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七 第 840a 页
宗镜录卷第七十七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一念无明心。鼓动真如海。成十二缘起。作
生死根由。若了之。为佛智海之波澜。昧之。作
生死河之漩洑。云何成佛智。云何成生死。
答。天真之佛智本有。妄缘之生死体空。虽有
二名。但是一义。只谓不了第一义谛。号曰无
明。因不了之所盲。成惑业之众苦。了无明
之实性。成涅槃之妙心。若迷为惑业。则成
三道。一无明爱取。是烦恼道。二行有。是业道。
三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是苦道。若悟。为
三因佛性。一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
是正因佛性。二无明爱取三支。是了因佛性。
三行有二支。是缘因佛性。如是等义。差别不
同。唯是一心。迷成多种。虽成多种。不离一心。
华严经云。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三
界所有。唯是一心。如来于此分别演说十二
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何以故。随事贪欲。
与心共生。心是识。事是行。于行迷惑是无明。
与无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长是六处。
六处三分合为触。触共生是受。受无厌足是
卷七十七 第 840b 页 T48-0840.png
爱。爱摄不舍是取。彼诸有支生是有。有所
起名生。生熟为老。老坏为死。大集经云。十二
因缘。一人一念。悉皆具足。但随一境。一念起
处。无不具足。且如眼见色。不了名无明。生爱
恶名行。是中心意名识。色共识行即名色。六
处生贪名六入。色与眼作对名触。领纳名受。
于色缠绵名爱。想色相名取。念色心起名有。
心生名生。心灭名死。乃至意思法。亦复如是。
一日一夜。凡起几念。念念织几十二因缘。成
六趣无穷之生死。是以生死无体。全是如来
藏。第一义心。迷悟升沈了不可得。辅行记云。
十二因缘。华严大集等经。皆云。一念心具。凡
诸大乘云一念者。意皆如是。若不尔者。云何
遍收一切诸法。止观亦云。缘生正一念心。十
二门论问云。为在一心。为在异心。论问意者。
为在一人多人一念心耶。如是一念异念。并
得。多人一人。于今一念。悉皆具足。多人一人
所起之心。不出百界。百界为多。一念为一。一
多相即。非一非多。大品明。一切诸法。皆趣因
缘。百界因缘。不出一念。是故名为是趣不过。
故得名为一念具足。远法师云。无明缘行者。
有四无明。一迷理无明。义通始终。二发业无
明。在于行前。三覆业无明。此在行后识前。四
受生无明。与识同时。或在识后。望过去种子
心识。在于识后。望结生识。与识同时。又内外
诸法。皆具因缘。如稻秆经云。尔时弥勒语
舍利弗言。世尊常说见十二因缘。即是见法。
见法即是见佛。乃至有因有缘。是名因缘法。
此是佛略说因缘相。以此因。能生是果。如来
卷七十七 第 840c 页 T48-0840.png
出世。因缘生法。如来不出世。亦因缘生法。性
相常住。无诸烦恼。究竟如实。非不如实。是真
实法。离颠倒法。复次十二因缘法。从二种生。
云何为二。一者因。二者果。因缘生法。复有二
种。有内因缘。有外因缘。外因缘法。从何而生。
如似种子。能生于芽。从芽生叶。从叶生节。从
节生茎。从茎生穗。从穗生华。从华生实。无种
子故无芽。乃至无有华实。有种子故芽生。乃
至有华故果生。而种子不作念。我能生芽。芽
亦不作念。我从种子生。乃至华亦不作念。我
能生实。实亦不作念。我从华生。而实种子
能生于芽。如是名为外因生法。云何名外缘
生法。所谓地水火风空时。地种坚持。水种湿
润。火种成熟。风种发起。空种不作障碍。又假
于时。节气和变。如是六缘。具足便生。若六缘
不具。物则不生。地水火风空时。六缘调和不
增减故。物则得生。地亦不言我能持。水亦不
言我能润。火亦不言我能熟。风亦不言我能
发起。空亦不言我能不作障碍。时亦不言我
能令生。种亦不言我从六缘而得生芽。芽亦
不言我从尔数缘生。虽不作念从尔数缘生。
而实从众缘和合得生。芽亦不从自生。亦不
从他生。亦不从自他合生。亦不从自在天生。
亦不从时方生。亦不从本性生。亦不从无因
生。是名生法次第。如是外缘生法。以五事故。
当知不断亦非常。亦不从此至彼。如芽种少。
果则众多。相似相续。不生异物。云何不断。从
种芽根茎。次第相续。故不断。云何非常。芽茎
华果各自别。故非常。亦不种灭而后芽生。亦
卷七十七 第 841a 页 T48-0841.png
非不灭而芽便生。而因缘法。芽起种谢。次第
生。故非常。种芽各各相异。故不此至彼。种少
果多故。当知不一是。名种少果多。如种不生
异果故。名相似相续。以此五种外缘。诸法得
生。内因缘法。从二种生。云何为因。从无明
乃至老死。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故。则老
死灭。因无明故。有行。乃至因有生故。则有老
死。无明不言我能生行。行亦不言我从无明
生。乃至老死。亦不言我从无明生。而实有无
明则有行。有生则有老死。是名内因次第生
法。云何名内缘生法。所谓六界。地界。水界。火
界。风界。空界。识界。何谓为地。能坚持者名为
地界。何谓为水。能润渍者名为水界。何谓为
火。能成熟者名为火界。何谓为风。能出入息
者名为风界。何谓为空。能无障碍者名为空
界。何谓为识。四阴五识。亦言为名。亦名为
识。如是众法和合名为身。有漏心名为识。如
是四阴为五情。根名为色。如是等六缘名为
身。若六缘具足无损减者。则便成身。是缘若
减。身则不成。地亦不念我能坚持。水亦不念
我能湿润。火亦不念我能成熟。风亦不念我
能出入息。空亦不念我能无障碍。识亦不念
我能生长。身亦不念我从尔数缘生。若无此
六缘。身亦不生。地亦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
命。非男非女。亦非非男非非女。非此非彼。水
火风乃至识等。亦皆无我。无众生。无寿命。乃
至亦非此非彼。云何名无明。无明者。于六
界中。生一想。聚想。常想。不动想。不坏想。内生
乐想。众生想。寿命想。人想。我想。我所想。生如
卷七十七 第 841b 页 T48-0841.png
是种种众多想。是名无明。如是五情中。生
贪欲瞋恚想。行亦如是。随著一切假名法。名
为识。四阴为名。色阴为色。是名色。名色增长
生六入。六入增长生触。触增长生受。受增长
生爱。爱增长生取。取增长生有。有增长故。能
生后阴为生。生增长变。名为老。受阴败坏故。
名为死。能生嫉热。故名忧悲苦恼。五情违害。
名为身苦。意不和适。名为心苦。乃至如月丽
天。去地四万二千由旬。水流在下。月耀于上。
玄像虽一影现众水。月体不降。水质不升。如
是舍利弗。众生不从此世至于后世。不从后
世复至于此。然有业果因缘报应。不可损减。
是以如月不动。影现众流。类识不行。身分六
趣。虽无作者。业果宛然。但逐缘生。不乖法尔。
又有德女所问大乘经云。尔时有德婆罗门
女白佛言。世尊。所言无明。为内有耶。为外有
耶。佛言。不也。有德女言。世尊。若于内外无
有无明。云何得有无明缘行。复次世尊。有他
世法而来至于今世以不。佛言。不也。有德女
复白佛言。世尊。无明行相。是实有耶。佛言。不
也。无明自性。从于虚妄分别而生。非真实生。
从颠倒生。非如理生。有德女复白佛言。世尊。
若如是者。则无无明。云何得有诸行生起。于
生死中受诸苦报。世尊。如树无根。则无枝叶
华果等物。如是无明无自性故。行等生起。定
不可得。佛言。有德女。一切诸法。皆毕竟空。凡
愚迷倒。不闻空义。设得闻之。无智不了。由此
具造种种诸业。既有众业。诸有则生。于诸
有中。备受众苦。第一义谛。无有诸业。亦无
卷七十七 第 841c 页 T48-0841.png
诸有而从业生。及以种种众苦恼事。有德
女。如来应正等觉。随顺世间。广为众生。演
说诸法。欲令悟解第一义故。有德女。第一
义者。亦随世间而立名字。何以故。实义
之中。能觉所觉。一切皆悉不可得故。有德女。
譬如诸佛。化作于人。此所化人。复更化作种
种诸物。其所化人。虚诳不实。所化之物。亦无
实事。此亦如是。所造诸业。虚诳不实。从业
有生。亦无实事。是以但了唯心之旨。自然万
法常虚。随有见闻。悉顺无生之道。凡关动作。
皆归无得之门。
问。此十二有支。云何名缘
生。复何名缘起。
答。无有主宰。作者受者。无
自作用。不得自在。从因而生。托众缘转。本无
而有。有已散灭。唯法所显。能润所润。堕相续
法。名为缘生。论云。由烦恼系缚。往诸趣中。
数数生死。故名缘起。又因名缘起。果名缘生。
问。一念无明心。起十二有支。为自生。他生。共
生。无因生。
答。缘起甚深。非四句。能测。了则
一心冥寂。迷则六道轮回。非妄非真。不常
不断。若云是妄。妄不可得。若云是真。复能流
转。若云是断。相续恒生。若云是常。念念起
灭。所以从心生故。生无能生。无有定性。佛
性论云。复次一切诸法。无有自性。何以故。依
因缘生故。譬如火。依他而生。离樵即不可见。
亦如萤火。若火有自性。则应离樵。空中自然。
杂集论云。诸缘起法。虽刹那则成灭。而住可
得。虽无作用缘。而有功能缘可得。虽离有情。
而有情可得。虽无作者。而诸业果不坏可得。
是故甚深。业果不坏者。虽内无作者。而有作
卷七十七 第 842a 页 T48-0842.png
业受果异熟。又诸缘起法有差别。谓待众缘
生。故非自作。虽有众缘。无种子不生。故非他。
作。彼俱无作用。故非共作。种子及众缘。皆有
功能。故非无因作。如上所说。是约世俗缘起
之门。若如实说。尚不见一法是缘非缘。何况
十二。湛然尊者云。不见色相。是行支灭。不见
色缘是无明灭。不见色体。是识名色六入触受
灭。不见色生。是爱取有生灭。不见色灭。是老
死灭。不见一相。是不见十二因缘空。不见见
者。是不见因缘假。真俗双亡。二谛俱泯。亦不
见中。如是通达。了知因缘。若为此例。见万法
亦复如然。
问。万境无明。与一心法性。为是
一。为是二。若是一。不合分染净二名。若是二。
云何教中说无明即法性。
答。体一是真。名。
二是假法。因情立。真。以智明。情。智自分。真。原
不动。不可定同。不坏世谛故。不可定异。不失
真谛故。涅槃经云。明与无明。愚人为二。智者
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古德约
十法界释云。愚人者。九界之愚也。愚人取相。
见一切法。法性随其取相心。悉无明也。如寒
谷千年坚冰。未曾作水也。智者。佛界之智也。
圆观行人开佛眼者。见同古佛也。圆眼所见。
无明本元是清净法性。如太阳常照海水。未
曾作冰也。冰水性一随缘成二。一不守性。恒
自随缘。虽复随缘。不坏自性。况法性无明。亦
何定一。亦何定异。则不随事而失体。非共非
分。不守性而任缘。亦同亦别。
问。三界初因。
四生元始。莫穷本末。罔辩根由。庄老指之为
自然。周孔詺之为浑沌。最初起处。如何指南。
卷七十七 第 842b 页 T48-0842.png
答。欲知有情身土。真实端由。无先我心。更
无馀法。谓心法刹那。自类相续。无始时界。
展转流来。不断不常。凭缘凭对。非气非禀。
唯识唯心。肇论钞云。老子云。无名天地始。有
名万物母。若佛教意。则以如来藏性转变为
识藏。从识藏变出。根身器世间一切种子。推
其化本。即以如来藏性为物始也。无生无始。
物之性也。生始不能动于性。即法性也。南齐
沈约均圣论云。然则有此天地以来。犹一念
也。
融大师问云。三界四生。以何为道本。以何
为法用。
答。虚空为道本。森罗为法用。
问。于
中谁为造作者。
答。此中实无造作者。法界
性自然生。金刚三昧经云。善不善法。从心化
生。可谓总持之门。万法之都矣。光未发处。尚
无其名。念欲生时。似分其影。初因强觉。渐起
了知。见相才分。心境顿现。首楞严经云。皆是
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
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释曰。此皆最初因迷一法界故。不觉念起。念
起即是动相。动相即是第一业识。未分能所。乃
觉明之咎也。从此变作能缘。流成了相。即明
了知性。为第二见分转识。后因见分而生相
分。即因了发相。为第三相分。现识。能所才分。
尽成虚妄。何者。见分生于瞖眼。相分现于幻
形。于是密对根尘。坚生情执。从此隔开真性。
分出湛圆。于内执受知觉。作有识之身。于
外离执想澄。成无情之土。遂使镜中之形影。
灭而又生。梦里之山河。终而复始。但以本源
性海。不从能所而生。湛尔圆明。照而常寂。只
卷七十七 第 842c 页 T48-0842.png
为众生违性不了。背本圆明。执有所明。成于
妄见。因明立所观之境。因所起能观之心。能
所相生。心境对待。随缘失性。莫反初原。不觉
不知。以历尘劫。所以经云。觉非所明。因明立
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
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
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
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
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
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
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
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
为巨海。乾为洲潬。以是义故。大海之中。火光
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
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炎。融则成水。土势劣水。
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
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古释
云。觉明空昧。相待成摇者。由初妄觉影明不
了。遂成空昧。如障明生闇。二相相形。觉明即
是动相。空昧即是静相。一明一昧。一动一静。
刹那相生。如风激浪。相待不息。于内初起。即
名为摇。于外即成风轮世界。空昧。即是虚空。
既无形相。不名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者。
地相也。因空异明。相待成摇。摇能坚明以成
于碍。如胎遇风。即成坚碍。亦是执明生碍义。
于内即是觉明坚执。于外即成金宝。故云彼
金宝者。明觉立坚。故知宝性。因觉明有。是
卷七十七 第 843a 页 T48-0843.png
故众宝。皆有光明。小乘但知业感。而不知是
何因种。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
火光为变化性者。坚执觉性。即成于宝。摇动
所明。即出于风。动静不息。即是风金相摩。于
外即成火光。能成熟万物。故言为变化性。宝
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者。宝
明之体。性有光润。为火热蒸。水便流出。又觉
明生爱。爱即是润。于内即是爱明。于外即成
宝润。火性上蒸。融爱成水。一切业种。非爱不
生。一切世间。非水不摄。故四大性。互相因藉。
体不相离。同一妄心所变起故。知虚空华。不
离心故。又妄性不恒。前后变异。所感外相。优
劣不同。爱心多者。即成巨海。执心多者。即
成洲潬。风性生慢。火性生瞋。于色起爱潬中
流水。违爱生瞋。海中火起。慢增爱劣。结为高
山。爱增慢轻。抽为草木。瞋爱慢三互相滋蔓。
异类成形。草木山川。千差万品。先从妄想。结
成四大。从四大性。爱慢滋生。离有情心。更无
别体。故云交妄发生。递相为种。又云。富楼
那而白佛言。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
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
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又疑云。
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
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
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佛言。
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
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
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尝闻佛宣说斯
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
卷七十七 第 843b 页 T48-0843.png
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
者。则无所明。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
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
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
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
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
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
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释曰。此二觉
义。幽旨难明。若欲指陈。须分皂白。大约经论。
有二种觉。一性觉。二本觉。又有二种般若。
一本觉般若。二始觉般若。又有二种心。一自
性清净心。二离垢清净心。又有二种真如。一
在缠真如。二出缠真如。此四种。名随义异。体
即常同。今一切众生。只具性觉。清净本觉。自
性清净心。在缠真如等。于清净本然中。妄忽
生于山河大地。以在缠未离障故。未得出
缠真如等。若十方诸佛。二觉俱圆。已具出缠
真如等。无有妄想尘劳。永合清净本然。则不
更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等。如金出矿。终不
染于尘泥。以木成灰。岂有再生枝叶。将此二
觉。已豁疑情。性觉妙明者。是自性清净心。即
如来藏性。在缠真如等。本性清净。不为烦恼
所染。名性觉。经云。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
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
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
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
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
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
卷七十七 第 843c 页 T48-0843.png
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汝等一
人发真归元。此十方虚空。皆悉消殒。云何
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以此文證。即知凡
圣。本同。此妙明之觉。本觉明妙者。出缠真如
等。从无分别智。觉尽无始妄念。名究竟觉。始
觉即本觉。悟本之觉。得本觉名。论云。于真如
门。名为性觉。于生灭门。名为本觉。由迷此性
觉。而有妄念。妄念若尽。而立本觉。以性觉不
从能所而生。非假修證而起。本自妙而常明。
故云性觉妙明。以始觉般若。明性觉之妙。故
云本觉明妙。又真如之性。性自了故。则性觉
妙明。始觉之智。了本性故。则本觉明妙。又摩
诃衍论。有四种觉。一清净本觉。二染净本觉。
三清净始觉。四染净始觉。若论本始明昧
之事。皆依染净之觉得名。若清净觉原。愚
智俱绝。非迷悟之所得。岂文义之能诠。经
中佛常说。真如为迷悟依。故如万像依虚
空。虚空无所依。所以满慈领言。我常闻佛
宣说斯义。此二觉义。亦同起信论所立一心。
分真如生灭二门。以本性清净是性觉义。但
以性中说觉。如木中火性。未具因缘。有而无
用。非是悟已而更起迷。悟时始立本觉之号。
悟本觉已。更不复迷。诸佛重为凡夫。无有是
处。佛问。汝称觉明。为复觉性自明。名为觉明。
为复觉体不明。能觉于明。富楼那意。必有所
明当情。为其所觉。若无所觉之明。则无觉明
之号。但可称觉。而无所明。故云则无所明。
佛意。性觉体性自明。不因能觉所明。方称
觉明。起信论云。真如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
卷七十七 第 844a 页 T48-0844.png
遍照法界义等。只缘迷一法界。强分能所。故
成于妄。若要因所明方称觉明者。此乃因他而
立。非自性觉。故云有所非觉。如缘尘分别而
有妄心。离尘则无有体。不可将断灭之心。以
为本来真觉故。若以无体之法为究竟者。故
经云。法身则同龟毛兔角。其谁修證无生法
忍。又释。若以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者。故
知觉体本无明相。佛證真际。实不见明。若见
于明。即是所明。既立所明。便有能觉。但除能
所之明。方称妙明。此妙之明。是不明之明。不
同所明。因明起照。故般若无知论云。
难曰。圣
智之无。惑智之无。俱无生灭。何以异之耶。
答
曰。圣智之无者。无知。惑智之无者。知无。其
无虽同。所以无者异也。何者。夫圣心虚静。无
知可无。可曰无知。非谓知无。惑智有知。故有
知可无。可谓知无。非曰。无知也。故云般若无
知。无所不知。无知者。无能所之知。无不知者。
真如自性。有遍照法界义。又圣人唯有无心
之心。无见之见。非同凡夫有心有见。皆是分
别能所相生。故涅槃经云。不可见。了了见。华
严经颂云。无见即是见。能见一切法。于法若
有见。此则无所见。又云。菩萨悉见诸法。而无
所见。普知一切。而无所知。则般若无知。无所
不知矣。但不落有无之知。能所之见。非是都
无知见矣。诸佛皆具五眼三智。四辩六通。三
谛理圆。一心具足。若不见空与不空。非空非
不空。方与实相相应耳。故楞伽经云。一一
相相应。远离诸见过者。若于诸相。常与实相
相应。自然远离诸过。会第一义。清净真心。朗
卷七十七 第 844b 页 T48-0844.png
然明彻。而无念著。即事即如。唯心直进。即诸
佛所知。唯实相矣。离此立见。皆成诸过。无所
非明者。若能觉之体。要因所明者。若无所觉
之明。则能觉之体。便非是明。故云无所非明。
故知觉之与明。互相假立。本无自体。岂成自
性圆明之觉。无明又非觉湛明性者。显妄觉
体。无湛明之用。若言但觉于明。何须觉体自
明者。则自性非明。便无觉湛之用。故云
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者。
释妄觉托真之相也。何以得知。妄觉初起有
觉明。只缘性觉必有真明。所以妄觉托此性
明。而起影明之觉。执影像之明。起攀缘之觉。
迷真认影。见相二分。自此而生觉明之号。觉
非所明。因明立所者。夫一真之觉。体性虽明。
不分能所。故觉非所明。由影明起觉。能所斯
分。故云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
异中。炽然成异者。此则元因觉明。起照生所。
所立。照性遂亡。则是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
所遗者。乃是但随能缘之相。覆真唯识性。一
向能所相生。如风动水。波浪相续。澄湛之性。
隐而不现。从此迷妄。生虚空之性。复因虚空。
成立世界之形。于真空一心。毕竟无同异中。
炽然建立。成诸法究竟之异。皆因情想扰乱。
劳发世间之尘。迷妄昏沈引起虚空之界。分
世界差别为异。立虚空清净为同。于分别识
中。又立无同无异。皆是有为之法。尽成生灭
之缘。未洞本原。终为戏论。
宗镜录卷第七十七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卷七十七 第 844c 页 T48-084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