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勤衍般若。孰为不语。而反佛说耶。谓舍相者曰
佛教威仪具足。梵行清白。岂舍相耶。谓执相者曰。佛
土清净。自在无著。何执相耶。谓知见者曰。诸佛知见。
无所得故。此法微妙。觉闻不及。无为无相。何知见耶。
四众皆服从。惟禅定师达磨达者。闻四众义屈。愤悱
而来。师子曰。仁者习定。何当来此。既至于此。胡云习
定。彼曰。我虽来此。心亦不乱。定随人习。岂在处所。师
子曰。仁者既来。其习亦至。既无处所。岂在人习。彼曰。
定习人故。非人习定。我当来此。其定常习。师子曰。人
非习定。定习人故。当自来时。其定谁习。彼曰。如净明
珠。内外无翳。定若通达。必当如此。师子曰。定若通达。
一似明珠。今见仁者。非珠之徒。彼曰。其珠明彻。内外
悉定。我心不乱。犹若此净。师子曰。其珠无内外。仁者
何能定。秽物非动摇。此定不是净。达磨达闻巳。遂作
礼曰。我于学道。盖虚劳耳。尊者幸有以教我。慇勤哀
请。师子曰。诸佛禅定。无有所得。诸佛觉道。无有所證。
无得无證。是真解脱。酬因答果。世之业报。于此法中。
悉不如是。达磨达蒙师子开悟。心地朗然。师子既摄
五众。名闻遐迩。方求法嗣。遇一长者引其子来。问曰。
此子名斯多。当生便拳左手。年二十矣。终未能舒。愿
尊者示其宿因。师子睹之。即以手接曰。可还我珠。童
子遽开手奉珠。众皆惊异。师子曰。吾前报为僧。有童
子名婆舍。吾尝赴西海斋。受䞋珠付之。今还我珠。理
固然矣。长者遂令出家。师子会众圣。与受具。以前缘
故。名婆舍斯多。师子即谓之曰。吾师密有悬记。罹难
非久。如来正法眼藏。今当付汝。汝应保护。普润来际。
偈曰。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当心即知见。知见即
于今。师子说偈巳。以僧伽黎。密付斯多。俾之他国。随
机演化。斯多受教。直抵南天竺。师子谓。难不可以苟
免。独留罽宾。达磨达恨师子不令嗣祖。一日渡溪。见
女子浣露其足。念曰。此胫乃尔白晢耶。师子忽至曰。
今日之心。可嗣祖乎。
** 二十四祖师子尊者示寂
师子住罽宾国。时有外道二人。一名摩目多。二名都
洛遮。相与隐山。学诸幻法。欲共谋乱。遂易其徒。皆为
僧形。潜入王宫。不效为国所擒。其王弥罗崛大怒曰。
我素重佛。何以为此大逆。遂敕诛沙门。毁佛寺。王自
秉剑。至师子前。问曰。师得蕴空否。曰巳得蕴空。王曰。
离生死否。曰巳离生死。王曰。既离生死。可施我头。曰
身非我有。何吝于头。王即挥刃断师子首。白乳涌。高
数尺。王之右臂。旋亦堕地。七日而终。太子光首泣曰。
吾父何故。自取其祸。延众忏悔。时象白山有仙人。深
明因果言。师子与罗崛。往世皆为白衣。以嫉法胜故。
阴戕于崛。乃今偿焉众遂以师子报体。建塔于被害
处。当此土魏甘露四年已卯也。
** 三藏僧会谏毁佛寺
吴主孙皓。下令遍毁神祠。波及梵宇。群臣谏曰。先帝
感瑞创寺。不可毁也。皓遂召康僧会。问曰。佛言。善恶
报应。可得闻乎。会曰。明主以孝慈治天下。则赤乌翔
而老人见。以仁德育万物。则醴泉冽而嘉禾茁。善既
有应。恶亦如之。故为恶于隐。鬼得而诛之。为恶于显。
人得而诛之。易称积善馀庆诗美求福不回。虽儒典
之格言。实佛教之明训。皓曰。然则周孔既明。安用佛
教。会曰。周孔不欲深言。故略示其迹。佛教不止浅言。
故详示其要。皆为善也。圣人惟恐善之不多。陛下以
为嫌。何也。皓无以对。遂罢毁寺之令○天竺耆域初
来交广。多著灵异。至洛阳。见比丘衣服华丽。乃曰。大
违戒律。非佛意也。见帝都宫室曰。大略似忉利天宫。
然人天殊分。疲民之力。缮刻如此。不亦侈乎。大安元
年。知洛将乱。辞归天竺。有僧乞一言为识。域令集众。
升座曰。守口摄身意。慎莫犯众恶。修行一切善。如是
得度世。言讫便默。于是数百人。各请域中食。域皆许
往。明日五百舍。皆有一域分身受食。
佛祖纲目卷第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