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庵杂录-明-无愠1616-D¶

1616-D¶ 第 124b 页

山庵杂录卷之下
天台沙门释 无愠 述

湖州妙觉期堂僧净。吴江田家子。幼失学。既得度。谒
妙峰玄。玄。中峰之子也。令其参父母未生巳前。那个
是我本来面目。净如是参之。三十年无所入。后明州
1616-D¶ 第 124c 页 X87-0124.png
华严寺僧照公至湖。与同处。勉其诵棱严经中观音
圆通一品。忽一日。诵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处。豁然
有省。通身欢喜。口不能言。惟手足舞蹈而巳。或问云。
汝风颠耶。答曰。寂灭现前。洪武初十月二十五日。谓
照公曰。十一月旦是我生日。于此日死去也。至期。沐
浴更衣。祝香三片。一奉释迦文佛.一奉无量寿佛.一
奉山主了公。公盖其得度师也。且嘱左右云。我死后
三日茶毗。七日锻骨。但恐不受锻耳。人皆疑其言。及
以骨入锻。骨镕溢作汁。火冷结作灵芝一枝。光彩烨
烨。五色相间。扣之作声。虽雕镂绘画。有所不如。至今
灵芝在妙觉期堂焉。

燕城庆寿寺海云大士。讳印简。山西人。姓宋。七龄。父
授以孝经.开宗明义章。师问云。开者何宗。明者何义。
父异之。携见传戒颜公。公欲观其根器。以石头和尚
草庵歌命读之。至坏与不坏主元在处。乃问云。主在
什么处。颜云。什么主也。师云。离坏不坏者。颜云。此正
是客也。师云。主聻。颜冷笑而巳。即往礼中观沼公为
师。薙落受具。偶一夕闻空中有声召师名曰。印简。大
事将成。行矣。毋滞于此。遂挟策之燕。过松铺。值雨。宿
于岩下。因同行者击火。师见火星迸散。遂大悟。以手
扪面曰。今日始知眉横鼻直。遂谒庆寿中和璋公。先
一夕。公梦一异僧策杖径趋方丈。踞狮子座。明日。公
以所梦语左右。且曰。今日有暂到至。即引见我。迨日
晡。师至。公笑曰。此衲子即夜来所梦者。往复徵诘。师
1616-D¶ 第 125a 页 X87-0125.png
机语楗出。透脱无滞。公喜。命典记室。智證益深。乃以
衣颂授师。颂曰。天地同根无异殊。家山何处不逢渠。
吾今付与空王印。万法光辉总一如。出世为璋公嗣。
历诸名刹。凡两主庆寿。自太祖至世祖。屡朝师奉之。
位至僧统。顾遇优渥。年五十六。忽患风痹。一日。说偈
辞众毕。顾侍僧云。汝等毋諠。吾欲偃息。侍僧急乎主
事人至。师巳吉祥卧逝。阇维。获设利无算。奉敕葬于
庆寿寺侧。建石塔其上。谥佛日圆明大师云。

至元二十五年春。僧统杨辇真迦奉旨引江南教禅
诸德诣阙论道。上问。禅以何为宗。于是径山住持妙
高进前答云。禅也者。净智妙圆。体本空寂。非见闻觉
知之所可知。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上又云。禅之宗
裔可历说一遍。高云。禅之宗裔。始于释迦世尊在灵
山会上拈起一枝金色波罗华。普示大众。惟迦叶微
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分付迦叶。由此
代相授受。而至菩提达磨。达磨望此东震旦国有大
乘根器。航海而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
为禅宗也。上嘉之。高因从容进云。夫禅与教本一体
也。譬如百千异流同归于海。而无异味。又如陛下坐
镇山河。天下一统。四夷百蛮随方而至。必从顺成门
外而入。到得黄金殿上。亲睹金面皮。方可谓之到家。
若是教家。只依著文字语言。不达玄旨。犹是顺成门
外人。若是禅家。虽坐破六七个蒲团。未得證悟。亦是
顺成门外人。谓之到家。俱未也。是则习教者。必须达
1616-D¶ 第 125b 页 X87-0125.png
玄旨。习禅者。必须悟自心。如臣等今日亲登黄金殿
上。面睹金面皮一番。方可称到家人也。上喜。赐食而
退。

梦堂和尚。重修晋.唐.宋三代高僧传。易十科为六学。
禅学中。二祖可大师断臂求法事。禅书载之者不一。
独宣律师谓师遭贼断臂。同居琳法师尚不使知之。
及琳法师亦遭断臂害。可大师为之包治。运用不便。
琳怪之。大师因曰。尔岂知我亦无臂耶。梦堂欲遵之
入传。余当时告之曰。大师为大法未明。僵立深雪中。
命亦不惜。况一臂乎。苟谓断臂人之所难。今世之小
丈夫。操心根暴者。往往为之。曾谓大师为法忘躯。秉
志勤󳶵。顾不能邪。假令尽如律师所传。岂有贼来伤
人。专断其臂而巳。然臂既断。焉有与之同居者而不
知欤。又焉能为人包治其臂欤。此决不可信也。梦堂
曰。律师乃肉身菩萨。其言岂诳。余曰。律师所传之人。
非一一亲睹其行业。必藉他人釆集事迹。以此推之。
盖釆集者有讹谬在。律师必不以禅律异宗而诬为
此说。断断矣。盖亦信以传信。疑以传疑之意也。不然。
则后之肝胆吴越者妄加更易。而假律师以取信于
世焉耳。于是梦堂肯首。遂依传灯入传。

佛光道悟禅师。陜右兰州人。姓冠氏。生而有齿。年十
六祝发。后二年游方。自临洮归。夜宿弯子店。梦梵僧
唤觉。适闻马嘶。豁然开悟。自吟唱云。好也罗。好也罗。
遍虚空。只一个。告其母曰。我夜来拾得一物。母问云。
1616-D¶ 第 125c 页 X87-0125.png
你拾得何物。答曰。自无始以来打失底物。一日。欲参
访知识。里人觅偈于师。师偈有水流须到海。鹤出白
云头之句。及至熊耳。谒白云海公。契合。先是。有问。公
何不择法嗣者。海不答。徐云。芝兰秀发。独出西秦。比
师至。公闻空中人语曰。来日摄郭相公。盖海所住寺。
乃郭子仪建。而师其后身也。海公没。师出世。住郑州
普照寺。嗣其法。既而退居竹阁庵。浮沈洛川。人莫之
测。尝谓人曰。道我是凡。我向圣位里去。道我是圣。我
向凡位里去。道我不是圣不是凡。我向你眼睛鼻孔
里七颠八倒去。泰和五年五月十三日。无疾而逝。适
所居屋上有五色云如盖。中有红光。圆如日者三。寿
五十五。

吴兴何山耆旧僧某。擅权侮众。素行不軏。尤嗜杀生。
一日。宰猪馔客。先以首入锅煮之。自去。候其生熟。忽
见一人首。张目咬齿。头发蓬乱。于沸汤中翻覆可畏。
僧见之。怖惧战慄。若无所容。及遣他人觇之。犹猪头
也。其僧因此改行从善。

赵文敏公。访寂照先师于杭州廨宇。茶罢。公举近诗。
有了此清净障句。先师云。清净焉得有障。公曰。厌垢
污。爱清净。得非障乎。先师云。将谓是个翰林官人。元
来是个冠巾和尚。公因云。老母诞某之日。梦一异僧
入室。平生于禅宗向上提持虽未能尽解。然若经教
所载。读之即通大意。

辉东溟。黄岩人。义方右丞妻为母。倚势恃强。蔑裂先
1616-D¶ 第 126a 页 X87-0126.png
辈。灵石莲一舟者。得法于龙翔笑隐。受宣政院檄。住
持本寺。东溟攘居之。又估鸿福.安国而刹。一已任三
处住持事。恣意为非。一夕。醉酒睡起。眼见灵石伽蓝
神令鬼卒扼其颈。以膝筑腰使其跪。而乱杖捶之。且
呼自名云。宗辉此回不敢盗常住物也。神幸宥我。神
幸宥我。如是三年始卒。

鄞县宝幢市周婆。生修净土。每遇岁首。持不语。昼夜
长坐。尽正月。遇盛暑。就据会亭施茶汤。尽一夏。年七
十馀。一夕。梦见大荷叶遍覆宝市一境。手持念珠。行
道荷叶上。既而得微疾。邻人夜见幢幡宝盖入其家。
黎明。婆巳合掌念佛而逝。尝闻佛谓。末法中。南阎浮
提女人获生净土者。多如雨点。今以周婆观之。良信。
洪武庚戌冬。奉化田子中访余太白。同居者久。余偶
言金刚般若经。阎罗王界称为功德经。故世人荐亡
者多读之。子中誓终身受持。一日。值其母讳日。发心
诵此经百过以荐。晨起。坐松榻上。方诵至九遍。见鬼
卒枷杻一老媪跪榻前。发离披覆面。熟视之。乃亡母
也。子中仓卒不知所为。须臾引去。若将脱枷者。于是
子中大泣。恨不即时辍经。与母相劳问。余谓此经功
德之大。不可云喻。若子中发心持诵。即冥感阴界。俾
母子两得相见。以释其苦。呜呼。伟哉。

育王虚庵实首座寄卧云庵主偈云。黄金园里马交
驰。径寸多成按剑疑。月晒梅花千树雪。卧云一枕梦
回时。天童幻庵住首座拜应庵塔偈云。耽耽睡虎管
1616-D¶ 第 126b 页 X87-0126.png
窥班。便把中峰作靠山。不得破沙盆一个。子孙乞活
也应难。默中唯西堂咏蚕偈云。桑空柘尽始心休。绵
密工夫一茧收。炉炭镬汤𢬵得入。为人只在一丝头。
佛陇宜行可听雨偈云。檐前滴滴甚分明。迷已众生
唤作声。我亦年来多逐物。春宵一枕梦难成。噫。四人
学者。偈语虽工。在当时巳泯泯无闻。余故录之。以示
后学焉。

竺元先师。老年闲居天台紫箨山。而策发来学不倦。
尝谓。做颂须事理俱到。譬如打索。两股紧缓不同。则
不堪矣。大川和尚作蜘蛛颂固好。但其中三字于理
固无害。于事则不然。其颂云。一丝挂得虚空住。百亿
丝头杀气生。上下四围罗织了。待无漏网话方行。末
后三字于蜘蛛却无交涉。又题出山相云。龙姿凤质
出王宫。垢面灰头下雪峰。誓愿欲穷诸有海。不知诸
有几时穷。以雪峰易雪山。拘韵耳。而此地有雪峰。其
名既显。似觉有妨。所以不纯也。又云。虚舟住金山。因
雪上堂云。一夜江风搅玉尘。孤峰不白转精神。从空
放下从空看。彻骨寒来有几人。学者争诵之。虚舟既
不识古人舌头落处。而学者又随例颠倒。因叩其所
以。师乃云。古人谓雪覆千山。因甚孤峰不白。此是一
转语。而虚舟以为孤峰实不白。误矣。又云。大凡入院
佛事难得精妙者。盖作者多故也。东屿住净慈。山门
佛事云。清净慈门。一湖秋水。入得入不得。虎咬大虫。
蛇吞鳖鼻。且移他处用不得。竹泉住中竺。佛殿佛事
1616-D¶ 第 126c 页 X87-0126.png
云。拨尘见佛。谁知佛亦是尘。罕逢穿耳客。多遇刻舟
人。甚有体裁。学者可为法。

元庵会藏主。临安人。久居净慈蒙堂。雅善赵文敏公。
公尝与写其所作诗。成巨轴。复题其后。人皆以为夸。
而元庵漠如也。寺僧泽藏山者。出资缮修涅槃堂.把
针板.靧所.溺坑。禅流谢以偈卷。元庵见之不怿。众请
其作。遂成偈云。涅槃一路尽掀翻。触处工夫见不难。
洗面蓦然摸著鼻。绣针眼里好藏山。时晦机和尚为
住持。特上堂称美之。以此偈推之。则其诗之精绝也
可知矣。

中天竺一溪和尚。讳自如。福建人。元兵下江南。师年
少。被游兵虏至临安。遗之而去。临安富民胡氏收养
之。令伴其子弟读书乡墩。师隅立。凝神静听。默识无
所失。胡氏喜。因子之。既长。命隶里中无相寺为僧。参
云峰于径山。得旨。戒捡精严。法服应器不离体。又能
诵棱严.法华.维摩.圆觉等经。初住浙江万寿寺。寺后
有富民黄氏。重师戒行。常供以伊蒲塞馔。一日。请归
其家。进供愈勤。乃开私帑。示师所藏金玉异宝。欲动
其心。师归。谓左右曰。彼黄子氏者。以帑中宝示我。欲
眩我死去为其子耳。殊不知我视金玉如瓦砾。古人
堕此辙者颇众。非独为其子。为其牛马者有之。我自
此其疏黄氏矣。天历初。中天竺住持笑隐䜣公奉诏
兴建大龙翔寺。因举代住中竺者三人。上以御笔点
师名。宣政院具疏礼请。未几。化去。多灵异云。
1616-D¶ 第 127a 页 X87-0127.png

钱塘广化寺住持觉宗圣。径山本源所度弟子也。群
弟子中。唯师最少。常受其慢侮。由是励志孜孜讲学。
遂从梦堂于四明。时怪石住大慈。固招其居侍司。未
几。又从石室学诗。诗日臻其奥。若赵公子昂.虞公伯
生.张公仲举。皆称赏之。尤笃于廉信。不苟一食于人。
与人期。虽风雨弗爽。中岁。究绝学之旨。初参仲谋和
尚。无所入。遂叩南堂于本觉。南堂曰。汝自是了事人。
但闻见太多。隘塞胸次。以致本地风光不能发现。于
是随问曰。如何是佛。南堂曰。晨朝有粥。斋时有饭。拟
再进语。南堂以手揶揄曰。不是。不是。宗圣恨其不为
明白说破。次日。谒云。和尚开大炉鞴。镕锻圣凡。我正
如一块顽铜钝铁。投入其中。以求锻炼。成就美器。若
不能者。是和尚之炉鞴欠热耳。南堂念其虔恳。曲诱
之曰。我此法门只贵直截承当。不在世智辨聪也。若
能发决烈志。一刀两段。有什么顽铜可锻。有什么美
器可成。去此二途。向父母未生以前道一句看。宗圣
无语。后效古人顶弥勒佛像。旦暮行道。称念尊号。祈
生兜率内院。仍赋诗以自见。年六十二得疾。命左右
取平日诗文藁悉火之。乃逝。而黄岩人。族蔡氏。嗣怪
石云。

无言和尚。居江心东堂寮。揭榜于门云。斋前看经坐
禅。斋后接容作务。而于常住庶事未尝言及。或有对
师赞毁当代住持。惟含笑而巳。至论丛林典故。宗门
纲要。则亹亹笑谭。终日忘倦。盖得为近代东堂之体
1616-D¶ 第 127b 页 X87-0127.png
也。一日。澡洗毕。偃卧于竹床上。乃自笑云。老不好。撼
之。巳化。时无际和尚亦为东堂。石室岩公领住事。学
问肤浅。真率有馀。寺耆旧皆师徒弟。师虑其慢住持。
凡旦望听说法罢。俱诣师处作礼。师必令其举上堂
语。乃唧唧云。今日长老好上堂。其作成住持有方。驭
徒弟得法。有岐上座者。乃明岩熙公所度之子。一日。
持郁山主跨驴图。请无际题。师援笔成偈曰。策蹇溪
桥蹉脚时。误将豌豆作真珠。儿曹不解藏家丑。笑倒
杨岐老古锥。乃问云。你且道杨岐者一笑落在什么
处。岐云。无风荷叶动。必定有鱼行。师掌云。归去师前。
分明举似。其方便为人又如此。岐上座。即大梅仲邠
也。

虚谷和尚。婺州人。净慈石林和尚会中掌内记。升记
室。贫而苦学。寒暑如一。尝度夏太白。窃东净手巾为
亵衣。后出世领仰山三十年。径山六年。嘱东净手巾
不许题字。意在赡贫也。早年梦入净慈罗汉堂。至东
南隅。忽一尊者指楣梁间诗示师云。一室寥寥绝顶
开。数峰如尽碧于苔。等闲翻罢贝多叶。百衲袈裟自
剪裁。初不谕其意。迨主二刹。良验。盖仰山有贝多叶
经。而径山有杨岐衣也。吁。师之出处。彼应真者为之
前定。非果位中人。能致是欤。

温州寿昌绝照辉公。坐夏净慈东净寮。蜃壁中有水
墨观音像。师每夜礼之。祈恳至切。忽见净瓶水从壁
涌出。通身欢悦。从此造诣益深。智鉴益明。尝有偈云。
1616-D¶ 第 127c 页 X87-0127.png
工夫未到方圆地。几度凭阑独自愁。今日是三明日
四。雪霜容易上人头。有志者闻其偈。无不兴起。盖其
致诚感人如此。譬如砒霜。全体是毒。苟食之。岂有不
死者哉。

宋度宗。为北兵攻急。命道士设大醮。奏章天庭。问国
家重事。是时高公伏章久不得报。既[立*昜]事。问故。高公
云。为天门不开。定径山四十八代住持故。得报迟也。
虎岩住径山。寂照先师为第一座。每闻虎岩法座上
举此事以夸众。谓。住持岂苟然。至于四十八代。尚预
定之天庭。寂照颇心非之。及寂照住径山。适当其代。
昔云居即庵和尚。土地神现梦。谓只有一粥之缘。巳
而果然。凡为诸方住持皆报缘。丝发无差。然妄为攘
夺。失身囹圄者。往往有之。闻天庭定名。土地神现梦
二事。亦当少戢铓锐。

天目居山有魁一山者。苏州人。博学多才。与天童平
石翁交甚密。当丛林全盛时。人皆翕翕求进。魁独栖
迟于岩谷。不与世接。有古大梅.懒瓒之风。独许山下
檀越洪家府诸子弟往来。既终。洪氏梦魁乘一山轿
至其家。次日产一子。名应魁。字士元。自幼入学。至娶
妻育子。绝无前生趣味。年三十。忽自猛省。尽变平日
所为。与一僧明维那者。结屋东天目绝顶。习禅定。至
若烧畬.乞食皆躬为之。虽老于头陀者。有所不如。至
正丁酉。猫獠烧劫径山。余奔抵其所。士元肃容。礼度
和雅。答对从容。徐问其故。乃知魁后身也。因谓之曰。
1616-D¶ 第 128a 页 X87-0128.png
公前身与天童平石翁为莫逆交。今翁年垂九十。耳
目聪明。公盖作偈寄之。庶见一梦两觉。而梦觉一如
乎。士元乃作偈曰。寄语天童老平石。一念非今亦非
昔。欲听枫桥半夜钟。吴江依旧连天碧。偈未及到。翁
巳示寂。

径山惠洲提点。虎岩徒弟。颇聪明。有干蛊才。掌常住
众务三十除年。一切金谷恣其糜费。或以果报谕之。
乃答云。满载戴角来。洲只戴得一双。至正初。高纳麟
领行宣政院事。其属净珂具状诉之。结罪杖。断归俗。
既而潜于化城院。得风痹疾。挛拳如猬。两手握拳。承
其两颊。两脚反承其尻。看病人欲伸之。痛不可忍。日
夜伹闻霍霍之声。如是者三年。始气绝。洲平昔以粗
心任事。轻视因果。乃言。满载戴角来。只戴得一双。余
谓三途报中。岁月长久。一双去。一双来。至无量劫戴
此角。何止一岁而巳。凡司常住金谷人。宜以洲自鉴。
洪武八年秋。余访同门友报复元于象山智门寺。寺
有提点彝正堂者。四十馀年管领常住出纳。廉能。谋
断有方。抚众和易。历六代住持。终始如一。是年七月
二十四。夜梦两童子并立榻前。问之何干抵此。答曰。
请提点考算单帐。答云。我无单帐可算。觉而再睡。得
梦如前。次日。到方丈说其梦。禀云。夜得此梦。恐今岁
库司知事人懒慢。常住日黄簿未成。和尚宜促之。观
其言貌。绝无愧赧态。少选。报彝归房跌仆地上。如熟
醉。至夜半始苏。急处分后事。然后瞑目。彝于智门可
1616-D¶ 第 128b 页 X87-0128.png
谓有功矣。临终尚尔。诸方执事者。遇常住物。如鹰拿
燕趠。不以罪福为事。闻此自须改行。

径山耆旧。讳清泚。号一溪。壮年不守戒律。饮啖无所
择。至中年。自念人生于世。寿命能几何。一旦无常杀
鬼到。将何排遣。遂尽敛所积衣资。就普庆寺东。建观
音堂一所。修白净业。祈生净土。越数载。手书金刚般
若经。至三千大千世界处。握笔正身。安坐而化。至正
丁酉。猫獠烧劫普庆及居民房室。独观音堂岿然独
存。佛说善恶报应如影响。渠不信夫。

处州丽水县白云山白云度公。久参华顶无见和尚。
平生打硬做工夫。一切时.一切处。卓卓地不喜从事
语言。苟有学者求法语。但径以已躬大事示之。馀无
他说。近代居山为化主者。多是采摝古人遗言以为
已出。狐媚后学。遇明眼人就其语诘之。恰如为盗者
盗主家物。复求售主家。赃證明白。更无他词。惟面颈
发赤。恨藏身无地。谛观度公机用。天地县殊。闻入其
室者颇多。不知有能领其旨者否。

海会翁。临海人。年三十。舍家入道。投径山虎岩披剃。
初至栴檀林。归堂巡按。有见其举止山野。窃讥诮之。
师发愤。翌日即往天目求中峰诲示。于是忘餐废寝。
殚力参究。夜深睡重难遣。摘数珠撒暗地摸。足数乃
巳。久之无所入。时东州住虎丘。古林住开先。东屿住
枫桥。师如苏州。出入三老之门。渐臻智證。出世龙华。
法嗣古林。年九十三。抵育王。守横川祖塔。俄平地趺。
1616-D¶ 第 128c 页 X87-0128.png
损左足。不能𨔝履。每床坐。当清夜朗吟古人偈语。其
徒文涣问曰。一生参禅。到此不能受用。却托吟咏自
遣。师曰。不见大惠和尚因疾呻吟。左右云。平生呵佛
骂祖。今乃尔。大惠云。痴子。呻吟便不是耶。涣礼拜。既
寂。火化。异香袭人。

东鲁山。四明人。为人刚介不贪。人敬异之。出世住东
山。凡受业房中已资。悉携至东山。以助土木之需。无
何。一新众宇。忽疽发背。左右欲请善医者治之。不从。
伹安坐处分常住庶事。且言。我死。衣物除送终外。悉
归公帑。寺僧谓师。新度弟子十馀人。万一不讳。孝服
无所出。师不应。再请。乃命各与谷一石。及终。寺众嗟
悼不巳。窃观近代据师席者。大率初领事。即关集众
佃。倒换契帖。得钱应支常住。剋时日取赢羡。迨临死。
衣物尽分与私徒。而送终则靠损常住。吁。其视鲁山
有间矣。

如一庵者。永嘉人。姓袁氏。先诞五日。父梦一异僧持
梵经至。问。何来。曰。五云山。问姓。曰。姓殷。问名。亦曰。姓
殷。且谓后五日当再来。留经表信。至期果诞。师头骨
崭耸。目光射人。年十五。师事方山和尚。得其要领。住
保福。退居西涧庵十年。道望益隆。师早年发志暗诵
首棱严经。至第五卷。得呕血疾。乃辍。疾瘳。一夕。梦见
所未诵经。皆金书布空中。厉声读之。既觉犹存。移时
始隐。故师再诵足此一经。每日诵一过。至终弗替。

断江禅师。讳觉恩。族慈溪顾氏。师形模脩瘠。操履清
1616-D¶ 第 129a 页 X87-0129.png
峻。幼依云门广孝寺落发。后从明之延庆闻法。师受
四教仪。七日通之。莫不惊讶。时横川和尚住育王。中
兴禅宗。学者辐凑。师往炷香入室。机语相投。命典内
记。由是得业日彰。遐迩知名。师所制诗颂。典雅苍古。
宋提刑牟公献之首为之序。一时士大夫若赵文敏
公.邓康庄公.袁文清公。皆相友善。出世苏之天平。嗣
横川和尚。后迁开元及明之保福。而终于越之天衣。
一日。坐丈室次。扶杖而言曰。老僧㠌空倚杖黎。分明
画出须菩提。顾侍者曰。会么。曰。不会。即掷杖。倚蒲团
而逝。

至正庚子。定海白沙夏太三。以运粮如燕溺海。死后
十六年。当洪武乙卯。其妻陈氏与子善追念。太三性
禀酷暴。驭下少恩。死于非命。孤魂沈滞。曷由升济。遂
敛赀来鄞之十字港庵。严设道场。种种殊胜。延净行
僧十人。请叶万宗主之。修礼梁皇忏法。陈氏虔悫恳
至。初入道场。众听敷陈。无不感泣。是日礼二卷。至中
夜。少就寝。有僧宜便。忽惊呻寐语。撼之不寤。惟见其
苦辛忧怖状。于是万宗等惧其不苏。悉起持咒。良久
疾呼之。乃苏。问故。惟泣而巳。再问。乃言曰。有神人若
韦天者。冠带甚伟。伞盖剑戟之卫甚严。逼令我同取
夏太三来此受荐度。道经蟹浦。神威凛凛。行者远避。
备历诸险。临大海。见鬼物戢戢。充满大海。可怖。神人
命我入海提挈太三。太三首戴元帽。浮沈波浪间。既
难著手。又有神勒要我钱。乃放。适有钱在我手中。遂
1616-D¶ 第 129b 页 X87-0129.png
与之。又尽力扶太三。将登岸。被汝等唤省。言讫又泣。
盖苦于涉历也。吁。灭罪荐亡。无出此忏之功。余故纪
之。以为世劝。

黄岩陈君璋。为人端重寡言。慎交以善。信服一乡。年
几四十。与室叶氏。暇则披诵法华惟谨。乡无梁皇忏
本。君璋手书之。既毕。门首有山茶。秋吐花。而君璋漠
如也。洪武庚戌。君璋年六十。疾笃。其子景星与子妇
王氏性孝。躬调药食。夜不解衣。昼不离病所。王氏又
刲股肉为粥以进。是岁十二月十一日。夕阳衔山。君
璋命扶之坐。谓景星曰。吾归去。曰。归何处去。曰。日没
处去。又曰。我死宜依桑门法阇维。遂命家人同称念
阿弥陀佛。须臾气绝。君璋有二子。长即景星。次从余
出家。居顶是也。

恭行巳。上虞人。平生苦学。内外典靡不研究。尤工于
诗。母老无托。乞食以养。尝舁母渡钱塘。有诗云。母在
篮舆子在途。子行不止母先呼。断桥流水斜阳外。羞
见寒林返哺乌。观此。可知其为人矣。

光菩萨者。鄞县张氏子也。某先世习彫塑。至光艺益
精。甫壮年。忽厌家累。将从海会寿梅峰剃落。其妻携
子诉于官。寿因却之。光与万尸完者都厚善。劝其遁
去。遂潜。自引刀断发。服僧伽梨。绝浙河。逾贝区。登匡
阜。遍参有道尊宿。踰十寒暑。还谒。寿巳迁化。闻华顶
无见和尚道行清峻。挟胸中所疑投之。无见令究狗
子无佛性话。获證入。遂礼无见为得度师。光一生彫
1616-D¶ 第 129c 页 X87-0129.png
饰两浙诸山佛菩萨像甚多。事毕。掌包即去。未尝受
其毫发之报。暮年归隐华顶。遂于石桥庵塑五百应
真像。穷极巧妙。始事之晨。云雾间鼓钟与梵音洋洋
间作。赡工阙园蔬。光欲遣人化之。忽宁海多宝寺圆
讲主者送菜至。光喜问故。曰。向真菩萨以尊命到寺
化菜。故送至。时庵中有名真者。卧病久不出。由是知
神人应化也。光亦不经意。年七十有三。无疾坐蜕于
华顶。火后。塔葬山中。

思省庵者。台之宁海人也。不知其氏。兄弟四人。思最
长。一时同发心出家。将祖父遗业悉散与宗亲。惟留
所居一区。族人互争不巳。思与诸弟各执炬燎之而
去。思后参访。具向上知见。出世。领温之灵云。迁灵岩。
而退止灵云寺前草舍中。至正甲申。余偕达此原.明
性元等往谒。时思年踰九十。厖眉皓发。颀然清耸。拽
履而出。且行且问曰。何处来。余曰。江心。曰。深几百丈。
曰。谩老和尚不得。思揖云。坐。吃茶。思性方介。作诗颇
类寒山子。题骂僧诗于壁。云。五蕴不打头自髡。黄布
围身便是僧。佛法世法都不会。噇猪噇狗十分能。案
上有语录一𠕋。予信手揭观。结夏上堂。有云。以大圆
觉.牛角.马角。为我伽蓝.瓜篮.菜篮。又上堂。举赵州狗
子无佛性话。颂云。狗子佛性无。狗子佛性有。猴愁搂
搜头。狗走抖擞口。余与此原等请别。不敢再犯其锋。
是夕。宿灵云。闻老宿举思言行数端。皆可传。

福建有官家子。专为盗。父痛责不改。徐诘之。乃云。盗
1616-D¶ 第 130a 页 X87-0130.png
岂欲为。但每夜有一男子来相拉。不得巳从之。父曰。
今夜若来。汝当告我。遂备弩矢待之。夜分。男子果来
门外。儿指告父。父果见其人。决弩射之。却中其儿胸。
立死。

至顺庚午。浙西连岁饥馑。杭州城中饿殍相枕藉。有
司令坊正倩人舁弃六和塔后山大坑中。有一婆子
兼旬不腐烂。每日居众尸之上。人怪之。搜其身。怀中
有小囊。贮念弥陀佛图三幅。事闻有司。为买棺敛。焚
之。烟焰中现佛菩萨像。光明烨烨。因此发心念佛者
极众。

建宁府有僧。名末山。后捡一行著定平生诗。有一木
移来岭上安之句。造物预定其名也。好作善缘。平路
叠桥。不知其数。既死。现梦于城中邹氏托生。其友亦
有梦之者。既长。虽自知前身是僧。不喜与僧交。痴痴
呆呆。若木石然。杭州天目山义断崖。见高峰得旨。归
向者甚众。既死。现梦托生于吴兴细民家。后为僧。名
瑞应。字宝昙。自幼至壮。受人礼拜供养无虚日。余寓
居天界时。宝昙亦在焉。邻居颇久。察其所为。碌碌与
常人无以异。间有以已躬事叩之者。但懡㦬而巳。二
人前身皆非常人。胡乃顿忘前世所习如是。古人谓。
声闻尚昧于出胎。菩萨犹迷于隔阴。然则修行人可
不慎欤。

江西绝学诚公。山居不出世。座下有七人结盟习禅。
一人年最少。超然有得。诚公验以三关语。其答如鼓
1616-D¶ 第 130b 页 X87-0130.png
应桴。不幸早世。生山下民家。父母俱有梦。甫五岁。命
读书。吾伊上口。不烦师训。又能拆其义。一日。其父携
入山见诚公。公问。汝前生答我三转语。记得否。进云。
试举看。既举。乃点首云。是我语。诚公嘱其父善保养
之。他寺僧因厚贿其家。求为弟子。使习鱼山梵呗。自
此赴檀家请。多得䞋施。娇奢心𨔝。世俗不法事无不
为之。诚公因立三种大愿励学者。大凡参禅人于静
定中得个欢喜处。乃尘劳乍息。惠光少现。然未可以
为究竟也。何则。盖八识田中。无明根本尚在。喻如石
压草。去石再青。无疑矣。后人其预戒之。

前朝天历初。召天下善书僧儒会杭州净慈寺。泥金
书大藏尊经。王文献公亦在所召。而公必与众僧同
食。若别为治具则不乐。甚至掣肘诟骂。不食而去。尚
记公为僧题悬崖昼兰云。袅袅春风一样吹。托身高
处拟何为。从渠自作颠倒想。要见悬崖撒手时。题东
坡像云。五祖禅师世外人。娑婆久矣断生因。谁将描
貌虚空手。去觅他年身外身。题山谷像云。笑杀当年
老晦堂。相逢刚道桂华香。披图面目浑依旧。鼻孔何
曾有短长。盖公为一代儒宗。而造诣渊邃。形诸翰墨。
虽不经意。而与古德提吻唱相合。可尚也矣。

古鼎和尚。住杭之中竺。欧阳圭斋以福建廉使任满。
赴召京师。过杭。抵古鼎。款洽道话旬浃。临别。古鼎送
至西湖之上。圭斋云。此别未卜会期。古鼎云。大圆镜
中未尝与公相别也。圭斋喜。无何。古鼎迁径山。圭斋
1616-D¶ 第 130c 页 X87-0130.png
寄以偈云。上人力举龙文鼎。坐断凌霄第一关。湖上
别来圆镜语。想应照我鬓毛班。

灵隐竹泉和尚。为人少缘饰。契證稳当。语言精密。元
霄上堂云。今朝上元节。雪霁见晴春。梵刹灯千点。长
空月一轮。鼓钟喧静夜。歌管闹比邻。总是圆通境。何
须别问津。为亡僧森监寺下火。云。森罗万象。一法所
印。即今与汝拈却金刚圈栗棘蓬了也。唤什么作一
法。二由一有。一亦莫守。火里乌龟。作师子吼。其语录
逸此二段。故记之。

泰定初。宣政院起嘉兴本觉灵石芝禅师主净慈。师
巳年八十有四。四海尊仰如古佛。余自径山来送入
院。遂获随例挂搭。其时众几满五百。台温乡长忠景
初者。本山首座。年德并高。后生多归之。余方居学地。
偶于廊下见鬻文藉人。就购庄子一集。持归藏主寮
围炉内阅之。恐失业也。适忠自外至。意甚不乐。正坐
立余于其前。而数之曰。汝初入众。不去衣单下做工
夫。而反从事杂学耶。且公界围炉。乃延客论道之所。
而捡阅外书。可乎。后二十馀年。再到净慈。凡寮舍围
炉。但见少年名胜丛杂。或抚琴。或围棋。或吮墨图山
水。如是而巳。肯捡阅外书者。亦无其人。矧衣单下做
工夫者乎。嘻。三思忠之言。与妙喜洋屿众寮所揭之
榜。何以异。忠后出世婺之华藏云。

罗湖野录载。乌巨雪堂与净公书曰。比见禅人传录
公拈古。于中有问赵州。如何是佛殿里底。拈曰。须知
1616-D¶ 第 131a 页 X87-0131.png
一个髑髅里。而有撑天柱地人。愚窃疑传录之误。盖
杨岐子孙终不肯认个鉴觉。若认鉴觉。阴界尚出不
得。何有宗门奇特事耶。因此亦尝颂之。谩以涚闻。颂
曰。不立孤危机未峻。赵州老子玉无瑕。当头指出殿
里底。刬尽茫茫眼里花。余谓罗湖肯乌巨捡点净公
认个鉴觉。善矣。至于许乌巨此颂。于宗门有补。恐未
尽善。且如赵州老子玉无瑕。又云刬尽茫茫眼里花。
非鉴觉而何。余忍俊不禁。就其颂易四字而颂之。亦
要后人捡点。不立孤危机始峻。赵州老子玉生瑕。当
头指出殿里底。添得茫茫眼里花。

瑞少昙者。闽人也。刚介自持。秕糠声利。常住事悉付
执事人。一室肃然。禅诵自怡。登其门者无非老练衲
子。至顺间。毅然弃去。游金陵。访龙翔䜣公。于是延居
第一座。适移忠虚席。公力荐之。师辞曰。公诚未之思。
乃宋奸臣秦桧香火所寄。桧尝挟私倚势。编管大惠
于梅衡。吾虽不肖。忝承其裔。今何忍而嗣其香火。公
诚未之思耳。当时洪儒宿德闻其事者。无不剧口称
誉。后改住归宗而终。

亨景南者。南昌万氏子。幼依来福山端公得度。参如
庵愚公于百丈.笑隐䜣公于龙翔。获荐名宣政院。奉
檄开法香城。久废之馀。一新其寺。后迁上蓝。道风益
播。寿七十八。一日。忽命左右具汤沐浴。衣常服。安坐
书偈。靠拄杖而化。阇维。坚固子磊磊。获之者甚众。其
法孙济盛者。收杖及坚固。作塔藏之来福山中。像季
1616-D¶ 第 131b 页 X87-0131.png
以来。行脚僧凡到一处求挂搭。必云。生死事大。无常
迅速。闻之似觉恳切。既得藉名。略不以前言自勉。惟
务奔逐而巳。往往皆然。今观景南临终如此。其平日
践履可知。

寂照先师。蚤年偕虚谷参苏州承天觉庵真公。别后
得其启发。遂赋思洞庭一诗寓意。其实敷扬向上一
著。特措辞异耳。诗曰。烟苍苍。涛茫茫。洞庭遥遥天一
方。上有七十二朵之青芙蓉。下有三万六千顷之白
银浆。中有人兮体服金鸳鸯。游龙车。明月珰。直与造
化参翱翔。忆昔天风吹我登其堂。饮我以金茎八月
之沆󳶻。食我以昆丘五色之琳琅。换尔精髓。涤尔肝
肠。洒然心地常清凉。非独可以眇四极。轻八荒。抑且
可以老万古。凋三光。久不见兮空慨慷。久不见兮空
慨慷。又尝为儒生题古昔十贤咏梅诗图云。诗之召
南。书之说命。孔子昔所删定也。皆言其实。而不及其
花。由梁何逊至唐宋十君子者。读召南。诵说命。习孔
子之业者也。形诸咏歌。述诸章句。皆言其花而不及
其实。噫。世道不古。人心益薄。且伪其不敦本也。例皆
如是。余观是图。窃有感焉。赵松雪.虞邵庵诸公见之。
叹曰。元叟识见地位高。命笔吐辞自然。超拔今古。我
辈尽力道。也出他彀中不得。寂照乃传持临济正宗
人也。游戏翰墨。藻黼宗兽。特馀事耳。然而缙绅推重
之如此。无文粲公谓今时丛林中。眼不识丁者。穷则
不失真禅和子。达则为真善知识。斯言可谓痛切矣。
1616-D¶ 第 131c 页 X87-0131.png

天台明岩熙太古。久依东屿于净慈。禀承其法。至正
丙戌正月十三日。余自紫箨偕明性元.瑞莹中。访香
竺昙于寒岩。明日。将谒太古。二子以倦游不果。会太
古抵竺昙。余三人即客位。插香展礼竟。太古忽问云。
藏主久参竺源和尚。世尊初生下时。做出许多神头
鬼面。还知落处么。余对云。美食不中饱人吃。太古忽
离位。分手指上下。乃至步武四顾。励声云。天上天下。
惟我独尊。嗟乎。方今号称尊宿者。而于接引后昆之
际。往往匿其所易见。示其所难知。以笼罩之。如太古
直截举话。何异索千金之珠于丐者之席裹中也。

元至正十五冬。张嗣诚侵湖州。江浙丞相委令径山
属院化城僧惠恭团结乡民守禦界岭。一日。贼兵犯
境。恭率乡民与之格战。贼败走。获四十馀人。送至官。
夜宿西湖鸟窠寺。黎明。适前住饶州天宁谋大猷徐
步廊庑间。囚者见师神观闲雅。持诵不辍。乃齐声告
曰。长老救我。师曰。我救你不得。你若至诚称念南无
救苦救难阿弥陀佛。却救得你。中间有三人信受其
言。高声称念不辍口。既而官司取发。众囚俱易枷锁。
偶至此三人。缺刑具。但系以绳耳。既到审。囚官独鞠
勘此三人。一人供正治麦畦被虏。二人供元是明州
奉化锯匠。来此佣作被虏。三人遂获纵免。乃别鸟窠。
拜谢大猷而去。窃念我佛阿弥陀誓愿深广。称其名
者。非独临终获验。而现世遭大辟刑者。亦可赖免。人
而不信。吾未如之何也巳。
1616-D¶ 第 132a 页 X87-0132.png

西天竺国大沙门板的达。确修禅定。兼善毗尼。三衣
一钵随身。得施利。随与贫乏。行世泊如也。洪武七年。
将抵南京。上敕有司同天界蒋山住持率京城诸寺
僧祗迎郊外。以幡幢香花导引入国。及见。上大悦。宠
渥殷厚。馆之蒋山寺。劳问相仍。是年冬 上亲制诰
命。铸铭印。赐以善世禅师之号。时余寓止天界。一日。
有金坛刀镊蒋生者。为师剃发。受之以盘。初剃一刀。
有声琅然。侍僧辄取之。次剃一刀。蒋生自取。获设利
一颗。大如菽。甚圆净。馀发悉为见者争取去。或有或
无。凡三颗。惟蒋生得者。出以相示。余叹讶不巳。其侍
僧乃谓余曰。此吾师常事也。患为世夸。故罕剃其发。
九年秋。奉诏来浙左。礼求育王舍利塔。洎宝陀观世
音示现二处所。感祥光瑞相异常。师皆有伽陀赞咏。
作梵字书之云。

元福建都运司某诞辰。胥吏周清甫设贺筵。馔有牛
肉。运司亟命撒去。徐为众宾言曰。某少时同外弟某
过屠家。甫坐定。见屠者左手握刀。右手牵牸牛。带一
犊至。系牛檐楹。置刀于前而去。忽犊子衔刀走园地
中。以足跑地而埋之。逮屠者至。不见其刀。怒。乃为言
其状。屠者既得刀。坐门首长叹。移时以刀断发弃妻
子。出家学道。不知所终。后外弟某出仕江西。舟过黄
河。晚泊荒岸下。恍惚中见一甲第。高广严整。类王者
居。于是登岸趋揖阍者。问曰。此是何所。阍者曰。此是
一衙门。汝欲瞻玩。不禁。入门。见一峨冠博带者当厅
1616-D¶ 第 132b 页 X87-0132.png
正坐。因进前跪拜之。承问曰。汝何来。答曰。都下来。外
弟因问曰。此是何衙门。答曰。此是天下太乙牢山。专
治宰牛人也。因问。邻人宰牛黄四者。死巳十日。还在
此否。答曰。有。遂呼来。但见黄四枷锁而至。黄四见外
弟。惊呼云。官人如何到此。答云。我去之任。偶然到此。
就问黄四曰。汝之罪犯当何度脱。答曰。我罪最重。无
由可脱。若得官人凡到仕官处。劝人不杀牛一百二
十个。能免我罪。言讫。回首。化境没矣。外弟从此劝人
不宰牛。及足其数。一夕。黄四扣门谢曰。某得官人劝
不宰牛。今巳脱罪。仍放归家。如有家书。不妨持去。伹
于门内为之曰。汝归。向我家中道。早寄衣来。阅两月。
果有衣至。其时。众宾闻此说。皆誓不食牛肉。

净土一教。金口所宣。载之群经甚详。而其教行震旦。
则始于东林远法师也。法师集刘雷诸贤。刻莲漏。礼
六时。愿往生西方。精诚悃切。临终各获遂其所愿。逮
至前元。人根既漓。情伪日生。冒名莲社。假求衣食者。
往往有焉。延祐间。优昙度公诣阙上书。革正其弊。退
著庐山宝鉴若干卷。阐扬正教。排斥异说。东林故事
为之一新。优昙化去未及百载。而庸民僭名。所谓白
莲七佛教者。其弊滋甚。或自称导师.师长。而位有方
等无碍之说。紏合徒众。非毁正法。广行魔事。屏处传
授。现种种光。珍馔不以供佛。而出生施食亦皆屏绝。
云自是佛。又改三宝为佛.法.师。妄谓导师是三宝数。
非僧也。簧鼓愚俗。习以成风。殊不可遏。以致朝廷严
1616-D¶ 第 132c 页 X87-0132.png
白莲之禁。而缙绅鄙东林之修。宜矣。呜呼。安得如优
昙者复兴于世以匡救其弊哉。

端雪崖者。黄岩人也。幼得度于秋江湛公。居新城山
留庆院。持律严谨。日课金刚般若经。尤善瑜伽法事。
赴道俗请。必尽恭恪。而施利则不较厚薄。或绝无亦
不经意。逮其再请。赴之如初。供武辛亥夏五月。得微
疾。索汤沐浴。更衣书偈。趺坐而逝。阇维。大星杂毫光
迸散。绝无烟燄。获坚固子甚多。寿八十三。

宋无逸。馀姚人。别号庸庵。性仁恕端毅。蚤从杨濂夫.
陈众仲二先生游。经明学通。发为文词。矩则甚严。晚
年酷嗜禅学。皇朝革命之初。无逸以召至京师。预修
元史。得请而归。余因令吾徒居顶寓止慈溪龙山。时
谒无逸。讲授为文之法。无逸因吾徒寓书叩入道之
要。余既答书云云。复以环公所注楞严经及大惠书
问寄遗之。无逸自是常敛目危坐。而反覆究二书旨
趣。有證入。洪武九年六月。因疾。命门人王至等为书
示子诗一首。笑谈自若。忽以扇摇曳。止其家人曰。我
方静。汝毋挠我。遂闭目。以扇掩面而终。时天隆暑化。
敛容。色含喜笑。益鲜润。有庸庵藁若干卷行于世。

近世有一种剃头外道。掇拾佛祖遗言。斗饤成帙。目
之曰语录。辄化檀信刊行。彼既自无所證。又不知佛
祖舌头落处。谬以玄谈。就已昏解。使识者读之不胜
惶汗。照千江。四明人。圆直指。天台人。奱休庵。扬州人。
三人俱是博地凡夫。绝无正见。妄自刊语录。晖藏主。
1616-D¶ 第 133a 页 X87-0133.png
鄞人。参照千江。将金刚经每分析段。妄为之颂。刊板
印施。余在桐谷时。晖来谒。余问晖。此经以何立题。以
何为宗。竟瞢无所晓。况欲其为迷己众生摽出无上
正遍知觉耶。此皆不本正因。务行邪道。劫世善名。诳
诱凡愚。良可嗟悼。在今据大床座者。宜黜而正之。反
从而誉之。或为之序跋。其得罪于教门深矣。

余读者庵所述丛林公论。足知者庵识见高明。研究
精密。他人未易及也。然其间所论亦有过当者。或非
其所当论而论之。如论寂音智證传。指摘数节。以为
蟊生禾中。害禾者。蟊也。斯言甚当。其于僧宝传。谓传
多浮誇。赞多臆说。审如是。彼八十一人俱无实德可
称。诚托寂音以虚文藻饰之矣。斯其论之过当也。又
论陶渊明归去来词。闲谈优逸。词理高诣。独销忧二
字为未善。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意多讥讪怊怅。
文过饰非。王元之小竹楼记。如公退之暇。披鹤氅衣。
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幸自可怜生。而
继之云。消遣世虑。犹玉之玷耳。余以为先儒文辞之
得失。于吾门固无所涉。而置之丛林公论之间。殊乖。
所谓非其所当论而论之者。此其是也。古人有言。尺
有所短。寸有所长。岂不然哉。

育王雪窗和尚。有僧来求住。师云。何处来。僧云。天台。
师云。将得钵盂来么。僧云。将得来。师云。何不呈似老
僧。僧云。旦过中有。师云。我不问者个钵。我问无底钵。
僧罔措。师云。俊快衲僧。能有几个去。
1616-D¶ 第 133b 页 X87-0133.png

禅林宝训载。湛堂准公与李商老书曰。善弘道者。要
在变通。不知变通。拘文执教。滞相殢情。此皆不达权
变故。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
做一领布衫重七觔。谓古人不达权变。能若是之酬
酢乎。余谓者僧立个问端。也是奇怪。争奈赵州无你
凑泊处。只如答他者一转语。谓其能达权变。恐未然。
夫权变者。乃观机适宜。用心意识边事。且者僧与么
问。州与么答。如两镜相照。光影俱泯。奚权变之有哉。
湛堂作如是说。岂别有旨要耶。

明善韩先生。书陆放翁普灯录叙草后云。放翁先生
手书普灯录叙草本。报恩净上人之所藏也。余故有
先生遗文二帙。其间误处。皆手自涂了。传灯言。世尊
举华。迦叶一笑。今讲者以为经无此事。诋其妄传。或
曰。金陵王丞相于秘省得梵王决疑经。阅之。有此语。
有所避讳。故经不入藏。今先生以为书之木叶旁行
之间。不知即丞相之所见以否。其言如此。必有所考
矣。并书其后云。夫二先生学广理明。其言岂妄。近翰
林宋公为余叙应酬录。亦曰。予观大梵天王问佛决
疑经所载拈花云云。宋公既亲观之。则此经世必有
之。而或者诋以为妄。前云。有所避讳。故不入藏。斯言
尽矣。

古人为亡僧作佛事。恐其见道不明。临终有所滞著。
实欲开发之也。而打字历职机缘之说。未尝拘拘用
之。无准和尚住径山。为观上座下火。乃云。观大海者
1616-D¶ 第 133c 页 X87-0133.png
难为水。穷尽波澜一沤尔。即今海灭沤亡。回头踏著
自家底云云。座下名胜因效之。打字自此始。乃今丛
林以打字为定式。牵缀斗合。绝无理趣。而所谓开发
亡者。果何在焉。

天童照寮元。素多病。洪武丙辰。病日笃。勉藏司劝其
持观世音菩萨名号。照如其言。日诵万声。明年十月
十七日午时。自念病势去死不远。莫如改持阿弥陀
佛号。方兴此念。忽见一美妇人。身衣六铢衣。手持一
净瓶。自户外入。立其面前。照惊讶失措。既而定心谛
观。乃是菩萨示相。照涕泣露罪求哀。须臾不见。越五
日。病尽脱。今年五十馀矣。

径山如庵藏主。台州委羽人。由教入禅。沈潜不竞。博
通内外典。而于已躬下事尤研究精彻。晚年隐居于
天童山之左。至正甲申。余过其隐所。因语及无情有
佛性。有情有佛性。往复徵诘。如庵忽曰。吾记得教中
先德曾难云。将无情中本自有佛性耶。抑亦佛性周
遍。不隔无情。于无情中有佛性耶。语未竟。余亟止之。
曰。佛性虚旷。迥出名言。不得道有。不得道无。如庵不
觉肯首。

鄞城福聚庵比丘普月。所奉释迦铜像。古而精。初。像
在鄱阳。莫知其始造之由。宋徽宗政和间。钱监氏得
之。凡烹三日。而色相益鲜明。咸敬异之。于是迎置饶
州光孝寺。而称曰辟火金铜释迦宝像。至光宗绍兴
间。光孝住持普杰命工图其像。镌之石。而会稽沙门
1616-D¶ 第 134a 页 X87-0134.png
仲皎为之赞。赞中有云。作家会遇杀佛手。置之列焰
令销镕。火星迸野亘三日。巍巍不动洪炉中。逮史氏
当朝。人持以献。像遂来浙左。今朝洪武壬戌。普月以
财赎之史氏。又海会寺旧有颜辉手画观音圣像一
大㡧。笔力精妙。彩饰严丽。世所罕见。元至正间。城中
高氏修礼梁皇忏三昼夜。请𦘕像。设坛场中供养。满
散之夕。至二鼓。其像放大光明。透其屋外。市民以为
失火。苍黄来救。乃是所现光明。后褚氏.张氏修崇佛
事。亦请供养。而祥光之现如初。夫净法身。含摄一切。
而经谓三千大千世界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
身命处。应物现形。随缘赴感。何莫非真佛所在。譬之
日丽乎天。影临水中。而同观之人。各有一日随其人
去。以佛菩萨神化较之。何啻倍万。今观释迦铜像.观
音𦘕像。其灵应如此。则像与真身讵可二之而不生
深敬哉。

荣枯木。鄞人也。自幼蔬食。持诵法华。求出家。父母不
许。强为婚娶。将醮之夕。师遁卧雪中几死。外兄陆氏
解衣衣之。扶归。温以汤火乃苏。首事海会梅峰寿公。
次谒净慈东屿海公。祝发登具。澄神禅观。昕夕无间。
发志参叩。若中峰.断崖.布衲.大梁.无方.古林诸公。皆
尝勤恭礼谒。受其策发者多。雪窗住育王。重师戒行
精严。见地稳实。特招师居第二座。至正丁酉。勉循众
情。开法海会。道俗信向。寺赖以兴。今朝洪武四年。往
京师预钟山法会。明年东还。又明年。示寂于鄞城车
1616-D¶ 第 134b 页 X87-0134.png
桥庵。龛留七日。颜貌不变。寿七十三。

明州五台戒坛。乃灵芝律师重造。既成。讲法之次。有
老人神气超迈。眉须皓白。进而启。弟子非常人也。有
三珠奉献。以为坛成之贺。言讫不见。因置其珠于坛
心。屡现光相。

皇朝洪武十一年四月十七日。坛主德颙会十师。大
开戒法。后二日夜分。慈溪僧子懋。方登坛。忽睹珠光
外彻。内现善财童子。懋惊呼。一众环礼。悲欣交集。自
是每夜众益处恳。而珠之所现或金色佛。或六臂观
音。或紫竹碧柳。奇木怪石。频伽飞舞左右。或月盖执
炉。龙神献珠。神变非一。见闻希有。呜呼。余闻世尊筑
坛罢。梵王献无价宝珠。帝释亦以雨如意宝辅𦐂之。
而世尊顾命之时。属诸比丘以戒为师。又谓吾法若
坏。始自毗尼。然则戒之有关于吾教实重。夫五台献
珠之事固巳奇伟。岂意像季浇漓。戒法一举。神应煇
赫如是。则天龙护戒之心炳然可见。奈何沙门视戒
为虚文。略不加捡痛哉。

山庵杂录(终)
* No. 1616-D
题山庵杂录后

山庵录者。录山庵所闻之事也。其间所纪。或善不善。
1616-D¶ 第 134c 页 X87-0134.png
直书无隐。殆缁门之良史也。夫事有关乎宗教者。不
可以不书。书而能公合天下之论。尤可嘉也。是书之
行。盖将与林间.草庵诸作并垂于无穷者矣。

洪武庚午春二月既望 天禧住山 守仁 题
* No. 1616-E

予早岁侍妙明先师居径山。每获参承空室老人于
蒙养之室。听其诲论。启沃良多。盖老人参见前辈尊
宿。具正知见。而学问该博。提唱高妙。又善诲示学者。
亹亹忘倦。至其用向上钳锤。有不可得而近傍者也。
后两坐浙东名刹。投闲居大白山中。予时皆在四明。
岁时必走拜床下。予来钟山之三年。其上足前住翠
山玄极顶公至。自四明距老人化去。巳四年矣。一日。
出示山庵杂录一编。读之皆旧所闻诲示于老人者
也。噫。欲再见老人不可复得。而获读其平昔所著论。
可胜慨叹哉。老人别有说法语录行世。或谓语录多
向上拈提。此编乃举古人前言往行。以广学者见闻。
视语录崖崄。此则其平易耳。虽然。初非有二致也。佛
世尊固有所谓观机逗教者。然列祖门庭一拈锤。一
竖拂。一扬眉瞬目。皆欲令学者有所入。而谓此编非
向上为人。可乎。学者要当具眼始得。

时洪武庚午  灵谷住山 清浚 拜题
1616-D¶ 第 135a 页 X87-0135.png
* No. 1616-F

山庵杂录者。寔缁门良史。而足针药邪禅膏肓之病。
私谓有补扶桑之今日。虽然。未见古时印本。以故三
写之误甚㩼。初学之徒。数窘观览矣。余养痾之暇。参
攻一二典籍。且加臆断。略得校定。倘涉犹豫者。乃书
之旁。盖疑以传疑之谓也。又为二三子滥加倭点。今
也命工勒板。切恐舛差不少。仰望禅林才子不吝慈
意。重烦订正。

宽永二十年癸未仲春日于丹阳大梅
山题   住庵比丘 文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