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记-宋-陈舜俞庐山记序¶

庐山记序¶ 第 1024c 页

No. 2095

* 庐山记序


余昔者读书山中。爱其泉石塔庙之 志之
不详遗古略近。或出于愚夫野老之语。言□
辞赘。可取者无几。将讨论删次之。未皇暇
也。后二十年。雠书秘阁得庐山记。欣然以喜。
以为夙愿获遂。而考其所载。疏略尤甚。熙宁
五年。嘉禾陈令举舜俞谪官山前。酷嗜游览。
以六十日之力。尽南北高深之胜。昼行山间。
援毫折简。旁钞四诘。小大弗择。夜则发书攻
之。至可传而后已。其高下广狭。山石水泉。与
夫浮屠老子之宫庙。逸人达士之居舍。废兴
衰盛。碑刻诗什。莫不毕载。而又作俯视之图
纪。寻山先后之次。泓泉块石。无使遗者。成书
凡五卷。后三年。余守吴兴。令举扁舟相过。
以余山前之人也。出[葶-丁+呆]见授。请镂诸板。藏之
山间。会余蒙恩移济南。遽与之别。令举寻复
物故。余益以事役。奔走四方。思一旋归。茫不
可得。辄序其撰述之勤贻。好事君子。庶几成
令举之志。

充秘阁校理李常序

予雅爱庐山之胜。弃官归南。遂得 之阳游
览既久。遇景亦多。或赋或录。杂为 将欲
次之。而未暇也。熙宁中。会陈令举。以言事□
于是邦山林之嗜既同。相与乘黄犊。往来山
间。岁月之积。遂得穷探极观无所不究。令举
乃采子所录。及古今之所纪。耆旧之所传。与
庐山记序¶ 第 1025a 页 T51-1025.png
夫耳目之所经见。类而次之。以为记其详。盖
足以传后。予材不可以应时宜。退老于林野。
令举以制策擢上第。名声赫赫惊世。仕不二
十岁。乃废于筦库。而与予共见于此记。甚可
惜也。然推古以较今。岂特一令举为可惜哉。

江西刘涣序。


庐山记卷第一

尚书屯田员外郎嘉禾
陈舜俞令举 撰

* 杒叙山水篇第一

案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九江。前汉郊
祀志云。乾封中。武帝浮江。自寻阳出。枞杨过
彭蠡。礼其名山大川。桑钦水经云。庐江出三
天子都。北过彭蠡县。释惠远庐山略记曰。山
在江州寻阳。南滨宫亭。北对九江。九江之
南。江为小江。山去小江三十馀里。左挟彭蠡。
右傍通川。引三江之流。而据其会。山海经云。
庐江出三天子都。一日天子障故旧语。以所
滨为彭蠡。有匡俗先生者。出自殷周之际。遁
世隐时潜居其下。或云俗受道仙人。共游此
山。遂托空崖。即岩成馆。故时人谓其所止为
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焉。其山大岭凡有七重。
圆基周回垂五百里。风云之所摅。江湖之所
带。高崖反宇。峭壁万寻。幽岫穷岩。人兽两绝
天将雨则有白气先抟。而璎珞于岭下。及至
触石吐云。则倏忽而集。或大风振崖。逸响动
庐山记序¶ 第 1025b 页 T51-1025.png
谷。群籁竞奏。奇声骇人。此其变化不可测者
矣。众岭中第三岭极高峻。人迹之所罕经也。
昔太史公东游。登其峰而遐观。南眺三湖。北
望九江。东西肆目。若涉天庭焉。其岭下半里
许。有重巘。上有悬崖。傍有石室。即古仙之所
居也。其后有岩。汉董奉馆于岩下。常为人治
病。法多奇神。绝于俗医。病愈者令栽杏五株。
数年之中。蔚然成林。计奉在民间二百年。容
状常如二十时。俄而升举。遂绝迹于杏林。其
北岭西崖常有悬流。淫霪激势相趣百馀仞中
云气映天。望之若山在霄露焉。其南岭临宫
亭湖下有神庙。即以宫亭为号。安侯世高所
感化事在叙。山北篇七岭同会。于东共成峰
崿。其崖穷绝。莫有升之者。有野夫见人著沙
门服。凌虚直上。既至则回身踞鞍。良久乃与
云气俱灭。此似得道者。当时能文之士。咸为
之异。又所止多奇触象有异。北背重阜。前带
双流。所背之山左有龙形。而石塔基焉。下有
甘泉涌出。冷暖与寒暑相变。盈减经水旱而
不异。寻其源。似出于龙首也。南对高岑上有
奇木。独绝于林表数十丈。其下似一层佛浮
图。白鹤之所翔。玄云之所入也。东南有香炉
山。孤峰秀起。游气笼其上。则气若香烟。白云
映其外。则炳然与众山殊别。天将雨。其下水
气涌起。如车马盖。此即龙井之所吐。其左有
翠林。青雀白猿之所憩。玄鸟之所蛰。西有石
门。其前似双阙。壁立千馀仞。而瀑布流焉。其
中鸟兽草木之美。灵药方物之奇。焉可得胜
名哉。略举其异。耳刘昭注续汉志郦道元注
庐山记序¶ 第 1025c 页 T51-1025.png
水经。并用惠远语。又豫章旧志云。俗字君平。
夏禹之苗裔也。或曰字君孝。父东野王与吴
芮佐汉定天下。而亡汉封俗于郦阳。曰越庐
君。俗兄弟七人。皆好道术。遂寓精于洞庭之
山。故谓之庐山。张僧鉴寻阳记云。山南有三
宫。所谓天子都也。庐宫溪水出焉。上宫人所
不至。有三石梁。长十馀丈。阁才盈赤。其下无
底。其中宫在别岩。悉是文石。两边有小圆峰。
奇特号为右障峰。石形若羊马来道。相对下
宫。彭蠡湖际宫亭庙旧所也。山高二千三百
六十丈。周回二百五十里。其山九叠。川亦九
派。郡国志曰。庐山叠障九层。崇高万仞。怀灵
抱异。包诸仙迹。寻阳记又云。秦始皇十七年。
东登庐山。以望九江。至上霄峰。以与霄汉相
接。因命之。峰后有刻石云。是夏禹所刻。丈赤
里数。文字不可办。伏滔游山序曰。庐山者江
阳之多狱。其大形也。背岷流面彭蠡。蟠根所
据。亘数百里。重岭桀嶂。仰插云日。俯瞰川湖
之流焉。王彪之山赋叙曰。庐山彭泽之山也。
虽非五岳之数。穹隆嵯峨。实峻极之名山也。
孙放山赋曰。寻阳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
彭蠡之泽。接平敞之原。张野记曰。天将雨。则
有白云。或冠峰岩。或亘中岭。俗谓之山带。不
出三日必雨。每雨其下成潦。而上犹皎日。峰
头有大盘石。可坐数百人。以上皆述此山也。
宋支昙谛赋云。昔哉壮丽峻极。氤氲包灵奇。
以藏器蕴绝峰乎青云。景澄则岩岫开镜。风
生则芳林流芬。岭奇故神明鳞萃。略绝故人
迹自分。严清升山。于玄崖世高垂化于䢼亭。
庐山记序¶ 第 1026a 页 T51-1026.png
应真凌云以踞峰。眇忽翳景而入宜。咸豫闻
其清尘妙无得之称名也。若其南面巍崛。北
背芳蒂悬霤分流以飞湍。七岭重㟽而叠势映
以竹柏。蔚以柽松。萦以三湖。带以九江。嗟四
物之兰森爽独秀于玄冬。美二流之潺湲。津
百川之所冲。峭门百寻。峻阙千仞。香炉吐云
以像烟。甘泉涌霤而先润。梁元帝序曰。夫日
月丽天皇穹。所以贞观。川岳带地后土。所以
推宁。庐山者亦南国之德镇。虽林石异势。而
云霞共色。长风夜作则万流俱响。晨鼯晓吟
则百岭齐应。东瞻洪井识曳帛之在兹。西望
石梁见捐宝之可拾。诚复慕类易悲。山中难
久。攀萝结桂多见淹流。其馀古今赋咏不可
备载。实天下之名山也。江州在山北二十里。
本在丈江之北寻水之阳。因名寻阳。今蕲州
之兰城即其故北咸和九年。刺史温峤。始自
江北移于湓城之南。义熙元年。刺史郭昶移
居江夏。八年孟怀玉还治寻阳。太清二年萧
大心因侯景之辞欲依险固。乃移于湓口城。
仍号怀玉旧城为故州。张僧鉴寻阳记云。湓
口城灌婴所筑。汉建平中。孙权经北城。命凿
井。适中古梵得。石函铭曰。汉六年。颖阴侯
开卜云。三百年当塞。后不百年当为应运者
所开。权欣然以为己瑞井。极深。湓江有风浪。
井水辄动。邦人因号浪井。故李白下寻阳城
泛彭蠡诗云。浪动灌婴井。寻阳江上风。今井
在衙城内之西圃。城上有北楼。下临湓江。凭
高眺远。为一郡之胜。陈散骑常侍张正见湓
城诗云。匡山暖远壑。灌垒属中流。城花飞照
庐山记序¶ 第 1026b 页 T51-1026.png
水。江月上明楼。案晋书庾亮传云。亮在武昌。
诸佐吏殷。浩之徒。乘秋夜共登南楼。俄不觉
亮至。人将避之。亮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
处。兴复不浅。便据胡床与浩等谈咏竟坐。则
事在武昌之南楼也。后人以亮尝为江州刺
史。因名此曰庾楼。实非当时秋夜所登之遗
此也。是郡前世或号九江。或号寻阳。唐襄杨
氏李氏代有其也。升为奉化军节度。皇朝开
宝四年。平江南降为军州事。太平兴国三年。
升星子镇为县仍隶焉。七年割星子与建昌
都昌三县置南康军。于是山南属南康。山北
属江州矣。

* 叙山北第二

由江州之南出德化门五里。至延寿院。旧名
罗汉坛。过延寿院五里。至石塘桥。有濂溪。周
郎中之隐居。周名惇颐。字茂叔。道州人。仕官
有才略。早慕高名。乐庐山之胜。因家寻阳之
别墅。于附郭自名曰濂溪。过濂溪东入宝严
禅院十里。北至太一观亦十里。宝严旧曰双
溪。景德三年。赐今名。院当官道。吴乾贞二
年。僧常真始基焉。常真荆南人。姓田氏。人谓
之田道者。勤身耕斸。以待四方游者。二林僧
脩睦号楚湘。东西二林监寺谭论。大德官命
废省庵舍。睦谓之曰。今撤子所宇则何归乎。
田曰。本是林下人。却归林下去。睦异其言。因
则敬待。赠之诗曰。入门空寂寂。真个出家儿。
有行鬼不识。无心人谓痴。古岩寒柏对。流水
落花随。欲别一何懒。相逢所恨迟。由是历南
唐。为山中之表宇。显德六年。元宗赐田使给
庐山记序¶ 第 1026c 页 T51-1026.png
诸庵岩。无田者岁取其粮者二十六庵岩。南
柢吴章岭五里。由岭下北行一里。道西有云
庆庵。旧名云镜。因流泉为池。多畜鲂鲤。岁
已久游泳甚狃。由云庆西一里。至宝积庵。松
竹蒙密。白云亭在其上。北望湓江。盘石可坐
数人。鸣泉过其下。此山北僧庵之最佳者。云
庆宝积皆在宝严之南。由云庆还宝严亦三
里。宝严之东十五里。有下龙泉院。太一观北
别有龙泉庵。此以下别之。由龙泉十里。至尊
胜庵。由尊胜庵八里。至白鹿台。由白鹿台十
五里。至仁寿院。由仁寿十里。至香积院。由香
积三十里。至长岭院。长岭者彭蠡湖之别屿
也。凡下龙泉至香积。非在山间。然山人野客。
穷览幽远。皆尝至焉。水声野色有足佳者。香
积之西二十里。有山南开先寺之场圃。曰大
富庄。过大富则游山之南矣。宝严之西一里。
至龙池庵。旧名[曰/月]峰。由[曰/月]峰五里。至庵岩庄。
由庵岩庄一里。至禅智院。旧名净居。其后有
绿野亭。由禅智五里。至大中祥符观。旧曰太
一宫。祥符中赐今名。葛洪神仙传曰。董真人
名奉。字君异。闽中候官人。少有道术。交趾太
守士变死已三日。奉以一丸药与服。以水含
之。捧其头摇捎之。食顷开目动手。颜色渐复。
半日能起坐。四日能语。遂复常。后居庐山。治
人之疾。不取赀币。使愈者人植杏五株。数年
郁茂成林。奉乃作仓廪。宣言人。贸杏者不须
来报。但一器杏偿一器稻。人有欺者。猛兽辄
逐之。所积稻复以施人。后上升号碧虚上监。
是观即杏林之故地也。唐升元六年。徐知證
庐山记序¶ 第 1027a 页 T51-1027.png
作真人庙记。及有保大十二年记。今存焉。气
象萧然。过者敬而不敢亵。沼泉游鱼尤为蕃
狎。或曰。真人杏林在山。张景诗云。桃花谩说
武陵源。误杀刘郎不得仙。争似莲花峰下客。
栽成红杏上青天。今莲花峰在观后。观之北
五里。有龙泉庵。初远法师至于庐山。爱此间
旷。欲结庵焉。地无流泉。师以杖刺地。应时泉
涌浸为溪流。既而寻阳岁旱。远师诵龙王经。
于池上。俄有龙起而上天。雨乃大足。故号龙
泉。龙泉之南十里。有妙智院。旧名行春亭。由
妙智五里。至蛇冈。高僧传云。安世高安息国
王之太子。让国于季父而出家。汉魏间行达
郜亭湖时湖神能分风上下。舟人敬惮。因与
同旅三十馀。舡奉牲请福神。忽降祝日。吾昔
外国。与子俱出家学道。而性多真恚。故堕神
报。今见同学。悲欣不可胜言。世高请神出
形。神乃出大蟒头。不知尾之长。知世高向之
胡语赞呗数番。蟒悲泪如雨。须臾还隐。庙有
绢千匹并杂宝物。世高为持去。豫章造东寺
焉。后人于山西泽中。见一死蟒。头尾数里。今
寻阳郡蛇村是也。故名其高曰蛇冈。蛇冈之
下五里。至太平观。太一观之西南二里。又
有国泰庵。其西上有莲花峰。十里峰顶有莲
花庵。由国泰五里。至报恩庵。由报恩一里。至
云际庵。由云际二里。至永清庵。亦名下莲花
庵。永清之涧北有牛道人隐居。由永清之西
一里。至云溪庵。亦名莲花洞。自太一观至云
溪。凡佛老之居八。同在莲花峰下。由云溪二
里。亦至太平观。唐号九天使者。真君庙。南唐
庐山记序¶ 第 1027b 页 T51-1027.png
升元元年。赐名通玄府。本朝兴国二年。赐今
名。录异记云。唐开元十九年八月二十一日。
玄宗梦。神仙羽卫千乘万骑集于空中。有一
人朱衣金冠乘车。而下谒帝曰。我九天采访
巡绰人间。欲于庐山西北置下宫。木石基址
素具。但须上力耳。帝即遣中使。诣山西北。
有基址。宛然信宿。巨木数千段。自然而至。堂
殿廊宇。随类致木。皆得足用。或云。此木九江
王所采。拟作宫殿。沈于湓浦。至是浮出。赭垩
丹黄。凿庙北地得之。䌽饰备足。既而建昌
渡。有灵官五百馀人。若衣道士服者皆言。诣
使者庙。因图像于壁。或曰。明皇始以梦告左
右。左右不信。俄有神降于庭。䌽云乘足。仪仗
符卫甚伟。明皇命吴道子。走笔写之。其所立
像。即依仿焉始置。庙记李泚撰。泚自称。蕲州
黄梅县东山衡门之下草茅臣。开元二十年。
岁次壬申正月乙巳朔二十五日己巳立。其
略曰。敕置庙使内供奉将使者真图建立祠
庙章醮行道设醮使大弘道观法师张平公使
持节江州诸军事守江州刺史独孤祯朝散大
夫行长史杨楚王行司马皇父楚玉寻阳县令
魏昌同护修奉焉。又有使者祥验记。开元
二十年壬申三月八日辛亥。宣义郎行彭泽
县尉潘观撰述。祥验之事五略曰。江水泛溢。
吹𣏾近山。计木才登。水复旧一也。野竹散
材。则连冈距谷。丹纷杂色。则穴出崖生二
也。谢土之夜。风云空潜。仙灯远照三也。渡
彭蠡湖谒庙者数百人。舟人所得翊日皆纸
钱四也。骑从龙虎。刻削驭人。或土或木。入
庐山记序¶ 第 1027c 页 T51-1027.png
庙成列。忽有汗出其面者五色。其碑岁久讹
锼。治平三年重立。复有张灵官记。灵官名怀。
武蔡之稗将。尝有阴功及物。帝命为丰官。庙
壁之像五百人。张其一人焉。事详本记。癸酉
岁开宝六年上元日。御史丈夫俆铉撰。右内
史舍人集。贤学士俆锴书。辞多不载。观门之
左有刘越石。至道中。郡守考功员外郎孙迈。
始立碣置祠焉。昔匡俗庐于山。有少年屡诣
之。自通曰。姓刘名越。家在前山之左。邀俗过
之旦日。至山下有石。高二尺许。即予居。可
叩之。俗后如约而往至山下。四顾无居室。果
惟一石。乃叩之。石为之开。因遇神仙。洞府
之事。慧远记云。俗受道于仙人者。盖谓此也。
观旁有仙乡亭。下视楼观。俨若洞府。游者
皆登焉。太平观之西南五里。有清泰庵。由
清泰一里。至广泽院。旧名龙潭。三龙潭在
院之东南之山上五里。若岁旱。群县必祷焉。
由广泽下山。至太平兴国寺七里。寺前之水
曰清溪。溪上上有清溪亭。寺晋武帝太元九
年置。旧名东林。唐会昌三年废。大中三年复。
皇朝兴国二年。赐今名。法师讳慧远。俗姓
贾。雁门楼烦人。师道安于恒山。为安高弟。始
住荆州上明寺。后欲之罗浮。道由庐山。居龙
泉精舍。去东林十五里而远。既而学侣寝众。
同时惠永禅师已居香谷山。请结邻好。刺史
桓伊亦所钦仰。乃置寺焉。事具寺碑。开元十
九年七月十五日。前陈州刺史李邕撰并书。
会昌三年。僧云皋始刻石焉。时裴休为江南
西道观察使。张又新为江州刺史。实助成之。
庐山记序¶ 第 1028a 页 T51-1028.png
裴题其篇末云。览北海词翰想见风采。张亦
作记于碑阴。大中十年四月十三日。沙门玄
观请河东裴光远篆额。光远国子监太学博
士。初远师欲徙香谷也。山神告梦曰。此处幽
静。足以栖神。忽于后夜。雷雨震击。明旦视
之。惟素沙匝地。兼有楩栅。文梓良木既作殿。
故名神运。牛僧孺大和四年。自武昌还。朝过
之。为书其榜神莲□□四字。又有木数尺。南
唐元宗题曰神运水。今并存焉。会昌中。寺与
林木。并系户部毁卖。大中兴复。刺史崔黯为
捐私钱。以偈施者。搢绅从者数百人。姓名爵
里。今刊于名仍藏。当时之疏亦崔之词也。崔
又作复寺碑。左散骑常侍柳公权书。流泉臣
寺下入虎溪。昔远师送客过此。虎辄号鸣。故
名焉。时陶元亮居栗里山南。陆脩静亦有道
之士。远师尝送此二人。与语道合。不觉过
之。因相与大笑。今世传三笑图。盖起于此。
神莲殿之后。有白莲池。昔谢灵运恃才傲物。
少所推重。一见远公。肃然心服。乃即寺翻涅
槃经。因凿池为台。植白莲池中。名其台曰翻
经台。今白莲亭即其故地。远公与慧永。慧持。
昙顺。昙恒。竺道生。慧睿。道敬。道炳。昙诜。白
衣。张野。宗炳。刘遗民。张诠。周续之。雷次宗。
梵僧佛驮耶舍。十八人者。同修净土之法。因
号白莲社。十八贤有传附篇末。池上昔有文
殊瑞像阁。今像亡阁废。有文殊殿瑞像者。
晋陶侃初为广州刺史。海滨渔人□见夜有
光艳。遂网之。得金文殊菩萨之像。旁有志
云。昔阿育王所铸。后商人于东海亦获圆光。
庐山记序¶ 第 1028b 页 T51-1028.png
持以就像。若弥缝焉。侃以送武昌寒溪寺。主
者僧珍常往复口。梦寺火。而像屋独有神物
围绕。珍驰还寺。果已焚。惟像屋并存。侃移
督江州。以像神灵。使人迎以自随。复为风涛
所溺。时荆楚为之谣曰。陶惟剑雄。像以神标。
云翔泥宿。邈何遥遥。可以诚致。难以力招。至
远公创寺。乃祷于水上。其像复出。始迎置神
运殿。后造重阁。以奉香火。故李邕寺记云。育
王赎罪。文殊降形。蹈海不沈。驱于陶侃。迫火
不热。梦于僧珍。盖谓此也。至会昌毁寺。二僧
负像。藏之锦绣谷之峰顶。其后寺复。访之藏
处不获。二僧相疑或匿之。俄见圆光瑞色现
于空里。故至今游人至峰顶。佛手岩天池有
见光相者。寺有晋辇。备虬龙之饰。旧号亘帝
辇。故贯休诗云。亘玄旧辇残云湿。耶舍孤坟
落照迟。今人题诛谓安帝辇。按晋大亨二年。
亘玄篡位废帝。为平固王。迁于寻阳。及义师
之起。玄□奔寻阳。旌旗舆服犹备帝者之义。
于是迫平□西上奔窜之际。因留辇东林。旧
称亘辇盖有由也。亘安音相近。后人不察而
改之耳。经藏院在寺东庑。经之跋尾有曰。
贞元十三年写者。经藏碑。元和七年岁次壬
辰九月两辰朔十五日庚午。朝请郎试太常
寺协律郎李肇撰。略曰。元和四年。云门僧
灵彻。流窜而归栖泊此山。将去言于江南西
道观察使武阳公韦公丹。韦之夫人兰陵箫
氏卒。尝有服珥之资。买田荆州。收其租入。
以奉檀施。至是取之。益以己俸。即洪州抄腾
而致之。仍建堂殿。又命浮槎。寺僧义䑣以主
庐山记序¶ 第 1028c 页 T51-1028.png
秘藏。会昌之厄。僧道深窃藏之石室。后寺
复。而经出然亡失者过半。僧正言稍补之。大
中十二年。武阳之子宙复世廉察。因施钱再
作堂宇。仍志其事。故有韦丹韦宙写真。咸通
八年。刺史苗绅有二韦写真赞。绅宙之外孙
也。又有一人物色题曰。纪王寺僧曰。其旁
旧有具衔。江州刺史德化王杨澈也。文字剥
落不□者因粉饰而漫灭之。今寺有下平林
口田。皆其□施。故寺僧写真列于二韦之间。
以示追奉。案唐史。澈天尝封纪王。天祐十五
年。徐知训在杨州。为朱瑾所杀。保大年。追封
纪王。则其事迹无接于二林者。盖后人妄加
之耳。白公草堂在寺之东北隅。元和十年。公
自太子赞善大夫。以言事忤。执政出为州司
马。明年作草堂于香炉峰北遗爱寺南。往来
游处焉。公自作记。见于本集。后与遗爱寺并
废久之。好事者慕公风迹。以东林寺北蓝墙
之外作堂焉。五代襄乱。复为兵火野烧之所
毁。至道中。郡守孙考功追建之。然皆非元和
故棋也。昔公之游东林也。观经藏中。有远公
诸文士倡和集。时诸长老亦请公文集。同藏
之。至大和九年。为太子宾客。始以文集六十
卷归之。会昌中。致仕复送。后集十卷及香山
居士之像。广明中。与远公匡山集。并为淮南
高骈所取。吴大和六年。德化王澈常抄腾。以
补其阙。后复亡失。今所藏实景德四年诏史
馆书校而赐者。匡山集亦二十卷。景福二年
尝重写。明道中。为部使者刑部许申所借。今
庐山略记并游石门诗序刊石于寺。皆因集
庐山记序¶ 第 1029a 页 T51-1029.png
中本云。过草堂半山有二泉出石间。名曰双
玉涧。次有上方舍利塔。佛驮跋陀罗禅师之
所立也。梵语跋陀罗。汉言觉贤。迦维罗卫国
甘露饭王之苗裔也。年十七。鸠摩罗利度之
与同学集业。众皆一月。贤一日览焉。其师叹
曰。贤一夫敌三十人。入长安。与鸠摩罗什剖
析玄旨。什为之屈。至庐山。与远公同社。先持
释迦舍利三粒。自随因葬山预。表以浮图。后
宋孝武帝召。赴道场寺。译华严经。唐开元十
四年。库部郎中中书舍人江州刺史李讷作禅
师记。讷亦自称兀兀禅师。金紫光禄大夫同
州刺史上柱国范阳县开国男张廷圭书。开元
十七年岁在己巳七月己丑朔十五癸卯建。其
旁刻颜鲁公题名百六十字。上方之北有虎
跑泉。昔远公与社贤。每游此峰顶。患去水甚
远。他日虎辄跑石出泉。次五杉阁。五杉乔茂
合抱。瞰以危阁。南唐西山僧应之尝结庵于
五杉之间。保大中。为元宗□遇作五杉集。行
于世。桑门备用之书也。今子□髣髴矣。甘露
戒坛在寺之东南隅。梁太清中。袭法师讲金
光明经于林间甘露浃木者三日。因于林间
作戒坛焉。世传江南有三戒坛。此其一也。常
为僧房之菜畦。其僧梦有神。黄金介冑扼其
喉。责以秽坛墠事。僧惧甃用塼石存其遗址
焉。远公初谥辩觉。升元三年。谥正觉大师。兴
国三年。谥圆悟大师。仍名其坟曰凝寂之塔。
塔在二林之间。其旁二杉。一在高处。围二十
七尺。一稍在下。围二十尺。远公以晋义熙十
二年卒。葬此山。盖当时所植云。乾明寺在凝
庐山记序¶ 第 1029b 页 T51-1029.png
寂塔之西百馀步。旧名西林兴□□□。今额
晋慧永禅师之道场也。西林道场碑。隋太常
博士渤海欧阳询撰。无书人姓名。然笔势清
劲。世传即欧书也。大业十二年岁在丁丑十
月戊寅朔十五日壬辰立。略曰。先有昙现比
丘。俗姓竺氏。本伪赵良将。以匡阜灵岩萃止
幽栖。及迁神即化藉岩早间有息慈慧永河内
繁氏高足称首。异香入室。猛兽驯阶。绍隆主
业安禅结宇。晋光禄乡寻阳□范缔建伽蓝。
命曰西林。是岁晋太和之二年也。梁□天三
年僧恩律师。隋僧智锴法师。大业二年。慧远
禅师。七年道睢法师。并加增葺。唐永泰元年。
颜鲁公与法真律师。跻重阁观。张僧繇画卢
舍那佛。梁武帝蹙线绣钵袋。亦题于欧碑之
首重阁。大业二年所建。今三者皆亡。永师义
熙十年示化。葬涧南香谷之口。兴国三年。亦
谥觉寂大师。名其塔曰实智之塔。寺后高处
有香谷亭。昔永公在西林。别立茅室于岭上。
每欲禅思。即往居焉。室中尝有芬馥之气。因
名香谷。后人作亭其上。号香谷亭。以存其故
事。其下有水阁院。兴国中锡名隆教。唐贞元
二年。齐朗律师之道场也。朗长庆二年十月
十六日示寂有碑。唐人郑素乡撰。太和六年
岁次壬子三月甲午朔六日己巳立。保大八
年。南唐褒国孝定公徐景运重修。藏经亦公
所施。皆有跋尾。藏之西壁。南唐人画须菩提
自称樵人王翰。是寺也水石之美前有德人。
亦东林之亚也。庆历初。当涂僧宗慧大师道
真达。浮图七级于隆教院。据香谷之形胜。寺
庐山记序¶ 第 1029c 页 T51-1029.png
前过通隐桥一里。至林口市。昔竺道生葬焉。
盖前世之深林幽谷。承平岁之辟为屋庐。以
会商旅坟□在东林犹藏其手泽。其西石磴
凡三百级。由上方而下。过滴翠岩。复三休而
至聪明泉。聪明泉乃荆州殷仲堪之访远公
也。相与谈易于松间。仲堪辩博。远公因指泉
曰。君之辩如此泉涌。后世因号聪明泉。昔李
卫公匡庐赋云。讲精义于松间。注云。东林寺
有松数株尚存。今泉上有屋而无松。盖其故
地云。次有佛影台。远公匡山集云。佛影在西
方那伽阿罗国南。古仙人石室中。以晋义熙
十八年岁在壬子五月一日。因罽宾禅师南
国律学道士共立此台。拟像本山因迹以奇
诚虽成。由人匠而功无所加。至于岁在星纪
赤奋若贞。于太阴之墟九月三日。乃详验别
记铭之于石。孟江州怀玉王别驾乔之张常
侍野殷晋安隐毛黄门修之宗隐士炳孟散骑
孟司马(二人名阙)殷主簿蔚范孝廉悦之王参军䅣
䅣夜等。咸赋铭赞。远公佛影铭五首载高僧
传。刘遗民亦赞白。云图表晖晖影侔袖造功
出理谐事非人。运李邕记云。影□西来舍利
东化。或塔踊于地。或光属于天。影图者□影
也。舍利谓跋陀罗所藏者也。此台寺僧追建
焉。是寺也最为庐山之古刹。自唐开元元和
以来。迄于保大显德间。文士碑志游人歌咏
题名班班有存者。今著其目于后[竺-二+遍]。远公大
中六年。谥辩觉法师。裴休书。其榜观音殿东
壁有。大中十一年。宛陵洪锴摹。张僧繇画维
摩居士。其馀壁画。亦大中广明咸通中所写。
庐山记序¶ 第 1030a 页 T51-1030.png
虽俗笔。亦近世画工所不能及。法华资圣院
牌。僧齐己书。又有明皇铜像。李通玄长者写
真。皆前世故物。本朝之改寺名也。徐铉常侍
亲篆太平兴国之寺六字。今皆藏焉。昔传寺
有远公袈裟。竺道生麈尾扇。梁武帝钵囊。远
公袈裟。即颜公所礼。僧伽衣今已腐朽。而有
佛驮耶舍二尊者革舄。谢灵运翻经贝名叶
五六片。馀皆亡矣。李邕碑云。罗什致其澡瓶。
巧穷双口。姚泓奉其彫像。工极五年。事亦
具高传。年代浸远。宜无复存者。禅月贯休诗
云。庐楞伽画苔漫尽。殷仲堪碑雨滴穿。贯休
天祐间人距今一百五十馀年。寺僧亦不知。
域遂在喧阓之中。康定初。郡守田瑜。俾寺僧
改葬于凝寂之左。九江录云。通隐桥南有金
师子峰。上有三兰若墓。峰下有索谷塘。今索
谷塘犹存。馀皆亡。通隐桥之西一里。有匡君
庙。寻阳记云。昔汉武帝南巡祠名山。问庐君
何神也。博士对曰。昔匡俗得道于此。乃赐号
大明公。唐天宝元年。诏立祠焉。西林之东五
里。有黄土庵。其旁又有看经庵。由看经一里。
至崇福庵。由崇福庵五里。至香城庵。香城旁
有观音庵。次有东庵。由东庵稍下一里。有广
济庵。又半里有圣僧岩。由圣僧岩二里。至石
盆庵。西林之东南五里。至下化成院。由下化
成三里。至护国庵。由护国一里。亦至石盆庵。
石盆在山上。非镵石所成。盆中清泉虽旱不
竭。石盆之上半里。至保与庵。其旁半里。有大
师庵。次上化成院。亦义熙中。远公所立也。祥
符中。锡名普照寺。本朝陈尚书恕布衣时游
庐山记序¶ 第 1030b 页 T51-1030.png
焉。其子恭公秉政。请锡御书度僧。今有陈氏
祠堂。有保大中移寺等三碣。好事者刻。白乐
天游大林寺诗。并前后序。坎石于屋壁。凡游
人在二林。望上化成楼阁隐隐在云霭中。有
若图画。自东林径去犹半日之久。既至化成。
其僧必讯客曰。翌日上山与否。盖过上化成。
山路弥险。中间往往不可假肩舆矣。直上十
里。道中过鸡冠石。次四望石。次泻油石。次香
炉峰。山南山北。皆有其形圆耸常出云气。改
名以象形。李白诗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
瀑布挂长川。即谓在山南者也。孟浩然诗云。
桂席数千里。好山都未逢。舣舟寻阳郭。始见
香炉峰。即此峰也。东林寺正在其下。过香炉
峰。至峰顶院。院傍盘石极平广。下视空阔。无
复障蔽。张野山记云。峰顶有大石。可坐数百
人。盖谓此也。峰下有藏经岩。即会昌所以藏
东林之经也。有南唐广道庵基。峰顶之南十
里。有香积庵。过香积。下视五老峰。望落星石
在水中。如覆杯。直下山二十里。则山南栖贤
之涧。东万寿源也。路极险。人罕由之。予熙宁
四年九月。与数道人。饭于峰顶。由香积路策
杖而下。其至栖贤。则日夕矣。峰顶院之前。有
辟蛇。行者饮牛池。远公始居山多蛇虫。行者
不知何许人。尝侍远公。善驱蛇。蛇为之尽去。
故号辟蛇行者。常耕于峰顶。有辟蛇行者田。
塍龙髣髴可辨。今无耕者。说者曰。盖山神云。
故至今山。虽高深。樵苏弋猎之人。不闻罹虫
蛇之毒。山中人言。山有一虎。亦未尝伤人。深
蹊土中。但时有行迹。人谓之游山虎。或为游
庐山记序¶ 第 1030c 页 T51-1030.png
山之客道。此事恐涉讥嫌。亦谓之巡山虎也。
由峰顶五里。至大林。今名宝林寺。梁天监二
年。刺史箫纲所造。中废。唐初复兴。故有虞世
南撰。复寺记古有平云庵。远法师果园废寺
基。辟蛇行者葬牛冢。皆在绝顶。而反平广延
袤不知其极。昔谢灵运登绝顶望诸峤诗之。
积峡忽复启。平涂俄已闭。峦陇有合沓。往来
无踪辙。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正此处也。
又白乐天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
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
此中来。且序其诗云。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
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范阳
张持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辨道深道
建神照云皋寂然息慈。凡十有七人。自遗爱
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成憩峰顶。登香炉峰。
宿天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
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
东入。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如正二
月天。梨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
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既而
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李补阙渤三
人姓名文句。余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
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
萧魏李今垂二百年。寂而无继者。嗟乎名利
之诱人也。韩退之题西林寺。故萧郎中旧堂
诗云。郎有女能传业。伯道无儿可保家。偶到
匡山曾住处。几行哀泪落烟霞。注云。公有女
为尼。在江州。今好事者榜其诗。于西林韩集
中无萧郎中名。或疑是萧颖士非也。颖士困
庐山记序¶ 第 1031a 页 T51-1031.png
踬不达。正所谓萧郎中存也。凡峰顶大林之
景。白公道之备矣。予尝九月游二林。秋暑未
可以却扇。明日至大林。流泉成凝冰矣。又尝
三月游焉。桃梨飘零。牡丹微开。与公所见者
略同矣。由宝林一里。至掷笔峰。其峰下临大
壑。群峰巀𡸖不可名状。昔远公制涅槃经疏。
于此疏成。故以名其峰。其间一峰名文殊台。
即昔藏文殊像。遂亡之此山间矣。由掷笔。峰
一里。至佛手岩。以石为屋。可容百众。旁有流
泉因石为渠。岩上巨石偃若指掌。故名佛手。
南唐元宗时。有僧行。因住此岩三十年。制华
严别论十卷。诏命不赴。由佛手岩三里。至天
池院。一名罗汉池。池在山顶。大旱不为之竭。
张景诗曰。若以山形此人骨。此池应合是泥
洹。人以为的句也。其西有罗汉把针岩。四祖
坐禅石。文殊亭。世传代州五台山文殊所居。
人之至者往往见兜罗绵云五色圆光。光中
或有菩萨及师子诸相。此山传有文殊之像。
旧矣。近岁自皇祐治平已来。人之所睹不减
五台。人之记其所见于此亭者多矣。院南下
山一里。有隆禅师塔。名智隆。金州人。南唐保
大中。追谥證真禅师。圆智之塔。一名望仙台。
又名定心石。凡此者皆可以下视。空阔万里。
新罗岩在其下二里。岩石之间可庇风雨。亦
有幽泉。可给烹濯。昔海东僧居焉。故谓新罗
岩。其东二里。有十八贤台。平广可坐十馀人。
十八贤谓自慧远法师已下十八人者。由天池
直下山十五里。同名锦绣谷。旧录云。谷中奇
花异草不可殚述。三四月间。红紫匝地。如被
庐山记序¶ 第 1031b 页 T51-1031.png
锦绣。故以为名。今山间幽房小槛往往种瑞
香。太平观东林寺为盛。其花紫而香烈。非群
芳之比。始野生深林草莽中。山人闻其香。寻
而得之栽培。数年则大茂。今移贸几遍天下。
盖出此山云。谷之水其源出于谷中曰。锦绣
源水傍有双龙庵。次广福庵。次尊胜庵。次宝
宁庵。宝宁之西前有石门。其源出于石门间。
东与锦绣谷之水合。西流五十里。入湓水。由
双龙至宝宁四庵。相望皆不百步。同在两涧
之间。灵运望石门诗曰。高峰隔半天。长崖断
千里。鸡鸣青涧中。猿啸白云里。远公记云。西
有石门。其前似双阙。壁立千馀仞。而瀑布流
焉。又山记云。始入林渡双阙。谓则践其基。登
涉十馀里。乃出林表回步许。便得重崿。东望
香炉。秀绝众流。北眺九江。目流神览。过此转
觉道隘。而合力进。复数百步。方造颓岭积石
连阜。霜崿。相乘。然后攀弱条涉峭径。足怠体
疲。仅达孤松。其下有盘石。可坐十人。至松林
尚有十四五里。既至乃傍林际憩龟岭。视四
岭之内。犹观掌焉。未至松林。又有石悬溜。其
下翛然。使人目眩。斯瀑布之源。三流之始。其
上有双石临虚。若将坠而未落。傍有盘屋纡
回。壁立千仞。翠林被崖。万籁齐响。遗音在
岫。若绝而有闻。靖寻所似境穷邃器深其量
故也。已上并述石门之胜。今自保宁庵。沿涧
东行。过小山。俗名新妇岭。三里而近有南北
二石柱峰。铁舡峰。悬瀑注其前。为龙潭。天将
雨。云物未有不出焉。望其上。正十八贤台也。
石柱峰下有庵基。近岁为涧水所坏。无居者。
庐山记序¶ 第 1031c 页 T51-1031.png
盖昔贤所游。取道于此。以登绝顶。今人过石
柱峰无至者矣。由保宁庵五里。至福海庵。由
福海二里。至祥云庵。祥云晋田晃书堂。今地
名。书堂源。前有香象冈。北名阿那冲。内有阿
那寺基。旧传山间人时闻钟梵之声。寺隐不
见。其旁半里。有罗汉岩。远公山记云。有□夫
见人著沙门服。凌虚直上。回身踞鞍。良久□
与云气俱灭。此则得道者。亦所谓阿罗寺之
类也。山深地灵。圣贤所宅。不为过矣。祥云之
上十里上有□□□峰顶有庵。同名云顶。亦
庐山之一峰。特□□□也。由祥云八里。至月
轮庵。月轮之旁。有灵□□□灵泉七里。至报
国庵。由报国一里。东南出官道□甘泉驿。又
五里至崇胜禅院。旧名观音圆通道场。始南
唐乾德六年置。命东吴僧缘德居之赐号。道
济禅师卒。葬于圆通之东峰。今号广福院。去
圆通二里。以圆通之壮观甲于山北不减。山
南之归宗。而土田上腴。岁入倍之。石渠流水。
二百五十馀丈。水源有清音亭。然是寺也。独
无古今一人题咏碑刻。凡乾德中所赐缘德
手诏。四道宋齐丘书简八幅。晋王景遂书百
胜军节度使王崇文书。及道济所衣三事衲。
并藏于广福。广福以上皆隶江州云。
庐山记卷第一

一校了于字莫改本品方木也
庐山记序¶ 第 1032a 页 T51-103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