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宋-延寿卷九十二

卷九十二 第 913c 页

宗镜录卷第九十二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约世谛门中。凡圣夭绝。凡夫心外立法。妄
执见闻。圣人既了一心。云何同凡知见。

答。
圣虽知见。常了物虚。如同幻生。无有执著。如
大涅槃经云。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若以因
此烦恼之想生于倒想。一切圣人实有倒想。
而无烦恼。是义云何。佛言。善男子。云何圣
人而有倒想。迦叶菩萨言。世尊。一切圣人。牛
作牛想。亦说是牛。马作马想。亦说是马。男女
大小。舍宅车乘。去来亦尔。是名倒想。善男子。
一切凡夫。有二种想。一者世流。布想。二者著
想。一切圣人唯有世流布想。无有著想。一切
凡夫恶觉观故。于世流布生于著想。一切圣
人善觉观故。于世流布不生著想。是故凡夫。
名为倒想。圣人虽知。不名倒想。又以境本自
空。何须坏相。以心灵自照。岂假缘生。不同凡
夫能所情执知见。故肇论云。夫有所知。则有
所不知。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不知之知。
乃曰一切知。故经云。圣心无知。无所不知。信
矣。是以圣人虚其心而实其照。终日知而未
尝知也。如止水鉴影。岂立能所之心。则境智
俱空。何有觉知之想。楞伽经云。佛告大慧。
为世间以彼惑乱。诸圣亦现。而非颠倒。大慧。
如春时焰火轮垂发。乾闼婆城。幻梦镜像。世
间颠倒。非明智也。然非不现。释曰。上七喻者。
明境即是一而见有殊。然圣人用彼惑乱之
卷九十二 第 914a 页 T48-0914.png
境。一同凡现色等诸尘。以圣人无念著故。而
非颠倒。然圣人非不见彼惑乱法。见时正同
水月镜像。龙树菩萨云。日光著尘。微风吹
之旷野中转。名之为焰愚夫见云。谓之野马。
渴人见之。以为流水。业报亦尔。烦恼日光。热
诸行尘。邪忆念风。于生死旷野中。吹之令转。
妄见为人为鬼。为男为女。渴爱染著。耽湎无
已。不近圣法。无由识之。夫火日外朗。水镜内
照。光在上为影。光在下为像。像以明传。而
像现于水。形以日映。而光隔为影。二物虽虚。
而所待妄有。妄有虽空。而狂惑见之。见之以
不狂。则形与影一。像与形同。世法亦尔。众缘
所起。起者之有。与所起之缘。俱为空物。无一
异也。而人以虚妄风病颠倒故。不应见而见。
不应闻而闻。若得大慧之明。则风狂心息。无
此见也。又般若无知者。不同木石。不是有知
者。非同情想。古德云。佛见无我。不是无知。但
是不知知。不见见。以知是不知知故。即无心
而不知。见是不见见故。无色而不见。无色而
不见故。由不见见也。无心而不知故。以不知
知也。如净名经云。所见色与盲等者。崇福疏
云。譬如五指涂空。空无像现。不以空无像现。
便言指不涂空。岂以五指涂空。便欲令空中
像现。事亦不然。不妨炽然涂空。空中元无像
现。岂以眼根见色。便令如盲。岂以眼根如盲。
而便都无所见。不妨满眼见色。了色本自性
空。虽然见色之时。元来与盲无异。但息自分
别心。非除法也。法本自空。无所除也。又所闻
声与响等者。岂是不闻。但一切声。皆如谷响。
卷九十二 第 914b 页 T48-0914.png
无执受分别也。所以满眼见色。满耳闻声。不
随不坏。了声色之正性故。何者。若随声色之
门。即堕凡夫之执。分别妍丑之相。深著爱憎。
领受毁赞之音。妄生欣厌。若坏声色之相。即
同小乘之心。则有三过。一色等性空。无可坏
故。若坏方空。非本空故。二由空即真。同法性
故。若坏方真。事在理外故。三由即空。不待坏
故。坏则断灭。是以如来五眼。洞照无遗。岂同
凡夫生盲。二乘眇目都无见耶。但不随不坏。
离二见之边邪。非有非空。契一心之中理。则
逢缘无碍。触境无生矣。是以万物本虚。从心
见实。因想念而执无执有。堕惑乱之门。以取
著而成幻成狂。受杂染之报。若能反照唯心。
大智。鉴穷实相真原。则幻梦顿惺。影像俱寂。
然后以不二相。洞见十方。用一心门。统收万
汇。则见无所见。众相参天。闻无所闻。群音揭
地。如此了达。心虚境空。则入大总持门。绍佛
乘种性。楞伽经云。谓觉自心现量。外性非性。
不妄想相。起佛乘种性。若迷外法。以心取心。
则成业幻之门。续众生种性。首楞严经偈云。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
尚不生。幻法从何立。故知一切染净诸法。皆
从取生。是以云。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若
无能取所取之心。亦无是幻非幻之法。非幻
实法。尚乃不生。幻起虚踪。凭何建立。又如心
外见法。尽成相待。以无体无力。缘假相依故。
所以楞伽经偈云。以有故有无。以无故有有。
若无不应受。若有不应想。若开方便。或说有
治无。说无破有。即无所碍。如十地毗婆沙论
卷九十二 第 914c 页 T48-0914.png
偈云。若用有与无。亦遮亦应听。虽言心不。著
是则无有过。若约正宗。则有无双泯。故大智
度论云。佛有不言无。无不言有。但说诸法实
相。譬如日光。不作高下。平等一照。佛亦如是。
非令有作无。非令无作有。是知若迷大旨。则
见有无。如涅槃论云。无名曰。有无之数。诚
已法无不该。理无不统。然其所统俗谛而矣。
经曰。真谛何也。涅槃道是。俗谛何耶。有无法
是。何者。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有无所以
称有。无有所以称无。然则有生于无。无生
于有。离有无无。离无无有。有无相生。其犹
高下相倾。有高必有下。有下必有高矣。然则
有无虽殊。俱未免于有。此乃言像之所以形。
是非之所以生。岂足以统夫幽极。而拟夫神
道者乎。是以论称出有无者。良以有无之
数。止乎六境之内。六境之内。非涅槃之宅故。
借出以袪之耳。庶希道之流。髣髴幽途。托情
绝域。得意忘言。体其非有非无耳。岂曰有无
之外。别有妙道而可称哉。经曰。三无为者。盖
是群生纷扰。生于笃患。笃患之尤。莫先于有。
绝有之称。莫先于无。故借无以明其非有。明
其非有。非谓无也。有名曰。论旨云涅槃既不
出有无。又不在有无。不在有无。则不可于有
无得之矣。不出有无。则不可离有无求之矣。
求之无所。便应都无。然复不无其道。其道
不无。则幽途可寻。所以千圣同辙。未尝虚返
者也。其道既存。而曰不出不在。必有异旨。
可得闻乎。无名曰。夫言由名起。名以相生。
相因可相。无相无名。无名无说。无说无闻。经
卷九十二 第 915a 页 T48-0915.png
云。涅槃非法非非法。无闻无说。非心所知。吾
何敢言之。而子欲闻之耶。虽然。善吉有言。
众若能以无心而受。无听而听者。吾当以无
言言之。庶述其道亦可以言。净名曰。不离烦
恼而得涅槃。天女曰。不出魔界而入佛界。然
则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即真则有
无齐观。有无齐观。则彼己莫二。所以天地与
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同我则非复有无。异
我则乖于会通。所以不出不在。而道存乎其
间矣。何者。夫至人虚心冥照。理无不统。怀
六合于胸中。而灵鉴有馀。镜万像于方寸。而
其神常虚。至能拔玄根于未始。即群动以静
心。恬澹渊默。妙契自然。所以处有不有。居
无不无。居无不无。故不无于无。处有不有。故
不有于有。故能不出有无。而不在有无者也。
然则法无有无之相。圣无有无之知。圣无有
无之知。则无心于内。法无有无之相。则无数
于外。于外无数。于内无心。此彼寂灭。物我冥
一。怕尔无眹。乃曰涅槃。涅槃若此。图度绝
矣。岂容责之于有无之内。又可徵之于有无
之外耶。释曰。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
者。夫幽玄之道。无名无相。浅近之情知莫及。
粗浮之意解难量。唯当妙悟之时。方省斯旨。
得其旨故。实不思议。心境融通。如同神变。指
法界于掌内。收万像于目前。如镜照空含。一
时平现。既无前后。亦绝中间。妙旨焕然。言思
绝矣。可谓妙悟。可谓即真。则有无齐观。彼己
莫二。不出不在。其道在兹乎。

问。六尘境界。
但依妄念而有差别。若无念之人。还见一切
卷九十二 第 915b 页 T48-0915.png
境界不。

答。妄念执有前尘。作实知解。妙性
不通。遂成差别。若无念之人。非是离念。但是
即念无念。念无异相。虽有见闻。皆如幻化。又
一念顿圆。常见十法界万法中道之理。

古德
问云。若言念唯无念。岂得总不闻不见人畜
声色等耶。

答。恒闻见。以闻见即不闻见故。何
者。以但闻见声色等法。即是眼耳等识见闻
也。知是畜等色声。自是意识分别也。然眼等
识见闻性无别。但称色等法得。更无异缘也。
意识妄有。了知无体。所知如幻也。故云所见
色与盲等。又观彼色声等法。从缘生。缘无
作者。自性不有。故非人畜等也。又人畜等。由
名相起。名相非彼。即妄除也。即此但由见闻
等故。即无念心。非谓盲聋人一念无念也。如
说闻不闻见不见等是也。故经云。常求无念
实相智慧等是也。又但就缘起名见求缘见
实。不生。此见。乃名真见。何以故。无见之见。照
法界故。所以宝藏论云。无眼无耳谓之离。有
见有闻谓之微。无我无造谓之离。有通有达
谓之微。又离者涅槃。微者般若。般若。故顿
兴大用。涅槃故寂灭无馀。无馀故烦恼永尽。
大用故圣化无穷。若人不达离微者。虽复苦
行头陀。远离尘境。断贪恚痴。法忍成就。经无
量劫数。终不入真实。何以故。依止所行故。心
有所得。不离颠倒梦想恶觉诸见。若复有人
体解离微者。虽复近有妄想习气。及见烦恼。
数数觉知离微之义。此人不久。即入真实无
上道也。何以故。了正见根本也。释曰。离微
者。万法之体用也。离者即体。经中云。自性
卷九十二 第 915c 页 T48-0915.png
离故。亦云自性空故。斯乃无名无相。非见非
闻。通凡圣之体。为真俗之原。思益经云。知
离名为法。即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微者即
用。有见有闻。能通能达。以微者妙也。于无见
中有见。于无闻中有闻。斯乃不思议之法。
微妙难知。唯佛能觉。思益经云。知法名为佛。
离微不二体用和融。名之为僧。则一体三宝。
常现世间。有佛无佛。性相常住。即正见之本。
真实之门矣。故圣人照体是无。约用为有。此
有不有。即有以辩于无。当无非无。即无以
辩于有。有而不有是妙有。无而不无是真无。
故真无是涅槃之体。如太虚不杂于五色。犹
明镜不合于万像。故称离也。妙有是般若之
用。于不二法内。现妙神通。向无作门中。兴大
佛事。故称微也。是以凡夫不达离微故。常
被内结所缚外尘所羁。外道即执作断常。二
乘遂證为生灭。若不入宗镜中。难究离微之
妙旨矣。

问。无明违理。自性差别者。其事可
然。本觉净法。云何复说恒沙差别功德。

答。
由对治彼。染法差别故。成始觉万德差别也。
起信论云。对业识等差别染法。故说本觉恒
沙性德。如是染净。皆是真如随缘显现。似而
无体。染法尚空。净法何有。净名经云。见
垢实性。即无净相。又所言净者。对垢得名。
因客尘烦恼不染而染。秽污真性。称之为垢。
因始觉般若不净而净。开悟本心。名之为净。
是以真如一心。湛然不动。名义唯客。垢净本
空。祖师云。性本清净。净无净相。方见我心。
华严经颂云。若有知如来。体相无所有。修习
卷九十二 第 916a 页 T48-0916.png
得明了。是人疾作佛。故经云。一切众生。无
始已来常入涅槃。菩提非可修相。非可生相。
毕竟无得。无有色相而可得见。见色相者。当
知皆是随染幻用。非是智色不空之相。以智
相不可得故。释云。随染幻用者。无流法也。
染幻性自差别者。是无明法也。以彼无明。迷
平等理。是故其性自差别。诸无流法。顺平等
性空。论其性。即无差别。但随染法差别相。故
说无流有差别耳。又若能观心性。法尔。显性
起功德。是无尽法门。非论差别。如无尽意菩
萨经云。云何菩萨观心念处。乃至我今当勤
修集庄严。不离心性。云何心性。云何庄严。
心性者。犹如幻化。无主无作。无有施设。庄严
者。所作布施。悉以回向。严净佛土。乃至以一
念智。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弗。是名
菩萨正心念处。而不可尽。释曰。心虽性空。能
成万行。了之而顿圆正觉。修之而广备庄严。
故云体性虽空。能成法则。又云。以有空义故。
一切法得成。若离此真空之门。无有一法建
立。则菩萨行废。佛道不成。如不依风轮。世界
堕坏。

问。一切众生无始无明。种子坚牢。现行
浓厚。云何一念而得顿除。

答。根随结使。体
性本空。愚夫不了。自生缠缚。若明佛知见。开
悟本心。更有何尘境而能障碍乎。宝积经云。
佛言。譬如燃灯一切黑闇。皆自无有。无所从
来。去无所至。非东方来。去亦不至。南西北方。
四维上下。不从彼来。去亦不至。而此灯明。无
有是念。我能灭闇。但因灯明。法自无闇。明闇
俱空。无作无取。如是迦叶。实智慧生。无智便
卷九十二 第 916b 页 T48-0916.png
灭。智与无智。二相俱空。无作无取。迦叶。譬
如千岁冥室。未曾见明。若燃灯时。于意云何。
闇宁有念。我久住此。不欲去耶。不也。世尊。若
燃灯时。是闇无力。而不欲去。必当磨灭。如是
迦叶。百千万劫。久习结业。以一实观。即皆消
灭。其灯明者。圣智慧是。其黑闇者。诸结业是。
所言一实观者。即是唯心真如实观。离心之
外。尽成虚幻。故称一实境界。亦云实相。实地。
实际。实法。乃至名佛知见。圣智慧等。以此一
心法。治烦恼病。如热疾得汗。无有不应手差
者。出要之道。唯在兹乎。如大智度论云。尔时
菩萨。照明菩萨道。其心安隐。自念。我但断著
心。道自然至。知是事已。念众生深著世间。而
毕竟空。亦空无性。无有住处。众生难可信受。
为令众生信受是法故。学一切法。修行生
起。是度众生方便法。观众生心行所起。知好
何法。念何事。何所志愿。观时悉知。众生所著
处。皆是虚诳颠倒忆想分别。故著。无有根本
实事。尔时菩萨大欢喜。作是念。众生易度耳。
所以者何。众生所著。皆是虚诳无实。譬如人
有一子。喜不净中戏。聚土为谷。以草木为鸟
兽。而生爱著。人有夺者。瞋恚啼哭。其父知已。
此子今虽爱著。此事易离耳。小大自休。何以
故。此物非真故。菩萨亦如是。观众生爱著不
净臭身及五欲。是无常种种苦因。知是众生
得信等五善根成就时。即能舍离。若小儿所
著。实是真物。虽复年至百岁。著之转深。不可
得舍。若众生所著物。定实有者。虽得信等五
根。著之转深。亦不能离。以诸法皆空。虚诳不
卷九十二 第 916c 页 T48-0916.png
实故。得无漏清净智慧眼时。即能远离所著。
大自惭愧。譬如狂病所作非法。惺悟之后。羞
惭无颜。菩萨知众生易度已。安住般若中。以
方便力。教化众生。是以如来密藏经云。若人
父为缘觉。而害。盗三宝物。母为罗汉。而污。不
实事谤佛。两舌间贤圣。恶口骂圣人。坏乱
求法者。五逆初业之瞋。夺持戒人物之贪。
边见之痴。是为十恶者。若能知如来说因缘
法。无我人众生寿命。无生无灭。无染无著。本
性清净。又于一切法。知本性清净。解知信入
者。我不说是人。趣向地狱。及诸恶道果。何以
故。法无积聚。法无集恼。一切法不生不住。
因缘和合而得生起。起已还灭。若心生已灭。
一切结使亦生已灭。如是解。无犯处。若有犯
有住。无有是处。台教释云。此经具指四菩提
心。若知如来说因缘法。即指初藏教菩提心。
若无生无灭。指第二通教菩提心。若本性清
净。指第三别教菩提心。若于一切法。知本性
清净。指第四圆教菩提心。初菩提心。已能除
重重十恶。况第二第三第四菩提心耶。行者
闻此胜妙功德。当自庆幸。如闇处伊兰。得光
明栴檀。故知见佛罪灭。如阿阇世王之深愆。
得道业亡。若鸯崛摩罗之重罪。但了无人无
我。缘生性空。无我。则无能受罪之人。性空。又
无所受罪之法。人法俱寂。罪垢何生。以心生
罪生。心灭罪灭故。若能如是信入。谛了圆明。
犹伊兰之林。布栴檀之香气。若积闇之室。耀
桂烬之光明。能悟此心。功力无量。才入宗
镜。业海顿枯。如风吹云。似汤沃雪。犹灯破
卷九十二 第 917a 页 T48-0917.png
闇。若火焚薪。如密严经颂云。如火燎长楚。须
臾作灰烬。智火焚业薪。当知亦如是。又如灯
破闇。一念尽无馀。诸业习闇冥。无始之熏聚。
牟尼智灯起。刹那皆顿灭。所以大涅槃经云。
有智慧时。则无烦恼。故云。夫免三涂恶业者。
要须离有无二相。證解一心。方得解脱也。是
知迷从自心迷。悟还自心悟。迷悟无性。但任
缘兴。

如华严论问云。一切众生。本有不动智。
何故不应真常。何故随染。

答。一切众生。以此
智故而生三界者。为智无性。不能自知是智
非智。善恶苦乐等法。为智体无性。但随缘现。
如空中响。应物成音。无性之智。但应缘分别。
以分别故。痴爱随起。因痴爱故。即我所病生。
有我所故。自他执业便起。因执取故。号曰末
那。执取不断。名之为识。因识种子。生死相续。
以生死故。众苦无量。以苦无量。方求不苦之
道。迷不知苦者。不能发心。知苦求真者。还是
本智。会苦缘故。方能知苦。不会苦缘。不能知
苦。故知苦缘故。方能发心求无上道。有种性
菩萨。以宿世先已知苦。发信解种强者。虽受
人天乐果。亦能发心求无上道。是故因智随
迷。因智随悟。是故如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
正随迷时。名之为识。正随悟之时。名之为智。
在缠名识。在觉名智。识之与智。本无自名。但
随迷悟而立其名。故不可系常系断也。此智
之与识。但随迷悟立名。若觅始终。如空中求
迹。如影中求人。如身中求我。依住所在。终
不可得也。故新长短处所之相也。如此无明
及智。无有始终。若得菩提时。无明不灭。何以
卷九十二 第 917b 页 T48-0917.png
故。为本无故。更无有灭。若随无明时。不动智
亦不灭。为本无故。亦更无灭。但为随色声香
所取缘。名为无明。但为知苦发心缘。名之为
智。但随缘名之为有。故体本无也。如空中响。
思之可见。是以若入宗镜。成佛义圆。升降随
缘。知众生无永沈之义。圣凡不隔。明诸佛
有同体之文。

问。上所说一心诸法门海。为
复是自行权实法。化他权实法。

答。若说随
自意自行权实。则但说一心门。若随他意化
他权实。广开八万法。今但说自行权实。本
末归宗。台教云。若佛心中所观十界十如。皆
无上相。唯是一佛法界。如海总众流千车共
一辙。此即自行权实。若随他等意。则有九法
界十如。即是化他权实。随他则开。随自则
合。横竖周照。开合自在。虽开无量。无量而一。
虽合为一一而无量。虽无量一。而非一非无
量。虽非一非无量。而一而无量。

问。此自他
权实二门。于正理中决定耶。

答。但随化门。
无有决定。经云。无有定法。故号阿耨菩提。若
执一门。皆成外道。或定一相。即是魔王。是以
一切法权。一切法实。一切法亦权亦实。一切
法非权非实。台教云。若一切法权。何所不破。
如来有所说。尚复是权。况复人师。若一切法
皆实者。何所不破。唯此一事实。但一究竟道。
宁得众多究竟道耶。若一切法亦权亦实。复
何所不破。一切悉有权有实。不得一向权一
向实。若一切法非权非实。复何所不破。何得
纷纭。强生建立。古德云。即实而权。则有而不
有。即权而实。则无而不无。若双遮权实。即有
卷九十二 第 917c 页 T48-0917.png
无俱非。若双照权实。则有无俱是。若非遮非
照。则是非俱非。而遮而照。则是非俱是。若是
非俱是。终日非而不非。若是非俱非。终日是
而不是。若是而不是。则非是非非之非。若非
而不非。则非是是是之是。是则心该色末。色
彻心原。心色一如。何非何是。故知心外有法。
是非竞生。法外无心。取舍俱丧。

问。此宗镜
录。何教所摄。

答。真唯识性。理无偏圆。约见
不同。略分五教。一小乘教。唯说六识。不知第
八赖耶。二初教。说有赖耶生灭。亦不言有
如来藏。三终教。有如来藏。生灭不生灭。和合。
为赖耶识。四顿教。总无六七八识等。何以故。
以一心真实。从本已来。无有动念。体用无二。
是故无有妄法可显。五一乘圆教。说普贤圆
明之智。不言唯识次第。又言。佛子。三界虚伪。
唯一心作。亦摄入故。此宗则圆教所摄。乃是
如来所说。法门之根本。以如来依此心。成佛
故。此心得为如来根本之义。无有一法不收。
无有一理不具。如明镜照物。曷有遗馀。若
宝印文成。更无前后。

问。凡立五乘之道。皆
为运载有心。若境识俱亡。则无乘可说。今约
方便乘理。不无。此宗。究竟何乘所摄。

答。于
诸乘中。一乘所摄。亦云最上之乘。出过诸法
顶故。亦云不思议乘。非情识测量故。今所言
一乘者。即一心也。以运载为义。若攀缘取
境。则运入六趣之门。若妄想不生。运至一实
之地。楞伽经云。云何得一乘道觉。谓摄所摄
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觉。斯则。了
生死妄。即涅槃真。顿悟。一心。更无所趣。乃
卷九十二 第 918a 页 T48-0918.png
不觉而。觉称为大觉。不来而。来名为如来。所
以情尘。已遣。人乘即是真归。心迹未亡。佛
乘犹非究竟。何者。有心分别。一切皆邪。无意
攀缘。万途自正。是以无乘之乘为一乘。无教
之教为真教。举足而便登宝所。言下而即契
无生。若未能万境齐观。一法顿悟。遂乃教
开八教。乘出五乘。则宝所程遥。岂唯五百。无
生路远。何啻三祇。论位则天地悬殊。校功则
日劫相倍。虽登圣位。犹为绝分之人。经劫练
磨。唯得假名之称。若达斯旨。直入无疑。当迷
心而见悟心。全成觉道。即世智而成真智。靡
易丝毫。可谓虚明自照。不劳心力矣。

问。既
有能说。必对所机。此宗镜录。当何等机。

答。
当上上机。若已达者。凭佛旨而印可。若未入
者。假教理以发明。又若圆通之人。不俟更述。
自觉圣智。无说无示。真如妙性。无得无闻。若
闇昧之者。须假助成。因教理而照心。即言诠
而体道。若宗明则教息。道显则言空。绝待真
心。境智俱亡矣。如是则方入宗镜。深达玄门。
真能听佛说经。亲谈妙旨。可谓得诸法之性。
彻一心之原。如首楞严经云。阿难。承佛悲
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
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
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
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悯。宣示圆音。拔
我疑根。归无上道。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
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
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
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
卷九十二 第 918b 页 T48-0918.png
摽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
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
无所了故。汝亦如是。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
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
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
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
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
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
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利等。昧
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
有所还。云何为主。释曰。阿难言。而我悟佛现
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
认为本元心地者。阿难尚认缘心听佛说法
音。以为常住真心。取佛定旨。佛言。若执因
缘心听。只得因缘法。以法随情变。境逐心生
故。又定缘佛音声是自心者。若说法声断时。
分别心应灭。此心如客。不常住故。今时多迷
自性本闻。但随能所之闻。一向徇他声流转。
此声是对因缘所生法。非真实有。但因声而
立名字。因名字而有诠表。若旋复本闻。则脱
声尘之境。所脱之境既虚。能脱之名何立。则
能脱所脱皆空。以强记多闻。是识想边际。本
非实故。若因闻见性。则多闻有助显之功。若
背性徇闻。则畜闻成邪思过误。故文殊颂云。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众生迷本闻。脩
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
所沦。旋流获无妄。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
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
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畜
卷九十二 第 918c 页 T48-0918.png
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闻非自
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
名。一根既返原。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瞖。三
界若空华。闻复瞖根除。尘消觉圆净。故知若
耳根归本原。六根皆寂灭。以六根同一心故。
何者。在眼曰见。在耳曰闻。若摄用归根时。见
闻如幻瞖。若摄境归心时。三界若空华。则瞖
灭尘消。觉圆心净。如是解者。则是因指见月。
藉教明宗者也。若执指为月。迷心徇文者。如
经云。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
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
亦亡其指。夫三乘十二分教。如标月指。若能见
月。了知所标。若因教明心。从言见性者。则知
言教如指。心性如月。直悟道者。终不滞言。实
见月人。更不存指。或看经听法之时。不一一
消归自己。但逐文句名身而转。即是观指以
为月体。此人岂唯不见自性。亦不辩于教
文。指月双迷。教观俱失。故经云。此人岂唯
亡失月轮。亦亡其指。又既亡其指。非唯不了
自心之真妄。亦乃不识教之遮表。错乱颠倒。
莫辩方隅。犹鸟言空。如鼠云即。似形音响。
岂合正宗。故经云。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
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
无所了故。所以證道歌云。吾早年来积学问。
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
沙徒自困。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
益。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种性
邪。错知解。不达如来圆顿制。二乘精进勿道
心。外道聪明无智慧。亦愚痴。亦小騃。空拳指
卷九十二 第 919a 页 T48-0919.png
上生实解。执指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虚捏
怪。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是以
若实真心。不逐他声而起分别。湛然恒照。性
自了故。如掌亭人。都无所去。云何离色离声。
无分别性。此须得旨。亲见性时。方知离声色
诸缘。性。自常住。不假前尘。所起知见。则悟无
始已来。皆是执声为闻。而生颠倒。故文殊颂
云。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圆通实如是。若非色非空。都无分别。不见性
之人。到此之时。全归断灭。便同外道拘舍离
等。己眼不开。昧为冥谛。以冥寂闇昧无知。以
为至极。从此复立二十五谛。迷真实心。成外
道种。或有禅宗不得旨者。法学起空见人。多
拂心境俱空。执无分别。将狂解痴盲。以为至
道。然非离因缘求法性。灭妄心。取真心。对增
上慢人。初学之者。不可雷同。应须甄别。如经
云。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
云何为主。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
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唯垂哀悯。为我宣
说。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
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应谛听。今
当示汝无所还地。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
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
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
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
性。郁𤊹之像。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
净。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
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
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
卷九十二 第 919b 页 T48-0919.png
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
空。郁𤊹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
有。不出斯类。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
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
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诸可还者。自然非
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知汝心。本妙明净。
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
故如来。名可怜悯。故知一切众生。即今见精
明心。非定真妄。昧之则粗。明之则妙。只于八
种不还之中。了了见性常住。云何随境流转。
失本真常。永没苦轮。常漂死海。大圣怜悯。非
不惊嗟。阿难示起疑心。寄破情执。释迦微细
开演。直指觉原。可谓不易凡身。顿成圣体。现
于生灭。显出圆常。宗镜前后明文。一一全證
于此。又江西马祖和尚。问亮座主。蕴何经业。
对云。讲三十本经论。师云。正讲时将什么讲。
对云。将心讲。师云。心如工技儿。意如和技
者。争解讲他经。对云。不可是虚空讲也。师
云。却是虚空讲得。座主于言下大悟。遂下阶
礼拜。蓦目汗流。师云。者钝根阿师。用礼拜
作什么。其座主却回本寺。语学徒言。某一生
学业。将谓天下无人敌者。今日被开元寺老
宿。一唾净尽。我尔许多时。皆是诳謼汝。遂散
学徒。一入西山。更无消息。又如有学士问马
祖和尚。如水无筋骨。能胜万斛舟时如何。师
云。我遮里水亦无。舟亦无。说什么筋骨。又
学人问龙潭和尚。久向龙潭。及至到来。为什
么。龙亦不见。潭亦不见。师云。却是子亲到龙
潭。又俗官王常侍。问先洞山和尚。五十二位
卷九十二 第 919c 页 T48-0919.png
菩萨中。为甚么不见妙觉菩萨。师云。却是
常侍亲见。所以智者大师。一生弘教。虽广垂
开示。唯显正宗。如止观中云。究竟指归何处。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永寂如空。又观心论
中云。复以伤念一家门徒。随逐积年。看心稍
久。遂不研覈问心。是以不染内法。著外文字。
偷记注而奔走。负经论而浪行。何不绝语置
文。破一微尘。读大千经卷。若能如上听法讲
经。提宗问答。方谐祖意。称可佛心。如遇此机。
可归宗镜。
宗镜录卷第九十二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