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六 第 737c 页
宗镜录卷第五十六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三能变中。已论八识。今依经论。更有多门。
舒则无边。卷唯一道。经中又明。有九种识。以
兼识性故。或以第八染净别开。故言九识。非
是依他体有九。亦非体类别有九识。九识者。
卷五十六 第 738a 页 T48-0738.png
以第八染净。别开为二。以有漏为染。无漏为
净。前七识不分染净。以俱是转识摄故。第八
既非转识。独开为二。谓染。与净。合前七种。故
成九识。
问。以何经论。證有九识。
答。楞伽
经说。颂云。由虚妄分别。是则有识生。八九识
种种。如海泉波浪。又金刚三昧经云。尔时
无住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以何利转。而转众
生一切情识入唵摩罗。佛言。诸佛如来。常以
一觉。而转诸识入唵摩罗。何以故。一切众生
本觉常以一觉觉诸众生。令彼众生皆得本
觉。觉诸情识空寂无生。何以故。决定本性。本
无有动。论释云。一切情识。则是八识奄摩罗
者。是第九识。古德云。一切唯心造者。然其佛
果契心。则佛亦心造。谓四智菩提。是净八识
之所造故。若取根本。即净第八。若依真谛三
藏。此佛净识。称为第九。名阿摩罗识。唐三藏
云。此翻无垢。是第八异熟。谓成佛时。转第八
成。无别第九。若依密严。文具说之。经云。心
有八识。或复有九。又云。如来清净藏。亦名无
垢智。即同真谛所立第九。以出障故。不同异
熟为九有。又真谛所翻决定藏论九识品云。
第九阿摩罗识。三藏释云。阿摩罗识有二种。
一者所缘。即是真如。二者本觉。即真如智。能
缘即不空藏。所缘即空如来藏。若据通论。此
二并以真如为体。华严论明。解深密经说。九
识为纯净无染识。如瀑流水。生多波浪。诸波
浪等。以水为依。五六七八等。皆以阿陀那识
为依故。又云。如是菩萨虽由法住智为依止。
为建立故。此经意令于识处。便明识体本唯
卷五十六 第 738b 页 T48-0738.png
真智故。如彼瀑流。不离水体而生波浪。又如
明镜。依彼净体无所分别。含多影像。不碍有
而常无故。如是自心所现识相。不离本体无
作净智。所现影相。都无自他内外等执。任用
随智。无所分别。又经云。阿陀那识甚深细。深
细者。引彼凡流。就识成智。不同二乘。及渐始
菩萨。破相成空。不同凡夫。系而实有。不同彼
故。不空不有。何法不空。为智能随缘照机利
物故。何法不有。为智正随缘时。无性相故。无
生住灭故。华严经则不然。但彰本身本法界
一真之根本智佛体用故。混真性相法报之
海。直为上上根人。顿示佛果德。一真法界本
智。以为开示悟入之门。不论随妄而生识等。
如法华经。以佛智慧。示悟众生。使得清净。出
现于世故。不为馀乘。若二若三。今宗镜大意。
亦同此说。但先标诸识次第权门。然后会同
真智。然不即识。亦不离识。但见唯识实性之
时。方鉴斯旨。似宝镜普临众像。若海印顿现
森罗。万法同时。更无前后。又释摩诃衍论云。
凡集一代圣说中异说契经。总有十种识。一
者。立一种识。总摄诸识。此中有四。一者立一
切一心识。总摄诸识。所谓以一心识。遍于二
种自在。无所不安立故。一心法契经中作如
是说。尔时文殊师利。承佛威神之力。即白佛
言。世尊。说几种识。体相云何。当愿为我。分别
开示。尔时世尊告文殊言。善哉善哉。文殊师
利。为诸大众。当问此事。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我当为汝分别解说。于是文殊白佛言。善哉
世尊。愿欲乐闻。佛告文殊言。我唯建立一种
卷五十六 第 738c 页 T48-0738.png
识。所馀之识。非建立焉。所以者何。一种识者。
多一一识。此识有种种力。能作一切种种名
字。而唯一识。终无馀法。是故我说建立一种
识。所馀之识。非建立焉。二者立阿赖耶识。总
摄诸识。所谓以阿赖耶识。具足障碍义。无障
碍义。无所不摄故。阿赖耶识契经中作如是
说。尔时观自在菩萨即白佛言。世尊。云何名
为通达总相识。以何义故。名为总相。佛告观
自在菩萨言。通达总相识者。即是阿赖耶识。
此识有碍事。及非碍事。具一切法。备一切法。
譬如大海。为水波等。作总相名。以此义故。名
为总相故。三者立末那识。总摄诸识。所谓以
末那识。具足十一种义。无所不摄故。显了契
经中作如是说。种种心识。虽有无量。唯末那
转。无有馀法。所以者何。是末那识。具足十一
义。无所不作故。四者立四种识。一者立一意
识。总摄诸识。所谓以意识有七种转变自在。
随能作其事故。七化契经中作如是说。譬如
幻师。唯是一人。以幻术力。变化七人。愚人见
之。谓有七人。而智者见。唯有一人。无馀七人。
意识幻师。亦复如是。唯是一识。能作七事。凡
夫谓之有七事。而觉者见。唯有意识。无馀七
事故。是名建立同一种识。四种契经中作如
是说。二者。立二种识。总摄诸识。一者阿赖耶
识。二者意识。阿赖耶识者。总举业转现三识
故。意识者。总举七种转识故。楞伽经中作如
是说。大慧。广说有八种识。略说有二种。一者
了别识。二者分别事识。乃至广说故。三者。
立三种识。总摄诸识。一者阿赖耶识。二者末
卷五十六 第 739a 页 T48-0739.png
那识。三者意识。阿赖耶识者。总举三相识故。
末那识者。直意根故。意识者。总举六种转识
故。慈云契经中作如是说。复次敬首。广说有
十种识。总说有三种识。一者细相性识。二者
根相性识。三者分离识。乃至广说。四者。立四
种识。总摄诸识。谓前三中。加一心识故。无相
契经中作如是说。识法虽无量。不出四种识。
一者所依本一识。二者能依持藏识。三者意
持识。四者遍分别识。乃至广说故。五者。立
五种识。总摄诸识。谓前四中。加随顺遍转识
故。大无量契经中作如是说。复次有识。非
彼彼识摄。遍于彼彼识。所谓随顺转识故。六
者。立六种识。总摄诸识。所为眼等五种别识。
及第六意识故。四圣谛契经中作如是说。佛
告树王。我为小根诸众生故。以密意趣。作如
是说。但有六识。无有馀识。而实本意。为欲令
知。六种识中。具一切识。于大众中。作如是唱
故。七者。立七种识总摄诸识。谓前六识。加末
那识故。法门契经中作如是说。复次文殊师
利。识法有七种。所谓六识身。及末那识。如是
七识。或一时转。或前后转。复次第七识。有
殊胜力故。或时造作持藏之用。或时造作分
别之依故。八者。立八种识。总摄诸识。谓前七
中。加阿赖耶识故。道智契经中作如是说。心
王有八。一者眼识心王。乃至八者异熟执识
心王。种种识法。不出此数故。九者。立九种识。
总摄诸识。谓前八中。加唵摩罗识故。金刚三
昧契经中作如是说。尔时无住菩萨而白佛
言。世尊。以何利转。而转众生一切情识入
卷五十六 第 739b 页 T48-0739.png
唵摩罗。佛言。诸佛如来。常以一觉而转诸识
入唵摩罗故。十者。立十种识。总摄诸识。谓
前九中。加一切一心识故。法门契经中作如
是说。心量虽无量。而不出十识。又摄大乘论
明十一种识。由本识能变异作十一识。本识
即是十一识种子。分别是识性。识性何所分
别。分别无为有。故言虚妄。分别为因。虚妄为
果。以此分别性。摄一切种子尽。诸识差别有
十一。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应受识。正受识。
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恶
两道生死识。身识至言说等九识。因言说熏
习种子生。自他差别识。因我见熏习种子生。
善恶两道生死识。因有支熏习种子生。身识。
谓眼等五界。身者识。谓染污识。受者识。谓
意界。应受识。谓色等六外界。正受识。谓六识
界。世识。谓生死相续不断识。数识。谓从一至
阿僧祇。处识。谓器世间。言说识。谓见闻觉
知。又欲显虚妄分别。但以依他性为体相。虚
妄分别。即是乱识。变异。略有四种识。一似尘
识。二似根识。三似我识。四似识识。若不定明
一切法唯有识。真实性不得显现。又大乘起
信论说。三细识。六粗相。三细相者。论云。复次
依于觉故。而有不觉。生三种相。不相舍离。一。
无明业相。以依不觉。心动为业。觉则不动。动
则有苦。果不离因故。二能见相心依心动。能
见境界。不动则无见。三境界相。以依能见。妄
境相现。离见则无境。以有虚妄境界缘故。复
生六种相。一智相。谓缘境界。生爱非爱心。二。
相续相。谓依于智。苦乐觉念相应不断。三执
卷五十六 第 739c 页 T48-0739.png
著相。谓依苦乐觉念。相续而生执著。四执名
等相。谓依执著。分别名等诸安立相。五起业
相。谓依执名等。起于种种诸差别业。六业系
苦相。谓依业受苦。不得自在。是故当知。一切
染法。悉无有相。皆因无明而生起故。古释云。
初无明为因。生三细识。后境界为缘。生六粗
相。以依无明成妄心。依妄心起无明。三细相
者。初业相。依不觉心动。心动名业。业有二种。
一动作故。是业义。故云依不觉故。心动名业。
觉则不动。得始觉时。则无动念。是知今动。只
由不觉也。动则有苦。如得寂静无念之时。是
涅槃妙乐。故知今动。则有生死苦患。此动念
极微细。是精动隐流之义。缘起一相。能所不
分。当阿赖耶识自体分也。
如无相论。问。此识
相何境界。
答。相及境界。不可分别。一体无异。
当知此约赖耶业相义说也。心王念法。不分
能所故。次约本识见相二分为二也。能见相。
即是转相。依前业相转成能见。故言以依动
故能见。若依性静门。即无能见。故云不动即
无见。反显能见心必依动义。如是转相。虽有
能缘。以境界微细故。犹未辩之。如摄论云。此
识缘境。不可知故。既所缘不可知。则约能缘
以明本识转相义也。三境界相。则是现识。依
前转相。能显境界。故云依见故境界妄现。楞
伽经云。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
如是。此之现相。当在本识。此三细相并由根
本无明。动本静心。成此三细。后以境界为缘。
生六种粗相。则分别事识也。如楞伽偈云。境
界风所动。起种种识浪。
问。三细属赖耶。六
卷五十六 第 740a 页 T48-0740.png
粗属意识。何故不说末那。
答。有二义。一前
既说赖耶。末那必执相应。故不别说。瑜伽云。
赖耶识起。必第二识相应故。又由意识缘外
境时。必内依末那为染污根。方得生起。是故
随说六粗。必自依末那故。亦不别说。二以义
不便故。略不说之。不便相者。以无明住地动
本静心。令心起和合成赖耶。末那既无此义。
故。前三细中略不说。又由外境牵起事识。末
那无此缘外境义。故六粗中亦略不说。亦可
计内为我。属前三细。计外为我所。属后六粗
故。略不论也。楞伽亦同此说。彼经云。大慧。
略有三义。广说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
分别事识。即是六粗。又显识论。但说二种识。
彼论云。一切三界。但唯有识。识有二种。一显
识。即是本识。此本识转作五尘四大等。二分
别识。即是意识。于显识中。分别作人天。长短。
大小。男女诸物等。分别一切法。譬如依镜。影
色得起。如是缘显识分别色得起。又转识。能
回转造作无量识法。或转作根。或转作尘。转
作我。转作识。如此种种不同。唯识所作。或于
自于他。互相随逐。于自则转为五阴。于他则
转为怨亲中人。一一识中。皆具能所。能分别
是识。所分别是境。能即依他性。所即分别性。
由如此义。离识之外无别境。但唯有识。又
转识论明。所缘识转有二转。一转为众生。二
转为法。一切所缘。不出此二。此二实无。但是
识转作二相貌也。次明能缘识有三种。一果
报识。即是阿赖耶识。二执识。即是阿陀那识。
三尘识。即是六识。果报识者。为烦恼业所引。
卷五十六 第 740b 页 T48-0740.png
故名果报。亦名本识。一切有为法种子所依
止。亦名宅识。一切种子之所栖处。亦名藏识。
一切种子隐伏之处。又此阿赖耶识。与五种
心所法相应。一触。二作意。三受。四思惟。五想。
以根尘识三事和合生触。心恒动行。名为作
意。受。但是舍受。思惟筹量可行不可行。令
心成邪成正。名为思惟。作意如马行。思惟如
骑者。马但直行。不能避就是非。由骑者故。令
其离非就是。思惟亦尔。能令作意离漫行也。
此识及心法。但是自性无记。念念恒流如水
流浪。本识如流。五法如浪。乃至罗汉果。此流
浪法。亦犹未灭。是名第一本识。依缘此识。有
第二执识。此识以执著为体。即末那。与四惑
相应。此识名有覆无记。亦有五种触等心所
法相应。前细此粗。此识及相应法。至罗汉位
究竟灭尽。及入无心定。亦皆灭尽。是名第二
识。第三尘识者。识转似尘。更成六种。体通三
性。与十种遍行别境心所法相应。及十善恶。
并大小或具三种受。五识。于第六意识。及本
识。执识。于此三识中。随因缘。或时俱起。或次
第起。以作意为因。外尘为缘。故识得起。若先
作意。欲取色声二尘。后则眼耳二识。一时俱
起。而得二尘。若作意欲至某处著色听声取
香。后亦一时三识俱起。得三尘。乃至一时具
五识。俱起亦尔。或前后次第而起。唯起一识。
但得一尘。皆随因缘。是故不同也。如是七识。
于阿赖耶识中。尽相应起。如众影像。俱现镜
中。亦如众浪。同集一水。乃至如此识转。不离
二义。一能分别。二所分别。所分别既无。能分
卷五十六 第 740c 页 T48-0740.png
别亦无。无境可取。识不得生。以是义故。唯
识义得成。何者。立唯识义。意本为遣境遣心。
今境界既无。唯识又泯。即是说唯识义成也。
已上能缘三种识。亦是三能变。又楞伽经云。
有三种识。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譬如明
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不思议熏。
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
熏。是分别事识因。又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
业相。真相。乃至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
金庄严具。亦复如是。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
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则
泥团微尘。应无分别。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
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
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大慧。非自
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灭者。藏识则
灭。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大
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论。谓摄受境果灭。识流
注亦灭。若识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释云。
入楞伽经。直明自真相。本觉之心不藉妄缘。
性自神解。名自真相。是依异义门说。又随无
明风作生灭时。神解之性。与本不异。故亦得
名为自真相。是依不异义门说。又识有二种
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所言真识。是根本无明
所熏本觉真心。现识。是阿赖耶识。分别事识。
是意识。经云。妙严菩萨白佛言。世尊。粗相
意识。细相意识。以何为因。以何为缘。佛言。
如是粗细意识。以现镜识。而为其因。以六尘
境为缘。相续而转故。又三细中粗是现识。七
识中强是意识。第六意识。分别六尘。必依末
卷五十六 第 741a 页 T48-0741.png
那为所依根。意识是能依。末那是所依。略三
细识粗有八相。又粗分意识。细分末那。楞伽
经偈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溟
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
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青赤种种色。珂乳及
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
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譬
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七识亦如是。心俱和
合生。为彼藏识处。种种诸识转。谓以彼意识。
思惟诸相义。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释论
云。依此经文作解释故。起六相文。今此经文
为明何义。谓欲显示现识之海。性自常住。为
彼六尘境界之风所飘动故。此七种识。现识
之体。以为内因。六尘境界以为外缘。兴盛六
种粗重相故。如经。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
洪波鼓溟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
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云何名为
境界之风。其风形状。当如何耶。谓青黄等种
种显色。能起。眼识。宝珂等珠。出现种种胜妙
音声。能起耳识。檀乳等香。熏布种种芬芬香
气。能起鼻识。木罗石蜜等诸安触著。和种种
善美乐具。能起身识。甘淡等味。随其所应出
种种味。能起舌识。现在之华。未来之果。种种
法尘。随为彼识所缘境界。能起意识。今此文
中。举尘取识。应审观察。彼末那识。即是意微
细分位。无别体耳。如是六尘。能动心体。令使
散乱。譬如猛风。故名为风。如经。青赤种种色。
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如是七识及与藏
识。同耶异耶。非同非异。离二边故。譬如日与
卷五十六 第 741b 页 T48-0741.png
光明。水与波浪。非同非异。七识藏识。非同非
异义。亦复如是。如经。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
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如
是七识。从何处所。来入藏识。作七种数。流转
起动。无断绝时。如是七转识。不从内来。不从
外来。不从中间来。唯藏识体。变作七识。譬如
海水。变作波浪。如经。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
转。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谓彼藏识处。种
种诸识转。谓以彼意识。思惟诸相义。如是现
识。及七转识。八种心识。唯有生灭无常相耶。
亦有实相常住相耶。如是八识。从无始来。三
际不动。四相不迁。真实常住。自性清净不坏
之相。具足圆满。无所阙失。而如是等一切功
德。同法界故。无有二相。无二相故。唯是一相。
唯一相故。亦是无相。皆以无相故。无相亦无
相。如经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此楞伽经。
凡明几识。即有二门。一者略说门。二者广说
门。如是二门中。三本各异说。谓一本分流楞
伽中作如是说。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
二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分别事识。又一
本分流楞伽中作如是说。大慧。广说有八种。
略说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了别识。二者分
别事识。又一本分流楞伽中作如是说。大慧。
略说有四种。广说有七种识。云何为四。业识。
转识。现识。分别事识。如是三经。直是真说。当
应归依。初契经中第一真识。直是根本无明。
所熏。本觉真心。第二现识。直是现相。阿赖耶
识。第三分别事识。直是意识。粗分意识。细分。
即末那故。中契经中作如是说。第一了别识。
卷五十六 第 741c 页 T48-0741.png
直是现相阿赖耶识。第二分别事识。直是意
识。义如前说。同说末那。后契经中四种识法。
文相明故。且略不说。言七识者。末那意识。总
为一故。粗细虽别。唯一识故。法界法轮契经
中作如是说。第六意识分别六尘境界时。中。
必依末那为所依根。方得生起。是故意识。当
是能依。彼末那识。当是所依也。又华严论云。
世尊。于南海中。楞伽山说法。其山高峻。下瞰
大海。傍无门户。得神通者。堪能升往。乃表心
地法门。无心无證者。方能升也。下瞰大海。表
其心海本自清净。因境风所转。识浪波动。欲
明达境心空。海亦自寂。心境俱寂。事无不照。
犹如大海无风。日月森罗。焕然明白。此经意
直为根熟。顿说种子业识。为如来藏。异彼二
乘灭识趣寂者故。亦为异彼般若修空菩萨。
空增胜者故。直明识体本性全真。便明识体
即成智用。如彼大海无风。即境像便明。心海
法门。亦复如是。了真即识成智。此经异彼深
密经意。别立九识。接引初根。渐令留惑长大
菩提故。不令其心植种于空。亦不令心犹如
败种。解深密经。乃是入惑之初门。楞伽维摩。
直示惑之本实。楞伽即明八识为如来藏。净
名即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净名与楞伽同。深
密经文。与此二部少别。当知入胎出胎。少年
老年。乃至资生住处。若色若空。若性若相。皆
是自识。唯佛能知。如显识论云。四有者。从识
支至六岁。是生有。从七岁已上能分别生熟。
起贪。至未舍命。是业有。死有者。唯一念。中有。
即中阴。就业有中。六识起三种业。善。不善。不
卷五十六 第 742a 页 T48-0742.png
动等。三业有为。有分识所摄持。六识自谢灭。
由有分识摄持。力用在。问曰。何故立有分
识。一期生中。常缘一境。若生人天。此识见楼
观等事报。若起六识。用粗覆障。则不觉此识
用。若生恶道。此识但缘火车等。若报起六识
用强。则不觉此识缘也。若欲界六识缘欲界。
凡夫不能觉。乃至无色亦然。若无色诸识灭。
此有分识用则显。如赖耶及意识也。是以诸
教同诠。圆證非一。又如入楞伽经云。大慧。复
有馀外道。见色有因。妄想执著形相长短。见
虚空无形相分剂。见诸色相异于虚空。有其
分剂。大慧。虚空即是色。以色大入虚空故。大
慧。色即是虚空。依此法有彼法。依彼法有此
法故。以依色分别虚空。依虚空分别色故。大
慧。四大种性。自相各别。不住虚空。而四大中。
非无虚空。大慧。兔角亦如是。因牛角有。言兔
角无。大慧。又彼牛角析为微尘。分别微尘
相。不可得见。彼。何等何等法有。何等何等法
无。而言有耶无耶。若如是观。馀法亦然。大慧。
汝当应离兔角牛角。虚空色异妄想见等。大
慧。汝亦应为诸菩萨说离兔角等相。大慧。汝
应当知。自心所见虚妄分别之相。大慧。汝当
于诸佛国土中。为诸佛子。说汝自心现见一
切虚妄境界。尔时世尊。重说偈言。色于心中
无。心依境见有。内识众生见。身资生住处。心
意与意识。自性及五法。二种无我净。如来
如是说。长短有无等。展转互相生。以无故成
有。以有故成无。分别微尘体。不起色妄想。但
心安住处。恶见不能净。非妄智境界。声闻亦
卷五十六 第 742b 页 T48-0742.png
不知。如来之所说。自觉之境界。摄大乘论云。
又此识。皆唯有识。都无义故。此中以何为喻
显示。应知梦等为喻显示。谓如梦中。都无其
义。独唯有识。虽种种色声香味触。舍林地山。
似义影现。而于此中都无有义。由此喻显。应
随了知。一切时处。皆唯有识。夫从心现境。结
业受生。不出三细六粗九相之法。如石壁释
云。唯一梦心。喻如有一人。忽然睡著作梦。见
种种事。起心分别。念念无间。于其违顺。深生
取著。为善为恶。是亲是疏。于善于亲。则种种
惠利。于恶于疏。则种种陵损。或有报恩受乐。
或有报怨受苦。忽然觉来。上事都遣。如有一
人者。即真如一心也。忽然睡著者。即不觉无
明忽起也。作梦者。最初三细业识相也。见者。
第二转识相也。种种事者。第三现识相也。起
心分别者。最初六粗境智相也。念念无间者。
第二相续相也。于其违顺深生取著者。第三
执取相也。为善为恶是亲是疏者。第四计名
字相也。于善于恶得损益者。第五起业相也。
受苦乐报者。业系苦相也。忽然觉来上事都
遣者。即觉唯心。得入宗镜。故云。佛者。觉也。如
睡梦觉。如莲华开。
宗镜录卷第五十六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卷五十六 第 742c 页 T48-074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