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录-清-徐昌治醒世卷四目录(拈示神通。使人知修行利益)¶

醒世卷四目录(拈示神通。使人知修行利益)¶ 第 113b 页

* 醒世卷四目录(拈示神通。使人知修行利益)


* 奖导篇(述意 引證)
* 说听篇(述意)

* 利益部(感应缘(三验))
* 见解篇(感应缘(二验))
* 宿命篇(引證)

* 宿习部(感应缘(二验))
* 至诚篇(求宝部)

* 求忍部(感应缘(三验))
* 神异篇

* 觔通部
* 降邪部
* 胎孕部
* 杂异部(感应缘(三验))
* 感通篇(述意)

* 圣迹部
* 住持篇

* 说听部









醒世卷四目录(拈示神通。使人知修行利益)¶ 第 113c 页
醒世录卷四
武原居士徐昌治觐周 编辑
金粟寺住持行元百痴 校阅

* 奖导篇
** 述意

夫贵贱靡恒。贫富无定。故见有财富室温。衣礼食足。复
见有贫苦饥弊。役力驰求。所以劝奖。令其惠施。有人衣
裘服玩。鲜华香洁。复见有尺布不完。文帛残敝。所以奖
劝。令其修福。有人食则甘味并荐。珍羞备举。复有脱粟
之饭不充。藜藿之羹常乏。所以劝奖。令其修习。有人荣
位通显。乘肥衣轻复见有卑鄙猥贱。人所不齿所以劝
奖。令其谦敬有人形貌端整。言音风吐。复有面状矬丑。
出言险暴。所以劝奖。令其忍辱。有人意力强干。常堪行
道。复有嬴瘵多患。眠坐不安。所以劝奖。令其赈救。凡如
此事。最应奖导。

** 引證

涅槃经云。居家如牢狱。妻子如伽锁。财物如重担。亲戚
如冤家。能一日一夜。受持清禁。六时行道。兼年常六斋。
检敛身口。意不驰外。专崇出俗。高慕佛法。深敬沙门。悲
心利俗虽居在家。可得度苦。时五通比丘。名精进力在
山中树下。闲寂求道。时有四禽兽。依附左右。常得安隐。
一者鸽。二者乌。三者毒蛇。四者鹿。是四禽兽自相问言。
世间之苦。何者为重。乌言饥渴最苦。投身罗网。不顾锋
刃。我等丧身。莫不由之。鸽言淫欲最苦。色欲炽盛。无所
顾忌。失身丧命。莫不由之。毒蛇言瞋恚最苦。毒意一起。
不避亲疏。亦能杀人。复亦自杀。鹿言惊怖最苦。我在林
野。心恒怵惕。畏惧猎师。及诸豺狼。彷佛有声。奔投坑岸。
母子相捐。肝胆悼悸。比丘闻之。即答之曰。汝等所论。是
醒世卷四目录(拈示神通。使人知修行利益)¶ 第 114a 页
其末耳。天下之苦无过有身。身为苦器。忧畏无量。吾以
是故。舍族学道。灭意断想。志存泥洹。

* 说听篇
** 述意

经曰。法之供养。胜诸供养。是以一象既亏。则六爻斯坠。
一言有失。则累劫受殃。故知传法不易。受听极难。故地
持论云。随文取义。有五种过。一无正信。二退勇猛。三诳
众生。四轻法。五谤法。若净心说法纵是生死变为涅槃
若染心说法。纵是涅槃。变为生死。又涅槃经云。大乘为
甘露。亦名为毒药。能消即为甘。不消即成毒。如人置毒
乳中则能杀人。

** 利益部

阿育王经云。昔阿恕伽王。使道人说法。时以步障。遮诸
妇女。使其听法。尔时法师为诸妇女说法。恒说施论。戒
论。生天之论。有一妇女。分犯王法。发幕。向法师前问言。
如来大觉。于菩提树下。说诸法时。觉悟施戒耶。更悟馀
法耶。法师答言。佛觉一切有漏法皆苦。犹若融铁。此苦
因从集而生。犹如毒树修八正道。以灭苦集。是女人得
闻此语。获须陀洹道。以刀系颈。往到王所。白王言。我今
日犯王重法。愿王以法治我。王问言。汝犯何事。答言。我
破王禁制。至道人所。譬如渴牛。不避于死。我实渴于佛
法。是以默突听法。王问言。汝听法时。颇有所得不。答言
得法。见四真谛。解阴入界。及以诸大皆知无我。遂得法
眼。王闻是语。踊跃欢喜。即为作礼。便唱令言。自今巳后。
不作障隔。乐听法者。直至法师所。对面听法。叹曰奇哉。
我宫内乃出人宝。以是因缘。当知听法有大利益。又杂
宝藏经云。尔时般遮罗国以五百白雁。献波斯匿王。王
令送著祗桓精舍。雁见僧聚。来在前立。佛以一音说法。
醒世卷四目录(拈示神通。使人知修行利益)¶ 第 114b 页
众生各得类解。当时群雁亦解僧语。闻法欢喜。鸣声相
和。后飞至馀处。猎师以网都覆杀之。一雁作声。诸雁皆
和。谓听法时声。乘是善心。生忉利天。五百天子。即时来
下。在如来边。佛为说法。悉得须陀洹。波斯匿王。过到佛
所。便问此中诸雁。向何处去。佛言诸雁飞去。为猎师所
杀。命终生天。今日五百诸天子等。著好天冠。端正殊特
者是。今日听法。皆得须陀洹。王问佛言。此群雁。以何业
缘。堕于畜生。命终生天。今日得道。佛言昔迦叶佛时。五
百女人。尽共受戒。用心不坚。毁所受戒。堕畜生中。作此
雁身。以受戒故。得值如来。闻法获道。

*** 感应缘(三验)

隋京师延兴寺释昙延。姓王。蒲州业泉人也。世家豪族。
宦历齐周。而性协书籍探悟玄旨。欲著涅槃大疏。恐滞
凡情。每祈诚寤寐。愿得嘉徵。乃于夜梦。有人披白服。乘
白马。騣尾拂地。而导授经旨。延手执马騣。与之讲论。寤
后惟曰。此必马鸣菩萨。授我义端。执騣知其宗旨。抵事
可观耳。更持经疏于陈州仁寿寺。舍利塔前。烧香誓曰。
延以凡度。仰测圣心。铨释巳了。具如别卷。若幽致微达。
愿示明灵。言讫。涅槃卷轴。并放光明。通夜呈祥。道俗称
庆。塔中舍利。又放光明。三日三夜。辉光不绝。上属天汉。
下照山河。既感微祥。众仗传受。

隋京师净影寺释慧远。姓李。燉煌人。三藏备通。九流洞
晓。讲导为业。昔在清化。曾养一鹅。听讲。开皇七年。敕召
入京。鹅在本寺。栖宿廊庑。昼夜鸣呼。众共悯之。附使达
京至净影寺大门放之。鸣叫腾跃。径入远房。依前驯听。
不避寒暑。但闻法集钟声。不问旦夕。皆入讲堂。静声伏
听。僧徒梵散。出堂翔鸣。若远常途讲解。依法潜听。閒及
醒世卷四目录(拈示神通。使人知修行利益)¶ 第 114c 页
馀语便鸣翔而去。

唐蒲州仁寿寺释道逊。俗姓张。河东虞乡人。神识高邈。
器度虚简。善通群典。尤以涅槃设论。为栖神之宅。贞观
二年冬月。有请讲涅槃预知将终。苦不受请。郑重延之。
不免来意。赴请登座。发题告诸四众。悲叹而言。自唯去
圣遥远。微言隐绝。庸愚所传。不足师范。但以信心归向
自当识悟。今席讲说。不久当去。日时既促。愿各用心。遂
无疾而终。送往王城谷中。南山之阴。阖境悲号。当夜降
雪。扫路通行。陈尸山岭。经夕。忽有异华。绕尸涌出。可五
百枝。长二尺许。上发鲜荣。形相全异。七众惊动。

* 见解篇
** 引證

如分别功德论云。如来所以广为四部。各说第一者。乃
为将来道法之中。四姓出家。见解不同共相是非。自称
为尊。馀人为卑。如是之辈。不可称计。故预防于未然。开
其自足之路。如光明之中。日为其最。星宿之中。月为其
最。川流之中海为其最。六天之中。波旬为最。色界十八
天之中。净居为最。九十六部之中。释僧为最。九十六道
之中。佛道为最。如五百声闻弟子之中。神解各别。不可
具列。

** 感应缘(二验)

晋长安鸠摩罗什。天竺人也。家世国相。什祖父达多。倜
傥不群。名重于国。父鸠摩罗炎。聪明有懿节。将嗣相位。
乃辞避。出家东度葱岭。龟兹王闻其弃荣。甚敬慕之。自
出郊。迎请为国师。王有妹。年始二十。才悟明敏。过目成
诵。诸国聘之。并皆不许。及见炎。心欲当之。乃逼以妻焉。
既而生什乐欲出家。夫未之许。誓不落发不咽饮食。至
六日夜。气力绵乏。夫乃许焉。即敕人除发。乃下饮食。次
醒世卷四目录(拈示神通。使人知修行利益)¶ 第 115a 页
旦受戒。仍业禅法。专精匪解。学得初果。什年七岁。亦俱
出家。从师受经。日诵千偈。师授其义。即自通达。无幽不
畅。什年九岁。随母度辛头河。至罽宾国。遇名德法师。盘
头达多。崇以师礼。从受杂藏。中长二含。凡四百万言。达
多每称什神俊。至年十二。其母携还龟兹。复至月氐北
山。有一罗汉。见而异之。谓与优波掬多无异。什进到沙
勒国其冬诵阿毗昙于十门。修智诸品。无所咨受。而备
达其妙。又于六足诸门。无所滞碍。沙勒国有三藏沙门。
名喜见。谓其王曰此沙弥不可轻。王宜请令初开法门。
王即设大会。请什升座。说转法轮经。顷之。随母进到温
宿国。即龟兹之北界。时温宿有一道士。神辩英秀。振名
诸国。手击王鼓而自誓言。论胜我者。斩首谢之。什既至。
以二义相检。即迷闷自失。稽首皈依。于是声满葱左。誉
宣河外。龟兹王躬往温宿。迎什还国广说诸经。乃更设
大集。请问方等经奥。什为折辩。诸法皆空。无我分别。阴
界假名非实。时会听者。莫不悲感追悼。皆恨悟之晚矣。
至年二十。受戒于王宫。从卑摩罗叉。学十诵律。有顷。什
母辞往天竺。谓什曰。方等深教。应大阐真丹。传之东土。
唯尔之力。但于自身无利。其可如何。什曰。大士之道。利
彼亡躯。若必使大化流传。能洗悟矇俗。虽复身当炉镬。
苦而无恨。于是留住龟兹二年。广诵大乘经论。洞其秘
奥。龟兹王。为造金狮子座。以大秦锦褥铺之。令什升而
说法。什曰家师犹未悟大乘。欲躬往仰礼。不得停此。俄
而大师盘头达多。不远而至。王曰大师何能远顾。达多
曰一闻弟子所悟非常。二闻大王弘赞佛道。故窅涉艰
危。远萃神国。什得师至。欣遂本怀。师谓什曰。汝于大乘。
见何异相。而欲尚之。什曰。大乘深净明。有法皆空。小乘
醒世卷四目录(拈示神通。使人知修行利益)¶ 第 115b 页
偏局。多滞名相。师曰。汝说一切皆空。安舍有而爱空乎。
什乃连类而陈之。往复苦至。经一月馀日。方乃信服。师
叹曰。我不能达。反启其志。于是礼什言。是我大乘师。我
是汝小乘师矣。西域诸国。咸伏什神俊。每至讲说诸王
皆长跪座侧。令什践而登焉。其见重如此。

宋江陵幸寺释法显。姓龚。平阳武阳人。志行明敏。仪轨
整肃。常慨经律舛阙。志励寻求。以晋隆安三年。与同学
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发自长安。西度流沙。上无飞鸟。
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
以摽行路耳。屡有热风恶鬼。遇之必死。显任缘委命。直
过险难。至葱岭。冬夏积雪。有恶龙吐毒。风雨砂砾。山路
艰危。壁立千仞。昔有凿石通路。傍施梯道。凡度七百馀
所。又蹑悬縆。过河数十馀处。皆汉时张骞甘父所不至
也。次度雪山。山遇寒风暴起。慧景噤颤不能前。语显曰
吾其死矣。卿可前去。勿得俱殒。言绝而卒。显抚之泣曰。
本图不果。命也柰何。复自力孤行。遂过山险。凡所经历
四十馀国。将至天竺。去王舍城三十馀里。有一寺逼瞑
过之。显欲诣耆阇崛山。寺僧谏曰。路甚险阻。且多黑狮
子。屡经啖人。何由可至。显曰。远涉数万。誓到灵鹫。身命
不期。出息非保。岂可使积年之诚。既至而废耶。虽有险
难。吾不惧也。众莫能止。乃遣两僧送之。显既至山。日将
矄夕。遂欲停宿。两僧危惧。舍之而还。显独留山中。烧香
礼拜。果夜有三黑狮子。来蹲显前。舐唇摇尾。显诵经不
辍。一心念佛。狮子乃低头下尾伏显足前。显以手摩之。
咒曰若欲相害。待我诵竟。若见试者。可使退矣。狮子良
久乃去。明晨还返。路穷幽梗。止有一径通行。未至里馀。
忽逢一道人。年可九十。容服粗素。而神气俊远。显虽觉
醒世卷四目录(拈示神通。使人知修行利益)¶ 第 115c 页
其韵高。而不悟是神人。后又逢一少僧。显问曰。向耆年
是谁耶。答云。头陀迦叶大弟子也。显追至山所。有横石
塞山口。遂不得入。显流涕而去。进至迦施国。后至中天
竺。于摩竭提邑。波连弗阿育王塔南。天王寺。得摩阿僧
祗律。又得萨婆多律抄杂阿毗昙心线经方等。泥洹经
等。显留三年。学佛语佛书。躬自书写。于是持经像。寄附
商客。到狮子国。显同旅十馀。或留或亡。顾影惟巳。常怀
悲慨。停二年。复得弥沙塞律。长杂二含。及杂藏。并汉土
所无。既而附商人大舶。循海而还。舶有二百馀人。值黑
风水入。众皆惶惧。即取杂物弃之。显恐其经像。唯一
心念观世音。任风而去。得无伤坏。经十馀日。达耶婆提
国。停五月。复随他商。东适广州。举帆二十馀日。夜忽大
风。合舶震惧。众皆曰载此沙门。使我等狼狈。共欲推之。
法显檀越。励声呵商人曰。汉地帝王。奉佛敬僧。我自至
彼告王。必当罪汝。商人相视失色。俛仰而止。既水尽粮
竭。惟任风随流。忽至岸。见藜藿菜依然。知是汉地。但未
测何方。即乘船入浦寻村。见猎者二人。显问何地。猎人
曰此是青州长广郡。牢山南岸。猎人还以告太守李嶷
嶷素敬信。闻沙门远至躬自迎慰。显持经像随还。顷之
欲南归。青州刺史。请留过冬。显曰。贫道投身于不返之
地。志在弘通何得久停。遂南造京师。就外国禅师佛驮
跋陀。于道扬寺翻译经律论等。百馀万言。流布教化。

* 宿命篇

** 引證

古时畜生。所以能语。今时畜生。所以不能语。谓劫初时。
先有人天。未有三恶。从人天中来。以宿习近故。是以能
语。今时畜生。从三恶道中来。是以不能语。又婆沙论说。
醒世卷四目录(拈示神通。使人知修行利益)¶ 第 116a 页
谓于生处自性。能知过去宿命。乃知他心。于其生处不
假修。因自性而知。此智遍通五趣。若诸有情。住在母胎
及出胎时。不受众病迫窄苦者。皆应能忆过去生事。但
由母病。及迫窄苦。皆悉忘之。如鬼趣中。亦有生处得智。
知他心等。昔有女人。为鬼所魅。嬴瘦将死。咒师问鬼。汝
今何为恼此女人。鬼便报言。此女过去五百生中。尝害
我命。我亦过去五百生中。常害彼命。怨怨相报。于今未
息。彼若能舍。我亦舍之。咒师因报彼女人曰。汝若惜命。
当舍怨心。女人报言。我亦舍矣。鬼观女意。都不舍怨。恐
命不全。妄言巳舍。遂断其命。畜生趣中。亦有宿命智。如
婆沙论中。昔有一女置儿在地。缘行他处。时有一狼将
其儿去。其母趁言。汝狼何以将我儿去。狼即报言。汝是
我怨。曾于五百生中。尝食我儿。我今还欲于五百生。杀
害汝子。此乃怨仇相报。何以生瞑。作是报巳。复更语言。
若汝能舍怨害者。我则放汝之子。儿母报言。我舍怨心。
时狼即便起坐思惟。观彼女人之心。仍知不舍。还复语
言。汝虽口言。心犹不舍。作是语巳。即便断其儿命而去。
此乃自识宿命。知彼之心。最为良验。

** 宿习部

如佛说师子月佛本生经云。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比丘。百菩萨俱。尔时众中。有
一菩萨比丘。名婆须蜜多。游行竹园间。缘树上下。声如
猕猴。或旋三铃。作那罗戏。时诸长者。及行路人。兢集看
之。时耆阇崛山。八万四千金色猕猴。集菩萨所。菩萨复
作种种变现。令其欢喜。有一梵志。上启频婆沙罗王。即
敕长者迦兰陀曰。此诸释子。多聚猕猴在园。如来知不。
长者启王。婆须蜜多作变化事。令诸猕猴。一时欢喜。诸
醒世卷四目录(拈示神通。使人知修行利益)¶ 第 116b 页
天雨华。持用供养。尔时大王前后导从。往诣佛所遥见
世尊。身放光明。如紫金山。普令大众。同于金色。尊者蜜
多。及八万四千猕猴。亦作金色。时诸猕猴见大王来。作
种种变。中有采华奉上大王者。大王见巳。与诸大众。俱
至佛所。作礼。右绕三匝。却坐一面。白佛言。此诸猕猴。宿
有何福。身作金色。复有何罪。生畜生中。尊者蜜多。复宿
植何福。生长者家。出家学道。复有何罪。虽生人中。诸根
具足不持戒行。与诸猕猴。共为伴侣。歌语之声。悉如猕
猴。惟愿世尊为我分别。佛告大王。乃往过去无量亿劫
前。有佛出世名曰燃灯。彼佛灭后。有诸比丘于山泽中。
修行佛道坚持禁戒。得阿罗汉。时空泽中。有一猕猴。至
罗汉所。见罗汉坐禅入定。即取罗汉坐具。披作袈裟。偏
袒右肩手擎香炉。绕比丘行。时彼比丘。从定觉巳。见此
猕猴。有好善心。即为弹指。告猕猴言。法子。汝今应发无
上道心。猕猴闻说。欢喜踊跃。五体投地。敬礼比丘。尔时
比丘即为猕猴。说三皈依。忏无量罪。猕猴依教发愿巳
竟。踊跃欢喜。走上高山。悬树堕死。由受五戒。破畜生业。
即生兜率天上。值一生补处菩萨。为说道心。即持天华。
下空泽中。供养罗汉。罗汉见巳。即便微笑告言。往返去
此阎浮提。有佛出世。名曰宝慧如来。至涅槃后。于像法
中。有一比丘。名莲花藏。多与国王长者居士而为亲友。
邪命谄曲。不持戒行。身坏命终。落阿鼻狱。具受诸苦。寿
命一劫。劫尽更生。如是经历诸大地狱。满八万四千劫。
从地狱出。堕饿鬼中。吞饮镕铜。经八万四千岁。从饿鬼
出。复堕牛猪狗猴中。各五百身。缘前供养持戒。今得生
天。彼猕猴者。虽是畜生。一见罗汉。受持三皈。及以五戒。
缘前功德。超越千劫。从是以后。值佛无数净修梵。行具
醒世卷四目录(拈示神通。使人知修行利益)¶ 第 116c 页
六波罗蜜。住不退地。于最后身。次弥勒后。当成阿耨菩
提。佛告大王。欲知彼国师子月佛者。今此会中婆须蜜
多比丘是也。王闻此语。即起合掌。向婆须蜜多。头面著
地。接足为礼。忏悔前罪。佛告大王。欲知此等八万四千
金色猕猴者。乃是过去拘楼秦佛时。波罗柰国。拘睒弥
国。二国之中。共有八万四千比丘尼。行诸非法。犯诸重
禁。狂愚无智。如痴猕猴。时有罗汉比丘尼。名善安隐。具
为说法。见诸恶人。不生善心。即起慈悲。身升虚空。作十
八变。时诸恶人。见变化巳。各脱金环。散阿罗汉尼上。愿
我生生身作金色。时诸恶人。身坏命终。堕阿鼻地狱次
第经历。至九十二劫。从地狱出。五百身中。恒为饿鬼。从
饿鬼出。一千身中常为猕猴。身作金色。佛告大王。身口
意业。不可不慎。尔时王闻佛说。对佛忏悔。豁然意解。成
阿那含。王所将八千人。求佛出家。并成罗汉。馀一万六
千人。皆发菩提心。八万诸天。亦俱发心。八万四千金色
猕猴。闻昔因缘。惭愧自责。绕佛千匝。向佛忏悔。各发无
上菩提心。次第出世。同共一劫。劫名大光。同名并金光
明如来。

** 感应缘(二验)

晋羊大傅祜。字叔子。泰山人也。西晋名臣。声冠区夏。年
五岁时。尝令乳母取先所弄指环。乳母曰。汝本无此。于
何取耶。祜曰。昔于东垣边弄之。落桑树中。乳母曰。汝可
自觅祜曰此非先宅。儿不知处。后因出门游望。径而东
行。乳母随之。至李氏家。乃入至东垣树下。探得小环。李
氏惊怅曰。吾子昔有此环。常爱弄之。七岁暴亡。亡后不
知环处。此亡儿之物也。云何持去。祜持环走。李氏遂问
之乳母。既说祜言。李氏悲喜。遂欲求祜。还为其儿。坚中
醒世卷四目录(拈示神通。使人知修行利益)¶ 第 117a 页
解喻。然后得止。祜后为荆州都督。镇襄阳。经给武当寺。
殊馀精舍后因忏悔。叙说因果。乃曰。前世承有诸罪。赖
造此寺。故获申济也。

隋开皇中。魏州剌史。博陵崔彦武。因行部至一邑。愕然
惊喜。谓从者曰。吾昔常在此邑中为人妇。今知家处。因
乘马入修巷。屈曲至一家。命叩门。主人公年老。走出拜
谒。彦武入家。先升其堂。视东壁上。去地六七尺。谓主人
曰。吾昔所读法华经。并金钗五只。藏此壁中。其经第七
卷尾后纸火烧。失文字。吾今每诵此经。至第七卷尾。恒
忘失。不能记得。因令左右凿壁。果得经函。开第七卷尾。
及金钗。并如其言。主人涕泣曰。亡妻存日。常诵此经。钗
亦是其处。彦武曰。庭前槐树。吾欲产时。自解头发。置此
树穴中。试令人探树中。泉得发。于是主人悲喜。彦武留
衣物。厚给主人而去。

* 至诚篇
** 求宝部

大志经云。昔有国名欢乐。有居士名摩诃檀。生一子。姿
容端正。堕地便语。发愿誓言。我当布施。利济贫穷。父母
因名大意。至年十七。为众生故。发意入海。取明月宝珠
以济众生。初入海中。至白银城。复至金城。又前行至水
晶城。各龙王与明月珠。自二十。四十。至六十里宝。复前
行至琉璃城。龙王与明月珠。有八十里宝。龙王遂发愿
言。后得道时。愿我为弟子。净意供养。过于今日。令长得
智慧。大意受珠而去。欲还本国。经历海中。诸海神王。因
化作人。与大意相见。问言。闻卿得奇异之物。幸借视之。
大意舒手。示其四珠。海神便摇其手。使珠堕水。大意即
语海神言。我自勤苦。经涉险阻。得此珠来。汝反夺我。今
不相还。我当抒尽海水。海神知之。问言。卿志奇高。海深
醒世卷四目录(拈示神通。使人知修行利益)¶ 第 117b 页
三百三十六万由旬。其广无涯。柰何竭之。如日终不堕
地。如大风不可揽束。日尚可堕。风尚可揽。大海水不可
抒令竭也。大意笑言。我自念前后受身。生死坏败。积骨
过于须弥山。其血流过五河。尚欲断生死之根本。但此
小海。何不可抒。我昔供养诸佛。誓愿勇决。所向无难。当
移须弥山。竭大海水。终不退意。便一心以器抒海水。精
诚之意。四天王来助大意抒水。三分巳二。于是海中诸
神。皆大振怖。共言今不还珠。非小故也。水尽泥出。坏我
宫室。海神于是便出众宝。以与大意。大意不取。但愿得
我珠。海神便出珠还之。大意得珠。还其本国。恣意大施
自后境界。无复饥寒穷乏。

** 求忍部

智度论云。有大力毒龙。以眼视人。弱者即死。以气嘘人。
强者亦死。时龙受一日戒出家。入林树间。思惟坐久。疲
懈而睡。龙法眠时。形状如蛇。七宝杂色。猎者见之。惊喜
言曰。以此希有难得之皮。献上国王以为船饰不亦宜
乎。便以杖案其头。刀剥其皮。龙自念言。我力能倾国土。
此一小物。岂能困我。我今以持戒故。不计此身。当从佛
语自忍。闭目不视。闭气不喘。怜悯此人。为持戒故。一心
受剥。不生悔意。既以失皮。赤肉在地。时日大热。宛转土
中。欲趣大水。见诸小虫。来食其身。为持戒故。不复敢动。
自思惟言。我身以施诸虫。为佛道故。今巳肉施。以克其
身。后以法施。以益其心。身乾命终。即生忉利天上。畜生
尚能坚持禁戒。至死不犯。况复于人。宁容故犯。

** 济难部
** 感应缘(三验)

唐贞观年中。有河东董雄。为大理寺丞。少来信敬。蔬食
十年。至十四年中。为坐李仙童事。侍御韦琮。鞫问甚急。
醒世卷四目录(拈示神通。使人知修行利益)¶ 第 117c 页
因禁数十人大理丞李敬玄。司直王欣。雄与同屋囚锁。
专念普门品。日得三千遍。夜坐诵经。锁忽自解落地。雄
告守者。监察御史张守一以火烛之。见锁不开而相离
甚怪。又重锁纸封书上而去。雄如常诵经。五更中。锁又
解落有声。雄又告李敬玄视之。封题如故而锁自相离。
敬玄素不信佛法。其妻诵经。常谓曰。何为胡人所媚。而
读此书耶。及见雄此事。乃深悟不信之咎。方知佛为大
圣也。王欣亦诵八菩萨名。满三万遍。昼锁解落。视之如
雄。台中内外皆异其事。不久俱免。

唐终南山悟真寺释法诚。俗姓樊雍州万年县人。幼小
出家。止蓝田王效寺。常诵法华。用为恒式法华三昧。翘
心奉行。澡浴中表。温恭朝夕。梦感普贤。劝书大教。诚曰。
大乘也。即重嚫匠工。令书八部。般若。香台。宝轴。庄严成
就。又于寺南横岭。造华严堂。烟山阐谷。列栋开甍。前对
重峦。右临斜谷。吐纳云雾。下瞰雷霆。实奇观也。诚每烧
香供养。在其案前。点墨之间。剋心钻注。时感异鸟。形色
希世。飞入堂中。徘徊鼓舞。下至经案。复上香炉。摄静住
看。自然驯扰。贞观初年。复画千佛。鸟又飞来。登上匠背
营斋供庆。又自写法华经。正当露地。因事他行。忘收举。
忽属洪雨。滂注沟涧。走往看之。案独乾燥。馀并波流。又
青泥坊侧。有古佛龛。周氏瘗藏。诚夜梦其处。大有尊形。
既寤往开。恰获龛像。至贞观十四年夏末。忽感馀疾。顾
侍人曰。吾闻诸行无常。生灭不住。九品往生。此言验矣。
今有童子相迎。久在门外。吾今去世。尔等好住。佛有正
戒。无得有亏。言巳。光明照于楹内。又闻异香苾芬。但端
坐俨思。不觉其神巳逝。

唐武德时。河东有练行尼法信。常诵法华经。访工书者
醒世卷四目录(拈示神通。使人知修行利益)¶ 第 118a 页
一人。数倍酬直。特为净室。令写此经。一起一落。然香熏
衣。仍于写经之室。凿壁通外。加一竹筒。令写经人每欲
出息。轻含竹筒。吐气壁外。写经七卷。八年乃毕。供养殷
重。尽其恭敬。龙门僧法端。常集大众讲法华经。以此尼
经本精定。遣人请之。尼固辞不与。端责让之。尼不得巳
付端。及开读。惟见黄纸。了无文字。更开馀卷。悉皆如此。
端等惭惧。即送还尼。尼悲泣受。以香水洗函沐浴顶戴。
绕佛行道。于七日七夜不暂休息。既而开视。文字如故。

* 神异篇
** 觔通部

如大方等大集念佛三昧经云。大目连答阿难言。忆念
我昔。取此三千大千世界。悉内口中。其时众生。无一念
惊觉往来想。复念我昔在世尊前。作师子吼。能以须弥
内于口中。能过一劫。若减一劫。如是为常。复念往昔。至
于东方。住彼等三千世界。有一大城。名曰宝门。于彼有
六万亿千家。我于彼中。一一皆现巳身而为说法。安住
正法。尔时阿难念言。我昔取一袈裟。投置地上。时大目
连。第一上座。威神如是。既不能取。乃至不能举令离地。
云何手擎。阿难又念。我昔居世尊前。作师子吼。时诸外
道。欲共我较隐身说法。惟除世尊一切知见大力菩萨。
自外所有声闻弟子。乃至外道而问我隐没身时。住在
何处。终不能知我身所在。尔时大迦叶荅阿难言。我念
一时在世尊前。作师子吼。于此三千大千世界。须弥诸
山之属。以口一吹。能令破散。乃至无有。如微尘许。其有
众生住彼山者。不令损害。亦无觉知。如是诸山皆灭。我
又一时。于大千世界。一切大海河池诸水。乃至无量那
由他百千水聚。以口一吹。皆令乾渴。而彼众生不知不
觉。我又一时在大众前。作师子吼。于三千大千世界之
醒世卷四目录(拈示神通。使人知修行利益)¶ 第 118b 页
内。以口一吹。即令大火炽然遍满。犹如劫烧。终不使损
一众生。尔时弥勒文殊诸大菩萨等。闻大迦叶作师子
吼。便化华聚。若须弥山。乃至再三散迦叶上。复化作大
七宝盖。住虚空中。覆大迦叶顶。并覆一切声闻大众。尔
时富楼那答阿难言。我念昔时。有诸众生。应以通化者。
便为彼取三千大千世界。以手摩之。开示彼等。当尔之
时。无一众生有惊怖想。唯彼众生有应与化者。乃见我
手摩此世界。又我能取三千世界。以手回转。不以为难。
又我能于世尊前。以一指节。取此三千世界。一切水聚。
皆令入我手指节间。无一众生有损减想。我又一时于
初夜中。以净天眼。观此大千世界。所有无量众生疑。惑
不出是定。皆为除疑。令彼众生。各作斯念。我蒙尊者独
住我前。为我宣说。随机获益。无有滞碍。尔时罗睺罗答
阿难曰。我念往昔。以此三千大千世界。诸山之类。皆纳
一毛孔中。我身如本众生不异。我又一时取此大千世
界。所有大海河池水类。悉入毛孔。我身无损。众生无碍。
一切水聚。各皆如本。我又一时此处入禅。即于东北至
一佛界。佛号难胜。现身礼敬巳。即还此界。求栴檀香。还
持供佛。香气遍满。皆作无量种种变化。尔时须菩提答
阿难言。我念一时。入于三昧。此大千世界。弘广若斯。置
一毛端。往来旋转。如陶家轮。当尔之时。无一众生。有惊
惧心。亦不觉知巳之何处。我又往昔于如来前。作师子
吼。白言世尊。如此大千世界。我能以口微气一吹。皆令
散灭。其中众生。不惊不迫。无往来想。复于佛前。能以大
千世界所有众生。皆悉安置一指节端。上至有顶。还来
本处。令彼众生。无往返想。又念一时宴坐三昧见十方
诸佛。无量无边。百千世界。各有六万诸佛。昔所未见。今
醒世卷四目录(拈示神通。使人知修行利益)¶ 第 118c 页
皆见知以是定心。复发神力。至须弥顶。天帝释边。撮取
一掬栴檀木香。往彼无量诸世界中供养。向时尔许如
来。彼界众生。皆悉明了。见我住是阎浮供养承事。

** 降邪部

如阿育王经云。昔阿恕伽王。深信三宝。供养佛法。众僧。
诸婆罗门外道等。皆生嫉妒。共相集聚。拣选宿旧。取五
百人。皆诵四韦陀典。天文地理。无不博达。共集议言。阿
恕伽王。一切尽供养剃发头秃人。我等宿旧。未曾被问。
当设何方便使彼意回。有一善祝婆罗门。语诸婆罗门
言诸贤但从我后。却后七日。我当以祝力作魔醯首罗
身。飞行到王宫门。汝等皆当步从我后。能使其大作供
养。到七日时。善祝飞到王宫。诸婆罗门。亦皆侍从。遣人
白王言。虚空中。有魔醯首罗将四百九十九婆罗门。从
空来下。今在门外。欲得见王。阿恕伽王。唤使来前。坐于
西厢床上。王言欲何所须。答言须饮食。即敕厨中。擎五
百案饮食著前。魔醯首罗等。皆手推言。我从生巳来。未
曾食如此食。阿恕伽王答曰。先不约敕。不知当食何食。
魔醯首罗等。皆同声言。我之所食。食剃头秃人。阿恕伽
王即敕一臣。汝往到鸡头末寺。语尊者耶奢。王宫内有
五百婆罗门。一自称言魔醯首罗。不知为是人。为是恶
罗刹。请问所以。愿阿阇黎来。为我驱遣使去。所使之人。
是邪见婆罗门弟子。作是言。正欲得汝沙门作食。上座
耶奢。即语维那。鸣椎集僧。起辞众僧言。我年巳老。众僧
安隐护持佛法。听我使去。第二上座言。上座不应去。我
身无所堪。惟我应去。第三者言。第二上座不应去。还应
我去。如是展转。乃至沙弥十六万八千僧中。其最下头
七岁沙弥。起至众僧中。长跪合掌而作是言。一切大僧。
醒世卷四目录(拈示神通。使人知修行利益)¶ 第 119a 页
不足扰动。我既幼小。不能堪任护持。佛法惟愿一去。上
座耶奢。极大欢喜。手摩沙弥头。言汝合去。使人先往。阿
恕伽言。颇有来者不。使人答言。更相推致。令最下沙弥
来。王即出门迎坐。此沙弥著御座上。诸婆罗门皆大瞋
恚。阿恕伽王大不识别。我等宿德。尚不起迎。为此小儿
而自出迎。沙弥问言。何以见唤。王时答言。此魔醯首罗。
欲得阿阇梨作食。沙弥言。我年幼小。朝来未食。王先施
我食。然后我当与彼令食。王即敕厨宰。擎食来与食。一
案都尽。如是擎五百案。食皆未足。王复敕厨家言。所有
馀食尽持擎来。与沙弥得食。忽尔都尽。问言足不。答言
犹未足。王言一切饮食悉尽。更无有食。沙弥言。撮下头
婆罗门将来。我欲食之。即时啖尽。如是悉食四百九十
九婆罗门皆尽。惟有魔醯首罗。极大惊怖。飞向空中欲
去。沙弥即时座上举手。从虚空中撮头来啖。王即时惊
怕。沙弥知王心念。即与王言。王是佛法檀越。终无损减。
慎莫惊怕。王能共至鸡头末寺不。王言。阿阇梨。将我上
天入地。皆当随从。沙弥即时共王到寺。王见沙弥朝所
食之食。诸众僧等。皆分共食。所食五百婆罗门。皆剃除
发须。被著法衣在诸众僧下行末坐。最初食者。最在上
座。魔醯首罗。最在行末。五百人见王。沙弥。极生惭愧。我
等犹如鹤尾。俟于炉炭。犹如蚊子。与金翅鸟角飞。犹如
小兔。与狮子王争威。如此不自度量。生惭愧巳。得须陀
洹道。

** 胎孕部

分别功德经云。昔有长者。名曰善施。家有未出嫁女。在
家向火。暖气入身。遂便有躯。父母惊怪。请其由状。其女
实对不知所以。父母重问。加诸杖楚。其辞不改。遂上闻
醒世卷四目录(拈示神通。使人知修行利益)¶ 第 119b 页
王。王复诘责。辞亦不异。许之以死。女即称怨曰。天下乃
有如是无道之王。枉杀无辜。王即检保。语其父母。我欲
取之。母曰随意。王即内之宫中。随时瞻养。日月遂满。产
得一男。端正殊妙。年遂长大。出家得道。聪明博达。精进
不久。得阿罗汉道。还度父母。又譬喻经云。昔有夫妻二
人。无子。祠祀天神以求系胤。神即许之。遂便怀妊。生四
种物。一者栴檀斗盛米。二者甘露瓶。三者宝囊。四者七
节神杖。其人叹曰。吾求儿子。更生馀物。便到神所。重求
所愿。神即语言。汝欲得子。何物称益。答曰子当使令。给
养吾等。神云。食此米升。用之无尽。甘露蜜瓶。食之无减。
而消百病。珍宝之囊。用之无损。七节神杖。以备凶暴。儿
子岂能办此。其人大喜还家。试验如言不虚。遂成大富。
国王闻之。即遣众兵欲往攻夺。其人擎杖飞游击敌。众
悉退散。

** 杂异部

譬喻经云王舍城东南嵎。有一汪水。城内沟渎。污秽屎
尿。尽趣其中。臭不可近。有一大虫。在江水内身长数丈。
无有手足。而宛转低昂。戏江水中。观者数千。阿难往观。
虫即跳踉波浪动涌具以启佛。佛与诸比丘共诣池所
佛言。昔维卫佛泥洹塔寺有五百比丘。经过寺中。寺主
见大欢喜。请留供养。三月后。五百商人。入海采宝。还过
塔寺。见五百比丘。精勤行道。并各发心。当设薄供。各舍
一珠。得五百摩尼珠。以寄寺主。供僧比丘。后生不善心。
图欲独取。不为供众。众僧问言。前贾客施珠。应当设供。
寺主言是施我耳。若欲夺我。粪可施汝。若不时去。劓汝
手足投于粪坑。众悯其痴。默然各去。又智度论云。佛在
世时。有人远行。独宿空舍。夜中有鬼。担一死人。来著其
醒世卷四目录(拈示神通。使人知修行利益)¶ 第 119c 页
前。复有一鬼逐来瞋骂。云死人我物。汝忽担来。先鬼言
是我物。我自持来。后鬼言是死人实我担来。二鬼各捉
一手一足争之。前鬼言。此间有人可问。后鬼即问是死
人谁担来。是人思惟。此二鬼力大。若实不实。俱不免死。
便语言。前鬼担来者是。后鬼大瞋。捉其人手捩出著地。
前鬼悯之。急取死人一臂附之。如是两臂两脚头胁。举
身皆易。于是二鬼共食所易人身。拭口而去。其人思惟。
我父母生身。眼见二鬼食尽。今我此身悉是他空。我今
定有身耶为无身耶。行到佛塔。问诸比丘。广说上事。诸
比丘言。从本巳来。恒自无我。但以四大和合。故计为我
身。如汝本身与本无异。诸比丘度之为道。得阿罗汉果。
又华严经云。大海中有四宝珠。一切众宝皆从之生。若
无此四珠。一切宝渐就灭尽。诸小龙神。不能得见。惟婆
伽罗龙王。密置深宝藏中。此深宝藏有四种名。一名众
宝积聚。二名无尽宝藏。三名远炽然。四名一切庄严聚。
又大海之中。有四炽然光明大宝。一名日藏光明大宝。
二名离润光明大宝。三名火珠光明大宝。四名究竟无
馀光明大宝。若大海中无此四宝。四天下金刚围山。乃
至非想非非想处皆悉漂没。日藏光明能变海水为酪
离润光明。能变海酪为酥。火珠光明。能然海酥。究竟无
馀光明。能然海酥永尽无馀。

** 感应缘(五验)

晋沙门耆域者。天竺人也。自西域浮海而来。将游关洛。
达旧襄阳。欲寄载船北渡。船人见梵沙门衣服敝陋。轻
而不载。比船达北岸。耆域亦上。举船皆惊。域前行。有两
虎迎之。弭耳掉尾。域手摩其顶。虎便入草。于是南北岸。
奔往请问。域无所应答。及去有数百人追之。见域徐行。
醒世卷四目录(拈示神通。使人知修行利益)¶ 第 120a 页
而众走犹不及。惠帝末。域至洛阳。洛阳道士往礼。域不
为起。译语讥其服章。曰。汝曹分流佛法。不以真诚。但为
浮华求供养耳。见洛阳官曰。忉利天宫。彷佛似此。当以
道力成就。而生死力为之。不亦勤苦乎。尚方中。有一人
废病数年垂死。域往视之。谓曰。何以堕落。生此忧苦。下
病人于地。卧单席上。以应器置腹上。纻布覆之。梵呗三
偈。梵咒数千语。寻有臭气满屋。域令人举布。见应器中
如污泥者。病人遂瘥。长沙太守滕永文。先颇精进。时在
洛阳两脚风挛经年。域为咒。应时得申。满水寺中。有思
惟树先枯死域向之咒。旬日树还生茂。时寺中有竺法
行。善谈论。时以比乐令。见域稽首曰。巳见得道证。愿当
禀法。域曰。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度世去。法行曰。
得道者当授所未闻。斯言八岁沙弥亦以之诵。非所望
于得道者。域笑曰。如子之言。八岁而致诵。百岁不能行
人皆知敬得道者。不知行之即是得。京师贵贱赠遗衣
物。以数千亿万。悉受之临去封而留之。惟作幡八百枚。
以骆驼负之。先遣随佑客西归天竺。域发送者数千人。
于洛阳寺中中食讫。取道。有人于是日发长安来。见域
在长安寺中。又域所遣佑客及骆驼达燉煌河上。逢佑
客弟于天竺来云。近燉煌寺中。见域弟子漯登者云。于
流沙北。逢域。言语款曲。计其旬。又域发洛阳时也。而其
所行盖巳万里。

隋终南山梗梓谷释普安。姓郭氏。雍州北泾阳人也。仪
轨行法。独处林野。专崇禅思。常读华严。手不释卷。遵修
苦行。亡身为物。常游山野。用施禽兽。虎豹虽来。臭而不
食。值周废教。恒共硕德三十馀僧。避地终南。行乞资给。
皆获免难。时于子午虎林雨谷合涧之侧。凿龛结庵。初
醒世卷四目录(拈示神通。使人知修行利益)¶ 第 120b 页
住龛时。上有大石正当其上。恐落掘出。逐峻崩下。安默
念曰。愿移馀处。莫碎龛窟。石遂送避馀所。大众共怪安
曰是华严经力也。后于龛东石壁涧左。有索陀者。川乡
巨害。纵横非一。阴疾安德。恒思诛殄。与伴三人。持弓挟
刃。攘臂放箭。箭不离弦。手张不息。怒眼舌噤。立住经宿
声相通振。远近云会乡人稽首归诚请救。安曰素了不
知。岂非华严力也。若欲除免但令忏悔。如语教之。方蒙
解难。又龛西魏村张晖者。以盗为业。夜往安所私取佛
油瓮受五斗。背负而去。既至院门。迷昏失性。若有所缚。
不能得动。眷属乡村。同来为谢。安曰余不知也。盖华严
力也。语令忏悔得脱。有龛南张乡者。来盗安钱。袖中持
去。既达家内写而不出。口噤无言。即寻归忏。服过而去。
又有程郭村程晖和者。颇怀信向。恒来安所。听受法要。
因患身死。巳经两宿。缠尸于地。伺欲棺敛。安时先往鄠
县。返还在道。行达西南之德行寺。东去晖村五里。遥唤
程晖和。田人告曰。和久死矣。安寻至村。厉声大唤。和遂
动身。傍亲乃割所缠绳令断。安入其庭。又大唤之。和即
忽起。匍匐就安。安令屏除棺器。覆一筥笭。以当佛坐。令
和绕旋寻服如故。安愈风声。摇逸。道俗崇向。

隋东都宝扬场释法安。姓彭鸦孤人。少出家太白山。九
陇精舍。慕禅为业。粗食敝衣。到开皇中。来至江都。王闻
召入。相见如素。王所游履必赍随从。及驾幸泰山。时遇
渴乏。四顾惟岩。无由致水。安以刀刺石引水。崩注用给。
王大嗟之。问何力致。答王力使尔。及从王入碛。达于泥
海中。应遭变怪。皆预避之。无得损败。与王入谷。见一僧
著敝衣。乘白驴而来。王问何人安曰斯朗公来迎引也。
及至寺中。又见一神。状甚伟大。王又问之。答曰此太白
醒世卷四目录(拈示神通。使人知修行利益)¶ 第 120c 页
山神。从王者也。春秋八十有八将终。告帝曰。安亡后百
日。火起宫内。须慎之。及至寒食油沸上焚。夜中门闭。三
院宫人。一时焚死。每呈所表。各获灵徵。

唐兖州邹县人姓张。曾任县尉。贞观十六年。欲诣京赴
选。途经太山。因而谒庙。庙中府君。及夫人。并诸子等。皆
现形像。张时遍礼拜讫。至于第四子傍。见其仪容秀美。
张咒曰。但得四郎交游。诗赋举措。一生分毕。何用仕宦。
及行数里。忽有数十马。挥鞭而至。从者云是四郎。四郎
曰。向见兄垂殷。故来仰谒。因而言曰。兄欲选。今岁不能
得官复恐前途将有灾难。不复须去也。张不从。执别而
去。行经一百里。张及同伴夜行。被贼劫掠。装具并尽。张
遂咒曰。四郎岂不相助。有顷四郎车骑毕至。即令左右
追补。其贼颠仆迷惑。却来本所。四郎命人决杖数十。其
贼髀膊皆烂。巳而别去。四郎指一大树。兄还之日。于此
相呼。是年张果不得官。归至本期处大呼四郎。俄而即
至。乃引张云。相随过宅即有飞楼绮观。架迥陵虚。𥏭雉
参差。非常壮丽。侍卫严峻。有同王者所居。张既入中。四
郎云。须参府君。始可安坐。乃引入十馀重门。至大堂下
谒拜。见府君非常伟绝府君命侍宜曰。汝乃能与我儿
交游深为善道。宜停一二日宴聚。随便好去。即令引出
别馆。盛设珍羞。海陆毕备。丝竹奏乐。歌吹盈耳。经一宿。
张至明且。游戏庭序。窥一院。正见其妻。于众官前。著枷
而立。张还堂中。意甚不悦。四郎问其故。张具言之。四郎
大惊云。不知嫂来此也。即日往造诸司法所。其类乃有
数十人见四郎来。咸走下阶。并足而立。以手招一司法
近前。具言此事。司法曰须白录事知。遂召录事。录事回
司法断云。此妇女堪别案内。常有写经持斋功德。不合
醒世卷四目录(拈示神通。使人知修行利益)¶ 第 121a 页
即死遂放令归。张与四郎涕泣而别。四郎嘱云。惟作功
德可以益寿。张乘本马其妻从四郎借马。与之同归。妻
虽精魄。事同平素。行欲至家。去舍可百步许忽不见。张
大怖惧。走至家中。即逢儿女号哭。又知巳殡。张即呼儿
女急往发之。开棺见妻忽起即坐。辴然笑曰。为忆儿女。
勿怪先行。于是即稣。

述异记曰。南康雩都县。沿江三里。名梦口。有穴状如石
室。常有神鸡。色如好金。出此穴中。奋翼回翔。长鸣响彻。
见之辄飞入穴中。因号此石为金鸡石。昔有人乘舟。至
此崖数里。有一人通身黄衣。担两笼黄瓜求寄载之。黄
衣人乞食。船主与之。食讫船至崖下。船主乞瓜。此人不
与。仍唾盘上。径上崖。直入石中。船主初甚忿之。见其入
石。始知神异。取向食器视之。见盘上悉是黄金。吴录曰。
日南北景县。有火鼠。取毛为布。烧之而精。名火浣布。搜
神记曰。昆崙之墟。有灾火之山。山上有鸟兽草木。皆生
于灾火之中。故有火浣布。非此山草木之皮。则兽之毛
也。魏文帝时。西域使人献火浣布袈裟。即是明验。

* 感通篇
** 述意

大唐沙门玄奘法师。以贞观三年季春。吊影单身西寻
圣迹历雪山。诸蕃梵国。具观佛法。又过雪山。达印度。经
十年后。返从葱岭南。雪山北。东归于阗娄兰等。凡经一
百五十馀国。至贞观十九年冬初。方达京师。奉诏译经。
兼敕令撰出西域行传一十二卷。

** 圣迹部

西域传云。奘师发迹长安。渐至高昌。从高昌给乘传。送
至瞿萨旦那国东境。即汉史所谓于阗国也。东二百馀
里。有婫摩城。中有栴檀立像。高二丈馀。极多灵异光明。
醒世卷四目录(拈示神通。使人知修行利益)¶ 第 121b 页
其像本在憍赏弥国。是邬陀衍那王所造。陵空至此。时
王都域西。百六十里。路中大碛。有鼠形大如猬毛金银
色。昔北兵来寇。王祈鼠灵。乃夜齧人马兵箭断坏。自然
走退。都城西。五百许寺。有浮图。高百馀丈。多现光相。王
感舍利数百粒。都城西南。十馀里。有瞿室棱伽山有寺
像现光明。佛曾游此。为天人说法。山岩石室。有一罗汉。
入灭心定。待弥勒佛。其国南界。接东女国。又从国城西。
越山谷行。八百馀里。至斫句迦国。国南有山立多罗汉
塔。松林茂盛。石室深净。有三罗汉。现入灭定。须发恒长。
僧常剃之。其五印度僧。有证果者。多止此室。又从国西
北。上大沙岭。度徙多河。行五百里。至祛沙国。从此南行。
五百里。至乌铩国。都城西。二百馀里。至大山岭。上有塔。
相传崖崩中。有比丘冥目而坐。形甚伟大。须发下垂。覆
于肩面。国王以酥灌之。击楗椎此比丘高视曰。我师迦
叶波佛在耶。答曰。无。巳入涅槃。又问释迦佛出世耶。告
曰巳灭度矣。即升空化火焚身。又西南。逾大葱岭。八百
馀里。至朅盘陀国。其国东南。有大石室二口。各一罗汉
入灭定。又越三国。行四千馀里。至达摩铁悉帝国。都城
寺内。有石像。上悬金铜圆盖众宝饰之人有旋绕。盖亦
随转。人止。便止。四周石壁。莫测其然。自高昌至于铁门
凡经一十六国。其铁门者即是汉之西屏。铁门之关。南
出斯门千馀里。东据葱岭西接波斯南大雪山北据铁
门。缚刍大河中境。西流博叉河。其境自分为二十国。又
愿北下。从呾蜜国越十三国至缚喝国土地华慱。时俗
号为小王舍城。国近叶护南衙也。王都城外。西南寺中。
有佛澡罐可容升许。杂色炫曜。金石难名。又有佛牙。长
寸馀。广八九分。色黄白而光净。王城西北。五十里。有提
醒世卷四目录(拈示神通。使人知修行利益)¶ 第 121c 页
谓城。王城正北四十馀里。有波利城。各有浮图。高三丈
许。各表灵迹。又度两国。东南入大雪山。至梵衍那国。度
大雪山东寺。有佛齿。又有金轮王齿。又有商诺迦缚婆。
(即商那和修)大阿罗汉铁钵可受九升。并九条僧伽胝。绛赤
色。草皮之所绩成。阿难当度时。变为法服。受具巳后。又
变为九条。其齿钵等并用金缄之。又东入雪山。逾黑岭
至伽毕试国。东三里山下。有大寺佛院。东门南。大神王
像右足下。有大宝藏。寺北岭上。有数石室。亦多藏宝。宝
西三里。大岭上。有观自在像。城东南。四十馀里。曷逻怙
罗寺。浮图高百馀丈。王都城西北。二百馀里。大雪山顶。
有龙池。山下为龙立寺。塔中有佛骨。肉舍利升馀。有时
烟起。如火猛焰。渐灭之时。方见舍利。状如白珠。绕柱入
云。还下塔中。又此东南。往古王寺。有佛顶骨。一片广二
寸馀。色黄白。发孔分明。至大唐龙翔元年春初。使人王
玄策。从西国将来宫内供养。又此寺有神发。青色螺旋
右萦。引长丈馀。又西南古王妃寺。金铜浮图。高百馀尺。
舍利升馀。每十五夜。旋光绕盘。晓入塔中。城西南北罗
婆路山顶盘石上有塔。高百馀丈。舍利升馀。山北岩泉
是佛受山神饭巳。漱口嚼杨枝。因成茂林。寺号杨枝。又
从龙池东六百馀里。越雪山度黑岭至北印度界。巳前
并是北地名为边国。又东行至滥波国。即是印度之北
境。三垂大海。地形南狭。如月上弦。川平广衍。周万九千
里。七十馀国。依一王命。又东行百馀里。逾大岭大河。至
那伽罗曷国。属北印度。名花氏城。城东二里。有石塔。高
三百丈。编石峙起。雕镂非常。此即昔时值燃灯佛授记。
献鹿皮衣。发布掩泥之地。此无忧王建此石塔。每于斋
日。天辄雨华。又城内大塔高三丈馀。云从空而来。既非
醒世卷四目录(拈示神通。使人知修行利益)¶ 第 122a 页
人工。实多灵异。城西南十馀里有塔。是佛自中印度凌
空来降迹处。次东有塔。是昔值燃灯佛买华处。又城东
二十馀里。小石岭上有塔高二百馀尺。东岸石壁大洞
穴。是龙王所居。塔外方石。有佛足迹。轮相发光。窟西北
隅塔者。佛经行处。又侧有发爪塔。窟西石上。有濯袈裟
文。又东三十馀里。有醯罗城。中有重阁。上安佛顶骨。又
有佛髑髅。状如荷叶。有佛眼睛。大如李许。清白映彻。以
宝函盛缄封。有佛大衣。细氎黄色。有佛锡杖。白铁作环。
栴檀为笴。斯五圣迹。又东南山谷。行五百里。至健陀逻
国属北印度。有大胁尊者。造毗婆沙处。又有菩萨舍千
眼处。又有佛化鬼子母处。又有商莫迦菩萨(即睒子)被王
射处。又有弹多落迦(即檀特山)山岭上。是苏达拿栖隐之所。
又此城北。越山行六百馀里。至乌伏那国。此北印度之
正国也。王都城东五里。有大塔。佛昔作忍仙为羯利王
支解之处。又有佛昔闻法。析骨写经处。又有昔尸毗迦
王割身代鸽处。又有佛昔为慈力王。剌血饮五药叉处。
又大寺中。有刻木梅呾丽耶(旧云弥勒)菩萨像。金色晃朗。高
百馀尺。是末田底迦阿罗汉所造。罗汉以神通力。引匠
升。睹史多。天三返观相乃成。又隔一国渡河。至呾叉始
罗国。属北印度。王都城西北。七十里。有两山间。塔高百
馀尺。佛昔说慈氏兴世四大藏者此地出一。又有衣罗
钵。龙王听经之池。月光抉日之地。又有萨埵王子。舍身
饲虎处。以竹自刺血啖兽地。及草木。今犹绛色。又有佛
化药叉。不食肉处。又隔二国。东南登山。乘铁桥千馀里。
至迦湿弥罗国。属北印度。国内有四浮图。各有舍利。佛
灭度后。四百年。有胁尊者年八十。方出家。证无学果。将
五百罗汉。来此造邬波弟。铄释素呾缆藏(旧云优婆提舍论)
醒世卷四目录(拈示神通。使人知修行利益)¶ 第 122b 页
造毗柰耶。毗婆沙论次造阿毗达摩论。此三论。各有十
万颂。凡有六百六十万言。备释三藏。兼有佛牙。又有观
自在菩萨立像。又隔三国东行至那仆底国。属北印度。
都城东南。五百馀里。至暗林寺。周二十馀里。佛舍利塔。
数百千区。并石室等。有贤劫千佛。立此说法。释迦灭后。
三百年。迦多衍那(旧名迦栴延)于此造大智论。寺塔高二十
馀丈。有四佛行坐迹处。又隔四国。东行至秣兔罗国。属
中印度王都城内。有三塔四佛遗迹甚多。及舍利子。没
特伽罗子(即目连)。满慈子(即富婆那)。优婆釐(即优婆离)。阿难陀。罗怙
罗。曼殊室利等诸塔。又隔一国。东北四百馀里。至窣禄
勒那国。属中印度。东境临殑伽河(即恒河)。北接大山。城东
南阎牟那河。河西大寺。东门外塔。佛曾于此说法度人。
其侧有佛发爪塔。阎牟河东。八百馀里。至殑伽源。广三
四里。东南入海。广十馀里。水色沧浪。味甘砂细。随水而
流。俗谓福水。又隔六国。于此东南。行至劫比他国。属中
印度。中有天祠十所。皆作天像。谓诸众生。从天根生也。
王都城东二十馀里。大寺侧大垣内。有天帝释。为佛造
三道宝阶。中皆附黄金。左以水晶。右用白银。佛从逝多
(即祗陀林)。升天至善法堂。为母三月说法下降处。又有佛
澡浴处。又其侧。佛经行石基。长五十步。高七尺。足可覆
处。皆是莲花文。又基左右小塔。梵王所造。次前是莲花
尼。化为轮王先见佛处。有苏部底(即须菩提)。宴坐石室。知诸
法空此先见吾法身也。又从此北行二百馀里。至羯若
鞠阇国。是中印度。曲女城也。都城西。近殑伽河。长二十
馀里。广四五里。即统五印度之都王也。又城东南。百馀
里。有塔佛曾七日说法处。中有舍利。时放光明。其侧有
佛行坐迹。寺北四里。临殑伽河有塔。佛曾说法。五百饿
醒世卷四目录(拈示神通。使人知修行利益)¶ 第 122c 页
鬼解悟生天。又至阿输陀国。属中印度。都城北五里。殑
伽河岸。大寺中塔。佛为天人三月于此说法。次西五里
有佛发爪塔。城西南五里大庵。是阿僧伽菩萨。夜升天
宫。于弥勒所。受瑜伽庄严大乘经论及中边论等。为众
说之林。又隔二国。东南行至钵罗伽耶国。属中印度。又
有提婆菩萨作广百论处。城中有天祠堂前大树。枝叶
蒙密。有食人鬼依之。左右遗骸为𧂐。城东十馀里。王豪
诸贵。诸有舍施。号为大施场。场东合流口。日数人自溺
而死。彼族名天生所也。又从此西南大林野。行五百馀
里至憍偿弥国。属中印度。王城内故宫大精舍。高六十
尺。刻檀佛像。上悬石盖。即邬陀衍那王所造。又从此北
行。一百八十里。至鞞索伽国。属中印度。王城南有寺塔。
高二十馀丈。佛曾于此六年说法。其侧有奇树。高七十
丈。春冬不改。是佛净齿木叶。侧有四佛行坐迹。又从此
东北五百里。至宝罗伐悉底国。属中印度(即舍卫国)。城南六
里许。有逝多林。是给孤园太子所造寺也。又南有大坑。
是瞿伽离比丘。毁佛。生身陷处。又南八百步大深坑。是
战遮婆罗门女。毁谤佛。生身陷处。又东百馀步大深坑
是调达欲毒佛生身陷处。寺东七十步有精舍。名曰影
覆。高六十尺。中有东面坐像。与外道论处。次东天祠。量
同精舍。初日影西。不蔽佛舍晓日荫东遂覆天祠又东
四里火涸池。是毗卢释迦王(即琉璃王)。陷入地处。又东南行
五百里至劫比罗伐窣堵国。属中印度(即迦毗罗国)城南有
塔。是太子捔力。掷象越城堕地为大坑处。其侧有精舍。
作太子像。及受业处。其傍有精舍。是妃寝处。作耶输陀
罗。并罗怙罗像。又城东南隅精舍中。作太子乘白马凌
空踰城处。四城门各有精舍。作老病死沙门像。城南五
醒世卷四目录(拈示神通。使人知修行利益)¶ 第 123a 页
十里故城中塔。是人寿六万岁时。迦罗迦村。驮佛本生
城。又东北三十馀里。故城中塔。是人寿四万岁时。迦诺
迦牟尼佛本生城。无忧王为建立石柱。铭记之。城东北
四十里。有太子生树下塔。城南尼拘律树塔。是佛初来
见父王处。城南门外塔。是太子兄弟捔射处。东南三十
馀里。是太子射矢没地。因涌泉流。又从此东行二百馀
里。荒村中。至䕄摩国。属中印度。城东南有佛塔。是太子
至此解宝衣中末尼珠。付阐铎迦。还父王处。其侧塔者。
剃发处。又西南塔。高百馀丈。佛成道巳。初转法轮处。其
侧三塔。即昔三佛行坐处。傍有诸佛塔。是五百独觉。入
灭度处。又侧一塔。是慈氏菩萨。受记处。又西一塔。是佛
过去。为护明菩萨。迦叶波佛。授今佛成道处。寺西有清
池。周三百步。佛昔盥浴。次西小池。佛尝涤器处。次北小
池。佛尝浣衣处。又东北度殑伽河。行一百五十馀里。至
吠舍釐国。属中印度。都城西北六里。有寺塔。是说维摩
经处。又东是舍利子证果塔寺。东北四里许有塔是维
摩故宅基。尚多灵神。于大唐显庆年中。敕赐卫长史王
玄策。因向印度过净明宅。以笏量基。止有十笏。故号方
丈之室也。次后一塔。是佛景后观城邑处。次是庵罗女
以园施佛处。其侧一塔。是佛三告阿难涅槃处。又侧一
塔。是千子见父母处。即贤劫千佛也。城东南十五里大
塔。是七百贤圣重结集处。殑伽河南北岸。各有一塔。是
阿难陀分身与二国处。又隔一国西北行一千五百里。
入山谷至尼波罗国。属北印度。都城东南不远。有水火
村。东一里许。有阿耆波沴水。周二十步。早涝湛然。不流
常沸。家火投之。遍池火起。烟焰数尺。以水洒火。火更增
炽。碎土以投。亦即然尽无间。投者并成灰烬。架釜水上。
醒世卷四目录(拈示神通。使人知修行利益)¶ 第 123b 页
煮食立熟。此是火龙所护。城南十馀里。孤山特秀。寺居
重叠。状若云霞。又从南行百五十里。度殑伽河。至摩揭
陀国。属中印度。王舍城山北。东二百四十里。临殑伽河
故宫北。石柱高数丈。昔无忧王作地狱处。石柱南有大
塔。即八万四千之一塔也。安佛舍利一升。时有光瑞。其
侧精舍中有大石。是佛欲涅槃。北趣拘尸南顾摩揭。故
蹈石上之双足迹。长尺八寸。广六寸。轮相华文。十指各
异。贞观二十三年。有使图写迹来。佛自东北岗上顶。欲
入金刚定。振地摇山。神惧告佛。又至西南半崖中面间
坐石地山又震。净居天告曰。此西南十五里。近苦行处。
毕钵罗树下。金刚座处。是菩提座。三世诸佛咸此成正
觉。佛方就之。仍为石室。龙留影也。世称名地。其菩提树。
周垣砖垒以崇固之。奇树名花连阴列植。正门东开。对
尼连河。南门接大花池。西阨险固。北门通大寺。其院内
圣迹。诸塔列。多树垣。正中金刚座。上者贤劫初成。与大
地俱大千界中。下极金轮。上至地际。金刚所成。周百馀
步。千佛同座。入金刚定证道之处。又依王玄策行传云。
西国瑞象无穷。且录摩诃菩提树像云。昔师子国王。名
尸迷祛拔摩。遣二比丘来诣此寺。礼菩提树。金刚座讫。
此等不安置。其二比丘乃还本国。王问比丘。往彼礼拜
圣所。灵瑞云何。比丘报云。阎浮大地无安身处。王闻此
语遂多与珠宝。使送与此国。又金刚座上尊像。元造之
时。有一外客。来告大众云。我闻募好工匠造像。我巧能
作此像。大众语云。所须何物。其人云惟须香及水。及料
灯油。芠料既足。语寺僧云。吾须闭门营造。限至六月。慎
莫开门。亦不劳饮食。其人一入即不重出。唯少四日。不
满六月。大众评议见疑。遂开塔门。乃不见匠人。其像巳
醒世卷四目录(拈示神通。使人知修行利益)¶ 第 123c 页
成。惟右妳上。有少许未竟。一切道族规模图写。圣变难
定。王使至彼。请诸僧众。及此诸使人。至诚殷请。累日行
道忏悔。方得图画。彷佛周尽。直为此像。出其经本。向有
十卷将传此地。其匠宋法智等。巧穷圣容。图写圣颜。来
到京都。道族兢模。又依王玄策传云。此汉使奉敕。往摩
伽陀国。摩诃菩提寺立碑。至贞观十九年。二月十一日。
于菩提树下塔西建立。

* 住持篇
** 说听部

为利养五欲名闻。而说经者。事同贸易速灭正法。故云
栴檀贸易凡木。如我弟子。为供养故。向诸白衣。演说经
法。白衣情逸。不喜听闻。白衣处高。比丘在下。徒以种种
饮食而供给之。又云以金贸易鋀石。鋀石譬色声香味
触。金譬于戒。我诸弟子。以色因缘。破所受戒。又云以银
贸易白银。银喻十善。镴喻十恶。我诸弟子。放舍十善。行
十恶法。又云以绢贸易氀褐。氀褐喻无惭愧。绢喻惭愧。
我诸弟子。放舍惭愧。习无惭愧。又云以甘露贸易毒药。
毒药喻种种供养。甘露喻诸无漏法。我诸弟子。为利养
故。向诸白衣自誉赞言。那得无漏。(四卷末)
醒世卷四目录(拈示神通。使人知修行利益)¶ 第 124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