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第 228b 页
净土圣贤录卷二
*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第 228c 页 X78-0228.png
** 慧远
慧远。姓贾。雁门楼烦人。幼而好学。博综六经。尤善庄
老。时释道安建刹于太行恒山。远往归之。闻安讲般
若经。豁然开悟。因投簪受业。精思讽诵。以夜继昼。安
叹曰。使道流东国者。其在远乎。晋太元六年。过浔阳。
见庐山閒旷。可以栖止。乃立精舍。号龙泉寺。时远同
门慧永。先居庐山西林。欲邀同止。而远学侣寖众。西
林隘不可处。剌史桓伊为远更立寺于山东。遂号东
林。远于是率众行道。凿池种莲。于水上立十二叶莲
华。因波随转。分刻昼夜。以为行道之节。既而四方清
信之士。闻风而至者。百二十三人。远曰。诸君之来。能
无意于净土乎。乃造西方三圣像。建斋立社。令刘遗
民著发愿文。勒之石。时王乔之等数人。复为念佛三
昧诗以见志。远为作序曰。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
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
智悟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是二者自然之元符。会
一而致用也。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
先。何者。穷元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
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
交映而万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于是
灵相湛一。清明自然。元音叩心。滞情融朗。非天下之
至妙。孰能与于此哉。所以奉法诸贤。咸思一揆之契。
感寸阴之将颓。惧来储之未积。洗心法堂。整襟清向。
夜分忘寝。夙兴唯勤。庶夫贞诣之功。以通三乘之志。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第 229a 页 X78-0229.png
仰援超步。拔茅之兴。俯引弱进。垂策其后。以此览众
篇之挥翰。岂徒文咏而巳哉。远以江东经藏多阙。遣
弟子远越葱岭。购诸梵本。并传关中所有经律。出诸
庐山。几至百卷。尝造法性论。以明泥洹常住之旨。鸠
摩罗什见而叹曰。边方未见大经。便闇与理合。居山
三十年。迹不入俗。专志净土。澄心观想。三见圣相。而
沈厚不言。义熙十二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之东龛。
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
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
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佛告远曰。我以本
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社中先
化者。佛陀邪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皆在侧。前揖曰。
师早发心。何来之晚。远谓弟子法净惠宝曰。吾始居
此十一年中。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吾生净土必矣。即
自制遗戒。至八月六日。端坐入寂。年八十三。慧持。远
同母弟。与远同事安公。遍学众经。亦有高行。隆安中。
辞兄入蜀。以西方为期。住[郫-卑+]县龙渊寺。大宏佛化。义
熙八年入寂。年七十六。遗命诸弟子。务严律仪。专心
净业云。
** 慧永
慧永。姓潘。河内人。年十二出家。事沙门竺昙现。初习
禅于恒山。既而与远公同依安法师。太元初。至庐山。
剌史陶范舍宅为西林以居之。永布衣蔬食。精心克
巳。容常含笑。语不伤物。峰顶别立茅室。时往禅思。至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第 229b 页 X78-0229.png
其室者。辄闻异香。因号香谷。一虎同居。人至辄驱去。
平时厉行勤苦。愿生安养。义熙十年。示疾。忽敛衣求
屣欲起。众问故。答曰。佛来也。言讫而化。年八十三。异
香七日乃寂。
** 僧显
僧显。姓傅。北地人。贞苦善戒。诵经业禅。常独处山林。
或数日入定。晋太兴末。南游江左。经历名山修巳恒
业。后遇疾绵笃。乃属想西方。心甚苦至。见无量寿佛
光照其身。所苦顿愈。是夕起澡浴。为同住及侍疾者。
说巳所见。并陈诫因果。至清晨。平坐而化。室内有殊
香。旬馀乃歇。
** 慧虔
慧虔。姓皇甫。北地人也。少出家。奉持戒行。志操确然。
憩庐山十有馀年。义熙初。投山阴嘉祥寺。克巳导物。
苦身率众。五载。寝疾。自知将尽。乃属想安养。祈诚观
音。山阴北寺有尼名净严者。宿德有戒行。梦观世音
从西郭门入。清晖妙状。光映日月。幢幡华盖。七宝庄
严。净严作礼问曰。不审大士何所之。答云。往嘉祥寺
迎虔公。虔亦预睹圣相。疾虽绵笃。神色如平日。侍者
咸闻异香。顷之入寂。道俗闻见者。莫不叹羡。
** 僧济
僧济。不详其所出。入庐山。从远公学。精悟法要。年过
三十。便出邑开讲。历当元匠。远公叹曰。与吾共宏大
法者。其在尔乎。后疾笃。恳期净土。想像弥陀。远公遗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第 229c 页 X78-0229.png
济烛一枝曰。汝可运心安养。济执烛凭几。停想无乱。
又请众僧为转无量寿经。至五更。济以烛授弟子元
弼。令随众行道。于是暂卧。梦自秉一烛。乘空而行。见
阿弥陀佛。接置于掌。遍至十方。歘然而觉。喜曰。吾以
一夕观念。便蒙接引。自省四大。了无疾苦。明夕忽起
立。目逆虚空。如有所见。谓弼曰。佛来也。吾其去矣。转
身西向而逝。时方炎暑。三日而体不变。异香郁然。年
四十五。
** 慧恭
慧恭。豫章丰城人。入庐山莲社。与僧光慧兰等同学。
光等学不逮恭。而系心净土。较为虔切。兰谓恭曰。君
虽力学博闻。岂不知经云。如聋奏音乐。悦彼不自闻。
恭未之信也。后七年中。兰等先逝。去时皆有奇应。又
五年。恭病且笃。叹曰。六道沿洄。何时可止。死生去来。
吾何归哉。于是雨泪叩头。誓心安养。志不少閒。忽见
阿弥陀佛。以金台前迎。觉自身乘其上。又见兰等于
台上光明中告恭曰。长老受生。巳居上品。吾等不胜
喜慰。但恨五浊淹延。相依之晚耳。恭于是日告众。欣
然奋迅而灭。时义熙十一年也。
** 昙恒
昙恒。河东人。童年依远公出家。内外典籍。无不通贯
德行清孤。常有群鹿驯绕座隅。自入庐山。专志念佛。
义熙十四年。端坐合掌。厉声念佛而化。
** 道敬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第 230a 页 X78-0230.png
道敬。琅琊王氏子。祖凝之为江州剌史。因从远公出
家。年十七。博通经论。日记万言。每叹戒律难全。愿净
六根。伹禀一戒。以为得度之要。远公知其坚正。许之。
笃志念佛。日夜弗替。远公既归寂。乃入若邪山。宋永
初元年。谓众曰。先师见命。吾其行矣。端坐唱佛而化。
众见光明满室。弥时方灭。年五十二。
** 昙顺
昙顺。黄龙人。幼出家。从罗什法师。讲释群经。妙尽色
空无著之旨。什叹曰。此子奇器也。后入庐山修净业。
时宁蛮校尉刘遵孝创寺江陵。延顺居焉。盛宏念佛
三昧。宋元嘉二年。别众坐逝。异香满室。年七十九(东
林传)。
** 佛驮跋陀罗
佛驮跋陀罗。此云觉贤。迦维罗卫国人。甘露饭王之
裔也。幼为沙弥。年十六。博学群经。深达禅律。姚秦沙
门智严至西域。要与俱东。泛海达青州。至长安。秦太
子延请演法东宫。与罗什论色空义。深诣元奥。复入
庐山。预远公莲社。译出观佛三昧经。般泥洹经。修行
方便论等。凡十五部。元嘉六年。念佛而化。
** 道炳
道炳。姓陈。颍川人。幼出家。为远公弟子。该通经律。言
与行合。究心念佛三昧。日夜无閒。晋义熙十四年。豫
章太守王虔入山致谒。请绍远师之席。众咸宗仰。宋
元嘉二十二年。集众念佛。就座而化。年七十一。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第 230b 页 X78-0230.png
** 僧睿
僧睿。魏郡长乐人。少乐出家。年十八。始获从志。投僧
贤法师为弟子。至二十外。博通经论。游历名邦。随处
讲说。后罗什法师至关。因请出禅法要三卷。睿既获
之。日夜修习。遂精练五门。善入六静。罗什所翻经。睿
并参正。入庐山。依远公修净业。后适京师。止乌衣寺。
讲说众经。听者推服。睿善摄威仪。宏赞经法。常𢌞此
诸业。愿生安养。行住坐卧。不敢背西。元嘉十六年。无
疾。忽集僧众告别。遂入房洗浴。烧香礼拜。还座面西。
合掌而化。是日同寺咸见五色香烟。从睿房出。年六
十七。
** 昙诜
昙诜。广陵人。幼从远公出家。勤修净业。兼善讲说。注
维摩诘经行于世。尝述莲社录。记往生灵迹。元嘉十
七年。集众谓曰。自建寺以来。至此五十年。吾之西行。
最在其后。即跏趺称佛百声。闭息而寂。年八十。
** 慧崇
慧崇凉州人。拓跋魏武帝时。为尚书韩万德门师。与
释世高。并为时所尊重。会太子晃得罪。事连高及崇。
遂并见法。僧法达素钦高德行。号泣哀慕。累日不食。
高忽飞空而至。达顶礼巳。因问师与崇公。并生何处。
高曰。吾愿生恶世。救护众生。即巳还生此阎浮提。崇
公常祈归安养。今果心矣。言讫而隐。
** 昙鉴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第 230c 页 X78-0230.png
昙鉴。姓赵。冀州人。少出家。事竺道祖为师。蔬食布衣。
律行精苦。后游方宣化。达自荆州。止江陵辛寺。年六
十馀矣。平生片善。必回向西方。誓愿见佛。一日定中
见阿弥陀佛。以水洒其面曰。涤汝尘垢。清汝心念。汝
之身口。俱悉严净。又于瓶中出莲华一枝授之。定起。
乃属付后事。与寺僧共叙无常。夜深。众僧归房。独步
廊下。念佛至五鼓。其声益厉。及旦。弟子依常问讯。趺
坐不动。就而视之。逝矣。年七十。时又有江陵释道海。
北州释惠龛。东州释惠恭。淮南释昙泓。东辕山释道
广。宏农释道光等。并愿生安养。临终咸有瑞应(高僧
传净土文)。
** 慧通
慧通。关中人。少止长安太后寺。蔬食持咒。诵增一阿
含经。从凉州慧绍禅师。咨受禅业。法门观行。多所游
刃。常祈心安养。一日微疾。于禅定中。见一人来。形甚
端严。语通云。良时至矣。须臾见无量寿佛。光明赫然。
定起。具告同学。言讫便化。异香三日乃歇。年五十九
。
** 昙宏
昙宏。黄龙人。少修戒行。专精律部。南游交趾。诵观经
不记数。永初中。游番禺。止台寺。晚又适交趾之仙山
寺。诵无量寿及观音经。誓心安养。孝建二年。于山上
聚薪。密往𧂐中。以火自焚。弟子抱持而还。半身巳烂。
经月小差。复入谷烧身。弟子追救。命巳终矣。于是积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第 231a 页 X78-0231.png
薪进火。明旦乃尽。尔日村居民。咸见宏身黄金色。乘
一金鹿。西行甚急。道俗方悟其神异。收骨葬焉。
** 慧进
慧进。姓姚。吴兴人。少任性游侠。年四十。忽悟心自启。
遂出家。止京师高座寺。蔬食素衣。誓诵法华。用心劳
苦。执卷辄病。乃发愿造法华百部以忏前障。于是集
诸信施。造经满百部。病亦寻瘥。厉操愈坚。常回诸福
业。愿生安养。忽闻空中声曰。汝愿巳足。必得生西方
也。齐永明三年。无病而卒。年八十五。
** 道珍
道珍。未详其所出。梁初。住庐山中。作弥陀观。然心尚
犹豫。一夕梦有人乘船大海中。云往阿弥陀佛国。珍
愿随去。船人云。汝未营浴室。及诵弥陀经。净业未成。
未可去也。既觉。乃营室浴僧。诵弥陀经。历年不辍。后
于房中入观。见有𢹂白银台而至者。曰法师报尽。当
升此台。又曰。师之功行。当乘金台。奈初心犹豫。故止
此耳。珍喜。因默记其事。藏于经函。命尽之夕。半山以
上。如列数千炬火。近村人望见。谓是诸王礼觐。及旦。
乃闻珍卒。后搜捡经函。方知往生瑞应。
** 昙鸾
昙鸾。雁门人。少游五台山。见神迹灵异。因发信心出
家。读大集经。以其词义深密。因为注解。文言过半。便
感气疾。周行医疗。既而叹曰。人命危脆。旦夕无常。吾
闻长年神仙。往往间出。得是法巳。方崇佛教。不亦可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第 231b 页 X78-0231.png
乎。遂往江南陶隐居所。恳求仙术。隐居授以仙经十
卷。欣然而还。至洛下。遇三藏菩提留支。鸾问曰。佛法
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仙经者乎。留支曰。此方何
处有长生不死法。纵得长年。少时不死。卒归轮转。曷
足贵乎。夫长生不死。吾佛道也。乃以十六观经授之
曰。学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盈虚消息。祸福
成败。无得而至。其为寿也。河沙劫量莫能比也。此吾
金仙氏之长生也。鸾大喜。遂焚仙经。而专修净观。自
行化他。流布弥广。撰礼净土十二偈。续龙树偈。又撰
安乐集两卷传于世。魏主重之。号为神鸾。敕住并州
大寺。晚移汾州元中寺。兴和四年。一夕室中见梵僧
谓曰。吾龙树也。久居净土。以汝同志。故来相见。鸾自
知时至。集众教诫曰。劳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诸苦。
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因令弟子高声唱佛。
西向稽颡而终。在寺者俱见幡华幢盖。自西而来。天
乐盈空。良久乃巳。事闻于朝。敕葬汾西文谷。建塔立
碑。
** 法琳
法琳。姓乐。临邛人。少出家。止蜀郡裴寺。专好戒品。研
心十诵。时隐公至蜀。琳从之学。克已厉志。以日兼夜。
及隐还陜西。复随从数年。诸部毗尼。洞悉心曲。后还
蜀。止灵建寺。修净业。常持无量寿观音二经。转诵之
时。辄见一伟貌沙门。形甚殊大。屹然在前。齐建武二
年。寝疾。注念西方。礼忏不息。见诸贤圣皆集。乃向弟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第 231c 页 X78-0231.png
子述其所见。令死后焚身。言讫。合掌而卒。
** 慧光
慧光居洛阳。著华严涅槃十地等疏。妙尽权实之旨。
一日有疾。见天众来迎。光曰。我所愿归安养耳。巳而
净土化佛。充满虚空。光曰。唯愿我佛摄受。遂我本愿。
弹指而寂。
** 僧柔
僧柔。姓陶。丹阳人。少有出尘之志。出家为法师宏称
弟子。精勤戒品。博综经部。后入剡白山灵鹫寺。未至
之夜。沙门僧绪梦神人彩旗素甲。满山而出。曰法师
将至矣。明旦柔果至。萧齐之世。应诸王请。出居京师
定林寺。躬为元匠。四远钦服。柔誓生安养。每至悬轮
西次。辄嚬容合掌。至临卒之日。体无所患。语弟子曰。
吾应去矣。铺席于地。西向虔礼而化。室内外俱闻异
香。时延兴元年也。年六十四。
** 道凭
道凭。姓韩。平恩人。年十二出家。通贯经论。遍叩讲席。
日臻元奥。宏法魏赵之间。讲涅槃华严诸律论。目不
寻文。洞中肯綮。居常福智双习。袒肩跣足。乞食自资。
发愿回向。求生西方。齐天保十年三月十七日。卒于
邺城西南宝山寺。年七十有二。临终。佛光满室。异香
充庭。
** 慧命
慧命。姓郭。太原晋阳人。出家后。专行方等普贤等忏。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第 232a 页 X78-0232.png
投恩光先路二禅师。后游仙城山。先是有道士孟寿
者。祈心返正。舍所居馆。改建寺塔。及命将至山。寿忽
恍焉如梦。见神祇严卫馆侧。觉而命至。即舍所住为
善光寺供事之。众侣咸集。未几。辞反故林。时有法音
禅师者。与命善。同就长沙果愿寺能禅师所。修学禅
定。后俱还仙城。居五载。命与音自知亡日。𢹂手于松
林之下。相顾笑曰。即此处便可终焉。侍者初闻。未之
悟也。不盈旬。二人同时遇疾。周天和三年十一月五
日。命正坐跏趺。面西念佛。众咸见佛来。合掌而卒。众
有梦天人下临。幡幢耀日。又闻房宇中唱善哉。奇香
异乐。闻熏非一。音以其月十七日。亦坐本处。念佛而
卒。所现瑞相亦同。年皆三十八。即于树下。搆甓成坟
。
** 静霭
静霭。姓郑。荥阳人。少。游寺观。观地狱变相。悚然求出
家。遂往瓦棺寺依和禅师。年十七。受具戒。严护律仪。
通贯经论。行大慈门。缯纩皮革。一无践服。惟履毳布
终其身。周武帝将灭法。霭诣阙上表理诉。面坑上旨。
既不见用。乃𢹂其门人入终南山居焉。后又潜遁太
一山锡谷中。躬被斩衰。潜阐大乘。多诸撰述。藏岩洞
中。悼大法沦废。谓弟子曰。吾无益世将。事舍身身。一
日独据别岩。令侍者下山。明日当早至。霭乃跏坐盘
石。自割身肉。段段布于石上。引肠挂于松枝。五脏皆
外见。筋肉手足头面。脔析都尽。以刀割心。捧之而卒。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第 232b 页 X78-0232.png
时宣政元年七月十六日也。年四十有五。侍人明晨
至。犹见合掌捧心。西向跏坐如初。骸无遗血。伹白乳
滂流。凝于石上。又见手书遗偈。在于石壁。其文云。诸
有缘者。在家出家。若男若女。皆悉好住。于佛法中。莫
生退转。若退转者。即失善利。吾以三因缘。舍此身命。
一见身多过。二不能护法。三欲速见佛。偈云。无益之
身。恶烦人功。解形穷石。散体岩松。天人脩罗。山神树
神。有求道者。观我舍身。愿令众生。见我骸骨。烦恼大
船。皆为覆没。愿令众生。闻我舍命。天耳成就。菩提究
竟。愿令众生。忆念我时。具足念力。多闻总持。此报一
罢。四大凋零。泉林径绝。岩室无声。普施禽兽。乃至昆
虫。食肉饮血。善根内充。愿我未来。速成善逝。身心自
在。要相拔济。此身不净。底下屎囊。九孔常流。如漏堤
塘。此身可恶。不可瞻观。薄皮裹血。垢污涂漫。此身臭
秽。犹如死狗。六六合成。不从他有。观此臭身。无常所
囚。进退无免。会遇蚁蝼。此身难保。有命必输。狐狼所
啖。终成虫蛆。天人男女。好丑贵贱。死火所烧。暂见如
电。死法侵人。怨中之怨。吾以为雠。誓断根原。此身无
乐。毒蛇之箧。四大围绕。百病交涉。有名苦聚。老病死
薮。身心热恼。多诸过咎。此身无我。以不自在。无实横
计。凡夫所宰。久远迷惑。妄倒所使。丧失善根。畜生同
死。弃舍百千。血乳成海。骨积太山。当来兼倍。未曾为
利。虚受勤苦。众生无益。于法无补。忍痛舍施。功用无
边。誓不退转。出离四渊。舍此秽形。愿生净土。一念华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第 232c 页 X78-0232.png
开。弥陀佛所。速见十方。诸佛贤圣。长辞三涂。正道决
定。报得五通。自在飞行。宝树餐法。證大无生。法身自
在。不断三有。殄除魔道。护法为首。十地满足。神化无
方。德备四胜。号称法王。愿舍此身巳。早令身自在。法
身自在巳。在在诸趣中。随有利益处。护法救众生。又
复业应尽。有为法皆然。三界皆无常。时来不自在。他
杀及自死。终归如是处。智者所不乐。应当如是思。众
缘既运凑。业尽于今日。
** 慧敬
慧敬。南海人。少游学荆楚。博通经论。常以福业为务。
所至辄兴立塔像。后还乡。复修理云岑永安诸寺。志
操严明。精于戒律。被敕为僧主。训领有功。凡兴福业。
皆回向西方。临终之日。室有奇香。经久乃歇。
** 昙延
昙延。姓王。蒲州桑泉人。年十六出家。游历讲肆。深悟
法要。著涅槃大疏。既成。卷轴放光彻夜。塔中舍利又
放异光。魏相宇文泰为立寺京西。名曰云居。周建德
中。授为僧统。隋开皇初。敕主延兴寺。八年八月十三
日终。年七十三。延恒以西方为正观。语默之际。注想
不移。若在深定。遗命以身骨肉。施诸禽兽。示寂时。寺
侧有任金宝者。云见空中幡盖。列于延前。两行而引。
从延兴寺达于山西。
** 道喻
道喻。不详其所出。居开觉寺。念阿弥陀佛。造栴檀像。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第 233a 页 X78-0233.png
长仅三寸。后于定中见佛。谓曰。汝造我像。何太小邪。
曰。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言讫。遂见佛身遍满虚空。佛
告曰。汝当澡浴。明星出时。我来迎汝。至时见佛来迎。
光明满室。乃寂。时开皇八年也。
** 智舜
智舜。不详其所出。入庐山。踵远师净业。大业初。讲观
经毕。即示疾。见鹦鹉孔雀。念佛法僧。出微妙音。告弟
子曰。吾今日往生矣。遂化去。
** 登法师
登法师。不详其所出。讲涅槃经于并州兴国寺。来听
经者。普劝念佛往生。开皇十二年卒。临终。异香满室。
及殡。香云遍诸聚落。
** 智顗
智顗。字德安。姓陈。颖川人。母孕时。梦烟五釆。萦绕怀
抱。及诞。室内光明洞然。眼有重瞳。卧必合掌。坐必面
西。少长。见像即礼。逢僧必敬。年十八。投湘州果愿寺
法绪出家。诵法华经。兼通律藏。性乐禅悦。诣光州大
苏山礼慧思禅师。思一见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
缘所追。今复来矣。即示以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
顗乃于此山修法华三昧。始经三夕。诵至药王品。是
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身心豁然。寂而入定。照
了法华。达诸法相。陈光大元年。初至金陵。居瓦官寺。
创宏禅法。太建七年。往临海天台山。结庵于北峰居
焉。未几。奉诏入金陵。陈亡。去之庐山。又周游荆扬间。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第 233b 页 X78-0233.png
隋开皇十四年。归天台。前后造寺三十六所。佛像八
十万躯。亲度僧一万四千人。赎鱼[竺-二+]溪梁六十馀所。
作放生池。表闻于朝。严禁采捕。龙天致敬。道俗向化。
法教于斯大盛。晋王广从受菩萨戒。奉以名曰智者。
尝著净土十疑论。其末篇示欣厌二义曰。欲决定生
西方者。具二种行。定得生彼。一厌离行。二欣愿行。厌
离行者。凡夫无始以来。为五欲缠缚。轮回六道。备受
众苦。不起心厌离五欲。未有出期。为此常观此身。脓
血屎尿。一切恶露。不净臭秽。涅槃经云。如是身城。愚
痴罗刹。止住其中。谁有智者。当乐此身。又经云。此身
众苦所集。一切皆不净。扼缚痈疮等。根本无义利。至
诸天身。皆亦如是。行者若行若坐。若睡若觉。常观此
身。唯苦无乐。深生厌离。纵妻房不能顿断。渐渐生厌。
作七种不净观。一观此淫欲身。从贪爱烦恼生。是种
子不净。二父母赤白和合。是受生不净。三住母胎藏。
是住处不净。四在胎唯食母血。是食啖不净。五十月
满足。从产门出。是初生不净。六薄皮覆上。其内脓血
遍一切处。是举体不净。七死后䏺胀烂坏。是究竟不
净。观身既尔。观人亦然。所爱境界男女身等。深生厌
离。常观不净。能如此观者。淫欲烦恼。渐渐减少。又发
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
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此为厌离行。欣愿行复
二种。一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
心愿求。明往生意者。所以求生净土。为欲救拔一切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第 233c 页 X78-0233.png
众生苦。即是思忖。我今无力。若在恶世。烦恼境强。自
为业缚。沦溺三涂。动经劫数。如是轮轮。无始来未曾
休歇。何时得救苦众生。为此求生净土。亲近诸佛。若
證无生忍。方能于恶世救苦众生。故往生论。发菩提
心者。正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则是度众生心。度生
心。则是摄众生生佛国心。又愿生净土。须具二行。一
须远离三种障菩提门法。二须得三种顺菩提门法。
何为远离三种障菩提法。一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
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二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
离无安众生心故。三依方便门。怜悯一切众生。欲与
其乐。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若能远离三种菩提
障。则得三种顺菩提法。一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
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染身
心。障菩提门。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二安清净
心。为拔众生苦故。菩提是安隐一切众生清净处。若
不作心拔一切众生。令离生死苦。即违菩提门。故安
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三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證
大菩提涅槃故。菩提涅槃。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作心
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即遮菩提门。故乐清净心。
是顺菩提门。此菩提因何而得。要因生净土。常不离
佛。得无生忍巳。于生死国中。救苦众生。悲智内融。定
而常用。自在无碍。即菩提心。此是愿生之意。二欣心
愿求者。希心起想。缘弥陀佛。若法身若报身等。金色
光明八万四千相。一一相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第 234a 页 X78-0234.png
万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摄取念佛众生。又观彼土七
宝庄严妙乐等。备如无量寿经十六观经等。常行念
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以回施众生。同生
彼国。决定得生。此欣愿门也。顗化缘既毕。往剡东石
城寺。谓弟子曰。吾当卒于此矣。命施床东壁。面向西
方。专称阿弥陀佛。波若观音。又合多然香火。唱无量
寿佛经。及观经题竟。赞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
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况
戒慧熏修。圣行道力。功不唐捐矣。弟子请云。未审大
师證入何位。没此何生。顗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损
巳利人。但登五品。吾诸师友。今从观音势至。皆来迎
我。言讫端坐。如入三昧。年六十七。时开皇十七年十
一月二十四日也。天乡寺释慧延。闻顗迁化。感咽无
巳。欲知顗生处。因写法华经以求冥示。夜梦顗从观
音西来。顾谓曰。疑心遣否。其外灵异数著类如此(续
高僧传佛祖统纪十疑论)。
** 慧成
慧成。姓段。澧阳人。初受业于十住寺。后闻南岳思禅
师阐化之盛。即往依之。开眼坐禅。夜以达旦。南岳令
入方等观音法华般舟三昧。以消宿障。行之三年。得
解众生语言三昧。后于荆州枝江。创寺居焉。诵弥陀
经。修西方观。三十年常坐不卧。每入定。常见净土莲
台宝树。一日语门人。急甃殿阶。吾当讲涅槃。及事竣
建讲。适智者大师自玉泉来。共谈元理。良久入灭。是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第 234b 页 X78-0234.png
夕人梦成坐连台。隐隐西去。
** 慧命
慧命。天台仙城人。参南岳思禅师。闻说三观。深悟元
旨。得无碍辩。说法如泻。将终。诫门人精修净行。众忽
见阿弥陀佛与大士来迎。命随佛向西而去。
** 慧海
慧海。姓张。清和武城人。少年入道。师事邺都广国寺
囧法师。听讲涅槃楞伽再遍。即能覆述。慧辩过人。学
徒皆推服。以周大象二年来仪涛浦。修葺伽蓝。庄严
佛事。尝以净土为期。精诚致感。忽有齐州僧道诠者。
斋阿弥陀佛画像来。微妙工巧。世所未有。云是天竺
鸡头摩寺五通菩萨。乘空往安乐世界。图绘而来。海
冥会素情。虔笃礼敬。见神光炤烁。于是模写恳苦。愿
生彼国。没齿为念。隋大业五年五月旦。有疾。谓弟子
曰。吾当灭矣。伸五指以表终期。至五日夜。歘然而起。
面西礼竟。跏坐至晓而逝。年六十九。海自少精苦。老
而愈笃。兼以仁慈接物。诱劝后进。其没也。道俗悲凉。
散香华施金宝者无算。
** 智通
智通。姓程。河东猗氏人。生而乐道。志求出家。父母异
而许之。十岁后剃落。接事师长。执履谦冲。严戒行。昼
夜咏法言不辍。诵诸经中赞佛要偈三千馀首。巳而
从俊律师延法师受业。立孤老寺。等心赈赡。间复授
戒说法。广修众善。大业七年十月有疾。命侍者称阿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第 234c 页 X78-0234.png
弥陀佛名。回向愿生彼国。巳而开目正视。良久不眴。
如有所睹。云不可思议也。侍僧顶盖问故。云见宝幢
华盖塔庙庄严。初夜又云。何故大然灯烛。遂掩灯令
暗。须臾复云。光明何为转盛。盖曰是师净相。不可怪
也。乃合掌达旦。曰。吾生净土矣。遂逝。山地动摇。窗户
皆震裂。时寺僧道慧适假寐。梦见西岭上楼阁殿堂。
乘空而去。
** 真慧
真慧。姓陈。陜州河北人。旱厌身世。年二十。往大通寺
清禅师所。出家受具。游学四方。道业日进。后筑室于
蒲版首山麻谷。居十八年。设四柱宝幢以奉三圣。每
挺身正念。依像作观。隋仁寿四年。召住栖岩寺。为人
清俭退让。独处乐静。坐禅礼忏。昼夜勤苦。大业十一
年十月。寝疾。神色如常。曰。吾将生净土。见莲华相候。
又闻异钟声声幽远。异香充蔚。潜然而绝。
** 法智
法智。不详其所出。髫年出家。凡百讲肆。无不留神。晚
岁闻径直之门。莫如念佛。乃谓人曰。我闻经言。犯一
吉罗。历一中劫地狱。可信。又闻经言。一称阿弥陀佛。
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则未之信。有明者示云。汝大
邪见。俱是佛言。何得不信。遂于国清寺兜率台。昼夜
精勤念佛。感观音势至二菩萨现身。异日又感天冠
宝瓶。光映其身。一日辞道俗云。吾生西方有日矣。何
以饯我。遂尅三日后会食。食罢。或宿其房以候之。中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第 235a 页 X78-0235.png
夜。智于绳床念佛。安坐而化。时有金色光。自西而来。
照数百里。江上渔人谓巳天晓。迟久方明。始验智之
往生云。
** 善胄
善胄。姓淮。瀛州人。少出家。通敏易悟。屡涉讲会。尤善
涅槃。多摧服座主。隋初度北。依远师止于京邑净影
寺。远亡后。敕令于净影寺为涅槃众主。大业间。广选
德僧。胄应选屡开法席。然常潜修净业。人莫知也。因
感风疾。唇口偏向。后患忽损。如恒日。胄曰。吾患既差。
命必终矣。唐武德三年三月。病革。谓门人曰。吾一生
正信。心心在佛。不虑不生净土。即令拂拭房宇。烧香
严待。起坐合掌。语侍人曰。安置高座。世尊来也。胄今
忏悔惭愧。如是良久。旋就卧曰。向者阿弥陀佛来。汝
等见否。吾当去矣。语讫便卒。
** 道杰
道杰。姓杨。河东安邑人。少有出世志。隋开皇十一年。
岁将冠。投莹法师剃落受具。继往青州何记论师所。
听讲成实。记师化去。遂周游齐土。搜求论学。屡开讲
席。久之忽自惟曰。徒事言说。心路迷茫。至于起慧。非
定不发。遂停讲。往麻谷依真慧禅师学坐。深入缘起。
慧叹为利根。杰为人少欲希言。疏财薄食。苦乐不以
累意。晚为栖岩僧主。贞观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
山。年五十五。初有桑泉樊绰者。前周废教僧也。虽为
白衣。常参法宇。杰深器之。绰巳先亡。有二女同梦其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第 235b 页 X78-0235.png
父乘虚而至曰。吾生西方极乐土矣。知杰师将逝。故
来相迎。因向栖岩而去。其日。杰适患病停讲。临终。见
绰伫空中。合寺闻异香及天乐声。
** 灌顶
灌顶。姓吴。临海章安人。始生三月。能称三宝名。七岁
入摄静寺出家。陈至德初。谒智者于修禅寺。禀受观
法。研绎既久。顿蒙印可。因为侍者。随所闻法。悉能领
解。隋开皇间。智者入寂。顶宣扬遗教。勤修定慧。每宴
坐诵经。常有天华飘坠其侧。尝于摄静寺讲涅槃经。
群盗突至。见寺门旌旗蔽日。神兵皆长丈馀。盗惊而
溃。贞观六年。八月七日。终于国清寺。初示疾。室有异
香。临终。命弟子曰。可多爇名香。吾将去矣。忽起合掌。
如有所敬。三称阿弥陀佛。颜色愉然。就卧而逝。顶暖
经日。年七十二。
** 僧藏
僧藏。西河人。幼出家。屈已事人。一切恭敬。不辞劳苦。
见他僧衣故。则潜为浣濯而缝纫之。天暑。脱衣坐草
中。以身血肉施诸蚊蚋。日念佛号。不纪其数。确志冥
心。未尝少废。及报尽。见诸天次第来迎。皆不赴。俄告
人曰。适往净土。见诸上善人。散华空中。乃合掌念佛
而化。
** 法喜
法喜。不详其所出。遍参知识。力学无倦。年六十。始于
大苏山遇智者大师。一闻法音。顿获深證。于是专修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第 235c 页 X78-0235.png
禅慧。尝行方等三昧。忽一雉来索命。有神人呵曰。法
师当生净土。岂偿汝命邪。后于病中发愿。以一生行
业。回向净土。至心念佛。即见佛菩萨众来迎。端坐而
化。
** 道昂
道昂。魏郡人。风神清彻。慧解夙成。投灵裕法师出家。
钻研大教。尝于寒陵山寺讲华严地论。昏夜无烛。昂
举掌高示。便发异光。明照堂宇。众惊异。昂曰。此光手
中恒有耳。何足怪邪。平时志结西方。愿生安养。后在
报应寺。自知时至。预告有缘。八月初当来取别。至期
无所患苦。问斋时至未。即升高座。炉发异香。引四众
受菩萨戒。词理切要。听者神竦。昂举目高视。见天众
缤纷。管弦繁会中。有清音远亮。告众曰。兜率陀天迎
我。然天道乃生死根本。非所愿也。常祈心净土。如何
此愿不果遂邪。言讫。天乐上腾。须臾还灭。便见西方
香华伎乐。充塞如云。飞涌而来。旋环顶上。举众皆见。
昂曰。大众好住。今西方灵相来迎。吾往矣。言讫。但见
香炉坠手。即于高座而逝。年六十九。时贞观七年也
。
** 智琰
智琰。字明灿。姓朱。吴郡人。梁散骑侍郎献之孙也。生
有异质。八岁出家。事通元寺璩法师为弟子。遍历名
刹。开宏经论。陈亡。归虎邱。面岩壑者三十载。后避兵
他徙。武德七年。苏州总管李世嘉迎还山寺。行三种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第 236a 页 X78-0236.png
净业。修十六妙观。集善侣五百馀人。至寺念佛。每月
一集。将逾十载。贞观八年十月。见梵僧手执宝瓶。前
谓之曰。我无边光也。却后净土所称功德宝王。乃我
尔。琰谓寺众曰。无边光乃势至大士。功德宝王。其成
佛之号也。我其西归乎。其夕遂逝。年七十一(佛祖统
纪武邱志)。
** 等观
等观。姓孙。富阳人。受心观于智者禅师。居天台。常诵
法华。贞观九年冬。馀杭法忍寺请观讲演。明年正月
旦。有王服者至。谓观曰。弟子为皋亭庙神。昨师过庙
庭。适弟子巡游。未及奉迎。今故远来。专求戒法。观乃
然香为授菩萨大戒。礼谢而退。明日夜半。沐浴更衣。
面西趺坐。称西方三圣尊号。及智者号。各百馀声。复
为弟子说三观法门。言毕而终。
** 寿洪
寿洪。汾阳人。常勤持念。求生西方。将亡。兜率天童子
来迎。洪曰。我心期西往。不生天上。即令众唱佛。遽云
佛从西来矣。言讫而化。
** 道绰
道绰。姓卫。并州汶水人。年十四出家。习经论。又事瓒
禅师学禅。后居汶水石壁谷元中寺。昙鸾法师之所
立也。绰慕鸾法师净土之业。于是潜心观想。坐常向
西。六时礼敬不缺。念佛日以七万计。有僧定中睹西
方灵相。见绰手持数珠。赩如七宝山。他诸瑞应。未可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第 236b 页 X78-0236.png
殚述。绰为众讲无量寿经观经几二十遍。听讲者各
捏珠。称佛号。若潮汐声。或时散席。响弥林谷。平时激
劝净业。理致泉涌。劝人摄虑静缘。一心念佛。著净土
论二卷。统该龙树天亲。迩及慧远昙鸾文句。词旨切
要。当世重之。贞观二年。众咸见鸾法师坐七宝船上。
谓绰曰。汝净土堂成。但馀报未尽耳。又见化佛住空。
天华下散。众皆忻仰叹异。绰自此报力愈强。容色盛
发。道俗向风者日众。年八十馀卒。时有释道抚者。与
绰同志。每相见。必指净土为期。绰亡三日。抚闻之曰。
吾常期先行。今乃在后。吾加一息之功。可追而及矣。
于佛像前叩头祝愿。退就座而化。
** 僧衒
僧衒。并州人。本学该通。解行相副。年九十六。见道绰
禅师著安乐集。讲观经。始回心念佛。恐寿将终。日夜
礼佛一千拜。念佛八九万声。于五年间。一心无怠。后
有疾。告弟子曰。阿弥陀佛来。授我香衣。观音势至。行
列在前。化佛遍满虚空。吾其行矣。言讫而终。七日异
香不散。时有启芳圆果二法师。目击斯事。乃于蓝田
县悟真寺。一夏结期。念阿弥陀佛。共折一杨枝。置观
音手中。祝曰。若得生净土者。愿七日不萎。至期益鲜
翠。芳果庆扑。昼夜观念不舍。阅五月。于观想中觉身
临宝池。见观音势至。坐二大宝莲华。有千万莲华。弥
满其间。阿弥陀佛从西来。坐一最大莲华。光明映照。
芳果作礼问曰。阎浮提众生。依经念佛。得生此否。佛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第 236c 页 X78-0236.png
言。勿疑。定生我国也。又闻释迦世尊与文殊菩萨赞
法华经。其前有三道宝阶。其一白衣。其二僧俗相半。
其三唯僧也。云皆是念佛人。来生此矣。芳果既出定。
历与其徒言之如此。
** 普明
普明。姓卫。蒲州安邑人。年十三出家。周游肆席。大业
四年。召入大禅定道场。武德元年。住蒲州仁寿寺。每
日常诵戒本一遍。金刚般若二十遍。六时礼忏。所有
善根。回向净土。如是终其身。凡造檀像数十龛。写金
刚般若千馀部。讲涅槃八十馀遍。摄论胜鬘诸经论。
不记其数。年八十六。卒于住寺。
** 二沙弥
汶州二沙弥。不知何许人。同志念佛。经五年。长者先
亡。至净土。见佛白言。有小沙弥与我同修。可得生否。
佛言。由彼劝汝。汝方发心。汝今可归。益修净业。三年
后当同来此。至期。二人见佛与圣众。自西而来。大地
震动。天华飘舞。一时同化。
** 德美
德美。姓王。清河临清人。年十六出家。十九剃染。隋开
皇中。观化京师。受持戒律。日以礼忏为务。常诵万五
千佛名。大业中。住京师慧灵寺。普兴福业。多诸感应。
唐武德初。居会昌寺。于院西造忏悔堂。行般舟三昧。
终夏不坐。或止口过。三年不言。或行不轻。通礼七众。
断绝世想。专念西方。持佛号终身不辍。贞观十一年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第 237a 页 X78-0237.png
十二月。忽合掌念佛而卒。年六十三。
** 慧满
慧满。姓梁。雍州长安人。七岁出家。明慎威仪。游讲四
方。贞观中奉敕住宏济寺。专宏律训。奖劝僧徒。尝愿
生安养。浴僧为业。贞观十六年四月二十日。微疾。自
知将尽。出所用物。尽归常住。正坐绳床。召寺众诀别
而终。年七十五。
** 神素
神素。姓王。安邑鸣条人。少兴道杰齐名。每相𢹂问道。
游学讲肆。大业四年。杰公停讲素继之。讲阿毗昙成
实论。共六十馀座。贞观二年。主栖岩。十七年二月二
十三日卒于山。年七十二。素一生行业。属想西方。临
终日。召大众与别。跏趺正坐。令读观音经两遍。一心
静听。自称南无阿弥陀佛。如是五六声。又令一人唱
馀人和。迄夜。端坐俨然。视之逝矣。是夕仁寿寺智宽
法师夜坐。如见素来告别。嘱以护持正法。报如来恩。
及旦。始知素示寂云。
** 明瞻
明瞻。姓杜。恒州石邑人。少有超世之志。年十七。州县
举为进士。不就。投飞龙山应觉寺出家。隋初。居京师。
屡主法座。唐贞观初。诏入内殿。升御床。食讫。广论明
君御世之术。以慈护为宗。上大悦。下诏年三月六。普
断屠杀。并于行陈之所。广建佛寺。瞻私以施物。岁饭
千僧。书写大乘经论。后入太乙山智炬寺而隐焉。晚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第 237b 页 X78-0237.png
岁。刻志安养。或讥其迟暮。瞻曰。十念功成。犹得见佛。
吾何虑乎。贞观二年冬。遇疾。自知时至。就京邑兴善
寺。设斋别众。时仆射房元龄杜如晦皆与焉。即日返
智炬寺。观想西方。竭诚不替。十月二十七日。忽告侍
者曰。佛来也。须臾又云。二大菩萨亦至。吾于观经。成
就第十二观。馀者不了。今见善相。当逝矣。怡然合掌
而化。年七十。
** 元会
元会。字怀默。姓席。京兆樊川人。年十二。欣志捐俗。出
家海觉寺为总法师弟子。落发后。即预讲席。专志涅
槃。义解通释。造涅槃义章四卷。时新建慈悲寺。延会
为寺主。讲扬经教。接引后学。贞观八年。敕住宏福寺。
辄废讲事。专修定业。梦无量寿佛以手承之。遂造阿
弥陀佛像。系心作观。常坐不卧。十四年五月。遘疾返
慈悲寺。见佛来迎。遂逝。年五十九。
** 慧璿
慧璿。姓董。少出家襄州。周灭法后。南入茅山。历栖霞。
往安州听讲诸经论。并契幽极。晚归襄州。住光福寺。
寺居山顶。引汲为劳。将移他寺。夜见神人衣紫袍。身
长一丈。顶礼璿曰。奉请住此。常讲大乘。勿以小乘为
念。其小乘者。亦如高山无水。不能利人。大乘经者。犹
如大海。若一人讲说。能令所住之地。珍宝光明。眷属
荣胜。饮食丰饶。若念小乘。前事俱失。唯愿宏持。勿孤
所望。法师须水。此易得耳。来月八日。定当得之。自往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第 237c 页 X78-0237.png
剑南慈母大泉。请一龙王去也。言巳不见。至来月七
日初夜。大风卒起。从西南来。雷震雨注。通夜相续。至
明方住。唯见寺北洼处。清泉香美。合寺相庆。璿慈育
为怀。容常含笑。居山久之。道俗翘敬。贞观二十三年
四月八日。夜见山神告曰。法师不久。当生西方。至七
月十四日。讲盂兰盆经竟。敛手曰。生受信施。今须通
散。一毫以上。舍与十方众僧。及穷独乞人。并诸异道。
言巳终于法座。年七十九。
** 明浚
明浚。姓孙。齐人。常诵金刚般若为业。永徽元年二月
十二日夜。暴卒。心尚煖。周时复苏。云初见二青衣童
子将至王所。问一生作何业。答云。但诵金刚般若经。
王曰。功德不可言。师可更诵满十万遍。明年必生净
土。弟子不见师也。令二青衣送之还寺。浚自是精勤
愈倍。至二年三月卒。寺众咸闻异香。
** 善导
善导。不详其所出。贞观中。见西河绰禅师净土九品
道场。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馀行业。迂僻难成。唯
此法门。速超生死。于是勤笃精苦。昼夜礼诵。旋至京
师。激发四众。每入室。长跪唱佛。非力竭不休。出则演
说净土法门。三十馀年。未尝睡眠。护持戒品。纤毫不
犯。好食供众。粗恶自奉。所有䞋施。用写阿弥陀经十
万馀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壁。修营塔寺。然灯续明。道
俗从其化者甚众。有诵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遍者。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第 238a 页 X78-0238.png
有日课佛名自一万至十万者。其间得三昧生净土
者。不可纪述。或问念佛生净土邪。导曰。如汝所念。遂
汝所愿。乃自念一声。有一光明从其口出。十至于百。
光亦如之。其劝世偈曰。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
钟。假饶金玉满堂。岂免衰残病苦。任汝千般快乐。无
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或问何
故不令人作观。直遣专称名号邪。答曰。众生障重。境
细心粗。识飏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
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
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
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若舍
专念。修杂业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何以
故。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
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心不续念报佛恩
故。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
往生正行故。比见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
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愿
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已。昼夜
莫废。毕命为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长时永劫。受无
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又作临终正念文曰。凡
人临终欲生净土者。须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
不净恶缘。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受无
量快乐。解脱生死苦趣。乃是称意之事。如脱弊衣。得
换珍服。放下身心。莫生恋著。才遇有病。便念无常。一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第 238b 页 X78-0238.png
心待死。须嘱家人。及问候人。来我前者。为我念佛。不
得说眼前閒杂之话。家中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安
慰。祝愿安乐。此皆虚华无益。若病重将终。亲属不得
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恨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
教记取阿弥陀佛。守令气尽。若得明解净土之人。频
来策励。极为大幸。用此法者。决定往生。无疑虑也。死
门甚大。须自家著力始得。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人
相代。思之思之。导一日忽谓人曰。此身可厌。吾将西
归。乃登寺前柳树。向西祝曰。愿佛接我。菩萨助我。令
我不失正念。得生安养。言巳。投身而逝。高宗知其神
异。赐寺额曰光明云。
** 怀感
怀感。不详其所出。秉持强毅。精苦力学。闻经言念佛
少时。得生安养。疑情未决。还叩善导。导曰。念佛往生。
诸佛诚言。子能信入。至心念佛。当有證验。乃入道场
三七日。不睹灵瑞。自恨障深。欲绝食毕命。导不许。劝
令益加精进。三年。感佛化金色光。睹眉间毫相。證念
佛三昧。著决疑论七卷。临终见化佛来迎。面西而卒
。
** 法祥
法祥。同州人。少出家。周游访道。清贫寡欲。栖止无定
处。后住扬州大兴国寺。三十馀年。立身凝肃。常坐卧
一大房。开通前后。当风而住。以读经为业。道俗有问
讯者。非尽卷不交一言。以安养为期。凡有饶益事。必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第 238c 页 X78-0238.png
回向净土。后疾甚。侍者参立。闻祥连称佛像。侍者回
顾。瞥见佛现形。伫立西壁。光明若镜。须臾渐隐。俄而
香乐盈空。又见白鹤西来。绕屋三匝。还向西去。少时
祥卒。
** 宝相
宝相。姓马。雍州长安人。年十九出家。行头陀行。六时
礼忏。四十馀年。每夜分课诵阿弥陀经七遍。持佛号
六万声。先后读涅槃一千八十遍。兼诵金刚经般若
经。终于即世。平居冷食粗衣。一心正念。晨宵翘注。及
病既革。诵念自尅。终斯不舍。嘱道俗曰。念佛为先。勿
虚度世。当于西方相待。又曰。烧散吾尸。不劳铭塔。言
讫而逝。年八十三。
** 功迥
功迥。浚仪人。行普贤忏。身不倚床者三十年。一日见
普贤大士。乘六牙象。地白金色。晚年专讲法华。至药
草譬喻品。天辄降雨。又撰佛地论疏。愿迥诠疏功德。
求生净土。疏成。五色异光照其室。迥曰。得于此时乘
光见佛。所愿足矣。乃系念西方。不食而化。
** 惟岸
惟岸。并州人。平生行方等忏。回向净土。遇微疾。禅观
无閒。一日见观音势至二菩萨现空中。迟久不灭。岸
顶礼雨泪曰。幸以肉眼。得睹圣容。所恨后世无传。乃
召画工。无能画者。忽有二人。自言从西京来。欲往五
台。愿画菩萨像。画毕忽不见。岸知西方缘熟。告诸弟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第 239a 页 X78-0239.png
子曰。吾今往生。谁偕行者。有小童子。稽颡曰。愿随师
去。岸令辞父母。父母谓为戏言。未信也。顷之。沐浴更
衣。入道场坐。念佛而化。岸抚其背曰。小子先我行邪。
因索笔作偈。赞所画二菩萨像。赞毕。别诸弟子。入道
场。命门徒助称佛名。端坐而逝。年八十。时垂拱元年
正月七日也。
** 法持
法持。姓张。润州江宁人。幼出家。年十三。谒黄梅忍禅
师。蒙示法要。领解幽元。后事方禅师为入室弟子。巳
而专修净业。长安二年九月五日。终于金陵延祚寺。
临终遗命。露尸松林之下。施与乌鸢蝼蚁。使食吾血
肉者。起净土因。言巳瞑目。寺僧见神幡数首。从西而
来。幡出异光以烛其室。年六十八。
** 怀玉
怀玉。姓高。丹邱人。执持律法。名节峭然。一食长坐。蚤
虱恣生。诵弥陀经三十万遍。日课佛号五万声。常行
忏悔。天宝元年六月九日。见西方圣像。数如恒沙。一
人擎银台来迎。玉曰。吾一生念佛。誓取金台。何为不
然。圣众遂隐。玉倍加精进。忽闻空中云。头上巳有光
晕矣。请趺坐结印以俟佛来。越三日。异光满室。玉云。
若闻异香。我报将尽。书偈云。清净皎洁无尘垢。上品
莲台为父母。我修道来经十劫。出示阎浮厌众苦。一
生苦行超十劫。永离娑婆归净土。说偈巳。香气盈空。
圣众遍满。见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身紫金色。共御金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第 239b 页 X78-0239.png
刚台来迎。玉含笑而逝。郡太守段怀然作偈赞曰。我
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唯有门前古槐树。
枝低只为挂金台。
** 慧日
慧日。姓辛。东莱人。唐中宗时得度。见义净三藏。诣西
域求法。心慕之。于是泛舶渡海。经三年。得达天竺。礼
如来圣迹。寻求梵本。日既阅历艰苦。深厌阎浮。思何
国何方有乐无苦。何法何行。能速见佛。遍问天竺三
藏。皆劝修净土法门。日闻巳顶受。渐至北印度健驮
罗国。王城东北有大山。山有观世音像。有至诚祈请
者。每见大士现身。日至山叩头七日。又断食。毕命为
期。至七日夜。观音于空中现紫金身。长一丈馀。坐宝
莲华。垂右手摩日顶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唯念西
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发愿往生。到彼国巳。见佛及
我。得大利益。汝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说巳忽灭。
日既困惫。闻巳。精神顿壮。及登岭东归。计行七十馀
国。阅一十八年。开元七年达长安。诣阙献佛真容梵
夹等。赐号曰慈悯三藏。日勤修净业。唱导一时。著往
生净土集行于世。天宝七年卒。将终。见莲华在前。状
如日轮。
** 常慜
常慜。并州人。落发后。精勤匪懈。念诵无歇。尝发大誓。
愿生极乐。专修净业。称念佛名。后游京洛。专崇斯业。
辄有冥应。遂发愿写般若经满万卷。又欲远诣西域。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第 239c 页 X78-0239.png
礼如来圣迹。以此胜福。回向净土。遂至海滨附舶。从
诃陵国至末罗瑜国。欲往中天。商舶载重。解缆未达。
风起。舟且覆。商人争上小舶。互相排挤。舶主高声唤
慜上舶。慜曰可载馀人。我不去也。所以者何。若轻生
为物。顺菩提心。亡已济人。斯大士行。于是合掌称阿
弥陀佛。舟沈身没。声尽而终。年五十馀。有从游弟子
一人。亦念佛名。与之俱没。其得济之人。具陈其事如
此。
** 法善
法善。不详其所出。天宝间游京师。习天台教。常诵法
华。所居之处。瓶水自满。临终见金莲华从空下迎。天
乐竞鸣。隐隐向西去。
** 神皓
神皓。字恒度。姓徐。苏州人。天性耿洁。依钱塘龙泉一
公出家。天宝六年得度。乾元初。住苏州开元寺。结道
俗为西方社。其有懈散者退之。时以为栴檀林中。常
材自枯。后示疾。谓弟子曰。净土圣相巳现。吾今夕必
往生矣。澡身易衣。端坐而逝。香气满室。是夜天琉璃
色。星霣如雨。年七十五。
** 道光
道光。姓褚。幼出家。长而受具。学通毗尼。持法华经。创
建塔庙。没身不怠。上元元年仲秋。示疾。其月三日。质
明。支疾凝神。观阿弥陀佛。忽见佛身现在其前。满庭
碧华。昔所未睹。四日昧爽。有一异人见请。遂开目弹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第 240a 页 X78-0240.png
指曰。但发菩提心。五日。曼陀罗华自天而雨。五色云
气。覆映其庐。遂卒。年七十九。
** 飞锡
飞锡。不详其所出。初学律仪。后与楚金法师。研习天
台教观。天宝初。游京师。止终南紫阁草堂。撰念佛三
昧宝王论三卷。其上卷明通念三世一切佛门。略言。
夫帝网未张。千璎焉觌。宏纲忽举。万目齐开。浴大海
者。巳用于百川。念佛名者。必成于三昧。而世人念过
去释迦。想现在弥陀。独未闻念未来诸佛。何邪。以诸
佛为至尊也。众生为至卑也。高下出焉。群妄兴矣。敬
傲立焉。一真隐矣。般若云。一切有情。皆如来藏。普贤
菩萨自体遍故。夫贫女怀王。米在糠𥢶。镜然可观。人
皆侮未来玉毫。不敢侮过现金色。起罪之由。在当来
佛上。非巳今佛上也。众生苟非。当佛焉在。若知母因
子贵。米以糠全。有叶法华不轻之心。则念佛三昧。不
速而成。是故嬖女群盗。不可或轻。鬼狱畜生。亦宜普
敬。乃至无善可择。无恶可弃。故随所念。无非佛矣。其
中卷明念现在佛专注一境门。略言。悲华经言。密苏
王子发心巳来。行时步步。心心数法。常念诸佛。今登
正觉。生妙乐刹。即阿閦佛是。吾谓经行广陌。徒步幽
林。固当如密苏之见。即鸣珂入仗。动佩朝天。肃肃羽
仪。骎骎车马。又安得不用心于步步间哉。夫含齿戴
发。死生交际。未有无出入息者。世人多以宝玉木槵
等为数珠。吾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随之于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第 240b 页 X78-0240.png
息。有大恃怙。安惧一息不还。即属后世者哉。余行住
坐卧。常用此珠。纵令昏寐。含佛而寝。觉即续之。必于
梦中得见彼佛。如钻燧烟飞。火之前相。梦之不巳。三
昧成焉。面睹玉毫。亲蒙授记。万无一失也。问。然则但
能继想。无取高声乎。答。辟散之要。要存乎声。声之不
厉。心窃无定。有五义焉。拔茅连茹。乘策其后。毕命一
对。长谢百忧。一也。声光所及。万祸冰消。功德丛林。千
山松茂。二也。金容荧煌以散彩。宝华淅沥而雨空。若
指诸掌。皆声致焉。三也。如牵木石。重而不前。洪音发
号。飘然轻举。四也。与魔军战。旗鼓相望。用声律于戎
轩。以定破于强敌。五也。喧静两静。止观双运。叶夫佛
意。不亦可乎。华严经。宁受无量苦。得闻佛音声。不受
一切乐。而不闻佛名。然则佛声远震。开善萌芽。犹春
雷之动百草。安得轻诬哉。其下卷明理事双修即生
无生门。略言。世人谓念佛有念也。吾则谓念佛无念
也。又念即是空。焉得有。非念灭空。焉得无。念性自空。
焉得生灭。又无所念心者。应无所住也。而修念佛者。
而生其心也。无所念心者。从无住本也。而修念佛者。
立一切法也。无所念心者。念即是空也。而修念佛者。
空即是念也。此明中道双寂双照。照而常寂。无所念
心矣。寂而常照。而修念佛焉。如来寂照三摩地。念佛
三昧究竟之位也。故此三昧。能生首楞严王师子吼
定。菩萨念佛三昧经破相偈曰。念佛真空色。安住无
著心。观法何名佛。摄心恒相续。金色非如来。四阴亦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第 240c 页 X78-0240.png
如是。离色非如来。想色应当知。此是佛世尊。最胜寂
静处。善能灭一切。外道诸邪见。如龙王降雨。泽及于
一切。此经明六度万行。未有一法不是念佛三昧也。
大品经。佛为钝根人说诸法空寂。以其动生执见也。
为利根人说诸佛相好。知其莲不染尘也。坐禅三昧
经。菩萨坐禅。不念一切。唯念一佛。如清冷海中金须
弥山。乃至功德法身。亦如是念。故知不得以不念为
无念。观佛实相。观身亦然。遇境皆真。无心不佛。必不
离念存于无念。离生立于无生。若离而别立者。斯不
了烦恼即菩提。众生即诸佛矣。既离之不可。即念佛
真无念也。即往生真无生也。其义焕然。若秋天澄霁。
明月出云矣。永泰初。诏于大明宫内。同良贲等参译
仁王护国般若经。及密严经。充證义正员。后不知其
终。
** 齐翰
齐翰。字等至。姓沈。湖州人。天宝八年。出家永定寺。道
性渊默。迹不近名。身不关事。长在一室。寂如无人。专
门相部义疏。精敏罕俦。明法华经。主苏湖戒坛。大历
十年。入流水念佛道场。一念之顷。即见净土境相。乃
作歌曰。流水动兮波涟漪。芙蕖辉映兮宝光随。乘光
西迈兮偕者谁。未几遇疾。谓弟子曰。有鹤从空飞下。
回翔我前。尔曹见否。弟子问曰。和尚舍生。何乃抱病。
翰曰。必谢之躯。虽圣未免。即回瞻圣像而亡。年六十
八。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第 241a 页 X78-0241.png
** 自觉
自觉。博陵望都人。少出家开元寺。至德二年。往灵寿
县禅法寺。习律经论。勤瘁九年。皆造精微。大历元年。
往平山县界。得重林山院居焉。拾果釆蔬。日唯一食。
岁大旱。恒阳节度使张公。闻其精苦。躬入山。请其祈
雨。觉虔告龙神。大雨立下。张甚尊礼之。初欲铸大悲
菩萨像。并建佛寺。至是施者骈集。铸像高四十九尺。
梵□端严。迨年稔。寺亦随成。遂于坛前矢愿。愿承圣
力。早生净土。夜三更。见金光二道。中有阿弥陀佛。自
光中下。二大士左右随之。佛垂金臂摩觉顶曰。守愿
勿易。利物为先。宝池生处。任从汝愿。贞元十一年二
月望夜。见神人现半身云中。俯谓觉曰。师西归之期
至矣。觉举手谢之。六月十四日。即于观音像前趺坐
而化。觉所铸大悲像。屡著显应。至周显德初。敕令天
下铜像一例除燬。及是像。匠氏暴卒。后宋太祖令重
铸于寺焉。
净土圣贤录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