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传-梁-慧皎卷四

卷四 第 346b 页

高僧传卷第四(义解一)

梁会稽嘉祥寺沙门释慧皎撰


* 朱士行一
* 支孝龙二
* 康僧渊三
* 竺法雅四
* 康法朗五
* 竺法乘六
* 竺潜深七
* 支道林八
* 于法兰九
* 于法开十
* 于道邃十一
* 竺法崇十二
* 竺法义十三
* 竺僧度十四

朱士行。颍川人。志业方直劝沮不能移其
操。少怀远悟脱落尘俗。出家已后专务经
典。昔汉灵之时竺佛朔译出道行经。即小品
之旧本也。文句简略意义未周。士行尝于洛
阳讲道行经。觉文章隐质诸未尽善。每
叹曰。此经大乘之要。而译理不尽。誓志捐
身远求大本。遂以魏甘露五年发迹雍州。
西渡流沙既至于阗。果得梵书正本凡九
十章。遣弟子不如檀。此言法饶。送经梵
本还归洛阳。未发之顷于阗诸小乘学众遂
以白王云。汉地沙门欲以婆罗门书惑乱
正典。王为地主。若不禁之将断大法聋
盲汉地王之咎也。王即不听赍经。士行深
怀痛心。乃求烧经为證。王即许焉。于是
积薪殿前以火焚之。士行临火誓曰。若大
法应流汉地经当不然。如其无护命也如
何。言已投经火中。火即为灭不损一字。皮
牒如本。大众骇服咸称其神感。遂得送至
卷四 第 346c 页 T50-0346.png
陈留仓恒水南寺。时河南居士竺叔兰。本天
竺人。父世避难居于河南。兰少好游猎。后
经暂死备见业果。因改励专精深崇正法
博究众音。善于梵汉之语。又有无罗叉比
丘。西域道士。稽古多学乃手执梵本。叔兰译
为晋文。称为放光波若。皮牒故本今在豫
章。至太安二年。支孝龙就叔兰一时写五
部校为定本。时未有品目。旧本十四匹缣
令写为二十卷。士行遂终于于阗。春秋八
十。依西方法阇维之。薪尽火灭。尸犹能全。
众咸惊异。乃咒曰。若真得道法当毁败。应
声碎散。因敛骨起塔焉。后弟子法益从彼
国来。亲传此事。故孙绰正像论云。士行散
形于于阗。此之谓也。

支孝龙。淮阳人。少以风姿见重。加复神彩
卓荦高论适时。常披味小品以为心要。陈
留阮瞻颖川庾凯。并结知音之交世人呼
为八达。时或嘲之曰。大晋龙兴天下为家。
沙门何不全发肤去袈裟释胡服被绫
罗。龙曰。抱一以逍遥。唯寂以致诚。剪发毁
容改服变形。彼谓我辱我弃彼荣。故无
心于贵而愈贵。无心于足而愈足矣。其机
辩适时皆此类也。时竺叔兰初译放光经。龙
既素乐无相。得即披阅旬有馀日。便就开
讲。后不知所终矣。孙绰为之赞曰。小方
易拟。大器难像。桓桓孝龙。剋迈高广。物
竞宗归。人思效仰。云泉弥漫。兰风[月*(夸-大+八)]向。

康僧渊。本西域人。生于长安。貌虽梵人语
实中国。容止详正志业弘深。诵放光道行二
卷四 第 347a 页 T50-0347.png
波若。即大小品也。晋成之世。与康法畅支
敏度等俱过江。畅亦有才思善为往复。著
人物始义论等。畅常执麈尾。行每值名
宾辄清谈尽日。庾元规谓畅曰。此麈尾何
以常在。畅曰。廉者不取贪者不与。故得常
在也。敏度亦聪哲有誉。著译经录今行
于世。渊虽德愈畅度而别以清约自处。常
乞丐自资人未之识。后因分卫之次遇陈郡
殷浩。浩始问佛经深远之理。却辩俗书性情
之义。自昼之曛浩不能屈。由是改观。琅
琊王茂弘以鼻高眼深戏之。渊曰。鼻者面
之山。眼者面之渊。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
则不清。时人以为名答。后于豫章山立寺。
去邑数十里带江傍岭林竹郁茂。名僧胜
达响附成群。以常持心梵经空理幽远
故。偏加讲说。尚学之徒往还填委。后卒于
寺焉。

法雅。河间人。凝正有器度。少善外学长
通佛义。衣冠士子咸附咨禀。时依门徒并
世典有功未善佛理。雅乃与康法朗等。以
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格
义。乃毗浮相昙等。亦辩格义以训门徒。
雅风采洒落善于枢机。外典佛经递互讲
说。与道安法汰每披释凑疑共尽经要。后
立寺于高邑。僧众百馀训诱无懈。雅弟子昙
习祖述先师善于言论。为伪赵太子石
宣所敬云。

康法朗。中山人。少出家善戒节。尝读经见
双树鹿苑之处。郁而叹曰。吾已不值圣人。
卷四 第 347b 页 T50-0347.png
宁可不睹圣处。于是誓往迦夷仰瞻遗
迹。乃共同学四人发迹张掖。西过流沙
行经三日。路绝人踪。忽见道傍有一故寺。
草木没人中有败屋两间。间中各有一人。
一人诵经。一人患痢。两人比房不相料理。
屎尿纵横举房臭秽。朗谓其属曰。出家同
道以法为亲。不见则已。岂可见而舍耶。朗
乃停六日为洗浣供养。至第七日见此房中
皆是香华。乃悟其神人。因语朗云。比房是
我和上。已得无学可往问讯。朗往问讯。因
语朗云。君等诚契皆当入道。不须远游诸
国。于事无益。唯当自力行道勿令失时。
但朗功业尚小未纯未得所愿。当还真
丹国作大法师。于是四人不复西行。仍留
此专精业道。唯朗更游诸国研寻经论。
后还中山门徒数百讲法相系。后不知所
终。孙绰为之赞曰。人亦有言。瑜瑕弗藏。
朗公囧囧。能韬其光。敬终慎始。研微辩章。何以取證。冰坚履霜。朗弟子令韶。其
先雁门人。姓吕。少游猎后发心出家事朗
为师。思学有功。特善禅数。每入定或数日
不起。后移柳泉山凿穴宴坐。朗终后刻木
为像。朝夕礼事。孙绰正像论云。吕韶凝神
于中山。即其人也。

竺法乘。未详何人。幼而神悟超绝悬鉴过
人。依竺法护为沙弥。清真有志气。护甚嘉
焉。护既道被关中。且资财殷富。时长安有
甲族欲奉大法。试护道德伪往告急求钱
二十万。护未答。乘年十三侍在师侧。即
卷四 第 347c 页 T50-0347.png
语曰。和上意已相许矣。客退后乘曰。观此
人神色非实求钱。将以观和上道德何如
耳。护曰吾亦以为然。明日此客率其一宗百
馀口。诣护请受戒具。谢求钱之意。于是
师资名布遐迩。乘后西到燉煌立寺延学。
忘身为道。诲而不勌。使夫豺狼革心戎狄
知礼。大化西行乘之力也。后终于所住。孙
绰道贤论以乘比王浚冲。论云。法乘安丰少
有机悟之鉴。虽道俗殊操阡陌可以相准。
高士季颙为之赞传。乘同学竺法行竺法存。
并山栖履操知名当世矣。

竺潜字法深。姓王。琅琊人。晋丞相武昌郡
公敦之弟也。年十八出家。事中州刘元真
为师。元真早有才解之誉。故孙绰赞曰。索
索虚衿。翳翳闲冲。谁其体之。在我刘公。谈
能彫饰。照足开矇。怀抱之内。豁尔每融。潜
伏膺已后剪削浮华崇本务学。微言兴化
誉洽西朝。风姿容貌堂堂如也。至年二十四
讲法华大品。既蕴深解复能善说。故观风
味道者。常数盈五百。晋永嘉初避乱过江。
中宗元皇及肃祖明帝。丞相王茂弘大尉庾
元规。并钦其风德友而敬焉。建武太宁中。
潜恒著屐至殿内。时人咸谓方外之士。以
德重故也。中宗肃祖升遐王庾又薨。乃隐
迹剡山以避当世。追踪问道者已复结旅
山门。潜优游讲席三十馀载。或畅方等。或
释老庄。投身北面者莫不内外兼洽。至哀
帝好重佛法。频遣两使慇勤徵请。潜以诏
旨之重暂游宫阙。即于御筵开讲大品。上
卷四 第 348a 页 T50-0348.png
及朝士并称善焉。于时简文作相。朝野以
为至德。以潜是道俗标领。又先朝友敬尊
重。挹服顶戴兼常。迄乎龙飞虔礼弥笃。潜
尝于简文处遇沛国刘惔。惔嘲之曰。道
士。何以游朱门。潜曰。君自睹其朱门。贫道
见为蓬户。司空何次道懿德纯素笃信经
典。每加祇崇遵以师资之敬数相招请。屡
兴法祀。潜虽复从运东西。而素怀不乐。
乃启还剡之仰山遂其先志。于是逍遥林
阜以毕馀年。支遁遣使求买仰山之侧沃
洲小岭。欲为幽栖之处。潜答云。欲来辄给。
岂闻巢由买山而隐遁。后与高丽道人
书云。上座竺法深。中州刘公之弟子。体德贞
峙道俗纶综。往在京邑维持法网。内外具
瞻弘道之匠也。顷以道业靖济不耐尘俗。
考室山泽修德就闲。今在剡县之仰山。
率合同游论道说义。高栖皓然遐迩有咏。
以晋宁康二年卒于山馆。春秋八十有九。
烈宗孝武诏曰。深法师理悟虚远风鉴清贞。
弃宰相之荣。袭染衣之素。山居人外笃勤
匪懈。方赖宣道以济苍生。奄然迁化用痛
于怀。可赙钱十万星驰驿送。孙绰以深
比刘伯伦。论云。深公道素渊重有远大之
量。刘伶肆意放荡以宇宙为小。虽高栖
之业刘所不及。而旷大之体同焉。时仰山
复有竺法友。志业强正博通众典。尝从深
受阿毗昙。一宿便诵深曰。经目则讽见称
昔人。若能仁更兴大晋者。必取汝为五百
之一也。年二十四。便能讲说。后立剡县城
卷四 第 348b 页 T50-0348.png
南台寺焉。竺法蕴悟解入玄。尤善放光波
若。康法识亦有义学之功。而以草隶知名。
尝遇康昕。昕自谓笔道过识。识共昕各
作右军草。傍人窃以为货。莫之能别。又
写众经甚见重之。竺法济幼有才藻。作
高逸沙门传。凡此诸人皆潜之神足。孙绰并
为之赞不复具抄。

支遁字道林。本姓关氏。陈留人。或云河东林
虑人。幼有神理聪明秀彻。初至京师。太原
王濛甚重之曰。造微之功不减辅嗣。陈郡
殷融尝与卫玠交。谓其神情俊彻后进莫
有继之者。及见遁叹息以为重见若人。家
世事佛。早悟非常之理。隐居馀杭山。深
思道行之品。委曲慧印之经。卓焉独拔得自
天心。年二十五出家。每至讲肆善标宗会。
而章句或有所遗。时为守文者所陋。谢安
闻而善之曰。此乃九方堙之相马也。略其
玄黄而取其骏逸。王洽刘恢殷浩许询郗超
孙绰桓彦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谢长遐袁
彦伯等。并一代名流。皆著尘外之狎。遁尝
在白马寺。与刘系之等。谈庄子逍遥篇云。
各适性以为逍遥。遁曰。不然。夫桀蹠以残
害为性。若适性为得者。从亦逍遥矣。于是
退而注逍遥篇。群儒旧学莫不叹服。后还
吴立支山寺。晚欲入剡。谢安为吴兴与
遁书曰。思君日积计辰倾迟。知欲还剡自
治。甚以怅然。人生如寄耳。顷风流得意之事
殆为都尽。终日戚戚触事惆怅。唯迟君来
以晤言消之。一日当千载耳。此多山县
卷四 第 348c 页 T50-0348.png
闲静差可养疾。事不异剡而医药不同。必
思此缘副其积想也。王羲之时在会稽。素
闻遁名未之信。谓人曰。一往之气何足言。
后遁既还剡经由于郡。王故诣遁观其风
力。既至。王谓遁曰。逍遥篇可得闻乎。遁乃
作数千言。标揭新理才藻惊绝。王遂披衿
解带。流连不能已。仍请住灵嘉寺。意存
相近。俄又投迹剡山。于沃洲小岭立寺行
道。僧众百馀常随禀学。时或有堕者遁乃
著座右铭。以勖之曰。勤之勤之。至道非弥。
奚为淹滞。弱丧神奇。茫茫三界。眇眇长[襾/(革*马)]。
烦劳外凑。冥心内驰殉赴钦渴。缅邈忘疲。
人生一世。涓若露垂。我身非我。云云谁施。
达人怀德。知安必危。寂寥清举。濯累禅池。
谨守明禁。雅玩玄规。绥心神道。抗志无为。
寮朗三蔽。融冶六疵。空同五阴。豁虚四支。非指喻指。绝而莫离。妙觉既陈。又玄其
知。婉转平任。与物推移。过此以往。勿思
勿议。敦之觉父志在婴儿。时论以遁才堪
经赞。而洁己拔俗有违兼济之道。遁乃作
释矇论。晚移石城山。又立栖光寺。宴坐山
门游心禅苑。木喰涧饮浪志无生。乃注安
般四禅诸经及即色游玄论圣不辩知论道
行旨归学道诫等。追踪马鸣蹑影龙树。义
应法本不违实相。晚出山阴讲维摩经。
遁为法师。许询为都讲。遁通一义。众人咸
谓询无以厝难。询设一难。亦谓遁不复能
通。如此至竟两家不竭。凡在听者咸谓审
得遁旨。回令自说得两三反便乱。至晋哀
卷四 第 349a 页 T50-0349.png
帝即位。频遣两使徵请出都。止东安寺讲
道行波若。白黑钦崇朝野悦服。太原王濛。
宿构精理。撰其才词往诣遁作数百语。
自谓遁莫能抗。遁乃徐曰。贫道与君别来
多年。君语了不长进。濛惭而退焉。乃叹曰。
实缁钵之王何也。郤超问谢安。林公谈何
如嵇中散。安曰。嵇努力裁得去耳。又问何如
殷浩。安曰亹亹论辩恐殷制支。超拔直上
渊源。浩实有惭德。郤超后与亲友书云。
林法师神理所通玄拔独悟。实数百年来
绍明大法令真理不绝一人而已。遁淹留京
师涉将三载。乃还东山。上书告辞曰。遁顿
首言。敢以不才希风世表。未能鞭后用
愆灵化。盖沙门之义法出佛圣。彫纯反
朴绝欲归宗。游虚玄之肆。守内圣之则。
佩五戒之贞。毗外王之化。谐无声之乐。
以自得为和。笃慈爱之孝。蠕动无伤。衔
抚恤之哀。永悼不仁。秉未兆之顺。远防宿
命。挹无位之节。履亢不悔。是以哲王御
南面之重。莫不钦其风尚安其逸轨探其
顺心略其形敬。故令历代弥新矣。陛下天
钟圣德雅尚不勌。道游灵模日昃忘御
可谓钟鼓晨极声振天下。清风既邵莫不。
幸甚。上愿陛下齐龄二仪弘敷至化。去陈
信之妖诬寻丘祷之弘议。绝小涂之致泥。
奋宏辔于夷路。若然者太山不淫季氏之旅
得一以成灵。王者非圆丘而不禋。得一以
永贞。若使贞灵各一人神相忘。君君而下无
亲举。神神而咒不加灵。玄德交被民荷冥
卷四 第 349b 页 T50-0349.png
祐。恢恢六合。成吉祥之宅。洋洋大晋。为元
亨之宇。常无为而万物归宗。执大象而天
下自往。国典刑杀则有司存焉。若生而非惠
则赏者自得。戮而非怒则罚者自刑。弘公器
以厌神意。提铨衡以极冥量。所谓天何言
哉。四时行焉。贫道野逸东山与世异荣。菜
蔬长阜漱流清[坚-臣+(虍-七+(一/谷))]。[糸*监]缕毕世绝窥皇阶。不
悟乾光曲曜猥被蓬荜。频奉明诏使诣上
京。进退惟谷不知所厝。自到天道屡蒙
引见。优以宾礼策以微言。每愧才不拔滞
理无拘新。不足对扬玄模允塞视听。踧
踖侍人流汗位席。曩四翁赴汉于木蕃魏。
皆出处有时默语适会。今德非昔人。动静
乖哀。游魂禁省。鼓言帝侧。将困非据何
能有为。且岁月僶俛感若斯之叹。况复同志
索居综习辽落。延首东顾孰能无怀。上愿
陛下时蒙放遣归之林薄。以鸟养鸟所荷
为优。谨露板以闻申其愚管。裹粮望路伏
待慈诏。诏即许焉资给发遣事事丰厚。一时
名流并饯离于征虏蔡子叔前至近遁而坐。
谢万石后至值蔡暂起。谢便移就其处。蔡
还合褥举谢掷地。谢不以介意。其为时贤
所慕如此。既而收迹剡山毕命林泽。人尝
有遗遁马者。遁爱而养之。时或有讥之
者。遁曰。爱其神骏聊复畜耳。后有饷鹤者。
遁谓鹤曰。尔冲天之物。宁为耳目之玩乎
遂放之。遁幼时尝与师共论物类。谓鸡卵
生用未足为杀。师不能屈。师寻亡。忽见
形投卵于地。㲉破雏行。顷之俱灭。遁乃感
卷四 第 349c 页 T50-0349.png
悟。由是蔬食终身。遁先经馀姚坞山中住。
至于名辰犹还坞中。或问其意。答云。谢
安在昔数来见辄移旬日。今触情举目莫
不兴想。后病甚。移还坞中。以晋太和元年
闰四月四日终于所住。春秋五十有三。即
窆于坞中。厥冢存焉。或云终剡。未详。郤
超为之序传袁宏为之铭赞。周昙宝为之
作诔。孙绰道贤论以遁方向子期。论云。支
遁向秀雅尚庄老。二子异时风好玄同矣。又
喻道论云。支道林者。识清体顺而不对于物。
玄道冲济与神情同任。此远流之所以归
宗。悠悠者所以未悟也。后高士戴逵行经
遁墓。乃叹曰。德音未远而拱木已繁。冀神理
绵绵不与气运俱尽耳。遁有同学法虔。精
理入神先遁亡。遁叹曰。昔匠石废斥于郢
人。牙生辍弦于钟子。推己求人良不虚
矣宝契既潜发言莫赏。中心蕴结余其亡矣。
乃著切悟章。临亡成之。落笔而卒。凡遁所
著文翰。集有十卷。盛行于世。时东土复有
竺法仰者。慧解致闻。为王坦之所重。亡
后犹见形。诣王勖以行业焉。

于法兰。高阳人。少有异操。十五出家。便以
精勤为业。研讽经典以日兼夜。求法
问道必在众先。迄在冠年风神秀逸。道
振三河名流四远。性好山泉多处岩[坚-臣+(虍-七+(一/谷))]。
尝于冬月在山冰雪甚厉。时有一虎来
入兰房。兰神色无忤虎亦甚驯。至明旦雪
止乃去。山中神祇常来受法。其德被精灵。
皆此类也。后闻江东山水剡县称奇。乃徐
卷四 第 350a 页 T50-0350.png
步东瓯远瞩嶀嵊。居于石城山足。今之元
华寺是也。时人以其风力比庾元规。孙绰
道贤论。以比阮嗣宗。论云。兰公遗身高尚
妙迹。殆至人之流。阮步兵傲独不群。亦兰
之俦也。居剡少时。欻然叹曰。大法虽兴经
道多阙。若一闻圆教夕死可也。乃远适西
域欲求异闻。至交州遇疾终于象林。沙
门支遁追立像。赞曰。于氏超世综体玄旨。
嘉遁山泽。驯洽虎兕。别传云。兰亦感枯泉
漱水。事与竺法护同。未详。又有竺法兴支
法渊于法道。与兰同时比德。兴以洽见知
名。渊以才华著称。道以义解驰声矣。

于法开。不知何许人。事兰公为弟子。深思
孤发独见言表。善放光及法华。又祖述耆
婆妙通医法。尝乞食投主人家。值妇人在
草危急众治不验举家遑扰。开曰。此易治
耳。主人正宰羊欲为淫祀。开令先取少肉
为羹进竟因气针之。须臾羊膜裹儿而出。
升平五年孝宗有疾。开视脉知不起不肯
复入。康献后令曰。帝小不佳咋呼于公视
脉。亘到门不前种种辞惮。宜收付廷尉。
俄而帝崩。获免还剡石城。续修元华寺。后
移白山灵鹫寺。每与支道林争即色空义。
庐江何默申明开难。高平郤超宣述林解。并
传于世。开有弟子法威。清悟有枢辩。故孙
绰为之赞曰。易曰翰白。诗美蘋藻。斑如
在场。芬若停潦。于威明发。介然遐讨。有洁
其名。无愧怀抱。开尝使威出都经过山阴。
支遁正讲小品。开语威言。道林讲比汝至。
卷四 第 350b 页 T50-0350.png
当至某品中。示语攻难数十番云。此中旧
难通。威既至郡。正值遁讲。果如开言。往复
多番遁遂屈。因厉声曰。君何足复。受人寄
载来耶。故东山谚云。深量开思林谈识记。
至哀帝时累被诏徵乃出京讲放光经。
凡旧学抱疑莫不因之披释。讲竟辞还东
山。帝恋德慇勤。䞋钱绢及步舆并冬夏之
服。谢安王文度悉皆友善。或问法师高明刚
简。何以医术经怀。答曰。明六度以除四
魔之病。调九候以疗风寒之疾。自利利人
不亦可乎。年六十卒于山寺。孙绰为之目
曰。才辩纵横。以数术弘教。其在开公乎。

于道邃。燉煌人。少而失荫叔亲养之。邃孝
敬竭诚若奉其母。至年十六出家事兰公
为弟子。学业高明内外该览。善方药美书
札。洞谙殊俗尤巧谈论。护公常称邃高简
雅素有古人之风。若不无方为大法梁栋
矣。后与简公俱过江。谢庆绪大相推重。性
好山泽在东多游履名山。为人不屑毁
誉。未尝以尘近经抱。后随兰适西域。于
交趾遇疾而终。春秋三十有一矣。郗超图
写其形。支遁著铭。赞曰。英英上人。识通理
清。朗质玉莹。德音兰馨。孙绰以邃比阮咸。
或曰。咸有累骑之讥。邃有清冷之誉。何得
为匹。孙绰曰。虽迹有洼隆高风一也。喻道
论云。近洛中有竺法行谈者以方乐令。江
南有于道邃识者以对胜流。皆当时共所
见闻。非同志之私誉也。

竺法崇。未详何人。少入道以戒节见称。
卷四 第 350c 页 T50-0350.png
加又敏而好学。笃志经记而尤长法华一
教。尝游湘州麓山。山精化为夫人。诣崇请
戒。舍所住山以为寺。崇居之少时。化洽
湘土。后还剡之葛岘山。茅庵涧饮取欣禅
慧。东瓯学者竞往凑焉。与隐士鲁国孔淳之
相遇。每盘游极日。辄信宿妄归。披袊顿
契。自以为得意之交也。崇乃叹曰。缅想人
外三十馀年。倾盖于兹不觉老之将至。后
淳之别游。崇咏曰。皓然之气犹在心目。山
林之士往而不反。其若人之谓乎。崇后卒
于山中。著法华义疏四卷云。时剡东仰山
复有释道宝者。本姓王。琅琊人。晋丞相道
之弟。弱年信悟避世辞荣。亲旧谏止莫之
能制。香汤澡浴将就下发。乃咏曰。安知万
里水。初发滥觞时。后以学行显焉。

竺法义。未详何许人。年十三遇深公便问。
仁利是君子所行。孔丘何故罕言。深曰。物鲜
能行是故罕言。深见其幼而颖悟。劝令出
家。于是栖志法门从深受学。游刃众典
尤善法华。后辞深出京。复大开讲席。王导
孔敷并承风敬友。至晋兴宁中。更还江左
憩于始宁之保山。受业弟子常有百馀。至
咸安二年。忽感心气疾病。常存念观音。乃
梦见一人破腹洗肠。觉便病愈。傅亮每云。
吾先君与义公游处。每闻说观音神异莫
不大小肃然。晋宁康三年孝武皇帝遣使
徵请出都讲说。晋太元五年卒于都。春秋七
十有四矣。帝以钱十万买新亭岗为墓。起
塔三级。义弟子昙爽。于墓所立寺。因名新
卷四 第 351a 页 T50-0351.png
亭精舍。后宋孝武南下伐凶。銮旆至止式宫
此寺。及登禅复幸禅堂。因为开拓。改曰中
兴。故元嘉末童谣云。钱唐出天子。乃禅堂之
谓。故中兴禅房犹有龙飞殿焉。今之天安是
也。

竺僧度。姓王。名晞。字玄宗。东莞人也。虽少
出孔微。而天姿秀发。至年十六神情爽
拔卓尔异人。性度温和乡邻所羡。时独与
母居。孝事尽礼。求同郡杨德慎女。亦乃衣
冠。家人女字苕华。容貌端正又善坟籍。与
度同年。求婚之日即相许焉。未及成礼。苕
华母亡。顷之苕华父又亡。庶母亦卒。度遂
睹世代无常。忽然感悟。乃舍俗出家。改名
僧度。迹抗尘表避地游学。苕华服毕自惟
三从之义无独立之道。乃与度书。谓发肤不
可伤毁。宗祀不可顿废。令其顾世教。改
远志曜翘烁之姿于盛明之世。远休祖考之
灵。近慰人神之愿。并赠诗五首。其一篇曰。
大道自无穷。天地长且久。巨石故叵消。芥
子亦难数。人生一世间。飘忽若过牖。荣华
岂不茂。日夕就彫朽。川上有馀吟。日斜思
鼓缶。清音可娱耳。滋味可适口罗纨可饰
躯。华冠可曜首。安事自剪削。耽空以害
有。不道妾区区。但令君恤后。度答书曰。
夫事君以治一国。未若弘道以济万邦。
安亲以成一家。未若弘道以济三界。发
肤不毁俗中之近言耳。但吾德不及远。未
能兼被。以此为愧。然积篑成山。亦冀从
微之著也。且披袈裟振锡杖。饮清流咏
卷四 第 351b 页 T50-0351.png
波若。虽公王之服八珍之膳铿锵之声炜晔
之色。不与易也。若能悬契则同期于泥洹
矣。且人心各异。有若其面。卿之不乐道。犹
我之不慕俗矣杨氏长别离矣。万世因缘于
今绝矣。岁聿云暮时不我与。学道者当以
日损为志。处世者当以及时为务。卿年
德并茂。宜速有所慕。莫以道士经心而
坐失盛年也。又报诗五篇。其一首曰。机运
无停住。倏忽岁时过。巨石会当竭。芥子岂
云多。良由去不息。故令川上嗟。不闻荣
启期。皓首发清歌。布衣可暖身。谁论饰绫
罗。今世虽云乐。当奈后生何。罪福良由
己。宁云己恤他。度既志怀匪石不可回
转。苕华感悟亦起深信。度于是专精佛法。
披味群经著毗昙旨归亦行于世。后不知
所终。时河内又有竺慧超者。亦行解兼著。
与高士雁门周续之友善。注胜鬘经焉。
高僧传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