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妄救略说-明-圆悟东土祖师¶

东土祖师¶ 第 128c 页

天童和尚辟妄救略说卷之三
侍者 真启 编

* 东土祖师

** ▲初祖菩提达磨大师者

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
也。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于般若多罗尊者得
法。尊者谓曰。汝于诸法。巳得通量。达磨者。通大之义
也。宜名达磨。因改今名。祖恭禀教义。服勤四十年。迨
尊者顺世。遂演化本国。时有二师。一名佛大先。二名
佛大胜多。本与祖。同学佛陀[跳-兆+友]陀小乘禅观。佛大先
既遇般若波罗尊者。舍小趣大。与祖并化。时号为二
甘露门矣。而佛大胜多。更分徒为六宗。第一有相宗。
第二无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无得宗。
第六寂静宗。各封已解。别展化源。祖喟然叹曰。彼之
一师。巳陷牛迹。况复支离。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缠
邪见。言巳。微现神力。至有相宗所。问曰。一切诸法。何
名实相。彼众中有一尊长萨婆罗。答曰。于诸相中。不
互诸相。是名实相。祖曰。一切诸相。而不互者。若名实
相。当何定耶。彼曰。于诸相中。实无有定。若定诸相。何
名为实。祖曰。诸相不定。便名实相。汝今不定。当何得
之。彼曰。我言不定。不说诸相。当说诸相。其义亦然。祖
东土祖师¶ 第 129a 页 X65-0129.png
曰。汝言不定。当为实相。定不定故。即非实相。彼曰。定
既不定。即非实相。知我非故。不定不变。祖曰。汝今不
变。何名实相。巳变巳往。其义亦然。彼曰。不变当在。在
不在故。故变实相。以定其义。祖曰。实相不变。变即非
实。于有无中。何名实相。萨婆罗心知圣师。悬解潜达。
即以手指虚空曰。此是世间有相。亦能空故。当我此
身。得似此否。祖曰。若解实相。即见非相。若了非相。其
色亦然。当于色中。不失色体。于非相中。不碍有故。若
能是解。此名实相。彼众闻巳。心意朗然。钦礼信受。如
是次第。至寂静宗所。问曰。何名寂静。于此法中。谁静
谁寂。彼众中有尊者。答曰。此心不动。是名为寂。于法
无染。名之为静。祖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静。本来寂故。
何用寂静。彼曰。诸法本空。以空空故。于彼空空。故名
寂静。祖曰。空空巳空。诸法亦尔。寂静无相。何静何寂。
彼尊者闻师指诲。豁然开悟。于是六众咸誓归依。化
被南天。声驰五印。经六十载。度无量众。

祖念。东震旦国。佛记。后五百岁。般若智灯。运光于彼。
遂嘱弟子不若蜜多罗。住天竺传法。而躬至震旦。乃
辞祖塔。别学侣。泛重溟。凡三周寒暑。达于南海。实梁
普通七年。庚子岁。九月二十一日也。广州剌史萧昂。
具礼迎供。表闻武帝。帝遣使赍诏迎请。以十月一日。
至金陵。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然无圣。帝
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悟。

祖知机不契。是月十九日。潜回江北。十一月二十三
东土祖师¶ 第 129b 页 X65-0129.png
日。届洛阳。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
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有僧神光。久居伊洛。博览
群籍。善谈玄理。每叹曰。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
书。未尽妙理。近闻达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遥。当
造玄境。遂诣祖参承。祖常端坐面壁。莫闻诲励。光自
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剌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
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值大雪。光夜侍立。迟明积
雪过膝。立愈恭。祖顾而悯之。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
何事。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祖曰。诸佛无上妙道。矌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
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光闻
祖诲励。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祖前。祖知是法器。
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
可在。祖遂因与易名。曰慧可。可曰。诸佛法印。可得闻
乎。祖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
安。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祖
曰。我与汝安心竟。

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言所
得乎。有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
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
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
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祖曰。汝
得吾骨。最后慧可。礼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乃
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
东土祖师¶ 第 129c 页 X65-0129.png
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
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可曰。请师指陈。祖曰。
内传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后代浇薄。
疑虑竞生。云吾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凭何得法。
以何證之。汝今受此衣法。却后难生。但出此衣。并吾
法偈。用以表明。其化无碍。至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
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
少。潜符密證。千万有馀。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
机。便同本得。听吾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
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吾自到此。凡五度中毒。我尝
自出。而试之置石。石裂。缘吾本离南印。来此东土。见
赤县神州。有大乘气象。遂踰海越漠。为法求人。际会
未谐。如愚若讷。今得汝传授。吾意巳终。

潭吉据雪窦颂初祖见武帝公案。作救云。廓然不
识。涂毒鼓声也。雪窦以本语作颂。可谓白圭无玷
矣。后人向左右顾视处。妄下注脚。而自谓不存知
解。不亦难乎。老僧道。雪窦以本语作起句。专为要
出他千古万古空相忆句。此即雪窦点后人。不可
忆达磨为祖师。故曰休相忆。清风匝地有何极。正
指普天匝地之人。无不是祖师。故左右顾视曰。者
里还有祖师么。唤来与老僧洗脚。雪窦如是指呼。
而汝等犹自不惺。反谓老僧下注脚。存知解。试问
潭吉。顾视左右云。者里还有祖师么。非要人自知
自悟。自承当自祖师而何。又说甚么祖师西来。直
东土祖师¶ 第 130a 页 X65-0130.png
指人心。见性成佛。且大慧云。菩萨人见性以眼见。
又云。直须眼见始得。而潭吉反谓直指人心。见性
成佛犹芋。而以纲宗偈颂。为纸包火煨之法。令诸
穷子。展转求食。如法啖之。不复饥饿。必以纲宗偈
颂为宗旨。而不以纲宗偈颂。发人自悟为宗旨。反
以自悟本来。开顶门正眼者。为抹杀宗旨。汝何不
思古人云。驱耕夫牛。夺饥人食。则死尽学者。展转
求食之偷心。自休自在。始称直指人人。见自性也。
岂若潭吉以五家纲宗偈颂。纸包火煨。展转求食
为宗旨哉。且大慧参禅十八年。于古人纲宗偈颂。
一一透过。授受之际。皆烧臂香以表信。后见湛堂。
为伊点破。始觉从前所学得底。到者里。总用不著。
乃自谓曰。若禅有传有受。岂佛祖自證自悟之法。
据是则学纲宗偈颂。又当得甚么碗。昔仰山谓香
严。祖师禅未梦见在。严曰。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
人不会。别唤沙弥。据瞬目视伊。非雪窦顾视左右
之意乎。仰山曰。且喜严师弟。会得祖师禅也。又岂
别有所谓祖师禅者。而潭吉反谓老僧。单以扬眉
瞬目见解。执悟中迷。发为狂打泼骂之瘴。然则临
济问黄檗佛法大意。三遭痛棒。未闻临济以黄檗
为狂打。而云我二十年。在黄檗先师处。三度问佛
法的的大意。三度蒙他赐杖。如蒿枝拂著相似。何
哉。救中又谓。雪峰三登九上。所至皆有得。末上于
阻雪因缘。始得大悟。故与岩头书曰。一自鳌山成
东土祖师¶ 第 130b 页 X65-0130.png
道后。直至于今饱不饥。今之禅者。以有所得心。执
有所得法。取舍宛然。而自谓满足。瘴气所持。非真
饱者。老僧道。此语诚足以證汉月之非。何则。盖雪
峰因述从前。于盐官德山诸老处所得。故岩头喝
曰。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而汝等反据古人纲宗偈
颂。为纸包火煨之法。令学者展转求食。如法啖之。
非从门入者乎。岂非反岩头之意乎。雪峰又问。他
后如何即是。岩头曰。他后若欲播扬大教。一一从
自胸襟。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雪峰大悟。作
礼曰。今日始是鳌山成道。故住后垂语云。尽大地
是个解脱门。把手拽不不入。时有僧出云。和尚怪
某甲不得。又僧云。用入作么。峰便打。汝等敢道雪
峰为狂打者乎。又云。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汝等
诸人。向甚么处屙。又云。尽大地是沙门全身。汝等
总敢道为相似野狐涎者乎。然则汉月于自巳
外。别有四法交加。双头独结。一○为千佛万佛之
祖。及执三玄三要等。名相为宗旨。正是以有所得
心。执有所得法。而妄谓不饥。去雪峰之饱远矣。救
中又曰。作礼三拜。依位而立。当时同在四人之列。
记录者。谓初祖特顾慧可而付法眼。以表得髓之
意。非于顾字有旨趣也。辟书从默顾二字。作如许
解注。反笑三峰为知解云云。仍与上章谤老僧。下
注脚。存知解同意。且问潭吉。若于顾字无旨趣。则
同列四人。何不咸付法眼乎。请看祖师付法曰。汝
东土祖师¶ 第 130c 页 X65-0130.png
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得。今汉月不
据人人本得之旨。示一切人。而妄捏一○为千佛
万佛之祖。暨钻出四法交加。双头独结。种种奇名
异相。故老僧不辞作个知解宗徒。以正汉月之邪
知邪解耳。岂不自知为知解哉。以戈止戈。以楔出
楔。老僧为汝。恁么老婆心切。汝等诸人还知么。

** ▲二祖慧可大师

武牢人姬氏子。父寂。以无子祷祈
既久。一夕有异光照室。母遂怀妊故生而名之曰光。
少则超然。博极载籍。尤善谈老庄。后览佛乘。遂尽弃
去。依宝静禅师出家。遍学大小乘义。年三十三。返香
山。终日燕坐。又八年。于寂默中。忽见一神人。谓曰。将
欲受果。汝其南矣。翌日觉头痛如剌。欲治之。忽闻空
中曰。此换骨也。往见静述其事。静视之。见顶骨峣然。
如五峰秀出。以有神异。更名神光。静语祖曰。汝相吉
祥。而神令汝南。彼少林有达磨大士。必汝师矣。祖遂
造少室。逮得法至北齐。天平二年。有一居士。年踰四
十。不言名氏。聿来设礼。而问祖曰。弟子身缠风恙。请
和尚忏罪。祖曰。将罪来。与汝忏。士良久曰。觅罪了不
可得。祖曰。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士曰。今见和
尚。巳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祖曰。是心是佛。是心是
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
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祖深器之。
即为剃发曰。是吾宝也。宜名僧璨。其年三月十八日。
于光福寺受具。自兹疾渐愈。执侍经二载。祖遂嘱累。
东土祖师¶ 第 131a 页 X65-0131.png
付以衣法。偈曰。本来缘有地。因地种花生。本来无有
种。花亦不曾生。又曰。汝受吾教。宜处深山。未可行化。
当有国难。般若多罗悬记所谓。心中虽吉外头凶者。
是也。吾亦有宿累。今往酬之。汝谛思圣记。勿罹世难。
善去善行。俟时传付。

祖乃往邺都化导。四众皈依。三十四载。遂韬光混迹。
变易仪相。或入酒肆。或过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
或问之曰。师是道人。何故如是。祖曰。我自调心。何关
汝事。

** ▲三祖僧璨大士

不知何许人。以白衣谒二祖。得度
传法。后隐于舒之皖公山。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当后
周毁法。祖深自韬晦。居无常处。积十馀载。人无能知
者。至隋开皇十二年。有沙弥道信。年始十四。来礼祖
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祖曰。谁缚汝。曰无人
缚。祖曰。何更求解脱乎。信于言下大悟。服劳九载。后
于吉州受戒。侍奉尤谨。祖屡试以玄微。知其缘熟。乃
付衣法偈曰。花种虽因地。从地种花生。若无人下种。
花地尽无生。

三祖章救曰。祖有信心铭近千言。其略曰。至道无
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
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要知临济德山。千奇百
怪处。不过驱学者。丧尽心智。与此数语符合耳。义
学之徒解曰。至道本无难易。但不拣择即是。譬夫
画龙。头角牙眼一一相似。惟不能行雨。所以毫𨤲
东土祖师¶ 第 131b 页 X65-0131.png
有差。天地悬隔。非宗旨何以辩之。据潭吉恁么判。
颠倒之甚。获罪先圣不浅。老僧只据临济自云。排
斥三藏教。骂辱诸小儿。向逆顺中觅人。岂非本来
人现前。则不见有顺逆。唯见一切皆人。故曰向逆
顺中觅人乎。而潭吉反谓。要知临济千奇百怪处。
不过驱学者。丧尽心智。非颠倒而何。又岂知据人
人面目现前。则无有心智用事。无有心智用事。则
为至道。何以故。至道初未尝有心智。唯一人耳。有
难易则有二。有二便有拣择。有拣择便有憎爱。有
拣择憎爱。便有毫𨤲之差。天地之隔。盖面目不现
前。一切顺逆境界。打作两橛。千奇百怪。繇此而生。
去至道远矣。老僧则谓至道者。即至人之异称。非
于人外别有至道也。故赵州举至道无难。唯嫌拣
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云老僧不在明白里。非据
赵州自为至道乎。然所谓至人者。亦非于人外。别
有至处。所以德山云。若论此事。直得三世诸佛。口
挂壁上。更有一人。呵呵大笑。若识此人。参学事毕。
岂于人外。别有至人至道乎。临济唯向逆顺中觅
人。所以道。我于十二年中。求个业性。如芥子许不
可得。又岂于人外。别有千奇百怪乎。汉月唯为千
奇百怪。故认临济为真师。请问潭吉。祇如学者。学
者千奇百怪。岂止毫𨤲有差。天地悬隔而巳乎。且
本来人之面目。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顾谓譬
夫画龙。头角牙眼。一一相似。惟不能行雨乎。若果
东土祖师¶ 第 131c 页 X65-0131.png
是真龙。头角牙眼。一一相似。即不行雨时。龙有甚
么差处。而悬隔乃尔乎。老僧只据本人为宗旨。故
行雨也龙现前。不行雨也龙现前。顺也人现前。逆
也人现前。初无第二人。欲求毫釐之差。天地之隔。
了不可得也。

** ▲四祖道信大师者

姓司马氏。世居河内。后徙于蕲
州广济县。生而超异。幼慕空宗。诸解脱门。宛如宿习。
既嗣祖风。摄心无寐。胁不至席者六十年。一日往黄
梅县。路逢一小儿。骨相奇秀。异乎尝童。祖问曰。子何
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尝姓。祖曰。是何姓。答曰。是佛姓。
祖曰。汝无姓耶。答曰。性空故无。祖默识其法器。即俾
侍者。至其母所。乞令出家。母以宿缘故。殊无难色。遂
舍为弟子。以至付法传衣。偈曰。华种有生性。因地华
生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

** ▲五祖弘忍大师者

蕲州黄梅人也。先为破头山中
栽松道者。尝请于四祖曰。法道可得闻乎。祖曰。汝巳
老。脱有闻。其能广化耶。倘若再来。吾尚可迟汝。乃去
行水边。见一女子浣衣。揖曰。寄宿得否。女曰。我有父
兄。可往求之。曰诺。我即敢行。女首肯之。即回策而去。
女周氏季子也。归辄孕。父母大恶。逐之。女无所归。日
佣纺里中。夕止于众馆之下。巳而生一子。以为不祥。
因抛浊港中。明日见之。溯流而上。气体鲜明。大惊遂
举之。成童随母乞食。里人呼为无姓儿。逢一智者。叹
曰。此子缺七种相。不逮如来。后遇信大师得法。嗣化
东土祖师¶ 第 132a 页 X65-0132.png
于破头山。

咸亨中。有居士姓卢名慧能。自新州来。参谒。祖问曰。
汝自何来。卢曰岭南。祖曰。欲须何事。卢曰。惟求作佛。
祖曰。岭南人无佛性。若为得佛。卢曰。人即有南北。佛
性岂然。祖令随众作务。卢曰。弟子自性。尝生智慧。不
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曰。者獦獠
根性太利。著槽厂去。卢礼足而退。便入碓坊。服劳于
杵臼。昼夜不息。经八月。祖知付授时至。告众曰。正法
难解。不可徒记。吾言持为已任。汝等各自随意述一
偈。若语意冥符。则衣法皆付。时会下七百馀僧。上座
神秀者。学通内外。众所宗仰。咸推称曰。若非尊秀畴。
敢当之。神秀窃聆众誉。不复思惟。乃于廊壁。书一偈
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
埃。祖因经行。忽见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赞叹曰。后
代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卢在碓坊。忽聆诵偈。乃问。同
学是何章句。同学曰。汝不知。和尚求法嗣。令各述心
偈。此则秀上座所述。和尚深加叹赏。必将付法传衣
也。卢曰。其偈云何。同学为诵。卢良久曰。美则美矣。了
则未了。同学诃曰。庸流何知勿发狂言。卢曰。子不信
耶。愿以一偈和之。同学不答。相视而笑。卢至夜。密告
一童子。引至廊下。卢自秉烛。请别驾张日用于秀偈
之侧。写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
物。何处惹尘埃。祖后见此偈曰。此是谁作。亦未见性。
众闻祖语。遂不之顾。逮夜祖潜诣碓坊。问曰。米白也
东土祖师¶ 第 132b 页 X65-0132.png
未。卢曰。白也。未有筛。祖以杖三击其碓。卢即以三鼓
入室。室告曰。诸佛出世。为一大事。故随机大小。而引
导之。遂有十地三乘顿渐等旨。以为教门。然以无上
微妙秘密圆明真实正法眼藏。付于上首大迦叶尊
者。展转传授。二十八世。至达磨。届于此土。得可大师。
承袭以至于今。以法宝及所传袈裟。用付于汝。善自
保护。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卢跪受讫。问法则既受。衣
付何人。祖曰。昔达磨初至。人未之信。故传衣以明得
法。今信心巳熟。衣乃争端。止于汝身。不复传也。

** ▲六祖慧能大师

姓卢氏。父行瑫。母李氏。感异梦觉。
而异香满室。因有娠。六年乃生。毫光腾空。黎明有僧。
来语祖之父曰。此子可名慧能。父曰。何谓也。僧曰。惠
者。以法惠济众生。能者。能作佛事。语毕。不知所之。祖
不饮母乳。遇夜神人。灌以甘露。三岁父丧。母嫠居。家
贫甚。幼则樵采鬻薪。以养母。一日负薪过市中。闻客
读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感悟。而问客
曰。此何法也。曰此金刚经。黄梅东山五祖忍和尚。恒
教人诵此经。祖闻语。勃然思出家求法。乃乞于一客。
为其母备岁储。遂辞母。直抵韶州。遇高行士刘志略。
结为交友。尼无尽藏者。即志略之姑也。尝读涅槃经。
师暂听之。即为解说其义。尼遂执卷。问字。祖曰。字即
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曷能会义。祖曰。诸佛
妙理。非关文字。尼惊异之。告乡里耆艾。请居宝林寺。
东土祖师¶ 第 132c 页 X65-0132.png
寺废巳久。四众营缉。朝夕奔凑。俄成宝坊。祖曰。我求
大法。止此何为。遂弃之。抵黄梅。参礼五祖。语在五祖
章。当呈偈。后三鼓入五祖室。五祖复徵其初悟。应无
所住。而生其心语。祖言下大彻。遂启五祖曰。一切万
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
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
性。能生万法。五祖知悟本性。谓祖曰。不识本心。学法
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遂传
衣法。

五祖送祖至九江驿边。令祖上船。祖随即把橹。五祖
曰。合是吾度汝。祖曰。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度名虽一。
用处不同。能蒙师传。法今巳得。悟只合自性自度。五
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繇汝大行。

祖礼辞。南行者两月。至大庾岭。僧惠明本将军同数
百人来。欲夺衣钵。明先趁及。祖掷衣钵于石曰。此衣
表信。可力争耶。明举衣钵。不能动。乃曰。我为法来。不
为衣来。祖曰。汝既为法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
为汝说。明良久。祖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
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复问曰。上来密
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旨否。祖曰。与汝说者。即非密
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
自已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煖自知。

仪凤元年正月八日。忽念说法时至。遂出至广州法
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寓止廊庑间。暮夜风飏
东土祖师¶ 第 133a 页 X65-0133.png
刹幡。闻二僧对论。一曰幡动。一曰风动。往复不巳。祖
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竦然。

正月十五日。印宗会诸名德。为祖剃发。二月八日。就
法性寺智光律师。受满分戒。其戒坛即宋求那跋陀
三藏之所置也。三藏记云。后当有肉身菩萨。在此坛
受戒。又梁末真谛三藏。于坛之侧。手植二菩提树。谓
众曰。却后一百二十年。有大开士。于此树下。演无上
乘。度无量众。祖受戒巳。于此树下。开东山法门。宛如
宿契。

南岳怀让禅师礼祖。祖曰。何处来。曰嵩山。祖曰。甚么
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祖曰。还假修證否。曰
修證即不无。污梁即不得。祖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
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
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躬。不须速说。

青原行思禅师。参祖。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
曰。汝曾作甚么来。曰圣谛亦不为。祖曰。落何阶级。曰
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祖深哭之。令首众。

永嘉玄觉禅师。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阅维摩
经。发明心地。后遇左溪朗禅师激励。举东扬策禅师。
同诣曹溪。初到。振锡绕祖三匝。卓然而立。祖曰。夫沙
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来。生大我
慢。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
速乎。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曰。如是如是。于时大
众。无不愕然。觉方具威仪参礼。须臾告辞。祖曰。返太
东土祖师¶ 第 133b 页 X65-0133.png
速乎。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祖曰。谁知非动。曰仁者
自生分别。祖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生岂有意耶。
祖曰。无意谁当分别。曰分别亦非意。祖叹曰。善哉少
留一宿。时谓一宿觉。

僧智通。看楞伽经。约千馀遍。不会三身四智。礼祖求
解其义。祖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
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
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
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
终日说菩提。通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祖曰。既会三
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
智无身也。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大圆镜智
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
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
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僧问。黄梅意旨。甚么人得。祖曰。会佛法人得。曰和尚
还得否。祖曰。我不会佛法。

七月八日。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
众哀留甚坚。祖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
亦当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
回。祖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救曰。五祖观六祖偈毕。乃云。亦未见性在。及其三
鼓入室。徵至应无所住。言下大彻。则亦未见性之
东土祖师¶ 第 133c 页 X65-0133.png
语。皎然明白。后世装点云。故意不许。以息其争。而
谓袈裟遮围。不欲人见。非以世俗流布。诬谤祖师
耶。夫既曰。入室。闭门足矣。何至遮遮掩掩。欲隐弥
露乎。此无他。只欲于本来无一物上作解会。而袈
裟遮围处。注脚不行。强作此语耳。可发千古一笑。
老僧据大藏中。坛经所载。谓五祖一日忽见六祖
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言。汝
知之否。六祖曰。弟子亦知此意。不敢行至堂前。令
人不觉。后五祖见法众总惊。无不嗟讶。遂将鞋擦
了偈曰。亦未见性在。众人疑息。次日潜至碓坊。三
鼓入室。徵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彻。谓一
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
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
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老僧据徵字义。当见三鼓
入室。不过徵六祖。前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言
下大彻。非别有所谓。而云言下大彻也。故见五祖
时。谓弟子念念不离自性。与此一切万法。不离自
性。乃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等句。言虽广略不同。
而前后理无二致。不然则徵之一字。了没意味矣。
安可以亦未见性之语为实哉。其袈裟遮围之事。
本无所载。又何足挂齿哉。然则既皆不离自性为
本。则本来无一物之意。全是自性。岂离自性外。别
有一物。足可證汉月诬六祖为断见外道。致潭吉
谤六祖著于净边者。岂止发千古一笑。正恐招谤
东土祖师¶ 第 134a 页 X65-0134.png
法之过。尽未来劫。不止于千古矣。救中又道。如秀
公之博闻广记。履践明洁。人天大众。素所归仰
者。自抑为旁出。而獦獠之一丁不识者为正传。
使天下后世。知此道至公。非硕学厚德闻见智识
之可造。后之真不识丁者。遂借口于卢公。闻诵而
能讲如卢公乎。闻音而发悟如卢公乎。说法如云
雨如卢公乎。偈颂之圆妙昭彻如卢公乎。据此不
过发明老僧真不识丁。出脱汉月为真人。不可抑
为知解旁出耳。则不得不再据老僧昔日。举拄杖
云。举一不得举二。放过一著。落在第二。掷杖云。老
僧落二了也。且一又如何举。时汉月向前拿拄杖
去。以较古乾峰曰。举一不得举二。放过一著。落在
第二。云门出众云。昨日有人从天台来。却往径山
去。峰曰。典座来日不得普请者。相去远矣。云门据
人为第一。而汉月反以拄杖为第一。岂老僧不察
其心。抑之为学解。为旁出。汉月自未尝据人为正。
唤作真人得么。至于老僧。诚然不识丁字。即世尊
初生时。便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目顾四方。周行
七步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岂论识丁不识丁耶。
又未离兜率。巳降皇宫。未出母胎。度人巳毕。唯据
世尊为度人。岂于世尊外。别有法度人耶。故曰。始
从鹿野苑。终至跋提河。于是二中间。不曾说一字。
潭吉未曾到者地位。反谓得意者。以无意为意。而
疗执意之病。祇以意根图度。在意里打辊。复谓忘
东土祖师¶ 第 134b 页 X65-0134.png
言者。以无言为言。及举世尊忘言。而有四十九年
之教海。又祇在言里打辊。何不思古人道。在口谈
论。是个甚么。一切谈论。与不谈论时。岂离唯我独
尊耶。据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非唯我独尊而何。菩
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又非唯我独尊而何。汝不思古人道。情生智隔。想
变体殊。亦为发明唯我独尊耳。谁与汝论想明斯
聪。情幽斯钝来。汝又道。马鸣龙树皆造论。即如龙
树中论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
是故说无生。非据唯我独尊。为无生法忍耶。马鸣
起信论曰。始觉合本之谓佛。非六祖谓不思善。不
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于
言下。顿惺自已面目。而初祖谓二祖。汝当阐扬。勿
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得者耶。据老僧举目了
然。无一非真人。但不醒唯我独尊。常乐我净之无
上正等正觉。所以老僧一棒不作一棒用。直指一
切人。一念回机。自醒本得。唯我独尊也。临济曰。大
德莫错。我且不取你解经论。我亦不取你国王大
臣。我亦不取你辨似悬河。我亦不取你聪明智慧。
唯要你真正见解。道流。设解得百本经论。不如一
个无事底阿师。你解得即轻蔑人。胜负修罗。人我
无明。长地狱业。据是则潭吉赞神秀聪明。以类汉
月与巳。轻蔑一切人。反临济所言。而妄窃为真师
何耶。潭吉又赞六祖偈颂。圆妙昭彻据答智通。三
东土祖师¶ 第 134c 页 X65-0134.png
身四智偈。救云。此等偈颂。真不识丁者。还借口得
么。老僧诚借口不得。汝等若到老僧前恁么道。唯
劈脊与汝一棒。汝等若会得老僧用处。便会得六
祖道。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耳。潭吉
又谓六祖南岳。问答数言。料拣宾主。回互之旨皆
备。但后人易以解路穿凿。若临济德山。则此徒何
以置喙。老僧道。料拣宾主之旨则不问。且问潭吉。
那一句是回互处。老僧三十年时。曾颂曰。恁么来
兮甚么物。不似一物还自屈。堂堂直下用无私。后
代儿孙施棒喝。据是则潭吉若到老僧处。恁么判
断。吃棒未有了日在。救中又道。五家宗旨。备在四
七二三诸祖。临机与夺中。老僧祇据六祖云。吾此
形骇。归必有所。以正潭吉背山背水。临机与夺等
语。岂非无梦说梦。老僧若作六祖。谓吾此形骸。归
必有所。待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却回。便与蓦面一
唾。不唯当时大众。知恩有地。亦免潭吉。作奇名异
相语。何以故。不见古人道。将佛祖见解。贴在额头
上。如灵龟负图。自取丧身之兆。潭吉等得无类是
乎。至于闻音发悟。与入室始彻。自语相违。不足供
千古明眼人一笑。

天童和尚辟妄救略说卷之三
东土祖师¶ 第 135a 页 X65-013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