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编年通论-宋-祖琇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目录¶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目录¶ 第 106b 页


*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目录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 第一卷

* 东汉孝明皇帝
* 沙门迦叶摩滕竺法兰
* 论
* 沙门安世高
* 沙门支娄迦谶竺佛朔
* 孝桓帝
* 优婆塞安玄严佛调
* 牟子自叙
* 牟子理惑二十篇
* 论
* 范晔东汉西域传
* 论
* 第二卷

* 曹魏
* 沙门昙柯罗康僧铠帛延
* 沙门昙无德昙译支疆黎接
* 陈思王曹子建
* 吴主孙权
* 沙门维祇难竺律炎
* 优婆塞支谦支亮
* 三藏康僧会
* 太傅阚泽
* 吴主孙皓
* 西晋
* 论
* 沙门竺法护
* 优婆塞聂承远
* 沙门耆域
* 沙门佛图澄
* 论
* 东晋叙
* 沙门吉友
* 丞相庾冰建议沙门致拜王者
* 尚书令何充等议不应拜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目录¶ 第 106c 页 X75-0106.png
* 庾冰再议致拜
* 何充等再议不应拜
* 庾冰三议必欲致拜
* 何充等三议驳不应拜
* 尚书令何充
* 法师竺法潜
* 法师支道
* 临海太守郗超
* 第三卷

* 法师道安
* 论
* 高士孙绰
* 逸士许询
* 法师慧远
* 嵩明教题法师影堂
* 论
* 遗民刘裎之
*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
* 论
* 法师道䂮 道融
* 法师道相 道标
* 法师僧肇
* 论
* 尊者弗多罗
* 尊者佛陀耶舍
* 第四卷

* 远法师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
* 论
* 尊者佛陀跋陀
* 法师法显
* 凉国三藏昙无谶
* 法师道生
* 沙门僧群
* 论
* 魏托跋焘叙
* 魏书佛老志
* 论
* 魏太宗封沙门法果
* 魏光禄崔浩
* 道士寇谦之
* 司马温公通鉴论
* 禅师玄高
* 第五卷

* 神僧杯渡
* 三藏求那跋陀罗
* 宋文帝设大会
* 三藏求那跋摩
* 宋文帝与何尚之羊玄保议佛教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目录¶ 第 107a 页 X75-0107.png
* 康乐侯谢灵运
* 沙门慧观 慧琳
* 论
* 法师法瑗 灵澈
* 魏太子晃
* 禅师玄高慧崇遇害
* 魏太武帝废教
* 将军王玄谟
* 魏崔浩族诛
* 论
* 高僧昙始
* 魏高宗复教亲为师贤落发
* 论
* 宋武帝访求那跋陀罗
* 法师道猷 宝亮
* 司谏上章欲沙门致拜王者
* 朱灵期
* 大士宝公
* 异僧邵硕
* 法主僧瑾
* 名士周颙
* 法师僧钟
* 论
* 魏显宗护位
* 沙门昙兰
* 第六卷

* 齐法师僧远
* 法师法献玄畅
* 论
* 大士宝公事迹
* 沙门净度 普恒
* 沙门法道 慧嵬
* 中书何点 何胤
* 沙门慧安 昙超
* 隐士刘虬
* 逸士顾欢二教夷夏论
* 司徒袁粲二教难
* 常侍何镇之折顾欢书
* 常侍朱昭之朱广之难夷夏论
* 高僧慧通绍正驳夷夏论
* 道士孟景翼正一论
* 司徒张融二教门律周颙徵辩
* 论
* 南齐叙
* 三藏僧伽跋陀罗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目录¶ 第 107b 页 X75-0107.png
* 梁武帝与宝公问答
* 本朝太宗赐谥号诏
* 论
* 武帝妃郗氏
* 第七卷

* 武帝废道教
* 武帝诏何点胤
* 法师法云
* 魏主自讲维摩经
* 法师僧旻
* 武帝涅槃经疏序
* 沈约中食论设会论
* 论
* 魏胡太后造塔
* 法师慧皎
* 沙门僧朗 道英
* 武帝命慧约法师授归戒
* 禅师慧达 道仙
* 法师智藏
* 论
* 魏孝明帝会僧道论教
* 魏书佛老志
* 论
* 初祖达磨大师(大乘八道四行)
* 论
* 第八卷

* 双林大士傅翕(心王铭)
* 论
* 隐士阮孝绪七录
* 法师慧约
* 梁照明太子
* 舍人刘协舍俗
* 逆贼侯景破京城
* 梁高祖武皇帝崩(史官魏徵论)
* 论
* 三藏真谛
* 居士陆法和
* 北齐叙
* 禅师僧稠
* 名臣杜弼
* 道陆士脩静与法师昙显试道术
* 论
* 法师法上
* 齐书王劭叙佛教
* 陈叙
* 禅师慧闻
* 法师宝琼 洪偃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目录¶ 第 107c 页 X75-0107.png
* 第九卷

* 后周叙
* 道士张宾与法知炫辩二教
* 法师道安二教论
* 周武帝废二教
* 法师静蔼
* 周武帝焚经像
* 周武帝废齐地二教法师慧远杭辩
* 周宣帝复教
* 沙门法藏 任道林
* 论
* 隋叙
* 法师昙延 尼智仙
* 律师灵藏 昙询
* 隐士李士谦
* 论
* 二祖可大师
* 天台智者大师(智顗)
* 文中子王通
* 东皋子王绩
* 论
* 隋文帝建舍利塔
* 论
* 第十卷

* 禅师智舜
* 法师昙迁
* 法师明瞻对炀帝辩僧不拜王者
* 三祖璨大师(信心铭)
* 论
* 法师慧净与道士余永通论义
* 神僧法喜
* 论
* 唐叙
* 法师慧乘与道士刘进喜论义
* 傅弈上废释教表
* 唐高祖诏问佛教利害宰相萧瑀廷辩
* 法师慧乘等著破邪论
* 典仪李师政内德论
* 论
* 第十一卷

* 高祖沙汰二教诏
* 论
* 太宗问治魏徵对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目录¶ 第 108a 页 X75-0108.png
* 太宗诫傅奕毁佛
* 太宗吞蝗虫
* 诏所在战场并创建佛寺
* 论
* 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
* 四祖信大师为融禅师说法
* 三藏玄奘辞游西域
* 法师充琬
* 诏天下州府量定度僧尼数
* 论
* 张士衡答皇太子问
* 律师慧𠆫
* 诏老子在释氏之上
* 法师智实辩争不允
* 论
* 尚书虞世南
* 法师慧净与道士蔡子晃论义
* 法师慧琳
* 太原僧道请帝临幸
* 论
* 诏禁贩鬻佛像
* 相国萧瑀
* 太宗幸弘福寺施绢
* 法师法顺
* 奘法师入祇罗等国
* 原州献瑞石文
* 论
* 第十二卷

* 法师玄奘至自西域见帝于东都
* 奘法师进新译经论请帝为序
* 太宗降敕不允
* 奘法师再请制序表
* 法师慧棱
* 方士李淳风
* 太宗命奘法师罢道辅政奘力辞获免
* 诏写新译经论宣赐九疏通
* 太宗三藏圣教序
* 奘法师谢表
* 皇太子菩萨藏经后序
* 诏赐奘法师磨衲
* 诏天下寺院各放度僧五人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目录¶ 第 108b 页 X75-0108.png
* 诏禁中创传法院留奘法师谈道
* 皇太子创大慈恩寺
* 太宗崩(本纪赞)
* 论
* 四祖信大师
* 第十三卷

* 高宗赐内宫亡人衣物助奘法师建塔
* 天竺国遣使致奘法师书
* 奘法师复天竺法主慧天书
* 法师窥基
* 法师慧立上于志宁书
* 尚药吕才见奘法师悔过
* 奘法师乞差译经润文官
* 高宗御制慈恩寺碑
* 奘法师谢表
* 京城迎大慈恩寺碑
* 诏除僧尼同俗刑
* 道士李荣与法师义褒论义
* 奘法师辞入嵩山制不允
* 道士黄寿与法师会隐论义
* 三藏法师玄奘示寂
* 论
* 律师道宣
* 香山妙善缘起
* 论
* 第十四卷

* 僧道定夺化胡经
* 论
* 五祖忍大师
* 旧唐史达磨事迹
* 论
* 尊者佛陀波利
* 法师窥基 玄晖
* 十沙门上则天大云经
* 论
* 则天遣使于阗取华严梵本
* 法师法藏
* 国师慧安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目录¶ 第 108c 页 X75-0108.png
* 三藏义净至自西域
* 宰相狄仁杰谏铸像表
* 论
* 御史张廷圭谏铸像表
* 诏贤首法藏讲新华严经
* 纳言李峤谏铸像表
* 中宗复位
* 诏六祖能大师
* 中书令张说国师神秀碑
* 国师慧安示寂
* 实叉难提再至京师
* 第十五卷

* 禅师法仪
* 律师道岸
* 睿宗即位
* 普度僧尼道士
* 三藏菩提流志
* 神僧万回
* 论
* 大士僧伽
* 诏禅师一行辞不赴
* 六祖能大师
* 旧唐书六祖事迹
* 论
* 永嘉玄觉禅师
* 玄宗诏禅师一行至阙
* 禅师元圭为岳神授戒
* 论
* 三藏无畏召龙致雨
* 宰相宋璟入曹溪礼塔
* 诏禅师一行撰大衍历
* 沙门智升
* 禅师一行进黄道仪
* 沙门牛云
* 日本国僧荣睿
* 菩提流志示寂
* 禅师破灶隋
* 禅师一行示寂
* 论
* 第十六卷

* 大师张说般若心经序(二法堂赞)
* 三藏金刚智
* 论
* 禅师义福
* 方士张果
* 三藏无畏
* 论
* 三藏不空游西域传教
* 沙门法秀
* 论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目录¶ 第 109a 页 X75-0109.png
* 长者李通玄
* 论
* 青原行思禅师
* 禅师普寂
* 太子詹事严挺
* 禅师本净入内说法
* 张正甫怀让禅师碑
* 贺知章乞度为道士
* 道士吴筠
* 三藏不空至自田域
* 李华玄素禅师碑
* 三藏不空致天神降见
* 第十七卷

* 左溪禅师玄朗
* 梁肃天台法门议
* 鲁山令元德秀
* 论
* 逆贼安禄山陷长安
* 玄宗幸蜀
* 肃宗即位千灵武
* 论
* 立内道场
* 新罗僧无漏
* 诏南阳慧忠禅师
* 颜鲁公天下放生池碑
* 左丞王摩诘
* 尼真如进天帝十三宝
* 论
* 代宗诏诸寺讲仁王经
* 法师良贲仁王经疏序
* 禁中作盂兰盆会
* 宰相杜鸿渐请禅师无住说法
* 论
* 国师慧忠与太白山人问答
* 径山道钦禅师
* 牛头慧忠禅师
* 西域大耳三藏
* 论
* 第十八卷

* 严郢不空三藏碑
* 梁肃律师昙一碑
* 独孤及三祖大师赐谥碑
* 颜鲁公抚州戒坛碑
* 论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目录¶ 第 109b 页 X75-0109.png
* 护国三藏崇慧
* 论
* 沙门圆泽隐士李源
* 国师慧忠示寂
* 论
* 宰相王缙
* 禅师崇慧
* 华严疏主澄
* 相国李泌
* 南岳明瓒禅师(懒瓒敬)
* 第十九卷

* 荆溪禅师湛然
* 梁肃天台止观统例
* 论
* 马祖道一禅师
* 德宗诏法师澄观译经
* 石头希迁禅师(参同契)
* 高僧皎然 灵澈
* 权相国送澈上人序
* 权相国送玄禅师序
* 律师僧标
* 诏法师澄观入内升座赐号清凉国师
* 论
* 许尧佐律师熙怡碑
* 刘轲黄石岩高僧记
* 第二十卷

* 柳子厚律师法證碑
* 隐士陆羽 王休
* 僧智崇
* 白乐天哭凝禅师八渐颂
* 盘山宝积禅师
* 柳子厚送浚上人序
* 柳子厚般舟和尚碑
* 太尉韦皋鹦鹉记
* 顺宗帝与如满禅师问答
* 清凉国师答顺宗心要
* 宪宗诏鹅湖大义禅师
* 寒山子 拾得
* 论
* 丰干禅师
* 柳子厚禅师如海碑
* 柳子厚送浩初上人序
* 论
* 宰相权德舆
* 草衣禅师宴坐记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目录¶ 第 109c 页 X75-0109.png
* 第二十一卷

* 清凉国师答宪宗华严旨要
* 孟简萧俛监护译经
* 论
* 禅者无著入五台山见文殊
* 太尉吕惠乡见衣蒲童子
* 禅师怀恽
* 居士庞蕴(百灵则川松山石林齐峰灵照)
* 柳子厚弥陀和尚牌
* 柳子厚净土院记
* 法师智𧦬禅师道树
* 百丈怀海禅师(禅苑清规)
* 论
* 柳子厚大明律师(碑阴)
* 柳子厚六祖赐谥碑
* 苏东坡题跋
* 论
* 第二十二卷

* 台山隐峰禅师
* 归宗智常禅师
* 供奉吴元卿舍俗
* 权相国章敬禅师碑
* 论
* 䧒右马郎妇
* 白乐天律师上弘碑
* 刘梦得灵澈诗集序
* 柳子厚悼灵澈诗
* 柳子厚复大云寺记
* 柳子厚无姓和尚(碑阴)
* 禅师元浩
* 论
* 宪宗迎佛骨
* 侍郎韩愈佛骨表
* 第二十三卷

* 韩退之见大颠外传论
* 禅师大颠
* 剌史柳宗元
* 论
* 送文畅上人序琛上人序元皓师序
* 送方及师序玄举师序
* 论
* 白乐天见鸟窠禅师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目录¶ 第 110a 页 X75-0110.png
* 穆宗诏无业禅师(无业法语)
* 论
* 第二十四卷

* 元微之石壁法华经记 中书王智兴请普度僧尼
* 古灵禅师
* 沈传师请普度僧尼不允
* 论
* 唐伸药山禅师碑
* 尚书李翱复性书三篇
* 论
* 白乐天石壁经记
* 丹霞天然禅师(玩珠吟)
* 淩行婆
* 第二十五卷

* 文宗诏惟政禅师
* 李训请罢内道场沙汰僧尼
* 论
* 南泉普愿禅师
* 裴相国法师端甫碑
* 僧统清凉国师示寂
* 裴相国清凉国师碑铭
* 文宗皇帝国师𦘕像赞
* 论
* 圭峰宗密禅师
* 论
* 武宗立九仙玄坛授法箓
* 武宗议罢释教
* 论
* 制捡括天下寺院僧尼数
* 废释氏诏
* 武宗崩(旧唐史赞)
* 论
* 宣宗即位诏复释教
* 第二十六卷

* 尚书白乐易(𦘕弥陀佛记)
* 裴相国平章释教问答
* 贬李德裕崖州司户诏
* 论
* 华林善觉禅师
* 黄檗希运禅师
* 宣宗召宏辩禅师入内问法
* 论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目录¶ 第 110b 页 X75-0110.png
* 崔黯复东林寺记
* 沩山灵祐禅师
* 相国郑愚灵祐禅师碑
* 论
* 李节送沙门疏言序
* 第二十七卷

* 诏罗浮隐士轩辕集
* 宣宗崩(旧史赞通鉴赞)
* 论
* 德山宣鉴禅师
* 临济义玄禅师
* 论
* 长沙景岑禅师
* 洞山良价禅师
* 懿宗赐玄法师沉香座
* 法师知玄
* 论
* 禅源诸诠序
* 相国裴休(禅源诸诠序)
* 论
* 迎凤翔佛骨舍利
* 新唐史赞
* 论
* 第二十八卷

* 岩头全豁禅师
* 论
* 仰山慧寂禅师
* 论
* 赵州从谂禅师
* 云居道膺禅师
* 论
* 五代序
* 雪峰义存禅师
* 玄沙师备禅
* 论
* 云门文偃禅师
* 论
* 清凉文益禅师
* 论
* 第二十九卷

* 圣朝御制(附)
* 太宗皇帝圣教序
* 真宗皇帝述圣教序
* 仁宗皇帝广灯录
* 徽宗皇帝续灯序
* 论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目录终  编目  十五


刊头法眼宗应助雕此目录一卷并御制七纸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目录¶ 第 110c 页 X75-0110.png
隆兴释教编年通论卷第一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 东汉

「永平七年。显宗孝明帝一夕梦金人。身长丈六。项佩
日轮。飞空而至。光明照于殿庭。旦问群臣。时大学闻
人傅毅进曰。昔周昭王时。西域有圣人出世。名曰佛
者。容止光明。正如所梦。疑必此也。帝于是遣郎将秦
景。博士王遵.蔡愔(于今切)等使西域。访求佛法。景等次
天竺邻境。遇沙门迦叶摩滕.竺法兰得经像。遂命与
之东还。以十一年至洛阳。滕兰以沙门服谒见。帝悦。
馆于白马寺。有方士费叔才.褚善信等忌之。片言非
是。滕兰白于帝曰。吾佛出世间法。水火不能坏。请与
方士验之。帝从其请。敕叔才等尽出所有奇经秘诀。
与沙门所持来经像。就焚之。火作而沙门诸经独完
然不烬。方士稽首钦服。帝益异之。由是滕兰习汉言。
久之译四十二章.十地断结.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
等五经。帝尝幸其寺。滕兰进曰。寺东何馆。帝曰。昔有
阜。无因而起。夷之复然。夜有光怪。民呼为圣冢。因祀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目录¶ 第 111a 页 X75-0111.png
之。疑洛阳神也。滕曰。按天竺金藏诠所志。阿育王藏
如来舍利于天下。凡八万四千所。今支那震旦境中
十有九处。此其一也。帝大惊。即日驾幸圣冢。而滕兰
随往拜起。忽有圆光现冢上。三身现光中。侍卫呼万
岁。帝喜曰。不遇二大士。安知上圣遗祐哉。诏塔其上。
受制度于滕兰。塔成九层。高二百尺。明年光又现。有
金色手出塔顶尺许。如琉琉中见。天香郁然。帝驾幸
拜瞻光。随步武旋绕。自午及申而灭。于时皇弟楚王
英喜为浮图斋戒。尝奉缣赎罪。帝还之。以助伊蒲塞
桑门之盛馔。」

【论曰。昔西域圣人之教。既非衰周暴秦之君能致。
然西汉二三英主有可致之德而圣人亦不至。独
见梦于显宗。凡近古高僧皆推圣人去世登千载
而后教至。曾未有考著。显宗之德有必感圣人之
理。此予通论所以作也。夫两汉有天下。传二十四
世。有君德者二祖四宗而巳。二祖盖立极之主固
无可议。若三宗。则各有其美而不能亡其弊。唯显
宗为至焉。有太宗恭俭之美。而文雅威重过之。有
世宗经略四夷之勋。而无世宗淫后之弊。有中宗
政治之明。而崇儒尚德过之。斯盖兼有三宗之长
而无三宗之短。是以班固.傅毅颂其勋德于汉为
最盛。然世之学者不以班傅为信。徒见钟离意。传
谓帝性褊察。好以耳目隐发为明。遂以此为显宗
实录。呜呼。岂笃论哉。昔仲尼平章讨论五帝三王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目录¶ 第 111b 页 X75-0111.png
治具以贻后世。迨其殁。遭暴秦燔毁之馀。世宗仅
能举之而巳。至显宗乃始躬行儒术。尊养三老。五
更飨射礼毕。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是时
冠带搢绅之士圜桥门。而观听者亿万计。济济乎。
洋洋乎。由三代以来儒风之盛莫甚于永平时也。
及章和之后。诸儒开馆授道著籍者动逾千数。盖
永平之化行犹周南麟趾之应也。初虽狱讼繁剧。
帝临政。刻意裁断精严。盖善善恶恶之实。犹孔子
为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暂临夹谷而尽诛优倡。
此诚不可少假于仁恕也。谓之偏察则过矣。矛谓
使孔子复生。必曰显宗吾无间然矣。由显宗包举
西汉三宗之美。躬行古帝王之道。此所以精爽与
吾佛感通。而圣教因之被于中夏。与儒相表里而
广天下以善也。夫岂偶尔哉。】

「建和二年。安息国沙门安清至洛阳。清字世高。本世
子当嗣位。让之叔父。舍国出家。既至洛京。译经二十
九部一百七十六卷。绝笔于灵帝建宁三年。因附舟
浮游次庐山之䢼(音恭)亭庙。舣舟祠下。庙神灵。甚能分
风。迭往来之舟有乞神竹者。未许而斫。神怒。覆其舟
致竹斫处。过者雀息汗下。高舟人奉牲请福。神辄降
语曰。舟有沙门乃不与俱来耶。高至庙下。神复降与
高语旧。因泣曰。弟子家此湖。千里皆所辖。坐宿多嗔。
今报形极丑。又旦夕且死。必入地狱。有缣千段并杂
宝玩。当为建寺塔为冥福。高许之。徐曰。能出形相劳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目录¶ 第 111c 页 X75-0111.png
苦乎。神曰形恶奈何。高曰第出之。于是出其首幔中。
盖巨蟒也。高梵语咒之。蟒若雨泪。俄不见。高舟未发。
有少年跪前。高又咒之乃去。舟人问谁氏子。高曰庙
神巳脱蟒形。故来谢。耳高至豫章建寺。即今大安是
也。由高而名。盖江淮寺塔之始。

三年。月支国沙门支娄迦谶亦云支谶至洛阳。少时
习语。大通华言。遂译经。至中平年。凡二十一部六十
三卷。

永兴元年。桓帝于宫中铸黄金浮图老子像。覆以百
宝华盖。身奉祀之。由是百姓向化。事佛弥盛。

嘉平元年。天竺沙门竺佛朔至洛阳。译道行般若经。
弃文存质。深得经意。至光和中。同支谶译般舟三昧
经。共三卷。

是岁安息国优婆塞都尉安玄至洛邑。同清信士严
佛调译经七部。于时复有沙门支曜.康臣.康猛详.昙
果.竺大力。皆善方言。终汉世译经凡三百馀部。

献帝初平中。牟子未详名字。世称牟子。既修经传。诸
子书无大小靡不好之。虽不乐兵法。然犹读焉。虽读
神仙不死之书。抑而不信。以为虚诞。会灵帝崩后天
下扰乱。独交州差安。北方异人咸来在焉。多为神仙
辟谷长生之术。牟子常以五经难之。道家术士莫敢
对焉。先是牟子将母避世。年二十六归苍梧娶妻。太
守闻其守学。谒请署吏。时年方盛。志精于学。又见世
乱。无仕官意。竟不就。是时州郡相疑。隔塞不通。太守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目录¶ 第 112a 页 X75-0112.png
以其博学多识。使致敬荆州。牟子以为荣爵易让。使
命难辞。会牧弟豫章太守为中郎将笮融所杀。牧遣
骑都尉刘彦将兵赴之。恐外界相疑。兵不得进。乃谓
牟子曰。弟为逆贼所害。骨肉之痛愤发肝心。尝遣刘
都尉行。恐界外疑难。行人不通。君文武兼备。有专对
才。今欲相屈之零陵桂阳。假涂于通路何如。牟子重
违其意诺之。适其母卒。遂不果行。久之叹曰。老子绝
圣弃智。修身保真。万物不干其志。天下不易其乐。天
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可贵也。于是锐志于佛道。
兼研老子五千文。含玄妙为酒浆。玩五经为琴篁。世
俗之徒多非之者。以为背五经而向异道。欲争则非
道。欲默则不能。遂以笔墨之间略引圣贤之言證解
之。名曰牟子理惑云。

问曰。何以正言佛。佛为何谓乎。牟子曰。佛者谥(号也)。犹
名三皇神五帝圣也。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
佛之言觉也。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小能
大。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
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不行而到。无作而光。故号为
佛也。

问曰。何谓之为道。道何类也。牟子曰。道之言导也。导
人致于无为。牵之无前。引之无后。举之无上。抑之无
下。视之无形。听之无声。四表为大。蜿蜓其外。毫[氂-未+牛]为
细。间关其内。故谓之道。

问曰。孔子以五经为道。教可拱而诵履而行之。今子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目录¶ 第 112b 页 X75-0112.png
说道虚无恍惚。不见其意不指其事。何与圣人言异
乎。牟子曰。不可以所习为重所希为轻。惑于外类失
于中情。立事不失道德。犹调弦不失宫商。天道法四
时。人道法五常。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
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之为物。居家可
以事亲。宰国可以治民。独立可以治身。履而行之充
乎天地。废而不用消而不离。子不解之。何异之有乎。

问曰。夫至实不华。至辞不饰。言约而至者丽。事寡而
达者明。故珠玉少而贵。瓦砾多而贱。圣人制七经之
本不过三万言。众事备焉。今佛经卷以万计。言以亿
数。非一人力所能堪也。仆以为烦而不要矣。牟子曰。
江海所以异于行潦者以其深广也。五岳所以别于
丘陵者以其高大也。若高不绝山阜。跛羊凌其巅。深
不绝消流。孺子浴其渊。麒麟不处苑囿之中。吞舟之
鱼不游数仞之溪。剖三寸之蛘求明月之珠。探枳棘
之巢求凤凰之雏。必难获也。何者。小不能容大也。佛
经前说亿载之事。却道万世之要。大素未起。大始未
生。乾坤肇兴其徵不可握。其纤不可入。佛悉弥纶其
广大之外。剖析其𥥆妙之内。靡不纪之。故其经卷以
万计。言以亿数。多多益具。众众益富。何不要之有。虽
非一人所堪。譬若临河饮水饱而自足。焉知其馀哉。

问曰。佛经众多。欲得其要而弃其馀。直说其实而除
其华。牟子曰。否。夫日月俱明各有所照。二十八宿各
有所主。百药并生各有所愈。狐裘备寒。絺绤御暑。舟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目录¶ 第 112c 页 X75-0112.png
舆异路俱致行旅。孔子不以五经之备。复作春秋.孝
经者。欲博道术恣人意耳。佛经虽多。其归为一也。犹
七典虽异。其贵道德仁义亦一也。孝所以说多者。随
人行而与之。若子夏.子游俱问一孝。而仲尼答之各
异。攻其短也。何弃之有哉。

问曰。佛道至尊至大。尧舜周孔曷不修之乎。七经之
中不见其辞。子既耽诗书悦礼乐。奚为复好佛道喜
异术。岂能踰经传美圣业哉。窃为吾子不取也。牟子
曰。书不必孔丘之言。药不必扁鹊之方。合义者从。愈
病者良。君子博取众善以辅其身。子贡云。夫子何常
师之有乎。尧事尹寿。舜事务成。旦学吕望。丘学老聃。
亦俱不见于七经也。四师虽圣。比之于佛。犹白鹿之
与麒麟。燕鸟之与凤凰也。尧舜周孔且犹与之。咒佛
身相好变化神力无方。焉能舍而不学乎。五经事义
或有所阙。佛不见记。何足怪疑哉。

问曰。云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何其异于人之甚
也。殆富耳之语。非实之云也。牟子曰。谚云少所见多
所怪。睹馲驼言马肿背。尧眉八彩。舜目重瞳。皋陶鸟
啄。文王四乳。禹耳三漏。周公背偻。伏羲龙鼻。仲尼反
宇。老子日角月悬鼻有双柱。手把十文足蹈二五。此
非异于人乎。佛之相好奚疑哉。

问曰。孝经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曾子临
没启予手启予足。今沙门剃头。何其违圣人之语。不
合孝子之道也。吾子常好论是非平曲直。而反善之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目录¶ 第 113a 页 X75-0113.png
乎。牟子曰。夫讪圣贤。不仁。平不中。不智也。不仁不智
何以树德。德将不树。顽嚣之俦也。论何容易乎。昔齐
人乘船渡江。其父堕水。其子攘臂捽头颠倒使水从
口出。而父命得苏。夫捽头颠倒不孝莫大。然以全父
之身。若拱手修孝子之常。父命绝于水矣。孔子曰。可
与适道。未可与权。所谓时宜施者也。且孝经曰。先王
有至德要道。而泰伯断发文身自从吴越之俗。违于
身体发肤之义。然孔子称之。其可谓至德矣。仲尼不
以其断发毁之也。由是而观。苟有大德。不拘于小。沙
门损家财弃妻子。不听音视色。可谓让之至也。何违
圣语不合孝乎。豫让吞炭漆身。聂政皮面自刑。伯姬
蹈火高行截容。君子为勇而死义。不闻讥其自毁没
也。沙门剔除须发而比之于四人。不巳远乎。

问曰。夫福莫踰于继嗣。不孝莫过于无后。沙门弃妻
子损财货终身不娶。何违其福孝之行也。自苦而无
奇。自拯而无异矣。牟子曰。夫长左者必短右。大前者
必狭后。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薜大夫。
妻子财物世之馀也。清躬无为道之妙也。老子曰。名
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又曰。观三代之遗风。览乎儒
墨之道术。诵诗书。修礼节。崇仁义。视清洁。乡人传业
名与洋溢。此中士所施行。恬惔者所不恤。故前有随
珠。后有虓(许交反)虎。见之走而不敢取。何也。先其命而
后其利也。许由栖巢木。夷齐饿首阳。圣孔称其贤。曰
求仁得仁者也。不闻讥其无后无货也。沙门修道德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目录¶ 第 113b 页 X75-0113.png
以易游世之乐。友淑贤以贷妻子以欢。是不为奇孰
与为奇。是不为异孰与为异哉。

问曰。黄帝垂衣裳制服饰。箕子陈洪范。貌为五事首。
孔子作孝经。服为三德始。又曰。正其衣冠。尊其瞻视。
原宪虽贫不离华冠。子路遇难不忘结缨。今沙门剃
头发被赤布。见人无跪起之礼仪。无盘旋之容止。何
其违貌服之制。乖搢绅之饰也。牟子曰。老子云。上德
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三皇之时食
肉衣皮巢居穴处以崇质朴。岂复须章甫之冠曲裘
之饰哉。然其人称有德而敦厖。正信而无为。沙门之
行有似之矣。或曰。如子之言则黄帝尧舜周孔之俦
弃而不足法也。牟子曰。夫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
尧舜周孔修世事也。佛与孝子无为志也。仲尼栖栖
七十馀国。许由闻禅洗耳于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
或默或语。不溢其情不淫其性。故其道为贵在乎所
用。何弃之有乎。

问曰。佛道言人死当更复生。仆不信此言之审也。牟
子曰。人临死。其家上屋呼之。死巳复呼谁。或曰呼其
魂魄。牟子曰。神还则生。不还则神何之乎。曰成鬼神。
牟子曰。是也。魂神固不灭矣。但身自朽栏耳。身譬如
五谷之根叶。魂神如五谷之种实。根叶生必当死种
实。岂有终巳得道身灭耳。老子曰。吾有大患以吾有
身也。若吾无身吾有何患。又曰。功成名遂身退。天之
道也。或曰。为道亦死。不为道亦死。有以异乎。牟子曰。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目录¶ 第 113c 页 X75-0113.png
所谓无一日之善而问终身之誉者也。有道虽死。神
归福堂。为恶既死。神当其殃。愚夫闇于成事。贤智预
于未萌。道与不道如金比草。祸之与福如白方黑。焉
得不异。而言何易乎。

问曰。孔子云。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此
圣人之所纪也。今佛家辄说生死之事鬼神之务。此
殆非圣哲(与哲同)之语也。夫履道者当虚无淡泊。归志
质朴。何为乃道生死以乱志。说鬼神之馀事乎。牟子
曰。若子之言。所谓见外而未识内者也。孔子疾子路
不问本末。以此抑之耳。孝经曰。为之宗庙以鬼享之。
春秋祭祀以时思之。又曰。生事爱敬。死事哀戚。岂不
教人事鬼神知生死哉。周公为武王请命曰。旦多才
多艺能事鬼神。夫何为也。佛经所说生死之趣。非此
类乎。老子曰。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又曰。用
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此道生死之所趣。吉凶之
所住。至道之要实贵寂寞。佛家岂好言乎。来问不得
不对耳。钟鼓岂有自鸣者。桴加而有声矣。

问曰。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孟子讥
陈相更学许行之术曰。吾闻用夏变夷。未闻用夷变
夏者也。吾子弱冠学尧舜周孔之道。而今舍之更学
夷秋之术。不巳惑乎。牟子曰。此吾未解大道时之馀
语耳。若子可谓见礼制之华而闇道德之实。窥炬烛
之明未睹天庭之日也。孔子所言矫世法矣。孟轲所
云疾专一耳。昔孔子欲居九夷。曰君子居之何陋之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目录¶ 第 114a 页 X75-0114.png
有。及仲尼不容于鲁卫。孟轲不用于齐梁。岂复仕于
夷狄乎。禹出西羌而圣哲。瞽叟生舜而顽嚣。由余产
狄国而霸秦。管蔡自河洛而流言。传曰。北辰之星。在
天之中。在人之北。以此观之。汉地未必为天中也。佛
经所说上下周极含血之类。物皆属佛焉。是以吾复
尊而学之。何为当舍尧舜周孔之道。金玉不相伤。隋
璧不相妨。谓人为惑。特自惑乎。

问曰。孔子称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御
孙曰。俭者德之共。侈者恶之大也。今佛家以空财布
施为名。尽货与人为贵。岂有福哉。牟子曰。彼一时也
此一时也。仲尼之言疾奢而无礼。御孙之论剌庄公
之刻桶。非禁布施也。舜耕历山。恩不及州里。太公屠
牛。惠不逮妻子。及其见用。恩流八荒。惠施四海。饶财
多货贵其能与贫困。屡空贵其履道。许由不贪四海。
伯夷不甘其国。虞卿捐万户之封救穷人之急。各其
志也。僖负羁以壶餐之惠。全其所居之闾。宣孟以一
饭之故。活其不赀之躯。阴施出于不意。阳报皎如白
日。况倾家财发善意。其功德巍巍如嵩泰。悠悠如江
海矣。怀善者应之以祚。挟恶者报之以殃。未有种稻
而得麦。施祸而获福者也。

问曰。人之处世莫不好富贵而恶贫贱。乐欢逸而惮
劳倦。黄帝养性以五肴为上。孔子云。食不厌精。鲙不
厌细。今沙门被赤布。日一食。闭六情。自毕于世若兹。
何聊之有。牟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目录¶ 第 114b 页 X75-0114.png
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不以其道得之不去
也。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
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圣
人为腹不为目。此言岂虚哉。柳下惠不以三公之位
易其介。段干木不以其身易魏文之富。许由巢父栖
木而居。自谓安于帝宇。夷齐饿于首阳。自谓饱于文
武。盖各得其志而巳。何不聊之有乎。

问曰。若佛经深妙靡丽。子胡不谈之于朝廷。论之于
君父。修之于闺门。接之于朋友。何复学经传读诸子
乎。牟子曰。子未达其源而问其流也。夫陈俎豆于叠
门。建旌旗于朝堂。衣狐裘以当蕤宾。被絺绤以御黄
钟。非不丽也。乖其处非其时也。故持孔子之术入商
鞅之门。赍孟轲之说诣苏张之庭。功无分寸。过有丈
尺矣。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
亡。下士闻道而大笑之。吾惧大笑。故不为谈也。渴不
必待江河而饮。井泉之水何所不饱。是以复治经传
耳。

问曰。老子云。智者不言。言者不智。又曰。大辩若讷。大
巧若拙。君子耻言过行。设沙门有至道。奚不坐而行
之。何复谈是非论曲直乎。仆以为此德行之贼也。牟
子曰。来春当大饥。今秋不食。黄钟应寒。蕤宾重裘。备
预虽早。不兔于愚。老子所云谓得道者耳。未得道者
何知之有乎。大道一言而天下悦。岂非大辩。老子不
云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身既退矣又何言哉。今之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目录¶ 第 114c 页 X75-0114.png
沙门未及得道。何得不言。老氏亦犹言也。如其无言。
五千何述焉。若知而不言可也。既不能知文。不能言。
愚人也。故能言不能行国之师也。能行不能言国之
用也。能行能言国之宝也。三品各有所施。何德之贼
乎。唯不能言又不能行是贼也。

问曰。如子之言。徒当学辨达修言论。岂复治情性履
道德乎。牟子曰。何难悟之甚乎。夫言语谈论各有时
也。蘧瑗曰。国有道则直。国无道则卷而怀之。𡩋武子
曰。国有道则智。国无道则愚。孔子曰。可与言而不与
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故智愚自有时。谈论
各有意。何为当言论而不行哉。

问曰。云佛道至尊至快无为淡泊。世人学士多讥毁
之云。其辞说廓落难用。虚无难信。何也。牟子曰。至味
不合于众口。大音不比于众耳。作咸池。设大章。发箫
韵。咏九成。莫之和也。张郑卫之弦歌。时俗之音。必不
期而拊手也。故宋玉云。客歌于郢为下俚之曲。和者
千人。引商潡角。众莫之应。此皆悦邪声不晓于大度
者也。韩非以管窥之见而谤尧舜。接舆以毛𨤲之分
而剌仲尼。皆耽小而忽大者也。夫闻清商而谓之角。
非弹弦之过。听者之不聪矣。见和璧而名之石。非璧
之贱也。视者之不明矣。神蛇能断而复续。不能使人
不断也。灵龟发梦于宋元。不能免豫且之网。大道无
为。非俗所见。不为誉者贵。不为毁者贱。用不用自天
也。行不行乃时也。信不信其命也。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目录¶ 第 115a 页 X75-0115.png

问曰。吾子以经传理佛之说。其辞富而义显。其文炽
而说美。得无非真。诚是子之辩也。牟子曰。吾非辩也。
见博故不惑耳。问曰。见博其有术乎。牟子曰。由佛经
也。吾未解佛经之时惑甚于子。虽诵五经。适以为华
未成实矣。吾既睹佛经之说。览孝子之要。守恬淡之
性。观无为之行。还视世事。犹临天井而窥溪谷。登嵩
岱而见丘垤矣。五经则五味。佛道则五谷矣。吾自闻
道以来。如开云见白日。炬火入冥室焉。

问曰。子以经传之辞华丽之说。褒赞佛行称誉其德。
高者陵青云。广者踰地圻(巨宜切)。得无踰其本过其实
乎。而仆讥刺颇得疹中而其病也。牟子曰。呼吾之所
褒犹以尘埃附嵩岱。收朝露投江海。子之所谤犹握
瓢觚欲减江海。操耕耒欲损昆崙。侧一拳以翳日光。
举土块以塞河冲。吾所褒不能使佛高。子之毁不能
令其下也。」

【论曰。牟子理惑三十有七篇。梁僧祐律师载之宏
明集。可谓所从来远矣。观其崇德辨惑。闲邪禦侮。
发挥大教之耿光。盖闳览博物之君子也。当是时。
吾佛法源滥觞之初。凡西域沙门至中国者。由滕
兰而下不过十人。所新出经三百馀卷。俱小乘教。
若微妙大乘诸经皆所未至。牟子乃能玄鉴颖悟
契佛心宗。得法味若是之深。比夫汉末祢衡陈元
龙孔北海诸公。虚负奇资终于不闻道。不过为一
俗士而死矣。然则牟子贤矣哉。惜其书不能备载。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目录¶ 第 115b 页 X75-0115.png
聊取二十篇辅成通论。大抵世之惑也者。虽世尊
在世尚莫能无矧。今去圣逾二千载。欲天下之廓
廓皆正信。其可得哉。虽然。是书正不可不以垂世
也。】

「汉书西域传史官茫晔论曰。西域风土之载。前史未
闻也。张骞怀致远之略。班超奋封候之志。终能立功
西遐。羁服外域。自兵威之所肃服。财赂之所怀诱。莫
不献方奇纳爱质。露顶肘行东向而朝天子。故设戍
巳之官分任其事。建都护之帅总领其权。其后甘英
乃抵条支而历安息。临西海以望大秦。拒玉门阳关
四万馀里。靡不周尽焉。若其境俗性习之优薄。产载
物类之区品。川河障岭之基源。气节凉暑之通隔。梯
山栈谷绳行沙渡之道。身热首痛风灾鬼难之域。莫
不备写情形审求根实。至于佛道神化兴自身毒。而
二汉方志莫有称焉。张骞但著地多暑湿乘象而战。
班超虽列其奉浮图不杀伐。而精文善法导达之功
靡所传述。予闻之后说也。其国则殷乎中土。玉烛和
气。灵圣之所降集。贤懿之所挺生。神迹诡异则理绝
人区。感验明显则事出天外。而骞超无闻者。岂非道
秘往运数开叔叶乎。不然何诬异之甚也。汉自楚王
英始盛斋戒之祀。桓帝又修华盖之饰。将微义未译
而但神明之耶。详其清心释累之训。空有兼遣之宗。
道书之流也。且好仁恶杀蠲敝崇善。所以贤达君子
多爱其法焉。然好大不经。奇谲无巳。虽邹衍谈天之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目录¶ 第 115c 页 X75-0115.png
辩。庄周蜗角之论。尚未足以槩其万一。又精灵起灭
因报相寻。若晓而昧者。故通人多惑焉。盖导俗无方
适物异会。取诸同归措夫疑说。则大道通矣。晔字𥳀
宗。生晋末。仕于宋。凡史籍议论释氏自晔而始。

袁宏汉纪曰。永平十一年浮屠者佛也。西域天竺有
佛道焉。佛者汉言觉。将觉悟群生也。其教以修善慈
心为主。不杀生。专务清净。其精者号为沙门。汉言息
心。盖息意去欲而归于无为也。又以为人死精神不
灭随复受形。生时所行善恶皆有报应。故所贵行善
修道。以鍊精神不巳。以至无为而得为佛也。佛身长
一丈六尺。黄金色。项中佩日月光。变化无方。无所不
入。故能化通万物而大济群生。初明帝梦见金人长
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
其形长大。因遣使天竺。问其道术。图其形像而还。有
经数千万卷。以虚无为宗。包罗精粗无所不统。善为
宏阔远大之言。所求在一体之内。所明在视听之外。
世俗之人或以为虚诞。然归于玄微深远。难得而测。
故王公大人观死生报应之际。莫不矍然而自失焉。
本朝东坡居士曰。此殆中国始知有佛时语也。虽浅
近。大略具足矣。野人得鹿正尔煮食之耳。其后卖与
市人。遂入公庖中馔之百方。然鹿之所以美。未有丝
毫加于煮食时也(袁宏汉纪论佛世。𤘰见全篇。东坡大全集所载袁宏论佛说。乃唐章
怀太子注汉书楚王英传所引用。汉纪者当以此全篇为正云)。」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一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目录¶ 第 116a 页 X75-011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