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经篇二 本传四人 附见八人¶ 第 432a 页
续高僧传卷第二
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
* 译经篇二 本传四人 附见八人
隋西京大兴善寺北天竺沙门那连耶舍
传一
隋西京大兴善寺北贤豆沙门阇那崛多传
二
隋东都雒滨上林园翻经馆南贤豆沙门达
摩笈多传三
隋东都上林园翻经馆沙门释彦琮传四
那连提黎耶舍。隋言尊称。北天竺乌场国
人。正音应云邬荼。荼音持耶反。其王与
佛同氏。亦姓释迦。刹帝利种。隋云土田
主也。由劫初之时先为分地主。因即号焉。
今所谓国王者是也。舍年十七发意出家。寻
值名师备闻正教。二十有一得受具篇。闻
译经篇二 本传四人 附见八人¶ 第 432b 页 T50-0432.png
诸宿老叹佛景迹。或言。某国有钵。某国有
衣。顶骨牙齿神变非一。遂即起心愿得瞻
奉。以戒初受须知律相。既满五夏发足游
方。所以天梯石台之迹。龙庙宝塔之方。广周
诸国。并亲顶礼仅无遗逸。曾竹园寺一住十
年。通履僧坊多值明德。有一尊者深识人
机。见语舍云。若能静修应获圣果。恐汝游
涉终无所成。尔日虽闻情无领悟。晚来
却想悔将何及。耶舍北背雪山。南穷师子。
历览圣迹仍旋旧壤。乃睹乌场国主真大
士焉。自所经见罕俦其类。试略述之。安
民以理民爱若亲。后夜五更先礼三宝。香
花伎乐竭诚供养。日出升殿方览万机。次
到辰时香水浴像。宫中常设日百僧斋。王
及夫人。手自行食。斋后消食习诸武艺。日
景将昳写十行经。与诸德僧共谈法义。复
与群臣量议治政。暝入佛堂自奉灯烛。
礼拜读诵各有恒调。了其常业乃还退静。
三十馀年斯功不替。王有百子。诚孝居怀。
释种馀风胤流此国。但以寺接山阜。野火
所焚。各相差遣四远投告。六人为伴。行化
雪山之北。至于峻顶。见有人鬼二路。人道
荒险鬼道利通。行客心迷多寻鬼道。渐入其
境。便遭杀害。昔有圣王。于其路首。作毗沙
门天王石像。手指人路。同伴一僧错入鬼
道。耶舍觉已。口诵观音神咒。百步追及。已
被鬼害。自以咒力得免斯厄。因复前行。又
逢山贼。专念前咒便蒙灵卫。贼来相突对
目不见。循路东指到芮芮国。值突厥乱西
译经篇二 本传四人 附见八人¶ 第 432c 页 T50-0432.png
路不通。反乡意绝。乃随流转。北至泥海之
旁。南岠突厥七千馀里。彼既不安远投齐
境。天保七年届于京邺。文宣皇帝极见殊
礼偏异恒伦。耶舍时年四十。骨梗雄雅物议
惮之。缘是文宣礼遇隆重。安置天平寺中。
请为翻经。三藏殿内梵本千有馀夹。敕送于
寺。处以上房。为建道场供穷珍妙。别立厨
库以表尊崇。又敕昭玄大统沙门法上等
二十馀人。监掌翻译。沙门法智居士万天懿
传语。懿元鲜卑。姓万俟氏。少出家师婆罗
门。而聪慧有志力。善梵书语工咒符术。由
是故名预参传焉。初翻众经五十馀卷。大
兴正法。弘畅众心。宣帝重法殊异。躬礼梵
本顾群臣曰。此乃三宝洪基。故我偏敬。其
奉信推诚为如此也。耶舍每于宣译之暇。
时陈神咒。冥救显助立功多矣。未几授昭
玄都。俄转为统。所获供禄不专自资。好
起慈惠乐兴福业。设供饭僧施诸贫乏。狱
囚系畜咸将济之。市廛闹所多造义井。亲
自漉水津给众生。又于汲郡西山建立三
寺。依泉旁谷制极山美。又收养厉疾男
女别坊。四事供承务令周给。又往突厥客
馆。劝持六斋。羊料放生受行素食。又曾遇
病百日不起。天子皇后躬问起居。耶舍叹
曰。我本外客。德行未隆。乘舆今降。重法故
尔。内抚其心惭惧交集。健德之季周武克
齐。佛教与国一时平殄。耶舍外假俗服。内
袭三衣。避地东西不遑宁息。五众彫窘
投厝无所。俭饿沟壑者。减食施之。老病
译经篇二 本传四人 附见八人¶ 第 433a 页 T50-0433.png
扶力者。随缘济益。虽事力匮薄。拒谏行之
而神志休强。说导无倦。此负留难便历四
年。有隋御寓。重隆三宝。开皇之始。梵经遥
应。爰降玺书。请来弘译。二年七月。弟子道
密等。侍送入京。住大兴善寺。其年季冬草
创翻译。敕昭玄统沙门昙延等三十馀人。
令对翻传。主上礼问殷繁。供奉隆渥。年虽
朽迈行转精勤。曾依舍利弗陀罗尼。具依
修业。梦得境界。自身作佛。如此灵祥杂沓。
其例非一后移住广济寺。为外国僧主。存
抚羁客。妙得物心。忽一旦告弟子曰。吾年
老力微不久去世。及今明了诫尔门徒。佛
法难逢宜勤修学。人身难获慎勿空过。言
讫就枕。奄尔而化。时满百岁。即开皇九
年八月二十九日也。初耶舍先逢善相者
云。年必至百。亦合登仙。中寿果终。其言验
矣。登仙冥理犹难测之。然其面首形伟特
异常伦。顶起肉髻耸若云峰。目正处中上
下量等。耳高且长轮埵成具。见人荣相未
比于斯。固是传法之硕德也。法主既倾哀
惊道俗。昭隆之事将渐坠焉。凡前后所译
经论。一十五部。八十馀卷。即菩萨见实月
藏日藏法胜毗昙等是也。并沙门僧深明芬
给事李道宝等度语笔受。昭玄统沙门昙延
昭玄都沙门灵藏等二十馀僧。监护始末。至
五年冬。勘练俱了。并沙门彦琮制序具见
齐周隋二经录。寻耶舍游涉四十馀年。国五
十馀。里十五万。瑞景灵迹胜寺高僧。驶水
深林山神海狩。无非奉敬。并预惩降。事
译经篇二 本传四人 附见八人¶ 第 433b 页 T50-0433.png
既广周未遑陈叙。沙门彦琮为之本传。具
流于世。时又有同国沙门毗尼多流支。隋
言灭喜。不远五百由旬。来观盛化。开皇二
年。于大兴善。译象头精舍大乘总持经二
部。给事李道宝传沙门法纂笔受。沙门彦琮
制序。
阇那崛多。隋言德志北贤豆 贤豆。本音
因陀罗婆陀那。此云主处。谓天帝所护故
也。贤豆之音。彼国之讹略耳。身毒天竺。此方
之讹称也。而彼国人。总言贤豆而已。乃之
以为五方也。
揵陀啰国人也。隋言香行国焉。居富留
沙富罗城。云丈夫宫也。刹帝利种。姓金
步。此云项也。谓如孔雀之项。彼国以
为贵姓。父名跋阇逻婆啰。此云金刚坚也。
少怀远量长乘清范。位居宰辅燮理国
政。崛多昆季五人。身居最小。宿殖德本早
发道心。适在髫髫便愿出家。二亲深识其
度。不违其请。本国有寺名曰大林。遂往归
投。因蒙度脱。其郁波弟耶。此云常近受
持者。今所谓和上。此乃于阗之讹略也。名
曰嗜那耶舍。此云胜名。专修宴坐妙穷定
业。其阿遮利耶。此云传授。或云正行。即所
谓阿阇梨也。亦近国之讹略耳。名曰阇若那
跋达啰。此云智贤。遍通三学偏明律藏。崛
多自出家后。孝敬专诚。教诲积年。指归通
观。然以贤豆圣境灵迹尚存。便随本师具
得瞻奉。时年二十有七。受戒三夏。师徒结志
游方弘法。初有十人。同契出境。路由迦臂
译经篇二 本传四人 附见八人¶ 第 433c 页 T50-0433.png
施国。淹留岁序。国王敦请其师。奉为法主。
益利颇周。将事巡历。便踰大雪山西足。固
是天险之峻极也。至厌怛国。既初至止。野旷
民希。所须食饮无人营造。崛多遂舍具戒。
竭力供待。数经时艰。冥灵所祐。幸免灾
横。又经渴啰槃陀及于阗等国。屡遭夏
雨寒雪。暂时停住。既无弘演。栖寓非久。又
达吐谷浑国。便至鄯州。于时即西魏大统
元年也。虽历艰危心逾猛励。发踪跋涉三
载于兹。十人之中过半亡没。所馀四人仅存
至此。以周明帝武成年。初届长安。止草堂
寺。师徒游化已果来心。更登净坛再受具
足。精诚从道尤甚由来。稍参京辇渐通华
语。寻从本师胜名。被明帝诏延入后园。共
论佛法。殊礼别供充诸禁中。思欲通法无
由自展。具情上启。即蒙别敕。为造四天王
寺。听在居住。自兹已后乃翻新经。既非弘
泰。羁縻而已。所以接先阙本。传度梵文。即
十一面观音。金仙问经等是也。会谯王宇文
俭镇蜀。复请同行于彼三年。恒任益州僧
主。住龙渊寺。又翻观音偈佛语经。建德隳
运像教不弘。五众一期同斯俗服。武帝下
敕追入京辇。重加爵禄逼从儒礼。秉操铿
然守死无惧。帝悯其贞亮。哀而放归。路出
甘州北由突厥。阇梨智贤还西灭度。崛多及
以和上。乃为突厥所留。未久之间和上迁
化。只影孤寄莫知所安。赖以北狄君民颇
弘福利。因斯飘寓。随方利物。有齐僧宝暹
道邃僧昙等十人。以武平六年。相结同行
译经篇二 本传四人 附见八人¶ 第 434a 页 T50-0434.png
采经西域。往返七载将事东归。凡获梵本
二百六十部。行至突厥。俄属齐亡。亦投
彼国。因与同处讲道相娱。所赍新经请翻
名题。勘旧录目转觉巧便。有异前人。无
虚行苦同誓焚香共契宣布。大隋受禅佛
法即兴。暹等赍经先来应运。开皇元年季
冬届止京邑。敕付所司访人令译。二年
仲春便就传述。夏中诏曰。殷之五迁恐民尽
死。是则居吉凶之土。制短长之命。谋新去
故如农望秋。龙首之山。川原秀丽卉木滋
阜。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
兹可域。城曰大兴城。殿曰大兴殿。门曰
大兴门。县曰大兴县。园花池沼其号并同。
寺曰大兴善也。于此寺中传度法本。时崛
多仍住北狄。至开皇五年。大兴善寺沙门昙
延等三十馀人。以躬当翻译音义乖越。承
崛多在北。乃奏请还。帝乃别敕追延。崛多西
归已绝。流滞十年。深思明世重遇三宝。忽
蒙远访欣愿交并。即与使乎同来入国。于
时文帝巡幸洛阳。于彼奉谒。天子大悦赐
问频仍。未还京阙寻敕敷译。新至梵本众
部弥多。或经或书。且内且外。诸有翻传必以
崛多为主。佥以崛多言识异方字晓殊俗。
故得宣辩自运。不劳传度。理会义门句圆
词体。文意粗定铨本便成。笔受之徒不费其
力。试比先达抑亦继之。尔时耶舍已亡。专
当元匠。于大兴善更召婆罗门僧达摩笈
多。并敕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同传梵
语。又置十大德沙门僧休法粲法经慧藏洪
译经篇二 本传四人 附见八人¶ 第 434b 页 T50-0434.png
遵慧远法。纂僧晖明穆昙迁等。监掌翻事
铨定宗旨。沙门明穆彦琮。重对梵本再审
覆勘整理文义。昔支昙罗什等所出大集。
卷轴多以三十成部。及耶舍高齐之世出
月藏经一十二卷。隋初后出日藏分一十五
卷。既是大集广本。而前后译分。遂便支离。
部帙羁散。开皇六年。有招提寺沙门僧就。合
之为六十卷。就少出家专宝坊学。虽加宣
导恨。文相未融。乃例括相从。附入大部。至
于词旨惬当未善精穷。比有大兴善寺沙门
洪庆者。识度明达。为国监写藏经。更釐改
就所合者。名题前后甚得理致。且今见翻诸
经。有多是大集馀品。略而会之应满百卷。
若依梵本。此经凡十万偈。据以隋文可三
百卷。崛多曾传。于阗东南二千馀里有遮拘
迦国。彼王纯信敬重大乘。宫中自有摩诃般
若大集华严三部。王躬受持亲执锁钥。转读
则开香华供养。或以诸饼果诱引小王令
其礼拜。此国东南可二十馀里。山甚岩险有
深净窟。置大集华严方等宝积楞伽方广舍
利弗花聚二陀罗尼都萨罗藏摩诃般若八部
般若大云经等凡十二部。减十万偈。国法相
传防卫守护。又有入灭定罗汉三人。窟中禅
寂。每至月半。诸僧就山为其净发。此则人
法住持。有生之所凭赖。崛多道性纯厚神志
刚正。爱德无厌求法不懈。博闻三藏远
究真宗。遍学五明兼闲世论。经行得道场
之趣。总持通神咒之理。三衣一食终固其
诚。仁济弘诱非关劝请。勤诵佛经老而弥
译经篇二 本传四人 附见八人¶ 第 434c 页 T50-0434.png
笃。强识先古久而逾诣。士庶钦重道俗崇
敬。隋滕王遵仰戒范。奉以为师。因事尘染
流摈东越。又在瓯闽道声载路身心两救
为益极多。至开皇二十年。便从物故。春秋
七十有八。自从西服来至东华。循历翻译
合三十七部。一百七十六卷。即佛本行集法
炬威德护念贤护等经是也。并详括陶冶理
教圆通。文明义结具流于世。见费长房三宝
录。初隋高祖又敕崛多。共西域沙门若那竭
多开府高恭恭息都督天奴和仁及婆罗门毗
舍达等。于内史内省。翻梵古书及乾文。至
开皇十二年。书度翻讫。合二百馀卷。奏闻进
内。见唐贞观内典录。时又有优婆塞。姓瞿
昙氏。名达磨般若。隋言法智。父名般若流
支。备详馀传。智本中天国人。流滞东川遂
向华俗。而门世相传祖习传译。高齐之季
为昭玄都。齐国既平佛法同毁。智因僧职
转任俗官。再授洋州洋川郡守。隋氏受禅。
梵牒即来。有敕召还使掌翻译。法智妙善
方言。执本自传。不劳度语。译业报差别经
等。成都沙门释智铉。笔受文词铨序义体。
日严寺沙门彦琮制序。见隋代经录。
达摩笈多。隋言法密。本南贤豆罗啰
国人也。刹帝利种。姓弊耶伽啰。此云虎氏。
有弟四人。身居长子。父母留恋不听出家。
然以笃爱法门深愿离俗。年二十三。往中
贤豆界鞬拿究拨阇城。此云耳出。于究牟
地。谓黄色花因园以得名也。僧伽啰磨。
此云众园。旧云僧伽蓝者讹略也。笈多于
译经篇二 本传四人 附见八人¶ 第 435a 页 T50-0435.png
此寺中方得落发。改名法密。年二十五方
受具戒。其郁波弟耶佛驮笈多。此云学
密。阿遮利夜。名旧拿达多。此云德施。又一
阿遮利夜。名为普照。通大小乘经论。咸能
诵说行宾茶夜法。谓行乞食者。旧名为分
卫。入第耶那。此云念修。旧为禅那取持诃
那。并讹僻也。恒入此观以为常业。笈多受
具之后仍住三年。就师学问。师之所得略
窥户牖。后以普照师为吒迦国王所请。从
师至彼经停一载。师还本国。笈多更留四
年。住于提婆鼻何啰。此云天游也。天谓国
王。游谓僧处。其所王立故名天游。旧以寺
代之。寺乃此土公院之名。所谓司也廷也。
又云招提者亦讹略也。世依字解。招谓招
引。提谓提携。并浪语也。此乃西言耳。正音
云招斗提奢。此云四方。谓处所为四方众
僧之所依住也。于是历诸大小乘国及以
僧寺。闻见倍多。北路商人颇至于彼。远传
东域有大支那国焉。旧名真丹振旦者。
并非正音。无义可译。惟知是此神州之总
名也。初虽传述不甚明信。未作来心。但
以志在游方情无所系。遂往迦臂施国。六
人为伴仍留此国停住王寺。笈多遂将四
伴。于国城中二年停止。遍历诸寺备观所
学。远游之心尚未宁处。其国乃是。北路之
会。雪山北阴商侣咸凑其境。于商客所。又
闻支那大国三宝兴盛。同侣一心属意来
此。非惟观其风化。愿在利物弘经。便踰
雪山西足。薄祛罗国波多叉拿国达摩悉鬓
译经篇二 本传四人 附见八人¶ 第 435b 页 T50-0435.png
多国。此诸国中并不久住。足知风土诸寺
仪式。又至渴罗槃陀国。留停一年。未多开
导。又至沙勒国。同伴一人复还本邑。馀有
三人停在王寺。谓沙勒王之所造也。经住
两载。仍为彼僧讲说破论。有二千偈。旨
明二部。多破外道。又为讲如实论。亦二千
偈。约其文理乃是世间论义之法。又至龟
兹国亦停王寺。又住二年。仍为彼僧讲释
前论。其王笃好大乘多所开悟。留引之心
旦夕相造。笈多系心东夏。无志潜停。密将
一僧间行至乌耆国。在阿烂拿寺。讲通前
论。又经二年渐至高昌。客游诸寺。其国僧
侣多学汉言。虽停二年无所宣述。又至伊
吾。便停一载。值难避地西南。路纯砂碛水
草俱乏。同侣相顾性命莫投。乃以所赍经
论权置道旁。越山求水冀以存济。求既不
遂劳弊转增。专诵观世音咒。夜雨忽降身心
充悦。寻还本途。四顾茫然方道迷失踟蹰进
退。乃任前行。遂达于瓜州。方知委曲取
北路之道也。笈多远慕大国跋涉积年。初
契同徒或留或殁。独顾单影届斯胜地。静
言思之悲喜交集。寻蒙帝旨。延入京城。处
之名寺供给丰渥。即开皇十年冬十月也。至
止未淹。华言略悉。又奉别敕令就翻经。移
住兴善执本对译。允正寔繁。所诵大小乘
论并是深要。至于宣解大弘微旨。此方旧
学频遣积疑。然而慈恕立身柔和成性。心
非道外行在言前。戒地夷而静。智水幽而
洁。经洞字源论穷声意。加以威容详正勤
译经篇二 本传四人 附见八人¶ 第 435c 页 T50-0435.png
节高猛。诵响继晨宵。法言通内外。又性好
端居简绝情务。寡薄嗜欲息杜希求。无
倦诲人有踰利己。曾不忤颜于贱品。轻
心于微类。遂使未睹者倾风。暂谒者钦敬。
自居译人之首。惟存传授。所有覆疏务存
纲领。炀帝定鼎东都。敬重隆厚。至于佛法
弥增崇树。乃下敕于洛水南滨上林园内。
置翻经馆。搜举翘秀。永镇传法。登即下徵
笈多并诸学士。并预集焉。四事供承复恒常
度。致使译人不坠其绪。成简无替于时。
及隋纲云颓郊垒烟构。梵本新经一时斯
断。笈多蕴其深解遂阙陈弘。始于开皇中
岁。终于大业末年二十八载。所翻经论七
部。合三十二卷。即起世缘生药师本愿摄大
乘菩提资粮等是也。并文义澄洁华质显畅。
具唐贞观内典录。至武德二年终于洛汭。
初笈多翻普乐经一十五卷。未及练覆。值
伪郑沦废不暇重修。今卷部在京。多明八
相等事。有沙门彦琮。内外通照华梵并闻。
预参传译偏承提诱。以笈多游履具历名
邦。见闻陈述事逾前传。因著大隋西国传一
部。凡十篇。本传。一方物。二时候。三居处。四
国政。五学教。六礼仪。七饮食。八服章。九宝
货。十盛列山河国邑人物。斯即五天之良史。
亦乃三圣之宏图。故后汉西域传云灵圣之
所降集。贤懿之所挺生者是也。词极纶综。
广如所述。初开皇十三年广州有僧行塔
忏法。以皮作帖子二枚书为善恶两字。令
人掷之。得善者吉。又行自扑法以为灭
译经篇二 本传四人 附见八人¶ 第 436a 页 T50-0436.png
罪。而男女合杂妄承密行。青州居士接响同
行。官司检察谓是妖异。其云。此塔忏法。依
占察经。自扑忏法。依诸经中五体投地如
大山崩。时以奏闻。乃敕内史侍郎李元操
就大兴善问诸大德。有沙门法经彦琮等。
对云。占察经见有两卷。首题菩提登在外
国译文似近代所出。众藏亦有写而传者。
检勘群录。并无正名及译人时处。塔忏与
众经复异。不可依行。敕因断之。时有秀才
儒林郎侯白。奉敕撰旌异传一部二十卷。
多叙感应。即事亟涉。弘演释门者。白字君
素。本相邺人也。识敏机对损崇台省。帝
以多闻前古爰引。宾王观国程器终于此
职。又有晋府祭酒徐同卿。撰通命论两卷。
卿以文学之富。镜达玄儒等教。亦明三世
因果。但文言隐密。先贤之所未辩。故引经
史正文。会通运命归于因果。意在显发儒
宗助佛宣教导达群品咸奔一趣。盖卿博
识有据。故能洞此幽求。又有翻经学士泾
阳刘冯。撰内外旁通比校数法一卷。冯学
通玄素偏工数术。每以前代翻度至于
数法比例颇涉不同。故演斯致。其序略云。
世之道艺有浅有深。人之禀学有疏有密。
故寻算之用也。则兼该大衍。其不思也。
则致惑三隅。然东夏数法。自有三等之差。
西天所陈。何无两端之例。然则先译诸经。
并以大千称为百亿。言一由旬为四十里。
依诸算计悉不相符。窃疑翻传之日彼此异
意。指撝之际于斯取失。故众经算数之法。
译经篇二 本传四人 附见八人¶ 第 436b 页 T50-0436.png
与东夏相参。十十变之旁通对衍。庶拟翻
译之次。执而辩惑。既参隶经诰。故即而叙
之。至开皇十五年。文皇下敕。令翻经诸僧
撰众经法式。时有沙门彦琮等。准的前录
结而成之。一部十卷。奏呈入内。并见隋
代费氏诸录。时有翻经学士成都费长房。本
预细衣。周朝从废因俗。传通妙精玄理。
开皇之译。即预搜扬。敕召入京。从例修缉。
以列代经录散落难收佛法肇兴年载芜没。
乃撰三宝录一十五卷。始于周庄之初。上
编甲子。下舒年号。并诸代所翻经部卷目。
轴别陈叙。函多条例。然而瓦玉杂糅真伪
难分。得在通行阙于甄异。录成陈奏。下
敕行之所在流传。最为该富矣。
释彦琮。俗缘李氏。赵郡柏人人也。世号衣
冠。门称甲族。少而聪敏才藻清新。识洞幽
微情符水镜。遇物斯览事罕再详。初投信
都僧边法师。因试令诵须大拿经。减七千
言。一日便了。更诵大方等经。数日亦度。边
异之也。至于十岁方许出家。改名道江。
以慧声洋溢如江河之望也。听十地论。荣
誉流振。州邑所推。十二在巏嵍山诵法华
经。不久寻究。便游邺下因循讲席。乃返乡
寺讲无量寿经。时太原王邵任赵郡佐。寓
居寺宇。听而仰之。友敬弥至。齐武平之初。
年十有四。西入晋阳。且讲且听。当尔道张
汾朔。名布道儒。尚书敬长瑜及朝秀卢思道
元行恭邢恕等。并高齐荣望。钦揖风猷。同为
建斋讲大智论。亲受披导叹所未闻。及齐
译经篇二 本传四人 附见八人¶ 第 436c 页 T50-0436.png
后西幸晋阳。延入宣德殿讲仁王经。国统
僧都用为承奉。听徒二百。并是英髦。帝亲
临御筵。文武咸侍。皇太后及以六宫。同升法
会。敕侍中高元海。扶琮升坐。接侍上下。而
神气坚朗。希世惊嗟。析理开神。咸遵景仰。
十六遭父忧。厌辞名闻游历篇章。爰逮
子史颇存通阅。右仆射阳休之。与立林馆
诸贤。交共款狎。性爱恬静。延而方造。及初
进具。日次晡时。戒本万言诵试兼了。自尔
专习律检。进讨行科。及周武平齐。寻蒙延
入。共谈玄藉深会帝心。敕预通道观学士。
时年二十有一。与宇文恺等周代朝贤。以大
易老庄陪侍讲论。江便外假俗衣。内持法
服。更名彦琮。武帝自缵道书号无上秘要。
于时预沾纶综。特蒙收采至宣帝在位。
每醮必累日通宵。谈论之际因润以正法。
时渐融泰颇怀嘉赏授礼部等官并不就。
与朝士王邵辛德源陆开明唐怡等。情同
琴瑟。号为文外玄友。大象二年。隋文作相。
佛法稍兴。便为诸贤讲释般若。大定元年
正月。沙门昙延等。同举奏度方蒙落发。时年
二十有五。至其年二月十三日。高祖受禅
改号开皇。即位讲筵四时相续。长安道
俗咸拜其尘。因即通会佛理。邪正沾濡。沐
道者万计。又与陆彦师薛道衡刘善经孙万
寿等一代文宗。著内典文会集。又为诸沙
门撰唱导法。皆改正旧体。繁简相半。即现
传习祖而行之。开皇三年。隋高祖幸道坛。
见画老子化胡象。大生怪异。敕集诸沙
译经篇二 本传四人 附见八人¶ 第 437a 页 T50-0437.png
门道士。共论其本。又敕朝秀苏威杨素何妥
张宾等。有参玄理者。详计奏闻。时琮预在
此筵当掌言务。试举大纲未及指覈。道士
自伏陈其矫诈。因作辩教论。明道教妖妄
者。有二十五条。词理援据宰辅褒赏。其年西
域经至。即敕翻译。既副生愿欣至泰然。从
驾东巡旋途并部。时炀帝在蕃任总河北。
承风请谒延入高第。亲论往还允惬悬伫。即
令住内堂。讲金光明胜鬘般若等经。又奉
别教撰修文疏。契旨卓陈足为称首。又教
住大兴国寺。尔后王之新咏旧叙恒令和
之。又遣箫懿诸葛颖等群贤。迭往参问。谈
对名理宗师有归。隋秦王后作镇太原。又
蒙延入安居内第。叙问殷笃。琮别夜寐梦
见黄色大人身长三丈。手执颇梨碗授云。
碗内是酒。琮于梦中跪受之曰。蒙赐宝器。
非常荷恩。但以酒本律禁。未敢辄饮。寤已
莫知其由。及后王躬造观音画像张设内
第。身量所执宛同前梦。于是私慰素抱。
悲庆交并。至十二年。敕召入京。复掌翻
译。住大兴善。厚供频仍。时文帝御寓盛弘
三宝。每设大斋皆陈忏悔。帝亲执香炉。琮
为宣导。畅引国情恢张皇览。御必动容竦
顾。欣其曲尽深衷。其言诚感达如此类也。
炀帝时为晋王。于京师曲池营第林。造日
严寺。降礼延请永使住之。由是朝贵明哲
数增临谒。披会玄旨屡发信心。然而东夏
所贵。文颂为先。中天师表。梵音为本。琮
乃专寻教典。日诵万言。故大品法华维摩
译经篇二 本传四人 附见八人¶ 第 437b 页 T50-0437.png
楞伽摄论十地等。皆亲传梵书受持诵读。
每日闇阅要周乃止。仁寿初年。敕令送舍利
于荆州。时汉王谅。于所治城。隔内造寺。
仍置宝塔。今所谓开义寺是也。琮初至塔
所。累日云雾晦合。及至下晨。时正当午。云
开日耀天地清朗。便下舍利痤而藏之。又感
瑞云夹日五色相间。仁寿末岁。又敕送舍
利于复州方乐寺。今名龙盖寺也。本基荒毁
南齐初立。周废颓灭才有馀址。而处所显
敞堪置灵塔。令人治剪。忽觉头上痒闷。因
检发中。获舍利一粒。形如黍米光色鲜发。
两斧试之。上下俱陷而舍利不损。频更椎
打。光色逾盛。掘深七尺又获塼藏。铜银诸合
香泥宛然。但见清水满合。其底踪迹似有
舍利。寻觅不见。方知发中所获。乃是银合
所盛。又觅石造函。遍求不获乃于竟陵县
界感得一石。磨治既了忽变为玉。五色光
润内彻照见旁人。又于石中现众色象。引
石向塔。又感一鹅飞至函所。自然驯狎。随
石去住初无相离。虽见同群了无顾眄。逐
去还来。首尾十日恒在舆所。有人将至馀
处。便即鸣叫飞翔踰院而入。及至埋讫便
独守塔绕旋而已。又感塔所前池有诸鱼
鳖并举头出水北望舍利。琮便为说法。竟
日方隐。又感塔所井水十五日间自然涌溢。
埋后乃止。四月八日云满上空。正午将下收
云并尽。惟馀塔上团圆如盖。五色间错映
发日轮。至藏舍利其云乃散。琮欣感嘉瑞。
以状奏闻。帝大悦录以为记。藏诸秘阁。仁
译经篇二 本传四人 附见八人¶ 第 437c 页 T50-0437.png
寿二年下敕更令撰众经目录。乃分为五
例。谓单译重翻别生疑伪。随卷有位。帝世
盛行。寻又下敕。令撰西域传。素所暗练
周镜目前。分异讹错深有徵举。故京壤名
达。多寻正焉。有王舍城沙门。远来谒帝。事
如后传将还本国请舍利瑞图经及国家
祥瑞录。敕又令琮翻隋为梵。合成十卷。赐
诸西域。琮以洽闻博达素所关心。文章腾翥
京辇推尚。凡所新译诸经。及见讲解大智释
论等。并为之序引。又著沙门名义论别集
五卷。并词理清简。后学师钦。大业二年。东都
新治。与诸沙门诣阙朝贺。特被召入内禁。
叙故累宵谈述治体呈示文颂。其为时主
见知如此。因即下敕。于洛阳上林园。立翻
经馆以处之。供给事隆倍逾关辅。新平林
邑所获佛经。合五百六十四夹。一千三百
五十馀部。并昆崙书。多梨树叶。有敕送馆。
付琮披览。并使编叙目录。以次渐翻。乃撰
为五卷。分为七例。所谓经律赞论方字杂
书七也。必用隋言以译之。则成二千二百
馀卷。敕又令裴矩共琮修缵天竺记。文义
详洽条贯有仪。凡前后译经。合二十三部。一
百许卷。制序述事备于经首。素患虚冷发
痢无时。因卒于馆。春秋五十有四。即大
业六年七月二十四日也。俗缘哀悼归葬柏
人。初大渐之晨。形羸神爽。问弟子曰。斋时
至未。对曰未也。还瞑目而卧。如此再三。乃
回身引颈向门视日曰。斋时已至。吾其
去矣。索水盥手焚香。迎弥勒画像。合掌
译经篇二 本传四人 附见八人¶ 第 438a 页 T50-0438.png
谛观。开目闭目乃经三四。如入禅定奄尔
而终。持纩属之方知已绝。且琮神慧夙成。
彰于孩稚。奉信贞恪松梓其心。本师五台
山沙门道最。最亦风釆标映。故琮不坠其
门。凡所游习澹然独静。虽经物忤曾无言
及。抑道从俗。敕附文馆。屡逢光价能无
会情。斯乃立操虚宗。游情靡测。讲诵相沿
初未休舍。会梦入地狱。颇见苦缘。由念
经佛等名。蒙得解脱。送往山楼之上。寻又
历观诸狱。备睹同讲名僧。五苦加之。具言
其状。为说十善。良久方觉。至后数年更梦
前事。由称佛菩萨名。又蒙放免。高祖具闻。
敕琮录出赐诸道俗永为警诫。自尔专思
罪累。屏绝人事。息意言筌行方等忏。供给
贫病。晚以所诵梵经四千馀偈十三万言。七
日一遍用为常业。然琮久参传译。妙体梵
文。此土群师皆宗鸟迹。至于音字诂训。罕
得相符。乃著辩正论。以垂翻译之式。其
词曰。弥天释道安每称。译胡为秦。有五失
本三不易也。一者胡言尽倒而使从秦。一
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
心非文不合。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
于叹咏丁宁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繁。而
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
词。寻检向语文无以异。或一千或五百。今
并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以合成将
更旁及。反腾前词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
本也。然智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
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
译经篇二 本传四人 附见八人¶ 第 438b 页 T50-0438.png
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载之上微
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难
出经去佛未久。尊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
察迭书。今虽千年而以近意量截。彼阿
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平平若是。岂
将不以知法者猛乎。斯三不易也。涉兹五
失经三不易。译胡为秦。讵可不慎乎。正
当以不关异言传令知会通耳。何复嫌
于得失乎。是乃未所敢知也。余观道安法
师。独禀神慧高振天才。领袖先贤开通后
学。修经录则法藏逾阐。理众仪则僧宝弥
盛。称印手菩萨岂虚也哉。详梵典难易。
诠译人之得失。可谓洞入幽微能究深
隐。至于天竺字体悉昙声例。寻其雅论亦
似闲明。旧唤彼方总名胡国。安虽远识未
变常语。胡本杂戎之胤。梵惟真圣之苗。根
既悬殊。理无相滥。不善谙悉多致雷同。见
有胡貌即云梵种。实是梵人漫云胡族。莫
分真伪良可哀哉。语梵虽讹比胡犹别。
改为梵学知非胡者。窃以佛典之兴。本来
西域。译经之起。原自东京。历代转昌迄兹
无坠。久云流变稍疑亏。动竞逐浇波。鲜能
回觉。讨其故事。失在昔人。至如五欲顺情。
信是难弃。三衣苦节定非易忍。割遗体之
爱入道要门。舍天性之亲出家恒务。俗有
可反之致忽然已反。梵有可学之理何因
不学。又且。发蒙草创。伏膺章简。同鹦鹉
之言。仿邯郸之步。经营一字为力至多。
历览数年其道方博。乃能包括今古网罗
译经篇二 本传四人 附见八人¶ 第 438c 页 T50-0438.png
天地。业似山丘文类渊海。彼之梵法大圣
规摹。略得章本通知体式。研若有功解
便无滞。匹于此域固不为难。难尚须求。
况其易也。或以内执人我外惭咨问。枉令
秘术旷隔神州。静言思之悯而流涕。向使
法兰归汉僧会适吴。士行佛念之俦。智严宝
云之末。才去俗衣寻教梵字。亦沾僧数先
披叶典。则应五天正语充布阎浮。三转妙
音并流震旦。人人共解。省翻译之劳。代代
咸明。除疑网之失。于是舌根恒净。心镜弥
朗。藉此闻思永为种性。安之所述大启玄
门。其间曲细犹或未尽。更凭正文助光遗
迹。粗开要例。则有十条字声。一句韵。二问
答。三名义。五经论。五歌颂。六咒功。七品题。
八专业。九异本。十各疏其相。广文如论。安
公又云。前人出经。支谶世高。审得胡本。难
继者也。罗叉支越。斲凿之巧者也。窃以得
本开质斲巧由文。旧以为凿今固非审。握
管之暇试复论之。先觉诸贤高名参圣。慧解
深发功业弘启。创发玄路早入空门。辩不
虚起义应雅合。但佛教初流方音鲜会。以
斯译彼仍恐难明。无废后生已承前哲。
梵书渐播真宗稍演。其所宣出穷谓分明。
聊因此言辄铨古译。汉纵守本犹敢遥议。
魏虽在昔终欲悬讨。或繁或简理容未适。
时野时华例颇不定。晋宋尚于谈说。争坏
其淳。秦梁重于文才。尤从其质。非无四
五高德缉之以道。八九大经录之以正。自
兹以后迭相祖述。旧典成法且可宪章。展转
译经篇二 本传四人 附见八人¶ 第 439a 页 T50-0439.png
同见因循共写。莫问是非谁穷始末。僧鬘
惟对面之物。乃作华鬘。安禅本合掌之名。例
为禅定。如斯等类固亦众矣。留支洛邑义
少加新。真谛陈时语多饰异。若令梵师独
断。则微言罕革。笔人参制。则馀辞必混。意
者宁贵扑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傥见淳
质请勿嫌怪。昔日仰对尊颜瞻尚不等。
亲承妙吼听之犹别。诤论起迷。豫𠰳涅
槃之记。部党兴执。悬著文殊之典。虽二边
之义佛亦许可。而两间之道。比丘未允其
致。双林早潜一味初损。千圣同志九旬共集。
杂碎之条。寻讹本诫水鹄之颂。俄舛昔经。
一圣才亡法门即减。千年已远人心转伪。既
乏写水之闻。复寡悬河之说。欲求冥会
讵可得乎。且儒学古文变犹纰缪。世人今语
传尚参差。况凡圣殊伦东西隔域。难之又难
论莫能尽。必慇勤于三覆。靡造次于一
言。岁校则利有馀。日计则功不足。开大明
而布范。烛长夜而成务。宣译之业未可加
也。经不容易理藉名贤。常思品藻终惭水
镜。兼而取之。所备者八。诚心爱法志愿益
人不惮久时其备一也。将践觉场先牢
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筌晓三藏义贯
两乘不苦闇滞。其备三也。旁涉坟史工缀
典词不过鲁拙。其备四也。襟抱平恕器量
虚融不好专执。其备五也。沈于道术澹
于名利不欲高衒。其备六也。要识梵言乃
闲正译不坠彼学。其备七也。薄阅苍雅。粗
谙篆隶。不昧此文。其备八也。八者备矣。方
译经篇二 本传四人 附见八人¶ 第 439b 页 T50-0439.png
是得人三业必长其风靡绝。若复精搜十
步应见香草。微收一用时遇良材。虽往
者而难俦。庶来者而能继。法桥未断夫复何
言。则延铠之徒。不回隆于魏室。护显之辈。
岂偏盛于晋朝。或曰。一音遥说四生各解。
普被大慈咸蒙远悟。至若开源白马。则语
逐洛阳。发序赤乌。则言随建业。未应强
移此韵始符极旨。要工披读乃究玄宗。
遇本即依真为笃信。案常无改世称仰述。
诚在一心非关四辩。必令存梵讵是通方。
对曰。谈而不经旁惭博识。学而无友退愧
寡闻。独执管锥未该穹壤。理绝名想弥
难穿凿。在昔圆音之下神力冥加。满字之间
利根回契。然今地殊王舍人异金口。即令
悬解定知难会。经音若圆雅怀应合。直餐
梵响何待译言。本尚亏圆译岂纯实。等非
圆实不无疏近。本固守音译疑变意。一向
能守十例可明。缘情判义诚所未敢。若夫
孝始孝终治家治国。足宣至德堪弘要
道。况复净名之劝发心。善生之归妙觉。奚
假落发剪须苦违俗训持衣捧钵顿改
世仪。坐受僧号详谓是理。遥学梵章宁
容非法。崇佛为主。羞讨佛字之源。绍释
为宗。耻寻释语之趣。空睹经叶弗兴敬
仰总见梵僧例生侮慢。退本追末吁可
笑乎。象运将穷斯法见续。用兹绍继诚
可悲夫。文多不载。琮师尚宗据深究教源。
故章抄疏记诸无所及。述制书论不叙丘
坟。著福田论僧官论慈悲论默语论鬼神录。
译经篇二 本传四人 附见八人¶ 第 439c 页 T50-0439.png
通极论辩圣论通学论善知识录等。并赋词
弘瞻精理通显。初所著通极者。破世术诸
儒不信因果。执于教迹好生异端。此论所
宗。佛理为极。言辩圣者。明释教宣真孔
教弘俗。论老子教不异俗儒。灵宝等经则
非儒摄。言通学者。劝引儒流遍师孔释。
令知内外备识俗真。言善知识者。是大因
缘登圣越凡。不因善友无人达也。门人
行矩者。即琮兄之子。为立行记流之于
世。矩少随琮学。咨训叶经。东西两馆并参
翻译。为性颇属文翰。通览坟素。夙为左
仆射房玄龄所知。深见礼厚。贞观初。奏敕
追入。既达京室将事翻传。遂疾而终。不
果开演。乡族流恸接柩。赵州所译众经。具
在馀录。
续高僧传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