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州大仰宝林禅寺语录¶ 第 263a 页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六
住博山法孙 弘瀚 汇编
首座法孙 弘裕 同集
* 住建州大仰宝林禅寺语录
结制上堂。诸佛出世。为一大事因缘。几幅素缣描不
出。博山出世。亦为一大事因缘。一条白练蓦头穿。破
颜老汉曾相委。多少人天受热瞒。诸昆仲此事不从
功行得。不从修證得。不从思维得。不从禅定得。饶你
将自已身心炼得。如枯木寒灰。百年在定。终如一个
死人。于本分事中。全无交涉。所以道。直饶到澄潭月
影。静夜钟声。随扣击以无亏。触波澜而不散。此犹是
生死岸头事。诸昆仲直须向花柳街前。逴得九衢春
色。芙蓉岸上。带来八面秋风。始能应用无亏。随缘自
在底日子。诸昆。仲还知博山今日底行履处么。良久
云。祇有一双穷相手。未曾轻揖等閒人。
上堂。心不是佛。智不是道。知尽无知。无知知要。博山
昼起暗眠。算来恰恰。却好对谈。无论是和非。三寸舌
头胡乱扫。有问禅。夜深明月照窗前。有问道。无角泥
牛卧荒草。有问法。南岳石头苔路滑。有问僧。眼中瞳
子面前人。更有当阳向上句。分明说与君须记。从来
孝子讳爷名。等閒拈出同儿戏。诸昆仲博山。今日拈
出。可谓。不惜家珍也。祇要诸人领略。不然则辜负大
众去也。复笑云。不辜负剩栽无影树。留与后人看。
上堂。佛法有因缘。因缘非佛法。彼此不相涉。莲华从
住建州大仰宝林禅寺语录¶ 第 263b 页 X72-0263.png
口发。昔释迦大师。托质阎浮。降神兜率。未受羯蓝之
孕。便展无碍之锋。现世界而无边。化众生而无量。检
点将来。要且不曾度著一个。既出母胎。舍皇宫之快
乐。受雪岭之饥寒。睹明星而悟真常。即尘劳而成佛。
事要且不曾悟著一法。及乎开场四十九载。谈经三
百馀会。龙宫塞满。而法界全彰。要且不曾谈著一字。
逮末后。拈花示众。便云。有教外别传。说印心之妙偈。
付上行之金襕。要且不曾传著一丝。及乎三千七百。
承虚接响。人人拖泥带水。而棒喝交驰。各各带水拖
泥。而眉毛倒竖。要且不曾沾著一滴。今日博山。远承
慈荫。虽是他家儿孙。要且不行他故辙。是佛亦刬。域
内不留朕兆。是魔亦刬。缘中岂涉尘劳。是僧亦刬。拂
罗汉之我人。是法亦刬。出智眼之金屑。当此法筵之
际。向苍烟紫雾之中。细观豹变。于流沙绝域之外。捷
见飞黄。直下举向上机。彻头示末后句。诸昆仲既是
直下。唤甚么作向上机。既是彻头。因甚是末后句。复
笑云。金背黄牛眠绿草。银蹄黑犬吠青天。
上堂。心本是佛。智本是道。认奴作郎。终成不肖。东寺
要索镇海珠。仰山倾出一栲栳。释迦弥勒为渠忙。带
累博山浑落草。不落草。万里山河明杲杲。西湖水浸
碧琉璃。南海波斯无处讨。诸昆仲当此时也。秋日微
微。秋菊离离。秋雁南飞。秋猿夜啼。古所谓。欲知佛法。
当观时节因缘。今时节至矣。作么生是本成佛底心。
以手约云。看看。傍观者哂。当局者迷。参。
住建州大仰宝林禅寺语录¶ 第 263c 页 X72-0263.png
上堂。诸昆仲须善巧。弥勒布袋头。祇要今时了。耍笑
与讴歌愈听声愈好。且如博山上堂。大众听法。毕竟
承谁恩力。稽首慈氏大师。神通不同小小。
上堂。昨日是重阳。今朝不见九。惟有破落僧。面南看
北斗。懒烹石女茶。酷爱曹山酒。棒打石人头。不落瞿
昙后。诸昆仲通玄一脉。智者知疏。不动金鞭。白牛迥
野。拟向溪东牧。不免食他国王水草。浑家不著孝。扑
碎玉琉璃。拟向溪西牧。不免食他国王水草。罢拈金
弹子。大地没閒人。不如随分纳些些。秋风多带杀。秋
露逼人寒。诸昆仲更须知。人牛不见海湛空澄。涓滴
非声。千山不露。恁么时节。转位就机一句。作么生道。
堪笑陶彭泽。无钱对菊花。
上堂。云居祐禅师云。月色和云白。松声带露寒。好个
真消息。凭君仔细看。诸昆仲此四句偈。如哑子作通
事。分明举似于人。祇要披襟领荷。博山今年。到宝林
寺。恰恰应者个时节。不免注解一遍与大众。结个出
世大因缘也。月色和云白。人居翠盖东。更求亲切句。
欸乃月明中。松声带露寒。冷落绝跻攀。浑身赤骨历。
坐破藓苔斑。好个真消息。全归顾盼中。夜深人尽晓。
清碧许谁同。凭君仔细看。当下骨毛寒。携筇深嶂里。
趺坐听缗蛮。诸昆仲且道。博山注解还。彻古人意否。
一声铁笛归来晚。笑展家风烂熳看。
上堂。说一个禅字。好与三十棒。杖头有眼明如日。说
一个法字。好与三十棒。优钵无根满树花。说一个佛
住建州大仰宝林禅寺语录¶ 第 264a 页 X72-0264.png
字。好与三十棒。分付老卢高著眼。说一个僧字。好与
三十棒。莫教流落在天涯。过得潇湘渡口。便知清白
人家。管甚烟云埋没。从教黑豆生芽。翻思昔日云门
老。卸却铁枷。真个好一棒打杀。贵太平免使儿孙落
荒草。诸昆仲开眼说梦。醒亦是迷。白酒青盐。我乃是
谁。寒冰烈火。痛下针锥。今古几多伶俐汉。分明辜负
一双眉。复笑云。博山罪过。
上堂。我有一句子。当下绝罗笼。遇险收双足。登山跨
远峰。云凝天欲晓。雷震鸟潜踪。瑞草和根拔。昙华彻
蒂红。三玄称绝唱。九带应奇逢。淡淡澄江汉。啾啾较
蠛蠓。不吐南山雾。何妨八面风。兔角情方瞥。龟毛意
转浓。拈香添社火。择菜挫来锋。石女频加额。木人幸
敛容。颇厌堆山富。还期彻骨穷。倒骑折足马。蹋碎玉
屏风。诸昆仲此句。乃宗门以肯綮之谈。博山今日尽
情吐露。若要会此偈意。从水晶宫里。穿下过来。打破
琉璃瓶子。然后向十字街头。与博山相见。更有话在。
上堂。诸法不自生。高楼石女夜吹笙。亦不从他生。展
似眉毛作么生。不共不无因。青山隐隐碧棱层。是故
说无生。漫江水浸石头城。几多猎犬寻羊迹。谁知一
马生三寅。髫龀喜从城下看。暮年不见白头人。黄菊
落英秋又过。不知谁会凭栏情。识尽髑髅听犬吠。销
乾枯木喜龙吟。诸昆仲更有三玄与三要。铁胆铜心
无处讨。吸乾沧海。露出珊瑚枝。冲开碧落。不顾无根
草。诸昆仲不许夜行。投明须到。
住建州大仰宝林禅寺语录¶ 第 264b 页 X72-0264.png
上堂。世尊拈花。久晴雨也。迦叶微笑。久雨晴也。航海
西来。衣线绽也。断臂詶心。骨髓露也。疯颠求忏。罪性
空也。倩人书偈。本无物也。南岳磨砖。牛非驾也。马祖
一喝。雄峰震也。三日耳聋。聪无敌也。踢倒净瓶。世界
倾也。三遭痛棒。杖开眼也。卸却铁枷。脚胫断也。过水
拶著。渠是我也。睹影大悟。我非渠也。迤逦行脚。知亲
切也。博山大似不肖儿孙。简点祖宗过失。今日不免
翻案。做个克家子。将七珍八宝。收拾在一处。然后跨
白牛而坐断十虚。乘清风而游乎八极。斫尽青松。惊
起千年白鹤。高登碧嶂。蹋翻几片閒云。然虽如是。更
须知。博山野牧樵情。始到大安乐处。不然。直饶圣处
受生。未免竿头险堕。
上堂。栴檀丛林。栴檀围绕。既披龙树影。不问邓林材。
荆棘丛林。荆棘围绕。鸿鹄虽有志。安识海云低。荆棘
丛林。栴檀围绕。客来虽不待。应物善知时。栴檀丛林。
荆棘围绕。高楼声渐细。移月过沧洲。古人指出此四
种丛林。敢问。诸上座毕竟在那一种丛林。安身立命。
博山曾一一穿过。今与大众。开几重关锁。要入之者。
不可儱侗。善而择之。若说栴檀丛林。穿过荆棘丛林。
几点翠封阶下石。数行雁过楚天秋。若说荆棘丛林。
穿过栴檀丛林。不因樵子径。怎到葛洪家。若说栴檀
丛林不是荆棘丛林。荆棘丛林不是栴檀丛林。竹风
与蕙兰分香。松影适云烟异色。若说栴檀丛林即是
荆棘丛林。荆棘丛林即是栴檀丛林。水中择乳。须是
住建州大仰宝林禅寺语录¶ 第 264c 页 X72-0264.png
鹅王。敢问。诸昆仲。博山今日。在那一种丛林。良久云。
野老不知庵外事。慇勤只向佛前灯。便下座。
上堂。达磨不虚传。二祖不虚受。碧眼胡僧皱两眉。看
来不著随人后。密究深裁。全火祇候。龙隐长空。鸡鸣
白昼。诸昆仲当知。鱼游陆地。笑杀陜府铁牛。虎踞冲
衢。惊倒嘉州大象。法界撮来一粒。泰山只重三斤。到
此则罢扳云树。懒听风柯。饮啄随缘。无循轨度。有时
在太阳门下。而玄唱玄提。有时在明月堂前。而分斤
分两。有时在芳草波心澡浴。而手折青莲。有时在紫
罗帐里讴歌。而针环玉线。诸昆仲纵有欢客嘉宾。向
甚么处。与博山相见。良久云。前村烟浪里。犬吠有人
家。
上堂。博山门庭宽旷。应接周流。宝镜高悬。珠帘倒捲。
閒花野草。翻性地之灵苗。篆缕香云。示缘生之实相。
进得博山门。则百千万亿门。一时透彻。妙叶该通。重
重无尽。诸昆仲且道。博山门如何进。以手弹指云。是
处是弥勒。无门无善财。
上堂。春雨淋不去。琼花生碓嘴。夏日晒不乾。深阴净
如洗。秋月颇相宜。澄潭不见底。冬雪冻法身。飘飖千
万里。四季共一年。循环差可拟。寒暑不同时。彼此非
相似。恁么也不得。黄河水倒流。不恁么也不得。虚空
生两耳。恁么不恁么总不得。烧火拾枯柴。游山观止
水。恁么也得。买石得云饶。不恁么也得。移花兼蝶至。
恁么不恁么总得。碧沼间红蕖。清风翻白羽。诸昆仲
住建州大仰宝林禅寺语录¶ 第 265a 页 X72-0265.png
以字不成。八字不是。是甚么字。以手画一圆相云。白
牛放去无踪迹。空把山童赠铁鞭。
上堂。古镜𤄃一丈。世界阔一丈。世界阔一丈。火炉阔
一丈。火炉阔一丈。法座阔一丈。法座阔一丈。髑髅阔
一丈。髑髅阔一丈。眼睛阔一丈。如何是古镜隐显。几
微无欠剩。如何是世界。拈来掷去椰子大。如何是火
炉。深拨寒灰有点无。如何是法座。坐谈谁管天花堕。
如何是髑髅。赵州东壁挂葫芦。如何是眼睛。团圞光
莹若铜铃。诸昆仲今朝初一。明日十五。雪峰抛毬。禾
山打鼓。大家齐贺太平年。聋者聋兮瞽者瞽。惟有窗
前白兔儿。带角钻归三尺土。咄。下座。
上堂。天不盖地不载。逢贵买遇贱卖。进前才索商量。
漆桶依然不快。诸昆仲须是全身拶入。彻底翻开。大
唐国里没禅师。沸铁烊铜难下口。今有一事。问汝诸
人。水底石头颠倒走。云中泥雁往来飞。者个若是即
头上安头。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者个不是
即斩头求活。如一月真。其中更无。是月非月。目前无
法。意在目前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
及。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斫却月中桂。清光影
更多。诸昆仲诸方将宗注教。博山将教注宗。还有优
劣也无。注则注矣。破则破矣。且道夹山意。在甚么处。
好鸟尽从林下过。凤凰不恋旧时巢。
上堂。一法若有。毗卢堕在凡夫。富嫌千口少。万法若
无。普贤失其境界。贫恨一身多。泰山与华岳争衡。少
住建州大仰宝林禅寺语录¶ 第 265b 页 X72-0265.png
室共雄峰侧耳。腹藏四大海。脚蹋须弥卢。于金轮际
下。探不二之真源。向香积界中。抟无殊之法食。此犹
是门庭施设小不思议。衲僧分中。了无交涉。诸昆仲
须知。法外无身。心外无境。智外无土。空外无尘。纤芥
方投。千门洞达。一尘才起。大地全收。结庵摩罗果于
不思议之乡。植栴檀陀林于无阴阳之地。且道。古今
阿谁。得恁么受用。惟有傅大士较些子。君不见。山海
坦然平。敲冰来煮茶。惜乎此老早矣。未曾得见博山。
若见博山。好与痛棒。还是赏伊罚伊。要渠识痛痒始
得。诸昆仲此事不要与列位公子得知。若知时将谓
佛法容易也。然虽如是。且道。那个皮下无血。珍重。
上堂。居一切时。不起妄念。月中丹桂和根拔。海底泥
牛蓦鼻穿。于诸妄心。亦不息灭。红尘堆里排班立。白
浪滩头撒手行。住妄想境。不加了知。腊月火烧无影
树。三春人唱采樵歌。于无了知。不辩真实。须弥顶上
花冠子。非是人工蕴造来。诸昆仲。博山有不思议底
炉鞴。将佛祖言教。炼成一个铁橛子。针劄不入。水洒
不湿。若唤作教。却又是禅。若唤作禅。却又是教。直饶
于禅教中分别不生。更须知禅教向上有事在。且道。
作么生是向上事。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
栽。
* 住福州鼓山涌泉禅寺语录
开堂。拈香白椎竟。师曰。昔日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
示众。尚馀一枝。在博山手里。今日于涌泉堂上。供养
住建州大仰宝林禅寺语录¶ 第 265c 页 X72-0265.png
大众去也。古德云。昨日作婴孩。今朝年巳老。未明三
八九。难蹋古皇道。恁么说话。披心沥胆。彻底婆心。且
道。作么生说个三八九底道理。卓拄杖云。黄河水溢
黄河水。云雾山连云雾山。珍重。
结制上堂。三百年前。诸尊宿在此一片地上。东语西
话。三百年后。博山在此一片地上。东语西话。虽则依
模画样。大似捕空捉影劈水寻踪。简点将来。不无渗
漏。虽然如是。彼一时也。此一时也。诸昆仲若知得。彼
时即此时。不见有三百年前。此时即彼时。不见有三
百年后。所以道。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
此犹是教家事。更须知有宗门下长处始得。且道。如
何是宗门下长处。卓拄杖云。朔云凛烈。吹开寒谷之
花。石火辉煌。拍破木人之掌。珍重。
上堂。春日乍寒乍暖。春风倏有倏无。若从者里会去。
佛法天地悬殊。不从者里会去。向甚么处会。才涉思
惟成群作队。不思惟处意如何。行人更在青山外。今
日博山。亲历其境。有一首偈。分明举似大众。偈曰。三
脚驴子弄蹄行。蹋破苍苔知几层。正恁么时谁会意。
白云深处坐禅僧。卓拄杖云。咦。谁是其人。珍重。
上堂。举拂子云。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
主。不逐四时凋。古人恁么道。独步全提。至微至著。超
规越矩。方圆可成。先贤朱晦翁。尝以此偈。示门人曰。
吾儒无此等语。晦翁可谓知言也。诸人还知么。月渚
风林。流出现成公案。莺声鸟语。宣扬不二法门。云中
住建州大仰宝林禅寺语录¶ 第 266a 页 X72-0266.png
之木马长嘶。山外之泥牛倒走。毋居正位。不犯当头。
坐断十方。不通凡圣。然虽如是。更须知有向上一缝
子始得。且道如何是向上一缝子。良久云。口是祸门。
上堂。天地旋山河走。面南辰看北斗。家乡田地谩商
量。肉髻明珠谁不有。诸昆仲论肉髻之明珠。贵在亲
知。论家乡之田地。贵在亲到。亲知则取之不竭。用之
无穷。亲到则春耕秋穫。布种以时。果得如是受用。譬
如掷剑挥空。毋论及与不及。此等说话。大似嚼饭喂
婴儿。诸人分上。因甚么不荐。卓拄杖云。只为分明极。
翻令所得迟。
上堂。黑狗烂银蹄。白日通霄吠。石女倒拈针。木人相
对语。诸昆仲于此四句上透得过。四方八面来。虚空
连架打。所以道。一双孤雁。贴地高飞。两个鸳鸯。池边
独立。可谓。明珠在握。宝镜当台。胡汉俱来。隐讳不得。
诸昆仲团大千于掌上。掷化土于他方。探香水于金
轮。果能如是。也尽奇特。但切不得动著。动著则打折
汝等驴腰。卓拄杖。下座。
上堂。卓拄杖云。转山河。归自已。月明当户炤。转自已
归山河。风冷厌山居。撞钟撞著老僧心。祥云从地起
钟声。为甚么披七条衣。宝盖自天垂。总不恁么道。又
作么生。不是家乡客。徒劳话岁寒。此五种见地。虽则
赏罚分明。也要诸人委悉。有一人。在蕴界屏处。说非
法语。犯十三僧伽婆尸沙。有一人。在净白地上涕唾。
犯一百应当学。有一人。拨草瞻风。搀行夺市。有一人。
住建州大仰宝林禅寺语录¶ 第 266b 页 X72-0266.png
露盘卓。解作家方。有一人。针劄不见血。火烧不知
痛。病在膏肓。不堪疗治。若有人。于此简点得出。博山
分付拄杖子。一任天下横行。其或未然。卓拄杖云。楖
𣗖横担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