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證章第三¶ 第 924a 页
宗镜录卷第九十四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 引證章第三
夫所目宗镜。大旨焕然。前虽问答决疑。犹虑
难信。上根才览。顿入总持之门。中下虽观。犹
堕狐疑之地。今重为信力未深。纤疑不断
者。更引大乘经一百二十本。诸祖语一百二
十本。贤圣集六十本。都三百本之微言。总一
佛乘之真训。可谓举一字而摄无边教海。立
一理而收无尽真诠。一一标宗。同龙宫之遍
览。重重引證。若鹫岭之亲闻。普令眠云立雪
之人。坐参知识。遂使究理探玄之者。尽入
圆宗。寻古佛之丛林。如临皎日。履祖师之阃
域。犹瞰净天。大觉昭然。即肉眼而圆通佛眼。
疑情豁尔。当凡心而显现真心。可谓现知。指
法界于掌内。便同亲證。探妙旨于怀中。
大
般若经云。一切如来。同在一处。自性清净无
漏界摄。又云。三世诸佛住十方界。为诸有情
引證章第三¶ 第 924b 页 T48-0924.png
宣说正法。无不皆用本性空为佛眼。离本性
空。无别方便。释曰。本性空者。即是自性清净
心。本性即自性。空。即清净义。此心则凡圣本
有。今古常然。众生不知。诸佛因兹指授。含
灵现具。祖师为此相传。故云离此别无方便。
大方广佛华严经颂云。言词所说法。小智妄
分别。是故生障碍。不了于自心。不能了自
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颠倒想。增长一切恶。
大涅槃经云。信于二谛一乘之道。更无异趣。
为是众生速得解脱。又云。道者。虽无色像可
见。称量可知。而实有用。善男子。如众生心。
虽非是色。非长非短。非粗非细。非缚非解。非是
见法。而亦是有。
宝积经云。一切法虚妄如
梦。以唯念故。又云。自为洲渚。自为归处。法
为洲渚。法为归处。无别洲渚。无别归处。释曰。
起信论云。所言法者。即众生心。故知所向皆
心。岂有归处。住自境界。无别方所。法华经
偈云。又复不行。上中下法。有为无为。实不实
法。亦不分别。是男是女。不得诸法。不知不见。
是则名为菩萨行处。一切诸法。空无所有。无
有常住。亦无起灭。是名智者。所亲近处。颠倒
分别。诸法有无。是实非实。是生非生。在于闲
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观一切
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不生不出。
不动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处。释曰。若入
一心一相之门。尚无常住之法。岂有起灭之
缘。自然不动如山。心安如海。可谓菩萨行
处。诸佛所居矣。故华严经颂云。法性如虚空。
诸佛于中住。
大集经云。云何菩萨修心念
引證章第三¶ 第 924c 页 T48-0924.png
处。观是心性。不见内入心。不见外入心。不见
内外入心。不见阴中心。不见界中心。既不见
已。作是思惟。如是心缘。为异不异。若心异缘。
则一时中。应有二心。若心即缘。不应复能观
于自心。犹如指端。不能自触。心亦如是。作
是观已。见心无住。无常变异。所缘处灭。又
云。不见一法。一法相貌。一法光明。若如是见。
是名佛法之正见。
圆觉经云。一时婆伽婆。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
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
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
土。又云。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
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
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
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
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
不动。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
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
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
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
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
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善男子。知
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
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
诸幻。释曰。知幻即离不作方便者。以幻无定
相。自性常离。离即空也。即一切凡圣垢净万
法。皆同幻如空故。何用更作方便而求离。离
幻即觉亦无渐次者。当离之时。全成大觉。即
离即觉。平等一照。既无前后。岂有渐次耶。
引證章第三¶ 第 925a 页 T48-0925.png
密严经偈云。一切诸世间。譬如热时炎。以诸
不实相。无而妄分别。觉因所觉生。所觉依能
觉。离一则无二。譬如光共影。无心亦无境。量
及所量事。但依于一心。如是而分别。能知所
知法。唯依心妄计。若了所知无。能知则非有。
心为法自性。及人之所渴。入于八地中。而彼
得清净。九地行禅定。十地大开觉。法水灌
其顶。而成世所尊。法身无有尽。是佛之境
界。究竟如虚空。心识亦如是。又云。尔时金刚
藏菩萨告诸大众。仁者。阿赖耶识。从无始来。
为戏论熏习。诸业所系。轮回不已。如海因风。
起诸识浪。恒生恒灭。不断不常。而诸众生。不
自觉知。随于自识。现众境界。若自了知。如火
焚薪。即皆息灭。入无漏位。名为圣人。
楞伽
经云。第一义谛者。但唯是心。种种外相。悉皆
无有。彼愚夫执著恶见。欺诳自他。不能明见
一切诸法。如实住处。大慧。一切诸法如实者。
谓能了达唯心所现。
首楞严经云。佛告文
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
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
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
于中。有是非是。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
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如是世尊。我
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
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
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
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
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观见与尘。
引證章第三¶ 第 925b 页 T48-0925.png
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
是精真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四
十二章经云。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
原。达佛本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
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證。不
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曰道。又佛言。睹天
地。念非常。睹世界。念非常。睹灵觉。即菩提。如
是心识。得道疾矣。
金刚三昧经云。佛言。如
是众生之心。实无别境。何以故。心本净故。理
无秽故。以染尘故。名为三界。三界之心。名为
别境。是境虚妄。从心化生。心若无妄。即无别
境。大力菩萨言。心若在净。诸境不生。此心净
时。应无三界。佛言。如是。菩萨心不生境。境不
生心。何以故。所见诸境。唯所见心。心不幻化。
则无所见。
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
云。皆悉了达诸法实相。自性平等。犹如虚空。
又云。于一法中。了一切法。无分别智。常现在
前。释曰。一法者。即是自心。此心为诸法平等
之性。于自心性中了一切法。有何分别。
不增
不减经云。甚深义者。即第一义谛。第一义谛
者。即众生界。众生界者。即如来藏。如来藏
者。即法身。释曰。夫心者。为诸法总持之门。
作万有真实之性。故称第一义谛。杂杂心念。
故号众生。是心之界。即众生界。从真如性起。
名曰如来。无所缺减。乃目为藏。能积聚恒沙
功德。故名法身。是以仁王经云。最初一念。具
足八万四千波罗蜜。
集福德三昧经云。如
琉璃宝器。随所在处。不失其性。如是若有菩
萨住是三昧。虽在家。当说是人。名为出家。能
引證章第三¶ 第 925c 页 T48-0925.png
不失是法界体性。释曰。是以悟心方能得道。
见性是名出家。若见性。则在家出家。若不见
性。则出家在家。故阿难未见性前。自忏悔言。
我身虽出家。心不入道。
佛地经云。当知清
净法界者。譬如虚空。虽遍诸色种种相中。而
不可说有种种相。体唯一味。如是如来清净
法界。虽复遍至种种相类。所知境界。而不可
说有种种相。体唯一味。释曰。清净法界者。
即一心无杂之法界。以法为界。岂有边畔。则
一切色中。皆有虚空性。况一切法中。皆有安
乐性。以隐覆此性故。随所知境。应其情量。现
种种境界。若以空明。即有空现。若以色明。即
有色现。但随处发明。即随处现。所现种种。皆
妄心生。相不可得。唯一味真心。湛然不动。
不空羂索经云。持真言者。以心置心。观自
心心。作于一切诸佛如来。广大出生殊胜
尊妙。
菩萨地经云。迷圣道者。不知理道。从自
心生。唯常苦身。以求解脱。如犬逐块。不知寻
本。所以大庄严论释云。譬如师子打射时。而
彼师子寻逐人来。譬如痴犬。被人打掷。便逐
瓦石。不知寻本。言师子者。喻智慧人。解求其
本。而灭烦恼。然痴犬者。即是外道。五热炙身。
不识心本。
法集经云。能知一切唯是一心。
名为心自在。于其掌中出诸珍宝。亦以虚空
而为库藏。名为物自在。一切身口意业。以智
为本。名智自在。又云。观世音白佛言。菩萨。
若受持一法。一切诸佛法。自然如在掌中。何
者是一法。所谓大悲。释曰。此是同体大悲。此
悲性遍一切众生界故。能一雨普润。兰艾齐
引證章第三¶ 第 926a 页 T48-0926.png
荣。一念咸收。邪正俱济。
大灌顶经云。禅思
比丘。无他想念。唯守一法。然后见真。释曰。一
法为宗。诸尘无寄。他缘自绝。妙性显然。志当
归一。而何智不明。寻流得源。而何疑不释。撮
要之旨斯莫大焉。
宝云经云。一切诸法。心为
上首。若知于心。则能得知一切诸法。
般舟三
昧经偈云。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无垢名清
净。五道鲜洁不受染。有解此者成大道。释曰。
五道由心。心体常净。虽遍五道。不受彼色。
则沦五趣而不坠。居一相而非升。展法界
而不周。入微尘而非缩。以真如一心。本性清
净无增减故。以此一法。能收一切。似滥觞一
滴之水。与四海水润性无差。如芥子孔中之
空。等十方空包容匪别。故云天得一以清。地
得一以宁。万物得一以生。今得一而道成。又
云。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即此宗镜。作禅门之
法式也。
大方等陀罗尼经云。舍利弗问文
殊言。受记当于何求。文殊师利言。当于如如
性中求。释曰。如如性。即是一切众生真心之
性。
思益经云。众生如。即是漏尽解脱如。以一
切法。悉入于如。无有体性。即是诸佛解脱。于
众生心行中求。
因果经偈云。一切造善恶。
皆从心想生。是故真出家。皆以心为本。
大
法炬陀罗尼经云。佛告毗舍祛。如是色相。不
可眼见。当知彼是心识境界。唯意所知。是故
不可以眼见。毗舍祛。一切众生所有心意。不
可言说。唯佛智知。
像法决疑经云。今日坐
中无央数众。各见不同。或见如来入涅槃。或
见如来住世一劫。若减一劫。若无量劫。或
引證章第三¶ 第 926b 页 T48-0926.png
见如来丈六之身。或见小身。或见大身。或
见报身。莲华藏世界海。为千百亿释迦牟尼
佛。说心地法门。或见法身。同于虚空。无有分
别。无相无碍。遍同法界。或见此处。山林地土
沙砾。或见七宝。或见此处。乃是三世诸佛所
行之处。或见此处。即是不思议诸佛境界真
实之法。释曰。故知佛无定形。随识而自分
粗妙。境无异相。因心而空见短长。可谓现
證法门。理归宗镜。
如来兴显经偈云。诸佛所
行性。一切诸众生。皆在心性中。相可相同
相。
现宝藏经云。菩萨问文殊师利。以何缘
故。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文殊言。如佛智所
觉。又问。如何佛智所觉。乃至答言。解自心如
故。
修行慈分经云。一切诸法。体相微细。皆
悉空寂。凡夫之人。以自分别。生诸境界。自分
别中。还自系缚。乃至未了心之自性。剂尔许
时。如在梦中。妄著诸境。复应观察一切三界。
皆悉是空。空不碍空。
入楞伽经偈云。尔时
佛神力。复化作山城。崔嵬百千相。严饰对须
弥。无量亿华园。皆是众宝林。香气广流布。芬
馥未曾闻。一一宝山中。皆示现佛身。亦有罗
婆那。夜叉众等住。十方佛国土。及于诸佛身。
佛子夜叉王。皆来集彼山。而此楞伽城。所有
诸众等。皆悉见自身。入化楞伽中。如来神力
作。亦同彼楞伽。诸山及园林。宝庄严亦尔。一
一山中佛。皆有大慧问。如来悉为说。内身所
證法。出百千妙声。说此经法已。佛及诸佛子。
一切隐不现。罗婆那夜叉。忽然见自身。在
己本宫殿。更不见馀物。而作是思惟。向见者
引證章第三¶ 第 926c 页 T48-0926.png
谁作。说法者为谁。是谁而听闻。我所见何
法。而有此等事。彼诸佛国土。及诸如来身。如
此诸妙事。今皆何处去。为是梦所忆。为是幻
所作。为是实城邑。为乾闼婆城。为是瞖妄
见。为是阳焰起。为梦石女生。为我见火轮。
为见火轮烟。我所见云何。复自深思惟。诸法
体如是。唯自心境界。内心能證知。而诸凡夫
等。无明所覆障。虚妄心分别。而不能觉知。能
见及所见。一切不可得。说者及所说。如是等
亦无。佛法真实体。非有亦非无。法相恒如是。
唯自心分别。如见物为实。彼人不见佛。不住
分别心。亦不能见佛。不见有诸行。如是名为
佛。若能如是见。彼人见如来。智者如是观。一
切诸境界。转身得妙身。即是佛菩萨。
虚空
孕菩萨经偈云。一切诸法相。真实无知者。若
人住诸阴。六根皆蔽塞。释曰。故知诸法皆
真。无知无见。才有知见。即落识阴。则一心不
通。六根闇塞。终不能见无见之见知无知之
知。若有见之见。则不见一切。若无知之知。则
无所不知。所以贤护经云。若菩萨观四念处
时。无法可见。无声可闻。无闻见故。则无有法
可得分别。亦无有法可得思惟。而亦非瞽盲
聋故。但是诸法无可见故。以唯一真心。见外
无法。
宝星经云。尔时世尊。告妙音梵王。
汝今何故目不暂舍。乃至无相观于我耶。善
男子。颇有一法名为佛耶。颇有一物可名为
名耶。释曰。故知名体俱空。妙旨斯在。是以
绝观。方见如来。有无之观。皆是虚妄。不入宗
镜。岂辩真佛乎。
十住断结经云。一切诸法。
引證章第三¶ 第 927a 页 T48-0927.png
常自存在。众生不达。为兴庄严。法法自生。法
法自灭。法法不生。法法不灭。法生法灭。性不
移转。斯是菩萨大士之道。非诸凡俗之所及
也。释曰。一切诸法常自存在者。真心不易。性
相恒如。众生不达为兴庄严者。以外道执断
见。小乘證无常。菩萨为对治凡小故。不尽有
为。常修福业。不住无为。深入智渊。广大庄严
云兴万行。念念圆满十波罗蜜。拔断常外道
之曲木。出邪见之稠林。拯偏真小果之矬身。
升解脱之坑底。所以华严经云。第七远行地。
当修十种方便慧殊胜道。所谓虽善修空无
相无愿三昧。而慈悲不舍众生。虽得诸佛平
等法。而乐常供养佛。虽入观空智门。而勤修
习福德。虽远离三界。而庄严三界。虽毕竟寂
灭诸烦恼焰。而能为一切众生起灭贪瞋痴烦
恼焰。虽知诸法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焰如
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自性无二。而随心作业。
无量差别。虽知一切国土。犹如虚空。而能
以清净妙行。庄严佛土。虽知诸佛法身。本性
无身。而以相好庄严其身。虽知诸佛音声。性
空寂灭。不可言说。而能随一切众生。出种种
差别清净音声。虽随诸佛了知三世唯是一
念。而随众生意解分别。以种种相。种种时。种
种劫数而修行。释曰。经云。虽善修空无相无
愿三昧者。是对治凡夫著有徇乐之见。而慈
悲不舍众生者。是对治二乘沈空畏苦之见。
下诸句义。皆同此释。故云。声闻畏苦。缘觉无
悲。俱失菩萨二利之行。
须真天子经云。须
真天子。问文殊师利。菩萨。不从三脱门而求
引證章第三¶ 第 927b 页 T48-0927.png
道耶。文殊答言。天子。不可从空而成道。亦
不可于无相而成道。亦不可于无愿而成道
也。所以者何。于是中无心意识。念亦无动
故。有心意识念念动者。乃成其道也。释曰。
若取三解脱门作證者。即是溺实际之海。背
灵觉之原。遗性徇空。何成大道。若直了神解
心性。念念菩提果圆。不堕断见之邪无。岂涉
常见之实有。介尔起意。大用现前。无得无依。
非取非舍。从真起行。体用相收。以行契真。卷
舒一际。可谓心心合道。念念冥真矣。故还原
观云。用则波腾海沸。全真体以运行。体则镜
净水澄。举随缘而会寂。斯则不离体之用。用
乃波腾。不离用之体。体常湛寂。体虽湛寂。常
在万缘。用虽波腾恒冥一际。
大方广师子
吼经云。佛告电鬘菩萨。善男子。法唯一字。所
谓无字。本无言说。何所言说。善男子。当知
无说。是为真说。尔时净身菩萨。承佛威神白
佛言。世尊。若无所说。是为真说者。哑默不
言。皆应说法。佛言。如是。善男子。如汝所说。
非唯哑默者说法。不哑默者。亦皆说法。而不
知法。世尊。云何一切众生说法而不知法。善
男子。如生盲人。处日光中而不见日。傍人为
说。以他声故。乃知有日。如是诸法。悉入法界。
法界无字。离诸字性。非诸众生而能宣辩。释
曰。审知未达宗人。依通见解。随他语转。妄有
所说。如彼盲者。不见日光。听傍人声。岂穷日
体。若眼开亲见。即知本无名字言说。故知有
言伤旨。不达法界。是以经云。如是诸法。悉入
法界。法界无字。离诸字性。若能深达一字唯
引證章第三¶ 第 927c 页 T48-0927.png
心法界。自然言语道断。法尔知解情亡。岂是
无辩。智不能穷也。如肇论云。释迦掩室于摩
竭。净名杜口于毗耶。须菩提唱无说以显道。
释梵绝听而雨华。斯则理为神御。口以之默。
岂曰无辩。辩所不能言也。
普超三昧经决
狐疑品云。于是阿阇世王曰。唯愿濡首。解
我狐疑。濡首答言。大王所疑。恒河沙等诸
佛世尊。所不能决。时王自省无救护。从榻而
堕。如断大树。摧折躄地。大迦叶曰。大王。自
安。莫怀恐懅勿以为惧。所以者何。濡首童真。
被大智铠。善权方便。而设此言。可徐而问。时
王即起。问濡首曰。向者所说恒河沙诸佛。不
能为我而决狐疑。濡首报曰。王意云何。假若
有人。而自说言。我以尘暝灰烟云雾污染虚
空。宁堪任乎。答。不能污。濡首又问。设令大王。
取此空洗之使净。宁堪任乎。答曰。不能净。
濡首报曰。吾以是向者说言恒河沙等诸佛
世尊所不能决也。释曰。一切众生。不了自性
清净心故。妄生垢净。迷悟自没。遂于无疑中
起疑。于无决中求决。若能谛了。豁尔意消。即
见一切染净诸法。皆同虚空性。既达虚空性
不可染净。方悟本心未曾迷悟。设有说无生
无得之理。皆是一期随宜方便。若入宗镜。
妙旨了然。尚无疑与无疑。何怀决不决耶。
月灯三昧经颂云。譬如有童女。夜卧梦产子。
生欣死忧戚。诸法亦复然。如人饮酒醉。见
地悉回转。其实未曾动。诸法亦复然。如净虚
空月。影现于清池。非月形入水。诸法亦复然。
如人自好喜。执镜而照面。镜像不可得。诸
引證章第三¶ 第 928a 页 T48-0928.png
法亦复然。如人在山谷。歌哭言笑响。闻声不
可得。诸法亦复然。释曰。狂醉见闻。事何真
实。昏梦境界。忧喜皆虚。镜里之形。因谁所起。
谷中之响。起自何来。所以入楞伽经云。佛告
楞伽王。譬如有人。于水镜中。自见其像。于灯
月中。自见其影。于山谷中。自闻其响。便生分
别。而起取著。此亦如是。法与非法。唯是分别。
由分别故。不能舍离。但更增长一切虚妄。不
得寂灭。寂灭者。所谓一心。一心者。是最胜三
昧。从此能生自證圣智。以如来藏而为境界。
法王经云。于诸法中。若说高下。即名邪
说。其口当破。其舌当裂。何以故。一切众生。心
垢同一垢。心净同一净。众生若病同一病。众
生须药。应须一药。若说多法。即名颠倒。何以
故。为妄分别。析善恶法。破一切法故。随机说
法。断佛道故。释曰。同一病须一药者。以一心
为病。还以一心为药。以心生则法生。心灭则
法灭故。若说多法即名颠倒者。若谛自心。尚
不得一。何况说多。以心外见法。即成颠倒。如
狂心见鬼。病眼生华。无中执有。岂成真正。
随机说法断佛道故者。执有前机。早违大旨。
更说多法。实坏正宗。如法华经云。若有深爱
法者。亦不为多说。以心法甚深。非多非少。既
不可多说。亦不可少说。以非多故不增。以非
少故不减。以不增故不生。以不减故不灭。故
华严经颂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
如是解。诸佛常现前。又药王菩萨云。我舍两
臂。必当得佛金色之身。两臂。即是断常二法。
若舍生灭断常之见。则心佛现前。顿成佛体。
引證章第三¶ 第 928b 页 T48-0928.png
故云必当得佛金色之身。
无涯际总持经
云。一念之顷。能知三世一切诸法。悉皆平等。
无不通达。其人终无异行。亦无异念。释曰。无
涯际总持经者。以名标宗。谓真心无际。总持
万法。摄归一体。故云平等。如是通达之人。终
无异行者。以知心外无法可作差别故。亦
无异念者。以心内无法可起思惟故。所以华
严经十回向品云。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
眼终不见有不净佛刹。亦不见有异相众生。
以心境一如故。
不退转法轮经云。善知一切
众生无相。悉同法界。非见非不见。何以故。法
界即是一切众生心界。是名信行。
持世经
云。三界唯皆是识。是心意识。亦无形无方。不
在法内。不在法外。凡夫为虚妄相应所缚。于
识阴中。贪著于我若我所。
璎珞经云。佛言。
吾今有十四亿大众。以金刚口。说决定义。佛
子。我昔法会。有一亿八千无垢大士。即于法
会。达一性原。顿觉无二一切诸法。皆一合相。
从法会出。各于十方说此璎珞。又云。行从心
得。心净道成。
思益经云。圣人无所断。凡夫
无所生。是二不出法性平等之相。释曰。以凡
夫迷执心外有法。妄见法生。若圣人明见心
外无法。无法可生。了凡无生。即圣无断。则
是入一心不二法门。故云不出法性平等之
相。以无有一法出法性外故。如华严经颂云。
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
在无有馀。亦无形相而可得。
胜迹菩萨所解
诸法经云。法唯一字。所谓无字。本无言说。当
知无说。是为真说。释曰。心为一字中王。摄尽
引證章第三¶ 第 928c 页 T48-0928.png
无边之教海。心为诸佛智母。演出无尽之真
诠。若能发明。决定信入。则如来常不说法。是
名具足多闻。亦是唯愿少闻。多解义趣。即斯
旨矣。故涅槃疏云。涅槃之义。浩然无尽。欲举
一蔽诸。指咸谈海者。即一心也。
法句经偈
云。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云何一法中。而
见有种种。又云。虽诵千章。句义不正。不如一
要。闻可灭意。释曰。虽诵千章者。但徇音声。
不知正义。不如一要者。若了一心。为万法之
要。达宗则息意。意息则境空。以万法常虚。随
意生形。故不思议光菩萨经偈云。一切非
如法。等住于如中。觉了知是已。无过无功德。
释曰。一切非如法者。即是心外遍计妄执无
体之法。若了妄无实。则一切诸法。等住于一
如心中。如是觉知。则觉外无法可为对待。染
净俱空故。加思益经云。菩萨所化众生。无有
功德。以无对处故。因有过患。方显功德。以真
心遍一切处故。更无一法。可为过患。既无所
治过患。亦无能治功德。二俱不立。故云无
过无功德。
诸法无行经云。善住天子。问文
殊言。若有人来求出家者。当云何答。文殊言。
若不发出家心者。当教汝真出家法。何者。若
求出家。是求三界。及以五欲。未来报等。彼不
见心。故不證法。心无为故。故不发心。释曰。若
證自心。即入无为之理。若是无为之理。则无
心可发。斯则是真发心。是真出家矣。
法华
三昧观经云。所谓十方三世众生。若大若小。
乃至一称南无佛者。皆当作佛。唯一大乘。无
二无三。一切诸法。一相一门。所谓无生灭毕
引證章第三¶ 第 929a 页 T48-0929.png
竟空相。唯有此大乘。无有二也。习如是观者。
五欲自断。五盖自除。五根增长。即得禅定。
释曰。一称南无佛。皆当作佛者。若法界含生。
三乘五性。能归命一心。无不成佛。以离自心
一相一门。外更无有法可作归依。无二无三。
毕竟空寂。如是观者。五欲自断。以六尘境。随
妄念故有。无念则无境。何用更断。故能不
断五欲。而净诸根。诸根既净。五盖自除。五根
五力。自然增长。不唯即得禅定。乃至六度万
行。悉皆成就。如金刚三昧经云。空心不动。具
六波罗蜜。心空则一切皆空。故云唯有此大
乘。无有二也。
杂藏经云。为善福随。履恶祸
追。响之应声。善恶如音。非天龙鬼神所授。非
先祢所为。造之者心。成者身口矣。佛说偈曰。
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恶。即言即行。罪
苦自追。车砾于辙。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
念善。即言即行。福乐自追。如影随形。
宗镜录卷第九十四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