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宋-延寿卷五

卷五 第 439a 页

宗镜录卷第五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真心靡易。妙性无生。凡圣同伦。云何说妄。

答。本心湛寂。绝相离言。性虽自尔。以不守性
故。随缘染净。且如一水。若珠入则清。尘杂则
浊。又如一空。若云遮则昏。月现则净。故大智
度论云。譬如清净池水。狂象入中。令其浑浊。
若清水珠入。水即清净。不得言水外无象无
珠。心亦如是。烦恼入故。能令心浊。诸慈悲等
善法入心。令心清净。然垢净不定。真妄从缘。
若昧之则念念轮回。遗失真性。若照之则心
心寂灭。圆證涅槃。故知真妄无因。空有言说。
约真无说。约说无真。皆是狂迷。情想建立。千
途竞起。空迷演若之头。一法才生。唯现闼婆
之影。以含生不穷实际。但徇狂情。则诸圣俯
顺机宜。悉同其事。以楔出楔。说妄而从妄旋
真。将粗接粗。举相而因相通性。若不执妄。尚
不说真。幻影才消。智光息焰。首楞严经云。佛
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生死。及诸
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
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
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
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
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阿难。知妄所起。说
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
不知。推自然者。肇法师穷起妄之由。立本际
品云。夫本际者。即一切众生。无碍涅槃之性。
卷五 第 439b 页 T48-0439.png
何为忽有如是妄心。及种种颠倒者。但为一
念迷心。此一念者。从一而起。又此一者。从不
思议起。不思议者。即无所起。故经云。道始生
一。一者。谓无为。一生二。二谓妄心。乃至三
生万法也。既缘无为而有心。复缘有心而有
色。故经云。种种心色。是以心生万虑。色起万
端。和合业缘。遂成三界种子。所以有三界者。
为执本迷真一故。即有浊辱生其妄气者。澄
清微为无色界。所谓心也。澄浊辱为色界。所
谓身也。散滓秽为欲界。所谓尘境也。故经云。
三界虚妄。唯一妄心变化。夫内有一生。即外
有无为。内有二生。即外有有为。内有三生。即
外有三界。既内外相应。遂生种种诸法。及恒
沙烦恼也。故知三界内。无有一法不从自心
生。因心想念。分别造作。如幻术力。变化万物。
于外似有发现。现无现性。唯自心生。迷倒之
人。执为外境。随境了别。妍丑自分。才生忻
厌之情。便起尘劳之迹。故远法师云。本端竟
何从。起灭有无际。一微涉动境。成此颓山势。
但内一不生。则无诸有。欲塞烦恼之窟穴。截
生死之根株。但能内观一念无生。则空华三
界。如风卷烟。幻影六尘。犹汤沃雪。廓然无际。
唯一真心矣。进趣大乘方便经云。佛言。一实
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已来。不生不灭。乃
至一切众生心。一切二乘心。一切菩萨心。一
切诸佛心。皆同不生不灭。真如相故。乃至尽
于十方虚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状。无一区分
而可得者。但以众生无明痴闇熏习因缘。现
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谓此心不能自知。妄自
卷五 第 439c 页 T48-0439.png
谓有。起觉知想。计我我所。而实无有觉知之
相。以此妄心毕竟无体。不可见故。若无觉知。
能分别者。则无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别之
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恒依妄心分别故
有。所谓一切境界。各各不自念为有。知此为
自。知彼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则无别
异。唯依妄心。不了不知。内自无故。谓有前外
所知境界。妄生种种法想。谓有谓无。谓好谓
恶。谓是谓非。谓得谓失。乃至生于无量无边
法想。当如是知。一切诸法。皆从妄想生。依妄
心为本。然此妄心。无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
所谓缘念觉知前境界故。说名为心。又此妄
心与前境界。虽俱相依。起无前后。而此妄心。
能为一切境界原主。所以者何。谓依妄心。不
了法界一相故。说心有无明。依无明力因。故
现妄境界。亦依无明灭。故一切境界灭。非依
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说境界有无明。亦非依
境界故生于无明。以一切诸佛。于一切境界。
不生无明故。又复不依境界灭故。无明心灭。
以一切境界。从本已来。体性自灭。未曾有故。
因如此义。是故但说一切诸法。依心为本。当
知一切诸法。悉名为心。以义体不异。为心所
摄故。又一切诸法。从心所起。与心作相。和合
而有。共生共灭。同无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随
心所缘。念念相续故。而得住持。暂时而有。如
上广引佛言。委曲周细。只为成后学之信。明
我自心。宝藏论云。古镜照精。其精自形。古教
照心。其心自明。当知一心遍一切心。无尘可
异。一切性含一性。有法皆同。无形而廓彻虚
卷五 第 440a 页 T48-0440.png
空。谁分彼此。搜迹而任穷法界。莫得纤毫。何
故众生界中。即今显现。斯则皆因妄念积集
熏成。如镜上之尘。似遮光影。若空中之雾。暂
混清虚。但有一法现前。皆是自心分别。设当
一念才起。尽因幻境牵生。起灭同时。更无前
后。若知能所无体。顿悟人空法空。忽了物我
无依。始信境寂心寂。又乃心生非是因彼。境
未曾生。心灭亦不因他。境未曾灭。当知境因
心起。还逐心亡。但心生非境生。心灭非境灭。
似鱼母念鱼子。如蜂王摄众蜂。若鱼母不念。
则鱼子亡。蜂王不摄。而众蜂散。是以有心缘
想。万境纵然。无念忆持。纤尘不现。终无心外
法。能与心为缘。但是自心生。还与心为相。是
以楞伽经云。不觉自心所现分剂。不觉内识
转变外现为色。但是自心所现。不通达如此
分剂。名恶见论。以不知心现。起差别见故云
分剂。是知若不于宗镜正义之中。所有知解。
皆是邪道宗党。设形言说。悉堕恶见论议。此
宗镜法义。可以凭准。正理无差。可以依行。现
前得力。万邪莫回。其致。千圣不改其仪。遂能
洗惑尘。消滞虑。湛幽抱。豁神襟。独妙绝伦。故
无等等。

问。若言有真有妄。是法相宗。若言
无真无妄。是破相宗。今论法性宗。云何立真
立妄。又说非真非妄。

答。今宗镜所论。非是
法相立有。亦非破相归空。但约性宗圆教。以
明正理。即以真如不变。不碍随缘。是其圆义。
若法相宗。一向说有真有妄。若破相宗。一向
说非真非妄。此二门各著一边。俱可思议。今
此圆宗。前空有二门俱存。又不违碍。此乃不
卷五 第 440b 页 T48-0440.png
可思议。若定说有无二门。皆可思议。今以不
染而染。则不变随缘。染而不染。则随缘不变。
实不可以有无思。亦不可为真妄惑。斯乃不
思议之宗趣。非情识之所知。今假设文义对
治。只为破其邪执。若情虚则智绝。病差则药
消。能穷始末之由。方洞圆常之旨。故复礼法
师问天下学士真妄偈云。真法性本净。妄念
何由起。从真有妄生。此妄安可止。无初即无
末。有终应有始。无始而无终。长怀懵兹理。
愿为开玄妙。析之出生死。澄观和尚答云。迷
真妄念生。悟真妄则止。能迷非所迷。安得全
相似。从来未曾悟。故说妄无始。知妄本自真。
方是恒常理。分别心未亡。何由出生死。宗
密禅师释云。大乘经教。统唯三宗。一法相宗。
二破相宗。三法性宗。今此问。是法性宗中。齧
镞关节。不问二宗。若法相宗。所说一切。有漏
妄法。无漏净法。无始时来。各有种子。在阿赖
耶识中。遇缘熏习。即各从自性起。都不关真
如。谁言从真生妄也。彼说真如。一向无为寂
灭。无起无止。不可难他。从真有妄生也。若破
相宗一向说凡圣。染净。一切皆空。本无所有。
设见一法过涅槃者。亦如幻梦。彼且本不立
真。何况于妄。故不难云从。真有妄也。唯疑法
性宗。以此宗经论。言依真起妄者。如云法身
流转五道。如来藏受苦乐等。言悟妄即真者。
如云初发心时。即成阿耨菩提。知妄本自真。
见佛即清净等。又言凡圣混融者。如云一切
众生。本来成正觉。般涅槃。毗卢遮那身中。具足
六道众生等。真妄相即。虽说烦恼菩提。无有
卷五 第 440c 页 T48-0440.png
始终。又说烦恼终尽。方名妙觉。华严起信等
经论。首末之文。义宗有碍。自语相违。拟欲拣
之。不可取一舍一。欲合之。又难会。俱用之。又
相违。试问天下学士。有达者即知真入道。若
诸师所答悉迷问意。皆约泯相归理而说。都
不识他所问。从真起妄之由。修妄證真之理。
然迷真起妄。盖有因由。息妄归真。非无所以。
复礼法师。岂不知真妄俱寂。理事皆如。如寂
之中。何有问答。然有二门。义理易辩。即无违
妨。一者。一向说有妄可断。有真可證。二者。一
向说非真非妄。无凡无圣。此二门。皆可思议。
故胜鬘经云。众生自性清净心。无烦恼所染。
不染而染。染而不染。皆云难可了知。复礼正
问此义。诸师所答但说无垢染耳。唯观和尚
所答。约真如不变。不碍随缘。方为契当。今宗
密试答曰。本净本不觉。由斯妄念起。知真妄
即空。知空妄即止。止处名有终。迷时号无始。
因缘如幻梦。何终复何始。此是众生原。穷之
出生死。又人多谓真能生妄。故疑妄不穷尽。
为决此理。重答前偈。不是真生妄。妄迷真而
起。知妄本自真。知真妄即止。妄止似终末。悟
来似初始。迷悟性皆空。性空无终始。生死由
此迷。达此出生死。又约始终。有四句分别。一。
有始无终。即是始觉。二有终无始。即是无明。
三无终无始。谓实际。四有始有终。是一期生
死。又释云。无始而有终。长怀懵斯理者。即法
相事。而例难之。今云。有妄即真。则同无终始。
若分别说。应有四句。真理则无终无始。妄念
则无始有终。真智则无终有始。𧢍起妄念。有
卷五 第 441a 页 T48-0441.png
终有始。若约圆融。同无终始。既无终始。亦复
无有无终无始。唯亡言绝想。可会斯玄。详上
答意。深合圆宗。于随缘门。初即迷真起妄。后
乃悟妄即真。于迷悟中。似分终始。约不变门。
妄自本空。谁论前后。真俗无性。凡圣但名。譬
如迷绳作蛇。疑杌为鬼。真谛非有。世谛非无。
二谛相成。不堕邪见。是以俗谛不得不有。有
常自空。真谛不得不空。空恒彻有。今时学者。
多迷空有二门。尽成偏见。唯尚一切不立。拂
迹归空。于相违差别义中。全无智眼。既不辩
惑。何以释疑。故云涅槃心易晓。差别智难
明。若能空有门中。双遮双照。真俗谛内。不即
不离。方可弘法为人。绍隆觉位。

问。法相法性二宗。如何辩别。

答。法相多说事相。法性唯谈理性。如法相宗。
离第八识。无眼等诸识。若法性宗。离如来藏。
无有八识。若真如不守自性。变识之时。此八
识。即是真性上随缘之义。或分宗辩相。事则
两分。若性相相成。理归一义。以不变随缘。随
缘不变故。如全波之水。全水之波。动静似分
湿性无异。清凉记引密严经偈云。如来清净
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镮。展转无差别。即
赖耶体。是如来藏。与妄染合。名阿赖耶。更无
别体。又金色如指镮金体即金。然此上异。总
有四句。一以本成末。本隐末存。此即存隐不
异。故云以妄无体。揽真而起。则真无不隐。唯
妄现也。二摄末归本。末尽本显。此即显灭明
不异故。故云以真体实。妄无不尽。唯真现也。
三摄本从末末存。摄末归本本显。此则两法
卷五 第 441b 页 T48-0441.png
俱存。但真妄有异。即有真有妄。明不异故。故
云是即无体之妄。不异体实之真。故云无有
异也。四摄本从末本隐。是不无义。摄末归本
末尽。是不有义。此则不有不无明不异。亦是
末后二句。又非异故非边。不一故非中。非中
非边。是无寄法界。妙智所證。湛然常住。无所
寄也。又非一即非异故。恒居边而即中等。又
非一即生死。非异即涅槃。非一即非异故。恒
住生死。即处涅槃等。亦可众生迷故。成阿赖
耶。如来悟故。成如来藏。如金随工匠缘成时。
展作指镮。如指镮随炉火缘坏时。却复为金。
成坏展转。但是一金。更无差别。如来藏心。亦
复如是。但随染缘之时。迷作阿赖耶。随净缘
之时。悟成如来藏。本末展转。唯是一心。毕竟
无别。如无生义云。众生身中有涅槃。即是末
中含有本。众生是涅槃家用。即是本中含有
末。贪欲即是道。即是末中含有本。贪欲即是
道家用。即是本中含有末。故经言。一切凡夫。
常在于定。

问言。常在何定。

答言。以不坏法性
三昧故。此是末中含有本。法性中含有众生。
即是本中含有末。大品经言。不可离有为说
无为。不离无为说有为。又末即是本。本即是
末。义。如波即是水。水即是波。如经言。生死是
涅槃。无灭无生故。又楞伽经云。真识现识。如
泥团微尘等。乃至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
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泥团
微尘。应无差别。如是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
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
自真相实不灭。是故非自真相灭。但业相灭
卷五 第 441c 页 T48-0441.png
耳。此中真相。是如来藏。转识。是七转识。藏识。
是赖耶。又云。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
真相。此三种相。通于八识。谓起心名转。八俱
起故。皆有生灭。故名转相。动则是业。如三细
中。初业相故。八识皆动。尽名业相。八之真性。
尽名真相。故经云。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
种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分别事识。约
不与妄合。如来藏心。以为真识。现即第八。经
云。譬如明镜。持众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
馀七皆名分别事识。经云。若异者。藏识非因
者。谓三。若异藏识。则应不用真相及转识为
因。既以转识熏故。真识随缘而成藏识。则知
不异。非以藏识为二识因。故经云。非自真相
灭。但业相灭。斯则三事备矣。经喻中有三。一
尘。二水。三泥。以水和尘。泥团方成。以业熏真
相。业识便生。经云。若自真相灭者。藏识则灭
者。反显藏识。以真妄和合而成。但其妄灭。而
真体不无。又自真相者。晓法师释云。本觉之
心。不藉妄缘。性自神解。名自真相。约不一义
说。又随无明风。作生灭时。神解之性与本不
异。亦名自真相。是依不异义说。又经云。如来
藏。为无始恶习所熏。名为藏识。又云。大慧。如
来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一切趣生。譬如技
儿。变现诸趣。是以诸教。皆如来藏为识体。故
知心性即如来藏。此外无法。唯识论偈云。又
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
实性。明知天亲。亦用如来藏而成识体。但后
释论之人。唯立不变。则过归后人。以要言之。
总上诸义。皆是真妄和合。非一非异。能成一
卷五 第 442a 页 T48-0442.png
心二谛之门。不堕断常处中妙旨。事理交彻。
性相融通。无法不收。尽归宗镜。

问。真妄二
心。行相各异。如何融会得人法性之圆宗。

答。但了妄念无生。即是真心不动。此不动之
外。更无毫氂法可得。如经云。预流.一来果.
不还.阿罗汉。如是诸圣人。皆依心妄有。大般
若经云。复次善现。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分析
诸法。过极微量。竟不见有少实可得。故名般
若波罗蜜多。又真妄无体。俱有名字。名字无
体。皆依言说。言说性空。俱无起处。则一切言
语。悉皆平等。一切诸法。悉皆真实。所以胜思
惟梵天所问经云。梵天谓文殊言。仁者所说。
皆是真实。文殊曰。善男子。一切言说。皆是真
实。问曰。虚妄言说。亦真实耶。答曰。如是。何
以故。善男子。是诸言说。皆为虚妄。无处无方。
若法虚妄。无处无方。即是真实。以是义故。一
切言说。皆是真实。善男子。提婆达多所有言
说。与如来语无异无别。何以故。诸有言说。皆
是如来言说。不出如故。诸有言语所说之事。
一切皆以无所说故。得有所说。又辅行记。释
一念心以成观境。此有二义。一者。以禅为境。
不同世心。二者。即此境心。复须离著。向辩禅
心。既言一念。一多相即。为是何等一心能具。
故简示云。不得同于妄计一念。能了妄念无
一异相。达此无相具一切心。三千具足。方能
照于一多相即。此据初心习观之人。恐滥于
妄情境观。是故应须简示入门。若据理论。无
非法界。亦何隔于取著妄情。以念本自空。妄
不可得故。为执有者。令观空耳。又先德云。未
卷五 第 442b 页 T48-0442.png
念之时。念则未生。未生则是不有。不有之法。
亦无自相。现在之念。从缘而生。念若自有。不
应待缘。待缘生故。即无自体。故知心无自性。
缘起即空。如欲断其流。但塞其源。欲免其生。
但断其根。不用多功。最为省要。故通心论云。
夫缚从心缚。解从心解。缚解从心。不关馀处。
出要之术。唯有观心。观心得悟一切俱了。是
故智者。先当观心。观心得净。返观自心。欺诳
不实。如幻如化。躁扰不住。又如猿猴。腾跃奔
掷犹如野马。无始无明。历劫流浪。不知何由
得出。若能如是观心过患。又推诸境。境无自
性。由见而有。不见即无。又推见处。见无自
性。由心有动。不动即无。又推动心。动无自性。
独由不觉。觉则不动。又推不觉。无有根本。直
是无始虚习。念念自迷。无念真心。一无所有。
论云。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
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动。心实不动。若能观心。
知心无起。即得随顺。入真如门。当知所有。皆
是虚妄心念而生。心有即有。心无即无。有无
从心。弥须自觉。勿不自觉。为心自欺。既知心
诳。更勿留心。好恶是非一时都放。则心无住
处。心无住处。则无有心。既无有心。亦无无心。
有无总无。身心俱尽。身心尽故。泯齐万境。万
境无相。合本一冥。冥然玄照。照无不寂。以寂
为体。体无不虚。虚寂无穷。通同法界。法界缘
起。无不自然。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又法无定
相。真妄由心。起尽同原。更无别旨。所以古师
广释真妄交彻之义云。夫真妄者。若约三性。
圆成是真。遍计为妄。依他起性。通真通妄。净
卷五 第 442c 页 T48-0442.png
分同真。染分为妄。约遍计为妄者。情有即是
理无。妄彻真也。理无即是情有。真彻妄也。若
染分依他为妄者。缘生无性。妄彻真也。无性
缘成。真彻妄也。若约随俗说真妄者。真妄本
虚。则居然交彻。真妄皆真。则本来一味。故知
真妄常交彻。亦不坏真妄之相。则该妄之真。
真非真而湛寂。彻真之妄。妄非妄而云兴。如
水该波而非水湿性。凝停。波彻水而非波。洪
涛汹涌。则不存不泯。性相历然。一一融通。重
重交彻。无障无碍体相用收。入宗镜中。自
然法尔。故先德云。然其真妄所以交彻者。不
离一心。故禅原集云。谓一切凡圣根本。悉是
一法界心。性觉宝光。各各圆满。本不名诸佛。
亦不名众生。秖以此心灵妙自在。不守自性。
随迷悟之缘。成凡圣之事。又虽随缘。而不失
自性。常非虚妄。常无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
心。遂名真如。故此一心。常具二门。未曾暂
阙。秖随缘门中。凡圣无定。谓本来未。曾觉悟。
故说烦恼无始。若修證即烦恼断尽。故说有
终。然实无别始觉。亦无不觉。毕竟平等。故此
一心。常具真如生灭二门。又真妄各有二义。
一真有不变随缘二义。二妄有体空成事二
义。谓由真不变。故妄体空。为真如门。由真随
缘。故妄识成事。为生灭门。以生灭即真如故。
诸经说。无佛无众生。本来涅槃。常寂灭相。又
以真如即生灭故。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号曰
众生。既知迷悟凡圣。在生灭门。今于此门。具
彰凡圣二相。即真妄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
耶识。此识在凡。本来常有觉与不觉二义。觉
卷五 第 443a 页 T48-0443.png
是三乘贤圣之本。不觉是六道凡夫之本。今
推此不觉之心。无体。则真觉之性现前。宝积
经云。佛言。菩萨如是求心。何者是心。若贪欲
耶。若瞋恚耶。若愚痴耶。若过去未来现在耶。
若心过去。即是灭尽。若心未来。未来未至。若
心现在。则无有住。是心非内非外。亦非中间。
是心无色。无形无对。无识无知。无住无处。如
是心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不已见。不今见。
不当见。若一切佛。过去来今而所不见。云何
当有。但以颠倒想故。心生诸法种种差别。是
心如幻。以忆想分别故。起种种业。受种种身。
乃至如是迦叶。求是心相而不可得。若不可
得。则非过去未来现在。若非过去未来现在。
则出三世。若出三世。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
即是不起。若不起者。即是无性。若无性者。即
是无生。若无生者。即是无灭。若无灭者。则无
所离。若无所离者。则无来无去。无退无生。若
无来无去。无退无生。则无行业。若无行业。则
是无为。若无为者。则是一切诸圣根本。持世
经云。菩萨尔时作是念。世间甚为狂痴。所谓
从忆想分别识。起于世间。与心意识合。三界
唯皆是识。是心意识。亦无形无方。不在法内。
不在法外。凡夫为虚妄相应所缚故。于识阴
中贪著于我。若我所。金刚三昧经云。知诸名
色。唯是痴心分别。痴心分别诸法。更无异事
出于名色。知法如是。不随文语。心心于义。不
分别我。论释云。此明方便观。于中有二。一明
唯识寻思。更无异事出于名色者。名谓四蕴。
色是色蕴。诸不相应。皆假建立。离此名色。更
卷五 第 443b 页 T48-0443.png
无别体。故诸有为之事。皆为名色所摄。如是
诸法。唯心所作。离心无境。离境无心。如是名
为唯识寻思。二显如实智。知法如是。不随文
语者。是名寻思所引。如实智故。心心于义。不
分别我者。是义寻思所引。如实智故。人法二
我。皆无有义。所以于中。不分别故。此真妄二
心。情分二种。智了唯一。一二俱亡。方入宗镜。
所以维摩经云。妙臂菩萨曰。菩萨心声闻心
为二。观心相空如幻化者。无菩萨心。无声闻
心。是为入不二法门。故知既以无心现心。则
无法现法。何者。以一切境界。随念而生。念既
本空。法复何有。如大法炬陀罗尼经云。佛言。
憍尸迦。若人来问。今此大众。食调众具。须功
几何。彼问如是。汝云何答。天帝释言。世尊。
我无所报。何以故。世尊。今我此处。三十三天。
凡是所须衣食众具。随念现前。非造作故。佛
言。憍尸迦。一切诸法。亦复如是。皆住心中。随
所念时。即得成就。憍尸迦。犹如卵生诸众生
等。但以心念。即便受生。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皆由心念。法即现前。憍尸迦。又如一切湿生
之类。所谓鱼鳖鼋虬坻弥宜罗。此等皆是卵
生所摄。此等或唯行一由旬。或二由旬。或至
三四。或复过七。达彼地已。安处己卵。不令疲
乏。故能成熟。憍尸迦。此三藏教。亦复如是。随
忆念时。彼业现前。次第不乱。相续不断。与彼
句义。和合相应。又佛地论云。三十三天。有一
杂林。诸天和合福力所感。令诸天众。不在此
林。宫殿等事。共乐等受。胜劣有异。有我我所。
差别受用。若在此林。若事若受。都无胜劣。皆
卷五 第 443c 页 T48-0443.png
同上妙。无我我所。和合受用。能令平等和合
受用。故名杂林。此由诸天。各修平等和合福
业。增上力故。令彼诸天阿赖耶识变现此林。
同处同时。同一相状。由此杂林。增上力故。令
彼转识亦同变现。虽各受用。而谓无别。是以
若达诸法。皆心想生。即从世俗门。人圣行
处。如无尽意菩萨经云。尔时舍利弗。问无尽
意。唯善男子。从何处来。佛号何等。世界何
名。去此近远。无尽意言。唯舍利弗。有来想
耶。舍利弗言。唯善男子。我知想已。无尽意
言。若知想者。应无二相。何缘问言。从何处
来。唯舍利弗。有来去者。为和合义。如和合相。
是无合不合。无合不合。即不去来。不去来者。
是圣行处。佛藏经云。佛言。舍利弗。随所念起
一切诸想。皆是邪见。舍利弗。随无所有。无觉
无观。无生无灭。通达是者。名为念佛。海龙王
经云。佛言。大王。一切诸法。皆从念兴。随其所
作。各各悉成。诸法无住。亦无有处。大智度论
云。菩萨云何观心念处。菩萨观内外心。是内
心有三相。生住灭。作是念。是心无所从来。灭
亦无所至。但从内外因缘和合生。是心无有
定实相。亦无实生住灭。亦不过去未来现在
世中。是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是心亦
无性无相。亦无生者。无使生者。外有种种种
杂六尘因缘。内有颠倒心想生灭相续。故强
名为心。如是心中。实心相不可得。是心性不
生不灭。常是净相。客烦恼相著故。名为不净
心。心不自知。何以故。是心心相空故。是心本
末无有实法。是心与诸法无合无散。亦无前
卷五 第 444a 页 T48-0444.png
际后际中际。无色无形无对。但颠倒虚诳生。
是心空。无我无我所。无常无实。是名随顺心
观知心相无生。入无生法中。何以故。是心无
生无性无相。智者能知。智者虽观是心生灭
相。亦不得实生灭法。不分别垢净。而得心清
净。以是心清净故。不为客尘烦恼所染。如是
等。观内心。观外心。观内外心亦如是。故知法
本不有。因心故生。离忆想而无法可成。除分
别而无尘可现。又反观忆想分别。毕竟无生。
从三际求。求之不见。向十方觅。觅之无踪。既
无能起之心。亦无所灭之迹。起灭俱离。所离
亦空。心境豁然。名为见道。于见道中。相待之
真妄自融。对治之能所皆绝。能所尽处。自然
成佛。如华严论云。此经云。以少方便。疾得菩
提。不同权教菩萨。同有为故。立能證所證也。
一念之间无有能所。能所尽处。名为正觉。亦
不同小乘。灭能所也。了能所本无动故。此乃
任法性故。动寂皆平。为本智非动寂故。妄谓
为动。愚夫不了。弃动而求寂。为大苦也。故维
摩经云。五受阴洞达空。为苦义。为小乘有忻
厌故。即苦生。

问。此说真妄二心。为是法相
宗。为是法性宗。

答。准华严演义云。论云。三
界虚妄。但是一心者。若取三界虚妄。即是所
作。便属世谛。今取能作。为第一义。论释唯是
能作。今经云。三界唯心转者。则通能所。然
能所有二。若法性宗中。以第一义随缘成有。
即为能作。所有心境。皆通所作。以不思议熏。
不思议变。是现识因故。若法相宗。第一义心。
但是所迷。非是能作。有三能变。谓第八等。唯
卷五 第 444b 页 T48-0444.png
识论云。又复有义。大乘经中说三界唯心。唯
是心者。但有内心。无色香等外诸境界。此云
何知。如十地经说。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故
心意与识及了别等。如是四法。义一名异。此
依相应心说。非不相应心说。心有二种。一相
应心。所谓一切烦恼结使。受想行等。皆心相
应。以是故言。心意与识及了别。义一名异故。
二不相应心。所谓第一义谛。常住不变。自性
清净心。故言三界虚妄。但一心作。是相应心。
今依法性。故云第一义心。以为能作。言转者。
起作义。亦转变义。

问。如上所说。真妄二心。
但是文理会归。何方便门得亲见性。

答。妄
息心空。真知自现。若作计校。转益妄心。但妙
悟之时。诸缘自绝。如古佛悟道颂云。因星见
悟。悟罢非星。不逐于物。不是无情。又宝藏论
云。非有非空。万物之宗。非空非有。万物之母。
出之无方。入之无所。包含万有。而不为士。
应化万端。而不为主。道性如是。岂可度量。见
性之时。自然披露。所以古偈云。妄息寂则生。
寂生知则现。知生寂已舍。了了唯真见。又信
心铭云。前际如空。知处悉宗。分明照境。随
照冥蒙。一心有滞。万法不通。去来自尔。不用
推穷。

如学人问黄檗和尚。秖如目前虚空。可
不是境。岂无指境见心。

答。甚么心向境上见。
设尔得见。元来秖是照境心。如人以镜照面。
纵得眉目分明。元来秖是影像。何关汝事。

问。
若不因照。如何得见。

答。若涉因。常须假物。有
甚么了时。汝不见道。撒手似君无一物。徒劳
谩说数千般。

问。他若识了。照时亦无物。

答。若
卷五 第 444c 页 T48-0444.png
是无物。更何处得照。汝莫开眼寱语。师云。百
种多知。不如无求最第一道人。
宗镜录卷第五

      丙午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