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一切人过患,是性不动。迷人自身不动,开
口即说人是非,与道违背。看心看净,却是
障道因缘。
「今记汝是,此法门中,何名座禅?此
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去
为座,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
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有相,内性不乱。
本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
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
故名禅定。《维摩经》云:『即是豁然,还得本心。』《菩
萨戒》云:『本须自性清净。』善知识!见自性自
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
成佛道。
「善知识!总须自体与受无相戒。一时,
逐惠能口道,令善知识见自三身佛:于自色
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
亿化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当来圆满报身佛。
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在自法
性,世人尽有,为名不见,外觅三如来,不见自
色身中三性佛。善知识!听汝善知识说,令善
知识于自色身见自法性有三世佛,此三身
佛从性上生。何名清净身佛?善知识!世人性
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事,即行于
恶;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知如是一切
法尽在自性,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
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
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像参罗,一时皆
现。世人性净,犹如清天。惠如日,智如月,智
惠常明。于外看敬,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
能明故。遇善知识,开真法,吹却迷妄,内外
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
非、无乱、无痴,念念般若观照,当离法相,有何
可立?自姓顿修,立有渐次,契以不立。」志诚
礼拜,便不离漕溪山,即为门人,不离大师左
右。
又有一僧名法达,常诵
《法华经》七年,心迷
不知正法之处。经上有疑,大师智惠广大,愿
为时疑?」大师言:「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
达!经上无痴,汝心自邪,而求正法,吾心正
定即是持经。吾一生已来,不识文字,汝将《法
华经》来,对吾读一遍,吾问即之。」法达取经到,
对大师读一遍,六祖问已,即识佛意,便汝法
达说
《法华经》。六祖言:「法达!
《法华经》无多语,七
卷尽是譬喻因缘。如来广说三乘,只为世人
根钝。经文公明,无有馀乘,唯一佛乘。」大
师言:「法达!汝听一佛乘,莫求二佛乘,迷却汝
圣。经中何处是一佛乘?汝说,经云:『诸佛世
尊唯汝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法如
何解?此法如何修?汝听吾说,人心不思,本源
空寂,离却邪见即一大是因缘。内外不迷,即
离两边。外迷看相,内迷著空,于相离相,于空
离空,即是不空。迷吾此法,一念心开,出现
于世。心开何物?开佛知见。『佛』犹如『觉』也,分为
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
见。开、示、悟、入,上一处入,即觉知见,见自本性,
即得出世。」大师言:「法达!吾常愿一切世人,
心地常自开佛知见,莫开众生知见。世人心,
愚迷造恶,自开众生知见;世人心正,起智惠
观照,自开佛智见。莫开众生智见,开佛智见
即出世。」大师言:「法达!此是
《法华经》一乘法。
向下分三,为迷人故。汝但于一佛乘。」大师
言:「法达!心行转《法华》,不行《法华》转;心正转《法
华》,心邪《法华》转。开佛智见转《法华》,开众生
智见被
《法华》转。」大师言:「努力依法修行,即是
转经。」法达一闻,言下大悟,涕泪悲泣,自言:「和
尚!实未僧转《法华》,七年被《法华》转;已后转《法
华》,念念修行佛行。」大师言:「即佛行是佛。」其时
听入,无不悟者。
时有一僧名智常,来漕溪
山,礼拜和尚,问四乘法义。智常问和尚曰:
「佛说三乘,又言最上乘,弟子不解,望为敬示。」
惠能大师曰:「汝自身心见,莫著外法相,元无
四乘法。人心量四等,法有四乘。见闻读诵
是小乘,悟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
万法尽通,万幸俱备,一切无离,但离法
相,作无所得,是最上乘,乘是最上行义,不
在口诤,汝须自修,莫问吾也。」
又有一僧名
神会,南阳人也。至漕溪山礼拜,问言:「和尚座
禅,见亦不见?」大师起,把打神会三下,却问神
会:「吾打汝,痛不痛?」神会答言:「亦痛亦不痛。」
六祖言曰:「吾亦见亦不见。」神会又问:「大师
何以亦见亦不见?」大师言:「吾亦见,常见自过
患,故云亦见。亦不见者,不见天地人过罪,
所以亦见亦不也。汝亦痛亦不痛如何?」神会
答曰:「若不痛,即同无情木石;若痛,即同凡,即
起于恨。」大师言:「神会!向前!见不见是两边,痛
是生灭。汝自性旦不见,敢来弄人?」礼拜,礼拜,
更不言。大师言:「汝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
以心悟自见,依法修行。汝自名不见自心,却
来问惠能见否?吾不自知,代汝迷不得;汝若
自见,代得吾迷?何不自修,问吾见否?」神会作
礼,便为门人,不离漕溪山中,常在左右。
大师
遂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智常、志通、志彻、
志道、法珍、法如、神会。大师言:「汝等拾弟子
近前,汝等不同馀人,吾灭度后,汝各为一方
头。吾教汝说法,不失本宗。举科法门,动三十
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于性相。
若有人问法,出语尽双,皆取法对,来去相因,
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三科法门者,荫、界、
入。荫,是五荫;界,十八界;,是十二入。何名五
荫?色荫、受荫、相荫、行荫、识荫是。何名十八界?
六尘、六门、六识。何名十二入?外六尘,中六门。
何名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是。何名六门?眼、
耳、鼻、舌、身、意是。法性起六识:眼识、耳识、鼻
识、舌识、身识、意识,六门、六尘。自性含万法,名
为含藏识。思量即转识,生六识,出六门、六尘,
是三六十八。由自性邪,起十八邪;含自性十
八正。恶用即众生,善用即佛。用由何等?
由自性。
「对。外境无情对有五:天与地对,日
与月对,暗与明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语
言法相对,有十二对:有为无为,有色无
色对、有相无相对、有漏无漏对、色与空对、动
与净对、清与浊对、凡与性对、僧与俗对、老与
少对、长与短对、高与下对。自
性起用对有十九对:邪与正对、痴与惠对、
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
实与虚对、崄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慈与空
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
对、常与无常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
对、体与用对、性与相对。言语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