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一 第 862b 页
宗镜录卷第八十一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真如一心。平等法界。众生不了。妄受沈沦。
今悟此宗。欲入圆觉位。于六度万行庄严门
中。以何法助道保任。速得成就。
答。若论庄
严。无非福智二业。于六波罗蜜中。前五是福
德业。后般若是智慧业。前五福德业中。唯禅
定一门。最为枢要。前以广明。今更再述。此宗
镜所集禅定一门。唯约宗说。于诸定中而称
第一。名王三昧。总摄诸门。囊括行原。冠戴智
海。亦名无心定。与道相应故。亦名不思议定。
情智绝待故。亦名真如三昧。万行根本故。亦
名一行三昧。一念法界故。亦名金刚三昧。常
不倾动故。亦名法性三昧。恒无变易故。诸
佛智光明海。无量观行。皆从此生。若不体此
理。非佛智故。以此佛智。證斯本理。理则不待
照而自了。智则必资理而成照。若本觉性智。
性自了故。以平等性智。了本性故。故知理无
兴废。寂照灵知。弘之在人。觉有前后。人有
照分。功由理发。失理则失照。要见此理。方成
佛耳。此理即是一心。总该万有。顿悟顿修。更
无渐次。为未了不入者。于一心法分出多门。
义演恒沙乃至无尽。故法华经偈云。少智乐
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
卷八十一 第 862c 页 T48-0862.png
是以信心是佛。罕遇其机。乃诸佛出世之本
怀。祖师西来之正意。自古先德。一闻。即心是
佛之言。疑根顿尽。或欲灯传后嗣。便坐道场。
或乐灰息游心。住深兰若。其或障浓信薄。唯
思向外驰求。随他意似鹦鹉之徒。借彼眼
如水母之属。才生不信。便起谤心。今则广引
遍搜探微撮要。所冀證成后学。决定无疑。顿
悟自心。成佛妙轨。若论法利。功德无边。虚空
可量。斯旨难尽。所以台教云。若人欲得一切。
佛法。相好威仪。说法音声。十方无畏者。当行
此一行三昧。勤行不懈。则能得入。如摩尼珠。
随磨随光。證不思议功德。一行三昧者。系缘
法界。一念法界。信一切法皆是佛法。无前无
后。无复际畔。住佛所住。如诸佛住。安处寂灭
法界。秘密藏中。则理无不圆。事无不足。故称
秘密。亦号总持。究竟指归。自他俱利。云何俱
利。以平等故。云何平等。以无相故。如入佛境
界经偈云。入诸无相定。见诸法寂静。常入平
等故。敬礼无所观。又一切诸法。有事有理。具
体具用。不可偏执。乖此圆乘。以自性定为理。
用引发定为事。因事显理。理则昭然。因理成
事。事方圆足。以性实之理。相虚之事。体用交
彻。隐显同时。无碍双行。能契宗镜。若唯修
事定。但集世禅。虽曰修行。犹生恶觉。以不
制意地。未断其原。长劫练磨。返沈苦道。所
以大涅槃经云。一切凡夫虽护身心。犹故生
于三种恶觉。三恶觉者。欲觉恚觉。害觉。以贪
欲故。即生瞋恚。因瞋恚故。便行损害。夫修行
趣道。本为出五欲之泥。翻求利养名闻。如践
卷八十一 第 863a 页 T48-0863.png
蛇虺之地。凡修禅定护念之人。尚被外缘觉
观破坏。何况纵情放逸之人。故知日夜常为
烦恼欲火焚烧。觉观怨贼侵害。是以郁头蓝
弗。以世俗智。伏下地惑。获非想定。具五神通。
时君敬重。就宫供养。郁头蓝弗每来与去。皆
乘神通。赴宫供养。王因出巡。命其爱女依前
旧仪。供养蓝弗。王女珍敬。接足作礼。郁头蓝
弗触女身手。因兹起贪。便生欲觉。遂失神通。
饭食已讫。矫施异计。语王女言。我顷来去。皆
乘神通。国人思敬。莫由见我。我今食竟。意欲
步归。令国内人咸得见我。王女谓实。送出阁
门。步游归山。既失神通。情怀怅怏。端坐林薮。
洁志安禅。林间。鸟鸣。喧噪。闹乱。久不得定。移
就池边。安布求禅。池中鱼游。惊聒禅思。又不
得定。因兹起瞋。便生恚觉。遂发恶愿。愿我来
生。作著翅水獭身。上树害鸟。入水食。鱼报鱼
鸟怨。誓不相放。因兹便。起害觉。现前。复移异。
处专志习禅。久方得。定依前證。得非想三昧。
命终之后。生非想天。顺生受业。八万大劫。受
异熟。果八万劫满。顺后受。业酬前恶愿。生于
欲。界作水獭。身亦云飞狸身。若到所在。水陆
空行一切物命。悉皆吃尽。故经云。虽断烦恼。
生非想处。犹故还堕三恶道中。即其义也。故
须先入宗镜。达一心万行根本。然后福智庄
严。则不枉功程。永无退转。得其旨则大智圆
明。得其事。则大。用成就。如师子奋迅。成熟法
界众生。犹象王回旋。启发十方含识。故华严
论云。师子奋迅三昧者。于十方世界。普同一
切众生想念。作用而成熟之。大用而无作。是
卷八十一 第 863b 页 T48-0863.png
奋迅义。夫入宗镜。万事周圆。镜外更无一法
可得。如遗教经云。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制之
一处。无事不办。若不制心。无有是处。一念才
起。生死如烟。驾五阴六入之舟航。结十二种
类之窟宅。如从一妄念中。结成十二类。根尘
相对。发识造业。因色有情。见时生想。于此情
想二法。各生四相。从情上。生一有色。二无
色。三非有色。四非无色。从想上生。一有想。二
无想。三非有想。四非无想。胎因情有。卵为
想生。情想合为湿生。情想离为化现。情上无
色。则是空散消沈。想上无想。则为土木株杌。
此二虽属无情。然皆从识变。若一念不生。则
诸类皆绝。所以信心铭云。心若不异。万法
一如。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又如云。譬如动
目。能摇湛水。以眼劳观水。见水有动。眼若不
瞬。池水则不摇。妄见若除。亦无草木成坏之
相。若举眼见色由有色阴。举身受苦乐。由有
受阴。举心即乱。由有想阴。举眼见生灭。由有
行阴。精明湛不摇处。即识阴。又若以遍身针
刺俱知。不带分别。则是识阴。若次第分别。则
馀识阴。故知一念才起。五阴俱生。微识未亡。
六尘不灭。若唯识之义灯常照。妄何由生。
一心之智镜恒明。旨终不昧。
问。四弘十度。
皆可发行。云何须依一心。具足菩提之道。
答。若不依一心。求大乘之人疑情不断。古德
云。求大乘者。所疑有二。夫大乘法体。为一为
多。如其是一即无异法。无异法故。无诸众生。
菩萨为谁发弘誓愿。若是多法。即非一体。非
一体故。物我各别。如何得起同体大悲。由
卷八十一 第 863c 页 T48-0863.png
是疑惑。不能发心。今为遣此二疑。立一心法。
开真如生灭体用二种门。立一心法者。遣彼
初疑。明大乘法唯有一心。一心之外。更无别
法。但有无明迷自一心。起诸波浪。流转六道。
虽起六道之浪。不出一心之海。良由一心动
作六道。故得发弘誓之愿。六道不出一心。故
能起同体大悲。如是依于一心。能遣二疑。得
发大心。具足佛道。华严演义记。云释如来
法身观者。先观发起普贤菩萨微妙行愿。复
应以三密加持身心。则能入文殊师利大智
慧海。然修行最初。于空闲处。摄念安心。闭
目端身。结加跏坐。运心普缘无边刹海。谛
观三世一切如来。遍于一一佛菩萨前。殷勤
恭敬。礼拜旋绕。又以种种供具云海。奉献如
是等一切圣众。广大供养已。复应观自心。心
本不生。自性成就。光明遍照。犹如虚空。复应
深起悲念。哀悯众生。不悟自心。轮回诸趣。我
当普化。拔济令其开悟。尽无有馀。复应观察
自心。诸众生心。及诸佛心。本无有异。平等一
相。成大菩提。莹彻清净。廓然周遍。圆明皎洁。
成大月轮。量等虚空。无有边际。是以垢净世
界。大小法门。乃至六度万行。皆从凡圣心现。
故经云。菩萨摩诃萨。以离垢心。现见无为真
如法界。以自在心。现生三界。为教化彼诸众
生故。又经云。依自虚妄染心。众生染。依自性
清净心。众生净。诸法无行经云。虽赞发菩提
心。而知心性即是菩提。虽赞大乘经。而知一
切诸法皆是大相。虽说菩萨道。而不分别
阿罗汉。辟支佛。诸佛。虽赞布施。而通达布施
卷八十一 第 864a 页 T48-0864.png
平等相。虽赞持戒。而了知诸法同是戒性。虽
赞忍辱。而知诸法无生无灭无尽相。虽赞精
进。而知诸法不发不行相。虽种种赞叹禅定。
而知一切法常定相。虽种种赞于智慧。而了
智慧之实性。虽说贪欲之过。而不见法有可
贪者。虽说瞋恚之过。而不见法有可瞋者。虽
说愚痴之过。而知诸法无痴无碍。虽示众生
堕三恶道怖畏之苦。而不得地狱饿鬼畜生
之相。如是诸菩萨。虽随众生所能信解。以方
便力而为说。而自信解一相之法。故知心外
无法。于第一义而不动。为未信者。以方便
力。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一乘。所以般若说。一
切法皆摩诃衍。靡不运载。思益明。解诸法是
菩萨遍行。华严入法界。不动祇园。净名。一
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故知一法周备。无事不
该。可谓圆满菩提。成就佛道。乃至坐禅见境。
诸魔事起。但了一心。境界自灭。可谓降魔妙
术。治惑灵方。匪用心神。安然入道。起信论云。
修行止者。住寂静处。结加趺坐。端身正意。
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虚空。不依地水火
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分别想念皆除。
亦遣除想。以一切法不生不灭。皆无相故。前
心依境以舍于境。后念依心。复舍于心。以心
驰外境。摄住内心。后复超心。不取心相。以离
真如不可得故。乃至魔事现前。念彼一切皆
是思惟。刹那即灭。远离诸相。入真如三昧。心
相既离。真相亦尽。摩诃衍论释云。若真若伪。
唯自妄心现量境界。无有其实。无所著故。又
若真若伪。皆一真如。皆一法身。无有别异。不
卷八十一 第 864b 页 T48-0864.png
断除故。是以但了一心。不忘正念。一切境界。
自然消灭。可谓应念断除。岂劳功行。此乃西
来的旨。诸佛正宗。圆信圆修。不同权渐。直下
得力。如师子就人。一槌便成。犹王之宝器。可
谓等赐高广大车。悉与如来平等灭度。岂同
贫所乐法。下劣之乘者哉。若有人不信此宗
镜正义。反堕邪思。徇假执权而迷真实。如金
易鍮石。凤换山鸡。如此愚盲。过在无眼。如昔
人乘马。腰著金带。见乘驴者。著驴绦带。即便
问之。或中何物贵。彼即答云。驴绦甚贵。其
人即易之。或为色声而弃正法。其犹如是。
问。既一心圆满觉道。云何又发菩提等诸心。
若有能发。则有所證。能所既成。唯一之义即
堕。
答。夫言发者。即无所发。终不离心有菩
提。离菩提有心。大宝积经云。菩提中。心不可
得。心中。菩提亦不可得。离菩提。心不可得。离
心。菩提亦不可得。乃至若言见有菩提而取
證者。当知此辈。即是增上慢人。若能如是信
解。乃为真发菩提之者。般若经云。若菩萨知
心性。即是菩提。而能发起大菩提心。是名菩
萨。又无所发菩萨云。知一切法皆无所发。而
发菩提心。然于所證真如。如外无智。能发妙
智。智外无如。双照双遮。不存不泯。不二而二。
理智似分。二而不二。能所俱寂。则是一心菩
提。万行之本。既能通达。法尔利他。运同体
之大悲。岂有能所。以无得之方便。谁立自
他。止观云。发真正菩提心者。既深识不思议
境。知一苦一切苦。自悲昔苦起惑。耽湎粗弊
色声。纵身口意。作不善业。轮环恶趣婴诸热
卷八十一 第 864c 页 T48-0864.png
恼。身苦心苦。而自毁伤。而今还以爱茧自缠。
痴灯所害。百千万劫。一何痛哉。设使欲舍三
涂。欣。五戒十善。相心修福。如市易博换。翻更
益罪。似鱼入箄口。蛾赴灯中。狂计邪黠。逾迷
逾远。渴更饮咸。龙须缚身。入水转痛。牛皮系
体。向日弥坚。盲入棘林。溺堕洄洑。把刃抱炬
痛那可言。虎尾蛇头。悚焉悼慄。自惟若此。悲
他亦然。假令隘路叛出怨国。备历辛苦。绝而
复稣。往至贫里。佣赁一日。止宿草庵。不肯前
进。乐为鄙事。不信不识。可悲可怪。思惟彼
我。哽痛自他。即起大悲。兴两誓愿。众生无边
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虽知众生如虚空。
誓度如虚空之众生。虽知烦恼无所有。誓断
无所有之烦恼。虽知众生数甚多。而度多多
之众生。虽知烦恼无边底。而断无底之烦恼。
虽知众生如。如佛如。而度如佛如之众生。虽
知烦恼如实相。而断如实相之烦恼。何者。若
但拔苦因。拔苦果。此誓杂毒。故须观空。若
偏观空。则不见众生可度。是名著空者。诸佛
所不化。若偏见众生可度。即堕爱见大悲。非
解脱道。今则非毒非伪。故名为真。非空边
非有边。故名为正。如鸟飞空。终不住空。虽不
住空。迹不可寻。虽空而度。虽度而空。是故誓
与虚空共斗。故名真正发菩提心。即此意也。
又识不思议心。一乐心。一切乐心。我及众生。
昔虽求乐。不知乐因。如执瓦砾。谓如意珠。妄
指萤光。呼为日月。今方始解。故起大慈。兴
两誓愿。谓法门无量誓愿知。佛道无上誓愿
成。虽知法门永寂如空。誓愿修行永寂如空。
卷八十一 第 865a 页 T48-0865.png
虽知菩提无所有。无所有中吾故求之。虽知
法门如空无所有。誓画缋庄严虚空。虽知佛
道非成所成。如虚空中种树。使得华得果。虽
知法门及佛果非修非不修。而修非證非得。
以无所證得而證而得。是名非伪非毒名为
真。非空非见爱名为正。如此慈悲誓愿。与不
可思议境智。非前非后。同时俱起。慈悲即智
慧。智慧即慈悲。无缘无念。普覆一切。任运拔
苦自然与乐。不同毒害。不同但空。不同爱见。
是名真正发菩提心义。
问。华严经颂云。禅
定持心常一缘。智慧了境同三昧。云何悟入
一心。能令根境悉成三昧。
答。内外一切境
界。皆从真如一心而起。真心不动。故称为三
昧王。以统御一切万法万行故。得称为王。无
有一法。不从一心真如三昧起。此是一切三
昧根本。了此根本。则从本所现念念尘尘。尽
成三昧。以本末无异故。宝积经偈云。如钻
木出火。要假众缘力。若缘不和合。火终不得
生。是不悦意声。毕竟无所有。知声性空故。瞋
亦不复生。瞋不在于声。亦不身中住。因缘和
合起。离缘终不生。如因乳等缘。和合生酥酪。
瞋自性无起。因于粗恶事。愚者不能了。热恼
自烧然。应当如是知。究竟无所有。瞋性本寂
静。但有于假名。瞋恚即实际。以依真如起。了
知如法界。是名瞋三昧。又偈云。是大夜叉身。
从于自心起。是中无有实。妄生于恐怖。亦无
有怖心。而生于怖畏。观法非实故。无相无所
得。空无寂静处。现此夜叉身。如是知虚妄。是
夜叉三昧。且夜叉一身。于外相分甚为粗。恶
卷八十一 第 865b 页 T48-0865.png
令人怖畏。瞋之一门。是根本烦恼。最能烦
乱。此内外二法。尚成三昧。举一例诸。可为龟
镜。其馀一切心镜即无非三昧矣。楞伽经云。
佛言。大慧。云何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谓第三。
第四第五地。三昧乐正受。故种种自心。寂静
安住。心海。起浪。识相不生。知自心现境界性
非性。是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故知了境即
心。更无一物。会于本寂。即心海常安。分别不
起。即是正受。是以无物可纳。名为正受。无境
可动。名为正定。首楞严三昧经云。问现意天
子。菩萨当修何法。得是三昧。天子答。欲得三
昧。当行凡法。若见凡法不合不散。是名修行
楞严三昧。又问。诸佛法中。有合散耶。天子曰。
凡法尚无合散。况佛法耶。云何修习。若见凡
法。佛法不二。是名修习。是以了一心成现之
门。则无修而修。达万法具足之体。乃不习而
习。出入无际。心境一如。即于一切差别法中。
念念入。念念起故。所以华严经云。佛子。菩萨
摩诃萨。入一切众生差别身三昧。于此三昧。
内身入。外身起。外身入。内身起。同身入。异身
起。异身入。同身起。乃至眼处入。耳处起。耳处
入。眼处起。鼻处入。舌处起。舌处入。鼻处起。身
处入。意处起。意处入。身处起。自处入。他处起。
他处入。自处起。一微尘中入。无数世界微尘
中起。无数世界微尘中入。一微尘中起。不唯
根境尽成三昧。万法咸作智门。承此宗镜之
光。可谓尽善尽美。何者。体含虚寂。不能赞其
美。理绝见闻。不能书其过。降兹已下。皆堕形
名。则难逃毁赞矣。如昔人云。夫大道混然无
卷八十一 第 865c 页 T48-0865.png
形。寂然无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非可以影
响知。不得以毁誉称也。降此以往。则事不双
美。名不并盛矣。虽天地之大。三光之明。圣贤
之智。犹未免于毁誉也。故天有坼之象。地
有裂之形。日月有谪蚀之变。五星有勃彗之
妖。尧有不。慈之诽。舜有誷父之谤。汤有放君
之称。武王有弑主之讥。齐桓有贪淫之目。晋
文有不臣之声。伊尹有无君之迹。管仲有僣
上之名。以夫二仪七曜之灵。不能无亏沵。尧
舜汤武之圣也。不能免嫌谤。桓文伊管之贤
也。不能遣纤过。由此观之。宇宙庸流。奚能自
免怨谤。而无悔吝也。若以心智通灵。成无为
之化。则万累不能干矣。
问。一心旨趣。盖是
总门。法义难明。广须开演。如何是法。如何是
义。
答。法本无差。随义有别。从法生义。差别
难明。因义显法。一心易了。禅原集。以况解释
法义二门。如真金随工匠等缘。作镮钏等物。
金性必不变为铜铁。金即是法。不变随缘是
义。设有人问何物不变。何物随缘。只令答云
金也。以喻一藏经论义理。只是说心。心即是
法。一切是义。故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
经云。无量义者。从一法生。然无量义。统唯二
种。一不变。二随缘。诸经只说此心随迷悟缘。
成垢净凡圣等。亦只说此心垢净等时。元来
不变。常自寂灭。真实如如等。设有人问何法
不变。何法随缘。只答云心也。不变是性。随缘
是相。当知性相。皆是一心上义。今性相二宗
互相非者。良由不识真心。每闻心字。将谓。只
是八识。不知八识但是真心上随缘之义。故
卷八十一 第 866a 页 T48-0866.png
马鸣以一心为法。以真如生灭二门为义。论
云。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心真如是体。心
生灭是相用。只说此心。不虚妄。故云真。不变
易。故云如。不守自性。故随缘。以随缘故。成无
量义。又由不变故。始能随缘。由随缘故。方能
不变。何者谓若变自体。将何随缘。如无水岂
能成波浪。故知一心不动。义遍恒沙。虽遍恒沙。
皆是一心之义。
问。欲净其土。当净其心。则
心外有土。何成自净。
答。至极法身。常寂光
土。离身无土。离土无身。依报是心之相。正报
是心之体。体相无碍。依正本同。所以摄境归
心。真空观中。则摄相归体。显出法身。从心现
境。妙有观中。则依体起用。修成报身。若心境
秘密圆融观中。则心境交参。依正无碍。心谓
无碍心。诸佛證之以成法身。境谓无碍境。诸
佛證之以成净土。净名疏中。观心释四种境
界者。一因缘境。二空境。三假境。四中道境。
境是心所依住。即是上也。众生者。佛告比
丘。汝等日夜。常生无量百千众生。今因缘心
多境亦多。心少境亦少。观心照少境。即是小
国土。观心照多境。亦是多国土。如是观因缘
境。即是化众生。或调恶境而悟。即是秽土入
佛智慧。或观善境而悟。即是净土入佛智慧。
起菩萨根者。随所观善恶之尘。了知此尘即
是一切法。此法本来毕竟常寂。常寂之境。发
于真智。真智所依佛土。即常寂光土也。复次
行人观是四境。非为贪著境界。但化伏烦恼
心数众生。用此四心而起誓愿。愿法界众生。
皆得如我化此心数。悉令清净。即是净土安
卷八十一 第 866b 页 T48-0866.png
立有为缘集众生也。行人当知。一切菩萨净
佛国土根本。从此而起。合抱之树。起于毫末。
又凡圣共居。同一妙土。真俗所依。唯一法身。
所依不二能依自殊。所既不殊。能亦何别。无
始妄习。谓依正殊。若能一切皆融。岂有身土
别见。如此观心。实真净土。是真了义。若离此
者。多是执文随语生见。义海云。尘毛刹海是
依。佛身智慧光明是正。今此尘是佛智现。举
体全是佛智。是故光明中见佛刹等。又刹海
尘等。全以佛法界如如为尘体。是故尘中现
一切佛事。当知依即正。正即依。乃至一事一
法。一毛一尘。各各如是合佛依正也。故知万
像繁兴。唯一致矣。
宗镜录卷第八十一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