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 第 589b 页
宗镜录卷第三十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菩萨欲报佛恩。皆须不惜身命。护持如来
正法。云何唯述一心。能报慈化。
答。觉王。最后
卷三十 第 589c 页 T48-0589.png
慈敕。唯令于念处修真。首祖当初所传。只但
指人心是佛。若能信受。是真报恩。示他则不
负前机。自究则剋成大事。如智者观心论偈
云。大师将涅槃。慈父有遗嘱。四念处修道。当
依木叉住。我等非佛子。不念此遗嘱。乘缓内
无道。戒缓堕三涂。由不问观心。令他信渐薄。
乌鸦不施食。岂报白鸦恩。非但田不良。无平
等种子。法雨若不降。法种必燋枯。各无来世
粮。失三利致苦。大法将欲颓。哀哉见此事。为
是因缘故。须造观心论。平等真法界。无行亦
无到。若能问观心。能行亦能到。即是四念处。
能依木叉住。乘急内有道。戒急生人天。此是
真佛子。不乖慈父嘱。天龙皆庆喜。一切岂不
忻。能报白鸦恩。普施乌鸦食。既有好良田。有
平等种子。法雨应时降。法种皆生长。各有未
来资。俱获三利乐。为是因缘故。须造观心论。
诸来求法者。欲闻无上道。不知问观心。闻慧
终不发。诸来求法者。欲思无上道。不知问观
心。思慧终不生。诸来求法者。欲修无上道。不
知问观心。修慧终不成。诸来求法者。勤修四
三昧。不知问观心。困苦无所获。诸来求法者。
多听得言语。不知问观心。未得真实乐。诸来
求法者。修三昧得定。不知问观心。盲禅无所
见。诸来求法者。欲忏悔众罪。不知问观心。罪
终难得脱。诸来求法者。意欲离烦恼。不知问
观心。烦恼终不灭。诸来求法者。本欲利益他。
不知问观心。退转令他谤。诸来求法者。欲
兴显佛法。不知问观心。退还大污损。如此众
得失。非偈可具传。有此诸得失。无人觉悟者。
卷三十 第 590a 页 T48-0590.png
为是因缘故。须造观心论。末世修观心。得邪
定发见。辩才无穷尽。自谓人间宝。无智者鼻
嗅。野狐气冲眼。举尾共却行。次第堕坑殒。为
是因缘故。须造观心论。守鼻隅安般。及修不
净观。安般得四禅。不免泥犁苦。不净谓无学。
覆钵受女饭。设得随禅生。堕长寿天难。为是
因缘故。须造观心论。依事法用心。无慧发鬼
定。显异动物心。事发坏佛法。命终生鬼趣。九
十六眷属。像法决定明。三师破佛法。为是因
缘故。须造观心论。内心不为道。邪谄念名利。
诈现坐禅相。得名利眷属。事发坏他信。毁
损佛正道。此是扇提罗。死堕无间狱。为是因
缘故。须造观心论。说法得解脱。听法众亦然。
不知问观心。如贫数他宝。说者问观心。无说
亦无示。听者问观心。无闻亦无得。为是因缘
故。须造观心论。戒为制心马。虽持五部律。不
知问观心。心马终不调。律住持佛法。解外不
解内。净名诃上首。乃名真奉律。为是因缘故。
须造观心论。诵经得解脱。非为世财利。若能
问观心。破一微尘中。出大千经卷。受持读诵
者。闻持无遗忘。心开得解脱。为是因缘故。须
造观心论。劝化修供养。兴显安行人。密心为
自利。倚托以资身。壤他喜舍善。驼驴以偿人。
若能问观心。即如驼骠也。为是因缘故。须造
观心论。诸道各有法。了不自寻研。忽窥窬释
教。动经十数年。非但彼法拙。亦有谋坏心。此
是迦毗梨。仙圣岂听说。为是因缘故。须造观
心论。富贵而无道。多增长憍逸。若能问观心。
得真法富贵。虽高而不危。虽满而不溢。不著
卷三十 第 590b 页 T48-0590.png
世富贵。心常在道法。为是因缘故。须造观心
论。贫贱多奸谄。窥窬造众恶。现被王法治。死
堕三恶道。若能问观心。即安贫养道。有道即
真实。无为即富乐。为是因缘故。须造观心论。
四众皆佛子。无非是法亲。因执善法诤。遂结
未来怨。若能问观心。和合如水乳。皆师子之
子。悉是栴檀林。为是因缘故。须造观心论。年
衰身带疾。眼闇耳渐聋。心惛多忘漏。年不如
一年。死王金翅鸟。不久吞命根。一旦业绳断。
气绝岂能言。为是因缘故。须造观心论。稽首
十方佛。深慈观心者。劝善谛观察。发正觉妙
乐。稽首十方法。深悲观心者。善劝谛观察。得
真免诸苦。稽首十方僧。大众和合海。若能善
观察。欢喜心无量。稽首龙树师。令速得开晓。
亦加舍三心。今承三宝力。起三十六问。其间
诸细问。对事难可数。若观一念心。能答此问
者。当知心眼开。得入清凉池。不能答此问。奈
何盲暝也。少义尚不见。那能行大道。哀哉末
法中。无复行道人。设令有三数。宁别此问也。
故生悲悯心。归命礼三宝。作此问心论。令
劝者开朗。愿诸见闻者。莫生疑谤心。信受
勤修习。必获大法利。乃至偈问云。问观自生
心。云何四不说。离戏论执诤。心净如虚空。问
观自生心。云何是魔行。业烦恼所系。三界火
宅烧。问观自生心。云何是外道。诸见烦恼业。
流转于六道。问观自生心。云何是三业。拙度
断见思。出三界火宅。问观自生心。云何是巧
度。三乘不断结。得入二涅槃。问观自生心。云
何是别教。求大乘常果。菩萨断别惑。问观自
卷三十 第 590c 页 T48-0590.png
生心。云何圆教乘。不破坏法界。住三德涅槃。
问观自生心。云何为涅槃。修四种三昧。得真
无生忍。问观自生心。云何巧成就。二十五方
便。调心入正道。问观自生心。云何知自心。起
十种境界。成一心三智。问观自生心。云何知
十境。各成十法乘。游四方快乐。问观自生心。
云何不住法。入初发心住。及四十二位。问观
自生心。云何六度成。能得诸三昧。及诸陀罗
尼。问观自生心。云何得六通。用四摄行化。四
辩无挂碍。问观自生心。云何得相好。成真应
二身。对缘如镜像。问观自生心。云何具十力。
及四无所畏。内外照用圆。问观自生心。云何
于观心。能得十八种。不共世间法。问观自生
心。云何得大慈。大悲三念处。悯众无异想。问
观自生心。云何巧方便。成就诸众生。严净一
切刹。问观自生心。云何于此心。庄严菩提树。
建清净道场。问观自生心。云何降魔怨。能制
诸外道。令众悉归敬。问观自生心。云何坐道
场。现四种成佛。赴机无差殊。问观自生心。云
何转四教。清净妙法轮。一切得甘露。问观自
生心。云何现四佛。四种涅槃相。究竟灭无馀。
问观自生心。云何知依正。四土天器同。而饭
色有异。问观自生心。云何于此心。是一切
根缘。通达无挂碍。问观自生心。云何知悉檀。
无形无所说。现形广说法。问观自生心。云何
知渐顿。秘密不定教。一音说此四。问观自生
心。云何知四教。各开出四门。及一切法门。问
观自生心。云何于四教。四门十六门。作论通
众经。问观自生心。云何住灭定。普入十法界。
卷三十 第 591a 页 T48-0591.png
广利诸众生。问观自生心。云何知四土。用教
有增减。普利一切众。问观自生心。云何知此
心。具一切佛法。无一法出心。问观自生心。云
何知此心。即平等法界。佛不度众生。问观自
生心。云何知此心。法界如虚空。毕竟无所念。
问观自生心。云何无文字。一切言语断。寂然
无言说。今约观一念自生心。略起三十六问。
外观心人。及久相逐。眷属。行四种三昧者。彼
观心者。若能一一通达。当生心如佛想。亲近
受行。如四依也。门徒眷属。若于此无滞。是真
同行。是真法王子孙。绍三宝种。使不断绝。若
不能观于一念自生心。一一答此问者。即是
天魔外道眷属。为彼之所驱驰。方处三界牢
狱。未有出离之期。若心不惬。欲求挽出者。必
堕二乘三恶道坑。自断法身慧命。诛灭菩提
眷属。是破佛法国土大乘家。哀哉哀哉。知奈
何也。若观自生心。得失如此。观他生。共生。无
因生。心亦然也。释曰。此观心三十六问。上等
十方诸佛之慈心。无恩不报。下及法界群生
之悲仰。有感皆从。乃至修行妙门。度生仪轨。
教观融摄。理事圆通。彻果该因。自他兼利。
十身遍应。四土包含。但观自一心。无不悉备。
如论偈云。乌鸦不施食。岂报白鸦恩。非但田
不良。无平等种子。法雨若不降。法种必燋
枯。各无来世粮。失。三利致苦者。释云。此偈
明。不修念处之观。即是无平等种子。不依
木叉而住。即非良田。何者。夫观大乘念处者。
观生死五阴之身。非枯非荣。即大寂定。涅槃
经云。色解脱涅槃。乃至识解脱涅槃。若修此
卷三十 第 591b 页 T48-0591.png
念处观。即是观一切六道众生。即是常乐我
净大涅槃。具足佛之知见。如常不轻圆信成
就。经云。施城中最下乞人。与难胜如来等。是
则岂可分别是田非田。可施不可施耶。故念
处观。即平等种子。若不修。则见生死涅槃有
异。凡圣有殊。圣是敬田。则崇仰而施。凡是
悲田。则厌贱而不舍。故言无平等种子。今取
王为喻者。喻无平等种子也。昔有王。但借白
鸦以喻圣人。乌鸦以喻凡人。王喻众生不修
念处。不修念处平等种子之人也。故简悲敬
两田。然内无平等种子圆观之道。外则不能
弘宣化大乘。岂能报佛恩。又破如来禁戒。则
无良田。是故偈云。法雨若不降。法种则燋枯。
此两句。明四众无戒慧之机。圣则不应。何者。
涅槃经云。纯陀自云。我今身有良田。无诸荒
秽。唯希如来甘露法雨。雨我身田。令生法芽。
而今四众不依念处修道。则无慧种。不依木
叉而住。则无良田。既无种。则众生无感圣之
机。岂能招圣法雨之应。众生佛性之芽。何得
不枯也。乃至内无善机。外无圣应。法种之芽
又枯。是则失现在未来涅槃。三利之乐。乃更
招三涂之苦。又偈云。能报白鸦恩。普施乌鸦
食者。释云。此偈明有平等种子。复有良田。能
施乌鸦食。能报白鸦恩。何者。然佛圣人能觉
悟众生。不令为三毒诸烦恼蛇毒所伤。即是
圣人于众生有恩。如白鸦觉悟于王。不为毒
蛇所害。经云。依教修行。名报佛恩。而今行者。
依念处观慧。依木叉而住。即是依教修行。名
报佛恩。复能以己之行。化导一切众生。即是
卷三十 第 591c 页 T48-0591.png
普施一切乌鸦食。能报白鸦之恩。又偈云。守
鼻隅安般。及修不净观。安般得四禅。不免泥
犁苦。不净谓无学。覆钵受女饭。设得随禅生。
堕长寿天难。为是因缘故。须造观心论者。释
云。此明事相修禅之倒也。鼻隅安般一句。标
修有漏四禅章门。及修不净观一句。标修无
漏事禅章门。守鼻隅者。安心在鼻也。安般者。
数息也。以数息故。能得四禅八定。昔有比丘。
得四禅。谓阿罗汉。临命谤佛。堕于地狱也。昔
有比丘。学不净观。少时伏心。欲想不起。自谓
圣人。后出聚落乞食。见女送饭。欲心即发。情
迷心醉。覆钵受于女饭。然数息得禅。设不起
谤。及不堕地狱。而随禅受生。堕长寿天难。故
知若于一心四念处修道。不忘慈父嘱。真孝
顺之子孙。但入宗镜中。无恩而不报。是以心
若正。万法皆正。心若邪。万法亦邪。若离自心
外。欲破他邪。则立自立他。见邪见正。如卸甲
入阵。弃火焚畬。欲破敌下种。无有是处。但能
守护自心。即是护持正法。亦是普念十方一
切如来。自心护法既尔。转化他心亦然。则正
外无邪。云何说破。邪外无正。云何说持。如是
通明。真护正法。乃至圆满具足一切法门。所
以首楞严经偈云。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
为报佛恩。大集经云。眼识于色。是名非法。若
能远离。是名护法。故知善摄诸根。不为六尘
所侵者。可谓真护法矣。法集经云。菩萨不须
守护诸法。世尊。若菩萨但能善护自心。是菩
萨善护自心故。则能成就诸佛妙法。乃至见
自心如幻。如是见诸法如幻。而心非内非外。
卷三十 第 592a 页 T48-0592.png
二中间可得。如是见一切法。见即如心。无
于色相。不可得示。不可得见。无于形碍。不可
执捉。不照不住。见一切诸法。其相如是。若能
如是见者。是菩萨则能得于平等之心。以得
平等心故。如是菩萨不复更得于法。以平等
外无差别法。了差别法即平等故。若入此平
等法门。则知一切法皆悉性空。不生爱著。即
是无非舍身命处耳。亦是成道处。亦是转法
轮处。亦是度生处。亦是入灭处。亦是究竟
报恩处。亦是成满大愿处。亦是万行具足处。
何者。如云万物得地而生。万行得理而成者。
理即心也。或行孝思。或输忠烈。靡不由心者
哉。如则天朝。孟景休。丁母忧。哀毁迨至灭
性。有弟景袆在襁褓。景休自乳之。乳谓之
溢。又毕搆。为吏部尚书。初丁继母萧氏忧。卢
氏二妹。俱在襁褓。搆亲乳之。乃至成长。斯则
孝行之所感。乳出于心。非定男女之体也。
问。八万四千法门。门门解脱。云何偏取一心
门。以为真趣。
答。此一心门。是真性解脱。古
佛慈敕诸佛解脱。只令于众生心行中求不
于馀处求。何以故。只谓众生心。是诸佛心。诸
佛解脱。是众生解脱。随缘转变。自号众生。缘
性常空。真佛不动。如冰元是水结。若欲求水。
应当就冰。冰水虽殊。湿性不坏。时节有异。体
性无亏。如是信入。名真解脱。其馀法门。非无
进趣。若比斯宗。顿渐天隔。但明佛慧。唯接上
机。所以法华会上。世尊亲嘱累诸大菩萨。若
说此经。直入佛慧。能广开示。真报佛恩。其有
不信受者。当于馀深法中。示教利喜。即是演
卷三十 第 592b 页 T48-0592.png
馀解脱法门。今宗镜中。唯论不思议解脱。
如
台教问。何意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方是不思
议解脱。
答。须弥入芥。小不障大。大不即小。
故云不思议耳。今有烦恼惑。不障智慧涅槃。
智慧涅槃。不碍烦恼结惑。乃名不思议。又约
有体无体无色无心。以明解脱无体也。若不
思议观。色心即是法性之色心。具色心不生
不灭而得解脱。故知真善妙色。妙心之体也。
又妙色湛然常安住。又色解脱涅槃。若无色
者如死人。那得解脱也。乃至黄蜂作蜜。蜘蛛
作网。皆不可思议。皆有心数法之解脱也。是
知直了此心。无行不足。以一心具足万行。无
一行而非心故。且如云布施者。大菩萨行施
等时。能观唯议知境是心。即心外无法。三轮
体空。是称真施。持戒者。谓證唯心。离念常净。
无明垢尽。即成佛戒。但佛心中。具诸功德。离
过义边。则名为戒。忍辱者。观众生唯识妄见。
知本心外无法可瞋。精进者。如来精进。若
据自行。常观唯识。故摄论云。如来常不出观
故。寂静。禅定者。大菩萨定。谓观唯识不见境
时。心无缘念。则是真定。智慧者。大菩萨皆观
自心。意言分别。以为境界。从初发心乃至成
佛。皆作此观。岂止四等六度。成佛化生。乃至
欲托质莲台。永抛胎藏。生极乐等诸佛国土。
游戏神通者。皆能了达自心。无不化往。又复
岂止一行一愿。凡有一切希求无不从意。故
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三世一切诸佛。皆无
所有。唯依自心。菩萨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
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
卷三十 第 592c 页 T48-0592.png
妙喜世界。或生极乐净佛土中。金刚般若论
偈云。智习唯识通。如是取净土。起信论云。
初信大乘心人。诸佛皆摄生净土。诸法无行
经云。若能教化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令行
十善。不如菩萨如一食顷一心静处。入一相
法门。大般若经云。佛告善现。当知甚深般若
波罗蜜多。是诸善法所趣向门。譬如大海。是
一切水趣向门。楞伽经偈云。一切诸度中。佛
心为第一。所以一切诸乘中。斯乘为究竟。台
教云。诸佛解脱。于众生心行中求者。若观众
生心行。入本性清净智。穷众生心原者。即显
诸佛解脱之果。若见众生心空。即见佛国空。
即是心行中求得三种解脱。众生心性。即真
性解脱。痴爱。即实慧解脱。诸不善行。即是方
便解脱。是知此一心真性解脱。能空烦恼系
缚九结十使等。如一栴檀树。改四十由旬伊
兰林悉香。能令烦恼即菩提故。又若断惑忏
罪。比馀渐教。如氎华千斤。不如真金一两。故
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则直了无生之
心。当处解脱。金光明经疏云。毗卢遮那。遍一
切处。若行若住。若明若暗。皆得不离见佛世
尊。六根所对。无非佛法。耆婆揽草。无非药者。
普能愈病。释摩男所执一切砂砾。皆变为宝。
阿那律空器。悉满甘露。若能如是者。所观之
罪。非复是罪。罪即实相。所观之福。福即非
福。福即实相。纯是实相。是名大忏悔也。观普
贤菩萨行法经云。观心无心。从颠倒想起。如
此想心。从妄想起。如空中风。无依止处。如是
法相。不生不没。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
卷三十 第 593a 页 T48-0593.png
空。罪福无主。一切诸法。皆亦如是。无住无坏。
如是忏悔。又夫有罪可露。非真忏悔。有善可
见。非真随喜。有法可趣。非真回向。有事可求
非真发愿。若入宗镜。谛了自心。则无处无方。
一切清净。如甚深大回向经云。佛言。有三种
回向。何等为三。谓过去空。当来空。现在空。
无有回向者。亦无回向法。亦无回向处。菩萨
摩诃萨。当作是回向。作是回向时。三处皆清
净。以此清净功德。与一切众生。共回向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作是回向者。无有凡夫。及
凡夫法。乃至亦无有佛。及向佛者。何以故。法
性无缘。不生不灭。无所住故。法集经云。菩
萨摩诃萨。于一切法。不求究竟处。何以故。是
菩萨于一切法。无非究竟故。是菩萨不求解
脱。一切诸法。本性寂灭。无非解脱。是菩萨不
乐一法。亦不厌一法。是菩萨于诸佛法。非是
自法。亦非他法。不取一法。不舍一法。法华经
云。尔时佛告上行等菩萨大众。诸佛神力。如
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若我以是神力。于无
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为嘱累故。说此
经功德。犹不能尽。以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
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秘要之
藏。如来一切甚深之事。皆于此经宣示显说。
故知三世觉王。十方大士。一切所有诸佛之
法。一切神通摄化之门。一切宗旨秘要之藏。
一切甚深因果之事。皆于此心无不圆足。故
云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嘱累此法。赞叹此
心无作之功。无比之德。犹不能尽。岂可率尔
顷剋而措言乎。此宗镜录。是大智所行。上
卷三十 第 593b 页 T48-0593.png
根能受。绝投岩痴狂之见。舍草庵下劣之心。
非限量之怀。辄可希冀。持螺何以酌海。折草
焉能量天。若遇大机。又不可行于小径。须依
宗镜。直示本心。如经云。无以秽食置于宝器。
无以大海内于牛迹。是知于此生信者。甚为
希有。何者。信果佛则易。如十方诸佛。信因佛
则难。如现今众生。故起信钞云。信过去释迦。
当来弥勒等是佛。则为易。有今信众生心中
真如。是凡圣通依。迷之则六趣无穷。悟之
则三宝不断。此为希有。如信皇后王胎则易。
信贫女圣孕则难。是以染法净法。俱是心苗。
本地发生。更无馀孕。如无著菩萨。大乘庄严
经论偈云。自界及二光。痴共诸惑起。如是诸
分别。二实应远离。释曰。自界。谓自阿赖分种
子。二光。谓能取光。所取光。此等分别。由共无
明。及诸馀惑。故得生起。如是诸分别二实应
远离。二实。谓所取实。及能取实。如是二实染
净。应求远离。释曰。此亦摄末归本义。论云。求
唯识人云。能取及所取。此二唯心光。贪光及
信光。二光无二法。释曰。求唯识人。应知能取
所取。此之二种。唯是心光。如是贪等烦恼光。
及信等善法光。如是二光。亦无染净二法。何
以故。不离心光。别有贪等信等染净法故。二
光亦无相。偈曰。种种心光起。如是种种相。光
体非体故。不得彼法实。释曰。种种心光。即是
种种事相。或异时起者谓贪。光瞋光等或
同时起者。谓信光进。光等光体等者。如是也。
染位心数。净位心数。唯有光相而无光体。是
故世尊。不说彼为真实之法。是知万法之体。
卷三十 第 593c 页 T48-0593.png
不出遮那心源。万善之门。靡越普贤行海。
云何不出遮那心源。如华严经颂云。佛刹微
尘数。如是诸刹土。能于一念中。一一尘中
现。云何靡越普贤行海。如阿僧祇品颂云。于
一微细毛端处。有不可说诸普贤。如一毛端
一切尔。如是乃至遍法界。此遮那心。即菩提
心。此普贤行。即菩提行。如华严经颂云。欲见
十方一切佛。欲施无尽功德藏。欲灭众生诸
苦恼。宜应速发菩提心。昔人云。菩提心。即万
行之本。即此发心。便名为行。
问。若独取一
心解脱。其馀非者。则一不收一切。法界义不
圆。乖此广乘。失其遍理。
答。若圆修顿悟之
机。则举一蔽诸。无复方便。只为不入者。方便
开三。乃至八万。虽即开三本明一道。所以金
刚三昧经云。如如之理。具一切法。善男子。住
如理者。过三苦海。又楞伽经偈云。有无是二
边。以为心境界。离诸境界法。平等心寂静。贤
劫定意经云。若复弃捐一切所有。在于所有
而无所有。是曰一心。法句经云。人寿百岁。情
欣放逸。不如一日归心空寂。傅大士颂云。诸
佛不许外求名。达本真心即为正。故知万法
归心。则道全矣。如庚桑子道全篇云。鲁公卑
辞以问之。庚桑子曰。吾能听视不用耳目。非
易耳目之所苦者过也。公曰。孰如是。寡人
增异矣。其道若何。寡人早愿闻之。庚桑子
曰。我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
无。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虽远际八荒之
表。迩在眉睫之内。来于我者。吾必尽知之。乃
不知为是我七窍手足之觉。五藏六腑心虑之
卷三十 第 594a 页 T48-0594.png
所知。其自知而已矣。何璨注云。心形泯合。神
气冥符。洞然至忘与无同体。然后心弥静而
智弥远。神愈默而照愈彰。理极而自通。不思
而玄览。非夫至神至圣。其孰能与于此哉。斯
乃灵真之要枢。重玄之妙道者也。是以内外
指归。须冥符心体。则洞照无遗矣。遂能和光
万有。体纳十方。夫言和者。非有能所二法相
顺名和。如古德云。凡圣各别。不得名和。心体
离念。不得众生相。法界即我。我即法界名和。
首楞严经云。观世音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从
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
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
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
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
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
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
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斯乃能
所迹消。真俗冥合。非从事行。因异而同。但了
心无自他。万法自然一体。外书亦云。心和。即
言和。言和。即言满天下无口过。以身心和故。
行满天下无怨恶。既与万法体和。则不共物
诤。如华手经云。佛告舍利弗。是故菩萨发菩
提心。应当观察是心空相。舍利弗。何等是心。
云何空相。舍利弗。心名意识。即是识阴。意入。
意界。心空相者。心无心相。亦无作者。何以
故。若有作者。则有彼作而此人受。若心自
作。则自作自受。舍利弗。是心相空。无有作
者。无使作者。若无作者。则无作相。若人戏论。
是心相者。则与无碍空无相诤。若与无碍空
卷三十 第 594b 页 T48-0594.png
无相诤。是人则与如来共诤。若与如来共诤。
当知是人则坠深坑。是知若入宗镜海中。已
摄馀一切法门。如登法性山。悉见诸无边境
界。如大涅槃经云。譬如有人。在大海浴。当知
是人。已用诸河泉池之水。菩萨摩诃萨。亦复
如是。修习如是金刚三昧。当知已为修习其
馀一切三昧。又云。譬如高山。有人登之。远望
诸方。皆悉明了。金刚定山。亦复如是。菩萨登
之。远望诸法。无不明了。故知自心。无能过者。
所以教中。亦名甚深法。亦名最上乘。是以一
法指南。万途归顺。但有名字差别。终无异体
别陈。如有颂云。诸色心现时。如金银隐起。金
处异名生。与金无前后。且如金银隐起。功德
之形。但有异名。金体不动。例似一心。现出凡
圣之道。虽立别号。心性无生。达此名空。见法
如镜。自然息意。冥合真宗矣。
宗镜录卷第三十
丁未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