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宋-延寿卷九十五

卷九十五 第 929a 页


宗镜录卷第九十五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胜天王般若经云。三世如来。同在一处。自性
清净无漏法界。若一若异。不可思议。智慧神
力。同一法界。般若方便。二相平等。释曰。同在
一处自性清净者。一切凡圣。皆以无所住。而
住自性清净心秘密藏之一处。若一若异不
卷九十五 第 929b 页 T48-0929.png
可思议者。以报身妙土之相。相入相资。故云
若异。以法身自体之性。相遍相即。故云若一。
如芥瓶灯室。同异难量。故云不可思议。般若
方便二相平等者。诸佛以般若方便。常相辅
翌。何者。以般若观空。不住生死。以方便涉有。
不住涅槃。以不住生死故。智眼常明。以不住
涅槃故。悲心恒续。悲智体同。故云平等。

最胜
王经云。离无分别智。更无胜智。离法如如。无
胜境界。释曰。一切境界。皆是意言分别。则无
境唯识。若了识空。但一真心。成无分别智。此
乃无等之智。第一之说。岂有馀智更能过者。
此真如一心之性。为万法之所依故。离此之
外。何处别有纤尘能为标指。若离此一心境
智。或有所见。皆是瞖眼狂心。不见真实。所以
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如众瞖者。同于一处。
见各差别。互不相碍。皆由眼瞖不见正色。众
生亦尔。色性无碍。心缘异故。蔽于正见。不
了真实。

禅要经云。弃诸盖菩萨白佛言。世
尊。禅门秘要。为有一门。为是多门。若有多者。
法则有二。若是一者。云何容受无量无边众
生而不迫迮。佛言。善男子。此禅要门。亦非是
一。亦非多数。一切众生。性同虚空。虽同虚空。
各于身心自有禅门。实不共修。何以故。息口
不言。冥合于理。口为禅门。摄眼分别。混合无
异。眼为禅门。耳所闻声。了知虚妄。毕竟寂
灭。犹如聋人。耳为禅门。乃至身意亦复如是。
善男子。摄诸尘劳。入不二门。旷彻清虚。湛然
凝定。释曰。心是禅门。身为慧聚。禅能洞寂。
慧能起照。寂照无差。方入平等。如永嘉集云。
卷九十五 第 929c 页 T48-0929.png
以奢摩他故。虽寂而常照。以毗婆舍那故。虽
照而常寂。以优毕叉故。非照而非寂。照而常
寂故。说俗而即真。寂而常照故。说真而即俗。
非寂而非照故。杜口于毗耶。故知若了念本
不起。常在等持。不察境因念生。翻悟真心亦
动。所以圆觉经云。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不知
妄想之云自飞。真月何动。岂悟攀缘之舟常
泛。觉岸靡移。如圆觉疏序云。心本是佛。由念
起而漂沈。岸实不移。因舟行而骛骤。

大树
紧那罗王所问经云。尔时天冠菩萨。问于大
树紧那罗王。如是琴中妙偈。从何而出。答言。
善男子。从诸众生音声中出。又问。诸众生音。
从何而出。答言。善男子。众生音声。从虚空出。
乃至当知是声。即虚空性。闻已便灭。若其灭已
同空性住。是故诸法。若说不说。同虚空性。是故
应当不舍空际。如音声分。诸法亦尔。乃至又
以音声。名为言说。然是音声。无有住处。若无
住处。则无坚实。则名为实。若其是实。则不可
坏。若不可坏。则无有起。若无有起。则无有灭。
若无有灭。是名清净。若是清净。是则白净。若
是白净。是则无垢。若是无垢。则是光明。若是
光明。则是心性。若是心性。则是出过。若是出
过。则出过诸相。若出过诸相。则是正位。若菩
萨在正位。是则名得无生法忍。释曰。入一心
正位。是究竟指归。最后垂示。言穷理极。更无
过矣。

大方等修多罗王经云。尔时世尊。告频
婆娑罗王言。行识灭已。初识次生。或生天中。
或生人中。或生地狱。或生畜生。或生饿鬼。
大王。以初识不断。自心相续。应受报处。而生
卷九十五 第 930a 页 T48-0930.png
其中。大王。观诸生灭。颇有一法。从于今世至
未来世。大王。如是行识终时。名之为灭。初识
起时。名之为生。大王。行识灭时。去无所至。
初识生时。无所从来。何以故。识性离故。大
王。行识行识空。灭时灭业空。初识初识空。生
时生业空。观诸业果。亦不失坏。大王当知。以
初识心相续不断。而受果报。

华手经云。佛
言。复次坚意。菩萨以善修习一佛相故。随意
自在。欲见诸佛。皆能现前。坚意。譬如比丘。心
得自在。观一切入取青色相。能得信解。一切
世界。皆一青相。是人所缘。唯一青色。观内外
法。皆一青色。于是缘中。得自在力故。坚意。菩
萨亦复如是。随其所闻诸佛名字。在何世界。
即取是佛。及世界相。皆缘现前。菩萨善修习
此念佛缘故。观诸世界。尽皆作佛。常善修习
是观力故。便能了达一切诸缘。皆为一缘。谓
现在佛缘。是名得一相三昧门。

佛升忉利
天为母说经云。佛告月氏天子。何谓菩萨晓
了一切犹如虚空。其三界者。心之所为。不计
斯心。无有色像。亦不可睹。无有处所。无有
教令。犹如幻化。因其心本。而求诸法。则不可
得。若以于心不求于心。则无所获。心不可逮。
以不得心。一切诸法亦不可得。诸法则无有
法。无形类想。亦无有影。而无所有。及与实谛。
亦无所睹。无所睹者。于一切法。心无所入。
知一切法。无所成就。亦无所生。譬如虚空。

菩萨念佛三昧经云。心如金刚。善根穿彻一
切法故。心如迦邻提衣。柔软。善根。能作业故。
心如大海。善根摄诸戒聚故。心如平石。善根
卷九十五 第 930b 页 T48-0930.png
住持一切事业故。心如山王。善根发生一切
善法故。心如大地。善根负持众生事业故。

演道俗业经云。佛告长者。智慧有四事。一曰。
解于身空。四大合成。散坏本无主名。二曰。其
生三界。皆心所为。心如幻化。倚立众形。三曰。
了知五阴。本无处所。随其所著。因有斯情。四
曰。晓十二缘。本无根原。因对而现。是为四。佛
于是颂曰。悉解其身空。四大而合成。散灭无
处所。从心而得生。五阴本无根。所著以为名。
十二缘无端。了此至大安。

善夜经云。佛言。
过去之法。不应追念。未来之法。不应希求。现
至之法。不应住著。若能如是。当处解脱。释
曰。此缘三世之境。是相续识。若初心人。未得
一念不生。或前念忽起。但后念莫续。亦渐相
应。若欲顿消。直观一念。生时。不得起处。自然
前后际断。当处虚寂。如金刚般若经云。过去
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以
无得故。自不相续。

入一切佛境界经云。佛
言。若得修行正念法者。彼无一法非是佛法。
何以故。以觉一切法空故。乃至文殊师利言。
修行正念者。不取不舍。即名正念。不观不
异。名为行。不著不缚不脱。名为。行不去不来。
名为行。文殊师利。正念行者。彼处。无行无利。
无果无證。何以故。文殊师利。心自性清净故。
彼心客尘烦恼染。而自性清净心不染。而彼
自性清净心。即体无染。不染者。彼处无对治
法故。以何法对治。能灭此烦恼。何以故。彼
清净非净。即是本净。若本净者。即是不生。若
不生者。彼即不染。若不染者彼不离染法。若
卷九十五 第 930c 页 T48-0930.png
不离染法者。彼灭一切染。以何等法灭一切
染。彼不。生若不生者。是菩提。菩提者名为平
等。平等者。名为真如。真如者。名为不异。不异
者。名为如实。住一切有为无为法。释曰。但了
无生。即入平等。言平等者。即一切有为无为
如实之性。见此性故。以无住义住一切法中。
若不达一切法。是一心真如平等无生之性。
在染离染。俱为烦恼所染。若了诸法无生。则
一切有为无为。皆是菩提之道。何所染耶。

海龙王经云。佛告龙王。是无尽藏。总持。说德
无量。入无极慧。集菩萨行。乃至严净道场。逮
诸佛法。是谓无尽之藏总持。其有文字名号
之数。及法诸数。游于正法。皆来归斯无尽之
藏。为总持也。菩萨入斯。于诸文字无所分别。
诸法清白。不坏本净故。乃至由是总持。后当
来世。是离垢总持所流布处。皆是如来之所
建立。八万四千法藏。是总持门为首也。八
万四千行。皆来归于总持。八万四千三昧。皆
从总持。八万四千总持无尽之藏。总持为本
原。释曰。以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是诸法总
持之门。从心所生。用不失体。故云不坏本净
故。末不离本。故云皆是如来之所建立。万
法出生。故云无尽之藏。凡圣之地。故号本
原。

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云。是时大德阿
难白言。世尊。是无量志庄严王菩萨。自以其
身供养如来。当以何身觉菩提道。时华室中
诸菩萨等。问阿难言。于意云何。可以身觉于
菩提耶。阿难勿作斯观。当以身心觉于菩提。
阿难报言。诸善丈夫。若非身心觉于菩提。
卷九十五 第 931a 页 T48-0931.png
当用何等而觉菩提。诸菩萨言。大德阿难。身
之实性。是菩提实性。菩提实性。是心实性。心
之实性。即是一切法之实性。觉是一切诸法
实性。故名觉菩提。

坚固女经云。坚固女言。
复次舍利弗。所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我不见彼法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
弗言。若不见有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者。汝云何发菩提心欲觉菩提。女言。欲令行
邪道众生住正道故。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心。乃至佛言。善哉善哉。能如是知。未来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女言。世尊。无有
见如是法不得菩提者。是故我今必定当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妹。汝未来世教
化。众生耶。女言。世尊。无有见如是法不教化
者。是故我今必定当能教化众生。佛言。汝
于来世作大导师耶。女言。世尊。无有见如是
法不作导师。是故我今必定当得作大导师。
释曰。故知若有见如是唯心一法。入宗镜中。
法尔常为一切教化之主。十方大导之师。以
自得本故。能普摄一切枝末之法。悉还归
于一心本地。故决定无疑矣。如摄波归水。会
色归空。有何疑哉。

大庄严法门经云。佛言。
复次长者子。清净攀缘方便行菩萨。于一切
众生心法中。悉有菩提。何以故。若彼心无。色
离色分别。体性如。幻彼此内外。不相续者。是
名菩提。复次。长者子。菩萨。不应觉于馀事。但
觉自。心何以故。觉。自心者。即觉一切众生。心
故。若自心。清净。即是一切众生心。清净故。如
自。心体性即是一切众生。心体性如自。心离
卷九十五 第 931b 页 T48-0931.png
垢即是一切众生心离垢。如自心。离贪即是
一切众生心离。贪如自心离瞋即是一切。众
生。心离瞋如自心离痴。即是一切。众生心难
痴。如。自心离烦恼。即。是一切众生。心离烦恼。
作此觉者。名。一切智知觉。释曰。若。了一心。遍
知一切。夫一切者。是。一之一切故。名一切智
知。觉若各随相。解则不得名一切智知。觉
以不觉诸法自性故。所以。华严经颂云。世间
一切法。但以心为主。随解取众相。颠倒不如
实。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尔时文殊师利
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过去已灭。未来
未至。现在不住。三世所有一切心法。本性皆
空。彼菩提心。说何名发。善哉世尊。愿为解说。
断诸疑网。令趣菩提。佛告文殊师利。善男子。
诸心法中。起众邪见。为欲除断六十二见种
种见故。心心所法。我说为空。如是诸见。无
依止故。譬如丛林。蒙密茂盛。师子白象。虎狼
恶兽。潜住其中。毒发害人迥绝行迹。时有智。
者以火烧林。因林空故。诸大恶兽。无复遗馀。
心空见灭。亦复如是。乃至善男子。以是因
缘。服于空药除邪见已。自觉悟心。能发菩提。
此觉悟心。即菩提心。无有二相。善男子。自
觉悟心。有四种义。云何为四。谓诸凡夫。有二
种心。诸佛菩萨。有二种心。善男子。凡夫二
心。其相云何。一者眼识。乃至意识。同缘自
境。名自悟心。二者离于五根心心所法。和合
缘境。名自悟心。善男子。贤圣二心。其相云
何。一者观真实理智。二者观一切境智。善男
子。如是四种。名自悟心。释曰。凡夫二心者。
卷九十五 第 931c 页 T48-0931.png
一根境同缘心。此则和合而生。无有自体。凡
夫执实。故说为空。二离根境心。即是真心。不
从缘生。若了此心。即真发菩提之道。贤圣二
心者。一理智心。即第一义谛。空有两亡。性
相俱寂。二境智心。即随缘俗谛。真俗双照。
理事相含。若入宗镜之中。总前凡圣四心。或
入相资门。若圣若凡。交彻无碍。或入相泯门。
若一若多。冥同性海。

成具光明定意经云。何
谓广一心。曰。孝事父母则一其心。尊敬师友
而一其心。断爱远俗而一其心。入三十七品
而一其心。空闲寂寞而一其心。在众烦乱而
一其心。多欲多诤多作多恼。于是之处而一
其心。褒讪利失善恶之事。于是不摇而一其
心。数息入禅。舍六就净而一其心。身自能行。
复教他人。此谓广一心也。

文殊师利问经
偈云。若见有一法。馀法悉应见。以一法空
故。一切法亦空。释曰。心有法则有。心空法
则空。万法一心宗。空有皆无寄。举一例诸。悉
归宗镜。

大乘千钵大教王经云。曼殊室利
菩萨。对世尊大众菩萨前告言。若有一切菩
萨。及一切有情众生。志求无上菩提。修持真
实佛金刚圣性三摩地一切法者。一切法。即
是一切有情心是也。为有情众生心地法藏。
有烦恼种性。烦恼种性。则是菩提性者。有
情心处。本性真净。空无所得。是故有情心。是
大圆镜智心处是也。

摩诃衍宝严经云。譬
如画师。作鬼神像。即自恐惧。如是迦叶。诸
凡愚人。自造色声香味细滑之法。轮转生死。
不知此法。亦复如是。

文殊悔过经云。文殊
卷九十五 第 932a 页 T48-0932.png
师利言。人民所行众德本者。志性各异。使入
总持光明之慧。其有诸天一切人民。愁忧苦
恼。为除众患。悉入总持光明之耀。一切诸论
文字本际。入于总持光明之耀。一切诸行诸
想所应。悉入总持光明之耀。使致普门诸根
转轮。使入总持光明之门。一切庄严清净
众饰。使入总持光明之门。乃至住于一事
普见众事。住于众事。悉见一事。则以一事。入
一切事。以一切事。入于一事。则以一义告诲。
开化一切诸义。以一切义。兴发一义。以无因
缘。入于诸缘。化于诸缘。令入无缘。以无事法。
入于众生。性行各异。从其相行。而教诲之。
释曰。夫能泯异性。永拔苦轮。融诸行门清净
严饰者。悉令入一心总持之门。被宗镜光明
之耀故。能住一事而见众事。以一成多。用诸
义而发一义。以多成一。一成多而用遍。多成
一而体融。体用交罗。一多自在。

观佛三昧
海经云。复次阿难。譬如有人。贫穷薄福。依诸
豪贵。以存性命。时有王子。遇行出游。执大宝
瓶。于宝瓶内。藏王印绶。是时贫者。诈来亲附。
得王宝瓶。擎持逃走。王子觉已。遣六大兵。乘
六黑象。手执利剑。疾走追之。时持瓶人。走入
深草。空野泽中。见旷野泽。满中毒蛇。四面吐
毒。吸持瓶者。时贫穷人。慞惶恐怖。驰走东西。
蛇亦随之。无藏避处。于空泽中。见一大树。蓊
郁扶疏。甚适其意。头戴宝瓶。攀树而上。既上
树已。六兵乘象。驰疾如风。寻复来至。贫人见
已吞王宝印。持瓶冠头。以手覆而。生贪惜故。
不忍见之。时六黑象。以鼻绞树。令树倒躄。贫
卷九十五 第 932b 页 T48-0932.png
人落地。身体散坏。唯金印在。宝瓶现光。诸蛇
见光。四散驰走。佛告阿难。住念佛者。心印不
坏。亦复如是。释曰。夫观佛三昧者。则谛了自
心。名为观佛。既识心已。不为境乱。湛然常定。
名为三昧。有人贫穷薄福者。有人者。有即二
十五有。人即一切众生。以无法财。名为贫穷。
不悟心佛。故称薄福。依诸豪贵者。即是诸佛
菩萨。以存性命者。即是依观佛三昧门。得
见自性。以成慧命。乃至贫人落地者。即是于
凡夫身。达人法二空。證会一心。住真如地。身
体散坏者。既洞唯识之性。身见自亡。唯金印
在者。即是悟心常住。所以一钵和尚云。尘劳
灭尽真如在。一颗圆明无价珠。宝瓶现光者。
即般若智照。诸蛇见光四散驰走者。即四大
之身蛇。三毒之烦恼。智了即空。名为驰走。住
念佛者。心印不坏。亦复如是者。以无念智。见
真觉性。故云住念佛者。诸尘不动。一体不移。
名为心印。恒住法位。究竟寂灭。名为不坏。况
如唯金印在。故称亦复如是。所以起信论云。
得见心性。名究竟觉。即斯旨矣。

首楞严三
昧经云。尔时佛告现意天子。汝可示现首楞
严三昧本事少分。现意天子语坚意言。仁者。
欲见首楞严三昧少势力不。答言。天子。愿乐
欲见。现意天子。善得首楞严三昧力故。即现
变。令众会者。皆作转轮圣王。三十二相而自
庄严。及诸眷属七宝侍从。乃至复现神力。
普令众会。皆如释迦牟尼佛身。相好威仪。各
有比丘眷属围绕。释曰。天子名现意者。以一
切法。从意生。形因心所现。故名现意。是知自
卷九十五 第 932c 页 T48-0932.png
心如幻。无有定仪。所见差殊。随心生灭。若能
知幻无实。即见真性。以得真性故。方能周遍
法界。示如幻法门。普现色身。引幻众生。同归
实地。

转有经偈云。若为真实说。眼则不见
色。意不知识法。此是最秘密。释曰。入此一心
秘密之藏。则能所俱亡。不与六尘作对。故云
眼。不见色等。

大法鼓经云。一切众生。悉有
佛性。无量相好。庄严照明。以彼性故。一切众
生得般涅槃。释曰。故知一切众生。悉有正因
佛性。以万行庄严为引出性。乃至因圆。为。至
得果性。毕竟成就一心常乐涅槃之道。


顶经云。佛言。迦叶。譬如有人。怖畏虚空搥胸
叫呼。作如是言。善友。汝等为我。除此虚空。除
此虚空。迦叶。于汝意云何。此空为可除不。迦
叶言。不可。世尊。佛言。迦叶。若有如是沙门。婆
罗门。怖畏性空。我说是人。失心狂乱。所以者
何。迦叶。一切诸法。并是说空方便。若畏此空。
云何不畏一切诸法。若惜诸法。云何不惜此
空。

佛性论问云。此经为显何义。答。为示一
切诸法本性非有。故说法空。非关法灭。然后
得空。故于空性。不应生怖。释曰。一切诸法。并
是说空方便者。夫有所说。皆为显空。所以空
则一切法。法则一切空。非先有而后无。宁归
断灭。岂先无而后有。不堕无常。是以性本常
空。空无间断。体应诸有。有自繁兴。能入斯宗。
闻诸法空。心大欢喜。不了此义。闻诸法空。心
大怖畏。以不了法空。违现量境。执为外解。闻
说唯心之旨。恐堕空见之门。心境俱迷。遂
生怖畏。

度一切诸佛境界经云。佛言。文殊
卷九十五 第 933a 页 T48-0933.png
师。利菩提者。无相无缘。云何无相。云何无
缘。不得眼识是无相。不见色是无缘。不得耳
识是无相。不闻声是无缘。乃至意法亦如是。
释曰。无相则无能缘之心。无缘则无所缘之
境。能所俱亡。真心自现。

文殊师利行经偈
云。过现未来法。唯语无真实。彼若于实处。一
相无差别。释曰。若说三世所有之法。皆是世
谛语言。若了一心真实之处。一道自无差别。
何言之所议。意之所缘耶。
宗镜录卷第九十五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