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宋-延寿卷九

卷九 第 460b 页


宗镜录卷第九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修行契悟。法乃尘沙。云何独立一心为宗。
而称绝妙。

答。若不了心宗。皆成迷倒。触途
成壅。證入无门。如俗谛中。亦有秘密之法。若
不得要诀。学亦无成。或得其门。所作皆办。今
教乘称秘密之法。禅宗标不传之文。则向何
路而进修。从何门而趣入。若不得唯心之诀。
正信无由得成。才得斯宗。千门自辟。道不待
求而顿现。行弗假修而自圆。如地遇阳春。萌
芽沸发。故云。若无观慧。事亦不成。又此心能
成一切。能坏一切。成则顿成天真之佛。所以
真觉大师歌云。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
慈忍力。以此无生一门。一成一切成。乃至三
身四智。八解六通。无漏无为。普贤万行。悉于
无生。一时圆满。故云。初闻阿字门。即解一切
义。所谓一切法不生。坏则渐坏有为无为功
德之门。所以歌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乎
心意识。故知。此心。无幽。不烛。有法皆知。察密
防微。穷今洞古。故谓之灵台。故司马彪云。心
为神灵之台。庄子云。万恶不可内于灵台。


名疏问云。玄义处处多明观心。已恐不可。入
卷九 第 460c 页 T48-0460.png
文复尔。将不坏乱经教耶。

答。说经本为入道。
若怀道。之贤。触处观行。岂有寻求涅槃圣典。
而不观行者乎。但巧说得宜。非止不损文义。
兼得观慧分明。分别法门。非观何逮。岂有坏
乱之咎乎。夫有所说。意在言前。祖佛本意。皆
为明心达道。假以文义。直指心原。岂可执诠
迷旨。背心求道耶。所以正法念处经偈云。天
龙阿脩罗。地狱鬼罗刹。心常为导主。如王行
三界。心将诣天上。复行于人中。心将至恶道。
心轮转世间。宝雨经云。云何菩萨得奢摩他
毗钵舍那善巧。谓此菩萨心善巧。已。观察诸
法如幻如梦。思惟诸法。此是善法。此非善法。
此出离法。此不出离法。谓诸菩萨观一切法。
皆依于心。心为自性。心为上首。能摄受心。善
调伏心。善了知心。故能摄此一切诸法。既善
调伏。又善了知。由此因缘。便能修习奢摩他
法。如是系心。如是止心。及安住心。勤修如是
奢摩他故。便能安住心一境性。弘道广显定
意经云。彼德本者。了识心本。以此心行。慈及
众生。识了知彼。空无我人。其心德本。助劝于
道。故知心为德本。即是总相。心佛众生。三之
别相。心是总相者。法界染净。万类万法。不出
一心。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故名总
相。馀染净二缘。各属二类。然总相说。十法界
中。六道为染。四圣为净。则十法界中染净二
缘。凡圣两道。俱不出一心矣。故经云。心能导
世间。即自在义。心能遍摄受。即随行义。如是
一心法。皆自在随行。金刚三昧论云。出世之
因者。入实相观。出世之果者。一味解脱。故知
卷九 第 461a 页 T48-0461.png
初则信心而入道。后则證心而得果。始终不
出宗镜矣。又楞伽经偈云。唯心无所有。诸
行及佛地。去来现在佛。三世说如是。贤劫定
意经云。等视一切诸法。根原。皆如是。谛本无
所有。是曰一心。华严经夜摩天宫偈赞品云。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色。大种
无差别。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
种。而有色可得。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
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彼心恒不住。无量难
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譬如工画师。
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心如
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
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
性皆无尽。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
见佛。了佛真实性。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
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疏释云。此
颂显于具分唯识。此不相知义。谓非唯所画
之法。自不相知。喻所变之境。无有体性。能画
之心。念念生灭。自不相知。故亦不能知于所
画。双喻心境皆无自性。各不相知。故言不能
知自心。而由心故画。又虽不知画心。而由心
能画。喻众生虽迷心现量。而心变于境。又由
不能知所画。但画于自心。故能成所画。喻众
生由迷境唯心。方能现妄境。又喻正由无性。
方成万境。故云诸法性如是。应观法界性者。
即真如理观。一切唯心造者。即唯识事观。以
理观唯识之性。诸佛證此为成佛之体。以事
观唯识之相。众生达此为出离之门。如华严
卷九 第 461b 页 T48-0461.png
演义云。良以一文之妙。摄义无遗。一偈之功。
能破地狱。故普贤菩萨告善财言。我此法海
中。无有一文。无有一句。非是舍施转轮王位
而求得者。非是舍施一切所有而求得者。释
曰。以一是一切之一故。称性之一故。纂灵记
云。有京兆人。性王。失其名。本无戒行。曾不
修善。因患致死。被二人引至地狱。地狱门前
见一僧。云是地藏菩萨。乃教诵偈云。若人欲
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菩萨授经已。谓之曰。诵得此偈。能破地狱苦。
其人诵已。遂入见王。王问。此人。有何功德。答
云。唯受持一四句偈。具如上说。王遂放免。当
诵此偈时。声所至处。受苦之人。皆得解脱。后
三日方稣。忆持此偈。向诸道俗说之。参验偈
文。方知是华严经夜摩天宫。无量菩萨云集
所说。即觉林菩萨偈。意明地狱心造。了心造
佛地狱自空耳。故知若观此心。言下离苦。不
唯破地狱界。乃至十法界一时。破。以入真空
一际法故。则平等真法界。无佛无众生。此非
妙术神通。假于他势。以法如是故。可验自心。
不可思议神妙之力。高而无上。渊而不深。延
而不长。促而非短。广而无相。显而无踪。有
而不常。无而不灭。照体独立。称性普周。妙万
物。故称之为神。孕一切。故名之为母。统御该
摄。通变无穷。任照忘疲。若明镜之写像。应缘
无作。犹虚谷之传声。居方而方相分明。处圆
而圆文显现。在悟而悟成诸佛。堕迷而迷作
众生。迹任千途。本地不动。台教云。心如幻化。
但有名字。名之为心。适言其有。不见色质。适
卷九 第 461c 页 T48-0461.png
言其无。复起虑想。不可以有无思度故。名心
为妙。非是待粗成妙。以绝待为妙。故傅大士
称为妙神。亦云妙识。妙神即是法身。佛。若
无妙神。谁受寂灭乐。宝藏论云。其为也形。其
寂也冥。本净非莹。法尔天成。光超日月。德越
太清。万物无作。一切无名。转变天地。自在纵
横。恒沙而用。混沌而成。谁闻不喜。谁闻不
惊。如何以无价之宝。隐于阴入之坑。是以体
之即妙即神。显无价之宝。迷之成粗成昧。堕
阴入之坑。遍览圆诠。释之莫尽。仰唯诸圣。赞
之靡穷。可谓入道玄关。成佛妙诀。乃至凡圣
因果。行位进修。不离此心而得成办。契同心
性。何德不收。以一切法。随所依住。皆于一心。
顿圆满故。如斯之事。岂非绝待之妙耶。如法
华玄义云。绝待明妙者。为四。一随情三段法
起。若入真谛。待对即绝。故身子云。吾闻解脱
之中。无有言说。此三藏经中。绝待意也。二若
随理三假。一切世间皆如幻化。即事而真。无
有一事而非真者。更待何物为不真耶。望彼
三藏。绝还不绝。即事而真。乃是绝待。此通教
绝待也。三别教。若起。望即真之绝。还是世谛。
何者。非大涅槃。犹是生死世谛。绝还有待。若
入别教中道。待则绝矣。四圆教。若起。说无分
别法。即边而中。无非佛法。亡泯清净。岂更佛
法待于佛法。如来法界。故出法界外。无复有
法可相形比。待谁为粗。形谁得妙。无所可待。
亦无所绝。不知何名。强言为绝。大涅槃经云。
大名不可称量。不可思议。故为大。譬如虚空。
不因小空名为大也。涅槃亦尔。不因小相名
卷九 第 462a 页 T48-0462.png
大涅槃。妙亦如是。妙名不可思议。不因于粗
而名为妙。若谓定有法界。广大独绝者。此则
大有所有。何谓为绝。今法界清净。非见闻觉
知。不可说示。经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止止不须说。即是绝言。我法妙难思。即是绝
思。又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亦是绝叹
之文。不可以待示。不可以绝示。灭待灭绝。故
言寂灭。又云。一切诸法。常寂灭相。终归于
空。此空亦空。则无复待绝。中论云。若法为待
成。是法还成待。今则无因待。亦无所成。法华
首经云。既得无生忍。此不生无生。生即无生。
是名绝待。降此已外。若更作者。绝何物。显何
理。流浪无穷。则堕戏论。乃是迷情分别。绝待
不绝。非绝非待。待于亦待亦绝。言语相逐。永
无绝矣。何者。言语从觉观生。心虑不息。语何
由绝。如痴犬逐块。徒自疲劳。块终不绝。若能
妙悟寰中。息觉观风。心水澄清。言思皆绝。如
黠师子放块逐人。块本既除。块则绝矣。妙悟
之时。洞知法界外无法而论绝者。约有门明
绝也。是绝亦绝。约空门明绝也。如駃马见鞭
影。无不得入。是名绝待妙也。用是两妙。妙上
三法。众生之法。亦具二妙。称之为妙。佛法心
法。亦具二妙。称之为妙。

问。何意以绝释妙。

答。
只唤妙为绝。绝是妙之异名。如世人称绝能
耳。又妙是能绝。粗是所绝。此妙有绝粗之功。
故举绝以名妙。此绝非是断绝。以无尽为绝。
如还原观云。一尘出生无尽遍。一尘之内。即
理即事。即人即法。即依即正。即染即净。即因
即果。即同即异。即彼即此。即一即多。即广即
卷九 第 462b 页 T48-0462.png
狭。即情即非情。即三身即十身。何以故。理事
无碍。法如是故。十身互作。自在用。故唯普眼
之境界也。如上事相之中。一一互相容相摄。
各具重重无尽之境界也。经颂云。一切法门
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如是次第展转成。
此无碍人方得悟。

问。据其所说。则一尘之上。
理无不显。事无不融。文无不释。义无不通。今
时修学之徒。云何晓悟。达于尘处。顿决群疑。
且于一尘之上。何者是染。云何名净。何者名
真。若为称俗。何者名生死。何者是涅槃。云何
名烦恼。云何是菩提。何者名小乘法。云何名
大乘法。请垂开决。闻所未闻。

答。大智圆明。睹
纤毫而观性海。真原朗现。一尘之处以眺全
身。万法显必同时。一际理无前后。何以故。
由此一尘虚相。能翳于真。即是染也。由尘相
空无所有。即净也。由于尘性本体同如。即是
真也。由此尘相缘生幻有。即俗也。由于尘相
念念迁变。即是生死也。由观尘生灭相尽。空
无有实。即涅槃也。由尘相大小。皆是妄心分
别。即烦恼也。由尘体本空。缘虑自尽。即菩提
也。由尘相体无遍计。即小乘法也。由尘性无
生无灭。依他似有。即大乘法也。如是略说。若
具言之。假使一切众生怀疑。各异。一时同问
如来。如来唯以一个尘字而为解释。宜深思
之。经颂云。一切法门无尽海。一言演说尽无
馀。依此义理故。名一尘出生无尽遍也。所言
即者。现今平等。故此一心法门。如镜顿现。不
待次第。如印顿成。更无前后。一见一切见。一
闻一切闻。不俟推寻。若待了达而成。皆为权
卷九 第 462c 页 T48-0462.png
渐。若能观于心性之一。则是一道甚深。即正
道之一。是唯一之一。千佛同辙。今古不易之
一道也。亦云一路涅槃门。亦云一道出生死。
又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
门超出。妙庄严路。犹如百华共成一蜜。故知
万法同会斯宗。若谛了之。一切在我。升沈去
住。任意随缘。示圣现凡。出生入死。变化难测。
运无作之神通。隐显同时。阐如幻之三昧。是
非冥合。逆顺同归。语默卷舒。常顺一真之道。
治生产业。不违实相之门。运用施为。念念而
未离法界。行住坐卧。步步而常在其中。若不
信之人。对面千里。如寒山子诗云。可贵天然
物。独一无伴侣。促之在方寸。延之一切处。汝
若不信受。相逢不相遇。如明达之者。寓目关
怀。悉能先觉。若未遇之子。可以事知。举动施
为。未尝间断。如蔡顺。字君仲。以孝闻。顺少
孤。养母。常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顺不还。乃
啮其指。顺即心动。弃薪驰归。跪问其故。母
曰。有急客来。吾啮指以悟汝耳。又唐裴敬彝。
父为陈王典所杀。敬彝时在城。忽自觉。流涕
不食。谓人曰。我大人凡有痛处。吾即不安。今
日心痛。手足皆废。事在不测。遂归觐。父果已
死。又唐张志安。居乡闾称孝。差为里尹。在县
忽称母疾急。县令问。志安曰。母有疾志安亦
病。志安适患心痛。是以知母有疾。令拘之。差
人覆之。果如所说。寻奏高表门闾。拜为散骑
常侍。

问。此宗所悟。还有师不。

答。此是自觉圣智。
无师智。自然智。之所證处。不从他悟。自證之
卷九 第 463a 页 T48-0463.png
时。法从心现。不从外来。故无师。契而能自得
阿耨菩提。楞伽经云。大慧白佛言。世尊。若
善自觉圣智相。及一乘。我及馀菩萨。若善自
觉圣智相。及一乘。不由于他。通达佛法。又经
云。舍利弗复问。何故诸贤。复发此言。从今日
始。不以佛为圣师。诸比丘报曰。从今日始。自
在其地。不在他乡。自归于己。不归他人。以为
师主。不用他师。是以故往。不以佛为圣师。乃
至于是世尊。赞诸比丘。善哉善哉。其于诸法。
无所得者。乃为真得。此乃但可自知。方见真
实。所以千圣拱手。作计校不成。如经颂云。言
语说诸法。不能显真实。平等乃能见。如法佛
亦尔。所以永嘉歌云。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
知君不可见。又先德偈云。不烦问师匠。心王
应自知。斯乃真照无照。真知无知。何者。若有
照。则有对处。故云。随照失宗。若有知。则被知
碍。故云。法离见闻觉知。如信心铭云。纵横无
照。最为微妙。知法无知。无知知要。达此要
者。即无一法可同。无一法可异。无一法可是。
无一法可非。则何用外求知解。古德歌云。古
人重义不重金。曲高和寡无知音。今时学士
还如此。语默动用迹难寻。所嗟世上岐途者。
终日崎岖枉用心。平坦栴檀不肯取。要须登
陟访椿林。穷子舍父远逃逝。却于本舍绝知
音。贫女宅中无价宝。却将小秤买他金。故大
涅槃经云。如平坦路。一切众生。悉于中行。无
障碍者。中路有树。其阴清凉。行人在下。憩驾
止息。然其树阴。常住不异。亦不消坏。无持去
者。路喻圣道。阴喻佛性。是以若达此宗。归于
卷九 第 463b 页 T48-0463.png
自地。室中宝藏。岂是外来。衣内明珠。非从他
获。若能开发秘藏。得现前受用之荣。货易神
珠。息积劫贫穷之苦。非数他宝。岂徇彼求。则
润己之智藏何穷。利他之法财无尽。

问。若言无师自證者。即堕自然之计。执从他
解者。仍涉因缘之门。且大道之性。非是自然。
亦非因缘。云何开示而乖道体。

答。为破他求故说须自證。为执自解。故从他
印可。若当亲省之时。迷悟悉空。自他俱绝。非
限量之所及。岂言论之能诠。所以牛头初祖
云。夫道者。若一人得之。道即不遍。若众人得
之。道即有穷。若各各有之。道即有数。若总共
有之。方便即空。若修行得之。造作非真。若本
自有之。万行虚设。何以故。离一切限量分别
故。明知说自说他。言得言失者。若约圣教。则
是随世语言。破执方便。若依意解。尽是限量
分别。不出情尘。但不执教以徇情。则方见性
而达道。

问。初心学人。悟入此宗。信解圆通。
有何胜力。

答。若正解圆明。决定信入。有超
劫之功。获顿成之力。虽在生死。常入涅槃。恒
处尘劳。长居净刹。现具肉眼。而开慧眼之光
明。匪易凡心。便同佛心之知见。如太子具王
仪之相。迦陵超众鸟之音。将师子筋为琴弦。
馀音断绝。以善见药而治病。众患潜消。若那
罗箭之功。势穿铁鼓。似金刚锤之力。拟碎金
山。则烦恼尘劳。不待断而自灭。菩提妙果。弗
假修而自圆。乃至等冤亲。和诤论。齐凡圣。泯
自他。一去来。印同异。融延促。混中边。世出
世间不可称。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之力。莫
卷九 第 463c 页 T48-0463.png
能过者。亦名佛力。亦名般若力。亦名大乘力。
亦名法力。亦名无住力。所以先德释云。无住
力持者。则大劫不离一念。又云。色平等是佛
力。色既平等。则唯心义成。故知观心之门。理
无过者。最尊最贵。绝妙绝伦。有刹那成佛之
功。顿截苦轮之力。大涅槃经云。譬如药树。名
曰树王。于诸药中。最为殊胜。能灭诸病。树不
作念。若取枝叶及皮身等。虽不作念。能愈诸
病。涅槃亦尔。是以若于宗镜。有圆信圆修。乃
至见闻随喜。一念发心者。无不除八万尘劳。
三障二死之病。大品经云。如摩尼珠。所在住
处。一切非人。不得其便。以珠著身。闇中得明。
热时得凉。寒时得温。若在水中。随物现色。即
况识此自心如意灵珠。圆信坚固。一切时处。
不为无明尘劳非人之所侵害。则处繁不乱。
履险恒安。高而不危。满而不溢。台教引佛藏
经云。无名相中。假名相说。皆是如来不思议
力。譬如有人。嚼须弥山。飞行虚空。石筏渡海。
负四天下及须弥山。蚊脚为梯。登至梵宫。劫
尽烧时。一唾劫火即灭。一吹世界即成。以藕
丝悬须弥山。手接四天下。雨。如来所说。一切
诸法。无相无为。无生无灭。令人信解。甚为难
有。甚为希有。若少有所得。与佛法僧诤。入于
邪道。不听出家受戒。饮一杯水。当知经明无
生外用。以显妙理因果无生。是则不了一体
三宝常住。不听出家。言不听者。若不解此。戒
不具足。若约观心者。一刹那起。名一众生。即
起即灭。名为一期。念念之中。恒起三毒。即当
劫尽三灾。三毒贪为首。三灾火为端。以不思
卷九 第 464a 页 T48-0464.png
议止观。观此三毒。一念贪心。无有起处。即是
一唾劫火而灭。了念成智。即是一吹世界而
成。乃至一切不思议希有之事。但达一念无
明心。成诸佛智。无有不洞晓之者。若不解此。
非唯不听出家。一切万善。皆不成就。以不知
佛法根本故。大智度论云。复次有人。谓地为
坚牢。心无形质。皆是虚妄。以是故。佛说心力
为大。行般若波罗蜜故。散此大地以为微尘。
以地有色香味触重故。自无所作。水少香故。
动作胜地。火少香味。势胜于水。风少色香味。
故动作胜火。心无四事。故所为力大。又以心
多烦恼结使系缚。故令心力微少。有漏善心。
虽无烦恼。以心取诸法相故。其力亦少。二乘
无漏心。虽不取相。以智慧有量。及出无漏道
时。六情随俗分别。取诸法相故。不尽心力。诸
佛及大菩萨。智慧无量无边。常处禅定。于世
间涅槃。无所分别。诸法实相。其实不异。但智
有优劣。行般若波罗蜜者。毕竟清净。无所挂
碍。一念中。能散十方一切如恒河沙等。三千
大千国土。大地诸山微尘。故知真心。有此大
力。众生妄隔而不觉知。金光明经疏云。如日
光能照天下。不能照道理。心智之光明。能发
智照理。故心是光。若心痴闇。体则憔悴。心有
智光。肤色充泽。故云。般若大故色大。般若净
故色净。即是明也。天下万物。唯人为贵。七尺
形骸。不如灵智为贵。所以观之心贵。心即是
金。又知依知正名光。知一切法无一切法为
明。是以若于宗镜才有信入。便生圆解。能发
真正菩提心。更无过上。是无等等心。是最胜
卷九 第 464b 页 T48-0464.png
心。是最实心。止观云。发此心者。能翻一一尘
劳门。即是八万四千诸三昧门。无明转。即变
为明。如融冰成水。更非远物。不馀处来。但一
念心。普皆具足。如如意珠。非有宝。非无宝。若
谓无者。即妄语。若谓有者。即邪见。不可以心
知。不可以言辩。众生于此不思议不缚法中。
而思想作缚。于无脱法中。而求于脱。是故起
大慈悲。兴四弘誓。拔两苦。与两乐。故名非缚
非脱。真正菩提心。此发一菩提心。即一切菩
提心。譬如良医。有一秘方。总摄诸方。阿伽陀
药。功兼诸药。如食乳糜。更无所须。一切具足。
如如意珠。乃至此一心。是大中大。上中上。圆
中圆。满中满。实中实。真中真。了义中了义。
玄中玄。妙中妙。不可思议中不可思议。若能
如此。简非显是。体权识实。而发心者。是一切
诸佛种。譬如金刚。从金性生。佛菩提心。从大
悲起。是诸行先。如服阿娑罗药。先用清水。诸
行中最。如诸根中。命根为最。佛正法正行中。
此心为最。如太子生。具王仪相。大臣恭敬。有
大声名。如迦陵频伽鸟㲉中鸣声。已胜诸鸟。
此菩提心。有大势力。如师子筋弦。如师子乳。
如金刚锤。如那罗延箭。具足众宝。能除贫苦。
如如意珠。虽小懈怠。小失威仪。犹胜二乘功
德。举要言之。此心即具一切菩萨功德。能成
三世无上正觉。若解此心。任运达于止观。无
发无碍即是观。其性寂灭即是止。止观即菩
提。菩提即止观。如上广赞。发此圆信菩提心
人。实为难有。若凡夫外道。迷于此心。而为分
段生死。藏通二乘。背于此心。而作有馀涅槃。
卷九 第 464c 页 T48-0464.png
乃至通教菩萨。始发大乘之人。体于此心。只
成自性之空。别教菩萨。至大乘之终。悟于此
心。虽见不空为十法界之所依。然即今未具。
犹假别修次第生起。俱不能识知。自心。一念
顿圆平等正性。凡圣共有。一际。无差。以不识
故。皆不能发此无上无等。最胜广大不可思
议菩提之心。所有悲愿智行。俱不具足。若一
发此心。功德无际。念念圆满十波罗蜜。故净
名经云。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今宗镜。正
为开示此心。一一搜穷。重重引證。普为一切
法界含生。凡有心者。愿皆信受。才得信入。法
尔自然发此无上菩提之心。便坐道场。行同
体大悲。起无缘慈化。是以十方诸佛。赞了此
心。能发菩提者。功德无尽。如华严经云。菩提
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
者。犹如良田。能长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
犹如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犹
如净水。能洗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犹如
大风。普于世间无所碍故。菩提心者。犹如盛
火。能烧一切诸见薪故。菩提心者。犹如净日。
普照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犹如盛月。诸
白净法悉圆满故。菩提心者。犹如明灯。能放
种种法光明故。菩提心者。犹如净目。普见一
切安危处故。菩提心者。犹如大道。普令得入
大智城故。菩提心者。犹如正济。令其得离诸
邪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大车。普能运载诸菩
萨故。菩提心者。犹如门户。开示一切菩萨行
故。菩提心者。犹如宫殿。安住修习三昧法故。
卷九 第 465a 页 T48-0465.png
菩提心者。犹如园苑。于中游戏受法乐故。菩
提心者。犹如舍宅。安隐一切诸众生故。菩提
心者。则为所归。利益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
者。则为所依。诸菩萨行所依处故。菩提心者。
犹如慈父。训导一切诸菩萨故。菩提心者。犹
如慈母。生长一切诸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
乳母。养育一切诸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善
友。成益一切诸菩萨故。菩提心者。犹如君主。
胜出一切二乘人故。菩提心者。犹如帝王。一
切愿中得自在故。菩提心者。犹如大海。一切
功德悉入中故。菩提心者。如须弥山。于诸众
生心平等故。菩提心者。如铁围山。摄持一切
诸世间故。菩提心者。犹如雪山。长养一切智
慧药故。菩提心者。犹如香山。出生一切功德
香故。菩提心者。犹如虚空。诸妙功德广无边
故。菩提心者。犹如莲华。不染一切世间法故。
菩提心者。犹如调慧象。其心善顺。不犷戾故。
菩提心者。犹如良善马。远离一切诸恶性故。
菩提心者。如调御师。守护大乘一切法故。菩
提心者。犹如良药。能治一切烦恼病故。菩提
心者。犹如坑阱。陷没一切诸恶法故。菩提心
者。犹如金刚。悉能穿彻一切法故。菩提心者。
犹如香箧。能贮一切功德香故。菩提心者。犹
如妙华。一切世间所乐见故。菩提心者。如白
栴檀。除众生欲热使清凉故。菩提心者。如黑
沈香。能熏法界悉周遍故。菩提心者。如善见
药王。能破一切烦恼病故。菩提心者。如毗笈
摩药。能拔一切诸惑箭故。菩提心者。犹如帝
释。一切主中最为尊故。菩提心者。如毗沙门。
卷九 第 465b 页 T48-0465.png
能断一切贫穷苦故。菩提心者。如功德天。一
切功德所庄严故。菩提心者。如庄严具。庄严
一切诸菩萨故。菩提心者。如劫烧火。能烧一
切诸有为故。菩提心者。如无生根药。长养一
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犹如龙珠。能消一切
烦恼毒故。菩提心者。如水精珠。能清一切烦
恼浊故。菩提心者。如如意珠。周给一切诸贫
乏故。菩提心者。如功德瓶。满足一切众生心
故。菩提心者。如如意树。能雨一切庄严具故。
菩提心者。如鹅羽衣。不受一切生死垢故。菩
提心者。如白氎线。从本已来性清净故。菩提
心者。如快利犁。能治一切众生田故。菩提心
者。如那罗延。能摧一切我见敌故。菩提心者。
犹如快箭。能破一切诸苦的故。菩提心者。犹
如利矛。能穿一切烦恼甲故。菩提心者。犹如
坚甲。能护一切如理心故。菩提心者。犹如利
刀。能斩一切烦恼首故。菩提心者。犹如利剑。
能断一切憍慢铠故。菩提心者。如勇将幢。能
伏一切诸魔军故。菩提心者。犹如利锯。能截
一切无明树故。菩提心者。犹如利斧。能伐一
切诸苦树故。菩提心者。犹如兵仗。能防一切
诸苦难故。菩提心者。犹如善手。防护一切诸
度身故。菩提心者。犹如好足。安立一切诸功
德故。菩提心者。犹如眼药。灭除一切无明瞖
故。菩提心者。犹如钳镊。能拔一切身见刺
故。菩提心者。犹如卧具。息除生死诸劳苦故。
菩提心者。如善知识。能解一切生死缚故。菩
提心者。如好珍财。能除一切贫穷事故。菩提
心者。如大导师。善知菩萨出要道故。菩提心
卷九 第 465c 页 T48-0465.png
者。犹如伏藏。出功德财无匮乏故。菩提心者。
犹如涌泉。生智慧水无穷尽故。菩提心者。犹
如明镜。普现一切法门像故。菩提心者。犹如
莲华。不染一切诸罪垢故。菩提心者。犹如大
河。流引一切度摄法故。菩提心者。如大龙王。
能雨一切妙法雨故。菩提心者。犹如命根。任
持菩萨大悲身故。菩提心者。犹如甘露。能令
安住不死界故。菩提心者。犹如大网。普摄一
切诸众生故。菩提心者。犹如罥索。摄取一切
所应化故。菩提心者。犹如钩饵。出有渊中所
居者故。菩提心者。如阿伽陀药。能令无病永
安隐故。菩提心者。如除毒药。悉能消歇含
爱毒故。菩提心者。如善持咒。能除一切颠倒
毒故。菩提心者。犹如疾风。能卷一切诸障雾
故。菩提心者。如大宝洲。出生一切觉分宝故。
菩提心者。如好种性。出生一切白净法故。菩
提心者。犹如住宅。诸功德法所依处故。菩提
心者。犹如市肆。菩萨商人贸易处故。菩提心
者。如鍊金药。能治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
犹如好蜜。圆满一切功德味故。菩提心者。犹
如正道。令诸菩萨入智城故。菩提心者。犹如
好器。能持一切白净物故。菩提心者。犹如时
雨。能灭一切烦恼尘故。菩提心者。则为住处。
一切菩萨所住处故。菩提心者。则为授行。不
取声闻解脱果故。菩提心者。如净琉璃。自性
明洁无诸垢故。菩提心者。如帝青宝。出过世
间三乘智故。菩提心者。如更漏鼓。觉诸众生。
烦恼睡故。菩提心者。如清净水。性本澄洁无
垢浊故。菩提心者。如阎浮金。映夺一切有
卷九 第 466a 页 T48-0466.png
为善故。菩提心者。如大山王。超出一切诸世
间故。菩提心者。则为所归。不拒一切诸来者
故。菩提心者。则为义利。能除一切衰恼事故。
菩提心者。则为妙宝。能令一切心欢喜故。菩
提心者。如大施会。充满一切众生心故。菩提
心者。则为尊胜。诸众生心无与等故。菩提心
者。犹如伏藏。能摄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
如因陀罗网。能伏烦恼阿脩罗故。菩提心者。
如婆楼那风。能动一切所应化故。菩提心者。
如因陀罗火。能烧一切诸惑习故。菩提心者。
如佛支提。一切世间应供养故。善男子。菩提
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举要言之。应知悉
与一切佛法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
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出
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心者。则已出生无量功德。普能摄取一
切智道。乃至善男子。如有宝珠。名自在王。日
月光明所照之处。一切财宝衣服等物。所有
价直悉不能及。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自在
王宝。亦复如是。一切智光所照之处。三世所
有天人二乘。漏无漏善一切功德。皆不能及。
善男子。海中有宝。名曰海藏。普现海中庄严
事。菩萨摩诃萨。菩提心宝。亦复如是。普能显
现一切智海诸庄严事。善男子。譬如天上阎
浮檀金。唯除心王大摩尼宝。馀无及者。菩萨
摩诃萨。发菩提心阎浮檀金。亦复如是。除一
切智心王大宝。馀无及者。乃至善男子。菩提
心者。成就如是无量无边。乃至不可说不可
说殊胜功德。若有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
卷九 第 466b 页 T48-0466.png
菩提心。则获如是胜功德法。如上略录。华严
大教一百二十门。赞发此心功德。广大无边。
然经中。虽引诸希奇珍宝譬况。皆是世间有
限之物。以粗比妙。将浅况深。宁齐出世无尽
之珍。岂等佛法难思之旨。故知世出世间。天
下之贵。无过心宝。如师子奋迅。威猛最雄。象
王蹴蹋。势力无等。所以大树紧那罗王所问
经云。尔时大树紧那罗王白言。世尊。我闻菩
萨所有三昧。名曰宝住。若有菩萨得是三昧。
一切法宝。诸功德法。自然而得。佛告紧那罗
王言。若有菩萨。欲令佛宝种性不断。法宝种
性僧宝种性不绝者。修集生起八十种宝。所
谓不忘一切智宝之心。乃至观空无相无愿
解脱门宝心。入甘露门故。观一切法无生。宝
心。得无生法忍故。见一切法如幻如梦如焰
如影如响如水月。宝心。不住诸见故。观因缘
法。宝心离断常见故。离诸边见垢秽。宝心。离
于二故。入无二法门。宝心。觉一道故。离一
切行。宝心。至正位故。正观法位。宝心。一切
法平等故。集助一切菩提法。宝心。觉了一切
佛法故。乃至喻如大海。为众法主。集一切宝。
一切众宝。皆悉来归。于是海中出生诸宝。如
是紧那罗王。菩萨。得是宝住三昧。为诸一切
众生之主。集一切宝。一切法宝。皆悉归趣。是
以祖师云。一切宝中。心宝为上。故知一切法
宝。皆归宗镜中。无有法财珍宝。而不积聚。如
入法界体性经云。文殊师利。复白佛言。以何
因缘。名以三昧为宝积耶。佛告文殊师利。譬
如大摩尼宝。善磨莹已。安置净处。随彼地方。出
卷九 第 466c 页 T48-0466.png
诸珍宝不可穷尽。如是文殊师利。我住此三
昧。观于东方。见无量阿僧祇世界。现在诸佛
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如是南西北方四
维上下。如是。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我皆现
见是诸如来。住此三昧。为众说法。文殊师利。
我住此三昧。不见一法。然非法界。释曰。宝积
三昧者。即一切众生心。是。无量功德聚。犹如
世间宝积。若能住此一心宝积三昧。有何功德
宝而不知。故能见十方佛宝。普照无馀。所以
云不见一法。然非法界。是以万类之中。唯心
为贵。如金翅鸟。命终之后。骨肉散尽。唯有心
在。难陀龙王。取此鸟心。以为明珠。转轮王得。
以为如意珠。然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幻身
虽灭。真心不坏。如经云。如劫烧火。不烧虚空。
又祖师云。百骸虽溃散。一物镇长灵。若能了
此常住真心。即同获于如意珠宝。若得之者。
广济于法界。用之者。普润于十方。以此诸大
乘经中。十方诸佛。同共赞扬此菩提心。况如
无际虚空。未言少分。若下位浅智。焉敢言之。
故先德释涅槃教义云。种种名目。只是一心
法。此法即是佛师。诸菩萨母。诸佛菩萨。辩不
能宣。凡夫千舌。岂解揄扬。二乘百盲。焉能舞
手者哉。此论开发信入。功德无边。若但见闻。
设不信乐。尚种善根。无空过者。如华严经云。
佛子。譬如丈夫。食少金刚。终竟不消。要穿其
身。出在于外。何以故。金刚不与肉身杂秽而
同止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要穿
一切有为诸行烦恼身。过到于无为究竟智
处。何以故。此少善根。不与有为诸行烦恼而
卷九 第 467a 页 T48-0467.png
共住故。佛子。假使乾草。积同须弥。投火于中。
如芥子许。必皆烧尽。何以故。火能烧故。于如
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必能烧尽一切烦
恼。究竟得于无馀涅槃。何以故。此少善根。性
究竟故。佛子。譬如雪山有药王树。名曰善见。
若有见者。眼得清净。若有闻者。耳得清净。若
有嗅者。鼻得清净。若有尝者。舌得清净。若有
触者。身得清净。若有众生。取彼地土。亦能为
作除病利益。佛子。如来应正等觉无上药王。
亦复如是。能作一切。饶益众生。若有得见如
来色身。眼得清净。若有得闻如来名号。耳得
清净。若有得嗅如来戒香。鼻得清净。若有得
尝如来法味。舌得清净。具广长舌。解语言法。
若有得触如来光者。身得清净。究竟获得无
上法身。若于如来生忆念者。则得念佛三昧
清净。若有众生。供养如来所经土地。及塔庙
者。亦具善根。灭除一切诸烦恼患。得贤圣乐。
佛子。我今告汝。设有众生。见闻于佛。业障缠
覆。不生信乐。亦种善根。无空过者。乃至究竟
入于涅槃。佛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于如
来所。见闻亲近。所种善根。悉离一切诸不善
法。具足善法。故知若见若闻。若信不信。皆得
究竟无上善根。以见圆觉之佛。普门之法故。
以觉圆故。无有缺减。以法普故。自然具足。岂
非究竟耶。所以华严初发心功德品颂云。菩
萨发心功德量。亿劫称扬不可尽。以出一切
诸如来。独觉声闻安乐故。十方国土诸众生。
皆悉施安无量劫。劝持五戒及十善。四禅四
等诸定处。复于多劫施安乐。令断诸惑成罗
卷九 第 467b 页 T48-0467.png
汉。彼诸福聚虽无量。不与发心功德比。又教
亿众成缘觉。获无诤行微妙道。以彼而校菩
提心。算数譬喻无能及。一念能过尘数刹。如
是经于无量劫。此诸刹数尚可量。发心功德
不可知。又颂云。所说种种众譬喻。无有能
及菩提心。以诸三世人中尊。皆从发心而得
生。华严指归云。明经有十种益。一见闻益。谓
此见闻如来。及此遗法。所种善根。成金刚种
不可破坏。要心成佛。如性起品云。佛子。乃至
不信邪见众生。见闻佛者。彼诸众生。于见闻
中得种善根。果报不虚。乃至究竟涅槃等。二
发心益。谓信位既满。称彼佛怀发此大心。此
心即是普贤法摄。是故融通。即遍无尽时处
等法界。既入彼摄彼。即全诸位。悉皆成满。故
经云。初发心即是佛故。悉与三世诸如来等。
三起行益。谓若起一普贤行时。即遍一切行。
一切位。一切德。一切法。一切处。一切时。一
切因。一切果。穷尽法界。具足一切。如帝网
等。故经云。菩萨摩诃萨得闻此法。以少方便。
疾得菩提。四摄位益。谓信等五位。一一位中
摄一切位。然有二门。一全位相是门。即一切
位是一位故。十信满处。即便成佛。二诸位相
资门。则一位中具一切位。如十信中有十住。
乃至十地。故经云。住于一地普摄一切诸地
功德。如十玄门。五速證益。依此普门。一證一
切證。如经明地狱众生。蒙光灭苦。才从地狱
门出。升兜率天。闻此普法。即得十地者。明是
此法之深益。六灭障益。依此普法。亦一断一
切断。如前兜率天子。非直自身顿得十地。亦
乃毛孔香熏。全示众生。顿灭无量烦恼。并是
卷九 第 467c 页 T48-0467.png
普法之胜力。七转利益。普行亦成。即能顿益
无边众生。悉亦同得此十地法。如前兜率天
子。得十地已。毛孔中出盖云供养佛。经云。若
有众生见此盖云者。彼诸众生。种一恒河沙
转轮王所植善根等。八造修益。如善财依此
普法。一得一切得。以前生曾见闻普法。成金
刚种。遂令今生顿成解行。九顿得益。如经明
六千比丘。顿见如来。得十眼境界。祇洹林中。
不可说尘数菩萨。顿得无尽自在法海等。十
称性益。谓依此普法。一切众生。无不皆悉称
其本性。在佛果海中。即是旧来益。如经明于
佛身中。见一切众生已成佛竟。已涅槃竟。是
以此宗镜录中。并是称性而谈。约本而说。因
果皆实。理事俱真。以是圆满之宗。普门之法。
见普法故。名为普眼。普法者。一具一切。一一
称性。同时具足。眼外无法。乃称普眼。亦名普
眼经。遂令见闻之人。皆同性得。以此性无尽。
则所益何穷。故能总括无边。该通一切。摄前
则摄后。如举初步。即到千里之程途。得一则
得馀。犹观天月。即了一切之水月。故知有教
的有其位。有法必有其人。如地狱众生。见闻
为种。处八难内超十地阶。善财童子。行解在
躬。于一生中。圆多劫果。文理有据。果报非虚。
可示后贤。同继斯种。所以如来藏经中。校量
功德。受持此经。供养过去恒河沙现在诸佛。
造恒河沙七宝台。高十由旬。日日如是。乃至
五十恒河沙七宝台。供养恒河沙如来。不如
有人喜乐菩提。受持此经。乃至算数譬喻所
不能及。释曰。七宝是限量之财。供养乃有为
之福。若持此经者。则一乘常住之宝。真如无
卷九 第 468a 页 T48-0468.png
尽之福。如法界比微尘。岂可校量乎。

问。此
发菩提心。当有几种。依何等菩提发心。便获
如是功德。

答。若约横论。随根所證。有四种
菩提。若约竖论。依初中后。有三种菩提。又发
有二种。一是起发。二是开发。起发即一乘十
信之首。开发即一乘十住之初。今所赞者。是
四种之中。依上上根。佛之菩提。若宗镜所赞。
多取圆信起发之发。若引华严。或是初住开
发之发。又今论发者。不依人依法。顿悟自心。
万行圆足。故称曰发。如华严论云。发心有二。
一有久从生死苦。厌苦发心。有得三乘。一乘
之果。名自觉圣智。亦名佛智。自然智。无师智。
二依先觉者。劝令知苦本。方能发心。夫发心
者。又有此二种。若言要依先佛发心者。即有
常过。即同外道常见。即先觉者。以谁为师。转
转相承。不离常见。若有古时常佛为展转之
师。即古佛自体自真。不随妄者。即不可践其
古迹。为真自常真。不可以真随生死故。即生
死是常生死。佛自是常佛故。若也众生定有
生死者。生死自常生死。不可得成真故。此是
断见。此二种俱非。不离断常也。为一切众生
生死无性。本无生死。横计生死。本非生死。一
切诸佛本无自性故。实无菩提。亦无涅槃。而
众生妄谓诸佛。有菩提涅槃。若有众生能如
是知者。名为发心。名为诸佛。名为见道。而能
开悟一切众生。是达无明者。无明本无。诸佛
亦无。名为觉者。但以无依无住。无体无性妙
智。能随响应。对现色身。能以此理教化众生。
名为大悲。故不可有得有證。有忻有厌。有取
卷九 第 468b 页 T48-0468.png
有舍。有古有今。有真有假。发菩提心也。如是
发菩提心。不为长夜无明之所覆故。又云。善
财白德云比丘言。我已发无上菩提心者。已
于文殊师利所。发菩提心。为知菩提无證修。
无所求故。但求菩萨。方便三昧加行。其菩提
心。自然明白无垢。犹如空中有云。云亡其虚
空自空。不复云求虚空也。以明但修菩萨三
昧观照。以治执障。然菩提心。无有修作留除
之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是故今以妙峰山。
像以止观二门。七菩提之助显。方便。菩提。心
自明白。及至菩提明白。即菩萨行诸三昧。自
是菩提。不复别有菩提。而自明白。以明菩萨
处于世间修诸万行。世间万行。乃至菩提。涅
槃。性自离故。以将此法。教化迷流。不了此者。
而令悟达性空无垢之智。以净诸业。令苦不
生。名为大悲。犹如化人教化幻士。以智观业。
随时随根。十方等利。无心意识。智幻利生。以
此义故。但求菩萨一切诸行。以明即行是菩
提。一切无生灭。故云我已发无上菩提心者。
以明信心菩提。虽未有三昧加行显发。已知无
所修无所求故。今求菩萨行者。以明方便三
昧相印。方明。行及菩提。如实无二。于此之中。
不可说言。诸行无常。是生是灭。如此经云。一
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
当现前。是知菩提之心。不生不灭。无得无
依。所云求菩萨行者。是方便显发。当显发之
时。则理行无二。所以般若会中。舍利弗念。须
菩提。依何法门。善说般若。须菩提云。我以无
依故。辩说如是。诸佛弟子。若于一切无依。
卷九 第 468c 页 T48-0468.png
皆法尔如是。非我能为。亦如妙善堂中天鼓
说法。称为无依印法门。故古偈云。识心达本
如如佛。毕竟无依自在人。
宗镜录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