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第 528b 页
宗镜录卷第二十一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一切真俗等法。各有理事。通别行相。果报
历然。云何一向就己消融。未入斯宗。恐成空
见。
答。得本方了末。执末则违宗。若不观心。
法无来处。若但修有为事行。不达自心无为。
则迷事失宗。果归生灭。若体理行事。双照无
违。只恐一向偏修。理事俱失。如大宝积经云。
假使造宝塔。其数如恒沙。不如刹那顷。思惟
于此经。又只为一心是万行之原。因。兹能起
同体之悲。无缘之化。如起信钞云。若信一味
空理。则欣厌都绝。若信一向法相。则圣凡悬
隔。斯皆不能起行修进。今令信一心是凡圣
之原。但由迷悟使之有异。是则必能起行修
进。望佛果故。是知真心不守自性。随缘升降。
果报历然。又随缘不失自性。缘假无实。境智
冥寂。所以起信论云。所谓虽念诸法自性不
生。而复即念。因缘和合。善恶之业。苦乐等报。
不失不坏。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念性
不可得。若云果报不失。即须具修万行。若云
性不可得。当知唯是一心。且万行之初无先
五戒。若依事相。报在人天。藏教但證无常。通
教空无自性。别教历别。因果不融。唯圆教观
心。即具法界。所以大涅槃经云。虽信别相。不
信一体无差别相。名信不具。信不具故。所有
禁戒。亦不具足。故所有多闻。亦不具足。何谓
信不具。未了一法即一切法。信岂圆耶。何谓
卷二十一 第 528c 页 T48-0528.png
戒不具。未知戒性如虚空。戒岂具耶。何谓闻
不具。未闻如来常不说法。是为具足多闻。闻
岂具耶。若入宗镜。宁唯戒善。乃至诸佛果德。
菩萨万行。靡有一法。而非所被。则念念了知。
法法圆满。且如五戒者。戒从心生。心因戒立。
若心不起。为四德万行之基。若心妄生。作六
趣三涂之本。则无善而不摄。无恶而不收。故
台教云。此五戒。亦是大乘法门。束此五戒。为
三乘。即对三无失。三不护。三轮不思议化。三
密。三轨。三身。三佛性。三般若。三涅槃。三智。三德
等。无量三法门。横竖无边际。与虚空法界等。
亦是无尽藏法门。亦是无量义三昧。举要言
之。即是一切佛法也。天台金光明经疏云。五
戒者。天地之大忌。上对五星。下配五岳。中成
五藏。犯之者。陵天触地。自伐其身也。一不杀
者。害命名事杀。不害命名事不杀。法门解者。
析法名理杀。体法名理不杀。若作意防护。如
马著勒。如牧牛执杖者。报在人道。百二十年。
唯得肉眼。若任运性成。如河注海者。报在六
天。极长者。九百二十六亿七千万岁。唯得天
眼。若加修定戒无常。苦空无我等慧者。报在
变易。寿七百阿僧祇。唯得慧眼。若加修常无
常等慧。报在莲华藏海。受法性身。分得五眼。
分得常寿。比佛犹是诸根不具。寿命损减。若
圆教人。持事不杀戒。又持理不杀戒。不坏身
因。常随一相。不断痴爱。起于明脱。体阴界入
无所伤毁。若子若果。不生不灭。成就智慧。居
寂光土。常寿湛然。五眼具足。得根自在。得命
自在。脩短自任。是则名为究竟持戒。诸根具
卷二十一 第 529a 页 T48-0529.png
足。命不损减。圆人何但持是之戒。唯杀唯慈。
亦作事杀。亦作理杀。如仙预大王。杀五百婆
罗门。与其见佛之眼。与其十劫之寿。又作法
门杀者。析荡尘累。净诸烦恼。如树神折枝。不
受怨鸟。如劫火烧木灰炭双亡。故楞伽经云。
杀无明父。害贪爱母。断随眠怨。坏阴和合。断
七识身。若有作者。现證法身。此逆即顺。鸯崛
云。我誓断阴界入不能持不杀戒。一切尘劳。
是如来种。断此种尽。乃名为佛。成就金刚微
妙法身。湛然应一切。垂形九道。随其所宜。示
长短命。任其所见。用缺具根。而化度之。二不
盗者。不与取名事盗。与取名事不盗。法门者。
如佛言。他物莫取。名法门不盗。菩提无与者。
而取菩提。是名法门盗。若持戒作业求可意
果者。无常速朽。悉是他物。臭如粪果。害如毒
食。有智之人。所不应求。云何殷勤。饮苦食毒。
而自伤毁。洄洑困苦。岂过有流。三障障佛。第
一义天之所舍离。是盗。非不盗也。又二乘以
四谛智。观身受心法。厌恶生死。欣求涅槃。涅
槃心起。即取他物。即非时取證。即不待所说
因。燋种不生。见苦断集。修道造尽。非求法
也。谓有涅槃。成涅槃见。若有著空。诸佛不度。
身长三百由旬。而无两翅。堕三无为坑。饥饿
羸瘦。体生疮癣。岂非贫穷困苦耶。又不见佛。
不闻法。不入众数。岂非第一义天。远离耶。此
犹名盗。非不盗也。若别人从浅至深。舍一取
一。来已更复来。去已更复去。悉是辱于去来
相。亦是不与而取。取已而舍。亦是贫穷。舍已
更取。数数去取。即是困苦。不与第一义天相
卷二十一 第 529b 页 T48-0529.png
应。即是远离。此犹名盗。非不盗也。圆人观法
实相。受亦不受。不受亦不受。亦受亦不受亦
不受。非受非不受亦不受。不取是菩提。障诸
取故。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不高故不取。不下
故不舍。如是观者。观如来藏。具足无缺。是如
意珠。随意出宝。即脩罗琴。任意出声。即是大
富。大富故无取。即第一义天。故不远离。是名
究竟。持不盗戒。圆人亦有盗。法门者。菩提无
与者。而取菩提。如海吞流。不隔万派。如地荷
负檐四重檐。众生悉度。烦恼悉断。法门悉
知。佛道悉成。三不淫者。男女身会名事淫。法
门解者。若心染法是淫。若关禁七支。如猿著
锁。擎一油钵过诸大众。割舍乐触乐求于未
来。净洁五欲。如市易法。如铜钱博金钱。此乃
增长欲事。非不欲也。若断欲界粗弊之欲。染
著色无色界禅定之乐。如冰鱼蛰虫。堕长寿
天。是为一难。贪著禅味。名大缚。是染欲法。非
不欲也。若憎生死。爱涅槃。弃之直去。涉路不
回。诸有色声。不能染屈。如八风不动须弥。若
闻菩萨胜妙功德。甄迦罗琴声。迦叶起舞。不
能自持。毗岚风至。破如腐草。是染欲。非不染
欲也。若菩萨恶生死如粪秽。恶涅槃如怨鸟。
舍于二边。志存中道。起顺道法爱生。名顶堕。
是菩萨旃陀罗。既无方便。此慧被缚。不能胜
怨。已所修治。为无慧利。是染欲法。非不欲也。
圆人观一心三谛。即空何所染。即假何所净。
即中何所边。即空即假何所中。即空故。无我
人。十六知见。依正等爱。即假故。无空无相无
愿等爱。即中故。无佛菩提转法轮度众生等
卷二十一 第 529c 页 T48-0529.png
爱。三谛清净。名毕竟净。唯佛一人具净戒。馀
人皆名污戒者。圆人又有染爱法门。如和须
蜜多女。人见人女。天见天女。见者即得见佛
三昧。执手者得到佛三昧。呜者得极爱三昧。
抱者得冥如三昧。亦如魔界行不污菩萨。变
为无量身。共无量天女从事。皆令发菩提心。
又先以欲拘牵。后令入佛智。斯乃非欲之
欲。以欲止欲。如以楔出楔。将声止声。四不妄
语者。法门者。未得谓得。凡夫痴人。于下苦中。
横生乐想。竖我慢幢。打自大鼓。执有与无
诤。执无与有诤。起六十二见。破慧眼。不见于
真实。备口四过。三十三天。黄叶生死。谓是真
金。非想自地。谬计涅槃。此非妄语。谁是妄语
耶。二乘竞执瓦砾。欢喜持出。生灭度想。生实
未尽。宁得灭度。生安乐想。所作未办。宁得安
隐。其实未得一切解脱。未得谓得。岂非妄语
耶。佛为别教人。四门说实相。执于一有。隔碍
三门。乃至执非有非无。不融有无。夫实相者。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云何以字。字于无字。云
何以数。数于无数。岂非妄语耶。圆人如实而
观。如实而说。如实观者。非内观。乃至非离内
外观。亦不以无观。得是智慧。如实说者。一切
实。乃至非实非不实等。如是皆名诸法实。经
云。诸佛皆实语。即是以佛道声。令一切闻。圆
人亦有妄语法门。无车说车。诱戏童子。无乐
说乐。止彼啼儿。若有众生。因虚妄说得利益
者。佛亦妄说。又言。我是贪欲尸利等。我是天
是人。实非天人。将虚以出虚。令得不虚耳。五
不饮酒。法门解者。迷惑倒见名酒。夫酒为不
卷二十一 第 530a 页 T48-0530.png
善。诸恶根本。饮酒招狂。外道等是。即世间醉
也。大经云。从昔已来。常为声色所醉。流转生
死。三界人天。通有此醉。二乘无明酒未吐。如
半疟人。大经引醉归之。世间无常乐。而言我
净。如来实我净。而言无常乐。如彼醉人。见日
月转。此二乘醉也。菩萨无明未尽。不了了见。
夜睹画像。譬如醉人。朦胧见道。迦叶云。自此
已前。我等悉名邪见人也。此是菩萨醉。圆人
行如来行。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秘密之藏。虽
有肉眼。名为佛眼。所可见者。更不复见。是
则五住正习。一时无有馀。酒法既除。何所可
醉。圆人亦有饮酒法门。鸯崛云。持真空瓶。盛
实相酒。变化五道。宣扬哮吼。波斯匿醉。转更
多恩。末利后饮。佛言持戒。入于酒肆。自立其
志。亦立他志。夫得其门者。逆顺俱当。失其柄
者。操刀伤手。是知能以尘劳烦恼为佛事者。
斯乃见一切法皆实相矣。于一心实相中。不
见有世间过。患障碍之法。则何所舍。亦不见
有出世殊胜尊妙之法。则何所取。但为未入
实相门中。见有凡圣种种差别。而生忻厌者。
遂乃徇彼机宜。随其所作。善巧方便。而化导
之。皆令入此一际平等无诤无失自證法门。
究竟常乐。如是开示。不负前机。若解肘后之
方。似探囊中之宝。实为第一之说。括尽初终。
开大施之门。复谁前后。得自己法身之髓。到
一心智海之源。初阿已摄无边。过茶无字可
说。
问。夫戒是轨持。全依事相。大纲所立。出
自四分等律文。今宗镜中。云何于万行之门。
皆称第一。
答。夫万行之由。皆为契真显本。
卷二十一 第 530b 页 T48-0530.png
若违真逐末。不识教宗。凡一切众生。皆本具
自性之律。若钝根者。则渐以相示。若上器者。
直从性明。如傅大士云。持律本为制生心。我
今无心过戒律。首楞严云。持犯但束身。非
身何所束。如是之机。如是之教。岂须戒耶。已
自知各具佛性戒故。然于初心凡夫。及出假
菩萨。亦不坏于事相。遮性二戒。悉皆等持。以
初心自行根劣故。须理事相资。以久行化他
圆满故。须权实双备。且如凡夫二乘。菩萨诸
佛。凡持戒者。莫不皆由一心所起。以凡夫全
不自知垢净之戒因。从自心生。罪福之戒果。
当自心受。二乘虽知由心转变。执有前尘。权
小菩萨。虽不执前境实有。住无自性空。都不
了外本无空。皆自心变。诸大菩萨。正了唯心。
空有双泯。无明未尽。功德未圆。理行犹亏。尚
居因位。诸佛则圆證真唯识性。离念清净。故
经云。唯佛一人持净戒。其馀尽名破戒者。如
六行法云。次就戒明人心别。有六不同。先明
粗凡。依戒起罪。谓有愚人。身虽持戒。不知看
心。复不护口。自谓己能。毁他破戒。由此恶说。
坏人敬信。便成罪业。当生恶道。次明凡夫。身
口持戒。未学观慧。唯成福行。次明二乘。出世
道戒。谓二乘人。观生空时。离凡我倒。则成道
戒。次明大乘小菩萨。观相空慧。心净明时。离
取相罪。即名为戒。次明大乘。大菩萨戒。谓观
唯心。本无外色。无色可破。相空亦无。离取相
过。故名为戒。此则不同小菩萨戒。虽离著有。
仍著空相。此大菩萨。知空亦空。无空可著。则
證大空。故智论云。破诸法皆空。唯有空在。而
卷二十一 第 530c 页 T48-0530.png
取相著之。大空者。破一切法空。空亦复空。以
此文證。著空是过。大根离之。故名为戒。次明
佛戒。谓證唯心。离念常净。无明垢尽。即成佛
戒。但佛心中。具诸功德。离过义边。则名为戒。
诸大菩萨。虽具功德。无明未尽。则不同佛。故
佛净戒。与因有异。如上所说。六种持戒。虽即
优劣不同。皆是一心所作。以凡小不了唯心。
證空取相。取相者。成罪福之垢。證空者。背
圆常之门。若入宗镜之中。自成戒德。则不为
空有诸缘所动。岂非第一耶。戒法既尔。万行
例然。所以华严论云。夫小乘戒为情有宗。为
如来创为凡夫造业处。言是应作。是不应作。
说善不善。如此立教。未为实有。如此有教。且
约凡情虚妄之处。横系诸恶。以教制之。令生
人天。是故戒序云。若欲生天上。及生人中者。
常当护戒足。勿令有毁损。众生有为作业。虚
妄非实德。故生人天。无常。虚妄非实。未得法
身智身。非为实有宗。且为情有宗。于小乘中。
为轨持教也。如华严经持戒即不然。经云。身
是梵行耶。身业四威仪。乃至佛法僧。十众七
遮。和尚羯磨坛头等。是梵行耶。如是谛观求
梵行者。了不可得。是故名为清净梵行。如梵
行品说。如是清净行者。名持佛性戒。得佛法
身故。乃至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以持佛性戒
故。与佛体齐。理事平等。混真法界。如是持戒。
不见自身能持戒者。不见他身有破戒者。非
凡夫行。非贤圣行。不见自身发菩提心。不见
诸佛成等正觉。若好若恶。若有。少法可得。不
名净行。当如是观。如是性戒。即法身也。法身
卷二十一 第 531a 页 T48-0531.png
者。即如来智慧也。如来智慧者。即正觉也。是
故不同小乘有取舍故。然虽无取舍。于理行
二门。亦不废具修。如寒山子诗云。五岳俱成
粉。须弥一寸山。大海一滴水。吸在我心田。生
长菩提子。遍盖天中天。为报慕道者。慎勿绕
十缠。夫九结十缠。性虽空寂。初心学者。且须
离之。是以诸佛所说深经。先诫不可于新发
意菩萨前说。虑种子习重。发起现行。又观浅
根浮信解不及。如。净名经云。佛说淫怒痴性。
即是解脱。又云。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故云
得之者。隐傍之者现。若于淫怒痴。情生味著。
得其事者。则道隐。若傍善观之。了其性者。则
道现。虽了而不著。故云亦不与俱。若非久行
根熟菩萨。方能理事无碍。如先德偈云。久种
善根深。逢尘尘不侵。不是尘不侵。自是我无
心。
问。法身无像。真土如空。皆是一心。无别
依正。云何教中。广谈身土。
答。只于自心性
相。分身土之名。以自心相义名身。自心性义
名土。清凉疏。
问。法性身土。为别不别。别则不
名法性。性无二故。不别则无能依所依。
答。经
论异说。统收法身。略有十种。一依佛地论。唯
以清净法界。而为法身。亦以法性而为其土。
性虽一味。随身土相。而分二别。智论云。在有
情数中。名为佛性。在非情数中。名为法性。假
说能所。而实无差。唯识论云。虽此身土。体无
差别。而属佛法。性相异故。谓法性属佛。为法
性身。法性属法。为法性土。性随相异。故云尔
也。今言如虚空者。唯识论云。此之身土。俱非
色摄。虽不可说形量大小。然随事相。其量无
卷二十一 第 531b 页 T48-0531.png
边。譬如虚空。遍一切处。故如虚空言。通喻身
土。二或唯大智而为法身。所證真如为法性
土。故无性摄论云。无垢无挂碍。智为法身故。
若尔。云何言身相如虚空。智体无碍。同虚空
故。三亦智亦如而为法身。梁摄论中。及金光
明经。皆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名法身故。
此则身含如智。土则唯如。四境智双泯而为
法身。经云。如来法身。非心非境。土亦随尔。依
于此义。诸契经中。皆说如来身土无二。此则
依真之言。显无能所。方曰依真。成如空义。五。
此上四句。合为一无碍法身。随说皆得。土亦
如之。六此上总别五句。相融形夺。泯兹五说
迥然无寄。以为法身。土亦如也。此上单就境
智以辩。七通摄五分及悲愿等。所行恒沙功
德。无不皆是此法身收。以修生功德。必證理
故。融摄无碍。即此所證真如体大。为法性土。
依于此义。身土迥异。今言身相。即诸功德。言
如虚空。即身之性。华严经云。解如来身。非如
虚空。一切功德无量妙法所圆满故。八通收
报化。色相功德。无不皆是此法身收故。摄论
中。三十二相等。皆法身摄。又法华经云。微妙
净法身。具相三十二。然有三义。一相即如故。
归理法身。二智所现故。属智法身。三当相并
是功德法故。名为法身。其所依土。则通性相。
净秽无碍。我此土净。而汝不见。众生见烧。净
土不毁。色即是如。相即非相。身土事理。交互
依持。通有四句。一谓色身。依色相土。二色
身。依法性土。三法身。依法性土。四法身。依
色相土。此上犹通诸大乘教。九通摄三种世
卷二十一 第 531c 页 T48-0531.png
间。皆为一大法身。具十佛故。其三身等。并此
中智正觉摄故。土亦如之。即如空身而示普
身。于何不具。此唯华严。十上分权实。唯以第
九属于此经。若据融摄及摄同教。总前九义
为一总句。是谓如来无碍身土。又诸土无碍。
通有十种。诸教说土。或谓但是无常。或云心
变。理事悬隔。一多不融。故今要辩无碍。一理事
无碍。谓全同真性。而刹相宛然。经颂云。华藏
世界海。法界无差别。庄严悉清净故。二成坏
无碍故。谓成即坏。坏即成等。三广狭无碍。不
坏相而普周故。经颂云。体相如本无差别。无
量国土悉周遍等。四相入无碍。经颂云。以一
刹种入十方。十方入一亦无馀。亦是一多无
碍。五相即无碍。经云。无量世界即一界故。
六微细无碍。经颂云。清净珠王布若云。炳
然显现诸佛影等。七隐显无碍。谓染净异类。
隐显等殊。见不同故。八重现无碍。谓于尘中。
见一切刹。刹内尘中见刹亦然。重重无尽。如
帝网故。九主伴无碍。凡一世界。必有一切。以
为眷属。经颂云。毗卢遮那昔所行。种种刹海
皆清净。种种刹。即眷属也。十三世无碍。一念
融故。如上无碍。皆是一心。若有异法相参。则
不能融摄。如大集经云。佛言。善男子。云何菩
萨自净其国。如诸佛土。若菩萨知一切法。无
国无非国。至一切处。无至无不至。若菩萨见
法对六情。皆知是佛法。亦不见凡夫法佛法
有异。作是念。此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至一
切处故。一切诸法及佛法。但假名字。亦非是
法。亦非非法。是故我等。不应取著。以自土净
卷二十一 第 532a 页 T48-0532.png
故。知诸佛国净。此与法平等。等。眼界是佛界。
耳鼻舌身意法界是佛界。我不应分别。有尊
有卑。菩萨如是。至一切法平等处。是为菩萨
自净其国。如诸佛土。则知主伴依正。不离五
蕴。五蕴性空。即是平等。又见法从缘。则知国
由心现。国由心现。故有而即空。空为法性。万
法由生。见法性原。是真智慧。所以诸佛他受
用土。随根不同。见有差别故。法华经云。我净
土不毁。众生见烧尽。昔人云。如人于饿鬼火
处见水。饿鬼于人水处见火。亦如罗刹宫殿
与人宫殿。同在一处。互不相见。他受用土。亦
复如是。若自受用土。故是遍周。不即三界。不
离三界故。若法性土。即起灭常如。故知佛土
难思。不可作存灭染净之见矣。又古德释有
三义。一自性身土既同所證。明是体同。如一
室之空。二自受用。如千灯光。同遍室内。三他
受用。及变化二土。正證于前。亦相似名同。而
随机见异。如首楞严经云。循业发现者。随众
生业果。皆能显现。如释迦出世。国土狭小。海
水增盈。弥勒下生。世界宽弘四大海减。菩萨
在会。无诸丘坑。声闻处中。秽恶充满。故知随
诸一切有情。而出应现。宽狭净秽。总是众生
心量所成。佛果无作。裕公云。心则诸佛證之
以为法身。境则诸佛證之以为净土。则二皆
所證。智为能證。慈恩疏云。
问。净土以何为
体。
答。准摄论云。以唯识智为体。为佛及菩萨。
唯识智为体。即金刚般若论云。智习唯识通。
如是取净土。若佛地论。以佛自在无漏心为
体。非离佛净心外。别有实等净心色也。又云。
卷二十一 第 532b 页 T48-0532.png
色等即是佛净心所感。离佛自心之外。别无
能感。如是假实之色。皆不离佛净心。即此净
心。能显假实之色故。经云。青色青光。黄色黄
光等是也。天台无量寿疏云。夫乐邦之与苦
域。金宝之与泥沙。胎狱之望华池。棘林之比
琼树。诚由心分垢净。见两土之升沈。行开
善恶。睹二方之粗妙。喻于形端则影直。源浊
则流昏。乃至可谓微行妙观。至道要术者哉。
此经心观为宗。实相为体。记云。妙观至道者。
业行虽多。以心观为要术。一念心起。净土宛
然。无作体如。故言微行。一心三观。皆空假中。
能所虽分。互照不思议。境要在心原。即观功
也。横周竖穷。平等无二。三观因圆。三德果满。
皆由心要义成。故言至道要术。肇法师云。万
事万形。皆由心成。心有高下。故丘陵是生。又
云。佛土常净。岂待变而后饰。盖是变众人之
所见耳。是以众生见为土石山河。皆是自业
之影起。菩萨纯为妙慧。即是真智之所为。离
凡圣心。无真俗境。如华严论云。此华严经。明。
缘起法界门。理事无二。无缘不寂。无事不真。
十方世界。一真性海。大智圆周。为国土境界。
总为性海。为一真法界。非有情无情。随业说
故。为华严中纯真境界。总为智故。十住菩萨
以慧为国。十行菩萨以智为国。十回向十地
以妙为国。不说情与无情二见差别。以华严
经为彰本法。异三乘权学教故。是无情是有
情。有生有灭故。
问。一切身土。八微所成。云
何唯心而无质碍。
答。执色极微有质碍性。是
小乘宗。非通大旨。人水鬼火。岂在异方。毛海
卷二十一 第 532c 页 T48-0532.png
芥山。谁论巨细。一尘一识。万境万心矣。若迷
心而观色。则通塞宛然。若了色而明心。乃是
非绝矣。所以古德云。若知色即空。观色非耶。
若迷色不空。观色是耶。若知空即色。观空非
耶。若观空异色。观空是耶。此乃解惑异途。自
分研丑。何关色空二境。以辩邪正耶。若晓此
宗途。常色观而恒正。若迷斯旨趣。虽空观以
恒邪。且夫众生不了二空。皆为执心色实有。
观心不妙。照境无功。既不解即色明空。又不
能微细剖析。罔知粗细色聚。焉穷真妄心原。
今对深浅之机。略标性相之义。令圆顿之根
不滥。使中下之智无遗。如先德云。如来出世。
本为度生。有情迷执根深。妄计实有我法。佛
即巧设方便。令除颠倒之心。于色聚中。遣其
分析。显彼二执我法皆空。观心析时。有如刀
用。显所析者。色虽无量。不越两般。一者俱碍。
二者所碍。俱碍色者。谓五根五境。能造四大。
此乃总体。于中别者。即青黄赤白。此四是实。
长短方圆粗细高下。若正若不正。此十是假。
依实有故。名为形色。能碍于他。亦被他碍。故
名俱碍。依此分析。成极略色。极略色。即法处
收。复有光影明暗。烟云尘雾迥色表色。空一
显色等。皆是假有。由被他碍。不能碍他。名所
碍色。依此假想分析之时。名极迥色。极迥色。
即法处摄。三显示行相及所依定者。谓瑜伽
师作观行时。依四静虑根本定心。与慧俱时。
托彼根境。及与外色为质。于自识上变影而
缘。于一色聚之中。初析为二。观此二分。色上。
我法都无。了了分明。不沈不掉。复恐二分色
卷二十一 第 533a 页 T48-0533.png
里。我法犹存。更以慧心。析为四别。如是乃至
邻虚一相。更不可析。名色后边。若更析之。便
为非色。依斯假立。极略极迥二种极微。推觅
我法。实体都无。达遍计空。悟依他假。便能引
起。二空无漏根本智生。即證二空。所显真理。
又佛国者。如今一国之内。皆天子所握领。无
不属于国者。今亦尔。随心一想一缘。有情无
情。若色若心。皆是实。智所照之境。无不了其
性相。故名佛国。天台净名疏云。随成就众生。
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
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
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
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者。观心性本净。犹如
虚空。即是性净之境。境。即国也。观智觉悟。此
心。名之为佛。初观名因。观成名果。若论自行。
即是心王无染。若论化他。即是心数解脱。智
慧数为大臣。能排诸数上惑。以还心原清净
土也。故云。心净即佛土净也。又随四教所明
四心。此四种心净。即四种佛国悉净。此四种
心。只是一自性清净心。此心若净。一切佛土
皆悉净也。如镜明则照远。铃响则声高。心净
则智行俱清。意虚则境界咸寂。凡曰垢净。无
有不由心者。乃一净一切净矣。或见成住坏
空。皆是众生善恶业现。如首楞严经云。思报
招引恶果。此思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恶风。吹
坏国土。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堕无
间狱。古释云。思者意也。国土不坏。由心分别。
见国土坏。由意思影像。法尘生灭。报处还然。
能受生灭之迁变。又生人见国土。死人则见
卷二十一 第 533b 页 T48-0533.png
坏。皆由意生法生。心灭境灭。十四科净土义
云。经有恒沙佛国者。皆是圣人接物之近迹。
佛实无土。何以明之。夫未免形累者。故须托
土以自居。八住已上。永脱色累。照体独立。神
无方所。用土何为。而言有者。以众生解微惑
重。未堪真化故。以人天福乐。引之。令行戒善。
或以三乘四果。诱之。劝修道品。然涉善之功。
自然冥归菩提。因起贪报之惑。故流转生死。
实即土属众生。故无国而不秽。净属于佛。故
无国而不净。故经云。我净土不毁。此之谓矣。
问。所明净土。敬如高旨。但寻玄宗。不以事为
净。净取无秽。此即行业不同。报至不杂。是以
石沙之人。不得同天践七珍之土。今疑畜生
业与人异。而同履石沙之地。以乖所立义耶。
答。畜生所以得与人同践石沙者。良由一毫
微善同人。俱免烧煮之痛。以善微故。不及人
为苦。然炉镬与石沙。为善。轻重虽异。而事实
相邻。所以犹与人同践石沙之地。善胜事精。
而域绝故。石沙之人。绝阶于七珍之土也。
问。
净秽似无定质。如释摩男。捉瓦成金。饿鬼见
水成火。云何净秽域绝耶。
答。因缘之法。诚有
此理。但经云。如释摩男。此莫不是示旨。欲明
法无定相以袪众生封滞之甚耳。饿鬼惑故。
见水为火。不遂是火也。所以域绝者。石沙之
人。不得同生安养故也。释云。净取无秽者。不
以形为净。取无形为净。又云。七珍无石沙之
秽为净。不取七珍为净。若畜生与人善业相
邻。所以同履石沙。善胜事精者。人天业殊故。
人绝阶七珍之土。畜生不及。人为苦者。缘遭
卷二十一 第 533c 页 T48-0533.png
鞭楚烹宰。及自互相食啖等苦。人无此事故。
云不及人为苦。炉镬者。轻趣与人同处故。经
云。诸小地狱。在铁围山间。或海边旷野等是
也。若阿鼻狱等。即与人别居。天善为胜。七珍
事精。所以与人限域隔绝。
问中难释摩男。明
人中即受天报。何故云人绝阶于七珍之土。
又举饿鬼。欲明人不绝鬼限域。可即人报成
鬼报耶。
答云示旨者。示现意也。意除封迷。常
之极。所云不遂是火者。饿鬼虽自业惑所迷。
见水为火。然水不从惑成火。遂者从也。因缘
之法。诚有此理者。谓如来说法。有二种门。一
谓因缘门。二谓因果门。因缘门者。即无定质。
因果门者。即有定义。又经明一切世间净秽
国土。皆是菩萨行所成。众生业共感。若娑婆
缘熟。即华藏是娑婆。若华藏缘熟。即娑婆是
华藏。若无行无感。世界不成。则离心之外。更
无一法。如华藏世界海者。略有二因。一约众
生如来藏识。即是香海。亦法性海。依无住本。
是谓风轮。亦妄想风。于此海中。有因果相。恒
沙性德。即是正因之华。世出世间。未来果法。
皆悉含摄。故名为藏。若以法性为海。心即是
华。含藏亦尔。然此藏识相分之中。半为外器。
不执受故。半为内身。执为自性。生觉受故。如
来藏识。何缘如此。法如是故。行业引故。二约
诸佛。谓以大愿风。持大悲海。生无边行华。含
藏二利。染净果法。重叠无碍。故所感刹。相状
如之。所以重重无尽。皆是凡圣之心。真如性
故。上之大海。既是藏识。今明心华之内。摄诸
种子。一一种子。不离藏识海。故有多香海。然
卷二十一 第 534a 页 T48-0534.png
一一具于性德故。皆有庄严故。又夫一切诸
法。随缘幻生。体用俱无。隐显互起。或多中现
一。一中现多。若不知起尽之根由。则任运但
随境转。或随好境而忻集。或逐恶缘而怖生。
若能明了一切凡圣等法。悉是自心境界。以
此一印。众怖潜消。所以持地经云。佛告阿逸
多菩萨。于一切法。于一切菩萨法。莫生恐怖。
于一切辟支佛法。亦莫恐怖。于一切声闻法。
亦莫恐怖。于一切凡夫法。亦莫恐怖。乃至于
静于乱。亦莫恐怖。于假于实。亦莫恐怖。于信
不信。亦莫恐怖。于善念不善念。亦莫恐怖。于
住不住。亦莫恐怖。如是菩萨。于一切法。莫生
恐怖。阿逸多。我于往昔修如是等无异法
故。得成正觉。悉能了知一切众生心之境界。
而于所知不起知相。以我所證随机演说。能
令闻法诸菩萨等。获得光明陀罗尼印。得法
印故。永不退转。释曰。了一无畏法。能除五
怖畏。入此一心门。当生欢喜地。又云。心净得
佛土功德净。故云。欲得净土果者。当净其心。
举果劝因。谓由心也。云何称净。若行者不得
心。处则心无起灭。无起灭故。是曰净心。又大
品经云。空故。离故。不生故。寂灭故。名之为
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者。明因则是心。此明
心外无境界。随心而生。心既清净。外报相亦
净。净秽从心。自无体质。岂有相碍而异处。是
故行业不同。各各异见。行业同故。所以见不
异。如声和响顺。形直影端。净秽之异。皆由心
作。若无心分别。垢净何生。见垢实性。即无净
相。岂有二法相待而论差别乎。故华严经颂
卷二十一 第 534b 页 T48-0534.png
云。佛刹无分别。无憎无有爱。但随众生心。如
是见有殊。所以对机立教。于分别门中。论众
生净心。非唯一种。不可雷同。古释有四。一真
实净。谓无漏善心。二相似净。谓有漏善心。三
究竟净。谓佛世尊。四不究竟净。谓十地已下。
乃至凡夫。又四句料简体相净秽。一体净相
秽。谓佛现秽土相。佛心清净无漏故。经云。为
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二体
秽相净。如十地已还。本识。及有漏六七识。并
地前凡夫一切有漏心。所现净土。是有漏。故
名体秽。以依如来清净佛土。自识变似净土
相现。名相净。三体相俱净。如佛及十地已还。
无漏心中。所现净土。四体相俱秽。如有漏心
所现秽土。若分别净土净心。更有多种。复有
究竟净心。未究竟净心。有有漏净心。无漏净
心。有有相净心。无相净心。有伏现行净心。断
种子净心。有自力净心。他力净心。诸佛随机。
说无定法。若论大旨。尚不得一净。何况多门。
此乃一心真如。不守自性。随缘对处。有浅有
深。或垢或净。不可滞理。妨事。守一疑诸。迷卷
舒之门。起通局之见。虽同一旨。约相差别不
无。虽云有异。顺体一如不动。何者。若言其一。
则安养宝方。娑婆丘陇。若言其异。十方佛国。
一道清虚。若言其有。无边净刹。犹若虚空。若
言其无。妙土交罗。如天帝网。所以精超四句。
妙出百非。道不可以一言诠。理不可以一义
宣。故如上所说。身土唯心。但将世间所见所
闻之法验之。自然可解。且如河岳不灵。为人
所感。何者。土木瓦石。岂有所知。皆精志在人。
卷二十一 第 534c 页 T48-0534.png
从识所变。或非人所附。俱不出心。如皇唐
国史。德宗皇帝。贞元七年。骠国有使。重译来
朝。上乃亲聘。使者云。自秦汉已来。未曾通于
中国。上又问。何以知朕临朝。对曰。我国三年。
牛马头向东而卧。水无巨浪。海不扬波。所以
知中夏有华风。乃陛下之圣德。乃至珠还合
浦。剑去吴都。虎负子而过江。凤呈祥而入境。
牛虎无计度分别。珠剑本属于无情。岂能感
德知恩。抱强负弱。全是人心之所变。真唯识
义之所成。如笃善则天堂现前。习恶则火车
盈侧。命富则珠珍溢藏。业贫则茆土攒身。但
以宗镜照之。万事难逃影响矣。
宗镜录卷第二十一
丙午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