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土祖师¶ 第 124b 页
宗统编年卷之八
祖纪
** 东土祖师
*** 世祖
讳菩提达磨。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得法
于般若多罗尊者。尊者谓曰。汝于诸法。已得通
量。达磨者。通大之义也。更今名。祖问当往何国
作佛事。尊者曰。汝虽得法。未可远游。且止南天。
待吾灭后六十七载。当往震旦。设大法药。直接
上根。慎勿速行。衰于日下。又问。彼有大士。堪为
法器否。千载之下。有留难否。尊者曰。汝所化之
方。获菩提者。不可胜数。吾灭后六十馀年。彼国
有难。水中文布。自善降之。汝至南方勿住。彼惟
好有为功业。不见佛理。汝传法印。不可久留。听
吾偈曰。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栖栖暗渡江。日
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又问。此后更
有何事。尊者曰。从是巳去。一百五十年。而有小
难。听吾谶偈曰。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
不中。为遇毒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又问
此后如何。曰。却后二百二十年。林下一人。当得
东土祖师¶ 第 124c 页 X86-0124.png
道果。听吾谶曰。震旦国中无别路。要假儿
孙脚下行。金鸡解衔一粒粟。供养十方罗汉僧。
祖恭禀教义。服勤左
右。迨尊者顺世。遂演化本国。
宋孝武帝戊戌大明二年。
(西天二十八东震旦第一)世少林祖嗣宗统(在西竺六十七年。来震旦九年。航海三年。
通共七十九年) 发明(西天称名。处难稽也此土称处。不敢名也)。
己亥三年。
祖留化本国度摄六宗。
时有二师。一名佛大先。二名佛大胜。多本与祖同
举佛陀跋陀小乘禅观。佛大先既遇般若多罗尊
者。舍小趣大与祖并化。时号为二甘露门矣。而佛
大胜多更分徒。而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无相
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无得宗。第六寂
静宗。各封己解。别展化源。祖喟然叹曰。彼之一师。
已陷牛迹。况复支离。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缠邪
见。言巳。微见神力。至有相宗所。问曰。一切诸法。何
名实相。彼众中有一尊长萨婆罗答曰。于诸相中。
不五诸相。是名实相。祖曰。一切诸相而不互者。若
名实相。当何定耶。彼曰。于诸相中。实无有定。若定
诸相。何名为实。祖曰。诸相不定。便名实相汝今不
定。当何得之。彼曰。我言不定。不说诸相。当说诸相。
其义亦然。祖曰。汝言不定。当为实相。定不定故。即
非实相。彼曰。定既不定。即非实相。知我非故。不定
东土祖师¶ 第 125a 页 X86-0125.png
不变。祖曰。汝今不变。何名实相。己变己往。其义亦
然。彼曰。不变当在。在不在故。故变实相。以定其义。
祖曰。实相不变。变即非实。于有无中何名实相。萨
婆罗心知圣师悬解潜达。即以手指虚空曰。此是
世间有相。亦能空故。当我此身。得似此否。祖曰。若
解实相。即见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当于色中。
不失色体。于非相中。不碍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实
相。彼众闻己。心意朗然。钦礼信受。祖瞥然匿迹。至
无相宗所而问曰。汝言无相。当何證之。彼众中有
波罗提者答曰。我明无相。心不见故。祖曰。汝心不
见。当何明之。彼曰。我明无相。心不取舍。当于明时。
亦无当者。祖曰。于诸有无。心不取舍。又无当者。诸
明无故。彼曰。入佛三昧。尚无所得。何况无相。而欲
知之。祖曰。相既不知。谁云有无。尚无所得。何名三
昧。彼曰。我说不證。證无所證。非三昧故。我说三昧。
祖曰。非三昧者。何当名之。汝既不證。非證何證。波
罗提闻祖辨析。即悟本心。礼谢于祖。忏悔往谬。祖
记曰。汝当得果。不久證之。此国有魔。非久降之。言
己忽然不见。至定慧宗所。问曰。汝学定慧。为一为
二。彼众中有婆兰陀者答曰。我此定慧。非一非二。
祖曰。既非一二。何名定慧。彼曰。在定非定。处慧非
慧。一即非一二。亦不二。祖曰。当一不一。当二不二。
既非定慧。约何定慧。彼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
定非慧。亦复然矣。祖曰。慧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
东土祖师¶ 第 125b 页 X86-0125.png
不二。谁定谁慧。婆兰陀闻之。疑心冰释。至戒行宗
所。问曰。何者名戒。云何名行。当此戒行。为一为二。
彼众中有一贤者答曰。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
无染。此名戒行。祖曰。汝言依教。即是有染。一二俱
破。何言依教。此二违背。不及于行。内外非明。何名
为戒。彼曰。我有内外。彼巳知竟。既得通达。便是戒
行。若说违背。俱是俱非。言及清净。即戒即行。祖曰。
俱是俱非。何言清净。既得通故。何谈内外。贤者闻
之即。自惭服。至无得宗所。问曰。汝云无得。无得何
得。既无所得。亦无得得。彼众中有宝静者答曰。我
说无得。非无得得。当说得得。无得是得。祖曰。得既
不得。得亦非得。既云得得。得得何得。彼曰。见得非
得。非得是得。若见不得。名为得得。祖曰。得既非得。
得得无得。既无所得。当何得得。宝静闻之。顿除疑
网。至寂静宗故。问曰。何名寂静。于此法中。谁静谁
寂。彼众中有尊者答曰。此心不动。是名为寂。于法
无染。名之为静。祖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静。本来寂
故。何用寂静。彼曰。诸法本空。以空空故。于彼空空。
故名寂静。祖曰。空空己空。诸法亦尔。寂静无相。何
静何寂。彼尊者闻祖指诲。豁然开悟。于是六众。咸
誓归依。
庚子四年。
祖留化天竺。
辛丑五年。
壬寅六年。
癸卯七年。
东土祖师¶ 第 125c 页 X86-0125.png
甲辰八年。
明帝。
明帝乙巳泰始元年。
丙午二年。
丁未三年。
佛教来东土四百年。
戊申四年。
己酉五年。
庚戌六年。
辛亥七年。
壬子泰豫元年。
苍梧王。
苍梧王癸丑元徽元年。
甲寅二年。
乙卯三年。
丙辰四年。
顺帝。
顺帝丁巳升明元年。
戊午二年。
己未 。
宋立寺一千九百一十三所。译经二百一十部。
齐。
高帝。
高帝庚申建元二年。
辛酉三年。
壬戌四年。
武帝。
武帝癸亥明永元年。
甲子二年齐范缜作神灭论。
齐司徒王子良奉佛。范缜盛称无佛。著神灭论。以
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神之于形。犹利之
于刀。未有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
东土祖师¶ 第 126a 页 X86-0126.png
祥符荫曰。缜此论。谓人死神灭。盖断见也。邪见有
六十四常见。断见。亦常亦断见。非常非断见。单复
综错之有六十四见。均之不达大道。执著邪见也。
今世间作此断见者多。是以拨无因果。岂知此形
虽灭。愚者业识未泯。至人智照无方。安得形亡而
神灭乎。缜尚未知邪见之边表。又何足以语夫。佛
道之圆妙哉。当时萧琛曹思文难之详矣。刀没而
利尽。固也。利尽而刀存。其谓之何。
沙门对制称名著为令。
沙门法献玄畅。于帝前称名。或称贫道。帝讶之。以
问中书王俭。俭曰。汉魏佛法初来。对上称谓。载记
无闻。至宋魏始盛。沙门多称贫道而预坐。帝曰。称
名始得宜。可著令以为定式。
祥符荫曰。出家之法。对众称名。上可以通于帝王。
次可以施于一切。其称贫道贫衲。皆非所宜。至称
臣僧。则起于晚季盖率土之滨。莫非草莽之臣。而
世外之人。未忘于世间之礼。当引分也。赵宋时因
受敕开堂称臣僧。而后世效之。遂为时式。愚以为
对众宜称僧称名。对制当称臣。齐之著令。亦一时
之见也。
乙丑三年。
丙寅四年。
丁卯五年。
姬光生 发明。
父寂。武牢人。以无子祷祈既久。一夕有异光照室。
东土祖师¶ 第 126b 页 X86-0126.png
母遂怀妊。生而名之曰光。
戊辰六年。
己巳七年。
庚午八年。
辛未九年。
壬申十年。
癸酉十一年。
明帝。
明帝甲戌建武元年。
乙亥二年。
丙子三年。
丁丑四年。
戊寅永泰元年。
东昏侯。
东昏侯巳卯永元元年。
庚辰二年。
和帝。
利帝辛巳中兴元年。
齐译经二十人出经律论等四十七部。凡三百五
十卷。
梁。
武帝。
武帝壬午天监元年 陶弘景造太清经及众醮仪
十卷。
癸未二年。
甲申三年。
帝著舍道发愿文。
四月八日帝制文发愿。永弃道教。其略曰。经云。发
菩提心者。即是佛心。一切散善。不得为喻。弟子萧
衍。此因愚迷。耽事老君。累叶相承。深此邪法。今舍
弃旧习。归仗正因。愿使未来。童真出家。广弘经教。
东土祖师¶ 第 126c 页 X86-0126.png
化度舍识。共證菩提宁在正法中。长沦恶道。不乐
归依老子。暂得神仙。陟大乘心。永离邪见。唯愿诸
佛證明。菩萨摄受。弟子萧衍和南。升重云殿。对僧
俗二万馀人。发愿忏悔。十一日敕门下曰。大经中
说。九十六种。唯佛道是正。馀皆邪也。朕舍道事佛。
冀归于正。公卿能入此道者。各可发菩提心。老君
周公孔子等。虽是如来弟子。(经云。老子为迦叶菩萨。孔子为儒童菩萨。
俱应生震旦)然止是世间之善。不能革凡成圣。云云。
发明。
祥符荫曰。仙术长生。未了一心。不达大道。终堕轮
回。周孔世间圣人。尚不能出天地范围之外。又岂
能了生死业缘之极致乎。佛教顿悟自心。则十方
三世。一念圆摄。真照妄消。善恶俱泯。湛然圆觉。名
大涅槃。是知欲了生死。等以正道。广度含生。非佛
教无从矣。武帝舍道发愿之文。真一切人天所宜
耸听。慎毋以先入之见自溺泥涂。长沦苦趣也。
乙酉四年。
丙戌五年。
丁亥六年。
戊子七年。
己丑八年。
三藏法师菩提流支译经。
支北天竺国人。从魏永平二年至天平年间。共历
二十馀载。共译楞伽等经论。三十九部。合一百二
十七卷。
敕沙门僧旻撰众经要钞。
东土祖师¶ 第 127a 页 X86-0127.png
帝以法海浩博。浅识窥寻。卒难该究。因敕庄严寺
僧旻等。集撰众经要钞一部。计八十八卷。
庚寅九年。
辛卯十年。
壬辰十一年。
癸巳十二年。
甲午十三年。
禅师宝志公寂(书禅师始此) 发明(志法身大士应化圣贤。机用语言。皆全提
向上。不可以心思意解者。其先来东震。成熟西来直指之机乎。故书禅师)。
志应迹金陵东阳。出家钟山。宋齐间屡著神异。帝
一日诏问。弟子烦惑未除。何以治之。答曰。十二。又
问。其旨如何。答曰。在书字时节刻漏中。帝益不晓。
尝诏画工张僧繇写志像。僧繇下笔。辄不自定。志
遂以指剺面门。分披出十二面观音。妙相殊丽。或
慈或威。僧繇竟不能写。他日与帝临江纵望。有紫
栴檀溯流而上。志以杖引之。即以属供奉官俞绍
令雕志像。顷刻而成。神彩如生。所垂语句。及大乘
赞。十二时歌。皆直示大道。迥绝言诠。是年冬无疾
而终。然一烛以付后阁舍人吴庆。帝闻叹悼。厚礼
葬于钟山独龙阜。王筠撰碑。
乙未十四年。
帝敕僧绍编集三藏目录 敕沙门宝唱撰集经律
仪制。
帝以国土调安。皆承三宝恩德。天龙默祐之功。乃
敕庄严寺僧宝唱。撰集建福禳灾。礼忏祈愿等仪
制。合于经律者。帝亲览授。以备行持。
东土祖师¶ 第 127b 页 X86-0127.png
丙申十五年。
丁酉十六年。
祖留南天度异见王。
祖化被南天。声驰五印。经六十载。度无量众。后值
异见王欲毁佛法。王故祖之侄也。祖悯之。欲开其
蒙。而六众亦各念佛法有难。师将何所匡济。祖遥
知众意。弹指应之。六众悉闻。云。此我师信响也。皆
至祖所。祖曰。一翳蔽空。孰为剪之。前无相宗。宗胜
欲行。祖曰。汝虽辩慧。道力未全。且与王无缘。胜辞
祖竟至王所。广陈法要。王曰。汝今所解。其法何在。
宗胜曰。如王治化。当合其道。王所有道。其道何在。
王曰。我所有道。将除邪法。汝所有法。将伏何人。祖
不起于座。悬知宗胜义堕。召波罗提曰。宗胜不禀
吾语。与王论屈。汝急往救。波罗提曰。愿假神力。言
讫云起足下。遂乘以见王。王正问宗胜。忽见愕然
忘其所问。而顾波罗提曰。乘空来者。是正是邪。提
曰。我非邪正。而来正邪。王心若正。我无邪正。王虽
惊异。而骄慢方炽。即摈宗胜令出。波罗提曰。王既
有道。何摈沙门。我虽无解。愿王致问。王怒而问曰。
何者是佛。提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提曰。我
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提曰。性在作用。王自不见。
王曰。于我有否。提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
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时。几处出见。提曰若出
见时。当有其八。王曰。其八出见。当为我说。波罗提
东土祖师¶ 第 127c 页 X86-0127.png
即说偈曰。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
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见
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
作精魂。王闻偈巳。心即开悟。悔谢前非。咨询法要
王复问波罗提。师承为谁。提曰。大王之叔。菩提达
摩也。王闻遽敕近臣。迎祖至王宫。祖为王忏悔往
非。王闻泣谢。随诏宗胜归国。近臣曰。宗胜被谪时。
巳捐躯投崖矣。祖曰。胜尚在。召之当至。初胜受摈。
耻不能正王。遂投身危崖。俄有神人。以手捧承。置
于岩上。胜曰。我忝沙门。当与正法为主。不能抑绝
王非。是以捐身自责。神何佑助。愿示所以。于是神
人乃说偈曰。师寿于百岁。八十而造非。为近至尊
故。熏修而入道。虽具少智慧。而多有彼我。所见诸
贤等。未尝生珍敬。二十年功德。其心未恬静。聪明
轻慢故。而获至于此。得王不敬者。当感果如是。自
今不疏怠。不久成奇智。诸圣悉存心。如来亦复尔。
胜闻偈欣然。遂宴坐岩间。至是王遣使山中召胜。
祖谓王曰。知胜来乎。王曰未知。祖曰。再命乃来耳。
使者至山。而胜辞。果再命乃至。
戊戌十七年。
姬光出家宴坐香山。
光少则超然博极载籍。尤善谈老庄。后览佛乘。遂
尽弃去。依宝静禅师出家。名神光。遍学大小乘义。
年三十三返香山。终日宴坐。
东土祖师¶ 第 128a 页 X86-0128.png
己亥十八年。
沙门慧皎奉敕撰高僧传成。
始于后汉明帝永平十年。终至梁天监十八年。凡
四百五十三载。共二百五十七人。附见者二百馀
人。开为十例。一曰译经。二曰义解。三曰神异。四曰
习禅。五曰明律。六曰遗身。七曰诵经。八曰兴福。九
曰经师。十曰唱导。凡十科所叙。皆散在众记。删聚
一处。述而无作。合序录为十四卷。号曰高僧传。
祥符荫曰。普通以前。直指之道。未来东震。最上风
规无闻焉。而译经弘法之士。皆大龙香象。神力变
化。未有以奋发沉鍊之。其习禅者。皆四禅八定。而
非祖师立地超脱。顿渐绝迹之旨。故皎之所列十
科。以德业言。其中杂糅叠出者。亦有之。然蒐扬之
功。不为无补于法苑也。
庚子普通元年。
辛丑二年。
壬寅三年。
癸卯四年。
梁太子纲编法宝集。
甲辰五年。
祖留化南天。
乙巳六年。
祖发南天竺航海来东土。
祖念般若多罗六十七载之记。复思东震旦国。佛
记一千年后。般若智灯。运光于彼。遂嘱弟子不若
蜜多罗住天竺传法。而躬至震旦。乃辞祖塔。别学
东土祖师¶ 第 128b 页 X86-0128.png
侣。慰勉于王曰。当勤修白业。吾去一九即回。王闻
祖言。涕泪交集。曰。此国何罪。彼土何祥。收既有缘。
非吾所止。唯愿不忘父母之国。事毕蚤回。王即具
大舟。躬率臣僚学众。送至海壖而别。
丙午普通七年。
祖航海东来。
丁未大通元年。
佛教来东土四百六十年 发明(书教来东土。止于是年。此后单
书宗统。以宗统教也)。
东土第一世祖菩提达磨尊者自南天竺来。
九月二十一日达于广州。剌史表闻。帝遣使赍诏
迎请。
考定(景德传灯录作普通八年丁未。五灯会元作普通七年庚子。传法正宗记作普通元年庚
子。又作或曰普通八年丁未。佛祖统纪作以梁大通元年达南海。佛祖历代通载作丁未改元大通初祖
菩提达摩来梁。佛祖纲目作普通元年十一月至金陵。今考景德传灯录作普通八年丁未。丁未是也。普
通止七年。作八年。非也。五灯会元作普通七年庚子。普通七年。其年丙午。年甲差误也。传法正宗记作普
通元年庚子。或曰普通八年丁未。此未定之词也。谨按般若多罗亲记祖云。吾灭后六十七载。当往震旦
多罗之寂。在宋孝武大明元年丁酉。从戊戌大明二年。顺数至梁普通五年。魏正光五年甲辰。为六十七
年。此六十七年。祖留南天竺。从梁普通六年。魏孝昌元年乙巳。祖辞南竺。当在斯年三周寒暑。以梁大通
元年丁未至广州。此确證也。佛祖统纪。及佛祖历代通载。皆相合。其日丁未。改大通。王怡长历甲子数。有
普通八年。若然则传灯所称普通八年。亦自有由。而丁未又正相合。以是合證。定祖于大通元年丁未至
梁。与跨水逢羊之谶。前后相符。万无可疑者也)。
别證(陶宗仪辍耕录。陶华阳谱曰。大同二年丙辰。君年八十一。只眼或方。梦胜力菩萨授菩提
记乃诣鄮县礼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世传吕岩从钟篱权受剑诀。后二百馀年。来参黄龙诲机。始竟佛言。
东土祖师¶ 第 128c 页 X86-0128.png
不修正觉。别得生理。休止深山大岛。绝于人境。报尽还来散入诸趣。晚年始坚此愿。唐志有所著草堂法
师传。当时佛教虽隆。禅宗未闻。圆觉以大通元年至以是年去。留台城十九日。度君不及相见。圆觉。初祖
谥○百丈清规尊祖章云。初祖梁普通八年丁未九月二十一日至南海。十月一日至金陵。十九日渡江
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届于洛阳。至丙辰岁十月五日。端居而逝。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
祖至金陵帝问法不契。
十月一日至金陵。帝问即位来造寺写经度僧有
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
伹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
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
德。不以世求。帝遂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
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悟。
祖届洛阳寓少林面壁。
祖知帝不契机。是月十九日。潜回江北。十一月二
十三日届洛阳。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人莫
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
祥符荫曰。圣贤佛祖。设化因时。作止语默。无非教
也。孔子见学者多从事于言语。而曰。予欲无言。又
曰。吾无行而不与。圣人亦何尝不欲人忘言会道
哉佛教东来。至梁之时。经律论等译出者。凡有五
千四百馀卷。语言文字。不为不多矣。天下僧至二
百馀万。寺院凡四万馀所。帝王舍身讲法。化仪庄
严。不为不盛矣。于是初祖以并无功德。荡修行之
执相者。以面壁九年。折文言之外求者。直指人心。
顿證大道。西来大意。与孔氏之教。若合符节也。
东土祖师¶ 第 129a 页 X86-0129.png
戊申二年。
祖寓少林 敕沙门智藏等撰义林八十卷。
己酉中大通元年。
魏主遣使至少林徵祖前后三至不赴。
魏主闻祖寓少林。遣使赍诏徵。前后三至。祖不顾。
魏主弥加钦尚。
梁主舍身同泰寺地震百僚三请复位(帝舍身讲经非一。书此以
槩之)。
九月十五日。帝舍身于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
释御服。持法衣。行清净大舍。素床瓦器。亲为大众
讲涅槃经。地大震。群臣以钱亿万奉赎。表请还宫。
三请乃许。十一月一日。驾还宫。
祥符荫曰。以世治言之。武帝过矣。以佛法言之。此
菩萨行也。畴则能之。若其了悟中道。契第一义谛。
于廓然不识之答。其于祖也。岂不觌面亲承乎。而
乃当前失之。惜哉。
庚戌二年。
魏遣使赍衣钵就少林供祖三辞坚请受之。
魏使赍摩衲袈裟二领。金钵。银水瓶。缯帛等物。来
少林供祖。祖固让。三返。魏主意弥笃。祖乃受之。自
尔缁白之众。倍加信向。
辛亥三年。
祖在少林。
壬子四年。
癸丑五年。
东土祖师¶ 第 129b 页 X86-0129.png
甲寅六年 。
僧神光来参。
僧神光者。久居伊洛。博览群籍。善谈玄理。每叹曰。
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近闻达
摩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遥。当造玄境。遂诣祖参
承。祖晨夕端坐面壁。莫闻示诲。
神光断臂安心。
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剌血济饥。布发掩
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其时十二月九
日。值夜大雪。光夜侍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祖
顾而悯之。问曰。汝久立雪中。欲求何事。光悲泪曰。
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祖曰。诸佛无
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
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辛苦。光闻祖诲励。
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祖前。祖知是法器。乃曰。
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
在。遂因与易名曰。慧可。乃问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祖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
安。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
祖曰。与汝安心竟。
祥符荫曰。此是东土第一个样子学道求法者。急
著眼。
乙卯大同元年。
祖付慧可正法眼并授袈裟表信。
东土祖师¶ 第 129c 页 X86-0129.png
祖止少林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
汝等盍言所得乎。有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
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
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祖
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而我见
处。无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礼拜依
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乃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
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
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
表。宜可知矣。可曰。请师指陈。祖曰。内传法印以契
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后代浇薄。疑虑竞生。云
吾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凭何得法。以何證之。
汝今受此衣法。却后难生。但出此衣。并吾法偈。用
以表明。其化无碍。至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
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小。说理者多。通理者少。
潜符密證。千万有馀。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
机。便同本得。听吾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度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祖又曰。吾有楞伽经四
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
悟入。吾自到此。凡五度中毒。我尝自出而试之。置
石。石裂。缘吾本离南印。来此东土。见赤县神州。有
大乘气象。遂踰海入漠。为法求人。际会未谐。如愚
若讷。今得汝传授。吾意巳终。
祖往禹门太守杨衒之问道。
东土祖师¶ 第 130a 页 X86-0130.png
祖与徒众往禹门千圣寺止三日。有期城太守杨
衒之。蚤慕佛乘。问祖曰。西天五印。师承为祖。其道
如何。祖曰。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祖。又问。此
外如何。祖曰。须明他心。知其今古。不厌有无。于法
无取。不贤不愚。无迷无悟。若能是解。故称为祖。又
曰。弟子归心三宝。亦有年矣。而智慧昏蒙。尚迷真
理。适听师言。罔知收措。愿师慈悲。开示宗旨。祖知
恳到。即说偈曰。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
措。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达大道兮
过量。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
祖。衒之闻偈。悲喜交并。曰。愿师久住世间。化导群
有。祖曰。吾即逝矣。不可久留。根性万差。多逢患难。
衒之曰。未审何人。弟子为师除得否。祖曰。吾以传
佛秘密。利益迷途。害彼自安。必无此理。衒之曰。师
若不言。何表通变观照之力。祖不获己。乃为谶曰。
江槎分玉浪。管炬开金锁。五口相共行。九十无彼
我。衒之莫测。礼辞而去。
丙辰大同二年。
东土第一世少林圆觉祖示寂。
时魏氏奉释。禅隽如林。议论多与祖违。祖玄风所
被。有识咸归。彼徒生嫉。数加毒药。莫能中伤。至第
六度。以化缘既毕。遂端居而逝。时十月五日。十二
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建塔定林寺。曰空观。
安隐忍曰。达摩大师初破六宗。其意锐甚。及乎东
东土祖师¶ 第 130b 页 X86-0130.png
来震旦。六番受毒而不言。谤议沸腾而不辩。其弘
法之心乎。方其不契于梁。不容于流支之徒。机亦
危矣。稍有争论。安能默坐九年。以传二祖耶。予以
是知传佛心宗者。不可执一方便。而进退有时也。
祥符荫曰。初祖东来。为传法也。二祖得髓。而能事
己毕。其他何恤焉。义学之徒。狃于闻见。骤闻直指
别传。夫谁能不惑。无怪其嫉之深也。使东土之人。
皆即闻而信之。祖亦无庸汎重溟矣。面壁九年至
今凛凛犹生千载之后。法周沙界。伊谁之力欤。藉
非祖来。以真宗持之。迦文之教流行震旦。不知作
何底止。潜符蜜證。道岂在空言哉。
宗统编年卷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