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馀编-明-智旭序¶

序¶ 第 583a 页
绝馀编卷三
藕益道人智旭著门人圆果录

* 序

** 梵网合注序

大哉。梵网经心地品之为教也。指点真性渊源。确示
妙修终始。戒与乘而并急。顿与渐而同收。约本迹。则
横竖俱开。兼华严法华之奥旨。约观行。则事理俱备。
揽五时八教之大纲。文虽仅传一品。义实统贯全经。
缅惟智者大师之时。人根尚利。故既广宣教观法门。
乃仅疏此下卷戒法。而大师精谙律宗。文约义广。点
示当年之明律者。则易开悟。今时之昧律者则难。千
有馀年。久成秘典。我莲池和尚。始从而为之发隐。此
其救时苦心。诚为不可思议。特以专弘净土。律学稍
疏。故于义疏仍多阙疑之处。又下卷虽获流通。而上
卷犹未开阐。呜呼。四依大士。于法岂有吝心。直是众
生缘薄。罕能遘于希有法门耳。智旭幼崇理学。即以
千古圣贤道脉为巳任。但恨障深慧劣。往往执东鲁
而谤西乾。后因闻自知录序。并阅良知寂感之谈。始
发信心。嗣又闻地藏本愿。并听大佛顶经。猛图出世。
于是矢志参禅。逃家行脚。虽亦数发悟解。奈何剋證
无期。赖有一点惭愧正因。断不敢错下承当。生增上
慢。以蹈迩来大妄语之覆辙。爰念宿因力薄。应须兼
戒兼教。以自熏修。先从阇梨古德法师遵学戒之法。
于莲老遗规。次探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等书。私淑台
家教观。而毗尼一藏。细阅三番。梵网一经。奉为日课。
遂于发隐所阙之疑。涣然冰释。即上卷。文古义幽。昔
人所称不能句读者。亦复妙旨。泠然现前。因拟一为
序¶ 第 583b 页
合注。以补前人之缺。而此志虽发。缘障多端。六七年
来。悠悠未遂。客岁藉大病为良药。方遂入山本志。适
如是昉公。远从闽地携杖来寻。为其令师肖满全公
请讲此经。以资冥福。复有二三同志欢喜乐闻。予由
是力。疾敷演。不觉心华开发。义泉沸涌。急秉笔而随
记之。共成玄义一卷。合注七卷。注既成。叙厥本末以
告来哲。盖虽不敢谓凡夫心力实能超越前贤。而夙
有微因。今复久诵。半生淹洽。自不无千虑之一得。故
于理观事相。不惜一一指陈。诚可勷开解笃行者之
半臂也。后之览者。尚勿以繁琐而厌忽之。俟解行双
圆。乃归诸筏喻可耳。

** 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后序

呜呼。大法久湮。人多谬解。执大谤小。举世皆然。宁知
地狱众苦。巳随其后。瘖哑馀报。复更难穷。故我地藏
慈尊。于大集会中。现声闻相。而世尊广叹胜德。且为
之较量。云。假使有人。于弥勒。妙吉祥。并观自在。普贤
之类。殑伽沙等大菩萨所。于百劫中。至心归依。称念
礼供。求诸所愿。不如有人。于一食顷。归依称念礼供
地藏。以菩萨久修坚固大愿大悲。勇猛精进。过诸菩
萨故也。盖末世之中。驾言于大乘甚易。而躬行于僧
行实难。宁知废小谈大。并其大而亦非。悟大用小。并
其小而亦大。故法华诫弘经者。必依四安乐行。涅槃
极谈常住佛性。尤扶戒律。今大士之功德独盛。得非
亦在此乎。智旭深恨夙生恶习。少年力诋三宝。造无
间罪。赖善根未殒。得闻本愿尊经。知有出世大孝。乃
转邪见而生正信。仍以谤法馀业。虽辛勤修證。不登
法忍。每一展读大士三经。辄不禁涕泗横流。悲昔日
序¶ 第 583c 页
之无知。感大士之拯拔也。因念浊智流转之日。与我
同此过者不少。敬宗十轮。并本愿占察二典。述此仪
法。庶几共涤先愆。剋求后果。不终为无依行乎。未登
无生正位。皆可修之。无论初心与久学也。

** 安居止观山房序

海阳西郊。有最高峰名阳山尖峰。侧有阿兰若。名止
观山房。九华葆一初公之所构也。茂林修竹。叠嶂层
峦。云霞变幻于足端。视听扩彻于天际。予将访友闽
中。过而乐之。且以时逼炎暑。征途不易。遂从初公之
命。借此结后安居。日永境閒。萧然无事。二三同志喜
究大佛顶经要旨。因作九旬商确。商至第四卷。云。我
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顿悟法华经
中佛法。从缘之旨。嗟乎。二经妙指何其巧出一辙也。
是故。智者大师證法华三昧。乃揽本迹十妙圆归于
介尔一心示摩诃止观法门。与今经所明妙奢摩他
三摩禅那。若合符节。后之笺释斯典者。无虑数十百
家。苟欲舍摩诃止观。而别立宗途。未免转趣转远。良
以摩诃止观。的是如来大事因缘。的非世间和合粗
相故也。请尝言之。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寂而常照。照
而常寂。岂非止观不二之真源乎。迷此真源。则寂体
成昏。照体成散。是不变之性随染缘而成九界。悟此
昏散。则散既本寂。昏亦本照。是谓不变之性。随净缘
而成佛界。虽成佛界真源不增。虽成九界真源无减。
是谓随缘之理。历染净而终不变。夫随缘即不变。大
事之因也。不变即随缘。大事之缘也。故曰如来发明
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知此义者。方知心佛
众生三无差别。亦知六而常即。修非性外。即而常六。
序¶ 第 584a 页
性不废修。修非性外。不堕因缘。性不废修。不堕自然。
世有徒闻止观之名。罔窥厥旨者。妄谓伹属修成。岂
识性修不二真旨趣耶。予在俗时。创闻地藏本愿。而
发出世之心。嗣听此经而为剃染之举。历年行脚。取
益无方。于此二经盖不曾挂一字脚。实又不曾离却
一字。后读台宗教观。每每引占察经以为诚證。而占
察经。即地藏大士所说妙法也。其开示一实境界。则
是一大事因。其开示二种观道。则是一大事缘。愈信
如来密因。菩萨万行。一门超出。无二无三之旨。诚不
我欺。每思拈此妙义。点示未闻。客岁于九子别峰创
讲一过。今乃重拈妙义。于是随其根性。各获法喜噫
嘻。此虽偶缘。岂偶缘哉。倘吾与诸友不同具此一大
事因。则法性了不相关。倘吾与诸友不久种此一大
事缘。则说听岂能投契。况此山房既巳先称止观。而
初公法派复是九子传来。当知于此大事夙缘非浅。
从此种而熟熟而脱。莫如钝根声闻于中悉忘。他年
更作贫儿驰逐也。嗟乎。智者大师闻此大佛顶经名
字。向西遥礼。一十八年不获睹见。后百馀年而般剌
密谛剖膊传来。复更淹留多载。始渐流通。观此二大
士苦心。岂欲为寻行数墨者添葛藤哉。必须教观齐
彰。因指见月。由斯典而通乎止观。还由止观。而彻信。
吾言不诬。则九旬结夏。真堪为尘劫缘因矣。更拈一
颂。以裨妙观。颂曰。顶光化佛全彰性。妙观天成不
借功。未歇狂心头亦在。巳瞻华屋户宁穷。密因彻悟
无生灭。万行方知究竟同。魔外升沉目去翳。菩提真
路鸟翔空。

* 题跋
序¶ 第 584b 页

** 合注跋语

夫本源心地。含生共有。无染性戒。日用不知。目翳而
华舞太空。梦蚁而寻膻阶下。晴虚之体依然。轮王之
身如故。哀哉妄惑。枉受幻轮。劳我慈尊。现身同患。示
成不倦于八千。垂化无偏于尘刹。一滴之心地既敷。
积劫之沉迷立醒。而琅函久锢。半珠仅呈。繄我愚蒙。
得探全宝。竭思殚机。尘培泰岳。思法缘之匪易。辄涕
泗以滂沱。愿我同仁。深思力学。解行同遵。自他俱利。
庶得上报佛恩。不负巳性矣。

** 题画

华林开士。性癖山水。六十初度高足葆公。圆山水以
寿之。群峰列秀。空亭寂然。见道不见山也。见山不见
人也。或曰掌亭人得无入隐身三昧耶。予曰。此正入
普现色身三昧耳。东坡不云乎。溪声尽是广长舌。山
色无非清净身。虽然此犹是门外语。且道如何是门
内语。见山依旧山。见水依旧水。若向这里会得亲切。
便可向开士祝无量寿矣。

** 题等韵

光音以上觉观。永离不复。以音声为教体。世界初成。
梵天再立。始共呼为。萨埵萨埵。此语言文字之始也。
风土既殊。以字代音。而梵韵不可复考矣。后之贤哲。
创为三十六母。以辨五音。至今相沿习学。又成故套。
试研问久学。尚未委其源流。他何足云嗟嗟。文字性
空。缘生故有。一音一字咸即法界。所以众艺童子唱
字母时。一一无非般若波罗蜜门。而今于因缘所生
法中。尚未知其端的。况能知此音性字性。皆悉即空
即假即中。顿成三般若耶。虽然法无迷悟。迷悟在人。
序¶ 第 584c 页
观照为实相之门。文字又为观照之门。则此一帙。未
始非诸佛智母。纵令习而不察。如贫女宝藏。虽未受
用。不可谓无。况今书者读者。又孰非善财眷属哉。

** 刻般若照真论跋

夫般若无名。一切法皆般若之别名也。一切法无体。
般若即一切法之自体也。一切法不可名。故般若亦
不可名。般若无别体。故一切法咸无别体。世有欲借
语言而显般若。欲绝语言而显般若者。皆未达甚深
般若。圆融三德者也。何谓圆融三德。一实相般若。二
观照般若。三文字般若。此三非三。亦非定一。以一切
皆实相。一切皆观照。一切皆文字故。是故六百卷全
帙而非多。二百六十馀言而非少。乃至后贤述作无
虑数十百家。了得。即字字解粘去缚。不了。则字字加
缚增粘。澄公照真论。亦其一也。此论自北而南。流通
巳久。惟新安尚乏闻熏。赖普门安尊宿携入黄海。而
积如厚禅师旋为绣梓。观二老苦心。直欲令见闻随
喜者。当下即与甚深般若相应。岂可更作借言绝言
两法会哉。若于此论不作借言绝言会。则于六百卷
经于一大藏教。亦不作借言绝言会。譬如一星之火
遍烧原野。予拭目俟之矣。

** 血书法华经跋

夫一切佛语。皆群灵之眼目。千圣之慧命也。况无上
妙法乎。一切读诵受持。皆般若之真因。渡苦之宝筏
也。况刺血为墨乎。而掠虚禅者。惟事高谈名理。罔知
真实行门。吾以为彼直未悟理耳。设真悟理。则一切
行门。无非妙理。有何事相可薄。理性可尊。况众生无
始。我执恒重。若宗若教。对治咸急。正宜借此微因。充
序¶ 第 585a 页
而至于三祇大行。俾正使习气与舌端皮肉。一齐破
尽。可谓即事而理。即渐而顿。奈何弃此真实功德。而
以空谈当妙悟哉。惟乳生法友。夙植正信。年方应法。
遂作此不思议功德。是故历参知识。不染近时禅病。
今又将笃志教观深入斯经堂奥。夫非因真果正形。
直影端之一验耶。将来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绍
智者大师真正法脉。方知一点一画。无非全体法华
三昧。决不误认。无相安乐。行犹在。有相安乐。行之外
也。请即以吾言为劵。

* 书柬

** 复水部胡善住

病卧山中。忽接手教。爱我切而规我深。自非金粟后
身。不能说此希有法也。入正位人。尚应泣声震动大
千。况我大心凡夫。其能漠然于衷耶。但自利利他事。
亦须知彼知巳。知时知势。贫衲每每自反。世谓我持
律第一。实增惭惧。姑无论三聚十支八万微细。即比
丘一百五十戒。相虽于开。遮持犯之。致了了分明。而
未能行其万一。又无论遮罪中。除饮酒过午二条。馀
皆未净。即性罪七支。能免故杀。而不能防误杀。能不
错因果。不敢以三宝物私自取用。而不能砖钱决不
买瓦。犹如古人。能执身不犯世间男女。而不能梦寐
清净。能不作妄语两舌。而不能无恶口绮语。良由多
劫以来。乘急戒缓。习以成性。遂大段著力不得。是以
耻躬不逮。今巳退居沙弥位中。万万更无弘戒之理
也。惟宗乘中事。未出家时先巳留心。苦参十载。颇辨
真伪。而当世禅流。反以我为夹杂教律。横生邪慢。次
则教观一途。叨仗夙因。颇窥堂奥。而近时学士。复以
序¶ 第 585b 页
我为未历讲席。自设町畦。舍此二法。更欲以何法度
人。总之。时未到。势未乘。惟有山中苦行。以消夙业。正
欲养成毛羽。庶望高飞。待佛法现前。用副梵王劝请。
非敢固为石隐。置元元于度外也。一夏病剧。秋来稍
痊。但疟症如故。须听其自止。非药饵可制。初入山时。
于地藏肉身塔前。拈得先阅藏阄。今聊以法喜资神。
似较参苓倍胜。山中澹泊。冬衣典尽。蒙赐路赀。本不
宜领。以寒威将逼。遂用赎之。亦足见因果不甚分明。
戒律疏缓之一端矣。遥向丈室忏悔。非敢言谢也。病
笔草复。不庄不次。谅之。

** 复韩莲洲

曩在吴城。养病两月。备蒙仁者暨一切缁素。善友道
爱殷勤。讵忍忘之。特以出家本志。分毫未酬。滥膺人
世。虚名实深惭悚。不得不避迹深山。再事苦修图得
一当。以报知巳耳。不谓夙业所追。无地可避。一夏病
苦。空消天日。犹仗地藏弘慈得以不死。今且阅藏作
著述。资粮倘倖未填壑冀满。梵网占察二愿。蒙论天
池华山之间。虽亦甚妙。总以人情太熟。取静为难。故
悉达大士。尚须远居雪山。况我凡夫。岂容恋恋故乡
耶。经云自未调伏欲调伏他人。自未度脱欲令他度
脱。无有是处。不肖正为。深念父母之邦。广及法界有
情。乃誓于山中修道。以济度之。非敢急于自度也。夙
愿所牵。致违尊命。罪何可言。然仁者善能设身处地。
当不深咎耳。贱恙虽未愈。大约得过十一月后。或有
生机。日下计星守命。未免受其侵蚀。总之道力羸弱。
故使五行有权。思之可悲。言之可愧。附去幻寓华严
四偈。博笑馀惟为法为众生善巧调摄。至嘱至嘱。
序¶ 第 585c 页

** 复卓左车

病卧深山。尊使晚到。强起呼灯。捧读尊翰。道爱殷切
溢于言表。兼以尊使暨北溟禅人。极道盛意。不啻口
出。铭之五内。但贫衲此番入山。虽非究竟作石隐计。
而痛念大法倾颓。绵力难救。姑作数年苦行。以俟人
定胜天耳。承谬举于宗伯叶公。谓为宗说。俱通解行
双到。试自思之。实增惭愧。倘以古人之俱通双到相
此。未免蹴然。倘以今时之俱通双到见称。又未免𧠤
然矣。每忆出家本志。似不在释迦之下。数年被道友
所牵。致令虚名盛。而实行微。多方作入山计。今始半
遂。正欲深之又深。能为居士一人顿改节耶。且秋间
彻因持胡善住柬来。悲怆恳切堪为堕泪。而贫衲亦
竟付诸漠然。今忽应居士命。则胡公其谓我何。耑此
附复。统祈慈亮。叶公笃信斯道。适膺宗伯之任。灵山
亲嘱。克副无疑。企羡企羡。但山野病夫。不敢浪通名
字。敬以原柬奉缴。

** 复陈旻昭

法门之衰。如大厦将倾。非一木所支。故数年以来。惟
恃道友为命脉。而众生习气各有偏重。亦复不能如
水乳合。兴言及此。惟有血泪横流而巳。利名两关。从
来羁绊。我不得非适今也。乃极相知人。犹然以名利
见疑。所以誓朽此骨于深山。不甘受千古诬谤耳。居
常谓坏法门者。皆由于撑法门人。如齐桓晋文。尊周
适所以坏周。方痛惩之不暇。奚忍蹈其覆辙。独有出
家一点初志。急欲剋获圣果。而悠悠十五六年。竟成
虚度。惭天愧地。夫复何言。即此十五六年行脚。打破
面皮。放舍身命。仅开得名字即佛位中一只清净肉
序¶ 第 586a 页
眼。于佛菩提了了得知。归家道路明如指掌。而形枯
气索。前进为难。意欲传得一人。勿令最后佛种从我
而断。亦竟未遇其人。呜呼痛心。又惟有梦寐永泣而
巳。慧公来。伏读手教。兼承厚施。愧不能消。然讯知居
士近况。所处颇艰。而道念益固。深以为慰。或我佛遗
法。将来不至永坠。尚有否极泰来之机。其终藉手于
居士乎。每观种种邪外之流。其智甚短。其说甚陋。犹
足以簧鼓天下。后世有述者。大底别有一段彻底精
神以持之耳。况将彻底精神持此至妙至深正法。岂
反不能弘于天下垂于千古。倘不能弘不能垂。只是
我辈精神未曾彻底。但当自反自励。不必他求也。船
子身葬水中。而夹山乃大弘其道。荆溪以居士身参
学多载。后方出家。一世不登法座。而其书乃传之万
世。不可磨灭。宣圣之木铎。孟轲之好辩。皆此类也。此
意愿与居士共之。虽未获一第。亦奚足忧。当勤心道
业。誓续佛祖慧命为急务耳。如是师带病远来。期共
作山中朽骨。不意寺内三丧相继。未免内顾之忧。勉
强劝其一归。了世间幻局。赖有此人。差慰鄙怀。但身
亦多病。竟未知谁死谁手也。山居百八偈。附呈清览。
又附戒消灾经。略释一卷。知居士必能得意于语言
文字之外。其馀著述未能一一持上。统俟后缘。贱恙
仗庇仅痊。但久病之馀。非复向日精力。一息尚存。惟
以著述念佛为务。俟金莲现前。便长揖西驰矣。

** 复智龙

逃名于万死之后。巳悔其迟。传法于一隙之天。倍见
其拙。然生平受用。惟是多虚。不如少实一语。庶不致
以身谤三宝耳。故退戒一事。虽痛心于归师之负盟。
序¶ 第 586b 页
亦以为今比丘则有馀。为古沙弥则不足。宁舍有馀
以企不足也。来翰谓法门中事。大可痛心。诚然诚然。
但非时食戒。遂因将就上下相安而毁之。将就二字
是狮象家风。是狐兔习气耶。语云。躬自厚而薄责于
人。则远怨矣。其身正。不令而行。有诸巳而后求诸人。
无诸巳而后非诸人。观足下举动。未出常流。徒欲漫
增感慨。恐傍人之感慨足下者亦不鲜也。诗云。具曰
予圣。谁知鸟之雌雄。孟子曰。以燕伐燕。何为劝之。不
肖于足下亦然。自此以往。更当学庄生之不庭耳。

** 寄徐雨海

幻住一别。音信杳然。令人悬念无巳。世道愈恶。病障
日增。遂于丙子初春。作长往之举。埋名易字。暂寓九
华。以养沉痾。不意如是师。乃于腊月初八夜。忽从天
降。大惊大喜。未及作礼便问。雨海安在。如师沉吟未
答。连问至三。方述居士的信。甚为悲切。亦甚为庆幸。
以居士生长富贵。从不知世间些小苦事。况受此大
苦。故应悲切。以居士雄才大略。胆识高旷。负盖世之
资。具千古之学。怀聪明慢。眼空天下。世出世法。粗心
浮气。未入甚微细智法门。自非此等恶辣钳锤。何由
得入圣贤阃域。佛祖堂奥。子舆氏曰。天之将降大任。
必先苦其心志。乃至行拂乱其所为。此实可庆可幸。
但于动心忍性四字。不妨十思百思。遒圜中第一法
药也。向曾深诫居士。不宜轻举妄动。不听刍荛。致有
斯患。然惺师每言。因错得妙。跌法从他得。今于此局
益验不诬。乾之上九曰。亢龙有悔。而不食之硕果。转
为不远之复。复之象辞曰。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
省方。即是潜龙勿用之意。盈虚消息。通于至道。于通
序¶ 第 586c 页
起塞。即塞成通。台观所以贵。善识也。如是师正拟与
贫衲同隐九华。作潜修著述计。不意满公演子既巳
西驰。直院湛公亦复长逝。还一乃遣晦文。远来哭请。
似不得不作归局。贫衲亦万万欲与同行。奈此间尚
有小事未完。须一完却。径至泉南闭关静坐。俟居士
难星退。舍把臂于莲寺戒坛前也。自腊月初八闻信。
每日为居士持大悲咒七遍。以脱难为期。愧凡夫乏
神通力。聊尽此心而巳。万祈为道。自爱自勉。种种阔
怀。非笔所罄。

** 再复陈旻昭

圣祥归。又荷厚供。兼读手札。稔知大愿大悲。真可谓
不忘灵山亲嘱。铭企何巳。但不肖以病废之馀。勉为
二三同志作村学究训蒙勾当。何敢滥膺弘法之名。
而长干大道场地。既有贤主人。复有大护法。自必有
福慧并隆。巧逗时机者。出而应之。岂不肖秦时镀栎
钻。所宜居此位哉。古人云。改弦易辙。不如就路还家。
如不肖者。正宜幽至究竟。如居士者。正宜闹至究竟。
闹至究竟。闹即是幽。幽至究竟。幽即是闹。长干九子
不隔微尘。居士久悟斯旨。何犹示同未悟耶。梵网合
注。仗庇幸巳阁笔。共计十万馀言。未遑录上。先以缘
起。呈正坛中十问。性学开蒙。二友合传。并尘清览。严
冬在迩。伏惟为道为生。珍摄不在言。

** 又寄陈旻昭

山中寂寞。屡蒙厚施。为谢但愧。凉德不能消受耳。每
念大法垂秋。乱臣贼子遍满天下。迩年势虽稍衰。而
正法受其剥蚀。元气殊觉难复。似未可欲速也。贫衲
以孤孽之身。漫抱婴杵之任。而所交硕友。仍多内变。
序¶ 第 587a 页
是以感伤切髓。聊附虞仲夷逸之科。遣兹馀喘。冀早
生安养。然后乘本愿轮还来度生。纵令未填沟壑。不
终石隐。亦断无即游王舍大城之事。万祈慈谅。勿致
徒费往还重招妨命之愆也。居士竭力弘护。即此是
大学问。大精进。古人云。从缘荐得相应疾。就体消停
得力迟。又云。向上事须从向下会取。岂欺我哉。但贵
善自著眼而巳。圣譬则力。智譬则巧。虽筈筈相拄。非
复巧力所及。终亦不离巧力。居士以为何如。榔梅居
士。夙钦道风。乃复佳贶远颁。尤徵乐善之怀。愧感兼
集。但山野废衲。不敢浪通名字。统祈鼎言致谢为嘱。
偶读地藏三经。述出赞礼忏愿仪一卷。拟作救时单
方。未审当尊意否。馀情非笔舌所罄。统希心照不宣。

** 寄韩莲洲

客岁闰月。得接手教。不觉又易岁矣。流光如驶。衰病
相仍。舍却乐邦。何处送想。此意愿与仁者共之。故乡
本即法界。我今不离法界。即是不离故乡。设更欲飞
锡故乡。则故乡又在法界外矣。至于度人桑梓。自是
入廛垂手边事。不见悉达嘱车匿云。设我骸骨枯腐。
不尽生老病死之原。誓不返还。岂可谓悉达置故乡
于度外。又岂可谓不肖今巳成道。不比踰城出家时
耶。仁者屡遭拂逆。当是夙因所感。亦是今生善力深
厚。转重受轻之局。但于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二
语不妨再思十思。必自有解脱路也。地远缘疏。音问
不能相续。惟神栖安养一念。千里同风。终不以暌违
为隔耳。

** 寄灵隐兄兼讯影渠

病卧荒山。无时不念及仁兄。仁兄眼目志识。俱足千
序¶ 第 587b 页
古。而不能千古者。只是欠刚骨也。久欲作一方便。为
二兄结伴修行计。无奈福缘浅薄。兼以恶疾缠身。今
疾虽渐愈。缘似尚悭。亦祈仁兄挺出刚骨。俯就几分。
则深山坐对。庶可期耳。合注缘起坛中。十问附政。向
蒙许华严大钞。未审何时发来。意欲细阅一遍。求其
与台宗真实相出入处。庶可息从前诤论。为申积冤。
否则悠悠门外之谈。殊未足凭据也。闻二兄于台宗
教观巳有信入。犹愿潜心讨彻源底。为他日相晤时。
快谈张本。呜呼。流光如驶。衰老日侵。既自反而痛心。
乃敢为同志饶舌。幸勿罪其狂瞽。影师近目法体何
似。乞示好音。

** 复项居士

回音蔼然。深悉道况。兼承厚施为谢。但细读扇头和
偈。未免落在口头三昧。大似初生牛犊不畏虎。居士
向本正信笃实。今何忽弄此虚头耶。岂不见古人错
下一语。五百世堕野狐身。奈何妄谈般若。作拔舌犁
耕种子。万祈戒之。勿视作等閒也。山僧一行一止。各
有因缘。漫以赵州相拟。殊为未确。夫帝乡可游也。皈
戒之心不可忘也。诗偈可作也。儱侗套语不可袭也。
红尘堆里学山居。风尘何能染人。只恐人自染风尘
耳。后会未期。聊进药石。以酬一日之知。馀非所计。临
楮神驰。

* 杂文

** 吊温陵开元寺肖满师伯文

呜呼。水涨船高。泥多佛大。从来间世之英豪出现。未
有不因培植厚德而致之者也。予之得稔知老伯厚
德也。因获借交于高足。如是昉师也。而昉师之与予
序¶ 第 587c 页
莫逆也。则又因惺谷寿师。联出世盟也。惺谷以居士
身。倡修證法门于泉南佛国。是时法化久息。疑谤颇
多。独昉师极力为之表里。而老伯实克成之。至于昉
师同寿师行脚。遍参海内知识。遍交海内胜友。费却
草鞋钱凡若干。数尽取给于老伯之精舍。曾无倦色。
又老伯每以淳厚雅度化导缁素。目击道存。不言而
喻。且勤营福业。不吝钵资。供养三宝。惟虞简缺。是以
法事之殷勤。仪节之周备。不惟温陵一境亲炙成风。
而八闽上下。亦且闻风兴起。无怪乎其克享眉寿。允
裕后昆也。呜呼。末世障深。竞骋狂慧。持戒修福。鄙其
有为。匪藉先辈。孰为典刑。老伯固应住世一劫。昭示
未来。而莲蕊欲敷侍者不请。遂踵只履之风。岂不痛
哉。予每悲法道陵夷。魔外充斥。目不忍见。耳不忍开。
遁迹深山。甘群野兽。而昉师犹冲风破浪。冒死捐生。
寻予于数千里外。法道重于丘岳。身命等于鸿毛。虽
刚骨弘誓。禀自夙习。其受滋培于老伯者。亦岂可思
议也。独嗟昉师初出。老伯旋终。于世法中不无永别
之恨。然得此贤嗣。毅然以荷担法门为巳任。克其志
操决堪。光显如来道化。则老伯亦诚可无憾矣。予闻
诸儒礼云。知生者吊。知死者伤。予虽不获亲奉慈颜。
乃藉昉师。而神沐至德。今之望薰风而洒泪。不亦宜
乎。

** 吊知白文

呜呼。习俗移人。贤智不免。法门日替。僧体益卑。求其
矜然有以自拔者。几何人哉。维我知白朋公。托迹名
山。希心禅理。不染时流之陋习。克臻先哲之典型。秉
归戒而毕志茹蔬。闻佛乘而欣怀染指。力疾投身于
序¶ 第 588a 页
万德。洗心毕露其千。尤予方庆缁侣有人。山灵增色
拟从闽地。言旋永缔莲邦净社。谁谓暂离三月之间。
遂作千秋之隔。呜呼。无常巨力。抑何夺吾良友之速
也。四十六年幻梦。虽然当下圆消。九十九峰家业。毕
竟凭谁同绍。见其进未见其止。巳堪为法门叹。惜可
共学未可适道。尤足为身心隐忧。公灵不昧。必能忆
大乘止观法门。信净土横超捷径。则千佛社里虽少
一人。九莲池内新敷一萼。公既死而不死。予亦怨而
无怨矣。公其含笑而存鉴之。

* 疏

** 万钵缘疏

一滴水耳。而蛟龙得之为云为雾。普洽寰区。其功果
在于水耶。果在于龙耶。果非水与龙之功耶。谓功在
于水。则均此一滴。胡以日曝之而乾。火炙之而亦乾。
即渴人饮之。亦不足以润其舌。谓功在于龙。则置诸
高原。尚不免有热砂之痛。宛转之苦。谓功不在龙与
水。则胡以二物相遇。遂得相成。龙既不可思议。水亦
不可思议。噫。此亦可以悟法界妙理矣。而更可以喻
修證要门。盖水犹福也。龙犹慧也。水龙之性即真如
法性也。倘水性非真如性。本不能周遍法界。纵遇真
龙。岂能令其腾波涌浪。倘龙性非真如性。本不能神
明出没。纵遇真水岂能令其变化飞腾。惟以称性之
龙。御称性之水。则龙灵而水亦灵。亦惟以称性之水。
得称性之龙。则水妙而龙更妙。福慧二途亦复如是。
修福不修慧。福则有漏。有为有分剂有穷尽。修慧不
修福。慧则无光。无燄无力用无庄严。惟以称性之福
资称性之慧。如得水之龙。虽小亦不可欺。亦惟称性
序¶ 第 588b 页
之慧。作称性之福。如遇龙之水虽少亦不可尽。而福
慧二轮。又惟以同一法性故。皆不可思议。倘一尘福
聚。本不等于法界。胡能使二钱微供。顿超匿王四十
里灯。倘一念真明。本不彻于全体。胡能使一放屠刀。
便预贤劫千佛大数。是以修慧必须真。莫类蛇虺之
不能腾驾。修福不须择。莫如海鳖之但誇水多。然慧
门严真伪之辨。取舍贵精。福门融大小之岐。随缘愈
妙。所以出家三学讨究归于师友。日用四事供膳托
于檀那。师友必择而后精。檀那必等而后普。欲行等
慈。诚莫若万钵缘之设矣。人输一钵为力甚易。集之
成万为福甚多。如一室中具足万灯。一一灯明各遍
室内。当知施一钵者。即巳圆具万钵功德。又况灯灯
相续燄燄转明。熟食除暝功遍一切。宁止于万钵功
德而巳。多亦法界少亦法界。少即法界。故施一钵者
不必愧其薄。多即法界。故施无数钵者不宜厌其奢。
古人云善人行善。惟日不足。华严云十大愿王。无厌
无足。请于此法性海中。兴大法云注大法雨。滴滴总
归大海。莫问斯水何来。亦莫问斯水何去矣。

** 蕴空精舍募建华严阁疏

自佛法流传震旦。经帙之最富者。莫若华严。其最简
者。莫若心经。心经语仅数百。虽童子亦能诵之。华严
则浩然八十馀帙。虽老宿亦未必尽谙也。顾究其旨
趣。广略互收。只如心经照见五蕴皆空一语。人皆知
之第未审其以何为照也。若照以邪慧。则谓死后无
相为空。若照以声闻般若。则六分推析。觅我了不可
得为空。若照以缘起般若。则体虚无性如幻如梦为
空。若照以不共般若。则二边叵得离过绝非为空。惟
序¶ 第 588c 页
照以甚深般若。则色等诸法。全即法界。体绝纤尘量
穷横竖。遍具遍含。无障无碍为空。依此修观。则法法
随心。名观自在。尘尘圆具。亦名普贤妙智融彻。亦名
文殊大慈普覆。亦名弥勒法身真常。亦名毗卢。上中
下三部华严。一言可蔽。巍巍宝阁焕乎在心目间。更
何俟谋诸土木耶。虽然华严以六相明宗。不有坏之
孰为成之。不有其别孰彰其总。不有其异孰显其同。
则土木一案正不可少。十玄门中。所谓托事表法生
解也。举凡输粟布金者。一切与此甚深般若相应。如
空合空。如水投水。人人欢喜鼓舞于自性中。何必更
赘一言为劝。而又何妨藉此一言为劝。以此一言亦
全是法性故。主募事僧。为惺凡开士。请以此法自惺
惺他。

** 海灯油疏

劫初时人有身光。不假日月光明。身光渐减。日月出
生。而日月光明复有时不能遍照则继之以膏火。此
膏火功德不惟等于日月而巳。日月照临属于悲田。
灯火供养悲敬双具。又况地藏大士以无缘慈力同
体悲心。示居九子峰头。遍救尘沙含识。肉身灵塔四
海归依。由是有海灯之供表善信之微忱。当知一茎
光照。全彰自性妙明。缘善既发。正了同显。倘谓此是
事相。或是尘缘。无关修證者。则离事谈理。离境觅心。
理若龟毛心同兔角。谁与万善庄严成两足果。昔有
一贼因盗寺物。为佛剔灯光明尚感多劫身有光明
之报。况以好心施供。藉大士慈悲。俾燄燄普烛幽涂
方将续如来慧灯耀法界宝炬。若自若他同开长夜
幽关。又岂止生死中之乐报巳耶。请速发心毋贻后
序¶ 第 589a 页
悔。

** 芙蓉阁建华严期疏

此山自李青莲。有秀出芙蓉之句。而九华之名始彰。
今印如开士。构一楼于化城寺侧。称之为芙蓉阁。倘
亦有味乎。青莲句也。开士复发弘愿。即于此阁转大
法轮。欲建三年华严道场。僧侣以十二为数。檀越以
八十一为缘。每缘于一年中助米一石二斗。助银一
两二钱。共须八十一缘。或一人独任数缘。或几人共
成一缘。无不可者。圆满之日。仍以忏摩回向法界。甚
盛举也。开士既发此心。兼徵予一言为劝。予每谓地
藏本愿一经。当与八十一卷华严并参。华严明佛境
界。称性不可思议。本愿明地狱境界。亦称性不可思
议。一则顺性而修。享不思议法性之乐。一则逆性而
修。受不思议法性之苦。顺逆虽殊。其为全性起修全
修在性则一也。吾人若一念迷佛界不思议性。则常
寂光土。应念化成刀山剑树炉炭镬汤。若一念悟地
狱不思议性。则泥犁苦具应念化成普光明殿寂灭
道场。迷悟虽殊。其于性德无增无减又一也。然性德
虽无增无减非逆非顺不属迷悟。而迷之则为九界
逆修。遂感分段变易二死苦报。悟之则为佛界顺修。
遂成菩提涅槃二种转依。迷为三惑悟为三智。逆修
为十恶五逆。顺修为六度万行。生死为三界四相。转
依为三身四德。苦即法身惑即般若。业即解脱。谚所
谓推人扶人。只是一手。赞人毁人。只是一口。大佛顶
所谓如水成冰。冰还成水。讵不信然。则芙蓉九朵信
可与华严九会同其表法。岂谓地藏本愿经。仅谈地
狱因果事相而巳。况华藏世界安住于大莲华中。如
序¶ 第 589b 页
来成道亦复坐宝莲华。而优钵罗波头摩等地狱亦
复名青莲华赤莲华。可见一名一喻。一事一法皆悉
具足十界。诚在当人之迷悟顺逆何如耳。不思议法
性体非群相。不碍诸相发挥。又奚间于地狱及寂光
哉。愿开士率诸檀越及诵经缁侣。即以此为顺修因
缘开发正悟。则铁围两山即是金刚菩提道场。无令
火燄幻作金莲。如慈悲忏法所云斯大妙矣。是为劝。

** 九华山营建众僧塔疏

福田有二。曰敬。曰悲。敬田以田胜。悲田以心胜。供舍
利而福等虚空。敬田也。泽及枯骨而万世称为仁主。
悲田也。但有一田功德巳不思议。况悲敬具足者乎。
悲敬具足。则天下丛席之普同塔是也。夫罗汉四果。
證入无生。永离我执。既入涅槃不复爱此朽骨。凡夫
比丘未断思惑。倘尸骸暴露则神识不安。神识不安。
可悲也。堂堂僧宝。可敬也。矧凡圣莫测。安知肉眼所
谓凡僧。非即大士所曲示乎。是故随供一骨罔不具
予悲敬二田。此即小小道场必备此事。维九华为天
下第一名山乃乏兹要典耶。然九华亦非全乏。奈前
人作事草率。不足垂于久远。致令荒原暴骨悚日伤
心。予初到山。首以此事经怀因病苦所困不克议始。
今赖大士弘慈。恶疾退舍。方拟舍身命而力营之。适
有众位耆宿。无不先得我心。而又十倍予力。相与快
为鼓舞。予遂不揣陋拙僣言倡始。兼愿集百金以助
厥成。其有见闻随喜。无论若缁若素。但肯随喜乐助。
亦无论若多若少。既投最胜之因必克无上之果。敬
则成佛道而有馀。悲则度众生而无量。系以偈曰。

僧相堂堂福德之海。纵令朽骨福性奚改。起塔供养。
序¶ 第 589c 页
应至梵天况复丈许。讵云不然。三百馀金众缘成就。
铢两分文。成佛无谬。弹指合掌。的的真因。谁为證佐。
妙法华经。

** 止观山房改向文疏

昔世尊将成正觉。登一山顶山为振裂。世尊念曰。得
毋我夙障耶。山神跪而白曰。非是菩萨夙障。秖缘斯
山浅薄。不足载如来成道耳。去熙连河侧不远。有菩
提场。周匝千里。金刚所成。三世诸佛咸悉坐此成等
正觉。佛如其言。诣彼成道。由此观之。风水所系亦大
矣。世有高谈唯心。蔑视风水者。讵思一切唯心。则风
水独非唯心法门乎。是故华藏庄严世界海。安住无
边香水海中。无边香水海。依大风轮而得安住。此即
风水之本源而唯心之极致也。今于此法界安立中。
有尘许娑婆。娑婆中有尘许支那。支那中复有尘许
之新安阳山尖。而尘许之法界不小。华藏之法界不
大。拟欲向此一尘中转大法轮。奈向日所定方隅未
为允妥。事须改作。方得依正相称。盖不必再作布金
之侈费。便可坐收熙连河畔之奇功矣。深信唯心法
门者。请于此荐取持地圆通。
绝馀编卷三

助刻芳名

贤庵 海苍 德贤 傅福 性超 常融
性溟 性学 显悟 秉才 寂洪 照衡
传善 弘净 定瑞 海秀 觉心 如明
傅照信 傅照莲 傅普见 傅普敬 照安
傅普持 傅普善 傅普寿 蓝元善 章明生
弟子照芳照瑞仝募 宝全 性印
序¶ 第 590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