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8-A¶ 第 609a 页
* No. 1198-A
净土神珠序
净土法门。所以称神珠者。盖佛德圆融。随心发现。如
摩尼宝。有愿必遂。观经云。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是故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
心作佛。是心是佛。既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则知是
心作九界。是心是九界。世出世法。无不由心而作。无
不即心而是。故楞严云。知其本因。随所缘出。诸法所
生。唯心所现。如是则十方虚空。微尘国土。皆是心中
之物。离心之外。更无一法可得。故知十世古今。始终
不离于当念。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万亿刹
之遐方。的是唯心之净土。八万四千之妙相。得非本
性之弥陀。余从前舍西方极乐。别言唯心净土。舍万
德慈尊。别言自性弥陀。背乐邦之慈父。堕死水之深
坑。真可哀哉。恋西大师。尽弃旧习。力究此宗。见时人
之谬解。悯自巳之前非。集诸圣之诚言。阐一乘之妙
旨。名之曰净土神珠。欲令修净业者。了知现前一念
具无量义。信弥陀依正。还在西方。西方依正。不离本
性。回神亿刹。实生自巳心中。孕质九莲。岂逃刹那际
内。神珠之义。良在于斯。予深愧下愚。无言可赞。聊记
亲闻。以表师志云尔。
壬申夏净业学者芳慧拜识
1198-A¶ 第 609b 页 X62-0609.png
* 净土神珠目录
* 自序
* 往生净土决疑文
* 弥陀经正信发愿偈
* 弥陀经劝持序
* 往生净土系缘门
* 往生净土忏愿仪序
* 往生西方略传序
* 依修多罗立往生正信偈
* 释华严贤首赞佛偈
* 弥陀经通赞序
* 弥陀经义疏序
* 弥陀经圆中钞
* 持名方法
* 无生论三观法尔
* 观经义疏序
* 观无量寿经序
* 无量寿佛赞
* 观经妙宗钞
* 神栖安养赋
* 秘藏指南
* 普说
* 念佛即禅观论
* 灵峰寺净业缘起
* 惠应寺放生莲社序
* 赠郑完德念佛序
* 忍草沙弥化念佛疏
* 念佛要旨
* 止观息缘务
* 呵五欲
* 弃五盖
* 不思议境
* 发菩提心
* 善巧安心
* 安忍
* 四悉檀
* 慈云忏主书绅
* 翠岩禅师警僧铭
1198-A¶ 第 609c 页 X62-0609.png
净土神珠
幽溪传法后裔 古昆 集
净土神珠者何。现前一念心性。灵妙莫测之谓也。弥
陀经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者。盖为
此也。古今贤圣。极力弘通宝王三昧。亦为此也。此心
性者。本自竖穷横遍。不生不灭。本具十方诸佛。净妙
国土。是故实有西方弥陀净土。宛然在中。无奈众生
障重不能得见。故劳娑婆教主。开方便门。十方世尊。
出广长舌。故妙宗云。心藏具法。有何边涯。无妙观缘。
隐而不发。今依佛语。顺性想之。宝地光明。种种奇相。
随心出现。宗论云。现前一念之心。亘古亘今。故名无
量寿。灵明洞彻。故名无量光。果能念念执持阿弥陀
佛。即是念念證无量寿。放无量光。果因交彻。微妙难
思。诸佛护念。其在兹焉。故知净土。乃无上心要。如如
意珠。顿含众宝。复何疑哉。余惜从前。虽喜净土。不知
其实。每问禅友。皆云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不可著相。
因此虽喜念佛。但只著空而巳。后阅台净二宗。及无
生论。始知净土实境昭彰即是唯心。弥陀真身显现。
1198-A¶ 第 610a 页 X62-0610.png
即是自性。实有净土可生。实有弥陀可见。故云生本
无生生四土。见犹离见见三身。从兹死心念佛求生。
谨将鄙见起信要言。略集成编。以此自勉。并告同心。
所愿广开解目。深入行门。一句弥陀。包含无尽。佛功
德海。当念圆成。释迦劝赞。诸佛同宣。凡有信者。不可
不尽心而力行之也。
* 往生净土决疑文慈云大师
十方净秽。卷怀同在于刹那。一念色心。罗列遍收于
法界。并天真本具。非缘起新成。一念既然。一尘亦尔。
故能一一尘中一切刹。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心尘
复互周。重重无尽无障碍。一时顿现非隐显。一切圆
成无胜劣。若神珠顿含众宝。犹帝网交映千光。我心
既然。生佛体等。如此方了回神亿刹。实生自巳心中。
孕质九莲。岂逃刹那际内。苟事理攸隔。净秽相妨。安
令五逆凡夫。十念便登宝土。二乘贤辈。回心即达金
池也哉。信此圆谈。事无不达。昧斯至理。触类皆迷。华
严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不从
心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
差别。起信论。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即摄一切世
间出世间法。依此示摩诃衍义。十
六观。诸佛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乃至是心
作佛。是心是佛。般舟三昧。佛是我心。是我心见佛。是
我心作佛等。谈斯旨者。大乘卷中。粲然可举。至若法
华妙部。如来亲记往生。华严顿谈。普贤躬陈回向。是
1198-A¶ 第 610b 页 X62-0610.png
知弥陀因地。观此理而大誓普收。释迦果成。称此理
而广舌深赞。十方三世。莫不咸然。问妙理圆极。世人
尽须观行始生耶。答不然。今但直决疑情。令知净土
百宝庄严。九品因果。并在众生介尔心中。理性具足。
方得往生事用。随愿自然。是则旁罗十方。不离当念。
往来法界。正协唯心。免信常流。执此非彼。其九品生
相。各有行类。上辈三品。须解须行。故云汝行大乘。解
第一义。学者见贤思齐。企金座而高升。当妙观之是
托。若中下六品生因。只精持禁戒。行世仁慈。至下下
品。本是恶逆。十念精诚。便生彼国。但知有净土。尽可
回心也。
* 弥陀经正信发愿偈
稽首十方佛。弥陀圣中尊。方等修多罗。一切法宝藏。
观音及势至。大地菩萨僧。我以诚信心。刻板并印造。
阿弥陀经卷。及以正信偈。旋造各一万。施四众受持。
偈以发信心。经以资读诵。若有每日中。至少诵三卷。
年诵千八十。十年万八百。况复多诵者。及历多年数。
如是积功德。自然生佛前。我此万卷经。随所流布处。
极少得一人。诵持生净土。我愿承此力。决定生彼国。
况复于多人。人亡经复在。展转相传授。是名无尽灯。
灯灯相照耀。破生死长夜。显出佛菩提。究竟悉同生。
常寂光净土。持此清净福。回向奉君亲。我国圣帝王。
及圣后圣位。仁寿各万年。覆育群氓类。我父母眷属。
怨亲非怨亲。咸承胜善根。同生安养国。
1198-A¶ 第 610c 页 X62-0610.png
* 阿弥陀经劝持序
此经文句虽约。与大本意同。上圣赴缘。广略异耳。依
正主伴。于是备焉。愿行方轨。有加诸说。辞简义博。讽
易功多。良在兹矣。初则广赞依正。引物忻求。次则六
方引同训勉生信。三则举难况易。使闻者知归。第一
广赞依正者。初赞次劝脩愿行。佛告长老下。标立所
赞。彼土何故名为极乐下。先赞依果。即珠网丽天。琼
林矗地。池流八德。莲吐四光。天乐韵于六时。裓
华散于亿刹。化禽演于道品。风树传于法音。舍
利弗于汝意下。广赞正报。先赞化主。相好八万。举光
明以遍收。功德喻沙。言寿命以统括。成佛十劫。简过
未以释疑又舍利弗下。赞眷属。声闻虽众。皆发
大心。菩萨云多。率居补处。生者咸归于定聚。趣途即
预于阿鞞。次众生闻者下。劝脩愿行。先愿。次不
可以少善根下脩行。一日等者。正在用心之厚薄。不
在责时之久近。宜遵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下明得
果。我见是利下结劝。次如我今者下。第二六方引同。
训勉生信。先引同。次于汝意下劝信。亦是劝持。如我
今者下。第三举难况易。五浊得道为难。净土脩行则
易并如文。请先熟寻节段。然后诵文。则起尽有伦。功
不虚弃。如或清晨静夜。收视听以端居。口诵心游。荡
神明于幽极。氛累斯涤。净境弗迷。广舌劝持。岂不然
也。
* 往生净土系缘门
1198-A¶ 第 611a 页 X62-0611.png
系缘门者。凡公临私养。历涉缘务。虽造次常不忘佛。
及忆净土。如切事系心。虽种种作务。不妨密忆前事。
念佛亦如是。若失念。数数摄还。久久成性。任运常忆。
楞严经。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
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
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
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
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
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
有香气。如此系心。任运常遮一切恶念。设欲作恶。忆
佛之故。恶不能成。纵随恶作恶业时。心常下耎。如身
有香。自然离臭。又复觉心微起恶念。即便忆佛。以佛
力故。恶念自息。如人遇难。求彼彊援。必得免脱。又见
他受苦。以念佛心。怜悯于彼。愿其离苦。若断刑狱。以
念佛故。生悯念心。愿生净土。誓相救济。凡历一切境
界。若善若恶。由心忆佛。皆心念作愿。故普贤愿王云。
作一切恶。皆不成就。若作善业。皆悉和合。即此意尔。
如是相续。念佛在心。能办一切净因功德。恐烦披览
不复具说。诚哉此门。为益最大。
* 往生净土忏愿仪序
原其诸佛悯物迷盲。设多方便。而引取之。但唯安养
净业。捷直可脩。诸大乘经。皆启斯要。十方诸佛。无不
称美者也。若比丘四众。及善男女。诸根缺具者。欲得
速破无明诸闇。欲得永灭五逆十恶犯禁重罪。及馀
1198-A¶ 第 611b 页 X62-0611.png
轻过。当脩此法。欲得还复清净大小戒律。现前得念
佛三昧。及能具足一切菩萨诸波罗密门者。当学此
法。欲得临终离诸怖畏。身心安快。喜悦如归。光照室
宅。异香音乐。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现在其前。送紫金
台。授手接引。五道横截。九品长鹜。谢去热恼。安息清
凉。初离尘劳。便至不退。不历长劫。即得无生者。当学
是法。欲脩少法。而感妙报。十方诸佛。俱时称赞。现前
授记。一念供养无央数佛。即还本国。与弥陀坐食。观
音议论。势至行步。眼耳洞视彻闻。身量无际。飞空自
在。宿命了了。遍见五道。如镜面像。念念證入无尽三
昧。如是称述。不可穷尽。应当脩习此之胜法。如所说
者。皆实不虚。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称美此事。以示不
妄。我等云何。敢不信佛。今取净土众经。立此行法。若
欲广知。寻经补益。
* 往生西方略传序
维西方净土者。琼林宝网。珠阁瑶池。超亿刹于玉毫。
耀千光于沙界。诸佛同赞。群贤所宗。遍吉曼殊。咸愿
生乎其国。天亲弥勒。皆誓往于彼方。大圣尚然。况常
徒者也。至若散因定业。少善多福。截五道而长鹜。眷
九品以高升。直到萨云。无复退转。故彼佛本愿云。设
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
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今既幸无逆
罪。不谤大乘。岂有愿求而不遂也。况复十六观云。下
品下生者。具足诸罪。四重五逆。谤方等法。地狱火现。
1198-A¶ 第 611c 页 X62-0611.png
十念称佛。地狱猛火。化为凉风。即生彼土。斯则又许
逆罪之辈。十念得生。况无此罪者乎。推此而言。宜各
自信。凡愿生者。无不遂心。故天台智者临终赞曰。四
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一
念改悔。尚得往生。况戒定熏修。净行道力。实不唐捐。
又本愿云。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回向欲生。
若不果遂者。誓不成佛。又应校量业行久近者。十念
信乐。尚生彼国。况复一日信乐者。况复一月一年一
生而信乐者耶。又应校量灭罪轻重者。一念灭八十
亿劫生死重罪。一念称佛。
灭罪既尔。况复十念所灭罪耶。况复一日一月一年
一生念佛所灭罪耳。重逆尚灭。况轻罪乎。又应校量
念佛功德。比馀善根。优劣之相者。经云若人以四事
极好之物。供养三千大千世界满中阿罗汉辟支圣
人。所得福德。不如有人。一合掌。一称南无佛陀。如彼
大千圣福。假使百分千分百千亿分。算数譬喻。皆所
不及。一称佛名者。功德无量。一称佛名。功德尚尔。况
复十念佛者。况复一日一月一年一生念阿弥陀佛
者。所得功德耶。复次应知念佛之人。现世安隐。众圣
守护。离诸灾厄。且近校量。今时风俗。竞祭鬼神。求其
福祐。望得安隐。信邪杀命。造罪结冤。必无福庆。而可
利人。虚招来生地狱罪报。易曰。积不善之家。必有馀
殃。杀生害命。祖承祭法。非一朝一夕。岂非积不善耶。
殃咎何疑也。若言杀生非不善者。古今帝王。何故仁
1198-A¶ 第 612a 页 X62-0612.png
慈化世。胜残去杀。禽鱼遂性。令登寿域。咸称善耶。然
祭祀之法。天竺韦陀。支那祀典。既未逃于世论。真诱
俗之权方。周公虽称事神。不达汇征之道。仲尼焉能
事鬼。盖迷六趣之源。老氏经既混于九流。庄子未移
于百氏。惟释宗所辨。曲尽其理。天趣在上。人居其次。
脩罗处中。鬼畜斯下。今以人事神。其犹俛首就足。抑
君奉民。何逆之甚也。又鬼有邪力。事之既久。物党方
类。死堕其中。世其迷哉。且三界大师。万德慈父。归之
者罪灭。尚之者福生。诸经具说。若能暂归三宝。受持
一佛名者。现世当获十种胜利。一者昼夜常得一切
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二者常得二十
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者
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四者一切恶鬼。若夜叉若罗刹。皆不能害。一切毒蛇
毒龙毒药。悉不能中。五者一切火难水难。冤贼刀箭。
牢狱枷杻。横死枉死。悉皆不受。六者先所作罪。皆悉
消灭。所杀冤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七者夜梦正直。
或复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像。八者心常欢喜。颜色
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九者常为一切世间人民
恭敬供养。欢喜礼拜。犹如敬佛。十者命终之时。心无
怖畏。正念欢喜。现前得见阿弥陀佛及诸圣众。持金
莲台。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尽未来际。受胜妙乐。诸有
智人。请观念佛所获现世福利功德。岂同世人祠祀
之法。现无福利。未来受苦耶。又复当信一切大乘经
1198-A¶ 第 612b 页 X62-0612.png
典。皆赞西方。庄严净土。劝令往生。若华严方等般若
法华涅槃诸部诸经。皆示行相。及赞功德。又诸菩萨
天亲龙树。皆各造论称赞净土。又此方诸法师禅师。
各造论著疏。光赞西方。道安法师往生论十卷。慧远
法师造劝经疏一卷。天台智者造十疑论观经疏弥
陀经疏各一卷。道绰禅师撰安乐集三卷。善导和尚
立五会教。劝人念佛。造观经疏一卷。二十四赞六时
礼文各一卷。怀感法师得念佛三昧。造决疑论七卷。
慈悯三藏撰净土慈悲集三卷。慈恩法师造弥陀经
疏二卷。镇国沙门澄观。造观经疏一卷。有谁闻此。众
圣称扬。诱劝往生。而不信乐。除彼不肖人。痴瞑无智
者。斯更复引自古及今。西天东夏道俗士女。往生高
人。三十三条显验之事。具示将来。诸有贤达。愿共往
生云也。
* 依修多罗立往生正信偈
(若人能诵持此偈。得三种利益。一得常持诸大乘经首题名字。二得增长净土信心。三得闻者深信净土。
若遇临终者。高声诵一返二返。然后劝令念佛)。
稽首西方安乐刹。弥陀世主大慈尊。我依种种修多
罗。成就往生决定信。
住大乘者清净心。十念念彼无量寿。临终梦佛定往
生。大宝积经如是说。
五逆地狱众火现。值善知识发猛心。十念称佛即往
生。十六观经如是说。
若有欢喜信乐心。下至十念即往生。若不尔者不成
1198-A¶ 第 612c 页 X62-0612.png
佛。四十八愿如是说。
诸有闻名生至心。一念回向即往生。唯除五逆谤正
法。无量寿经如是说。
临终不能观及念。但作生意知有佛。此人气绝即往
生。大法鼓经如是说。
一日一夜悬缯盖。专念往生心不断。卧中梦佛即往
生。无量寿经如是说。
昼夜一日称佛名。殷勤精进不断绝。展转相劝同往
生。大悲经中如是说。
一日二日若七日。执持名号心不乱。佛现其前即往
生。阿弥陀经如是说。
若人闻彼阿弥陀。一日二日若过等。系念现前即往
生。般舟经中如是说。
十日十夜六时中。五体礼佛念不断。现见彼佛即往
生。鼓音王经如是说。
十日十夜夜斋戒。悬缯幡盖然香灯。系念不断得往
生。无量寿经如是说。
若人专念一方佛。或行或坐七七日。现身见佛即往
生。大集经中如是说。
若人自誓常经行。九十日中不坐卧。三昧中见阿弥
陀。佛立经中如是说。
若人端坐正西向。九十日中常念佛。能成三昧生佛
前。文殊般若如是说。
我于众经颂少分。如是说者无穷尽。愿同闻者生正
1198-A¶ 第 613a 页 X62-0613.png
信。佛语真实无欺诳。
疑者曰。观此偈有十念。下至一念生信乐者。乃至但
作生意知有佛。亦生彼国。又有七七日。至九拾日念
佛。方乃得生。岂非净土是一。何故修因顿异。释曰。净
土虽一。生者自殊。无量寿经。总分三辈。十六观经开
作九品。若更细分。亦应无量。又疑曰。下品等辈。修因
既浅。应有退堕。释曰不然。得九品。华开有迟速。去佛
有远近。得道有利钝。而生彼者。例皆不退。经云其有
生者。悉住正定之聚。又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此言不退。十疑论中有五种因缘故不退。一者阿弥
陀佛大悲愿力摄持故不退。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
心常增进不退。三者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
闻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者彼国钝
诸菩萨。以为良友。无恶缘境。外无鬼神邪魔。内无三
毒等。烦恼毕竟不起故不退。五者生彼国。即寿命永
劫。共菩萨佛齐等故不退。况此恶世。非但阙此五缘。
抑乃恶友知识。声色醉乱。魔鬼滥真。寿命短促。五种
皆恶。妨恼修道。浩劫空过。愿熟思之。愿熟思之。
或曰。一切法本无生无灭。平等空寂。何用强劝舍此
求彼。释曰。若云求生西方。以为取舍。乖平等理者。汝
还非彼执此。岂不乖理耶。若转计云。我亦不求生于
彼。亦不求生于此者。则是生断灭见。金刚般若经。岂
不谈空。佛诫须菩提云。汝莫作是念。发菩提心者。于
法不说断灭相。真解空者。即于因缘法中。了生无生
1198-A¶ 第 613b 页 X62-0613.png
性。灭无灭性。非谓断无。为不生灭也。中论云。因缘所
生法。我说即是空。不云灭无后空也。维摩经云。虽知
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或曰
净土在心。何须外觅。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岂用迢然
求生他方净土耶。释曰。子又不善心土之义也。将谓
我心局在方寸。便见西方夐在域外。苟如此者。又云
何说心净则佛土净耶。华严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
差别。佛法既遍。心法亦遍。若各有方面。何谓无差。又
云游心法界如虚空。虚空岂有分隔。若了一念心遍。
一尘亦遍。十万亿刹。咫步之间。岂在心外。世人若谈
空理。便拨略因果。若谈自心。便不信有外诸法。岂唯
谤法。亦谤自心。殃坠万劫。良可痛哉。妄造是非。障他
净土。真恶知识也。无量寿经云。佛告弥勒菩萨。诸天
人等。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又其
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
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
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
其国无违逆。自然之所牵。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
可得极长生。寿乐无穷极。
* 释华严贤首赞佛偈
又放光明名见佛。此光觉悟将终者。令随忆念见如
来。命终得生其净土。
见有临终劝念佛。及示尊像令瞻敬。俾于佛所深归
仰。是故得成此光明。
1198-A¶ 第 613c 页 X62-0613.png
此二偈者。前四句赞佛放光。其光名为见佛。能令临
终者。见佛往生。后四句赞佛修此光明之因。其因者。
只是劝临终人念佛。并示其佛像。故成佛时。得此光
明。今广施此偈者。盖劝深信者。凡遇眷属。及一切人。
临命终时。失于床前安置佛像。令彼眼见。及劝令念
佛。若苦痛所逼。或先无信心。不肯念佛者。亦须种种
方便。劝令称佛。下至十念。得灭重罪。生佛净土。此一
利益。不可思议。若劝得一人生净土。纵自不修行。亦
合得生佛国。况当来成佛。能放光明。照一切众生临
终见佛也。多见世人。为恩爱故。聚头哭泣。不思救度。
苦哉苦哉。名为恶知识也。恩爱所牵。堕落恶道。无解
脱期。世间有五种人。不肯念佛。一者先无信心。二者
恋著财宝。三者不舍妻子。四者自惜身命。五者罪业
所障。死堕地狱。愿早觉悟。
* 阿弥陀经通赞序慈恩法师
详夫。理绝众诠。岂三乘之可摄。智圆万德。非十地以
能观。布慈云而荫四生。洒法雨而津九有。由是降神
兜率。诞迹迦维。厌欲乐于王宫。获真常于觉树。良以
群生业惑。魔党增强。腾苦海以辟三途。溺慈舟而吞
万善。是以高张教网。直指净方。是入圣之玄门。乃超
凡之妙躅。十重净土。约地位以等差。九品莲台。契根
宜之次第。大矣哉。回抛空有之门。独颖断常之表。佛
者。觉道巳圆。说者。慈心演法。阿弥陀者。无量寿也。经
者常法贯摄也。常则百王不易。法则千代同规。摄则
1198-A¶ 第 614a 页 X62-0614.png
包括众诠。贯则通达妙理。故云佛说阿弥陀经也。
* 阿弥陀经义疏序孤山法师
夫心性之为体也。明乎静乎。一而巳矣。无凡圣焉。无
依正焉。无延促焉。无净秽焉。及其感物随缘而变。则
为六凡焉。为四圣焉。有依焉有正焉。依正既作。则身
寿有延促矣。国土有净秽矣。吾佛大圣人。得明静之
一者也。乃假道于慈。托宿于悲。将欲欧群迷使复其
本。于是乎。无身而示身。无土而示土。延其寿净其土
俾其忻。促其寿秽其土俾其厌。既忻且厌。则渐诱之
策行矣。是故释迦现有量而取秽土。非欲其厌耶。弥
陀现无量而取净土。非欲其忻乎。此则折之。彼则摄
之。使其复本。而达性耳。故净名曰。随所调伏众生。而
取佛土者。其是之谓乎。虽宝楼金池。为悦目之玩。而
非惑荡之色。而能达唯心无境矣。虽风树鸟声。有入
耳之娱。而非惉懘之音。而能念三宝有归矣。夫如是
则复乎明静之体者。如转掌耳。经云。众生生者。皆是
阿鞞跋致是也。大矣哉。圣人之善权也如此。是故群
经森列。而偏赞净方。其有旨哉。佛说阿弥陀经者。其
偏赞之谓欤。吾爱其辞简而理明。其文约而事备。足
可以诱弱丧而击童蒙焉。于是约龙树之宗。准智者
之说。依经辩理。为之义疏。若极深研几。则吾岂敢。庶
乎有助于真风。为益于后昆尔。
* 阿弥陀经圆中钞幽溪大师
凡诸佛应身接物。有乎四益。一以形益。现身是也。二
1198-A¶ 第 614b 页 X62-0614.png
以光益。放光是也。三以声益。说法是也。四以通益。现
神足是也。唯阿弥陀。四益之外。更加之以名接物。以
其有本时所发誓愿故也。馀之四接。其摄机也狭。唯
以名接物。其摄机也广。既弥陀以名而接物。故众生
得以耳闻而口诵。岂唯一称嘉号。而万德齐彰。且又
无边圣德。揽入识心。永为佛种。除罪證道。不可思议。
其善根功德。岂小小哉。窃原净土法门。其所开示一
也。唯所修之方。厥门虽多。要其所归。不出二种。一曰
正修。二曰助行。于正脩中。其法有二。一观想。二持名。
专心作观。则文载观经。专心持名。则文载此经。若观
想与持名。两者并行。则文载般舟三昧经。今欲明其
义则有五种不同。一名实不同。名即佛界假名。实则
佛界五阴。与夫国土。观五阴实法。则观经所示佛菩
萨三辈往生等九观。观依报国土。则观经所示日冰
地树等六观。若般舟经所示。但观佛身正报实法而
巳。今经所示。伹持假名。故曰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
号。是则依此经修。但以称佛名号六字音声。而为所
缘之境。无以观佛相好。以滥经宗。所谓一称嘉号万
德齐彰。举假名而全收实法。故知此经所示。乃提纲
挈领之法门也。二缓急不同。如观经所示十六妙观。
始修日观。必待成就。然后改观观水观冰等。缓缓而
进。办在一生。此经所示持名方法。极其长期。在于七
日。其次或六或五乃至一日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并
观经下辈往生。大弥陀经临终十念。即得往生。故知
1198-A¶ 第 614c 页 X62-0614.png
此经所示。乃以急胜缓之法门也。三难易不同。观经
修观。以凡夫之人。心想羸劣。故先示日观西向。以摄
其心。待心静细。然后观水观冰。乃至像观成就。然后
观佛真身。此必久修成熟之机。乃可行之。今经所示。
初心凡夫。但是有口能称。有信能念。皆可修之。故知
此经所示。乃至简至易之法门也。四纯间不同。十六
观门。初心修者。跏趺入定。然后可观。出定历缘。非其
境界。若执持名号。不间閒忙。不拘动静。行住坐卧。皆
可修之。故知此经所示。乃至捷至径之法门也。五摄
机不同。若依观经所脩。唯被上根。故所修之机。狭而
不广。称名之法。不择贤愚。不拣男女。若贫若富。若贵
若贱。皆可修之。故知此经所示。乃摄机极广之法门
也。是则此经所明境观。只须唯约执持名号。为所观
境。若事若理。悉以此而解说修行。不必更约观佛相
好。而杂附之。
* 持名方法
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
日。一心不乱。略解云。执谓执受。持谓任持。信力故执
受在心。念力故任持不忘。若者不定之辞。利根一日
一念。钝根或至七七日行成。纵未破惑。定为往生之
因。一心不乱。有事有理。事一心者。行者系缘忆念阿
弥陀佛相好光明。无分散意。念念无间。名事一心。理
一心者。了达能念之心。所念之佛。皆无自性。虽本来
1198-A¶ 第 615a 页 X62-0615.png
空寂。而感应道交。如镜像水月。任运显益。当处皆空。
全体即假。二边叵得。中道不存。三谛圆融。绝思绝议。
名理一心。须了达法界唯心。心外无境。弥陀相好。元
是自心。十万亿刹。不踰当念。以性具诸法故。不从他
得。圆中钞云。了达下明即空义。言能念所念。皆无自
性者。此约四性。而体达无生也。应云亦无他性。共性
无因性。文之略也。此中宜以能念之心本空。为无自
性。所念弥陀本空。为无他性。感应道交。如镜像水月。
为无共性。任运显益。为无无因性。此乃摄后归前。以
明无有四性也。次虽本来空寂下。明即假也。上二句
约法明假。下二句约喻明假。乃以形之与水喻感。镜
之与月喻应。镜月本无心。而自然现乎影像。形水亦
无意。而法尔感乎镜月。功至往生。任运显益也。当处
皆空者。有即空也。全体即假者。空即有也。有即空则
有即非有。空即有则空即非空。非空非有。则中道昭
然。即空即有。则中道亦亡。故曰二边叵得。中道不存。
如是则所观之境。三谛圆融。能观之心。绝思绝议。事
理二门。巳如解中略示。若欲更明其旨。则又有横竖
二种不同。横论三观。则能念属乎三观。所念属乎三
谛。如正称名时。了能称心。非内非外。无形无状。即空
观。虽非内外形状。而此能念之心历历分明。即假观
而此能念。非离假而有空。亦非离空而有假。双遮双
照即中观。所称佛名。及以音声。如谷中响。如水中月。
了不可得即真谛。虽不可得。而佛号音声宛然在口。
1198-A¶ 第 615b 页 X62-0615.png
显然在耳即俗谛。而此所念。亦非离真而有俗。亦非
离俗而有真。俱存俱忘即中谛。此横论三观三谛也。
若竖论者。祇以一心不乱万缘俱寂者。为空观。以所
念六字圣号朗朗分明者为假观。能念虽空。而念者
宛然。所念虽假。而谷响不实。如是则即空不空。而空
即假。即假非假。而假即空。双遮双照。境观双忘。所谓
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即是中。忘照何尝有先
后。一心融绝了无踪。若然者。求生净土之人。但以一
心不乱。而执持名号。祇执持名号。而一心不乱。无边
妙义。咸在其中。不思议观。非离当体。可谓全性起修。
全修在性也。
又须了知经中之意。一心不乱。欲使因果名目相应
也。执持名号。欲使生佛感应道交也。因果名目相应
者。极乐称为净土。唯其心净。而后佛土净。但心净土
净。其义甚通。圆伏五住。圆破三惑。皆名心净。而此心
净。感佛土净。则圆该四土。今是同居净土。只须一日
至于七日。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以为心净往生之因。
二生佛感应道交者。弥陀妙应。既是果人复有宿誓。
令我持名。是故必须执持名号。以为心净往生之因。
故一心不乱。与执持名号。二义相须。阙一不可。故此
经宗。须以四句料简。一是一心非持名。即寻常修禅。
与夫一心修诸众行。又无回向发愿。悉非往生正因。
二是持名非一心。即散心持名。虽是佛乘缘种。亦非
往生正因。三非一心非持名。即悠悠凡夫。作诸善事。
1198-A¶ 第 615c 页 X62-0615.png
亦非往生之因。四是一心是持名。方是此经所说往
生正因。若约此经。说在方等。收四教机。以判一心。则
有四种行人不同。一藏教人。心佛实有。唯约事相。判
心不乱。以此为因。加之信愿。临终果熟。即得往生。今
之凡夫。未通至理。唯关闭六情不出不入。而一心持
名。或用心推究种种剖析。皆藏教人一心持名也。二
通教人。善能了达。若心若佛。如幻如化。佛本是无。心
亦何有。声如谷响。佛如镜像。如此体解。当处无生。此
通教人。一心持名也。三别教人。先能达空。亦能达假。
以我空心。而造假佛。非唯佛有。不妨心有。然以空心。
而念假佛。空既不空。假亦不假。非假非空。见于中道。
此别教人。一心持名也。四圆教人。能达净土唯心。弥
陀本性。既真俗中。观中空假。有念无念。无非法性。无
佛有佛。皆是真如。终日有念终日无念。以无念念。相
有相相。无生而生。生而无生。此圆教人。一心持名也。
此约方等时。义释如是。若约法华开权显实者。应会
前教。悉归圆顿。以藏教人。关闭六情。制心不乱。为我
圆教事中一心。通教如幻。为我圆教即空一心。别教
出俗。为我圆教即假一心。圆本相即。不须和会。以法
华妙。具二妙故。前圆教一心。为法华相待论妙。今统
会归。为法华绝待论妙。是政圆家行人。巳闻妙法。深
悟圆理。以起圆宗。如此力用。圆融无碍。了事乃即理
之事。理乃即事之理。是以一心持名时。事一心可也。
理一心可也。事理相即。一心可也。念念无非法界。心
1198-A¶ 第 616a 页 X62-0616.png
心皆即真常。如是念佛。功德最大。能伏五住烦恼。能
破一心三惑。能净四种净土。能见三身弥陀。是为不
思议念。是为无功用念。永明所谓。有禅有净土。犹如
戴角虎。今世为人师。来世作佛祖。此偈正为圆顿人。
一心持名者说也。
法界有三义。一性具。即三千十界也。一性体。即清净
本然。一真如法界也。一曰性量。即一真法界。竖穷横
遍之界量也。三种法界之性。皆唯众生根尘相对一
念分别识心。是故离心无境。离境无心。以是之故。弥
陀相好。乃我本性之弥陀。十万亿刹。乃吾唯心之净
土。故曰原是自心。不踰当念。是故结云。以性具故。不
从外得。
略解云。又复当知。弥陀巳證究竟第一义谛。一称嘉
号。万德齐彰。罪销尘劫。福等虚空。何况一日。至七日
耶。良由法藏本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
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既承彼佛因
中愿力。果上光明。执持名号。功德无量。临终见佛。决
定无疑。圆中钞云。前释事中一念。乃约忆念彼佛相
好光明而说。似滥观经。观佛为念。用心虽同。拣境则
异。今则的指执持名号。而为所缘之境。故曰一称嘉
号。万德齐彰。文中乃释或者之伏疑。疑者云。佛有万
德。应观三身。云何但称名号。即得往生。故殷勤示之
曰。又复应知等云云。文约两义。以释其疑。一者名实
相称。二者法藏本愿。一名实相称者。四明云。圆极之
1198-A¶ 第 616b 页 X62-0616.png
果所有名字。一一不虚。究竟成就。盖其所召。皆真极
故。故大经云。世谛但有名无实义。第一义谛。有名有
实义。佛是究竟第一义谛故。又今弥陀既巳證乎究
竟第一义谛。故一称嘉号。万德齐彰。弥陀万德慧日。
既以俱体齐彰。众生黑暗罪瑕。自然当念消乎尘劫。
罪性本空虚而不实者既销。则称名功德福等虚空
者自生。一称佛名。功德尚然。况一日至七日。一心不
乱。执持名号。则无罪而不灭。无福而不生。临命终时。
往生净土。断断乎不唐捐矣。良由下。第二示法藏本
愿云云。盖诸佛本愿。毫无虚假。以弥陀因中。发四十
八愿巳。即便经历旷劫修行。以填愿海。愿海既满。无
量法财。一时发现。是故今取极乐世界。摄受有情。而
娑婆众生。巳信是事。仍发往生之愿。以投愿海。复修
称名之行。以增行山。万流归海。同一咸味。须弥摄物。
共一帝青。自然而然。原非勉强。是故解文末后合二
义。以结断疑根云。既承彼佛因中愿力。果上光明。执
持名号。功德无量。临终见佛。决定无疑。
* 无生论三观法尔
能观为三观。所观即三谛。全性以起修。故称为法尔。
论曰。三谛者真俗中也。三观者空假中也。忘情绝解。
莫尚乎真。随缘应用。莫尚乎俗。融通空有。莫尚乎中。
虚灵不昧。吾心自空也。物来斯应。吾心自有也。空有
相即。吾心自中也。此性也非修也。三谛也非三观也。
修之者称性照了也。体达此心。空洞无物谓之空。照
1198-A¶ 第 616c 页 X62-0616.png
了此性。具足万法谓之假。融通二边。不一不异谓之
中。然则即虚灵而应物也。即应物而虚灵也。空即假
中也。假即空中也。中即空假也。是称性而修也。绝待
而照也。不思议之三观也。首楞大定之司南也。别论
如此。若总论者。或以吾心虚灵为空。以所观万物为
假。以心境不二为中。物吾心之物也。何假而不空。心
万物之心也。何空而不假。即心即物。即物即心。何中
而不空假。是以观极乐依正。以吾心一观之三观。照
彼一境之三谛。无不可者。以吾三观之一心。照彼三
谛之一境。亦无不可者。虎溪大师云。境为妙假观为
空。境观双忘即是中。忘照何尝有先后。一心融绝了
无踪。尚何三观之不法尔乎。
* 观无量寿经疏序智者大师
夫乐邦之与苦域。金宝之与泥沙。胎狱之望华池。棘
林之比琼树。诚由心分垢净。见两土之升沉。行开善
恶。都二方之粗妙。喻形端则影直。源浊则流昏。故知
欲生极乐国土。必修十六妙观。愿见弥陀世尊。要行
三种净业。然化因事渐。教藉缘兴。是以阇王杀逆。韦
提哀请。大圣垂慈。乘机演法。曜玉相而流彩。耸珍台
而显瑞。虽广示珍域。示宗归安养。使末俗有缘。遵斯
妙观。落日悬鼓。用标送想之方。大水结冰。实表琉璃
之地。风吟宝叶。共天乐而同繁。波动金渠。将契经而
合响。观肉髻而瞻侍者。念毫相而睹如来。及其瞑目
告终。上珍台而高踊。文成印坏。坐金莲而化生。随三
1198-A¶ 第 617a 页 X62-0617.png
辈而横截。越五苦而长鹜。可谓微行妙观。至道要术
者哉。此经心观为宗。实相为体。所言佛说观无量寿
佛者。佛是所观胜境。举正报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
徒众。观虽十六。言佛便周。故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者。训法训常。由圣人金口也。
* 观无量寿佛经序慈觉禅师
夫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诸佛世界。随心净土。然则弥
陀至圣。不隔下凡。极乐虽遥。岂离方寸。所以念佛而
即得见佛。求生而遂能往生。观无量寿经者。以法界
心。照实相境。三种净业。明法行之正因。十六妙观。为
寂照之方便。法身与化身随量。依报与正报齐观。是
以韦提希豁然大悟。授记往生。佛世尊亲敕受持。广
说斯事。经传此土。人罕流通。不有圆机。谁陈法施。常
山比丘琼安等。悯众生之日用。不出尘劳。嗟妙境之
无边。愿为乡导。同心镂板。庶广受持。非势至之同伦。
即远公之旧社。聊伸序引。普告未闻。
* 无量寿佛赞大智律师
八万四千之妙相。得非本性之弥陀。十万亿刹之遐
方。的是唯心之净土。净秽虽隔。岂越自心。生佛乃殊。
宁乖巳性。心体虚旷。不碍往来。性本包容。何妨取舍。
是以举念即登于宝界。还归地产之家乡。弹指仰对
于慈容。实会天真之父子。几生负德。枉受沉沦。今日
投诚。必蒙拯济。三心圆发。一志西驰。尽来际以依承。
历尘刹而称赞。
1198-A¶ 第 617b 页 X62-0617.png
* 观无量寿经妙宗钞四明尊者
良以圆解。全异小乘。小乘唯心。佛从外有。是故心佛
其体不同。大乘行人。知我一心。具诸佛性。托境修观。
佛相乃彰。今观弥陀依正为缘。熏乎心性。心性所具
极乐依正。由熏发生。心具而生。岂离心性。全心是佛。
全佛是心。终日观心。终日观佛。
又应了知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
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作根作境。一心一尘。至一
极微。无非法界全体而作。既一一法。全法界作。故趣
举一。即是圆融法界全分。既全法界。有何一物。不具
诸法。
又果佛圆明之体。是凡夫本具性德。故一切教所谈
行法。无不为显此之觉体。故此观门。托彼安养依正。
用微妙观。专就弥陀。显真佛体。虽托彼境。须知依正。
同居一心。心性周遍。无法不造。无法不具。若一法从
心外生。则不名为大乘观也。行者应知。据乎心性。观
彼依正。依正可彰。托彼依正。观于心性。心性易发。
圆人妙解。知能想心。本具一切依正之法。今以具日
之心。缘于即心之日。令本性日。显现其前。斯乃以法
界心。缘法界境。起法界日。既皆法界。岂不即空假中。
以根境空寂。故心日无碍。以缘起假立。故累想日生。
以其心日皆法界故。当处显现。此之三观同在一心。
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可思议。
心藏具法。有何边涯。无妙观缘。隐而不发。今依佛语。
1198-A¶ 第 617c 页 X62-0617.png
顺性想之。宝地光明。种种奇相。随心出现。
欲想佛身。须知观体。体是本觉。起成能观。依体立宗。
斯之谓矣。须知本觉。乃是诸佛法界之身。以诸如来
无别所證。全證众生本性故也。若始觉有功。本觉乃
显。故云法身从心想生。
当知今观。非直于阴。观本性佛。乃托他佛。显乎本性。
故应佛显。知本性明。托外义成。唯心观立。
又云。应知实相。全体照明。称为真心。亦名本觉。觉体
遍故。诸法皆实。若指其要。不离现前分别之念。念即
本觉。觉即经体。无别经体。以为所诠。以此觉心。观于
依正。能所即绝。待对斯忘。妙观之宗。自兹而立。
直指云。丈六八尺像者。随顺下凡。使观小见大也。粗
妙异想。悉从性而起修。小大殊形。咸自本而垂迹。能
观性初无差别。所观境宁可度量。圆顿之谈。一音普
被。示次第而非渐。顺根器而非偏。并启观门。全彰实
相。像教之源。岂不在兹。
* 神栖安养赋智觉禅师
弥陀宝刹。安养嘉名。处报土而极乐。于十方而最清。
二八观门。修定意而冥往。四十大愿。运散心而化生。
尔乃毕世受持。一生归命。仙人乘云而听法。空界作
呗而赞咏。紫金台上。身登而本愿非虚。白玉毫中。神
化而一心自庆。详夫广长舌赞。十刹同宣。但标心而
尽契。非率意而虚传。地轴回转。天华散前。一念华开。
见佛而皆登妙果。千重光照。證法而尽厕先贤。考古
1198-A¶ 第 618a 页 X62-0618.png
推今。往生非一。运来而天乐盈空。时至而异香满室。
一真境内。现相而虽仗佛威。七宝池中。睹境而皆从
心出。故知圣旨难量。感应犹长。变凡成圣而顷刻。即
迷为悟而昭彰。探出仙书。真是长生之术。指归净刹。
永居不死之乡。更有出世高人。处尘大士。焚身燃臂
以发行。挂胃捧心而立轨。仙乐来迎而弗从。天童请
命而不喜。或火烈山顶。光明境里。绝闻恶趣之名。永
抛胎狱之鄙。眼开舌固而立验。牛触鸡𪅎而忽止。处
铁城而拒王敕。须徇丹心。坐莲台而赖佛恩。难抛至
理。其或诽谤三宝。破坏律仪。逼风刀解体之际。当业
镜照形之时。忽遇知识。现不思议。剑林变七重之行
树。火车化八德之莲池。地狱消沉。湛尔而怖心全息。
天华飞引。俄然而化佛迎之。慧眼明心。香炉堕手。应
谶而莲华不萎。得记而宝林非久。奇哉佛力难思。古
今未有。
* 秘藏指南藕益大师
寿昌云。念佛心。即是佛。盖现前一念之心。无性缘生。
缘生无性者也。唯其无性缘生。故念名满腔是名。念
利满腔是利。乃至昼所为。夜所梦无不趋归于一念
之专注。而十界升沉。从此出矣唯其缘生无性。故炽
然造集善恶之时。蓦地放下。则一切法了不可得。然
向此了不可得处坐定。则堕无为深坑。不能證法界
无障碍体。不能起法界无障碍用。故须念佛求生净
土。方是大乘不可思议圆顿法门。夫念佛者。岂有他
1198-A¶ 第 618b 页 X62-0618.png
哉。以此缘生无性之一念。念彼无性缘生之佛名耳。
佛名既是无性缘生。则缘生亦仍无性。是故念一声。
有一声佛名显现。念十百千万声。有十百千万声佛
名显现。而不念时。便寂然矣。念性既是缘生无性。则
无性不碍缘生。倘不念佛。正恐又生种种杂念。纵不
生杂念。亦恐堕在无生窠臼。故必以佛号生我之念。
使我念念不离佛号。此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是心
作佛。是心是佛。谓之以佛證心可也。谓之以心證佛
可也。谓之以佛證佛。以心證心。亦可也。至直捷稳当。
至圆顿了义。不可思议。不可将馀一切法门比量。果
如此信得及。直下念去。则诸佛出广长舌相以證之。
若人专念弥陀佛。号曰无上深妙禅。至心想像见佛
时。即是不生不灭法。金口诚言。可不信哉。
原夫。本觉妙明。真如法界。智理无能所之分。依正绝
自他之量。祇因迷妄。遍计横生。背觉性而九界杂陈。
昧真境而三土幻现。劳我世尊。垂慈设教随众生根
性。示无量法门。或显了说。或隐覆谈。或曲接偏机。渐
令入道。或直投圆种。顿使开明。或从一法中。分别说
为无量或以异方便。善巧助显一乘。虽复教网万殊。
无非醒九界长梦。令复还原觉。了三土幻翳。令冥契
寂光耳。然了义中最了义。圆顿中极圆顿。方便中第
一方便。无如净土一门。何以言之。随其心净。则佛土
净。见思净。超同居。尘沙净。超方便。无明净。超实报。故
曰唯佛一人居净土。尚何不了之义。众生心念佛时。
1198-A¶ 第 618c 页 X62-0618.png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以一念顿入佛海。故曰一称南
无佛。皆巳成佛道。若人专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
禅。岂不至圆至顿。果德愿力不可思议。因心信力亦
不可思议。感应道交文成印坏。以凡夫而阶不退。未
断惑而得横超。又复三根普被。四土横该。五浊轻净
在同居。体空巧净在方便。三观净净在实报。究竟觉
净在寂光。尚无等者。矧或过之。是名不可思议功德。
世间难信之法也。总其大要。须具信愿行三。信则信
事信理。信自信他。信因信果。知心外无土。土外无心。
性外无佛。佛外无性。因必该果。果必彻因。愿则念念
回向。心心趋往。行则无量法门。会归一致。而净土正
行。尤以念佛为首。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原与阿弥陀佛同体。而罕能直
下知归者无他。未具信行愿三故也。予尝谓信如将。
愿如谋。行如军旅。有将有谋。老弱亦可取胜苟无将
谋。虽勇壮亦溃矣。是故信宜专。愿宜审。行宜无所不
收。专且审故圆顿直捷而至高。无所不收。故三根普
被而至广。此念佛三昧。所以为横超胜异也。迩来宗
教之士。或视念佛太易。以为曲被中下。或视念佛太
难。以为斋戒须全。夫太易则不高。太难则不广。岂宝
王三昧之谓哉。
* 普说
金刚经。如幻如梦者。为破凡外二乘。我法二执言之
夫梦境虽空。而梦心即是觉心。幻事虽虚。而幻本亦
1198-A¶ 第 619a 页 X62-0619.png
不全虚。泡虽无实。而非无水。影虽无实。而非无质。则
知六凡生死往还。虽如幻梦。而佛性亦不断灭。但日
用不知耳。菩萨了知现前一念心性。亘古亘今。本不
生灭。上等诸佛。下等众生。虽欲不上求下化。不可也
然虽发大菩提心。无始虚妄无明习重。观力轻微。恐
易退转。必须将此圆解。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
界。盖吾现前一念心性。既本竖穷横遍。则本具无边
刹海。于我心性无边刹海中。实有十万亿刹外之极
乐世界。实有现在阿弥陀佛。先證心性。慈悲接引。一
切迷流。我今以此菩提心力。称彼名号。便与阿弥陀
佛如空合空。水合水。故称名一声。即一声一心不乱
称名十声。即十声一心不乱。乃至称名七日。即七日
一心不乱。以正称名时。更无二心。更无可乱也。
* 念佛即禅观论
或问藕益子曰。参禅教观。与念佛法门。同耶异耶。答
曰同异皆戏论也。即亦同亦异。非同非异。亦戏论也。
以三种法门。无不离四句故。若知一切法。无不即心
自性。仍可四句而诠显之。何者梵语禅那。此云静虑。
静即是定。虑即是慧。静即止虑即观。静即寂虑即照
是故定慧也。止观也。寂照也。皆一体而异名也。或谓
寂照约性。馀二约修。止观约因。定慧约果。不过一往
语耳。夫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虽昏迷倒惑。灵知终不
可灭。虽流转纷扰。本体终未尝动。此岂非寂照真源。
止观血脉。定慧根据乎。究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参
1198-A¶ 第 619b 页 X62-0619.png
禅。达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止观。思惟忆持此现前
一念心性。名为念佛。盖念者始觉之智。佛者本觉之
理也。就此念佛法门。有念自佛他佛自他佛之不同
若单念自佛。与参禅止观全同。若单念他佛。与参禅
止观。亦异亦同。若双念自他佛。与参禅止观。非异非
同。夫念自佛者。是四念处观。所谓观身观受观心观
法。若一切法门。不为四念处所摄者。即外道法。故知
与禅观同也。夫念他佛者。或念相好或法门或实相。
或不能作此三种念者。则但持名号。若念相好。一往
似与禅观异然必止息异缘专观彼佛。则仍与静虑
同也。念法门者。例此可知。若念实相。虽托他果佛为
异。然终无两种实相。究竟是同。若持名号。一往亦与
禅观异。然无论解与不解。而所持之名。当体无非一
境三谛。能持之心。当体无非一心三观。故曰明珠投
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
一。是则心无异缘。即是静是止。名号历历。即是虑是
观。亦究竟同也。夫双念自他佛者。了知心佛众生。三
无差别。乃托他佛。助显本性。由悟本性。故与禅观非
异。由托他佛。故与禅观非同。是谓胜异方便。无上法
门。文殊般若经。般舟三昧经。观无量寿佛经等。皆明
此圆顿了义。而妙宗钞申之为详。凡栖心净土之士。
不可不熟究而力行之也。
* 灵峰寺净业缘起
尝观净土之为胜异。正不在寂光实报方便。而在同
1198-A¶ 第 619c 页 X62-0619.png
居。盖三土断惑乃生。唯同居直以信愿相导。感应道
交。五浊之习稍轻。三界之苦斯脱。而又即此西方极
乐。竖彻方便实报寂光。故下愚皆可登其阈。上智终
莫踰其阃。三根普资。四悉咸备。正法住世。诸祖巳共
宏扬。末运迷津。四依能无独赞。乃世之驾言直指者。
以西方为钝置学语大乘者。以净土为退休。不思不
假方便。自得心开。安有如斯曲径。妙华盛裓遍供亿
方。安有如斯小乘。且既悟直指。是名见性成佛。何故
拒弥陀于自性之外。既乘大愿。必须严净国土。何故
拣极乐于刹海之中。夫声闻权教。不闻他方佛名。四
果神力。仅周三千界内。彼十万遐方。尊特善逝。非胜
莲大士。勇猛丈夫。孰能亲近承事。甫育莲台。便阶跋
致。较矢心参究。期尅三生。巳悟心宗。犹曰生生不退。
佛阶可期者。难易迟速。皎然可知。六方调御。同口赞
扬。遍吉文殊。诚心劝发。岂欺我哉。法流震旦。禅律性
相。皆法久弊生。势穷须变。唯兹元猷。始匡岳讫五云。
或刻莲漏于六时。或发妙宗于三观。或导万善以同
归。或融一心于事理。法无不收。机无不摄。故得法流
益久。法道愈光。声化所洽。远及山谷。鄣南灵峰讲寺。
石峨颀公。请雪航楫公。结社兹山。复有抱一粹沙弥。
季清程居士。共禀弥陀宏愿。同阐势至法门。佛声浩
浩。偕松风鸟语并显圆通。僧德雍雍。率牧竖耕夫同
入三昧。横超三界。无烦九次第修。竖彻寂光。不俟三
僧祗證。诚劫浊津深。昏衢宝炬也。
1198-A¶ 第 620a 页 X62-0620.png
* 惠应寺放生莲社序
能儒氏之为教也。大而博深而不可晦。极六合内外
不为迁。余昔拘虚程朱之学。不唯望洋。复兴斥鴳。今
乃骎骎然入于其中。异哉能儒如来。观音地藏。巧以
胜异方便。转我邪心。令生正信也。予因是。得仰承如
来威行。作狮子吼。遍破一切外道邪心。夫物虽微。谁
不爱命。只此爱命之心。便是真常佛性。此心不在内。
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有非无
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本自离过绝非。不可思议。
迷此心性真常真乐真我真净。妄认四大。为自身相。
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是故于中。分人分物。起爱起憎。
惑业苦轮。循环不息。若能直下谛观现前一念心性。
似局四大缘影中。实非四大缘影所能区局。如心佛
亦尔。如佛众生然。便知心佛众生。的的三无差别。杀
生即杀自心未来诸佛。放生即放自心未来诸佛。若
放自心未来诸佛。即真念佛三昧。脩此念佛三昧。是
恒转妙法华经百千万亿部也。我释迦如来之道。未
坠于地。良由含灵抱识。无不各具全体大用。今举此
全体大用。而为社为文为诗。为种种法语。岂复有文
献不足徵之叹哉。故题其编。曰能儒文献。而为之序。
* 赠郑完德念佛序
尝读十六观经云。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众
生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
佛。是心是佛。噫。此真念佛三昧之秘要也。盖但言作
1198-A¶ 第 620b 页 X62-0620.png
佛。不言是佛。则谓佛非固有。何异权乘。但言是佛。不
言作佛。则谓佛非修證。何殊魔外。故大佛顶经。发明
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夫知其本因。则十界
无不即心而是。谓佛界非心是乎。随所缘出。则十界
无不由心而作。谓佛非心作乎。予已巳晤千里郑老
居士。见所绘圣像。微细精妙。巧逾天工。恍悟心作心
是之旨。长公完德。尤穷工极致。完德久参念佛是谁
公案。予谓苟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而更参谁
字。可令人捧腹大笑。大集偈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
名无上深妙禅。至心想像见佛时。即是不生不灭法
大势至法王子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
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永明禅师云。一念相应
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寿昌禅师云。念佛心。即是
佛。夫何疑哉。夫何疑哉。
* 忍草沙弥化念佛疏
弥陀如来。以四十八愿摄化十方。势至大士。以念佛
三昧游此世界。当知末世众生。舍净土一门。而求脱
生死不可得矣。佛法无多子。久常难得人。一时勇猛。
不若终身无倦。所以慈云大师。示晨朝十念法门。飞
锡尊者。阐一念得生妙旨。今忍草沙弥。发心普劝缁
素。修此念佛三昧。每日从十万起。以至一百。或唯十
声。下至日念一声。不拘数之多寡。但以终身不间断
为则。将此饥餐渴饮工夫。用作宝地珍池左劵。尚能
一念中顿破无明。便超寂光净土。顿断尘沙。便超实
1198-A¶ 第 620c 页 X62-0620.png
报净土。顿断见思。便超方便净土。纵未断惑。五浊渐
澄。佛光渐露。登同居净土。永脱轮回。固无惑矣。普愿
见者闻者。于此便作东林胜会想。于一切登名莲簿
者。便作十八高贤想。则一心普念三世佛。而念佛三
昧了了现前矣。
* 念佛要旨彻悟禅师
吾人现前一念能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
随缘。终日不变。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无名。
以名召德名外无德。能念心外。无别所念之佛。所念
佛外。无别能念之心。能所不二。生佛宛然。本离四句。
本绝百非。本遍一切。本含一切。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莲宗行者。当从者里信入。又云。一声佛号一声心。直
下分明岂待寻。鞭影不劳频举示。白牛运出古黄金。
又云。九品宝莲。在脚跟底。不念弥陀孤负自巳。
* 止观息缘务智者大师
缘务妨禅。由来甚矣。兰若比丘。去喧就静。云何营造
缘务。坏兰若行。非所应也。缘务有四。一生活。二人事。
三技能。四学问。一生活缘务者。经纪生方。触途纷紏。
得一失一。丧道乱心。二人事者。庆吊俯仰。低昂造聘。
此往彼来。来往不绝。况复众人交络。扰攘追寻。夫违
亲离师。本求要道。更结三州。还敦五郡。意欲何之。倒
裳索领。钻火求冰。非所应也。三技能者。医方卜筮。泥
木彩画。棋书咒术等是也。皮文美角膏煎铎毁。巳自
害身。况修出世之道。而当树林招鸟。腐气来蝇。岂不
1198-A¶ 第 621a 页 X62-0621.png
摧折污辱乎。四学问者。读诵经论。问答胜负等是也。
领持记忆。心劳志倦。言论往复。水浊珠昏。何暇更得
修止观耶。此事尚舍。况前三务。云云。
观心生活者。爱是养业之法。如水润种。因爱有忧。因
忧有畏。若能断爱。名息生活缘务也。人事。是业也。业
生三界。往来五道。以爱润业。处处受生。若无业者。爱
无所润。诸业虽有力。不逐不作者。不作故生死则断
技术者。未得圣道。不得修通。虚妄之法。障于般若。般
若如虚空。无戏论无文字。若得般若。如得如意珠。但
一心修。何遽匆匆。用神通为习学者。未得无生忍。而
修世智辩聪。种种分别。皆是瓦砾草木。非真宝珠。若
能停住。水则澄清。下观琉璃。安徐取宝。能知世间生
灭法相。种种行类。何物不知。以一切种智知。以佛眼
见。欲行大道。不应从彼小径中学也。
* 呵五欲
五欲者。谓色声香味触。毗婆沙论云。禁六情。如絷狗
鹿鱼蛇猿鸟。狗乐聚落。鹿乐山泽。鱼乐池沼。蛇乐穴
居。猿乐深林。鸟乐依空。六根乐六尘。非是凡夫浅智
弱志。所能降伏。唯有智慧坚心正念。乃能降伏。总喻
六根。今私对之。眼贪色。色有质像如聚落。眼如狗也。
耳贪声。声无质像如空泽。耳如鹿也。鼻贪香如鱼也。
舌引味如蛇也。身著触如猿也。心缘法如鸟也。今除
意。但明于五尘。五尘非欲。而其中有味。能生行人须
欲之心。故言五欲。譬如陶师。人客延请。不得就功。五
1198-A¶ 第 621b 页 X62-0621.png
欲亦尔。常能牵人。入诸魔境虽具前缘。摄心难立。是
故须呵。色欲者。所谓赤白长短。明眸善𥅦。素颈翠眉。
皓齿丹唇。乃至依报。红黄朱紫。诸珍宝物。惑动人心。
如禅门中说。色害尤深。令人狂醉。生死根本。良由此
也。如难陀为欲持戒。虽得罗汉。习气尚多。况复具缚
者乎。国王耽荒无度。不顾宗庙社稷之重。为欲乐故
身入怨国。此间上代。亡国破家。多从欲起。赫赫宗周。
褒姒灭之。即其事也。经云众生贪狼于财色。坐之不
得道。观经云色使。所使为恩爱奴。不得自在。若能知
色过患。则不为所欺。如是呵巳。色欲即息。缘想不生。
专心入定。声欲者。即是娇媚妖词。淫声染语。丝竹弦
管。环钏铃佩等声也香欲者。即是郁茀氛氲。兰馨麝
气。芬芳酷烈郁毓之物。及男女身分等香。味欲者。即
是酒肉珍肴。肥腴津腻。甘甜酸辣。酥油鲜血等也。髑
欲者。即是冷暖细滑。轻重强软。名衣上服。男女身分
等。此五过患者。色如热金丸。执之则烧。声如涂毒鼓。
闻之必死。香如憋龙气。嗅之则病。味如沸蜜。汤舌则
烂。如蜜涂刀。舐之则伤。触如卧师子。近之则齧。此五
欲者。得之无厌。恶心转炽。如火益薪。世世为害剧于
怨贼。累劫巳来。常相劫夺。摧折色心。今方禅寂。复相
恼乱。深知其过。贪染休息。事相具如禅门中云云。上
代名僧诗云。远之易为士。近之难为情。香味颓高志。
声色丧躯龄。
* 弃五盖
1198-A¶ 第 621c 页 X62-0621.png
五盖者。所谓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通称盖者。盖覆
缠绵。心神昏闇。定慧不发。故名为盖。前呵五欲。乃是
五根对现在五尘发五识。今弃五盖。即是五识。转入
意地。追缘过去。逆虑未来。五尘等法。为心内大障。喻
如陶师身中有疾。不能执作。盖亦如是。为妨既深。加
之以弃。如剪毒树。如检偷贼。不可留也。大品云。离欲
及恶法。离欲者五欲也。如前所呵。恶法者五盖也。宜
须急弃。此五盖者。其相云何。贪欲盖起。追念昔时所
更五欲。念净洁色。与眼作对。忆可爱声。髣髴在耳。思
悦意香。开结使门。想于美味。甘液流口。忆受诸触。毛
竖战动。贪如此等。粗毙五欲。思想计校。心生醉惑。忘
失正念。或密作方便。更望得之。若未曾得。亦复推寻。
或当求觅。心入尘境。无有间念。粗觉盖禅。禅何由获。
是名贪欲盖相。瞋恚盖者。追想是人恼我。恼我亲。称
叹我怨。三世九恼。怨对结恨。心热气粗。忿怒相续。百
计伺候。欲相中害。危彼安身。恣其毒忿。畅情为快。如
此嗔火。烧诸功德。禅定支林。岂得生长。此即嗔恚盖
相也。睡眠盖者。心神昏昏为睡。六识闇塞。四支倚放
为眠。眠名增心数法。乌暗沉塞。密来覆人。难可防卫。
五情无识。犹如死人。但馀片息。名为小死。若喜眠者。
眠则滋多。萨遮经云。若人多睡眠。懈怠妨有得。未得
者不得。巳得者退失。若欲得胜道。除睡疑放逸。精进
策诸念。离恶功德集。释论云眠为大闇无所见。日日
欺诳夺人明。亦如临阵白刃间。如共毒蛇同室居。如
1198-A¶ 第 622a 页 X62-0622.png
人被缚将去杀。尔时云何安可眠。眠之妨禅。其过最
重。是谓睡眠盖相。掉悔者。若觉观偏起。属前盖摄。今
觉观等起。遍缘诸法。乍缘贪欲。又想嗔恚。及以邪痴。
炎炎不停。卓卓无住。乍起乍伏。种种纷纭。身无趣游
行。口无益谈笑。是名为掉。悼而无悔。则不成盖。以其
掉故。心地思惟。谨慎不节。云何乃作无益之事。实为
可耻。心中忧悔。懊结绕心。则成悔盖。盖覆禅定。不得
开发。若人忏悔改往。自责其心。而生忧悔。若入禅定。
知过而巳。不应想著。非但悔故。而得免脱。当修禅定。
清净之法。那得将悔萦心。妨于大事。故云悔巳莫复
忧。不应常念著。不应作而作。应作而不作。即是此意。
是名掉悔盖相也。疑盖者。此非见谛障理之疑。乃是
障定疑也。疑有三种。一疑自。二疑师。三疑法。一疑自
者。谓我身底下。必非道器。是故疑身。二疑师者。此人
身口。不称我怀。何必能有深禅好慧师而事之。将不
误我。三疑法者。所受之法。何必中理。三疑犹豫。常在
怀抱。禅定不发。设发永失。此是疑盖之相也。五盖病
相如是。弃法云何。行者当自省察。今我心中。何病偏
多。若知病者。应先治之。若贪欲盖重。当用不净观弃
之。何以故。向谓五欲为净。爱著缠绵。今观不净。脓囊
涕唾。无一可欣。厌恶心生。如为怨逐。何有智者。当乐
是耶。故知此观。治贪之药。此盖若去。心即得安。若嗔
恚盖多。当念慈心。灭除恚火。此火能烧二世功德。人
不喜见。毒害残暴。禽兽无异。生死怨对。累劫不息。即
1198-A¶ 第 622b 页 X62-0622.png
世微恨。后成大怨。今修慈心。弃舍此恶。观一切人。父
母亲想。悉令得乐若不得乐。我当勤心。令得安乐。云
何于彼而生怨对。作是观时。瞋心即息。安心入禅。若
睡盖多者。当勤精进。策励身心。加意防拟。思惟法相。
分别选择善恶之法。勿令睡盖得入。又当选择善恶
之心。令生法喜。心既明净。睡盖自除。莫以睡眠因缘。
失二世乐。徒生徒死。无一可获。如入宝山空手而归。
深可伤叹。当好制心。善巧防御也。杖鞠贝申脚起星
水洗。若掉散者。应用数息。何以故。此盖甚利。来时不
觉。于久始知。今用数息。若数不成。或时中忘。即知巳
去。觉巳更数。数相成就则觉观被伏。若不治之。终身
被盖。若三疑在怀。当作是念。我身即是大富盲儿。具
足无上法身财宝。烦恼所翳。道眼未开。要当修治。终
不放舍又无量劫来习因何定。岂可自疑。失时失利
人身难得。怖心难起。莫以疑惑。而自毁伤。若疑师者。
我今无智。上圣大人。皆求其法。不取其人。雪山从鬼
请偈。天帝拜畜为师。大论云。不以囊臭而弃其金。慢
如高山。雨水不停。卑如江海。万川归集。我以法故。复
应敬彼。普超经云。人人相见。莫相平相。智如如来。乃
能平人身子云。我从今去不敢复言。是人入生死。是
人入涅槃。即此意也。常起恭敬。三世如来。师即未来
诸佛。云何生疑耶。若疑法者。我法眼未开。未别是非。
凭信而巳。佛法如海。唯信能入。法华云。诸声闻等。非
巳智分。以信故入。我之盲瞑。复不信受。更何所归。长
1198-A¶ 第 622c 页 X62-0622.png
沦永溺。不知出要。若心信法。法则染心。犹豫狐疑。事
同覆器。
* 不思议境
不可思议境者。如华严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
一切世间中。莫不从心造。种种五阴者。十法界五阴
也。法界者三义。十数是能依。法界是所依。能所合称。
故言十法界。又此十法。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混滥。故
言十法界。又此十法。一一当体。皆是法界。故言十法
界云云。十法界。通称阴入界。其实不同。三途是有漏
恶阴界入。三善是有漏善阴界入。二乘是无漏阴界
入。菩萨是亦有漏亦无漏阴界入。佛是非有漏非无
漏阴界入。释论云。法无上者涅槃是。即非有漏非无
漏法也。无量义经云。佛无诸大阴界入者。无前九阴
界入也。今言有者。有涅槃常住阴界入也。大经云。因
灭无常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常乐重沓
即积聚义。慈悲复盖即阴义。以十种阴界不同故。故
名五阴世间也。
揽五阴通称众生。众生不同。揽三途阴。罪苦众生。揽
人天阴。受乐众生。揽无漏阴。真圣众生。揽慈悲阴。大
士众生。揽常住阴。尊极众生。大论云。众生无上者。佛
是。岂与凡下同。大经云。歌罗逻时名字异。乃至老时
名字异。芽时名字异。乃至果时名字亦异。直约一期。
十时差别。况十界众生。宁得不异。故名众生世间也
十种所居。通称国土世间者。地狱依赤铁住。畜生依
1198-A¶ 第 623a 页 X62-0623.png
地水空住。修罗依海畔海底住。人依地住。天依宫殿
住。六度菩萨同人依地住。通教菩萨惑未尽。同人天
依住。断惑尽者。依方便土住。别圆菩萨惑未尽者。同
人天方便等住。断惑尽者。依实报土住。如来依常寂
光土住。仁王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
土。土土不同。故名国土世间也。此三十种世间。悉从
心造。
又十种五阴。一一各具十法。谓如是相性体力作因
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先总释。后随类释。总释者。夫相
以据外。览而可别。释论云。易知故名为相。如水火相
异。则易可知。如人面色。具诸休否。览外相即知其内。
昔孙刘相显曹公相隐。相者举声大哭。四海三分。百
姓荼毒。若言有相。闇者不知。若言无相。占者洞解。当
随善相者。信人面外具一切相也。心亦如是。具一切
相。众生相隐。弥勒相显。如来善知。故远近皆记。不善
观者。不信心具一切相。当随如实观者信心具一切
相也。
如是性者。性以据内。总有三义。一不改名性。无行经
称不动性。性即不改义也。又性名性分。种类之义分
分不同。各各不可改。又性是实性。实性即理性。极实
无过。即佛性异名耳。不动性扶空。种性扶假。实性扶
中。今明内性不可改。如竹中火性。虽不可见。不得言
无。燧人乾草。遍烧一切。心亦如是。具一切五阴性。虽
不可见。不得言无。以智眼观。具一切性。
1198-A¶ 第 623b 页 X62-0623.png
如是体者。生质故名体。此十法界阴。俱用色心为体
质也。
如是力者。堪任力用也。如王力士。千万披能。病故谓
无。病差有用。心亦如是。具有诸力。烦恼病故。不能运
动。如实观之。具一切力。
如是作者。运为建立名作。若离心者。更无所作。故知
心具一切作也。
如是因者。招果为因。亦名为业。十法界业。起自于心。
但使有心。诸业具足。故名如是因也。
如是缘者。缘名缘由。助业皆是缘义。无明爱等。能润
于业。即心为缘也。
如是果者。尅获为果。习因习续于前。习果尅获于后。
故言如是果也。
如是报者。酬因曰报。习因习果。通名为因。牵后世报。
此报酬于因也。
如是本末究竟等者。相为本报为末。本末悉从缘生。
缘生故空。本末皆空。此就空为等也。又相但有字。报
亦但有字。悉假施设。此就假名为等。又本末互相表
帜。览初相表后报。睹后报知本相。如见施知富。见富
知施。初后相在。此就假论等也。又相无相。无相而相。
非相非无相。报无报。无报而报。非报非无报。一一皆
入如实之际。此就中论等也。
二类解者。束十法为四类。三途以表苦为相。定恶聚
为性。摧折色心为体。登刀入镬为力。起十不善为作。
1198-A¶ 第 623c 页 X62-0623.png
有漏恶业为因。爱取等为缘。恶习果为果。三恶趣为
报。本末皆痴为等。
三善表乐为相。定善聚为性。升出色心为体。乐受为
力。起五戒十善为作。白业为因。善爱取为缘。善习果
为果。人天有为报。应就假名。初后相在为等。
二乘表涅槃为相。解脱为性。五分为体。无系为力。道
品为作。无漏慧行为因。行行为缘。四果为果既后有
田中不生。故无报云云。
菩萨佛类者。缘因为相。了因为性。正因为体。四弘为
力。六度万行为作。智慧庄严为因。福德庄严为缘。三
菩提为果。大涅槃为报云云。
众生世间。既是假名。无体分别。揽实法假施设耳。所
谓恶道众生。相性体方究竟等云云。善道众生。相性
体力究竟等。无漏众生。相性体力究竟等。菩萨佛法
界。相性体力究竟等。准例皆可解。
国土世间。亦具十种法。所谓恶国土相性体力等云
云。善国土。无漏国土。佛菩萨国土。相性体力云云。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
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
一念心。若无心而巳。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
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
例如八相迁物。物在相前。物不被迁。相在物前。亦不
被迁。前亦不可。后亦不可。祇物论相迁。祇相迁论物。
今心亦如是。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
1198-A¶ 第 624a 页 X62-0624.png
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则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祇
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
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
意在于此。
如如意珠。天上胜宝。状如芥粟。有大功能。净妙五欲
七宝琳琅。非内畜非外入。不谋前后。不择多少。不作
粗妙。称意丰俭降雨穰穰。不添不尽。盖是色法。尚能
如此。况心神灵妙。宁不具一切法耶。又三毒惑心。一
念心起。尚复身边利钝八十八使。乃至八万四千烦
恼。若言先有。那忽待缘。若言本无。缘对即应。不有不
无。定有即邪。定无即妄。当知有而不有。不有而有。惑
心尚尔。况不思议一心耶。又如眠梦。见百千万事。豁
寤无一况复百千未眠不梦不觉不多不一。眠力故
谓多。觉力故谓少。庄周梦为蝴蝶翱翔百年。寤知非
蝶。亦非积岁。无明法法性。一心一切心。如彼昏眠。达
无明即法性。一切心一心。如彼醒寤云云。又行安乐
行人。一眠梦。初发心乃至作佛坐道场。转法轮度众
生入涅槃。豁寤祇是一梦事。若信三喻。则信一心。非
口所宣。非情所测。此不思议境。何法不收。此境发智。
何智不发。依此境发誓。乃至无法爱。何誓不具。何行
不满足耶。说时如上次第。行时一心中具一切心。
* 发菩提心
发真正菩提心者。既深识不思议境。知一苦一切苦。
自悲昔苦。起惑耽湎粗毙色声。纵身口意。作不善业。
1198-A¶ 第 624b 页 X62-0624.png
轮环恶趣。萦诸热恼。身苦心苦。而自毁伤。而今还以
爱茧自缠痴灯所害。百千万劫。一何痛哉。设使欲舍
三途。欣五戒十善。相心修福。如市易博换。翻更益罪。
似鱼入笱口。蛾赴灯中。狂计邪黠。逾迷逾远。渴更饮
咸。龙须缠身。入水转痛。牛皮系体。向日弥坚。盲入棘
林。溺堕洄澓。抱刃把炬。痛那可言。虎尾蛇头。悚焉悼
慄。自悲若此。悲他亦然。假令隘路。叛出怨国。备历辛
苦。绝而复苏。往至贫里佣赁一日。止宿草庵。不肯前
进。乐为鄙事。不信不识可悲可怪。思惟彼我。鲠痛自
他。即起大悲。兴两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数
誓愿断。众生虽如虚空。誓度如空之众生。虽知烦恼
无所有。誓断无所有之烦恼虽知众生数甚多。而度
甚多之众生。虽知烦恼无边底。而断无底之烦恼。虽
知众生如。如佛如。而度如佛如之众生。虽知烦恼如
实相。而断如实相之烦恼。何者。若伹拔苦因。不拔苦
果。此誓杂毒。故须观空。若偏观空。则不见众生可度。
是名著空者。诸佛所不化。若偏见众生可度。即堕爱
见大悲。非解脱道云云。今则非毒非伪。故名为真。非
空边非有边。故名为正。如鸟飞空。终不住空。虽不住
空。迹不可寻。虽空而度。虽度而空。是故名誓与虚空
共斗。故名真正发菩提心。即此意也。
又识不可思议心。一乐心一切乐心。我及众生。昔虽
求乐。不知乐因。如执瓦砾。谓如意珠。妄指萤光。呼为
日月。今方始解。故起大慈。兴两誓愿谓法门无量誓
1198-A¶ 第 624c 页 X62-0624.png
愿知。无上佛道誓愿成。虽知法门永寂如空。誓愿修
行永寂。虽知菩提无所有。无所有中。吾故求之。虽知
法门如空无所有。誓愿画缋庄严虚空。虽知佛道非
成所成。如虚空中种树。使得华得果。虽知法门及佛
果。非修非不修而修。非證非得以无所證得。而證而
得。是名非伪非毒名为真。非空非见爱名为正。如此
慈悲誓愿。与不可思议境智。非前非后。同时俱起。慈
悲即智慧。智慧即慈悲。无缘无念。普覆一切。任运拔
苦。自然与乐。不同毒害。不同但空。不同爱见。是名真
正发心菩提义。自悲巳。悲众生义。皆如上说。
* 善巧安心
善巧安心者。善以止观安于法性也。上深达不思议
境。渊奥微密。博运慈悲。亘盖若此。须行填愿。行即止
观也。无明痴惑。木是法性。以痴迷故。法性变作无明。
起诸颠倒。善不善等。如寒来结水。变作坚冰。又如眠
来。变心有种种梦。今当体诸颠倒。即是法性。不一不
异。虽颠倒起灭。如旋火轮。不信颠倒起灭。唯信此心。
但是法性。起是法性起。灭是法性灭。体其实不起灭
妄谓起灭。祇指妄想。悉是法性。以法性系法性。以法
性念法性。常是法性。无不法性时体达既成。不得妄
想。亦不得法性。还源返本。法界俱寂。是名为止。如此
止时。上来一切流转皆止。
观者。观察无明之心。上等于法性。本来皆空。下等一
切妄想。善恶皆如虚空。无二无别。譬如劫尽。从地上
1198-A¶ 第 625a 页 X62-0625.png
至初禅。炎炎无非是火。又如虚空藏菩萨。所现之相
一切皆空。如海慧初来。所现一切皆水。介尔念起。所
念念者。无不即空。空亦不可得。如前火木。能使薪然
亦复自然。法界洞朗。咸皆大明名之为观。止祇是智。
智祇是止。不动止祇是不动智。不动智祗是不动止。
不动智照于法性。即是观智得安。亦是止安。不动于
法性相应。即是止安。亦是观安。无二无别。若俱不得
安。当复云何。夫心神冥昧。棕利恍[怡-台+两]。汩起汩灭。难可
执持。倏去倏来。不易关禁。虽复止之。驰疾飏炎。虽复
观之。闇逾漆墨。加工苦之。散惑倍隆。敌强力弱。鹬蚌
相扼。既不得进。又不可退。当殉命奉道。荐以肌骨。誓
巧安心。方便回转。令得相应。成观行位也。
* 安忍
安忍者。能忍成道事。不动亦不退。是心名萨埵。始观
阴界。至识次位八法。障转慧开。或未入品。或入初品。
神智爽利。若锋刃飞霜触物斯断。初心聪睿。有逾于
此。本不听学。能解经论。览他义疏。洞识宗途。欲释一
条。辩不可尽。若怀宝藏璧蕴解匿名。密勤精进。必得
八品。或进深品。志念坚固。无能移易。弥为胜术。但锥
不处囊。难覆易露。或见讲者不称理。或见行道者不
当辙。慈悲示语。即被围绕。凡令讲说。或劝为众生。内
痒外动。即说一两句法。或示一两节禅。初对一人。驰
传渐广。则不得止。初谓有益。益他盖微。废损自行。非
唯品秩不进。障道还兴。象子力微。身没刀箭。掬汤投
1198-A¶ 第 625b 页 X62-0625.png
冰。翻添冰聚。毗婆沙云。破败菩萨也。昔邺洛禅师。名
播河海。住则四方云仰。去则千百成群。隐隐轰轰。亦
有何益利。临终皆悔武津叹曰。一出望入铜轮。领众
太早。所求不克。著愿文云。择择择择。高胜垂轨。可以
镜焉。修行至此。审自斟酌。智力强盛。须广益利。如大
象押群。若其不然。且当安忍。深修三昧。行成力著。为
化不晚。大论云。菩萨以度人为事。云何深山自善。答
曰。如服药将身。体康复业。身虽远离。心不远离。若至
六根清净。名初依人。有所说法。亦可信受。一音遍满。
闻者欢喜是化他位也。若此时不出。强软两贼。无如
之何。自行转成。于他有办。大象捍格。刀箭无施。日光
照世。长冰自冶。此即安忍之力焉。若被名誉罗罥。利
养毛绳。眷属集树。妨蠹内侵。枝叶外尽者。当早推之。
莫受莫著。推若不去。翻被黏系者。当缩德露玼。扬狂
隐实。密覆金贝。莫令盗见。若遁迹不脱。当一举万里。
绝域他方。无相谙练。快得学道。若名利眷属。从外来
破。忆此三术。齧齿忍耐。虽千万请。确乎难拔。让哉隐
哉去哉。若烦恼业定见慢等。从内来破者。亦忆三术。
即空即假即中。设使屠粉肌肉。心不动散。大地镇压。
不为重沦。毗岚弗轻。寒冰非冷。猛炎宁热。端心正观。
那得薄證片禅。即以为喜。才见少恶。即以为忧。坏器
易堆庵华难实。大品云。无量人发菩提心。多堕二乘
地。为办大事。弥须安忍。若得此意。不须九境若未了
者。当更广明。
1198-A¶ 第 625c 页 X62-0625.png
* 四悉檀
大明法数云。悉遍也。檀梵语。具云檀那。此云施。华梵
兼称。故名悉檀。佛以此四说法。遍施一切众生。故名
四悉檀也。一世界悉檀。世即隔别之义。界即界分也。
盖由众生根器浅薄。故佛随其所欲乐闻。为之次第
分别而说。令生欢喜。是名世界悉檀。二为人悉檀。谓
佛欲说法。必先观众生之根器大小。宿种浅深。然后
称其机宜。而为说之。令生正信。增长善根。故名为人
悉檀。三对治悉檀。谓知众生贪欲多者。教观不净。嗔
恚多者。教观慈心。愚痴多者教观因缘。为此对等诸
病。说此法药。遍施众生。故名对治悉檀。四第一义悉
檀。第一义即理也。谓如来知众生善根巳熟。即为说
法。令其得悟圣道。是名第一义悉檀。
妙宗钞云。机生熟故四悉被之。为未种者。作世界说。
令其乐欲。赞用受行。为巳种者。用中二悉。善根未发。
作为人说。令起宿善。信戒进念。恶未破者。必对治说。
令其三毒。豁尔冰消。为巳熟者。第一义说。令得契真
革凡成圣。佛智鉴机。说之必中。知不入理。令得三益。
知不破恶。令得二益。无善可发。作世界说。但生欢喜。
若全无益。佛则不说。
* 慈云忏主书绅
知白汝知。日之所为。害善之法。偏宜远之。损恶之道。
益其用之。口无自伐。心无自欺。勿抱内蠹。勿扬外仪。
欲人之誉。畜巳之私。杀义之始。陷祸之基。自恃其德。
1198-A¶ 第 626a 页 X62-0626.png
必有馀讥。自矜其达。必有馀非。眷属集树。汝宜远之。
利养毛绳。汝宜畏之。自行之际。择而思之。惩恶之馀。
何则是宜。清香一炷。红莲数枝。口勿辍诵。意勿他思。
安禅礼像。其则勿亏。量衣节食。其志勿移。造世文笔。
如佛戒之。说人长短。如法慎之。纵对宾侣。口勿多辞。
频惊光影。坐勿消时。芭蕉虚质。非汝久期。莲华净土。
是汝真归。俾夜作昼。勤而行之。又愿文。
愿我此身。安隐修道。离诸缘障。正法无难。国土丰乐。
常居林野。乐独寂静。衲衣菜食。随分知足。常畏信施
如禦强敌。常离眷属。如远大怨。常保禅慧。如护珍宝。
常弃诸恶。如去。毙疾。法衣锡杖。禦魔甲兵。绳床香罐。
资道调具。舍此之外。更无所贪习俗生常。愿莫相近。
嗜欲名利。永非我徒。毁赞虚响。犹风过耳。安忍违从。
志全道业。
* 翠岩禅师警僧铭
风一披缁。便非庸类。岂可泛常。仅同俗辈。立志立心。
宜勇宜锐。处众处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
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外忘内。离圣离凡
拔群拔萃。一粥一饭。信施信馈。饱享饱餐。须惭须愧
勿效庸僧。成群逐队。说李说张。杂痴杂秽。争是争非。
誇能誇会。本性本真。尽盲尽味。凡戒凡律或犯或背
虚朝虚暮。丧月丧岁。可悲可怜。必沉必坠常警常醒。
灭殃灭罪。
同治庚午夏月录于旌教讲寺之天台教观
1198-A¶ 第 626b 页 X62-0626.png
* No. 1198-B
净土神珠后附
** 血佛像诗
同治壬申夏日。恋西大师。见余血画弥陀像诗十首。
忽生随喜。每和二首。余一见之。深生惭愧。乃超过我
百千万亿倍也。读之愈久。欢喜愈深。此诗和者颇多。
皆称美善。总不及师之至诚恳切。诚可起信愿。而助
持名。谨将此诗。附刻神珠之后。普告同学友人。同为
警策。愿同剌幻身。同描真佛。诚能下此恳苦之心。决
定到彼极乐之国。
甲戌冬后学妙能芳慧拜识
久背弥陀大导师。深沉苦海莫能离。剖身欲画慈悲
像。滴血鲜鲜带泪垂。
血描极乐大恩师。尽报归依不敢离。苦海漂流无可
出。愿伸宝手近吾垂。
说著死门涕泪淋。深惭虚度莫追寻。至心血写如来
像。愿我速闻极乐音。
穷儿叹苦泪淋淋。痛失摩尼没处寻。割血图成亲长
者。朝朝求降大慈音。
劳劳碌碌百无成。孤负灵台一点明。赖有弥陀垂摄
受。恭描血像愿求生。
善事难周恶易成。皆由因果不分明。今刳舌血描慈
像。九品华池定得生。
造业之时只一躯。三途受苦有千殊。愿从此世生安
养。剌血描成彼佛模。
1198-A¶ 第 626c 页 X62-0626.png
只说圣凡各一躯。谁知真性体无殊。诚心血绘弥陀
像。带起当人旧日模。
庄严净土最堪安。宝树重重乐万端。痛血画成调御
像。愿生彼国倚栏看。
觉体灵明本自安。量周沙界一毫端。血图圣像皆因
此。唯愿诸人著眼看。
剖身滴血画如来。愿我临终上宝台。诸佛现前同授
手。梵音慰喻响如雷。
轮回生死去还来。何日能升七宝台。割血描师求出
苦。免教痛哭响如雷。
现前一念本惺惺。为染尘缘失巳灵。血画弥陀全体
露。宛然心佛不丹青。
弥陀愿海寂惺惺。摄取群生复本灵。剖血绘成真宝
像。是心是佛是丹青。
佛性常存非旧新。众生迷背认残身。精诚血画慈尊
像。普愿含灵越垢尘。
一点灵光万古新。情根覆蔽变凡身。血心画作西方
佛。愿了娑婆历劫尘。
彼佛愿门正大开。应将信种急培栽。我今血画金池
像。宛在心中无去来。
情枷爱锁莫能开。急急回头把藕栽。恭对西方剖舌
血。描成彼佛宛然来。
血写弥陀即一真。为人自肯乃方亲。还须把本逃生
死。念念休忘彼佛身。
1198-A¶ 第 627a 页 X62-0627.png
旷劫奔驰丧本真。深悲空过负慈亲。今番立誓持名
号。滴血申诚画佛身。
** 净宗八要
此八要者。恋公因和晓法师而作。余每读之。时时得
润。是故附刻。以公有缘。学者芳慧谨识。
*** 欣
西方胜境独超伦。上善同居绝苦辛。风动树林宣妙
响。鸟飞空处现奇身。宝莲华里人如佛。功德池中水
是珍。欲慕临终生彼国。须从平素不因循。
*** 厌
吾躬下劣孰同伦。昏昧愚痴最苦辛。口里喜谈尘世
语。心中偏著女人身。声名本假贪如宝。财利原空爱
若珍。多劫沉迷方起厌。急须念佛莫因循。
*** 信
莲邦清净绝尘嚣。立志求生勿动摇。佛有慈悲容彼
入。土无高下任吾超。心言相合终归去。感应道交不
用招。笃信修行全智力。功能成就罪能消。
*** 愿
立心坚固勿循情。诫止閒非不妄行。净业功多应努
力。尘缘过重必须轻。欲令彼国莲华大。全在当人道
念成。发愿往生亲见佛。速来救苦出迷城。
*** 行
读诵洪名不用疑。堂堂大路向西驰。光阴有限宜精
进。人命无常莫待时。欲识念心是那个。须知彼佛号
1198-A¶ 第 627b 页 X62-0627.png
阿弥。但凭此行归安养。定作娑婆说法师。
*** 专
修行定课事何饶。日日如斯始可标。杂学馀门原路
远。专持佛号岂途迢。轮珠记数平常念。莲萼书名必
获超。但办一心生极乐。庄严功德永无消。
*** 久
极乐迢迢甚易超。全凭诵佛志无摇声声相继庄严
露。念念勿忘功德饶。终日修行靡间断。毕生求愿岂
堪聊。莲邦从此朝朝近。懈怠情萠路转遥。
*** 警
久迷本性最堪嗟。道业难成苦永遐。宿世造愆真可
惜。今生修善不宜差。攀缘必落轮回所。谤法终归地
狱家。警策身心勤念佛。定超彼国净无瑕。
恋西大师。见余所持净土仪式。取而读之。因作此
诗。余深愧障重。习学无门。忽然闻此切实指示之
言。庆幸之至。故燃臂香九炷。以申供养。
净业学人
福昶维遐稽首谨跋
* No. 1198-C
净土神珠后跋
余自惭昏昧。学力全无。若不逢知识。将唯心本性。细
细剖明。禅净混滥。之大病根。犹且不知。唯心本性。瞒
旰儱侗之微细病源。那能辨别。为此倘无明师。定起
1198-A¶ 第 627c 页 X62-0627.png
邪见。纵存信愿。焉能了知因果厌欣之奥旨。纵喜持
名。焉能明解唯佛唯土之妙宗也。幸哉获此神珠。如
昏衢而逢宝炬。照了病根。终生净土。得益无量。感恩
不尽。略引序云。净土实境昭彰。即是唯心。弥陀真身
显现。即是自性。实有净土可生。实有弥陀可见。此等
语者。妙哉至矣。不但融通事理。圆明心宗。抑且斩尽
偏邪。抉破时病。诚天台之的旨。净土之正宗者焉。愿
同行之人。同遵此学。熏此妙解。必起妙行。必得早生
净土。早见弥陀。早获法忍。早度众生庶不负智者慈
云法智幽溪灵峰彻悟等。诸大祖师。一番血力。又不
负恋公所集神珠。为法为人之一片苦心矣。余因法
缘有幸。故募刊毕。而复为之跋。
同治甲戌腊月佛成道日净业弟子芳慧妙能敬
然臂香四十八炷供养阿弥陀佛及神珠法宝稽
首书于舜江旌教讲寺之净业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