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永嘉集-唐-玄觉禅宗永嘉集序¶

禅宗永嘉集序¶ 第 387b 页
禅宗永嘉集序¶ 第 387b 页


No. 2013

* 禅宗永嘉集序

唐庆州刺史魏静述

闻夫。慧门广辟。理绝色相之端。觉路遥登。迹
晦名言之表。悲夫。能仁示现。应化无方。开妙
典于三乘。畅真诠于八部。所以发挥至赜。悬
梵景于昏衢。光阐大猷。泛禅波于欲浪。是
以金棺掩耀。玉毫收彩。孤标灵鹫之英。独负
成麟之业者。其唯大师欤。大师俗姓戴氏。永
嘉人也。少挺生知。学不加思。幼则游心三藏。
长则通志大乘。三业精勤。偏弘禅观。境智俱
寂。定慧双融。遂使尘静昏衢。波澄玄海。心珠
禅宗永嘉集序¶ 第 387c 页 T48-0387.png
道种。莹七净以交辉。戒月悲花。耿三空而列
耀。加复霜松洁操。水月虚襟。布衣蔬食。忘
身为法。悯伤含识。物物斯安。观念相续。心心
靡间。始终抗节。金石方坚。浅深心要。贯花惭
洁。神彻言表。理契寰中。曲己推人。顺凡同
圣。则不起灭定而秉护四仪。名重当时道扇
方外。三吴硕学辐辏禅阶。八表高人风趋理
窟。静往因薄宦。亲承接足。恨未尽于方寸。俄
赴京畿。自尔已来。幽冥遽隔。永慨玄眸。积翳
忽丧金錍。欲海洪涛。遄沈智楫。遗文尚在。龛
室寂寥。呜呼哀哉。痛缠心腑。所嗟一方眼
灭。七众何依。德音无闻。远增悽感。大师在
生。凡所宣纪。总有十篇。集为一卷。庶同归郢
悟者。得意忘言耳。今略纪斯文。多有谬误。用
俟明哲。非者正之。


禅宗永嘉集

唐慎水沙门玄觉撰

大章分为十门。慕道志仪第一。夫欲修道。
先须立志。及事师仪则。彰乎轨训。故标第
一。慕道仪式。戒憍奢意第二。初虽立志修
道。善识轨仪。若三业憍奢。妄心扰动。何能
得定。故次第二明戒憍奢意也。净修三业
第三。前戒憍奢。略标纲要。今子细检责。令
粗过不生。故次第三明净修三业。戒乎身
口意也。奢摩他颂第四。前已检责身口。令
粗过不生。次须入门。修道渐次。不出定慧。
禅宗永嘉集序¶ 第 388a 页 T48-0388.png
五种起心。六种料简。故次第四。明奢摩他
颂也。毗婆舍那颂第五。非戒不禅。非禅不
慧。上既修定。定久慧明。故次第五明毗婆
舍那颂也。优毕叉颂第六。偏修于定。定久
则沈。偏学于慧。慧多心动。故次第六明优
毕叉颂。等于定慧。令不沈动。使定慧均等。
舍于二边。三乘渐次第七。定慧既均。则寂
而常照。三观一心。何疑不遣。何照不圆。自
解虽明。悲他未悟。悟有浅深。故次第七明
三乘渐次也。理事不二第八。三乘悟理。理
无不穷。穷理在事。了事即理。故次第八明
事理不二。即事而真。用祛倒见也。劝友人
书第九。事理既融。内心自莹。复悲远学。虚
掷寸阴。故次第九明劝友人书也。发愿文
第十。劝友虽是悲他。专心在一。情犹未
普。故次第十明发愿文。誓度一切也。

* 慕道志仪第一

先观三界。生厌离故。次亲善友。求出路故。次
朝晡问讯。存礼数故。次审乖适如何。明侍养
故。次问何所作。为明亲承事故。次瞻仰无怠。
生殷重故。次数决心要。为正修故。次随解呈
简。为识邪正故。次验气力。知生熟故。次见病
生疑。堪进妙药故。委的审思。求谛当故。日夜
精勤。恐缘差故。专心一行。为成业故。亡身为
法。为知恩故。如其信力轻微。意无专志。粗行
浅解。汎漾随机。触事则因事生心。缘无则依
无息念。既非动静之等观。则顺有无之得失。
然道不浪阶。随功涉位耳。

* 戒憍奢意第二
禅宗永嘉集序¶ 第 388b 页 T48-0388.png

衣食由来。长养栽种。垦土掘地。盐煮蚕蛾。成
熟施为。损伤物命。令他受死。资给自身。但畏
饥寒。不观死苦。杀他活己。痛哉可伤。兼用农
功。积力深厚。何独含灵致命。亦乃信施难消。
虽复出家。何德之有。噫。夫欲出超三界。未有
绝尘之行。徒为男子之身。而无丈夫之志。但
以终朝扰扰。竟夜昏昏。道德未修。衣食斯费。
上乖弘道。下阙利生。中负四恩。诚以为耻。故
智人思之。宁有法死。不无法生。徒自迷痴。贵
身贱法耳。

* 净修三业第三

贪瞋邪见意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口业。杀
盗淫身业。夫欲志求大道者。必先净修三业。
然后于四威仪中。渐次入道。乃至六根所对。
随缘了达。境智双寂。冥乎妙旨。云何净修身
业。深自思惟。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检摄三
愆。无令漏失。慈悲抚育。不伤物命。水陆空
行。一切含识。命无大小。等心爱护。蠢动蜎
飞。无令毁损。危难之流。殷勤拔济。方便救
度。皆令解脱。于他财物。不与不取。乃至鬼
神。随有主物。一针一草。终无故犯。贫穷乞
丐。随己所有。敬心施与。令彼安隐。不求恩
报。作是思惟。过去诸佛。经无量劫行檀。布施
象马七珍。头目髓脑。乃至身命。舍而无吝。我
今亦尔。随有施与。欢喜供养。心无吝惜。于诸
女色。心无染著。凡夫颠倒。为欲所醉。耽荒迷
乱。不知其过。如捉花茎。不悟毒蛇。智人
观之。毒蛇之口。熊豹之手。猛火热铁。不以
为喻。铜柱铁床。焦背烂肠。血肉糜溃。痛彻
禅宗永嘉集序¶ 第 388c 页 T48-0388.png
心髓。作如是观。唯苦无乐。革囊盛粪。脓血
之聚。外假香涂。内唯臭秽。不净流溢。虫蛆住
处。鲍肆厕孔。亦所不及。智者观之。但见发
毛爪齿。薄皮厚皮。肉血汗泪。涕唾脓脂。筋脉
脑膜。黄痰白痰。肝胆骨髓肺脾肾胃。心膏膀
胱。大肠小肠。生藏熟藏。屎尿臭处。如是等
物。一一非人。识风鼓击。妄生言语。诈为亲
友。其实怨妒。败德障道。为过至重。应当远
离。如避怨贼。是故智者观之。如毒蛇想。宁
近毒蛇。不亲女色。何以故。毒蛇杀人。一死一
生。女色系缚。百千万劫。种种楚毒。苦痛无
穷。谛察深思。难可附近。是以智者。切检三
衍。改往修来。背恶从善。不杀不盗。放生布
施。不行淫秽。常修梵行。日夜精勤。行道礼
拜。归凭三宝。志求解脱。于身命财。修三坚
法。知身虚幻。无有自性。色即是空。谁是我
者。一切诸法。但有假名。无一定实。是我身
者。四大五阴。一一非我。和合亦无。内外推
求。如水聚沫。浮泡阳焰。芭蕉幻化。镜像水
月。毕竟无人。无明不了。妄执为我。于非实
中。横生贪著。杀生偷盗。淫秽荒迷。竟夜终
朝。矻矻造业。虽非真实。善恶报应。如影随
形。作是观时。不以恶求。而养身命。应自观
身。如毒蛇想。为治病故。受于四事。身著衣
服。如裹痈疮。口餐滋味。如病服药。节身俭
口。不生奢泰。闻说少欲。深乐修行。故经云。
少欲头陀。善知止足。是人能入贤圣之道。何
以故。恶道众生。经无量劫。阙衣乏食。叫唤号
毒。饥寒切楚。皮骨相连。我今暂阙。未足为
禅宗永嘉集序¶ 第 389a 页 T48-0389.png
苦。是故智者。贵法贱身。勤求至道。不顾形
命。是名净修身业。云何净修口业。深自思惟
口之四过。生死根本。增长众恶。倾覆万行。递
相是非。是故智者。欲拔其源。断除虚妄。修
四实语。正直柔软和合如实。此之四语。智者
所行。何以故。正直语者。能除绮语。柔软语
者。能除恶口。和合语者。能除两舌。如实语
者。能除妄语。正直语者有二。一称法说。令诸
闻者。信解明了。二称理说。令诸闻者。除疑遣
惑。柔软语者亦二。一者安慰语。令诸闻者。欢
喜亲近。二者宫商清雅。令诸闻者。爱乐受习。
和合语者亦二。一事和合者。见斗诤人。谏劝
令舍。不自称誉。卑逊敬物。二理和合者。见退
菩提心人。殷勤劝进。善能分别。菩提烦恼。平
等一相。如实语者亦二。一事实者。有则言
有。无则言无。是则言是。非则言非。二理实
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来涅槃。常住不
变。是以智者。行四实语。观彼众主。旷劫已
来。为彼四过之所颠倒。沈沦生死。难可出离。
我今欲拔其源。观彼口业。唇舌牙齿。咽喉脐
响。识风鼓击。音出其中。由心因缘。虚实两
别。实则利益。虚则损减。实是起善之根。虚
是生恶之本。善恶根本。由口言诠。诠善之言。
名为四正。诠恶之语。名为四邪。邪则就苦。正
则归乐。善是助道之缘。恶是败道之本。是故
智者要心扶正。实语自立。诵经念佛。观语实
相。言无所存。语默平等。是名净修口业。云何
净修意业。深自思惟。善恶之源。皆从心起。邪
念因缘。能生万恶。正观因缘。能生万善。故经
禅宗永嘉集序¶ 第 389b 页 T48-0389.png
云。三界无别法。惟是一心作。当知心是万法
之根本也。云何邪念。无明不了。妄执为我。我
见坚固。贪瞋邪见。横计所有。生诸染著。故经
云。因有我故。便有我所。因我所故。起于断
常。六十二见。见思相续。九十八使。三界生
死。轮回不息。当知邪念。众恶之本。是故智
者制而不随。云何正观。彼我无差。色心不二。
菩提烦恼。本性非殊。生死涅槃。平等一照。故
经云。离我我所。观于平等。我及涅槃。此二皆
空。当知诸法。但有名字。故经云。乃至涅槃。
亦但有名字。又云。文字性离。名字亦空。何以
故。法不自名。假名诠法。法既非法。名亦非
名。名不当法。法不当名。名法无当。一切空
寂。故经云。法无名字。言语断故。是以妙相绝
名。真名非字。何以故。无为寂灭。至极微妙。
绝相离名。心言路绝。当知正观还源之要也。
是故智者正观因缘。万感斯遣。境智双忘。心
源净矣。是名净修意业。此应四仪。六根所对。
随缘了达。入道次第云尔。

* 奢摩他颂第四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
恰恰无。夫念非忘尘。而不息尘。非息念而不
忘尘。忘则息念而忘。念息则忘尘而息。忘尘
而息。息无能息。息念而忘。忘无所忘。忘无
所忘。尘遗非对。息无能息。念灭非知。知灭对
遗。一向冥寂。阒尔无寄。妙性天然。如火得
空。火则自灭。空喻妙性之非相。火比妄念之
不生。其辞曰。忘缘之后寂寂。灵知之性历历。
无记昏昧昭昭。契真本空的的。惺惺寂寂是。
禅宗永嘉集序¶ 第 389c 页 T48-0389.png
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若以
知知寂。此非无缘知。如手执如意。非无如意
手。若以自知知。亦非无缘知。如手自作拳。非
是不拳手。亦不知知寂。亦不自知知。不可为
无知。自性了然故。不同于木石。手不执如意。
亦不自作拳。不可为无手。以手安然故。不同
于兔角。复次修心渐次者。夫以知知物。物在
知亦在。若以知知知。知知则离物。物离犹知
在。起知知于知。后知若生时。前知早已灭。二
知既不并。但得前知灭。灭处为知境。能所俱
非真。前则灭灭引知。后则知知续灭。生灭相
续。自是轮回之道。今言知者。不须知知。但知
而已。则前不接灭。后不引起。前后断续。中间
自孤。当体不顾。应时消灭。知体既已灭。豁然
如托空。寂尔少时间。唯觉无所得。即觉无觉。
无觉之觉。异乎木石。此是初心处。冥然绝虑。
乍同死人。能所顿忘。纤缘尽净。阒尔虚寂。似
觉无知。无知之性。异乎木石。此是初心处。领
会难为。入初心时。三不应有。一恶。谓思惟世
间五欲等因缘。二善。谓思惟世间杂善等事。
三无记。谓善恶不思阒尔昏住。戒中三应须
具。一摄律仪戒。谓断一切恶。二摄善法戒。谓
修一切善。三饶益有情戒。谓誓度一切众生。
定中三应须别。一安住定。谓妙性天然本自
非动。二引起定。谓澄心寂怕发莹增明。三办
事定。谓定水凝清万像斯鉴。慧中三应须别。
一人空慧。谓了阴非我。即阴中无我。如龟毛
兔角。二法空慧。谓了阴等诸法。缘假非实。如
镜像水月。三空空慧。谓了境智俱空。是空亦
禅宗永嘉集序¶ 第 390a 页 T48-0390.png
空。见中三应须识。一空见。谓见空而见非空。
二不空见。谓见不空而见非不空。三性空见。
谓见自性而见非性。偏中三应须简。一有法
身无般若解脱。二有般若无解脱法身。三有
解脱无法身般若。有一无二故不圆。不圆故
非性。又偏中三应须简。一有法身般若无解
脱。二有般若解脱无法身。三有解脱法身无
般若。有二无一故不圆。不圆故非性。圆中三
应须具。一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著即解
脱。解脱寂灭即法身。二般若无著即解脱。解
脱寂灭即法身。法身不痴即般若。三解脱寂
灭即法身。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著即解
脱。举一即具三。言三体即一。此因中三德。非
果上三德。欲知果上三德。法身有断德迩。因
断惑而显德。故名断德。自受用身有智德。具
四智真实功德故。他化二身。有大恩德。他受
用身。于十地菩萨有恩德故。三种化身。于菩
萨二乘异生有恩故。三谛四智。除成所作智。
为缘俗谛故。然法无浅深。而照之有明昧。心
非垢净。而解之有迷悟。创入初心。迷复何非
浅。终契圆理。达始何非深。迷之失理而自差。
悟之失差而即理。迷悟则同其致。故有渐次
名焉。复次初修心人。入门之后。须识五念。一
故起。二串习。三接续。四别生。五即静。故起
念者。谓起心思惟世间五欲。及杂善等事。串
习念者。谓无心故忆。忽尔思惟善恶等事。接
续念者。谓串习忽起。知心驰散。又不制止。更
复续前。思惟不住。别生念者。谓觉知前念是
散乱。即生惭愧改悔之心。即静念者。谓初坐
禅宗永嘉集序¶ 第 390b 页 T48-0390.png
时。更不思惟世间善恶。及无记等事。即此作
功。故言即静。串习一念初生者。多接续故起
二念。懈怠者有别生一念。惭愧者多即静一
念。精进者有串习。接续故起别生四念为病。
即静一念为药。虽复药病有殊。总束俱名为
念。得此五念停息之时。名为一念相应。一念
者灵知之自性也。然五念是一念枝条。一念
是五念根本。复次若一念相应之时。须识六
种料简。一识病。二识药。三识对治。四识过
生。五识是非。六识正助。第一病者有二种。一
缘虑。二无记。缘虑者善恶二念也。虽复差殊。
俱非解脱。是故总束名为缘虑。无记者虽不
缘善恶等事。然俱非真心。但是昏住。此二种
名为病。第二药者。亦有二种。一寂寂。二惺
惺。寂寂谓不念外境善恶等事。惺惺谓不生
昏住无记等相。此二种名为药。第三对治者。
以寂寂治缘虑。以惺惺治昏住。用此二药。对
彼二病。故名对治。第四过生者。谓寂寂久生
昏住。惺惺久生缘虑。因药发病。故云过生。
第五识是非者。寂寂不惺惺。此乃昏住。惺惺
不寂寂。此乃缘虑。不惺惺不寂寂。此乃非但
缘虑。亦乃入昏而住。亦寂寂亦惺惺。非唯历
历。兼复寂寂。此乃还源之妙性也。此四句
者。前三句非。后一句是。故云识是非也。第六
正助者。以惺惺为正。以寂寂为助。此之二事。
体不相离。犹如病者。因杖而行。以行为正。以
杖为助。夫病者欲行。必先取杖。然后方行。修
心之人。亦复如是。必先息缘虑。令心寂寂。次
当惺惺。不致昏沈。令心历历。历历寂寂。二名
禅宗永嘉集序¶ 第 390c 页 T48-0390.png
一体。更不异时。譬夫病者欲行。阙杖不可。正
行之时。假杖故能行。作功之者。亦复如是。历
历寂寂。不得异时。虽有二名。其体不别。又
曰。乱想是病。无记亦病。寂寂是药。惺惺亦
药。寂寂破乱想。惺惺治无记。寂寂生无记。惺
惺生乱想。寂寂虽能治乱想。而复还生无记。
惺惺虽能治无记。而复还生乱想。故曰惺惺
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
非。寂寂为助。惺惺为正。思之。复次料简之
后。须明识一念之中五阴。谓历历分别。明识
相应。即是识阴。领纳在心。即是受阴。心缘此
理。即是想阴。行用此理。即是行阴。污秽真
性。即是色阴。此五阴者。举体即是一念。此一
念者。举体全是五阴。历历见此一念之中。无
有主宰。即人空慧。见如幻化。即法空慧。是故
须识此五念及六种料简。愿勿嫌之。如取真
金。明识瓦砾。及以伪宝。但尽除之。纵不识
金。金体自现。何忧不得。

* 毗婆舍那颂第五

夫境非智而不了。智非境而不生。智生则了
境而生。境了则智生而了。智生而了。了无所
了。了境而生。生无能生。生无能生。虽智而非
有。了无所了。虽境而非无。无即不无。有即非
有。有无双照。妙悟萧然。如火得薪。弥加炽
盛。薪喻发智之多境。火比了境之妙智。其辞
曰。达性空而非缚。虽缘假而无著。有无之境
双照。中观之心历落。若智了于境。即是境空。
智如眼了花。空是了花空眼。若智了于智。即
是智空。智如眼了眼。空是了眼空眼。智虽了
禅宗永嘉集序¶ 第 391a 页 T48-0391.png
境空。及以了智空。非无了境智。境空智犹有。
了境智空智。无境智不了。如眼了花空。及以
了眼空。非无了花眼。花空眼犹有。了花眼空
眼。无花眼不了。复次一切诸法。悉假因缘。因
缘所生。皆无自性。一法既尔。万法皆然。境智
相从。于何不寂。何以故。因缘之法。性无差
别。故今之三界。轮回六道。升降净秽苦乐。凡
圣差殊。皆由三业四仪。六根所对。随情造业。
果报不同。善则受乐。恶则受苦。故经云。善恶
为因。苦乐为果。当知法无定相。随缘搆集。缘
非我有。故曰性空。空故非异。万法皆如。故经
云。色即是空。四阴亦尔。如是则何独凡类缘
生。亦乃三乘圣果。皆从缘有。是故经云。佛种
从缘起。是以万机丛凑。达之者。则无非道场。
色像无边。悟之者则无非般若。故经云。色无
边故。当知般若亦无边。何以故。境非智而不
了。智非境而不生。智生则了境而生。境了则
智生而了。智生而了。了无所了。了境而生。生
无能生。生无能生。则内智寂寂。了无所了。则
外境如如。如寂无差。境智冥一。万累都泯。妙
旨存焉。故经云。般若无知。无所不知。如是则
妙旨非知。不知而知矣。

* 优毕叉颂第六

夫定乱分政。动静之源莫二。愚慧乖路。明闇
之本非殊。群迷从暗而背明。舍静以求动。众
悟背动而从静。舍暗以求明。明生则转愚成
慧。静立则息乱成定。定立由乎背动。慧生因
乎舍暗。暗动连系于烦笼。静明相趋于物表。
物不能愚。功由于慧。烦不能乱。功由于定。
禅宗永嘉集序¶ 第 391b 页 T48-0391.png
定慧更资于静明。愚乱相缠于暗动。动而能
静者。即乱而定也。暗而能明者。即愚而慧也。
如是则暗动之本无差。静明由兹合道。愚乱
之源非异。定慧于是同宗。宗同则无缘之慈。
定慧则寂而常照。寂而常照则双与。无缘之
慈则双夺。双夺故优毕叉。双与故毗婆奢摩。
以奢摩他故。虽寂而常照。以毗娑舍那故。虽
照而常寂。以优毕叉故。非照而非寂。照而常
寂故说俗而即真。寂而常照故说真而即俗。
非寂非照。故杜口于毗耶。复次观心十门。初
则言其法尔。次则出其观体。三则语其相应。
四则警其上慢。五则诫其疏怠。六则重出观
体。七则明其是非。八则简其诠旨。九则触途
成观。十则妙契玄源。第一言其法尔者。夫心
性虚通。动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
非殊。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鉴
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
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消。佛眼之功圆
著。是以三谛一境。法身之理恒清。三智一心。
般若之明常照。境智冥合。解脱之应随机。非
纵非横。圆伊之道玄会。故知三德妙性。宛尔
无乖。一心深广难思。何出要而非路。是以即
心为道者。可谓寻流而得源矣。第二出其观
体者。祇知一念即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第三
语其相应者。心与空相应。则讥毁赞誉。何忧
何喜。身与空相应。则刀割香涂。何苦何乐。依
报与空相应。则施与劫夺。何得何失。心与空
不空相应。则爱见都忘。慈悲普救。身与空不
空相应。则内同枯木。外现威仪。依报与空不
禅宗永嘉集序¶ 第 391c 页 T48-0391.png
空相应。则永绝贪求。资财给济。心与空不空
非空非不空相应。则实相初明。开佛知见。身
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一尘入正受。
诸尘三昧起。依报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
应。则香台宝阁。严土化生。第四警其上慢者。
若不尔者。则未相应也。第五诫其疏怠者。然
渡海应须上船。非船何以能渡。修心必须入
观。非观无以明心。心尚未明。相应何日。思之
勿自恃也。第六重出观体者。秖知一念即空
不空。非有非无。不知即念即空不空。非非有
非非无。第七明其是非者。心不是有。心不是
无。心不非有。心不非无。是有是无即堕是。非
有非无即堕非。如是秖是。是非之非。未是非
是。非非之是。今以双非破两是。是破非是。犹
是非又以双非破两非。非破非非即是是。如
是秖是非是。非非之是未是。不非不不非。不
是不不是。是非之惑。绵微难见。神清虑静。细
而研之。第八简其诠旨者。然而至理无言。假
文言以明其旨。旨宗非观。藉修观以会其宗。
若旨之未明。则言之未的。若宗之未会。则观
之未深。深观乃会其宗。的言必明其旨。旨宗
既其明会。言观何得存存耶。第九触途成观
者。夫再演言辞。重标观体。欲明宗旨无异。言
观有逐方移。移言则言理无差。改观则观旨
不异。不异之旨即理。无差之理即宗。宗旨一
而二名。言观明其弄引耳。第十妙契玄源者。
夫悟心之士。宁执观而迷旨。达教之人。岂滞
言而惑理。理明则言语道断。何言之能议。旨
会则心行处灭。何观之能思心。言不能思议
禅宗永嘉集序¶ 第 392a 页 T48-0392.png
者。可谓妙契寰中矣。

* 三乘渐次第七

夫妙道冲微。理绝名相之表。至真虚寂。量超
群数之外。而能无缘之慈。随有机而感应。不
二之旨。逐根性以区分。顺物忘怀。施而不作。
终日说示。不异无言。设教多途。无乖一揆。是
以大圣慈悲。随机利物。统其幽致。群籍非殊。
中下之流。观谛缘而自小。高上之士。御六度
而成大。由是品类愚迷。无能自晓。或因说而
悟解。故号声闻。原其所修。四谛而为本行。观
无常而生恐。念空寂以求安。患六道之轮回。
恶三界之生死。见苦常怀厌离断集。恒畏其
生證灭。独契无为修道。惟论自度。大誓之心
未普。摄化之道无施。六和之敬空然。三界之
慈靡运。因乖万行。果阙圆常。六度未修。非小
何类。如是则声闻之道也。或有不因他话。自
悟非常。偶缘散而体真。故名缘觉。原其所习。
十二因缘。而为本行。观无明而即空。达诸行
而无作。二因既非其业。五果之报何酬。爱取
有以无疵。老死亦何所累。故能翛然独脱。静
处幽居。观物变而悟非常。睹秋零而入真道。
四仪庠序。摄心虑以恬愉。性好单栖。憩间林
而自适。不忻说法。现神力以化他。无佛之世。
出兴作佛。灯之后焰。身惟善寂。意玩清虚。独
宿孤峰。观缘散灭。利他不普。自益未圆。于下
有胜。于上不足。两非其类。位处中乘。如此辟
支佛道也。如其根性本明。玄功宿著。学非博
涉。解自生知。心无所缘。而能利物。慈悲至
大。爱见之所不拘。终日度生。不见生之可度。
禅宗永嘉集序¶ 第 392b 页 T48-0392.png
一异齐旨。解惑同源。人法俱空。故名菩萨。原
其所修。六度而为正因。行施则尽命倾财。持
戒则吉罗无犯。忍辱则深明非我。割截何伤。
安耐毁誉。八风不动。精进则勤求至道。如救
头然。自行化他。刹那之顷无间。禅那则身心
寂怕。安般希微。住寂定以自资。运四仪而利
物。智慧则了知缘起。自性无生。万法皆如。真
源至寂。虽知烦恼无可舍。菩提无可取。而能
不證无为。度生长劫。广修万行。等观群方。下
及谛缘。上该不共。大誓之心普被。四摄之道
通收。总三界以为家。括四生而为子。悲智双
运。福慧两严。超越二乘。独居其上。如是则大
乘之道也。是以一真之理。逐根性以阶差。取
益随机。三乘之唱备矣。然而至理虚玄。穷微
绝妙。尚非其一。何是于三。不三之三而言三。
不一之一而言一。一三非三尚不三。三一之
一亦何一。一不一自非三。三不三自非一。非
一一非三不留。非三三非一不立。不立之一
本无三。不留之三本无一。一三本无无亦无。
无无无本故妙绝。如是则一何所分。三何所
合。合分自于人耳。何理异于言哉。譬夫三兽
渡河。河一宁从兽合。复何独河非兽合。亦乃
兽不河。分河尚不成。三河岂得以河而合兽。
兽尚不成一。兽岂得以兽而成河。河非兽而
何三。兽非河而何一。一河独包三兽。而河未
曾三。三兽共履一河。而兽未尝一。兽之非一。
明其足有短长。河之不三。知其水无深浅。水
无深浅。譬法之无差。足有短长。类智之有明
昧。如是则法本无三。而人自三耳。今之三乘
禅宗永嘉集序¶ 第 392c 页 T48-0392.png
之初。四谛最标其首。法之既以无差。四谛亦
何非大。而言声闻观之。位居其小者哉。是知
谛以于河。人之若兽。声闻最劣。与兔为俦。虽
复奔波。宁穷浪底。未能知其深极。位自居卑。
何必观谛之流。一概同其成小。如其智照高
明。量齐香象者。则可以穷源尽际。焕然成大
矣。故知下智观者。得声闻果。中智观者。得缘
觉果。上智观者。得菩萨果。明宗皎然。岂容图
度者矣。是以声闻见苦而断集。缘觉悟集散
而观离。菩萨了达真源。知集本无和合。三人
同观四谛。證果之所差殊。良由观有浅深。对
照明其高下耳。是以下乘行下。中上之所未
修。上乘行上。而修中下。中行中下。不修于
上。上中下之在人。非谛令其大小耳。然三乘
虽殊。同归出苦之要。声闻虽小。见爱之惑已
祛。故于三界无忧。分段之形灭矣。三明照
耀。开朗八万之劫。现前六通。纵任无为。山壁
游之直度。时复空中行住。或坐卧之安然。汎
沼则轻若鸿毛。涉地则犹如履水。九定之功
满足。十八之变随心。然三藏之佛。望六根清
净位。有齐有劣。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
明。三藏则劣。佛尚为劣。二乘可知。望上断伏
虽殊。于下悟迷有隔。如是则二乘何咎。而欲
不修者哉。如来为对大根。引归宝所。令修种
智。同契圆伊。或毁或誉。抑扬当时耳。凡夫不
了预畏被呵。宁知见爱尚存。去二乘而甚远。
虽复言其修道。惑使诸所不祛。非惟身口未
端。亦乃心由谄曲。见生自意。解背真诠。圣教
之所不依明师未曾承受。根缘非唯宿习。见
禅宗永嘉集序¶ 第 393a 页 T48-0393.png
解未预生知。而能世智辩聪谈论。以之终日。
时复牵于经语。曲会私情。纵邪说以诳愚人。
拨因果而排罪福。顺情则嬉怡生爱。违意则
𢛨𢥃怀瞋。三受之状固然。称位乃俦菩萨。初
篇之非未免。过人之衅又萦。大乘之所不修。
而复讥于小学。恣一时之强口。谤说之患铿
然。三涂苦轮。报之长劫。哀哉吁哉。言及怆然
悲酸矣。然而达性之人。对境弥加其照。忘心
之士。相善不涉其怀。况乎三业之邪非。宁有
历心于尘滴。是以鉴玄之侣。净三受于心源。
涤秽之流。扫七支于身口。无情罔侵尘叶。有
识无恼蜎螟。幽涧未足比其清。飞雪无以方
其素。眷德若羽群扬翅。望星月以穷高。弃恶
若鳞众惊钩。投江瀛而尽底。玄曦惭其照远。
上界恧以缘消。境智合以圆虚。定慧均而等
妙。桑田改而心无易。海岳迁而志不移。而能
处愦非喧。凝神挺照。心源朗净。慧解无方。观
法性而达真如。鉴金文而依了义。如是则一
念之中。何法门而不具。如其妙慧未彰。心无
准的。解非契理。行阙超尘。乖法性而顺常情。
背圆诠而执权说。如是则次第随机。对根缘
而设教矣。是以叙其纲纪。委悉馀所。未明深
浅宗途。略言其趣。三乘之学。影响知其分位
耳。

* 事理不二第八

夫妙悟通衢。则山河非壅。迷名滞相。则丝毫
成隔。然万法本源。由来实相。尘沙惑趣。原是
真宗。故物像无边。般若无际者。以其法性本
真。了达成智故也。譬夫行由通径。则万里可
禅宗永嘉集序¶ 第 393b 页 T48-0393.png
期。如其触物冲渠。则终朝域内。以其不知物
有无形之畔。渠有穷虚之域故也。是以学游
中道。则实相可期。如其执有滞无。则终归边
见。以其不知有有非有之相。无有非无之实
故也。今之色相纷纭。穷之则非相。音声吼唤。
究之则无言。迷之则谓有形声。悟之则知其
阒寂。如是则真谛不乖于事理。即事理之体
元真。妙智不异于了知。即了知之性元智。然
而妙旨绝言。假文言以诠旨。真宗非相。假名
相以标宗。譬夫象非雪山。假雪山而类象。此
但取其能类耳。岂以雪山而为象耶。今之法
非常而执有。有假非有以破常。性非断而执
无。假非无而破断。类夫净非水灰。假水灰而
洗净者。此但取其能洗耳。岂以水灰而为净
耶。故知中道不偏。假二边而辨正。断常非
是。寄无有以明非。若有若无言既非。非有非
无亦何是。信知妙达玄源者。非常情之所测
也。何者。夫妄非愚出。真不智生。达妄名真。
迷真曰妄。岂有妄随愚变。真逐智回。真妄不
差。愚智自异耳。夫欲妙识玄宗。必先审其
愚智。若欲审其愚智。善须明其真妄。若欲明
其真妄。复当究其名体。名体若分。真妄自辨。
真妄既辨。愚智迢然。是以愚无了智之能。智
有达愚之实。故知非智无以明其真妄。非智
莫能辨其名体。何者或有名而无体。或因体
而施名。名体混绪。实难穷究矣。是以体非名
而不辨。名非体而不施。言体必假其名。语名
必藉其体。今之体外施名者。此但名其无体
耳。岂有体当其名耶。譬夫兔无角而施名。此
禅宗永嘉集序¶ 第 393c 页 T48-0393.png
则名其无角耳。岂有角当其名耶。无体而施
名者。则名无实名也。名无实名。则所名无也。
所名既无。能名不有也。何者。设名本以名其
体。无体何以当其名。言体本以当其名。无名
何以当其体。体无当而非体。名无名而非名。
此则何独体而元虚。亦乃名而本寂也。然而
无体当名。由来若此。名之体当。何所云为。夫
体不自名。假他名而名我体。名非自设。假他
体而施我名。若体之未形。则名何所名。若名
之未设。则体何所明。然而明体虽假其名。不
为不名而无体耳。设名要因其体。无体则名
之本无。如是则体不名生。名生于体耳。今之
体在名前。名从体后辨者。如此则设名以名
其体。故知体是名源耳。则名之所由缘起于
体。体之元绪何所因依。夫体不我形。假缘会
而成体。缘非我会。因会体而成缘。若体之未
形。则缘何所会。若缘之未会。则体何所形。体
形则缘会而形。缘会则体形而会。体形而会
则明。形无别会。形无别会。则会本无也。缘会
而形则明。会无别形。会无别形。则形本无也。
是以万法从缘。无自体耳。体而无自。故名性
空。性之既空。虽缘会而非有。缘之既会。虽性
空而不无。是以缘会之有。有而非有。性空之
无。无而不无。何者会即性空。故言非有。空即
缘会。故曰非无。今言不有不无者。非是离有
别有一无也。亦非离无别有一有也。如是则
明法非有无。故以非有非无名耳。不是非有
非无。既非有无。又非非有非非无也。如是何
独言语道断。亦乃心行处灭也。
禅宗永嘉集序¶ 第 394a 页 T48-0394.png

* 劝友人书第九

** 婺州浦阳县佐溪山朗禅师召大师山居书

自到灵溪。泰然心意。高低峰顶。振锡常游。石
室岩龛。拂乎宴坐。青松碧沼。明月自生。风扫
白云。纵目千里。名花香果。峰鸟衔将。猿啸长
吟。远近皆听。锄头当枕。细草为毡。世上峥
嵘。竞争人我。心地未达。方乃如斯。傥有寸
阴。愿垂相访。

** 大师答朗禅师书

自别以来。经今数载。遥心眷想。时复成劳。忽
奉来书。适然无虑。不委信后。道体如何。法味
资神。故应清乐也。玄觉粗得延时。钦咏德音。
非言可述。承怀节操。独处幽栖。泯迹人间。潜
形山谷。亲朋绝往。鸟兽时游。竟夜绵绵。终朝
寂寂。视听都息。心累阒然。独宿孤峰。端居树
下。息繁餐道。诚合如之。然而正道寂寥。虽有
修而难会。邪徒諠扰。乃无习而易亲。若非解
契玄宗。行符真趣者。则未可幽居抱拙。自谓
一生欤。应当博问先知。伏膺诚恳。执掌屈膝。
整意端容。晓夜忘疲。始终虔仰。折挫身口。蠲
矜怠慢。不顾形骸。专精至道者。可谓澄神方
寸欤。夫欲采妙探玄。实非容易。决择之次。如
履轻冰。必须侧耳目而奉玄音。肃情尘而赏
幽致。忘言宴旨。濯累餐微。夕惕朝询。不滥丝
发。如是则乃可潜形山谷。寂累绝群哉。其或
心径未通。瞩物成壅。而欲避諠求静者。尽世
未有其方。况乎郁郁长林。峨峨耸峭。鸟兽呜
咽。松竹森梢。水石峥嵘。风枝萧索。藤萝萦
绊。云雾氤氲。节物衰荣。晨昏眩晃。斯之种
禅宗永嘉集序¶ 第 394b 页 T48-0394.png
类。岂非喧杂耶。故知见惑尚纡。触途成滞耳。
是以先须识道后乃居山。若未识道而先居
山者。但见其山。必忘其道。若未居山而先识
道者。但见其道。必忘其山。忘山则道性怡
神。忘道则山形眩目。是以见道忘山者。人间
亦寂也。见山忘道者。山中乃喧也。必能了阴
无我。无我谁住人间。若知阴入如空。空聚何
殊山谷。如其三毒未祛。六尘尚扰。身心自相
矛盾。何关人山之喧寂耶。且夫道性冲虚。万
物本非其累。真慈平等。声色何非道乎。特因
见倒惑生。遂成轮转耳。若能了境非有。触目
无非道场。知了本无。所以不缘而照。圆融法
界。解惑何殊。以含灵而辨悲。即想念而明智。
智生则法应圆照。离境何以观悲。悲智理合
通收。乖生何以能度。度尽生而悲大。照穷境
以智圆。智圆则喧寂同观。悲大则怨亲普救。
如是则何假长居山谷。随处任缘哉。况乎法
法虚融。心心寂灭。本自非有。谁强言无。何喧
扰之可喧。何寂静之可寂。若知物我冥一。彼
此无非道场。复何徇喧杂于人间。散寂寞于
山谷。是以释动求静者。憎枷爱杻也。离怨求
亲者。厌槛忻笼也。若能慕寂于喧。市廛无非
宴坐。徵违纳顺。怨债由来善友矣。如是则劫
夺毁辱。何曾非我本师。叫唤喧烦。无非寂灭。
故知妙道无形。万像不乖。其致真如寂灭。众
响靡异其源。迷之则见倒惑生。悟之则违顺
无地。阒寂非有缘会而能生峨嶷非无缘散
而能灭。灭既非灭以何灭灭。生既非生以何
生生。生灭既虚。实相常住矣。是以定水滔滔。
禅宗永嘉集序¶ 第 394c 页 T48-0394.png
何念尘而不洗。智灯了了。何惑雾而不祛。乖
之则六趣循环。会之则三涂迥出。如是则何
不乘慧舟而游法海。而欲驾折轴于山谷者
哉。故知物类纭纭。其性自一。灵源寂寂。不照
而知实相。天真灵智非造。人迷谓之失。人悟
谓之得。得失在于人。何关动静者乎。譬夫未
解乘舟。而欲怨其水曲者哉。若能妙识玄宗。
虚心冥契。动静常短。语默恒规。寂尔有归。恬
然无间。如是则乃可逍遥山谷。放旷郊廛。游
逸形仪。寂怕心腑。恬澹息于内。萧散扬于外。
其身兮若拘。其心兮若泰。现形容于寰宇。潜
幽灵于法界。如是则应机有感。适然无准矣。
因信略此。馀更何申。若非志朋。安敢轻触。宴
寂之暇。时暂思量。予必诳言。无当看竟。回充
纸烬耳不宣。同友玄觉和南。

* 发愿文第十

「 稽首圆满遍知觉。
 寂静平等本真源。
 相好严特非有无。
 慧明普照微尘刹。
 稽首湛然真妙觉。
 甚深十二修多罗。
 非文非字非言诠。
 一音随类皆明了。
 稽首清净诸贤圣。
 十方和合应真僧。
 执持禁戒无有违。
 振锡携瓶利含识。
 卵生胎生及湿化。
 有色无色想非想。
 非有非无想杂类。
 六道轮回不暂停。
 我今稽首归三宝。
 普为众生发道心。
 群生沈沦苦海中。
 愿因诸佛法僧力。
 慈悲方便拔诸苦。
 不舍弘愿济含灵。
 化力自在度无穷。
 恒沙众生成正觉。」


说此
偈已。我复稽首归依。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
僧前。承三宝力。志心发愿。修无上菩提。契从
今生。至成正觉。中间决定。勤求不退。未得道
禅宗永嘉集序¶ 第 395a 页 T48-0395.png
前。身无横病。寿不中夭。正命尽时。不见恶
相。无诸恐怖。不生颠倒。身无苦痛。心不散
乱。正慧明了。不经中阴。不入地狱。畜生饿
鬼。水陆空行。天魔外道。幽冥鬼神。一切杂
形。皆悉不受。长得人身。聪明正直。不生恶
国。不值恶王。不生边地。不受贫苦。奴婢女
形。黄门二根。黄发黑齿。顽愚暗钝。丑陋残
缺。盲聋瘖哑。凡是可恶。毕竟不生。出处中
国。正信家生。常得男身。六根完具。端正香
洁。无诸垢秽。志意和雅。身安心静。不贪瞋
痴。三毒永断。不造众恶。恒思诸善。不作王
臣。不为使命。不愿荣饰。安贫度世。少欲知
足。不长畜积。衣食供身。不行偷盗。不杀众
生。不啖鱼肉。敬爱含识。如我无异。性行柔
软。不求人过。不称己善。不与物诤。怨亲平
等。不起分别。不生憎爱。他物不悕。自财不
吝。不乐侵犯。恒怀质直。心不卒暴。常乐谦
下。口无恶说。身无恶行。心不谄曲。三业清
净。在处安隐。无诸障难。窃盗劫贼。王法牢
狱。枷杖钩锁。刀鎗箭槊。猛兽毒虫。堕峰溺
水。火烧风飘。雷惊霹雳。树折岩颓。堂崩栋
朽。挝打怖畏。趁逐围绕。执捉系缚。加诬毁
谤。横注钩牵。凡诸难事。一切不受。恶鬼飞
灾。天行毒疠。邪魔魍魉。若河若海。崇山穹
岳。居止树神。凡是灵祇。闻我名者。见我形
者。发菩提心。悉相覆护。不相侵恼。昼夜安
隐。无诸惊惧。四大康强。六根清净。不染六
尘。心无乱想。不有昏滞。不生断见。不著空
有。远离诸相。信奉能仁。不执己见。悟解明
禅宗永嘉集序¶ 第 395b 页 T48-0395.png
了。生生修习。正慧坚固。不被魔摄。大命终
时。安然快乐。舍身受身。无有怨对。一切众
生。同为善友。所生之处。值佛闻法。童真出
家。为僧和合。身身之服。不离袈裟。食食之
器。不乖盂钵。道心坚固。不生憍慢。敬重三
宝。常修梵行。亲近明师。随善知识。深信正
法。勤行六度。读诵大乘。行道礼拜。妙味香
花。音声赞呗。灯烛台观。山海林泉。空中平
地。世间所有。微尘已上。悉持供养。合集功
德。回助菩提。思惟了义。志乐间静。清素寂
默。不爱喧扰。不乐群居。常好独处。一切无
求。专心定慧。六通具足。化度众生。随心所
愿。自在无碍。万行成就。精妙无穷。正直圆
明。志成佛道。愿以此善根。普及十方界。上
穷有顶。下极风轮。天上人间。六道诸身。一
切含识。我所有功德。悉与众生共。尽于微尘
劫。不惟一众生。随我有善根。普皆充薰饰。地
狱中苦恼。南无佛法僧。称佛法僧名。愿皆蒙
解脱。饿鬼中苦恼。南无佛法僧。称佛法僧名。
愿皆蒙解脱。畜生中苦恼。南无佛法僧。称佛
法僧名。愿皆蒙解脱。天人阿修罗。恒沙诸含
识。八苦相煎迫。南无佛法僧。因我此善根。普
免诸缠缚。南无三世佛。南无修多罗。菩萨声
闻僧。微尘诸圣众。不舍本慈悲。摄受群生类。
尽空诸含识。归依佛法僧。离苦出三涂。疾得
超三界。各发菩提心。昼夜行般若。生生勤精
进。常如救头然。先得菩提时。誓愿相度脱。
我行道礼拜。我诵经念佛。我修戒定慧。南无
佛法僧。普愿诸众生。悉皆成佛道。我等诸含
禅宗永嘉集序¶ 第 395c 页 T48-0395.png
识。坚固求菩提。顶礼佛法僧。愿早成正觉。
禅宗永嘉集(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