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高僧传-唐-道宣习禅三 本传十三 附见四¶

习禅三 本传十三 附见四¶ 第 571a 页


续高僧传卷第十八

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

* 习禅三 本传十三 附见四

隋西京禅定道场释昙迁传一

隋蜀郡福缘道场释僧渊传二
习禅三 本传十三 附见四¶ 第 571b 页 T50-0571.png

隋河东栖岩道场释真慧传三

隋西京禅定道场释慧瓒传四

隋西京净住道场释法纯传五(慧昂)

隋益州响应山道场释法进传六

隋西京大禅定道场释静端传七

隋泽州羊头山释道舜传八

隋西京大禅定道场释慧欢传九

隋河东栖岩道场释智通传十

隋西京慈门道场释本济传十一(善智 道训 道树)

隋终南山神田道场释僧照传十二

唐并州大兴国寺释洪林传十三

释昙迁。俗姓王氏。博陵饶阳人。近祖太原历
宦而后居焉。少而俊朗爽异常伦。年十三
父母嘉其远悟。令舅氏传授。即齐中散大夫
国子祭酒博士权会也。会备练六经偏究
易道。剖卦析爻妙穷象系。奇迁精采。乃
先授以周易。初受八卦相生。随言即晓。始
学文半。馀半自通。了非师受悟超词理。会
深异也。曾有一妪失物。就会决之。得于
兑卦。会告迁曰。汝试辩之。应声答曰。若
如卦判。定失金钗。妪惊喜曰。实如所辩。迁
曰。兑是金位。字脚两垂似于钗象耳。舅曰。
更依卦审悉盗者为谁。对曰。失者西家白
色女子。奉口𩮀角可年十四五者将去。寻可
得之。后如言果获。有问其故。迁曰。兑是
西方少女之位。五色分方。为白也。兑字上
点表𩮀角之象。内有尖形表奉口之相。推
而测知。非有异术。舅乃释策而叹曰。吾于
卜筮颇工。至于取断依俙而已。岂如汝之
习禅三 本传十三 附见四¶ 第 571c 页 T50-0571.png
明耶。老舅实顾多惭。方验宣尼之言后生
可畏也。乃更授以礼传诗尚庄老等书。但
经一览义无重问。于时据宗儒学独擅英
声。每言大小两雅当时之讽刺。左右二史君
王之事言。礼序人伦乐移风俗。无非耳目
之玩。其势亦可知之。未若李庄论大道。周
易辩阴阳。可以悟幽微。可以怡情性。究
而味之。乃玄儒之本也。当时先达颇蔑其幼
年。致或抗言褒贬者。迁辩对纵横词旨明
烂。无不挹谢其声实。自尔留心庄易归
意佛经。愿预染衣得通幽极。二亲爱之弗
许。恳诚岁久乃蒙放遣。初投饶阳曲李寺
沙门慧荣。荣颇解占相。知有济器。告迁曰。
有心慕道理应相度。观子骨法当类弥
天。自揣澄公有惭德义。可访高世者以
副雅怀。迁虽属伸勤请。而固遮弗许。又
从定州贾和寺昙静律师而出家焉。时年二
十有一。本图既遂襟期坦然。猛励精勤昏晓
无倦。初诵胜鬘不日便了。怪而检覆未差
一字。当夜问经中深疑。莫非妙义。既知神
思大成。乃与受具恣其问道。从师五台山
此山灵迹极多。备见神异。后归邺下历诸
讲肆。弃小专大不以经句涉怀。偏就昙
遵法师。禀求佛法纲要。当有齐之盛释教
大兴。至于宫观法祀。皆锋芒驰骛。迁性不
预涉。高谢世利。众咸推焉。密谓人曰。学为
知法。法为修行。岂以荣利即名为道。秦
世道恒。削迹岩薮。诚有由矣。遂窜形林虑
山黄花谷中净国寺。蔬素覃思委身以道。
习禅三 本传十三 附见四¶ 第 572a 页 T50-0572.png
有来请问乍为弘宣。研精华严十地维摩楞
伽地持起信等。咸究其深赜。尝寻唯识论。
遂感心热病。专凭三宝不以医术缠情。
夜梦月落入怀。乃擘而食之。脆如冰片。甚
讶香美。觉罢所苦痊复。一旬有馀流味在
口。因其圣助食月成德。遂私改名以为
月德也。尔后每授人戒常云。于我月德前
三说受菩萨戒。逮周武平齐佛法颓毁。将
欲保道存戒。逃迹金陵。结侣霄征。间
行假导多被劫掠。进达寿阳曲水寺。顾法
属曰。吾等薄运所钟。屡逢群盗。若怨结不
解来报莫穷。众可哀彼愚迷自责往业各
舍什物为贼营忏。冀于来世为法知识。
既而南济大江安然利涉。由斯以推。诚斋
福之助也。初达杨都栖道场寺。扫衣分卫
摄念无为。时与同侣谈唯识义。彼有沙门
慧晓智瓘等。并陈朝道轴江表僧望。晓学
兼孔释妙善定门。瓘禅慧两深帝王师表。
又有高丽沙门智晃。善萨婆多部。名扇当
涂为法城堑。并一见而结友于。再叙而高
冲奥。有欲以闻天子者。迁预知情事。谓
之曰。余以本朝沦覆正法凌夷。所以冒死
浮江得参梵侣。生平果志遂得有馀。结
援时荣幸愿缄默。惟有国子博士张机。每
申尽礼请法。馀景时论庄易。窃传其义用
训庠序。因至桂州刺史蒋君之宅。获摄大
乘论。以为全如意珠。虽先讲唯识薄究通
宗。至于思搆幽微有所流滞。今大部斯洞
文旨宛然。将欲弘演未闻彼之家国。承
习禅三 本传十三 附见四¶ 第 572b 页 T50-0572.png
周道失御隋历告兴。遂与同侣俱辞建
业。缁素知友祖道新林。去留哀感各题篇
什。晓禅师命章赋诗曰。生平本胡越。关吴
各异津。联翩一倾盖。便作法城亲。清谈解
烦累。愁眉始得申。今朝忽分手。恨失眼中
人。子向泾河道。慧业日当新。我住䢴江
侧。终为松下尘。沈浮从此隔。无复更来因。
此别终天别。迸泪忽沾巾。馀之名德并有
缀词。久失其文。各执手辞袂。登石头岸。
入舟动楫。忽风浪腾涌众人无计。迁独正
想不移。捧持摄论告江神曰。今欲以大
法开彼未悟。若北土无运命也如何。必应
闻大教请停风浪。冀传法之功冥寄有属。
言讫须臾恬静安流达岸。时人以为此论译
于南国。护国之神不许他境。事同迦延之
出罽宾为罗刹之稽留也。进达彭城。新旧
交集远近欣赴。郁为大众有一檀越。舍宅
栖之。遂目所住为慕圣寺。始弘摄论。又
讲楞伽起信如实等论。相继不绝。摄论北土
创开。自此为始也。徐州总管谷城公万绪。
率诸僚佐拥彗咨承。尽弟子之礼。迁弘化
此土屡动暄凉。黑白变俗大有成业。自周
毁正法。遗形充野。乃劝奖有缘。于慕圣
寺多构堂阁。随有收聚庄严供养。上柱国
宋公贺若弼长史张坦。出镇杨州。承风思
展。结为良导。及诸道俗伫愿德音。坦乃
手疏邀延。迁亦虚舟待吹。远到广陵。举郭
迎望。歌梵遏云霞。香花翳日月。桑门一盛
荣莫加斯。宋公名重位高。颇以学能傲诞。
习禅三 本传十三 附见四¶ 第 572c 页 T50-0572.png
迁应权授法。不觉心醉形摧。乃携其家属。
从受归戒。初停开善建弘摄论。请益千计。
不久徐方官庶思渴法言。江都才了复迎
还北。盛转法轮声名遐布。属开皇七年
秋。下诏曰。皇帝敬问徐州昙迁法师。承修
叙妙因勤精道教。护持正法利益无边。诚
释氏之栋梁。即人伦之龙象也。深愿巡历所
在承风餐德。限以朝务实怀虚想。当即
来仪以沃劳望。弟子之内闲解法相能转
梵音者十人。并将入京。当与师崇建正法
刊定经典。且道法初兴触途草创。弘奖建立
终藉通人。京邑之间远近所凑。宣扬法事
为惠殊广。想振锡拂衣。勿辞劳也。寻望
见师不复多及。时洛阳慧远。魏郡慧藏。清
河僧休。济阴宝镇。汲郡洪遵。各奉明诏同
集帝辇。迁乃率其门人。行途所资皆出天
府。与五大德谒帝于大兴殿。特蒙礼接劳
以优言。又敕所司。并于大兴善寺安置供
给。王公宰辅冠盖相望。虽各将门徒十人。
而慕义沙门敕亦延及。遂得万里寻师。于
焉可想。于斯时也宇内大通。京室学僧多
传荒远。众以摄论初辟投诚请祈。即为敷
弘。受业千数。沙门慧远领袖法门。躬处坐
端横经禀义。自是传灯不绝于今多矣。
虽则寰宇穿凿时有异端。原其解起莫
非祖习。故真谛传云。不久有大国不近
不远大根性人。能弘斯论。求今望古岂
非斯人乎。十年春。帝幸晋阳。敕迁随驾。
既达并部。又诏令僧御殿行道。至夜追迁
习禅三 本传十三 附见四¶ 第 573a 页 T50-0573.png
入内与御同榻。帝曰。弟子行幸至此。承大
有私度山僧。于求公贯。意愿度之如何。迁
曰。昔周武御图殄灭三宝。众僧等或刬迹
幽岩。或逃窜异境。陛下统临大运更阐法
门。无不歌咏有归来投圣德。比虽屡蒙招
引度脱。而来有先后致差际会。且自天地
覆载莫匪王民。至尊汲引万方宁止一郭蒙
庆。帝沈虑少时。方乃允焉。因下敕曰。自十
年四月已前。诸有僧尼私度者。并听出家。
故率土蒙度数十万人。迁之力矣。寻下敕
为第四皇子蜀王秀。于京城置胜光寺。即
以王为檀越。敕请迁之徒众六十馀人。住
此寺中受王供养。左仆射高颎。右卫将军
虞庆则。右仆射苏威。光禄王端等。朝务之暇。
执卷承旨。四门博士国子助教刘子平。孔门
俊乂。屈膝餐奉。魏郡道士仇岳。洞晓庄老。
文皇钦重。入京造展共谈玄理。迁既为帝
王挹敬侯伯邀延。抗行之徒是非纷起。或谓
滞于荣宠者。乃著亡是非论以示诸己。
其词曰。夫自是非彼。美己恶人。物莫不
然。以皆然故举世纭纭无自正者也。斯
由未达是非之患。乃致于此。言至患者
有十不可。一是非无主。二自性不定。三彼
我俱有。四更互为因。五迭不相及。六隐显
有无。七性自相违。八执者偏著。九是非差别。
十无是无非。初明无适主者。此云我是。
彼云我是。彼此竞取。乃令是非无定从。彼
云此非。此云彼非。彼此竞兴。遂使非无适
趣。或者必欲以是自归以非属彼者。此有
习禅三 本传十三 附见四¶ 第 573b 页 T50-0573.png
何理而可然耶。理不然故强为之者莫不
致败耳。物岂知其然哉。文多不委。十三
年。帝幸岐州。迁时随彼。乃敕蜀王布围
南山。行春蒐之事也。王逐一兽入故窑
中。既失踪迹。但见满窑破落佛像。王遂罢
猎。具以事闻。迁因奏曰。比经周代毁道。灵
塔圣仪填委沟壑者多。蒙陛下兴建已得
修营。至于碎身遗影尚遍原野。贫道触目
增恸。有心无事。帝闻惘然曰。弟子庸朽垂
拱岩廊。乃使尊仪冒犯霜露。如师所说。朕
之咎也。又下诏曰云云。诸有破故佛像。仰
所在官司。精加检括。运送随近寺内。率土
苍生口施一文。委州县官人检校庄饰。故
一化严丽迁寔有功。十四年。柴燎岱宗。
迁又上诸废山寺并无贯逃僧。请并安堵。
帝又许焉。寻敕率土之内。但有山寺一僧
已上皆听给额。私度附贯。迁又其功焉。又
敕河南王。为泰岳神通道场檀越。即旧朗公
寺也。齐主为神宝檀越旧静默寺也。华阳
王为宝山檀越。旧灵岩寺也。又委迁简齐
鲁名僧来住京辇。其为世重诚无以加。文
帝昔在龙潜。有天竺沙门。以一颗舍利
授之云。此大觉遗身也。檀越当盛兴显。则来
福无疆。言讫莫知所之。后龙飞之后。迫
以万机未遑兴盛。仁寿元年。追惟昔言将
欲建立。乃出本所舍利。与迁交手数之。
虽各专意。而前后不能定数。帝问所由。
迁曰。如来法身过于数量。今此舍利即法身
遗质。以事量之。诚恐徒设耳。帝意悟。即请
习禅三 本传十三 附见四¶ 第 573c 页 T50-0573.png
大德三十人安置宝塔为三十道。建轨制
度一准育王。帝以迁为蜀王门师。王镇梁
益。意欲令往蜀塔检校为功。宰辅咸以
剑道危悬涂径盘折。高年宿齿难冒艰阻。
更改奏之。乃令诣岐州凤泉寺起塔。晨夕
祥瑞。以沃帝心。将造石函。于寺东北二
十里许。忽见文石四段光润如玉大小平
正。取为重函。其内自变作双树之形。高三
尺馀。异色相宣。或有鸟兽龙象之状。花叶旋
转之形。以事上闻。帝大悦。二年春。下敕于
五十馀州分布起庙。具感祥瑞如别传叙
之。四年又下敕于三十州造庙。遂使宇内
大州一百馀所皆起灵塔劝物崇善。迁寔
有功。及献后云崩。于京邑西南置禅定寺。
架塔七层骇临云际。殿堂高竦房宇重深。
周闾等宫阙。林圃如天苑。举国崇盛莫有
高者。仍下敕曰。自稠师灭后禅门不开。虽
戒慧乃弘而行仪攸阙。今所立寺既名禅
定。望嗣前尘。宜于海内召名德禅师百二
十人各二侍者并委迁禅师搜扬。有司具
礼。即以迁为寺主。既恩敕爰降。不免临
之。绥抚法众接悟贤明。皆会素心振声
帝世。时大兴善有像放光。道俗同见。以事
闻上。敕问迁曰。宫中尊像并是灵仪。比来
修敬光何不见。迁曰。但有佛像皆放光
明。感机既别有见不见。帝曰。朕有何罪生
不遇耶。迁曰。世有三尊各有光明。其用异
也。帝曰。何者是耶。答曰。佛为世尊。道为天
尊。帝为至尊。尊有恒政不可并治。所以佛
习禅三 本传十三 附见四¶ 第 574a 页 T50-0574.png
道弘教开示来业。故放神光除其罪障。
陛下光明充于四海。律令法式禁止罪源。即
大光也。帝大悦。迁美容仪善风韵。故临
机答对如此。又器宇恢雅。含垢藏疾。妙于
定门练精戒品。天性仁慈寡于贪竞。虽帝
王赠舍远近献饷。一无自给并资僧众。或
济接贫薄。追崇图塔。又不重厚味。不饰
华绮。内有关籥外屏名利。显助弘道冥
心幽隐。立志清简不杂交游。时俗颇以疏
傲为论。深鉴国士而体其虚心应物也。凡
有言述理无不当。皆能遣滞显旨深矣。故
远公每云。迁禅师破执入理。此长胜我。斯
言合也。而词旨典正有文章。焉。虽才人沈
郁含豪。未能加也。夙感风痿之疾。运尽
重增卒于禅定。春秋六十有六。即大业三年
十二月六日也。葬于终南北麓胜光寺之山
园。凿石刻铭树于坟所。当停柩之日。
有一白犬不知何来。径至丧所。虽遭遮
约终不肯去。见人哀哭犬亦号叫。见人止
哭犬亦无声。与食不啖。常于丧所右萦
而卧。既舆柩随行。犬便前后奔走。似如监
护之使。及下葬讫。便失所在。识者以犬为
防畜。将非冥卫所加乎。初未终之前。有梦
禅定佛殿东倾。数人扶之还正。惟东北一柱
陷地。拔之不出。迁房属于陷角。故有先验
之徵。既卒之后。有沙门专诚祈请欲知生
处。乃梦见净土严丽故倍常传。宝树宫阙
郁然相峙。道俗徒侣有数千人。迁独处金
台为众说法。虽梦通虚实。而灵感犹希。况
习禅三 本传十三 附见四¶ 第 574b 页 T50-0574.png
随请而知。故当降灵非谬矣。所撰摄论疏
十卷。年别再敷。每举法轮诸讲停务。皆倾
渴奔注有若不足也。又撰楞伽起信唯识
如实等疏九识四月等章华严明难品玄解
总二十馀卷。并行于世。有沙门明则。为之
行状覼缕终始见重京师。

释僧渊。姓李。广汉郪人。家本巨富。为巴蜀
所称。及渊初诞。天雨铜钱于庭。家内合运
处处皆满。父运疲久口嘘唱之钱不复下。
仓内贮米但及于半忽满溢出。亲姻外内莫
不叹其福报也。自少至长志干殊人。行
则安而徐动。坐则俨而加趺。眼光外射焰焰
发越。容色玉润状若赤铜。声若洪钟响发
林动。两足轮相十角分明。二手九井文理如
画。年十八身长七尺。其父异之命令出家。
即而剃落住城西康兴寺。今所谓福缘是
也。博寻人法访无远迩。经耳不忘蕴括
怀抱。奉戒守素大布为衣。瓶钵之外无
所蓄积。与同寺毅法师。交游。二人即蜀郡
僧中英杰者也。相随入京博采新异。有陟
岵寺沙门僧实者。禅道幽深帝王所重。便
依学定豁尔知津。经涉炎凉详覈词义。渊
研精定道。毅博通经术。丘索草隶靡不留
心。周氏废教便还故寺。割东行房以为私
宅。馀者供官。随氏运开更新缔构。领匠伐
木。连雨两月。渊执炉祈请。随语便晴。造塔
须金盘。又请地府。随言即掘。应命藏开
用足。馀金还归本窟。详斯福力今古未闻。
常给孤独不逆人意。远近随助泉布若流。
习禅三 本传十三 附见四¶ 第 574c 页 T50-0574.png
又以锦水江波没溺者众。便于南路欲架
飞桥。则扣此机众事咸集。昔诸葛武侯指
二江内。造七星桥造三铁镦。长八九尺径
三尺许。人号铁鎗。拟打桥柱。用讫投江。
顷便祈祷方为出水。渊造新桥将行竖
柱。其镦自然浮水来至桥津。及桥成也。
又自投水。道俗歌谣于今逸耳。渊毅二师
并为物轨。晨夕问法无亏遗寄。毅以仁寿
二年十二月十一日寅时。告弟子曰。三界
无常。吾其化矣。言终神谢福缘本住。春秋
六十有九。渊闻之悯然曰。毅师已往我岂独
留。俄而遘疾。遗语同瘗。即以其月十四日
又化。春秋八十有四。至十七日并窆于九
里堂焉。刊石纪之于寺堂。陈子良为文。

释真慧。陜州河北人。姓陈氏。河北诸陈代称
冠族。远称汉右相陈平。中云魏向侯陈陟。
乃至江表陈代并出此乡。真早厌身城。父
母留碍逼纳妻室不免外情。玉洁之志涅
而逾净。开皇十二年。年财及冠二亲俱往。
既将出俗犹萦妻累。先劝喻已便为解发。
资给道具送往尼寺。真往陜州大通寺清
禅师所。出家受具。清示以学方次第有本。
曰尸罗不净三昧无由。令往邺下静洪律
师所。因循两载备探幽致。又诣卫州淋落
泉询禅师所。朝授夕悟经历岁馀。于询所
得略贯终始。禅侣三百嗟咏声驰。询摩其
顶堪传灯法。令往山西启诸未悟。真
以学日既少。恐有差分。更住陶研乃经两
载。一一呈示去取无疑。开皇十八年承命西
习禅三 本传十三 附见四¶ 第 575a 页 T50-0575.png
归。路经白鹿百家岩。时号幽绝。山势穷美。
因登游观。又为留连夏坐栖之。又陈禅道。
至秋择地无越晋川。遂之蒲坂首山麻谷。
创筑禅宇。四众争趋端居引学蔚成定市。
十有八载成就极多。栖岩杰昂最称深入。仁
寿四年召与僧名住栖岩寺。其为人也谅
直刚决。清俭退让安苦忍乐。容止可观。独
处乐静不希华靡。大业元年。饵黄精绝
粒百日。检校教授坐禅礼忏不减生平。后
觉肥充。恐有学者便休服饵。于闲田原
北杯盘谷。夏坐虎窟。虎为之移。及秋虎还
返窟。常有山神节度时分。如有迟延必来
警觉。以大业十一年十月七日。因疾卒麻
谷禅坊。春秋四十有七。初将终夕神彩若
常。曰吾将生净土。见莲花相候。又闻异
钟声幽净异香充蔚。斯相既至潜然而
绝。门人道俗依而阇维收骨。起塔于麻谷。

释慧瓒。俗姓王氏。沧州人。壮室出家。清贞自
远。承禀玄奥学慕纲纽。受具已后偏业毗
尼。随方听略不存文句。时在定州居于律
席。讲至宝戒。法师曰。此事即目卒难制断
如何。瓒闻之私贱其说。时襆中有钱三百。
乃掷弃之。由是卒世言不及利。周武诛剪
避地南陈。流听群师咸加芟改。开皇弘法
返迹东川。于赵州西封龙山。引摄学徒安
居结业。大小经律互谈文义。宗重行科
以戒为主。心用所指法依为基。道闻远流
归向如市。故其所开悟。以离著为先。身则
依附头陀行兰若法。心则思寻念慧。识妄知
习禅三 本传十三 附见四¶ 第 575b 页 T50-0575.png
诠。徒侣相依数盈二百。绳床道具齐肃有
仪。展转西游路经马邑。朔代并晋名行师
寻。誉满二河道俗倾望。秦王俊。作镇并部。
弘尚释门。于太原蒙山置开化寺。承斯道
行延请居之。僧众邕熙声荣逸口。至于黑
白布萨。要简行净之人。知有小愆便止
法事。重过则依方等。轻罪约律治之。必须
以教验缘。片缺则经律俱舍。沙弥信行。重
斯正业从受十戒。瓒不许之。乃归瓒之弟
子明胤禅师。遵崇行法。晚还邺相方立部
众。及献后云崩禅定初搆。下敕追召入京
传化。自并至雍千里钦风。道次逢迎礼谒
修敬。帝里上德又邀住于终南山之龙池寺。
日夜请诲闻所未闻。因而卒于山舍。春
秋七十有二。即大业三年九月也。弟子志超。
追崇先范立像晋川。见别传。

释法纯。俗姓祝氏。扶风始平人也。初出家日
在于周世。备闻正教亲奉明师。意在定林
情兼拯溺。住帝京陟岵天宫二寺。往来居止
通虑为先。逢于废教退僧潜匿城市。内
持道服外假俗衣。皇隋之兴厥初度首。即
百二十人之一也。住大兴善。鞭勒形心有
逾前稔。文帝闻纯怀素请为戒师。自辞
德薄不敢闻命。帝勤注不已。遂处禁中
为传戒法。四事厚礼。不胜其供辞还本寺。
叹曰。危身脆命无常不久。终日保养何见牢
固。上供难销。遂行方等忏法。四十五年常
处净场宗经检失。除食便利馀无阙废。
尝于道场然灯。遂感灯明续焰经于七夜
习禅三 本传十三 附见四¶ 第 575c 页 T50-0575.png
不添油炷而光耀倍常。私密异之。为灭
累之嘉相也。又油瓮所止在佛堂内。忽然
不见。乃经再宿还来本处。而油满如故。每
于夜静闻有说法教授之声。异香寻隙气
冲于外。就而视之一无所见。识者以为幽
祇所集故也。而谦弱成治趣务造功。不累
形骸用清心海。至于三秋霖滞民苦者多。
纯乃屏除法服微行市里。或代人庸作。事
讫私去。有与作价反乞贫人。或见道俗
衣服破坏尘垢。皆密为洗补。跪而复处。及巾
屦替藉秽污臭处。皆缝洗鲜全。其例甚众。
或于静时摙厕担粪。有密见者告云。若情
事欣泰愿共同作。或为僧苦役。破薪运水。
或王路艰岨。躬事填治。因而励俗。相助
平坦。有来䞋锡皆惨然不乐。口云。爱贼
既来狱王潜至。打缚不久矣。故所获财物。
并施大众。不造经像。人问其意。云行道者
所乏耳。因以趣入也。故王公等施日盈门
首。皆回与僧。而自著粪扫袈裟。内以布
裙又无腰襻。以绳收束如中国法。寺僧
服其行也。或有不敢受者。以为胜人。所
奉稍异常徒。自叙云。余初出家依于山侣。
昼则给供清众。暮则聚薪自照。因而诵经
得二十五卷。谓十地经论金刚般若论金光
明诸法无行等。并讲习通利。故其所宣导皆
引用斯文焉。开皇十五年。文帝又请入内。
为皇后受戒。施物出宫。随散并尽。故贫窭
之士。闻纯之入内也要必有赐。并聚集街
首待施而还。仁寿三年遂觉不悆闭室静
习禅三 本传十三 附见四¶ 第 576a 页 T50-0576.png
坐。而无痛所有。白衣童子手捧光明立侍
于右。弟子慧进入问。此是何人。答曰。第六欲
天频来命我。但以诸天著乐。竟不许之。由
妨修道故也。常愿生无佛法处教化众
生。慎勿彰言。死后任说。至五月内。弟子为
建大斋。望崇玄福。道俗凑集并在纯前。
有双鸽飞来入纯房内。在衣桁上。注目
看纯。虽人触捉都无有惧。纯云。任之勿
捉。至暮方逝。及其疾甚。人有问者。必诫
以法行。不久得自纵自欺。又云。我不觉
忽乘白象也。此乃妄业耳。何由可任。因设
斋食与诸旧别。所有衣资杂物施同行者。
任取一事用结良缘。而神志明悟不觉馀
想。卒于净住寺。春秋八十有五。即仁寿三年
五月十二日也。葬于白鹿原南。凿龛处之。
外开门穴以施飞走。后更往观。身肉皆尽。
而骸骨不乱。弟子慧昂等。率诸檀越追慕
先范。乃图其仪质。饰以丹青。见在净住。沙
门彦琮。褒美厥德为叙赞云。昂少所慈
育。亲供上行。为之碑文。广陈盛事。兼以立
性闲穆。识悟清爽。文藻横被闻于京室。著
集十卷颇共传之。

释法进。不知氏族。住益州绵竹县响应山
玉女寺。为辉禅师弟子。后于定法师所受
十戒。恭谨精诚谦恪为务。惟业坐禅。寺后
竹林。常于彼坐。有四老虎绕于左右。师语。
勿泄其相也。后教水观。家人取柴见绳床
上有好清水。拾两白石安著水中。进暮还
寺弥觉背痛。具问家人。云安石子。语令
习禅三 本传十三 附见四¶ 第 576b 页 T50-0576.png
明往可除此石。及旦进禅。家人还见如初
清水。即除石子所苦便愈。因尔习定不出
此山。开皇中。蜀王秀临益州。妃患心腹。诸
治不损。有绵州昌隆白崖山道士文普善者。
能升刀禁火。鹄鸣山有二道士能呼策鬼
神。符印章[?*刃]入水不溺。并来同治。都无有
效。乃使长史张英等往山请出为妃治病。
报曰。吾在山住向八十年。与木同姓。馀
更苦邀。进答曰。尽命于此。可自早还。信返
具报。王使六司官人𨏔车四乘将从百人
重往迎请。进曰。王虽贵胜命有所属。执志
如初。信还。王大怒。自入山将手加罪。既
至山寺礼佛见进。不觉身战汗流。王曰。
奉请禅师为妃治病。禅师慈悲愿救此苦。
答曰。杀羊食心岂不苦痛。一切众生皆是
佛子。何因于妃偏生此爱。王惭愧忏悔。仍
请出。乃曰。王命既重不可不行。王自先
行。贫道生不乘骑。当可后去。王曰。弟子步
从与师同行。报曰。出家人与俗异。但前行。
应同到。王行两日方至。进一旦便达。径入
妃堂。见进流汗。因尔除差。施绢五百段纳
衣袈裟什物等。进令王妃以水盥手执物
咒愿。总用回入法聚寺基业。即辞还山。王
与妃见进足离地可四五寸。以大业十三
年正月八日终此山中。龙吟猿叫。諠寺三
日矣。

释静端。一名慧端。本武威人。后住雍州。年
十四投僧实禅师。受治心法。深所印可。经
魏周隋。崇挹佛化阐弘不绝。以静操知
习禅三 本传十三 附见四¶ 第 576c 页 T50-0576.png
名。后归于昙相禅师。习行定业。周灭法时。
乃竭力藏举诸经像等百有馀所。终始护持。
冀后法开用为承绪。及隋开化。并总发之。
经籍广被。端之力也。重预出家还宗本习。
拥徒结道绰有馀勋。而谦损俭退。无与时
争。服御三衣应法杖钵。一床一食用卒生
报。获利即散馀无资畜。名行既著贵贱是
崇。隋汉王谅。重其戒德数受弘训。文帝献
后延进入宫。从受正法禀其归护。遂留宫
宿。端曰。出家之人情标离俗。宫中非宿寝
之所。数引宫禁。常弘戒约。敕以牙像檀龛
及诸金货。前后奉赐令兴福力。故今寺宇
高广。皆端之馀绪焉。所以财事增荣日悬寺
宇。一无所受并归僧库。而常掩室下帷。
静退人物。仁寿年中。有敕送舍利于豫州。
屡放白光变为五彩旋转瓶侧。见者发心。
凿石为铭。文至皇帝。镌治将讫。乃变为金
字。分明外彻。时以为嘉瑞也。属高祖升遐
隋储嗣历。造大禅定。上福文皇。召海内静
业者居之。以端道悟群心。敕总纲任。辞不
获免。创临僧首。于时四方义聚人百其心。
法令未扬。或愆灵化。而端躬事轨勉。咸敬
而揖之。使夫饕惰之士悛励而从训勖
者殷矣。以大业二年冬十二月二十七日。终
于禅林本寺。春秋六十有四。瘗于京之东
郊故禅林寺庙。犹陈五色。牙席千秋。树皮
袈裟存焉。由物希故观者众矣。

释道舜。未详何人。静处林泉庇道自隐。言
常含笑谈述清远。尝止泽州羊头山神农定
习禅三 本传十三 附见四¶ 第 577a 页 T50-0577.png
药之所。结宇茅茨馀无蓄积。日惟一食常
坐卒岁斯亦清素之沙门也。德丰内溢声
流氓俗。能感蛇鼠同居在绳床下各孚
产育不相危恼。又致虎来蹲踞其侧。便为
说法。有人还往告虎令去。或语之云。明日
人来。汝不须至。便如舜言。虎便不现。其通
感深识为若此也。给侍之人与虎同住。视
如家犬。曾莫之畏。身著弊纳略无可采。
跣行林野不择晨夕。开皇之初忽游聚落。
说法化诸村民。皆盛集受法。独不为一女
人授戒。告云。汝当生牛中。其相已现。戒
不救汝也。业不定者。尔乃济耳。时有不
信其言。以为惑众。咸有疑者。舜欲决于
众议。告众曰。必不信者。试蹋汝牛尾业影。
必当不起。即以足蹑女裙后空地。云是尾
影。其女依言趣起不得。时众惊信。请舜
曰。如何除此业报。其女家积粟数万石。既
惧恶业一时顿舍。舜并为营福令其忏悔。
如此累作业恶便倾。方为受戒。由斯以谈。
能见业影之存亡。将邻圣之极矣。或医
诸疠村受于疠供。见有脓溃外流者。皆口
就而𠲿之。情无馀念。或洗其衣服。或净
其心业。用为己任。情向欣然初无频蹙。后
游于林虑洪谷。北诣晋盘亭等诸山隐寺。
综禅定业不测终所。

释慧欢。俗姓管氏。京兆云阳人也。弱龄厌俗
深慕出家。迫以恒日取拔无路。历任僚
署频经凉暑。年逾壮齿方蒙本遂。三十有
七被缁在道。依清禅寺崇公咨受定法
习禅三 本传十三 附见四¶ 第 577b 页 T50-0577.png
摄心仪体存息短长。观觉安立冷然袪写。
兼以志得林泉销形人世。损略尘欲。山学
推先。尝经行山顶误堕高岩。乃石上端居
不忘禅念。其感灵如此。逮隋文晏驾。建大
伽蓝。以欢志德潜被。召而供养。大业六年二
月卒大禅定道场。春秋六十有九。遗令施形
寒林之下。弟子等敢从德义。送于终南梗
梓谷中。率诸道俗立铭树塔矣。

释智通。姓程氏。河东猗氏人也。生知信悫乐
崇道慧。将习书计遂欲出家。父母异而许
之。十岁已从剃落。敦肃恭孝执履谦冲。师
长友朋接事无怠。修持戒行歌咏法言昼
夜不辍。诵诸经中赞佛要偈三千馀章。五
十许年初无告倦。自木德不竞。立丧攸在。
释门沦废法侣无归。方从俊律师延法师。服
膺受业。不以艰危涅志。隋祖再兴奄还
蒲坂。慈济所及。乃立孤老寺于城治。等心
赈赡以时周给。授戒说法乘机间起。食椹
怀音日有千计。仁寿创塔缔构栖岩。翻然
脱屣就闲修业。亲事香花躬运扫洒。口恒
称赞目常瞻睹。善由己积道为含生。财虽
有属并充功德。以大业七年十月二十四
日。以疾而卒于山寺。春秋六十有四。初未
终前。数日不悆。维那鸣钟而杵自折。识者
以为不越振矣。通闻之。命侍者称弥陀佛
名。回心摄念愿生彼土。有入室门人顶盖
者。夙夜祗奉。忽问盖曰。厨中作何食耶。盖
曰。为何所须。曰有达官诸贵来耳。盖曰。昔
闻生人道者见诸贵胜。师本修德所诣。岂
习禅三 本传十三 附见四¶ 第 577c 页 T50-0577.png
在人耶。至晚乃开目正视。良久不眴。状有
所睹。旁侍加香。寂然立敬。炊顷方止。乃弹
指云。不可思议也。有问其故。云见宝幢华
盖塔庙庄严。初夜又回首眄云。始见明珠。
今何所在。又云。有何缘务大然灯烛。遂
奄灯令闇。须臾复云。火明何为转盛。盖
曰。室今暗昧。是师净相。不可怪也。乃合掌
达旦。曰吾生净土矣。因而气静。山地动摇
门窗振裂。群雉惊雊非恒所闻。寺僧道慧。
未晓假寐。至是惊觉出倚廊下曰。禅师若
终必生净土。何以知然。向于眠中见西
岭上并是楼阁殿堂乘空而去。言毕方知通
已终逝。又盖母王氏。久怀笃信。读诵众经。
礼忏发心。以往生为务。贞观十一年二月。
临将舍命弥加勤至。目见床前有赤莲
华。大如五斛瓮许。又见青莲华满宅阿弥
陀佛观音势至一时俱到。盖与侄薜大兴。
供亲闻所述。而兴见有佛色形甚大并二
菩萨。久而自隐。斯并近事。故传实录。沙门
行友。蒲晋名僧。为之本传。因著论曰。夫法
本不生。今则无灭。如身实相观佛亦然。因
斯以谈。则三界与一识冥归。生死共涅槃
同体。又何容净秽彼此于其间哉。然则凡
夫学人。妄情未尽。不能齐彼我均苦乐
遗欣厌亡是非。故须回向愿求标心所诣
然后往生耳。其实则不然。譬犹明镜现形
空谷应声。影响之来岂云远乎。而惑者以
暗识生疑。谓净土越度三有超过九定。绝
域寥廓经途夐远。自非三乘极位及十地圣
习禅三 本传十三 附见四¶ 第 578a 页 T50-0578.png
人积行累功。安能生彼。何其谬欤。观斯上
人。虽禀性温柔为人清洁。其所修习。则福
德偏长。定慧之功盖不足纪。直以一生之
散善临命之虚心。遂能目睹光明亲见幢
相。动摇坤像梦感旁人。是知九品之业有
徵。十念之功无爽。凡我同志可不勖哉。若
夫寻近大乘。修行正观。察微尘之本际。
信一念之初源。便可荆蕀播无常之音。枭
镜说甚深之法。十方净国未必过此。如其
眷恋妻孥槃桓弊执营生未厌逐物已疲。
推有龄于仓卒之间。毕一世于遑忙之际。
内无所措外无所恃。则长劫冥没。亦奚能
自返悲夫。

释本济。宋氏。西河介休人也。父祖不事王
侯。遁世无闷。逼以僚省。挂冠而返。济年
爰童丱。智若成人。齿胄之初。横经就业。
故于六经三史皆所留心。虽云小道略
通大义。故庠熟伦侣重席请言。后披析既
淹豁然大悟。乃曰。斯寔宇宙之糟粕也。何
累人之清识乎。乃归仰释氏辞亲出家。开
皇元年时登十八。戒定逾净正业弥隆。不
服新华除其爱染。躬行忍辱悯增上慢。
博览经论成诵在心。讲解推则循环相属。
时共观风荣斯袖举。会信行禅师创开异
部。包括先达启则后贤。济闻钦咏欣然北
面承部。写瓶非喻合契无差。以信行初
达集录山东。既无本文。口为济述。皆究
达玄奥。及行之亡后集录方到。济览文即
讲。曾无滞托。虽未见后词。而前传冥会
习禅三 本传十三 附见四¶ 第 578b 页 T50-0578.png
时五众别部敬之重之。著十种不敢斟量论
六卷。旨文清靡。颇或传之。自是专弘异集。
响高别众。以大业十一年九月十二日。卒
于所住之慈门寺。春秋五十有四。弟子道训
道树。式奉尸陀。追建白塔于终南山下。立
铭表德。有弟善智。天纵玄机高步世表。祖
师信行伏膺请业。酌深辩味妙简缁铢。
入室邻机精穷理窟。尝以四分之一用资
形累。通夏翘足摄虑观佛。诚策勤之上达
也。信行敬揖风猷雅相标致时众咸悦。可谓
以德伏人者焉。撰顿教一乘二十卷。因时
制仪共遵流世。以大业三年卒。弟子等
附葬于信行墓之右焉。训有分略之能。树
丰导引之说。当令敷化。宗首莫与俦之
时暂举筵。道俗云合。声策感敬。后恐难寻
迹矣。

释僧照。京兆人。不详氏族。幼年入道。师于
静蔼。游履盛化。每居幽隐频感徵异。乃高
恒度恐致惊俗。故罕闻之。俗遭周灭法。
不偶尘嚣。独处秦岭高步松苑。顾影与
心相娱自得。乃曰。吾今居此安泰。宁有乐
过斯者乎。彼城邑遗僧波波顺俗。用斯优
给一何倾附。及隋初弘教。遂于鄠县南山
田谷。立神田寺。养徒纵业。名振渭川。道俗
崇仰立信弥积。逮文帝末纪。栖隐岐山。以
照道德远闻。意延相见。令左仆射杨素就
宣敕旨。躬迎谒见。照预知之。告侍人曰。
当有贵客来至。可办诸食。明日果达山
寺。素威英自若勇悍无前。及到照之住篱。
习禅三 本传十三 附见四¶ 第 578c 页 T50-0578.png
不觉惬然丧胆。下乘将进欲步不前。乃
通信达照。照端拱如初。命素前进。而通身
沐汗。情智失守。才得传诏。馀无厝言。久
时少解。乃以情告照曰。山林幽静。计无非
异。檀越善意相寻。理无虚结。食讫辞退。照
曰。蒙天子优及远延仁寿。但道在幽通
未假面奉。又以老疾相继。接对莫因。素具
事闻。述其情惧。帝曰。戒神之威也。以卿
雄武故致斯惮耳。乃重敕素赍香油。再申
景仰下诏曰。禅师德居物议。道映遂初。
躬处岩阿养素崇业。朕甚嘉焉。今送供
奉用展翘敬。素以前虚仰景行重谒山
门。卑处身心方陈对晤。为说正教深副本
怀。乃欲舍其金帛开广寺塔。照曰。岩泉林
野即可励心。塔寺禅坊庄严城邑。凡所送
者一不受之。又请受戒法。照以戒行轻毁
沈浑难清。乃为说慈悲仁育。陈理喻遣。竟
不授戒。斯亦体达机候之明匠矣。以大业
七年终于山寺。春秋八十有三。初照一受
具后。仪奉宪章。六十馀夏三衣不改。虽重
补缉而受持无离。惟自将奉而侍者莫沾。
或有接持举者。而重若太山。初无离席。
及照之捧接。轻若鸿毛。因事以详。斯亦大
德之清风矣。

释洪林。未详氏族。太原人也。少履释门禀
受清化。率志都雅言晤精穆。住并州大兴
国寺。履操栖静退屏人物。而住房连匝与众
比居。整畟贞严希言寡涉。高众盛德皆敬
而奉之。游至林房。莫不捻履潜步啬然
习禅三 本传十三 附见四¶ 第 579a 页 T50-0579.png
趣越也。其为世重如此。独居一室积五十
年。宾客送迎足不踰阈。至于僧法制度道
俗二食。身先座首励力行奉。不以道德用
亏时众。馀则端坐房中俨然卓立。瓶衣什
物周正方所。故登其门者不觉毛竖。有问
其故则从容谈论。词义审当。而不测其心
造也。故兴国大寺百有馀僧。敬异崇仰有
如天岸。以武德年中终于所住。春秋八
十馀矣。
续高僧传卷第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