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宋-延寿宗鉴录序¶

宗鉴录序¶ 第 415a 页

No. 2016

* 宗鉴录序

左朝请郎尚书礼部
员外郎护军杨杰撰

诸佛真语。以心为宗。众生信道。以宗为鉴。众
生界即诸佛界。因迷而为众生。诸佛心是众
生心。因悟而成诸佛。心如明鉴。万象历然。佛
与众生。其犹影像。涅槃生死。俱是强名。鉴体
寂而常照。鉴光照而常寂。心佛众生。三无差
别。国初吴越永明智觉寿禅师。證最上乘。了
第一义。洞究教典。深达禅宗。禀奉律仪。广行
利益。因读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乃制宗
鉴录。于无疑中起疑。非问处设问。为不请
友。真大导师。掷龙宫之宝。均施群生。彻祖门
之关。普容来者。举目而视。有欲皆充。信手而
拈。有疾皆愈。荡涤邪见。指归妙源。所谓举一
心为宗。照万法为鉴矣。若人以佛为鉴。则知
戒定慧为诸善之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如
来。由此而出。一切善类莫不信受。若以众生
为鉴。则知贪瞋痴为诸恶之宗。脩罗旁生地
狱鬼趣。由此而出。一切恶类莫不畏惮。善恶
虽异。其宗则同。返鉴其心。则知灵明湛寂。广
大融通。无为无住。无修无證。无尘可染。无垢
可磨。为一切诸法之宗矣。初吴越忠懿王。
序之。秘于教藏。至元丰中。

皇弟魏端献王。镂板分施名蓝。四方学者。罕
遇其本。元祐六年夏。游东都法云道场。始见
宗鉴录序¶ 第 415b 页 T48-0415.png
钱唐新本。尤为精详。乃吴人徐思恭。请法涌
禅师。同永乐法真二三耆宿。遍取诸录。用三
乘典籍。圣贤教语。校读成就。以广流布。其益
甚博。法涌知予喜阅是录。因请为序云。



* 宗镜录序

天下大元帅吴越国王俶制

详夫。域中之教者三。正君臣。亲父子。厚人伦。
儒。吾之师也。寂兮寥兮。视听无得。自微妙。升
虚无。以止乎乘风驭景。君得之则善建不拔。
人得之则延贶无穷。道。儒之师也。四谛十二
因缘。三明八解脱。时习不忘。日修以得。一登
果地。永达真常。释道之宗也。惟此三教。并自
心修。心镜录者。智觉禅师所撰也。总乎百卷。
包尽微言。

我佛金口所宣。盈于海藏。盖亦提诱后学。师
之智慧辩才。演畅万法。明了一心。禅际河游。
慧间云布。数而称之。莫能尽纪。聊为小序。以
颂宣行云尔。



* 宗镜录序

大宋吴越国慧日永明
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伏以。真源湛寂。觉海澄清。绝名相之端。无能
所之迹。最初不觉。忽起动心。成业识之由。为
宗鉴录序¶ 第 415c 页 T48-0415.png
觉明之咎。因明起照。见分俄兴。随照立尘。相
分安布。如镜现像。顿起根身。次则随想。而世
界成差。后即因智。而憎爱不等。从此遗真
失性。执相徇名。积滞著之情尘。结相续之识
浪。锁真觉于梦夜。沈迷三界之中。瞽智眼于
昏衢。匍匐九居之内。遂乃縻业系之苦。丧解
脱之门。于无身中受身。向无趣中立趣。约依
处则分二十五有。论正报则具十二类生。皆
从情想根由。遂致依正差别。向不迁境上。虚
受轮回。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如春蚕作茧。
似秋蛾赴灯。以二见妄想之丝。缠苦聚之业
质。用无明贪爱之翼。扑生死之火轮。用谷响
言音。论四生妍丑。以妄想心镜。现三有形仪。
然后。违顺想风。动摇觉海。贪痴爱水。资润苦
芽。一向徇尘。罔知反本。发狂乱之知见。翳于
自心。立幻化之色声。认为他法。从此。一微涉
境。渐成戛汉之高峰。滴水兴波。终起吞舟之
巨浪。迩后将欲反初复本。约根利钝不同。
于一真如界中。开三乘五性。或见空而證果。
或了缘而入真。或三祇熏鍊。渐具行门。或一
念圆修。顿成佛道。斯则剋證有异。一性非殊。
因成凡圣之名。似分真俗之相。若欲穷微洞
本。究旨通宗。则根本性离。毕竟寂灭。绝升沈
之异。无缚脱之殊。既无在世之人。亦无灭度
之者。二际平等。一道清虚。识智俱空。名体
咸寂。迥无所有。唯一真心。达之名见道之人。
昧之号生死之始。复有邪根外种。小智权机。
不了生死之病原。罔知人我之见本。唯欲厌
喧斥动。破相析尘。虽云味静冥空。不知埋真
宗鉴录序¶ 第 416a 页 T48-0416.png
拒觉。如不辩眼中之赤眚。但灭灯上之重光。
罔穷识内之幻身。空避日中之虚影。斯则劳
形役思。丧力捐功。不异足水助冰。投薪益火。
岂知重光在眚。虚影随身。除病眼而重光自
消。息幻质而虚影当灭。若能回光就已。反境
观心。佛眼明而业影空。法身现而尘迹绝。以
自觉之智刃。剖开缠内之心珠。用一念之慧
锋。斩断尘中之见网。此穷心之旨。达识之诠。
言约义丰。文质理诣。揭疑关于正智之户。薙
妄草于真觉之原。愈入髓之沈痾。截盘根之
固执。则物我遇智火之焰。融唯心之炉。名相
临慧日之光。释一真之海。斯乃内證之法。岂
在文诠。知解莫穷。见闻不及。今为未见者。演
无见之妙见。未闻者。入不闻之圆闻。未知者。
说无知之真知。未解者。成无解之大解。所冀
因指见月。得兔忘罤。抱一冥宗。舍诠检理。了
万物由我。明妙觉在身。可谓搜抉玄根。磨砻
理窟。剔禅宗之骨髓。标教网之纪纲。馀惑微
瑕。应手圆净。玄宗妙旨。举意全彰。能摧七慢
之山。永塞六衰之路。尘劳外道。尽赴指呼。生
死魔军。全消影响。现自在力。阐大威光。示
真宝珠。利用无尽。倾秘密藏。周济何穷。可
谓。香中爇其牛头。宝中探其骊颔。华中采其
灵瑞。照中耀其神光。食中啜其乳糜。水中饮
其甘露。药中服其九转。主中遇其圣王。故得
法性山高。顿落群峰之峻。醍醐海阔。横吞众
派之波。似夕魄之腾辉。夺小乘之星宿。如朝
阳之孕彩。破外道之昏蒙。犹贫法财之人。值
大宝聚。若渴甘露之者。遇清凉池。为众生所
宗鉴录序¶ 第 416b 页 T48-0416.png
敬之天。作菩萨真慈之父。抱膏肓之疾。逢善
见之药王。迷险难之途。偶明达之良导。久
居闇室。忽临宝炬之光明。常处裸形。顿受天
衣之妙服。不求而自得。无功而顿成。故知。无
量国中。难闻名字。尘沙劫内。罕遇传持。以如
上之因缘。目为心镜。现一道而清虚可鉴。辟
群邪而毫发不容。妙体无私。圆光匪外。无边
义海。咸归顾眄之中。万像形容。尽入照临之
内。斯乃曹溪一味之旨。诸祖同传。鹄林不二
之宗。群经共述。可谓万善之渊府。众哲之玄
源。一字之宝王。群灵之元祖。遂使离心之境。
文理俱虚。即识之尘。诠量有据。一心之海印。
揩定圆宗。八识之智灯。照开邪闇。实谓。含
生灵府。万法义宗。转变无方。卷舒自在。应缘
现迹。任物成名。诸佛体之号三菩提。菩萨修
之称六度行。海慧变之为水。龙女献之为珠。
天女散之为无著华。善友求之为如意宝。缘
觉悟之为十二缘起。声闻證之为四谛人空。
外道取之为邪见河。异生执之作生死海。论
体则妙符至理。约事则深契正缘。然虽标法
界之总门。须辩一乘之别旨。种种性相之义。
在大觉以圆通。重重即入之门。唯种智而妙
达。但以根羸靡鉴。学寡难周。不知性相二门。
是自心之体用。若具用而失恒常之体。如无
水有波。若得体而阙妙用之门。似无波有水。
且未有无波之水。曾无不湿之波。以波彻水
源。水穷波末。如性穷相表。相达性原。须知体
用相成。性相互显。今则细明总别。广辩异同。
研一法之根元。搜诸缘之本末。则可称宗镜。
宗鉴录序¶ 第 416c 页 T48-0416.png
以鉴幽微。无一法以逃形。则千差而普会。遂
则编罗广义。撮略要文。铺舒于百卷之中。卷
摄在一心之内。能使难思教海。指掌而念念
圆明。无尽真宗。目睹而心心契合。若神珠在
手。永息驰求。犹觉树垂阴。全消影迹。获真宝
于春池之内。拾砾浑非。得本头于古镜之前。
狂心顿歇。可以深挑见刺。永截疑根。不运一
毫之功。全开宝藏。匪用刹那之力。顿获玄珠。
名为一乘大寂灭场。真阿兰若正修行处。此
是如来自到境界。诸佛本住法门。是以普劝
后贤。细垂玄览。遂得智穷性海。学洞真源。此
识此心。唯尊唯胜。此识者。十方诸佛之所證。
此心者。一代时教之所诠。唯尊者。教理行果
之所归。唯胜者。信解證入之所趣。诸贤依之
而解释。论起千章。众圣体之以弘宣。谈成四
辩。所以掇奇提异。研精洞微。独举宏纲。大张
正网。捞摝五乘机地。升腾第一义天。广證此
宗。利益无尽。遂得正法久住。摧外道之邪林。
能令广济含生。塞小乘之乱辙。则无邪不正。
有伪皆空。由自利故。发智德之原。由利他故。
立恩德之事。成智德故。则慈起无缘之化。成
恩德故。则悲含同体之心。以同体故。则心起
无心。以无缘故。则化成大化。心起无心故。
则何乐而不与。化成大化故。则何苦而不
收。何乐而不与。则利钝齐观。何苦而不收。则
怨亲普救。遂使三草二木。咸归一地之荣。邪
种焦芽。同沾一雨之润。斯乃尽善尽美。无比
无俦。可谓括尽因门。搜穷果海。故得创发菩
提之士。初求般若之人。了知成佛之端由。顿
宗鉴录序¶ 第 417a 页 T48-0417.png
圆无滞。明识归家之道路。直进何疑。或离此
别修。随他妄解。如搆角取乳。缘木求鱼。徒历
三祇。终无一得。若依此旨。信受弘持。如快舸
随流。无诸阻滞。又遇便风之势。更加橹棹之
功。则疾届宝城。忽登觉岸。可谓资粮易办。道
果先成。被迦叶上行之衣。坐释迦法空之座。
登弥勒毗卢之阁。入普贤法界之身。能令客
作贱人。全领长者之家业。忽使沈空小果。顿
受如来之记名。未有一门匪通斯道。必无一
法不契此宗。过去觉王。因兹成佛。未来大士。
仗此證真。则何一法门而不开。何一义理而
不现。无一色非三摩钵地。无一声非陀罗尼
门。尝一味而尽变醍醐。闻一香而皆入法界。
风柯月渚。并可传心。烟岛云林。咸提妙旨。步
步蹈金色之界。念念嗅薝卜之香。掬沧海而
已得百川。到须弥而皆同一色。焕兮开观象
之目。尽复自宗。寂尔导求珠之心。俱还本法。
遂使邪山落仞。苦海收波。智楫以之安流。妙
峰以之高出。今详祖佛大意。经论正宗。削去
繁文。唯搜要旨。假申问答。广引證明。举一心
为宗。照万法如镜。编联古制之深义。撮略宝
藏之圆诠。同此显扬。称之曰录。分为百卷。大
约三章。先立正宗。以为归趣。次申问答。用去
疑情。后引真诠。成其圆信。以兹妙善。普施含
灵。同报

佛恩共传斯旨耳。
宗鉴录序¶ 第 417b 页 T48-0417.png

宗镜录卷第一


* 标宗章第一

详夫。祖标禅理。传默契之正宗。佛演教门。立
诠下之大旨。则前贤所禀。后学有归。是以先
列标宗章。为有疑故问。以决疑故答。因问而
疑情得启。因答而妙解潜生。谓此圆宗难信
难解。是第一之说。备最上之机。若不假立言
诠。无以荡其情执。因指得月。不无方便之门。
获兔忘罤。自合天真之道。次立问答章。但以
时当末代。罕遇大机。观浅心浮根微智劣。虽
知宗旨的有所归。问答决疑渐消惑障。欲坚
信力。须假證明。广引祖佛之诚言。密契圆常
之大道。遍采经论之要旨。圆成决定之真心。
后陈引證章。以此三章。通为一观。搜罗该括。
备尽于兹矣。

问。先德云。若教我立宗定旨。如
龟上觅毛。兔边求角。楞伽经偈云。一切法不
生。不应立是宗。何故标此章名。

答。斯言遣
滞。若无宗之宗。则宗说兼畅。古佛皆垂方便
门。禅宗亦开一线道。切不可执方便而迷大
旨。又不可废方便而绝后陈。然机前无教。教
后无实。设有一解一悟。皆是落后之事。属第
二头。所以大智度论云。以佛眼观一切十方
国土中一切物。尚不见无。何况有法。毕竟空
法。能破颠倒。令菩萨成佛。是事尚不可得。何
况凡夫颠倒有法。今依祖佛言教之中。约今
学人。随见心性发明之处。立心为宗。是故西
天释迦文佛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此
宗鉴录序¶ 第 417c 页 T48-0417.png
土初祖达磨大师云。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则
佛佛手授。授斯旨。祖祖相传。传此心。已上约
祖佛所立宗旨。又诸贤圣所立宗体者。杜顺
和尚依华严经。立自性清净圆明体。此即是
如来藏中法性之体。从本已来。性自满足。处
染不垢。修治不净。故云自性清净。性体遍照。
无幽不瞩。故曰圆明。又随流加染而不垢。返
流除染而不净。亦可在圣体而不增。处凡身
而不减。虽有隐显之殊。而无差别之异。烦恼
覆之则隐。智慧了之则显。非生因之所生。唯
了因之所了。斯即一切众生自心之体。灵知
不昧。寂照无遗。非但华严之宗。亦是一切教
体。佛地论。立一清净法界体。论云。清净法界
者。一切如来真实自体。无始时来。自性清净。
具足种种过十方界极微尘数性相功德。无
生无灭。犹如虚空。遍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
一切法。不一不异。非有非无。离一切相。一切
分别。一切名言。皆不能得。唯是清净圣智所
證。二空无我所显。真如为其自性。诸圣分證。
诸佛圆證。此清净法界。即真如妙心。为诸佛
果海之源。作群生实际之地。此皆是立宗之
异名。非别有体。或言宗者。尊也。以心为宗。故
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或言体者。性也。以心
为体。故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或言智者。以
心为智。即是本性寂照之用。所以云。自觉圣
智。普光明智等。若约义用而分。则体宗用别。
若会归平等。则一道无差。所以华严记问
云。等妙二位。全同如来普光明智者。结成入
普。所以。此会说等妙二觉。二觉全同普光明
宗鉴录序¶ 第 418a 页 T48-0418.png
智。即是会归之义。

问。等觉同妙觉。于理可然。
妙觉之外。何有如来普光明智。为所同耶。

答。
说等觉。说妙觉。即是约位。普光明智。不属因
果。该通因果。其由自觉圣智超绝因果。故楞
伽经。妙觉位外。更立自觉圣智之位。亦犹佛
性有因。有果。有因因。有果果。以因取之。是因
佛性。以果取之。是果佛性。然则佛性非因非
果。普光明智。亦复如是。体绝因果。为因果依。
果方究竟。故云。如来。普光明智。或称为本者。
以心为本。故涅槃疏云。涅槃宗本者。诸行皆
以大涅槃心为本。本立道生。如无纲目不立。
无皮毛靡附。心为本故。其宗得立。

问。若欲明宗。只合纯提祖意。何用兼引诸佛
菩萨言教。以为指南。故宗门中云。借虾为眼。
无自己分。只成文字圣人。不入祖位。

答。从上非是一向不许看教。恐虑不详佛语。
随文生解。失于佛意。以负初心。或若因诠得
旨。不作心境对治。直了佛心。又有何过。只如
药山和尚。一生看大涅槃经。手不释卷。时有
学人问。和尚寻常不许学人看经。和尚为什么
自看。师云。只为遮眼。问。学人还看得不。师
云。汝若看。牛皮也须穿。且如西天第一祖师。
是本师释迦牟尼佛。首传摩诃迦叶为初祖。
次第相传。迄至此土六祖。皆是佛弟子。今引
本师之语。训示弟子。令因言荐道。见法知宗。
不外驰求。亲明佛意。得旨即入祖位。谁论顿
渐之门。见性现證圆通。岂标前后之位。若如
是者。何有相违。且如西天上代二十八祖。此
土六祖。乃至洪州马祖大师。及南阳忠国师。
宗鉴录序¶ 第 418b 页 T48-0418.png
鹅湖大义禅师。思空山本净禅师等。并博通
经论。圆悟自心。所有示徒。皆引诚證。终不出
自胸臆。妄有指陈。是以绵历岁华。真风不坠。
以圣言为定量。邪伪难移。用至教为指南。依
凭有据。故圭峰和尚云。谓诸宗始祖。即是释
迦。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
诸祖相承。根本。是佛亲付。菩萨造论。始末。唯
弘佛经。况迦叶乃至鞠多弘传皆兼三藏。及
马鸣龙树。悉是祖师。造论释经。数十万偈。观
风化物。无定事仪。所以凡称知识。法尔须明
佛语。印可自心。若不与了义一乘圆教相应。
设證圣果。亦非究竟。今且录一二以證斯文。
洪州马祖大师云。达磨大师从南天竺国来。
唯传大乘一心之法。以楞伽经印众生心。恐
不信此一心之法。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
门为法门。何故佛语心为宗。佛语心者。即心
即佛。今语即是心语。故云。佛语心为宗。无门
为法门者。达本性空。更无一法。性自是门。性
无有相。亦无有门。故云。无门为法门。亦名空
门。亦名色门。何以故。空是法性空。色是法性
色。无形相故。谓之空。知见无尽故。谓之色。故
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随生诸法处。
复有无量三昧门。远离内外知见情执。亦名
总持门。亦名施门。谓不念内外善恶诸法。乃
至皆是诸波罗蜜门。色身佛。是实相佛家用。
经云。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从心想生。亦名法
性家焰。亦法性功勋。菩萨行般若时。火烧三
界内外诸物尽。于中不损一草叶。为诸法如
相故。故经云。不坏于身而随一相。今知自性
宗鉴录序¶ 第 418c 页 T48-0418.png
是佛。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更无一法可得。
乃至真如不属一切名。亦无无名。故经云。智
不得有无。内外无求。任其本性。亦无任性之
心。经云。种种意生身。我说为心量。即无心之
心。无量之量。无名为真名。无求是真求。经云。
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
心。不取善。不作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法。无自
性。三界唯心。经云。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
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心。色
不自色。因心故色。故经云。见色即是见心。南
阳忠国师云。禅宗法者。应依佛语一乘了义。
契取本原心地。转相传授。与佛道同。不得依
于妄情。及不了义教。横作见解。疑误后学。俱无
利益。纵依师匠领受宗旨。若与了义教相应。
即可依行。若不了义教。互不相许。譬如师子身
中虫。自食师子身中肉。非天魔外道。而能破灭
佛法矣。时有禅客问曰。阿那个是佛心。师曰。
墙壁瓦砾无情之物。并是佛心。禅客曰。与经
大相违也。经云。离墙壁瓦砾无情之物。名为
佛性。今云。一切无情之物皆是佛心。未审心
之与性。为别不别。师曰。迷人即别。悟人不别。
禅客曰。与经又相违也。经云。善男子。心非佛
性。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今云不别。未审此意
如何。师曰。汝自依语不依义。譬如寒月结水
为冰。及至暖时释冰成水。众生迷时结性成
心。悟时释心成性。汝定执无情之物非心者。
经不应言三界唯心。故华严经云。应观法界
性。一切唯心造。今且问汝。无情之物。为在三界
内。为在三界外。为复是心不是心。若非心者。
宗鉴录序¶ 第 419a 页 T48-0419.png
经不应言三界唯心。若是心者。又不应言无
性。汝自违经。我不违也。鹅湖大义禅师。因诏
入内。遂问京城诸大师。大德。汝等以何为道。
或有对云。知见为道。师云。维摩经云。法离见
闻觉知。云何以知见为道。又有对云。无分别
为道。师云。经云。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
而不动。云何以无分别为道。又皇帝问。如何
是佛性。答不离陛下所问。是以或直指明心。
或破执入道。以无方之辩。祛必定之执。运无
得之智。屈有量之心。思空山本净禅师。语京
城诸大德云。汝莫执心。此心皆因前尘而有。
如镜中像。无体可得。若执实有者。则失本原。
常无自性。圆觉经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
尘缘影为自心相。楞伽经云。不了心及缘。则
生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则不生。维摩经
云。法非见闻觉知。且引三经。證斯真实。五祖
下庄严大师。一生示徒。唯举维摩经宝积长
者赞佛颂末四句云。不著世间如莲华。常善
入于空寂行。达诸法相无挂碍。稽首如空无
所依。学人问云。此是佛语。欲得和尚自语。师
云。佛语即我语。我语即佛语。是故初祖西来。
创行禅道。欲传心印。须假佛经。以楞伽为證
明。知教门之所自。遂得外人息谤。内学禀承。
祖胤大兴玄风广被。是以初心始学之者。未
自省发已前。若非圣教正宗。凭何修行进道。
设不自生妄见。亦乃尽值邪师。故云。我眼本
正。因师故邪。西天九十六种执见之徒。皆是
斯类。故知木匪绳而靡直。理非教而不圆。如
上略引二三。皆是大善知识。物外宗师。禅苑
宗鉴录序¶ 第 419b 页 T48-0419.png
麟龙。祖门龟镜。示一教而风行电卷。垂一语
而山崩海枯。帝王亲师。朝野归命。丛林取则。
后学禀承。终不率自胸襟。违于佛语。凡有释
疑去伪。显性明宗。无不一一广引经文。备彰佛
意。所以永传后嗣。不坠家风。若不然者。又焉
得至今绍继昌盛。法力如是。證验非虚。又若
欲研究佛乘。披寻宝藏。一一须消归自己。言
言使冥合真心。但莫执义上之文。随语生见。
直须探诠下之旨。契会本宗。则无师之智现
前。天真之道不昧。如华严经云。知一切法。即
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故知教有助道
之力。初心安可暂忘。细详法利无边。是乃搜
扬纂集。且凡论宗旨。唯逗顿机。如日出照高
山駃马见鞭影。所以丹霞和尚云。相逢不
擎出。举意便知有。如今宗镜。尚不待举意。
便自知有。故首楞严经云。圆明了知。不因心
念。扬眉动目。早是周遮。如先德颂云。便是犹
倍句。动目即差违。若问曹溪旨。不更待扬眉。
今为乐佛乘人。实未荐者。假以宗镜。助显真
心。虽挂文言。妙旨斯在。俯收中下。尽被群机。
但任当人。各资己利。百川虽润。何妨大海广
含。五岳自高。不碍太阳普照。根机莫等。乐欲
匪同。于四门入处虽殊。在一真见时无别。如
获鸟者罗之一目。不可以一目为罗。理国者
功在一人。不可以一人为国。如内德论云。夫
一水无以和羹。一木无以构室。一衣不称众
体。一药不疗殊疾。一彩无以为文绣。一声无
以谐琴瑟。一言无以劝众善。一戒无以防多
失。何得怪渐顿之异。令法门之专一。故云。如
宗鉴录序¶ 第 419c 页 T48-0419.png
为一人。众多亦然。如为众多。一人亦然。岂同
劣解凡情。而生局见。我此无碍广大法门。如
虚空非相。不拒诸相发挥。似法性无身。匪碍
诸身顿现。须以六相义该摄。断常之见方消。
用十玄门融通。去取之情始绝。又若实得一闻
千悟。获大总持。即胡假言诠。无劳解释。船筏
为渡迷津之者。导师因引失路之人。凡关一
切言诠。于圆宗所示。皆为未了。文字性离。即
是解脱。迷一切诸法真实之性。向心外取法。
而起文字见者。今还将文字对治。示其真实。
若悟诸法本源。即不见有文字。及丝毫发现。
方知一切诸法。即心自性。则境智融通。色空
俱泯。当此亲證圆明之际。入斯一法平等之
时。又有何法是教而可离。何法是祖而可重。
何法是顿而可取。何法是渐而可非。则知皆
是识心。横生分别。所以祖佛善巧。密布权门。
广备教乘。方便逗会。才得见性。当下无心。乃
药病俱消。教观咸息。如楞伽经偈云。诸天及
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
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
及乘者。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引导众生
故。分别说诸乘。故先德云。一󰗞在目。千华乱
空。一妄在心。恒沙生灭。瞖除华尽。妄灭證真。
病差药除。冰融水在。神丹九转。点铁成金。至
理一言转凡成圣。狂心不歇。歇即菩提。镜净
心明。本来是佛。

问。如上所标。已知大意。何用向下更广开
释。

答。上根利智。宿习生知。才看题目宗之一
字。已全入佛智海中。永断纤疑。顿明大旨。则
宗鉴录序¶ 第 420a 页 T48-0420.png
一言无不略尽。摄之无有遗馀。若直览至一
百卷终。乃至恒沙义趣。龙宫宝藏。鹫岭金文。
则殊说更无异途。舒之遍周法界。以前略后
广。唯是一心。本卷末舒。皆同一际。终无异旨
有隔前宗。都谓迷情妄兴取舍。唯见纸墨文
字。嫌卷轴多。但执寂默无言。欣为省要。皆是
迷心徇境。背觉合尘。不穷动静之本原。靡达
一多之起处。偏生局见。唯惧多闻。如小乘之
怖法空。似波旬之难众善。以不达诸法真实
性故。随诸相转。堕落有无。如大涅槃经云。若
人闻说大涅槃一字一句。不作字相。不作句
相。不作闻相。不作佛相。不作说相。如是义
者。名无相相。释曰。若云即文字无相。是常见。
若云离文字无相。是断见。又若执有相相。亦
是常见。若执无相相。亦是断见。但亡即离断
常。四句百非。一切诸见。其旨自现。当亲现入
宗镜之时。何文言识智之能诠述乎。所以先
德云。若觅经。了性真如无可听。若觅法鸡足
山间问迦叶。大士持衣在此山。无情不用求
专甲。斯则岂可运见闻觉知之心。作文字句
义之解。若明宗达性之者。虽广披寻。尚不见
一字之相。终不作言诠之解。以迷心作物者。
生斯纸墨之见耳。故信心铭云。六尘不恶。还
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如斯达者。则六
尘皆是真宗。万法无非妙理。何局于管见。而
迷于大旨耶。岂知诸佛广大境界。菩萨作用
之门。所以大海龙王。置十千之问。释迦文佛。
开八万劳生之门。普慧菩萨。申二百之疑。普
贤大士答二千乐说之辩。如华严经普眼法
宗鉴录序¶ 第 420b 页 T48-0420.png
门。假使有人以大海量墨。须弥聚笔。写于此
普眼法门。一品中一门。一门中一法。一法中一
义。一义中一句。不得少分。何况能尽。又如大
涅槃经中。佛言。我所觉了一切诸法。如因大
地生草木等。为诸众生所宣说者。如手中叶。
只如已所说法。教溢龙宫。龙树菩萨。暂看有
一百洛叉。出在人间。于西天尚百分未及一。
翻来东土。故不足言。岂况未所说法耶。斯乃
无尽妙旨。非浅智所知。性起法门。何劣解能
览。燕雀焉测鸿鹄之志。井蛙宁识沧海之渊。
如师子大哮吼。狸不能为。如香象所负担。驴
不能胜。如毗沙门宝。贫不能等。如金翅鸟飞。
乌不能及。唯依情而起见。但逐物而意移。或
说有而不涉空。或言空而不该有。或谈略为
多外之一。或立广为一外之多。或离默而执
言。或离言而求默。或据事外之理。或著理外
之事。殊不能悟此自在圆宗。演广非多。此是
一中之多。标略非一。此是多中之一。谈空不
断。斯乃即有之空。论有不常。斯乃即空之有。
或有说亦得。此即默中说。或无说亦得。此即
说中默。或理事相即亦得。此理是成事之理。
此事是显理之事。或理理相即亦得。以一如
无二如。真性常融会。或事事相即亦得。此全
理之事。一一无碍。或理事不即亦得。以全事
之理非事。所依非能依。不隐真谛故。以全理
之事非理。能依非所依。不坏俗谛故。斯则存
泯一际。隐显同时。如阐普眼之法门。皆是理
中之义。似舒大千之经卷。非标心外之文。故
经云。一法能生无量义。非声闻缘觉之所知。
宗鉴录序¶ 第 420c 页 T48-0420.png
不同但空孤调之诠。偏枯决定之见。今此无
尽妙旨。标一法而眷属随生。圆满性宗。举一
门。而诸门普会。非纯非杂。不一不多。如五味
和其羹。杂䌽成其绣。众宝成其藏。百药成其
丸。边表融通。义味周足。搜微抉妙。尽宗镜中。
依正混融。因果无碍。人法无二初后同时。凡
举一门。皆能圆摄无尽法界。非内非外。不一
不多。舒之则涉入重重。卷之则真门寂寂。如
华严经中。师子座中。庄严具内。各出一佛世
界尘数菩萨身云。此是依正人法无碍。又如
佛眉间出胜音等佛世界尘数菩萨。此是因
果初后无碍。乃至刹土微尘。各各具无边智
德。毛孔身分。一一摄广大法门。何故如是奇
异难思。乃一心融即故尔。以要言之。但一切
无边差别佛事。皆不离无相真心而有。如华
严经颂云。佛住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
空。而于第一实义中。示现种种所行事。所作
利益众生事。皆依法性而得有。相与无相无
差别。入于究竟皆无相。又摄大乘论颂云。即
诸三摩地。大师说为心。由心彩画故。如所作
事业。故知。凡圣所作。真俗缘生。此一念之心。
刹那起时。即具三性三无性六义。谓一念之
心。是缘起法。是依他起。情计有实。即是遍计
所执。体。本空寂。即是圆成。即依三性说三无
性。故六义具矣。若一念心起。具斯六义。即
具一切法矣。以一切真俗万法。不出三性三无
性故。法性论云。凡在起灭。皆非性也。起无
起性故。虽起而不常。灭无灭性。虽灭而不断。
如其有性。则陷于四见之网。又云。寻相以推
宗鉴录序¶ 第 421a 页 T48-0421.png
性。见诸法之无性。寻性以求相。见诸法之无
相。是以性相互推。悉皆无性。是以若执有性。
堕四见之邪林。若了性空。归一心之正道。故
华严经云。自深入无自性真实法。亦令他入
无自性真实法。心得安隐。以兹妙达。方入此
宗。则物物冥真。言言契旨。若未亲省。不发圆
机。言之则乖宗。默之又致失。岂可以四句而
取六情所知欤。但祖教并施。定慧双照。自利
利他。则无过矣。设有坚执己解。不信。佛言起
自障心。绝他学路。今有十问以定纪纲。还得
了了见性。如昼观色。似文殊等不。还逢缘对
境。见色闻声。举足下足。开眼合眼。悉得明宗。与
道相应不。还览一代时教。及从上祖师言句。
闻深不怖。皆得谛了无疑不。还因差别问难。
种种徵诘。能具四辩。尽决他疑不。还于一切
时一切处。智照无滞。念念圆通。不见一法能为
障碍。未曾一刹那中暂令间断不。还于一切
逆顺好恶境界现前之时。不为间隔。尽识得破
不。还于百法明门心境之内。一一得见微细
体性根原起处。不为生死根尘之所惑乱不。
还向四威仪中行住坐卧。钦承祗对。著衣吃饭。
执作施为之时。一一辩得真实不。还闻说有
佛无佛。有众生无众生。或赞或毁。或是或非。
得一心不动不还闻差别之智。皆能明达。性相
俱通。理事无滞。无有一法不鉴其原。乃至千圣
出世。得不疑不。若实未得如是功。不可起过
头欺诳之心。生自许知足之意。直须广披至
教。博问先知。彻祖佛自性之原。到绝学无疑
之地。此时方可歇学灰息游心。或自办则禅
宗鉴录序¶ 第 421b 页 T48-0421.png
观相应。或为他则方便开示。设不能遍参法
界。广究群经。但细看宗镜之中。自然得入。此
是诸法之要。趣道之门。如守母以识子。得本
而知末。提纲而孔孔皆正。牵衣而缕缕俱来。
又如以师子筋为琴弦。音声一奏。一切馀弦
悉皆断坏。此宗镜力。亦复如是。举之而万类
沈光。显之而诸门泯迹。以此一则。则破千途。
何须苦涉关津。别生岐路。所以志公歌云。六
贼和光同尘。无力大难推托。内发解空无
相。大乘力能翻却。唯在玄览得旨之时。可验
斯文究竟真实。
宗镜录卷第一

      丙午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