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跋¶ 第 684b 页
宋文宪公护法录卷第十
皇明金华宋濂著
云栖袾宏 辑
虞山钱谦益订
* 题跋
** 恭题 赐和托钵歌后
臣闻自昔贤圣之君多菩萨果位中人慈悯众生故
乘愿轮降生人间执符御历如华严经云欢喜地菩
萨出世为阎浮提王其言盖可證也钦惟 皇上拨
乱反正出斯民于涂炭而衽席之既临 宸御荐建
无遮大会于钟山度诸幽滞将行事 上致斋便閤
臣侍坐于侧因问近者高行僧为谁臣以前住持开
元文康颇著托钵歌行世见寓古开善道场明日
大驾幸钟山召见文康索其歌观之 天颜怡怿遂
敕奉御持归又明日臣复入侍至夜二鼓 上命两
黄门跪张于前且读且和运笔如飞终食之间而章
巳成矣臣得而伏读焉援据经论滔滔弗竭至于西
域心宗中多及之呜呼自非菩萨应身辨才无碍而
能遽至是邪越三日文康受 赐而归装潢成卷将
留镇山门臣谓之曰前代帝王以王道真乘并用每
下玺书护其教盖以阴翊王度而有功于烝民也
上今俯和文康之歌所以推奖禅宗而勉励其徒者
其意亦犹是也文康尚宜勒诸坚玟导宣 上德以
垂之无穷哉建会在洪武壬子冬十二月文康因被
是赐又明年甲寅春二月始拜手稽首而题其后云。
** 跋新刻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后
天界禅林有比丘曰惟肇具精进力乐善弗倦普愿
一切有情共升清净毗卢觉地于是募刊圆觉大经
以广流布且是经者唐长寿二年天竺僧觉救所译
盖大雄氏为十二大士说本起因地究其所修不越
题跋¶ 第 684c 页
于三观之义此所谓自诚而明去惑离爱其故为最
盛宜乎比丘拳拳乐此而不忘也金华宋濂胡跪合
掌为之赞曰。
「 如如圆觉心凡圣本同具何处有菩提更无烦恼者真体遍太虚太虚本无相苟一执著间清净且秽浊虽不容纤尘未尝离去之有如水中影影像本现前眼耳与鼻口无一不具足若使善泅者捕影于水中汪洋茫渺间见水不见影我身元是佛不待登圆觉苟欲求證时即无能證者此为上根人谈此无碍法肇师大方便劝人真正修修之果何为孜孜在三观庶得袪爱缚超出生死海前言本非实只此可依据竟登涅槃门非真亦非妄此以何因缘万法本空故」
** 跋法华经
乌伤溪上有一居士傅姓权名欲报母德无以自效
一旦思惟如妙法华实经中王至诚归依当得分愿
乃笔成卷乃鸠众缘锲于文梓用广流通无相居士
驩喜赞叹为说偈曰如来三轮不思议五时演说度
迷情惟此法华真正门独能废权而立实四味之粗
皆巳尽一乘之妙乃圆融从兹无二亦无三是则名
为最上乘若曰小大不相即不识何以摄群机欲畅
如来之本怀舍此莫求真实义粤自三译来震旦塔
庙在在放光明譬如日月行中天不分净秽皆照了
须知不假身外求心佛众生元不别常境如如本无
相常智寂寂亦无缘三观三谛皆现前不分后先与
中外居士欲报慈母德缮书入梓以流通一一毫端
现诸佛炽然说法遍十方见闻无不起信心共入毗
卢华藏海。
** 跋戒环师首楞严经解后
首楞严经其立题凡三一名遍知海妙莲华王十方
佛母一名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清净海眼
题跋¶ 第 685a 页
灌顶章句合今题而为三其本指则五以人法为名
常住真心为体圆通妙定为宗返妄归真为用上妙
醍醐为教大概欲使众生开圆解立圆行登圆位證
圆果而巳若稽其何时所说其在法华开权显实之
后涅槃扶律谈常之前乎盖波斯琉璃之异代持地
耶输之所證左右参验诚足取信所以长水璿孤山
圆长庆巘泐潭月诸师号为科判名家未敢有易斯
说者予在虎林见五台沙门善摄解本独判楞严在
般若之后法华之前心虽奇其说而颇意其为一人
之私言今观温陵戒环师所论正与善摄同其谓阿
难既于法华诸漏巳尽不应于楞严未尽诸漏而经
中言最后垂范实楞严法会之最后非临灭之最后
者尤发善摄之所未发予窃自叹玄理之在人心虽
南北之殊风土顿异而其不随物以变迁者未尝不
同惜予儒家者流弗悟建相分别之理无以知其孰
浅而孰深也谨用识其立题本旨及异同之说于卷
未具金刚观察智者当能有以决之。
** 跋金刚经后
先佛所说大部般若合六百卷凡四处一十六会而
此金刚经实当第二处第九会第五百七十七卷姚
秦鸠摩罗什始用华言翻定元魏菩提流
支陈真谛隋笈多唐玄奘义净相继各有所译号为
六家唯什本详略适中甚得义趣而梁萧统复分第
为三十二故今特盛行于世其二十一分增多六十
二字即非什本而后人据五译以钞入之尔世之名
僧达贤铨释此经殆且百家独无著天亲二论师配
一十八住断二十七疑允合先佛微妙第一真实了
义濂欲据之作集解一部病于烽火未息志莫能遂
因缮录成卷寘巾箱中朝夕玩绎庶几了空名相洞
明觉地他日于一毫端现诸万象破种种迷成种种
题跋¶ 第 685b 页
智尚未为晚也。
至正十八年四月初一日无相居士
金华宋濂题
** 题四十二分金刚经后
龙舒王日休尝病六家金刚经所译各有未尽乃采
其文义优深似得佛语之真者集为一经而注释之
复患梁昭明太子所分三十二分未尽玄理仍别立
章号析为四十有二学佛者喜其据义之弘博也递
相流布唯恐其不传余窃读而病焉盖六朝译场所
选皆一时知名之士然又非止一人有译语者有译
义者有润文者有證梵语者有正义者有唐梵相校
者不应舛错之若是也其间或有不同诚以佛语广
大包罗诸义而译家各得其一意云耳日休华人素
不通天竺之语又未尝亲见所译梵本何以考知其
得失佛言微妙虽声闻缘觉或有所未解又何以察
其伪真是皆不能无所疑也昔者孙明府患诸家译
是经者文句增减违背佛意遂据天亲无著论颂重
加刊削修成一部而斥长水孤山二师以为依句而
违义正与日休略同大慧杲公直以毁谤圣教辟之
孙之书因不行世日休与大慧为同时人惜乎不及
一见而箴其失也香岩仲模上人出示是经求题谩
书于后以俟大慧者之出云。
** 题何氏续书般若心经后
泉府都事东阳何公福僧心崇内典特粉黄金为泥
写般若心经仅五十五字而公遽捐馆舍后六十年
而公之孙观光始补书为完经初公既写是经藏箧
衍中时闻金石铿锵之声家人亦不知为何祥观光
偶见之遂续其后于是其声遂绝噫亦异哉稽之在
昔宋庆历中张文定公安道自禁林出守于滁入琅
琊僧舍见楞伽经二卷恍然悟其前身所书尚缺二
卷安道遂从而补之世号为二生经今都事公书之
题跋¶ 第 685c 页
于前而观光续之于后祖与孙同一气所生者也虽
曰异世而精神感通终出一轨较之二生不尤为至
近者乎窃惟心经凡更三译实大部般若之枢要首
之以五蕴继之以十二处十八界因其根有利钝故
其说有广略非夙有缘契莫能注意于斯观光可谓
善继先志者矣濂又闻安道既见楞伽开卷未终夙
障冰解从是有所悟入观光他日于一言之下洞彻
心源其造诣未必出于安道之下也观光尚勖之哉。
** 跋金刚经篆书后
是经功德如妙高山纵横上下难以数量山虽难量
终有尽时喻如虚空庶几无尽濂以古篆写成卷轴
随写随空不见有迹光明炽然遍覆大千是用持寄
穆庵禅师禅师所见禅师所言禅师所履与此般若
非同非别同别两寘现前见佛。
** 题金书法华经后
右金书法华经七卷乃一军校破燕都时所获欲焚
经取金以资日用其第七卷巳燬军校之父愀然弗
宁遽持前六卷售于铁塔禅师禅师倾衣盂酬之未
几高丽蔡洪司丞匍匐求观观巳潸然泣曰此洪所
书以报父母之恩者也戎马纷纭逃难解散岂意于
此重见之禅师益神异其事乃粉黄金为泥介旧友
穆庵康公请补书其亡予既书巳合爪言曰是经在
处天龙护持将燬而弗之燬垂亡而弗之亡此何以
故盖将放如来之慧光破众生之重昏也虽然经之
功德不系有无洞照十方初无一字火不能爇金不
能书一涉有为即第二义学佛之士又当于此而参
之也禅师名善庆号云房古林茂公之法嗣年巳八
十纯实无伪行旧主正觉禅师院今退栖蒋山之西
庵云。
洪武癸丑冬十一月二十九日冬至翰林侍讲
学士金华宋濂记
题跋¶ 第 686a 页
** 跋七佛偈后
右七佛世尊慈悯群迷弘开顿门各说妙偈一首黄
庭坚称为禅源者也偈盖中天竺沙门支彊梁楼所
译前魏陈留王时始至洛阳遂传中国其辞虽七不
翅华严偈十万之多三世诸佛传心要指尽在是矣
初因吴僧道裕诵出不具翻译人名义学者往往指
为谤议沈酣名相之深宜无怪者四明祖杲禅师尝
阅齐祐律师所著出三藏记其萨婆多部纪载甚明
谓此乃禅门之宗勒石大天界寺流布四方呜呼禅
师其能体佛之慈行者哉。
** 题钱舜举应真图
钱舜举所貌应真渡水图备极情态此画史恒事尔
或者妄谓应真实然则过矣观者当具金刚眼而弗
为纸墨所惑可也。
** 跋清凉国师所书栖霞碑
唐摄山栖霞寺律大师碑华严疏圭清凉国师所书
也国师越之会稽人飞来山宝林寺实其得度故处
今住山同公旧读裴相国所撰妙觉塔铭而知国师
得二主之笔法又闻赵魏公称国师字画之妙而知
相国之言为可徵每叹其书罕传于世今年春出游
吴中始从报恩万岁寺住上人得此墨本归而刻诸
石属予志于下方谨按国师以大历三年受诏入内
译经为润文大德是年三月二日律师示寂而碑之
建在明年三月十二日今去之巳五百八十年睹其
遗刻法度森严神采奋发而国师之德容犹可藉是
想见也国师世寿百有二书此时甫三十有一或者
妄计其晚岁安住毗卢华藏必不复作如是游戏事
予窃不敢谓然法身大士应化人间于一毫端现诸
万象卷舒无碍寂用常如尘心交入无非法果览者
毋徒弊弊焉索之于形迹之间庶几目击而道存也。
题跋¶ 第 686b 页
** 题继绝宗赋太璞诗后
右镜中忆佛叟所赋太璞诗一章赠其弟子具庵法
师具庵久从叟受经传三观十乘之旨本末弗遗小
大兼举叟甚爱之故因具庵之名如[王*巳]而字曰太璞
且为赋是诗惓惓以苦彫琢轻暗投为戒师弟子之
间可谓恩之至义之尽者也然而教中诸师自缙云
至左溪以玄珠相付向晦冥息而巳正不欲其暗投
况复雕之琢之以伤其璞哉叟之含意也亦深矣具
庵严奉叟戒秘藏不露道成之后冲然而若虚然而
玉气烨烨上射斗牛终有不可掩者黑白同辞遂推
具庵为台宗巨擘具庵虽欲自閟孰得而閟之哉呜
呼名者实之宾也实茂而名彰亦其理当然尔具庵
装诗成轴而徵濂识之于是乎书。
** 跋一雨大师塔铭后
予观朱长史所撰一雨大师塔铭不觉为之叹曰嗟
乎精诚之至何所不应哉邹衍恸哭六月降霜鲁阳
挥戈白日退舍夫以匹夫之微尚能感天象之变况
学浮屠者志念专一而外物不足以汩其真乎大师
焚身而甘露降亦其理之恒尔长史乃疑大师之制
行庸庸尔碌碌尔何以致是也岂亦有宿因乎予则
曰是固不可知然亦有说当大师从容就火之时一
心唯知有雨尔无丝毛私意之于是则纯乎天矣纯
乎天天恶有不应哉在唐之时浦阳江上有僧曰祖
登禜雨三日不应登康侯山坠崖而死大雨即随至
其事亦犹是尔祖登之殁乡人至今尸祝之有如大
师者长史宠以雄文且勒石焉是皆嘉其有功于民
也呜呼浮屠木茹涧饮者尔亦何与世事其忧民之
忧尚如此则夫有民社之寄而尸位素餐者可愧哉
可愧哉。
** 题江南八景图后
题跋¶ 第 686c 页
圜悟诸子唯虎丘大慧倡道为尤盛东叟颖公则大
慧之曾孙痴绝冲公则虎丘之玄孙也二公皆能克
绍前烈其以江南八景图相赠遗者岂留连于光景
者哉盖心能转物而不为物所转虽绘事之微一山
一水一草一木无非见其自般若光中发现非知道
者要未足以识此也是卷痴绝归之东叟东叟归之
仰庵仰庵又一二传而今天王讲师藏之颇观卷中
旧题始于宋嘉熙二年戊戍至今 国朝洪武四年
辛亥巳历一百三十四年其去作画题诗时又不知
其几春秋矣中间涉历世变而独能傲兀于劫火之
馀岂易易者哉中有畅文溪题识文溪盖与剡源载
师初游亦名僧云。
** 题大慧禅师遗墨后
右大慧和尚杲公为僧清立所作疏凡一百九十四
言乃公七十一岁时书其凌厉横逸之气老而不衰
于此犹足见其彷佛人知仰公者唯知说法如雨如
云觉悟群迷而不知其忠义耿耿注意于家国者甚
笃纵有知其忠义者而又不知其戏游翰墨循蹈矩
彟亦自可传不朽呜呼若公之应物无方是谓如神
龙变化不测者矣疏文不局于骈俪之体而特举赵
州公案为言无非欲阐大法以昭示人人后来沈溺
葩藻而于道无补者其尚以公为鉴哉清立字无欲
公尝称其坚厉入道盖亦隹士云。
** 题慈受禅师遗墨后
右慧林慈受禅师怀深遗墨三纸其一言布施其二
言小智之乐小法其三言书不必圣人合道者从凿
凿皆真实语有益后学盖禅师乃云门之八世孙蒋
山之第九祖真證实悟为人天师故其德声洋溢乎
远迩虽其身巳殁而灵验尤为著显字画本非其留
意者笔意圆熟动中规矩世之临池苦心者或未能
题跋¶ 第 687a 页
遽及诚可宝也金坛一万中师尝分座说法于蒋山
因购获之不翅见摩尼珠讽咏之久如闻禅师謦欬
之音虽然中师尚勉行其言母徒玩其遗墨而巳也。
** 题恩断江端元叟手迹后
予幼从柳文肃公游辄闻以仁恩禅师经贾似道墓
诗有权握三朝位三事祗应知巳是僧彬之句最得
诗人优游不迫之意盖似道历三朝宰辅傲然以周
公自期一旦败亡在朝公卿弗恤之在野士君子弗
恤之海内蚩蚩之民亦不恤之其恤之者唯承天主
僧彬木禅火焚遗骸授其仲子归葬会稽之附子岗
耳似道误国之罪可谓上通于天使其地下闻此诗
将有馀愧矣此实十四字史评有关于名教甚大今
因济藏主以禅师手迹与元叟端公山居谣联为一
卷诣余求题故为疏诗之义若此山居谣寄兴高远
绰有寒山子之风学道之人类能传诵之兹不复深
论云。
** 跋日本僧汝霖文稿后
右日本沙门汝霖所为文一卷予读之至再见其出
史入经旁及诸子百家固巳嘉其博赡至于遗辞又
能舒徐而弗迫丰腴而近雅益叹其贤颇询其所以
致是者盖来游中夏者久凡遇文章钜公悉趣事之
故得其指教深知规矩准绳而能使文字从职无难
也汝霖今汎鲸波东还以文鸣其国中盖无疑矣呜
呼汝霖禅家之流也荡空诸相视五蕴四大犹为土
苴况身外之文乎苟执此而不迁或将与道相违矣
虽然汝霖遍参名山精于禅观其于此义未尝不知
之特以如幻三昧游戏于翰墨间尔游戏翰墨非难
而空其心为难所谓心空则一切皆空视诸世谛文
字虽有粗迹而本无粗迹虽有假名而实无假名惟
一惟二惟二惟一初何碍于道哉观汝霖之文者又
题跋¶ 第 687b 页
当于此求之汝霖名良佐远州高园人姓藤氏尝掌
书记于苏之承天寺继同五山诸大老入钟山点校
毗卢大藏经其同袍皆畏而爱之云。
洪武九年春三
月翰林学士宋濂跋
** 题栖云轩记后
余往年读刘玄靖山栖志见其所载紫岩灵岩胜概
分明如画时正当袢暑不觉凉飕生肘腋间今年夏
六月客有授予苏太史栖云轩记记为本庵上士作
其状灵岩之景亦分明如画蒸溽为之顿消呜呼因
文辞而想见其处雅兴遄发尚忘其时之燠炎况亲
睹嵬眼𣻳耳之胜者乎盖玄靖久栖此山太史亦尝
出游览故其言真切有足以动人也何文定公跋山
栖志有云想玄靖一时飞屐上下千峰紫翠间左浮
丘而右洪崖其风致犹前日也余今于太史之文亦
云若夫云幻非幻契经多言之苟欲重宣其义非千
百年莫能尽他时或造山中当敷座于峦光水影间
为上士说法未晚也。
** 跋佛顶托钵歌诸文后
穆庵禅师康公耽乐法乘见诸履践每念先佛以乞
食为事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尚恐留情末法乃一切
悖之而唯嗜欲是滋是长于是著托钵之歌古者专
务精进无少懈怠得无上道亦无自满之意末法乃
中道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證于是书首楞严经十
种识阴之文在昔陀摩尸利刻苦修行获遇坚牢比
丘相与激励卒趋觉门而使弥楼犍陀佛法再兴末
法乃坏散弗收鲜有诚心向道者于是录坚牢石室
之偈其一则咏之以巳意其二则證之以古辞大概
勉人舍妄入真无乖于圣教而巳呜呼禅师之虑至
此其可不为恸哭而流涕矣乎然而豪杰之士何世
无之若读斯卷当有蹶然而兴起者岂惟禅师望之
题跋¶ 第 687c 页
予亦望之。
无相居士金华宋濂题
** 跋德禅师船居诗后
右船居诗十章唯庵然禅师所赋盖禅师嗣法千岩
长公千岩则普应国师之弟子也普应證道之后因
欲避世多好船中居至大巳酉泊仪真辛亥泊吴江
延祐丙辰泊南浔故咏船居者颇多而广录中所载
者仅一二耳今唯庵亦有斯咏其殆有所本欤然船
非水则不可行水非船则不可居必二者相资而后
成也无相居士则不谓然我非船何处不可行岂特
水哉我非水何处不可居岂特船哉是将有不假迹
而见不依形而存者矣唯庵以为何如唯庵之诗托
物为喻无非发明宗门心要有益学者予故推其祖
孙相承之故喜而为之书。
** 跋庐阜三笑图
庐阜三笑图盖写徵士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及浮屠
慧远也相传图始于卢楞伽世人临摹者甚多而先
儒是非之者亦不少其非之者则曰慧远卒晋义熙
十二年丙辰年八十三修静没于宋元徽五年丙辰
寿七十二丙辰相去正六十载推而上之修静生于
义熙三年丁未慧远亡时修静才十岁耳至宋元嘉
末修静始来庐山则慧远之亡巳三十年馀渊明之
死亦二十馀岁矣若渊明生于晋兴宁二年乙丑少
慧远三十一岁终于元嘉四年丁卯距慧远亡年巳
五十矣固宜相从也安取所谓三笑哉其是之者则
曰自苏长公作三笑图赞而黄太史遂以三人者实
之如蒲传正刘巨济晁无咎之流皆明著之篇翰陈
舜俞造庐山记亦与太史正同此数公者皆号博学
多识修静之事其有不考者乎盖晋有两修静议者
弗是之察故遂致此纷纭也赵彦通庐岳独笑之篇
乃黄口小儿强作解事者耳一者之论其不同有如
题跋¶ 第 688a 页
此者维杨郭君逵以此卷求题凡渊明之出处 国
朝诸大老若肃贞敏公杨文献公商文定公及司业
砚公论之巳详区区末学何敢妄赞一辞姑取前辈
是非之未决者就洽闻之士质焉。
** 跋匡庐社图
右匡庐十八贤图一卷上有博古堂印识不知何人
所作描法学马和之人物布置则彷佛东林石刻而
韵度过焉其二人相向立一人戴黄冠手触人袂而
扬眉欲吐言者道士陆修静也一人敛容而听之者
法师慧远也其一人冠漉酒巾被羊裘杖策徐行而
萧散之气犹可掬者陶元亮也其一人蹑屩抠衣笑
指元亮者毕颖之也其一人执羽扇宴坐巴且林下
者远之弟慧持也其一人与持对坐合爪竖二指者
僧跋陀也其一人俯仰其手操麈尾拂坐陀下者宗
少文也其一人居持右低首作礼而为貌甚恭者僧
昙顺也其一人背被衣行一人持铁如意一人展卷
读一人美髯而反顾者则刘程之雷仲伦周道祖也
馀则余忘之矣又颇记程之莲社史云岁在摄提格
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慧远命正信之士豫章
雷次索等百有二十三人集于庐山般若台精舍修
西方净土之学今所画止十八人取著名于时者也
人数增减相传有不同者所记异辞也或疑修静与
远不共时者盖晋有两修静此正世称简寂先生也
当是时晋室日微上下相疑杀戮大臣如刈草菅士
大夫往往不仕托为方外之游如元亮道祖少文辈
皆一时豪杰其沉溺山林而弗返者夫岂得巳哉传
有之群贤在朝则天下治君子入山则四海乱三复
斯言抚图流涕。
宋文宪公护法录卷第十
(常熟县居士宋奎光捐赀施刻 护法录第十卷
天启癸亥年秋月径山化城寺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