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起缘弥陀观偈直解-清-张渊1195-A¶

1195-A¶ 第 547a 页

* No. 1195-A
念佛起缘观偈直解叙

念佛一门。乃诸佛教网之宏纲。主掌净土之要门也。
初倡自灵山。接脉于震旦。则自晋时庐山始。至隋出
有天台智者。弘通念佛之一法。于是宏纲揭。教网张。
而我佛广长舌相。遂即遍覆于震旦。隋时之智者。即
天台第一代祖也。所作有十疑论。指归净土。成就出
世三不退地。于末法众生机缘易接处。要功则仗在
念佛。一一论中。抉破群疑。发明玄奥。实主掌净土之
大宗匠也。余思佛教之行。较难于儒。其欲振季世之
颓纲。绍灵山之法脉。此一大事。决非圣人不能任。先
贤以为天台第一代祖。即释迦再来身者。洵属可信。
嗣是有继天台而起者。如唐之飞锡。则有宝王论。宋
之优昙有宝鉴。元之天如有或问。其馀若宗镜若公
据若合论。历代传人。著作甚富。余难尽述。迨到明时
藕益大师出自灵峰。集有净土十要一书。𠃔可谓继。
天台而集其大成。第穷乡委巷。老幼妇女。但知习得
八句观偈。未能达得大部全书。是可慨也。甚至有怖
冥司乏资。直将念佛一句作钱抵者。噫。是把明珠弹
1195-A¶ 第 547b 页 X62-0547.png
雀耳。不知念佛一门。乃横截生死之慧剑。径出幽冥
之快帆。作佛度生。在此一念。生莲出劫。在此一念。肯
将此念作钱抵乎。盖念无大小。要知圆解。观经云。诸
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故知佛面向
于一切众生。念一句佛。则能摧敌一切众生之业障。
念一句佛。则能震动一切众生之慧茅。业障摧。则土
不期净而自净。是以有净土出生。慧芽震。则华不期
敷而自敷。是以有莲华托体。世界广无边。则此一念
之力亦无边。众生出无尽。则此一念之力亦无尽。当
知能把佛号。但念一声。则菩提种子。永劫长栽。巍巍
功德。法界同量。由是一柱香一瓣华供在佛前。即能
遍供一切众生。能令众生熏此华香。均获未来作佛
资粮。借幻求实。无幻非真。识是圆解。念佛方能得力。
噫。此一法门。功德诚难思议。尔借八句观偈。因所习
而顺导之。亦欲其侪侪齐超净土。使信知有念佛一
门也。惟愿有志斯道者。阅吾是编。进以灵峰之十要。
则净土之趣。直可当下自悟矣。

同治甲戌孟夏 剡南后学 张渊 谨识
1195-A¶ 第 547c 页 X62-0547.png
念佛起缘弥陀观偈直解
剡南 张 渊潜室氏 述
章梦仙鹿游氏 辑
剡西 楼仁深静山氏
 赵洪文许斋氏
 衲 戒肃莲芳 同校

「 阿弥陀佛身金色」


【佛地论。佛。觉也。觉一切种智。复能觉有情。如睡梦
觉。故名为佛。又具一切智。一切种智。出烦恼障。及
所知障。觉了一切诸法性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
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华开。故称为佛。又觉有
三义。自觉。觉他。觉满。

(按。智有三种。即自觉觉他觉满同一义故。一切智圆。即罗汉界。种智圆。即菩萨界。一切种智圆。则法
身充满法界。即佛界也。又。入罗汉界。则烦恼障出。圆一切智。尚馀无明一所。留滞成知。入菩萨界。则
所知障出。圆道种智。此智既从道种而流。则无明巳破。所知不留。但破犹未尽。若入佛界。则破尽无
明。寂智双照。是名圆一切智一切种智。又。烦恼即是无明内障。无明即是烦恼外障。罗汉未全道种。
但过内障。未过外障故。于众生尘劳界内。畏其复为惑着。一出不敢复入。只能自觉。未能觉他有情。
菩萨巳全道种。能以种种助道因缘。对治无明惑着。故能遍入尘劳。无复为障。既能自觉。能觉他也
佛则自他圆解。證究竟觉。全惑即智。全障即德。是为觉满○上三种智。分属三人。欲人易解。故依别
教渐次分别。若依顿教。念佛成佛。不经渐次。何以故。念佛即是佛之亲种故。但得三昧开发。当念即
入佛智。超过别教诸位菩萨也。于十地中。位在初地)。
1195-A¶ 第 548a 页 X62-0548.png

阿弥陀。翻译。释云无量。即观经所称无量寿佛也。
诸佛如来。智慧。功德。慈悲。摄化。神通。方便。及法身
等。一切虽皆云无量。惟寿命之脩短。则各随本愿。
弥陀住世愿深。寿命亦称无量。故号之曰阿弥陀。
噫。有弥陀之住世。则释迦可灭度矣。念佛者。应作
本师替身观(百)

身金色。身有三义。即法身报身应身也。第法身一
端。乃诸佛垂教之宗旨。念佛者若解其义。则根器
自利。他日出生境界。与中下二根不同。此一要义。
不可不详。余为一一述之。法身者。即如来藏大涅
槃体。生灭心灭。真如心现。即名法身。此身无土可
来。无土可去。本法界身。周遍一切。何以故。盖心体
本寂。故曰真如。取亦自心。离亦自心。余有偈曰。心
惟自心取。即心成非相。非相宛转生。故起众生界。
世界悉幻法。皆即自心造。离心心亦空。幻法凭谁
立。本无众生相。那有诸法生。诸法尚不生。世界缘
谁起。此即妙真如。一路涅槃门。涅槃本如是。是即
如来藏。十方诸如来。同此齐超越。同此證究竟。当
知此妙真如。即遍具遍造之本智。一切如来平等
之法身。念佛者。若达其义。则一念在佛。印成一念
智。念念在佛。印成念念智。念到念无可念。念入无
念。忽然念到心空解脱。万境俱寂。当下瞥见弥陀
现前。故知即是本性弥陀。净土出生。故知即是唯
心净土。悟自他分别之等非。获感应惟心之妙旨。
1195-A¶ 第 548b 页 X62-0548.png
然但是凡地脩行。一念甚微。若非仗彼果位之佛
系念。则此一念之力。果能破得无明重障乎。果能
断得历劫烦恼乎。惟既达得真如妙际。系念一佛。
则彼果位之佛心。亦非定是他心。因地之念心。亦
非定是我心。总之法身之圆满也。又按华严。释迦
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
普见一切众生入涅槃。皆于此身中普见。此即法
性遍体之义。可證法身之充满。经云。佛身充满于
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
此菩提座。知释迦之法身如是。即知一切诸佛之
法身。亦知弥陀法身也。经云。一切诸如来。同共一
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以上俱指法身言。
大约法身有三义。一平等无分别义。二寂体遍周
义。三真如性无动坏。一切能随缘用义。故此法身。
广之原是法界。约之即是唯心。以法界心。具法界
身。而即造于法界不思议之缘。故既法界缘显。斯
得法界身彰。若具若造。俱莫思议。不思议者。即是
唯心。智者观门。知我一心。具造法界。造亦唯心。具
亦唯心。本不思议。以即空。即假。即中。立不思议三
观。方是显法界之真路。达唯心之妙旨。然彼三观。
即是圆观。云不思议。非是不可思议。直是不得思
议。良由寂灭真心。非以思议得入。以不思议中。正
是发观智之真路处。今不思议念门。与彼观门。无
二无别。要须达得不思议。则弥陀法身不现而现。
1195-A¶ 第 548c 页 X62-0548.png
我念佛心。由本智显。是名真实念法身佛。此一法
身。惟佛与佛。斯證究竟。报身者。庄严功德所报之
身。此身本由摄受众生愿力而起。故涌现为庄严
功德之报身。亦是应化菩萨之身。所谓目广如四
大海。毫广如五须弥。一身之中。各有八万四千光
明相好。则身量亦属无边。惟大菩萨。斯能见得。即
所谓尊特身也。应身者。分身一切世界应化之身。
或现丈六身。或现八尺身。其身惟随众生身量之
大小而应之。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上圆光。
及一身周围之光。所现广狭。亦是不齐。惟顶上肉
髻所现一相。更号之曰无见顶。虽大菩萨。终莫窥
其边际。岂不即应化身。亦即见于无边。此身四果
弟子。及有宿缘众生。皆得见之。即所谓应化身也。
今此句中所指之身。即是功德庄严之报身。金色
者。不坏之色。】

「 相好光明无等伦」


【观经言佛报身。具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
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
一一光明。遍照十方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乃至光
中所现化佛。不可具说。昔贤所谓人若念佛。即有
一化如来住顶者。洵然慈悲大愿。成就如是妙功
德力。巍巍如是。是为尊特。伦。类也。言无复其类与
等也。三字一束。通透上下关节处。其佛光明相好。
各分八万四千者。盖在众生。具有八万四千尘劳。
1195-A¶ 第 549a 页 X62-0549.png
身生八万四千毛窍。故到成佛。亦各分有八万四
千光明相好也。又按观经。彼佛圆光。大如百亿大
千佛刹。于圆光中。恒沙化佛。乃至俱有无数化菩
萨。云何圆光若此其大。当知彼大圆光。乃是显报
身佛之总光。此相好中各现光明八万四千者。即
是显应身佛之别光。若总若别。各各俱有化佛应
现秘密妙门。庄严如是功德性海。岂容思议。】

「 白毫宛转五须弥」


【须弥。山名。山在四大部洲之中。起自大海冲过日
月。高出三百三十六万里。周围之广亦如之。又山
四面之中腰。俱是天王宫殿。四大天王各据一面。
各镇一洲。故此四洲。分四天下。因此山之高广。分
也。今报身佛。两眉中间之白毫相。右旋宛转。大如
五峙须弥。一相尚然。况八万四千之全相乎。则其
身之尊特何如。

按。释迦应世之身。其长丈六。眉间白毫。八棱中空。
白如珂雪。长一丈五尺。周围五寸。右旋宛转。如琉
璃筒。从此放光。遍照无际。虽铁围山大幽暗处。随
光所到。一切皆辟。即此应身放光之毫相。可悟法
界之性。唯一智境。知释迦毫相如此之胜。则知弥
陀白毫。亦八万四千中之胜相矣。故经云。观无量
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
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然在初
心。可准释迦毫相之大小。先次现观。则易成就。
1195-A¶ 第 549b 页 X62-0549.png

按宝王论。释迦报身佛。所现眉间白毫一相。向上
右旋。圆阔三百六十万里。此则仅与一峙须弥。相
去无几。弥陀毫相。如彼其大。释迦毫相。如此其小。
何释迦之逊彼弥陀如是。噫佛则是同。非相逊也。
特释迦在娑婆。是秽土耳。土秽。则佛之净光易隐。
故身量之现。自不能大。弥陀在极乐。是净土耳。土
净。则佛之净光易显。故身量之现。自不至小。今观
二佛毫相。则二土之优劣。亦可晓然。】

「 绀目澄清四大海」


【绀即深青色之名。海即在须弥山四面者是。两目
长广。如四大海之两分。是即其毫与目。俱无等伦
处。以上毫目二相。俱出十六观经。

按目睛绀色而复澄清。色相之美。不待言矣。然佛
清净宝目。妙明智慧所报之目。十方洞视。无复障
碍。虽在众生心念中者。佛眼悉见。则其色相之美
何须论。第从色相而言。亦是普利群机处。菩萨见
是色相。即得道种智圆。疾成功德报身。众生或见
丈六。或见八尺二相。亦得诸根猛利。成熟法器。疾
證不退菩提道心。当知见是色相。即见佛心。】

「 光中化佛无数亿」


【化佛即分身世界之应身佛也。并在八万四千光
明中流光满界。各现化佛。故曰光中。又化有二义。
一自化应身。则曰化拂。二化他成佛。亦曰化佛。弥
陀在因地时。巳化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
1195-A¶ 第 549c 页 X62-0549.png
百人同至成时。何况到今成佛巳久。则分无数亿
应身化佛广化世间。其化更弘。而其化他。宁有亿
数可量哉。

按此与下句二化字。与度众生三字相呼接。又与
末句咸令二字直贯。宜重化他一边。】

「 化菩萨众亦无边」


【亦字。承上光中来。一化佛应身均各有。化菩萨应
身为随侍。故曰化菩萨。盖此菩萨。虽即观音势至
等所化应身。然亦须知三圣应身。俱同一体。何以
故。诸佛一法身中。原无分别相故。亦惟三相既备。
法体斯全。何以故。仍即一佛三身义故。又化有二
义。同上。】

「 四十八愿度众生」


【弥陀在因地时。号曰法藏此丘。誓有四十八顾。谨
出愿文列后。愿诸同志。留意细参。

众生。众缘和合而生之谓。盖众生出生。本无自性。
所生之性。皆由缘会。所会之缘。皆因业招。在人有
三业。身业。口业。意业也。佛立四十八愿。摄授众生。
令结净缘。教以念佛见佛。谢彼尘业。胜缘一值。直
往无碍。径生净土。径入莲胎。故知念佛一门。非同
小缘。乃弥陀慈悲开度之大因缘也。】

「 九品咸令登彼岸」


【九品。先分上中下三品。三品之中。又各分三品。是
谓莲华九品也。众生出生其国。托胎莲华之内。谓
1195-A¶ 第 550a 页 X62-0550.png
之莲胎。与此土之投入母胎者不同。盖此则从爱
染生。彼则从法化生。昔贤有愿云。愿生西方净土
中。九品莲华为父母。华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
为伴侣。愿中上二句。即是托胎莲华之意。但第三
句无生二字意甚奥。余按之。即是菩萨通达无我
法门也。盖众生之生。本无自性。既无自性生。亦无
自性死。出生入死。皆由诸缘为聚散。若离诸缘。毕
竟无生。故圆觉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
亦非渐次。此中当有一大悟处。若在此土修證未
悟者。一到见佛。未有不悟。第彼土莲开有迟速。则
见佛非无早晚也。大抵上品之莲。其开最速。中品
次之。下品则迟矣。何以故。盖因此土众生。有根器
利钝之不同。有功力浅深之不一。亦有生前从未
念佛。迨到临终苦逼。经善知识指点。方始忆念者。
勇猛以疾亦得生莲。是以莲华之生则同。莲华之
开则不同也。若论往生一节。生时亦非无据。临终
必有瑞相现前。或见金莲拥足。或见弥陀来迎。或
满眼光明。遍照无极。净土圣境。一时俱现。或闻天
乐。或闻妙香。此时定知决生净土。乃至复有生前
造罪。到临终时。地狱恶相。显现在前。猛火燄𦦨。乘
虚来袭。忽化一阵清凉风。而送归净土者。此由悔
罪猛利。一念心疾。能抵百年悠悠业力。观经下品
往生之辈𩔗如此。但到此时靠著念佛。定须立起
如山愿力坚牢不动。决志求生。必令佛光从我照
1195-A¶ 第 550b 页 X62-0550.png
见。必令宝华从我拥起。则感应道交。自然瞥见本
性弥陀。自净土来。自净土去。我于尔时。随从佛后。
乘宝莲华。径生其国。此即九品莲华托胎之始。但
在此时见佛。要知即是本性弥陀。何以故。一切众
生悉各具有如是自性功德故。虽非现成所有。亦
非假缘作合。特不蒙彼佛感应。则不显。当知自性
功德。靡不遍造。靡不遍具。念佛即是造此功德性。
见佛即是具此功德性也。又见彼佛真身。必华开
后方见。见则未有不悟。此则但是感应道交。故性
佛显。譬如鸿爪印泥。鸿杳而印在泥。若知自性由
印而显。则一时佛现在前。非同假缘。故知即是自
性佛迎自性众生也。

咸令二字甚直截。佛以真如性海功德之力。成就
如是九品莲华。正为一切有情。令得咸生也。但得
众生。信有净土。立愿求生。加以念佛功力。助彼信
力愿力。无论根器利钝。无论造有十恶五逆一切
极重罪业。皆得带业往生。何以故。一到见佛。则未
有不开悟故。况能至心向佛。即是悔心猛利故。所
以不能害其往生信愿也。要知彼九品莲。上摄利
根上器。乃至一切菩萨。旁摄中下二根一切众生。
直是普利群机处。莲华九品。出十六观经。

彼岸。即指净土。亦名极乐。莲有九品。摄念佛者所
登之地。彼对此言。岸对海言。此土娑婆。是退地。出
生入死。轮回不息。一切悉苦。故又别名为苦海。众
1195-A¶ 第 550c 页 X62-0550.png
生沉溺其际。爱河浩浩。欲浪滚滚。那时复有出劫
之期。彼土极乐。是不退地。无生死。无轮回。无诸男
女爱染情欲。一切众生。纯以化生。衣食资具。均以
法化。宝楼宝阁。园林池沼。一切俱是法性庄严之
功德。因是法性。敷演法乐。念念具足法喜禅悦乐。
增道损生乐。如是乃至第一义谛乐。非复此土所
受人天诸乐。极乐如彼。娑婆如此。正是济此苦海
众生所登之岸。众生何不求生。又况生彼国巳。虽
复回转生死界内。出入轮回苦趣。开度娑婆一切
情缘眷属。亦永不退。是则所谓不退菩萨之乘权
开化也。当此之时。或出娑婆。或回净土。所愿随心。
岂不快哉。噫弥陀出世。实关一切众生无穷无尽
不可思议之福量。众生不信极乐。不信弥陀。则曷
不信自性功德中之福量哉。中峰怀净土诗云。六
方佛出广长舌。俱赞娑婆念佛人。须信九品莲世
界。无时不散劫壶春。又云。尘沙劫又尘沙劫。数尽
尘沙劫未休。当念只因情未瞥。无边生死自羁留。
又云。念佛须期念到头。到头和念一齐收。娑婆苦
海风涛静。稳泛莲邦般若舟。愿诸同志。勉旃勉旃。】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亦翻曩谟。亦翻那摩。亦翻皈依。亦翻归命。释
有三义。一求自度。二为他求度。三普为一切有情
求圆度。发此圆度之心。即菩提心。依菩提心。称南
无佛。是今释法。华严所谓最初一念发心之时。便
1195-A¶ 第 551a 页 X62-0551.png
成正觉。即是此意。

西方极乐世界。义巳略出彼岸节。又弥陀经云。从
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国名极乐。极乐去
此十万亿。所隔甚遥。观经云。到在弹指。又云。如一
念顷。即生彼国。良以心无涯际。离远近相。离去来
相。一念即生。是即生于吾心所具之土也。故既托
彼胜缘。得蒙感应。有何不到○按此土娑婆。具有
四土。一凡圣同居土。二方便有馀土。三实报庄严
无障碍土。四常寂光净土。又地狱饿鬼畜生阿脩
罗人天六趣为凡。声闻缘觉菩萨佛四趣为圣。凡
浊圣净。一隐一显。受分段身。与圣同居。故曰凡圣
同居。此土即是六趣众生之界。證方便道。断烦恼
障。受法性身。尚馀无明一障未破。故曰方便有馀。
此土即是声闻缘觉等罗汉所居。受功德庄严法
性报身。色心交澈。根尘互融。身土不二。无复障碍。
即华严所谓因陀罗网世界也。此土圆位菩萨所
居。故曰实报庄严无障碍土。离身无土。离土无身。
身土一如。湛然常寂。是名常寂光净土。此土惟佛
所居。大抵析分则浊。圆融则净。菩萨发菩提心。平
等开度。巳入圆位。佛则圆极。如上四土。极乐亦同。
第凡圣同居一土。惟极乐为独净。所以净者。他方
佛土。六趣具足。彼国极乐同居一土。惟有天人二
趣。地狱。饿鬼。畜生。脩罗。四趣则无。且一佛摄化。又
无邪魔外道坏乱佛法。所以天人二趣。俱发菩提
1195-A¶ 第 551b 页 X62-0551.png
道心。纯以莲华化生。一一交接。悉是大乘清净良
伴。又天人二趣。交通往来。凡圣二途。圣应时现。与
此娑婆佛惟旷劫一出世者。相去悬殊矣。又况彼
土众生。功德。智慧。二庄严相。同佛菩萨。是谓同居
一土净。则以上三土。益可晓矣。

导师。谓引导众生。入佛知见。故佛称导师。佛居西
方净土。接引此方浊土众生。故复称为接引导师。

与一切乐。名大慈心。拔一切苦。名大悲心。慈悲遍
摄。与拔同时。名大慈大悲心。经云。阿弥陀佛。慈悲
光明。遍照法界。普作覆护。不令坠堕。慈悲愿力。遍
周法界。普作摄受。不令漏失。阴入界身。遍同法界。
普令了悟。不令退转。念佛者。发圆度之心。念乐土
之佛。则功德巍巍。庄严可遍法界矣。安有娑婆世
界。不即打开净土。安有愿生净土。而不即往觐弥
陀也哉。噫因果一向顿圆。总不离乎当念。但在因
地发此大心。实是广巳福量。而在果位證此大心。
方是普利群机。当念一著。宜防失足。戒之哉。一登
极乐。入无生忍。即是众生果圆之位。普愿斯人。回
头猛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