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录-清-徐昌治醒世卷三目录(缕指敬信。使人知方便法门)¶

醒世卷三目录(缕指敬信。使人知方便法门)¶ 第 102b 页

* 醒世卷三目录(缕指敬信。使人知方便法门)


* 敬佛篇

* 念佛 观佛(感应缘(十一验))
* 弥陀部(业因 感应缘(二验))
* 弥勒部(受戒 感应缘(一验))
* 普贤部(感应缘(一验))
* 观音部(感应缘(五验))
* 敬法篇(听法 求法 法师)

* 谤罪部(感应缘(十验))
* 敬僧篇(引證)

* 敬益部(感应缘(二验))
* 致敬篇

* 功能部(感应缘(一验))
* 归信篇

*  小乘 大乘(感应缘(二验))
* 士女篇(观导)
* 入道篇(引證)
* 惭愧篇(引證)









醒世卷三目录(缕指敬信。使人知方便法门)¶ 第 102c 页
醒世录卷三
武原居士徐昌治觐周 编辑
古金粟住持行元百痴 校阅

* 敬佛篇
** 念佛部

观佛三昧经云。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真金色。光
明无量。时座下有五百释子。以罪障故见佛色身。犹如
灰色。嬴婆罗门见巳号哭。自拔头发。举手投地。鼻中血
出。佛安慰曰。汝弗号哭。吾为汝说。过去有佛。名毗婆尸。
入涅槃后。于像法中。有一长者名日月德。有五百弟子。
聪明多智。无不贯练。其父长者。信敬三宝。尝为诸子说
佛法义。诸子邪见。都无信心。后时诸子同遇重病。父到
儿前。泣泪合掌。语诸子言。汝等邪见。不信佛法。今无常
刀。割切汝身。为何所怙。有佛毗婆尸。汝可称名。诸子闻
巳。敬父言故。称南无佛。复教称法。及称僧。称巳命终。由
称佛故生四天王天。天上寿尽。以前邪见。还堕地狱。狱
卒罗刹。以热铁叉。刺坏其眼。受是苦时。忆父教称念佛
因缘。从地狱出。来生人中贫穷下贱。后式佛出亦得值
遇。但闻佛名。不睹佛形。后随叶佛。拘楼秦佛。拘那含佛。
迦叶佛。亦皆闻名。不见其形。以闻如是六佛名故。今得
同生释种我身端严。如阎浮金。汝见灰色。嬴婆罗门。皆
由前世邪见故尔。汝今忏悔。见佛金色。如须弥山。见巳
白佛。我今见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量光明。

** 观佛部

又观佛三昧经云。昔过去久远无量世时。有佛出世。号
宝威德上王。时有比丘。与九弟子。往诸佛塔。礼拜佛像。
见一宝像。严显可观。谛视赞叹。后时命终。悉生东方。宝
威德上王佛国。大莲华中。结跏趺坐。忽然化生。从此巳
醒世卷三目录(缕指敬信。使人知方便法门)¶ 第 103a 页
后。恒得值佛。于诸佛所。净修梵行。得念佛三昧海。得三
昧巳。佛为授记。于十方面。各得成佛。又过去久远。有佛
出世。号曰空王。入涅槃后。有四比丘。同学习佛正法。烦
恼覆心。不能坚持佛法。当堕恶道。空中有声。语比丘言。
空王如来。虽复涅槃。汝所犯无救。汝等今可入塔观像。
与佛在世时。等无有异。闻空中声巳。入塔观像。念言如
来在世。光明色身。与此何异。佛大人相。愿除我罪。作是
语巳。五体投地。忏悔诸罪。后八十亿阿僧祗劫。不堕恶
道。生生尝见十方诸佛。于诸佛所。受持甚深念佛三昧
得悉成佛。又迦叶经云。昔过去久远阿僧祗劫。有佛出
世。号曰光明。入涅槃后。有一国王子。名大精进。年始十
六。婆罗门种。端正无比。有一比丘。于白氎上。画佛形像。
持与精进。精进出家。持像入山。在画像前。结跏趺坐。一
心谛观此画像。不异如来。一切诸法亦复如是。经于日
夜。成就五通。具足无量。得普光三昧。具大光明。以净天
眼见于东方阿僧祗佛。以净天耳闻佛所说。悉能听受。
一切诸天散花供养从山而出。来至村落。为人说法。二
万众生。发菩提心无量阿僧祗人。住于声闻缘觉功德。
父母亲属住不退无上菩提。

*** 感应缘(十验)

西晋悯帝。建兴元年吴郡吴县。松江沪渎口渔者遥见
海中。有二人现。浮游水上。渔人疑为海神。延巫祝。备牲
牢以迎之。风涛弥盛。有奉佛居士朱膺。闻之叹曰。将非
大觉之垂降乎。乃洁斋共东灵寺帛尼。及信佛者数人。
至渎口稽首迎之。风波遂静。浮江二人。随潮入浦。渐近
渐明。乃知石像将欲奉接。人力未展。聊试擎之。飘然而
起。便舆还通玄寺。看像背铭。一名维卫。二名迦叶。
醒世卷三目录(缕指敬信。使人知方便法门)¶ 第 103b 页

东晋成帝。咸和年中丹阳尹高悝。往还市阙。每张候桥
浦。有异光现。乃使寻之。获金像一躯。西域古制。足跌并
阙。悝下车载像。至长干巷口。牛不复行。悝止御者。任牛
所往。遂径赴长干寺。因安置之。像于中宵放金光。岁馀。
临海县渔人。张系世于海上。见铜莲华跌。丹光游泛。乃
驰舟接取。送安像足。恰然符合。久之。有西域五僧。振锡
诣悝云。昔游天竺。得阿育王像。至邺遭乱。藏于河滨。王
路既通。寻觅失所。近感梦云。吾出江东。为高悝所得。在
阿育王寺。故远来相投。欲一礼拜。悝引至寺。五僧见像。
歔欷涕泣。像为放光。

东晋周󰃗。义兴阳羡人。晋平西将军处之第二子也。位
至吴兴太守。家世奉佛。其女尤精进。家僮捕渔。忽见金
光溢川。映流而上。当即下网。得一金像。高三尺许。形相
严明。浮水而住。牵排不动。驰往白󰃗。󰃗告女。乃以人船
送女往迎。手挽即得上船。在家供养。女夕梦佛左膝痛。
觉看像膝。果有穿处。便截金钗以补之。󰃗女后适张澄。
将像自随。及病卒。内外咸见紫云下迎。上升虚空。

东晋名臣陶侃。字士行。建旟南海。有渔人每夕见海滨
光。因以白侃。遣寻俄见金像。凌波而趣船侧。检其铭勒
乃阿育王所造文殊师利菩萨也。昔传云。育王既统此
洲。学鬼王制狱。酷毒尤甚。文殊现处镬中。火炽水清。生
青莲华。王心感悟。即日毁狱。造八万四千塔建立形像。
此其一也。初侃未能深信因果。既嘉此瑞。遂大尊重。乃
送武昌寒溪寺。沙门慧远。敬服威仪。迎入庐岫。随末贼
发众僧四散。有一老僧。依瑞像住。于时贼寇扰江州。执
僧索金。僧曰无可得。乃以火炙。僧曰徒受炙死。秽臭伽
蓝。何如寺外。贼将出欲煞。僧曰行年七十。不负佛教。待
醒世卷三目录(缕指敬信。使人知方便法门)¶ 第 103c 页
正念巳。申颈时。可下刀。贼然之。见申颈受刀。即便下斫。
刀反刺贼心。刃出于背。群贼奔怕。东走至远师墓。于时
天气清朗。忽有云如盖。雷电四绕。遂震霹。贼死六人。由
是贼徒不敢入山。

魏天平中。定州募士孙敬德。防于北陲。造观音金像。年
满将还。尝如礼事。后为劫贼引。禁于京狱。不胜拷掠。遂
妄承罪。并断死刑。明旦行决。其夜礼拜忏悔。泪下如雨。
少时依稀如梦。见一沙门。教诵观世音救生经。经有佛
名令诵千遍。得度苦难。敬德欻觉。起坐缘之。了无参错。
比至平明。巳满九百。有司执缚向市。且行且诵临欲加
刑。诵满千遍。执刀下斫。刀折三段。不损皮肉。易刀又斫。
凡经三换。刀折如初。监当官人。莫不惊异。具状闻奏。丞
相高欢表请其事。遂得免死。敕写此经传之。所谓高王
观世音是也。敬德放还。设斋报愿。出行访像。乃见项上
有三刀痕。

宋元嘉中。江陵支江张妹僧定。幼而奉法。志欲出家。尝
供养小形金像。而父母逼嫁。见誓志不行。遂密许邴氏。
及羔雁既至。女悲呼不就。烧香伏地取死。此像遂放金
光。弥晃一村。父兄惊其通感。止不嫁之。张邴二门。因大
敬信僧定。令之出家。宋丞相南郡王镇陜。乃以其居建
精舍。

齐徐州刺史王仲德。于彭城宋王寺。造丈八金像。相好
严华。时流汗。则难起。郡人常以候之。齐建元初。像复流
汗。其冬魏寇淮上。时兖州数郡。起义南附。鸠略甚众。亦
驱迫沙门。助其战守。魏军屠其营垒。悉欲夷灭。表奏魏
台。诬以助乱。须及斩决。时像大汗。殿地流湿。魏徐州刺
史梁王。奉法勤勤。至寺亲使人以巾帛拭。随出不巳。至
醒世卷三目录(缕指敬信。使人知方便法门)¶ 第 104a 页
数十人。交手兢拭。犹不能止。王乃烧香拜礼。执巾咒曰。
众僧无罪。誓自营护。必不罗祸。若幽城有感。当随拭即
止。言巳自拭。果应手而燥。王具事奏闻。下诏原宥。

梁祖武帝。以天鉴元年。正月八日。梦檀像入国。因遣决
胜将军郝骞谢文华等。八十人。往达祈请。舍卫王曰。此
中天正像。不可适边。乃令三十二匠。更剋紫檀人图一
相。卯时运手。至午便就。相好具足。而像顶放光。降微细
雨并有异香普为众生利益。骞等负像。行数万里。备历
艰关。又度大海。冒涉风波。随浪至山。粮食又尽。所将人
众。及传送者。身多亡殁。逢诸猛兽一心念佛。乃闻像后
有钟声。岩侧有僧端坐树下。骞登负像。下置其前。僧起
礼像。骞等礼僧。僧授澡灌令食。并得饱满。僧曰。此像名
三藐三佛陀。金毗罗王。自从至彼。大作佛事。语顷失之。
至天鉴十年。四月五日。骞等达于杨都。帝与百僚。徒行
四十里。迎还太极殿。建斋度人。大赦断煞。但是弓刀槊
等。并作莲花塔头。帝由此蔬食绝欲。

隋开皇中。蒋州兴皇寺佛殿被焚。当阳丈六金铜大像。
并二菩萨。正当栋下。于时焰火大盛。众人拱手。嗟悼大
像融灭。忽见欻起。移南一步。栋梁摧下。像得全形。四面
砖木炭等。皆去像身五六尺许。虽被火焚而金色不变。
大众咸骇。今移在白马寺。鸟雀无践。至唐永徽二年。盗
者欲利像铜乃锯窗棂断。将欲拔出。遂被压腕。求拔不
得脱。至晓僧问。盗者云。有一人著白衣。在堂内撮手。求
脱不得。

隋时凝观寺僧法庆。开皇三年造夹纻释迦立像。高丈
六。功未毕。庆遂卒。其日又有宝昌寺僧。大智。死经三日
而便苏活。遂向寺僧说云。于阎罗王前。见僧法庆。甚有
醒世卷三目录(缕指敬信。使人知方便法门)¶ 第 104b 页
忧色。少时之间。又见像来王前。王遽走下阶。合掌礼拜
此像像谓王曰。法庆造我。功未毕。柰何令死。王自顾问
一人曰。法庆合死未。答曰命未合终。而食料巳尽。王曰
可给荷叶。令终其福业也。大智甫说。令于凝观寺看之。
须臾之间。遂见法庆苏活。法庆苏后。尝食荷叶。以为隹
味。及啖馀食。终不得下。像成之后。数年乃卒。

唐乾封二年。西明寺道宣律师。在京师城南净业寺修
道。忽有一天来至问答。复有天来云。弟子迦叶佛时。生
在初天。在韦将军下。诸天贪欲所醉。弟子以宿愿力不
交天欲。清净梵行。偏敬毗尼。韦将军童真梵行不受天
欲。一王之下。有八将军。四王。三十二将。周四天下。往还
护助诸出家人。四天下中。北天一洲。少有佛法。馀三天
下。佛法大弘。然出家之人。多犯禁戒。少有如法。南方一
洲。虽多犯罪。化令从善。心易调伏。佛临涅槃。亲受付嘱。
并令守获。不使魔娆。又问今西京城西高四土台如何。
答云高四土台者。其本迦叶佛。于此第三会说法度人。
至穆王时。文殊目连来化。穆王从之。即列子所谓化人
者是也。秦穆公时。扶风获一石佛。穆公不识。弃马坊中。
秽污此像公染疾。梦游上帝。极被责疏。觉问侍臣由余。
便答云。臣闻周穆王时。有化人来此土。云是佛神。穆王
信之于终南山。造中天台。高千馀尺。又于苍颉台。造神
庙。公今所患。殆非佛为之耶。公闻大怖。语由余曰。吾近
获一石人。衣冠非今所制。弃之马坊。将非此是佛神耶。
由余闻往视之。对曰。此真佛神也。公取像澡浴。安清净
处。像遂放光。公大怖问由余。答曰。臣闻佛神清净。爱重
物命。所有供养烧香而巳。公遂于土台上。造重阁。高三
百尺。时人号之高四台。又问目连。舍利弗。佛在巳终。如
醒世卷三目录(缕指敬信。使人知方便法门)¶ 第 104c 页
何重见。答曰。同名六人。此目连。非大目连也。至宇文周
时。文殊师利。化为梵僧。来游此土。云欲礼拜迦叶佛说
法处。并往文殊所住之处。名清凉山。又问今五台山。中
台之东南三十里。见有大孚灵鹫寺。两台隔涧犹存。南
有华园。可二顷许。四时发彩。色类不同。四周树围。人移
华栽别处种植。皆悉不生。唯在园内。方得久荣。或云汉
明所立。或云魏孝文帝栽植。如何为实。答云。但是二帝
所作。昔周穆之时。巳有佛法。此山灵异。文殊所居。周穆
于中。造寺供养。及阿育王。亦依置塔。汉明之初。摩腾法
师。是阿罗汉。天眼亦见有塔。请帝立寺。其山形像。似灵
鹫。名曰大孚。孚者信也由帝深信佛法。立寺劝人。岂唯
五台独验。今终南。太白。太华。五岳名山。皆有圣人微应。
又问今凉州西。番和县。山裂像出。何代造耶。答云。迦叶
佛时。有利宾菩萨。见此山人。不信业报。以煞害为事。于
时菩萨劝化诸人。便欻回心。信敬于佛。所有煞具。变成
莲华。又问汉地所见诸瑞像。多传育王第四女所造。其
实云何。答曰。育王第四女。厥貌匪妍。久而未出。常恨其
丑。乃图佛形相。还如自身。成巳发愿。佛之相好。挺异于
人。如何同我之形仪也。以此苦邀。弥经年月。后感佛现
忽异本形。父具问之。述其所愿。今北山玉华。荆州长沙。
杨都高悝。及京城崇敬寺像。并是育王第四女造。又问
幽冥所感。俗中常有神去。形朽如何重来。或经七日多
日。如生不异。答曰。人禀七识识各有神心识为主。主虽
前去。馀神守护。不足怪也。如五戒中。一戒五神。五戒便
有二十五神。一戒破。五神去。馀者仍在。如大僧受戒。戒
有二百五十神亦戒。戒之中。感得二百五十防卫。比丘
若毁一重戒。但二百五十神去。馀者恒随。
醒世卷三目录(缕指敬信。使人知方便法门)¶ 第 105a 页

** 弥陀部
*** 业因

具引经论十说不同。或说一行而生净土。如涅槃经云。
有德国王。觉德比丘。为护法因缘。生不动国。又维摩经
云。直心是菩萨净土。或说二行而生净土。如梁摄论云。
出世善法者。无分别智。及后得智所生善根。为出世善
法。或说三行而生净土。又观经云。令未来一切凡夫。生
极乐国。当修三业。一孝养父母。事师。不煞。二受三归。具
足众戒。三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如是三事。是名净业。或
说四行。而生净土。如维摩经云。行四无量心是菩萨净
土或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谓布施爱语。利益同事。解脱
所摄。众生来生其国。或说五行而生净土。如净土论云。
一者礼拜。二者赞叹。三者作愿。四者观察。五者回向。或
说六行而生净土。如维摩经云。布施是菩萨净土。乃至
智慧是菩萨净土。或说七行而生净土。如维摩经云。布
以七净华。浴此无垢人。一者戒净。二者定净。三者见净。
四者度疑。五者道非道净。六者行净。七者行断智净。前
二是方便道。次三是见道。次一是修道。后一是无学道。
或说八行而生净土。如维摩经云。成就八法生于净土。
一饶益众生。代众生受诸苦恼。二所作功德。尽以施之。
三等心众生。谦下无碍。四于诸菩萨观之如佛。五所未
闻经。闻之不疑。六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七不嫉彼供。不
高巳利。八常省巳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或
说九行而生净土。如无量寿经云。略说三辈。广说九品。
或说十行而生净土。如维摩经云。十善是菩萨净土。又
弥勒发问经云。若欲乐生安养国者。当修十念。即得往
生。何等为十。一者于一切众生常生慈心。二者于一切
众生。不毁其行。三者于一切众生。深起悲心。除残害心。
醒世卷三目录(缕指敬信。使人知方便法门)¶ 第 105b 页
四者护法不惜身命。于一切法不生诽谤。五者于忍辱
中生决定心。六者深心清净。不染利养。七者发一切种
智心。日日常念。无有废忘。八者于一切众生。生尊重心。
除憍慢心。九者不生染著心。不生愦闹散乱心。十者常
念观佛。除去诸相。弥勒当知。如是十念。一一次第。相续
而起。不生彼国。无有是处。或说三十七品是菩萨净土。
如无量寿经云。发四十八大愿而生净土。

*** 感应缘(二验)

宋魏世子者。梁郡人也。奉法精进。儿子遵修唯妇迷闭
不信释教。元嘉初。女年十四。病死七日而苏。云可安施
高座。并无量寿经。世子即为具设经座。女先虽斋戒礼
拜。而未尝看经。即升座转读。声句清利。下启父言。儿死
便往无量寿国。见父兄及巳。三人池中。巳有芙蓉大华。
后当化生其中。唯母独无。不胜此苦。故归启报。语竟复
绝。母于是乃敬法。

隋时有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像。西域天竺之瑞像也。相
传云昔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往安乐界。请阿弥陀
佛。娑婆众生。愿生净土。无佛形像。愿力莫由。请垂降许。
佛寻影现。及菩萨还。其像巳至。一佛。五十菩萨。各坐莲
华。在树叶上。菩萨取叶。所在图写流布。

** 弥勒部
*** 受戒

若是居家白衣。未受戒者。先受翻邪三归。日别六时。随
时便受。显归三宝。自誓不回。必得上生。若出家五众。巳
受得戒。但依修行不须别受。

*** 感应缘(一验)

梁剡石城山。有释僧护。本会稽剡人也。少出家。便剋意
苦节。戒行严净。后居剡石城隐狱寺。寺北有青壁。直上
醒世卷三目录(缕指敬信。使人知方便法门)¶ 第 105c 页
数十馀丈。当中央。有如佛焰光之形。上有丛树。曲干垂
荫。护每经行至壁所。辄见光明焕炳。闻弦管歌赞之声。
于是擎炉发誓。愿博山镌造十丈石佛。以敬拟弥勒千
尺之容。初就彫剪。疏凿移年。仅成面璞。顷护遘疾临终。
誓第二身中剋果。后有沙门僧淑。纂袭遗功。而资力莫
由。未获成遂。至梁天监六年。有始丰令陆咸。夜宿剡溪。
值风雨晦冥。危惧假寐。忽梦见三道人来告云。若能治
剡县僧护所造石像。得成就者。必获平豫。咸还都经年。
稍忘前梦。后出门。乃见一僧云。听讲寄宿。自言去岁剡
溪。所嘱犹忆此不。咸倒屣咨访。追及百步。忽然不见豁
尔意解。具忆前梦。乃剡淡所见第三僧也。咸启建安王。
王即以上闻。敕遣僧佑律师。专任像事。舍金成造。初僧
佑未至一日。寺僧慧逵。梦见黑衣大神。翼从甚壮。立于
龛所。商略分数。至明旦佑律师至。其神应若此。

** 普贤部
*** 感应缘(一验)

宋沙门释道囧。扶风好畤人也。本姓马氏。学业淳粹。弱
龄有声。元嘉二年九月。在洛阳。为人作普贤斋。道俗四
十许人。巳经七日。正就中食。忽有一人。裤褶乘马。入至
堂前。下马礼佛。便见赤光。赫然竟天良久而灭。囧以七
年与同学来游京师。时司空何尚之。始搆南涧精舍。囧
寓居焉。夜中忽见四人。乘一新车。呼囧共载。道囧眼闭。
不觉升车。俄见一贵人。著帢被笺布单衣坐床。焘伞形
似华盖。卤簿从卫可数百人。悉服黄衣。见囧惊曰。行般
舟道人。精心远诣。祗欲知其处耳。何故将来。即遣人引
送。囧还至精舍门外。失所送人。门闭如故。扣唤久之。寺
内诸僧。咸惊相报。

** 观音部
*** 感应缘(五验)
醒世卷三目录(缕指敬信。使人知方便法门)¶ 第 106a 页

秦徐义者。高陆人也。少奉法。为符坚尚书坚末。兵革蜂
起。贼获义将加戮害。乃埋其两足。编发于树。夜中耑念
观世音。有顷得眠。梦神谓之曰。今事亟矣。何暇眠乎。义
便惊起。见守防之士。并疲而寝。乃试自奋动。手发既解。
足亦得脱。因而遁去百馀步。隐小丛草。便闻追者交驰。
火炬星陈。牙绕此丛。而竟无见者。

秦毕览东平人也。少奉法。随慕容垂北征陷敌。单马逃
窜。敌追骑将及。览至心诵念观世音。既得免脱。因入深
山。迷惑失道。又耑心归念。中夜见一道人法服持锡示
以途径。遂得还路安隐至家。

晋沙门竺法纯。山阴显义寺主也。晋元兴中。起寺行墙。
至兰上买材。路经湖道。材主是妇人。共至材所议价。遂
同船俱行。既入大湖。日暮暴风。波浪如山。纯船小水入。
命在瞬息。乃一心诵观世音经。俄有大舟泛流趣纯。疑
是神力。共渡乘之。而此小船应时即没。大舟随波鼓荡。
俄得达岸。

晋沙门释开逵。隆安二年。登垄采甘草。为羌所执。时年
大饥。羌置达栅中。将食之。先在栅者十有馀人。羌日夕
烹俎。唯逵尚存。逵被执。便潜诵观世音经。不懈乎心。及
明日当见啖。其晨始曙。忽有大虎。遥逼群羌。奋怒号吼。
羌各骇怖迸走。虎乃前啮栅。必谓见害。既栅穿而不入。
逵即穿栅逃走。遂得免脱。

魏末鲁郡释法力。精苦有志。勤营塔寺。欲于鲁郡立精
舍。而材不足。与沙弥明珍。往上谷乞麻一载。还行空泽
中。忽遇野火。车在下风。恐无得免。法力倦眠。比寤而火
势巳及。因举声称观。未遑称世音应声风转火焰寻灭
又有法智。本为白衣。独行大泽。猛火四面。一时同至。自
醒世卷三目录(缕指敬信。使人知方便法门)¶ 第 106b 页
知必死。乃合面于地。专称观世音怪无火烧。举头看之
一泽之草。纤毫并烬。唯智所伏。仅容身耳。因此感悟。舍
俗出家。

* 敬法篇
** 听法部

如付法藏经云。佛言一切众生。欲出三界生死大海。必
假法船。方得度脱。法为清凉。除烦恼热。法是妙药。能愈
结病。法是众生真善知识。作大利益。济诸苦恼。所以然
者一切众生。志性无定。随所染督。选善则善。近恶则恶。
若近恶友。便造恶业。流转生死。无有边际。若近善友。起
诸敬心。听受妙法。必能令离三途苦恼。由此功德。受最
胜乐。华氏国王。有一白象。能灭怨敌。若人犯罪。令象蹋
杀。后时象厩为火所烧。移象近寺。象闻比丘诵法句经
偈。便柔和起慈悲心。后付罪人。但以鼻嗅舌舐而去。都
不肯杀。王见斯巳。召诸臣共谋此事。智臣白王。此象近
寺。必闻妙法。今可移近屠肆处系。王用其言。象见屠杀。
恶心猛炽。残害更增。是以当知一切众生志性无定。畜
生尚尔闻法生慈见杀增害。况于人而不染习。是故智
者宜应觉知。见恶须弃。睹善宜近。勤听经法。又往昔有
婆罗门持人髑髅。其数甚多。诣华氏城中。遍行衒卖高
声骂言。若不就我买髑髅者。我当与作恶名闻也。尔时
城中诸优婆塞。闻畏毁谤。便将钱买。即以铜箸贯穿其
耳。若彻过者。便与多价。其中彻者。与价渐少。都不通者。
全不与直。婆罗门言。髑髅无异。何故与价差别不等。优
婆塞言。全彻过者。此人生时听受妙法。智慧高胜。相与
多价。其半彻者。虽听经法。未善分别。故与少直。全不通
者。此人往昔都不听法。故不与价。时优婆塞。持此髑髅
往至城外。起塔供养。命终之后。悉得生天。以是因缘。当
醒世卷三目录(缕指敬信。使人知方便法门)¶ 第 106c 页
知妙法有大功德。是故智者。欲得无上安隐快乐。应当
至心勤听经法。贤愚经云。昔佛在世时。舍卫国中。须达
长者。信敬佛法。为僧檀越。众僧所须。一切供给。须达家
内。有二鹦鹉。禀姓黠慧。解人言语。见比丘来。先告家内。
令出迎送。阿难后时。到长者家。见鸟聪黠。为说四谛苦
集灭道。门前有树。二鸟闻法。飞向树上。欢喜诵持。夜在
树宿。野狸所食。缘此善根。生四王天。如是七返。生六欲
天。自恣受乐。极天之寿。而无中夭。后时命终。来生人中。
出家修道。得辟支佛。一名昙摩。二名修昙摩。又佛在世
时。有一比丘。林中诵经。音声雅好。时有一鸟。在树而听。
时为猎师所射。命终。缘此善根。生忉利天。自识宿命。知
因比丘诵经听法。得生此中。即持天华。到比丘所。礼敬
问讯。以天香华。供养比丘。比丘具问。知其委曲。即命令
坐。为其说法。得须陀洹。既得果巳。还归天上。禽鸟听法
尚获福报无边。况于人信心听法宁无善报。

** 求法部

如杂宝藏经云。昔有一女人。聪明智慧。深信三宝。尝请
比丘。就舍供养。后时有一老比丘。次到其舍。年老根昧。
素无知晓。斋食讫巳。女人至心求请说法。敷坐头前。闭
目静坐。比丘自知不解说法。趁其泯眼。弃走还寺。然此
女人。至心思唯。有为之法无常苦空。不得自在深心观
察。即时获须陀洹果。既得果巳。向寺求觅。欲报其恩。然
此比丘。自审无知。倍生惭耻。转复藏避。而此女人。苦求
不巳。方自出现。女人见巳。具说蒙得道果因缘。赍供报
恩。老比丘闻。甚大惭愧。深自剋责。亦复获须陀洹果。是
故行者应当至心求法。若至心者。所求必获。涅槃经云。
佛言。我念过去作婆罗门。在雪山中。修菩萨行。时世无
醒世卷三目录(缕指敬信。使人知方便法门)¶ 第 107a 页
佛亦无经法。时天帝释观见菩萨独在山中。修诸苦行
即下试之。自变其身。作罗刹像。甚可怖畏。住菩萨前。口
说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菩萨闻偈。心生欢喜。即从
坐起。四向顾视。不见馀人。唯见罗刹。即便往问。大士何
处得此半偈。此半偈义。乃是三世诸佛正道。罗刹答言。
汝不须问。我不食来。巳经多日。处处求索。了不能得。饥
渴苦恼。心乱谬语。非我本心之所知也。菩萨复语。若能
为我说是偈竟。我当终身为汝弟子。罗刹答言。我今饥
逼。实不能说。菩萨复语。汝食何食。罗刹言。我所食者。唯
人暖肉。其所饮者唯人热血。菩萨闻巳。即语罗刹。但能
具足说是偈竟。我当以身奉施供养。罗刹言。谁当信汝。
为八字故弃所爱身菩萨答言。梵释四王。诸佛菩萨能
为我證。罗刹即说。生灭灭巳。寂灭为乐。说是偈巳。菩萨
深思。然后处处石壁道树书写此偈竟。上高树。投身而
下。未至地顷。时虚空中。出种种声。尔时罗刹还复释身。
接取菩萨。安置平地。忏悔辞谢。顶礼而去。缘为半偈。舍
身因缘。超十二劫。在弥勒前。成无上道。又佛言我念过
去无量无边那由他劫。此沙婆世界。有佛出世。号释迦
牟尼。为众生宣说大涅槃经。我于尔时。心中欢喜。即欲
供养。贫无财物。遂行卖身。路见一人答言。我家作业人
无堪者。吾有恶病。良医处药。应当日服人肉三两。卿若
能以身肉三两。日日见给。便当与汝金钱五枚。我时闻
巳欢喜相就。取钱往至佛所。礼巳奉献。然后诚心听受
是经。我时闇钝。唯受一偈。如来證涅槃。永断于生死。若
能至心求。常得无量乐。受是偈巳。至病人家。虽复日日
与肉三两。以念偈故不以为痛日日不废。足满一月。其
人病瘥。疮亦平复。我时见身具足平复。即发菩提愿。以
醒世卷三目录(缕指敬信。使人知方便法门)¶ 第 107b 页
是因缘。今得成佛。又福德三昧经云昔过去久远阿僧
祗劫。有一仙人。名曰最胜。住山林中。具五神通。常行慈
心。欲济众生。欲灭众生烦恼邪见。能生正见。便诣城邑
聚落处处。推求说法之师。时有天魔来语仙言。我今有
佛。所说一偈。汝今若能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拆骨为笔。
书写此偈。当为汝说。最胜仙人闻巳念言。我于无量百
千劫中。常以无事为他割截。受苦无量。都无利益。我今
当舍不坚之身易得妙法。欢喜踊跃。即以利刀。剥皮刺
血拆骨为众生故至诚不虚。馀方世界有大慈悲。能说
法者当现我前。说是语时。东方普无垢国。有佛号净明
王。忽住其前。放大光明。照最胜身。苦痛即除。平复如故。
佛即广为说集。一切福德三昧。最胜闻法。得无碍辩。得
辩才巳。为诸众生。广说妙法。令无量众生。住三乘道。经
千岁后。而乃命终。生净名王普无垢国。由敬法故。今得
成佛。

** 法师部

华严经云。譬如金翅鸟王。飞行虚空。安住虚空。以清净
眼观察大海龙王宫殿。奋勇猛力。以左右翅。博开海水。
悉令两辟。知龙男女有命尽者。而撮取之。如来应供等
正觉亦复如是安住无碍虚空之中。以清净眼观察法
界一切众生。若有善根巳成熟者。奋勇猛十力。止观两
翅。搏开生死大爱海水。除灭一切妄想颠倒。安立如来
无碍之行。

** 谤罪部

敬福经云。善男子。经生之法。不得颠倒。一字重点。五百
世中。堕迷惑道中。不闻正法。又大集经云。若有众生于
过去世。作诸恶业。或毁于法。或谤圣人于说法者。为作
醒世卷三目录(缕指敬信。使人知方便法门)¶ 第 107c 页
障碍或抄写经法。洗脱文字。或损坏他法。或闇藏他经。
由此业缘。今得盲报。又大般若经。佛言。诸善男子女人
等。书写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时。频申欠呿。无端戏笑。
互相轻凌。身心躁扰。文句倒错。迷惑义理。不得滋味。横
事欻起。书写不终。当知是为菩萨魔事。又大品经云。是
人毁呰三世诸佛。及一切智。起破法业。因缘集故。无量
百千万亿岁。堕大地狱中。是破法人辈。从一大地狱。至
一大地狱。如是遍十方狱。受无量苦。复至十方他国土。
生畜生中。受破法罪业苦。或得人身。生盲人家。生旃陀
罗家。生除厕担死人种种下贱家。若无眼。若一眼。若瞎
眼。无舌。无耳。无手。所生之处。无佛。无法。无佛弟子。何以
故。种破法。业积集厚故。又涅槃经云。若有不信是经典
者。现世当为无量病苦之所恼害。多为众生所见骂辱。
命终之后。人所轻贱。颜貌丑陋。资生艰难。常不供足。

** 感应缘(十验)

晋济阴丁承。字德慎。建安中为凝阴令。时北界居民。妇
诣外井汲水。有番人长鼻深目。左过井上。从妇人乞饮。
饮讫。忽然不见。妇则腹痛。有顷。率然起坐。梵语。索纸笔
作书。得笔便作胡书。横行。或如乙。或如巳。满五纸投著
地。教人读此书。邑中无能读者有一小儿。十馀岁。妇即
指此小儿能读。小儿得书。便梵语读之。观者惊愕。以白
德慎。德慎欲验其事。即遣吏赍书诣许下寺。以示旧番。
番大惊言。佛经中间亡失。道远忧不能得。虽口诵不具
足。此乃本书遂留写之。

晋周闵。汝南人也。晋护军将军。家世奉法。苏峻之乱。都
邑人士。皆东西波迁。闵家有大品一部。以半幅八丈素。
反覆书之。又有馀经数台。大品亦杂在其中。既当避难。
醒世卷三目录(缕指敬信。使人知方便法门)¶ 第 108a 页
单行不能尽持去。犹惜大品。不知在何台中仓卒应去。
不展寻搜。徘徊叹吒。不觉大品忽自出外。闵惊喜。

晋董吉者。于潜人也。奉法三世。至吉尤精进。恒斋戒。诵
首楞严经。村中有病。辄请吉读经。所救多愈。同县何晃
者。亦奉法士也。咸和中。得山毒之病。晃兄惶遽。驰往请
吉。董何二舍。相去七十里。复隔大溪。五月中大雨。晃兄
初渡时。水尚未至。吉与期投中食。比往而山水暴涨。不
复可涉。吉迟回叹息。坐岸良久。必欲赴期。乃恻然发心
自誓曰。吾救人苦。不计躯命。冀如来大士。当照乃诚。便
脱衣。以囊经戴置头上。径入水中。量其深浅。乃应至颈。
及吉渡。正著膝耳既得上岸。失囊经甚惋恨。进至晃家。
三礼忏悔。流涕自责。俛仰之间。便见经囊在高座上。吉
悲喜取看。浥浥如有湿气。开囊视经。尚燥如故。于是村
人一时奉法。

周祖灭法。经籍从灰。以后年中。忽见五六如茵大者。飞
上空中。飘飘上下。朝宰立望。不测是何。久乃翻下。视乃
是大品经之十三卷。

陈严恭。年弱冠。请于父母。愿得五万钱。往杨州市易。父
母从之。恭船载物。去杨州数十里。江中逢一船。载鼋将
诣市卖之。恭念鼋当死。因请赎之。谓鼋主曰。我正有五
万钱。愿以赎之。鼋主喜。取钱付鼋而去。恭尽以鼋放江
中。其鼋主别恭。行十馀里。船没而死。是日。恭父母在家。
昏时。有乌衣客五十人。诣门寄宿。并送钱五万。付恭父
母曰。公儿杨州附此钱归。愿依数受也。父怪愕恭死。因
审之。客曰儿无恙。但不须钱。故附归耳。恭父受之。后月
馀恭还家。父母大喜。既止而问附钱所由。恭答无之。父
母说客形状。及付钱月日。乃赎鼋之日。于是知五十客。
醒世卷三目录(缕指敬信。使人知方便法门)¶ 第 108b 页
皆所赎鼋也。父子惊叹。因共往杨州。起精舍。专写法华
经。庄严清净。杨州道俗。共相崇敬。号为严法华。

隋大业中。有客僧行至太山庙来寄宿。庙令曰。此别无
舍。唯神庑下可宿。然而比来寄宿者辄死。僧曰无苦也。
不得巳从之。为设床于庑下。僧至夜。端坐诵经。可一更。
闻屋中环佩声。须臾神出。为僧礼拜。僧曰闻此宿者多
死。岂檀越害之耶。愿见护之。神曰愿师无虑。僧因延坐
谈说。问曰闻世人传说云。太山治鬼宁有之耶。神曰有
之。岂欲见先亡乎。僧曰有两同学僧先死愿见之。神问
名。曰一人巳生人间。一人在狱。罪重不可唤来。若师就
见可也。僧因起出。不远而至一所。多见庙狱火烧。光焰
甚盛。神将僧入一院。遥见一人在火中。号呼不能言。形
变不复可识。而血肉焦臭。令人伤心。僧愁悯求出。俄而
至庙。又与神坐。因问欲救同学。有得理耶。神曰可得能
为写法华经者便免既而将曙。神辞僧入堂。旦而庙令
视其僧不死。怪异之。僧因为说。仍即为写法华经一部。
经既成。庄严毕。又将经就庙宿。其夜神出如初。告之曰。
师为写经。始书题目。彼巳脱免。

唐释遗俗者。游行醴泉山。诵法华数千遍。至贞观年。因
疾将终。告友人慧廓禅师曰。比虽诵经。意望有验。若生
善道。舌根不朽。可为埋之。十年发出。若舌朽灭。知诵无
功。若舌如初。为起一塔。生俗信敬。言讫而终。至十一年。
依言发之。身肉多尽。唯舌不朽。一县士女。皆共载仰。乃
函盛舌。而起塔于甘谷岸上。

唐贞观五年。有隆州巴西县令狐元轨者。信敬佛法。写
法华金刚般若涅槃等如法洁净。写了下袟。还岐州庄
所。经留在庄。并老子五千文。同在一处。忽为外火延烧。
醒世卷三目录(缕指敬信。使人知方便法门)¶ 第 108c 页
堂宇一时灰荡。轨令家人拨灰。其内诸经宛然如故演
色不改。唯箱袟成灰。又觅老子。便从火化。于时闻见之
者。莫不嗟异其金刚般若经一卷题焦黑访闻所由。乃
初题经时。有州官能书。其人杂食。行急不获洁净。直尔
立题便去。由是色焦。

显庆中平州有人。姓孙名寿。于海滨游猎。见野火焰炽。
草木荡尽。唯有一丛茂草。独不焚燎。疑此草中有兽。遂
以火烧之。竟不能著。寿甚怪之。遂入草间寻觅。乃见一
函金刚般若经其傍又见一死僧。颜色不变。

唐曹州济阴县西二十里村中有精舍。至龙朔二年冬
十月。野火暴起。非尝炽盛。及至精舍。踰越而过焉。比僧
房草舍焚燎总尽唯金刚般若经一卷俨然如旧。

* 敬僧篇
** 引證

普达王经云。时有夫延国王。号名普达。典领诸国四方
贡献。王身奉佛法。未尝偏枉。尝有慈心。悯伤愚民不知
三尊。每尝斋戒辄登高观烧香。还头著地。稽首为礼。国
中臣民怪王如此。共议言王处万民之尊。远近敬伏。发
言人从。何毁辱威仪。头面著地。群臣数数欲谏不敢。王
敕臣下。使严驾当行。王即与吏民数千人。始出宫未远。
忽见一道人。王便下车却盖。住其群从。头面著地。为道
人作礼。寻从而还。施设饮食。遂不成行。群臣于是谏言。
大王至尊。何宜于道路。为此乞丐道人。头面著地。天下
尊贵。唯有头面。加为国主。不与他同。王便敕臣下。令求
死人头及牛马猪羊头。于市卖之。牛马猪羊头等皆售。
但人头未售。王言贱贵卖之。辙使其售。如其不售。便以
丐人。如是历日。卖既不售。丐又不取。头皆膀胀。臭不可
近。王便大怒。语臣下言。卿曹前谏言。人头最贵。不可毁
醒世卷三目录(缕指敬信。使人知方便法门)¶ 第 109a 页
辱。今使卖六畜头皆售。人头何故丐人无取者。王即敕
臣下。严驾当出。到城外旷野泽中。王有所问。群臣人民
莫不振悚。王即告群臣言。卿宁识吾先君时。有小儿。常
执持盖者否。臣下对曰。实识有之。王言。今此小儿。何所
在。对曰。亡巳久远。乃历十七年。王言。此儿为人善恶何
如。对言。臣等常睹。其承事先王。斋戒恭肃。诚信自守。非
法不言。王告诸臣。今若见此儿在时所著衣服。宁识之
否。诸臣对曰。虽自久远。臣故识之。顾使从急还内藏。取
前亡儿衣来。须臾衣至。王曰此是不。对曰实是其衣。王
曰。今倘见其身。为识之不。臣下皆默然。良久曰。臣自弊
阇。卒睹不别。王始欲说本因。见道人来到王所。王大欢
喜。道人就坐。王叉手具白前缘。今故严出。欲示本末。愿
为国臣民。开导愚痴。令知真法。道人即为臣下说。欲知
王者。本是先王持盖小儿。常随先王。斋戒。一日不犯。还
生为王作子。令致尊贵。皆由宿行。臣下大小莫不佥然
曰。吾等幸遇道人。愿遂哀悯。乞为弟子。道人告曰。我师
号曰佛。具足相好。独步三界。教授不虚。佛今去此。乃六
千里。须臾语顷。道人飞到舍卫国。具以启佛。彼国人民。
甚可悯伤。今皆诚心。愿欲见佛。唯垂大慈。开示真道。佛
便许可。明日到夫延国。佛为王及臣民等说法。王闻佛
说即意解。得须陀洹。国中人民闻经。皆受五戒十善。

杂宝藏经云。月氏国王名旃檀罽尼吒。闻罽宾国。尊者
阿罗汉。字祗夜多。有大名称。思欲相见。即与诸臣往造
彼国。于其中路。心切生念言。吾今为王。王于天下。一切
人民。靡不敬伏。自非有德。何能任我供养。作是念巳。遂
便前进。彼国有人。告尊者言。月氏王。与诸群臣。从远来
相见。唯愿尊者。整衣服。共相待接。时尊者答言。我闻佛
醒世卷三目录(缕指敬信。使人知方便法门)¶ 第 109b 页
语。出家之人。道尊俗表。唯德是务。岂以服饰出迎接乎。
遂便静默。端坐不出。于是月氏王。至其住处。见尊者威
德。倍生敬信。即前稽首。却住一面。时尊者欲唾。月氏国
王不觉前进。授唾器。时尊者即语王言。贫道今者未堪
为王作福田也。胡为躬自枉屈神驾。时月氏王。深生惭
愧。我向者巳知。非神德何能尔也。即便为王略说教法。
言王来时道好。去如来时。王闻教巳。即便还国。至其中
路。群臣怨言。我等远从大王。往至彼国。竟无所闻。王言
向尊者为说法。来时道好。去如来时卿等不解此耶。以
我往昔。持戒布施。修造功德。以植王种。今享斯位。复修
积善。当来之世。必重受福。故诫我言如是。群臣闻巳。稽
首谢教。

** 敬益部

宝性论云。三宝有六义。故须敬也。一者希有义。如世宝
物。贫穷之人。所不能得。三宝如是。薄福众生。百年万世。
不能值遇。故名为宝。二者离垢义。如世真宝。体无瑕秽。
三宝如是。绝离诸漏。故名为宝。三者势力义。如世珍宝。
除贫去毒。有大势力。三宝如是。具不思议六神通力。故
说为宝。四者庄严义。如世珍宝。能严身首。令身姝好。三
宝如是。能严行人。清净身故。故说为宝。五者最胜义。如
世珍宝。譬诸物中胜。三宝如是。一切世中。最为殊胜。故
名为宝。六者不改义。如世真金烧打磨鍊。不能变改。三
宝如是。不为世间八法所改。故名为宝。又具六意。故须
敬也。一佛能诲示。法是良药。僧能传通。皆利益于我。报
恩故敬。二末代恶时。传法不易。请威加护。故须致敬。三
为物生信。禀承故敬。四示僧尼敬事仪式。五令乐供养。
法得久住。故敬。六为表胜相。故敬。
醒世卷三目录(缕指敬信。使人知方便法门)¶ 第 109c 页

** 感应缘(二验)

晋沙门释法安者。庐山僧远法师弟子也。义熙末。阳新
县。虎暴甚盛。县有大社。树下有筑神庙。左右民居。以百
数。遭虎死者。夕必一两。法安尝游其县。暮投此村。民以
惧虎。早闭门闾。且不识法安。不肯受之。法安遥之树下
坐禅。通夜向晓。有虎负人而至。投树之北。见安。如喜如
跳。伏安前。安为说法授戒。虎踞地不动。有顷而去。至旦。
村人追死者至树下。见安大惊。谓其神人。故虎不害。自
兹以后而虎患遂息。

晋太原初。有燉煌沙门竺昙猷。乞食坐禅。强志勤业。游
会稽剡县赤城山。有群虎来前。猷为说法。一虎独眠。乃
以如意杖打头。有十围蛇绕之。都无怖色。又山神舍宅
作寺。又往赤城山宴坐。此山与天台。瀑布四明。连属。父
老云。天台有圣寺。猷往寻之。石桥跨谷。青滑难度。横石
断路。无由得达。因宿桥首。闻彼行道唱萨声。便洁斋自
励。忽见横石涧开。猷便前度。具睹精舍。神僧烧香。

* 致敬篇
** 功能部

药王药上经云。释迦牟尼。告大众言。我昔无数劫时。于
妙光佛末法之中。出家学道。闻五十三佛名。闻巳合掌。
心生欢喜。复教他人。令得闻持。他人闻巳。展转相教。乃
至三千人。此三千人。异口同音。称诸佛名。一心敬礼。以
是因缘功德力故。即得超越无数亿劫生死之罪。其初
千人者。始从华光佛为首。下至毗舍浮佛。于庄严劫得
成佛道。即过去千佛是也。此中千佛者。始从拘楼孙佛
为首。下至楼至佛。于贤劫中。次第成佛。后千佛者。始从
日光佛为首。下至须弥相佛。于星宿劫中。当得成佛。现
在十方诸佛。善德如来等。亦得闻是五十三佛名故。于
醒世卷三目录(缕指敬信。使人知方便法门)¶ 第 110a 页
十方世界。各得成佛。

** 感应缘(一验)

唐左监门校尉李山龙。以武德中暴亡。而心上不冷如
掌许。家人未忍殡敛。至七日而苏。说云。当死时。被冥收
录。至一官曹。厅事甚宏壮广大。庭内有囚数千人。或枷
锁。或杻械。皆北面立满庭中。吏将山龙至厅下。天官坐
高床。侍卫如王者。山龙问吏此何官。吏曰是王也。山龙
前至阶下。王问汝生平作何福业。山龙对曰。乡人每设
斋讲。恒施物同之。王曰汝身作何善业。山龙曰诵法华
经两卷。王曰大善可升阶。既升厅上。东北间有一高座
如讲座者。王指座谓山龙曰。可升此座讲经。山龙奉命
至侧。王即起立曰。请法师升座。山龙升座讫。王乃向之
而坐。山龙开经曰。妙法莲华经序第一品。王曰请法师
止。山龙即止。下座复立阶下。顾庭内向囚巳尽。无一人
在者。王谓山龙曰。君诵经之福。非唯自利。乃令庭内众
囚皆以闻经获免。岂不善哉。今放君还去。山龙拜辞。行
数十步。王复呼还。谓吏曰。可将此人历观诸狱。吏即将
山龙东行百馀步。见一铁城。甚广大。上屋覆其城。城傍
多有小窗。或大如小盆。或如盂碗。见诸男女。从地飞入
窗中。即不复出。山龙怪问。吏曰。此诸人者。各随本业赴
狱受罪耳。山龙闻之悲惧。称南无佛。请吏求出。至院门。
见一大镬。火猛汤沸。傍有二人坐睡。山龙问之。二人曰。
我罪报入此镬汤。蒙贤者。称南无佛故。狱中诸罪人皆
得一日休息疲睡耳。山龙又称南无佛。吏谓山龙曰。王
放君去。可白王请抄。王命纸。书一行字。付吏曰。为取五
道等署。吏受命。将山龙更历两曹。皆取其官署。各书一
行付山龙。龙持出至门。有三人谓山龙曰。王放君去。可
醒世卷三目录(缕指敬信。使人知方便法门)¶ 第 110b 页
遗我等。山龙未言。吏谓山龙曰。王放君不由彼然三人
者。是前收录君使。一人是绳主。当以赤绳缚君者。一是
棒主。当以棒击君头者。一是袋主。当以袋吸君气者。见
君得还。故乞物耳。山龙惶惧谢三人曰。请至家备物。但
不知何处送之。三人曰。于水边。若树下烧之。山龙许诺。
吏送归家。见亲眷正哭。经营殡具。山龙入至尸傍即苏。
后日剪纸作钱帛。并酒食。自送于水边烧之。忽见三人
来谢。

* 归信篇
** 小乘部

如涅槃经佛言众生有二。一者有信。二者无信。有信之
人。则名可治。定得涅槃。疮疣无故。无信之人。名一阐提。
名不可治又杂阿含经。世尊为婆罗门说耕田偈云。信
心为种子。苦行为时雨。智慧为特轭。惭愧心为辕。正念
自守护。是则善御者。尔时婆罗门闻巳。发心出家。得阿
罗汉道。

** 大乘部

出生菩提心经云。尔时迦叶婆罗门白佛言。世尊。发菩
提心者。应摄几许福聚。尔时世尊。以偈说言。若此佛刹
诸众生。令住信心及持戒。如彼最上大福聚。不及道心
十六分。又涅槃经云。佛赞迦叶。若有众生。于熙连河沙
等诸佛。所发菩提心。乃能于恶世受持如是经典。不生
诽谤。善男子。若有能于一恒河沙等诸佛。世尊所发菩
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经爱乐是典。不能为
人分别广说。若有众生。于二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
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正解信乐受持读诵。亦
不能为他人广说。若有众生。于三恒河沙等佛所发菩
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写经
醒世卷三目录(缕指敬信。使人知方便法门)¶ 第 110c 页
卷。虽为他说未解深义。若有众生。于四恒河沙等佛所
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
写经卷。为他广说十六分中一分之义。虽复演说。亦不
具足。若有众生于五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
能于恶世中。不谤是经。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十六分中
八分之义。若有于六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
能于恶世中。不谤是经。受持读诵。为他广说十六分中
十二分义。若有众生。于七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
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为他广说十六
分中十四分义。若有众生于八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
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亦劝他人
令得书写。自能听受。复劝他人。令得听受。

** 感应缘(二验)

宋袁炳字叔焕。陈郡人也秦始末为临湘令。亡后积年。
友人司马逊。于时晓间如梦。见炳来陈叙阔别。讯问安
否。既而谓逊曰。如今所见善恶大科。略不异也。然杀生
故最为重禁。慎不可犯。

隋蜀部灌口山。竹林寺释道仙。本唐居国人。以游贾为
业往来吴蜀。集积珠宝。向直十万贯。后达梓州牛头山。
值僧说法。深悟财累。乃沉江顿舍。便投灌口山竹林寺
出家。结志不群。端坐静室。寂若虚空。时遭酷旱。百姓惶
忧。苗稼失色皆来请祈。仙即往龙穴。以杖叩门唤曰。众
生何为嗜眠。如语即寤。当时玄云四合。大雨普沾。隋蜀
王秀。作镇岷洛。寻遣追。不承命。王勃然动色。亲领兵仗。
往彼擒之。必若固违。可即加刃。仙闻兵至。傍若无人。被
僧伽梨巳。端坐禅诵。王达山足。忽降雨杂注。雹雪雷奔。
水涌须臾满川。军藏无计。并忧没命。事既窘迫。乃忏悔
醒世卷三目录(缕指敬信。使人知方便法门)¶ 第 111a 页
归依。遥礼仙德。垂云忽散。山路清夷。得达仙所。王躬尽
敬。一心归忏。仙为说法。重发信心。乃殷勤奉请。邀还成
都至静寺。举郭恭敬。号为仙阇梨。

* 士女篇
** 劝导

出家造恶极难。如陆地行船。在家起过即易。如海中泛
舟。又出家修道易为。在家修福甚难。是知生死易染。善
法难成。又贤愚经云。出家功德。其福甚多。若放男女奴
婢。若听人民。若自巳身。出家入道。功德无量。高于须弥。
深于巨海。广于虚空。佛在世时。王舍城中。有一长者。名
曰福增。年过百岁。家中大小。莫不厌贱。闻说出家功德
无量。即来佛所。求欲出家。值佛不在。即便往至舍利弗
所。舍利弗见老不度。如是五百大阿罗汉。皆悉不度。即
出寺门。住门闾上。发声大哭。世尊后至。种种慰喻。即告
目连。令其出家。目连即与出家授戒。复常为诸年少比
丘之所激切。便欲投河没水而死。目连观见。以神通力。
接置岸上。问知因缘。目连念言。此人不以死怖之。无由
得道。即令至心捉师衣角。飞腾空虚。到大海边。见一新
死端正女人。见有一虫。从其口出。还从鼻入。复从眼出。
从耳而入。目连观巳。舍之而去。弟子问言。是何女人。答
言。此是舍卫城中大萨薄妇。容貌端正。世间少双。其妇
常以三奇木头擎镜照面。自睹端正。便起憍慢。深自爱
著。夫甚敬爱。将共入海。海恶船破。没水而死。漂出岸上。
此萨薄妇。由自爱身。死后还生。在故身中。作此虫也。舍
虫身巳。堕大地狱。受苦无量。小复前行。见一女人。自身
负铜镬。枝镬著水。以火然沸。脱衣入镬。肉熟离骨。沸吹
骨出在外。风吹寻还成人。自取肉食。福增问师。是何女
人。其师答言。舍卫国中。有优婆夷。敬信三宝。请一比丘。
醒世卷三目录(缕指敬信。使人知方便法门)¶ 第 111b 页
一夏供养。在于陌头作房安置。自办种种香美饮食。遣
婢送之。婢至屏处。选好先食。馀与比丘。大家觉问。汝不
偷食不。婢答言不。比丘食讫。有残与我。我乃食之。若我
先食。使我世世自食身肉。以是因缘。先受华报。后堕地
狱。次小前行。见一肉树。多有诸虫。围唼其身。无有空处。
叫唤啼哭。如地狱声。弟子问师。是何树耶。目连答言。是
濑利吒。营事比丘。以自在故。费用僧物。华果饮食。送与
白衣。以是因缘受此华报。后堕地狱。唼树诸虫。即尔时
得物之人。次复前行。见一男子。兽头人身。诸恶鬼神。手
执弓弩。三只毒箭。镞皆火然。竞共射之。洞身焦然。福增
问师。此何人耶。目连答言。此人前身作大猎师。多害禽
兽。故受斯苦。于后命终。堕大地狱。次复前行。见一骨山。
其山高大。七百由旬。能障蔽日。使海阴黑。尔时目连于
此骨山。一大肋上。往来经行。弟子问师。是何骨山。师答
福增言。汝欲知者。此即是汝故身骨也。福增闻巳。心惊
毛竖。惶怖汗出。白言愿说本来因缘。目连告曰。生死轮
转。无有边际。造善恶业。终无朽败。必受其报。昔过去时。
此阎浮提。有一国王。名曰法增。好喜布施。持戒闻法。慈
悲众生。不伤物命。正法治国。满二十年。其间闲暇。共人
博戏。时有一人。犯法杀人。臣以白王。值王戏言。随国法
治。即依律断。杀人应死。寻即杀之。王戏罢巳。问诸臣言。
罪人何所。臣答杀竟。王闻是语。闷绝躄地。水洒乃苏。垂
泪而言。官臣妓女象马七珍悉皆住此。唯我一人。独入
地狱。我今杀人。当知便是旃陀罗王。即舍王位。入山自
守。其后命终。生大海中作摩竭鱼。其身长大七百由旬。
诸王大臣。自恃势力。枉剋百姓。杀戮无边。命终多堕摩
竭大鱼。多有诸虫唼食其身。身痒揩山。杀虫汗海。血流
醒世卷三目录(缕指敬信。使人知方便法门)¶ 第 111c 页
百里。鱼一眠时。经于百岁。饥渴吸水尔时适有五百贾
客。入海采宝。值鱼张口。一时同声称南无佛。鱼闻佛声。
闭口水停。贾人得活。鱼饥命终。生王舍城。作汝身也。鱼
死之后。夜叉罗刹。出置海岸。肉消骨在。作此骨山。法增
王者。汝身是也。缘杀人故。堕海作鱼。福增闻巳。深畏生
死。观见故身。解法无常。得阿罗汉果。

* 入道篇
** 引證

如杂宝藏经云。昔卢留城。有优陀羡王。聪明解达。饶大
智慧。有一夫人。名曰有相。端正少双。兼有德行。王甚爱
敬。时彼国法。诸为王者。不自弹琴。尔时夫人在于曲室。
共王欢戏。自恃王宠。遣王弹琴。自起为舞。初举乎时。王
素善相。睹见夫人。死相巳现。计其馀命。不过七日。王即
舍琴。惨然长叹。夫人白王。受王恩宠。敢于曲室。求王弹
琴。自起为舞。用为欢乐。有何不适。舍琴长叹。愿王告语。
王不肯答。慇勤不巳。王以实答。夫人闻之。甚怀忧惧。即
白王言。我闻石室比丘尼。若能信心。出家一日。必得生
天。我欲出家。愿王听许。王爱情重。语夫人言。至第六日。
当听汝去。汝有善心。求欲出家。若得生天。必来见我。我
乃听去。作是誓巳。夫人许可。至六日。便得出家。受八戒
斋。即于其日。饮石蜜浆。腹中绞结。至七日旦。即便命终。
乘是善缘。得生天上。忆本誓故。来诣王所。光明炽盛。遍
照王宫。时王问言是谁。答言我是王妇。有相夫人。王喜
白言。愿来就座。答言我今观王。臭秽叵近。但以先誓。故
来见王。王闻是巳。心开意解。而自叹言。今彼天者。本是
我妇。出家一日。便得生天。神志高远。而见鄙贱。我今何
故而不出家。我曾闻说天一爪甲。直一阎浮提地。我此
一国。有何可贪。作是语巳。舍位与子。出家修道。得阿(罗汉)
醒世卷三目录(缕指敬信。使人知方便法门)¶ 第 112a 页

又杂譬喻经云。昔者兄弟二人。居世富贵资财无量。志
念各异。兄好道义。弟爱家业。其弟见兄。不亲家业。追逐
沙门。听受佛经。家转贫困。财物日耗。恒嫌恨之。兄报曰。
五戒十善。供养三宝。以道化亲。不亦孝乎。其弟含恚。掉
头不信。兄见如是。更谓弟曰。卿贪家事。以财为贵。吾好
经道。以慧为珍。今欲舍家。归命福田。计人寄世。忽若飞
尘。无常卒至。为罪所缠。是故舍世。避危就安。弟见兄决
志道义。寂然无报。兄则去家而作沙门。夙夜精进。坐禅
思惟。行合经法。成道果證。弟贪家业。未曾为法。其后寿
终。堕于牛中。肥盛甚大。贾客买取。载盐贩之。往还数回。
牛遂󵉟顿。不能复前。转增困顿。躄卧不起。贾人挝打。摇
头才动。时兄游行遥见其弟便谓之曰。弟居田宅。今身
堕牛畜。即以威神。照示本命。即自识知。泪出自责。由行
不善。悭贪嫉妒。不信佛法。轻慢圣众。不依兄语。抵突自
用。故堕牛中。疲顿困劣。悔当何逮。兄知心念。怆然哀伤。
即为牛主说其本末。贾人闻之。便以施与。即将牛去。还
至寺中。使念三宝。饭食随时。其命终尽。得生忉利天。时
众贾客。各自念言。我等治生。不能施与。不识道义。死亦
恐然。便共出舍。捐其妻子。弃所珍玩。行作沙门。精进不
懈。皆亦得道。又付法藏经云。昔尊者罗汉阇夜多。将诸
弟子。诣德叉尸罗城。见一乌。欣然微笑。弟子白师。愿说
因缘。尊者答言彼乌者。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有佛出世。
号毗婆尸。我于尔时为长者子。欲得出家。父母不听。强
为聘妻。既得妻巳。复求出家。父母语我。若生一子。乃当
相放。后生一男。至年六岁。我复欲去。父母教儿。求抱我
脚。啼哭而言。父若舍我。谁见养活。先当杀儿。然后可去。
我时于子。起爱染心。即语子言。吾为汝故。不复出家。从
醒世卷三目录(缕指敬信。使人知方便法门)¶ 第 112b 页
是以来。九十一劫。流转五道。今以道眼。观见彼乌。乃是
前子。悯其愚痴。久处生死。是以微笑。以是因缘。若复有
人。障他出家。此人罪报。常在恶道。受极苦痛。无得解脱。
恶道罪毕。若生人中。双盲无目。是故智者。若见有人。欲
出家者。应勤方便劝令成就。又出家功德经云。昔佛在
世时。佛与阿难。入毗舍离城。时到乞食。有一王子。字鞞
罗羡那。与诸婇女。在高楼上。共相娱乐。佛闻乐音。语阿
难言。我知此人。却后七日必当命终。若不出家。或堕地
狱。阿难闻巳。即往教化劝其出家。王子闻劝。于六日中。
极意受乐至第七日。求佛出家。一日一夜。修持净戒。即
便命终。生四天王。满五百岁。后生忉利为帝释子。寿天
千岁。次生炎摩。复为王子。寿二千岁。后生兜率亦为王
子。寿四千岁。次生化乐。为天王子。寿八千岁。化乐寿尽。
复生第六他化自在。为天王子。万六千岁。于六欲天。往
来七返。而无中夭。一日出家。满二十劫。不堕恶道。常生
天上。受福自然。又杂宝藏经云。佛在迦毗罗卫国。入城
乞食。到难陀舍。会值难陀与妇作妆。香涂眉间。闻佛门
中欲出外看。妇共要言。出看如来。使我额上妆未乾。顷
便还入来。难陀即出见佛。佛即敕剃发师。与难陀剃发。
难陀语剃发人言。迦毗罗一切人民。汝今尽可剃其发
耶。佛问剃发者。何以不剃答言畏故不敢为剃。佛共阿
难。自至其边。难陀畏故。不敢不剃。虽得剃发。恒欲还家。
佛常将行。不能得去。后于一日。次当守房。而自欢喜。今
真得便。可还家去。待佛众僧等多去之后。我当还家。佛
入城后。作是念言。当为汲水。令满澡瓶。然后还归。寻时
汲水。一瓶适满。一瓶复翻。如是经时。不能满瓶。便作是
言。俱不可满。使诸比丘来还自汲。我今但著瓶屋中而
醒世卷三目录(缕指敬信。使人知方便法门)¶ 第 112c 页
去。适即闭门。适一扇闭。一扇复开。更作是念。俱不可闭。
但置而去。纵使失诸比丘衣物。我饶财宝。足可偿之。即
出僧房而自思惟。佛必从此来。我则从彼异道而去。佛
知其意。亦从异道来。遥见佛来。至大树从藏。树神举树
在虚空中。露地而立。佛见难陀。问言。汝妇端正不。答言
端正。适山中有一老瞎猕猴。又复问言。汝妇孙陀利。面
首端正。何如此猕猴耶。难陀懊恼便作念言。我妇端正
人中少双。佛今何故。以我之妇。比瞎猕猴。佛复将至忉
利天上。遍诸天宫。而共观看。见诸天子。与诸天女。共相
娱乐。见一宫中。有五百天女。无有天子。寻来问佛。佛言
汝自往问。难陀往问。诸宫殿中。尽有天子。此中何以独
无天子耶。诸女答言。阎浮提内。佛弟难陀。佛逼使出家。
以出家因缘。命终当生于此天宫。为我天子。难陀答言。
即我身是。便欲即住。天女语言。我等是天。汝今是人。天
人路殊。且还舍人寿。更生此间。便可得住。便还佛所。以
如上事。具白世尊。佛语难陀。汝妇端正。何如天女。难陀
答言。比彼天女。如瞎猕猴。比于我妇。佛将难陀。复至地
狱。见诸镬汤。悉皆煮人。唯见一镬。次沸空停。怪其所以。
而来问佛。佛言汝自往问。难陀即往问。狱卒答言。阎浮
提内。有如来弟子名为难陀以出家功德。当得生天。以
欲罢道因缘。天寿命终。堕此地狱。是故我今吹镬而待。
难陀闻巳恐怖。畏狱卒留。即作是言。南无佛陀。南无佛
陀。唯愿将我拥护。还至阎浮提内。佛语难陀。汝能勤持
戒修。天福自在。难陀答言。不用生天。今唯愿我不堕此
狱。佛为说法。一七日中。成阿罗汉。当知淫欲之事。乐少
苦多。犹如逆风而热炽炬愚者不放必见烧害。

* 惭愧篇
** 引證
醒世卷三目录(缕指敬信。使人知方便法门)¶ 第 113a 页

三千威仪云。出家人所作业务者。一者坐禅。二者诵经
法。三者劝化。众事若具足。作三业者。是真出家。不然。徒
生徒死。唯有受罪之因。又百喻经云。昔有一人。事须火
用。及以冷水。即便宿火。以澡罐盛水。置于火上。后欲取
火。而火都灭。欲取冷水。而水复热。火及冷水二事俱失。
世间之人。入佛法中。出家求道。既得出家。还念妻子。五
欲之乐。由是之故。失其功德之火。兼失持戒之水。
醒世卷三目录(缕指敬信。使人知方便法门)¶ 第 113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