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师资记-唐-净觉楞伽师资记¶

楞伽师资记¶ 第 1283a 页

No. 2837

* 楞伽师资记


两目中。各出一五色光舍利。将知大师成道
已久也。大唐中宗孝□□帝景龙二年。敕
召入西京。便于东都广开禅法。净觉当众归
依。一心承事。两京来往参觐。向有馀年。所
呈心地。寻已决了。祖忍大师授记之安州有
一个。即我大和上是也。乃刑类凡僧。證同
佛地。帝师国宝。宇内归依。净觉宿世有缘。亲
蒙指授。始知方寸之内。具足真如。昔所未闻。
今乃知耳。真如无相。知亦无知。无知之知。岂
离知也。无相之相。岂离相也。人法皆如。说亦
如也。如自无说。说则非如。如本无知。知非
如矣。起信论云。心真如是。即是一法界总相
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法。唯因
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别无境界之相。
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
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
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有真自体相者。凡夫
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有际生。
非后际灭。毕竟常恒。从本性自满足。一切功
德。自体有大智惠光明义。故自性清净心。楞
伽经云。自心现境界。随类普现于五法。云何
是五法。名相忘想正智如如。是故众物无
名。心作名。诸相无相。由心作相。但自无心。
则无名相。故曰正智如如。法句经云。参罗及
万像。一法之所印。余乃潜神玄默。养性幽岩。
楞伽师资记¶ 第 1283b 页 T85-1283.png
独守净心抱一冲谷。聊寄一序。托悟在中。同
我道流。愿知心耳。真如妙体。不离生死之中。
圣道玄微。还在色身之内。色身清净。寄住烦
恼之间。生死性真。权在涅槃之处。故知众
生与佛性。本来共同。以水况冰。体何有异。冰
由质碍。喻众生系缚。水性虚通。等佛性之
圆净。无法可得。无相可求。善法尚遣舍之。生
死故应远离。维摩经云。欲得净度。当净其心。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也。身虽为之本。识见还
有浅深。深见者。是历劫清净。薰修之因。一发
道心。乃至成佛。亦不退也。浅识者。是现今新
学。初离欢喜。为积生已来。有诽谤邪见之。
因。无正信习道之力。根则不定。后还退败
也。覆寻生死。只为攀缘。返照攀缘之心。心性
本来清净之处。染著。无染是净。无系是脱。
染即生死之因。净即菩提之果。大分深义。究
竟是空。至道无言。言则乖至。虽以性拟
本。无本可称。空自无言。非心行处。圣心微
隐。绝解绝知。大觉寒寒。无言无说。法华经
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也。无法可说。无
心可言。自性空闲。返归于本。本者道也。道
性悾恫而无际。放旷清微。坏大千以寂
寥。通古今而性净。即上下周圆。遍清净。是
净佛国土也。是知一毫之内。具足三千大千。
一尘之中。容受无边世界。斯言有实耳。此中
坐禅。證者之自知。不由三乘之所说也。经
曰。菩提之道。不可图度。高而无上。广不可
极。渊而无下。深不可测。大苞天地。细入无
间。故谓之道也。所以法身清净。犹若虚空。
楞伽师资记¶ 第 1283c 页 T85-1283.png
空亦无空。有何得有。有本不有。人自著有。空
本不空。人自著空。离有离空。清净解脱。无
为无事。无住无著。寂灭之中。一物不作。斯
乃菩提之道。然涅槃之道。果不在于有无之
内。亦不出于有无之外。若如此者。即入道之
人。不坏于有。亦不损于无像法住持。但假施
设耳。是故体空无相。不可为有。用之不废。不
可为无。则空而常用之。而常空。空用虽殊。
而无心可异。即真如性净。常住不灭也。余
叹曰。天下有不解修道者。被有无系然也。有
不自有。缘未生时无有。无不自无。缘散之后
故无。有若本有。有自常有。不待缘而后有。无
若本无。无自常无。岂待缘尽后始无也。缘
有非是有。真如之中有缘。无非是无。清净
心中。无彼无也。有无法。妄想之域。岂足以
标圣道。放光经云。菩提从有得耶。答曰。不
也。从无得耶。答曰。不也。从有无得耶。答曰。
不也。离有无得耶。答曰。不也。是义云何得。
答曰。无所得。得无所得者。谓之得菩提也。


楞伽资记一卷

东都沙门释净觉居太行山灵泉
谷集

第一。宋朝求那跋陀罗三藏。中天竺国人。
大乘学时号摩诃衍。元嘉年。随船至广州。
宋太祖。迎于丹阳郡。译出楞伽经。王公道
俗请开禅训。跛陀未善宋言有愧。即多梦人
楞伽师资记¶ 第 1284a 页 T85-1284.png
以剑易首。于是就开禅训 三藏云。此土。地
居东边。修道无法。以无法故。或坠小乘二乘
法。或堕九十五种外道法。或堕鬼神禅。
观见一切物。知他人家好恶事。苦哉。大福大
祸。自陷陷他。我慜 此辈。长劫落鬼神。久
受生死。不得解脱。或堕术法。役使鬼神。看
他家好恶事。谁言我坐禅观行。凡夫盲迷
不解。谓登圣道。皆悉降伏。不知是鬼神邪
魅法也。我中国有正法。秘不传简。有缘根熟
者。路逢良贤。途中受与。若不逢良贤。父子
不得。楞伽经云。诸佛心第一。教授法时。心
不起处是也。此法超度三乘。越过十地。究
竟佛果处。只可默心自知。无心养神。无念
安身。闲居净坐。守本归真。我法秘默。不为
凡愚浅识所传。要是福德厚人。乃能受行。
若不解处。六有七八。若解处。八无六七。拟
作佛者。先学安心。心未安时。善尚非善。何况
其恶。心得安静时。善恶俱无依华严经云。
法法不相知。至此国来。尚不见修道人。何
况安心者。时时见有一作业。未契于道。或在
名闻。成为利养。人我心行。嫉妒心造。云何嫉
妒。见他人修道。达理达行。多有归依供养。
即生嫉妒心。即生憎嫌心。自恃聪明。不用
胜己。是名嫉妒。以此惠解。若昼若夜。修勤
诸行。虽断烦恼。除其拥碍。道障交竞。不得安
静。但名修是。不名安心。若尔纵行六波罗
蜜。讲经坐二禅三禅。精进苦行但名为善。不
名法行。不以爱水。溉灌业田。不于中。种识
种子。如是比丘。名为法行 今言安心者。略
楞伽师资记¶ 第 1284b 页 T85-1284.png
有四种。一者背理心。谓一向凡夫心也。二
者向理心。谓厌恶生死。以求涅槃。趣向寂静。名声闻心也。三者入理心。谓虽复断障显
理。能所未亡。是菩萨心也。四者理心。谓非理
外理。非心外心。理即是心。心能平等。名之为
理。理照能明。名之为心。心理平等。名之为佛
心。会实性者。不见生死涅槃有别。凡圣为异。
境智无二。理事俱融。真俗齐观。染净一如。佛
与众生。本来平等一际。楞伽经云。一切无涅
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若
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大道本来广遍。圆
净本有。不从因得。如似浮云底日光。云雾灭
尽。日光自现。何用更多广学知见。涉历文字
语言。覆归生死道。用口说文传为道此者。
人贪求名利。自坏坏他。亦如磨铜镜。镜面
上尘落尽。镜自明净。诸无行。经云。佛亦不
作佛。亦不度众生。众生强分别。作佛度众生。
而此心不證。是即无定。證则别有照缘起大
用。圆通无碍。名大修道。自他无二。一切行一
时行。亦无前后。亦无中间。名为大乘。内外无
著。大舍毕竟。名为檀波罗蜜。善恶平等。俱不
可得。即是尸波罗蜜。心境无违。怨害永尽。
即是忍波罗蜜。大寂不动。而万行自然。即是
精进波罗蜜。繁与妙寂。即是禅波罗蜜。妙
寂开明。即是般若波罗蜜。如此之人。胜上广
大。圆摄无碍。得繁与。是为大乘。有求大乘
者。若不先学安心。定知误矣 大品经云。诸
佛五眼。观众生心及一切法。毕竟不见。华严
经云。无见乃能见。思益经云。非眼所见。非耳
楞伽师资记¶ 第 1284c 页 T85-1284.png
鼻舌身意识所知。但应随如相见如眼如乃
至意如。法位亦如是。若能如是见者。是名
正见。禅决曰。蝙蝠角鸱。昼不见物。夜见物
者。皆是妄想颠倒故也。所以者何。蝠蝙角鸱。
见他闇为明。凡夫人。见他明为闇。皆为是妄
想。以颠倒故。以业障故。不见真法。若然者。
明不定明。闇不定闇。如是解者。不为颠倒惑
乱。即入如来常乐我净中也 大法师之楞
伽经云。说何净其念者。遣物令妄想。勿令
漏念。念佛极著力。念念连注不断。寂然无念。
證本空净也。又云。一受不退常寂然。则佛说
云何增长也。又云。从师而学。悟不由师。凡
教人智慧。未尝说此。就事而徵。指树叶是
何物。又云。汝能入瓶入柱。及能入穴山。杖
能说法不。又云。汝身入心。又云。屋内有瓶。
屋外亦有瓶不。瓶中有水不。水中有瓶不。
乃至天下诸水。一一中皆有瓶不。又云。此水
是何物又树叶能说法。瓶能说法。柱能说
法。及地水火风皆能说法。土瓦石。亦能说
法者。何也。

第二。魏朝三藏法师菩提达摩。承求那跋陀
罗三藏后。其达摩禅师。志阐大乘。泛海吴越
游洛至邺。沙门道育惠可。奉事五年。方海
四行。谓可曰。有楞伽经四卷。仁者依行。自然
度脱。馀度如续高师传所明。略辨大乘入
道四行。弟子昙林序 法师者。西域南天竺
国。是大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神惠疏朗。
闻皆晓晤。志存磨诃衍道。故舍素从缁。绍
隆圣。冥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
楞伽师资记¶ 第 1285a 页 T85-1285.png
世表。悲悔边隅。正教陵替。遂能远涉山海。
游化汉魏。亡心寂默之士。莫不归信。取相存
见之流。乃生讥谤。于时。唯有道育惠可。此
二沙门。年虽后生。携志高远。幸逢法师。事之
数载虔恭咨启。善蒙师意。法师感其精成。
诲以真道。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
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无错谬。如是
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
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此略所
由。意在后文。

未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
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 悟宗。深信含
生。凡圣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覆。不能显
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辟观。自他。凡圣
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言教。此即与真理
冥状。无有分别。寂然无名之理入。行入者。
所谓四行。其馀诸行。悉入此行中。何等为四
行。一者报怨。二者随缘行。三者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云何报怨行。修道行人。若受苦
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逐
末。流浪诸有。多报怨憎。违害无限。今虽无
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
与。甘心忍受。都无怨诉。经云。逢苦不忧。何
以故。识达本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怨
进道。是故。说言报怨行。第二随缘行者。众生
无我。并缘业所传。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
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
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
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通。是故。说言随缘行。
楞伽师资记¶ 第 1285b 页 T85-1285.png
第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
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及。安心无为。形随运
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闇。常相随
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
安。了达此处。故于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
求皆苦。无求乃乐。判如无求。真为道行。第
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因之为法。理此众
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云。法无众
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若
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
命。则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达解三空。不倚
著。但为去垢。摄众生。而无取相。此为自
复地。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度既尔。馀
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
称法行。此四行。是达摩禅师亲说。馀则弟子
昙林记师言行。集成一卷。名曰达磨论
也。菩提师又为坐禅众。释楞伽要义一卷。有
十二三纸。亦名达磨论也。此两本论文。
文理圆净。天下流通。自外更有人。伪告
达摩论三卷。文繁理散。不堪行用。大师又指
事问义。但指一物。唤作何物。众物皆问之。回
换物名。变易问之。又云。此身有不。身是何
身。又云。空中云雾。终不能染污虚空。然能翳
虚空。不得明净。涅槃经云。无内六入无外六
尘。内外合故。名为中道。

第三。齐朝邺中沙门惠可。承达磨禅师后。
其可禅师。俗姓姬。武牢人。年十四。遇达摩
禅游化嵩洛。奉事六载。精究一乘。附于玄
理。略说修道。明心要法。真登佛果。楞伽经
楞伽师资记¶ 第 1285c 页 T85-1285.png
云。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死。是名为不
取。今世后世。净十方诸佛。若有一人。不
因坐禅而成佛者。无有是处。十地经云。众
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
庆大无边。只为五荫。重云覆障。众生不见。
若逢智风。飘荡五荫。重云灭尽。佛性圆照。
焕然明净。华严经云庆大如法界。究竟如虚
空。亦如瓶内灯光。不能照外。亦如世间云雾。
八方俱起。天下阴暗。日光起得明净。日光
不坏。只为云雾障。一切众生。清净性。亦复
如是。只为攀缘妄念诸见。烦恼重云。覆障圣
道。不能显了。若忘念不生。默然净坐。大涅
槃日。自然明净。俗书云。冰生于水而冰遏水。
冰伴而水通。妄起于真而妄迷真。妄尽而
真现。即心海澄清。法身空净也。故学人依文
字语言为道者。如风中灯。不能破闇。焰焰谢
灭。若净坐无事。如蜜室中灯。则解破闇。昭
物分明。若了心源清净。一切愿足。一切行满。
一切皆辨。不受后有。得此法身者。恒沙众
生。莫过有一行。亿亿劫中。时有一人。与此
相应耳。若精诚不内发。三世中纵值恒沙诸
佛。无所为。是知众生识心自度。佛不度众生。
佛若能度众生过去逢无量恒沙诸佛。何故
我不成佛。只是精诚不内发。口说得。心不
得。终不免逐业受形。故佛性犹如天下有日
月。水中有火。人中有佛性。亦名佛性灯。亦
名涅槃镜。是故大涅槃镜。明于日月。内外圆
净。无边无际。犹如鍊金。金质火尽。金性不
坏。众生生死相灭。法身不坏。亦如泥团坏。亦如波浪灭。水性不坏。众生生死相灭。法身不坏
楞伽师资记¶ 第 1286a 页 T85-1286.png
堪餐。说食焉能使饱。虽欲去其前塞。翻令
后榍弥坚。华严经云。譬如贫穷人。昼夜数他
宝。自无一钱分。多闻亦如是 又读者暂看。
急须并却。若不舍还。同文字学。则何异煎流
水以求冰。煮沸汤而觅雪。是故诸佛说说。或
说说于不说。诸法实相中。无说无不说。解
斯举一千从。法华经云。非实非虚。非如非异。
太师之说此真法皆如实。与真幽理竟不
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能自觉是真珠。无
明智慧等无异。当知法即皆如。敏此二见
诸徒辈。申词投笔作斯。观身与佛不差
别。何须更觅彼无馀。又云。吾本发心时。截
一臂。从初夜雪中立。直至三更。不觉雪过
于膝。以求无上道 华严经第七卷中说。东
方入正受。西方三昧起。于眼根中入正受。
于色法中三昧起。示现色法不思议。一切天
人莫能知。其色法中入正受。于眼起定念不
乱。观眼无生无自性。说空寂灭无所有。乃至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童子身入正受。于壮
年身三昧起。壮年身入正受 于老年身三
昧起。老年身入正受。于善女人三昧起。善女
人入正受。于善男子三昧起。善男子入正受。
于比丘尼身三昧起。比丘尼身入正受。于比
丘身三昧起。比丘身入正受。于学无学三昧
起。无学入正受。于缘觉身三昧起。缘觉身
入正受。于如来身三昧起。毛孔中。入正
受。一切毛孔三昧起。一切毛孔入正受。一
楞伽师资记¶ 第 1286b 页 T85-1286.png
毛端头三昧起。一毛端入正受。一切毛端三
昧起。一切毛端入正受。一微尘中三昧起一
微尘中入正受。一切微尘三昧起。大海水入
正受。于大盛火三昧起。一身能作无量身。以
无量作一身。解斯举一千从。万物皆然也。

第四。隋朝舒州思空山粲禅师。承可禅师后。
其粲禅师。罔知姓位。不测所生。按续高僧
传曰。可后粲禅师。隐思空山。萧然净坐。不出
文记。秘不传法。唯僧道信。奉事粲十二年。
写器传灯。灯成就。粲印道信了了见佛性
处。语信曰。法华经云。唯此一事。实无二。亦
无三。故知圣道幽通。言诠之所不逮。法身空
寂。见闻之所不及。即文字语言。徒劳施设
也 大师云。馀人皆贵坐终。叹为奇异。余今
立化。生死自由。言讫遂以手攀树枝。奄然气
尽。终于𡸣公山。寺中见有庙影。详玄传曰。
惟一实之渊旷。嗟万相之繁难。俗异于体
同。凡圣分而道合。寻涯也豁乎无际。眇乎无
穷。源于无始。极于无终。解或以兹齐贯。
深净于此俱融。谚空有而闻寂。括宇宙以
通同。若纯金不隔于环钏。等积水不惮于连
漪。经云。此明理无间杂。故绝边际之谈。性
非物造。致息始之论。所以明闇泯于不
言门。善恶融于一相之道。斯即无动而不
寂。无异而不同。若水之为波澜。金之为器
体。金为器体。故无器而不全。波为水用。亦
无波而异水也。观无碍于缘起。信难思于物
性。犹宝殿之垂珠。似瑶台之悬镜。彼此异而
相入。红紫分而交映。物不滞其自他。事莫
楞伽师资记¶ 第 1286c 页 T85-1286.png
权其邪正。邻虚舍大千之法。刹那总三除
之时。惧斯言之少信。借帝网以除疑。盖普
眼之能嘱。岂或识以知之。注云。此明秘密
缘起。帝网法界。一即一切。参而不同。所以然
者。相无自实。起必依真之理既融。相亦无
碍故。巨细虽悬。犹镜像之相入。彼此之异。
若殊色之交形。即一一切。缘无碍。理
理数然也。故知大千弥广。处纤尘而不窄。三
世长久。入从略以能容。自可洞视于金墉之
外。了无所权。入身于后壁之中。未曾有隔。
是以圣人得理成用。若理不可然。则圣此
无此力。解则通。无碍由情拥。普眼之惠。如
实能知。如猴著锁而停躁。蛇入筒而改曲。
涉旷海以戒船。晓车幽以惠烛。注云。猴著
锁喻戒制心。蛇入筒喻定自乱。智度论云。
蛇行性曲。入筒即直。三昧制心。亦复如是
 金光明最胜王经三身品云。佛虽三名。而无
三体也。

第五。唐朝蕲州双峰山道信禅师后。其信
禅师。再敞禅门。宇内流布。有菩萨戒法一本。
及制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为有缘根熟者。
说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又依
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
念是凡夫。文殊说般若经云。文殊师利言。世
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法界一相。系缘法
界。是名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
议无碍无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
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
称名字。随佛方便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
楞伽师资记¶ 第 1287a 页 T85-1287.png
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
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
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分别。皆乘一
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辨才。如
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
别相。夫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
为举动。皆是菩提。普贤观经云。一切业障海。
皆从妄相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是
名第一忏并除三毒心攀缘心觉观心念佛。
心心相续忽然澄寂。更无所缘念。大品经云。
无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无所念。即念佛
心名无所念。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
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所以者何。识
无刑。佛无刑。佛无相貌。若也知此道理。即
是安心。常忆念佛。攀缘不起。则泯然无相。
平等不二。不入此位中。忆佛心谢。更不须
徽。即看此等心。即是如来真实法性之身。
亦名正法。亦名佛性。亦名诸法实性实际。
亦名净土。亦名菩提金刚三昧本觉等。亦名
涅槃界般若等。名虽无量。皆同一体。亦无能
观所观之意。如是等心。要令清净。常现在
前。一切诸缘。不能干乱。何以故。一切诸事。
皆是如来一法身故。经是一心中。诸结烦
恼。自然除灭。于一尘中。具无量世界。无量
世界集一毛端。于其本事如故。不相访碍。
花严经云。有一经卷。在微尘中。见三千大
千世界事。略举安心。不可具尽。其中善巧。出
自方寸。略为后生疑者。假为一问。如来法身
若此者。何故复有相好之身。现世说法。信曰。
楞伽师资记¶ 第 1287b 页 T85-1287.png
正如来法性之身。清净圆满。一切类悉于
中现。而法性身。无心起作。如颇梨镜悬在高
堂。一切像悉于中现。镜亦无心。能现种种。经
云。如来现世说法者。众生妄想故。今行者若
修心尽净。则知如来常不说法。是乃为具足
多闻。闻者一无相也。是以经云。众生根有
无量故。所以说法无量。说法无量。说法无
量故。义亦名无量义。无量义者。从一法生。
其一法者。则无相也。无相不相。名为实相。则
泯然清净是也。斯之诚言。则为證也 坐时当
觉。识心初动。运运流注。随其来去。皆令知
之。以金刚惠微责。犹如草木无所别知之
无知。乃名一切智。此是菩萨一相法门。问。何
者是禅师。信曰。不为静乱所恼者。即是好禅
用心人。常住于止心则沈没。久住于观心则
散乱。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
惠力庄严。以此度众生。云何能得悟解法相。
心得明净。信曰。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
心。亦不计心。亦不思惟。亦不观行。亦不散
乱。直任运。亦不令去。亦不令住。独一清净。
究竟处心自明净。或可谛看。心即得明净。心
如明镜。或可一年。心更明净。或可三五年。心更明净。或可因人为说。即悟解。或可
永不须说得解。经道。众生心性。譬如宝珠
没水。水浊珠隐。水清珠显。为谤三宝。破和合
僧。诸见烦恼所污。贪嗔颠倒所染。众生不悟
心性本来常清净。故为学者。取悟不同。有
如此差别。今略出根缘不同。为人师者。善须
识别。华严经云。普贤身相。犹如虚空。依如
楞伽师资记¶ 第 1287c 页 T85-1287.png
如。不于佛国。解时佛国皆亦即如国皆不
依。涅槃经云。有无边。身菩萨。身量如虚空。
人之有善光故。犹如夏日。又云。身无边故。
名大涅槃。又云。大般涅槃。其性广博故。知
学者有四种人。有行有解有證。上上人。无行
有解有證。中上人。有行有解无證。中下人。有
行无解无證。下下人也。问。临时作若为观行。
信曰。真须任运。又曰。用向西方不。信曰。若
知心本来不生不灭。究竟清净。即是净佛国
土。更不须向西方。华严经云。无量劫一念。
无量劫。须知一方无量方。无量方一方。佛
为钝根众生。今向西方。不为利根人说也。
深行菩萨。入生死化度众生。而无爱见。若见
众生有生死。我是能度。众生是所疲不名菩
萨。疲众生如疲空。度空何曾有来去。金刚
经云。灭度无量众生。实无有众生得灭度者。
所初地菩萨。初證一切空。后證得得一切不
空。即是无分别智。亦是色。色即是空。非色
灭空。色性是空。所菩萨修学空为證。新学之
人。直见空者。此是见空。非真空也。修道
得真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无有诸见也。善须
解色空义。学用心者。要须心路明净。悟解法
相。了了分明。然后乃当为人师耳。复须内外
相称。理行不相为。决须断绝文字语言。有
为圣道。独一净处。自證道果也 或复有人。
未了究竟法为相。名闻利养教导众生。不识
根缘利钝。似如有异。即皆印可。极为苦哉。苦
哉大祸。或见心路。似如明净。即便印可。此
人大坏佛法。自诳诳他。用心人。有如此同
楞伽师资记¶ 第 1288a 页 T85-1288.png
异。并是相貌耳。未为德心。真德心者。自识
分明。久后法眼自开。善别虚之与伪。或有人
计身空无。心姓亦灭。此是断见人。与外道
同。非佛弟子。或有人。计心是有不灭。此是常
见人。亦与外道同。今明佛弟子。亦不计心性
是灭。常度众生。不起爱见。常学智慧。愚智平
等。常作禅定。静乱不二。常见众生。未增
是有。究竟不生不灭。处处现形。无有见开。
了知一切未曾取舍。未曾分身。而身通于法
界 又古时智敏禅师训曰。学道之法。必
须解行相扶。先知心之根原。及诸体用。见
现分明无惑。然后功业可成。一解千从。一
迷万惑。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此非虚言。无量
寿经云。诸佛法身。入一切众生心想。是心作
佛。当知佛即是心。心外更无别佛也。略而言
之。凡有五种。一者。知心体。体性清净。体与
佛同。二者。知心用。用生法宝。起作恒寂。万
惑皆如。三者。常觉不停。觉心在前。觉法无
相。四者。常观身空寂。内外通同。入身于法界
之中。未曾有碍。五者。守一不移。动静常住。
能令学者。明见佛性。早入定门 诸经观法
备有多种。傅大师所说。独举守一不移。先
修身审观。以身为本。又此身是四大五荫之
所合。终归无常。不得自在。虽未坏灭。毕竟是
空。维摩经云。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又常
观自身。空净如影。可见不得。智从影中生。
毕竟无处所。不动而应物。变化无穷空中生
六根。六根亦空寂。所对六尘境。了知是梦
幻。如眼见物时。眼中无有物。如镜照面像。
楞伽师资记¶ 第 1288b 页 T85-1288.png
了极分明。空中现形影。镜中无一物。当
知人面不来入镜中。镜亦不往入人面。如此
委曲。知镜之与面。从本已来。不出不入。不
来不去。即是如来之义。如此细分判。眼中
与镜中。本本常空寂。镜照眼照同。是故将
为比。鼻舌诸根等。其义亦复然。知眼本来空。
凡所见色者。须知是他色。耳闻声时。知是他
声。鼻闻香时。知是他香。舌别味时。知是也
味。意对法时。知是他法。身受触时。知是他
触。如此观察知。是为观空寂。见色知是不受
色。不受色即是空。空即无相。无相即无
作。此见解脱门。学者得解脱。诸根例如此。
复重言说。常念六根空寂。尔无闻见。遗教
经云。是时中夜。寂然无声。当知如来说法以
空寂为本。常念六根空寂。恒如中夜时。昼日
所见闻。皆是身外事。身中常空净 守一不移
者。以此净眼。眼住意看一物。无问昼夜时。
专精常不动。其心欲驰散。急手还摄来。以
绳系鸟足。欲飞还掣取。终日看不已。泯然心
自定。维摩经云。摄心是道场。此是摄心法。
法华经云。从无数劫来。除睡常摄心。以此
功德。能生诸禅定。遗教经云。五根者。心为其
主。制立处。无事不辨。此是也。前所说五事。
并是大乘正理。皆依经文所陈。非是理外妄
说。此是无漏业。亦是究竟义。超过声闻地。
真趣菩萨道。闻者宜修行。不须致疑惑。如
人学射。初大准。次中小准。次中大约。次中
小的。次中一毛。次破一毛作百分。次中百毛
之一分。次后前射前。筈筈相柱。不令箭
楞伽师资记¶ 第 1288c 页 T85-1288.png
落。喻人习道。念念注心。心心相续。无暂
间念。正念不断。正念现前。又经云。以知惠
箭。射三解脱门。筈筈筈于柱勿令落地。又
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又如
家有如意珠。所求无不得。忽然而遗失。忆念
无忘时。又如毒箭入肉。竿镞犹在。如此受
苦痛。亦无暂忘时。念念在心。其状当如此。
法秘要。不得传非其人。非是惜法不传。但恐
前人不信。淊其谤法之罪。必须择人。不得
操次辄说。慎之慎之 法海虽无量。行之在
一言。得意即亡言。一言亦不用。如此了了知。
是为得佛意 若初学坐禅时。于一静处。真
观身心。四大五荫。眼耳鼻舌身意。及贪嗔
痴。为善若恶。若怨若亲。若凡若圣。及至一
切诸状。应当观察。从本以来空寂。不生不
灭。平等无二。从本以来无所有。究竟寂灭。从
本以来。清净解脱。不问昼夜。行住坐卧。常作
此观。即知自身犹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热
时炎。如空谷响。若言是有。处处求之不可
见。若言是无。了了恒在眼前。诸佛法身。皆亦
如是。即知自身从无量劫来。毕竟未曾生。从
今已去。亦毕竟无人死。若能常作如此观
者。即是真实忏悔。千劫万劫。极重业。即自
消灭。唯除疑惑。不能生信。此人不能悟入。若
楞伽师资记¶ 第 1289a 页 T85-1289.png
生死信依此行者。无不得入无生正理。复
次。若心缘异境。觉起时即观起处。毕竟不起。
此心缘生时。不从十方来。去亦无所至。常观
攀缘。觉观妄识。思想杂念。乱心不起。即得
粗住。若得住心。更无缘虑。即随分寂定。亦
得随分息诸烦恼。毕故不造新名。为解脱看。
心结烦热。闷乱昏沈。亦即且自散适。徐徐
安置。令其得便。心自安净。唯须猛利。如救
头然。不得懈怠。努力努力 初学坐禅看心。
独坐一处。先端身正坐。宽衣解带。放身纵
体。自按摩七八翻。令心腹中嗌气出尽。即
滔然得性清虚恬净。身心调适然。安心神则。
窈窈冥冥。气息清冷。徐徐敛心。神道清利。心
地明净。观察不明。内外空净。即心性寂灭。
如其寂灭。则圣心显矣。性虽无刑。志节恒
在然。幽灵不竭。常存朗然。是名佛性。见
佛性者。永离生死。名出世人。是故维摩经
云。豁然还得本心。信其言也。悟佛性者。名
菩萨人。亦名悟道人。亦名识理人。亦名得
性人。是故经云。一句深神。历劫不朽。初学
者前方便也。故知彼道有方便。此圣心之所
会。凡舍身之法。先定空空心。使心境寂净。
铸想玄寂。令心不移。心性寂定。即断攀缘。
窈窈冥冥。凝净心虚。则几泊恬乎。泯然气尽。
住清净法身。不受后有。若起心失念。不免受
生也。此是前定心境。法应如是。此是作法。法
本无法。无法之法。始名为法。法则无作。夫无
作之法。真实法也。是以经云。空无作无愿无
相。则真解脱。以是义故。实法无作。舍身
楞伽师资记¶ 第 1289b 页 T85-1289.png
法者。即假想身横看。心境明地。即用神明推
策。大师云。庄子说。天地一指。万物一焉。法
句经云。一亦不为一。为欲破诸数。浅智之所
闻。谓一以为一。故庄子犹滞一也。老子云。窈
兮冥兮。其中有精。外虽亡相。内尚存心。华严
经云。不著二法。以无一二故。维摩经云。心不
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即是證。故知老子滞
于精识也。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有佛性。容可
说。墙壁凡石。而非佛性。云何能说法。又天亲
论云。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

第六。唐朝蕲州双峰山幽居寺大师。讳弘忍。
承信禅师后。忍传法。妙法人尊。时号为东山
净门。又缘京洛道俗称叹。蕲州东山多有得
果人。故□东山法门也。又问。学道何故不向
城邑聚落。要在山居。答曰。大厦之材。本出幽
谷。不向人间有也。以远离人故。不被刀斧损
斫。一一长成大物后乃堪为栋梁之用。故知
栖神幽谷。远避嚣尘。养性山中。长辞俗事。
目前无物。心自安宁。从此道树花开。禅林果
出也。其忍大师。萧然净坐。不出文记。口说玄
理。默授与人。在人间有禅法一本云是忍禅
师说者。谬言也。按安州寿山和上讳赜。撰楞
伽人法志云。大师俗姓周。其先寻阳人。贯黄
梅县也。父早弃背。养母孝障。七岁奉事道信
禅师。自出家处幽居寺。住度弘慜怀抱贞纯。
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役力以
申供养。法侣资其足焉。调心唯务浑仪。师
独明其观照。四议皆是道场。三业咸伪佛事。
盖静乱之无二。乃语默之恒一。时四方请
楞伽师资记¶ 第 1289c 页 T85-1289.png
益。九众师横。虚往实归。月俞千计。生不瞩
文。而义符玄旨。时荆州神秀禅师。伏膺高
轨。亲受付嘱。玄赜以咸亨元年。至双峰山。
恭承教诲。敢奉驱驰。首尾五年。往还三觐。道
俗齐会。仂身供养。蒙示楞伽义云。此经唯心
證了知。非文疏能解。咸亨五年二月。命玄赜
等起塔。与门人运天然方石。累构严丽。月十
四日。问。塔成未。奉答已了。便云。不可同佛
涅槃之日。乃将宅为寺。又曰。如吾一生。教人
无数。好者并亡。后传吾道者。只可十耳。我与
神秀。论楞伽经。玄理通快。必多利益。资州智
诜。白松山刘主簿。兼有文性。莘州惠藏。随州
玄约。忆不见之。嵩山老安。深有道行。潞州法
如韶州惠能扬州高丽僧智德。此并堪为人
师。但一方人物。越州义方。仍便讲说。又语
玄赜曰。汝之兼行。善自保爱。吾涅槃后。汝与
神秀。当以佛日再晖。心灯重照。其月十六日。
问曰。汝今知我心不。玄赜奉答不知。大师乃
将手撝十方。一一述所證心已。十六中。面南
宴坐。闭目便终。春秋七十四。礼葬于冯茂山
塔中。至今宛如平昔。范阳卢子产。于安州寺
壁画像。前兵部尚书陇西李迥秀为赞曰。猗
欤上人。冥契道真。摄心绝智。高悟通神。无
生證果。现灭同尘。今兹变易。何岁有邻。大
师云。有一口屋。满中总是粪秽草土。是何物。
又云。扫除却粪秽草土并当尽。一物亦无。是
何物。尔坐时平面端身正坐。宽放身心。尽空
际远看一字。自有次第。若初心人攀缘多。且
向心中看一字。證后坐时。状若旷野泽中。迥
楞伽师资记¶ 第 1290a 页 T85-1290.png
处独一高山。山上露地坐。四顾远看。无有边
畔。坐时满世界。宽放身心。住佛境界。清净法
身。无有边畔。其状亦如是。又云。尔正證大
法身时。阿谁见證。又云。有佛三十二相。瓶亦
有三十二相不。住亦有三十二相不。乃至土
木瓦石。亦有三十二相不。又将火著。一长一
短并著。问若个长。若个短也。又见人然灯。及
造作万物。皆云。此人作梦作术也。或云。不
造不作。物物皆是大般涅槃也。又云。了生即
是无生法。非离生法有无生。龙树云。诸法不
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
生。若法从缘生。是则无自性。若无自性者。
云何有法。又云。虚空无中边。诸佛身亦然。我
印可汝了了见佛性处。是也。又云。汝正在寺
中坐禅时。山林树下。亦有汝身坐禅不。一切
土木瓦石。亦能坐禅不。土木瓦石。亦能见色
闻声。著衣持钵不。楞伽经云。境界法身。是
也。

第七。唐朝荆州玉泉寺大师。讳秀。安州寿山
寺大师讳赜。洛州嵩山会善寺大师。讳安。此
三大师。是则天大圣皇后。应天神龙皇帝。太
上皇。前后为三主国师也。上忍大师授记云。
后传吾道。只可十耳。俱承忍禅师后。按安
州寿山和上。撰楞伽佛人法志云。其秀禅
师。俗姓李。汴州尉氏人。远涉江上。寻思慕
道。行至蕲州双峰山忍禅师所。受得禅法。禅
灯默照。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出文记。后
居荆州玉泉寺。大足元年。召入东都。随驾往
来二京教授。躬为帝师。则天大圣皇后。问神
楞伽师资记¶ 第 1290b 页 T85-1290.png
秀禅师曰。所传之法。谁家宗旨。答曰。禀蕲
州东山法门。问。依何典诰。答曰。依文殊说
般若经一行三昧。则天曰。若论修道。更不过
东山法门。以秀是忍门人。便成口实也。应
天神龙皇帝神龙元年三月十三日。敕。禅师
迹远俗尘。神游物外。契无相之妙理。化有结
之迷途。定水内澄。戒珠外彻。弟子归心释教。
载伫津梁。冀启法门。思逢道首。禅师昨欲归
本州者。不须。幸副翘仰之怀。勿滞枌榆之恋。
遣书示意。指不多云。禅师二帝钦承。两京开
化。朝野蒙益。度人无数。敕于本生大村李为
置报恩寺。以神龙二年二月二十八日。不疾
宴坐。遗嘱三字云。屈曲直。便终东都天宫
寺。春秋一百馀岁。合城四众。广饰宫幢。礼
葬龙门山。驸马公主。咸设祭文。敕故秀禅
师。妙识外融。灵机内彻。探不二之奥。独得髻
珠。守真一之门。孤悬心镜。至灵应物。色会
神明。无为自居。尘清累遣。其颐转慕。精爽日
聪。方将洞前识之玄微。导群生之耳目。不意
大悲同体。委化从权。一伤泥日之论。长想意
传之教虽理绝名相。无待于追崇。而念切师
资。愿存于荣饰。可赠为大通禅师。又敕宜差
太子洗马卢正权。充使送至荆州。安置度门
人。寺额亦付正权。将回日奏闻。门人赞曰。
至矣我师。道穷真谛。清净解脱。圆明实际。演
无上道。开无上惠。迹泯一心。心忘三世。假
言显理。顺理而契。长为法舟。济何所济。大师
云。涅槃经说善解一字。名曰律师。文出经
中證在中内。又云。此心有心不。心是何心。
楞伽师资记¶ 第 1290c 页 T85-1290.png
又云。见色有色不。色是何色。又云。汝闻打钟
声打时有。未打时有。声是何声。又云。打钟
声。只在寺内有。十方世界亦有钟声不。又云。
身灭影不灭。桥流水不流。我之道法。总会归
体用两字。亦曰。重玄门。亦曰转法轮。亦曰道
果。又云。未见时见。见时见更见。又云。璎珞
经云。菩萨照寂佛寂照。又云。芥子入须弥。须
弥入芥子也。又见飞鸟过。问云。是何物。又
云。汝向了𠄏树枝头坐禅去时得不。又云。汝
直入壁中过得不。又云。涅槃经说。有无边身
菩萨。从东方来。菩萨身既无边际。云何更从
东方来。何故不从西方来。南方北方来。可即
不得也。第八唐朝洛州嵩高山普寂禅师。嵩
山敬贤禅师。长安兰山义福禅师。蓝田玉山
惠福禅师。并同一师学法侣应行。俱承大通
和上后。少小出家。清净戒行。寻师问道。远
访禅门。行至荆州玉泉寺。遇大通和上讳秀。
蒙授禅法。诸师等奉事大师十有馀年。豁然
自證。禅珠独照。大师付嘱普寂。敬贤。义福。
惠福等。照世炬灯。传颇梨大镜。天下坐禅人。
叹四个禅师曰。法山净。法海清。法镜朗。法灯
明。宴坐名山。澄神邃谷。德冥性海。行茂禅
枝。清净无为。萧然独步。禅灯默照。学者皆證
佛心也。自宋朝以来。大德禅师。代代相承。起
自宋求那跋陀罗三藏。历代传灯。至于唐朝
总八代。得道获果。有二十四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