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二 第 866b 页
宗镜录卷第八十二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云何一心而成止观。
答。法性寂然名止。
寂而常照名观。非能所观。但是一法。若台教
总论二种止观。一相待止观。二绝待止观。前
是拙度。后是巧度。相待止观者。有三止三观。
三止者。一止息义。二停止义。三不止止义。三
观者。一观穿义。二观达义。三不观观义。绝待
止观者。有三止三观。三止者。一体真止。二方
便随缘止。三息二边分别止。三观者。一从假
入空。名二谛观。二从空入假。名平等观。三二
卷八十二 第 866c 页 T48-0866.png
观为方便道。得入中道。双照二谛。心心寂灭。
自然流入萨婆若海。名中道第一义谛观。
今宗镜所明。唯论一心圆顿之旨。圆顿止观
相者。以止缘于谛。则一谛而三谛。以谛系于
止。则一止而三止。譬如三相在一念心。虽一
念心。而有三相。止谛亦如是。所止之法。虽一
而三。能止之心。虽三而一也。以观观于境。则
一境而三境。以境发于观。则一观而三观。如
摩醯首罗面上三目。虽是三目。而是一面。观
境亦如是。观三即一。发一则三不可思议。不
权不实。不优不劣。不前不后。不并不别。不大
不小。故中论云。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
又如金刚般若经云。譬如人有目。日光明照。
见种种色。若眼独见。不应须日。若无色者。
虽有日眼亦无所见。如是三法不异时。不相
离。眼喻于止。日喻于观。境喻于色。如是三法。
不前不后。一时论三。三中论一。亦复如是。若
见此意。即解圆顿教止观相也。何但三一一
三。总前诸义皆在一心。其相云何。体无明颠
倒即是实相之真。名体真止。如此实相。遍一
切处。随缘历境。安心不动。名随缘方便止。生
死涅槃静散休息。名息二边止。体一切诸
假悉皆是空。空即实相。名入空观。达此空
时。观冥中道。能知世间生灭法相。如实而见。
名入假观。如此空慧。即是中道。无二无别。名
中道观。体真之时。五住盘石砂砾一念休
息。名止息义。心缘中道。入实相慧。名停止
义。实相之性。即非止非不止义。又此一念。能
穿五住。达于实相。实相非观。亦非不观。如
卷八十二 第 867a 页 T48-0867.png
此等义。但在一念心中。不动真际而有种种
差别。经言。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
动。虽多名字。盖乃般若之一法。佛说种种名。
众名皆圆。诸义亦圆。相待绝待对体。不可思
议。不可思议故。无有障碍。无有障碍故。具足
无减。是圆顿教相显止观体也。又三止三观
为因。所得三智三眼为果。三智者。一切智。道
种智。一切种智。三眼者。慧眼。法眼。佛眼。若
一心眼智者。眼即是智。智即是眼。眼故论
见。智故论知。知即是见。见即是知。佛眼具
五眼。佛智具三智。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
中。首楞严定。摄一切定。如来虽具五眼。实
不分张。只约一眼。备有五用。能照五境。所以
者何。佛眼亦能照粗色。如人所见。亦过人所
见。名肉眼。亦能照细色。如天所见。亦过天
所见。名天眼。达粗细色空。如二乘所见。名慧
眼。照达假名不谬。如菩萨所见。名法眼。于诸
法中。皆见实相。名佛眼。当知佛眼。圆照无遗。
故经云。五眼具足成菩提。永与三界作父母。
而独称佛眼者。而众流入海。失本名字。非无
四用也。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见。名一切智。佛
智照假。如菩萨所见。名道种智。佛智照空假
中。皆见实相。名一切种智。故言三智一心中
得。故知一心三止。所成三眼。见不思议三谛。
此见从止得。故受眼名。一心三观。所成三智。
知不思议三境。此智从观得。故受智名。境之
与谛。左右异耳。见之与知。眼目殊称。不应别
说。虽作三止三观之三说。实是不思议一法
耳。又云。善巧安心者。以观止安于法性。无明
卷八十二 第 867b 页 T48-0867.png
痴惑。本是法性。以痴迷故。法性变作无明。
如眠来变心有种种梦。虽颠倒起灭。如旋火
轮。不信颠倒起灭。唯信此心。但是法性。起
是法性起。灭是法性灭。体其实不起灭。妄谓
起灭。以法性系法性。以法性念法性。常法性。
无不法性时。体达既成。不得妄想。亦不得法
性。还原反本。法界俱寂。是名为止。观者。观察
无明之心。等。于法性。本来皆空。譬如劫尽。下
等一切妄想善恶。皆如虚空。无二无别。又
如劫尽。从地上至初禅炎炎无非是火。如虚
空藏菩萨所现之相。一切皆空。如海慧如来所
现。一切皆水。介尔念起。所念念者。无不即空。
空亦不可得。如火木能使薪燃亦复自燃。
法界洞朗。咸皆大明。名之为观。上所言止
者。尚不得法性。何况妄想。所言观者。尚不得
空。何况有法。则有无俱寂。染净双融。方成
究竟一心止观耳。又绝待止观者。绝横竖
诸待。绝诸思议。绝诸教观。悉皆不生。故名
止。止亦不可得。观冥如境。境既寂灭清净。尚
无清净。何得有观。世人约种种语释绝待义。
终不得绝。若得意忘言。心行亦断。随智妙悟。
无复分别。缘理分别。皆名为待。真慧开发。
绝此诸待。绝即复绝。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
不住故。即此意也。辅行记云。若无生门。千万
重叠。唯是一心者。为欲修观人措心难当故。
撮示其正意。名为一心。此即正明一心无生
之门。乃至既于念念止观现前。约此心念名
为众生。何者。总撮前来若横若竖。既入一心。
凡一念起。不离于我。我即众生。达念念心而
卷八十二 第 867c 页 T48-0867.png
寂而照。寂故名止。照故。名观。一心既尔。诸
心例然。止观为因。眼智为果。一一念中。无
非止观眼智也。如上三一。若有三可三。便成
差别。有一可一。便成无差。若差则失无差。若
无差则失差。开一为三。则失一。合三为一。则
失三。今明不尔。昔三犹是今一。今一犹是昔
三。开三不失一。合一不失三。即是差即无差。
无差即差。若得此意。本有今无。三世有法。无
有是处。亦应例云。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斯有
是处。无常非无常。境智非境智。因果非因果。
例皆如是。昔三犹是今一。今一犹是昔三者。
即是不动。众生之性。能成诸佛之性。亦是从
实开权会权归实。亦是因果同时。迷悟一际。
故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一切众生。即涅槃
相。又说一心三观。三观一心。若三观一心。即
约纵说。一心三观。即约横说。今非纵故不一。
非横故不三。三一一三。但是真心上义。不可
定执为一为三非三非一之解。以宗非数量。
道绝名言故。
问。经云。一切无碍人。一道出
生死。云何立多种观门。行相差别。
答。所观
是一。能观自殊。诸佛徇机。密施善巧。又法
是心体。观是心用。自心起用。还照自体。如炷
生焰明还照炷。似珠吐光。反照珠体。如华
严经。善财参见弥伽长者。彻见十方佛海。
显此定者。唯心之观。知众生界无量无边。皆
心现。故明随心念佛。诸佛现前。以唯心观。遍
该万有。是以湛然尊者云。上根唯观一法。
谓观不思议境。境为所观。观为能观。所观者。
谓阴界入。不出色心。色从心造。全体是心。
卷八十二 第 868a 页 T48-0868.png
此之能造。具足诸法。众生理具。诸佛已成。成
之与理。莫不性等。颂云。一一心中一切心。一
一尘中一切尘。一一心中一切尘。一一尘中
一切心。一一尘中一切刹。一切刹尘亦复然。
诸法诸尘诸刹身。其体悉然无自性。无性本
来随物变。所以相入事恒分。故我身心刹尘
遍。诸佛众生亦复然。一一身土体恒同。何妨
心佛众生异。异故分别染净缘。缘体本空空
不空。三谛三观三非三。三一一三无所寄。谛
观名别体复同。是故能所二非二。如是观时。
名观心性。随缘不变。故名为性。不变随缘。故
名为心。故此妙境。为诸法本。故此妙观。为诸
行原。上根一观。横竖该摄。便识无相。众相宛
然。若中下根。不逗此门。则随机差别。教分多
种。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佛乘。佛乘不动。种种
随心。犹玻瓈珠。随前尘而变众色。若金刚宝。
置日中而无定形。
问。自性清净心。本无垢
染。云何说断惑之义。
答。有二种心。一自性
清净心。二离垢清净心。以自性心虽本清净。
以客尘不染而染。修诸对治。得成离垢。未必
有垢可离。以自性离故。此即不断而断。虽有
能断而无所断。此是圆断惑义。如古师云。断
惑相者。要性相无碍。由能断无性。方为能断。
所断本空。方成所断。若定有者。则堕于常。
不可断故。若定无者。则堕断。失圣智故。中
论偈云。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拙度为不
善灭。巧度为善灭也。善灭者。不断断。不善
灭者。是定断也。又智障有其三门。一是智
障。所谓分别有无之心。二是体障。谓观非
卷八十二 第 868b 页 T48-0868.png
有非无之解。立已能知。故曰体障。三是治想。
谓妄识中合如正慧。若四五六地。断除分别
取有之心。入七地时。断除分别取无之心。
八地已上。断除体障。前第七地。虽除分别有
无之心。犹见己心。以为能观。如为所观。其所
观如不即心。能观之心不即如。心如别故。心
外求法。故有功用。法外立心。故有体障。从第
七地入八地时。破舍此障。观察如外由来无
心。心外无如。如外无心。心不异如。心外无如。
如不异心。故能如心泯同法界。广大不动。以
不异故。息外推求故舍功用。不复如外建立
神智。故灭体障。体障灭故。名无障想。第三治
想。至佛方灭。故入八地。虽无障想而有治想。
从八地已上。无生忍体转转寂灭。令彼治想
运运自亡。至佛乃穷。今此未尽。又若依顿教。
一切烦恼本来自离。不可说即与不即。如法
界体性经云。佛告文殊师利。汝依何教法。发
菩提心。文殊言。教发我见心。何以故。我
见际即是菩提故。若华严圆教。一切烦恼。不
可说其体性。但约其用。即甚深广大。以所障
法一即一切。具足主伴。故能障惑亦如是也。
是故不分使习种现。但如法界一得一切得。
是故烦恼亦一即一切即也。普贤品明一障
一切障。经云。以普贤眼。见一切众生。皆已究
竟矣。故知但了真心。无惑可断。设有馀习。还
以一心佛知见而治之。不入此宗。皆成权渐。
以此忏罪。何罪不消。除三毒根。如翻大地。
以此发行。何行不成。彻十地源。似穷海底。游
行奋迅。犹师子之王。自在翱翔。若金翅之鸟。
卷八十二 第 868c 页 T48-0868.png
问。唯一真心。入平等际。云何学者證有差殊。
答。此于能證智见有浅深。向无为法自生差
别。涅槃疏云。佛性如世间道。有未行者。有欲
行者。有正行者。有已行者。虽有未行等不同。
不可言道有二。佛性亦尔。有未见。欲见。正见。
已见。虽见不同。理无有二。诸佛同一法界。则
理无二。是一尘无非法界。则事弗毫差。此即
是所證一。若能證殊者。如藏通二教。只见空
而不见不空。如寻梦得眠。若别圆二教。见不
空中道之理。如寻梦得心。又别门犹执教道
次第生起。若圆乘直了心性即今具足。又藏
通以灭心为极果。顿皆圆乘。台教云。六识
是缘因种。善恶并是六识起。七识是了因种。
惑之与解。皆是七识。八识是正因种。无八识。
则无生死涅槃。若此三种非佛种类。此外何
处更有圆顿之法。二乘断结。结尽便无佛慧
之因。不能成一切种智。失了因种也。若除恶
有善。恶尽则不能生一切善。岂有缘因种。若
离生死入无馀涅槃。灭身不受生者。岂有正
因种。所以圆觉经云。清净慧菩萨白佛言。世
尊。愿为一切诸来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
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證所得。云
何差别。乃至佛言。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
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證。于实相中。实无菩萨
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
灭故。无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
等。无平等者。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
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若得如来寂
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善男子。一切众
卷八十二 第 869a 页 T48-0869.png
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
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
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
劳虑。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
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
随顺觉性。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
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
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善男子。有照有觉。俱
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
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
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
脩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
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
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善男
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
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
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
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堂。皆为净土。有性无性。
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
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善
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
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
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
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释
曰。居一切时。不起妄念者。念虽即空。不可故
起。或串习而生。或接续而起。或觉前念非。别
生后念改悔。总皆是病。但一坐之时。内外心
不生。即是真如定。设有异境牵生。唯明正念。
卷八十二 第 869b 页 T48-0869.png
正念者。即一心本法。心境俱虚。了无所得。于
诸妄心。亦不息灭者。即推初念不见起处。何
须断灭。不见起处。是名真灭。住妄想境。不加
了知者。妄想内外诸境皆空。何须强生分
别。则不取不舍。妙定相应。于无了知。不辩真
实者。亦不住无分别。非实非虚。心无所寄。
则得本之正宗。还原之妙性矣。
问。一切众
生。皆同法性。故思益经云。众生如。即是漏尽
解脱如。云何众住不具性起功德。
答。性有
二种。一种性义。因所起故。二法性义。若真若
应皆此性故。若是法性。凡圣皆同。若是种性。
须万善熏修。以净夺染。性方起故。妄虽即性。
不顺性故。清凉记云。如来出现义。亦名缘
起。亦名性起。若八相览缘出现。故名缘起。谓
由众生业感。如来大悲而出现故。八相成道
从法性。故名性起。今以从缘无性。缘起即名
性起。又净缘起常顺于性。亦名性起。故云应
虽从缘。不违性故。即无不从此法界流。即相
成门。明性成于缘。故此性起自有二义。一从
缘无性。而为性起。二法性随缘。故名性起。无
不还證此法身故。此乃缘起能成性起。即是
相成门也。以净夺染。性即起故者。明相夺门。
亦是通妨。谓有问言。性起唯净。缘起即是性
起。故为此通。谓起有二。一染。二净。净谓如来
大悲。菩萨万行等。染谓众生惑业等。若以染
夺净。则属众生。故唯缘起。今以净夺染。唯
属诸佛。故名性起。乃至万法出兴。皆是真性
中缘起。所以菩萨凡有施为。皆顺法性。众
生以无明根本未尽。我执情见不亡。所有施
卷八十二 第 869c 页 T48-0869.png
为。皆违法性。但成有为生灭之行。不成性起
功德之门。如起信论云。此菩萨。知法性离悭
贪相。是清净施度。随顺修行檀波罗蜜。知法
性离五欲境。无破戒相。是清净戒度。随顺修行
尸罗波罗蜜。知法性无有苦恼离瞋害相。是
清净忍度。随顺修行羼提波罗蜜。知法性离
身心相。无有懈怠。是清净进度。随顺修行毗
梨耶波罗蜜。知法性无动无乱。是清净禅度。
随顺修行禅那蜜罗蜜。知法性离诸痴闇。是
清净慧度。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故知菩萨
所修一度一行。皆顺真如一心法性之理。非
是于自性外别有所修。以随顺心性故。所有
功德皆如性起。无尽无为。不取不舍。凡夫所
造悭贪。乃至痴闇。皆是违真背性。起我见心。
所以不随性起。成无漏功德。设有妄修。皆于
自心外。别有所得。尽成外道天魔。有为生灭。
以不顺真如。违法性故。又以修显性。以性成
修。若无性。修亦不成。若无修。性亦不显。如古
德云。本有如真金。修生如严具。由严具方显
金德。严具无体。全揽金成。喻显二德者。如修
生在因渐显于本有。在果圆满于本有。非本
有理有渐有圆。如初生月明虽渐满。而常带
圆月。以圆月常在故。故十五日月。遍在初一
二三等中。则知满果遍在因位。亦令后后常
具前前。前前常具后后。以初一日有二日月。
乃至十五日月。以十五日月。即初月故。法
合可知。由此故云。修生本有。以初圆时先已
圆故。本有修生。以初生时亦已圆故。忘怀思
之。若不能如是思之。而失大利。犹如穷子。于
卷八十二 第 870a 页 T48-0870.png
己库藏以为他物。或持衣珠而乞丐。或守金
藏以贫穷。皆为不知自心之宝。致兹况矣。又
如首楞严经云。佛言。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
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
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
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夫云转物
者。物虚非转。唯转自心。以一切法皆从分别
生。因想而成。随念而至。所以金刚三昧经颂
云。法从分别生。还从分别灭。灭诸分别法。是
法非生灭。故知一切诸法。皆从分别识生。若
能悟了分别识空。则知诸法寂灭。若生若灭。
俱是分别。分别若亡。法非生灭。亦如法华经。
三变土田唯是变心。非变土耳。首楞严经钞
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者。心外无物。物即是
心。但心离分别为正智。正智即是般若。周遍
法界。无有障碍。是故西方国土。水鸟树林悉
皆说法。说法之处。即如如心。所以如来一
一根门。遍尘刹土。乃至毛端。而说妙法。如
今但得离念。便同如来真实知见。昔有禅师。
在蜀地绵竹县。无为山修道。时有三百馀家设
斋。俱请和尚。皆由心离分别。即应机无碍。
问。法界群机。以何智證。悉入平等一心。究竟
如来之藏。
答。约佛性论。有五种如来藏。释
摩诃衍论。列十种如来藏。且佛性论云。藏
有五种。一如来藏。在缠含果法故。二自性清
净藏。在缠不染。三法身藏。果位为功德所依。
四出世间上上藏。出缠超过二乘菩萨。五法
界藏。通因彻果。外持一切染净。故名法界。
内含一切恒沙性德。故名藏。次释摩诃衍论
卷八十二 第 870b 页 T48-0870.png
云。如来藏有十种。于契经中别别说故。一者
大总持如来藏。尽摄一切如来故。诸佛无尽
藏契经中作如是说。佛告文殊。有如来藏。
名曰大宝无尽殊胜圆满陀罗尼。尽摄诸藏。
无所不通。无所不当。圆满圆满。平等平等。
一切所有诸如来藏。无有以此非为根本。何
以故。此如来藏。如来藏王。如来藏主。如来
藏天。如来藏地。以此义故。名曰大宝无尽殊
胜圆满陀罗尼如来藏故。此经文明何义。所
谓显示陀罗尼藏。所依总相。馀契经中诸如
来藏。能。依别相故。以何义故。名如来藏。谓
摄持故。二者远转远缚如来藏。一清一满故。
实际契经中作如是说。佛子。如来藏者。唯有
觉者。唯有如如。离流转因。离虑知缚。一一白
白。是故名为如来之藏故。此经文明何义。所
谓显示真如一心。无有惑因。无有觉因。无有
惑果。无有觉果。一真一如。唯有净妙如来体
故。以何义故名如来藏。诸无杂故。三者与行
与相如来藏。与流转力。法身如来。令覆藏故。
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如来藏者。为善不善
因。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犹如技儿故。此
经文明何义。所谓显示生灭一心。于惑与力。
于觉与力。出现生死涅槃之法。譬如非幻幻
人。于诸幻事。随其所应与力用故。以何义故
名如来藏。谓令覆故。四者真如真如如来藏。
唯有如故。真修契经中作如是说。如理如理
如来藏。非建立。非诽谤。非常非无常。非正体
智之所證得。亦非意意识之所缘境界。何以
故。唯有理理。无彼彼故。此经文明何义。所谓
卷八十二 第 870c 页 T48-0870.png
显示真如门。中性真如理。唯理自理。非智自
理故。以何义故明如来藏。谓无他故。五者
生灭真如如来藏。不生不灭。被生灭之染故。
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大慧。愚痴凡夫不觉
不知。执著诸法刹那不住。堕在邪见。而作是
言。无漏之法亦刹那不住。破彼真如如来藏
故。复次大慧。金刚如来藏如来證法。若刹那
不住者。一切圣人不成圣人故。此经文明何
义。所谓显示生灭门中性真如理。远离无常
之相。不生不灭之法故。以何义故名如来藏。
谓被染故。六者空如来藏。一切谓空。覆藏
如来故。胜鬘契经中作如是说。世尊。空如来
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故。此经文明
何义。所谓显示生灭门中一切染法。隐覆自
相本觉无量性功德故。以何义故。一切染
法总名为空。所谓一切染法幻化。差别。体相
无实。作用非真。故名为空。而能隐覆法身如
来实德真体。是故名为如来之藏。从能藏
染立其名故。七者不空如来藏。一切不空。被
空染故。胜鬘契经中作如是说。世尊。不空
如来藏。过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
故。此经文明何义。所谓显示生灭门中自相
本觉。备过恒沙一切功德。被过恒沙一切染
法之所染故。以何义故。一切净法总名不空。
所谓一切净法自体中实。作用胜妙。远离虚
假。超越巧伪。故名不空。被染之覆。名如来藏。
于出现时名为法身。于隐覆时名如来藏。
故从所净立其名故。八者能摄如来藏。无
明藏中自性净心。能摄一切诸功德故。不增
卷八十二 第 871a 页 T48-0871.png
不减契经中作如是说。如来藏本际相应体。
及清净法。此法如实。不虚妄。不离不脱。智不
思议法。无始本际来。有此清净相应法体故。
此经文明何义。所谓显示一切诸众生。自性
清净心。从无始已来。具足三智。圆满四德。无
所阙失故。以何义故名如来藏。由颠倒心不
知不觉故。从能净立其名故。九者所摄如来
藏。一切染法无明地藏。既乃出离。圆满觉者。
为所摄故。不增不减契经中作如是说。如来
本际不相应体。及烦恼缠不清净法。此本际
离脱不相应烦恼缠不清净法。唯有如来菩
提智之所能断故。此经文明何义。所谓显示
始觉满佛。断一切障。具一切智。智明为外。
障闇为内。一切染法。智所摄持故。以何义故
名如来藏。谓摄持故。十者隐覆如来藏。法身
如来。烦恼所覆隐没藏故。不增不减契经中
作如是说。如来藏未来际平等。恒及有法。即
是一切诸法根本。备一切法。具一切法。于世
法中不离不脱故。此经文明何义。所谓显示
多一心体。等于法界。遍于三际。具足圆满。染
净诸法。无所不通。无所不至故。复次显示随
缘门中自性净心。于染法中隐藏沈没。法身
如来未出现故。是名为十。今取佛性论中。第
五法界藏。及释摩诃衍论中。第一大总持如
来藏。此义弘通。总摄一切。以实相智。当能證
入。如星拱北。似海会川。犹太虚空。无一尘而
不入。若宗镜内。无一法而不归。众圣之所乘。
诸佛之同證。其馀诸藏。随染净缘。成真如生
灭二门。功德过患。隐显对治故。以不差而差。
卷八十二 第 871b 页 T48-0871.png
不守自性故。以差而不差。不失自性故。则总
别同原。本末一际。如究竟一乘宝性论偈云。
法身遍无差。皆实有佛性。是故说众生。常
有如来藏。此偈明何义。有三种义。是故如来
说一切时。一切众生。有如来藏。何等为三。一
者如来法身。遍在一切众生心识。偈言法身
遍故。二者真如之体。一切众生平等无差别。
偈言无差故。三者一切众生。皆悉等有真如
佛性。偈言皆实有佛性故。
问。能證智与所
證藏。为同为异。
答。约分别门。亦同亦异。若
冥合一味。则无境智之殊。若言用。即同而异。
境不能照。智有照故。言寂。即异而同。境智无
异味故。同故无心于彼此。忘心契合故。异故
不失于照功。智异木石故。是以境智之原。非
离非合。合则境智俱坏。离则境智相乖。无
境而不成智。以离法无有人故。无智而不成
境。以离人无有法故。是以智心常寂。虽照
境而无缘。寂不失照。虽空寂而恒用。斯则智
照境亦照。境寂智亦寂。寂照双分而一味。境
智融即而历然。若一二情生。则违真理。或作
有情无情之见。自分彼我之怀。或执有用无
用之心。唯堕断常之网。都为不了万法之
实性。一道之真宗。若洞斯文。诸情顿破。
问。
三界五。趣既唯一心。云何而有迷悟不同。凡
圣升降。
答。只为因心故迷。因心故悟。又因
悟成圣。因迷作凡。凡圣但因迷悟得名。名亦
本空。唯有真心。湛然不动。但于一真心上。妄
执人法二我。所以似迷。又因了人法二空。所
以似悟。古德云。觉非始终。以迷故执我。以悟
卷八十二 第 871c 页 T48-0871.png
故见性。如闇中迷杌为鬼。至明杌有鬼无。迷
杌为鬼。见杌非新有。了鬼本无。悟鬼非始无。
既唯得杌不得鬼者。故知鬼不新无。杌非新
有。无取舍也。既二念不生。即为实观。何以故。
念尽心澄。无生现故。如说水澄得真宝等。又
凡有所见一切。或见自见他。皆是迷心自现。
如迷东为西。方实不转。以迷人西。不离悟人
东。但为迷人迷故。不见悟人东也。若至悟时。
西全是东也。故知迷常在悟。生不离佛。经云。
众生界即佛界。佛界即众生界。但为迷故痴
盲。对目不知见。深自悲哉。故知依方故迷。
方位不动。因觉故味觉体靡移。则迷无所迷。
悟无所悟。迷则以真为妄。悟则以妄为真。如
夜见杌为人。昼见人为杌。一物未尝异。二见
自成差。既知迷悟空。真妄亦何有。
问。若无
迷悟。平等一心。云何断惑證果。迟速不等。
答。虽了一心本末平等。以妄习众生界中差
别种子。不熏而熏。无始坚牢。卒难除遣。至十
地位犹有色心二习。若不勇猛精进。念念常
与佛知见治之。无由得净。如华严经云。尔
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勤首菩萨言。佛子。佛教
是一。众生得见。云何不即悉断一切诸烦恼
缚。而得出离。然其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欲界色界无色界无明贪爱。无有差别。是则
佛教。于诸众生。或有利益。或无利益。时勤首
菩萨。以颂答曰。佛子善谛听。我今如实答。或
有速解脱。或有难出离。若欲求除灭。无量
诸过恶。当于佛法中。勇猛常精进。譬如微少
火。樵湿速令灭。于佛教法中。懈怠者亦然。
卷八十二 第 872a 页 T48-0872.png
如钻燧求火。未出而数息。火势随止灭。懈怠
者亦然。如人持日珠。不以物承影。火终不可
得。懈怠者亦然。譬如赫日照。孩稚闭其目。怪
言何不睹。懈怠者亦然。如人无手足。欲以芒
草箭。遍射破大地。懈怠者亦然。如以一毛端。
而取大海水。欲令尽乾竭。懈怠者亦然。又如
劫火起。欲以少水灭。于佛教法中。懈怠者亦
然。如有见虚空。端居不摇动。而言普腾蹑。懈
怠者亦然。释云。如钻燧求火。未出而数息。火
势随止灭。懈怠者亦然者。当以智慧钻注于
一境。以方便绳善巧回转。心智无住。四仪无
间。则圣道可生。瞥尔起心。暂时忘照。皆名息
也。所以宝积经云。譬如系䌽帛在头上。火来
烧䌽帛。无暇救火。救实理急故。外书劝学。尚
云轻尺璧而重寸阴。况学般若求出生死法。
岂可暂忘乎。
宗镜录卷第八十二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