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宋-延寿卷二十七

卷二十七 第 567a 页


宗镜录卷第二十七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身受心法。俱无自性。了不可得。即四念处。
观善不善法从心化生。即四正勤。心性灵通。
隐显自在。即四神足。信心坚固。湛若虚空。即
五根五力。觉心不起。即七觉支。直了心性。邪
正不干。即八正道。眼如乃至意如。心境虚融。
即六神通。所以舍利弗不达常寂三昧。目连
通不现前。说法不当。以未得法空神通故。台
教云。观于一心欻有一切心。观一切心倏无
诸心。心无有无。通至实相。即神通也。义海云。
谓此尘无体。不动尘处。恒遍十方刹海。无来
去之相。是神足通。不起于本座。遍游于十方。
又见尘法界无际。而有理事教义。一切菩萨
皆同證入。皆同修习此法。更无别路。是他心
通。见尘法界。解行现前之时。即知过去曾于
佛所。亲闻此法。以观心不断。是故今日得了。
是宿命通。又见尘性空寂。无相可得。即不二
见。若见相即为二也。由无相即无有二。名天
眼通。经云。不以二相见。名真天眼。又了尘无
生。无性空寂。即执心不起。是漏尽通。经云。断
结空心我。是则无有生。又闻说尘法界差别
之声。即知一切声全是耳。不复更闻也。然此
闻无缘。无得。于声。悟一切法。是常闻一切佛
法。为天耳通。金刚三昧经云。大力菩萨言。何
卷二十七 第 567b 页 T48-0567.png
谓存三守一入如来禅。佛言。存三者。存三解
脱。守一者。守一心。如入如来禅者。理观心如。
入如是地。即入实际。华严经颂云。佛子住于
此。念念入三昧。一一三昧门。阐明诸佛境。
禅经序云。质微则势重。质重则势微。如地质
重故。势不如水。水性重故。力不如火。火不如
风。风不如心。心无形故。力最无上。神通变化。
八不思议。心之力也。又能所融通。自他一
体。即四摄法。不得身口意。常随智慧行。即十
八不共法等。毕至得果受记。皆不离一心。如
海龙王经云。心净无垢。则为受诀。乃至佛语
龙王。其心意识无所住立。则为受决。诸法如
是。以无因缘。诸法本谛。觉了诸法平等无异。
则成无上正真之道。究竟求本。无有受决。及
成佛道。若授决者。若受决已。所以者何。诸
法无形。本末悉断。皆无有主。一切诸法。从因
缘转。乃至诸法无二。用本一故。诸法本一。离
若干故。乃至无量无边教海行门。皆是自心
发现。自心引出。终无一法一行。从外而成。若
起念外求。随他胜境。悉是魔事。故经云。作斯
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故知心
正事正。心邪事邪。若未达一心。触途皆伪。正
行亦成邪行。佛门变作魔门。若入宗镜之中。
无往不利。苦行亦成妙行。邪宗即是正宗。只
如五热炙身。外道一法。若了之。则胜热为无
分别智焰之门。若昧之。则尼乾作大我见严
炽之解。是以法无邪正。道在变通。如西天尼
乾子。五热炙身。生大邪见。佛弟子谓之言曰。
善男子。如世人驾牛车于路。欲速有所至。打
卷二十七 第 567c 页 T48-0567.png
牛即是。打车。即是。尼乾闻之。勃然作色。佛弟
子曰。善男子。牛喻于心。车喻于身。何得苦身
而不修心。不用炙身。应当炙心。华严经云。复
有十千紧那罗王。于虚空中。唱如是言。善男
子。此婆罗门。五热炙身时。我等所住宫殿。诸
多罗树。诸宝铃网。诸宝缯带。诸音乐树。诸妙
宝树。及诸乐器。自然而出佛声法声。及不退
转菩萨僧声。愿求无上菩提之声。云某方某
国。有某菩萨发菩提心。某方某国。有某菩萨
修行苦行。难舍能舍。乃至清净一切智行。某
方某国。有某菩萨往诣道场。乃至某方某国。
有某如来。作佛事已。而般涅槃。善男子。假使
有人。以阎浮提一切草木。粖为微尘。此微尘
数。可知边际。我宫殿中宝多罗树。乃至乐器。
所说菩萨名如来名。所发大愿。所修行等。无
有能知其边际。善男子。我等以闻佛声法声
菩萨僧声。生大欢喜。来诣其所。时婆罗门。即
为我等如应说法。令我及馀无量众生。于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是以于一心
正观之中。最为枢要。少用心力。成大菩提。故
华严私记云。此经中总是法身作多种名字。
如人天十善五戒为身。声闻四谛。缘觉十二
因缘。菩萨六度。佛种智为身。身是聚义。于法
身中。随行位。功德聚处名身。若有情身相。皆
是法身所起。若无情国土。尽从佛智所现。终
无纤毫于宗镜外。别有异体。而能建立。故经
云。若一法是有非无。摩诃衍不能胜出。若更
有一法。则不得称独尊独胜。为万有之所依
矣。所以随根不同。见有多种。遂于十波罗蜜。
卷二十七 第 568a 页 T48-0568.png
五教不同。一小乘教。不成波罗蜜。二始教。要
是菩萨种性人方有故。又各有体性。或说俱
空。三终教。一一皆从真如性功德起。四顿教。
一一皆不可说。谓不施不悭。乃至不智不愚
等。一切皆绝。若十若六皆悉亡言。五圆教。一
一圆融。具德无尽。又此十波罗蜜。可以意得。
一念相应心舍。则具十度。舍而不取为施。不
为诸非所污。即戒。忍可非有为忍。离身心相
为进。寂然不动为定。决了无生为般若。虽空
不碍知相为方便。希齐佛果是愿。思择不动
为力。决断分明为智。一念方寸。十度顿圆。故
华严经中。七地菩萨。念念具足十波罗蜜。是
以十度若圆。八万四千法门。一时齐应。凡曰
祖教。或浅或深。但即之于心。理无不尽。若心
外行事。则取相轮回。任历三祇。终成妄想。是
以儒童曰。昔我于无数劫。国财身命施人无
数。以妄想心施。非为施也。今日以无生心五
华施佛。始名施耳。故华严经颂云。设于无数
劫。财宝施于佛。不知佛实相。此亦不名施。又
云。于一切善根。生自善根想。乃至于一切行。
生自行想。夫一切差别事相。纵横境界。若于
相上观察。则行布难明。若于体内消融。悉皆
平等。故先德云。万事驱归体处平。是非自向
心中混。所以傅大士颂云。还原去。心性不
沈浮。安住王三昧。万行悉圆收。

问。万行唯
心。则因心起行。夫道场法。则全在事相而修。
云何总摄千途。咸归一道。

答。我此宗门一乘
之妙。唯以一念心。照真达俗。成无上觉。名
为道场。何者。照真则理无不统。达俗则事无
卷二十七 第 568b 页 T48-0568.png
不圆。所以维摩经云。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
成就一切智故。什法师释云。二乘法。以三十
四心成道。大乘一念则礭然大悟。具一切智
也。肇法师解云。一切智者。智之极也。明若
晨曦。众冥俱照。澄若静渊。群像并鉴。无知而
无所不知者。其唯一切智乎。何则。夫有心则
有封。有封则有疆。封疆既形。则其智有涯。其
智有涯。则所照不普。至人无心。无心则无封。
无封则无疆。封疆既无。则其智无涯。其智无
涯。则所照无际。故以一念一时。必知一切法
也。又道场者。实相理遍为场。万行通證为道。
则道无不至。场无不在。若能怀道场于胸中。
遗万累于身外者。虽复形处愦闹。迹与事邻。
乘动所游。无非道场也。所以禅要经云。弃诸
盖菩萨白佛言。世尊。曾闻如来而坐道场。道
在何处。为近为远。而可见不。佛言。善男子。
法身遍满。无非佛土。十方世界。五阴精舍。性
空自离。即是道场。云何问言为近远耶。善男
子。若能悟解。道在身心。如是之人。则名为见。
诸法无行经云。文殊师利言。世尊。一切众生
皆是道场。是不动相。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
不动相。世尊。道场者。有何义。文殊师利。一切
法寂灭相。无相。无生相。无所有相。不可取相。
是名道场义。世尊。一切众生。不入此道场耶。
佛言。如是如是。是故世尊。一切众生皆是道
场。名不动相。华严经颂云。如是一切人中主。
随其所有诸境界。于一念中皆了悟。而亦不
舍菩提行。又经云。一刹那心。觉一切法。究竟
无馀。是妙菩提。今亦不碍事相道场。以即法
卷二十七 第 568c 页 T48-0568.png
恒真。相在无相。理外无事。无相在相。又无相
在相。则隐显同时。相在无相。则空有一际。悲
华经云。虽修净土。其心平等。犹如虚空。虽行
道场。解了三界。无有异相。斯则行事而不失
理。照理而不废事。事理无碍。其道在中。是以
观和尚。于一心门立十净土。成十种如来。坐
十种道场。说十种法门。一金刚如来。在于金
刚道场。能说金刚法门。以自心智。见我心性。
此心从本来。永无诸相。犹如虚空。湛然不动。
明见之心。名金刚如来。所说金刚法门者。如
经偈云。菩萨智慧心。清净如虚空。无性无依
处。一切不可得。所云十净土者。如经云。十方
国土。皆如虚空。二解脱如来。在于无著道场。
能说无著法门。有为无为。一切诸法相。皆从
心出。无不心也。能出自心。尚无体相。云何依
心所出诸法。有实体也。即体与相。一味无别。
有何所著。是名解脱如来。所说无著法门。如
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一切分别。皆分别
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三般若如来。在于
无住道场。能说无住法门。经云。入三世间中。
自身所住处。随求之处。永无自性。故不得住
相。是故当知。一切诸相。一无住之法。随缘之
时。相即相融。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能解无住
之心。名般若如来。恒说无住法门。四摩诃衍
如来。于无碍道场。说无碍法门。譬如虚空不
动。出生诸色。虽出诸色。不虚空外。唯空所作
色。色空无碍。融无二相。修心亦然。理事无碍。
理者心也。事者身也。从本已来。色心无二。如
是身心无碍。名为摩诃衍如来。说无碍法门。
卷二十七 第 569a 页 T48-0569.png
五菩提如来。在于无相道场。能说无相法门。
经云。四大无主。身亦无我。此离能所之相。名
为佛身。如是观心不绝者。观心行处。圆备实
相。名菩提如来。一切众生。即菩提相故。六实
际如来。在于无际道场。能说实际法门。所谓
以自眼见小物时。其物相入于眼内。其物至
微。以无内故。则含无外法界大相。以此知一
刹那心。见物相时。即后念心中。无有物相。前
心后念皆自心故。明知不动尘量。遍至法界。
则自心实际。遍一切处。经云。有所兴业而有
所作。即为魔事。六根无所进。不行诸法。名平
等精进。七真如如来。在于常住道场。能说常
住法门。观心周游于尘刹中。湛然凝寂。此凝
寂心。称至于缘。不失本体。以是故尽未来际。
值缘恒不动。故名常住法也。如经云。有为无
为一切诸法。有佛无佛。性相常住。无有变异。
八法界如来。在于法界道场。能说法界法门。
法者。实相心。界者。依此心所出诸刹。譬如大
海所生诸物。皆无不海。一切诸法。皆从实相
心所生。皆无不心。是故当知。眼中所见色。耳
中所闻声。皆真法也。以一切法唯一法故。如
经云。一切法唯一相故。九法性如来。在于法
性道场。说法性法门。不分凡圣善恶之法。名
为性。是不分法法界同中。重重无尽。一中解
无量。法性无尽故。所以得知皆无尽者。法
界中入一一缘觅时。尽未来际无所得故。十。
涅槃如来。在于寂灭道场。能说寂灭法门。一
切法皆是涅槃。能得此意人者。于动作处。见
寂灭法。不离生死。常得涅槃。不舍无常之身。
卷二十七 第 569b 页 T48-0569.png
恒得常身。经云。众生如。一切法如。如无有
生。如无有灭。以此义故。举足下足不离道场。
于念念中常作佛事。故知通达一念。法法周
圆。谛了一心。门门具足。则无边佛事。不出一
尘矣。又智身。遍坐法性道场。法身。非坐而坐
道场。法门身。安坐万行道场。幻化身。安坐水
月道场。智身者。即法。性是所證。以能證智安
处理故。證理之处。是得道之场。法身者。法身
既无能所。故曰非坐。非坐之坐。湛然安住。
名坐道场。法门身者。如云布施是道场。不望
报故等。以万行为得道之处。即是道场。幻化
身者。涅槃经云。吾今此身。是幻化身。则所得
道处。如水中月。故昔人云。修习空华万行。安
坐水月道场。降伏镜像天魔。證成梦中佛果。
意云若因若果。皆从缘生。如梦幻故。是以若
实若幻。皆是一心。以实是心之性。幻是心之
相。以因了相虚。见自心性时。是得道之处。故
云道场。如是解者。举下之间无非道场矣。则
念念皆成无尽法门。念念悉證法华三昧。如
台教所明。法华三昧者。即是四一。理一教一。
行一人一。观一心三谛。理一。一心三观。行一。
作观者。人一。能诠观境。教一。又法身。理一。般
若。教一。解脱。行一。和合三法成假名。人一。即
观行如来。约六即。位位四一。于一念中。念念
四一。一色一香。无非四一。作如此观行。何法
不是法华三昧也。何者。以教理是心之所诠。
人行是心之所作。以俱不出一心故。云尘尘
念念。皆是法华三昧。

问。既称一心一身。云
何立种种身相。种种法门。

答。斯乃万化之
卷二十七 第 569c 页 T48-0569.png
原。一真之本。随缘应用。犹如意珠。对物现形。
若大圆镜。是以能包万像。是大法藏。出生无
尽。是无尽藏。妙慧无穷。是大智藏。法法恒
如。是如来藏。本性无形。是净法身。体合真
空。是虚空身。相好虚玄。是妙色身。妙辩无
穷。是智慧身。隐显无碍。是应化身。万行庄
严。是功德身。念念无滞。是入解脱法门。心
心寥廓。是入空寂法门。六根自在。是入无碍
法门。一念不生。是入无相法门。又此中旨趣。
若相资。则唯广唯大。演之无际。若相摄则唯
微唯细。究之无踪。斯乃离有无而不坏有无。
标一异而非一异。则四边之火莫能烧。百非
之垢焉能染。但随缘显现。如空谷响。故大涅
槃经云。譬如一人。多有所能。若其走时。则名
走者。若收𠚫者复名𠚫者。若作饮食。名作
食者。若治材木。则名工匠。锻金银时。言金银
师。如是一人。有多名字。法亦如是。其实是一。
而有多名。故知约用分多。体恒冥一。庐山远
大师云。唯一知性。随用分多。非全心外。别有
诸数。譬如一金作种种器。非是金外别有器
体。随用别分受想行等。各守自相。得言有数。
如金与器。非无差别。金器虽别。时无前后。心
法如是。若言定一。金时。应当无其诸器。若言
定别。器应非一金。心法一异。准此可知矣。是
以若但指金则失器。坏于世谛。若但指器则
失金。隐于真谛。所以性净随染。举体成俗。即
生灭门。染性常净。本来真净。即真如门。斯则
即净之染。不碍真而恒俗。即染之净。不破俗
而恒真。是故不碍一心。双存二谛。乃至无量
卷二十七 第 570a 页 T48-0570.png
身云。无量法门。随义虽分。一心不动。是以众
圣所归。无非法也。法即心也。是以法能成佛。
大报恩经云。佛以法为师。般若经云。我初成
道。观谁可敬。可赞。无过于法。法能成立一切
凡圣故。台教云。若观如来藏心地法门。即是
观如来。眼耳鼻舌身意。豁然真发。得见佛性。
三智现前。三身具足。故知舒为万法。卷即一
心。一中无量。无量中一。如华严经云。尔时文
殊师利菩萨。问德首菩萨言。佛子。如来所悟。
唯是一法。云何乃说无量诸法。现无量刹。化
无量众。演无量音。示无量身。知无量心。现无
量神通。普能震动无量世界。示现无量殊胜
庄严。显示无边种种境界。而法性中。此差别
相皆不可得。时德首菩萨。以颂答曰。佛子所
问义。甚深难可了。智者能知此。常乐佛功德。
譬如地性一。众生各别住。地无一异念。诸佛
法如是。亦如火性一。能烧一切物。火焰无分
别。诸佛法如是。亦如大海一。波涛千万异。水
无种种殊。诸佛法如是。亦如风性一。能吹一
切物。风无一异念。诸佛法如是。亦如大云雷。
普雨一切地。雨滴无差别。诸佛法如是。亦如
地界一。能生种种芽。非地有殊异。诸佛法如
是。亦如无云曀。普照于十方。光明无异性。诸
佛法如是。亦如空中月。世间靡不见。非月往
其处。诸佛法如是。譬如大梵王。应现满三千。
其身无别异。诸佛法如是。故知此宗镜一心
之旨。名具足道。是圆顿门。就缘起则无边。约
真性则无二。一多交彻。存泯同时。如法藏法
师云。明不二者。若执尘与心为一。遮言不一。
卷二十七 第 570b 页 T48-0570.png
以心所现。非无缘故。若执尘为二。遮言不二。
以离心外。无别尘故。一二无碍现前。方入不
二。经颂云。无二智慧中。出人中师子。不著一
二法。知无一二故。又云。若以尘唯心现。则外
尘都绝。若以心全现尘。则内心都泯。泯者。泯
其礼外之见。存者。存其全理之事。即泯恒存。
即存恒泯。所以一心总含万有。万有不异一
心。如起信论疏云。所谓法者。即众生心者。出
其法体。谓如来藏心。含和合二门。以其在众
生位故。若在佛地。即无和合义。以始觉同本。
唯是真如。即当所显义也。今就随染众生位
中故。得具其二种门也。次摄一切世出世法
者。辩法功能。以其此心。体相无碍。染净同依。
随流返流。唯转此心。是故若随染成于不觉。
即摄世间法。不变之本觉。及返染始觉。摄出
世间法。犹此约生灭门辩。若约真如门者。即
镕融含摄。染净不殊。故通摄也。下文具显
三。依于此心。显示大乘义者。释其法名。谓依
此一心宗本法上。显示大乘三大之义。故名
此心。以为法也。别中二。先责总立难。后开别
释成。前中责有二意。一云心通染净。大乘唯
净。如何此心能显之义。又云。心法是一。大乘
义广。如何此心能示三义。释意云。大乘虽净。
相用必对染成。故今生灭门中。既具含染净。
故能显也。以废染之时。即无净用故。此释初
意也。又心法虽一而有二门。真如门中。示大
乘体。生灭门中。具示三大。大乘之义。莫过是
三。是故依此一心。得显三大之义也。又何故。
真如门中云即示。生灭门中云能示者。以真
卷二十七 第 570c 页 T48-0570.png
如是不起门。与彼所显体大。无有异相。诠旨
不别。故云即示也。以是不起故。唯示于体也。
生灭是起动门。染净既异。诠旨又分。能所不
同。故不云即也。自体相用者。体谓生灭门中
本觉之义。是生灭之自体。生灭之因故。在生
灭门中。亦辩体也。翻染之净相。及随染之业
用。并在此门中。故具论耳。是故下文释生灭
门内。是所显示三大之义。意在于此。何故真
如门中。直云体。生灭门中。乃云自体等者。以
所示三大义。还在能示生灭门中。显非别外。
故云自也。

问。真如是不起门。但示于体者。生
灭是起动门。应唯示相用。

答。真如是不起门。
不起不必由起。由无有起故。所以唯示体。生
灭是起动门。起必赖不起。起含不起。故起中
具三大。

又问。真如生灭二。门既齐相摄者。何
故真如门中。唯示大乘体。不显于相用。生灭
门中。具显三耶。

答。真如是泯相显实相。不
坏相而即泯故。得摄于生灭。已泯相而不存。
故。但示于体也。生灭是揽理成事门。不坏理
而成事故。得摄于真如。以成事而理不失故。
具示于三大。体大者。真性深广。凡圣染净。皆
以为依。故受大名。随流加染而不增。返流除
染而不减。又返流加净而不增。随流阙净而
不减。良以染净之所不亏。始终之所不易。故
云平等不增减也。相大者。二种如来藏不空
之义。谓不异体之相。故云性德。如水八德。不
异于水。用大者。谓随染等幻。自然大用。报化
二身。粗细之用。令诸众生始成世善。终成出
世善故也。下文显之。何故唯言善。不云不善
卷二十七 第 571a 页 T48-0571.png
者。以不善法违真故。是所治故。非其用也。若
尔。诸不善法。应离于真。释云。亦不离真。以违
真故。非其用也。钞喻显云。一心如水。真如
如湿。生灭如波。是水湿相。即示水体。是真如
门。是水波相。能示水之自体相用。湿为自体。
八功德相为相。鉴像润物为用。是生灭门。真
如门是体。不说相用。生灭门是相用。故具说
三大自体相用。又是知生灭是真如家相。真
如是生灭家体。体相虽异。而不相离也。其犹
波水离异。岂得水在波外耶。岂得水不与波
为自体耶。所以疏云。起含不起者。且真如不
起之门。举体成于起动生灭之相。今起中含
不起。犹水起成波。波含于水。于生灭门。由有
起故。示相用二大。由含不起故。示于体大也。
故能具示之。又云。真如门唯示体者。无相用
可示故。生灭门具示三者。事理具足故。又云。
如金庄严具者。真如随缘成生灭。生灭无体
即真如。犹真金随工匠之缘。成诸器物。器物
无体。即是真金。应立量云。真如生灭二门。是
有法。互相摄故是宗。因云不相离故。同喻如
金庄严具。又云。真不待立。俗不待遣者。一约
真故无所遣。以俗即真故。二约真故不待立。
即俗之真本现故。三约俗无所乖。真即俗故。
四约俗不待立。即真之差别故。由是义故。不
坏生灭门。说真如门。不坏真如门。说生灭门。
良以二门唯一心故。是以真俗双融。无障碍
也。释摩诃衍论云。依本论略具三门。一者。本
法所依决定门。二者。根本摄末分际门。三者。
建立二种摩诃衍门。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
卷二十七 第 571b 页 T48-0571.png
心者。即本法所依决定门。论云。是心即摄一
切世间法。出世间法者。即是根本摄末分际
门。论云。一法界心。总摄一切生灭门法。是故
名为摄世间。总摄一切真如门法。是故名摄
出世间。论云。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者。即
是建立二种摩诃衍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
心生灭门。一者一体摩诃衍。二者自体自相
自用摩诃衍。作一法界。心真如门。即显示一
体摩诃衍法。作一法界。心生灭门。能示自体
自相自用摩诃衍法。乃至依真如门。所趣入之
摩诃衍法。唯立体名。依生灭门。所趣入之摩
诃衍法。立自名。以真如门中无他相故。生灭
门中有他相故。他谓一切不善品法。自谓一
切清净品法。若所对治他无。能对治自无故。
唯言体。不说自焉。若所对治他有。能对治自
有故。名言自不说体焉。又二种本法。各有
十名。名通义别。一者名为广大神王。此中有
二。一者鸠那耶神王。二者遮毗祛罗神王。第
一神王。住金刚山。一向出生吉祥神众。第二
神王。住大海中。遍通出生一切种种吉祥神
众。过患神众。二种本法广大神王亦复如是。
一体本法。一向出生真如净法。三自本法。自
体自相自用。遍通。出生一切种种清白品法。
染污品法。故自体契经中作如是说。文殊师
利前白佛言。世尊。甚深极妙二种大乘。不觉
同异。极疑众心。如宜世尊。为众更说。佛造作
相。而告文殊言。善男子。如是二法。譬如金刚
神王。及主海神王。其相各差别。谓如金刚神
王。住金刚山。见诸境界。唯现金光。不现馀光。
卷二十七 第 571c 页 T48-0571.png
真如一心金刚神王。亦复如是。唯有净法。无
有馀法故。又如金刚王。唯出清净眷属。当不
出生杂乱眷属。真如一心。亦复如是。唯出生
无垢清净法故。复次譬如主海神王。住大海
中。出生种种粗恶眷属。种种善妙眷属。生灭
一心主海神王。亦复如是。出生一切染净法
故。二者名为大虚空王。此中有二。一者空
自在空王。二者色自在空王。第一空王。以空
容受而为自在。第二空王。以色容受而为自
在。二种本法。亦复如是。一体空王。以无住处
而为自在。三自空王。以有住处而为自在。
故金刚三昧契经中作如是说。心如法理。自
体空无。如彼空王。本无住处。一地契经中作
如是说。一心法体。于诸障碍。无有障碍。令住
诸法。譬如空王。于一切色得自在故。容受大
种故。三者名出生龙王。此中有二。一者出生
光明龙王。二者出生风水龙王。第一龙王。以
净光明而为依止。第二龙王。以风水德而为
依止。二种本法出生龙王。亦复如是。一体本
法。以纯净法而为其体。三自本法。以染净法
而为其德。故顺理契经作如是说。一心本法。
纯一无杂。譬如光明龙王。以净光明而为宫
殿。以净光明而为身相。以净光明而为徒众。
无始契经中作如是说。譬如大海中。有大龙
王。名曰出生风水。从其头顶。出生澄水。从其
尾末。出生㵱岚。由是龙故。大海水常恒相续
无有断绝。一心龙王。亦复如是。能生一切差
别平等种种诸法。常恒相续无有断绝。四者
名为如意珠藏。此中有二。一者金王如意。二
卷二十七 第 572a 页 T48-0572.png
者满主如意。第一如意。唯出金刚。第二如意。
具足出生善不善物。二种本法。亦复如是。一。
体如意。唯生净法。三自如意。通生染净故。如
如契经中作如是说。佛告金刚藏言。佛子。譬
如金翅鸟王命终。然后其心入海。为如意珠。
能生金沙。利益龙王。一心本法。亦复如是。能
生真理。利益圆满者。本性智契经中作如是
说。譬如遮多梨鬼为报恩故。于万劫为如意
珠。利益海生。一心如意。亦复如是。能生长生
死及涅槃法故。五者名为方等。此中有二。一
者白毫方等。二者乱色方等。第一方等中。唯
现前天像。第二方等中。通现五趣。如是二毫。
众生身分显了分明。譬如明镜。二种本法。亦
复如是。故摄无量契经中作如是说。清净法
界。如白必萨伊尼罗。无尽法界。如乱必萨伊
尼罗故。六者名为如来藏。此中有二。一者远
转远缚如来藏。二者与行与相如来藏。实际
契经中作如是说。佛子。如来藏者。唯有觉者。
唯有如如。离流转因。离虑知缚。一一白白。是
故名为如来之藏。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如
来藏者。为善不善因。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
灭。犹如技儿故。七者名为一法界。此中有二。
一者纯白一法界。二者无尽一法界。第一法
界。如空劫时。第二法界。如住劫时。真如法界
契经中作如是说。空种无碍。如空长时。遍种
无碍。如有长时故。八者名为摩诃衍义。一者
一体摩诃衍。二者自体自相自用摩诃衍。广
如前说。九者名为中实。此中有二。一者等住
中实。二者别住中实。第一中实。如独明珠。第
卷二十七 第 572b 页 T48-0572.png
二中实。如顺明珠。中实契经中作如是说。离
边真心。若真如依。如异同珠。若生灭依。如同
异珠故。十者名为一心。此中有二。一者是一。
是一一心。二者是一切。是一一心。第一一心。
随所作立名。第二一心。随能作立名。一心法
契经中作如是说。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
本地修多罗作如是唱。其心体性。非大非小。
非法非非法。非同非异。非一非一切。何因缘
故。今日自言。真如一心。因一故一。生灭一心。
因多故一。将非世尊无有前后相违过耶。佛
言。善男子。莫作是说。所以者何。心法非一。
因所作一故。假名为一。心法非一切。因所作
一切。故假名一切。而言一心。不说一切心者。
随能作心立其名故。乃至广说。是名为十。如
是十名。总诸佛一切法藏根本名字讫。故知
总立一心。别含多义。真如门内。无自无他。生
灭门中。有善有恶。随缘开合虽异。约性一理
无差。如上十门。义味方足。又开则无量无边
之义为宗。合即二门一心之法为要。二门之
内。容万义而不乱。无边之义。同一心而混融。
是以开合自在。立破无碍。开而不繁。合而不
狭。立而无得。破而无失。是为马鸣之妙术。起
信之宗体也。所谓开合立破。而不繁不狭。无
得无失者。良由即是心故。设离斯旨。无法施
为。若论正宗。非多非一。如天台涅槃疏云。如
是正业。不可言三。不可言一。言一则失用。言
三则伤体。即体而用。即用而体。

问。既不可
言三。云何说三。亦不可言一。云何说一。

答。
宗非数量。非一非三。说遍恒沙。而三而一。疏
卷二十七 第 572c 页 T48-0572.png
云。昔为破邪。说一为三。三不乖一。今为破
别。说三为一。一不乖三。如此三一乃是诸佛
境界。故云即体而用。一不违三。即用而体。三
不违一。体用自在。破立无碍矣。
宗镜录卷第二十七

      丁未岁高丽国分司南海大藏都监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