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第 455b 页
宗镜录卷第八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无性理同。是何宗摄。
答。法性宗摄。如古
师云。法性有体。是法相宗义。事上无体。是法
性宗义。
问。若一切法实无性者。不得教意
之人。恐成断见。
答。若有性故。一法不成。以
无性故。诸缘并立。于无性中。有无俱不可得。
岂成断常之见耶。如大般若经云。诸菩萨摩
诃萨。甚为希有。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观察二
空。虽知诸法。一切如梦。如响。如像。如光影。如
阳焰如幻。如化。皆非实有。无性为性。自相皆
空。而能安立善非善等。诸法差别。皆无杂乱。
又云。善现白佛言。世尊。佛说一切法。皆以无
性为其自性。若一切法。皆以无性为自性者。
谁染谁净。谁缚谁解。彼于染净。及于缚解。不
了知故。破戒。破见。破威仪。破净命。当堕地狱。
傍生。鬼趣。受诸剧苦。乃至佛言。善现。善哉善
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于一切法。皆以无性
为自性。于自性中。有性无性俱不可得。不应
卷八 第 455c 页 T48-0455.png
于此执有无性。故知既不可执有。亦不可执
无。以自性中。无有无故。所说有无之法。皆是
破执入法之方便。故先德云。用无所得为方
便者。有二。一以无所得。导前随相。则涉有不
迷于空。为入有方便。二假无得以入有。不存
无得。即无得亦是方便。此为入空之方便。是
以无得相空。无作人空。无际性空。此三相尽。
法界理现。故菩萨不坏空而常有。染净之法
宛然。不碍有而常空。一真之道恒现。如是双
照。方入甚深。如般若灯论云。我说遮入有者。
遮有自体。不说无体。如楞伽经中偈曰。有无
俱是边。乃至心所行。彼心行灭已。名为正心
灭。释曰。如是不著有体。不著无体。若法无
体。则无一可作故。又如偈曰。遮有言非有。不
取非有故。如遮青非青。不欲说为白。释曰。此
二种见。名为不善。是故有智慧者。欲息戏论
得无馀乐者。应须遮此二种恶见。此复云何。
若三界所摄。若出世间。若善不善。及无记
等。如世谛种。诸所营作。彼于第一义中。若
有自体者。起勤方便。作善不善。此诸作业。应
空无果。何以故。以先有故。譬如先有若瓶衣
等。如是乐者常乐。苦者常苦。如壁上彩画。形
量威仪。相貌不变。一切众生。亦应如是。复次
若无自体者。彼三界所摄。若出世间。善不善
法。起勤方便。则空无果。以无有故。如是世
间。则堕断灭。譬如磨莹免角。令其铦利。终不
可得。是故偈曰。少慧见诸法。若有若无等。彼
人则不见。灭见第一义。复次如宝聚经中。佛
告迦叶。有者是一边。无者是一边。如是等彼
卷八 第 456a 页 T48-0456.png
内地界。及外地界。皆无二义。诸佛如来。实慧
證知。得成正觉。无二一相。所谓无相。是以先
德云。谓诸宗计。多说但空自性。不空于法。如
法相宗。但无遍计。非无依他。误学中论等不
得意者。亦云法无自性。故说为空。则今相
不空矣。今既无性。缘生故有。有体即空。缘生
无性故空。空而常有。要互交彻。方是真空妙
有。故其言大同。而旨有异。又约缘起法。有二。
一无相如空。则荡尽无有。是相空。二无自性
如幻。则业果恒不失。即性空。以相空。故万法
体虚。了无所得。以性空。故不坏业道。因果历
然。以此性相二空。方立真空之理。是则非初
中后际。终始宛然。无能造作人。报应非失。故
知无性理成。法眼圆照。更无一法。有实根由。
今更引證广明。成就宗镜。夫真俗二谛。一切
诸法。不出空有。空有之法。皆从缘生。缘生之
法。本无自体。依心所现。悉皆无性。以缘生。故
无性。以无性。故缘生。以此缘性二门。万法一
际平等。是以华严记广释云。谓缘生故有。是
有义。无性故空。是空义。二义是空有所以。谓
无性故有。是有所以。缘生故空。是空所以。所
以即是因缘。谓何以无性。得成空义。由从缘
生。所以无性。是故缘生。是无性空之所以也。
何以缘生。得为有义。特由无定性故。方始从
缘而成幻有。是故无性。是有所以。故中论偈
云。若人不知空。不知空因缘。不知于空义。是
故自生恼。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若将四
句总望空有。则皆名所以。故云缘生故名有。
缘生故名空。无性故名有。无性故名空。良以
卷八 第 456b 页 T48-0456.png
诸法。起必从缘。从缘有故。必无自性。由无性
故。所以从缘。缘有性无。更无二法。而约幻有
万类差殊。故名俗谛。无性一味。故名真谛。又
所以四句。唯第三句引證成者。无性故有。理
难显故。若具證者。一缘生故有者。法华经云。
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净名经云。以因
缘故诸法生。中论偈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
缘生等。皆因缘故有义也。二缘生故空者。
经云。因缘所生无有生。论偈云。若法从缘
生。是则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又
偈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者。由前论中。
诸品以空遣有。小乘便为菩萨立过云。若一
切法。无生无灭者。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
菩萨反答云。若一切不空。无生无灭者。如是
则无有四圣谛之法。谓小乘以空。故无四谛。
菩萨以不空故。则失四谛。若有空义。四谛方
成。故偈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
义者。一切则不成。又般若经云。若诸法不空。
则无道无果。即无性故有也。净名经云。文殊
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维摩诘
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文
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
何住。答曰。欲依如来功德力者。当住度脱一
切众生。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答曰。欲
度众生。除其烦恼。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
行。答曰。当行正念。又问。云何行于正念。答
曰。当行不生不灭。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
答曰。不善法不生。善法不灭。又问。善不善
孰为本。答曰。身为本。又问。身孰为本。答曰。
卷八 第 456c 页 T48-0456.png
欲贪为本。又问。欲贪孰为本。答曰。虚妄分别
为本。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
本。又问。颠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又
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文殊师
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睿公释云。无住。即实
相异名。实相。即性空异名。故从无性。有一切
法。又净名经云。文殊师利言。居士。有疾菩
萨。云何调伏其心。维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
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
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
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病
起。皆由著我。是故于我。不应生著。既知病
本。即除我想及众生想。当起法想。应作是念。
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灭唯法灭。又
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
我灭。彼有疾菩萨。为灭法想。当作是念。此法
想者。亦是颠倒。颠倒者。是即大患。我应离之。
云何为离。离我我所。云何离我我所。谓离二
法。云何离二法。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
云何平等。谓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
槃。是二皆空。以何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
二法。无决定性。得是平等。无有馀病。唯有空
病。空病亦空。无性缘生故空者。双牒前四句
中。两种空也。此二种空。并离断见。谓定有则
著常。定无则著断。今缘生故空。非是定无。
无性故空。亦非定无。定无者。一向无物。如龟
毛兔角。今但从缘生无性。故非定无。无性缘
生故有者。亦双牒前四句中二有。并非常见。
常见之有有。是定性有。今从缘有。非定性有。
卷八 第 457a 页 T48-0457.png
况由无性有。岂定有耶。从缘无性。如幻化人。
非无幻化人。幻化非真故。亦云幻有。亦名妙
有。以非有为有。故名妙有。又幻有即是不有
有。大品经云。诸法无所有。如是有故。非有非
不有。名为中道。是幻有义。真空是不空空者。
谓不空与空。无障碍故。是故非空非不空。名
为中道。是真空义。经云。空不空不可说。名为
真空。中论偈云。无性法亦无。一切法空故。庵
提遮女经偈云。呜呼真大德。不知实空义。色
无有自性。岂非如空也。空若自有空。则不容
众色。空不自空故。众色从是生。又一。空有相
害义。今初一真空必尽幻有。即真理夺事门。
以事揽理成。遂令事相无不皆尽。唯一真理。
平等显现。以离真理外。无有少事可得故。如
水夺波。波无不尽。般若经云。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等。二。空有相作义。真空必成幻
有者。即依理成事门。谓事无别体。要因真理
而得成立。以诸缘起。皆无自性。由无性理。事
方成故。如波揽水而成立故。亦是依如来藏。
得有诸法。法句经云。菩萨于毕竟空中。炽然
建立。三。空有相违义。幻有必覆真空。即事能
隐理门。谓真理随缘。能成事法。然此事法。既
违于理。遂令事显理不现也。以离事外。无有
理故。如波夺水。水无不隐。是则色中无空相
也。四空有不相碍义。幻有必不碍真空。即事
能显理门。谓由事揽理故。则事虚而理实。以
事虚故。全事之理。挺然露现。如由波相虚。令
水露现。中论偈云。若法从缘生。是则无自性。
然此四义。即是前缘生故空等四义也。一。真
卷八 第 457b 页 T48-0457.png
空必尽幻有。是无性故空义。二。真空必成幻
有。是无性故有义。三。幻有必覆真空。是缘生
故有义。四。幻有必不碍真空。是缘生故空义。
前四总明空有所以。今四正说空有之相。然
此空有。二而不二。须知四义。两处名异。一。真
空必尽幻有。是真空上空义。二。真空必成幻
有。是真空上不空义。三。幻有必覆真空。是幻
有上有义。四。幻有必不碍真空。是幻有上非
有义。又须知有非有。空非空。各有二义。一。有
上二义者。一是不坏有相义。二是遮断灭义。则
詺有为非不有。二。非有上二义者。一离有相
义。二即是空义。三。空上二义者。不一坏性义。
二遮定有义。故詺空为非不空。四。非空上二
义者。一离空相义。二即有义。已知名义。今融
合乃有五重。为五种中道。一。谓有非有无。二。
为一幻有者。此是有上二义自合。然取有上
不坏相义。非有上离有相义。故合为一幻有。
是俗谛中道。二。空非空无二。为一真空者。即
空上二义自合。然取空上不坏性义。非空上
离空相义。故合为一真空。为真谛中道。前一。
为即相无相之中道。此一。为即性无性之中
道。亦是存泯无二义。三。非空与有无二。为一
幻有者。上一对。空有自合。此下一对。空有四
义交络而合。今此第三。而取真空上非空义。
幻有上有义。二义相顺。明不二。然是非空上。
取即是有义。有上。取遮断灭义。故得共成幻
有。为非空非不有。存泯无碍之中道。四。空与
非有无二。为一真空者。即第四取真空上空
义。幻有上非有义。二义相顺。明其不二。然是
卷八 第 457c 页 T48-0457.png
空上遮定有义。非有上即是空义。故二义相
顺。得成真空。为非有非不空。存泯无碍之中
道。第三是存俗泯真。此是存真泯俗。又三是
空彻于有。今是有彻于空。皆二谛交彻。五。幻
有与真空无二。为一味法界者。即第五总合
前四。令其不二。然上各合交彻。并不出于真
空幻有。故今合之为一味法界。为二谛俱融
之中道。然三四虽融二谛。而空有别融。今此
空有无碍。即是非空非有无碍。举一全收。若
以真同俗。唯一幻有。若融俗同真。唯一真空。
空有无二。为双照之中道。非空非有无二。为
双遮之中道。遮照一时。存泯无碍。故云离相
离性。无障无碍。无分别法门。以幻有为相。真
空为性。又空有皆相。非空非有为性。又别显
为相。总融为性。今互夺双融。并皆离也。无分
别法。但约智说。唯无分别智。方究其原。其无
障碍。通于境智。谓上之五重。多约境说。心智
契合。即为五观。五境既融。五观亦融。以俱融
之智。契无碍之境。则心境无碍。心中有无尽
之境。境上有无碍之心。故要忘言。方合斯理。
总为缘起甚深之相。故知若了空有无碍。真
俗融通。无性之宗。缘生之理。如同神变。莫定
方隅。虽处狭而常宽。纵居深而逾浅。或在下
而恒上。任游中而即边。众生常处佛身。涅槃
唯依生死。可谓难思妙旨。非情所知。故云性
海无涯。众德以之繁广。缘生不测。多门由是
圆通。莫不回转万差。卷舒之形随智。镕融一
际。开合之势从心。照不失机。纵差别而恒顺。
用非乖体。虽一味而常通。又云。谓尘不坏小
卷八 第 458a 页 T48-0458.png
量。而遍十方。普摄一切。于中显现。斯由量则
非量。非量即量。又居见闻之地。即见闻之不
及。处思议之际。即思议之不测。皆由不思议
体。自不可得故。即思不可思。经云。所思不
可思。是名为难思。法界观真空门云。一。色
即是空者。以色。举体全是真空。不即断空。以
色等。本是真如一心。与生灭和合。名阿赖耶
识。能变起根身器界。即是此中所明色等诸
法。故今推之。都无其体。故举体归于真心之
空。不合归于断灭之空。以本非断空之所变
故。断空。则是虚豁断灭。无知无用。不能现于
万法。如镜外之空。非同镜内之空。色相宛然。
求不可得。谓之空。又凡是色法。必不异真空。
以诸色法。必无性故。是故色即是空。既非灭
色取空。离色求空。又不即形显色相之空。又
不离形显无体之空。即是真空。若不即色相。
即无遍计所执。不离无体。即是依他缘起。缘
起无性之真理。即是圆成。二。明空即色者。
真空必不异色。故云空即是色。何以故。凡是
真空。必不异色。以是法无我理。非断灭故。是
故空即是色。若离事求空理。即成断灭。今即
事。明无我无性真空之理。离事何有理乎。以
真如不守自性。随缘成诸事法。则举空全色。
举理全事。又真如正随缘时。不失自性。则举
色全空。举事全理。三。空色无碍者。谓色。举体
全是尽色之空。故色尽而空现。空。举体不异
全尽空之色。即空即色而空不隐。是故看色
无不见空。观空莫非见色。无障无碍。为一味
法也。如举众波全是一水。举一水全是众波。
卷八 第 458b 页 T48-0458.png
波水不碍同时。而水体挺然全露。如即空即
色而空不隐。宝藏论云。空可空。非真空。色可
色。非真色。真色无形。真空无名。无名名之
父。无色色之母。为万物之根源。作天地之太
祖。肇论云。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一义
耳。何则。一切诸法。缘会而生。缘会而生。则
未生无有。未生无有。缘离则灭。如其真有。有
则无灭。以此而推。故知虽今现有。有而性常
自空。性常自空。故谓之性空。法性如是。故曰
实相。实相自无。非推之使无。故名本无。言不
有不无者。不如有见常见之有。邪见断见之
无耳。若以有为有。则以无为无。有既不有。则
无无也。夫不存无以观法者。可谓识法实相
矣。乃至三乘。等观性空而得道也。性空者。诸
法实相也。见法实相。故为正观。若其异者。便
为邪观。设二乘不见此理。则颠倒也。是以三
乘观法无异。但心有大小为差耳。又不真空
论云。夫至虚无生者。盖是般若玄鉴之妙趣。
有物之宗极者也。自非圣明特达。何能契神
于有无之间哉。是以圣人通神心于无穷。穷
所不能滞。极耳目于视听。声色所不能制者。
岂不以其即万物之自虚。故物不能累其神
明者也。是以圣人乘真心以理顺。则无滞而
不通。审一气以观化。故所遇而顺适。无滞而
不通故。能混杂致淳。所遇而顺适故。则触物
而一。如此则万像虽殊。而不能自异。不能自
异故。知像非真像。像非真像。则虽像而非像。
然则物我同根。是非一气。潜微幽隐。殆非群
情之所尽。故知若乘真心而体物。则何物而
卷八 第 458c 页 T48-0458.png
不归。齐一气以观时。则何时而不会。何时而
不会。则知触境之无生。何物而不归。则见物
性之自虚矣。若任情所照。曷能尽其幽旨乎。
若不悟宗。难逃见迹。如庞居士偈云。昔日在
有时。常被有人欺。种种生分别。见闻多是非。
后向无中坐。又被无人欺。一向看心坐。冥冥
无所知。有无俱是执。何处是无为。有无同一
体。诸相尽皆离。心同虚空故。虚空无所依。若
论无相理。唯有父王知。故知有无诸法。欲求
究竟。唯心方證。若未归心。尽成障碍。为常为
断。成是成非。才入此宗。自然融即。谓先明其
起处。知自心生。既从心生。则万法从缘。皆无
体性。必无心外法。能与心为缘。悉是自心生。
还与心为相。但论空有。则广明诸法。何者。以
空有管一切法故。此空有二门。亦是理事二
门。亦是性相二门。亦是体用二门。亦是真俗
二门。乃至总别同异。成坏理量。权实卷舒。正
助修性遮照等。或相资相摄。相是相非。相遍
相成。相害相夺。相即相在。相覆相违。一一如
是。各各融通。今以一心无性之门。一时收尽。
名义双绝。境观俱融。契旨忘言。咸归宗镜。是
以须明行相名义差别。方能以体性融通。若
不先横竖铺舒。后。何以一门卷摄。故还原观
云。用就体分。非无差别之势。事依理现。自有
一际之形。如上微细剖析。广照空有二门。可
谓得万法之根由。穷诸缘之起尽。此有无二
法。迷倒所由。九十六种之邪师。因兹而起。六
十二见之利使。从此而生。菩萨尚未尽其原。
凡夫安能究其旨。所以宝性论云。空乱意菩
卷八 第 459a 页 T48-0459.png
萨。于此真空妙有。犹有三疑。一疑空灭色。取
断灭空。二疑空异色。取色外空。三疑空是物。
取空为有。故华严经中。善财历事诸佛。已證
法门。尚犹于诸法中。无而计有。若究竟远离。
唯大菩萨之人。大智度论偈云。有无二见。灭
无馀。诸法实相佛所说。净名经云。有无二见。
无复馀习。又偈云。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
故诸法生。何者。若时机因缘执有。则说空门。
若时机因缘著空。遂谈有教。为破有。故不存
空。因治空。故不立有。故说有而不有。言空而
不空。或双亡而双流。或双照而双寂。破立一
际。遮照同时。如肇论钞云。今就论文。总有四
意。以显周圆之旨。一者破实显空。二者破空
显假。三者破唯空唯假。显亦空亦假。四者破
亦空亦假。显非空非假。则是中道。方谓周圆
也。然四论皆有周圆。今既一一辩之。且约四
义。一约境。二约智。三约果。四约境智果。初约
境者。不真空论云。即物顺通。故物莫之逆。此
破实显空。遣凡夫执。即伪即真。故性莫之易。
此破空显假。遣声闻执。性莫之易。故虽无而
有。物莫之逆。故虽有而无。此则破有破无。显
亦空亦假。辩菩萨境。虽有而无。所谓非有。虽
无而有。所谓非无。此破亦空亦假。遣菩萨执。
显中道第一空佛之境。此则境周圆也。二约
智者。则般若论也。若以般若智。一一历然。空
假等境则成心量。但是有智。不得无智意。今
则约前智知。凡是一境。即须周圆也。论云。言
知非为知。欲以通其鉴。此破凡夫执相知。辩
无知也。不知非不知。欲以辩其相。此破声闻
卷八 第 459b 页 T48-0459.png
无知。辩无种不知也。辩相不为无。通鉴。不为
有。此破亦知亦不知。显非知非不知也。非有
故。知而无知。非无故。无知而知。此破非知非
不知。辩亦知亦无知。前来四义。说虽前后。并
在一心。不即不离。可谓佛智周圆矣。三约果
辩者。即涅槃论文云。存不为有。破有馀涅槃。
遣声闻常执。亡不为无。破无馀涅槃。遣声闻
断执。亡不为无。虽无而有。存不为有。虽有而
无。此双破有无。显。亦有亦无。虽有而无。所谓
非有。虽无而有。所谓非无。此破亦有亦无。显
非有非无。以显中道佛之境。无住涅槃。果周
圆矣。四约境智果三合辩者。则是总收前诸
论文也。前二论。则真谛无相之境。为真空。般
若能观真智。即万行之本。为妙有。犹境发智。
由智显境。境智互显。为亦空亦有。即涅槃论
中三德相冥。境智不二。不断不常。为非空非
有。可谓涅槃极果也。即如来一化之意。并周
圆故。则罄尽佛法之渊海也。故知真空难解。
应须妙得指归。若随空有之文。皆堕邪见。如
鸯崛魔罗经偈云。譬如有愚夫。见雹生妄想。
谓是琉璃珠。取已执持归。置之瓶器中。守护
如真宝。不久悉融消。空想默然住。于馀真琉
璃。亦复作空想。文殊亦如是。修习极空寂。常
作空思惟。破坏一切法。解脱实不空。而作极
空想。犹如见雹消。滥坏馀真实。汝今亦如是。
滥起极空想。见于空法已。不空亦谓空。有异
法是空。有异法不空。一切诸烦恼。譬如彼雨
雹。一切不善坏。犹如雹融消。如真琉璃宝。谓
如来常住。如真琉璃宝。谓是佛解脱。虚空色
卷八 第 459c 页 T48-0459.png
是佛。非色是二乘。解脱色是佛。非色是二乘。
云何极空相。而言真解脱。文殊宜谛思。莫不
分别想。譬如空聚落。川竭瓶无水。非无彼诸
器。中虚故名空。如来真解脱。不空亦如是。出
离一切过。故说解脱空。如来实不空。离一切
烦恼。及诸天人阴。是故说名空。呜呼蚊蚋行。
不知真空义。外道亦修空。尼乾宜默然。所以
外道执断空。二乘證但空。俱不达一心真空
之理。故无生义云。经云。持心犹如虚空者。非
是断空。尔时犹有妙神。即有妙识思虑。
问曰。
经言。持心如虚空。那更有妙神在。
答曰。经道
持心如虚空者。只是持心令不生故。言如虚
空。非即是空。经言。如虚空也。经言。若识在
二法。则有喜悦。若识在无二实际法中。则无
喜悦。实际即是法性。空识即是妙神。故知实
际中。含有妙神也。华严经性起品。作十种譬
喻。明法身佛有心。大师言。虽有妙神。神性不
生。与如一体。譬如凌还是水。与水一体。水亦
有凌性。若无凌性者。寒结凌则不现。如中亦
有妙神。性同。如清净则现。不净不复可见。乃
至如师主姓傅傅姓。身内觅不得。身外觅不
得。中间觅不得。当知傅姓是空。而非是断空
之空。以傅姓中。含有诸男女。故言性空异于
虚空。佛性是空。诸佛法身不空。大师引经曰。
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夫无在无不在者。佛
所说也。释言。女身色相即如。故言无在。如性
真常。体含众相。故言无不在。含者。含有男女
色声等相。涅槃经明菩萨念法。善男子。唯此
正法。无有时节。法眼所见。非肉眼见。不生不
卷八 第 460a 页 T48-0460.png
出。不住不灭。不始不终。无明无数。此正明如
体也。非结非业。断结断业。而亦是业。非男断
男。而亦是男。非有断有。而亦是有。非入断入。
而亦是入。乃至诸佛所游居处。常不变易。是
名菩萨念法。如上空有二门。约广其义用。遂
说存泯开合。若破其情执。乃说。即离有无。设
当见性證会之时。智解俱绝。如泯绝无寄观
云。谓此所观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亦不
可言即空不即空。一切皆不可。不可亦不可。
此语亦不受。迥绝无寄。非言所及。非解所到。
是谓行境。何以故。生心动念。即乖法体。失正
念故。乃至若不洞明前解。无以蹑成此行。若
不解此行法。绝于前解。无以成其正解。若守
解不舍。无以入兹正行。是故行由解成。行起
解绝。古释云。空若即色者。圣应同凡见妄色。
凡应同圣见真空。又应无二谛。空若不即色
者。见色外空。无由成于圣智。又应凡圣永别。
圣不从凡得故。又色若即空者。凡迷见色。应
同圣智见空。又亦失于二谛。色不即空者。凡
夫见色应不迷。又所见色。长隔真空。应永不
成圣。生心动念。即乖法体。失正念故者。真空
理性。本自如然。但以迷之。动念执相故。虽推
破。简情显解。今情忘智泯。但是本真。何存新
生之解数。若有解数。即为动念。动念生心。故
失正念。正念者。无念而知。若总无知。何成正
念。又解为遣情。说因破执。若情消执丧。说解
何存。真性了然。寂无存泯。所以若言。即与不
即。皆落是非。瞥挂有无。即非正念。故云。才有
是非。纷然失心。
问。凡涉有无。皆成邪念。若
卷八 第 460b 页 T48-0460.png
关能所。悉堕有知。如何是无念而知。
答。瑞
草生嘉运。林华结早春。
宗镜录卷第八
丙午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