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高僧传-唐-道宣读诵篇第八 正纪十四人 附见七¶

读诵篇第八 正纪十四人 附见七¶ 第 685c 页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

* 读诵篇第八 正纪十四人 附见七


魏泰岳人头山衔草寺释志湛传一

魏益州五层寺释法建传二

益州招提寺释慧恭传三

眉州隆山鼎鼻山释法泰传四

唐终南山蓝谷悟真寺释慧超传五

伯济国达拿山寺释慧显传六

唐益州福成寺释道积传七(洪远 僧思 智晔)

唐益州福寿寺释宝琼传八

唐骊山津梁寺释善慧传九

唐终南山悟真寺释法诚传十

唐京师会昌寺释空藏传十一

唐京师大庄严寺释慧铨传十二(智證 宋公)

唐雍州醴泉沙门释遗俗传十三(玄秀 史担)
读诵篇第八 正纪十四人 附见七¶ 第 686a 页 T50-0686.png

唐京师罗汉寺释宝相传十四(法达)

释志湛。齐州山荏人。是朗公曾孙之弟子也。
立行纯厚。省事少言。仁济为务。每游诸禽
兽而群不为乱。住人头山邃谷中衔草寺。
寺即宋求那跋摩之所立也。读诵法华用
为常业。将终之日。沙门宝志奏梁武曰。北
方山荏县人住今衔草寺须陀洹果圣僧者
今日入涅槃。杨都道俗闻志此告。皆遥礼
拜。故湛之亡也。寂无馀恼。端然气绝。两手
各舒一指。有西天竺僧解云。若二果者舒
两指。验湛初果也。还收葬于人头山。筑塔
安之。石灰泥涂。鸟狩不敢凌污。今犹存
焉又范阳五侯寺僧。失其名。常诵法华。初
死之时权殡堤下。后迁改葬。骸骨并枯惟
舌不坏。雍州有僧亦诵法华。隐于白鹿山。
感一童子常来供给。及死置尸岩下。馀骸
枯朽惟舌如故。齐武成世。并州东看山侧有
人掘地。见一处土其色黄白。与旁有异。
寻见一物状如两唇。其中有舌鲜红赤色。
以事闻奏。帝问诸道人。无能知者。沙门大
统法上奏曰。此持法华者。六根不坏报耳。
诵满千遍其徵验乎。乃敕中书舍人高珍
曰卿是信向之人。自往看之必有灵异。宜
迁置净所设斋供养。珍奉敕至彼。集诸
持法华沙门。执炉洁斋。绕旋而咒曰。菩萨
涅槃年代已远。像法流行奉无谬者。请现
感应。才始发声。此之唇舌一时鼓动。虽无
响及而相似读诵。诸同见者莫不毛竖。珍
以状闻。诏遣石函藏之迁于山室云。又
读诵篇第八 正纪十四人 附见七¶ 第 686b 页 T50-0686.png
元魏北代。乘禅师者。受持法华精勤匪懈。
命终托河东𦵮氏为第五子。生而能言。自
陈宿世不愿处俗。其父任北肆州刺史。
随任便往中山七帝寺。寻得本时弟子。语
曰。汝颇忆从我度水往狼山不。乘禅师
者我身是也。房中灵几可速除之。父母恐
其出家。便与纳室。尔后便忘宿命之事。而
常兴厌离。端拱静居。又太和初年。代京阉官
自慨刑馀。不逮人族。奏乞入山修道。
有敕许之。乃赍一部花严。昼夜读诵礼悔
不息。夏首归山。至六月末。髭鬓尽生复
丈夫相。还状奏闻。高祖信敬由来。忽见惊
讶更增常日。于是大代之国花严一经因斯
转盛。并见侯君素旌异记。

释法建者。广汉雒县人也。俗姓朱氏。诵经一
千卷。仍多闲暇遨游偶俗。无所异焉。忽复
闭门则累日不出。无所食矣。唯闻诵经。然
小声吟讽。音不外彻。有人倚壁窃听临响。
但闻亹亹细细。似伏流之吐波。时乃一出
追从无闻武陵王东下。令弟规守益州。魏
遣将军尉迟迥来伐蜀。规既降款。地内大
有名僧皆被拘禁。至夜忽有光明。迥遣人
寻光。乃见诸僧并睡。唯法建端坐诵经。光
从口出。迥闻自到建所顶礼坐听。至旦始
休。迥问曰。法师昨夜所诵名作何经。答曰。
华严经下帙十卷。迥曰。何不从头诵之。答
曰。贫道诵次到此耳。迥曰。法师诵得几许。
答曰。贫道发心欲诵一藏。情多懈怠。今始
偍千卷。迥惊疑不信。将欲试之曰。屈总
读诵篇第八 正纪十四人 附见七¶ 第 686c 页 T50-0686.png
诵一遍。应不劳损耶。建报曰。读诵经典
沙门常事。岂惮劳苦。乃设高座。令诸僧众
并执本逐听。法建登座为诵。或似急流之
注峻壑。其吐纳音句呼噏气息。或类清风
之入高松。聪明者才似闻馀音。情疏意逸
者空望尘躅。七日七夜数已满千。犹故不
止。迥起谢曰。弟子兵将不得久停。请从此
辞。诸僧因并释散。迥既出叹息曰。自如来
寂灭之后。阿难号为总持。岂能过此。蜀中
乃有如此人。所以常保安乐。奇哉奇哉。建
年八十终。

释慧恭者。益州成都人也。俗姓周氏。周末
废佛法之时。与同寺慧远结契勤学。远
直诣长安听采。恭长往荆杨访道。远于京
师听得阿毗昙论迦延拘舍地持成实毗婆
沙摄大乘。并皆精熟。还益州讲授。卓尔绝
群。道俗钦重。䞋施盈积。恭后从江表来
还。二人相遇欣欢。共叙离别三十馀年。同
宿数夜语说言谈。远如泉涌。恭竟无所道。
问恭曰。离别多时今得相见。庆此欢会伊
何可论。但觉仁者无所说。将不得无所
得耶。恭对曰。为性闇劣都无所解。远曰。大
无所解。可不诵一部经乎。恭答曰。唯诵
得观世音经一卷。远厉色曰。观世音经。小儿
童子皆能诵之。何烦大汝许人乎。且仁者
童子出家。与远立誓望證道果。岂复三十
馀年唯诵一卷经如指许大。是非闇钝懒
堕所为。请与断交。愿法师早去。无增远之
烦恼也。恭曰。经卷虽小佛口所说。遵敬者
读诵篇第八 正纪十四人 附见七¶ 第 687a 页 T50-0687.png
得无量福。轻慢者得无量罪。仰愿暂息瞋
心。当为法师诵一遍。即与长别。远大笑曰。
观世音经。如法华经普门品。远已讲之数
过百遍。如何始欲闹人耳乎。恭曰。外书云。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但至心听佛语。岂得
以人弃法。乃于庭前结坛。坛中安高座。
绕坛数匝。顶礼升高座。远不得已。于是
下据胡床坐听。恭始发声唱经题。异香
氛氲遍满房宇。及入文。天上作乐雨四
种花。乐则寥亮振空。花则雰霏满地。经讫
下座。自为解座梵。讫花乐方歇。慧远接
足顶礼泪下交连。谢曰。慧远嗅秽死尸。敢
行天日之下。乞暂留赐见教诲。恭曰。非恭
所能。诸佛力耳。即日拂衣长揖沿流而去。
尔后访问。竟不知其所之。其寺久已湮灭。

释法泰。眉州隆山县人也。俗姓吕氏。初为
道士十馀年。中间忽自悟。回心正觉。因即
剃除。始诵法华经。寻即通利。乃精勤写得
法华经一部。数有灵瑞。欲将向益州庄
潢。令一人担负。一头以笼盛钱二千。束缚
经置钱上。一头是衣服。担行至地名莋桥。
桥忽断泰在后。负担人俱坠水中。人浮得
出。担没不见。泰于岸上槌胸号哭曰。钱衣
岂非闲事。何忍溺经。即高声唱言。如能为
漉得者。赏钱两贯。时有一人闻之脱衣入
水没。求之数度。出入得钱与衣幞。而不
得经。泰转悲泣。巡岸上下。望小洲上有
一幞。命人取之。乃是经也。草木擎之宛
无湿处。泰不胜欢喜。即以二千钱。偿所
读诵篇第八 正纪十四人 附见七¶ 第 687b 页 T50-0687.png
漉人曰。法师悲号剧丧父母。故为急觅。非
是贪钱弟子。虽佣夫亦知福报。请以此
钱充庄严之直。言讫遁去。更欲与言去已
远矣。泰至城都装潢。以檀香为轴。表带
及帙并函。将还本寺别处安置。夜夜有异
香。泰勤诵持一夜一遍。时彪法师彼寺讲。夜
欲看读。恒嫌泰闹乱其心。自欲往请令稍
下声。乃见泰前大有人众皆胡跪合掌。彪
退流汗。即移所住。泰年八十终矣。

释慧超。姓汎氏。丹阳建元人。禀怀温裕立
性怀仁。弱龄厌俗。自出家后。诵法华经
闻光州大苏山慧思禅师独悟一乘善明三
观。与天台智者仙城命公。笃志幽寻积年请
业。行优智远德冠时贤。思对众命曰。超之
神府。得忍人也。及游衡岭。复与同途留诵
经。停亟移岁序。自隋初廓定。北入嵩高。饵
药坐禅冀言终老。隋太子勇。召集名德总
会帝城。以超业行不群。特留供养。而恭慎
凝摄不顾世华。及勇废免一无所涉。晚
移定水高振德音。道俗归宗仰其戒范。会
净业法师卜居蓝田谷之悟真寺。钦超有
道躬事邀迎。共隐八年倍勤三惠。及大业
承运。禅定初基。爰发诏书延入行道。屡辞
砭疾。后许还山。德感物情颇存汲引。四川
贵望一县官民。莫不委质投诚请传香德。
并为经始伽蓝。继综羞粒。大唐伊始荣重
于前。京邑名僧慧因保恭等。情慕隐沦咸就
栖止。荫松偃石论详道义。皆曰。斯诚出要
乐也。后卧疾少时。弟子跪问。答曰。吾之常
读诵篇第八 正纪十四人 附见七¶ 第 687c 页 T50-0687.png
也。长生不欣夕死不戚。乃面西正坐云。第
一义空清净智观。言如入定奄遂长往。春秋
七十有七。即武德五年十二月六日也。露骸
松石一月馀日。颜色不变。天策上将闻称
希有。遣人就视。端拱如生。自超九岁入道。
即诵法华五十馀年万有馀遍。感灵获瑞不
可胜言。弟子法成等。为建白塔于寺之北
峰焉。

释慧显。伯济国人也。少出家。苦心精专。以
诵法华为业。祈福请愿。所遂者多。闻讲
三论便从听受。法一染神弥增其绪。初住
本国北部修德寺有众则讲无便清诵。四远
闻风造山諠接。便往南方达拿山。山极深
险重隒岩固。纵有往展登陟艰危。显静坐
其中专业如故。遂终于彼。同学舆尸置
石窟中。虎啖身骨并尽。惟馀髅舌存焉。
经于三周其舌弥红赤。柔软胜常。过后方
变紫鞕如石。道俗怪而敬焉。俱缄闭于石
塔。时年五十有八。即贞观之初年也。

释道积。蜀人。住益州福成寺。诵通涅槃生
常恒业。凡有宣述。必洗涤身秽净衣法座。
然后开之。立性沈审慈仁总务。诸有厉疾
洞烂者。其气弥复郁勃。众咸掩鼻。而积与
之供给。身心无贰。或同器食。或为补浣。时
有问者。积云。清净臭处心憎爱也。吾岂一
其神虑耶。寄此陶练耳。皆慕其为行也。而
患己不能及之。以贞观初年五月终于住
寺。春秋七十馀矣。时属炎夏而不腐臭。经
停百日跏坐如初。莫不嗟尚。乃就加漆布
读诵篇第八 正纪十四人 附见七¶ 第 688a 页 T50-0688.png
兴敬巴蜀京邑诸僧受诵涅槃。其列非少。
又有沙门洪远僧恩。并诵涅槃。皂素回向。
远志尚敦悫情捐名利。徵入会昌隆礼供
给。恩道心清肃成节动人。弘福禅定两以崇
德。而卑牧自处。蒙俗罕知。时弘福寺有沙
门智晔者。本族江表。隋朝徵入。深乐法华
镇恒抄写。所得外利即用雇人。前后出本
二千馀部。身恒自励日写五张。年事乃秋斯
业无怠。今总寺任弥勤恒业。年七十馀矣。

释宝琼。马氏。益州绵竹人。小年出家。清贞俭
素。读诵大品两日一遍。为常途业。历游邑
洛无他方术。但劝信向尊敬佛法。晚移
州治住福寿寺。率励坊郭。邑义为先。每
结一邑必三十人。合诵大品人别一卷。月
营斋集各依次诵。如此义邑乃盈千计。四
远闻者皆来造款。琼乘机授化望风靡服。
而卑弱自持先人后德。经行拥闹下道相
避。言问酬对怡声谦敬。斯实量也不媚于
时。本邑连比什邡诸县。并是道民尤不奉
佛。僧有投寄无容施者。致使老幼之徒
于沙门像不识者众。琼虽桑梓习俗难改。
徒有开悟莫之能受。李氏诸族正作道会。
邀琼赴之。来既后至不礼而坐。佥谓不礼
天尊非法也。琼曰。邪正道殊所事各异。天
尚不礼何况老君。众议纭纭颇相凌侮。琼
曰。吾礼非所礼。恐贻辱也。遂礼一拜。道像
并座动摇不安。又礼一拜。连座返倒摧残
在地。道民相视谓是风鼓竞来周正。琼曰。斯
吾所为。勿妄怨也。初未之信。既安又礼。
读诵篇第八 正纪十四人 附见七¶ 第 688b 页 T50-0688.png
如前崩倒。合众惊惧举掌礼琼。一时回
信从受戒法。傍县道党相将叹讶。咸复奉
法。时既创开释化。皆授菩萨戒焉。县令
高远者。素有诚敬。承风敷导。更于州寺
召僧弘讲合境倾味自此而繁。以贞观八
年。终于所住。

释善慧。姓苟氏。河内温人。博通群籍统括
文义。逮于九章律历七曜盈虚。皆吞若胸
中抵掌符会。乃深惟世务终坠泥涂。遂解
褐抽簪。创归僧伍。初在除州之彭城寺。诵
法华经听收摄论。时遭寇荡兵食交侵。而
慧抱饥自励奉法无殆。洗秽护净弥隆恒
日。但以边邑寡学文字纰谬至于音诂众
议纷然。虽复俗语时通。而慧意存雅正。周
访明悟还同昔疑。乃以大业末龄。负锡
西入屡逢群盗衣裳略尽。但有弊布目遮。
犹执破瓶常充净用。既达关口。素阙繻文。
遂即正念直前从门而度。于时中表列刃曾
无遮止。孟冬十月初达京师。值沙门吉藏
正讲法华。深副本图即依听受。形服鄙恶
众不纳之。乃扫雪藉地单裙[打-丁+亲]坐。都讲
财唱。倾耳词句拟定经文。藏既阐扬。勇
心承旨望通理义。由情存两得。不暇忍
寒。欢笑熙熙如贾获宝。竟冬常尔众方美
之。问以词旨片无遗忘。乃以闻法同属禅
定寺。沙门法喜便脱衣迎之引至房中。智
观无滥。慧又师喜。两振芳规。武德初年。随
住蓝田之津梁寺。俗本骊戎。互相梗戾。率奖
陶化。十室而九。然而性爱英贤。乐相延致。
读诵篇第八 正纪十四人 附见七¶ 第 688c 页 T50-0688.png
自西自东百有馀里。名林胜地皆建禅坊。
所之逃逸之俦。赖其安堵。以贞观九年正
月。终于骊山之阳凉泉精舍。春秋四十有九。
初慧弃掷俗典莅此玄模。言不重涉专心
道业。省言节食佩律怀仁。迎顿客旅雅
重经教。其有未曾觌者。要必亲观。若值
行要累日诵持。以为熏习之基也。

时太原沙门慧达者。亦诵法华五千馀遍。行
坐威仪其声不辍。偏存物命。直视低目。地
有虫豸。必回身而避。不敢跨越。有问。答
曰。斯之与吾生死不定。将不先成正觉。安
可妄轻之耶。以贞观八年四月。跏坐而终。
人谓入定。停于五宿。既似长逝。又不臭腐。
乃合床内于窟中。

释法诚。姓樊氏。雍州万年人。童小出家。止
蓝田王效寺。事沙门僧和。和亦乡族所
推。奉之比圣。尝有人欲害。夜往其房。见
门内猛火腾焰升帐。遂即退悔。性饮清泉。
洁清故也。人或弄之。密以羊骨沈水。和素
不知。饮便呕吐。其冥感潜识为若此矣。诚
奉佩训。勖讲法华经以为恒任。又谒禅林
寺相禅师。询于定行。而德茂时宗。学优众
仰。晚住云花纲理僧镇。隋文钦德请遵
戒范。乃陈表固辞。薄言抗礼。遂负笈长驱。
历游名岳追踪胜友。咸承志道。因见超公
隐居幽静。乃结心期栖迟蓝谷。处既局狭
才止一床。旋转经行恐颠深壑。便刬迹开
林披云附景。茅茨葺宇瓮牖疏檐。情事相
依欣然符合。今所谓悟真寺也。法华三昧翘
读诵篇第八 正纪十四人 附见七¶ 第 689a 页 T50-0689.png
心奉行。澡沐中表温恭朝夕。梦感普贤劝
书大教。诚曰。大教大乘也。诸佛智慧所谓
般若。于即入净行道。重惠匠人。书八部般
若。香台宝轴庄严成就。又于寺南横岭造
华严堂。堙山阗谷列栋开甍。前对重峦
右临斜谷。吐纳云雾下瞰雷霆。余曾游
焉。实奇观也。又竭其精志书写受持。弘文
学士张静者。时号笔工。罕有加胜。乃请至
山舍令受斋戒。洁净自修。口含香汁身被
新服。然静长途写经不盈五十。诚料其见
财。两纸酬其五百。静利其货竭力写之。
终部以来诚恒每日烧香供养。在其案前。
点画之间。心缘目睹略无遗漏。故其剋心钻
注。时感异鸟形色希世。飞入堂中徘徊鼓
舞。下至经案复上香炉。摄静住观自然驯
狎。久之翔逝。明年经了将事兴庆。鸟又飞
来如前驯扰。鸣唳哀亮贞观初年。造画千
佛。鸟又飞来登上匠背。后营齐供庆诸经
像。日次中时。怪其不至。诚顾山岑曰。鸟
既不至。诚吾无感也。将不兼诸秽行致
有此徵。言已欻然飞来。旋环鸣啭入香水
中。奋迅而浴。中后便逝。前如此者非复
可述。素善翰墨。乡曲所推。山路岩崖勒
诸经偈。皆其笔也。手写法华正当露地。因
事他行未营收举。属洪雨滂注沟涧波
飞。走往看之。而合案并乾。馀便流潦。尝却
偃横松。遂落悬溜。未至下涧。不觉已登
高岸。无损一毛。又青泥坊侧有古佛龛。周
氏瘗藏今犹未出。诚夜梦其处大有尊形。
读诵篇第八 正纪十四人 附见七¶ 第 689b 页 T50-0689.png
既觉往开。恰获古龛像。年月积久并悉剥
坏。就而修理。道俗称善。斯并冥术之功。自
诚开发。至贞观十四年夏末日。忽感馀疾。
自知即世。愿生兜率。索水浴讫又索终
舆。旁自检校不许荣厚。恰至月末明相
将现。无故语曰。欲来但入未假弦歌。
顾侍人曰。吾闻诸行无常生灭不住。九品往
生此言验矣。今有童子相迎久在门外。吾
今去世。尔等。佛有正戒无得有亏。后致
悔也。言已口出光明照于楹内。又闻异香
苾芬而至。但见端坐俨思。不觉其神已逝。
时年七十有八。然诚之诵习也一夏法华料
五百遍。馀日读诵兼而行之。犹获两遍纵
有人客要须与语者。非经部度中不他
言。略计十年之勤万有馀遍。

释空藏。俗姓王氏。先祖晋阳。今在雍州之新
丰焉。母初孕日。自然不食酒肉五辛。时以
同尘身子故。密加异之。既诞育后。灵鉴日
陈。情用高远。读诵经论思存拔济。至年十
九。同佛出家。既惟一己二亲留碍。乃于父
前以身四布。七日不起。恐其命绝方从所
愿。即辞向蓝田负儿山中私自剃落。初赍
面六斗。拟作月粮。日啖二升。三年不尽。屡
感神鼎自然而至。由是增其禅诵。晨宵无
辍。后依止判法师住龙池寺。钦重经论日
诵万言。前后总计三百馀卷。三论涅槃探穷
岩穴。大业之始。以藏名称惟远道俗所闻。
下敕徵延入住禅定。唐运既兴崇缮法宇。
有敕于金城坊建会昌寺。并请大德十
读诵篇第八 正纪十四人 附见七¶ 第 689c 页 T50-0689.png
人。度僧五十人。永用住持。以藏行德夙彰。
又请住焉。供事弥隆极光恒美。而性乐山
水志存清旷。每年仲春游浪林阜。行次玉
泉。遂有终焉之思。居止载纪众聚如山。说
导亡疲开悟逾广。后为亢旱。经时山泉乃
竭。合寺僧众咸以惊嗟。藏乃至心祈请。其泉
应时还复。远近道俗动色相欢。兼又弘操岳
峙器局川停。不扰荣利不怀宠辱。济度
群有不略寸阴。乃钞摘众经大乘要句。以
为卷轴。纸别五经三经。卷部二十五十。总
有十卷。每讲开务极增成学。闻义两持偏
无迷忘。夏分常行方等忏法。贤劫千佛日
礼一遍。常坐不卧垂三十年。翘勤专注难
加系迹。以贞观十六年五月十二日。终于
会昌。春秋七十有四。遗身于龙池寺侧。收
骨起塔。观其读诵之富。振古罕俦。视其髅
骨。两耳通明。顶有双孔。眼眶含窍各有三
焉。弟子等追惟永往。树碑于会昌寺中。金
紫光禄大夫卫尉卿于志宁为文。

释慧铨。姓萧氏。今特进宋公瑀之兄子也。
父仕隋为梁公。祖即梁明帝矣。性度恢简志
用冲粹。姑即隋炀之后也。自幼及长恒在
宫阙。慕乐超世无因自达年既冠成。帝乃
尚以秦孝王女为妻。非其愿也。事不获
巳。时行伉俪。及妻终后方遂夙心。以郑
氏东都预兹剃落。及武德初岁。方还京辇
住庄严寺。广听众部。而以摄论为心。颇
怀篇什尤能草隶。随笔所被用为模楷。故
经题寺额。咸推仰之。兄钧任东宫中舍。文
读诵篇第八 正纪十四人 附见七¶ 第 690a 页 T50-0690.png
才之举朝廷攸属。每岁春秋相携岩岫。触
兴题篇连句同韵。时以为难兄弟也。又弟
智證。出家同住。即宋公之兄太府卿之子也。
略荣位之好欣怀道业。勤勤自课无择昏
晓。證与兄铨相次而卒。以家世信奉偏弘
法华。同族尊卑咸所成诵。故萧氏法华。皂
素称富。特进撰疏。总集十有馀家。采掇菁
华揉以胸臆。勒成卷数常自敷弘。时召
京辇名僧。指摘瑕累。或集亲属僧尼。数将
二十。给惠以时四事无怠。故封禄所及惟
存通济。太府情好读诵为先。故生至终
诵盈万遍雇人抄写总有千部。每日朝参
必使傧者执经在前。至于公事微隙。便就
转读朝伍仰属以为绝伦。自释化东传。流
味弥远。承受读诵世罕伊人。萧氏一门。可
为天下模楷矣。

释遗俗。不知何许人。以唐运初开游止
雍州醴泉县南美泉乡阳陆家。镇常供养清
俭寡欲。惟诵法华为业。昼夜相系乃数
千遍以贞观初。因疾将终。遗嘱友人慧廓
曰。比虽诵经意望灵验以生蒙俗信向之
善。若身死后。不须棺盛露骸埋之。十载
可为发出。舌根必烂知无受持。若犹存在。
当告道俗为起一塔以示感灵。言讫而
终。遂依埋葬。至贞观十一年。廓与诸知故
就墓发之。身肉都销惟舌不朽。一县士女
咸共仰戴。诵持之流又倍恒度。乃函盛其
舌。于阳陆村北甘谷南岸为建砖塔。识
者尊严弥隆信敬诵读更甚。又京城西南丰
读诵篇第八 正纪十四人 附见七¶ 第 690b 页 T50-0690.png
谷乡福水南史村史呵担者。少怀善念。常诵
法华行安乐行。慈悲在意不乘畜产。虚
约为心名沾令史。往还京省以习诵相。仍
恐路逢相识。人事暄凉便废所诵。故其所
行必小径左道低气怡颜缘念相续。初不
告倦。及终之时。感异香气充于村曲。亲疏
同怪遂埋殡之。尔后十年妻亡。乃发尸出。
舌根鲜明馀并朽尽。乃别标显葬。

又黄州随华寺僧玄秀者。性清慎温恭为
志。常诵法华。每感徵异。未以为怪。时属
炎暑同友逐凉。遣召秀来欲有谈笑。既
至房前。但见羽卫严肃人马伟大。怖而返
告。同往共观。如初不异。转至后门其徒弥
盛。上望空中填塞无际。多乘象马类杂鬼
神。乃知其感通也。置而却返。明晨惭谢。朋
从遂绝。秀专斯业。隋末终寺。

释宝相。姓马。雍州长安人。十九出家。清贞
栖德住罗汉寺。专听摄论。深惟妄识之难
伏也。无时不諠乃入禅坊。头陀自静。六
时礼悔四十馀年。夜自笃课诵阿弥陀经七
遍。念佛名六万遍。昼读藏经初无散舍。
后专读涅槃。一千八十遍。兼诵金刚般若。
终于即世。然身绝患恼休健翕习。冷食粗
衣随得便服。情无惮苦。又志存正业翘注
晨霄。蚤虱流身不暇观采。遇患将极念
诵无舍。剋至大期。累属道俗以念佛为
先。西方相待勿虚度世。又属当烧散吾
尸不劳铭塔。用尘庸俗。言讫而逝。年八十
三。六十二夏。不畜尺财无劳僧法。
读诵篇第八 正纪十四人 附见七¶ 第 690c 页 T50-0690.png

又同寺僧法达者。以诚素见称。供嚫之直
用写华严八部般若。烧香自读一百馀遍。
而生常清洁不畜门人。单己自怡食无馀
粒。斯亦轻清之高士也。年登七十。便赍所
读经赠同行者。但捧胜天一部以为终
老。即掷公名趣云阳岩中。拥缘送死。经
于四载遂卒彼山。并是即目近事。且夫读诵
徵感。其类繁焉。别有纪传。故不曲尽。略引
数条。示光绪耳。

论曰。寻夫读诵之为业也。功务本文。经叹
说行。要先受诵。何以然耶。但由庸识未剖
必假闻持。昆竹不断凤音宁显。义当才登
解发即须通览。采酌经纬穷搜名理。疑伪
杂录单复出生。普阅目前铨品人世。然后
要约法句诵镇心神。广说缘本用疏迷结。
遂能条贯本支。释疑滞以通化。统略玄旨。
附事用以徵治。是故经云。受持读诵书写解
说如法修行。斯诚诫也。世多惰学。愚计相
封。以寻理为诸见。用博文为障道。故调
达善星之广富。未免泥犁。槃特薄拘之寡
约。尚参中圣。凡斯等议未成通论。原夫。道
障之起。起乎心行。道在无滞。滞则障道。焉
有多闻能为道障。夫闻本筌解。封附不行。
此则滞指亡月。正违出要。是以愚夫当斯
一计莫非学既未功随言便著于经律论
生未曾沾。惑妄发心誓不执卷。见学教
者目为文字。故使慢水覆心。膏盲谁遣。
至于决断篇聚判析伪真。由来未知事逾
聋瞽。既耻来问反启宁陈。遂即惟心臆断。
读诵篇第八 正纪十四人 附见七¶ 第 691a 页 T50-0691.png
汎浪无准。傍为启齿。何急如前。又有薄读
数帙略诵短章。谓为止足。更绝欣尚。便引
大集法行比丘十住不贵多读。窃以。教门宏
旷待对尘劳。药病相投岂徒繁积。藏部所设
止在奉持。闻而莫依校量非一。今倒想如
草之蔓慢我如山之立。要资博读见有广
治之能。随境流观务存袪滞之本。但以暗
识未萌集熏怠构。称情昏倒反福成罪。故
此方见录卷止六千。尚怖不希壅迷顿足。何
论天竺遗典龙藏现经。敢慕窥求通观闻
海。必能追功。起观无暇广寻。要拔苦轮
方闻为饰。斯则庄严道论慧解前驱。不待
抑扬自然会理。又有曲媚佛言诈辞学
论。便言论作小圣吐言隐密。彫淳朴散道
味已离。故我诵持无心悟入。斯言何哉。妄
有穿凿。原夫。诸佛说法。本惟至道。赴接凡
小方便乘权。权道多谋任机而现。或以声
光动之。或以威容鼓之。法譬乱举缘事相
开。以悟达为本言。以亡筌为意得。但
以去圣久远时接浇浮。专宝文词罕会幽
旨。所以大小诸圣。悲大道之将崩。广采了
义。制明论以通教。故文云。随声取义有
五过失。谤佛轻法诳人退信。斯言极矣。不
量己之神府。而辄揆于成教。明佛而侮
贤圣。憎爱于是由生。嗟乎法侣又何详哉。
且夏屋非散材所成。大智岂庸情所搆。固
当通其所滞悟其所迷。不然则至圣于何
起悲。正士于何扬化。事叙缘于本纪。故不
广之。
读诵篇第八 正纪十四人 附见七¶ 第 691b 页 T50-0691.png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八+(读诵)【宋】【元】【宫】八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