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氏通鉴-宋-本觉德宗(下)¶

德宗(下)¶ 第 105b 页

历代编年释氏通鉴卷之十
宋括山一庵释 本觉 编集
明羼提居士 毕熙志 较订



** 德宗(下)

己卯(十五年)

四月帝诞节。敕有司备仪辇。迎教授和尚澄观。入内
殿。阐扬华严宗旨。观升高座曰。大哉真界。万法资始。
包空有而绝相。入言象而无迹。妙有不有。真空不空。
我佛得之。妙践真觉。廓净尘习。寂寥于万化之域。动
用于一虚之中。融身利以相含。流声光而遐烛。我皇
得之。灵鉴虚极。保合大和。圣文掩于百王。淳风扇于
万国。敷玄化以觉梦。垂天真以性情。是如华严教旨。
恢廓冲邃。不可得而思议矣。失其旨也。徒脩因于旷
劫。得其门也。等诸佛于一朝(云云)。帝顾谓群臣曰。朕
之师言雅而简。辞典而富。能以圣法。清凉朕心。仍以
清凉赐为国师之号。朕思从来执身心我人。及诸法
定相。斯为颠倒。群臣再拜稽首。顶奉明命。由是中外
台辅重臣。咸以八戒。礼而师之○是岁庐山东林律
大德熙怡示寂。许尧佐制其碑。略曰。师精贯六艺。旁
德宗(下)¶ 第 105c 页 X76-0105.png
达百氏。尝与鲁公颜真卿。丞相赵公憬。御史卢群等
为禅侣。门人法粲等传其教○四明庾承宣。作福州
无垢净光塔铭。略曰。观察使柳公。监军使鱼公。相与
言曰。报君莫大于崇福。崇福莫大于树善。树善莫大
于佛教。教之本其在浮图欤。夫塔者。上参诸天。下镇
三界。影之所荫。如日月之照。破昏为明。铃之所响。如
金石之奏。闻声生善。如是诸福尽归人王。谋之既藏。
相顾踊跃。食王禄者。乐于檀施。荷帝力者。悦而献工。
役无告劳。功用斯毕。皇帝嘉焉。御扎题额。锡名真元
无垢净光之塔云。

庚辰(十六年)

逸士刘轲。游庐山黄石岩。遇高僧。因为记。略曰。轲至
黄石岩。岩有栖禅子。问其所住几年。但以手指松桂
曰。毫发我植。今环人臂。乌飞兔走。吾复何齿。世之人
名为利钩。利为名饵。吞钩食饵。手足羁锁。彼焉得跳
跃于此乎夫。禅子脱去桎梏。四支宣展。动与云无心。
静将石何机。物我一致。端邪径塞。所谓非斯人不能
住斯境也。师俗姓黄。名常进。以师久住。遂以其姓名
岩焉。

辛巳(十七年)

金陵沙门惠炬。天竺三藏胜持。编次诸祖传法偈谶。
及宗师机缘。为宝林传○南岳云峰律师法證示寂。
凡度学者五万人。寿七十八。柳子厚铭其塔。复为之
碑。略曰。乾元元年。皇帝曰。予欲俾慈仁怡愉。治于生
德宗(下)¶ 第 106a 页 X76-0106.png
人。惟浮图道允迪。乃命五岳求厥元德。以义于下惟
慈岳。上于尚书。其首曰。云峰大师法證。凡莅事五十
年。贞元十七年乃没。其徒曰诠。曰远。曰振。曰巽。曰素。
凡三千馀人。有来受律者。吾师示以尊严整齐。明列
义类。而人知其所不为。有来求道者。吾师示以高广
通达。统其空有。而人知其所必至。元臣硕老稽首受
教。髫童毁齿踊跃执役。故从吾师之命而度者。凡五
万人。吾师冬不燠裘。饥不丰食。每岁会其类。读群经。
俾圣言毕出。有以见其大。又率其仵伐木辇土。作佛
塔庙洎经典。俾像法益广。有以见其用(云云)。以至厥
徒蒸蒸。惟大教是膺。惟宪言是惩。溥博恢弘。如川之
增。如云之兴如岳之不崩。终古其承(柳集)

壬午(十八年)

癸未(十九年)

东都圣善寺大师凝公示寂。翰林白居易作八渐偈
吊之。其序曰。居易尝求心要于师。师赐教焉。曰。观觉
定慧。明通济舍。由是入于耳贯于心。呜呼今师之报
身则化。师之八言不化。至哉八言。实先生忍观之渐
门也。故广一言为一偈。谓之八渐偈。盖欲以发挥师
之心教。且明居易不敢失坠也。既而升于堂。礼于床。
跪而唱。泣而去(偈曰。○观○以心中眼。观心外相。从何而有。从何而丧。观之又观。则辨真
妄○觉○惟真常在。为妄所蒙。真妄苟辨。觉生其中。不离妄有。而得真空○定○真若不灭。妄即不起。六根之
源。湛如止水。是为禅定。乃脱生死○慧○专之以定。定犹有系。济之以慧。慧则无滞。如珠在盘。盘定珠慧○明
○定慧相合。合而后明。明彼万物。物无遗形。如大圆镜。有权无高○通○慧至乃明。明则不昧。明至乃通。通则
德宗(下)¶ 第 106b 页 X76-0106.png
无碍。无碍者何。变化自在○济○通力不常。应念而变。二相非有。随求而见。是大慈悲。□一济万○舍○众苦
既济。大悲亦舍。苦既非真。悲亦是假。是故众生。实无度者)○浚上人归淮南。柳宗
元子厚作序送之。略曰。金仙氏之道。盖本于孝敬。而
后积以众德。归于空无。其教曰禅。曰法。曰律。以诱掖
谜浊世用寂无。上人穷讨秘义。发明上乘。奉威仪三
千。虽造次必备。尝以此道宣于江湖之人。皆悦其风
而受赐。攀慈航望彼岸者。盖千百计。天子闻之。徵至
阙以问焉。导扬本教。颇甚称旨。京师士众方且翘然。
仰大云之泽。以植德本。而上人不胜顾复之恩。退怀
省侍之礼。𢢽迫上乞。遂无以夺。由是杖锡东顾。振衣
晨往。右司员外郎刘公。通达释教。与上人为方外游。
始荣其至。今惜其去。于是合郎署之友。诗以贶之。退
使孺子执简而序之。因系其辞曰。上人专于律行。恒
久弥固。其仪刑后学者欤。诲于生灵。触类蒙福。其积
众德者欤。觐干骨堂。视远如迩。其本孝敬者欤。若然
者是将心归空无。舍筏登地。固何从而识之乎(柳集)

甲申(二十年)

正月南岳般舟和尚卒。柳子厚作第二碑。其词略曰。
和尚曰日悟。心大而行密。体卑而道尊。以为由定发
慧。必用毗尼为之室宇。遂究观秘义。登坛莅事。度比
丘众。岁凡千人者。三十有七。而道不慁。以为去凡即
圣。必以三昧为之轨道。遂脩明要奥。得以观佛道场
专精。长跪右绕。凡七日者。百有二十。而志不衰。师即
崇岭作精室。凡南方人。颛念佛三昧者。必由于是。命
德宗(下)¶ 第 106c 页 X76-0106.png
曰般舟台焉。呜呼无得而脩。故念为实相。不取于法。
故律为大乘。万行方厉。一性恒如。寂用之涯。不可得
(柳集)

** 顺帝

乙酉(永正元)

正月德宗崩○顺宗即位。

帝初在东宫时。问佛光如满禅师曰。佛从何方来。灭
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今佛在何处。答曰。佛从无为
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
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
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帝又问曰
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
山河及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言不生灭。
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答曰。佛礼本无为。迷情妄
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
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
非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帝闻大悦○帝尝问
尸利禅师。大地众生。如何得见性成佛去。尸利对曰。
佛性如水中月。可见不可取○帝尝问心要于清凉
国师。师答之。略曰。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无
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迷现量则惑
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彻。虽即心即佛。唯證者方
知。然有證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若无照无悟。则
昏云掩芘于空门。若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照体独
德宗(下)¶ 第 107a 页 X76-0107.png
立。物我皆如。直造心源。无智无得。然迷悟相依。真妄
相待。若求真去妄。如弃影劳形。若体妄即真。似处阴
影灭。若无心忘照。则万虑俱捐。若任运寂知。则众行
爰启。放旷任其去住。静鉴觉其源流。语默不失玄微。
动静未离法界。言止则双亡知寂。论观则双照寂知。
语證则不可示人。说理则非證不了。是以悟寂无寂。
真知无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亡之中道
○八月顺宗逊位于宪宗。自称太上皇(次年正月崩)○九
月太尉中书令韦皋薨。皋初生。厥父饭僧祈福。忽有
应真尊者至。齐毕。乳媪抱儿求咒愿。尊者起谓众曰。
此儿诸葛武侯也。他日有美政于蜀。宜以武字之。言
讫恍然不见。其后皋游宦出处。名节大槩。与武侯相
类。治蜀二十一年。封南康郡王。四川至今奉祀之。雅
好释氏法。嘉州石像初成。皋为记有曰。头围千尺。目
广二丈。其馀相好。一一称是。又尝训莺武念佛。莺鹉
毙。以桑门故事阇维之。得舍利。皋为记。略曰。元精以
五气授万类。虽鳞介毛羽必有感。清英纯粹者矣。或
炳耀离火。或禀奇苍精。皆应乎人文以奉。若时政则
有革。彼禽类习乎能言。了空相于不念。留真骨于巳
毙。殆其元圣示现感于人心。同夫异缘用一真化。云
(通论)

** 宪宗

丙戌(元和元年)

十月诏。天下有道行僧。赴上都阐化○西堂智藏。因
德宗(下)¶ 第 107b 页 X76-0107.png
张拙秀才问三世诸佛。天堂地狱。是有是无。师皆云
有。张云错。师曰。汝见甚人来。云曾参百丈(一曰径山)。他道
总无。师曰。汝有甚眷属。曰有一山妻两个顽子。师曰。
待汝得似百丈时一切道无即得。张礼谢而去。

丁亥(二年)

诏鹅湖大义禅师。入麟德殿论义。帝临听。有法师问。
何谓四谛。答曰。圣上一帝。三谛何在。又问。欲界无禅。
禅居色界。此土凭何而立。答曰。法师只知欲界无禅。
不知禅界无欲。曰。如何是禅义。以手点空。法师无对。
帝曰。法师讲无穷经论。只这一点尚不奈何。义却问
众师曰。毕竟以何为道。有对知者是道。义曰。不可以
智知。不可以识识。安得知者是道。有对无分别是道。
义曰。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安得无分
别是道。有对四禅八定是道。义曰。佛身无为。不堕诸
数。安得四禅八定是道。复有数人致对。义皆乘机剉
之。即举顺宗尝问尸利禅师。佛性可见否。利曰。佛性
如水中月。可见不可取。湖因谓帝曰。尸利既见水月。
何不捉取。帝因问湖。何者是佛性。湖答曰。不离陛下
所问。帝默契。由是益重禅宗○二月制。法师端甫掌
内殿法事仪注录左右街僧事。僧录自甫而始○四
月荆州天皇道悟禅师。命弟子先期告终。至晦日。大
众问疾。师曰。会么。乃拈枕子抛于地上。即便告寂。寿
六十。腊三十五。师嗣石头。

戊子(三年)
德宗(下)¶ 第 107c 页 X76-0107.png

二月长沙龙安寺如海禅师示寂。柳宗元为碑。略曰。
师居长沙。在定十四日。人即其处而成室宇。遂为宝
应寺。去湘之西。人又从之。负木石以益其居。又为龙
安寺焉。尚书裴公某。李公某。侍郎李公某。阳公某。中
丞房公某。咸尊师之道。执弟子礼。年八十一。为僧五
十三期。弟子玄觉怀直等(全见柳文)○海有弟子浩初。与
子厚善。子厚有序送初。其辞略曰。儒者韩退之。病予
嗜浮图言。訾予与浮图游。且曰。见送元生序。不斥浮
图。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
与性情奭然不与孔子异道。退之好儒。未能过杨子。
杨子之书。于庄墨申韩。皆有取焉。浮图者反不及庄
墨申韩之怪僻险贼耶。曰以其夷也。果不信道而斥
焉以夷。则将友恶来盗蹠。而贱季扎由余乎。非所谓
去名求实者矣。吾之所取者。与易论语合。虽圣人复
生。不可得而斥也。退之所罪者。其迹也。曰髡而缁。无
夫妇父子。不为耕农蚕桑而活乎人。若是虽吾亦不
乐也。退之忿其外。而违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
吾之所以嗜浮图之言以此。与其人游者。非必能通
其言者。且凡为其道者。不爱官不争能。乐山水而嗜
安闲者为多。吾病世之逐逐然唯印组为务。则舍是
其焉从。吾之好与浮图游以此。今浩初闲其性。安其
情。读其书。通易论语。唯山水之乐。又父子咸为其道。
以养而居。泊焉而无求。则其贤于为庄墨申韩之言。
而逐逐然唯印组为务者。其亦远矣(见柳文)○诏柏岩
德宗(下)¶ 第 108a 页 X76-0108.png
惟恽禅师居章敬。每岁入麟德殿论道○十月十三
日。荆南城西天王道悟禅师入灭。寿八十二。坐六十
三夏(一云。元和十三年四月十三化)。师嗣马祖。其嗣法即龙潭信也
(觉梦堂重校五家宗泒谓。今传灯却收云门法眼两宗归石头下。误矣。缘同时道悟者有两人。一曰。江陵城西
天王寺道悟者。诸宫人。嗣马祖。元和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化。正议大夫丘玄素撰塔铭。文数千言。一曰。江陵城
东天皇道悟。婺州东王人。嗣石头。元和二年丁亥化。律师符载撰碑。二碑所载。生缘出处甚详。张无尽讨得二
塔记。示诸方曰。元尝疑德山洞山同出石头下。因甚垂手处死活不同。今以丘符二记證之。朗然明白)。

已丑(元和四年)

五月敕有司。别铸金印。加清凉国师澄观号僧统国
师。主教门事○宰相权德舆著草衣禅师宴坐记。略
曰。信州南岳有宴坐之地。而禅师在焉。师居三十年。
州人以草衣号焉。足不蹈地。口不尝味。时无寒暑。一
绳床而巳。身及智慧。二俱清净。微言软语。有时而闻。
涉其境之远近。随其根之上下。如雨润万物。风行空
中。履其门阈。皆获趣入。若非干玄机于无际。穷实相
之源底。则四时攻于外。百疾生于内矣。古所谓遗物
离人而立于独者。禅师得之。呜呼世人感物以游心。
心迁于物。则利害生焉。吉凶形焉。牵縻羁琐。荡而不
复。至人则返静于动。复性于情。夭寿仁鄙之殊。由此
作也。斯盖世谛之一说耳。于禅师之道。其犹梯稗耶
(本集)○福州闽县白鹿院开山第一代道弘禅师法嗣
大度。是年领徒入槦溪山中。乡老橐粮而往饭之。遂
请移今院处。偶逢白鹿。开创道场。一日空中忽降五
十三佛及锡杖一条。借杂青凫。纷纷而下。高可盈尺。
德宗(下)¶ 第 108b 页 X76-0108.png
师悉收之。铸为圣像三百馀躯。师将示灭。自于槦溪
源。迁塔基一所。前溪潺潺。师谓此水喧吾之定。荷锡
溯流。振之数下。涧流当随锡声。而渗沽流。可馀百步。
别为泉眼涌出。其涧遂涸。以长庆壬寅十二月二日
趺化(长乐集)

庚寅(五年)

帝问国师澄观曰。华严所诠。何谓法界。奏曰。法界者。
众生身心之本体也。从本以来。虚明广大。唯一真境
而巳。无有形貌。而森罗大千。无有边际。而含容万有。
昭昭于心目之间。而相不可睹。晃晃于色尘之内。而
理不可分。非彻法之慧目离念之明智。不能见自心
如此之灵通也。故世尊初成正觉。叹曰。奇哉一切众
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證得。于
是称法界性。说华严经。全以真空简情。事理融摄。周
遍凝寂。帝一听玄谈。廓然自得○三月敕谏议孟简。
补阙萧俛于醴泉寺。监护译经润文(旧史本纪)○庐山西
林水阁院齐朗律师。法化大行。初自洪州。升龙兴寺。
至头陀。总一十四会。承羯么者。数盈万计。考工员外
郎李公渤。中书舍人白公居易。尝视郡事。得之精微。
每至道场。膜拜起敬云(庐山记)

辛卯(六年)

庞居士自元和初。方寓襄阳。栖止嵓窦(今鹿门南二十里有居士
嵓)。时太守于公頔尤加慕异。乃伺良便。躬就谒之。一
面周旋。如宿善友。既深契于情分。亦无间于往来。及
德宗(下)¶ 第 108c 页 X76-0108.png
居士将入灭。令女灵照视日。及中即报。照遽报曰。日
巳中而有蚀。士出观。照即登座。合掌而逝。士笑曰。我
女锋捷。于是更延七日。大守于公闻之。乃往问安。居
士曰。伹愿空诸所有。谨勿实诸所。无好住世间。犹如
影响。言讫。枕公膝而逝。妻闻之曰。这两个愚痴。不报
而去。其男斸畬。母往告曰。老汉与灵照去也。男遂按
锄笑曰嗄。亦立而化。母曰。汝更愚痴。既为焚烧毕。乃
遍别乡闾归隐。自后不知其所。

壬辰(七年)

柳子厚制南岳弥陀和尚碑。其词略曰。代宗时。法照
国师言。其师南岳长老有异德。天子南向而礼焉。度
其道不可徵。乃名其居。曰般若道场。用尊其位。洎德
宗申诏褒立。是为弥陀寺。人从而化者以万计。公为
僧五十六年。寿九十一(柳文)○是岁永州脩净土院成。
柳子厚为记。略曰。中州之西数万里。有国曰身毒。释
迦如来示现之地。彼佛言。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
界。曰极乐。佛号阿弥陀。其国无三毒八难。众宝以为
饰。其人无十缠九恼。群圣以为友。有能诚心大愿。归
心是土者。苟念力具足。则生彼国。永出三界。得不退
转。其言无所欺也。晋时庐山远法师。作念佛三昧咏
大劝于时。其后天台顗大师。著释净土十疑论。宏宣
其教。迷者赖焉。盖其留异迹而去者甚众。刺史李承
晊等。立净土堂于龙兴寺之西。巽上人复葺兹宇。以
开后学。有信士图为佛像。法相甚具。今剌史冯公作
德宗(下)¶ 第 109a 页 X76-0109.png
大门。以表其位。余遂周环廊庑。缋大士像。缯盖幢幡
以成就之。呜呼有能求无生之生者。知舟筏之存乎
是。遂以天台十疑论。书于城宇。使观者起信焉(柳集)

癸巳(八年)

法师智𧦬。悟解绝伦。然寡徒侣。偶有耆宿。阅𧦬著述。
乃曰。汝识至高。颇符佛意。今寡徒众。盖缺人缘耳。佛
犹不能度无缘。况初心者乎。可办食布施飞走。却后
二十年。当自有众。𧦬如其教。炊米散郊外。感群乌大
集搏饭而去。𧦬祝曰。食吾饭者。愿为法侣。后二十年。
𧦬往邺城开讲。座下有众千馀人。果皆少年比丘○
是岁道树禅师示寂。初结茆寿州三峰。有怪化现百
端。或现佛菩萨天仙等形。或放光出响。凡十年方灭
迹。师曰。野人作无限伎俩。眩惑于人。只消老僧不见
不闻。伊伎俩有穷。吾不见不闻无尽。由是远近钦服。
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云。

甲午(九年)

正月百丈怀海禅师示寂。春秋九十五。谥大智禅师。
师丱岁离尘。三学该炼。依附马祖。与西堂藏同入室。
时马祖之门。会学千百。二大士为角立焉。及祖没。师
往新吴百丈山。玄徒辐凑。师虽﨟高。凡作息必与众
同均。尝谓一日不作。则一日不食。僧问。如何是大乘
顿悟法门。师曰。心地若空。慧日自现。若垢净心尽。处
于生死。其心自在。毕竟不与虚幻尘劳蕴界和合。迥
然无寄。去留无碍。若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为五
德宗(下)¶ 第 109b 页 X76-0109.png
欲八风之所漂溺。即生死因断。去住自由。僧问。如何
得自由去。师曰。如今得即得。对五欲八风。情无取舍。
垢净俱亡。如日月在空。不缘而照。亦如香象渡河。截
流而过。此又天堂地狱所不能摄也。师每说法竟。大
众下堂。乃召大众回首。师云。是什么。师以禅宗自少
室至曹溪。多居律寺说法。乃创立禅居。凡具道眼有
德者。曰长老。学众无高下。并入僧堂。置十务寮舍。每
用主领一人营众事。其后丛林日盛。当代宗师从而
广之。今所谓禅苑清规者备矣○是月柳子厚作南
岳大明律师碑。略曰。儒以礼立仁义。无之则坏。佛以
律持定慧。去之则丧。是以离礼于仁义者。不可与言
儒。异律于定慧者。不可与言佛。达是道者。惟大明师。
凡浮图之道衰。其徒必小律而去经。大明恐焉。于是
究戒律。而大法以立。通经教而奥义以脩。凡衣服器
用。动有师法。言语行止。皆为物轨○北山法师神清
示寂。清著北山录。行于世。

乙未(十年)

南海经略马总。以曹溪六祖未有谥。请于朝。帝赐谥
曰大鉴。塔曰灵照。总乃命柳子厚撰碑。其词略曰。自
有生物。则好斗夺相贼。丧其本实。悖乖谣流。莫返于
初。孔子无大位没。以馀言持世。更杨墨黄老。益杂其
术分裂。而浮图说后出。推离还源合。所谓生而静者。
梁氏好作有为。达磨讥之。空术益显。六传大鉴。其道
以无为为有。以空侗为实。以广大不荡为归。其教人
德宗(下)¶ 第 109c 页 X76-0109.png
始以性善。终以性善。不假耘锄。本其静矣(柳文)○异僧
惠昭示寂于武陵。年二百九十○会通禅师。初姓吴。
名元卿。为供奉官。一日对帝曰。臣幼不食荤。志愿从
释。浃旬乃诏许。寻母患归乡。谒鸟窠。愿授僧相。窠曰。
今时为僧。鲜有精苦者。行多浮滥。通曰。本净非琢磨。
元明不随照。窠曰。汝若了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即真
出家。元卿三请。窠乃与披剃具戒。法号会通。忽辞往
诸方学佛法。窠曰。佛法此间亦有少□。于身上拈起
布毛吹之。通遂悟玄旨。时号布毛侍者(五灯)

丙申(十一年)

邓隐峰之五台。道由淮右。属吴元济阻兵蔡州。与官
军战。师曰。吾当少解其患。乃振锡空中。飞身而过。两
军仰观叹异。斗心顿息。以是官军得成其功焉○抚
州景云寺律师上弘示寂。白居易制碑。略曰。师主法
二十年。得度者万五千馀人。铭曰。佛灭度后。薝卜香
衰。孰反是香。景云大师。景云之生。中兴毗尼。景云之
灭。法将畴依。昔景云来。入室者归。今景云去。入室者
(云云白集)。○归宗智常禅师。目有重瞳。遂用药手按
摩。久而目眦俱赤。世号拭眼归宗。江州剌史李渤问。
芥子纳须弥。莫妄谈否。师云。人传史君读万卷书是
否。曰然。师曰。自顶至踵如椰子大。万卷向甚处著。渤
俛首而巳。师没。有赞其像曰。知见一何高。拭眼避天
位。回观洗耳人。千古未为愧○章敬寺柏岩禅师示
寂。敕葬[灞-雨+襾]陵。谥曰大觉传灯纪师。十二年二月晦日
德宗(下)¶ 第 110a 页 X76-0110.png
入灭。敕谥大彻。相国权德舆制碑。略曰。师讳怀恽。弟
子智朗智操等。师尝著师资传一编。论次诸祖。最为
详实。宰官大臣皆尊信之○东巽法师。赴叔父连中
丞之请。柳子厚赠序。谓有得于师之道。又孟常州郑
中书。皆以师友命之○高僧灵彻示寂。文集二十卷。
尚书刘禹锡制序(通论)○柳宗元为柳州刺史。州有大
云寺。久焚。宗元复之。又自为记。

丁酉(十二年)

岳州无姓和尚。名法釰。居楞伽峰。不越阃者五十祀。
是年示寂。柳子厚为碑(柳文)○马郎妇欲化陜右。乃之
其所。人见其姿貌风韵。欲求为眷。曰我亦欲有归。但
一夕能诵普门品者则事之。至明诵彻者二十辈。妇
曰。女子一身。岂配汝等。可诵金刚。至旦通者犹十数。
妇更授法华七轴。约三日通。至期独马氏通。妇令具
礼成姻。马氏具礼迎之。妇曰。适体中不佳。俟少安相
见。客未散而妇死。巳而坏烂。遂葬之。数日有老僧。仗
锡来诣马氏。问所由。马氏引至葬所。僧以锡拨开。见
尸巳化。唯金锁子骨在焉。僧以骨挑锡上。谓众曰。此
圣者悯汝等障重。故垂方便化汝。宜思善因。免堕苦
海。忽飞空而去。自此陜右奉佛者众(泉州粲和尚尝赞曰。丰姿窈窕
鬓欹斜。赚尽郎君念法华。一把骨头挑去后。不知明月落谁家)。

戊戌(十三年)

正月鹅湖大义禅师示寂。谥曰慧觉○三月五泄灵
默禅师。焚香端坐。告众毕。奄然顺化○是年禅师元
德宗(下)¶ 第 110b 页 X76-0110.png
浩示寂。浩弘台教。翰林梁肃请撰涅槃经疏。浩感异
梦。即述之。议者以浩疏。比王辅嗣易。而与清凉华严
疏抗衡焉。

已亥(十四年)

凤翔法云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
一节。其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稔人泰。至是年正月。
帝遣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持香华。迎入大内。帝
御安福门迎拜。留禁中供养三日。五色光现。百僚皆
贺。帝大悦。乃历送诸寺。具释部威仪。及太常长安万
年音乐旌幡鼓吹。腾沓系路。王公士庶奔走膜拜。瞻
奉舍施。唯恐弗及。有然香臂顶供养者。有竭产充施
者。刑部侍郎韩愈上表切谏。以为佛者夷狄之一法
耳。自黄帝至文武。皆享寿考。百姓安乐。是时未有佛
也。汉明帝时。始有佛法。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佛
不能福。事可知矣。乞以此骨投诸水火。绝后代之惑。
上得表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为言。愈
言虽狂。发于忠恳。宜宽容以开言路。戚里诸王旧臣。
皆为愈哀请。遂贬潮州剌史(古贤有诗咏韩曰。纷纷易尽百年身。举正何人
识道真。力去陈言誇末俗。可怜无补废精神。出王荆公文集)○愈到郡之初。以表
哀谢。劝帝东封太山。久而无报。郁郁不乐。因闻郡有
大颠禅师。道德名重。以书三招。而大颠至(三书甚加礼敬。见公
全集)○颠之言论超胜。留数十日。或入定数日方起。愈
甚敬焉。因祀神海。上登灵山。复造师之庐。尝问大颠。
春秋多少。师提起数珠示之。愈不会。次日再至寺。门
德宗(下)¶ 第 110c 页 X76-0110.png
首见僧。举前话。僧扣齿。公入寺问师。师即三扣。公云。
佛法一般。师乃打僧出院。公一日问云。弟子军(州)
繁省要何。乞师一句。大颠良久不顾。公罔措时。三平
为侍者。乃敲禅床一下。颠云作么。平云。先以定动。后
以智拔。公乃拜谢三平云。和尚门风高峻。愈却于侍
者处。得个入路。又大颠尝问愈曰。子之貌郁然。似有
不怿。何也。对曰。愈之用于朝。享禄厚矣。一旦以忠言
不用。窜逐八千里。播越岭海。丧吾女孥。毒雾瘴气日
夕发作。今黜于无人之地。其生讵可保乎。愈之来也。
道出广陵。庙而祷之。幸蒙其力。而卒以无恙。以主上
有中兴之功。巳奏章道之。使东巡太山。奏功皇天倘
有意于此。则庶几召愈。述作功德。而荐之郊庙焉。愈
早夜待之而未至。冀万一于速归。愈安能有怿乎。颠
曰。子直言于朝也。忠于君而不顾其身耶。抑尚顾其
身而强言之。以徇名耶。言用则获忠直之名享报。言
之利不用。而逐事之必至。何介介于胸中哉。苟患乎
逐。则盍勿言而巳。吾闻之。为人臣者。不择地而安。不
量势而行。今子遇逐而不怿。趍时而求徇。殆非人臣
之正也。且子之死生祸福。岂不悬诸天乎。子姑自内
脩而外任命可也。彼广陵其能福汝耶。主上以奸臣
负国。而讨之不暇。仅能克平。而疮痍未瘳。方此之际。
而子又欲封禅告功。以骚动天下。而属意在乎巳之
欲归。子奚忍于是耶。且夫以穷自乱。而祭其鬼。是不
知命也。动天下而不顾。以便已。是不知仁也。强言以
德宗(下)¶ 第 111a 页 X76-0111.png
示忠。遇困而抑郁。是不知义也。以乱为治。而告皇天。
是不知礼也。而子何以为之。且子之遭黜也。所言何
事乎。愈曰。主上迎佛骨入大内。愈以佛者夷狄之法
耳。三代无佛。而年祚永久。晋宋梁魏事佛。而不夭则
乱。愈恐主上惑于此。是以不顾其身而斥之。颠曰。若
是则子言谬矣。且佛也者。覆天人之大器也。其道则
妙万物而为言。其言则尽性命之理。其教则舍恶而
趋善。去伪而归真。其视天下。犹父之于子也。而子毁
之。是犹子而刃父也。吾闻善观人者。观其道之所存。
而不较其所居之地。桀纣之君。蹠蹻之臣。皆中国人
也。然不可法者。以其无道也。舜生东夷。文王生西夷。
由余生于戎。季札出于蛮。彼二圣二贤。岂可谓之夷
狄而不法乎。今子不观佛之道。而徒以为夷狄。何言
之陋也。子以上古未有佛而不法耶。则孔孟生衰周。
而蚩尤瞽叟生上古矣。岂可舍衰周圣贤。而法上古
凶顽哉。子以帝王之代未有佛而长寿耶。则书无逸
曰。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四三年也。以汉
陈之间人主夭且乱也。则汉明为一代之英主。梁武
寿八十六。岂必皆夭且乱耶。愈曰。余谓佛者口不道
先王之法言。而妄倡乎轮回生死之说。身不践仁义
忠信之行。而诈造乎报应祸福之故。无君臣之义。无
父子之亲。贼先王之道。愈安得默而不斥之乎。颠曰。
甚哉子之不达也。有人于此终日数十。而不知二五。
则人必以为狂矣。子之终日言仁义忠信。而不知佛
德宗(下)¶ 第 111b 页 X76-0111.png
之言常乐我净。诚无以异也。且子诵佛书。其疑与先
王异者。可道之乎。曰。愈何暇读彼之书。颠曰。子未尝
读彼之书。则安知不谈先王之法言耶。无乃以尝读
孔子之书。而遂疑彼之非乎。抑闻人以为非。而遂非
之乎。苟以尝读孔子之书。而疑彼之非。是舜犬也。闻
人以为非而遂非之。是妾妇也。昔舜畜犬。犬所见者
唯舜。一日尧过而吠之。非爱舜而恶尧。以所常见者
舜。而未尝见尧也。又闻女子之嫁也。母送之曰。往之
汝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然则从人者。妾妇之事。安
可从人之非。而不考其所以非之者乎。夫轮回生死。
非妄造也。此天地之至数。幽明之妙理也。以物理观
之。草木根荄槁而复生。则其往复又何怪焉。孔子曰。
原始要终。故知死生之说。庄子曰。万物出于机入于
机。贾谊曰。化为异类兮。又何足患。此皆轮回之说。不
俟于佛而明也。焉得谓之妄乎。且子又以祸福报应
为诈造。此尤足见子之非也。夫善恶之报。皆神理自
然之应。易曰。积善有馀庆。积恶有馀殃。又曰。鬼神害
盈而福谦。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返乎尔者也。
此皆报应之说也。唯佛能隐恻乎人之祸福。是以彰
明较著。言其必至之理。使不自陷乎此耳。岂诈造哉。
又言。佛无君臣之义父子之亲。此固非子之所及也。
事固有在方之内者。有在方之外者。方之内者。众人
所共守。方之外者。非天下之至神。莫之能及也。故圣
人之为言也。有与众人共守而言之者。有尽天下之
德宗(下)¶ 第 111c 页 X76-0111.png
至神而言之者。彼各有所当也。孔子之言道也。极之
则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此非众人所共守
之言也。众人而不思不为。则天下之理。几乎息矣。佛
与人臣言。必依于忠。与人子言。必依于孝。此众人所
共守之言也。及其言之至。则有至于无心。非唯无心
也。则有至于无我。非唯无我也。则又至于无生。无生
矣。则阴阳之序不能乱。而天地之数不能役也。则其
于君臣父子。固有在矣。此岂可为单见浅闻者道哉。
今吾告汝。以佛之理。盖无方者也。无体者也。妙之又
妙者也。其比则天也。有人于此终日誉天。而天不加
荣。终日诟天。而天不加损。然则誉之诟之者。皆过也。
夫自汉至于今。历年如此其久也。天下事物。变革如
此其多也。君臣士民如此其众也。天地神明如此其
不可诬也。而佛之说。乃行于中。无敢议而去之者。此
必有以蔽天地而不耻。关百圣而不惭。妙理存乎其
间。然后至此也。子盍深思之乎。今吾教汝。以学者必
考乎道之远者焉。道之远则吾之志不能测者矣。则
必亲夫人之贤于我者。彼之贤于我者。以此为是矣。
而我返见其非。则是我心有所未尽知者也。是故深
思彼之所是。而力求之。则庶几乎有所发也。今子屑
屑于形器之内。奔走乎声色利欲之间。少不如志。则
愤郁悲躁。若将不容其生。何以异于蚊虻争秽壤于
积藁之间哉。于是愈瞠目而不收。气丧而不扬。返求
其所答。茫然有若自失。逡巡谓大颠曰。言尽于此乎。
德宗(下)¶ 第 112a 页 X76-0112.png
颠曰。吾之所以告子者。盖就子之所能而为之言。非
至乎至者也。曰。愈也不肖。欲幸闻其至者。可乎。颠曰。
诚尔心。尽尔性。穷物之理。极天之命。然后可闻也。尔
去。吾不复言矣。愈趍而出(外传)○八月帝与宰臣语次。
因语及愈。有可怜者。而皇甫鏄。素薄愈为人。即奏曰。
愈终疏狂。可且内移。帝纳之。遂授袁州剌史。复造大
颠之庐。施衣二袭而请别曰。愈也将去师矣。幸闻一
言。卒以相愈。大颠曰。吾闻易信人者。必其守易改。易
誉人者。必其谤易发。子闻吾言而易信之矣。庸知复
闻异端。不复以我为非哉。遂不告。愈知其不可闻。乃
去○至袁州。孟简尚书。知愈与大颠游。以书抵愈。嘉
其改迷信向。愈答书称。大颠颇聪明。识道理。实能外
形骸。以理自胜。不为事物侵乱。虽不尽解其语。要且
自胸中无滞碍。因与之往还也○近世黄山谷谓。愈
见大颠之后。文章理胜。而排佛之词。亦少沮云(韩子外传)
○十月剌史柳宗元卒。宗元字子厚。尝著送文畅上
人序曰。昔之桑门。多与贤士夫游。晋宋以来。有道林
道安远法师休上人。其所与游。则谢安石王逸少习
凿齿谢灵运鲍昭之徒。由是真乘法与儒典并用。而
人知向方。如今释文畅者。服道江表三十年。蹑虚而
西驱锡逾纪。秦人蒙利益众。天官顾公。夏官韩公。廷
尉郑公。郎中杨公。有安石之德。逸少之高。凿齿之才。
皆厚于上人。而袭其道风(云云)○又永州送琛上人
南游序。大要嫉逃禅趣寂。而脱略方便○又送元皓
德宗(下)¶ 第 112b 页 X76-0112.png
师序。推原释氏之道。本乎孝。皓师不违。且与儒合○
又送方及师序。大要讥业文而昧巳○又送玄举上
人序。大要诫切服而苟安。其辞略曰。佛之道大而多
容。凡有志乎物外而耻制于世者。则思入焉。故有貌
而不心。名而异行。其类不一。而皆童发毁服。以游于
世。其孰能知之(柳集)

庚子(十五年)

正月帝崩(穆宗即位)

** 穆宗

辛丑(长庆元年)

三月卢龙节度使刘总。举幽燕二十馀郡归朝。总乞
度为僧。诏可。赐僧衣。号大觉大师。署所居第。为报恩
寺。

壬寅(二年)

是岁帝遣左街僧录灵阜。赍诏起汾阳无业禅师赴
阙。阜至。宣诏毕。稽首曰。主上此度恩旨不同。愿师起
赴。业笑曰。贫道何德累烦人主。汝可先行。吾即往矣。
遂沐浴净发。至中夜。告门人惠愔等曰。汝等见闻觉
知之性。与太虚同寿。一切境界。本自空寂。迷者不了。
即被境惑。一为境惑。流转不穷。常了一切空。无一法
当情。是诸佛用心处。言讫端坐而逝。阜回奏其事。帝
钦叹久之。师宪穆两朝凡三诏不赴。既没。赐谥大达
禅师○十月帝幸善因寺。施僧缗钱一百万○白居
易。初由中书舍人。出为杭州剌史。闻鸟窠道德。因见
德宗(下)¶ 第 112c 页 X76-0112.png
之。窠栖止长松上。居易问曰。师住处甚险。师曰。太守
危险尤甚。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师曰。薪火相
交。识浪不停。得非险乎。又问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
作。众善奉行。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孩
儿虽说得。八十翁翁行不得。居易钦叹而去。自是数
从之问道。至是为忠州剌史。闰十月撰江州兴果寺
凑律师塔碣。有云。师迁化时。予题一四句为别。因取
为铭曰。本结香火菩萨社。共慊露泡烦恼身。不须恋
恋任师去。先请西方为主人○十一月幸瓦官设大
会○十二月帝不豫。太后百僚诣佛寺斋僧(唐史)

癸卯(三年)

八月帝幸长庆宫。遇持钵僧。施绢二百疋○八月十
九日东寺如会禅师示寂。寿八十。谥传明大师。师初
参马祖。自祖去世。师患门徒滞于即心即佛之语。遂
示众曰。心不是佛。智不是道。剑去久矣。尔方刻舟。时
号东寺为禅窟焉。

甲辰(四年)

正月穆宗崩。敬宗即位○杭州永福寺。刊石壁法华
经成。相国元稹为之记(通论)○时福州古灵神赞禅师。
初参百丈。回本寺。受业师浴次。唤灵揩背。灵向师背
抚。一掌云。好所佛堂只是无佛。师叱之。灵曰。虽然无
佛亦解放光。师疑之。又看经次。有䗈子撞窗。灵曰。世
界如许广大。须要钻故纸作什么。师曰。汝何发言殊
常。灵曰。某有颂。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大奇。百年钻故
德宗(下)¶ 第 113a 页 X76-0113.png
纸。何日出头时。师惊曰。汝得上人法。愿与吾说。灵曰。
自别和尚。依栖百丈。因举百丈语。师忽有悟。乃欲回
礼灵。为得法之师。灵请遥礼大智为师。某为同参○
五月上谷侯高纂庐山东林熙怡律师坟志。略曰。师
居庐山耶舍塔院。外规内寂。有神童随侍左右。匿形
以至怡智遗形。则双乌入掌。索啖不去。灰心与物。则
二鼠穴处。阈前食香。积而上巾。又有猛虎逐鹿。鹿求
救于师。师指鹿入房。虎遂却去。若师有情。则神童不
侍。慈乌不止。硕鼠不亲。猛虎不去。及一定寂灭。其院
白莲枯死。庭树衰零。噫师平生见乎四异。则乌鼠虎
鹿著矣。寂灭彰乎两奇。则莲花翠树明矣(续庐山记)○十
二月中书令王智兴请于泗州置戒坛。于诞圣月度
僧。制可。李德裕奏禁罢。帝不纳(旧唐史)

** 敬宗

乙巳(宝历元年)

尚书李翱。字习之。尝剌朗州。慕药山之道。入山谒之。
山诵经不顾。李曰。见面不如闻名。山呼太守。李应诺。
山云。何得贵耳贱目。李谢之。问曰。如何是道。山以手
指上下。云会么。曰不会。山云。云在青天。水在瓶。李忻
然。答以偈曰。鍊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
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又问。如何是戒定
慧。山云。这里无此闲家具。李辞去。一夕药山登山。忽
云开见月。大笑一声。声落澧阳。八九十里。翱闻之。复
寄偈曰。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
德宗(下)¶ 第 113b 页 X76-0113.png
上孤峰顶。月下披云笑一声。李尝著复性书三篇。其
一篇谓。情昏则性匿。忘情则复性。诚则明。明则尽性
命之道。其二谓。无思则寂照。致知在格物。其三谓。昏
而不思。终不明道(文集)

丙午(二年)

裴肃字中明。任越州观察使。重建龙兴寺大佛殿。应
三百年谶记。先是越州沙门昙彦。与许询元度。同造
二塔。塔未就。询亡。彦师寿百二十。犹待得询后身。为
岳阳王萧察。来抚越州。及到州。人寺见彦。彦以三昧
力加被。王忽悟前身造塔之事。由是二塔益资壮丽。
时龙兴寺大殿隳坏。众请重脩。彦曰。非贫道缘力也。
后三百年。有绯衣功德主。来兴此殿。寺众刻石记之。
及是裴守赴任。施俸脩殿。方应彦师悬记。肃乃裴休
父也(传灯)○十二月帝崩。文帝即位。

** 文宗

丁未(太和元)

五月太洪山善信大士示寂○时龙潭崇信禅师。玄
化大行。师初家于悟和尚天王寺巷。日以十饼馈之。
悟每食毕。常留一饼曰。吾惠汝以荫子孙。因请出家。
由是服勤左右。一日请示心要。悟曰。吾何处不指示
汝心要。师低头良久。悟曰。见则便见。拟思即差。师当
下开解。复问。如何保任。悟曰。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
尽凡心。别无胜解(五灯)

戊申(二年)
德宗(下)¶ 第 113c 页 X76-0113.png

澧州药山惟俨禅师。临顺世叫云。法堂倒。法堂倒。众
皆持拄撑之。师举手云。子不会我意。乃告寂。寿八十
四。敕谥弘道大师。塔曰化城(唐伸药山碑。传灯又谓。终于大和八年。一本又
谓。宪宗元和八年化者。非是)○五台邓隐峰。以神异颇显。恐成惑
众。乃入台山金刚窟前。将示寂。问于众曰。诸方迁化。
坐去卧去。吾皆见之。还有立化者否。众曰。有之。师曰。
还有倒化者否。众曰。未尝有也。师乃倒殖而化。亭亭
然其衣顺体。众为舁尸荼毗。屹然不动。远近瞻礼叹
异。师有妹为尼。乃咄云。老兄平昔不循法律。死更荧
惑于人。以手推之而踣。于是阇维。收舍利。塔于五台。

已酉(太和三)

苏州重玄寺刊石壁经成。白居易为碑。略云。夫开示
悟入诸佛知见。以了义度无边。以圆教垂无穷。莫尊
于法华经。凡六万九千五百五言。證无生忍。造不二
门。住不思议解脱。莫极于维摩经。凡二万七千九十
二言。摄四生九类。入无馀涅槃。实无得度者。莫先于
金刚经。凡五千二百八十七言。坏罪集福。净一切恶
道。莫急于尊胜陀罗尼经。凡三千二十言。应念随愿
生极乐土。莫急于弥陀经。凡一千八百言。用正见观
真相。莫出于普贤行法经。凡六千九百九十言。诠自
性认本觉。莫深于实相法密经。凡三千一百五言。空
法尘依佛智。莫过于般若心经。凡二百五十八言。是
八种经。具十二部三乘之要旨。万佛之秘藏尽矣(文集)
○丹霞天然禅师将终。命具浴浴毕。乃顶笠策杖受
德宗(下)¶ 第 114a 页 X76-0114.png
屦垂一足。未及地而化。寿八十三。师本儒生。偶应举。
遇禅者问何往。曰。选官去。禅者曰。选官何如选佛。曰。
选佛当何所诣。禅者曰。江西马祖出世。即选佛之场
也。师遂见马祖。以手托幞头额。祖曰。南岳石头是汝
之师。师抵南岳。石头曰。著槽厂去。乃礼谢入行者堂
执务。后因普请刬草次。师独沐头。跪于石头之前。头
忻然与之落发。寻为说戒。即掩耳而去。便返江西。再
见马祖。未参礼。便入僧堂。骑圣僧颈而坐。众惊异。以
白祖。祖入堂见之曰。我子天然。师即下地拜曰。谢师
赐与法名。久之遍历诸方。后元和三年。于天津桥横
卧。留守郑公出呵之。不起。吏问其故。师曰。无事僧。郑
奇之。自给米面。洛下翕然敬向。十五年。卜居邓州。丹
霞。致数百众。师尝著玩珠吟二篇。今传于世。谥智通
禅师(传监云长庆四年示寂)

庚戌(太和四)

五月侍御刘轲作福州东山圣泉法华院记。略云。天
下精刹往往称闽州胜绝。有东山法华院。为东南窟
之一。景龙初有神僧怀道。始卜于爱同之西卓。一泉
腾涌喷出。两道分注。一注濯所。一流为池。继有怀一
居之。一之后智常居之。常有天童密侍。舍利潜降。山
神听经。问中佛法。实自三大师始焉。是院不宿女子。
不入荤血。真绝特也(长乐集)○十月鄂州无等禅师示
寂。寿八十二。师嗣马祖。

辛亥(太和五)
德宗(下)¶ 第 114b 页 X76-0114.png

帝好嗜蛤蜊。一日御厨有劈不开者。忽变菩萨像。帝
惊异之。有旨送兴善寺。令众僧瞻礼。因问侍臣。此何
祥也。或对太乙山有惟政禅师。深明佛法。请诏问之。
帝召政而问焉。对曰。物无虚应。启陛下信心耳。经云
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帝曰。菩
萨形今见矣。未闻其说法。何也。对曰。陛下见此。以为
常耶非常耶。信耶弗信耶。帝曰。非常之瑞。朕焉不信。
政曰。陛下闻其说法竟。帝大悦。因诏天下。并立观音
菩萨像。奉祀焉○时有凌行婆。谒浮杯及赵州。五灯
有机缘。

壬子(六年)

希运禅师。初见百丈。问马祖机缘。丈举再参马祖挂
拂话。师大悟。得法后乃住洪州高安县黄蘖山鹫峰
下大安寺。海众奔凑。常千馀人。其道峻。其行孤。其言
简。其理直。故学徒悟道者众。

癸丑(七年)

十月帝诞节。召法师知玄与道士。入麟德殿论道○
石霜庆诸禅师。初参沩山。次参道吾悟旨。即隐浏阳
陶家坊。因僧旋洞山。举师出门便是草语。洞山惊曰。
浏阳有古佛耶。自是僧多依之。乃成法席。号霜华山。

甲寅(八年)

十二月南泉普愿禅师将示寂。首座问曰。和尚百年
后。向什么处去。师云。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去。座云。某
甲随和尚去得否。师云。汝若随吾。则须衔一茎草来。
德宗(下)¶ 第 114c 页 X76-0114.png
乃集门人告曰。星翳灯幻。其来久矣。勿谓吾有去来
也。言讫而逝。师得法于马祖。后归池阳。三十年不下
南泉。会宣城观察使陆亘大夫。请下山。伸弟子之礼。
由是学徒云集云(五灯)

乙卯(九年)

四月丁巳。宰相李训上疏。请罢内道场。沙汰僧尼滥
伪者。制可。是日诏下。方毁大内灵像。俄暴风聿起。含
元殿鸱吻俱落。内外城门楼观俱坏。士民震恐。帝以
训所请忤天意。亟诏停前沙汰。诏复立大内圣像。风
遂顿息(旧史五行志是冬李训受诛)○八月白居易。以所著文集。
勒成六十卷。编纳卢山东林大藏。自为记。欲与二林
结他生之缘(庐山记)○九月道吾圆智禅师示寂。寿六
十七。敕谥脩一大师。

丙辰(开成元年)

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赐紫大达法
师端甫卒。忠馆脩撰裴休制碑。略曰。为丈夫者。在家
则张仁义礼乐辅天子。以扶世导俗。出家则运慈悲
定慧佐如来。以阐教刹生。舍此无以为丈夫也。师年
十七为比丘。自是经律论无敌于天下。德宗闻其名
徵之。一见大悦。常出入禁中。与儒道论议。赐紫方袍。
复诏侍皇太子于东朝。顺宗深仰其风。亲之若昆弟。
相与卧起。恩礼特隆。宪宗数幸其寺。待之若宾友。常
承顾问。注纳偏厚。由是天子益知佛为大圣人。其教
有大不思议事。当是时。朝廷方削平区夏。缚吴干蜀。
德宗(下)¶ 第 115a 页 X76-0115.png
潴蔡荡郓。而天子端拱无事。诏和尚率缁属。迎真骨
于灵山。开法场于秘殿。为人请福。亲奉香火。既而刑
不残。兵不黩。赤子无愁声。江海无惊浪。盖参用真乘。
以毗大政之明效也。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以标
表清众者十一年。以开成元年六月一日。向西右胁
而灭。荼毗得舍利三百馀粒。

丁巳(二年)

衢州子湖利踪禅师。初入南泉之室。乃抵衢州马蹄
山。结茅宴居。是年邑人翁迁贵。施山下子湖创院。后
咸通二年。敕赐额曰安国。师尝示众曰。子湖有一只
狗。上取人头。中取人心。下取人足。拟议即丧身失命。

戊午(三年)

三月僧统清凉国师澄观示寂。师生历九朝。为七帝
门师。春秋一百有二。僧腊八十有三。身长九尺四寸。
垂手过膝。目夜发光。视昼不瞬。才供二笔。声韵如钟。
文宗以祖圣崇仰。特辍朝三日。重臣缟素。奉全身塔
于终南山。未几有梵僧到阙。表称于葱岭见二使者。
凌虚而过。问之。答曰。北印土文殊堂神也。东取华严
菩萨大牙。归国供养。有旨启塔。果失一牙。唯三十九
存焉。遂阇维。舍利光明莹润。舌如红莲色。赐号清凉
国师。塔曰妙览。相国裴休奉敕撰碑。敕写国师真。奉
安大兴唐寺。

己未(四年)

四月秘丞刘轲撰庐山东林宝称律师塔碑。略云。师
德宗(下)¶ 第 115b 页 X76-0115.png
讳智满。凡讲四分律。二十七过。前后临坛。一十四会。
以戒律度数万人。其缙绅君子与师游者。有若白侍
郎居易。李宾客渤。李中书肇。裴宣州谊。门弟子数十
人。轲尝执门人之礼。敢忘实录。
历代编年释氏通鉴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