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真际。玄玄不能穷其妙门。自非德均平等心合无
生。则金墙玉室岂易入哉。
十二年。特进沈约卒。约字休文。婺州东阳人。左目重
瞳。腰有紫志。少为书生名闻一时。以风流见称而肌
体清癯时谓沈郎瘦。甚为武帝所重。官业具南史。尝
出意撰声律以革古诗。后世取则号曰四声。约甚精
佛理。著中食论。理趣甚高。其略曰。人所以不得道者
由于心神昏惑。心神所以昏惑由于外物扰之。扰之
大者其事有三。一则势利荣名。二则妖妍靡曼。三则
甘旨肥醲。荣名虽日用于心。要无晷刻之累。妖妍靡
曼方之巳深。甘旨肥醲为累甚切。万事纭纭皆三者
之枝叶耳。圣人知不断此三事求道无从可得。乃为
之法使简而易从。若也直云三事惑本并宜禁绝。而
此三事是人情所甚惑念。虑所难遣。虽有禁之之旨
而事难卒从。譬如方舟济河岂不欲直至彼岸。河流
湍急会无直济之理。不得不从流靡久而获至。非不
愿速。事难故也。禁此三事。事宜有端。何则。食之于人
不可顿息。其于情性三累莫甚。故推此晚食并置中
前。自中之后清虚无事。因此无事念虑得简。在始未
专在久自习。于是束以八支纡以禁戒。靡曼之欲无
由得前。荣名众累稍随事遣。故云往古诸佛过中不
餐。此盖是遣累之筌[/弟]适道之捷径。而惑者咸谓止
于不食。此乃迷于向方不知厥路者也。又尝著设会
论。意谓如来在日。众居伽蓝不置食具。时至则分卫
持钵以福众生。今之僧徒一皆违废。不止不持中食。
甚者甘腴厨膳丰美饮食。或遇请召得蔬蔌之具。莫
不颦蹙以为不能甘也。此岂有志于道哉。其论略曰。
出家之人本资行乞。戒律炳然不许立厨帐并蓄净
人。今既取足官寺行乞事废。或有持钵登门便呼为
僧徒鄙事。既为众所鄙耻不复行乞。悠悠后进求理
者寡。将谓乞食之业不可复行。由净饭王子转轮之
贵。持钵行乞以福施者。岂不及千载之外凡庸沙门
躬命仆竖自营口腹者乎。行乞受请二事不殊。今不
复行乞又不赴请。则行乞之法于此永冥。此法既冥
则僧非佛种。佛种既离则三宝坠地矣。约有文集百
馀卷行于世。」
【论曰。自晋渡江衣冠邃穷佛理妙畅宗极。如孙.许.
宗.颜.二何.郗.沈诸贤。不徒一世谈宗。抑高风逸韵
竦动天下。灼灼有大过人者。至于郗嘉宾奉法要.
沈休文中食论。虽宗尚释典。然要其旨归岂不有
意于士民之摄生者乎。且以梁徐俛相高祖二十
馀年。勋德最盛为梁宗臣。俛以谓儒释殊涂同归。
因撰会林五十卷。虽不及见是书。足可谓明道君
子也。而旻公亦曰。贫道初不以儒释限。第据文义
所向耳。呜呼。古之有道者未始不睹其同。特寡昧
自私者异而相訾耳。是可悯而弗足较也矣。】
「十五年。魏胡太后作永宁石窟二寺。极土木之美而
永宁尤盛。有真金像高丈八尺。如中人者又十躯。为
浮图九级。筑基下及黄泉。其高九十丈。上立刹复高
十丈。每夜静铃铎声闻十馀里。佛殿如太极殿。三门
如端门。僧房千楹玉珠锦绣该人心目。未几雷电火
爇其塔。远近咸见烟焰间有塔升空而没。后月馀有
自东州来者云。此日见塔乘空飞海上。而望海者时
亦见之。
十八年。会稽沙门惠皎以宝唱所撰名僧传颇多浮
汎。因著高僧传十四卷。始东汉永平十年终于是岁。
凡四百五十三载。二百五十有七人。附见者二百馀
人。开其德业。大略为十例。其自叙曰。前古撰集多曰
名僧。然名者实之宾也。若实行潜光则高而不名。若
寡德适时则名而不高。名而不高兹焉用纪。高而不
名则备今录。世以为确论。
释僧朗者。常诵法华。风度凝远。饮啖不常。每出。一狗
一猴随之。日循乞得饮膳即置木盂中。食毕举其馀
以饲猴狗。善作龟藏。或时足手头颈俱缩不见。又尝
登舟。初无篙力。朗坐其中猴狗驯侧。舟自溯流而上。
法师道英初隐太行山禅宴。树枝萦结如盖覆之。居
久之弃去行龙台泽。观游鱼爱之。即解衣入水宴坐
深渊七日而出。又尝隆冬睹严冰。爱其莹澈就卧其
上信宿而起。晚居蒲州普济寺。一日讲起信至真如
门。奄尔气绝。众意其逝矣。有都讲识之。即谓众曰。此
入灭尽想耳。三日乃苏焉。
普通元年。帝于禁中筑圆坛将禀授归戒。妙选德行
法师以般若力故寿倍增矣。又常梦维摩诘降其房
与语。临别以素麈尾遗之而去。藏自是玄辩日新焉。」
【论曰。昔周武王北面受箕子洪范九畴。王受书毕。
箕子才预五等之封。至后汉顺帝诏处士樊英设
坛席行问道之礼咨逮得失。而英竟无它能。于是
天下处士咸被纯盗虚名之诮。及武帝禀受约公
归戒。自后约入朝帝设特榻处之。而自坐其侧以
师奉之终其身。呜呼。武帝尊师重道之体。由汉以
来未之有也。而藏法师既非帝师。徒诧金轮之裔
而据太极御座。前史以为美谈。非也。吾宗以法空
为座。藏能以法自尊。则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
此菩提座。奚待据人主之座而后为荣乎。藏可谓
不达矣。至于却帝僧正之诏。梦致摩诘之神。若此
类殆与当世诸僧仅有一日之长云。】
「十八年。魏孝明帝加元服。命沙门道士讲道于禁中。
时道士姜斌.沙门昙谟最对论。帝曰佛与老子同时
否。姜斌曰。按开天经云。老子西入化胡。佛充侍者。明
是同时。昙谟最曰老子当周何年而生。斌曰。定王三
年生。简王四年仕于周。敬王四年年八十五西入化
胡。最曰。吾佛以周昭王二十四年诞生。穆王五十二
年灭度。自世尊灭度至定王三年。凡三百四十五年
老子方生。及敬王元年老子西游。则世尊示寂巳四
百二十五年矣。据此相去悬远。而言化胡无乃谬乎。
斌曰佛生周昭之世有何文记。最曰。周书异记.汉法
之有功于道教非三张之比也。而 本朝司马文
正公尝比谦之于爰居。夫爰居出左氏不智不灵。
特一怪鸟耳。谦之亲遇老君面授秘诀。作兴道教。
致后世学者得以祖述焉。借使谦之不得与神仙
者流。盖亦非常胜士也。以之方爰居。不亦甚乎。虽
然文正公言为百世师。行为天下法。其意必谓谦
之所遇之神。正孔子所不语者也。资此传授滋蔓
于世。其为文正公弗与也亦宜。呜呼。以谦之尚止
平一爰居。矧风斯在下者耶。】
「普通八年。天竺初祖菩提达磨大师至金陵。师西域
南印度国香至王第三子也。王薨师出家。遇二十七
祖般若多罗付以大法。因问。我既得法宜化何国。多
罗曰。汝得法巳。侯吾灭后六十馀年。当往震旦国阐
化。曰。彼有法器堪继吾宗。千载之下有劫难否。多罗
曰。汝所化方得菩提者不可胜数。吾灭度后彼有留
难。水中文布善自降之。汝至时。南方不可久留。听吾
偈曰。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悽悽暗度江。日下可怜
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复演八偈。皆预为谶。至多
罗示寂。师演化本国。会其侄异见王者轻毁三宝。师
遣其徒波罗提微现神力摄化归正。师以震旦缘熟。
即别其众。而异见王枉驾见师。因告之曰。当勤修福
行。护持三宝。吾去非晚。二九即回。王泣曰。叔既有缘
在彼。非吾所留。唯愿不忘父母之国。事毕早回。遂具
大舟实以众宝。王躬率臣僚送至海滨。师同商驭舟
达于南海。广州剌史萧昂馆之。以表闻奏。有诏迎见。
师入朝。帝问。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数。
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并无。师曰。人天
小果。有漏之因。虽有非实。帝曰何谓真功德。师曰。净
智妙明。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帝曰何为圣
谛第一义。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曰不识。帝不
省玄旨。师迟留数日遂渡江之魏。止于嵩山少林寺。
终日壁观而巳。有僧神光者。因神人发起来见师。师
端坐不[*页]。会天大雪。光立雪中至积雪过膝。师悯而
问曰。汝久立雪中。求何事耶。光曰。唯愿大慈。开甘露
门广度群品。师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难逢。岂小德
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光闻诲励喜不
自胜。即以利刀自断左臂置于师前。师曰。诸佛最初
求道重法忘身。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矣。光承其言
即易名慧可。复问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师曰诸佛
法印匪从人得。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师曰将心来
与汝安。可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与汝安心竟。久之
为可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其辞曰。
夫入道多涂。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理入。二行入。理
入者。谓籍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
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
凡圣一等。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宜符。
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者有四。一报冤
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谓报冤行者。凡
修道人若受苦时。当念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逐
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夙
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怨
恨。作是观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名报冤行。随缘
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
得胜报荣誉等事。皆是过去夙因所感。缘尽还无何
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宜顺于道。名
随缘行。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著。智者悟真
安心无为。万有皆空无所希冀。三界久居犹如火宅。
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息念无求。故经云。有
求皆苦。无求乃乐。是则无求真为道行。故名无所求
行。称法行者。性净之理因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
染无著无此无彼。经云。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信
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
施。心无悭惜。达解三空不倚不著。但为无垢称化众
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亦复利人。庄严菩提之道。檀
施既尔馀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
名称法行。
大同二年十月。师将示寂。道副.尼总持.道育.慧可等
侍侧。曰时将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时道副曰。如
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师曰汝得吾
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见。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
不再见。得曰汝得吾肉。道育禅师曰。四大本空五阴
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师曰汝得吾骨。大师慧
可即礼三拜复依位而立。师曰汝得吾髓。即顾谓可
曰。世尊以正法眼藏付嘱大迦叶。展转传授。以至于
吾。吾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可跪
受其衣。愿闻指示。师曰。内传法印以契真心。外付法
衣以定宗旨。后代浇薄疑虑竞生。谓吾西土汝乃此
方。凭何得法以何为證。或遇难缘但出此衣用以表
信。其化无碍。至吾灭后二百馀年。衣止不传。法周沙
界潜符密契千万有馀。汝当阐化勿轻未悟。一念回
机便同本有。听吾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
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又曰。吾有楞伽经四卷亦付
与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吾自离南印来此东土。见
赤县神州有大乘气象。遂逾海越漠为法求人。际会
未谐如愚若讷。今得汝传授。吾意巳终。乃与其徒往
禹门千圣寺。有期城太守杨衒之问曰。西天五印师
承为祖。其道云何。师曰。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
祖。衒之曰。弟子素奉三宝而智慧昏蒙。愿师慈悲开
示宗旨。师以偈答之曰。不睹恶而生嫌。不观善而勤
措。不舍智而近愚。不抛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量。明
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缠。超然名之曰祖。衒之闻
偈乃稽首曰。愿师慈忍久住世间。师曰。吾化缘巳毕。
传法得人吾即逝矣。是日端坐而寂。门人奉全身葬
熊耳山定林寺。明年魏使宋云西域回。遇师于葱岭。
手携只履翩翩独迈。云问师今何。往曰西天去。及云
归朝具言其事。门人启圹。唯空棺只履存焉。梁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