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释氏资鉴-元-熙仲唐下¶

唐下¶ 第 206c 页
历朝释氏资鉴卷第八
闽扆峰沙门 熙仲 集

* 唐下

穆宗 岁辛丑。改元长庆。正月。卢龙节度刘总。举幽
燕二十馀郡归朝。总既杀父。又杀其兄。心常自疑。数
见父兄。常于府舍饭僧数百。使昼夜为佛事。每视事
退。则处其中。或处它室。则惊悸不能寐。晚年惧甚。奏
乞弃官为僧。诏旨赐总名大觉。暑所居第。为报恩寺。
遣中使以紫僧服。及天平节钺侍中诰并赐之。惟其
所择诏未至。总巳剃发为僧矣(通鉴)

白居易。初由中书舍人。出为杭州刺史。谒鸟窠禅师。
见之。栖长松上。居易问曰。师住处其险。师曰。大守危
险尤甚。曰。弟子位镇山河。何险之有。师曰。薪火交煎。
识浪不停。得非险乎。又问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
虽说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居易钦叹。

甲辰 四年。观察使王智兴。以上十二月生日。请于
泗州置戒坛度僧尼以资福。制可。自元和以来。敕禁
此弊。智兴欲聚货财。首请置坛。于是四方辐凑。江淮
尤甚。智兴家赀累钜万。由是也。又诒言。天子诞月。请
筑坛度人以资福。诏可。浙西观察使李德裕。劾奏不
纳。智兴为坛。泗州愿募度者输钱二千。则不勘诰。自
淮而右户三丁男。必一男为僧。规影猺赋。所度无算。
苏常齐民。十固八九。不如禁遏。则前至诞月。江淮失
唐下¶ 第 207a 页 X76-0207.png
丁。男六十万。不为细变。有诏徐州禁止(是年正月穆宗崩敬宗即
位通鉴)。

乙巳 敬宗。宝历元年。尚书李翱。字习之。刺朗州。慕
药山惟俨禅师之道。谒见。山诵经不[(厂@?)*页]。李曰。见面不
如闻名。山呼太守。李应诺。山云。何得贵耳而贱目。李
谢之曰。如何是道。山以手指上。复指下云会么。曰。不
会。山云。云在青天。水在瓶。李忻然答以偈。炼得身形
似鹤形。一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通无馀事。云在青
天水在瓶。又问。如何是戒定慧。山云。这里无此闲家
具。李云。莫测玄旨。师云。欲得保任此事。真须向高高
峰顶立。深深海底行。闽閤中物舍不得便成渗漏。李
辞去。一夕药山。登峰顶见云开月朗。大笑一声。声落
丰阳八九十里。翱闻之。寄以偈云。选得幽居惬野情。
终年无送示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笑一
声。李着复性书三篇。其一篇谓。情昏则性慝。忘情则
复性。诚则明。明则尽性命之道。二谓。无思则寂照。致
知在格物。三谓。昏而不思。终不明道○丞相于公頔。
谓紫玉山通禅师佛法至理。请师一言。师云。佛法至
理。须去其情理。公云。便请。师云。问将来。于云。如何是
佛。师召云。于頔。頔应喏。师云。更莫别求。公未省。药山
禅师。闻之乃曰。可惜于家汉子。生向紫玉山中埋却。
于公闻其语。便躬去见药山。山见乃问。闻相公在紫
玉。大作佛事是否。于云。不敢承。闻大师慈悲有语相
救。今日特来。山云有疑但问。于云。如何是佛。山召相
唐下¶ 第 207b 页 X76-0207.png
公。公应喏。山云是什么。公乃有省。遂礼谢。

许侍郎到上蓝僧堂内。问首座年多少。座云六十八。
许云僧腊多少。曰四十七。许曰。圣僧几夏。首座云。与
虚空同受戒。许乃拍床云。下官吃饭不似。首座吃盐
多。

丙午 二年。越州沙门昙彦。与许询元度同造一塔。
塔未就而询亡。彦寿一百二十。犹待询后身。为岳阳
王肃察。来抚越入寺见彦。彦曰。许元度来何暮。昔日
浮屠今如故。王忽悟前身造塔之事。如昨日焉。遂毕
其塔(今应天塔是也。石刻)○昙彦住龙兴寺。大殿隳坏。众请修
之。彦曰。非老僧缘力也。后三百年有绯衣功德主。来
兴此殿。寺众刻石记之。及是裴公肃守越。施俸修之。
彦师悬记。于是乎应绯衣裴字。萧乃相国休之父也。

宝历二年岁丙午。十二帝崩○文宗即位。

丁未 改元太和。

己酉 三年苏州重玄寺。刊石壁经成。白居易为碑。
略云。夫开示悟入。诸佛知见。以了义度无边。以圆教
垂无穷。莫尊于法华经。凡六万九千五百五言。證无
生忍。造不二门。住不思议解脱。莫极于维摩经。凡二
万七千九十二言。摄四生九类。入无馀涅槃。实无得
度者。莫先于金刚经。凡五千八十七言。坏罪集福。净
一切恶道。莫急于尊胜陀罗尼经。凡三千二十言。应
念随愿生极乐国。莫急于弥陀经。凡一千八百言。用
正见观真相。莫出普贤行法经。凡六千九百九十言。
唐下¶ 第 207c 页 X76-0207.png
诠自性认本觉。莫深于实相法密经。凡三千一百五
言。空法尘依佛智。莫过于般若心经。凡二百五十八
言。是八种经。具十二部三乘之要旨。万佛之秘藏尽
(本文集)○乐天以所居为佛寺。画阿弥陀佛像。而礼
事之。自为记曰。我本师释迦如来说言。西方有世界。
号极乐。无八苦四恶道故也。其国号净土。以无三毒
五浊业故也。其佛号阿弥陁。以寿无量功德相好光
明无量故也。弟子白居易。当衰暮之岁。中风痹之疾。
𦘕西方世界一部。稽首胡跪佛前而赞曰。极乐世界
诸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老我病者。同生无
量寿佛所(龙舒净土文)○乐天白居易。被遇宪宗。为当路
所忌。文宗朝。太子大傅。赠左仆射。遂隐焉。志不得施
乃放意文酒。能顺情自适。托佛生死之说。若忘形骸
者。经月不茹荤。后与弟行简敏中友爱。所居履道里
疏沼。种树架石。楼香山。凿八节滩。号醉吟先生。与香
山僧如满。结香火社。自称香山居士。寿七十五。赠尚
书左仆射。

庚戌 大和四年五月。侍御刘轲。作福州东山圣泉
法华院记。略云。天下精刹。往往称闽州胜绝。有东山
法华院。为东南法窟之一。景龙初。有神僧怀道。始卜
于爱同之西卓。一泉腾涌喷出。两道分注。一注厨濯。
一流为池。乃记谶曰。缩去离乱。涌来太平。邻寺有泉。
此泉不灵。继有怀一居之。一之后。智常居之。常有天
童密侍。舍利潜降。山神听经。闽中佛法。实自三大师
唐下¶ 第 208a 页 X76-0208.png
始焉。是院不宿女子。不入荤血。真绝特也。

辛亥 五年。帝好嗜蛤蜊。一日御厨有劈不开者。帝
异之。焚香默祷。俄而乃开。有一菩萨像。帝惊异。有旨
送兴善寺供养。因问侍臣。此何祥瑞。或对。终南山有
惟政禅师。深明佛法。请诏问之。常乃召而问之。奏对
曰。臣闻。物无虚应。此乃启陛下之信心。经云。应以菩
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帝曰。菩萨形今
见矣。未闻其说法何也。对曰。睹此以为常耶。非常耶。
信耶。不信耶。帝曰。希奇之事。朕深信之。师曰。陛下以
闻说法竟。帝大悦。诏天下寺院。并立观音菩萨像供
(传灯)

乙卯 九年七月。李训奏。僧尼猥多。耗蠹公私。诏所
在试僧尼。诵经不中格。皆勒妇俗禁置寺及私度僧
(通鉴)○十月。郑注欲收僧尼之誉。固请罢沙汰。从之(仝上)
○杜悰。太和之末。为凤翔节度。有诏沙汰僧尼。时有
五色云。现于岐山。山近法门寺。民间皆言。佛骨降祥。以
僧尼不安之故。监军欲奏之。悰曰。云物变色。阿祥之
有。佛若果爱僧尼。当现于京师。未几获白兔。监军又
欲奏曰。此西方之瑞也。悰曰野兽未驯。且宜畜之。旬
日而毙。监军又悦。以为掩蔽圣应。独𦘕图献之。及郑
注代悰镇凤翔。注奏紫云现。又献白雉。是岁八月有
甘露。降于紫宸殿前樱桃枝上。帝亲临尝之。百官称
贺○唐书所载。李训字子垂。文宗朝。起于流人。一岁
至宰相。尝建言。天下浮屠避徭赋。耗国衣食。清行不
唐下¶ 第 208b 页 X76-0208.png
如者。令还为民。既莅政自白罢之。因以市恩。后因诛
宦官事泄。训党千馀人悉斩首。训走入终南山。依浮
屠宗密。欲剃其发而慝之。其徒不可。乃奔凤翔。为[悯-民+幸]
屋将所执。械而束之。训恐为宦者酷辱析监者曰。得
赏不如持首去。乃斩之。宗密因慝训。为宦者所捕。将
杀之。宗密怡然曰。与训游久。浮屠困则杀。死固其分。
乃壮而释之。

丙辰 改元开成。

戊午 三年三月。僧统澄观示寂。师生历九朝。为七
帝门师。春秋一百有二。僧腊八十有三。身长九尺四
寸。垂手过膝。目夜发光。昼示不瞬。才供二笔。声韵如
钟。文宗以祖圣崇仰。辍朝三日。奉全身塔于终南山。
未几有梵僧到阙奏称。于葱岭见使者。凌虚而过。问
之。答曰。北印土文殊堂神也。东取华严菩萨大牙。归
国供养。有旨启塔。果失一牙。唯三十九牙存焉。遂阇
维。舍利光明莹润。舌似红莲色。塔曰妙觉。裴休撰碑
(本传)

庚申 开成五年正月。文宗崩。武宗即位。僧惟真齐
贤正简说。上以祷祠求福。道士赵归真说以神仙。皆
出入宫禁。上信任其言。九月。召道士赵归真等入内。
修金箓道场。十月。帝升玄坛。亲受法箓。右拾遗王哲
谏云。王业之初。不宜崇信太过。帝不纳(通鉴)○武宗(名炎)
此灭僧之第三武也。

辛酉 改元会昌。六月以道士刘玄静。为光禄大夫。
唐下¶ 第 208c 页 X76-0208.png

甲子 四年以道士赵归真。为左右街道门教授先
生。时帝锐意求仙。归真乘宠。每对必排释氏。宜尽除
去。帝深然之。归真复请。与释氏辨论。有旨召僧道于
麟德殿谈论。法师知玄登论座。辨捷精壮。道流不能
屈。玄因奏。王者本礼乐一献。度吐纳服气。盖山林匹
夫独擅之事。愿陛下不足留神。帝色不平。侍臣讽玄
赋诗以自释。玄立进五篇。有鹤背倾危龙背滑。君王
且住一千年之句。帝知其刺。特放还桑梓(传灯)

乙丑 五年。上恶僧尼耗蠹天下。欲去之。道士赵归
真为谏官。举邓元超与刘玄静。愈排释氏。先毁山野
招提。五月敕。并省天下佛寺。上都两街各留四寺。每
寺留僧三十人。天下节度观察使治所。及同华商汝
州各留一寺。分为三等。上等留僧二十人。中等留十
人。下等五人。馀僧及尼并大秦穆护祅僧(祅兴烟切胡僧也)
皆勤归俗。寺非所应留。立期令所在毁撤。仍遣御史
分道督之。财货田产并没官。寺材以葺公廨驿舍。铜
像钟磬以铸钱(通鉴)○八月诏。谏释教之弊。宣告中外。
凡天下所毁寺。四千六百馀区。归俗僧尼。二十六万
五百人。大秦穆护祅僧二千馀人。毁招提兰若。四万
馀区。收良田数千万顷。奴婢十五万人。所留僧皆𨽻
主客。不𨽻祠部。百官奉表称贺。又诏。东都只留僧二
十人。诸道留二十者减其半。留十人者减三人。留五
人者更不留。五台僧多奔幽州。李德裕召进奏官谓
曰。汝趣白本使五台为将何必不如幽州。将为卒必
唐下¶ 第 209a 页 X76-0209.png
不如幽。州卒何为虚取容纳之。名染于如人口独不见。
近日刘从谏招聚无算。闲人竟有何益。张仲武乃封
二刀。付居庸关曰。有游僧入境则斩之。主客郎中韦
博以为事。不宜大过。李德裕恶之。出为灵武节度副
使○是年十月。上受三洞法[竺-二+禄]于衡山道士刘玄静(通鉴)

丙寅 六年三月。武宗不豫。因服金丹。发背遍体恶
疮。以至躁闷失常。心生狂乱。旬日不能言而崩(三十三岁)
○武宗锐然除去浮屠之法。不免受道家之[竺-二+禄]。以此
见其非。明智不惑。特好恶不同耳(通鉴)○旧史赞曰。昭
肃削浮屠之法。惩桑门之流。志欲矫步丹梯。求珠赤
水。徒见萧衍姚兴之旁学。不悟秦王汉武之妄求。盖
受惑左道之言。故偏斥异方之教。况西来之教。将及
千年。蚩蚩之民。习以成俗。畏其教甚于国法。乐其徒
不异登仙。一朝隳残金像。燔弃胡书结怨于膜拜之
流。犯怒于匹夫之口。帝称其明断。然听斯蔽矣。

宣宗。是年三月即位。五月。宰相李德裕。以专权罢○
敕道士赵归真刘玄静邓元超等十二人。蛊惑先朝。
排毁释氏。赐朝堂杖。杀馀配岭表。流罗浮山。

敕天下
上京两街。先听留两寺外。更各增置八寺。僧尼依前
𨽻功德司。不𨽻主客。所度僧尼。仍令祠部给牒。

废教
八月复兴(通鉴)○三武之君。以循邪恶。下臣之请。说意
剪除。既废之后。随而愈兴。犹霜风之肃物也。亦暂时
矣。如冬后有春之譬。欲尽歼草木者。使冬后无春则
可矣。荀知冬后有春。则何苦自当其恶。而障其为善
唐下¶ 第 209b 页 X76-0209.png
也。于巳何益哉(护法论)

苏辙论曰。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自五帝三王。以形器治天下。导之以礼乐。齐之以政
刑。道行于其间。而民莫之知也。老子体道。而不婴于
物。孔子至以龙比之。东汉以来。佛法始入中国。其道
与老子相出入。皆易所谓。形而上者。而汉之士大夫。
不能明也。魏晋之后。略知之矣。好之笃者。则欲施之
于世。嫉之深者。则欲绝之于世。二者皆非也。佛老之
道。与吾道同。而欲绝之。佛老之教。与吾教异。而欲行
之。皆失之矣。秦姚兴区区一隅。招延缁素。译经谈妙。
至者数千人。而姚氏之亡。曾不旋踵。梁武江南。事佛
前世所未曾见。至于舍身为奴𨽻。父子皆陷于侯景。
议者观秦梁之败。为佛法不足赖也。后魏太武。深信
崔浩。浩不信佛。劝帝斥去僧徒。毁经坏寺。既灭佛法。
而浩亦以非罪赤族。武宗求长生。循于道士之私。夷
佛灭僧。不期年而丹毒遽崩。议者观魏唐之祸。则以
为佛法不可忤矣。二者皆见其一偏耳。佛老之道。非
一人私说也。自在天地而有是道矣。古之君子。以之
治气养心。其高不可婴。其洁不可溷。天地神人皆将
望而敬之。圣人所以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用此道
也。道之于物。无所不在。而尚可非乎。诚以形器治天
下。导之以礼乐。齐之以政刑。道行于其间。而民不知。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泯然不见其
际。而天下化。不亦同孔子之遗意也哉(三苏文)
唐下¶ 第 209c 页 X76-0209.png

宣宗 丁卯改元大中。宪宗第三子。武宗之叔也。微
时武宗嫉其贤。数欲弑之。宦者仇公武潜佑之。事迫
公武为之剃发。作比丘。使远游。故天下名山。多所登
览。至杭之盐官安禅师处。安乃马大师高弟也。一日
预戒知事曰。当有异人至此明日行脚僧数人参礼。
安一见异之。待遇特厚。每接谈话。益加贵气。乃曰。寺
众患斋不供。就求一供疏。帝即为制。安览惊悚。知供
僧持化所获丰厚。乃语帝曰。时至无滞泥蟠嘱以佛
法后事。所留盐官最久帝离杭到百丈山。题诗云。大
雄真迹枕危峦。梵字层楼峻万间。日月每从肩上遇。
山河长左掌中观。仙花不间三春秀。灵境无时六月
寒。更有上方人罕到。朝钟暮罄碧云端。

帝一日。与香
严间禅师。到栖贤上。方同看瀑布联句。香严云。穿云
透石不辞劳。远处方知出处高。帝续云。溪润岂能留
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本山石刻)○帝到黄蘖。见运禅师。
运一日礼拜。帝问曰。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
用礼何为。蘖云。常礼如是事。帝曰。用礼何为。蘖便掌。
帝曰。太粗生。蘖又掌云。这里说什么粗细。又掌后来
雪窦显禅师颂云。凛凛威风不自誇。端居寰海定龙
蛇。大中天子曾轻触。三度亲遭弄爪牙。帝为僧名琼
(僧传)○帝居藩邸。尝有异梦。如汉明故事。始龙跃之
年。朝宰百官迎立。即皇帝位。接对群僚。处决庶务。中
外翕然。方知其隐德焉。即位之初。思见盐官安公。公
巳化去久矣。帝追悼以诗云。像季何教祸所钟。释门
唐下¶ 第 210a 页 X76-0210.png
光彩丧骊龙。香阶懒踏初生草。抵掌悲看异日容。玉
柄永离三教座。金鸣长镇万年踪。知师下界因缘尽。
应上诸天第几重。安公真赞(亡名)。巳将世界等微尘。
空里浮华梦里身。勿谓龙颜便分别。故应天眼识天
(坡诗住)

武宗信外道。忌叔之贤。沉之宫厕。仇公武。知宣宗圣
明。密卫为僧。同游天下。留盐官安公会中最久。武宗
信外道之惑。尽毁吾教。未几反毒其巳。宣宗登位。悉
复兴之。虽佛法隆替。系于是。然庸讵知其力非安公
致之耶。仇公武之德不愧汉邴吉。而新史略之。独班
班见于安禅师之传。为叹也(林间录)

大中元年闰月敕。应会昌五年所废寺。有僧能营葺
者。听自居之。有司毋得禁止。是居相反会昌之政。故
僧尼之弊。皆复旧(通鉴)○三月。诏曰。释氏之教。有资为
理之源。中国久行其道。前朝𨤲革过当。事体乖谬。其
天下灵山胜境。应会昌五年所废寺宇可仍旧修复
住持(旧史)

戊辰 二年。观察使裴休守宣城。尝与名缁讲道。门
人谓公曰。敢问三界之言未立。人不知修行。不见因
果。介景福者。不为之少。洎斯教也。行乎中夏。愚人畏
罪捐其恶。贤人望福增其善。增之不巳。则至今当尽
善矣。捐之不巳。则至今当无恶矣。何昏迷暴虐。无减
于秦汉之前。福慧聪明。不增于魏晋之后。归之者殊
途辐凑。立之者万法雪兴。宜使吾人尽升觉路。不宜
唐下¶ 第 210b 页 X76-0210.png
蚩蚩庶类。由古及今。若斯之迷也。由此之固。庸非溺
乎。公笑谓之曰。大明肇启。法不齐备。圣人继出。代天
为工。结绳画卦。文质滋改。一圣立一法生。天道人事
显若符契。夫燧人氏之未有火也。则天无火星。人无
火食。龟无火兆。物无火灾必矣。少昊氏之未理金也。
则天无金星。人无金用。龟无金兆。物无金灾必矣。及
圣人攻木出火。锻石取金。于是乎精芒主宰。腾变上
下。则知世法人事。随圣人也。考精神之源。穷性命之
表。作大方便。护于群生。群生受之而不知。盖由天运
行。物以生茂。皆谓自巳。孰知其然也。于是问者廓然
自得佛教味。及诏许立寺而宣之。士民相鼓以万。请
先立之于宣郛。遂复新兴寺焉○相国裴公。开元壬
戌初。刺筠州。入大安寺。问寺主。壁间何画。云高僧真
仪。公云。真仪可观。高僧何在。众无对。公云。此间莫有
禅僧么。云近有一僧。投寺执役。颇似禅僧。即请至。公
问适来。问诸禅德。众各各辞。请上座。下一转语。师曰。
便请问。公举前话。师高声召裴休。公应喏。师云。在什
么处。公当下知归。如获髻珠。即希运师也。乃迎至州。
憩龙兴寺问道。遂以所解一篇呈师。师接得便坐。却
乃云。任么会。犹较些子。形于纸笔。何有吾宗。公少顷
复赋诗云。自从大士传心印。额有圆珠七尺躯。挂锡
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滨。一千龙象随高躅。万
里香花结胜因。拟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
师酬云。心如大海无边际。口吐红莲养病身。惟有一
唐下¶ 第 210c 页 X76-0210.png
双无事手。不曾祇揖等闲人。公遂造寺延之。师不纳
云。闽黄柏有十二峰。彼欠一峰。公乃筑一峰。师即居
焉。公一日捧一尊佛于师前云。请师安名。师云裴休。
公应喏。师云。与汝安名竟。公礼谢。又一日入寺。见僧
看经。乃问看什么经。僧云。无言童子经。公云。有几卷。
云两卷。公云既是无言。为其却有两卷。僧无对(僧史)
公一日见石霜和尚。霜云有一问。问相公。语不相当。
留下笏子。公云便请。霜乃夺其笏云。在天子手中为
主。在官人手中为笏。在山僧手中。唤作什么。公无对。
乃留笏。后与圭峰密禅师。究圆觉宗旨(僧史)○相国。孟
州人。字公美。宣宗美其才。大中间。执政六年。次历诸
镇节度。为人酝藉。操守严正。帝曰。休真儒者。然嗜浮
屠法。居常不御酒肉。尝披毳衲于歌姬院。持钵乞食。
自以为不为俗情所汩。可以说法。为人讲求其说。尤
善属文。著述数万言。其圆觉经序。华严法界序劝发
菩提心文。传心偈。圭峰禅师诸诠序。尤为精妙。虽当
世嘲薄之而所好不衰。后世虽有作者。无能过矣。懿
宗咸通元年庚寅岁薨。寿七十四(唐书)

辛未 五年正月。诏京兆弘辩禅师入内。帝问。禅宗
何有南北之名。对曰。禅门本无南北。自诸祖至弘忍
大师。有二弟子。一慧能。授衣法居岭南。一神秀。在北
扬化。得法虽一。而开导发悟有顿渐之异。故曰南顿
北渐。非禅宗有南北之号。帝曰何名戒定慧。对曰。防
非止恶名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名定。心境俱空照
唐下¶ 第 211a 页 X76-0211.png
览无惑名慧。帝曰。何名方便。对曰。权巧之门。彼接中
下。曲施诱迪。谓之方便。设为上根。言舍方便。但说无
上道者。斯方便之谈。乃至祖师玄言。忘功绝谓。亦无
出方便之迹。帝曰。何为佛心。对曰。佛者觉也。谓有智
慧觉照为佛心。帝曰。有人念佛如何。对曰。如来出世。
随根器而说。为上根者。开最上乘。顿悟至理。中下根
者。未能顿晓。是以开观门。令念佛生于极乐。帝曰有
持经咒求佛如何。对曰。如来种种说法。皆为一乘。如
百千众流。莫不朝宗于海。如是差别诸缘。皆归萨婆
若海。帝曰。祖师既传心印。金刚经云。无所得法如何。
对曰。佛之一化。实无一法与人。但示各各自性同一
法藏。当时燃灯如来。但印释迦本法。而无所得。方契
燃灯本意。如经所谓。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是法
平等。修一切善法。不住于相。帝曰。禅师既会祖意。还
礼佛看经否。对曰。沙门礼佛看经。盖是住持常法。有
四报焉。依佛戒修身。参寻知识。渐修梵行。履践如来
所行之迹。帝曰。何为顿悟。何为渐修。对曰。顿明自性。
与佛无二。然有无始染习。故假渐修对治。令顺性起
用。如人吃饭非一口便饱。是日辩对七刻方罢。帝大
悦。赐号圆智禅师○是日有诏。增修天下祖塔。应未
经赐谥者。所在以闻。太常考行颂赐(五灯)○十月。中书
门下奏。今边事巳息。而州府诸寺尚未毕工。望且令
成之其大县远于州府者。听置一寺。其乡村毋得更
置佛舍。从之(通鉴)
唐下¶ 第 211b 页 X76-0211.png

壬申 六年十二月。中书门下奏。度僧不精。或法隳
坏。造寺无节。损废过多。请自今诸州。准元敕许置寺。
外有胜地灵迹许修复。繁会之县。许置一寺。岁禁私
度僧尼。有阙则择人补之。仍申祠部给牒。其欲远□
寻师考。须有本州公验。从之(通鉴)

□□□樵上言曰。百姓男耕女织。不自温饱。而群僧
安坐华屋。美衣□馔。率以十户。不能养一僧。武宗愤
其然。发十七万僧。是天下百七十万户。始得苏息也。
陛下即位以来。修复废寺。天下斧刀之声。至今不绝。
度僧几及其旧矣。陛下纵不纳。如武宗除积弊。奈何
兴之于巳废乎。日者陛下欲修兴东门。谏官上言。遽
为罢役。今所复之寺。岂若东门之急乎。所役之功。岂
若东门之劳乎。愿早降明诏。僧尼未复者勿复。寺未
修者勿修。庶几百姓独得以息肩也。不纳(通鉴)

七月。中书门下奏。陛下奉释氏。群下莫不奔走。恐财
力有所不逮。因之生事。扰人望委。所在长吏量加撙
节。所度僧尼亦委选择。有行业者。若容觕之人。则更
非敬道也。乡村佛舍请罢兴修。从之(同前)

甲戌 八年。终南山有一僧。住庵习定。一日僧失伽
梨。乃遍寻觅见。一猕猴被在岩间宴坐。又见群猴皆
习定。间有坐脱者。今有五猴塔。宣宗闻其事。有偈赞
云。嗟汝猕猴能入定。心猿不动几千春。罢攀红树二
冬果。休弄碧潭孤月轮。双眼巳随青嶂合。两眉犹对
百花颦。自从坐脱终南后。悟了浮生多少人(诗话)
唐下¶ 第 211c 页 X76-0211.png

丙子 十年。敕于灵感会善二寺。置戒坛。请有道僧
尼应填阙者。委长老选。择给公据。赴两坛受戒。两金
各选大德十人主其事。有不堪者罢之。堪者贵之归
州不见戒坛。公牒者。毋得私容。仍先选旧僧尼。旧僧
尼无堪者。乃选外人(通鉴)

翰林学士皮日休。移博士成均书云。西域氏之教。其
徒日以讲习。诀择其法为事。吾徒之视。又足为西域
之羞矣。

己卯 大中十三年。宣宗崩。帝在位十四年。聪明仁
爱恭俭。天下称为小太宗也。

懿宗 庚辰改元咸通。五月。抚州大守蔡京撰庐山
东林经藏记。有曰。后周武帝。以三教不同。诏逍遥公。
定其优劣。对以三教虽殊同归于善。迹有浅深。理无
阶级。京常以东。教泥迹者。徒见其异。玄解远识者。必
会于同儒之忠恕。老之柔谦。佛之慈悲。蹈之则福。违
之则殃。君子之三教。无溺无毁。探其玄精。以翊真粹。
用之为治。理必茂矣。

壬午 三年夏四月。敕两街四寺。各置戒坛度人三
七日。上奉佛至笃。于咸泰殿。筑坛为内寺。尼受戒。两
街僧尼。皆入豫焉。又于禁中设讲席。自唱经题。手录
梵夹。仍数幸诸寺。施与无度(通鉴)

司勋员外郎李钦明上言。古语云。一夫不耕。一妇不
织。必有饥寒者矣。圣化之内。且约十万僧尼。每日人
食二升。十万人日费二千石。以日系月。其数可知。每
唐下¶ 第 212a 页 X76-0212.png
僧一岁中。颁绢五疋绵五两。十万人许绢五千万疋
绵五千万两。此辈不耕不蚕。实斁大伦。臣谓聚僧不
如聚兵。僧富不如民富。经曰。圣人在上。国无幸民。民
之多幸。国之不幸也(同前)

庚寅 十一年十一月。帝诞晨。召两街僧。入内讲道。
帝悦赐昙显等十人紫衣(统纪)

辛卯 十二年。帝幸安国寺。赐国师知玄沉檀宝座。
高二丈馀。珍丽绝甚。玄姓陈。世号陈菩萨。三学洞贯。
名盖一时。异迹尤多。见旧唐史。

时宫中日斋万僧。帝
自为赞呗。季蔚宗字茂林。拜监察。擢右丞。上言切谏。
不听。

吏部侍郎萧仿上疏云。玄祖之道。慈谦为先。素
王之风。仁义为首。垂范百代。必不可加。佛者弃位出
家。割爱中之至杂。取灭后之殊胜。非帝王所宜慕也。
愿陛下时开延英。接对四辅。力求人瘼。虔奉宗祧思
谬赏与滥刑。其殃必至。知胜残而去杀。得福甚多。罢
去讲筵。躬勤政事。上虽加浆。竟不能从。

又唐书载。仿
字思道。后拜岭南节度使。懿宗怠政喜佛道。引桑门
入禁中。为祷祠事。数幸佛寺。广施与。仿谏。以为天竺
法。割爱取灭。非帝王所宜尚慕。今笔梵言。口佛书。不
若惩谬赏与滥刑震殃祈福。况佛者可以悟取。不可
以相求(通鉴)

癸巳 咸通十四年三月。上遣使。诣凤翔法门寺。迎
佛骨。群臣谏者甚众至。有言宪宗迎佛骨晏驾者。上
曰。朕生见之。死亦无憾。广造浮屠。宝帐香辇。幡花幢
唐下¶ 第 212b 页 X76-0212.png
盖。以迎之。皆饰以金玉锦绣珠翠。自京城至寺。三百
里间。道路车马昼夜不绝。夏四月壬寅。佛骨至京师。
导以禁军兵仗。公私音乐。沸天烛地。绵亘数千里。仪
卫之盛。过于郊祀。元和之时。不及远矣。富室夹道为
䌽褛。及无遮会。竞为侈靡。上御安福门。降楼膜拜。流
涕沾臆。赐僧及京城耆老尝见元和事者金帛。迎佛
骨入禁中三日。出置安国崇化二寺。宰相以下𥪰施
金帛。不可胜纪。因下德音。降中外系囚(唐史)○诏曰。朕
以寡德。缵承洪业。十有四年。忧勤在位。爱育生灵。遂
崇释教。至重玄门。迎请真身。为百姓祈福。载念陛牢。
寝兴在虑。嗟我黎人。陷于刑辟。况渐当暑毒。系于缧
绁。京畿及天下诸州。见禁囚递减死一等○十二月。
诏送佛骨。还法门寺。都人辞饯。皆鸣咽焉○帝七月
(唐史)

僖宗 甲午改元乾符 四年。黄巢寇河南。江浙
五年陷福建 六年陷广南。荆湖。江淮。

庚子 广明元年。黄巢陷东都潼关。帝驾出奔。十二
月巢据京师。国号大齐。建元金统。

辛丑 中和元年。僖宗幸蜀。亲王宗室皆逃亡。帝第
三子下发为僧。名普闻。逸游造谒石霜诸禅。师与语
叹异曰。汝乘愿力。来生帝王尊贵之家。来从我教。真
火中莲花也。闻夜入室。问祖师别传事。诸曰。待案山
点头。即向汝道因。而契悟乃辞。遍游名山。诸曰。逢乾
即止。遇陈便住。至邵武大乾。瞻望。乃掷锡杖。随其所
唐下¶ 第 212c 页 X76-0212.png
止处即住。有老人曰。彼有一陈嗣者。久隐其中。因悟
师言。拨草登山。陈嗣一见。乃分座同住。因乞菜种于
陈。求其斗斛。陈与一合。入山垦种。数日菜巳青矣。乃
山神猛虎为之役也。陈知师道胜。告别而去。师一日
宴坐。有老人来拜曰。弟子非人也。龙也。行雨不职。得
罪上天。敢赖道力救脱。师曰。汝得罪上天。我何能为。
虽然可易形来。有顷小蛇尺许。缘入袖中。须臾风雷
裌座。天霁蛇去。老人又至。泣谢曰。自非大士血秽此
山矣。无以为报。即穴岩下为泉。他日众多无水。此泉
筵师也。寺之右十五里。有隋义宁间欧阳太守福善
王庙食。至是二百七十馀年。祭无虚日。师至祠所。说
偈劝曰。悟道然同死。死中生不忘。虎用无心伏。人来
与慧降。杀生及祭祀。轮回万劫殃。为报神人道。无遮
福最强。欲种当生果。今生是资粮。到处人惊怖。修斋
劝大王。昔年地狱里。今日作天堂。复约曰。能素餐不
杀。乃可为邻。是夕父老梦神云。我今受禅师戒。不复
血食。祭当如比丘法足矣。又云。师与神觕力。庙旁有
巨松。稍参天。师拗下拂地三匝。神拂二匝。遂伏之。右
丞黄履作诗寄僧云。龙湖曾与祐民谈。手转松枝拂
地三。感得茹蔬今尚尔。闻师孤洁可追参。又有僧绍
新作诗云。古木寒鸦昼锁烟。灵风长在劫频迁。忽思
圆觉当年事。只与谈因不论禅。审此未必然。尔□谥
圆觉禅师。诞晨乃上元日。龙必朝。有瑞气祥云之应
(本传)
唐下¶ 第 213a 页 X76-0213.png

壬寅 二年。帝避巢寇幸成都。遣御史郭遵。赉诏知
玄国师。赴行在引对。赐紫衣师号悟达国师。总教门
(唐史)

癸卯 三年。国师知玄。自成都还九陇。忽定中见菩
萨摩项而慰之。俄一珠入玄左股。隆起楚甚。上有晁
错二字。知夙债。即右胁而逝。世称。知玄乃汉袁盎后
身。盎与晁错有隙也。又云。玄名僧。德高难近。因受沉
香床错即报之○是年。李克用败巢复京师四年。克
用追巢斩之。

乙巳 光启元年三月。帝归京师。十二月兵乱。帝奔
凤翔。

温州法空寺僧惠升。结庐北岩。写法华经。至普贤劝
发品。天雨舍利两颗。郡以闻。赐额普贤忏院(永定编年)

戊申 文德元年二月帝归京师。三月帝崩○王建
掠西川。

昭宗即位十六年。

己酉 改元龙纪。

庚戌 大顺元年。

辛亥 杨行密。据杨州封吴
王。

甲寅 乾宁元年。禅月大师贯休。婺之兰溪人。初见
石霜诸禅师。请为第一座。契单传之旨。当世以诗名。
公卿士大夫皆望风从游。至是谒吴越王钱镠。有一
剑霜寒十四州之语。镠令改作四十州。休曰。诗不可
改也。孤云野鹤。何天不飞。乃入豫章之西山。后入蜀。
谒蜀主。王大王。陈情上诗云。河北河东处处菑。惟闻
唐下¶ 第 213b 页 X76-0213.png
全蜀勿织埃。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秦
苑幽栖多胜景。巴渝陈贡愧非才。自惭林薮龙钟者。
亦得亲登郭隗台。王礼待甚厚。赐两街都僧录。御前
讲唱大师禅月大师(详见西岳集)○侍郎杨无为杰题禅
月大师真堂云。童子依师兰水滨。声名真是碧云人。
定中传得阿罗汉。十六身中第几身○张拙秀才往
石霜访禅月。齐巳太布衲石霜相接张略相[(厂@?)*页]而巳。
即与三人。终日剧谈。张忽问曰。三人中。何不推一人
作长老。禅月云。公宜谒堂头。此是肉身菩萨。堂中五
百学徒。胜某甲者。二百五十人。张遂造方丈参礼。霜
问秀才何姓。云姓张名拙。霜云。觅巧了不可得拙自
何来。张于言有省。遂述偈云。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
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断
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挂碍。
涅槃生死等空华○张拙。参西堂藏禅师。问云。山河
大地是有是无。三世诸佛是有是无。师皆言有。张云。
错。师云。先辈参见甚人来。云曾参百丈。凡有问诘皆
云无。师云。先辈有甚血属。云有一山妻两个痴顽。师
曰百丈有甚血属云。百丈古佛和尚莫谤渠好。师云。
待先辈得似百丈一切皆无。张俛首而去(类鉴)

释齐巳。潭之益阳人。胡氏子。幼依大沩祐禅师下发。
仰山寂同门友也。寂住豫章观音。巳总寺务。撰粥疏
云。粥名良药。佛所赞扬。义冠三檀。功标十刹。更所英
哲各遂。愿心既备。清晨永资白业。后居西山金鼓龙
唐下¶ 第 213c 页 X76-0213.png
盘。乃其庵也○元祐间都运马醇题其院壁云。支遁
逍遥不我逢。等闲下马憩莲。宫欲询齐巳幽栖事。七
十山僧两耳聋。

王常侍注信心铭。呈似仰山。山接得掷于地上。侍失
色。山云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作么注。侍无语。陆希声
相公。参仰山。山出三门外接。公乃问。三门俱开。弟子
从何门而入。山云。从信门入。公便入。却问出魔界入
佛界时如何。山以拂秉点三下。公礼拜。又问。和尚持
戒否。师云。不持戒坐禅否。云。不坐禅。公拟议。山云。会
么公云。不会。山乃云。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
三五碗。意在钁头边。公乃归客位。来日山去相见。便
问。昨日因缘还悟也无。公云。悟之一字亦不消得。山
云。悟之一字不为相公。公于此有省。

大尉王彬。入一寺。到佛殿。指钵盂。问殿主者。个是什
么钵。云。药师钵。王云。只闻有降龙钵。主云。待有龙即
降。王云。忽遇拿云攫雾来时如何。主云。他亦不[(厂@?)*页]。王
云。话堕也○有一官人。入镇州天王寺。睹神像问寺
主云。是什么功德主。主云。护国天王。官云。只护此国。
遍护馀国。主云。在秦为秦。在楚为楚。官云。﨟月二十
九。打破蔡州城。天王向甚处去。主默然○有秀才。参
睦州和尚。州乃问。先辈所习何业。才云。会二十四家
书。州以拄杖点一点云。会么。才云。不会。州云。又道会
二十四家书永字八法也不识○又一秀才来参师。
师问。治甚经。才云。治易。州云。易中道。百姓日用而不
唐下¶ 第 214a 页 X76-0214.png
知。知个甚么。才云。不知其道。州云。作么生是道。才无
语。师云。果然不知○张百会。参南院。院问。莫是张百
会么。张云。不敢。院以手于空画一画云。会么。张云。不
会。师云。一尚不会。甚处得百来。

吕洞宾。参黄龙禅师。洞宾吕岩。乃神仙人也。一日从
黄龙山下过。逢一老人自南而来。遂揖之曰。甚处鼓
响。老人曰。黄龙禅师谓众说法举扬般若。宾曰。何谓
般若。老人曰。参得透者。通达了然。顿超十地。永为佛
道。不堕轮回。宾曰。如何是参得透者。老人曰。一处透
百处千处透。谓之破黑闇之慧炬。斩群邪之宝剑。渡
苦海之舟航。灭三涂之恶趣。六根非有。四大本空。不
以谤为嗔。不以赞为喜。善亦不修。恶亦不作。道本无
体。因道而名。道本无名。因名而立。观一切法。明灵真
觉。此谓之参得透也。宾曰。岂不闻。老君玄元神妙。滋
养化身。修真炼性。保命全躯。吞日月于山林之前。伏
龙虎于翠岩之下。超凡入圣。变阳成阴。长生久视之
门。羽化飞升之法。吾自钟离之后。百有馀载。精神养
命。寿等天根。青城紫府。本是吾家。桑田变兮我常在。
日月去兮我长生。老君之道。岂不妙乎。老人曰。先生
之说。各立门风。据老夫之见。未为尽善。且大道之异
名。释氏谓般若。凡言谓之大道。然有性而无形。有传
而不授。有色而无形。无得而可见。本自无根。永坚永
固。天地有成坏之时。真觉无轮回之理。不增不减。无
始无终。不被三界之所拘。不著六尘之所染。先生之
唐下¶ 第 214b 页 X76-0214.png
道。如丘墟。般若之道。如泰山。天地相缭远之远矣。先生
久视延年之术。吾闻有成必有坏。有始必有终。有乐
必有苦。略而喻之。天地自然之理也。先生之法。纵经
千万劫。终是落空亡。宾曰。弟子尚如此。何况其师乎。
老人曰。愚之所见。玄妙之处。变通未尽。请见黄龙。方
决其妙。未审如何。宾笑曰。恐黄龙不识我。老人曰。当
为相引。遂同至寺。值师升堂为众举扬次。师巳知宾
在座下。提纲云。道无别道。迷人自立宗徒。门无别门。
惑者自生彼此。青城紫府。玄元透化之门。蓬鸟洞天。
应变随机之处。恐乃悠悠之凡辈。不知大道之本宗。
拟将五欲之形躯。诈称九霄之仙术。龙是群队之兽。
鹤乃负体之禽。服气吞霞。终是世间之邪法。纳火炼
形。皆是入𨞬之妖术。恍兮忽兮。如何是真术。杳兮冥
兮。如何是真道。恐乃以道求道。差之一毫。失之万劫。
尘寰之里。罕闻调御之音。华表之端。休听令威之说。
镇玄机于道表。知妄想于心田。略兹控鹤之时。谛听
真空之教。师说至此。洞宾于众中出云。一粒粟中藏
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此意如何。师曰。一粒粟中藏
世界即且止。如何是半升铛内煮山川。宾退无语。师
曰。汝只煮得铛里底。且煮铛外底不得。遂下禅床。把
定拳头云。道得也打。道不得也打。宾怒而去。师告众。
归堂禅寂。今夜必飞剑来。取老僧头。众闻惊讶。师骑
坐入定。至三更。果飞剑来。周回寻师。剑至座前。被师
一喝。剑即入地。翌日宾来见师。师把定云。一粒粟中
唐下¶ 第 214c 页 X76-0214.png
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速道速道。宾当时汗下。遂
礼师足。呈颂云。踏破葫芦折却琴。剑锋落地卒难寻。
而今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枉用心。又铁牛耕地种
金钱。刻石儿童把贯穿。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
煮山川。白须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僧手指天。欲向个
中还会得。玄玄玄处更须玄。师云。好颂。即是一字不
稳。宾云。未审何字。师云。内字为外字。宾乃作礼而去。

待制王公。自汉江舟行。风涛大作。或谓带珍异所致。
竭囊所有投于江。风作益甚。遂以平昔所诵金刚经
投之。风息至镇江。舟后一物。出没无时。令人取之。见
无数螺师团作一毬。剖视之。乃所□□也。毫□无损。
时此访金山长老真歇了禅师。开板印施。师序曰。汉
水会九江。至南徐动数千里。乘舟来往不可鞕计。未
闻有持是经。自彼而至此者。螺师见而不舍。为名利
耶。为财色即。是必假此脱轮回免生死矣。呜呼万物
之中。惟人最灵。其有毕生不闻是经。闻而不见。见而
不信。信而为名利财色没溺。而不能受持者。尚螺师
之不如。谓之最灵孰与。洞宾人中最灵。非螺师之数。
得神仙之秘诀。自谓出尘拔俗。无出其右。一闻黄龙
举扬般若。初见之有项王之气宇。次见信而屈伏。献
莫非□契般若而知所归欤。脱轮回而超生死欤。噫
玄之又玄。矢上加尖矣。虽然百丈竿头。正好进步。

* 唐末至五代

丙辰 乾宁三年。马殷据湖南 钱镠兼镇两浙
唐下¶ 第 215a 页 X76-0215.png
 李茂贞焚长安宫殿。

丁巳 四年。闽师王潮薨 弟王审知。据闽称王。

戊午 光化元年。二年。华岳玄伟禅师。编次贞元以
来宗师机缘。为玄门圣胄集。

辛酉 天复元年。

甲子 天福元年八月。昭宗崩 哀帝立。在位三年
 朱温封梁王。

丁卯 天福四年三月。帝逊位于梁王朱温。

* 五代
僣伪十国。自丁卯迄己未。

** 后梁
朱氏。都汴迁洛。二主。共十七年。

丁卯 梁开平元年。太祖本名温。唐僖宗。赐名全忠。
至是受唐禅即位。更名晃。

戊辰 二年。兴师再破张仁保于鱼荡方战舟坏。槊
浮之。仅得济。家人为饭僧千员以谢(通鉴)

闽王王审知。先于唐天复三年。请雪峰义存禅师。玄
沙师备禅师。入内。王问。佛祖究竟修何因果。乃得成
佛。峰云。须是见性。方得成佛。王曰争得见性。峰曰悟
即刹那间。不悟尘沙劫。此事未可造次指示。山中千
百人众。二三十年密用此事。未有一二人承当。况大
王为俗人天子。万机繁冗。争构得此真实法门。愿大
王且为佛法主宰。于笔头下。救护生灵。岂不是好事。
王大悦。

开平初。王再请雪峰与玄沙入内。求示心法。峰唤云。
大王。志心听取。幻化空身。是大王法身。知见了总是
大王本源自性天真佛。大王。心如木石去。如虚空去。
唐下¶ 第 215b 页 X76-0215.png
观心无心。从忘想起。我心自空。即悟实相。百千三昧
智慧。俱在大王心。大王今既知本性。一时放下。不可
别生毫发许也。此名无功之功。功不虚弃。此是佛祖
玄旨。愿大王发大弘愿。保持取作佛去。受轮回不可
容易。王礼师曰。百生庆幸得逢指示。师向王言。但念
念常空寂。日用大果因。但布施广作利益。并为助道
之门。不拘有无之见。一切自在。脩无功用。王拜谢。奉
金二十铤。二师俱不受。王又问玄沙。此一真心。本无
生灭。今此一身。从何而有。沙云。此本源真性。遍周沙
界。为妄想故。有一点识性。从父母妄缘而生。便即传
命。受千般苦。身有轮回。佛者觉也。大王既知觉了不
落恶趣。请王频省妄念。归真合道。大王于是作礼。信
受奉行。

闽王入万岁寺。见佛像。问晏国师。是什么佛。
师云。请大王鉴。王云。鉴不是佛。师云。是什么。王无语。

闽王。请罗山闲禅师。开堂升座。才敛衣[(厂@?)*页]视云。珍重。
便下座。王乃执师手云。灵山一会。何异今日。师云。将
谓大王是个俗汉。

闽王。请建州梦笔和尚斋。王问。和尚将得笔来也。无
师云不是稽山绣管。惭非月里兔毫。大王既垂[(厂@?)*页]问。
山僧敢不通呈。又问。如何是法王。师云。不是梦笔家
风。王领旨。

已巳 开平三年。湖南楚王马殷。因衡山道正表奏。
乞与僧论义。王请云盖志安禅师。至茶罢。师就王借
剑一口。乃握剑问道正云。你本教云。恍恍惚惚。其中
唐下¶ 第 215c 页 X76-0215.png
有物。是什么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是什么精。道得
即不斩。道不得即斩。道正无语。拜求悔过。安师为王
曰。识此人否。王曰识。安曰谁。王曰道正。安曰不是。其
道若正。合。对得臣僧。只是个无主孤魂。王大悦。因斯
道流不复纷纭。马王常诏钦山文邃禅师。入内问法。
时年二十六住山。一日与道士论义。道士立义曰。粗
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师曰。道士是佛家奴。士曰。太
粗生。师曰。第一义何在。道士无语。王大悦。

燕赵二王。谒赵州稔禅师。师端坐床上。不起身。燕王
问。人王尊邪。法王尊邪。州云。若在人人王中尊。若在
法法王中尊。王唯然而巳。良久云。阿那个是镇州大
王。赵王诺云弟子。师云。老僧滥在山河。不及趍面。左
右请为王说法。师乃为说法要。二王赞叹弥敬。

庚午 四年。南岳惟勤头陀。集光化以来宗师机缘。
为续宝林传四卷。

壬申 改乾化元年。二年吴越王钱镠。请杭州瑞应
幼章禅师于天台山。建金光明道场。诸郡黑白大会。
逾月方散。

乙亥 贞明元年。石门蕴禅师(僧大奇和尚)。住黄岳。迁夹
山。道由潭州。时楚王马氏。出城延接。便问。如何是祖
师西来大道。师曰好大哥。御驾六龙千古秀。玉街排
仗出金门。王大喜。延入天𠕋府供养。

辛巳 龙德元年。蜀主。吴王。屡以书劝晋王称帝。乃
令有司。市玉造法物。黄巢破长安。魏州僧传真大师。
唐下¶ 第 216a 页 X76-0216.png
得传国宝。藏之四十年。至是传真以为常玉。将鬻之。
或曰传国法也。真诣行台献之。将佐称贺(通鉴)

** 后唐
李氏存勖。都邺迁洛。四主十四年。

癸未 春二月。庄宗即位于晋阳。改元同光。即龙德
三年。十月灭梁。

甲申 同光二年。五台山诚慧。自言能降伏天龙。命
召风雨。帝尊信之。亲师后妃皇弟太子拜之。诚慧安
座不起。群臣莫敢不拜。天时大旱。帝自邺都。迎之至
洛阳祈雨。应期。士民朝夕瞻仰焉。

乙酉 三年。帝幸华严寺。问休静禅师。这个是什么
神。师云。护法神。帝云。沙汰时向甚处去。师云。天垂雨
露。不为荣枯。帝悦。赐宝智师号。

丙戌 明宗即位。改元天成。四月庄宗崩。即同光四
年。

庚寅 长兴元年。四年十一月。明帝崩。悯帝从厚即
位。

甲午 岁四月。潞王从珂。庄宗养子。兵至。悯帝出奔。
五月。潞王即位。改元清泰。

乙未 二年。金陵国主。迎法眼文益禅师问法。居报
恩。赐号净慧禅师。次迁清凉。立法眼宗○王请师入
内庭。看壮丹花索诗。师云。拥[袖-由+毳]对芳丛。由来迥不同。
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艳□随朝露。馨香逐晚风。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乃顿悟其意。

清泰三年十月。石敬瑭兵至。而帝自焚死。十一月敬
唐下¶ 第 216b 页 X76-0216.png
瑭立。唐国灭。

** 后晋
石氏敬瑭。都汴。二主十一年。

丙申 高祖十一月即位。改元天福。

己亥 上竺僧道端。一夕见山间光明。往视之。得香
木。命工刻观音像。白光焕发。夜亡列烛之光。昼掩大
阳之景。像成灵感尤盛。乾祐戊申。有僧从勋见曰。吾
游洛。得古佛舍利一颗。宝之久矣。今愿置菩萨毫相
中。以助其神翊。师从之。至今舍利现顶冠肉髻间(萑音
文)。

庚子 五年。闽王曦。度民为僧。万一千人。次年于城
南西埠。建石塔七层。功未半而光发如盖者三夕。既
成而光耀隆天者又三夕。王慰幸。遂敕额曰净光。而
于其下建僧宇焉(长乐集)

辛丑 刘知远。微时为晋阳李氏赘婿。尝牧马。犯僧
田。执而笞之。知远至晋阳。首召其僧。命坐慰谕。赠遣
特厚。众心大悦(通鉴)

** 后汉
刘氏知远。都汴。初即位太原。后都大梁。
二主共四年。

丁未 三月。高祖即位。更名皓。不忘晋。称元天福十
二年。

戊申 十三年正月。汉高祖崩○隐帝立。改元乾祐。

庚戌 乾祐三年。遣使访河中凤翔。收瘗战死及饿
莩遣骸。时有僧尼聚二万矣。

** 后周
郭氏。都汴。三主共十年○敕圣节寺院。
唐下¶ 第 216c 页 X76-0216.png
建道场(见前纪原)

周太祖 辛亥正月即位。改元广顺。

吴越钱王。命永明道潜禅师。入府授菩萨戒。赐定慧
慈化禅师。一日潜欲请塔下罗汉铜像。过新寺供养
王曰善矣。昨夜梦十六尊者。乞随入寺。何昭应之若
是于师号加应真二字。留潜两月还山。

癸丑 三年。韶国师。因吴越僧义寂曰。智者之教。年
祀𥨊远。必多散矣。唯新罗国有善本。愿藉禅师慈力。
使再开东土人天眼目。师以闻王。王乃遣使航海。传
写以还。迨今天台俱备者。皆忠懿王。与韶国师之力
也。而韶适与智者同姓。疑其后身也(僧史)

甲寅 四年。太祖崩。紫世宗立。改元显德。明年敕。天
下寺院。非敕额者并之。凡三千馀所。僧尼凡欲出家
者。必听祖父母。父母。伯叔父之命。惟两京大名俯。京
兆府。青州。听设戒坛。禁僧俗舍身。断手足。炼指炷香。
带钳之类。幻惑流俗(通鉴)

乙卯 二年。诏郡国。岁造僧帐。有死亡归俗。皆随时
开落。是岁寺存者。二千七百。废三万三百馀(通鉴)事物
纪原载。明皇开元十七年。八月十日敕。僧尼宜依十
六年旧籍。则僧尼供帐。始于此。又僧史略曰。唐文宗
太和四年。正月。祠部请。天下僧尼。具名申省。以凭入
籍。造帐自太和始也。

丙辰 有僧仁。及为节度使。周行逢信任军府事皆
预之。亦加检校。司空畜室。出入导从。如王者(通鉴)
唐下¶ 第 217a 页 X76-0217.png
秋七月。帝以县官久不铸钱。而民间多销钱为器皿
佛像。钱益少。九月。始立监。釆铜铸钱。自非州县官。法
物军器。及寺观钟磬钹铎之类。听留。外自馀民间铜
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官。给其直。过期隐匿不输。
五斤以上者。其罪死。不及者论刑有差○上谓侍臣
曰。卿辈勿以毁佛为疑。且佛以身世为妄。而利益人
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于世。尚欲割截布施。况此
铜像。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可惜也。由是群臣不敢
言○镇州大悲观音像极灵。州之士民。愿以钱代之。
制不许。方毁其胸。群力皆堕腕。而遂停其半○时沙
门法敏。苦谏不纳。乃著显验论(北山录)

已未 六年。世祖北征。疽发于胸。夏六月。殂于道。年
三十九。时恭帝宗训即位。方七岁。

庚申 显德七年正月。恭帝禅位于点检使赵匡胤。
是为宋太祖。

杨文公谈苑。显德三年。悉毁铜像铸钱。世宗谓宰相
曰。佛教以头目髓脑。利益众生。尚无所惜。复以铜像
而爱之乎。宋太祖太宗。目击其事。由是益信佛法。故
受命之初。复兴天下佛寺(欧阳公外传)

颜丙诗云。后汉明皇教始来。永平优钵火中开。霜钟
渐渐通三界。梵刹徐徐遍九垓。三武灭僧僧不灭。一
韩摧佛佛非摧。法门若也无灵验。应作中华一聚灰。

刘煦授司空平章事撰旧唐史。佛祖异迹并载之。至
宋欧阳脩撰唐书。皆删去。司马光编通鉴。佛祖事迹。
唐下¶ 第 217b 页 X76-0217.png
有助国化者。悉删去之亦不存。此亦一偏见。而独班
然见于典籍。照垂于世。何慊乎哉(统论)

潭州道林沙门疏言。诣大原府。访求藏经。高士李节。
饯以序曰。业儒之人。喜排释氏。其论必曰。禹汤文武
孔子之代。皆无有释氏。释氏兴于衰乱之际。宜革绝
之。使不得滋。此论者之言粗矣。抑能知其然。未知其
所以然也。吾请言之。昔有一夫。肤腯而色凝。气烈而
神清。未尝谒医。未尝祷鬼。恬然保顺。罔有札瘥之患。
固善也。即一夫不幸。而有寒暑风湿之痾。于是攻熨
之术用焉。禳禬之事纷焉。是二夫岂特相返耶。盖病
与不病。势异耳。嗟呼三代之前世康矣。禹汤文武。德
义播之。周公孔子。典教持之。道风虽衰。渐清犹存。诈
不胜信。恶知避善。三代之季世病矣。道风大衰。诈以
覆信。善以柔退。恶以强用。上下相仇。激为怨俗。释氏
之教。以清虚为禅定。以柔谦为忍辱。故怨可得而息
也。以菲薄勤苦为修行。以穷达寿夭为因果。故贱陋
可得安也。故其云。必烦恼乃见佛性。则本衰代之风
激之也。夫衰代之风。举无乐者也。不有释氏以救之。
尚安所寄其心乎。论者。不责衰代之俗。而尤释氏之
兴。则是抱疾之夫。而责其医祷攻疗者也。徒知释氏
因衰代而兴。不知衰代须释氏之救也。何以言之。夫
俗既病矣。人既愁矣。不有释氏使安其分。勇者将奋
而思斗。智者将静而思谋。则阡陌之人。将纷纷而群
起矣。今释氏一缕之分。不责于人。故贤智隽朗之士。
唐下¶ 第 217c 页 X76-0217.png
皆□心焉。其不能达此者愚人也。惟上所役焉。故罹
乱之俗。可得而安赖此也。疾其雕锼䌽绘之小费。吾
故曰。能知然不知其所以然也。会昌季年。武宗大剪
释氏。天下祠宇。毁撤如扫。天子建号之初。雪释氏之
不可废也。诏徐复之。嘻释氏之助世。既言之矣。向非
吾君洞鉴理源。其何能复立之耶。

山谷居士黄庭坚曰。夫沙门法者。不主资生。行乞取
足。日中受供。林不托宿。故赵州以断薪续禅床。宴坐
三十年。药山以篾绕腹。一日不作则不食。今也毁中
民百家之产。而成一屋集农夫十口之食。而饭一僧
不亦泰乎。不耕者燕居而玉食。所在常居千百数。是
以有会昌之籍没。穷土木之好。龙象虎豹之区。化为
金碧。是以有广明之除荡。可不忘耶。主僧行瑛曰。然
会昌广明之诏。其说不过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若
夫毗卢宫殿楼阁。充满十方。于诸境界无所分别。彼
又安能庐吾居。有大经卷。量寿三千大千世界。藏于
一微尘中。彼又安能火吾书。无我无人。无佛无众生。
彼又安能人吾人。庭坚曰。此上人者。如来藏中之说
客。菩萨位中之游侠耶(开元修造记)

历朝释氏资鉴卷第八


大唐而由五季。烈圣良辅。时英广运檀心。聿脩净业。
贝业之文。宣释备圆。而结成大藏。拈花之旨。单传密
唐下¶ 第 218a 页 X76-0218.png
付。而建立五宗。棋布讲筵。星罗禅席。岂期会昌之变。
遽有魏宋之举。恃赖春回梵苑。殿霭名香。象教郁兴。
圣仪编跱。瀚海天山之地。尽入提封。龙庭凤穴之乡。
咸沾声教。公卿梵侣。卫教扶宗者。皆奈苑之龙麟。并
祇园之梓𣏌。谬随笔而纪之。岂管窥而尽哉。必有英
毅挺枝。风格超伦之士。广而述之。以明后代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