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后读书¶ 第 494a 页
天乐鸣空集卷下
山阴天鼓居士鲍宗肇述
灵峰藕益沙门智 旭定
会稽石梁居士陶奭龄
秀水止庵居士王起隆 阅
** 悟后读书
有僧某齿尚少气吞诸方遍历丛席后入广闽依憨
山会下数载有龙居士从彼来讯僧作何状曰渠已
悟彻憨师印可可出世为人矣为外学未通古今未
博难以接贤士大夫故特避静处潜心博学数载之
后当出也予笑曰若作此解敢保未彻在正好买草
鞋行脚去居士愕然曰何谓也予曰请以小譬之欲
杀人者只消精熟一件器械便可无敌于天下岂得
般般学过且如六祖高峰未尝识文字而为人天师
范曾未闻其悟道之后复读儒书也当时帝皇臣宰
未尝以学未博而短之也大慧称真净之禅如一柄
利刀于咽喉一刺即杀五祖之禅手上著即手上杀
足上著即足上杀具如上手段方为大善知识初不
闻其悟后而读儒书博今古也黄檗接裴公兜率降
无尽东林出苏子鸟窠伏乐天真率之于荆公法云
之于山谷大慧门下士夫宰官盈百此诸大老其文
学不知胜出于诸公否诸公之信从悦服不审服其
文字之博学识之广抑耑为大法也君归持此语谢
之请细裁焉龙公乃唯唯而去。
** 儒释文理各别执
儒释文理其间旨趣或深浅不同而谓文理各别是
大不然华梵方言难以辨认前代尊宿重重翻译悉
悟后读书¶ 第 494b 页
已瞭然佛者觉也佛不同而觉可知矣阿弥陀云无
量寿无量光毗卢遮那此云种种光明遍照弥勒云
慈氏文殊云妙德般若云智慧例皆如是何有不同
若以迹拘即中国一统南北音声亦别所谓庄岳数
年悉晓达矣是故文字即音声也所指者即义理义
理既得则音声文字纵无量差别岂能惑哉是故不
务得义理而执两家文理各别必读儒教者真魔道
也。
** 金刚般若
夫此经者凡圣共有全体具足不属五千馀言文字
章句也体性坚凝湛然常住不可破坏能坏一切故
谓之曰金刚唯寂唯默性自神解寂而常照法界朗
然故谓之般若昧之者旷劫昏迷生死轮回无有休
息故谓之此岸悟之者豁如梦觉万法销殒本无生
死本自涅槃故谓之彼岸生不为有灭不为亡凡圣
之本亘古如常故谓之经若达此经则十方三世佛
及众生想非想情非情乃至一切所有悉皆空寂故
曰十二类生我皆令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一切灭
尽彼我皆无故曰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本来
无有非今始无本来寂灭非今始灭故曰实无众生
得灭度者若能达此则攀缘顿息妄念何从故曰善
护念念念相承心心相印故曰善付嘱经行坐卧全
体住中故曰应如是住心体平等不须捺伏故曰如
是降伏其心根尘销落纤介无踪故曰应无所住行
于布施平等真空本自无相众生情计妄见有相故
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然此诸相原是自心则诸相
顿空心光顿显故曰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自心
悟后读书¶ 第 494c 页
真如不动不变无去无来故名如来即相非相相即
如来若无宿种闻必不信故曰如来灭后后五百岁
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实信不于一二三四
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百千万亿诸佛而种诸善
根十法界中悉由心造一切万法悉从心变心无形
相而炽然建立绝言绝虑而言说纵然舒之则万别
千差卷之则一真无性故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
而有差别佛及众生以心为体无上菩提皆从心出
离心何有心即此经故曰一切诸佛及法皆从此经
出四圣六凡体本空寂无性随缘实无所得若有所
得不随缘起是故随缘起处悉无体性悉无所得故
曰须陀洹以至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色
相本无根尘非有众生日用全体皆空不达真空妄
见色相心即有住若达真空则常住真心朗然独耀
法尔无住非有色香味触而勿令住著根尘销落则
心体湛然故曰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
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心是佛即心是法一体
三宝常现在前故曰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
若尊重弟子因指见月顾名思义持而勿失故曰以
是名字汝当奉持五阴本空四大非有即为歌利王
割截身体节节支解若不达空毫釐计有即起嗔恨
若达真空本无人我即为忍辱仙人此心体非实非
虚欲言其有无相无名欲言其无万事万形故曰如
来所得法无实无虚而凡夫无始昏迷计执不能开
悟故曰如人入闇则无所见一念心开如千日并照
根本常光如日光明显现万象种种照了故曰如人
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直谈心体了无迂曲不历
悟后读书¶ 第 495a 页
阶梯不俟修證故曰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
乘者说若乐小法妄执人我高推圣位自鄙下凡虽
读此经不能信受故曰若乐小法则于此经不能听
受读诵为人解说迷失此心妄执人我无始以来不
能解脱是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受持读诵此经之
时则人我俱亡一体平等故曰先世罪业则为消灭
三际无踪十方无迹见有去来执有三际即是虚妄
马鸣曰十方谛求了不可得岂有去来三际之相故
曰过去现在未来心俱不可得过去已去了不可得
未来不来了不可得现在不住亦不可得则无住真
心湛然常住二祖觅不安之心了不可得达磨即与
授记故实无所得燃灯即与授记亦为是也真佛无
形真法无说无说之说说遍大千无形之形形充法
界迷此无形而见有佛昧此无说而见有法是为虚
妄颠倒情执故曰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不能解我所说故平等真法界无佛无众生自心法
界如大圆镜一切差别镜中影像迷之者执影是实
遗失圆镜殊不知影像原空坦然平等故曰是法平
等无有高下不见无相妙心本具如来乃欲以色见
声求颠倒已甚故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
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即相无相无相即相即相无相
不应以相观佛无相即相不应离相观佛非有非无
非常非断故曰发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心体
广大量过太虚莫测边际若见此心无量福德称性
满足非有为造作之福可比故一日三时分以恒河
沙等身命布施乃至穷劫如是不及有人闻此经典
信心不逆其福胜彼既云无我孰为受持读诵之人
悟后读书¶ 第 495b 页
既无人相复向谁人演说人我俱亡何处觅福以胜
于彼无我之我遍满十方而无不是我达此真我即
名受持读诵幻化之人本无形相而即我之人未达
此旨不妨为其演说虽现人我犹如镜中影像镜光
未尝变动故曰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嗟乎
是经既名金刚则一切无不坚固矣何必复观有为
之法如梦幻泡影等耶南岳大师曰因果无明互迭
相生无始流转号曰众生后遇善友为说诸法但一
心作唯虚无实此解成时尔时意识转名无尘智以
知无实尘故尔时妄想及妄境灭也无尘智熟意识
不复生迷一切所有悉皆破坏皮肤脱落尽唯有真
实在即为金刚无碍智也由是观之如来金刚般若
之经岂与南岳大师金刚无碍之智有二哉故欲达
如来金刚般若必从日用谛观一切万法有即非有
如梦不实如幻不真如泡本虚如影无体如露不久
如电刹那悉皆妄诳悉无实体皆从自心循业发现
者也能作是观则即此一切有为之法无体无性皆
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也玄沙曰髑髅即金刚体长
沙曰欲识金刚体但看髑髅前雪峰曰不识金刚体
郤唤作缘生是故无论有为无为一切万法本是金
刚坚固之体纵南岳大师金刚无碍之智亦从信解
诸法但一心作唯虚无实方成金刚无碍智也是知
前佛后佛皆同一辙若不尔者欲解五千馀言文字
章句前文又如何后段又如何则走入经文浑身缠
绕将金刚般若为陈烂葛藤粘滞不暇而何暇出生
死华严经曰如人食金刚少许皮肉骨血悉皆烂坏
金刚穿出方巳何以故金刚不与血肉共处故若人
悟后读书¶ 第 495c 页
有智闻法界妙心一念信入无明烦恼悉皆坏尽此
金刚种子透出方巳何以故此法不与无明共处故
吾人闻此常住真心本具金刚种子诸相本无悉是
心造如是种子一经于耳一念信入设未修习有此
种子留入识田将来透出无明烦恼必致坏尽直至
金刚般若迥然露现然后已也虽然此特约根钝者
耳若利根宿种则应念透出直下瞥然将十方三世
佛及众生一吸而尽果见十二类生悉入无馀涅槃
而灭度之矣春门徐居士每述王季常高明水二公
所论此经大意询予顾予未暇遍参亦未知诸家疏
论若何辄以巳意信笔若此无分章列句起前接后
之法愿老居士以大心眼视之则尔我与佛此经与
我言混同一体了无差别念念金刚尘尘般若方为
受持读诵此经切勿为五千馀言文字所转也。
** 希望弥勒下生时解脱执
一种人闻弥勒下生时三会说法初会度装佛者二
会度达法并造经者三会度饭僧者以此为实则许
多时劫落得且放纵待弥勒出来自然得度反笑研
穷勤苦之士是盖不知方便而执权为实也时劫本
空真佛常现何必待下生古云念念释迦出世步步
弥勒下生不知此等作何解会起信论云欲得早成
者即与早成欲迟成者即与迟成无性体中悉从缘
起本无迟速而随意成就且十方诸佛现在说法不
可穷尽佛佛可从度脱岂印定为弥勒所度哉亦岂
诸佛分界吾辈乃在弥勒界内哉况弥勒现在兜率
说法何不直往相见而待其下生作是见者不智之
甚本欲放纵六情而欺巳欺人实可哀也。
悟后读书¶ 第 496a 页
** 分身佛多执
法身无形应缘普现如月落万川分而不分一即一
切一切即一法尔如是也众生迷昧执四大为身是
以隐而不现粗而不妙若空我执以悲愿熏之则遍
界现身随缘赴感不期然而然矣在众生分中虽粗
而隐然未尝不具若肯返照莫执前尘则应时显现
即粗而妙矣永明曰高低岳渎共转根本法轮大小
鳞毛普现色身三味故曰朴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
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则根根尘尘悉是法身普
现未尝有毫发隐覆法华经中分身诸佛亦非分析
法身为多亦非前后差别也交集同时而多宝古佛
开塔相见者此表亘古巳来寂灭法身即为多宝古
佛释迦乃现在五阴之躯分身者即万法森然根尘
驰逐也世尊设象以令众生自悟一念回光则分身
交集古佛出现不离现在五阴之躯欲令后人会法
归心见月亡指以受实益耳今有以文害意者乃曰
众生未成佛时则受一报身必有一佛有一灵性直
待最后成佛时则从前无量分身齐成佛矣故法华
会上释迦分身多多无尽也若是则我成佛在释迦
后其分身更多万倍最初成佛者分身必少流浪三
涂者他时成佛之分身更莫可算矣想要分身佛多
者落得迟迟有是理否盖法身无性随缘受熏诸佛
菩萨悲愿纯熟则分身应现地狱三涂恶业纯熟亦
能分身受报虽善恶两途熏极而现总不离无性一
法身耳在人道中有别业纯熟者亦能分身或有身
卧在床而巳受他报者或有未命终而现别报者总
是法身受差别之熏以致如是断非法身分有二也
悟后读书¶ 第 496b 页
故曰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非月之有
分也。
** 一念变化
秀州北门有李画师见水蛭于烈日中反覆曝之其
腹裂开见蜻蜒游飏而去其人戏将一蛭反覆扰之
顷之腹开即出蜈蚣一条盖其一念嗔毒即化是类
矣足徵藏识无体从缘现相业无定性刹那变易夫
水蛭之与蜻蜓异也水蛭重浊迟钝忽巳游飏太虚
轻清自在则其业力纯熟不期而然也蜈蚣之化一
期之形视蜻蜓毫釐千里矣六道升沉亦犹是耳善
业纯熟忽然飞升恶业纯熟忽尔坠下世谓善恶无
应验乃前业未谢今业未熟耳前业将谢今业巳纯
则忽然变作莫为而为莫致而致矣观一念嗔心即
化毒物乃知临终报谢之顷尤所当谨或闻佛名或
闻经名或遇知识开导即得善趣正为是也。
** 习气
平等光明生佛无异为习气差殊致粗妙不等而不
能透脱耳休论凡夫纵證圣果者亦未断尽如舍利
弗有嗔习难陀有贪习毕陵有慢习多生习染岂同
儿戏然则当如何哉古人谓念念频以佛知见治之
何谓佛知见明达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体光明湛
然常露更以大悲大愿薰之此则佛菩萨之习也佛
菩萨习气渐熟则无始恶习气自然销落矣。
** 效验
学道者效验不在禅定神通天眼宿命等但在除恶
习广心量令本地风光巍巍荡荡上契十方诸佛下
合六道群生沕然混合一体销镕唯同道者默默相
悟后读书¶ 第 496c 页
符三乘权渐了不能测此真效验耳舍此别有均非
真正是故心地透脱赫奕光明则各项习气自然脱
落吾辈寻常自然体察如僧有僧习俗有俗习王侯
有尊贵习宰官有傲慢习秀才有头巾习小人有卑
谄习市井有欺诈习乃至禅有禅习讲有讲习千差
万别习得精熟日用之中不觉不知默默发现常在
目前成一窠臼不能透出总有聪明伶俐广学多能
者亦复不知不能自照可哀也哉惟速求心地光明
则自然销落其神通天眼等一切殊胜不求自至矣。
** 金刚种子
华严经云譬如丈夫食少金刚终竟不消要穿其身
出何以故金刚不与杂秽而同止故于如来所种少
善根亦复如是要穿一切有为诸行烦恼身过到于
无为究竟智处何以故此少善根不与有为诸行烦
恼而共住故又曰少作功力得无师自然智夫学道
者一闻是说即忻然自谓少种善根获大果报即谓
闻名读诵等少作功力便为金刚种子矣是大不然
审尔则无数在法中何尝见有穿过诸行烦恼得无
师自然智者是皆错解佛意也夫众生本具无量劫
来不生不灭不动不变者名为金刚种智盖为不知
无师发覆妄想攀缘颠倒驰逐历劫巳来未曾暂省
为一切有为诸行烦恼覆裹然金刚种智虽曰迷昧
未曾变动亘古常然诸行烦恼虽曰沦流本自空寂
若藉佛光一念顿省则金刚种智迥然透露诸行烦
恼应时销灭此一念间是为金刚种子是为于如来
所种少善根是为少作功力得无师自然智盖为本
自天然非关造作故名自然智不可授受唯自巳知
悟后读书¶ 第 497a 页
故名无师智此一念间无量劫来所有无明烦恼根
尘业识黑白果报等一切无量无边悉皆断尽更无
馀遗此真金刚种子共无明等若不悉底断尽则金
刚种子亦不透露故金刚种子透露之顷即无明等
断尽时也亦如夜梦千般觉即随灭佛者觉也既觉
之后虽不保护复生迷昧然其所起无明烦恼等相
如轻烟薄雾南岳大师所谓转复轻妙不同前也何
以故其无始无明烦恼巳曾彻底断尽故虽暂起而
无力也金刚种智巳曾显现故虽暂昧而易觉也又
此种智性明利故坚刚故能破除无明故是故无明
烦恼不得不消也又此无明本来无故无根本故是
故不得不消也故曰食少金刚终竟不消直至穿出
不与一切共止住也世人多疑旷劫以来无明烦恼
岂容顿断金刚种智岂可顿明复生退缩者不知无
明本无故种智本具故本无故易断本具故易明如
千年暗室一灯即破此暗不云我住巳久不肯顿去
也无明亦尔此灯不云我今初来未能顿明也种智
亦然学道者务令本具光明豁露则旷劫无明顿断
若依稀彷佛不曾亲见外法不破而欲藉闻名诵读
识心领略者此即无明具在原是有为诸行而妄谓
金刚种子者迷中倍人也。
** 归无所得
楞严经末从三贤十圣等妙二觉入于如来妙庄严
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予谓直至成佛因圆果满将
谓大有所得而乃归无所得乎则知从前所證地位
进一位时但空一分而非得一分也分分空时分分
圆满可见众生本自圆满但为有所得心反成亏欠
悟后读书¶ 第 497b 页
不知者欲向无所得中安排造作望成一尊佛故致
差别以落魔道然此无性海中无得法内举意随缘
随其所作各成一类故曰各各自谓成无上道不知
才有所得便是生死故曰实无所得然灯佛即与受
记也若要得时反不得若要成时反不成今学道者
未得相应正为自家心意识中必要得一个菩提成
一尊新佛或希望功德福报神通定慧等有此影子
蕴积胸中故永不相应也。
** 生死
自心缘起幻化无穷知之者以为神通宝藏昧之者
以为生死轮回傅大士曰一境虽无异三人乃见差
了兹名不实长御白牛车譬如真金随缘造成钗钏
愚者迷失金体谓是钗钏生矣忽销镕为簪珥又谓
钗钏已死簪珥生矣随虚妄相转见有生死而不知
金体毫无变动故曰是诸法空相不生灭不垢净不
增减也诸有智者可晓即生死法上全是无生之法
常住真体故六祖曰常即无常无常即常更无二法
也古佛偈曰如人掘路土私自造为像愚人谓像生
智者知路土后时官欲行还将像填路像本无生灭
路亦非新故前佛后佛同指众生分中生死法内全
是无生之法何不悟而甘受生死更欲舍生死别求
无生转益迷倒矣。
** 大舜浚井法
火宅中触目逢缘无非障道法具大知见有大力量
方能翻越所谓猛火生莲若稍迟疑即为所焚矣吾
尝以大舜浚井为比瞽叟必欲杀舜于井势所难逃
方浚井时傍凿一窍一旦掩之不知已从别道出矣
悟后读书¶ 第 497c 页
吾辈于五欲樊笼爱憎羁锁中势难逃避亦当傍凿
一窍一旦掩之庶不为陷耳宣政间有老人平时未
见修行忽一日宴会亲友于座间从容告别诸子骇
愕哭拜求遗训但曰尔辈可五鼓起来干办自己事
诸子曰吾等家业颇丰且五鼓起来干办何事曰一
切皆非自己事在死时将得去者方为自己事如我
今日是也我从五六年来每五鼓起办之人所未知
故觉范老人曰此事如絮裘百衲置之闲处天寒岁
晚有时而用也火宅中人既来南阎浮提出世一番
休教折本去频自省察一日中种几何福亏几何本
愿世人频须种福办自己事致死时可将去如大舜
浚井著著有出身之路不则一旦受掩不知将何望
也。
** 返照回光
山河大地本常寂光无始来执为外境习之熟矣佛
菩萨设以方便教令回光返照非有光之可回照之
可返但了知一切万法悉我常光则外相顿空而常
光顿显故曰返照回光耳世人不知例皆要默坐定
心返照四大身中有常光或望肉团心上豁然透出
光明是以痴寂返照竟成魔事者众矣。
** 透脱
无始不能透脱盖为法身隐于万像之中然非实有
法身在万像外为其所隐亦非实有万像在法身外
而为能隐盖万像即法身法身即万像众生迷昧妄
见万像故法身隐而假名万像当万像正显现时即
是法身炽然显现时也法界观曰事既揽理则事虚
理实全事中之理挺然露现亦如求真金于瓶盘钗
悟后读书¶ 第 498a 页
钏之中左提右挈终不可得而不知浑身是金也求
法身于万象者亦尔若见万象浑是法身则应念透
出万象即隐法身即显方知万象本无法身本有万
象本隐法身本显生死结业悉成梦事此所谓透脱
矣故长庆忽然大悟作偈曰万象之中独现身唯人
自肯乃方亲昔时谬向途中觅今日看来火里冰。
** 融通
才有丝毫便成隔碍乃为心境所缚声色所胶如衣
敝絮行荆棘林裹牛皮于烈日下展转不能自在终
日能所终日对待纵有细密功夫而不能融化奈何
永明大师曰物我遇智火之燄融唯心之炉妙哉斯
旨以尽法界虚空界为一唯心之大炉上至诸佛下
及群生并一切差别窒碍之物悉于中烹鍊彻底销
融搅为一味了无乖异则取舍丧情识亡变化纵横
无不自在通达故曰融则通矣不然虽有施为秪增
结业欲求融通得乎。
** 说法
经云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报化既非真佛则真
佛乃在法身故曰真佛无形真法无声无形之形形
充法界无声之声声遍刹尘既遍界是法身佛则遍
界是真法矣华严经曰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歇说
忠国师曰墙壁瓦砾皆能放光说法洞山闻无情说
法之语遂大悟曰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
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时便得知故遍界遍空总
是遮那妙体根尘幻化尽宜般若玄音有智者直下
信入即见真佛闻真法不知者乃将眼见耳闻即落
法尘堕在阴界纵有所得非真法矣世尊谓阿难曰
悟后读书¶ 第 498b 页
汝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古人亦曰汝等诸人才见
我动两片皮便来拱听终日鸦鸣鹊噪却不理会有
劝政黄牛出世说法者答曰烦万象为我说法达此
则法身真佛不生不灭而亘古常存般若玄音非寂
非喧而炽然常说若必藉耳听舌谈是生灭之本虚
妄之法也。
** 执默然无说
人果得道则终日说而无所说无所说而炽然说故
曰说时默默时说大施门开无壅塞法尔如是也今
有执默然无说为维摩入不二法门者病彼言说是
大不然竟不达维摩不说法音雷吼至今大地普闻
而乃谤为默耶经曰虽复不依言语道亦复不著无
言说云岩曰虽非有为不是无语药山曰第一不得
绝却言语所有言语显个无语的彼病言说者不见
真法执作声色纵横故欲避喧趋寂耳。
** 烦恼即菩提
古德云菩提本有不须用守烦恼本无不须用除何
以故为烦恼即是菩提故犹迷者谓东为西不知所
迷之西即东也则知迷处之西全无但有执见不须
除也其东本有但为不知不须觅也众生无始无明
烦恼一切根尘识界全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盖为不
知执作外法以致生死轮转若顿了悟则一切本无
原是如来藏也若未悟者但见一切不见如来藏若
了悟者但见如来藏不见一切犹如迷者但见有西
而不见有东悟者不但见本无西并东亦无定也一
切众生乃欲舍烦恼而觅菩提亦如迷者欲舍西而
另觅东有是理乎世尊谈空荡有一切言教但破其
悟后读书¶ 第 498c 页
情不破其理但除其执不除其法故破无所破除无
所除本无实法也破迷人谓东为西之执而本无西
可破无东可与也有闻一切皆空等法将谓实有外
法可空遂硬拨置或闭眉合眼或不起一念等不知
本无外法而欲除本无菩提而欲觅亦如迷者本无
有西而欲舍之本无有东而欲觅之是谓迷中倍人
如来说为可怜悯者故才见有法即无明矣谓东为
西矣更欲除之是以无明而除无明也则无明愈多
烦恼益厚而反谓之修行可乎一切万法本是自己
如来藏现量性境彰现不知故名无明巳是一重障
法而又增欲除去之想真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矣玄沙大师曰犹如画师自画作虎狼刀剑地狱等
相却自生怕怖此不是别人与汝为过一切众生悉
从八识变起山河大地自己变幻而复自生忧喜若
识得无纤尘露现其识得处即为金刚眼睛以其坚
利破尽一切万法故也又岂非不取无非幻非幻尚
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乎学道
者当先具此金刚眼睛洞彻法界乃知迷处全空菩
提本有若不务此而自立外法乃千方百计破除逃
避希望菩提总是生盲之徒谓盆为日也。
** 辩真伪
天台云无明即是佛性止也烦恼即是菩提观也于
日用根尘中直下体认不须向外寻觅是为圆顿止
观若果荐得后则无明转为明烦恼转为菩提矣今
有一种以词害意者乃以无明烦恼为菩提愈令放
纵嗟乎夫佛性菩提既显之后岂得复起无明烦恼
哉是为放纵六情误解佛意也。
悟后读书¶ 第 499a 页
** 诸经各称第一
或谓诸部经中各自称赞为第一华严固为称性之
谈无加矣法华曰诸经中王此谓第一般若曰一切
诸佛及法皆从此经出如是各各称尊说妙果何部
可当第一耶予曰此部尊经亘古称尊三界第一无
往不妙无处不真全体现前尔自不知故劳诸佛赞
扬圣贤重说犹尚不省乃向纸墨文字寻讨不亦痴
乎昔有僧阅维摩经云居曰汝念的什么经答曰维
摩经云居曰我问你那念的是什么经其僧从此悟
入故见得自巳真经者一大藏俱为注解若不知则
反是乃以真经为注解而解于文字也岂不颠倒乎。
** 藏公喻法
密藏开公当代奇衲兴楞严开藏板时予犹及见尝
语人曰道人做事当似蜘蛛打了一片大网身却在
外进退自由若像了蚕便连身做在里边故此老不
拘缚此身忽然遁去无迹与亮座主何异是透网不
为缠缚也此喻不但世事即参禅学道亦尔一切无
智穷年钻在禅道佛法里边自缠自裹永不能透东
坡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念佛法门
夫佛者觉也自心也念者想也观也念佛即是观心
观心即是念佛非二法也解脱长者曰我得观佛三
昧即念佛三昧也夫心何以观佛何以念如上所言
各各本具大圆镜智生佛同体迷而不知故须想念
观察体究明达其光一显则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悉
皆念尽了无馀遗何以故同体故平等故无分别故
一即一切故一切即一故以各各言之亦皆念尽一
悟后读书¶ 第 499b 页
切即一故以同体言之亦皆念尽一即一切故如是
念如是观即成三昧不离日用动静行住坐卧见色
闻声罄欬弹指悉皆念佛三昧也故曰佛真法身犹
若虚空既如虚空则无所不遍无所不在无有拣择
彼此欲觅空者无处不是乃至浑身都是若不信者
欲舍此空另觅彼空岂为智者。
** 转物
楞严经曰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巳为物失于本心
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
大慧禅师有颂曰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咄哉瞿昙谑
诳痴呆盖尽大地都是自心原无有物何所转乎恐
依文解义之流将谓实有物而强欲转之故大慧重
颂发明也无物可转是真转物不知此者纵见佛为
佛转闻法为法转讲道理为道理转做功夫为功夫
转乃至一切殊胜玄妙境界得力阶级次第悉为所
转埋没其中永不能出何得净裸裸赤洒洒故赵州
曰别人为菩提使老僧使得菩提南泉曰别人为十
二时使老僧使得十二时大慧曰能号令佛祖佛祖
号令他不得大光王入慈心三昧一切山河林树鸟
兽人民悉皆向王顶礼设有毫发未尽便成对垒故
曰一翳在目空华乱坠。
** 宗教
古德曰宗是佛心教是佛语诸佛心口必不相违是
故一大藏教更无别法唯谈一心一心之宗诸佛洞
然悉备于教则离教之外无别宗离宗之外无他教
若曰教乃天台贤首所传宗系少室曹溪所授宗在
教外教在宗外故曰教外别传岂得混滥审尔则天
悟后读书¶ 第 499c 页
台贤首亲證古圣乃不明宗耶少室曹溪应圣之师
乃不明教耶夫曰教外别传者指教中所诠非文字
语言之谓也若以文字语言为教非但不明宗亦不
知教矣得文字所诠见言外之旨则宗教两得譬之
富人家业宝藏恐后遗失特置册籍详载自后子孙
阅册而家宝瞭然若认册为家宝此依文解义三世
佛冤也若以鱼目为夜光水晶为碧玉而不按册籍
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也世人为名相所胶以教为
天台贤首以宗为少室曹溪不知向来看何教教中
谈何法亦不知达磨传何物岂南天竺另有一件奇
物中国所无者特航海来密付二祖乎。
** 无明
教中有根本无明微细无明不知者谓根本无明历
劫生死犹如盘根错节极难除破故闻直指圆顿弗
信云岂无始无明而遽可破耶是不详佛旨明示曰
不了第一义谛故号曰无明不达一法界相故心不
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则知无明者不了自心不
明见自心之谓也则无明顿破有何难哉夫不达根
本即为根本无明以无明为本即轮回六道舍此无
明则无六道可得故曰根本无明若一达根本即根
本无明顿破非实有无明如盘根错节也如人迷惑
谓东为西方实不转迷东为西者即无明也迷岂有
实哉又如千年暗室一灯即破此暗岂谓我巳住千
年而不肯去哉众生不知自心即号无明一念知之
即明矣岂实有无明挣住谓我住历劫而不肯去者
故不详佛意不照自心而谓根本无明极难破者此
正自带枷锁无明益厚矣又执根本无明虽破而微
悟后读书¶ 第 500a 页
细无明难断者谓根本如树根微细如树枝枝繁则
视根本更难不知微细流注念念走作不能保护此
谓微细无明耳盖为根本虽达而习气难忘故古人
谓见道之后方可守道也所以古人既悟之后更无
他嘱但令其保护长养休教不觉不知微细流注非
根本之外另有枝叶也。
** 證
圆觉经云一切众生皆證圆觉此系如来真语实语
夫證者即现有而实證非虚妄之法也如病伤寒则
谓之證舌作何色眼作何态种种外现非若他病之
有隐覆也是故清净法身众生现證佛眼大师曰眼
见色岂非證耳闻声岂非證一一绝能所无处不现
證若知之者千了百当若不知者乃欲舍此而别求
实證夹山大师所谓劳持生死法唯向佛边求目前
迷正理拨水觅浮沤也今之老宿耆旧俱不肯直下
承当谓此道须实脩实證夫清净法身本绝思议岂
容脩證若加毫发巳是白净地上屙屎矣若顿了知
则本来巳證此即无脩之脩无證之證乃所谓真脩
实證耳噫难矣哉只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至哉言
乎。
** 情与无情共一体
杞妻哭夫而城崩孟宗哭竹而冬笋李广射石而没
羽王祥卧冰而鱼跃可验法界唯心原是一体更无
情与非情之异第众生执久自成隔碍非法界有差
别也盖大地本是当人八识大圆镜智城非外有杞
妻正哭之际意识专注但见其夫而不见有城则八
识随缘而应现矣若执城为实有岂有崩哉李广见
悟后读书¶ 第 500b 页
虎意识中唯有虎则八识之体全为虎矣后见为石
则意识转变藏识从缘而为石矣岂复能入哉众生
分中原是一体但意识自执为二而扰之是以不验
若杞妻之纯一无杂李广之精决勇猛何患无验哉
生西方者亦犹是耳以意识观想弥陀及胜境久而
不散即藏识化为净土矣故楞严经中地水火风非
因非缘皆是如来藏中循业发现也或疑此城系众
人共有何杞妻一人而能变众人之境耶曰是不知
共中不共共中共耳夫大圆镜智如千灯同室光不
可分即共中共也各各不妨是灯即共中不共也夫
众人同业感报同见此城即共中共也杞妻别业感
报即不共中共矣如神仙指石为金本亦是一人所
变别业感报而令众生同得受用诸佛及大菩萨以
妙观察智系大圆镜智故变大地作黄金搅长河为
酥酪而令众生同得受用小乘菩萨与外道神仙亦
能变化但不知自心识变小乘则谓以神通定力能
变外道神仙则谓实有外物我神通能转变之以此
分大小内外而体则无别也知得唯心识变物我一
体则转识成智而为大乘菩萨久而勿失何不可以
转变天地自在纵横也哉。
** 因果
普贤观经云大乘因者即是实相大乘果者亦是实
相又曰初观实相名因观竟名果夫因果不外实相
实相不外自心自心不离当念而迷执者乃以过去
名因现在为果又以现在为因未来为果是皆虚妄
因果隔生而不能三世融彻一念具足不了实相之
体为玄因妙果也何则夫过去为因因巳谢灭感现
悟后读书¶ 第 500c 页
在之果则现在是实过去是虚以现在为因未来为
果则未来未至以现在为实则现在是实未来是虚
是故现在一念即是三世因果同时具足也一念之
内既酬往因复招后果以过去言之则此现在为果
矣以未来言之则此现在为因矣故曰即因即果因
果交彻则无始无量劫因果未来无量劫因果总属
现在一念此一念即是无量劫无量劫即是一念故
文殊师利曰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
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又曰智入三世而
无来往既三世同时因果同体一念总具一念谛观
现在一念了不可得既现在一念不可得则三世亦
不可得三世不可得则因果亦不可得因果不可得
则知无因果之因果无因果之因果是即实相因果
也是知因果乃实相之异名而实相乃因果之原本
龙女曰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永嘉曰了即业障
本来空未了应须偿宿债智者当念达得实相因果
之体以非因非果而因而果便能超越凌跨驰骤纵
横迥然独脱而不为因果之所笼罩如其不然总被
阎老子绳索穿却鼻孔在。
** 国土
十法界中依正果报所居国土悉由自心随业所感
华严经中十信位中诸大菩萨所从来国名金色世
界等夫世界何以称金色盖凡夫创始入道乍得心
开犹未离于色尘旷劫以来执有外色虚妄受用今
虽乍破未能顿尽虽未终尽然巳信得总是自心实
无外色以自巳根境所变幻者为国土而自巳居之
则尽空法界一体平等而为金色世界矣何为金色
悟后读书¶ 第 501a 页
乃表自心无染白净之色非世俗所有窒碍之色也
馀名虽别类此可知十住位中诸大菩萨所从来国
名宝华世界等夫世界何以名华既见自心则全体
住中根境互融事理开发无量妙义悉如华开放则
香气馥郁故又名妙香等馀名类此可知而色法永
尽矣十行位中诸大菩萨所从来国名幢慧世界等
夫世界何以称慧盖自心既显理事开敷欲兴大愿
发大悲则惟凭智慧幢者高胜义不倾动义以此大
义运载悲愿生死海中不致沉没了无倾动故名幢
慧也馀名类此可知十回向中诸大菩萨所从来国
名妙宝世界等夫世界何以称妙宝万行纷然而了
无所得纤尘绝迹而遍界弥纶出死入生而如幻化
广行悲愿而非有非无如摩尼珠不思不为能随众
意而雨宝无尽如大圆镜无造无作天然任运而写
像无穷故称妙宝馀名类此可知毗卢遮那以华藏
庄严世界海重重无尽交彻融摄为国土此皆可以
意得即今我等同业众生名娑婆世界以地水火风
等为国土坚湿煖动等为有喜怒哀乐等情所载也
诸天外道神仙等各以苦乐相间粗妙不等为国土
鱼龙等以水为国土虫蚁等以岩穴树隙为国土地
狱三途以刀山剑树等为国土如是乃至无量无边
差别不可说不可说苦乐不同粗妙不等一人一国
土各自受用各不相知悉从自心所感则吾辈将来
所生国土可知矣请问大众二六时中心所向意所
缘趣所从志所往新新无间运运不停不事觉知而
发现者于十界中属何道耶心志所在即成国土现
前所有视不见听不闻有亦同无而嘿嘿发现者或
悟后读书¶ 第 501b 页
在娑婆而缘别国或在禅林而缘廛市或在廛市而
缘净土回头一省了了自知不待问人而将来受用
可以立见余每劝人倘未发明未得稳当或习气未
净力量未充则专持楞严法华大乘佛法为国土日
作课程管教心神渐染藏识薰成则现在将来以大
乘法宝为国土决不生在别国且得与诸上善人同
会一处智者以为何如。
天乐鸣空集卷下
助刻芳名
善信吴周瑾 谭吉瑄 徐善 高以永
高佑釲 沈蕙纕 王亦含 王赞佺
王履恒 孙去瑕 张拔 朱有礼
盛民誉 周元经
比丘济 苏 真 介 德 芳 性 论
如 珂 了 蕴 照 先 通 戒
大 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