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慧大士语录-唐-楼颖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 第 124a 页
善慧大士附录卷第四


** 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俗姓楼氏。名灵璨。字德素。乌伤县竹山里
人。以初生肤体璨然光白。不似赤子。故以为名字焉。
八世祖畯。仕吴。至散骑常侍郎。故侍中玄之弟也。畯
生陟。宣威将军。陟生胤。康乐令。自胤生丰。至法师祖
考。世为郡据史。并有美名。初。法师母刘氏夫人。梦见
长人。手擎金像。令夫人含之。又见紫光入户。绕身数
匝。因而体重。遂即有娠。生法师。法师诞育之日。一室
尽明。又有神异之香。年六岁。识性开敏。每与诸儿同
戏。伹累砖为高座。聚沙为佛塔而巳。舍南有果林。熟
时。诸小儿争来拾果。更相毁斗。法师以所得分与诸
儿。法师叔父少好射猎。每得禽兽。还家剥剔。群儿竞
观。法师独不窥。人问之。答曰。獐鹿于草中各自觅活。
小父逐而杀之。令儿心中痛楚。不忍见也。家人以猎
肉与之。法师不肯食。于是更他处求得鱼肉与。法师
亦不复食。家人言。此非小父所杀也。鱼水中物耳。答
曰。虽非小父所杀。水中.岸上。痛苦一等。家人感其言。
遂不复强也。刘夫人感此事。遂亦不食。法师又常悲
桑蚕缠缚生死。因此遂不衣缣纩。以戒行终身。家世
本奉道。法师幼童之时。忽白其父母言。儿欲事佛。父
母怪而问曰。汝家世世奉道。汝那独知佛耶。答曰。儿
心中自如此耳。年八岁。遇游僧过门乞饮。法师欢喜。
智者大师¶ 第 124b 页 X69-0124.png
自将饮与之。欲问佛法。而来及言。道人因举手指东
方曰。剡中有佛法。法师当时不触剡中是何处。更欲
发问。便失道人所在。还问其父母曰。剡在何处。遂言
见道人之状。举家惊怪。寻觅道人。并无见者。因语法
师。剡县此去二百馀里。境内多事佛法。师请父母。求
往剡。父母以其尚幼。不许。至年十二。始许焉。法师既
至剡中。遍游诸寺。弥年忘返。家人亦遂其雅操。粮饷
优给。不复禁也。法师乃究穷经藏。妙尽根本。阖境道
俗咸相敬重。号为居士。乃为谣曰。少达妙理楼居士。
在剡六年。年十七。始有出家之志。因还乡里辞亲友。
兼念叔父迷于射猎。苦谏甚切。叔父乃伪许之。心实
不从。是夜。叔父梦见赤衣使者将力士数人。手持矛
戟谓之曰。汝无杀害众生。菩萨谏汝。何为不从。因提
予欲剌之。有顷。惊觉。污流浃背。迟明。即驰见法师。求
坏猎具。法师欢喜。乃与叔父行达射猎之处。其地名
较田。山上有鹿十馀头。从山上绿草而行。送法师数
里。垂至乌伤县。望见人家。□□□然齐住。法师[(厂@?)*页]而
弹指曰。令汝老寿当之深山旷野。无追射猎。鹿乃徘
徊踯躅。似相恋惜。其德感通如此。法师还剡。泰始四
年。遂往上虞东山寺落发出家。法名慧约。师事比丘
慧静为和尚。慧静。吴兴馀杭人也。本姓邵氏。𥞊陵南
林寺业法师弟子也。才识清远。为宋世名僧。著命源
佛性论。见重于世。慧静乃与法师还山阴天柱寺。后
复同住梵居精舍。寻移西台寺。讲经看论。穷观山水。
智者大师¶ 第 124c 页 X69-0124.png
所至。辄采杂果捣治服之。慧静深相赏异。谓法师曰。
非直吾遗声馀论。因子不朽。其兴崇释氏。非子而谁。
及慧静泥洹之后。法师复还天柱。方覃思于大品诸
经。穷尽奥义。齐竟陵文宣王出镇会稽。闻法师名德。
深相敬重。后有释智秀等诸僧。亦负当时德望。同在
王所。见王致殊礼于法师。有不悦之色。王曰。此上人
者。岂今日法师也。乃释氏之领袖耳。群僧乃服。是时
齐中书侍郎周颙为剡令。少好佛理。慕法师名德。法
师亦重颙有隐逸之志。遂出剡与颙相见。深相敬重。
及颙去官。遂携法师至都草堂寺。时河南褚渊为司
空。始请法师讲净名经.胜鬘经。后渊有疾。顿伏衾枕。
法师参问。渊昼睡未及见。忽梦云。菩萨来也。遂觉。命
左右求之。无有见者。阍人曰。适约上人来。闻公睡眠。
去矣。渊遂遣人追请。于路及之。得与偕至渊所。静坐
良久。渊病不觉自瘳。由是举家敬奉。谓为神异。后渊
为尚书令。启敕令法师于省中居住。时左仆射𢲲揶
王俭。亦崇信佛法。及渊薨后。又启法师依旧居省中。
至俭为丹阳尹。亦携在郡廨。讲通法华.大品。礼敬殊
特。人问法师曰。既绝谷清虚。高蹈物表。今朝贵接请。
常有喜色。得无以势乎。法师答言。贫道意乐便往。不
知物议也。周颙闻之。谓人曰。法师外身为法所在。弘
济万物。宰相天下。具瞻一人。信向四方。仰则教化之
所。因是以喜也。法师行菩萨心。岂以游朱门为贵宠
耶。齐给事中楼幼瑜者。法师之族祖也。以儒学知名。
智者大师¶ 第 125a 页 X69-0125.png
年巳耆宿。每见法师。辄起作礼。或问之。幼瑜曰。此人
乃菩萨身耳。方为天下师。岂惟老夫耶。时人多以幼
瑜呼法师为菩萨笑之。唯王俭.周颙以幼瑜之言为
信。及王俭薨后。法师还草堂。周颙时为太子仆。与吴
与沈约同在东宫。情好甚睦。约于此始得至寺与法
师相识。屡相嗟叹。以为道安.慧远无以尚也。约常白
法师曰。钻仰致敬。诚在无巳。但法师非弟子所得致
屈耳。脱可致屈。愿法师不忘。法师曰。贫道斋戒礼佛。
触处而可。岂有难致耶。昔褚王二公常供养于尚书
省.仆射省。檀越后若作此官。能见要请。岂敢不从。约
曰。法师若此言。恐今身无缘矣。初。法师二亲既没。坟
垄未修。乃欲东归改葬。到隆昌元年。促装登途。会沈
约除东阳太守。闻法师此行。遂与之同舟。及到郡。营
葬事。赙赠甚厚。墓成。法师遂游金华山。住赤松涧。采
药服饵。时有道士丁德静。隐居此山。为山精所恼。后
德静醉卧。忽有毒蛇啮足而死。观宇空废。纵有道士。
辄为精蛇所娆。竟不能居也。□山县令徐伯超闻之。
曰。山精为害。由道士皆不能精进所致耳。试推此观
与约公。必能清卫。于是乃共入涧请法师。法师不辞。
直移入观。居住良久。昼卧。忽见二青衣女子。资质妹
丽。携手歌吟。从涧水中出。法师徐起正坐。语之曰。汝
等二精魅。放横来久。然此地巳属我。汝等何敢来耶。
仍说法化之。女子承受。顶礼而退。自此后。观中无复
妖怪也。法师在观逾年。饵药断谷。所进麻枣而巳。会
智者大师¶ 第 125b 页 X69-0125.png
沈约被代。因更相随出都。还居草堂寺。至天监元年。
约为尚书仆射。启敕请法师居省中。约遂礼法师曰。
草堂之言。今果然矣。师笑曰。子产有云。多言或信。约
曰。弟子始愿不及。此荣生望外。岂非佛乎。信奉愈至。
约寻为佐仆射尚书令。法师并随在省中。常以说法
为务。时有二白蝙蝠。现草堂寺东门上。毛色美泽。众
僧相谓曰。仙人合药。常用此物。求不可得。有缘至耳。
必为法师瑞应也。乃笼将入省。以与法师。法师熟视
良久。曰。我服食数十年。常啖草木根叶。尚怀不必。今
合药用众生皮骨者。岂人心哉。服汝纵能使我长生。
久视白日飞腾。义不忍害汝以成巳也。于是送还草
堂寺放之。少顷。又有二头现法师梁下。法师咒而遣
之如初。后不复见也。后约为丹阳尹。又请法师在郡
供养。约少时往诣法师所。神气不乐。仰头看屋。谓法
师曰。昔王褚二公供养法师。并为京尹。今弟子复得
继迹前修弟子过去。后朝贤居此者。复应奉请法师。
亦可安居此屋。弟子朝露耳。不知法师当复见如弟
子辈几人。法师瞪目视。不言良久。答曰。檀越前生种
福。今身受报。既足方便轮转。贫道在此世界未得灭
度。犹应助世教化。别有缘会。当非复此屋也。约曰。弟
子得见法师此时不。答言。不见也。约因指同来客应
丰之曰。伊年少。见不。答言。不见也。约不怿而退。其年
约薨后。法师还居草堂寺。至后年。应丰之又亡。丰之
者。南顿人。奉道精进。多所感通。为沈约所知。始病。弟
智者大师¶ 第 125c 页 X69-0125.png
子进药。丰之曰。何用服此。约公言验。吾必不起矣。数
日而终。天监十一年。武帝始请相见。礼敬甚优。常预
后堂斋讲。上每与师说法清谈。动经晨夜。赏遇崇信。
无与比者。上将受菩萨净戒。乃妙择法门。穷推戒行。
时大德僧四方云集。师道所向。独归法师。十八年二
月二十九日。诏取四月八日当受菩萨戒。又于杜姥
宅设无遮。僧尼供分千僧入华光殿。设会祀皇天.后
土.社稷.五岳.四渎。赈济天下孤独茕寡。放生天下物
命。宣敕七日四更。从杜姥宅行城南门入到会所。是
日丁巳。诏曰。梵网经云。居帝王位者。应先受菩萨戒。
故知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宜修身戒心。以弘治道。朕
宴居俨思。深念至归。不发弘誓愿受菩萨戒。岂能起
慈悲心。行平等行。观视众生。犹如一子。所以受持正
法。在子不疑。欲以亿兆同兹福庆。凡天下罪无轻重。
咸赦阴之。是日。延法师于等觉殿上受菩萨戒。修八
关斋。设无遮大会。朝野白黑十馀万众。香华伎乐。法
事之盛。振古未有也。是日。皇帝欲令法师先示现形
相。乃诏请四字导师。尔时。僧徒有千馀人。举座无能
导者。咸推法师焉。法师为其文曰。愿皇成佛。午后。皇
帝方欲受戒。先顶礼于法师。而请曰。弟子顶礼法师。
法师勿使外人知之。于是法师遂合掌入澡瓶中。少
选化成五色云台而出。法师在瓶中结加趺坐。须臾
之间。便即复身如初。谓皇帝曰。贫道化身入瓶中。亦
请陛下无令外人知之。遂于等觉殿佛前东面说法
智者大师¶ 第 126a 页 X69-0126.png
受戒。皇帝披福田之衣。对佛北面受戒。受戒毕。上亲
执弟子之礼。上与法师语。呼为阇梨。与臣下言。称为
智者。佗日法师入内。常施漆床于东面。法师入就榻
立。上先作礼。然后并坐焉。尔后。皇储王公以下。举国
臣民一切尽敬。六宫妃主莫不受业。京邑名僧.朝野
士庶。蒙度脱著录者四万八千人。法师尊重极焉。始
受戒时。有一乾鹊历阶而上。无所畏惧。戒毕而去。又
两孔雀俱欲升阶。驱之不飞。行至戒坛。宛颈听法。上
曰。此鸟必欲灭度。更受佗果。是时法师重为说法。及
后数日。同时而死。初。郡孝廉有楼道一者。法师之族
叔也。齐永明中。年八十馀。传言云。我少时常随法师
曾祖道盍。憩其墓侧。闻道益叹曰。昔有墓师指相吾
家山云。后代当有苦行达道为王者师。今吾子孙但
好射猎。宁有此望哉。自道盍叹后三十许年。而法师
生焉。及生而神异。为帝者师。故知相者之言验矣。始。
法师才思清迥。至于制作文章亦皆臻妙。常与湘东
王咨议范贲友善。及贲亡。法师乃临其丧。赋诗曰。

我有数行泪。不落十馀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
此诗传于天下。为世所重。是后。精修经藏。深證无生。
世间辞句则鄙而不为也。中大通四年。师梦见旧宅
尽朱门白壁。及寤。便发心以宅为寺。遂奏请置寺。谓
此地本是我生育之所。因立名为本生寺。又诏改所
居竹山里为智者里焉。大同元年秋八月。法师知缘
尽。乃使人伐寺门外树枝曰。銮舆当至。此枝妨道。至
智者大师¶ 第 126b 页 X69-0126.png
九月六日。现身有疾。北首右胁而卧。谓弟子曰。我梦
四大众幡华迎我。我凌虚而去。此间福报当尽。至十
六日。诏使舍人徐俨入寺问疾。法师曰。今夜当去。及
至五更二唱。有异香满室。法师又谓弟子曰。夫生者
自然恒数。汝等当以慧定存心。勿起乱想。言毕而灭。
时年八十四。是日皇帝及百辟果来临丧。先是。法师
卧疾时。见道场内有老翁被发执锡。乃谓人曰。汝见
此不及迁枢日。众僧议葬寺之东岩。至二十九日壬
申。诏葬于独龙山。与宝志菩萨邻墓。故知病时见老
翁者。乃志公也。法师临终时。常所乘青牛忽大鸣吼。
泪涕交横。遂不饮水草。日向羸瘠。每至朝暮哭。临时
又鸣吼如初。及葬日。诏使牵。从部伍。自寺至山亦涕
泣声鸣不绝。又始建墓之日。有双白鹄飞来绕旋。悲
唳驯狎于人。有若家禽。至葬后三日。则不复现矣。大
同三年。诏使从都载龙虎砖于本生寺前招魂。为郭
一所。令于本生寺树碑。使国子祭酒萧子云为之文。
又于草堂寺树碑。令度支使王筠为之文。

** 嵩头陀法师

法师名达摩。不知何国人。所居在双林北四十里岩
谷丛林之间。其地多枫香树。因号为香山法师。居此
巳久。无人知者。后有采薪人遇见。形甚枯槁。神气爽
迈。独坐大树下。因就与语。甚悦。法师谓曰。此处堪造
寺。恨力寡不能自致耳。樵者乃请法师出山。向俗人
家供养。法师曰。有不种五辛处。吾乃往矣。樵者思惟。
智者大师¶ 第 126c 页 X69-0126.png
乃有一家。先世巳来。未尝种此。即将法师往其家。于
是邑聚之人。迭供养之。乃与人相携向所居之处。以
四本作臬钉地曰。此可置寺矣。后因暂游松峭山南。
遇梁常侍楼偃。偃亦有伦鉴。见法师眉目秀异。知非
常人。因与语。大悦。法师谓曰。贫道是外国凡僧。头陀
至此。与檀越过去深有因缘。今欲共弘佛事。舟航群
生。乃与偃期来岁八月。至所居松林下相见。于时佛
法尚劣。偃犹未识心之所期。又疑其或是圣人。故至
时。芟薙别棘。开路向二十里。方达法师所。见法师披
粪扫之衣。加趺而坐。欢然谓偃曰。菩提之道。利益处
广。当与檀越共崇建三宝。荡汰六尘。若一失正报。旷
劫不复人身。盲龟遇孔。岂可复期。偃闻是言。乃与从
者共发道心。崇弘正法。法师乃与偃等。瞻视地势。见
千岩秀出。四向环绕。因号向者四臬所钉之地为龙
腋。遂共立一精舍。名香山寺。又于其傍造一小仓。止
容一斛许米。状甚朴陋。法师令籴米一斛以实之。日
取此米供僧及施贫乏。将尽。人即送来。未尝空匮。时
人号为常满仓。后人或嫌此仓太小。更广大之。加以
彫饰。则一空之后。竟岁无施米者。其仓至今犹在。时
村邑聚落信向者。多舍稻田。以给四方学道者。后有
山贼数十人。皆持军器来劫财物。法师但闲房安坐。
无有怖畏。贼既不能得入。但扬声大骂。令僧速出。法
师于房徐谓之曰。我状儿恶。不堪与檀越相见。须臾。
群贼手足皆不得动摇。如被人系缚。因即頔地。精神
智者大师¶ 第 127a 页 X69-0127.png
溃乱。不复相知。贼率惶怖谢罪。良久方得醒悟。是时。
乡中士庶谓。此贼巨蠹。共缚以上郡。贼徒令其毋入
山。诣法师所请。法师但软言谓之曰。且莫大忧。复当
自解。至四月八日。果遇赦免。尔时。寺中共建灵刹。设
无遮法会。道俗万众共引麻䋏举刹。䋏忽中断。引者
皆颠踬。莫知何计。法师乃发念曰。有何魔事使之然
乎。因出身上银瓶。水泻于钵里。乃内外揽之。忽大悲
泣。须臾。咒而作礼。礼毕。欣然而笑。即捧钵绕刹一周。
刹乃不假人功。屹然自立。尔时。有沙门慧凯。暂辞还
家。母密为烹鸡。凯意无人知。遂与其母私食之。及明
还山。法师以冥知之。因诃责之。复次有人于市鬻菜
果以为斋供。遇主人不在。遂窃少姜还。以备供养。及
中时。僧徒咸坐。主人次第行食。法师尽受诸物。唯不
受姜。因谓曰。不许而取。何为滥窃。主人䠞蹐而巳。普
通元年五月三日。县令萧子睦将往寺顶礼法师。先
过村落。受百姓酒食之馈。醉饱然后入寺。法师闭房
不出。唯传言。明府速返矣。萧令勃然作色。心欲放火
焚寺而未发。因更欲稍前。良久不得进。遂却还县。明
日。近寺檀越来问法师曰。昨明府拜谒。何以不前。法
师何以不出。答曰。游戏相过。贫道是以不出。立心放
火焚寺。明府是以不前。向后此境当三十年大早。常
侍楼偃遽以此言白萧令。大恐。即驰至寺。虔诚礼请
忏悔。师因为说菩提妙道。萧令悦受而去。法师以其
年三月十四日。始在近村赴斋会。便不肯还山。众人
智者大师¶ 第 127b 页 X69-0127.png
苦请法师。誓不北[(厂@?)*页]。乃言曰。贫道缘会而来。缘尽而
去。于是士女悲恋涕泣。相继道路。是日。法师卒尔南
行。望见南山有紫云盍上。乃喜曰。此处可以置寺矣。
行至余山。江水泛溢。船人不肯渡。法师乃布伞水上。
手把铁鱼磬。截流而渡。南至稽停塘下。见大士沂水
求鱼。因发大士神妙之迹。并示以修道之所而去。行
至莱山。当紫云盍处遂止。而立精舍于其山顶。号莱
山寺。法师常谓人曰。莱山王而不久。香山久而不王。
此寺从是信施者多财物殷赡。僧徒来者相继随事。
能给自数十年之外。其地既依据林岭。或时有鬼物。
故居者甚不安稳。稍稍引去。遂至荒废。后近村长老
共移此寺额于直北十里平川中置。乃得安堵。香山
则贫富适中。至今如初。法师又于寺南山中。多种果
树。每晨夕躬自履行。于道上重逢大士。甚悦。因摩大
士顶曰。自念余当西迈。不值菩萨道兴。遂各还其所
居。法师至寺数日。乃留住铁鱼磬。而铁鱼磬者。以铁
为之。状似鱼形。此寺晨昏至今击之。法师西至金华
县界南山下曰。此亦可以置寺。又以杖剌地曰。此可
以穿井矣。尔后竟以此地置龙盘寺。以杖剌处凿井。
井不甚深。虽亢阳。不竭。法师又于西行至龙丘界。望
见南山岩势孤秀。又曰。此亦可以置寺矣。因居止其
中。建立兰若。后号此为龙丘岩寺。寺成后。法师更西
行。入万善山口。见山盘势纡。又欲置立精舍。忽遇三
檀越。乃指示以其所。三人遂共发愿言。当给施粮食。
智者大师¶ 第 127c 页 X69-0127.png
以奖成此功德。法师问曰。檀那家居远近。答曰。不近
不远。是此间地主耳。乃各自称姓。一曰陈氏。一曰赵
氏。一曰苏氏。并不言其名字。及精舍向成。号曰离六
尘寺。三人遂相与辞别而去。莫知所终。法师又西行
至孟度山。此山先有白鹿。及常闻钟磬之响。更于此
地置立精舍。号三藏寺。始。法师发迹置香山寺。及此
凡七所。得山川之形胜。黑白供养。逮今犹然。三藏事
毕。法师却还龙丘岩寺。及入灭。大士心自知之。乃谓
诸弟子曰。嵩公巳还都率天宫中待我。我同度众生
之人去巳尽矣。

** 慧集法师

阇梨。俗姓王。名蛇之。吴郡富春右乡大括里人。家本
贫贱。常有执[款-欠+余]之若。于时。身有郡县徭役。恐被追摄。
逃匿天台山。剃发为僧。头陀苦行。精勤佛法。既避官
事。不恒一处。闻有东阳大士。深解大乘。遂夜行往双
林。既不的知方所。但任运而往。每至四衢道口。一心
闭目。从其所趣。乃得路直至大士所。先是大士言。我
舍财宝。为三界受苦众生设法会。尔后。心小忧。即于
是夜梦见释迦佛。慰谓我言。汝勿忧也。我当遣一沙
门来助汝。复于是夜梦中。口生一小儿。仰卧我膝上。
熟看我面。我谓小儿曰。汝识我不。答曰。何以不识。弥
勒佛耳。小儿堕地。即成大德沙门。觉后三日。法师至。
大士与解说法门。遂朗然开悟。是时。梁武帝广招英
俊。四方云集。唯双林大士尚未延请。大士从容为法
智者大师¶ 第 128a 页 X69-0128.png
师曰。上人若能修习无漏圣道者。当为我诣国舍头
相證。誓使解脱。法师因尔依止大士。为苦行弟子。乃
发菩提之心。弘阐正法。不吝躯命。遂求诣国自陈说
大士行愿度众生之意。法师至都。突进自陈大士德
业。因被呵责。自理得免。续诣宫门。击鼓将陈所由。得
罪付钱署。一年在役中教化。造立砖塔数层。主者伏
其勇猛精进。启请释放。后得还山。道俗谓大士是白
衣人。而有沙门弟子。多生疑惑。及兴毁谤。法师乃与
居士传普悯共议。于三宝前立志誓曰。若大士道法
不弘。各随苦行。弘布正道。普悯乃劓鼻烧指。广作佛
事。续诣县令萧诩。弘道布教。普悯曰。实心为法。左右
曰。君心在内。云何见。普悯即出外借刀。割耳一只。以
表心志。萧令及左右赞美。先大士常谓人曰。慧集是
观音。普悯是文殊。及此迭相證明。毁伤发肤。非此不
能也。法师自是布施.放生.救苦.治病。游行郡国。不以
艰苦告劳。自唱无量乐。因说偈曰。大士兜率来。震动
游诸国。莲华匝地生。特许迎弥勒。普光初学道。无边
世界动。回天复转地。并入一毛孔。尔时。人间唱此偈
者。多不领解。或有会其理者。谓大士既是弥勒佛分
身。法师又为观音降迹。经云。弥勒下生。雨华遍地。观
音登觉。方成普光如来。偈言震动诸国。即弥勒下生
之时也。回天转地。即是观音应变之迹也。法师常至
会稽龙华寺。见一跛扶两杖而至曰。病巳四十年。乞
疗。法师曰。但一心念我。跛者从之。少顷。法师令放一
智者大师¶ 第 128b 页 X69-0128.png
杖。跛者从之。次复令放一杖。便拂衣而去。跛者依止。
便能趋走。法师又于市中见一老病人耳聋。云。巳数
载矣。良医不能治。法师亦曰。一心念我。念巳。即使人
唤之。聋者稍闻。三唤全愈。乃去。至太末县。有景[言*进]道
人。心有症结疾。又一僧久患白癞。二僧俱来乞疗。法
师又令各一心念我。遂皆愈。又于信安县遇一比丘
尼。积年癫痫。亦来求疗。法师又令一心念我。念巳亦
愈。法师凡所救治。皆不俟汤药。唯令一心念我。又令
以财物布施。则其疾随事而愈。不可胜纪。其后。时有
疾愈者来相报。法师受之。回施乞人。法师或于道路
逢遇乞人。衣服破弊。即脱衣而与之。换著恶衣去。又
好放生。每见人家有网罟之具。辄取焚之。见卖生物。
不论贵贱。直投水中。然后令卖主取直。又至长山县
丰江村。与渔人并行。若乞筐中鱼放之。渔人不与。而
提筐浴于江测。法师因是取筐投之江中。渔人大怒。
拳捶无度。法师深自引咎。又于东阳市鱼欲放。遇有
一人与法师争买。以充家馔。法师不得鱼。因谓争买
者曰。食放生鱼。恐致肠痛。其人不信。将还与家人食
之。皆心肠楚痛。转就困笃。彼即追悔。求法师忏罪。即
往其家。少顷随愈。又至会稽市中买生。见有两船载
生。法师即尽覆之水中。而谓鱼主曰。此是放生之钱
耳。不宜多取。法师结放生之事。至死不替。常于道路。
值大雨雪。衣服不沾。香洁倍常。法师精心苦行。履历
险阻艰辛。无有厌倦。因烧两指而为法炬。供养三宝。
智者大师¶ 第 128c 页 X69-0128.png
后即烧六指。供养诸佛。行至迮溪。遇鱼四船。苦求买
放。既无见物。求立券约。至于潜白山取直。仍相随行。
缘路放生。衣资略尽。即以其月十三日。入于潜上牧
里灵山尼寺。更烧二指。指既烧尽。进烧两臂。又有人
来苦求法师所烧之臂血。用以治病。法师欣然举臂
剌血与之。是日又烧旧疮。光明洞然。其臂既尽。乃以
其夜灭度。时太同四年正月二十一日。年四十七。诸
僧共葬于潜印渚。初。法师之未亡也。谓徒众曰。我死
后七日。当示瑞相。及至时。诸道俗设无遮大会。尔时。
平明有神光五色。遍绕刹柱。久而不𢿨。又于寺内放
大光明一日一夜。大众咸睹。皆发菩提心。

** 慧和法师

法师俗姓马氏。本扶风茂陵人。远祖以衣冠世族。晋
永嘉年中。随五王南迁兰陵。子孙居焉。法师年数岁
时。举家不在。独处私室。忽见有一人金色。与之共戏。
尔后行游。金人辄与出入。至十馀岁。游兴皇寺。志公
见之。旋绕三匝。叹伏久之。年二十得度。居敬爱寺。于
是考论经律微妙奥义。靡不周究。时有云法师者。法
门博赡。道俗所归。一见法师。深相赏遇。恒令覆讲。不
盈旬时。尽晓经中微旨。云公巳仰之不逮矣。年未三
十。巳究解诸佛秘藏。讲论无歒。当时复有头陀寺隐
法师者。名称高远。四方归依。慧和法师乃卖身供养。
鞠躬咨禀。隐公云。若能于空山旷野。城邑聚落。唱三
昧名首楞严法。其利甚深。能成众行。法师从之。每至
智者大师¶ 第 129a 页 X69-0129.png
下讲后。辄于岐路间高唱是言。时有不逞弟子。或骂
辱欧捶。法师怡然自若。及隐公将欲迁化。法师乃咨
谋后事曰。谁可依止。答曰。东阳傅大士。自然智慧。深
解大乘。可依为师范。于时。大士在都。居蒋山。与梁武
帝绍兴正教。法师礼谒。请为弟子。初寓会稽彦阇梨
所。彦曰。我是懈怠人。岂可见和法师耶。乃更修饰衣
服。沐浴清净。引入房内。绸缪久之。法师遂辞往东阳。
时东阳徒众知法师将到。居士普悯往县过上申侯。
语忽道。和阇梨于都立誓为大士弟子。今当故来供
养。家师今将至矣。申侯闻是语。抗声骂言。普悯贡高。
合治皇太子数请和阇梨尚不能致。岂有远来见大
士义。普悯不答。后十一日。阇梨果至。上申侯即往礼
问讯。问曰。那忽至此。答曰。故来礼大士。上申侯心大
惭恧。因随阇梨入山顶礼。并设檀会。大士见法师来
至。欢喜赞叹。为说无上菩提之道。法师伏膺供养。不
避艰苦。梁大同元年。法师语其弟子法泉曰。急须买
瓯桸.糗屑.食具及行灶。人或不知其故。至明年十一
月。伪北齐王高洋遣使迎接法师。遂去。则知瓯桸等
具。果是行装矣。既至邺郡。深见礼接。供养数月。师因
示有疾。洋躬往看侍医药。遂于邺都定国寺灭度。时
年六十。法师未疾之日。遗语谓智瓒等曰。祇忧死后。
诸人葬我土中耳。智瓒曰。既不葬土中。则若何而可。
法师曰。意愿舆置野泽中。以肉施须者食之。愿令食
者发菩提心。汁流落地。润十方世界中草木。悉成药。
智者大师¶ 第 129b 页 X69-0129.png
治一切众生病苦。馀骨风吹。一一微尘在一佛所。变
成如意宝珠供养。然后普雨十方世界。为饮食物。给
与众生。及灭度后。智瓒对众人说之。众人不从。遂共
殡葬。始。法师自幼及长。僧祇八部。佛觉三昧。研覈凡
书。检校秦篆。多知弘益。又讲大乘义一百二十遍。大
涅槃五十遍。首楞严四十馀遍。在广陵诵出大乘义
六十九科。诸学徒共执笔录出为十八卷。名教一卷。
并序一卷。合二十卷。法华义疏十卷。传于世。初。始城
寺有素法师。当梦见人捧大束文字云。是和法师善
簿。因问曰。我有此不。答曰。有。遂出一小卷曰。此是也。
明日。法师来。说此梦乃是法师拈香火结缘。法师禀
性谦恭。不曾受人礼拜。拜则答之。每与人讲说义。得
财施。则先将奉佛。次将布施斋会处。见倚像。则起立
不敢坐。为人受戒得嚫。悉还世尊曰。受此戒者是佛。
慧和奉述而巳。岂可受施。法师性又俭约。坐卧不御
毡被。但用刍麻。堪耐风寒则可也。有人捏作法师像
于塔龛中。法师遽令打碎。其谦挹如此。

善慧大士附录卷第四(终)
* No. 1335-B

绍兴壬戌。住宝林寺定光大师元湛携唐进士楼颖
所撰
智者大师¶ 第 129c 页 X69-0129.png
善慧大士录以示。予端忧之。暇取而观之。病其文繁
语俚。不足以行远。且岁月或舛焉。乃为刊正。总为四
卷。凡大士应迹终始。及所著歌颂悉备矣。一时同道
之人。亦附见于末。绍兴十三年三月望。

资政殿学士左朝奉大夫知绍兴军府事充两浙
东路安抚使楼 炤谨题
* No. 1335-C

潜溪别集第七题善慧大士录后曰。

昔者定光大师元湛主宝林日。以唐国子进士楼颖
所撰善慧大士录八卷示浙东安抚使楼公炤。楼公
病其文繁语俚。而岁月复讹。芟为四卷。凡大士应迹
始终。及所著歌颂悉备。时绍兴十三年之春三月也。
今宝林住持佛日大师致凯。持以示予。予犹恨其刊
削未□。欲重定之。会抱疾而未能。然而古文殿修撰
龙津居士罗公。亦尝患颖书繁颣。无以发明甚深难
解之义。为之删润。复造文以表出之。梁溪李忠定公
读而悦之。作偈以赞龙津与楼公。盍同时人□乎。其
不及见此书也。余因记其事卷后。而归诸佛日幸访
龙津之本而刻焉。则余虽未能重□要。不足深憾也
巳。
智者大师¶ 第 130a 页 X69-0130.png
* No. 1335-D
傅大士传

善慧大士。婺州义乌县人也。齐建武四年丁丑五月
八日。降于双林乡傅宣慈家。本名翕。年十六。纳刘氏
女。名妙光。生普建.普成二子。二十四与里人稽亭浦
摝鱼。获巳。沈笼水中。祝曰。去者适。止者留。人谓之愚。
会有天竺僧嵩头陀曰。我与汝。毗婆尸佛所发誓。今
兜率宫衣钵见在。何日当还。因命临水观影。见圆光
宝盖。大士笑谓之曰。炉鞴之所多钝铁。良医之门足
病人。度生为急。何思彼乐乎。嵩指松山顶曰。此可栖
矣。大士躬耕而居之。有人盗菽麦瓜果。大士即与篮
笼盛去。日常营作。夜则行道。见释迦.金粟.定光三如
来。放光袭其体。大士乃曰。我得首楞严定。天嘉二年。
感七佛相随。释迦引前。维摩接后。唯释尊数顾共语。
为我补处也。其山顶黄云盘旋若盖。因号云黄山。梁
武帝请讲金刚经。士才升座。以尺挥按一下。便下座。
帝愕然。志公曰。陛下会么。帝曰。不会。志公曰。大士讲
经竟。又一日。讲经次。帝至。大众皆起。唯大士端坐不
动。近臣报曰。圣驾在此。何不起。大士曰。法地若动。一
切不安。大士一日披衲。顶冠靸履。朝见。帝问。是僧邪。
大士以手指冠。帝曰。是道邪。大士以手指靸履。帝曰。
是俗邪。大士以手指衲衣。尝作心王铭曰。观心空王。
智者大师¶ 第 130b 页 X69-0130.png
玄妙难测。无形无相。有大神力。能灭千灾。成就万德。
体性虽空。能施法则。观之无形。呼之有声。为大法将。
心戒传经。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
心王亦尔。身内居停。面门出入。应物随情。自在无碍。
所作皆成。了本识心。识心见佛。是心是佛。是佛是心。
念念佛心。佛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净律净心。
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心性虽空。贪瞋体实。入此法门。端坐成佛。到彼岸巳。
得波罗蜜。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明识佛。晓了识心。离心非佛。
离佛非心。非佛莫测。无所堪任。执空滞寂。于此漂沉。
诸佛菩萨。非此安心。明心大士。悟此玄音。身心性妙。
用无更改。是故智者。放心自在。莫言心王。空无体性。
能使色身。作邪作正。非有非无。隐显不定。心性离空。
能凡能圣。是故相劝。好自防慎。刹那造作。还复漂沈。
清净心知。如世黄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无为法宝。
非浅非深。诸佛菩萨。了此本心。有缘遇者。非去来今。
偈曰。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
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祇这语
声是。又曰。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
流水不流。又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
主。不逐四时凋。四相偈。曰生。曰老。曰病。曰死。识托浮
泡起。生从爱欲来。昔时曾长大。今日复婴孩。星眼随
人转。朱唇向乳开。为怜迷觉性。还却受轮回。览镜容
智者大师¶ 第 130c 页 X69-0130.png
颜改。登阶气力衰。咄哉今巳老。趋拜复还亏。身似临
崖树。心如念水龟。尚犹眈有漏。不肯学无为。忽染沉
痾疾。因成卧病身。妻儿愁不语。朋友厌相亲。楚痛抽
千脉。呻吟彻四邻。不知前路险。犹尚恣贪嗔。精魄随
生路。游魂入死关。祇闻千万去。不见一人还。宝马空
嘶立。庭花永绝攀。早求无上道。应免四方山。
* No. 1335-E
镌傅大士录跋

自昔贤哲之士。多是菩萨位中人。慈悯群生。故乘于
弘愿力。降生人间。示仝扬化。无垢称现长者之像。妙
吉祥示儒生之形。其事盖可證也。善慧大士。本能仁
真子。而位居补处。犹遥于华林之㞧。而现分身于沙
界。厥应化无方。非凡流所测。古人赞云。道冠儒履释
加沙。和会三家作一家。忘却率陀天上路。痴坐双林
待龙华。行实详载于录中矣。余雏学时。曾游[冓*者]肆。听
四教集解。其中至于引斯录。明梁慧约传。始知有此
书。蕲之遐迩。竟不克获。适搜古藏。虽得一本。蠹损漫
漶。字踪不全。忧之尚矣。日者又遇一本。对阅校雠。义
趣得通。因傍加国语。命是印生。用欲流通。尚惜数处
有泯灭字。后之览者。以善本补阙为幸矣。时
元禄第七岁次甲戌腊月八日嗣祖沙门伯映泰书
于大应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