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编年通论-宋-祖琇卷七

卷七 第 141a 页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七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天监三年四月八日。帝率道俗二万馀人升重云殿。
亲制文发愿。乞凭佛力永弃道教不在崇奉。略曰。经
卷七 第 141b 页 X75-0141.png
云。发菩提心者即是佛心。一切散善不得为喻。弟子
比经荒逆耽事老君。累叶相承染此邪法。今舍弃旧
习归仗正因。愿使未来世童男出家广弘经教。化度
含识共證菩提。宁在正法中长沦恶道。不乐归依老
子暂得神仙。陟大乘心永离邪见。十一日敕公卿百
僚侯王宗族并宜反伪即真舍邪入正。十四日公卿
抗表遵承诏命。帝手敕答曰。能反迷入正可谓夙植
善根。宜加勇猛也。

是岁诏隐士何点。点以巾褐入见。帝与之酒特除侍
中。点前席持帝须曰乃欲臣老子耶。固辞不受。复诏
何胤。胤谓使者曰。吾年五十七矣。月食四斗米不尽。
那复有官情耶。帝知不可致。有旨给白衣尚书禄。胤
苦辞。晚入虎丘之西寺讲维摩经。及将终。梦天女六
十馀人列于前。及寤犹见之如故。即具浴俨衣冠少
顷而卒。何氏自晋司徒充.宋司徒尚之并建大义伸
明佛法累叶遵承。至胤侄侍中敬容而止。

五年。帝注大品。臣僚命法师法云讲之。云辞疾不赴。
帝遣使强起之曰。将冀流通。非高德无以凭也。云始
从之。云最有誉当世。雅为昭明太子所敬。儒释两优
为天下第一。

八年魏主于式乾殿为诸僧及朝臣讲维摩诘经。时
魏朝专尚释氏不事经籍。中书侍郎裴延隽上疏。以
为汉光武.魏武帝虽在戎马间未尝废书。先帝行师
还都手不释卷。良以学问多益不可辍故也。陛下升
卷七 第 141c 页 X75-0141.png
法座亲讲大觉。凡在瞻听尘蔽俱开。然五经治世之
楷模应务之所先。伏愿经书㸦览孔释兼存。则内外
俱周真俗斯畅。时洛阳中国沙门之外。自西域来者
三千馀人。魏主别立永明寺千馀间以处之。远近承
风无不事佛。比及延昌州郡凡一万三千馀寺僧至
二百万。

十年。诏法师僧旻入慧轮殿讲胜鬘经。帝临听。公卿
毕集。有旨于庄严寺建八座法轮。妙选奇杰番次主
之。时以旻为第一。当讲日听者倾都堂无容足。名士
刘业尝谓旻曰。法师佛学有馀。何故弘义多伸儒旨。
旻曰。昔生公以顿悟通经。次公以毗昙发论。若贫道
初不以儒释限。但据文义所向耳。沙门道超者。频年
力学。慕旻公之讲誓欲齐之。夜梦神告之曰。旻公毗
婆尸佛时预宣法化。君新发意者何能类之。第自求
成名。不必苟齐也。旻性谦冲不恃能矜物。一时公卿
道俗咸推仰之。

十一年。有旨命宝亮法师撰涅槃经义疏。帝为之序。
略曰。离文字以设教。忘心相以通道。欲使珉玉异价
泾渭分流。制六师而正四倒。返八邪而归一味。则法
雨降而燋种受荣。慧日升而长夜蒙晓。发迦叶之悱
愤。吐真实之诚言。虽复三施等于前。五大陈于后。三
十四问参差异辨。方便劝发各随意答。举要论经不
出两涂。佛性开其有本之源。涅槃明其归极之旨。非
因非果不起不作。义高万善事绝百非。空空不能测
卷七 第 142a 页 X75-0142.png
其真际。玄玄不能穷其妙门。自非德均平等心合无
生。则金墙玉室岂易入哉。

十二年。特进沈约卒。约字休文。婺州东阳人。左目重
瞳。腰有紫志。少为书生名闻一时。以风流见称而肌
体清癯时谓沈郎瘦。甚为武帝所重。官业具南史。尝
出意撰声律以革古诗。后世取则号曰四声。约甚精
佛理。著中食论。理趣甚高。其略曰。人所以不得道者
由于心神昏惑。心神所以昏惑由于外物扰之。扰之
大者其事有三。一则势利荣名。二则妖妍靡曼。三则
甘旨肥醲。荣名虽日用于心。要无晷刻之累。妖妍靡
曼方之巳深。甘旨肥醲为累甚切。万事纭纭皆三者
之枝叶耳。圣人知不断此三事求道无从可得。乃为
之法使简而易从。若也直云三事惑本并宜禁绝。而
此三事是人情所甚惑念。虑所难遣。虽有禁之之旨
而事难卒从。譬如方舟济河岂不欲直至彼岸。河流
湍急会无直济之理。不得不从流靡久而获至。非不
愿速。事难故也。禁此三事。事宜有端。何则。食之于人
不可顿息。其于情性三累莫甚。故推此晚食并置中
前。自中之后清虚无事。因此无事念虑得简。在始未
专在久自习。于是束以八支纡以禁戒。靡曼之欲无
由得前。荣名众累稍随事遣。故云往古诸佛过中不
餐。此盖是遣累之筌[(ㄇ@(企-止))/弟]适道之捷径。而惑者咸谓止
于不食。此乃迷于向方不知厥路者也。又尝著设会
论。意谓如来在日。众居伽蓝不置食具。时至则分卫
卷七 第 142b 页 X75-0142.png
持钵以福众生。今之僧徒一皆违废。不止不持中食。
甚者甘腴厨膳丰美饮食。或遇请召得蔬蔌之具。莫
不颦蹙以为不能甘也。此岂有志于道哉。其论略曰。
出家之人本资行乞。戒律炳然不许立厨帐并蓄净
人。今既取足官寺行乞事废。或有持钵登门便呼为
僧徒鄙事。既为众所鄙耻不复行乞。悠悠后进求理
者寡。将谓乞食之业不可复行。由净饭王子转轮之
贵。持钵行乞以福施者。岂不及千载之外凡庸沙门
躬命仆竖自营口腹者乎。行乞受请二事不殊。今不
复行乞又不赴请。则行乞之法于此永冥。此法既冥
则僧非佛种。佛种既离则三宝坠地矣。约有文集百
馀卷行于世。」

【论曰。自晋渡江衣冠邃穷佛理妙畅宗极。如孙.许.
宗.颜.二何.郗.沈诸贤。不徒一世谈宗。抑高风逸韵
竦动天下。灼灼有大过人者。至于郗嘉宾奉法要.
沈休文中食论。虽宗尚释典。然要其旨归岂不有
意于士民之摄生者乎。且以梁徐俛相高祖二十
馀年。勋德最盛为梁宗臣。俛以谓儒释殊涂同归。
因撰会林五十卷。虽不及见是书。足可谓明道君
子也。而旻公亦曰。贫道初不以儒释限。第据文义
所向耳。呜呼。古之有道者未始不睹其同。特寡昧
自私者异而相訾耳。是可悯而弗足较也矣。】

「十五年。魏胡太后作永宁石窟二寺。极土木之美而
永宁尤盛。有真金像高丈八尺。如中人者又十躯。为
卷七 第 142c 页 X75-0142.png
浮图九级。筑基下及黄泉。其高九十丈。上立刹复高
十丈。每夜静铃铎声闻十馀里。佛殿如太极殿。三门
如端门。僧房千楹玉珠锦绣该人心目。未几雷电火
爇其塔。远近咸见烟焰间有塔升空而没。后月馀有
自东州来者云。此日见塔乘空飞海上。而望海者时
亦见之。

十八年。会稽沙门惠皎以宝唱所撰名僧传颇多浮
汎。因著高僧传十四卷。始东汉永平十年终于是岁。
凡四百五十三载。二百五十有七人。附见者二百馀
人。开其德业。大略为十例。其自叙曰。前古撰集多曰
名僧。然名者实之宾也。若实行潜光则高而不名。若
寡德适时则名而不高。名而不高兹焉用纪。高而不
名则备今录。世以为确论。

释僧朗者。常诵法华。风度凝远。饮啖不常。每出。一狗
一猴随之。日循乞得饮膳即置木盂中。食毕举其馀
以饲猴狗。善作龟藏。或时足手头颈俱缩不见。又尝
登舟。初无篙力。朗坐其中猴狗驯侧。舟自溯流而上。
法师道英初隐太行山禅宴。树枝萦结如盖覆之。居
久之弃去行龙台泽。观游鱼爱之。即解衣入水宴坐
深渊七日而出。又尝隆冬睹严冰。爱其莹澈就卧其
上信宿而起。晚居蒲州普济寺。一日讲起信至真如
门。奄尔气绝。众意其逝矣。有都讲识之。即谓众曰。此
入灭尽想耳。三日乃苏焉。

普通元年。帝于禁中筑圆坛将禀授归戒。妙选德行
卷七 第 143a 页 X75-0143.png
尤异者为之师。朝议以慧约法师望高。诏至。约以礼
逊让不许。夏四月丁巳帝行问道礼。禀约为师授具
足戒。方羯磨次甘露降于庭。有三足鸟二孔雀历阶
驯伏。帝大悦。赐约别号智者。自是入朝必设特榻处
之。而帝座其侧。凡太子诸王公卿道俗从约授戒者
四万八千人。沙门虽在耆艾亦重禀授。独法云公曰。
吾既戒矣。其可以佛法为人事耶。于是议者高之。

时有达禅师者得水观三昧。每入此定。有窥之者唯
见清水凝停满室。沙门道仙从达游。得火光三昧。所
居之室玄夜大明焉。

帝留神法门。时释子多纵率。主僧懦不能制。帝患之。
欲自以律行僧正事。诏下。京城大德无敢议者。独藏
法师以为佛法渊博非一人能尽之。执不奉诏。帝讶
之召入光华殿问状。藏面陈大旨秉执有据。帝不能
夺。遂从之。藏退谓诸僧曰。上以佛法为巳任。诚当推
顺。然衣冠家子弟十辈犹不能俱称父意。今糅杂五
方之众而以一巳好恶绳之。戒律将废矣。诸君不虑
此何也。法云公叹曰。教理深致未能多谢。一日之事
良可愧服。

帝自受具。寝处略同沙门。虽宫禁每亦恣僧游览。独
禁止御座而巳。藏公一日升殿登之。左右呵止之。藏
曰。贫道定光金轮之裔。宁愧此座。傥见杀。不虑无受
生处。帝闻。置之弗罪。藏少时过相者曰。法师寿不过
三十一。藏惧。日诵金刚般若。至期梦前人复来告曰。
卷七 第 143b 页 X75-0143.png
法师以般若力故寿倍增矣。又常梦维摩诘降其房
与语。临别以素麈尾遗之而去。藏自是玄辩日新焉。」

【论曰。昔周武王北面受箕子洪范九畴。王受书毕。
箕子才预五等之封。至后汉顺帝诏处士樊英设
坛席行问道之礼咨逮得失。而英竟无它能。于是
天下处士咸被纯盗虚名之诮。及武帝禀受约公
归戒。自后约入朝帝设特榻处之。而自坐其侧以
师奉之终其身。呜呼。武帝尊师重道之体。由汉以
来未之有也。而藏法师既非帝师。徒诧金轮之裔
而据太极御座。前史以为美谈。非也。吾宗以法空
为座。藏能以法自尊。则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
此菩提座。奚待据人主之座而后为荣乎。藏可谓
不达矣。至于却帝僧正之诏。梦致摩诘之神。若此
类殆与当世诸僧仅有一日之长云。】

「十八年。魏孝明帝加元服。命沙门道士讲道于禁中。
时道士姜斌.沙门昙谟最对论。帝曰佛与老子同时
否。姜斌曰。按开天经云。老子西入化胡。佛充侍者。明
是同时。昙谟最曰老子当周何年而生。斌曰。定王三
年生。简王四年仕于周。敬王四年年八十五西入化
胡。最曰。吾佛以周昭王二十四年诞生。穆王五十二
年灭度。自世尊灭度至定王三年。凡三百四十五年
老子方生。及敬王元年老子西游。则世尊示寂巳四
百二十五年矣。据此相去悬远。而言化胡无乃谬乎。
斌曰佛生周昭之世有何文记。最曰。周书异记.汉法
卷七 第 143c 页 X75-0143.png
本内传并有明文。斌曰。孔子制法。于佛迥无文记。何
也。最曰。孔子有三备十经谓天地人也。佛之文言出
于中备。斌曰孔子圣人何假卜乎。最曰佛是众圣之
王。达一切含识先后际吉凶终始。不假卜筮。自馀小
圣虽晓未然。必籍蓍龟方通休咎。时侍中刘腾宣敕
曰。姜斌论无宗旨宜退席。又问开天经何从而得。是
谁所说。可疾取来。及取经至。帝命群臣详定真伪。时
太尉萧综.太傅李寔泊公卿士夫百六十馀人。览毕
劾奏曰。老子止著五千文。更无他说。今姜斌所据。文
词鄙俚宗旨乖谬。既渎先师又罔圣听。罪当惑众。制
可将抵以刑。三藏菩提流支奏。解斌特流马邑。昙谟
最善大小乘。有律行。初在邯郸说律。感异比丘六十
馀辈降席听戒。流支每见。称为东方开士焉。

魏书佛老志曰。道家之源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
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玉之宗。下在紫微为
飞仙之主。千变万化有德不德。随机应物厥迹无常。
授轩辕于峨嵋。教帝喾于牧德。大禹闻长生之诀。尹
喜受道德之旨。至于丹书紫字升玄飞步之经。玉石
金光妙有灵洞之说。不可胜纪。其为教也。咸蠲去邪
累澡雪精神。积行树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升天长
生世上。是以秦皇.汉武甘心不息劳心竭思。所在追
求终莫之致。退恨于后。故有栾大徐氏之诛。然其道
惑人效学非一。灵帝置华盖于濯龙设坛场而为礼。
及张陵授道于鹤鸣。因传天宫章本千有二百。弟子
卷七 第 144a 页 X75-0144.png
相授其事大行。齐祠跪拜各有成法。于是三元九府
百二十宫一切诸神咸所统摄。又称劫数颇窃佛经。
及其劫终称天地俱坏。其书多有禁秘。非其徒不得
辄观。至于化金销玉行符敕水。奇方妙术万等千条。
上云羽化飞天。次称消灾灭祸。故好异者往往而尊
事之。初文帝入宾于晋。从者云登仙伊阙。太祖好老
子之言诵咏不倦。天兴中仪曹郎董谧上服食仙经
数十篇。乃置仙人博士。立仙坊煮炼百药。封西山以
供其薪蒸。令死罪者服之。多死无验。久之太祖意少
懈乃止。

世祖时道士寇谦之。字辅真。雍州人。早好仙道。修张
鲁之术。服食饵药历年亡效。有仙人成公兴求为谦
之弟子。相与入华山居石室。兴采药与谦之服。能不
肌。又共入嵩山石室。寻有异人将药与谦之。皆毒虫
臭物。谦之惧走。兴叹息曰。先生未仙。正可为帝王师
耳。未几兴仙去。谦之守志嵩山。忽遇大神乘云驾龙
导从百灵集于山顶。称太上老君。谓谦之曰。自天师
张陵去世以来。地上旷职。汝文身直理。吾故授汝天
师之位。锡汝云中新科二十卷。自开辟巳来不传于
世。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
及男子合气之术。大道清虚宁有斯事。专以礼度为
首。加之以服食闲练。使玉女九疑十二人授谦之导
引口诀。遂得辟谷气盛颜色鲜丽云。」

【论曰。魏史叙道教源流洎谦之出处如此。然则谦
卷七 第 144b 页 X75-0144.png
之有功于道教非三张之比也。而 本朝司马文
正公尝比谦之于爰居。夫爰居出左氏不智不灵。
特一怪鸟耳。谦之亲遇老君面授秘诀。作兴道教。
致后世学者得以祖述焉。借使谦之不得与神仙
者流。盖亦非常胜士也。以之方爰居。不亦甚乎。虽
然文正公言为百世师。行为天下法。其意必谓谦
之所遇之神。正孔子所不语者也。资此传授滋蔓
于世。其为文正公弗与也亦宜。呜呼。以谦之尚止
平一爰居。矧风斯在下者耶。】

「普通八年。天竺初祖菩提达磨大师至金陵。师西域
南印度国香至王第三子也。王薨师出家。遇二十七
祖般若多罗付以大法。因问。我既得法宜化何国。多
罗曰。汝得法巳。侯吾灭后六十馀年。当往震旦国阐
化。曰。彼有法器堪继吾宗。千载之下有劫难否。多罗
曰。汝所化方得菩提者不可胜数。吾灭度后彼有留
难。水中文布善自降之。汝至时。南方不可久留。听吾
偈曰。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悽悽暗度江。日下可怜
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复演八偈。皆预为谶。至多
罗示寂。师演化本国。会其侄异见王者轻毁三宝。师
遣其徒波罗提微现神力摄化归正。师以震旦缘熟。
即别其众。而异见王枉驾见师。因告之曰。当勤修福
行。护持三宝。吾去非晚。二九即回。王泣曰。叔既有缘
在彼。非吾所留。唯愿不忘父母之国。事毕早回。遂具
大舟实以众宝。王躬率臣僚送至海滨。师同商驭舟
卷七 第 144c 页 X75-0144.png
达于南海。广州剌史萧昂馆之。以表闻奏。有诏迎见。
师入朝。帝问。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数。
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并无。师曰。人天
小果。有漏之因。虽有非实。帝曰何谓真功德。师曰。净
智妙明。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帝曰何为圣
谛第一义。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曰不识。帝不
省玄旨。师迟留数日遂渡江之魏。止于嵩山少林寺。
终日壁观而巳。有僧神光者。因神人发起来见师。师
端坐不[(厂@((既-旡)-日+口))*页]。会天大雪。光立雪中至积雪过膝。师悯而
问曰。汝久立雪中。求何事耶。光曰。唯愿大慈。开甘露
门广度群品。师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难逢。岂小德
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光闻诲励喜不
自胜。即以利刀自断左臂置于师前。师曰。诸佛最初
求道重法忘身。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矣。光承其言
即易名慧可。复问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师曰诸佛
法印匪从人得。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师曰将心来
与汝安。可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与汝安心竟。久之
为可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其辞曰。

夫入道多涂。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理入。二行入。理
入者。谓籍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
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
凡圣一等。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宜符。
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者有四。一报冤
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谓报冤行者。凡
卷七 第 145a 页 X75-0145.png
修道人若受苦时。当念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逐
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夙
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怨
恨。作是观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名报冤行。随缘
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
得胜报荣誉等事。皆是过去夙因所感。缘尽还无何
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宜顺于道。名
随缘行。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著。智者悟真
安心无为。万有皆空无所希冀。三界久居犹如火宅。
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息念无求。故经云。有
求皆苦。无求乃乐。是则无求真为道行。故名无所求
行。称法行者。性净之理因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
染无著无此无彼。经云。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信
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
施。心无悭惜。达解三空不倚不著。但为无垢称化众
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亦复利人。庄严菩提之道。檀
施既尔馀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
名称法行。

大同二年十月。师将示寂。道副.尼总持.道育.慧可等
侍侧。曰时将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时道副曰。如
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师曰汝得吾
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见。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
不再见。得曰汝得吾肉。道育禅师曰。四大本空五阴
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师曰汝得吾骨。大师慧
卷七 第 145b 页 X75-0145.png
可即礼三拜复依位而立。师曰汝得吾髓。即顾谓可
曰。世尊以正法眼藏付嘱大迦叶。展转传授。以至于
吾。吾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可跪
受其衣。愿闻指示。师曰。内传法印以契真心。外付法
衣以定宗旨。后代浇薄疑虑竞生。谓吾西土汝乃此
方。凭何得法以何为證。或遇难缘但出此衣用以表
信。其化无碍。至吾灭后二百馀年。衣止不传。法周沙
界潜符密契千万有馀。汝当阐化勿轻未悟。一念回
机便同本有。听吾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
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又曰。吾有楞伽经四卷亦付
与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吾自离南印来此东土。见
赤县神州有大乘气象。遂逾海越漠为法求人。际会
未谐如愚若讷。今得汝传授。吾意巳终。乃与其徒往
禹门千圣寺。有期城太守杨衒之问曰。西天五印师
承为祖。其道云何。师曰。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
祖。衒之曰。弟子素奉三宝而智慧昏蒙。愿师慈悲开
示宗旨。师以偈答之曰。不睹恶而生嫌。不观善而勤
措。不舍智而近愚。不抛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量。明
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缠。超然名之曰祖。衒之闻
偈乃稽首曰。愿师慈忍久住世间。师曰。吾化缘巳毕。
传法得人吾即逝矣。是日端坐而寂。门人奉全身葬
熊耳山定林寺。明年魏使宋云西域回。遇师于葱岭。
手携只履翩翩独迈。云问师今何。往曰西天去。及云
归朝具言其事。门人启圹。唯空棺只履存焉。梁武帝
卷七 第 145c 页 X75-0145.png
闻师显化始末如此。遂亲撰碑刻石于钟山。」

【论曰。昔嵩明教著传法正宗记。称达磨住世凡数
百年。谅其巳登圣果。得意生身。非分段生死所拘。
及来此土示终。葬毕乃复全身以归。则其住寿固
不可以世情测也。传灯录云。师以九月二十一日
至广州。刺史以表闻奏。帝遣使赍诏迎之。师以十
月一日至金陵。然自广至金陵亡虑三千馀里。将
命者往而复师方启行。岂以十日之间能历三千
里乎。又谓魏孝明帝钦师异迹。三屈诏命。师竟不
下少林。及师示寂。宋云自西域还。遇师于葱岭。孝
庄帝有旨令启圹。如南史普通八年即大通元年
也。孝明以是岁四月癸丑殂。师以十月至梁。盖师
未至魏时孝明巳去世。及其子即位。未几为尔朱
荣所弑。乃立孝庄帝。由是魏国大乱。越三年而孝
庄殂。又五年而分割为东西魏。然则吾祖在少林
时正值其乱。及宋云之还则孝庄去世亦五六年。
其国至于分割久矣。乌有孝庄令启圹之说乎。旧
唐史云。后魏末有僧达磨航海而来。既卒。其年魏
使宋云于葱岭回见之。门徒发其墓但有只履而
巳。此乃实录也。又谓光统律师.菩提流支数下毒
害师。师遂不救。呜呼甚哉。光统.流支法门龙象。讵
能尔乎。是皆立言者误也。虽然吾宗从上来事昭
昭若揭日月而行。故二祖礼三拜后依位而立。当
尔之际印尘劫于瞬息。洞刹海于毫端。直下承当
卷七 第 146a 页 X75-0146.png
全身负荷。正所谓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入此门来
不存知解者也。抑乌有动静去来彼此时分而可
辨哉。】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