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摘要易解-清-真嵩卷一

卷一 第 937a 页
No. 435
佛说阿弥陀经摘要易解
后学毗陵天宁沙门真嵩槃谭述

「佛说阿弥陀经」

【此经本名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
经。至中华凡二译。唐玄奘法师译云。称赞净土佛
摄受经。今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云。立此名
者。以经中正示专持名号之法。众所乐闻。以此六
字立题。人皆信受流通也。

佛者。梵语具云佛陀。具者具足。梵语也。当云佛陀。
不言陀者。省文也。此云觉。觉者对迷得名也。觉有
三义。离心名自觉。离境名觉他。心境俱离名觉满。
惟佛三觉俱圆。故称为大觉世尊。即释迦牟尼佛
也。

说者。悦也。适悦本愿。欲度众生。脱离苦海。往生净
土也。是故不待问而自说。悦可知也。

阿弥陀者。标显无量寿佛之名也。梵语阿。此云无。
梵语弥陀。此云量。合言无量寿佛功德。不可思量
也。故云无量。无量者亦有二义。一者。彼国众多。无
有数量。二者。乐邦寿命。无有限量。故知无穷尽之
无量也。

经者行义。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谓契理。契机。契
卷一 第 937b 页 X22-0937.png
理者。合道之言。契机者。逗根之法。是故念佛法门。
修行直路。只要识破只个臭皮囊。始终不实。世閒
虚妄。一切非真。惟有净土可归。念佛可恃。无论富
贵贫贱。士农工商。善男信女。皆可往生。或紧念。慢
念。高声念。低声念。默念。总无拘碍。动静閒忙。只要
专心一而无二念。到熟处成生。生处成熟。忽然触
境遇缘。摸著自已鼻孔。始知阿弥陀佛不离当念。
莲邦净土只在目前。如心念不一。口里念佛。心中
寻文解义。贪图嘴利。如此念佛。由你念到弥勒下
生。亦不得往生。所谓念佛者多。往生者少。皆由此
也。须知心意识夺吾净土。劫吾宝所。是雠人。因何
又要与他结为伴党。恼乱心神。永劫不能出离苦
海。亲礼弥陀。岂非错用心也。因此奉劝同志善友。
念佛务必归于一心不乱。如子忆母。念念相续。念
到工夫纯熟处。自然契理契机。无容向外驰求。埋
没已灵。是以罗什法师翻译契经二字。乃是此经
一大纲旨也。】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
邱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今经自西域至此。古德判释。未有三分。自晋道安
法师。将此经通判三分。今遵之。自如是我闻至大
众俱。为序分。从尔时佛告至是为甚难。为正宗分。
从佛说此经巳至作礼而去。为流通分。是故解释
文义者。只知一题总意。未审经中。自始至终。为何
卷一 第 937c 页 X22-0937.png
等文。阐何等义。今乃章分句解。从文字般若中。通
达实相之理。所谓以有尽之言。略彰无尽之义。今
为融通不碍文字者。也是故道本无言。因言显道。
佛以文字说经。今还以文字解释。然而文字性空
即是实相之理也。今属序分。序者叙也。又绪也。未
入正文。先叙列此经之端绪也。
○昔阿难问佛。结
集经体。佛示。经首当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
与某众说某法。故凡经首。皆同此体。古德因从如
是至大众俱。判为六种成就。如是。我信成就。我闻。
为闻成就。一时。为时成就。佛。为主成就。在某处。为
处成就。大众。为众成就。亦名證信序。

如是者。信成就也。智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华
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肇法
师云。如是二字。信顺之辞也。智者大师云。如为真
空。是为妙有。古德云。圣人说法。但显于如。唯如为
是。又古德云。实相之理。始终不异名如。如理而说
名是。诸家所说。尚多。恐繁不引。以上各有意义。小
异大同。并无相碍。是故如是二义。随宗以定。今经
宗乎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故名为如。临命终时。心
不颠倒。故名为是。异此所明。不得为是。

我闻者。闻成就也。我者。非谓人我之我。传法圣人。
若有人我。焉能结集。应知阿难结集传法。以我无
我不二之真我。根境非一非异之妙耳。闻者耳根
发识。废别从总。归于一心不乱。闻娑婆极乐无障
卷一 第 938a 页 X22-0938.png
凝之法门也。故云如是之法。我阿难亲从佛闻。

一时者。时成就也。机应和合。说听成就。即名一时。
以说听无定故。不言某年月日。当云一时也。

佛者。主成就也。佛义解释前文。佛为娑婆教主。所
以六种成就。归重于佛。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者。处成就也。在者。天台
谓在即住义。别之有四。一天住。即六欲天也。二梵
住。即色界无色界天也。三圣住。即声闻圆觉菩萨
也。四佛住。即佛度众生。随宜而住。今不言别住。但
言当时说经之处为住。实则佛身无住无不住。

舍卫国者。梵语亦云室罗筏悉底。其国丰足。具有
四德。一者尘德。五尘之境多美丽故。二者财德。七
宝珍奇无有缺故。三者圣德。三藏圣法。皆具足故。
四者解脱德。人多解脱。不染欲故。是知五天竺人
多贤。以德为名。此云闻物。即舍卫国也。

祇树给孤独园者。梵语祇陀。不言陀者省文也。又
云逝多。即波斯匿王太子名也。太子生时。王与外
国交战得胜。喜而立名。祇陀此云战胜。给孤独者。
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今但无倚无养。即
名孤独。此事唯须达多能喜舍行施给孤独缘因。
人皆唤须达长者。为给孤独。此云乐施。即须达多
也。园者林荫清幽。学道之人。应栖之处。涅槃经云。
须达长者。本舍卫国人。因为娉妇入王舍城。见佛
生信。请佛到舍卫国。佛令身子选众居处。得祇陀
卷一 第 938b 页 X22-0938.png
园。因前长者问价。祇陀太子戏答。金布地满。即当
卖与。长者布金满毕。太子感叹。遂施地施树于长
者。同立精舍。发心成此美事。故双标也。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者。自此而下。至诸
天大众俱。众成就也。与大者。佛与大众。共居祇园。
乃是经中之正意。比丘者。梵语。此云有三。一者乞
士。谓乞食。乞法。乞食者。离四邪命。合四正命。无事
经营。不勤畜积。诸缘放下。一志清修。僧宜以此活
命。故云乞食资身也。乞法者。参师访友。恳苦翘诚。
询求妙法。期成圣果。故云乞法资心也。二者怖魔。
谓若人发心出家。魔王闻之。生大怖畏。魔爱生死
为乐。出家离欲。回向无生。是故魔失伴党。生怖畏
故。三者破恶。谓能破见思烦恼种种诸恶。悉皆断
绝故。僧者梵语。亦云僧伽。不言伽者省文也。此云
众和合。千二百五十人俱者。有三迦叶。一优楼频
螺迦叶。于火龙窟。有五百弟子。二伽耶迦叶。于象
头山。有三百弟子。三那提迦叶。于希连河。有二百
弟子。后皆归佛。故有千众。目连舍利弗。二人有二
百五十弟子。亦来归佛。成千二百五十人也。】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阿罗汉者。梵语有三义。一应供。为人天福田。即乞
士果也。二杀贼。断烦恼尽。即破恶果也。三无生。不
受后有。即怖魔果也。众所知识者。功圆德重。人人
知之。个个识之。名闻于天下。故云众所知识也。众
卷一 第 938c 页 X22-0938.png
中之内。能作人天眼目。开示后学。出离苦海。顿超
净土者。真大善知识也。须知心源本寂。诸妄全空。
性体本明。群迷安在。于中證得。亦是真实知识。如
其沉空为寂。起念而知者。虚妄知识也。所以真见
与妄见。天地悬隔。果能达自本源。弹指超净土矣。】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
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
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
拘罗。阿㝹楼陀。」

【长老者。年高有德之称。贯下十六尊宿。皆称长老。
皆佛上首弟子也。

舍利弗者。梵语此云鹙鹭。梵语弗。此云子。亦云身
子。又云珠子。名号更多。恐繁不引。诸弟子中。智慧
第一。鹙鹭者。其母身形端正。眼如鹙鹭。连母得名。
云是鹙鹭之子。身子即身端义。珠子即眼净义。在
母胎中。能令母与舅辩胜议。八岁登座。十六岁。国
中论议无双。七日之内。皆通佛法。故云智慧第一。

摩诃目犍连者。摩诃梵语。此云大。目犍连。亦云釆
菽氏。又云莱菔。神通第一。目犍连者。姓也。名拘律
陀。拘律陀者树名。其母祷树神而生。因以为名。神
通者。如佛升忉利天。有毒龙障佛。诸弟子请降龙。
佛不许。目连化身大龙。毒龙见之。惧怕而去。故云
神通第一。

摩诃迦叶者。此云大龟氏。亦云饮光。头陀第一。大
卷一 第 939a 页 X22-0939.png
龟氏者。先世学道。有灵龟负图而出。因以为姓。名
毕钵罗。亦树也。称大迦叶者。以别同名。如三迦叶
等。饮光者。由宿世生为冶金师。与一女人。同装金
佛像。遂感累世。身如金色。晃耀馀色。故名饮光。头
陀者。梵语。此云抖擞。或云淘汰。有十二行。一阿兰
若。二常乞食。乃至十二。但三衣。以斯苦行。扫除尘
累。澄净身心也。迦叶年老不舍头陀。佛怜悯其衰。
劝令休息。迦叶头陀如故。佛身赞有头陀行如此。
我法久住。故云头陀第一。

摩诃迦旃延者。姓也。此云文饰。一云不定。一云善
绳。一云离有无等。南天竺婆罗门族也。论议第一。
文饰者。文釆修饰也。凡人论议。心虽晓了此理。若
直遂而不文。汗漫而不饰。则辞不达意。非善于论
议者也。不定者。纵横善巧。是善论议意。扇绳者。如
云栖疏钞云。扇绳者。子系母故。又云破熟弹曲为
扇绳。不堕断常。发挥中道。离有无故。此一段文义
深难明。即今注明。令人易解。注云。扇绳者。梵语。云
栖疏钞云。子系母故。注云。子系母者。即心不离念
义。弹曲者。即论议义。为扇绳者。即心念相应义。凡
来论议。心口相应故。故云弹曲。为扇绳。不堕断常
者。不落断见常见。断常二见是外道见。发挥中道
者。即离有无义。如外道问。人死不还。知无他世。谓
人死受苦。应当同还。甘受不还。故无他世。答曰。如
世罪人。彼驻牢狱。宁得归否。又问天何不归。答曰。
卷一 第 939b 页 X22-0939.png
堕厕得出。肯再入否。如是种种妙说诸义。增一阿
含经赞曰。善分别义。敷演教乘。故云论议第一。

摩诃拘絺罗者。此云大膝。舍利弗舅也。答问第一。
大膝者。从状得名。舅者与舍利弗母是姊弟。舅往
姊家论胜议。时姊怀舍利弗在腹。舍利弗在母胎
中。能令母机辩迅发。舅不能答。遂发愤游学。誓不
剪爪。读十八种经。精通义理。以后有论胜议者。答
问如流。得四辩才。触问能答。故云答问第一。

离婆多者。梵语此云星宿。又云室宿。无倒乱第一。
星宿者。其母求星而生。因以为名。室宿者。室供二
十八宿。其中第十三宿。或祷此星。故无倒乱也。心
正故不颠倒。心定故不散乱。故云无颠倒第一。

周利槃陀伽者。梵语此云继道。又云大路边。仅持
半偈。得悟證果。继道其母产时。还家不及。于半路
中产子。继于途路之閒。故名继道。大路者。母生二
子。皆于路边。言大以别小也。半偈者。出家愚暗。久
无所解。兄先入道。怪其弟无学。遣令还俗。其弟虽
则还俗。常倚祇园门首。涕泪痛哭。佛怜而录之。令
诵扫帚二字。诵扫忘帚。诵帚忘扫。每日久而诵之。
忽悟垢净惑除。得阿罗汉道。

难陀者。梵语此云善欢喜。又云牧牛难陀也。难陀
有三。阿难陀即庆喜也。又云孙陀罗难陀。兼此牧
牛难陀为三。以牧牛别馀二难陀也。

阿难陀者。梵语此云庆喜。又云无染。佛之从弟。多
卷一 第 939c 页 X22-0939.png
闻第一。庆喜者。佛成道日。诞生。王及臣民。既闻太
子成道。又闻宫中诞子。合国忻喜。因以立名。庆喜
无染者。阿难随佛入天宫龙宫。心无乐著。故名无
染。从弟者。佛乃净饭王之子。阿难是白饭王之子。
二王昆季。故称从弟。多闻者。阿难侍佛二十五年。
佛所说法。不忘一字。涅槃经称阿难多闻士。又迦
叶尊者赞曰。佛法大海。流入阿难心是也。

罗睺罗者。梵语此云覆障。或云执日。密行第一。覆
障者。本阿修罗名。能以手障日月。故名覆障。又云
执日障。此有二义。一者佛为所障。不即出家。尚未
有子。父王不许出家。后以指腹怀胎。方遂本志出
家。则佛被其障也。二者。罗睺罗六年在母胎中。皆
因夙世。曾塞鼠穴。闭之六日。今报六年在母腹。则
已自被障也。密行者。经云罗睺罗密行。惟我能知
之。惟佛能知。则菩萨声闻。皆不能知。况凡夫乎。积
行而人不知。故云密行第一。

憍梵波提者。梵语此云牛呞。受天供养第一。牛呞
者。过去世中。轻弄沙门。今报牛呞。又五百世曾为
牛故。牛虽不食。恒事虚哨。馀报未尽。故称此名。受
天供养。马麦之报。彼独于天上尸利沙园受供。又
凡夫观形。不知观德。多轻之者。恐人讥笑遭愆。常
居天上。诸天敬奉。故云受天供养第一。

宾头卢颇罗堕者。梵语上三字。此云不动。名也。下
三字。此云利根。姓也。应供第一。柰耶律云。树提长
卷一 第 940a 页 X22-0940.png
者。以旃檀钵安置刹顶。号于众云。有神力能取者。
即当与之。宾头罗尊者。现神通取钵。佛呵责令不
许入灭。留身久住。应末世供。为大福田也。故云应
供第一。

迦留陀夷者。梵语。此云黑光。黑光者颜容粗黑故。
又黑色光耀。异常黑故。夜行乞食。人皆惊怕。佛禁
夜行。由此制也。

摩诃劫宾那者。梵语。此云房宿。知星宿第一。房宿
者。二十八宿中第四宿也。父母祷此星而诞生。又
云劫宾那。初出家时。一心欲到佛处听法。行到半
路。遭雨不能行。寄食于陶舍。又有一比丘来。共宿
陶舍。彼比丘者。即佛化身。与劫宾那尊者说法。闻
法悟道。知星宿者。不假玑衡。通晓天象。故云知星
宿第一。

薄拘罗者。梵语。此云善容。寿命第一。善容者。颜貌
端正故。寿命者。寿年百有六十。故云寿命第一。由
往昔持不杀戒。九十一劫。寿不终夭。又云。往昔曾
施一病僧诃梨勒果。感报五不死。初生现异。母以
为怪。置之熬中不死。复置釜盘不死。复掷于海中。
大鱼吞之。为人所获。刀破子现。一无所损。火不能
烧。汤不能煮。水不能淹。鱼不能噬。刀不能割。名五
不死。亦称第一。

阿㝹楼驮者。梵语。亦云阿那律陀。此云无贫。亦云
无灭。又云如意。天眼第一。无贫者。往昔于饥世。曾
卷一 第 940b 页 X22-0940.png
以稷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资用充足。至今不灭。
所求如意。故有无贫等三译。天眼第一者。出家以
来。贪眠。佛说法时。昏睡不醒。佛乃呵责。比之恐堕
螺蛤。阿那律尊者闻之。当时发愤精进。经七昼夜
眼不交睫。失其双目。佛教修习乐见。照明金刚三
昧。遂得天眼。观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果。故云
天眼第一。】

「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

【如是等者。例馀千二百五十人俱也。诸大弟子者。
即前十六尊宿也。各有德业因缘。前文叙明。并者。
佛说此经。不但千二百五十人俱。诸大弟子能闻。
在会大士。及诸菩萨摩诃萨。亦皆同闻。

菩萨者。梵语。具云菩提萨埵。今举二字。省文也。此
云觉有情。觉有情者。觉是所求之果。有情是能求
之人。以已之心。悟佛之理也。摩诃萨者。菩萨中大
菩萨也。如文殊普贤观音弥勒等。皆称摩诃萨。非
谓初心。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也。】

「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
进菩萨。」

【文殊师利者。梵语。亦云曼殊室利。此云妙首。亦云
妙吉祥。又云妙德。妙首者。华严经表三法门。曰信
行智。妙首信也。所谓信为六度之头首。长养万行
诸善根。妙吉祥者。行也。经云。一切世閒。亲近供养
赞叹。名妙吉祥。又真谛云。于怨亲中。平等不为损
卷一 第 940c 页 X22-0940.png
恼。是妙吉祥。又生时有十种瑞。一光明满室。乃至
十名妙吉祥。妙德者。智也。文殊是过去七佛之师。
岂非妙德。法王子者。佛为法王。菩萨入法王位。名
法王子。或问曰。凡菩萨皆称法王子。独称文殊何
也。答曰。文殊大智独尊。凡诸经中常为菩萨上首
故。佛例舍利弗智慧第一。文殊大智独尊。此经为
智方能信受。一心念佛。始知修净业者。非是浅智
浅识所能信也。

阿逸多者。梵语。此云无能胜。即弥勒菩萨也。弥勒
者梵语。此云慈氏。姓也。阿逸多者。名也。具足当云
慈无能胜。弥勒菩萨。在母胎中。即有慈心。又过去
弗沙佛时。与释迦如来。同发菩提心。常修慈定。今
释迦成佛。授记入兜率内院补处。当来下生。弥勒
尊佛。既闻此经。龙华会上。必说此经。当知此经。流
通无尽矣。

乾陀诃提者。梵语。此云不休息。不休息者。修诸梵
行。历恒河沙劫。然后授记。经此多劫。未曾休息。又
如来修进度时。名大师。太子求如意珠。雨宝济贫
得珠堕海。抒海取珠。诸天问言。抒海何为。答曰。得
珠堕海。故抒取之。天云。海水如何得竭。答曰。海水
不竭。我终不休。天知心固。共助抒之。水即灭半。龙
恐海乾。送珠还之。此是不休息义。

常精进者。宝积经云。此菩萨为度一切众生。经无
量劫。随逐不舍。犹未受化。曾无一念弃舍之心。乃
卷一 第 941a 页 X22-0941.png
精进之至极也。此二菩萨。名虽有别。德业无二也。
应知净业法门。务必菩提心而不退。方可德业成
就也。要在制心一处。不令散乱。念念相续。系缘佛。
号无有弃舍之心。自然念成一片。无明业识渐渐
消灭。唯有一句阿弥陀佛。历历现前。便是常精进
菩萨。常精进便是不休息。不休息便是实相念。实
相念即是无念无念。名为真念也。果能如是念佛。
往生上品。决定无疑也。】

「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与如是等诸大菩萨者。结上例馀同前。就当经则
表信行愿三成净土因故。同前者。结上文殊弥勒
等。例馀则普贤观音一切菩萨也。信行愿者。妙首
表信。凡求净因。信为最先。经云。若有信者。应当发
愿是也。精进表愿行。精者不杂。进者不退。不杂者。
经云。一心不乱。不退者。经云不退转菩提也。不休
息者。即不退义。又弥勒慈行。乾陀梵行。观经云。慈
心不杀。具诸戒行是也。成净土因者。列诸菩萨。非
无因故。】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及者。言净土法门。不伹诸圣与会。一切诸天梵众。
皆能同闻。释提桓因者。具云释迦提婆。因提。释迦
者。此云能。提婆因提者此云天主。乃忉利天为欲
界主也。过去迦叶佛欲灭时。有一女人发心修塔。
三十二人助之。今天主。即女人也。统四方三十二
卷一 第 941b 页 X22-0941.png
天。即三十二人也。无量者该欲界。色界。无色界诸
天也。大众者。诸天而下。人及修罗六道一切众生
也。俱者。与诸菩萨诸天大众俱也。
○序分竟。】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
世界。名曰极乐。」

【此下文属正宗。以前是序引。后是流通。唯此为一
经。正宗之大义也。尔时者。当彼六种成就时也。佛
告者。无问自说。欲速说此法故。告舍利弗。是智慧
第一。能信受此法。从是西方过者。从此娑婆世界。
向西而去。名过佛土。一大千世界。名一佛土。过如
是佛土。至十万亿佛土。言去此西方。远之又远矣。
往往修净业者。念到此处。退失道心。自忖云。十万
亿佛土。如何能到。故不行也。须知十万亿佛土。不
劳弹指。即登净土。亲见弥陀。只要当人信得及。勤
持佛号。久而久之。忽然心忘佛现。即过十万亿佛
土矣。不见净土文云。于一念顷。生极乐国是也。极
乐者。梵语须摩提。此云安养。又云安乐清泰等。皆
极乐义。又经云。佛土有四。一常寂光土。诸佛究竟。
极果所居二实报庄严土。法身大士所居。三方便
有馀土。三乘人所居。四凡圣同居土。四圣六凡所
居。云栖云。今此极乐。是凡圣同居土。而亦同前三
土。则通常寂光矣。盖真极乐。唯常寂光是。】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其者。承上土必有人。指能依之人曰佛。佛必有号。
卷一 第 941c 页 X22-0941.png
曰阿弥陀。过去未来。皆有佛度生。度生之轨。曰现
在说法。】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
受诸乐。故名极乐。」

【其国众生者。指极乐世界之众生。皆是有德之士。
非谓娑婆世界之众生。若论娑婆世界众生。人人
皆有佛性。自从无始以来。一念妄动。迷失真性。所
以背觉合尘。沉沦苦趣。作种种业。受种种苦。累生
累劫。无有了期。若能一念回光。返照净土。则众生
心而为佛性也。众苦者。苦是逼恼义。谓三苦。五苦。
八苦。乃至百一十苦。三苦者。一苦苦。谓受漏身。是
名为苦。更加种种逼恼。则苦而复苦。是为欲界苦
也。二坏苦。谓当乐坏时。不胜忧恼。是为色界苦也。
三行苦。谓此苦处中即不苦不乐。念念迁流。是为
无色界苦也。此是三界苦。是名三苦也。五苦者。谓
生老病死苦是也。八苦者。一生居胎狱苦。二老厌
龙钟苦。三病受痛疴苦。四死悲分散苦。五求不得
苦。六爱别离苦。七怨憎会苦。八五阴盛苦。此是八
苦也。百一十苦者。一无差别流转苦。二欲痴苦。乃
至五十五苦。次九种苦。于九种苦中。又次第叠开。
成五十五苦。合之为百一十苦。以上众苦。极乐皆
无。是名无有众苦也。但受诸乐者。下文叙明。如实
而言。苦既不立。乐亦何存。苦乐双忘。是平等法。如
斯之乐。故名极乐也。】
卷一 第 942a 页 X22-0942.png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
皆是四宝周匝围绕。」

【此正明乐事也。横曰栏。直曰楯。网是宝。罗是罗布。
树皆成行。故曰。栏楯。围于树外。罗网覆于树上。重
重相閒。其数皆七。悉以金银琉璃玻瓈四宝周围
严饰。】

「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是故二句。先结前栏楯等。例下宝池。乃至风树等。
种种庄严。故名极乐。】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
池底纯以金沙布地。」

【又舍利弗者。承上告舍利弗言。不但陆地庄严。有
如是栏楯罗网行树。抑且池水庄严。亦复胜妙无
比也。有七宝池者。七宝所成。池中之水。亦七宝成。
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瓈砗磲赤珠玛瑙。是名七宝
八功德水者。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
泽。六安和。七除饥渴。八长养诸根。具八种功德。利
益众生也。池底金沙者。金沙为底。无泥滓也。】

「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瓈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
琉璃。玻瓈。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

【四边者。中为七宝池水。周围四面为阶道。阶道者。
离地曰阶。坦途曰道。楼阁者。重屋曰楼。岑楼曰阁。
金银者。世閒通宝。琉璃者。此云青色宝。又云不远。
去波罗柰国不远。即有此宝。玻瓈者。此云水玉。即
卷一 第 942b 页 X22-0942.png
水晶也。砗磲者。此云大贝。乃海中介虫也。大者为
宝。赤珠者。珠之红色。玛瑙者。或云丹丘野鬼之血
所化。严者。整齐义。饰者。文彩义。以此众宝而严饰
之。】

「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
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上言池外。今表池中。莲华者具有四色。谓青黄赤
白等色皆有光。青莲华者。彼云优钵罗华。黄莲华
者。彼云拘勿头华。赤莲华者。彼云钵特摩华。白莲
华者。彼云芬陀利华。此华未开。彼云屈摩罗。此华
将落。彼云迦摩罗。此华处中閒开。彼云芬陀利。即
白莲华也。车轮者。大小形相未定。随机所见。故云
微。因果同时。处染常净。故云妙。华出金沙。香中之
香。故云香。洁中之洁。故云微妙香洁。】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如上种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国中。为法藏比丘
时。发大愿所修。大行无量功德。后三成就。皆同此
义。】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
雨天曼陀罗华。」

【前叙宝池。今言金地。常作天乐者。谓诸天所作之
乐。非是人閒所有。人閒之乐。须要自作自弹。天乐
自鸣。故云常作天乐也。今修净业者。果能一心不
乱。念佛到临命终时。自有天乐。迎空而来接引。则
卷一 第 942c 页 X22-0942.png
天乐自鸣也。黄金为地者。谓极乐世界。上则乐作
于天。下则金严其地。而居此黄金地上。不独耳闻
天乐。亦且眼见天华也。黄金者。谓琉璃地上皆是
黄金。然亦阿弥陀佛愿力所成。此则地面之庄严
也。昼夜六时者。以花开鸟鸣为昼。花合鸟栖为夜。
雨天曼陀罗华者。天华也。又云适意。适意者。适悦
人意也。不见道须菩提宴坐。帝释散华。须菩提问。
空中散华。当是何人。答曰。我乃天帝也。以尊者善
说般若。故以散花供养。应知心净则佛土净。则诸
念不生。万法空寂。即是善说般若义。所以感动诸
天。散华供养。能如是净心念佛。往生又何疑也。】

「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
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

【其土众生者。指初心凡夫。往生净土。皆名众生。常
者。日日恒然。无有劳厌之心也。清旦者。于昼最先
之时也各者。人人皆然。无有一众生懈怠也。以衣
裓盛华者。取至诚心净也。盛众妙华者。供养他方
诸佛也。衣裓者。彼国唤作盛华之器。或言衣襟。而
以衣襟盛华供佛也。他方者。自本国而往他方也
十万亿佛土者。一佛一大千土。言远之又远也。食
时者。晨斋之时也。还到本国者。清旦盛华。供养十
万亿佛毕。还到本国。犹在晨斋之时。往来之速。亦
是阿弥陀佛成就神足之力也。】

「饭食经行。」
卷一 第 943a 页 X22-0943.png

【前言食时。今说饭毕。饭食者。能住持身命。令不断
坏。长养圣胎。故名为食。经行者。令不放逸故。又古
德云。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即走过。如是而行。名
为经行。举足动步。时时踏著天宁。而今要问同志
善友。及朝山拜顶诸师。且道踏著个甚么。若向此
处领会得。决定往生净土。如其不能领会。埋头吃
饭。空过一生。玩水观山。徒劳万里。】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此结上天乐天华等。种种功德庄严。皆是阿弥陀
佛愿力成就也。】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
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
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
分。如是等法。」

【复次者。再言也。种种奇妙者。先言诸天散花。此言
禽树成音。种种奇妙。形殊众鸟曰奇。音能说法曰
妙。下文众鸟。悉皆奇妙。非凡鸟可比。杂色者美观
众鸟之色。白鹤孔雀鹦鹉。常见可知。舍利者。此云
春莺。或言鹙鹭。迦陵频伽鸟者。此云妙音。在壳中
能鸣。超过众鸟。此鸟人天声闻等无能及也。唯除
如来。故云妙音。共命鸟者。两首一身。此鸟报应相
同。识命各异。昼夜六时者。解释前文。出和雅音者。
鸣时无有粗厉。能令听者躁心自释。是名出和雅
音。其音演畅者。演。是舒而广大无尽之义。畅。是敷
卷一 第 943b 页 X22-0943.png
而通达无滞之意。五根者。谓信。进。念。定。慧。能生圣
道。故名为根。五力者。即前根增长为力。七菩提分
者。即七觉支。亦以根力所得。一择法。二精进。三喜。
四轻安。五定。六舍。七念。念觉即菩提。支分义。谓分
分随宜而用也。八圣道分者。由前择法。故入正道。
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正定。此
八者。不依偏邪为正。能至涅槃为道。如是等法者。
等者。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定。成三十七品。及馀
一切法也。】

「其土众生。闻是音巳。皆悉念佛法念僧。」

【其土众生者。前文叙明。闻者。闻音无益。则同世音。
今念三宝。正明益也。三宝者。即念佛。念法。念僧。故
云自归依佛。自归依法。自归依僧。但令归自。不说
归他。念念还归自心。是名真念三宝也。】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
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
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
化所作。」

【舍利弗者。佛告之言。汝勿谓此鸟者。申明诸鸟。实
是罪报所生。恐疑净土何因而有禽畜。所以者何
者。佛转语而破之。彼佛国土者。实无三恶道。三恶
道者。地狱饿鬼畜生。所谓十恶五逆者。堕地狱道
悭贪嫉妒者。堕饿鬼道。愚痴暗蔽者。堕畜生道。是
故六道之中。唯天道最善。人道次之。修罗道在乎
卷一 第 943c 页 X22-0943.png
其中。不善不恶。故独此三恶道者。是名为恶。舍利
弗者。佛又告之。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
实。言凡修净业者。因生于净土。果亦结于净土。何
由净土而有恶道。如其有者。是杂秽处。非净土也。
何疑净土而有罪报。非伹目不曾见。而且耳亦未
曾闻也。何况有实。是诸众鸟者。又申明诸鸟也。皆
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者。佛自难
言。既无畜生。今白鹤孔雀等。从何而来。在彼国土。
乃出其由。是阿弥陀佛。往昔本愿变化所作。非实
是有也。法音宣流者。宣则宣布。流则流通。如近及
远。犹如逝水。阿弥陀佛。欲令法音。普周沙界。无有
閒断。不独人能说法。使彼国鸟。因皆说妙法。无一
处而不闻听也。此是阿弥陀佛。大神通力。变化所
作。岂同愚痴暗蔽。而感报禽畜之真鸟也。】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
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
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前言诸禽鸟说法。尚属有情。今说风树罗网演法。
乃出无情。闻音倏感。正念现前。非思非虑。绝所绝
能。故曰自然念三宝之心也。】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结上化禽风树二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因地愿
行。功德成就也。】

「舍利弗于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卷一 第 944a 页 X22-0944.png

【以上明依报之胜。而依从正生。今明正报。于意云
何。可能审解否。既知阿弥陀。未知其义。云何以彼
佛为一经之主。故须审问。正主者。报有依正。佛居
其正。正有主伴。佛为其主。故须审问其义。审者审
自已弥陀。问者问念佛之人。若向境缘上审问。是
名向外驰求。非审问也。务须扣已而审问。审自已
弥陀。于意云何。问念佛之人究竟是谁。审而又审。
问而又问。审到审无所审问到问无所问忽然审
问双忘。全身皆是自性弥陀。何论彼佛此佛。】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
为阿弥陀。」

【此释光明无量。无量者。言所照光明之广也。十方
者。唯阿弥陀佛。光明照千万世界。无有穷尽。亦无
隔碍。日月虽有光明。被云遮碍。彼佛光明。彻山透
壁。通幽达冥。皆无隔碍。或问。日月有碍人皆尽知。
佛光无碍。当有何据。答曰。昔释迦佛时。城东有一
老母。不愿见佛。避入深闺。佛光所照。及其垣壁俱
彻。内外四方。皆有光明。即无隔碍之徵也。】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故名阿弥陀。」

【此释寿命无量。彼佛寿命者有三法。一谓法身寿。
以如理为命。二谓报身寿。以智慧为命。三谓应身
寿。以因缘为命。法华寿量疏云。此三寿者。寿是受
也。若法身。真如不隔诸法。故名为受。若报身。境智
卷一 第 944b 页 X22-0944.png
相应。故名为受。若应身。一期报得。永年不断。故名
为受。是故彼佛寿命。无能穷尽之无量也。及其人
民者。非谓此岸人民。皆是彼岸人民。仗承佛力自
力。一心念佛。临命终时。往生彼岸。莲华化生。乃是
清虚之身。非同凡夫质碍肉身。是故彼岸人民。既
登不退。转地受命。亦无量无边矣。阿僧祇劫者。言
其寿命无数。倍之又倍之。故名无量无边矣。实而
言之。自性灵明通达。是寿命无量义。始知阿弥陀
佛。虽在十万亿佛土之外。而实于此娑婆世界。众
生心中。结跏趺坐。俨然不动。柰何此岸众生。往往
入外道之门。枉自劳神。负杲日之明。翻成黑暗。】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既知彼佛得名之义。未审成佛。在于何时。劫者梵
语。亦云劫波。此云十分。十劫者又云大劫。又云小
劫。今谓久远。应是大劫。华严经云。成住坏空。各二
十小劫。八十小劫。终。方为大劫。言十大劫者。是八
十小劫也。此说亦是一期赴机之谈。究极而言。阿
弥陀佛。成佛以来。亦应无量之无量矣。】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
是算数之所能知。」

【此释弟子。无量声闻者。闻四谛教悟道。名为声闻。
四谛者。苦集灭道也。皆是阿罗汉者。拣非前三果
也。不言缘觉。摄声闻中也。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者。
如大经阿僧祇劫品云。非世人心力所及故。只云
卷一 第 944c 页 X22-0944.png
无量。】

「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
德庄严。」

【此释诸菩萨众亦无量。又结前文佛及声闻菩萨。
正报庄严。】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
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伹可
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众生生者。谓众生生彼国土。受益其数无量。阿鞞
跋致者。此云不退转。又恐人疑彼国。颇多贤圣。皆
是久修上土。皆不退转。其新生者。未必不退。故言
不论圣凡。但往生者。皆是不退转。以决其疑。其中
多有一生补处者。即等觉亦名最后身。次当作佛
补处非谓补处极乐世界成佛。馀世界亦可补处。
如弥勒菩萨在娑婆世界补处是也。阿僧祇者。前
文释明。
○正报庄严竟。】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此劝初发愿往生净土。舍利弗。众生闻者。初劝发
愿。持名往生利益。是故先闻后信。信能发愿。信愿
双备。行无不到。所谓信愿行三。净土资粮。充足无
欠。决定往生。】

「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诸上善人者。指前无量声闻菩萨。及不退众生等。】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卷一 第 945a 页 X22-0945.png

【将显持名功德之胜。此言少善少福。不得往生。正
为下文。持名即得往生。以显功之独胜也。经家以
持名多善根福德故。云栖亦云。善中之善。福中之
福。虽则经中无明文。观下执持名号。即得往生之
文。合上少善少福者。不得往生。亦得往生。其福善
可知也。而实由持名故。即以持名为多福德。揆经
中义。亦宜许也。然此一卷弥陀经文。我释迦如来。
实有深意。恐凡夫众生。闻是往生之说。疑自已善
根福少。不能有往生因缘。便乃信而不坚。念之不
切。时时有退失之心。念念无持名之意。须知信而
要受之一心。持名便是善根。福德因缘。应知彼国
众生。实非少善少福者所能往生。唯持名仗承佛
力自力。即得往生。恐有深信者。不必别求善根福
报。只要一心念佛。无容别求。别求者恐落外道。此
说令修净业者。息自退之疑。生决定之信耳。故下
文即以执持名号劝之。然而持名实有无量善根
福德因缘。故阿弥陀佛。于因中成就无量愿行。无
量功德。乃能成阿弥陀佛圣号。譬如陀罗尼门。能
总持一切法故。此阿弥陀佛名号。亦能总持无量
功德故。能持名者。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有不可思
议功德。皆于一念中具足。岂但多善根福德而巳
哉。能持名者。无不应念往生。入不退地也。】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
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
卷一 第 945b 页 X22-0945.png
七日。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者。非谓一日至七日。而得不乱也。此七
日而心不乱。不乱者。谓一心持名。于七日中閒。无
有别念夹杂。又一心有二义。谓事念。理念。事念者。
一心持名。忆念彼佛。念念无閒。理念者。了能念之
心本空。达所念之佛无体。本来清净。迥露真常。则
山河大地。全露弥陀。举足下足。无非极乐国矣。】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其人者。指念佛之人。但能一心不乱。念佛到临命
终时。佛与圣众。现其前也。因以佛力自力。感应道
交。故佛现在其前。如其业识茫茫者。临命终时。自
然业识现前。随业受生。如十恶五逆者。地狱现前。
悭贪嫉妒者。饿鬼现前。乃至五戒十善。人天福报
现前。今一心不乱念佛。则净念成就。临终岂不佛
现前。是故楞严经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决定成
佛是也。】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前言临者。将欲命终。今言终时。八识去尽。八识者。
即中有身是也。亦云中阴身。此识来为先锋。去为
最后。随业受生。即此识也。心不颠倒者。以一心不
乱。故不颠倒。以不颠倒。故不生他处。即得往生。言
其速也。颠倒者。由其平日随顺妄想作业。不修正
念。心多散乱。到临命终时。所造恶业。皆现其前。所
以从前作得事。目下一齐来。此即颠倒也。有此颠
卷一 第 945c 页 X22-0945.png
倒。沉沦六道。轮回之中。改头换面。随业受生。今既
一心不乱。内凝正念。外感弥陀。接引莲邦。舍此凡
夫肉体。投彼莲胎化身。即登极乐国也。】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
当发愿。生彼国土。」

【是利者。指上见佛往生。此言我见斯大利。故说一
心念佛之言也。良由既得往生。名为自利。生彼国
土。闻法得果。然后广度众生。是名利他。具斯二利。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往生彼国。如不愿往生者。则
孤负佛说。是为第二重劝。】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
利。」

【此释迦佛自明赞叹。欲开显下文六方诸佛同赞
也。赞者称赞也。叹者感叹也。称扬赞美。彼佛广大
功德。令人归信也。感激叹息。此法。人天希有。历劫
难逢。令人悲喜。喜者喜其得闻。悲者悲其闻之晚
也。不可思议功德之利者。起信论云。是心从本以
来。离心缘相。离言说相。是故举心即错。动念即乖。
滞句者迷。承言者丧。然者当如之何。纵饶缄口忘
机。依然堕落无记。无记者。不善不恶者是。若人能
信如是事。当知是人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

「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
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佛之名号。皆具无量功德。难以尽释。今唯约因果
卷一 第 946a 页 X22-0946.png
性相。福智行愿。略而释之。阿閦鞞者。此云不动。常
住法性故。须弥相者。佛相无尽如须弥故。须弥者。
此云妙高。众宝所成曰妙。迥出群山曰高。妙音者。
法音圆妙。说法称机故。是以佛能一音演说法。众
生随类各得解是也。如是等者。多难悉举。且举五
佛以等释之。恒沙者。亦云殑伽河。沙者喻多也。恒
河在西域无热池侧。香山顶上。有无热恼池。流出
四河。恒河在南。广四十里。沙逐水流。最为微细。佛
近彼河说法。凡言多者。常取为喻。东方多佛。如恒
河中所有沙数也。】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
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
所护念经。」

【各于其国者。各于本国也。出广长舌相者。乃如来
无量劫来。口业清净。不妄言绮语。不恶口两舌。常
说真实语。正直语。和合语。故感此长舌相。无虚妄
故。广约横言。长约竖说。其相柔软。长舌伸时。覆面
能至发际。尽其广长舌。遍覆实难量。发声咸震。如
雷普闻。其音又极微妙。远彻法界。或问佛丈六金
身。何得有此三千大千世界遍覆之舌相耶。答曰。
丈六乃为二乘凡夫。说法应化之身。当知如来。清
净法身。弥塞法界。充遍十方。岂止遍覆大千耶。今
大千者。不过约一佛所化之境耳。三千大千者。四
大部州一日月。一须弥。一欲界。一色界。一无色界。
卷一 第 946b 页 X22-0946.png
乃为一世界。此一世界数至一千。名一小千世界。
此小千世界。千倍名中千世界。此中千世界。千倍
名大千世界。皆有成住坏空。谓万亿四天下。总为
一佛土耳。说诚实言者。务必信得广长舌端。出诚
实语。谓此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
经。汝当谛信。莫怀疑也。信者。信诚则真。恳切为实。
则一心持名不虚也。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
佛所护念经。此十六字。今经原名也。是故上文赞
佛。今又赞经。其义一也。所护念经者。念佛之人。佛
力护佑。令其安隐。无诸障难。佛心忆念。令其精进。
无有退堕也。当知念佛佛念。感应自然。信之不可
诬也。】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𦦨肩佛。
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日月灯佛者。大智无尽。能破众生暗故。是以日光
有般若义。月照夜能清凉。有解脱义。是故名为道
种智灯也。日月通乎昼夜。不住两边。是中道第一
谛。有法身义。是名大智无尽也。名闻光佛者。名称
普闻。如光远照。闻于无量世界。日光照处。无所不
被。大𦦨肩佛者。肩表二智。𦦨喻照耀。二智者。权智
照事。实智照理。事理炳然。双照不昧。如两肩发𦦨。
此二智能荷担一切众生。往生净土也。故有肩义。
须弥灯佛者。慧灯如须弥也。无量精进佛者。于无
量劫来精进不休也。】
卷一 第 946c 页 X22-0946.png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
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
所护念经。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
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
河沙数诸佛。」

【无量寿佛者。与本佛同名。故有二说。各俱有理。二
说者。灵芝谓诸佛同名者甚多。决非法藏比丘所
成之佛。以本佛不应自赞故。慈恩云。设若自赞。理
亦无妨。云栖因两存之不必也。今以本佛同名为
是。佛之同名者。无论他经。兹六方中。有三燄肩佛。
不可俱释以自赞也。故以同名释其理宽。以自赞
释。虽略凡情。其理反狭。当从灵芝。无量相佛者。相
好无尽故。或三十二相。或八万四千相。或微尘相。
福德无量。相亦无量也。昔志公禅师。现十二面观
音相。僧繇不能举笔。况佛相者。无量幢佛者。功德
高显如幢。能无量故。大光明佛者。有广大光明故。
光者。光辉广照故。忉利天以上诸天。亦有身光。不
假日月。如二乘小果。因地菩萨。皆有光明。比佛为
小。佛光映蔽一切。故云为大。大明佛者。谓佛以大
智。破诸惑尽故。一切智破见思惑尽。道种智。破尘
沙惑尽。一切种智。破无明惑尽。如杲日当空。无处
不照。故云大明也。宝相佛者。相好殊特。如宝尊贵。
故。净光佛者。佛德清净。发光明故。清净发光者。有
染之智。不发妙光。佛德至净。发大光明也。】
卷一 第 947a 页 X22-0947.png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
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
所护念经。舍利弗。北方世界。有𦦨肩佛。最胜音佛。难
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𦦨肩佛者。前文南方中释明。最胜音佛者。佛音微
妙。一切音声莫能及也。难沮佛者。佛德坚密。不得
坏故。沮者水名。佛證法身。巳得金刚不坏之体。更
无馀惑。烦恼横流。莫能冲荡。故云难沮。日生佛者。
佛光出现。如日东升也。网明佛者。智光如宝网。遍
覆众生。无所不照也。】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
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
所护念经。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
佛。达磨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师子佛者。如师子。乃兽中之王。哮吼一声。群兽皆
畏惧。如佛说法。外道皆信服。名闻佛者。释义同前。
名光佛者。名如日光。无处不被。如阿弥陀佛。光明
普照十方世界。无有障碍故。达磨佛者。此云法。以
法轨持。令众生一心念佛。證法身故。法幢佛者。法
如幢。佛法高显。人天仰之为宗。邪见外道。望之而
伏。此与前文无量幢同义。持法佛者。执持佛法。不
堕有边。不堕无边。善持中道。妙法疏通于世。令不
断绝故。是故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无边得用。总在
心源。觅之则无相无形。放之则无穷无尽。本来具
卷一 第 947b 页 X22-0947.png
足。不假他求。是以众生心。善持中道义。即如来藏
也。】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
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
所护念经。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
佛。香光佛。大𦦨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
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
数诸佛。」

【有梵音佛者。佛音清洁。具足梵行之相。故名梵音。
宿王佛者。月为宿王。万点星光。不如孤月。月非星
类。喻佛为大觉。觉非迷类。胜一切故。即宿中王也。
香上佛者。佛是圣中圣。如香中香。此香一焚。四十
里外。无不闻者。此香是最上香也。證五分法身之
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一切人天。修罗外道。二乘
之香。无能及者。故名香上。香光佛者。其香发光。香
燃能破恶有灭秽义。诸恶秽灭尽。名为香光。大𦦨
肩佛者。南方中释明。杂色宝华严身佛者。杂色者。
馀乘说法。是为杂染。今宝华严身佛。唯以一乘法。
化导众生。所谓纯一不杂故。娑罗树王佛者。娑罗
此云坚固。愿力坚固。普荫众生。如树王故。宝华德
佛者。常乐我净。佛之四德。宝华开敷。无彫落故。见
一切义佛者。一切世出世閒。诸法无量义亦无量。
有知近义。不知远义。有知偏义。不知圆义。有知总
义。不知别义。有知权义。不知实义。佛无不见。如悉
卷一 第 947c 页 X22-0947.png
达太子。知一切义成。即此意也。如须弥山佛者。须
弥为众山之主。佛德超绝须弥山故。】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
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
所护念经。」

【六方诸佛。称赞阿弥陀佛功德。亦是法藏比丘。因
中愿力也。今者奉劝宏扬净业者。当为初发心者。
指其正路。决疑生信。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方保不
入邪魔二道。如其违背佛言。即是魔说。此为罪也。
果能依经解义流通。即是代诸佛出广长舌。是则
名为报佛恩也。】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何故名为者。徵其经义也。徵问一切诸佛所护念
经。此八字其义云何。护念云何。经意云何。当知名
必有义。彰阐其义。方可奉行。无得疑也。是故前教
当信是经。今徵当明其义。经义若明。即不入邪魔
外道。而且信力更加坚固也。】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
佛名者。」

【闻是经者。闻即闻慧。受即思慧。持即行慧。又闻是
信义。受是愿义。持是行义。应知闻经受持。闻佛名
亦应受持。是故闻思修三慧。信愿行三义。皆修净
土资粮也。】

「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及得
卷一 第 948a 页 X22-0948.png
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前徵云何护念。今出其由。谓持经及闻佛名者。诸
佛护之念之。令不退转也。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者。阿者此云无。耨多罗。此云上。三藐此云正等。
三菩提此云正觉。合云无上正等正觉。此觉佛之
果号。诸佛莫不欲令众生。共證此果。柰何众生无
信愿行之力。或疑而不信。或信而不愿。或具信愿
而不行。所以与菩提道遥远也。故佛重重劝信劝
愿。指引往生净土。可知阿弥陀佛国土。不但无三
恶道。亦且能令众生。成无上正等正觉也。故知信
愿持名。最上法门也。】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舍利
弗。若有人巳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
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彼国土。若巳生。若今生。若当生。」

【汝等者。指舍利弗及现前大众。兼未来一切诸众
生等。佛言即今宣说。当信我语。当自有警策。意谓
既闻我语。应当信受。是故前二劝愿。今言劝信。上
言六方诸佛护念。闻经者皆得不退菩提。此云信
能领受。而发愿者。无论巳发今发当发。亦以护念
故。于菩提得不退转。直至彼佛国土。若巳生者。今
生者。当生者。即得不退也。】

「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
生彼国土。」
卷一 第 948b 页 X22-0948.png

【前言有愿必生。则因果历然。犹恐不信而不愿耳。
信而无愿。则信为不真。愿而不信。则愿必不坚。皆
能塞往生之路也。故以信愿总结。是为第四重劝
者。从初而再。皆明发愿。求生净土。今者复明。愿从
信起。如上三劝。只说应当发愿。未显发愿功德。今
言过去未来现在。伹有愿者。决定往生。始知愿力。
有如是广大。焉可不信。焉可不愿。故云第四劝。又
云总结。】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
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
能为甚难希有之事。」

【如我今者。称赞阿弥陀佛。及与诸佛不可思议功
德者。此明佛佛互赞。显此难信之法。欲令众生。于
难信中生信也。而作是言者。即下赞辞。释迦者。此
云能仁。牟尼者。此云寂默。甚难希有之事者。于下
文五浊恶世。得菩提是。一为众生说难信之法。是
二。】

「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
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娑婆者。此云堪忍。以此众生堪能忍受诸苦故。五
浊恶世者。以五事交扰。浑浊真性。故成恶世。无此
五浊。即净土也。五事交扰者。性本渊澄。由劫等五
浊。起诸尘滓。如楞严经云。譬之清水。投以沙土。土
失留碍。水亡清洁。汩然浑浊。浊义可知也。劫浊者。
卷一 第 948c 页 X22-0948.png
此云时分。劫无浊体。以四浊交凑混淆。得名。见浊
者。见即身边邪见等。广开有六十二见。众生有此
诸见炽盛。故堕轮回。烦恼浊者。烦者是扰。恼者是
害。贪瞋痴等。恼害于心。沉沦正性故。众生浊者。揽
五阴见慢果报。三法假立名众生。于色心妄立主
宰。如黐胶。取著造业。流宕四生。是名为浊。命浊者。
揽息煖识。三连持结为命根。一不连持。命根即断。
浊者。累生累世。流浪漂沉。无暂停息故。如上五浊
恶世。于中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难事。
释迦以还。更无第二人。是为希有也。】

「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閒难信之法。」

【一切者。即前所赞叹不可思议功德等。及闻经持
名。佛护往生。皆是难信之法。况根无利钝。器无净
秽。业无善恶。时无久速。能信能愿。即往即生。是法
尤希有中希有。难信中难信也。而能说于五浊恶
世中。令众生信受。得菩提道者。是为难中更难也。
于斯所以同与称赞也。】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閒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前文所述诸佛之语。今又申明言之。真是诸佛非
虚赞辞。我佛非滥膺美誉矣。经云。是为甚难。尤见
我释迦牟尼佛。惓惓之意。勉众生信此难信之法。
又惟恐众生不能尽信尽愿。失其大利。可谓反覆
叮咛心太切矣。
○正宗分竟。】
卷一 第 949a 页 X22-0949.png

「佛说此经巳。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閒天人阿修
罗等。」

【法必流通。以佛说法。为普度众生往生净土故。诸
比丘者。舍利弗及大众也。人天者。前文叙明。阿修
罗者。此云非天。修罗富乐同天。无天行故。详有四
种。恐繁不举。是故经初明众听法。经终明众受法
也。究竟始终圆照。无欠无馀。放下则自性弥陀。举
起则在一微尘。千足万足。如是经文。毕竟舍利弗
巳完全文。又何用文殊白槌。双林抚尺。然后名为
说法竟也。所谓升堂入室。大众无增。鼓寂钟沉。人
天不减。】

「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欢喜者。义有深浅。或闻经得欢喜益。或證理入欢
喜地。故大本结益无量众生。发菩提心。那由他人。
得法眼净是也。虽诸经结益皆有。今经中云。汝等
众生。皆当信受我语。则今之信受。由于此经为得
旨也。】

「佛说阿弥陀经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

【此咒名。是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求那五字。
此云功德贤。今略释咒名。此咒详见不思议神力
传。持此咒者。灭罪往生。以拔业障。凡障有三。烦恼
障。业障。报障也。但言业者。举中以摄初因后果之
卷一 第 949b 页 X22-0949.png
障也。是以除障贵除其本。今持此咒。则烦恼不起。
是拔业根本也。得生净土者。轮回娑婆。皆由业障。
业障既空。秽土种灭。随愿得生也。陀罗尼者。此云
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即咒总名。】

「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哆地夜他。阿弥利。都
婆毗。阿弥利哆。悉耽婆毗。阿弥哩哆。毗迦兰帝。阿弥
哩哆。毗迦兰多。伽弥腻。伽伽那。枳多迦利娑婆诃」

【咒古不翻。乃诸佛秘密法也。经即显咒。咒即密经。
兼持则双美备具。单诵亦交摄遗。惟此经专向持
名。乃至十念。即得往生。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愿
力也。

夫此易解者。本为初学修净土因。得菩提果。是以
因皆从略。故文有略。其易晓。而解难。知义为出其
大旨。而略其广释梵语。但翻其名。法数只标其总。
故令学者了其大概。不同正注。求备诸体也。然亦
有辩所当辩。详所当详。如经中说善根福德持名
之法。往生之效。及不退菩提等义。其理要通。理通。
则信愿行三归于一念。所谓一即三。三即一是也。
其理若明。持名则不入魔道矣。又不敢令学者落
其思解也。文义虽繁。殊意在于净因耳。只要一心
不乱。持一句阿弥陀佛。清净觉体为因。破诸妄念。
截断无明。则净因成就也。是故今此易解。无非令
初学生信。持名之助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