝夕
焚祝。心祈瑞应。数日之后。中夜寝。梦一金
人。于疏主前立。师乃以手揽之。从首餐食。至
足而寤。私心喜曰。此必大圣垂祥。是余餐受
华严之法味。得其粹旨。示造疏始终之兆也。
乃起盥漱。遽入道场。焚香设礼。庆谢嘉瑞。厥
后。若躬对圣容。援毫洒翰。才思如流。精释微
言。未尝疑阻。遂得一部。七处九会之文。涣然
在目。自兴元元年。迄正元元年丁卯岁十一
月五日绝笔。法师既造疏已。乃罄资缘。设千
僧会斋。用为显庆。又欲验其疏流通之兆。乃
入道场。祈祷冥应。忽于夜寐。梦见自身化为
大龙。首枕南台。尾枕北台。腾跃其身。复化
作千个小龙。分散而去。疏主觉已。喜曰。斯乃
新疏流行之应矣。于是。华严寺主贤林。尚座
悟寂。山门十寺都供养主。温州无著。并阖山
僧众。又共设大斋。显庆新疏。正元四年。并州
节度使马遂。代州都督王朝光。各遣使赍供
施至山。令请疏主。讲其新疏。每日可谓座列
千僧。聆宣妙典。所出学徒。前后计及千数。其
馀事疏。具如别传所云。

释常遇。姓阴氏。范阳人也。先从本土安集寺
出家。师。其性淳朴。体貌魁梧。好适林泉。栖
心物外。大中四年。杖锡孤游礼五台山。寻访
高德僧事迹十九之馀¶ 第 1120c 页 T51-1120.png
圣迹。止华严寺菩萨堂。瞻大圣真容。然右手
中指为供养。后遍历五顶。大睹祥光。不可胜
纪。至西台。遇古圣迹。名秘[(序-予+林)/女]岩。师启目之
际。忽睹金光。灿烂夺目。渐分雉堞。方势如
城。即古所谓金色世界也。因问寺僧。寺僧
曰。是地。昔有古德住持。名金光照和尚。斯亦
因光立谥。必其祥也。师悲喜交集。誓居此地。
乃结庐住止。涤虑栖神。一入定门。经四十九
日。鸟飞花雨。合卒香云。扬袂抠衣。归依如
市。因即创兴梵宇。缔搆佛宫。十有七年不下
峰顶。禅诵精勤。寸阴无废。可谓圣力潜通。道
出凡境。至昭宗运季。师亦化不常。有时抚掌
高声大笑。或复手执二石相磨。只云。并合并
合。人不测其由。至唐庄宗吞并朱梁之后。人
方悟前语。师神异前知如此。时武皇之在河
东也。向慕高德。就山致礼。文德元年夏四
月。命宪州刺史马师素。传意邀请。师固不受
命。即以其年七月十八日。嘱门人已。蝉蜕而
去。春秋七十二。夏腊五十一。

释愿成。姓宋氏。不知何许人也。家世儒素。
遐迩知名。不务浮华。不趋荣利。初其母阴氏。
夜梦庭中双树。尽放繁花。俄顷而谢。唯有一
枝。独无凋变。结成珍果。觉而有娠。阴氏心
喜。愿生男子。既发愿已。如期生男。遂名愿
成。乃长从师。独称小字。师子衿之岁。出就黉
舍。务学明敏。首冠群辈。厥后。弃俗辞亲。诣
五台山。依佛光寺僧正行严为师。至大和五
年。受具。诵大小乘戒。法华。金刚。佛顶。大悲
神咒。用为常务也。武宗世。诛剪释门。师执志
高德僧事迹十九之馀¶ 第 1121a 页 T51-1121.png
无改。宣宗皇帝即位。重兴佛寺。山门再选召
师。为其首。特许修营佛光一寺。功毕。寻颁命
服师号圆相。就加山门都检校。至光启三年
六月五日。忽觉气志衰败。乃罄舍衣盂。以充
檀施。无几而卒。后之人。起塔于寺之西北。

佛光寺乘方禅师者。遗其姓氏乡里。即解脱
和尚之孙也。身长七尺五寸。古貌棱棱。垂手
过膝。眉长数寸。目有重瞳。礼念六时。行道
无息。绍其高躅。再修梵宫。台殿横空。等级相
次。有太原士女。造立大圣一躯。拟送山门。路
经滹沱。河水泛涨。波涛鼓怒。舟楫倾危。禅师
隔岸遥礼。焚香恳启。水忽绝流。圣像既济。湍
激如故。厥后忘其年月。示灭于寺。肉身犹在。
有碑。居寺西一里。

无名和尚。渤海郡人。即先朝高力士之孙也。
幼年慕道。落绀发于金园。求具寻师。沾戒品
于京洛。心地渊奥。受荷泽之宗。文藻纵横。出
汤休之句。可谓法苑之梁栋。释门之标准。至
正元年。示灭之日。澡盥清洁。淩晨一食。告召
寺众门徒。跏趺而逝。其后十一年。河东节帅
李公顶谒。闻有异香。重修龛室。感神光数丈。
瑞相仍现。方议茶毗。肉随火化。霜骨端坐。鲜
洁光明。支节钩连。莹滑如玉。建塔于寺。刻石
犹在。

铨律和尚。本代地土居人也。七岁出家。依年
受具。戒珠清莹。行业芬敷。外习毗尼藏教。内
修大乘因地。他心通照。事必先知。蔬食不过
中。弊衣才蔽体。不贮粒粟。不畜缕帛。可谓清
苦高行僧也。示灭之日。有䌽云翳空。天乐盈
高德僧事迹十九之馀¶ 第 1121b 页 T51-1121.png
耳。异香芬馥。远近袭人。召集寺众。执手叙
违。付嘱门人。跏趺而灭。

释法兴。本西京人也。七岁出家。与时流不杂。
承侍师长。策励忘疲。讽妙法莲华经。暮年成
诵。又念净名金偈。不盈九旬。二本戒经。仅踰
一月。日常一过。讽味精通。律轨精严。秉持无
犯。来礼圣迹。志乐林泉。隶名佛光。遂有终焉
之志。四方供利。身不主持。付嘱门人。修弥勒
大阁。凡三层九间。高九十五尺。尊像庄严。靡
不周备。已至七十二位圣贤。八大龙王。台山
诸寺圣象。万有馀尊。绘塑悉具。僧徒称赞。众
口一辞。列上所属。请充山门都纲。规矩准绳。
为后世法。大和二年正月。闻空中有声云。入
灭时至。兜率天众。今即来迎。师乃澡浴焚香。
端坐而灭。建塔在寺西北一里。

王子烧身寺。必救都纲者。不知何许人也。未
详其字姓。盖闻诸古老口相传授。事多湮废。
今但传其梗概。孔圣所谓我爱其礼。斯亦如
之。世传阎罗王之师舅也。以曾掌僧务。因谓
之都纲。昔清凉府。即今五台县之故城也。彼
其县宰。忘其名氏。夏中独坐。夜饮于公庑之
下。倏见数人。形质甚伟。持枷锁。似官中追摄
人者。至前立。其县宰。诘问厥由。对曰。某阎
罗大王之使卒。大王遣来相追摄尔。公可行
焉。宰于是大骇起立。谓狱使曰。死即古今之
常事。余不罹也。祇缘有寡亲在堂。唯凭官俸。
以为恩养。若赴追摄。孝养弗周。若待其百年。
死而无恨。今广贻金玉。可能捐否。卒曰。此大
王严命。某不敢专也。公若要免。五台山王子
高德僧事迹十九之馀¶ 第 1121c 页 T51-1121.png
烧身寺。有必救都纲。是大王之外舅。若能往
告。必能相为也。于是。县宰。遽俾被马与府
卒。匆匆而发。比至日出。乃得达寺。师房扉尚
掩。眠犹未兴。宰躬自敲门。微声而唤。少顷。
师出。宰即折躬致礼。师曰。山僧愿德。不销贵
人之礼。宰旧尝巡山。颇相轻视。此时事逼。致
敬忘劳。曰不识圣人。罪寔深矣。泣泪又拜。师
因问其故。宰具述厥由。师曰。可也。因索纸
笔。具书其事。书毕。付与其宰。宰致拜再三。
陈谢而退。自后至官满了无他事。师自此传
名。名既彰矣。师寻亦示灭。有塔。见在寺之东
南。集传者曰。此大圣化。故化金阁传云。凡圣
混居。斯其验矣。

降龙大师。俗姓李氏。讳诚惠。本蔚州灵丘
县人也。其亲壮而无嗣。闻五台山文殊灵异。
躬诣祈请。既还。妻即感娠。后月满生男。乡闾
嗟异。咸云圣子。及长。风骨爽秀。神智不群。
乃诣台山。依真容院殿主法顺为师。至年二
十。登坛受具。东台东南。约一百馀里。有池名
龙宫者。耆旧相传。大师尝居彼。结庐修道。今
见有丛树。故基犹在。师于净瓶中。素畜一龙。
龙曾逃出。入清水河。中有一巨石。上通三穴。
潜隐其。一日凌旦。河上西南。见白气出。师知
龙潜其下。乃携瓶诣河。向石穴大叱之。龙还
入瓶。携之归庵。其泉犹有灵异。虽河瀑涨淤
滓混流。独此泉中。略无纤秽天禧年中。余亲
往观之。今龙泉店。亦因泉得名也。大师。尝于
西台东北李牛谷中。亦有结庐诵经之所。尝
感山神现身听法。后有王子寺僧湛崇等。率
高德僧事迹十九之馀¶ 第 1122a 页 T51-1122.png
众连书。慇请住寺。展师资礼。师不违来。愿徙
居彼寺。故得金峰增耀。宝壤腾芳。九州之琛
赆皆来。十寺之楼台益盛。财施法施。佛田僧
田。由师住持。同沾利泽。后唐庄宗。闻师高
行。同光元年七月。遣使持紫衣师名。敕书赐
之。诏云。诚惠鹫岭。名流鸡园。上哲精守护
鹅之戒。弘宣住雁之谈。潜括三乘。深明四
谛。忍草长新于性苑。意花不染于情田。自
隐迹灵峰。栖心胜地。泛慈舟而拯溺。持慧炬
以引迷。五百龙神。皆降懿德。一万圣众。尽继
玄踪。为法宇之栋梁。作空门之标表。朕方兴
景运。大阐真风。宜旌积行之名。以奉无为之
教。今赐号广法大师。仍赐紫衣。师固辞不受。
续降敕敦劝。其略。爰遣内臣远班成命。师号
既旌于戒行。紫衣无爽于受持。久属当仁。匪
宜多让。至同光三年乙酉岁十二月。嘱门人
已。枕手而终。春秋五十。僧腊三十。师终后。
敕赐谥曰法雨大师。并灵塔号慈云之塔。今
现在本寺。

超化大师。讳匡嗣。俗姓李氏。太原文水县齐
凤村人也。幼年慕道。不乐世荣。注意台山。
愿求披剃。依真容院浩威为师。受具之后。励
志不群。杖锡南方。参寻知识。学通内外。博究
禅律。传法度人。开众耳目。晋天福三年戊戌
岁。游方行化。至湖南。谒伪国主王公。公施香
茶盈万。至丁未岁。遣使赍送入山。遍给诸
寺。癸卯岁。至吴越国。见尚父元帅钱王。王
礼接殊厚。语论造微。雅合王意。遂施五台山
文殊大士一万圣众前供物香茶。及制银钵
高德僧事迹十九之馀¶ 第 1122b 页 T51-1122.png
盂鐼子万副。茗荈(赤兖反茶叶老者也)百笼。仍遣人。送至
吴越馆内。诸州刺史。各办施利。铺陈供具。无
不周备。别造巨舶乘载。由海路北归。尝遇暴
风四起。波涛鼓怒。舟人惶骇。顷刻沈没。大师
整衣焚香。望山遥礼文殊大圣。乞加冥护。俄
顷。见文殊师利。出于海上现半身。猛风骇
浪。顿然恬息。遂达沧州。舆载归山。寻与降龙
大师。均施诸台寺院山坊兰若。不私其利。及
挂锡旧居。徒众。坚请主领僧务。厥后。朝命
典统山门。十五年间。兴修佛寺。供众僧数过
百万。案别传云。昔湖南马王素钦令望。尝使
赍茶二百笼。送诣台山。以充大圣前供养。乃
俵给山门诸寺。后与大师。偕之台顶。焚香祈
祷。设礼既毕。俱宴龙池之侧。忽见一小蛇。其
身赤色。跃于水上。回首盻师。师曰。尔来也。
乃告其使曰。尔可速归。惧有大事。使即依言。
与师俱旋至院。翌日使心匆忙。策马而去。比
至其主已薨。使乃方悟见蛇之验。师预见如
此。其何人哉。亦不测之人也。住持之外。禅诵
为务。以大晋天福九年甲辰岁九月搆疾。五
日迁逝。茶毗已后。门人收灵骨舍利。起塔
见在。

取性道者。晋代人也。失其乡里姓氏。居取性
院。即今王子寺东北兰若。改名北福圣院。是
也。师内行莫测。外相粗鄙。衣唯弊衲。食且众
残。不染声名。人钦若圣。乡川供施。无不乐
输。缁素游山。瞻济无择。常操利刀一口入
山。见蛇即斩。唯云。取性取性。由此故名取性
道者。每诫弟子云。汝山采柴。若见蛇时。慎勿
高德僧事迹十九之馀¶ 第 1122c 页 T51-1122.png
打杀。蛇报果重。千年少一。更重受之。弟子
云。若果尔者。师何斩之。师云。咄。尔何知也。
老僧斩之。令其取性。即解其蛇报。尔等不
能。岂同吾也。师之密行如此。后终于本院云
耳。

僧统大师者。俗姓刘氏。讳继颙。燕蓟人也。
父讳守奇。唐末任沧州节度使。师幼失所怙。
性禀知识。遭乱避地清凉山。礼真容院果胜
大师弘准为师。年满受具。诵习无疲。远诣京
师听学。迩数本经论。遂还旧寺。首戴大方广
佛华严经。跣足游礼五台。每至一顶。讲菩萨
住处品一。终岁以为常。每讲终。设茶药异馔
以供。其后对妙吉祥。焚香立愿。游历东京。
时。晋少主在位。见之信重。赐大相国寺。讲大
华严经。将相王侯。归依信受。及解讲。获施财
巨万。尽以所直。于本寺讲堂四面飞轩之下。
创立石壁。命工镌勒所讲之经。期月之间。功
用造毕。寻请还山。赐赉财施。不可胜计。遂建
真容院四面廊庑。及华严寺楼阁。凡三千间。
不啻设供七百馀会。塑山龛罗汉三十二堂。
转金刚经。并藏经六百万卷。及真言咒偈。刻
坛尽氎。逢三八普施温汤。设四众无遮粥会。
殊因妙果。植大福田。未有若斯之盛者也。寻
诏授五台山十寺都监。赐师号广演匡圣大
师鸿胪卿。仍颁命服。伪汉高祖。一见师奇表。
叹未曾有。特命与诸王为兄弟。少主即位。加
五台山管内都僧统。后以功授大汉国都僧
统检校太师。兼中书令。以伪汉天会十七年。
正月十二日。迁灭于五台山菩萨院。享年七
高德僧事迹十九之馀¶ 第 1123a 页 T51-1123.png
十有三。僧腊三十有二。诏伪谏议大夫杨梦
申。撰神道碑铭。立于院之西北。门人收灵骨。
建塔犹在。

* 高德尼事迹二十

按华严经感应传云。唐仪凤年中。西域有二
梵僧。至五台山。赍草花执香炉。肘膝行步。向
山礼文殊菩萨。遇一尼师。在岩石间松树下
绳床上。俨然独坐。口诵华严。时景方暮。尼谓
梵僧曰。尼不合与梵僧同宿。大德且去。明日
更来。僧曰。深山路遥。无所投寄。愿不见遣。
尼曰。若不去。某不可住。当入深山。僧徘徊惭
惧。莫知所之。尼曰。但下前谷。彼有禅窟。僧
依而往寻之。果见禅窟。相去可一里馀。二僧。
一心合掌。手捧香炉。面北遥礼。倾心听经。聆
聆在耳。初启经题。称如是我闻。乃遥见其尼。
身处绳床。面南而坐。口中放光。赫如金色。皎
在峰前。诵经两帙已上。其光盛于谷南。可方
圆十里。与昼无异。经至四帙。金光稍收。六帙
都毕。其光并入尼口。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云。
震旦国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
诸菩萨。恒于中住。今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
万菩萨俱。其山在代州东南。名五台山者。首
楞严三昧经云。文殊。是过去平等世界龙种
上尊王佛。又央崛摩罗经云。文殊是北方欢
喜世界摩尼宝积佛。想神尼之境。必文殊之
分化。以示梵僧也。

尼法空者。俗姓韩氏。宣州人也。幼时辞亲。诣
五台山西南一百馀里建安寺出家。后于祇
洹寺受戒。每诵法华。用为常务。后负笈听学
高德僧事迹十九之馀¶ 第 1123b 页 T51-1123.png
经律。数十载间。殊无开悟。自知性乏明慧。
无宿习力。尝闻五台山文殊菩萨。现种种身。
赈济群品。人传。有僧道超。别无行业。但久住
华严寺。不出山门二十馀载。其后命终。生于
兜率弥勒内院。彼天人谓超曰。尔于人间。别
无妙行。祇承文殊菩萨境界力故。得生此处。
尔可还下人间。接诱四部。俾令闻知文殊功
德。冀望暂登此山中。大销诸罪。则用补天之
阙行也道超依言。不舍天报。下告人间。法空。
如是思惟。文殊菩萨大愿境界。不可思议。生
希有心。复自念言。无始生死。三界流转。不得
解脱。善恶二业。由心造作。遂发大愿。往五台
山。志求大圣垂慈引接。乃与亲妹尼。立愿今
誓。以元和四年。届山巡礼。遍游五顶。睹种种
化现。后至华严寺西北三泉院前深林中。逢
一老人。谓法空曰。汝宜住此修行。决證胜果。
言讫遂隐。法空知大圣告谕。乃悲泣雨泪久
之。方自悔责恶业罪障。志愿灭除。即依此愿。
别结草庵居。策励三业。晓夕靡怠。至元和八
年二月十五日。取身所著衣。令弟子悉送常
住。施大众用。乃集众取别。人问其故。法空告
曰。我从止此来。蒙大圣告语。教示妙法莲华
四字。开佛知见。清净无染。得生净土。众各努
力。无得空过。言讫而逝。端坐如生。众遂茶
毗。收得舍利千馀粒。四众分之。以充供养
耳。

* 宋僧所睹灵异二十一

释净业。姓孟氏。代州五台县人也。幼而刚毅。
神俊不群。初年十三。依五台山真容院通悟
高德僧事迹十九之馀¶ 第 1123c 页 T51-1123.png
大师为师。事师服劳。特出伦类。每诣太原。行
化山门供养资具。靡不悉备。伪主刘氏。深所
崇仰。乃赐紫衣。加号广慧大师。至天会十一
年。众请充山门都监。寻属宋太宗皇帝戎辂
亲征。克平晋邑。师喜遇真主。乃率领僧徒。诣
行宫修觐。陈其诚款。遂进山门圣境图。并五
龙王图。帝遽令展之御座前。忽大雷震。天无
片云。驶雨霶注。帝大骇曰。是何祥也。师对曰。
五台龙王来朝陛下。今二龙相见。当喜故也。
雷雨若是。帝大悦。即命收图。谓师曰。侯朕
师旅还京之日。别陈供养。乃赐命服。改号崇
教大师。仍擢为台山僧正。应阖山刘氏所赐
衣师号。并改伪从真。至淳化四年四月下旬。
寝疾而终。春秋五十九。僧腊三十九。

释睿谏。俗姓刘氏。云州人也。风俗神俊。出乎
人表。志轻轩冕。性乐林泉。辞亲出家于五台。
礼真容院僧统大师继颙为师。厥后师既去
世。葬礼云毕。胜愿内兴。欲崇佛事。乃于楼观
谷内东北。有泉名曰鹿泉。泉侧不远。结庐诵
经。励精勤苦。晨夕忘倦。一日忽梦老叟。告
曰。尔不须独善。可崇大事。兼于此地。大有因
缘。吾赞尔力。言讫而寤。内自惟曰。斯必圣贤
相誓。于此处建大伽蓝。异日办装。之北地缘
化。北朝宁王与夫人。先梦见师化缘修造。及
师达境。一见如旧。既符先梦。大施金币。暨回
本山。募工修建。复诣太原。谒伪主刘氏。亦蒙
厚赉。寺号曰白鹿之寺。宋太宗。讨平晋地。师
乃躬诣行宫请见。上问台山兴建之由。师奏
对称旨。又蒙恩锡。甚厚。寻赐额。号太平兴
高德僧事迹十九之馀¶ 第 1124a 页 T51-1124.png
国之寺。师之感召。大概如此。至大中祥符元
年八月初一日。以疾而终。春秋六十有六。僧
腊四十九。影塔具在。

祥符中。有两浙僧。失其州郡名氏。来礼大
圣。登东台顶。忽遇一院。楼台壮丽。殿宇严
洁。僧遂入院。前后殿宇。像设鲜辉。释梵龙
王。俨然相对。其僧遍诣参。见主僧叙接。言笑
宛如素。延迎毕语。临出院巡遣。僧初无骇异。
及出了无所见。僧方悟化现。始惊叹之。遂离
台顶。西行下山。游真容院安止。毕礼谒。前后
殿宇。主事诸僧。一如东台所见。了然无异。僧
乃礼谒台山境界。赞叹不思议事。遂向院僧。
具陈所见。无不叹嗟。

淳化中。有杨州僧。忘其法名。身服疏布。斋
戒严谨。尝赍五百副钵。大小相盛。副各五事。
入山普施。虔礼大圣。至真容院安止。因斋设
日。均散咸毕。后有施主。诣北浴室院设浴。启
请阖山贤圣。下暨缁素。一无拣别。其僧斋
毕。先诣温浴。有三五僧。偕行澡浴。既至浴
所。杨州僧。率先解衣。褰帘而入。忽见端正妇
人。就水洗浴。僧狼狈而出。众询其故。僧具
说所见。人或不信之者。入室验之。果无所
睹。

至道中。有僧道海。俗姓杨氏。代郡土人也。受
业真容院。亦逢施主设浴。斋罢。遽自诣浴所。
尚无一僧入院澡浴。海解衣而入。忽见满堂
众僧挥洗。略无识者。睹此僧入一时俱出。海
心虽疑。未测凡圣。遽出视之。阒无人矣。集德
者曰。大凡施主设浴。必豫供养圣贤。后乃凡
高德僧事迹十九之馀¶ 第 1124b 页 T51-1124.png
庶。清旦贤圣临降。凡庶慎勿先就。一则触犯
圣贤。自贻伊咎。二即灭施福。徒设劬劳。斯亦
圣人垂警。凡百君子。得无念焉。

华严店。昔有猎者。名马秋儿。家贫。以射生自
活。尝至东台。东台东十馀里。有古寺基。人传
云。是古华严寺也。秋儿至此。见一巨石。其砥
如桉。下有光明。心甚疑之。乃呼数人举石视
之。倏见佛经数十部。遂取一卷。启之开视。字
皆金色。光夺人目。秋儿辈。皆山野憃愚。不以
为异。既归。告语其事。有人传达于真容院主
僧宽。宽闻。惊喜非常。遽召门人弟子五七人。
赍供具遄往求之。既至其地。了无所睹。唯
有故基破瓦而已。怅恨久之。遂焚香叹息而
归。

代郡唐林县。昔有女人。三十五年不离城邑。
人呼姑。姑长发尼同头陀行。长物不畜。单衣
被身。冬寒夏暑不以为苦。坊市巷陌。随处而
眠。悠悠之徒。寔叵能测五台百二十所寺。无
不曾过。夏月巡台。则到处人见同行共语。坐
在丘芜。呵毁俗尘。憎恶色欲。后不知所终。故
西域婆槃豆菩萨传云。此世界。有一亿菩萨。
住持往来化物。示说不虚。前传数云。凡圣混
居。得不信哉。后之来臻此境。忽遇斯人。慎勿
慢渎。戒哉。

僧道演。俗姓崔氏。忻州定襄人也。数岁出家。
依真容院法忍大师为弟子。每诵法华孔雀
金刚般若等经。以为常务。师素有息贲之疾。
结块如石。每一发动。痛不可忍。几将不救。忽
见青衣妇人。至卧榻前立。问其疾之所由。师
高德僧事迹十九之馀¶ 第 1124c 页 T51-1124.png
以寔告。妇人乃以手触块曰。师欲愈否。答曰。
甚适所愿。即以物如丝缕。缠其块。而拔去之。
寻即痊愈。方欲起谢。遽失所在。遂向邻僧说
之。僧具顶礼。后每思之。未尝不感叹圣贤救
护之力。厥后日益康强。年八十有五。方寿终
焉。

* 灵异藟木二十二

华严寺东北。有楼观谷。谷内有金刚窟谷口。
昔传有凤栖藟。次西有十二因缘藟。与凤栖
藟相近。在金刚窟侧。一身回出一十二枝。高
踰百尺。昔有古德。于藟下修十二因缘观。遂
以为名。入谷一二里。有白水池。色如酥酪。味
如甘露。人饮其水。肌肤润泽。若常服之。令人
难老。东台西。有王子造论碑。文字尚存。又有
司空都督见佛碑。到者知焉。今年祀浸远。废
毁不睹。良可叹哉。

华严寺东横河侧。有一枞藟。松身柏叶。横枝
到地。干耸淩云古昔相传。名四谛藟。枝叶四
垂。合围成阴。有象明堂八窗四闼。中心一插
向上。百重上。围下方。可谓奇异。雨雪不透。
风日不穿。巡台之人。同到藟下。可容数百。常
有僧。来止其藟下。为众宣四真谛法。悟入者
众。时群鸟来止其处。飞翔上下。久而不去。僧
曰。此鸟。如佛在藟有鹦鹉。于佛前聆四谛法。
而得生天。此亦应尔。因谓之四谛藟。瑞鸟灵
禽。游集栖宿。藟既灵异。僧亦非凡。

** 大圣文殊师利古今赞颂二十三

** 文殊像赞(并序)晋支道林撰

文殊师利者。是游方菩萨。因难垢之言。而有
高德僧事迹十九之馀¶ 第 1125a 页 T51-1125.png
斯目。非厥号所先也。原夫称谓之生盖。至道
兴其邈。何者。虚引之性彰于五德。轨世之表
闻于童真。庶仁之风移。则感时之训兴。故云
儒首以法王子为名焉。夫欲穷其渊致者。必
存其深大。终古邈矣。岂言像之所及。难算之
劫。功高积尘。悠悠遐旷焉。可谓诸言略叙其
统。若人之始生也。爰自帝胄。尊号法王。无上
之心。兆于独悟。发中之感。无不由也。近一遇
正觉。而灵殊内映。玄景未移。遂超发道位。于
是深根永搆于冲壤。条异神柯而月茂。慈悲
之气。与慧风俱扇。三达之明。与日月并辉。具
体而微固。已功侔法身矣。若乃天机将运。即
神通为馆宇。圆应密会。以不迹为影迹。斯其
所以动不离寂。而弥纶宇宙。倏无常境。而名
冠游方者也。世尊兴出。乃授跃进之明。显潜
德于香林。因庆云而西徂。复龙见于兹刹。法
轮既转。则玄音屡唱。对明渊极。辄畅法深言。
道映开士。故诸佛美其称体绝尘俗。故濯缨
者。高其迹。非天合天和以挺祚。吸冲气而为
灵。舒重霄以回荫。吐德音而流响。亦孰能与
于此哉。时欲摇荡群生之性。宅玄宗而独至。
开宏基与一篑。廓恒沙而为宇。若然而不说文
殊之风。则未达无穷之量。长笑于大方之疾
矣。自世尊泥洹。几将千祀。流光福荫。复与
时而升降。由是冥怀宗极者感。悲长津之丧
源。惧风日之潜损。遂共长表。容之金石。继
以文颂。人思自尽。庶云露以增润。今之所遇。
盖是数减百年。有转轮王。王阎浮提。号曰阿
育。仰窥遗轨。拟而像焉。虽真宰不存于形。而
高德僧事迹十九之馀¶ 第 1125b 页 T51-1125.png
灵位若有主。虽幽司不以情求。而感至斯应。
神变之异。屡干民听。因佥悟时信有自来矣。
意以为接颓薄之运。实由冥维之功。通天昏
否之俗。固非一理所弘。是以。托想之贤。祇
诚攸寄。丝纽将绝之绪。引豪心以摽位。乃远
谟良匠。像天所像。感来自表。不觉忻然。同咏
为之赞曰。

眇眇童真。弱龄启蒙。含英吐秀。登玄履峰。神
以道王。体以冲通。浪化游方。乃轨高踪。流光
遗映。爰暨兹邦。思对渊匠。靖一惟恭。灵襟绝
代。庶落尘封。

** 文殊师利赞

童真领玄致。灵化实悠长。昔为龙种觉。今测
梦游方。恍惚乘神浪。高步维摩乡。擢此希夷
质。映彼虚闲堂。触类兴清遘。目击洞兼忘。梵
释钦嘉会。闲邪纳流芳。

** 文殊像赞殷晋安撰

文殊洞睿。式昭厥声。探玄发晖。登道怀英。琅
琅三达。如日之明。亹亹神通。在变伊形。将廓
恒沙。陶铸群生。真风幽嗳。千祀弥灵。思媚哲
宗。寤言祇诚。绝庆孤栖。祝想太冥。

** 文殊师利赞秘书丞郤济川撰

释尊降世。说法度人。大圣文殊。示菩萨身。佛
不并化。助道能仁。金口宣言。證号往音。龙种
上尊。摩尼宝积。普化色身。未来当得。双林
灭景。众圣韬光。我大导师。奄宅清凉。五百仙
俱。讲道为常。波利远归。无著愿见。或授秘
语。或睹神变。为接有情。不舍方便。我曾供
养。今复亲依。瞻仰真像。若觇灵晖。俗缘未
高德僧事迹十九之馀¶ 第 1125c 页 T51-1125.png
断。善念长归。我对金容。当发大誓。运菩提
心。广度一切。近侍吉祥。亿生万世。

** 续遗
前代州管内僧正胜行大德沙门明崇撰

安州人张氏。崇信三宝。纯厚人也。元丰甲子。
来游此山。以钱百万。奉曼殊室利。每日三时。
必来开殿。辨香茶珍果。情貌如肃。守殿者。以
其诚恳。不以为劳。一日遍游诸台。至西台之
顶。焚香次。忽闻异香。久而莫测。既而仰视空
中。乃见天花百千万朵。青黄朱紫。众彩毕具。
缤纷乱坠。甫齐人头。观者数百人。人欲取之
即腾起。一朵独落张公之手。其色不可名状。
晚还真容院。僧俗睹之。叹未曾有。主僧。恳求
菩萨前供养。公曰。菩萨授我。而返留之。是我
逆菩萨之惠也。况仙陀圣卉乎。主僧亦不敢
夺其志。清朝下山。亲捧其花。常有圆光丈许
随身。送者踰数十里不能舍。叹息而归。

德州市户王在。家甚殷富。元祐庚午仲夏。挈
妻仆游台山。晚宿真容院。翌日弹冠整衣。诣
文殊像。既而晚。睹微有不敬之色出声。就馆。
知客僧省彦。求谒。与在语曰。山僧住此。仅
四十馀年。所接众多。今日君拜谒之礼。似有
初谨后怠。加之。容色不怡何也。在怒而言曰。
在此一来。出于过听。谓。有肉身菩萨。故不远
千里而来。今观之。乃一泥块耳。反思跋涉之
劳。宁不为苦。彦曰。是何言欤。昔大圣。于此鹫
台。屡见瑞相。安生亲塑。意有所疑。祈而复现
七十有二。故。唐睿宗。以真容目为院额。公何
言之易也。且此山。龙神守护。或若以怒。公身
高德僧事迹十九之馀¶ 第 1126a 页 T51-1126.png
窜之无地也。在曰。岂一龙。焉能祸我乎。彦
曰。君此一来。轻侮像貌。痛斥龙神。第恐祸生
不测。可速悔过。不然。公之身。必碎于龙神之
爪牙矣。在意不悛。后三日游东台。与众百馀
人。宿于台顶化现堂。甫及夜半。大雷忽发。若
天坼地裂。堂之壁已为穴。火焰随入。俄顷。火
从穴出。在之身已碎矣。其仆孝存。借寺家绵
衣一件以禦寒。里外衣并烧损。唯中间借物
在焉。其妻仆。火其骨而下山。闻者。靡不叹
异。是夕。有沧州尼海俊。同宿化现堂。日已曛
暮。有叟语曰。敞居不远。敢邀师。一访兼就晨
粥。尼应命至一石洞。叟遂失所在。清朝复化
现堂。知在之祸。免其惊惧。究其所寓石室。乃
那延洞也。

僧惠通。沂州人也。今为僧之上首。昔政和改
元首夏。与缁素千人。同游台山。今僧正通义
大德明恽。时充知客。谓通曰。梵仙山五龙。
时复出现。可一观焉。惠通。因与其徒二三子。
同游至山。复逢同志者。因询之曰。山有神龙。
子见之乎。同志曰。见。通问其状若何。曰如
蛇。通曰。正是真龙。犹为畜类。况蟒蛇乎。乃
还所寓之舍。俄顷。通觉腰间有物。如蛇而如
爪角。渐束其腹甚紧。苦痛不可忍。起而复倒
者再。同志者。走报主僧。述其事。通亦遣人白
主僧。求救曰。我以傲慢。龙神得罪。闻山中
有熙菩萨。为我忏悔。会熙公。随漕使陈公知
存。游兴国寺。主僧亦惧不可测。就命菩萨殿
主洪辩大师温晸。作法忏悔。通罄舍衣盂悔
过。少顷。苦方息。陈公闻之。亦相与叹焉。
高德僧事迹十九之馀¶ 第 1126b 页 T51-1126.png

书生李升者。中山相如里人也。昔与右丞王
公安中同笔砚。其弟。即修大华严寺功德主
真熙也。代州守王洗。自中山召之。使子侄从
其学。政和元年。至山。与士大夫时复燕乐。一
日到寺。王天民都巡陈去。捕盗伏抃。乃命先
生。游梵仙山。至东岩。祈于龙神祠下。少顷。二
龙出于石间。一为金色。一为绀青。诸公焚香
设拜。以笏招之。金色者。缘笏而上睿。若有所
嗅者。诸人之意加勤。独先生以杖触之曰。此
乃怪蛇异物。何足贵哉。言未竟。有物如神。仆
先生于地。众咸惶骇。俄又掷于岩下。高数百
尺。先生既死。其弟熙。以礼葬之。是夕。雨雹
大作。雷电晦暝。先生之尸。暴露于外。因火之
而葬焉。

那罗延洞者。在东台东侧。洞门向东。深二丈
馀。迤逦隘窄。如斗许大。游礼者至此。既不能
进。往往但以手扪探。或秉烛照之。一穴唯指
西北稍向上。然深不可测。时有冷风拂面。传
云。此洞。与金刚窟。皆大圣之所宅也。宣和八
年五月二十八日。有邵武僧。失其名姓。与僧
宗新。同游台山。止真容院。瞻礼真像。一日登
东台顶。会代郡赵公康弼。与都巡检薰凉等
诸官。升山门上首僧慈化大师真熙。一百馀
人俱至。求现光景。已而游是洞。赵公等。遍
入观览。唯邵武僧。伫立洞外。其一官戏之曰。
师何不入。入之则无碍矣。其僧。乃揖赵公慈
化宗新曰。珍重珍重。遂趋步而进。至隘窄处。
则褰衣伛偻而入。略无阻碍。如行空室。举众
惊愕諠噪不已。莫测其由。宗新呼之数番。杳
高德僧事迹十九之馀¶ 第 1126c 页 T51-1126.png
无声迹。既移时不出。宗新谓众曰。吾与彼僧
同行数旬。竟不知其为圣贤也。因恸哭曝怨。
众亦泣下。赵公求其遗物。宗新视之。得竹笠
一顶。蒸饼数枚。寻有平隘寨官张仲古。作诗
美之。以呈赵公。云南僧远礼五台山。去入那
罗洞不还。自古赵公传拂子。今留笠子在人
间。今诗碑犹在。其笠子亦尚存。噫。始信清凉
境界。能蛇混迹。凡圣同居。不为虚矣。

朔州慈勇大师。未详受业名氏。其道行博识。
遐迩钦伏。天会壬子季。复游台山。与其徒史
法师等百馀人。同宿真容院。史亦纯厚人也。
一日。游大华严寺。忽于寺侧。见祥云自东而
来。五彩毕具。又于云中。现文殊大圣。处菡萏
座。据狻猊之上。及善财前导。于阗为御。波离
后从。暨龙母五龙王等。执圭而朝。自馀峨冠
博带。奇相异服。千状万态。而能尽识大圣目
瞬手举。衣带摇曳。第不闻其圣语。迤逦自西
而去。观者千馀人。四众欢喜。叹未曾有。当是
时也。真容院遇回禄之馀。始欲兴复。由斯祥
瑞。四方檀信辐凑。施财施力者。惟恐后至。真
容院大殿。不日而成。切切现土现身。非徒设
也。

僧永洲者。晋阳祁人也。姓王氏。天眷末。来游
五台。遍观圣迹。寓真容院。仰慕圣境。久而忘
归。一日众集择菜。忽视众人。面衣服尽作金
色。不觉神情惊骇。欲言之。恐人疑怪。唯自庆
幸。始悟台山之众。皆是菩萨眷属。金色界中
人也。后闻长兴大禅。师以人天眼目。提振于
云中。乃往趋法席。展师资之礼。果有所得。因
高德僧事迹十九之馀¶ 第 1127a 页 T51-1127.png
众普请。话及台山所见事迹。雁门圆果寺僧
普安。能会其事也。
广清凉传卷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