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佛发愿文略释¶ 第 905a 页
* 礼佛发愿文略释
述意
盖谓勤求佛道要须立愿为先。广度众生。必以发
心为首。心发。则众生可度。愿立。则佛道堪成。二者
兼之。尽善尽美。故从上佛祖。一切圣贤。未有不发
誓愿。勤修行业。而能成證者也。后来人根渐薄。道
力衰微。将谓天生弥勒。自然释迦。不肯专修。所以
怡山禅师。撰此愿文。以为龟镜。其间皈投三宝。则
至德可凭。披沥一心。则惑业俱遣。四缘具。望修道
之有基。八难离期出尘之无障。发四弘。明自他之
两利。开六度显福慧之兼行。行同二圣之深因。愿
證一生之极果。更冀散形遍界。普度群迷。见相闻
名。咸沾利乐。大哉斯文。实为成道利生之本也。然
愿文虽简。其义颇丰。苟非事理深穷焉能发心真
切。故余采集诸书。略疏大意。庶几礼诵之人。作一
助显云尔。
时
康熙癸巳年佛诞生日兰陵律学苾刍书玉题于
昭庆之法乳堂
* 礼佛发愿文略释
凡例
* 此文名礼佛发愿者。谓发愿后应礼十方诸佛。及观音普贤。以显悲行二愿也。今人乐简有名无实。若能如实行持。则其功不浅也。
* 禅师愿文行世虽久。而馀典流传者少。故此行迹。未及详备。若以相似应之则于理不当。今仍存阙略。俟高明者补足。
* 古来注述不一。而行款亦各不同。或本文大
礼佛发愿文略释¶ 第 905b 页
* 此文脉络虽然一理贯通。而其间所述之事则异。所以加科揭节次第分开。俾诸览者。一目了然。毋容拟议也。
* 诵此文。必须三业致敬对佛陈情。句句分明。字字恳切。方能感应道交。功归二利。若还如诵经咒。风捲残云望其获益者。未之有也。
礼佛发愿文略释
古杭昭庆万寿戒坛传律沙门书玉述
【将释此文。大分为二。初略标题名。二。正释文
义[○@甲]初中又二[○@乙]初。法题。】
「礼佛发愿文。」
【此题以人法为名。礼佛者。谓礼十方三世一切
佛也。梵语槃谈。此翻我礼。我者谓假五蕴而称
礼者。有能所之别。能礼者即是我之三业。所谓
身业翘勤。口业专至。意业恭敬也。所礼者即是
诸佛三身。所谓实相身。等真法界。法门身。具无
量德。应化身。水月相好也。先由相以显性。后因
性以明相。相。即性中之相。性。即相中之性。性相
圆融。交彻无碍。名为礼佛。譬如两镜相照。由明
净故。方能互现。互为能现。互为所现。能所合契
机感道交。观云。先运水月忘相之心。次礼镜像
如空之佛是也。发愿者。谓发自利利他之广大
愿也。然一切行门。愿为前导。既发大心。须以大
愿期之。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法不虚也。梵语僧
礼佛发愿文略释¶ 第 905c 页
那。华言弘誓。天台云。广普之缘。谓之弘。自制其
心。谓之誓。志求满足。谓之愿。如阿难云。如一众
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是也。如有行无愿
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愿必虚。行愿相资方成
胜用。阿含经云。比丘不发愿。终不成佛道故我
本师见月老和尚凡授戒法。必令发愿。以见有
愿必成故也。文者。法也。谓聚集诸法而为文也。
其间有通有别。通则通于一切经律等法皆名
曰文。别。则专就此愿而说。故云礼佛发愿文也。
略标题竟。
[○@乙]二。人题。】
「怡山然禅师撰。」
【怡山。山名。乃然禅师所居之处。时人贵其德而
不称其字。故以山彰名也。详如传录。兹不繁赘。
撰者述也。谓述诸佛菩萨出世利生之本怀以
显自行化他之实行。四六成文。以便礼诵。大有
裨于来学也。
[○@甲]二。正释文义分三[○@乙]初。归敬三宝。】
「归命十方调御师。演扬清净微妙法。三乘四果解
脱僧。愿赐慈悲哀摄受。」
【发愿之初。先须归敬三宝者。有五义故也。一。令
见闻者。生信敬故。二。佛法圣众。举世乐闻故。三。
依戒修持。堪为福田生物善故。四。佛法二宝。由
僧建立故。五。乞求加护。令愿速成故。又十方同
聚。凡圣交参。以显同体法性故。具此多义故须
归敬三宝也。先能归。归者趋向之义也命者有
二。一。身命。谓四大五蕴身。以为命也。二。性命。谓
礼佛发愿文略释¶ 第 906a 页
六根。六识性。以为命也。今言归者。谓身。礼拜。口
称诵。意观想。名为三业投诚。今举身命。以摄口
意。二业也。又眼不观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
不尝味。身不觉触。意不知法。名为六根六识归
命。今举其命。以该六根六识性也。然此命者。乃
世人最为保重。今以皈投三宝者。诚敬之至也。
△次。所归有三。一。佛宝又二。初。约处该时。方者
方位有十。谓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也。时者时际
有三。谓过现未来。竖穷横遍也。二。约人。显号。调
御师者。正名调御丈夫。谓佛有十种通号此乃
十号中之一也。调。谓调伏。御谓制御。授法曰师。
谓如来具大丈夫力用。而说种种妙法。调伏制
御一切众生。令离垢染得大涅槃。故名调御师
也。又世出世间。一切众生悉皆皈命。故先皈命
十方调御师也△二。法宝。流转曰演。称赞曰扬。
又自此之彼曰演。从近而远曰扬。梵语梵摩此
云清净。离浊曰清。离染曰净。最细曰微。难思曰
妙。轨持曰法。谓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一切修
多罗法。无浊无染。不可思议。皆为大小圣贤。人
天上下修行之轨则。故云演扬清净微妙法也
△三。僧宝。三乘者。小乘声闻。中乘缘觉。大乘菩
萨也。乘者。以运载为义。体通教。理。行。果。谓依教
解理。依理起行。依行得果。行果正运教理助运
正助合运故名为乘。四果。有大。有小。大乘四果
者。如古师云。从登地。至发光。名为初果。谓菩萨
尽佛境界。明了诸法。本觉之慧。光明开发故。燄
慧难胜。名为二果。谓菩萨所觉圆满慧光发燄。
礼佛发愿文略释¶ 第 906b 页
无有能胜故。现前远行。名为三果。谓菩萨真如
净性。显明现前。尽其边际故不动。至法云。名为
四果。谓菩萨真如凝静。即发妙用。大慈如云。普
覆一切故。小乘四果者。一。须陀洹。此云预流。谓
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尽预八圣道法流。见真
谛理。名见道位。亦名断分别烦恼故。二。斯陀含
此云一往来。谓断欲界九品思中前六品尽后
三品尚在。名一往来。亦名断欲界俱生烦恼六
品故。三。阿那含此云不来。谓断尽欲界残思进
断上八地思惑。不来欲界受生也。此二名修道
位。四阿罗汉此云无生。谓不受三界生死故。又
云杀贼。谓能杀烦恼贼故。又云应供。谓应受人
天供养故。谓断色无色界。七十二品俱生烦恼
皆尽。名无学道位。自利成就也。解脱僧者。三解
脱僧也。谓解粘曰解。去縳曰脱。一。慧解脱。修性
念处。破一切智外道。二。俱解脱。修共念处。破神
通外道。三。无疑解脱。修缘念处破文字外道。然
三乘四果解脱。由僧所證。故云三乘四果解脱
僧也。又僧者具云僧伽。此云和合众。合。同也。和
合有二义。一者理和。谓同證择灭无为。二者事
和。有六。谓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
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而言和合众者。如君
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比丘亦同亦和。故
名和合众也。自四人以上。乃至无数。名之为僧。
今不言众。而言僧者。谓举众。但彰数。称僧以表
德也。具理事二和名真实僧。但具事和名清净
僧。真实僧宝能令胜义正法久住不灭。清净僧
礼佛发愿文略释¶ 第 906c 页
宝能令世俗正法久住不灭。故律藏云下至有
五人持律者和合同住。在于世间。是名正法不
灭。当知佛灭度后佛法命脉全寄于僧。是以供
僧。即为普供三宝也。然佛法二宝。必仗僧弘。纵
是凡僧亦能荷负如来正法。所以威德特尊也。
△后愿摄。求遂曰愿。惠与曰赐。与无量之乐曰
慈。拔无边之苦曰悲。怜悯曰哀。护念曰摄。證明
曰受。谓愿三宝慈悲加护俯摄投诚之意。令一
切所求皆如我念。故曰愿赐慈悲哀摄受也。
[○@乙]二。披陈忏悔分三。初违真逐妄。二。渐生三
障。三。总申忏悔[○@丙]今初。】
「弟子众等。自违真性。枉入迷流。随生死以飘沉。逐
色声而贪染。」
【先。明能忏之人。弟子者谓学在师后曰弟。解从
师生曰子。众者。谓同礼诵之人。等者统摄之谓
也。如一人念。则云弟子某甲△次。明所忏之事。
真性者。正因佛性也。所谓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自。从也。违背也。谓自从无始以来。一念妄动所
以背觉合尘。迷此真性。故曰自违真性。又自己
也。谓此皆自巳迷惑。非馀人之所累也。错误曰
枉。趣向曰入。无明曰迷。迷有三种。一痴。二惑。三
颠。轮转曰流。流有四种。一。欲流。二。有流。三。见流。
四。无明流。欲流者。欲界惑也。有流者。上二界惑
也。见流者。三界见惑也。无明流者。三界痴惑也。
如上诸障皆由真如不守自性。所以颠倒痴迷。
误入其中。故云枉入迷流也。随。顺也。生死有二。
一。凡夫。分段生死。二。三乘变易生死。飘沉者。为
礼佛发愿文略释¶ 第 907a 页
境风之所飘流识浪之所沉没也。如楞严云。生
灭相续生死死生。如旋火轮未有休息。故云。随
生死以飘沉也。逐色声而贪染者。逐。追也。色者。
形貌好丑。颜色黑白等。声者。宫商弦管妓乐歌
唱等。此六尘中二法也。爱欲曰贪沾粘曰染是
六根中情爱。三业中贪欲也经云。从无始来。循
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
常。逐诸生灭。故云逐色声而贪染也。
[○@丙]二。渐生三障分三[○@丁]初烦恼障。】
「十缠。十使。积成有漏之因。」
【烦恼障者。谓昏烦之法恼乱心神。障不得自在
故此总有二。一。十缠。二。十使。十缠者缠。縳也。谓
一切众生被此十法缠縳。不能出离生死之苦。
證得涅槃寂灭。之乐故。一。无惭。惭。即惭天。谓人
于屏处作恶。不自惭耻故。二。无愧。愧。即愧人。谓
人于见处为非。不知羞愧故。三。嫉。嫉。妒也。谓见
他人荣富。心生妒忌故。四。悭。悭。吝也。谓人于世
间资财。及出世间法财。不肯惠施故。五悔。悔。恨
也。谓人于所作之过。蒂芥胸臆。不能自安故。六。
睡眠。睡眠者。谓人惛懵不惺。常乐睡眠。无省察
故。七。掉举。掉举者。摇动也。谓心念动摇。于诸禅
观。无由成故。八。昏沉。昏沉者。昏。钝也。沉坠也。谓
昏钝无知不加精进之功。沉坠苦海故。九。忿。忿
怒也。谓人于违情境上发怒。而忘失正念故。十。
覆。覆藏也。谓隐藏所作过恶惟恐人知。不能悔
过迁善故。是为十缠△十使者使。即驱役之义
谓此十使皆能驱役心神流转三界生死故一。
礼佛发愿文略释¶ 第 907b 页
身见。谓于五蕴身中。妄计有我。强立主宰故。二。
边见。谓于断常中。但执一边故。三。邪见。谓邪心
取理。不信因果。断诸善根故。四。见取。谓于非真
胜法中。谬计涅槃。心生取著故。五。戒取。谓于非
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故。六。贪。引取之心无
厌曰贪。谓于一切财物。及顺情境上。引取无厌
故。七。瞋。忿怒之心为瞋。谓于一切违情境上。起
忿怒故。八。痴。迷惑之心为痴。谓于一切事理。无
所明了。妄生邪见。起诸邪行故。九。慢。自恃轻他
之心为慢。谓由恃巳种姓。富贵才能。轻蔑于他
故。十。疑。迷心乖理为疑。谓修戒定等法。不别真
伪。犹豫不决故。前名五利。利。即快利。谓此妄惑
动念即生。造次恒有故。后名五钝。钝。即迟钝。谓
此妄惑。由推前身见等利使而生故。积成有漏
之因者。积。聚也。漏落也。谓诸众生。由起惑造业。
积聚牵缠。所以漏落三界。生死不能出离故。然
有因果之分。惑业。为诸漏之因生死为诸漏之
果。漏有三种。一。欲漏。谓众生。因欲界见思二惑。
造作诸业不能出离欲界故。二。有漏。因果不亡
曰有。即色界无色界见思烦恼也。谓众生因此
烦恼。不能出离色无色界故。三。无明漏。即三界
痴惑也。谓众生因此无明漏落三界故。断此三
漏。即超出三界矣。因种也谓是有漏种子皆由
缠使烦恼聚成故云积成有漏之因也。
[○@丁]二业障。】
「六根六尘。妄作无边之罪。」
【业障者业。即业行。谓由贪瞋痴。起身口意。造诸
礼佛发愿文略释¶ 第 907c 页
恶业。障蔽正道是名业障。又障者蔽也。碍也。蔽
则六根不能见佛闻法等。碍则身心流转六道
等。起有二种。一。六根。二。六尘。六根者。根即能生
之义。谓能生六识故。一。眼根。谓能观众色故。二。
耳根。谓能闻众声故。三。鼻根。谓能嗅众香故。四。
舌根。谓能尝众味故。五。身根。谓诸根之所依止。
能觉触故。六。意根。谓于五尘境上分别好恶。起
三毒故△六尘者。尘。即染污之义。谓能染污情
识。而使真性不能显发故。涅槃经中。称此六尘。
名六大贼。谓能劫夺一切善法故也。一。色尘。二。
声尘。三。香尘。四。味尘。五。触尘。六。法尘。谓意根对
前五尘。分别好丑而起善恶诸法故。妄诬诞也。
作。营办也。罪过愆也。无边者止观云。种种妙色。
能令愚人。见则生爱作诸恶业。歌乐音声能令
凡夫。闻即染著。起诸恶业。男女身香愚人不了。
嗅即爱著开结使门。造有漏业。肴膳美味能令
凡夫。心生染著。起不善业。身分好丑。愚人无智
为之沉没。起障道业。悟达法师云意多乱想。触
向乖法由此所造罪业无量。故云。妄作无边之
罪也楞严云。汝爱我心。我怜汝色。经百千劫。常
在缠縳。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
续是也。
[○@丁]三。报障。】
「迷沦苦海深溺邪途。著我耽人。举枉错直。」
【报障者报。即果报。谓善恶业果。如影随形由烦
恼惑业。生在地狱。饿鬼畜生。诸趣。因此障蔽正
道。故名报障。迷沦苦海者。谓昏昧不醒曰迷漂
礼佛发愿文略释¶ 第 908a 页
溺无度曰沦爱不能离苦不能尽故喻如海。谓
于爱河苦海之中。随波逐浪。总未能歇。故云。迷
沦苦海也。深溺邪途者。谓水不见底曰深。身首
沉没曰溺。邪途者。邪见之路也。由根尘相偶。烦
恼牵缠致生邪见。不逢正化。故曰。深溺邪途也。
又邪途即弥戾车。及阐提等。弥戾车。此云恶见。
慈恩云。边地。智论云。弊恶人地。资中曰。是边邪
不正见人。所住之处也。阐提涅槃云。不信因果。
无有惭愧。楞伽云。焚烧一切善根谤菩萨乘。名
为阐提。是知邪见外道。不信佛法。断善根业。起
诸邪见。拨无因果。后堕边地下贱种中。今云深
溺邪途者。亦可畏矣。故楞严云。一切如来。色目
恶见。同名见坑。菩萨见诸虚妄遍执。如临毒壑
著我耽人者谓遍执曰著。不舍曰耽。计内曰我。
计外曰人。即般若四见中。前二见也。自高曰举。
执劣曰枉。舍置曰错。胜行曰直。在世间而言耽
著我人。造诸不善报感三途名为举枉。不行五
常。障受人天之乐。谓之错直。在出世间而言耽
著欲乐造有漏因。名为举枉。不修解脱之道。障
受寂灭之乐谓之错直。故经云纵得四空果报。
三界极尊福尽还作牛领中虫。况复其馀无福
德者。在小乘而言。耽著自利。久住化城。名为举
枉。不发大心。往趣宝所。障受真常之乐。谓之错
直。此皆知见偏僻。颠倒是非。故以恶为善。以苦
为乐。以劣为胜不求上进。故云。举枉错直也。其
义深远愿毋忽焉。
[○@丙]三总申忏悔。】
礼佛发愿文略释¶ 第 908b 页
「累生业障一切愆尤。仰三宝以慈悲。沥一心而忏
悔。」
【累生者非止一生也。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
不忘。故云累生业障。然三障之中。业为最重。故
特举也。一切者总摄之义。罪过曰愆。怨责曰尤。
谓招报受苦之罪责也。报有三种。一者现报。二
者生报。三者后报。此虽通三义局后报。古德偈
云尘沙劫又尘沙劫数尽尘沙劫未休。当念只
因情未撇无边生死自羁留。又云。五趣迁流不
暂停。百劫千生受凄楚。故云一切愆尤也。前三
障中。缠使。是起惑。根尘是造业。苦海邪途。是感
果。虽未见造。然无始以来孰能免之。识情迷覆。
不觉不知。所以总申也。仰三宝以慈悲者。仰望
也三宝者佛法僧也。如如意珠。随心应量。故称
为宝。约事相言佛。即三身相好。法。即修多罗教。
僧。即菩萨罗汉。约理性论。心性本觉。佛也。性德
轨持法也。觉持不二。僧也。慈则除其惑业。悲则
灭其苦报。故云。仰三宝以慈悲也。上明所求三
宝。下为能忏一心。沥一心而忏悔者。涤尽无馀
曰沥。谓无始至今。所有过咎。向三宝前尽情发
露也。一心者事理圆融也。如礼赞观想名事一
心。了达法性。名理一心。梵语忏摩。华言悔过。今
言忏悔者。华梵双彰也。清凉疏云。忏名陈露先
罪。悔名改往修来。事忏。作法。取相。理忏。无生。实
相。事悔业苦皆消。理悔烦恼悉净。一心作法。理
事皆周。故云沥一心而忏悔也。
[○@乙]三。发愿回向又三。初具缘离难二。正发四
礼佛发愿文略释¶ 第 908c 页
弘。三。总结回向[○@丙]初中复三。初。具缘。二。离难。
三。重结[○@丁]初。又分四[○@戊]一。师友缘。】
「所愿。能仁拯拔。善友提携。」
【所愿者。乐求也。谓乐求诸佛菩萨慈悲拯拔。令
我等所求。不违本誓也。然菩萨誓愿。不出四弘。
故下详列开明。又愿者。希望也。是初求义。誓者。
期约也。乃终到义。又誓前立志曰愿。愿后勇往
曰誓。谓欲求无上妙道。必须先立其志。故发誓
愿也。释迦。本师佛号也。此云能仁。谓能以仁慈
化度众生故。拯谓拯昏迷之失性。拔。谓拔滞溺
之沉流。此总结上文也。又拯。援救也。拔。提出也。
谓愿释迦本师。以种种教乘。循循善诱。拯救于
苦海之中。拔出于邪途之外。令常修学。而不相
侵也。善友。出世三乘圣贤。住世四众善信人也。
提。谓提出烦恼之深渊。携。谓携到涅槃之彼岸。
此引起下文也。又提挈举也。携。相执也。谓望菩
萨善友。以一切法行。曲垂慈诲。提举于道阶之
上。相执于精进之场。令久修持。而不退失。故云
能仁拯拔。善友提携也。然佛种从缘起。所以先
愿具缘也。
[○@戊]二。净證缘。】
「出烦恼之深渊到菩提之彼岸。」
【破裂无明曰出。水盘漩处曰渊。烦恼者即根。随
等。诸烦恼也。百法论云。根烦恼有六。谓贪瞋。痴。
慢。疑。恶见也。随烦恼二十。于中分三。小随十。谓
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也。中随二。谓无惭。无
愧也。大随八。谓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掉举。昏沉。
礼佛发愿文略释¶ 第 909a 页
散乱。不正知也。乃至八万四千尘劳。及尘沙。无
明等。诸烦恼。如渊之深。难以出离。故望诸佛。菩
萨慈悲救拔。令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故云。出烦恼之深渊也。到菩提之彼岸者。到。至
也。梵语菩提。此云觉道。乃如来之智果。非同声
闻缘觉之菩提也。彼岸者。谓出生死此岸。渡烦
恼中流。到涅槃彼岸。故经云。众生心水净。菩提
影现中。今转烦恼而成菩提。故云。到菩提之彼
岸也。
[○@戊]三。植福缘。】
「此世福基命位。各愿昌隆。」
【此世。现生也。福基者。基。址也。本也。洪范明五福。
谓福寿。富贵。康宁。好德考终也。福从布施禅定
中来。故菩萨修道。先行檀度。以施为助道之缘
故云福基也。命位者。五福中之寿考也。寿从持
戒放生中来。故如来成道先结戒品。以戒为成。
佛之本。故云命位也。又位。座也。很也。唯识论云。
色心连持。相续不断。称为命根。色心者。即识。息
煖。三也。施资身命戒资慧命。施戒共修。故曰福
基命位也。盛显曰昌高大曰隆。各愿者。普愿一
切人也。净名云。诸佛得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
求。是以菩萨发心。自未得度。先度于人。所以愿
自他福寿。如杲日丽天。光明显大以毗尼久住
正法永昌。故云各愿昌隆也。然有慧无福。则行
道艰难。是故先愿植福也。
[○@戊]四。种智缘。】
「来生智种。灵苗。同希增秀。」
礼佛发愿文略释¶ 第 909b 页
【来生。后世也。智种者。菩提道种智也。智从般若
中来。故云智种。灵苗者。灵明觉性之苗也。灵从
正助道品上显发。故云灵苗。加益曰增荣茂曰
秀。慕望须求曰希。同希者。未种善根者。今当令
种。巳种善根者。今令增长。金刚种子。彼此种在
八识田中于当来世。遇善知识。一言半句。即便
抽芽。如苗之秀实得成道果。故云同希增秀也。
然有福无慧则道心难发。悟入无由。如来两足
称尊。自他俱利。故愿智种增荣。为进道之缘也。
[○@丁]二。离难分八[○@戊]初。离边地难。】
「生逢中国。」
【中国者离边地曰中。周境曰国。即南阎浮提也。
此云胜金。有三事胜于东。西。北。三洲也。一。勇猛
强记。谓南洲之人。于诸教法。勇猛读诵。记闻广
博。心不忘失。馀洲不能所以称胜。二。勤修梵行。
谓南洲之人。于诸清净梵行。则能精勤修习。期
證道果。馀洲不能所以称胜。三佛出其土。谓南
洲。乃是中华文物之国。故名中国。一切圣贤。皆
出其中。其人易化。所以佛之降生。必在斯土。其
馀三洲。则不示现。所以称胜。经云。中国难生。故
愿生也。若生馀处。障不得见佛闻法。即如边地
难也。
[○@戊]二。离佛法难。】
「长遇明师。」
【长者。对幼而言。遇者师资道合。明师者。明。眼师
家也。又能具正眼曰明。解行相应曰师。若无解
何以开吾迷。无行。何以成吾德。然弟子虽有根
礼佛发愿文略释¶ 第 909c 页
性。堪为法器。若不逢良匠。切磋琢磨。终久难成
古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礼。故遇明师
如逢良匠。良匠能成世间美器。明师。能出佛法
大器。如临济参大愚。夹山见舡子。一言之下。超
凡入圣。展转相传。续佛慧命。故愿长遇明师也。
若不遇明师开导。则。佛法难知。即如佛前佛后
难也。
[○@戊]三。离世智难。】
「正信出家。」
【正信出家者。谓心相不异曰正。决定不疑曰信。
为生死。为菩提不为名利不为债负。不为偷安。
不为避难。故曰正信。出生死家。入如来家。故曰
出家。然正信。即好心也。好心出家者。南山律祖
云。怖四怨之多苦。厌三界之无常。辞六亲之至
爱。舍五欲之深著能如是者。方名好心出家。古
德云。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宝积
经云。无有在家能修习无上正觉之道。大缘经
云。以一日一夜出家功德。二十劫不堕三恶道。
然虽有如是功德全在念头真切。若不真切。则
信施难消。出家无益。华严云。信为入道之源。佛
法如大海。惟信得入。信心一发。万善从生。故愿
正信出家也。若无正信则知见差殊。障不得见
佛闻法。即如世智辩聪难也。
[○@戊]四。离长寿难。】
「童真入道。」
【童真入道者。山无草木曰童。心无变异曰真。谓
十五以下也。此时枝叶未分。其心纯一。易得入
礼佛发愿文略释¶ 第 910a 页
道。既入道巳。则以佛法为巳任。自不参于世事
也。若逾斯年。于道渐违。恐难务本。故愿童真入
道也。如或耽著世乐。不求佛道。纵百千岁虚度
光阴。即如长寿天之难也。
[○@戊]五。离根缺难。】
「六根通利。三业纯和。」
【六根通利者。谓眼根彻见于色。故名曰通。见色
不粘于色。故名曰利。其馀五根。亦复如是。若有
沾粘。则成生死。若得解脱。即證涅槃。故经云。轮
生死也是此六根證妙常也是此六根。古德云。
见相不生痴爱业洞然便是释迦身如法华。六
根清净。楞严六根圆通是也。若顺事而言眼不
能见。耳不能闻谓之根缺以理而论眼著色耳
著声不能见佛闻法。即为根缺故愿六根通利
也。然通利即解脱义三业纯和者三业谓身。口。
意所作之业也。有善有恶纯和者心口相应也
三业之中意业为主心王若正则六臣不邪如
身造杀盗淫。口说妄言语。意起贪瞋痴。谓之三
业乖诤。则成恶法。如身防一切不善之法。口出
真实之言。意地专念于道如是收摄身心。谓之
三业清净则成善业。古云。心田不长无明草觉
苑常开智慧花故愿三业纯和也。如根不通利。
三业为非。违法障道。即如根缺难也。
[○@戊]六。离旁生难。】
「不染世缘。常修梵行。」
【不染世缘者。离尘脱俗也。耽著曰染。世缘不出
名利两种。佛法。世法。如天平相似。世情若重一
礼佛发愿文略释¶ 第 910b 页
分。佛法则轻一分也。既为佛子。当行佛事。休心
息念。杜绝诸缘。精勤办道。尘心不动慧性自然
圆明。若经理尘缘专于世事。则身虽出家。心不
入道。所谓山泉流出人间去。清水依然成浊波。
故愿不染世缘也。常修梵行者。洁身慕道也。梵
行。亦名净行。谓远离贪爱清净行持之行也。常
修。谓行住坐卧。依戒而行心不放逸也。故华严
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
持于净戒。一切如来所赞叹。故愿常修梵行也。
如或乐著世缘。不修净行则信施难消。古云。十
方一粒米。重如须弥山。若还不了道披毛带角
还。披毛带角即如旁生难也。
[○@戊]七。离饿鬼难。】
「执持禁戒。尘业不侵。」
【执持禁戒者。谓誓愿严净毗尼。以立其本也。执。
是信受持。是专念。谓信受于戒。专念不忘。故曰
执持。禁是禁止。戒。是戒法。谓如来所制之法。禁
止不得违犯故曰禁戒。尘是微尘。业是贪业。侵。
是侵犯。谓秉受佛戒乃至微尘之物。誓愿不侵
犯也。然出家称为上人。如世人所贪我不贪世
人所爱。我不爱出人之上。故名上人。若心随境
转。身被缘牵贪著一文。则不值一文。书云。有所
好乐。则不得其正是也。僧祗云。戒是佛法平地。
万善由之生长。一切佛弟子。皆依戒住。若无此
地。则善不能生也。毗奈耶云。诸佛證菩提。独觉
身心净。及与阿罗汉咸由律行成。当知诸佛菩
萨。声闻缘觉。虽权实不等然总以净戒而为其
礼佛发愿文略释¶ 第 910c 页
体。佛灭度后以戒为师。依戒而住。内秘菩萨。外
现声闻。尤必执持禁戒严护威仪。戒身清净定
慧发生。虽未證果亦称圣众以登坛时所得如
法清净律仪即是无漏戒身直至成道更无别
体。故愿执持禁戒尘业不侵也如或贪著财物。
禁戒不持。便成漏器。则法喜不能充满。既无法
水所润。即如饿鬼难也。
[○@戊]八。离地狱难。】
「严护威仪蜎飞无损。」
【严护威仪者。上明自利。此兼利他也。严。谓严谨。
护。谓守护。威。谓清严可畏。仪。谓形仪可轨。谓严
谨三业。守护威仪。以成二利行也。律云。威仪乃
是无言之教堪发有情之信。内则轨范僧徒。外
则利益檀护。广有三千八万之多略则行住坐
卧四种。举足动步。如法行持。能住持正法建立
僧伦。所谓净行成于道仪清白缘于戒品是也。
盖如来处世。深达物机。凡所施行。必以威仪为
主。内怀狮子之德外现象王之威。以显沙门戒
德。有可观也。蜎飞是空中细虫。此举上以该其
下。无损者不伤也。言其行动之间。上至蜎飞。下
及蠕动。一切微细虫蚁。并愿不伤其命。故云严
护威仪。蜎飞无损也。微类尚然。大可知矣。是故
佛言。具足守持净戒律仪能令三宝慧命不断。
如或不依佛戒。不守律仪。生他不信。造下业因。
必招业果。受业果者。即如地狱难也。其蜎飞无
损。尘业不侵。及常修梵行等句。即三根本戒也。
如法思之其义自显。
礼佛发愿文略释¶ 第 911a 页
[○@丁]三。重结。】
「不逢八难。不缺四缘。」
【八难者。八处障难也。一。地狱难。谓众生因恶业
所感堕于彼处。长夜受苦。障于见佛闻法。故名
为难。二。畜生难。谓众生随因受报堕于此中。常
被鞭打杀害。互相吞啖。受苦无穷。障于见佛闻
法。故名为难。三。饿鬼难。谓随因受报感此道中。
长劫不闻浆水之名。饥火逼腹。渴燄烧心。受无
量苦。障于见佛闻法。故名为难。四。长寿天难。即
四禅中无想天也。无想者。谓心想不行故以五
百劫为寿。外道多生其中。障于见佛闻法。故名
为难。五。北郁单越难。此云胜处。谓感报胜于东
西南三洲也。人寿千岁。命无中夭。为著乐故。不
受教化。所以圣人不出其中。不得见佛闻法。故
名为难。六。盲聋。瘖哑难。谓此等人。虽生中国。业
障深重。诸根不具。虽值佛出世。不能见佛闻法。
故名为难。七。世智辩聪难。谓世间人。邪智聪利
者。惟务耽习外道经书。不信出世正法。故名为
难。八。佛前佛后难。如来出世为大导师。令诸众
生。离生死苦。得涅槃乐。缘薄之人。业障深重。生
不遇时不能见佛闻法。故名为难。然此之八处。
虽感报苦乐有异。而皆不得见佛闻法。故总称
为难也。经云。宁受一切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
量乐。而不闻佛名是也。不逢者从今以去。乃至
菩提。誓愿常闻佛法教化众生终不遇此难也。
如楞严经观音云。我以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
作妙力。令诸众生。获十四种无畏功德。准知深
礼佛发愿文略释¶ 第 911b 页
禅大定之人。不逢八难倘或遭遇转难成祥是
也。四缘者。一。师友缘。夫人求道师友为先。师有
匠成之功。友具资辅之德。切磋夹辅以成道器。
今求诸佛菩萨为师友者望其拯拔提携故发
此愿也。二。净證缘。欲登圣地。先须清净身心。烦
恼不除尘不可出。故发此愿也。三。植福缘。载道
之器。身命为先。助道因缘福施为上。有命无福
道不能行。有福无命福不能施。故发此愿也。四。
种智缘。菩提种子。成佛正因。愿世世生生。灵苗
增秀。犹恐隔世昏迷。故发此愿也。以上四种若
少一缘难以成道。故愿不缺也。若为饮食。衣服。
卧具。医药。而发是愿者。其心则劣矣。前为细分
其事此乃总显其要也。
[○@丙]二正发四弘分四。初。誓断烦恼愿。二。誓学
法门愿。三。誓成佛道愿。四。誓度众生愿。
[○@丁]今初。】
「般若。智以现前菩提心而不退。」
【先。自利。智起惑除。故云断恼也。梵语般若。此云
智慧。今华梵兼举也。决定审理谓之智。造心分
别谓之慧。又智者。决断义。但唯决定朗然独照
故。慧者拣择义。拣择惑障显无为法故。只是一
法。受此两名。如臣破敌为将。功成为相也。然诸
佛菩萨。利益众生。无不以智慧为先导。故云。现
前。因修戒定熟脱智慧无不开显。由是照了诸
法。妙證真源也。所谓因中道慧。道种慧。果上一
切智。一切种智悉皆现前也。次。利他。菩提心者。
即菩提大道心也。乃是智慧根本。谓发此心时。
礼佛发愿文略释¶ 第 911c 页
愿与法界一切众生。一时同得无上菩提大觉
果故。如起信论明。发心有三。一者直心。正念真
如法故。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
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释曰。此之三心。即是
四弘愿也。初心。即成佛愿上求。自利行也。三心。
即度生愿。下化。利他行也。二心。即学法。断恼。二
愿。中修。二利行也。故此一句。为通章之大体。愿
文之根本。馀皆枝末也。佛言。不发菩提无上道
心。譬如耕田。不下种子。既无其芽。何处求实。以
是义故。菩提道心。是体是根也。不退者。谓永不
退转也。又为欲利益一切众生故发菩提心。非
止一过唯应数发。令菩提心。相续不断也。故行
愿品云。诸佛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
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故菩提心。即是佛
心。功德智慧。不可格量若无智水所润。恐菩提
芽不能滋长。故愿般若智以现前。菩提心而不
退也。
[○@丁]二。誓学法门愿分二。[○@戊]初。自修行愿。】
「修习正法了悟大乘。开六度之行门。越三祗之劫
海。」
【此四句具教理行果。四法。初句。教也。二句。理也。
三句。行也。四句。果也学此四门。能达诸法。故曰
法门。修习者。谓熏修习学。温故而知新也。正法
者。即诸佛所说五戒。十善。四禅。八定。四谛。因缘
之正法也。起信论云。法者。即众生心。正人心之
不正。名曰正法。毗奈耶云。若有为自身。欲求于
佛道。当尊重正法。此是诸佛教。其戒善。禅定。是
礼佛发愿文略释¶ 第 912a 页
人天乘教。修习能令出离三途。超升人天谛缘
二法是声闻。辟支乘教。修习能令出离三界。超
升小乘圣果。故愿修习也。发明曰了。透彻曰悟。
大乘菩萨乘也。谓小乘法虽巳修习若不深契
大乘。则福不能足。慧不能圆。故须了悟大乘。以
满菩萨行愿也。向下开权显实。正明大乘之事。
开六度之行门者。启闭曰开。六度。施。戒。忍。进。禅
慧也。谓修布施行。治悭贪敝。度贫穷苦。得富足
乐。修持戒行。治毁禁敝。度恶趣苦。得善道乐。修
忍辱行。治瞋恚敝。度丑陋苦。得端正乐。修精进
行。治懈怠敝。度根缺苦。得神通乐。修禅定行。治
散乱敝。度人间苦得生天乐。修智慧行。治愚痴
敝。度三界苦。得涅槃乐。前五是修福后一是修
慧。又开施。三轮体空。开戒不见持犯。开忍能所
俱忘。开进身心不动。开定不乱不味。开慧非智
非愚。故云开也。行。行也。门。通也。谓开此行门。行
此六波罗蜜。能令众生。度到涅槃彼岸。故愿开
六度之行门也。越三祗之劫海者。超过曰越三
祗。谓三大阿僧祗劫此约释迦如来修行菩萨
道时。以论分限也。始从古释迦佛。至尸弃佛。值
七万五千佛。名初阿僧祗。次从尸弃佛。至然灯
佛。值七万六千佛名第二阿僧祗。次从然灯佛。
至毗婆尸佛。值七万七千佛。名第三阿僧祗。梵
语阿僧祗。华言无数时。此乃无数中之有数也。
俱舍论问。既云无数。何复言三。答曰。言无数者。
显不可数。非无数也。梵语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俱舍论云。时之极少。名为刹那。时极长者。名之
礼佛发愿文略释¶ 第 912b 页
为劫。什师云。减劫中。人寿十岁时。婆须密从忉
利天下生王宫。而为太子。化众人言。我等祖父
寿命极长。以今瞋恚无慈故。至此短寿。是故汝
等。当行慈心。众人从命恶心渐薄。此后生子。子
年倍父年。寿二十岁。如是增至八万四千岁。后
百年减一岁。如是减至十岁。此一增一减。名一
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成住坏空。各二十番
增减。为一大劫。无数大劫。为一僧祇。劫无数量。
故喻如海。经如许时。修六度竟。更住百劫种相
好因。种。即修也。修百福。成一相。但福义多途。难
可定判。有云。大千盲人治。差。为一福等。然修六
度。各有满时。如尸毗王代鸽檀满。普明王舍国。
尸满。羼提仙人。为歌利王割截无恨。忍满。大施
太子抒海。并七日翘足赞弗沙佛。进满。尚阇黎
鹊巢顶上禅满。劬嫔大臣。分阎浮提七分息诤。
智满。次入补处。降兜率。托胎。出胎。出家。降魔。安
坐不动。成正觉果转法轮。入涅槃。谓如来不惜
身命。如是證入。今愿不历僧祗获法身。一生成
办。故云。越三祗之劫海也。
[○@戊]二。利他行愿。】
「建法幢于处处。破疑网于重重。降伏众魔。绍隆三
宝。」
【建法幢于处处者。建。立也。幢者。功德高显。表法
殊胜。故曰法幢。处处者。随处建立也。长阿含云。
若沙门于诸法中勤苦得證。一法门者便当竖
幡。以告四远。谓有少欲知足人居此。罗什师云。
外国破敌得胜。则竖胜幡。今道场降魔建幢者。
礼佛发愿文略释¶ 第 912c 页
亦表胜也。法华云。表刹甚高广楞严云吾今为
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明心。得
清净眼。故云。建法幢于处处也。破。裂开也。疑。犹
豫不决也。网谓罗网。重重者。层层叠叠也。谓凡
事犹豫不决。障覆圣道故喻如网。层叠无尽。故
曰重重。百法论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
疑善品为业。障善品者。以犹豫不决故。则善不
能生是也。又有三疑。一。疑自非器。二。疑师误我。
三。疑法非理。法华云。生疑不信者。即当堕恶道。
今皆为其破罥裂网断疑生信。于诸佛法。莫不
圆通也。楞严云。十方菩萨。咨决心疑。况馀乘耶。
故愿破疑网于重重也。梵语魔罗。此翻为障。能
为修道作障碍故。众魔者谓五蕴魔。烦恼魔。死
魔。天魔也。降伏者。谓威降制伏也。净印法门经
云。以无所畏心。降伏诸众魔。知苦。降五蕴魔。断
集伏烦恼魔。證灭。降死魔。修道。伏天魔。果能竖
诸佛之正宗建列祖之法幢。则一切邪魔外道
无不归伏。故愿降伏众魔也。绍隆者。谓绍继隆
重也。谓佛法僧三宝。住持世间。有大利益故。佛。
则范金合土。纸素丹青。法则黄卷赤牍。三藏灵
文。僧。则剃发染衣。绍隆佛化。又佛为无上医王。
法是众生良药。僧乃看病之人。如地藏菩萨。以
声闻像。入大集会。世尊广叹功德胜利。不可称
计。超过一切诸大菩萨。以比丘是住持僧宝。关
系佛法故。既赞叹巳。说十轮经。遗诫末世。不得
于出家人轻贱毁辱。以剃发染衣。即是圣贤幢
相。虽破戒。乃至无戒。犹为人天福田。况复具戒
礼佛发愿文略释¶ 第 913a 页
况复證果。菩萨大人。为护正法。往往示作比丘
混入庸侣。逆顺纵横。随机设化。俾无信之辈。了
知圣凡难测。不敢以凡夫眼观视出家弟子。而
取重愆。以此方便。令僧宝种性不断佛法赖以
久存。故愿绍隆三宝也。
[○@丁]三。誓成佛道愿分二[○@戊]先。修因。】
「承事十方诸佛。无有疲劳。修学一切法门。悉皆通
达。广作福慧普利尘沙。」
【初。上求。承事者。谓亲承奉事也。十方诸佛者。谓
尽虚空遍法界。微尘刹土。一切诸佛也。承事无
疲劳者。谓三业精勤。毫无懈慢故也。如行愿品
云。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于彼皆
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故愿承事十方诸
佛。无有疲劳也。二。中修。修学者谓行持研究也。
一切法门者。谓大。小。权。实。顿。渐。偏。圆。一切诸法
门也。通达者。谓贯通豁达也。如普贤请转法轮。
常随佛学。三乘九藏。无不明了。故愿修学一切
法门。悉皆通达也。然法门虽曰无量。修行必须
以戒为本。若无净戒为本。则诸善功德不能发
生。何以故。盖谓摄心由戒。故楞严云。佛告阿难
我于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
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故律云。戒净有智慧。便得第一道是也。三。下化。
极多极大曰广。专心成办曰作。承事诸佛曰福。
修学法门曰慧。行愿品云。为一切智。勤修福聚。
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
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
礼佛发愿文略释¶ 第 913b 页
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密
门。證入种种菩萨智地。自觉觉他。广大功德。是
为广作福慧也。尘者。言其极细。沙者。言其最多。
不论远近上下。若大若小。微尘刹土。尽巳之心
尽境之量。平等普施。是为普利尘沙也。品又云
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
生。又云。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
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故愿广作福慧普利尘
沙也。初二句佛宝。直心智也。次二句法宝深心
行也。后二句僧宝悲心。益也。
[○@戊]后得果。】
「得六种之神通圆一生之佛果。」
【得。成就也。六种者。一。天眼通。谓能彻见三千世
界内外色故。二。天耳通。谓能具闻三千世界内
外声故。三。他心通。谓他人心事。悉能了知故。四。
宿命通。谓宿生寿命。始终洞达故。五。神足通。谓
能示现种种变化。远近往来。无阻隔故。六。漏尽
通。谓诸漏巳尽慧性圆明。实知苦集灭道四谛
法故。此六种皆称神通者。谓神名天心通名慧
性。天然之慧照彻无碍故。其义兼于三明。谓天
眼明。宿命明。漏尽明也。辅行云。通通于六。明。惟
局三。诸罗汉。皆能得之。圆满足也。佛果。菩提道
果也。一生者谓愿不历三大阿僧祗劫。刹那而
成正觉也。经云。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如善财。龙
女。皆是现在一生圆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
何生度此身。故愿得六种之神通圆一生之佛
果也。
礼佛发愿文略释¶ 第 913c 页
[○@丁]四。誓度众生愿。分二。初。运智。二。兴悲。
[○@戊]今初。】
「然后。不舍法界遍入尘劳。等观音之慈心。行普贤
之愿海。他方此界。遂类随形。应现色身。演扬妙法。」
【初四句意密意业鉴机。记心轮也。然后者。乃承
上起下之辞。谓前巳发断恼学法。成佛愿竟。今
当发愿度生也。法界者。一真法界也。无二曰一。
不妄曰真。交彻融摄。故曰法界。即是诸佛平等
法身也。不舍者谓应化不离也。尘劳者尘中劳
扰也该通九界。菩萨无明未尽二乘乐著涅槃
皆名曰尘。遍入者周遍普入也。谓尘劳遍入。而
真际不离皆是权智所现喻如月印千江本体
不动。故云不舍法界。遍入尘劳也。净名经云虽
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
生。又云。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此二句所鉴
机处。下二句能鉴机意。类同曰等。楞严云。观音
上同诸佛慈力。现起三十二应。而为说法故愿
等观音之慈心也。营为曰行。华严云普贤告善
财言若欲成就如来不可穷尽功德应修十种
广大行愿。一者礼敬。诸佛乃至十者普皆回向
又云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故愿
行普贤之愿海也。既云慈心愿海是心轮也。他
下。身密身业现化。名神通轮此界。谓此娑婆世
界也。他方谓馀处世界也。此一句约处贯下二
句约身。先所随逐。十类五乘等。次能应现。七趣
五位等逐类随形者。谓随类现形化度也。应现
色身者。谓法身无相难以接机如世尊往昔行
礼佛发愿文略释¶ 第 914a 页
菩萨道时应本同流九界广度众生。猿中现猿
鹿中现鹿。虽六道四生。无不应现等是也。演句。
口密。口业说法。名正教轮。演扬者弘演阐扬也
妙法者。谓不可思议之法也。一开示间。莫不悟
入。此三皆能摧碾惑业。故名三轮。下地不测。亦
名三密。有是胜益所以发此胜愿也。
[○@戊]二。兴悲分三。初现境发心。二。转苦为乐。三。
冤亲普度[○@己]今初。】
「泥犁苦趣饿鬼道中。或放大光明。或现诸神变。其
有见我相乃至闻我名。皆发菩提心。永出轮回苦。」
【先。标所救。有二。一。泥犁。翻为苦具。或云苦器。谓
造恶者。受苦之器具。地狱别名也。上品十恶。五
逆所感。苦趣者。三恶趣中。第一最苦故。谓八寒。
八热。并叫唤等。大地狱也。叫唤者。谓罪人于中。
受苦难忍故。阎罗大王。呵云。汝在阳间不修善。
如入宝山空手回。汝今自作还自受。叫唤苦者
欲何为。二。饿鬼。梵语阇黎哆。此云饥饿谓不闻
浆水之名。常受饥虚之苦。下品五逆十恶所感。
道中者。谓鬼神一道中也。次释能拯有四一。放
光。如毗卢足轮。放光地狱苦灭。鬼众升为兜率
天子。超登十地。及法华处林放光济地狱苦等。
二。现神。谓现六种神通及十八变化等。如净藏
净眼为父妙庄严王。现诸神变转彼邪心。及观
音现面然相度诸鬼类等。三。见相。如妙音现一
切色身。说法诸有地狱。饿鬼畜生。及众难处。皆
能救济等。四闻名。如普门品云。闻名及见身。心
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后结胜益。发菩提心者
礼佛发愿文略释¶ 第 914b 页
谓见如上胜境故也。永出轮回苦者。轮回。轮流
回转也。谓众生于三恶道中。受诸逼恼。犹如车
轮。回转不绝。故名曰苦。然菩提心一发能破无
明烦恼恶业不受轮回生死之苦。故云皆发菩
提心。永出轮回苦也。
[○@己]二。转苦为乐又二[○@庚]初。三途脱苦。】
「火镬冰河之地。变作香林。饮铜食铁之徒。化生净
土。披毛戴角。负债含冤。尽罢辛酸。咸沾利乐。」
【三途脱苦者灭报障也。先。地狱。火镬。八热狱也。
冰河。入寒狱也。香林者。花树香果树香。诸天园
林等香。法华云。栴檀香风。悦可众心是也。变作
者。谓变浊处而为净土也。次饿鬼。饮铜食铁者
谓渴饮铜汁。饥餐铁丸也。地狱经云。阎罗大王
住地狱中。昼夜三时。有大铜镬。自然在前。有大
狱卒。铁钩擘口。烊铜灌之。从咽彻下。无不燋烂。
彼诸大臣亦复如是。化生净土者。谓化生欢喜
佛国。极乐净土庄严。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见佛
闻法等。如观经云。地狱猛火。一时俱至。闻说阿
弥陀佛名号。地狱猛火。化清凉风。吹诸天花。花
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生极乐国是也。又
如目连尊者。依佛设供。救毋上生化乐天宫等。
故发是愿也。三。畜生。梵语底栗车。此云畜生。谓
牛。马。鸡。豚。羊。犬。六畜也。亦云旁生。谓形旁不正
也。中品十恶五逆所感。所谓因地不真。果招迂
曲。披毛走兽等戴角。鹿龙类负债者。谓假借不
还故。楞严云。若用钱物或役其力。偿足自停。杀
彼身命。或食其肉。经微尘劫相食相诛。无有休
礼佛发愿文略释¶ 第 914c 页
息。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寝。又云。汝负我
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常在生死含冤者。谓含
恨在心也。经云。与元负人。怨对相值。身为畜生。
酬其宿债。辛酸者。谓辛苦酸痛也。尽罢者。一时
俱脱也。此总显三途脱苦之意。咸沾者。彼此均
沾也。利乐者。利益安乐也。如药师经云。牛马驼
驴。恒被鞭挞。饥渴逼恼。又常负重。随路而行。若
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众苦皆除。受安
隐乐。故曰。尽罢辛酸。咸沾利乐也。
[○@庚]二。人道除灾。】
「疾疫世而现为药草。救疗沉痾。饥馑时而化作稻
粱。济诸贫馁。但有利益。无不兴崇。」
【先。别列二。初。疾疫灾。内伤外感曰疾。天行时气
曰疫。金。石。草。木。能疗病者皆名药草。极力拯拔
曰救。用心调治曰疗。病久不起名为沉痾。谓遇
疾疫之时。现身而为药草。如药王药上菩萨等。
亲尝其味。济诸众生。不惟身病得愈。而且心病
皆除。故云救疗沉痾。法华云。乃知此药。色香美
味。即取服之。毒病皆愈是也。二。饥馑灾。谷不熟
曰饥。菜不熟曰馑。籼粳曰稻。黍粟曰粱。周给曰
济。穷困曰贫。饥饿曰馁。谓遇饥馑之时化作籼
粳黍粟。如八地菩萨搅长河为酥酪。变大地作
黄金。鱼米肉山等。普济贫穷。皆得饱满。故云济
诸贫馁。行愿品云。种种饮食。种种供养。我皆于
彼。随顺而转。于病苦者。为作良医。于贫穷者。令
得伏藏者是也。但。凡也。拔苦与乐曰利益。举作
尊行曰兴崇。谓凡有利生益物之处。靡不举作
礼佛发愿文略释¶ 第 915a 页
而尊行也。瑜伽论云。坏人不坏劫。名为小三灾。
一。饥馑灾。谓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历过百年。人
若生时。寿减一岁。如是人寿减至三十岁时。天
不降雨。由大旱故。草菜不生。思欲见水。尚不可
得。何况饮食。以是因缘世间人民。饥馑死者。其
数无量。七年七月七日方止是名饥馑灾。二。疾
疫灾。谓人寿减至二十岁时。有大疾疫。种种诸
病。一切皆起。以是因缘。世间人民。疾疫死者。其
数无量。七月七日方止。是名疾疫灾。三。刀兵灾。
谓人寿减至一十岁时。诸人各起斗诤。手执草
木。即成刀仗。由此器仗。互相残害。以是因缘世
间人民。刀兵死者。其数无量。七日七夜方止。是
名刀兵灾。此中缺后一难。故总结云。但有利益
无不兴崇也。如净名经云。劫中有疾疫。现作诸
药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众毒。劫中有饥馑。现
身作饮食。先救彼饥渴。却以法语人。劫中有刀
兵。为之起慈悲。化彼诸众生。令住无诤地。或时
作地水。或时作火风。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
是也。又普门品云。设入大火。火不能烧。大水所
漂。即得浅处。又曰慧日破诸闇能伏灾风火。于
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谓诸佛菩萨行愿如是
我愿亦如是也。
[○@己]三。冤亲普度。】
「次期累世冤亲现存眷属。出四生之汩没舍万劫
之爱缠。等与含生齐成佛道。」
【先。别脱苦轮。对前普愿为之次誓愿约到。谓之
期。累世者。谓过去多生也。枉屈雠恨曰冤恩爱
礼佛发愿文略释¶ 第 915b 页
切近曰亲。亲有六种。谓父。母。兄。弟。妻。子也现存
者。谓现在一生也。内外姻亲曰眷。姊。妹。姑。姨等。
宗族连续曰属。伯。叔。侄。女等以人天拘恩爱之
情。故先巳而后人。菩萨运同体之悲故先人而
后巳也。又对初所愿。谓之次。盖前详列四弘。皆
唯为巳。故别一誓也。此后亲疏总愿是与冤亲
及非冤亲等故共一誓也。超脱曰出胎。卵。湿。化。
名为四生。卵唯想生。鱼。鸟。龟。蛇等。胎因情有人
畜龙仙等。湿以合感。含蠢蠕动等。化以离应转
蜕飞行等。混乱曰汩。沉溺曰没。捐弃曰舍。贪欲
曰爱。结縳曰缠。楞严云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
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
本。圆觉经云。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
知轮回生死爱为根本。有爱则生。爱尽则灭。欲
脱生死。先断爱根。故云舍万劫之爱缠也。次。总
成佛果。涅槃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
者。定当作佛菩萨。处胎经云。一弹指顷有三十
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佛之威神。
入微识中。皆令得度故含生。含识生灵也。佛道
涅槃妙果也。均平曰等。普共曰齐。谓是冤。是亲
含情含识愿了生死。而共證涅槃。或眷。或属。生
物。生灵。愿转烦恼。而皆成妙果。故云等与含生
齐成佛道也。
[○@丙]三。总结回向。】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总结回向者。初。称性愿无穷。如行愿品云。虚空
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
礼佛发愿文略释¶ 第 915c 页
向。无有穷尽。故总结云。虚空有尽。我此称性心
愿。终无穷尽也。二。法界性无尽。情即有情。六凡
法界。情世间也。无情。即刹土。五大法界器世间
也。同圆。共證也。种智。即佛果。四圣法界。觉世间
也。华严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楞严云。大
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圆觉云。众生国土。
同一法性。杜顺和尚曰。情与非情共一体。处处
皆同真法界。故愿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也。此名
向事向理。亦即回自向他。回因向果。举一全收
也。言回事向理者元由理具方有事用一切修
證。不出理性。众生强执。计是有为。今回此心向
于实际也。回自向他者。昔迷理遍凡所修善庄
严自身。及巳眷属。今顺本性。回向众生也。回因
向果者。一毫善种。三业熏修。不趣二乘。宁滞三
有。修既顺性。则成缘了二因。因必显真。同归究
竟。是名回因向果也。此三种回向。一切菩萨共
修。是故行人。依此回向也。其发愿是总。回向是
别。回向必以大愿为体。故回向则必兼发愿。然
发愿必以回向为用。故发愿则必兼回向也。愿
无向不成。向无愿不显。如发心修道若无愿力
相助。犹苗而不秀。如发愿利生。若不回向佛果。
犹秀而不实。故发愿须兼回向也。大论云。以此
福德。回向佛果菩提者。为度众生故。为得无量
佛法故。如人以少物上王得报甚多。又如回声
入角。其音甚大。故回向者得大利益也。又妙臂
菩萨经云。或献香华灯涂赞叹供养。乃至持戒。
精进礼诵修行一切善法。皆悉回向佛果菩提
礼佛发愿文略释¶ 第 916a 页
若回向人天。未免诸苦。若回向二乘。秪能自度
若回向菩萨尚未究竟。唯是佛果菩提。诚为归
趣。宝所。譬如众流。皆归于海既入海巳。咸同一
味。是故总结回向于妙觉果海也。所谓千山势
到岳边止。万派声从海上消。则此然禅师愿文。
圆裹十虚遍周法界。能依教行持者。所获胜益。
非浅鲜也。释文巳竟。】
礼佛发愿文略释
** 跋
右此怡山愿文。虽则四百八十八字而功高九界
德备五乘。权实双彰。事理一贯。其心最大。其愿最
广。不可视为泛常。惟是课诵边事。譬如摩尼珠王
随众生心。应用无尽。智者得之。则雨众宝普济贫
穷。愚人得之。但贸衣食。自利而巳。斯文亦然。凡修
学者先须体会其意令起殷心。然后如教行持发
弘誓愿。而所求必应。所获必胜也。愿我同志幸毋
忽焉。
癸巳夏安居书玉阁笔识
* 事义
实相身
。
法门身
(谓自性清净。名
净法身。说法被机。名法门身)。
性念处
(谓念自性染污。缘理断结。解空直入。除自性过
故)。
共念处
。
缘念
处
。
择灭无为
(择。即拣择。灭。即寂灭。无为。
即真空。谓用智拣择四圣谛法。远离见思烦恼。證寂灭真空理故)。
胜义正法
(谓三
乘道果也)。
世俗正法
。
正因佛性
(谓。佛性有三。一。在自性。名
正因佛性。二。引出性。名缘因佛性。三。至得果。名了因佛性)。
分段
。
变
易
。
蒂
。
遍执
(谓遍一切
礼佛发愿文略释¶ 第 916b 页
诸法。而起执著故)。
真常
。
随烦恼
(随者随其根本烦恼
分位差别等流性故。由自类俱起。遍染二性。遍诸染心。此之三义皆具。名大随具一。名中随。仝
无。名小随)。
声闻缘觉菩提
(声闻但乐自利以求解脱名声闻菩提缘觉但起心
念。观诸缘法。名缘觉菩提)。
识息煖三
(唯识云。谓寿煖识三。煖即阿赖耶相分色法。身
根所取故。此识种子名寿。以能生识故。现行是识。执持为义故由此三法。更互依持。相续而为
命也)。
道种智
。
正道
。
助道
(三十七品助道
法也)。
临济参大愚
(临济义玄禅师参大愚。愚问甚处来济云。黄檗来。愚曰。黄檗有
何言句。济云。弟子问佛法的的大意。三度被打。不知有过无过。愚曰老婆心切。为汝彻困。更问
有过无过。师于言下大悟)。
夹山见船子
(夹山善会禅师上堂因语不契道吾指见
船子。子问大德住甚寺。山曰。寺即不住。住即不似。子曰。不似似个甚么。山曰。不是目前法。子曰。
甚处学得来。山曰。非耳目之所到。子曰。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厥。山无语。子曰。垂丝千尺。意在
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山拟开口。被师一桡打落水中。山才上船。子曰道道。山拟开口。又打
落水。山于此大悟)。
道慧道种慧
(谓见道实性中。得闻佛知见。名曰道慧。知十法
界诸道种。别解惑之相。一一皆示佛知见。名道种慧)。
一切智一切种智
(谓知
一切法。一相寂灭。即悟佛知见。故名一切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种种相貌皆知。即入佛知见。
故名一切种智)。
檀满
(谓如来修檀度时。号曰尸毗。此云与施。帝释天主。欲验其虚实。身变
为鹰。天臣变鸽。鹰来逐鸽。鸽入王胸。鹰为索鸽。王曰我割身肉以代。鹰言。肉要与鸽相等。其时
秤之。鸽愈重。而肉愈轻。王便举身削尽而与。不恼不没。即时身体平复如故。是为檀满)。
尸
满
(如来修戒度时。号普明王。时斑足王。欲取千王以祭山岳。唯少一人。王被所获。王告彼言。
吾生来不妄。欲建大会普济贫穷。愿延七日。当来应之。斑足云。今如所愿。汝若不来。欲取无难。
时王回国。作会巳毕。委付国事。即便往彼。斑足语言。世间之人。贪生畏死。汝去复来。真不妄语。
我今放汝。并释千王。是为尸满)。
忍满
(如来修忍度时。为忍辱仙人。岩间坐禅。时歌利王。游
历山中。形乏寝息。时宫妃诸仙问法。王醒不见。巡至仙所。问曰。汝得非非想否。汝得四道果否。
皆答言未。王曰。未离欲人。为何视吾宫眷。即便割截身体。王曰。汝嗔恨耶。仙曰。我不嗔恨。即时
血变为乳。身体平复。王见此相。即便求悔。是为忍满)。
进满
(如来修进度时。名大施太子。求
如意珠。甫宝济贫。得珠堕海。抒海取珠。诸天问言。抒海云何。答言。得珠堕海。故抒取之。天云。海
水如何得竭。答曰。海水不竭。我终不休。天知心固。共助抒之。水即减半。龙恐海乾。送珠与之。是
礼佛发愿文略释¶ 第 916c 页
为进满)。
禅满
(如来修禅度时。号螺髻仙人。亦名尚阇黎。得第四禅。出入息断鸟谓为木。
于髻生卵。定起欲行恐伤其卵。即更入定。鸟飞方起是名禅满)。
智满
(如来修智度时。号劬
嫔大臣。时有七王。各欲吞取阎浮提界。军民不安。劬嫔大臣。分为七分。城邑山川。不多不少。遂
而息诤。是为智满)。
降兜率
(谓菩萨利生念切。从兜率天。将降神时。观阎浮提内。迦毗
罗国。最为处中。往古诸佛。皆生于此。即便下生。是名降兜率。梵语兜率。此云知足。谓此天于五
欲境知止足故)。
托胎
(谓菩萨将托胎时。观净饭王。性行仁贤摩耶夫人。前五百世。曾为菩
萨母。应往彼托胎。大机之人。见乘旃檀楼阁。小机之人。见乘六牙白象。从右胁入。如处琉璃。身
映于外。是名托胎)。
出胎
(谓四月八日。日初出时。摩耶夫人。在毗岚园。手攀无忧树枝。菩
萨从右胁而出。放大光明。九龙吐水。沐金色身。是名出胎)。
出家
(谓太子年至十九时。出游
四门。见生老病死之相。厌世无常。心思出家。启白父王。父王不许。二月七日。诸天白言。太子于
无量劫来所修行愿。今正是时。太子遂于后夜。乘马入山。至跋伽仙人所。苦行林中。剃除须发。
是名出家)。
降魔
(谓菩萨将成佛时。放大光明。隐蔽魔宫。时魔波旬。即令三女。乱其净行。菩
萨以神力故。变其魔女。皆成老母。魔王大怒。遍敕部从。上震天雷。雨热铁丸。刀轮器仗。交横空
中。挽弓放箭。箭停空中。变成莲花。不能加害。群魔惊怖。悉皆归服。是名降魔)。
成正觉
(谓菩萨降伏魔巳。坐菩提树下。即便入定悉知过去所造善恶。死此生彼之事。于腊月八日。明
星出时。豁然大悟。得无上道。是名成正觉)。
转法轮
(谓菩萨成正觉巳。即便思惟。我所得
法。无能信受。不如入于涅槃。尔时梵天白言。今日法海巳满。法幢巳立。润济开导。正在此时。云
何舍于众生。欲入涅槃。尔时如来受梵天请巳。先于普光明殿。为利根菩萨。说梵网经。顿制五
十八戒。次于鹿野苑中。为憍陈如等转四谛法轮。是名转法轮)。
入涅槃
(谓如来度人巳
毕。将入涅槃。二月十五日。于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卧七宝床。其林忽然变白。尔时佛受纯陀
供巳。与文殊师利等言。诸善男子。但当自修其心。慎莫放逸。遂于中夜。即入涅槃。是名涅槃)。
十类
。
七趣
。
五位
。
足轮
放光
。
十八变化
(右胁出水。左胁出火。右胁出火。左胁出水。身上出水。
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履水如地。入地如水。空没在地。地没升空。空中行。空中住。空中
坐。空中卧。现大身满虚空。大复现小)。
奢摩他
。
与
元负人
(谓地狱报是情业。饿鬼报是想业。故鬼业尽。二报俱空。则为畜生。与前造恶因
时。与负债元人相值。而酬偿先债也)。
五大法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