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957
略论安乐净土义
释昙鸾撰
问曰:「安乐国于三界中,何界所摄?」
答曰:「如释论言:『如斯净土,非三界所摄。』何
以故?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
色故,非无色界。经曰:『阿弥陀佛本行菩萨道
时,作比丘,名曰法藏。于世自在王佛所,请
问诸佛净土之行,时佛为说二百一十亿诸
佛刹土,天人善恶,国土精粗,悉现与之。于时
法藏菩萨,即于佛前,发弘誓大愿,取诸佛土。』
于无量阿僧祇劫,如所发愿,行诸波罗蜜,万
善圆满,成无上道。别业所得,非三界也。」
问曰:「安乐国有几种庄严,名为净土?」
答曰:「若依经据义,法藏菩萨四十八愿即是
其事,寻赞可知,不复重序。若依《无量寿论》,
以二种清净,摄二十九种庄严成就。二种清
净者:一器世间清净、二是众生世间清净。
「器世间清净,有十七种庄严成就:一者、国土
相胜过三界道。二者、其国广大,量如虚空,无
有齐限。三者、从菩萨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
所起。四者、清净光明圆满庄严。五者、备具第
一珍宝性,出奇妙宝物。六者、洁净光明常照
世间。七者、其国宝物柔软,触者适悦,生于胜
乐。八者、千万宝华,庄严池沼,宝殿、宝楼阁种
种宝树,杂色光明影纳世界,无量宝网覆
虚空,四面悬铃,常吐法音。九者、于虚空中,自
然常雨天华、天衣、天香,庄严普熏。十者、佛
慧光明,照除痴闇。十一者、梵声开悟,远闻十
方。十二者、阿弥陀佛无上法王,善力住持。十
三者、从如来净华所化生。十四者、爱乐佛法
味,禅三昧为食。十五者、永离身心诸苦,受乐
无间。十六者、乃至不闻二乘、女人、根缺之名。
十七者、众生有所欲乐,随心称意,无不满足。
如是等十七种,是名器世间清净。
「众生世间
清净,有十二种庄严成就:一者、无量大珍宝
王微妙华台,以为佛座。二者、无量相好,无量
光明,庄严佛身。三者、佛无量辨才,应机说法,
具足清白,令人乐闻,闻者必悟解,言不虚
说。四者、佛真如智慧,犹如虚空,照了诸法
总相别相,心无分别。五者、天人不动众,广大
庄严。譬如须弥山,映显四大海,法王相具足。
六者、成就无上果,尚无能及,况复过者。七者、为天人丈夫、调御师,大众恭敬围绕。如师
子王,师子围绕。八者、佛本愿力庄严、住持诸
功德,遇者无空过,能令速满足一切功德海。
未證净心菩萨,毕竟得證平等法身,与净
心菩萨,与上地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九
者、安乐国诸菩萨众,身不动摇而遍至十方,
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十者、如是菩
萨应化身,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
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
便,修行所成,灭除一切众生苦恼。十一者、是
等菩萨于一切世界无馀,照诸佛大会无馀,
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十
二者、是诸菩萨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
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
实修行。如是等法王八种庄严功德成就,如
是菩萨四种庄严功德成就,是名众生世间
清净。
「安乐国土具如是等二十九种庄严功
德成就,故名净土。」
问曰:「生安乐土者,凡有几品辈?有几因缘?」
答曰:「《无量寿经》中,唯有三辈:上、中、下;《无量寿
观经》中,一品又分为上、中、下,三三而九,合
为九品。今依傍
《无量寿经》为赞,且据此经
作三品论之。
「上辈生者,有五因缘:一者、舍
家离欲,而作沙门。二者、发无上菩提心。三
者、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四者、修诸功德。五
者、愿生安乐国。具此因缘,临命终时,无量
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便随佛,往生安
乐,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
猛,神通自在。
「中辈生者,有七因缘:一者、发无
上菩提心。二者、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三者、多少修善,奉持斋戒。四者、起立塔像。五者、饭
食沙门。六者、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七者、以
此回向愿生安乐。临命终时,无量寿佛化现
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
前,即随化佛往生安乐,住不退转,功德智
慧次如上辈。
「下辈生者,有三因缘:一者、假使
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心。二者、一向
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三者、以至诚心
愿生安乐。临命终时,梦见无量寿佛,亦得往
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
「又有一种往生安乐,
不入三辈中:谓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
沙诸佛,若使佛实能度一切众生,则应久无
三界。第二佛则不应复为众生发菩提心,具
修净土,摄受众生。而实有第二佛,摄受众生,
乃至实有三世、十方无量诸佛,摄受众生。故
知,佛实不能度一切众生。起此疑故,于阿弥
陀佛作有量想。对治此疑,故言大乘广智。
「大
乘广智者,言佛无法不知,无烦恼不断,无
善不备,无众生不度。所以有三世、十方者,
有五义:一者、若便无第二佛,乃至无阿僧
祇恒沙诸佛者,佛便不能度一切众生。以实
能度一切众生故,则有十方无量诸佛,无量诸佛即是前佛所度众生。二者、若一佛度
一切众生尽者,复亦不应后有佛。何以故?
无觉他义故,复依何义,说有三世佛乎?依
觉他义故,说佛佛皆度一切众生。三者、后佛
能度,犹是前佛之能。何以故?由前佛有后佛
故。譬如帝王之甲,得相绍袭,后王即是前
王之能故。四者、佛力虽能度一切众生,要须
有因缘,若众生与前佛无因缘,复须后佛。如
是无缘众生,动径百千万佛,不闻、不见,非佛
力劣也。譬如日、月周四天下,破诸闇冥,而盲
者不见,非日不明也;雷震裂耳,而聋者不
闻,非声不励也。觉诸缘理,号之曰佛。若情强
违缘理,非正觉也。是故众生无量,佛亦无
量。徵佛莫问有缘、无缘,何不尽度一切众生
者,非理言也。五、众生若尽,世间即堕有边。
以是义故,则有无量佛,度一切众生。
「问曰:『若
众生不可尽,世间复须堕无边,无边故,佛则
实不能度一切众生?』
「答曰:『世间非有边、非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