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祖大满禅师旁出法嗣第一世¶ 第 434a 页
五灯全书卷第四
京都圣感禅寺住持僧 编辑
京都古华严寺住持僧 较阅 进
呈
** 五祖大满禅师旁出法嗣第一世
*** 北宗神秀禅师
开封李氏子。少亲儒业。博综多闻。俄
舍爱出家。寻师访道。至蕲州双峰东山寺。遇五祖。以
坐禅为务。乃叹伏曰。此真吾师也。誓心苦节。以樵汲
自役。而求其道。祖深加器重。祖既示灭。师遂住江陵
当阳山。唐武后闻之。召至都下。于内道场供养。特加
钦礼。命于旧山。置度门寺。以旌其德。时王公士庶。皆
望尘拜伏。暨中宗即位。尤加礼重。大臣张说。尝问法
要。执弟子礼 示众曰。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
五祖大满禅师旁出法嗣第一世¶ 第 434b 页 X81-0434.png
求。舍父逃走。唐中宗神龙丙午年。于东都天宫寺入
灭。谥大通禅师。羽仪法物。送殡于龙门。帝送至桥。王
公士庶。皆至葬所。张说。及徵士卢鸿一。各为碑诔。门
人普寂。义福等。并为朝野所重。
*** 嵩岳慧安国师
荆州枝江卫氏子。隋开皇丁巳。括天
下私度僧尼勘师。师曰。本无名。遂遁于山谷。大业中。
大发丁夫。开通济渠。饥殍相枕。师乞食以救之。获济
者众。炀帝徵师不赴。潜入大和山。暨帝幸江都。海内
扰攘。乃杖锡登衡岳。行头陀行。唐贞观中。至黄梅谒
忍祖。遂得心要。麟德甲子。游终南山石壁。因止焉。高
宗。尝召师不奉诏。于是。遍历名迹。至嵩少曰。是吾终
焉之地也。自尔禅者辐凑 有坦然怀让二僧。来参
问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何不问自巳意。曰如
何是自巳意。师曰。当观密作用。曰如何是密作用。师
以目开合示之。然于言下知归。让乃即谒曹溪 武
后徵至辇下。待以师礼。与秀禅师同加钦重。后尝问
师甲子多少。师曰。不记。后曰。何不记耶。师曰。生死之
身。其若循环。环无起尽。焉用记为。况此心流注。中间
无间。见沤起灭者。乃妄想耳。从初识至动相。灭时亦
只如此。何年月而可记乎。后闻。稽颡信受 神龙丙
午。中宗赐紫袈裟。度弟子二七人。仍延入禁中供养。
三年。又赐摩衲。辞归嵩岳。是年三月三日。嘱门人曰。
吾死巳。将尸向林中。待野火焚之 俄尔万回公来
见师。猖狂握手言论。傍侍倾耳。都不体会。至八日。闭
五祖大满禅师旁出法嗣第一世¶ 第 434c 页 X81-0434.png
户偃身而寂。春秋一百二十八(隋开皇二年壬寅生唐景龙三年已酉灭
时称老安国师)门人遵旨。舁置林间。果野火自然阇维。得舍
利八十粒。内五粒色紫。留于宫中。至先天二年。门人
建浮图焉。
*** 袁州蒙山道明禅师
鄱阳人。陈宣帝之裔也。国亡落
于民间。以其王孙。尝受署。因有将军之号。少于永昌
寺出家。慕道颇切。往依五祖。法会极意研寻。初无解
悟。及闻五祖密付衣法与卢行者。即率同志数十人。
蹑迹追逐。至大廋岭。师最先见。馀辈未及。卢见师奔
至。即掷衣钵于磐石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任君将
去。师遂举之。如山不动。踟蹰悚慄。乃曰。我来求法。非
为衣也。愿行者。开示于我。卢曰。不思善。不思恶。正恁
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师当下大悟。遍体
汗流。泣礼数拜。问曰。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别有意
旨否。卢曰。我今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自巳
面目。密却在汝边。师曰。某甲。虽在黄梅随众。实未省
自巳面目。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饮水。冷煖自知。今行
者。即是某甲师也。卢曰。汝若如是。则吾与汝。同师黄
梅。善自护持。师又问。某甲。向后宜往何所。卢曰。逢袁
可止。遇蒙即居。师礼谢遽回。至岭下谓众人曰。向陟
崔嵬远望。杳无踪迹。当别道寻之。皆以为然。师既回。
遂独往庐山布水台。经三载后。往袁州蒙山。大唱元
化。初名慧明。以避六祖上字。故名道明。弟子等。尽遗
过岭南。参礼六祖。
五祖大满禅师旁出法嗣第一世¶ 第 435a 页 X81-0435.png
** 五祖下二世
*** 北宗秀禅师法嗣
**** 五台山巨方禅师
安陆曹氏子。幼禀业于明福院朗
禅师。初讲经论。后参禅会。及造北宗。秀问白。白云散
处如何。师曰。不昧。秀又问。到此间后如何。师曰。正见
一枝生五叶。秀默许之。入室侍对。应机无爽。寻至上
党寒岭居焉。数岁之间。众盈千数。后于五台山阐化。
二十馀年示寂。塔于本山。
**** 河中府中条山智封禅师
姓吴氏。初习唯识论。滞于
名相。为知识所诘。乃发愤罢讲游方。见秀禅师。疑心
顿释。乃辞去。居于蒲津安峰。不下山十年。木食涧饮。
州牧卫文升。建安国院居之。缁素归依。憧憧不绝。使
君问曰。某今日后如何。师曰。日从濛汜出。照树全无
影。使君。初不能喻。拱揖而退。少选开晓。释然自得。师
来往中条山。二十馀年。得其道者。不可胜纪。灭后。门
人于州城北建塔焉。
**** 兖州降魔藏禅师
赵郡王氏子。父为亳掾。师七岁出
家。时属野多妖鬼。魅惑于人。师孤形制伏。曾无少畏。
故得降魔名焉。即依广福院明赞禅师落发。后遇北
宗盛化。便誓抠衣。秀问曰。汝名降魔。此无山精木怪。
汝翻作魔邪。师曰。有佛有魔。秀曰。汝若是魔。必住不
思议境界。师曰。是佛亦空。何境界之有。秀悬记之曰。
汝与少皞之墟有缘。师寻入泰山数稔。学者云集。一
日告门人曰。吾今老朽。物极有归。言讫而逝。
五祖大满禅师旁出法嗣第一世¶ 第 435b 页 X81-0435.png
**** 寿州三峰道树禅师
唐州闻氏子。幼探经籍。年将五
十。因遇高僧诱谕。遂誓出家。礼本部明月山慧文为
师。师耻年长。求法淹迟。励志游方。后遇秀禅师。言下
知微。乃卜寿州三峰山。结茅而居。常有野人服色素
朴。言谭诡异。于言笑外。化作佛形。及菩萨罗汉天仙
等形。或放神光。或呈声响。师之学徒睹之。皆不能测。
如此涉十年后。寂无形影。师告众曰。野人作多色伎
俩。眩惑于人。只消老僧。不见不闻。伊伎俩有穷。吾不
见不闻无尽。唐敬宗实历乙巳年示寂。寿九十二。塔
于本山。
**** 凤阳府旰𣅿都梁山全植禅师
光州芮氏子。初结庵
居止。太守。请本州长寿寺开法。问将来佛法隆替若
何。师曰。真实之物。无古无今。亦无轨躅。有为之法。四
相迁流。法当堙厄。君侯可见。师年九十三而终。唐会
昌甲子九月七日。入塔。
*** 嵩岳安国师法嗣
**** 洛京福先寺仁俭禅师
自嵩山罢问。放旷郊廛。谓之
腾腾和尚。唐天册万岁中。天后诏入殿前。仰视天后。
良久曰。会么。后曰。不会。师曰。老僧持不语戒。言讫而
出。翌日进短歌一十九首。天后览而嘉之。厚加赐赉。
师皆不受。又令写歌辞。传布天下。其辞。并敷演真理。
以警时俗。唯了元歌一首。盛行于世。
**** 嵩岳破灶堕和尚
不称名氏。言行叵测。隐居嵩岳。山
坞有庙甚灵。殿中唯安一灶。远近祭祀不辍。烹杀物
五祖大满禅师旁出法嗣第一世¶ 第 435c 页 X81-0435.png
命甚多。师一日领侍僧入庙。以杖敲灶三下曰。咄此
灶只是泥瓦合成。圣从何来。灵从何起。恁么烹宰物
命。又打三下。灶乃倾破堕落。须臾有一人青衣峨冠。
设拜师前。师曰。是甚么人。曰我本此庙灶神。久受业
报。今日蒙师说无生法。得脱此处。生在天中。特来致
谢。师曰。是汝本有之性。非吾彊言。神再礼而没。少选
侍僧问曰。某久侍和尚。不蒙示诲。灶神得甚么径旨。
便得生天。师曰。我只向伊道是泥瓦合成。别也无道
理为伊。侍僧无言。师曰会么。僧曰不会。师曰。本有之
性。为甚么不会。侍僧乃礼拜。师曰。堕也堕也。破也破
也。后义丰禅师。举似安国师。安叹曰。此子会尽物我
一如。可谓如朗月处空。无不见者。难搆伊语脉。丰问
曰。未审。甚么人搆得他语脉。安曰。不知者。时号为破
灶堕 僧问。物物无形时如何。师曰。礼。即唯汝非我。
不礼。即唯我非汝。其僧乃礼谢。师曰。本有之物。物非
物也。所以道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有僧。从牛头处
来。师问曰。来自何人法会。僧近前乂手。绕师一匝而
出。师曰。牛头会下。不可有此人。僧乃回师上肩。乂手
而立。师曰。果然果然。僧却问曰。应物不由他时如何。
师曰。争得不由他。曰恁么则顺正归元去也。师曰。归
元何顺。曰若非和尚。几错招愆。师曰。犹是未见四祖
时道理。见后道将来。僧却绕师一匝而出。师曰。顺正
之道。今古如然。僧作礼 又僧侍立久。师乃曰。祖祖
佛佛。只说如人本性本心。别无道理。会取会取。僧礼
五祖大满禅师旁出法嗣第一世¶ 第 436a 页 X81-0436.png
谢。师乃以拂子打之曰。一处如是。千处亦然。僧乃乂
手近前。应诺一声。师曰。更不信。更不信 僧问。如何
是大阐提人。师曰。尊重礼拜。曰如何是大精进人。师
曰。毁辱嗔恚。后莫知所终。
**** 嵩岳元圭禅师
伊阙李氏子。幼岁出家。唐永淳二年
受具戒。𨽻閒居寺。习毗尼无懈。后谒安国师。顿悟元
旨。遂卜庐于岳之庞坞 一日有异人。峨冠裤褶而
至。从者极多。轻步舒徐。称谒大师。师睹其形貌。奇伟
非常。乃谕之曰。善来仁者。胡为而至。彼曰。师宁识我
邪。师曰。吾观佛与众生等。吾一目之。岂分别邪。彼曰。
我此岳神也。能生死于人。师安得一目我哉。师曰。吾
本不生。汝焉能死。吾视身与空等。视吾与汝等。汝能
坏空与汝乎。苟能坏空及汝。吾则不生不灭也。汝尚
不能如是。又焉能生死吾邪。神稽首曰。我亦聪明正
直。于馀神。讵知师有广大之智辩乎。愿授以正戒。令
我度世。师曰。汝既乞戒。即既戒也。所以者何。戒外无
戒。又何戒哉。神曰。此理也。我闻茫昧。止求师戒。我身
为门弟子。师即为张座秉炉正几曰。付汝五戒。若能
奉持。即应曰能。不能即曰否。曰谨受教。师曰汝能不
淫乎。曰我亦娶也。师曰。非谓此也。谓无罗欲也。曰能
师曰。汝能不盗乎。曰何乏我也焉有盗取哉。师曰。非
谓此也。谓飨而福淫。不供而祸善也。曰能。师曰。汝能
不杀乎。曰实司其柄。焉曰不杀。师曰。非谓此也。谓有
滥误疑混也。曰能。师曰。汝能不妄乎。曰我正直焉有
五祖大满禅师旁出法嗣第一世¶ 第 436b 页 X81-0436.png
妄乎。师曰。非谓此也。谓先后不合天心也。曰能。师曰。
汝不遭酒败乎。曰能。师曰。如上是为佛戒也。又言。以
存心奉持。而无心拘执。以有心为物。而无心想身。能
如是。则先天地生不为精。后天地死不为老。终日变
化。而不为动。毕尽寂默。而不为休。信此。则虽娶非妻
也。虽飨非取也。虽柄非权也。虽作非故也。虽醉非惛
也。若能无心于万物。则罗欲不为淫。福淫祸善不为
盗。滥误疑混不为杀。先后违天不为妄。惛荒颠倒不
为醉。是谓无心也。无心则无戒。无戒则无心。无佛无
众生。无汝及无我。孰为戒哉。神曰。我神通亚佛。师曰。
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佛则十句。七能三不能。神
悚然避席跪启曰。可得闻乎。师曰。汝能戾上帝东天
行。而西七曜乎。曰不能。师曰。汝能夺地祇融五岳。而
结四海乎。曰不能。师曰。是谓五不能也。佛能空一切
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亿
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
众生界。是为三不能也。定业亦不牢久。无缘亦是一
期。众生界本无增减。亘无一人能主其法。有法无主。
是谓无法。无法无主。是谓无心。如我解佛亦无神通
也。但能以无心。通达一切法尔。神曰。我诚浅昧。未闻
空义。师所授戒。我当奉行。今愿报慈德。效我所能。师
曰。吾观身无物。观法无常。块然更有何欲邪。神曰。师
必命我为世间事。展我小神功。使巳发心。初发心未
发心。不信心必信心。五等人目我神踪。知有佛有神。
五祖大满禅师旁出法嗣第一世¶ 第 436c 页 X81-0436.png
有能有不能。有自然有非自然者。师曰。无为是。无为
是。神曰佛亦使神护法。师宁隳叛佛邪。愿随意垂诲。
师不得巳而言曰。东岩寺之障。莽然无树。北岫有之。
而背非屏拥。汝能移北树于东岭乎。神曰。巳闻命矣。
然昏夜必而喧动。愿师无骇。即作礼辞去。师门送而
且观之。见仪卫逶迤。如王者之状。岚霭烟霞。纷纶间
错。幢幡环佩。凌空隐没焉。其夕。果有暴风吼雷。奔云
掣电。栋宇摇荡。宿鸟声喧。师谓众曰。无怖无怖。神与
我契矣。诘旦和霁。则北岩松栝。尽移东岭。森然行植
师谓其徒曰。吾没后无令外知。若为口实。人将妖我。
以唐明皇开元丙辰岁。嘱门人曰。吾始居寺东岭。吾
灭汝必寘吾骸于彼。言讫。若委蜕焉。春秋七十有二。
门人尊治建塔。
** 五祖下三世
*** 嵩山寂禅师法嗣
**** 终南山惟政禅师
平原周氏子。受业于本州延和寺
诠澄法师。得法于嵩山普寂禅师。即入太一山中。学
者盈室。唐文宗。好嗜蛤蜊。沿海官吏。递进甚劳。一日
御馔中。有擘不张者。帝以其异。即焚香祷之。乃开见。
菩萨形仪。梵相具足。帝。遂贮以金粟坛香合。覆以美
锦。赐兴善寺。令众僧瞻礼。因问群臣。期何祥也。或奏。
太一山惟政禅师。深明佛法。博闻强记。乞诏问之。帝
即颁诏。师至。帝问其事。师曰。臣闻。物无虚应。此乃启
陛下之信心耳。故契经云。应以此身得度者。即现此
五祖大满禅师旁出法嗣第一世¶ 第 437a 页 X81-0437.png
身。而为说法。帝曰。菩萨身巳现。且未闻说法。师曰。陛
下睹此。为常邪非常邪。信邪非信邪。帝曰。希奇之事。
朕深信焉。师曰。陛下巳闻说法竟。皇情悦豫。得未曾
有。诏天下寺院。各立观音像。以答殊休。留师于内道
场。累辞归山。诏令住圣寿寺。至武宗即位。师忽入终
南山隐居。人问其故。师曰。吾避仇矣。终后阇维。收舍
利四十九粒。而建塔焉。
** 破灶堕和尚法嗣
*** 嵩山峻极禅师
僧问。如何是修善行人。师曰。担枷带
锁。曰如何是作恶行人。师曰。修禅入定。曰某甲浅机。
请师直指。师曰。汝问我恶。恶不从善。汝问我善。善不
从恶。僧良久。师曰。会么。僧曰。不会。师曰。恶人无善念。
善人无恶心。所以道善恶。如浮云。俱无起灭处。僧于
言下大悟。后破灶堕。闻举乃曰。此子。会尽诸法无生。
** 五祖下四世
*** 益州无相禅师法嗣
**** 益州保唐寺无住禅师
初得法于无相大师。乃居南
阳白崖山。专务宴寂经累岁。学者渐至。勤请不巳。自
此垂诲。虽广演言教。而唯以无念为定。唐相国杜鸿
渐。出抚坤维。闻师名。思一瞻礼。遣使到山延请。时节
度使崔宁。亦命诸寺僧徒。远出迎引。至空慧寺时。杜
公与戎帅。召三学硕德。俱会寺中。致礼讫。公问曰。弟
子闻。今和尚说无忆无念莫妄三句法门。是否。师曰。
然。公曰。此三句。是一是三。师曰。无忆名戒。无念名定。
五祖大满禅师旁出法嗣第一世¶ 第 437b 页 X81-0437.png
莫妄名慧。一心不生。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公曰。后
句妄字。莫是从心之忘乎。曰从女者是也。公曰。有据
否。师曰。法句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
不妄。精进无有涯。公闻。疑情荡然。公又问。师还以三
句示人否。师曰。初心学人。还令息念。澄停识浪。水清
影现。悟无念体。寂灭现前。无念亦不立也。于时。庭树
鸦鸣。公问。师闻否。师曰。闻鸦去巳。又问。师闻否。师曰。
闻。公曰。鸦去无声。云何言闻。师乃普告大众曰。佛世
难值。世法难闻。各各谛听。闻无有闻。非关闻性。本来
不生。何曾有灭。有声之时。是声尘自生。无声之时。是
声尘自灭。而此闻性。不随声生。不随声灭。悟此闻性。
则免声尘之所转。当知。间无生灭。闻无去来。公与僚
属大众稽首 问。何名第一义。第一义者。从何次第
得入。师曰。第一义无有次第。亦无出入。世谛一切有。
第一义即无。诸法无性。性说名第一义。佛言。有法名
俗谛。无性第一义。公曰。如师开示。实不可思议。弟子。
识性微浅。昔因公暇。撰得起信论章疏两卷。可得称
佛法否。师曰。夫造章疏。皆用识心。思量分别。有为有
作。起心动念。然可造成。据论文云。当知一切法。从本
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
变异。唯有一心。故名真如。今相公著言说相。著名字
相。著心缘相。既著种种相。云何是佛法。公起作礼曰。
弟子。亦曾问诸供奉大德。皆赞弟子不可思议。当知
彼等但徇人情。师今从理解说。合心地。法实是真理
五祖大满禅师旁出法嗣第一世¶ 第 437c 页 X81-0437.png
不可思议 公又问。云何不生。云何不灭。如何得解
脱。师曰。见境心不起名不生。不生即不灭。既无生灭。
即不被前尘所缚。当处解脱。不生名无念。无念即无
灭。无念即无缚。无念即无脱。举要而言。识心即离念
见性即解脱。离识心见性外。更有法门。證无上菩提
者。无有是处。公曰何名识心见性。师曰。一切学道人。
随念流浪。盖为不识真心。真心者。念生亦不顺生。念
灭亦不依寂。不来不去。不定不乱。不取不舍。不沉不
浮。无为无相。活鱍鱍。平常自在。此心体毕竟不可得。
无可知觉。触目皆如。无非见性也。公与大众作礼。称
赞踊跃而去。师后居保唐寺而终。
** 六祖大鉴禅师旁出法嗣第一世
*** 西域崛多三藏
天竺人也。于六祖言下契悟。后游五
台。见一僧结庵静坐。师问曰。孤坐奚为。曰观静。师曰。
观者何人。静者何物。其僧作礼。问曰。此理何如。师曰。
汝何不自观自静。彼僧茫然。师曰。汝出谁门耶。曰秀
禅师。师曰。我西域异道最下种者。不堕此见。兀然空
坐。于道何益。其僧却问。师所师者何人。师曰。我师六
祖。汝何不速往曹溪。决其真要。其僧即往参六祖。六
祖垂诲。与师符合。僧即悟入。师后不知所终。
*** 韶州法海禅师
曲江人也。初见六祖问曰。即心即佛。
愿垂指喻。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
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
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
五祖大满禅师旁出法嗣第一世¶ 第 438a 页 X81-0438.png
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师信受。以偈赞
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
物。
*** 吉州志诚禅师
本州太和人也。初参秀禅师。后因两
宗盛化。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曰。能大师不识一字。
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
且吾师五祖。亲付衣法。岂徒然哉。吾所恨。不能远去
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无滞于此。可往曹溪质疑。
他日回当为吾说 师闻此语。礼辞至韶阳。随众参
请。不言来处。时六祖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
会。师出礼拜。具陈其事。祖曰。汝师若为示众。师曰。尝
指诲大众。令住心观静。长坐不卧。祖曰。住心观静。是
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
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过。师曰。未审和
尚以何法诲人。祖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
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听吾偈曰。心地无非自性戒。
心地无疑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
刚。身去身来本三昧。师闻偈悔谢。即誓依归。乃呈偈
曰。五蕴幻身。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还不净。
*** 匾担山晓了禅师
传记不载。唯北宗门人。忽雷澄禅
师撰塔碑。盛行于世。其略曰。师住匾担山。号晓了。六
祖之嗣也。师得无心之心。了无相之相。无相者森罗
眩目。无心者分别炽然。绝一言一响。响莫可传。传之
行矣。言莫可穷。穷之非矣。师得无无之无。不无于无
五祖大满禅师旁出法嗣第一世¶ 第 438b 页 X81-0438.png
也。吾今以有有之有。不有于有也。不有之有。去来非
增。不无之无。涅槃非灭。呜呼。师住世兮曹溪明。师寂
灭兮法舟倾。师谭无说兮寰宇盈。师示迷徒兮了义
乘。匾担山色垂兹色。空谷犹留晓了名。
*** 洪州法达禅师
洪州丰城人也。七岁出家。诵法华经。
进具之后。礼拜六祖。头不至地。祖诃曰。礼不投地。何
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邪。师曰。念法华
经。巳及三千部。祖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
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
曰。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
比。祖又曰。汝名甚么。对曰。名法达。祖曰。汝名法达。何
曾达法。复说偈曰。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
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
无言。莲华从口发。师闻偈悔过曰。而今而后。当谦恭
一切。惟愿和尚大慈。略说经中义理。祖曰。汝念此经。
以何为宗。师曰。学人愚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
趣。祖曰。汝试为吾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师即高声
念经。至方便品。祖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
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唯一大事。一
大事。即佛知见也。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
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
佛也。彼既是佛。巳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
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体。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
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从三昧起。种
五祖大满禅师旁出法嗣第一世¶ 第 438c 页 X81-0438.png
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
见。汝但劳劳执念。谓为功课者。何异氂牛爱尾也。师
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祖曰。经有何过。岂
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汝。听吾偈曰。心迷法
华转。心悟转法华。诵久不明己。与义作雠家。无念念
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师闻偈。
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度量。尚不
能测于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
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大牛之车。与白牛车。
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宣说。祖曰。经意分明。汝自迷
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
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
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
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无二亦无三。汝何不省。三车
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你去假归
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
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
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师既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经诵三千部。曹溪
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羊鹿牛权设。初中
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祖曰。汝今后方可
为念经僧也。师从此领旨。亦不辍诵持。
*** 寿州智通禅师者
安丰人也。初看楞伽经。约千馀遍。
而不会三身四智。礼拜六祖。求解其义。祖曰。三身者。
五祖大满禅师旁出法嗣第一世¶ 第 439a 页 X81-0439.png
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
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
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
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
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师曰。四
智之义。可得闻乎。祖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
邪。若离三身。别谭四智。此名有智无身也。即此有智。
还成无智。复说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
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
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
处那伽定(转识为智者。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
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师礼谢。
以偈赞曰。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
物任随形。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师晓。终
亡污染名。
*** 江西志彻禅师
姓张氏。名行昌。少任陜。自南北分化。
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时北宗门人。自
立秀禅师。为第六祖。而忌大鉴传衣。为天下所闻。然
祖预知其事。即置十一两于方丈。时行昌受北宗门
人之嘱。怀刃入祖室。将欲加害。祖舒颈而就。行昌挥
刃者三。都无所损。祖曰。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
金。不负汝命。行昌惊仆。久而方苏。求哀悔过。即愿出
家。祖遂与金曰。汝且去。恐徒众翻害于汝。汝可他日
易形而来。吾当摄受。行昌禀旨。宵遁投僧出家。具戒
五祖大满禅师旁出法嗣第一世¶ 第 439b 页 X81-0439.png
精进。一日忆祖之言。远来礼觐。祖曰。吾久念于汝。汝
来何晚。曰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于
深恩。其唯传法度生乎。弟子尝览涅槃经。未晓常无
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宣说。祖曰。无常者。即佛性也。
有常者。即善恶一切诸法分别心也。曰和尚所说。大
违经文。祖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曰经说佛
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
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祖
曰。涅槃经。吾昔者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
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曰学人
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祖曰。汝知否。佛性若常。
更说甚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
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
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
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也。佛比
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
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
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
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
行昌忽如醉醒。乃说偈曰。因守无常心。佛演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我今不施功。佛性而见前。
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祖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
师礼谢而去。
*** 信州智常禅师
本州贵溪人也。髫年出家。志求见性。
五祖大满禅师旁出法嗣第一世¶ 第 439c 页 X81-0439.png
一日参六祖。祖问。汝从何来。欲求何事。师曰。学人近
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至吉州
遇人指迷。令投和尚。伏愿垂慈摄受。祖曰。彼有何言
句。汝试举看。吾与汝證明。师曰。初到彼三月。未蒙开
示。以为法切故。于中夜独入方丈。礼拜哀请。大通乃
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
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返
观自性。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
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
见性成佛。亦名极乐世界。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
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示诲。令无凝滞。祖曰。彼师所
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曰。不见一
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
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
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见。师闻偈巳。心意豁
然。乃述一偈曰。无端起知解。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
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
室。茫然趣两头。
*** 广州志道禅师
南海人也。初参六祖。问曰。学人自出
家。览涅槃经。仅十馀载。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祖曰。
汝何处未了。对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巳。寂
灭为乐。于此疑惑。祖曰。汝作么生疑。对曰。一切众生
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
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巳寂灭为乐者。未审是
五祖大满禅师旁出法嗣第一世¶ 第 440a 页 X81-0440.png
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
全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
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
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
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苦不听更生。即永归寂
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
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祖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
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解。即色身外。别有法
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者。斯
乃执吝生死。耽著世乐。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
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
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抂受轮回。以常乐涅槃。
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悯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
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
见前。当见前之时。亦无见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
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
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听吾偈曰。
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
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唯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象。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
五祖大满禅师旁出法嗣第一世¶ 第 440b 页 X81-0440.png
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师闻偈。踊跃作礼而退。
*** 永嘉真觉禅师
讳玄觉。本郡戴氏子。丱岁出家。遍探
三藏。精天台止观圆妙法门。于四威仪中。常冥禅观。
后因左溪朗禅师激励与东阳策禅师。同诣曹溪。初
到振锡绕祖三匝。卓然而立。祖曰。夫沙门者。具三千
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师曰。生
死事大。无常迅速。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师
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曰。如是如是。于时大众无
不愕然。师方具威仪参礼。须臾告辞。祖曰。返大速乎。
师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祖曰。谁知非动师曰。仁者
自生分别。祖曰。汝甚得无生之意。师曰。无生岂有意
邪。祖曰。无意谁当分别。师曰。分别亦非意。祖叹曰。善
哉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师翌日下山回温州。
学者辐凑。著證道歌。及禅宗悟修圆旨。自浅之深。庆
州剌史魏靖。缉而序之。目为永嘉集。行世 慕道志
仪第一。夫欲修道。先须立志。及事师仪则。彰乎轨训
故标第一明慕道仪式。戒憍奢意第二。初虽立志修
道。善识轨仪。若三业憍奢。妄心扰动。何能得定。故次
第二明戒憍奢意也。净修三业第三。前戒憍奢。略标
纲要。今子细检责。令粗过不生。故次第三明净修三
业。戒乎身口意也。奢摩他颂第四。巳检责身口。令粗
过不生。次须入门。修道渐次。不出定慧五种起心。六
种料拣。故次第四明奢摩他颂也。毗婆舍那颂第五。
五祖大满禅师旁出法嗣第一世¶ 第 440c 页 X81-0440.png
非戒不禅。非禅不慧。上既修定。定久慧明。故次第五
明毗婆舍那颂也。优毕叉颂第六。偏修于定。定久则
沈。偏学于慧。慧多心动。故次第六明优毕叉颂。等于
定慧。令不沈动。使定慧均等。舍于二边。三乘渐次第
七。定慧既均。则寂而常照。三观一心。何疑不遣。何照
不圆。自解虽明。悲他未悟。悟有深浅。故次第七明三
乘渐次也。事理不二第八。三乘悟理。理无不穷。穷理
在事。了事即理。故次第八明事理不二。即事而真。用
袪倒见也。劝友人书第九。事理既融。内心自莹。复悲
远学虚掷寸阴。故次第九明劝友人书也。发愿文第
十。劝友虽是悲他。专心在一。情犹未普。故次第十明
发愿文。誓度一切也 优毕叉颂。略曰。复次观心十
门。初则言其法尔。次则出其观体。三则语其相应。四
则警其上慢。五则诫其疏怠。六则重出观体。七则明
其是非。八则简其诠旨。九则触途成观。十则妙契玄
源。第一言法尔者。夫心性虚通。动静之源莫二。真如
绝虑。缘计之念非殊。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灵源
不状。鉴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
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销。佛眼之功圆著。是以
三谛一境。法身之理常清。三智一心。般若之明常照。
境智冥合。解脱之应随机。非纵非横。圆伊之道玄会。
故知三德妙性。宛尔无乖一心。深广难思。何出要而
非路。是以即心为道者。可谓寻流而得源矣。第二出
其观体者。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第三语
五祖大满禅师旁出法嗣第一世¶ 第 441a 页 X81-0441.png
其相应者。心与空相应。则讥毁赞誉。何忧何喜。身与
空相应。则刀割香涂。何苦何乐。依报与空相应。则施
与劫夺。何得何失。心与空不空相应。则爱见都忘。慈
悲普救。身与空不空相应。则内同枯木。外现威仪。依
报与空不空相应。则永绝贪求。资财给济。心与空不
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实相初明。开佛知见。身与空
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一尘入正受。诸尘三昧起。
依报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香台宝阁严土
化生。第四警其上慢者。若不尔者。则未相应也。第五
诫其疏怠者。然渡海应须上船。非船何以能渡。修心
必须入观。非观无以明心。心尚未明。相应何日。思之
勿自恃也。第六重出观体者。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
有非无。不知即念即空不空。非非有非非无。第七明
其是非者。心不是有。心不是无。心不非有。心不非无。
是有是无即堕是。非有非无即堕非。如是只是是非
之非。未是非是非非之是。今以双非破两是。是破非。
是犹是非。又以双非破两非。非破非。非即是是。如是
只是非是非非之是。未是不非不不非。不是不不是。
是非之惑。绵微难见。神清虑静。细而研之。第八简其
诠旨者。然而至理无言。假文言以明其旨。旨宗非观。
藉修观以会其宗。若旨之未明。则言之未的。若宗之
未会。则观之未深。深观乃会其宗。的言必明其旨。旨
宗既其明会。言观何得复存邪。第九触途成观者。夫
再演言词。重标观体。欲明宗旨无异。言观有逐方移。
五祖大满禅师旁出法嗣第一世¶ 第 441b 页 X81-0441.png
移言则言理无差。改观则观旨不异。不异之旨即理。
无差之理即宗。宗旨一而二名。言观明其弄引耳。第
十妙契玄源者。夫悟心之士。宁执观而迷旨。达教之
人。岂滞言而惑理。理明。则言语道断。何言之能议。旨
会。则心行处灭。何观之能思。心言不能思议者。可谓
妙契环中矣。唐明皇开元癸丑年十月十七日。安坐
视灭。塔于西山之阳。谥无相大师。塔曰净光。
*** 司空山本净禅师
绛州张氏子。幼岁披缁。于曹溪之
室受记。隶司空山无相寺。唐天宝三年。玄宗遣中使
杨光庭。入山采常春藤。因造丈室。礼问曰。弟子慕道
斯久。愿和尚慈悲。略垂开示。师曰。天下禅宗硕学。咸
会京师。天使归朝。足可咨决。贫道隈山傍水。无所用
心。光庭泣拜。师曰。休礼贫道。天使为求佛耶。问道耶。
曰弟子智识昏昧。未审。佛之与道。其义云何。师曰。若
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会道。无心是道。曰云何即心
是佛。师曰。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无心。佛亦不有。
曰云何无心是道。师曰。道本无心。无心名道。若了无
心。无心即道。光庭作礼信受。既回阙庭。具以山中所
遇奏闻。即敕光庭。诏师到京。敕住白莲亭。越明年正
月十五日。召两街名僧硕学。赴内道场。与师阐扬佛
理 时有远禅师者。抗声谓师曰。今对圣上。较量宗
旨。应须直问直答。不假繁辞。只如禅师所见。以何为
道。师曰。无心是道。远曰。道因心有。何得言无心是道。
师曰。道本无名。因心名道。心名若有。道不虚然。穷心
五祖大满禅师旁出法嗣第一世¶ 第 441c 页 X81-0441.png
既无。道凭何立。二俱虚妄。总是假名。远曰。禅师见有
身心是道巳否。师曰。山僧身心。本来是道。远曰。适言
无心是道。今又言身心本来是道。岂不相违。师曰。无
心是道。心泯道无。心道一如。故言无心是道。身心本
来是道。道亦本是身心。身心本既是空。道亦穷源无
有。远曰。观禅师形质甚小。却会此理。师曰。大德只见
山僧相。不见山僧无相。见相者。是大德所见。经云。凡
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其道。若以相
为实。穷劫不能见道。远曰。今请禅师。于相上说于无
相。师曰。净名经云。四大无主。身亦无我。无我所见。与
道相应。大德若以四大有主。是我。若有我见。穷劫不
可会道也。远闻语失色。逡巡避席师有偈曰。四大无
主复如水。遇曲逢直无彼此。净秽两处不生心。壅决
何曾有二意。触境但似水无心。在世纵横有何事。复
曰。一大如是。四大亦然。若明四大无主。即悟无心。若
了无心。自然契道 志明问。若言无心是道。瓦砾无
心。亦应是道。又曰。身心本来是道。四生十类。皆有身
心。亦应是道。师曰。大德。若作见闻觉知解会。与道悬
殊。即是求见闻觉知之人。非是求道之人。经云。无眼
耳鼻舌身意。六根尚无。见闻觉知。凭何而立。穷本不
有。何处存心。焉得不同草木瓦砾。明杜口而退。师有
偈曰。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如鸟空中
只么飞。无取无舍无憎爱。若会应处本无心。始得名
为观自在 真禅问。道既无心。佛有心否。佛之与道
五祖大满禅师旁出法嗣第一世¶ 第 442a 页 X81-0442.png
是一是二。师曰。不一不二。曰佛度众生。为有心故。道
不度人。为无心故。一度一不度。何得无二。师曰。若言
佛度众生。道无度者。此是大德妄生二见。如山僧。即
不然。佛是虚名。道亦妄立。二俱不实。总是假名。一假
之中。如何分二。曰佛之与道。总是假名。当立名时。是
谁为立。若有立者。何得言无。师曰。佛之与道。因心而
立。推穷立心。心亦是无。心既是无。即悟二俱不实。知
如梦幻。即悟本空。彊立佛道二名。此是二乘人见解。
师乃说无修无作偈曰。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修。道
性如虚空。虚空何所修。遍观修道者。拨火觅浮沤。但
看弄傀儡。线断一时休 法空问。佛之与道。俱是假
名。十二分教亦应不实。何以从前尊宿。皆言修道。师
曰。大德错会经意。道本无修。大德彊修。道本无作。大
德彊作。道本无事。彊生多事。道本无知。于中强知。如
此见解。与道相违。从前尊宿。不应如是。自是大德不
会。请思之。师有偈曰。道体本无修。不修自合道。若起
修道心。此人不会道。弃却一真性。却入闹浩浩。忽逢
修道人。第一莫向道 安禅问。道既假名。佛云妄立。
十二分教。亦是接物度生。一切是妄。以何为真。师曰。
为有妄故。将真对妄。推穷妄性本空。真亦何曾有。故
知。真妄总是假名。二事对治。都无实体。穷其根本。一
切皆空。曰既言一切是妄。妄亦同真。真妄无殊。复是
何物。师曰。若言何物。何物亦妄。经云无相。似无比况。
言语道断。如鸟飞空。安惭伏。不知所措。师有偈曰。推
五祖大满禅师旁出法嗣第一世¶ 第 442b 页 X81-0442.png
真真无相。穷妄妄无形。返观推穷心。知心亦假名。会
道亦如此。到头亦只宁 达性问。禅师至妙微真。真
妄双泯。佛道两亡。修行性空。名相不实。世界如幻。一
切假名。作此解时。不可断绝众生善恶二根。师曰。善
恶二根。皆因心有。穷心若有。根亦非虚。推心既无。根
因何立。经云。善不善法。从心化生。善恶业缘。本无有
实。师有偈曰。善既从心生。恶岂离心有。善恶是外缘。
于心实不有。舍恶归何处。取善令谁守。伤嗟二见人。
攀缘两头走。若悟本无心。始悔从前咎 又有近臣
问曰。此身从何而来。百年之后。复归何处。师曰。如人
梦时。从何而来。睡觉时。从何而去。曰梦时不可言无。
既觉不可言有。虽有有无。来往无所。师曰。贫道此身。
亦如其梦。师有偈曰。视生如在梦。梦里实是闹。忽觉
万事休。还同睡时悟。智者会悟梦。迷人信梦闹。会梦
如两般。一悟无别悟。富贵与贫贱。更无分别路。唐肃
宗上元辛丑年归寂。谥大晓禅师。
*** 玄策禅师
婺州金华人。游方时。届于河朔。有智隍者。
曾谒黄梅。自谓正受。师知隍所得未真。往问曰。汝坐
于此作么。隍曰入定。师曰。汝言入室。有心耶。无心耶。
若有心者。一切蠢动之类。皆应得定。若无心者。一切
草木之流。亦合得定。曰我正入定时。则不见有有无
之心。师曰。既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
若有出入。则非大定。隍无语。良久问师嗣谁。师曰。我
师曹溪六祖。曰六祖以何为禅定。师曰。我师云。夫妙
五祖大满禅师旁出法嗣第一世¶ 第 442c 页 X81-0442.png
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
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
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隍闻此说。遂造于曹溪。请决
疑翳。而祖意与师冥符。隍始开悟。师后却归金华。大
开法席。
*** 河北智隍禅师
始参五祖。虽尝咨决。而循乎渐行。乃
往河北。结庵长坐。积二十馀载。不见惰容。后遇玄策
激励。遂往参六祖。祖悯其远来。便垂开决。师于言下
豁然契悟。前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其夜。河北檀
越士庶。忽闻空中有声曰。隍禅师今日得道也。后回
河北开化。
*** 南阳慧忠国师
越州诸暨冉氏子。自受心印。居南阳
白崖山党子谷。四十馀祀不下山。道行闻于帝里。唐
肃宗上元二年。敕中使孙朝进。赍诏徵赴京。待以师
礼。初居千福寺西禅院。及代宗临御。复迎止光泽精
蓝。十有六载 时有西天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
通。肃宗命国师试验。三藏才见师。便礼拜立于右边。
师问曰。汝得他心通耶。对曰不敢。师曰。汝道。老僧即
今在甚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去西川看
竞渡。良久再问。汝道。老僧即今在甚么处。曰和尚是
一国之师。何得却在天津桥上。看弄猢狲。师良久复
问。汝道。老僧只今在甚么处。藏罔测。师叱曰。这野狐
精。他心通在甚么处。藏无对(僧问仰山曰。大耳三藏第三度为甚么不见国
师。山曰。前两度是涉境心。后入自受用三昧。所以不见 又有僧问玄沙。沙曰。汝道前两度还见么 玄
五祖大满禅师旁出法嗣第一世¶ 第 443a 页 X81-0443.png
觉云。前两度见。后来为甚么不见。且道利害在甚么处 僧问赵州。大耳三藏。第三度不见国师。未审。国
师在甚么处。州云。在三藏鼻孔上。僧后问玄沙。既在鼻孔上。为甚么不见。沙云。只为太近) 一日
唤侍者。者应诺。如是三召三应。师曰。将谓吾孤负汝。
却是汝孤负吾。(僧问玄沙。国师唤侍者。意作么生。沙云。却是侍者会。云居锡云。且道侍者
会不会。若道会。国师又道汝孤负吾。若道不会。玄沙又道。却是侍者会。且作么生商量。玄觉徵问僧。甚么处是
侍者会处。僧云。若不会。争解恁么应。玄觉云。汝少会在。又云。若于这里。商量得去。便识玄沙。僧问法眼。国师唤
侍者。意作么生。眼云。且去别时来。云居锡云。法眼恁么道。为复明国师意。不明国师意 僧问赵州。国师唤侍
者。意作么生。赵州云。如人暗里书字。字虽不成。文彩已彰) 南泉到参。师问。甚么
处来。曰江西来。师曰。还将得马师真来否。曰只这是。
师曰。背后底聻。南泉便休。(长庆棱云。大似不知 保福展云。几不到和。尚此间
云居锡云。此二尊宿。尽扶背后。只如南泉休去。为当扶面前。扶背后) 麻谷到参。绕
禅床三匝。振锡而立。师曰。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谷又
振锡。师叱曰。这野狐精出去 上堂。禅宗学者。应遵
佛语。一乘了义。契自心源。不了义者。互不相许。如师
子身中虫。夫为人师。若涉名利。别开异端。则自他何
益。如世大匠。斤斧不伤其手。香象所负。非驴能堪
僧问。若为得成佛去。师曰。佛与众生。一时放却。当处
解脱。曰作么生得相应去。师曰。善恶不思。自见佛性。
曰若为得證法身。师曰。越毗卢之境界。曰清净法身。
作么生得。师曰。不著佛求耳。曰阿那个是佛。师曰。即
心是佛。曰心有烦恼否。师曰。烦恼性自离。曰岂不断
耶。师曰。断烦恼者。即名二乘。烦恼不生。名大涅槃
问。坐禅看静。此复若为。师曰。不垢不净。宁用起心而
看净相 问。禅师见十方虚空。是法身否。师曰以想
五祖大满禅师旁出法嗣第一世¶ 第 443b 页 X81-0443.png
心取之。是颠倒见 问。即心是佛。可更修万行否。师
曰。诸圣皆具二严。岂拨无因果耶。又曰。我今答汝。穷
劫不尽。言多去道远矣。所以道。说法有所得。斯则野
干鸣。说法无所得。是名师子吼 上堂。青萝夤缘。直
上寒松之顶。白云淡泞。出没太虚之中。万法本閒。而
人自闹 师问僧。近离。甚处。曰南方。师曰。南方知识。
以何法示人。曰南方知识祇道。一朝风火散后。如蛇
退皮。如龙换骨。本尔真性宛然无坏。师曰。苦哉苦哉。
南方知识说法。半生半灭。曰南方知识即如是。未审
和尚此间说何法。师曰。我此间。身心一如。身外无馀。
曰和尚何得将泡幻之身。同于法体。师曰。你为甚么
入于邪道。曰甚么处是某甲入于邪道处。师曰。不见
教中道。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
见如来 南阳张濆行者问。承和尚说无情说法。某
甲未体其事。乞和尚垂示。师曰。汝若问无情说法。解
他无情。方得闻我说法。汝但闻取无情说法去。濆曰。
只约如今有情方便之中。如何是无情因缘。师曰。如
今一切动用之中。伹凡圣两流。都无少分起灭。便是
出识。不属有无。炽然见觉。只闻无其情识系执。所以
六祖云。六根对境。分别非识 有僧到参礼。师问。蕴
何事业。曰讲金刚经。师曰。最初两字是甚么。曰如是。
师曰。是甚么。僧无对 问。如何是解脱。师曰。诸法不
相到。当处解脱。曰恁么即断去也。师曰。向汝道诸法
不相到。断甚么 师见僧来。以手作圆相。相中书日
五祖大满禅师旁出法嗣第一世¶ 第 443c 页 X81-0443.png
字。僧无对 师问本净。汝巳后见奇特言语如何。净
曰。无一念心爱。师曰。是汝屋里事 肃宗帝问。师在
曹溪得何法。师曰。陛下还见空中一片云么。帝曰见。
师曰。钉钉著悬挂著 帝又问。如何是十身调御。师
乃起立曰。会么。帝曰不会。师曰。与老僧过净瓶来
帝又问。如何是无诤三昧。师曰。檀越蹋毗卢顶上行。
帝曰。此意如何。师曰。莫认自已清净法身 师居常
见帝。都不视之。帝曰。朕是大唐天子。师何以殊不顾
视。师曰。还见虚空么。帝曰见。师曰。他还眨目视陛下
否 鱼军容问。师住白崖山。十二时中。如何修道。师
唤童子来摩顶曰。惺惺直言惺惺。历历直言历历。巳
后莫受人谩 师与紫璘供奉论议。师升座。奉曰。请
师立义。某甲破。师曰。立义竟。奉曰。是甚么义。师曰。果
然不见。非公境界。便下座 一日。师问紫璘供奉。佛
是甚么义。曰是觉义。师曰。佛曾迷否。曰不曾迷。师曰。
用觉作么。奉无对。奉问。如何是实相。师曰。把将虚底
来。曰虚底不可得。师曰。虚底尚不可得。问实相作么
师以化缘将毕。涅槃时至。乃辞代宗。帝曰。师灭度
后。弟子将何所记。师曰。告檀越。造取一所无缝塔。帝
曰。就师请取塔样。师良久曰。会么。帝曰不会。师曰。贫
道去后。有侍者应真。却知此事。乞诏问之。代宗大历
乙卯年十二月十九日。右胁长往。塔于党子谷。谥大
證禅师。代宗后诏应真。问前语。真良久曰。圣上会么。
帝曰不会。真述偈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
五祖大满禅师旁出法嗣第一世¶ 第 444a 页 X81-0444.png
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
*** 西京荷泽神会禅师
襄阳高氏子。年十四为沙弥。谒
六祖。祖曰。知识远来大艰辛。将本来否。若有本则合
识主。试说看。师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祖曰。这沙
弥。争合取次语。便打。师于杖下思惟曰。大善知识。历
劫难逢。今既得遇。岂惜身命。自此给侍 他日祖告
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
还识否。师乃出曰。是诸法之本源。乃神会之佛性。祖
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师礼拜而
退。祖曰。此子向后设有把茆盖头。也只成得个知解
宗徒。师寻往西京受戒。唐景龙年中。却归曹溪 阅
大藏经。于内六处有疑。问于六祖。第一问戒定慧曰。
所用戒何物。定从何处修。慧因何处起。所见不通流。
祖曰。定即定其心。将戒戒其行。性中常慧照。自见自
知深。第二问。本无今有有何物。本有今无无何物。诵
经不见有无义。真似骑驴更觅驴。祖曰。前念恶业本
无。后念善生今有。念念常行善行。后代人天不久。汝
今正听吾言。吾即本无今有。第三问。将生灭却灭。将
灭灭却生。不了生灭义。所见似聋盲。祖曰。将生灭却
灭。令人不执性。将灭灭却生。令人心离境。未即离二
边。自除生灭病。第四问。先顿而后渐。先渐而后顿。不
悟顿渐人。心里常迷闷。祖曰。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
顿。修行顿中渐。證果渐中顿。顿渐是常因。悟中不迷
闷。第五问。先定后慧。先慧后定。定慧后初。何生为正。
五祖大满禅师旁出法嗣第一世¶ 第 444b 页 X81-0444.png
祖曰。常生清净心。定中而有慧。于境上无心。慧中而
有定。定慧等无先。双修自心正。第六问。先佛而后法。
先法而后佛。佛法本根源。起从何处出。祖曰。说即先
佛而后法。听即先法而后佛。若论佛法本根源。一切
众生心里出 祖灭后。二十年间。曹溪顿旨。沈废于
荆吴。嵩狱渐门。盛行于秦洛。师入京。天宝四年。方定
两宗。乃著显宗记。盛行于世 一日乡信
至。报二亲亡。师入堂白槌曰。父母俱丧。请大众念摩
诃般若。众才集。师便打槌曰。劳烦大众。师于肃宗上
元庚子年。奄然而化。塔于龙门。
五灯全书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