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4-A¶ 第 912b 页
No. 434
佛说阿弥陀经直解正行
后学秀水觉海寺沙门了根纂注
嗣法同校订
【△序明题义。
此经本名无量平等清净觉经。一名无量寿佛经。
凡前后诸师。译改经名。难以尽举。自唐时。此经传
至中华。元奘法师。译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师系
洛州陈氏子。童年出家。即善讲论经律。时号神人。
岁至二十一。自贞观三年。往西域取经。备经险难。
历过一百五十国土。遂至舍卫。取经六百馀部。今
此弥陀经亦在内焉。至贞观十九年还京。师手译
者。计成千馀卷。今称阿弥陀经者。即罗什师译之
名也。以经中正宗专持名号方法。众所乐闻。举此
六字立题。人皆信受流通也。首云佛者。即释迦佛
也。是净饭王之子。佛母摩耶夫人。降生于周昭王。
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童名悉达。年至二十五出家。
赴象头山习定。任其芦穿膝。雀巢灌顶。饥飧麻麦。
如是苦行六年。夜睹明星。方获大悟。即说法度人
四十九年耳。住世寿至八十。涅槃后一千馀年。至
汉明帝。永平十一年。教流震旦。至今时又一千馀
年矣。所云佛字之义。曰觉。佛说阿者无也。弥陀者
434-A¶ 第 912c 页 X22-0912.png
量也。故又号曰无量寿佛。或问曰。阿弥陀佛是何
时人耶。答云。诸佛皆有法报化三身。随机应现。若
论事者。虽应化圣人。事必有时。然此阿弥陀佛。是
无量劫前。及无量劫后。统属现在说法。并可略举
言之。乃无量劫前。彼方有一国王。名曰法藏。舍位
出家。所发四十八愿。广度众生。即今阿弥陀佛。是
法藏比邱所成之佛。而且阿弥陀佛随时应现于
世。所为愚迷人众。演习净业自成阿弥陀佛之起
居。莫可胜数。故而前朝后代皆有阿弥陀佛显名
出世。审此意者。何可定耶。又问曰。阿弥陀既是前
劫中佛。乃释迦佛云。阿弥陀佛现在说法。莫非又
同时耶。答云。昔有智觉菩萨云。总持经中说三十
七佛。皆乃无量劫前毗卢遮那一佛化身。此毗卢
佛道有五智。一曰。大圆镜智。性也。二曰。平等性智。
体也。三曰。妙观察智。用也。四曰。成所作智。信也。五
曰。清净智。是毗卢佛用中用也。自当中央法界清
净智。次从四智。流出四方众如来。其妙观察智。更
流出西方极乐世界。为无量寿如来。则一佛双现
两土。可知阿弥陀在释迦佛之前无量劫矣。况此
经中。我佛所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之
證据。又问曰。果然如是。但此阿弥陀经是释迦佛
亲口所说。因何亦云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
在说法耳。答云。我佛知其阿弥陀佛。应机说法无
量。愿度众生无量。光明接引无量。莲华化生无量。
434-A¶ 第 913a 页 X22-0913.png
若今时人。一心执持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坚心不
退。临终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中。虽然佛不同
时。可谓阿弥陀佛尚在矣。故不可以过现未三世
中推论出世耳。但诸佛菩萨。千般说法。万种化度。
因何我等总不成佛。何故。夫佛及凡夫。同为这一
个性灵而巳。佛将拔苦愿力。或应化世间入类度
人。虽足无停息。其佛性。照而常觉。觉而常照。古今
动静不异。所谓无量寿也。我等凡夫。性本同觉。因
心执著色相为重。是以物欲所蔽。常背其觉。虽头
出头没。长在丽天杲日之中。却如黑夜度日。若明
此经之义。则知自心以暗转明。如失物复得。岂非
一生之大幸耶。人若阅经听讲。慎勿轻心放过。名
曰受持此经。事虽难信。且努力细审一番看。
△表显译师。】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秦。代姓之并举。三藏者。通秦文字兼知西语并
显师德之称。法师者。为佛法所属明剖诲人。鸠摩。
童年耆德也。罗什者。译梵成华。西语曰梵。中国曰
华。能达两地文字之什。所称罗什也。师系中天国
人氏。其国即秦代也。父名鸠摩罗琰。家世相国。弃
荣出游。遇龟兹王以妹配之。生师。师年七龄。随母
入寺取钵顶首。遂悟万法惟心句。即通三藏教义。
王施金狮子座。其秦国太史奏云异星现于西城。
比星出大德智人故。王云。朕知龟兹有什师。深契
434-A¶ 第 913b 页 X22-0913.png
佛法。能作后学宗师。莫非此耶。遂遣将迎师归国。
师知中途国主。名姚苌。欲害什师。辞之不觐。后姚
苌亦闻师名。固请不允。苌亡。子兴复请。始应赴姚
以致归秦。秦为国师。因姚氏父子请归于秦。故云
姚秦也。师所译经计三百馀部。发挥幽致。在宏始
十一年间。终而舌根不坏。盖云师译之经。佛语不
虚。所以舌根应验如此。
△特示极乐正宗纲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如者不思善。不思恶。心即不乱。湛然之义。曰如。是
者。即此心。亦非执有。亦非执无。曰是。我闻者。谓如
是之法。我阿难之所亲闻。一时者。佛及弟子说听
成就一时也。此出阿难问佛求定经体。佛示。经首
当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众说某法言
之。故凡经首皆同此类。盖是遵佛遗敕之体。佛即
教主。是觉中之圣。觉有二义。一曰外觉。观诸法空。
二曰内觉。湛然空寂。所谓不被尘惑。如如不动。为
圣中圣也。在住也。舍卫者国名。其国富庶远闻。祗
太子讳。又僧舍曰祗园。如兰若华宫鹿苑之类乎。
其国主。号曰波斯匿王。佛乃竺国教主。缘至舍卫
邻国。遇一长者。名曰给孤。见佛道貌威仪。法忍莫
测。即买祗陀太子之园。将珍宝庄严。迎佛供养。太
子云。园属卿者。树不属卿耳。要伐其树。长者思惟。
华树盈润堪可供佛。太子云。取树者。一叶一金钱。
434-A¶ 第 913c 页 X22-0913.png
长者欲偿其价。太子心回意转。请佛说法。不应如
此。太子云。卿舍其园。我舍其树。同为施主。长者。于
中即造六十四所大寺。正中佛居。其馀普施孤独
穷民。感叹太子施树。合名曰祗树给孤独园耳。】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与者。佛亦随众。比邱者。佛之弟子。戒行无违。道德
并茂。曰比邱。指高僧之统呼。如称僧伽六和等也。
比邱兼有三义。一曰乞士。乞法资慧命。乞食资色
身。二曰怖魔。使魔生惊怖故。三曰破恶。破见思烦
恼诸恶故。大者。尊德之称。佛有往来。比邱随侍。一
日佛示比邱。各去游方化度众生。我今自往摩竭
提国去。彼国有四迦叶。摩诃大迦叶。优楼频螺迦
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各有二百五十弟子。是火
龙外道。佛行至晚。于大迦叶借宿。迦叶允佛。与火
龙窟中安歇。更深。火龙七窍出火。烧如来身。如来
以般若清凉三昧而坐。此火返烧本龙。龙见如来
面前一钵清凉而入藏之。迦叶见佛威光。领二百
五十弟子投佛出家。在后三迦叶俱领弟子。从佛
出家。佛又念瓶沙国王。率四迦叶千弟子。入王舍
城。王知佛来。令百官迎佛入国。有一长者。名迦陵。
见佛入国君民敬奉。未有精舍。长者即舍竹园。王
起殿宇。请佛安居。后有阿舍婆耆比邱入村。舍利
弗。忽逢于路。见佛威仪。问其何故。比邱答云。我佛
天人之尊。予尚年幼。学道日浅。岂解如来妙法。即
434-A¶ 第 914a 页 X22-0914.png
说偈曰。佛说一切法。除人一切心。人无一切心。何
须一切法。舍利弗。闻偈便悟如来元旨。皈告目犍
连。亦于言下开悟。是二人。共领二百五十弟子依
佛出家。是故千二百五十人俱。】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皆是者。承上文而言。阿罗汉者。即梵语也。唐言无
著。谓无烦恼。无贪嗔。无违顺。心境俱空。内外常寂。
无法可学。是名阿罗汉。罗汉能含四义。一者应供。
为人天福田。乞士果也。二者杀贼。杀尽烦恼贼。断
迷果也。三者远恶。断尽三恶觉。三恶。即贪嗔痴。破
恶果也。四者无生。不受后有。谓三界惑尽。更不受
生。怖魔果也。乃至无学之学。是名真学。故云大也。
知者。不被诸相所缠。不被烦恼所缚。不被思爱所
留。不被无明所覆。故名曰知。识者。有生必有死。有
象必有坏。所以个臭皮囊一包脓血。岂我之常物。
凡所有相无相。尚非是道。知其至理之义。无以为
之。故名曰识。恒任四大皆空。五蕴非有。人法两忘。
此谓无所不知。无所不识。是名知识。果然如是得
力操持。可谓真善知识矣。】
「长老舍利弗。」
【长老者。齿德过人之称。非独舍利弗为称长老。后
至阿㝹楼驮等尊者。皆是长老。佛为是等上首弟
子。统能智愿行三德具足。能解此经。佛所先云长
老二字。似乎槩呼之意。首举舍利弗者。缘伊智慧
434-A¶ 第 914b 页 X22-0914.png
第一。舍利弗即名鹙子。其母身容端正。眼如鹙鹭。
兼母之名耳。】
「摩诃目犍连。」
【此云大釆菽。是姓名也。其族人众。即他为长。故名
大釆菽。神通第一。】
「摩诃迦叶。」
【摩诃。此云大。迦叶。此云龟氏。具云大龟氏。其祖感
灵龟负仙图而出。遂以族名。又云饮光。繇宿生为
冶金师。有贫女同以金珠。同修塔像。后身常得金
色为名。能持一切苦行。头陀第一。】
「摩诃迦旃延。」
【此云文饰。谓文釆修饰故。南天竺国婆罗门族氏。
善分别佛义。敷演教道。论义第一。】
「摩诃拘絺罗。」
【此云大膝。从形状得名故。系舍利弗之母舅。具大
辩才。答问第一。】
「离婆多。」
【此云星宿。一云室宿。因父母祷星而生。室宿者。二
十八宿中第十三宿也。谓正心不动故。无颠倒第
一。】
「周利槃陀伽。」
【此云继道。因母省亲生于路傍故。姿性鲁钝。唯诵
半偈。得證罗汉果。】
「难陀。」
434-A¶ 第 914c 页 X22-0914.png
【此云善欢喜。是佛之亲弟。】
「阿难陀。」
【此云庆喜。是白饭王子。白饭王。与佛父净饭王弟
兄。庆喜。是释迦佛之堂弟。是佛成道日生。举国忻
庆之为名。十龄出家。依佛十年。方为侍者。总持佛
教。忆念不忘。独力结集藏典。多闻第一。法度鬼魅。
此尊者为始。】
「罗睺罗。」
【此云覆障。即释迦佛之子。母耶输陀罗夫人。在母
胎六年。因夙世曾塞鼠穴六日。所报此障是也。此
讳。是修罗名。修罗。能障蔽日月之光。昔佛欲出家。
父王曰。汝未有子。岂可出家乎。因待子六年之阻。
佛亦受障矣。故以为名。密行第一。】
「憍梵波提。」
【此云牛呞。缘夙生为牛。因过去世中轻弄沙门。后
报为牛。殃尽作佛。立此名者。过未免怀。位居天上
尸利沙园。诸天供奉。故称受天供第一。】
「宾头卢颇罗堕。」
【此句上三字。云不动意。即名也。下三字云利根。即
姓也。先名后姓者。是族例。凡年至十八。称名在先。
善能供养四维上下十方圣贤。行此人天福田良
果。名曰应供第一。】
「迦留驮夷。」
【此云黑光。因形粗色黑故。】
434-A¶ 第 915a 页 X22-0915.png
「摩诃劫宾那。」
【此云房宿。母祷房星而生。将宿作名。房宿二十八
宿中第四宿也。所称知星第一。】
「薄拘罗。」
【此云善容。昔世广施庄严。不犯杀戒。满九十一劫。
劫有三种。小劫。中劫。大劫。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一
增一减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个中劫
为一大劫也。庄严者。有二义。一者。法像华丽。香华
幢幔。种种供养。此为人天小果。是外庄严也。二者
坚持苦行。六度齐修。六度者。布施。持戒。精进。忍辱。
禅定。智慧是也。心心不著世间。念念总归极乐。趋
登净土九品化生。此为内庄严耳。不犯杀戒者。天
有好生。万物贪生。伤物命为巳之谋生。岂是仁心
乎。昔佛云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所谓飞
走虫鱼。乃未来诸佛之流。历劫眷属。若无一人沉
溺众生。所谓断其物命。即是出佛身血。食其肉者。
宁非父母之身。故经云。弑父。弑母。弑阿罗汉者是
耳。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且恐因果不爽。命命填还。
岂不惧乎。见此尊者。具此慈悲庄严。然后作佛。相
貌端严。寿至一百六十。为之寿命第一。】
「阿㝹楼驮。」
【此云无贫。因夙生饥世。曾施饭于辟支佛时。满八
十劫资用充足。故名如是。缘出家后。惟常贪睡。佛
每说法。昏寐不觉。佛示修习禅定。照见金刚三昧。
434-A¶ 第 915b 页 X22-0915.png
遂其天眼第一。】
「如是等诸大弟子。」
【此句。佛为弟子举不尽故。承上十六尊者。应下千
二百五十人之总结也。学在师后曰弟。解从师證
曰子。】
「并诸菩萨摩诃萨。」
【并者承前及后之意。菩萨者。此云觉有情。同佛所
證曰觉。未尽无明曰有情。能灭妄想。惟持一心故。
摩诃萨者。此云大道心。即菩萨号。未能自度。先能
度人故。昔古德云。劝至十人念佛者。即名善人。至
百人千人者。即是大乘地行菩萨耳。】
「文殊师利法王子。」
【文殊师利者。此云妙首。又云妙德。万行万德之首
师。广行方便。德化众生。称为吉祥王菩萨也。法王
子者。佛为法王。菩萨入法正位。名曰法王子。又云
佛子。自古圣先贤。至于此土。为绍隆佛种。当继佛
位。所以文殊有愿。为诸佛出世之母。我佛首举文
殊。而推菩萨中智慧之首也。】
「阿逸多菩萨。」
【阿逸多。即弥勒也。又云慈氏。即姓也。阿逸多。名也。
又云无能胜。在母胎时发愿。愿我来生当得慈心
三昧。凡遇刀兵劫。护持众生。人若当害。我愿代之。
大誓救苦无能胜也。位列兜率天宫龙华会主。可
知天宫菩萨。亦从净业。所云十方微尘恒河沙界。
434-A¶ 第 915c 页 X22-0915.png
无处不是净土。故昔韦提希尊者。愿生极乐国。求
佛教正受。系念弥陀佛。】
「乾陀诃提菩萨。」
【乾陀诃提。此云不休息。能持梵行故。梵行者。执持
佛号正法流通。直至法若灭巳彼愿无终此不休
息。是广大心耳。】
「常精进菩萨。」
【常精进者。善知法性常住。愿行无作正勤。如一众
生。住无量劫总不成佛。誓不弃舍。此大慈悲常行
精进。是名正法供养如来之极至也。】
「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此句。结上文省有文殊弥勒等。应后普贤观音一
切菩萨也。佛为菩萨万行具足之首。护持众生念
佛。同證弥陀知见。可知菩萨出现于世。互相广度
众生。如一众生未成佛。于十方皆坐道场。诸佛菩
萨。有如是慈悲。接引众生。我等凡夫。岂可不念佛
恩。安然颓废。】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及者承前言净土法门。不但诸圣与会闻经。一切
凡众。皆同闻故。释提桓因者。是天中之主。即忉利
天也。无量者。尽三十三天一切诸天故。大众者。自
诸天以下。人及修罗。六道一切众生也。俱者。谓诸
菩萨诸天大众俱。通结言之。佛说此经时。非但诸
佛菩萨。天人修罗一切众生同登彼岸。下及地狱
434-A¶ 第 916a 页 X22-0916.png
饿鬼畜生。亦證净土三昧顿破幽暗。可知念佛之
法。救苦甚速。所以善恶众生。即生莲界。故如来说
法。天人共仰。龙蛇混杂。凡圣交参。信得佛法住持。
但念阿弥陀佛。
此经。从如是我闻。至诸天大众俱。为之證信序引。
诸佛菩萨诸天大众。自远一时聚会。名曰六种成
就。如是。为信成就。我闻。为闻成就。一时。为时成就。
佛。为主成就。在某处。为处成就。闻众。为众成就。皆
出世尊。特然与运慈悲救度众生之因。下文流通
正宗之义。则如此经。现世众生。见者闻者。如佛亲
身授记。务令感发道心。亲近弥陀。同出苦轮。幸勿
疑谬。慢佛背恩。
△对机说法。】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
【凡佛说法者。都因弟子求示不二之谈。然后演唱
一乘也。故一切经首。先有所问。世尊起发。独此弥
陀经者。不因启请而说。所以尔时佛告长老舍利
弗起句。乃佛自发端头兴其教也。何故。佛为众生
根钝业深。难离障缘。不能解脱禅定。汩没生死。无
有出期。佛以广施慈悲。指出净土一门。愿诸众生
横超生死。譬人病危。命在呼吸。传有良方。依法修
制。延缓日时。药未及成。命巳先殒。若现成有药。入
口即活。传持念佛之法。亦复如是。佛欲急救众生
之患。故说此经。不待人请。但世尊不立文字语言。
434-A¶ 第 916b 页 X22-0916.png
是最上乘说法。何故更说此经耶。乃为上根者。若
有开口。使入障门。中下根者。未免诱引而上达。可
知世尊。不待祈而自立法者。格外慈恩。从权度人。
最为急切之务。凡仁者。速与投剂。受用无穷。人若
甘心世乐。不知乐是苦因。生死关头。茫无畔岸。信
此佛言。执持佛号。开悟自性。顿出火坑。若非从佛
之教。焉知净土之乐。幸遇佛恩。特示一法。遵行立
效。欲出苦轮。刻不待时。
△标土显依。】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从是西方者。以此娑婆应对指西也。过者。从此土
向西而去曰过。佛土者。一大千世界。名一佛土。至
十万亿佛土。言去西方可谓远矣。然据事则远。据
理则近。所谓事者。经云。有世界名曰极乐。对此娑
婆极苦之地。而言西方极乐。即名净土。乃远之远
矣。论理者。自性本属清净。离障绝非。则是个不二
閒心。即天然自性之义何有远近分别心起。即至
极乐矣。岂非近乎。古云。无处不是净土者是耳。佛
偏指出西方者。定人趋向之心。更云有世界。名曰
极乐者。何乐也。世间之乐。心生忻喜。著境之乐。境
灭成空。一生一灭。情缘不绝。所以圣道难成。况且
境有善恶。夫至道虽善。境犹不可存。何况恶境。恶
业若深。沈没苦海。转转不巳。极乐者。无境为心。无
心为本。便绝憎爱之端。此乃入佛知见。无一为之
434-A¶ 第 916c 页 X22-0916.png
之乐。即名世外之乐。亦无乐也。是名极乐。此乐无
尽。所云极也。然世人。皆好于便宜事上计校。譬如
贩物。两钱而得一钱之价。必忧之以为丧本。行远
途。两日而及一日之程。亦必忧之以为费日。是于
外物小失。遇所失而尚知其忧也。独不忧吾身。光
阴有限。一日无常茫然何往。此失极大。何不聪之
甚也。故佛重念佛之门。惟愿众生。向此无尽乐中。
操持一番。即登彼土。名曰佛子。此利非小。岂不快
乎。
△标主显正。】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其者。承上文而言。土必有人。指出能依之人。曰佛。
佛必有号。号曰阿弥陀佛。佛云阿弥陀。今现在说
法者。但弥陀成佛。在世尊之前十劫矣。何云现在
说法乎。此乃世尊住世时。因有弟子。嫌自福轻障
重。虽蒙佛教。恐不成道。倘世尊便获涅槃。即不见
金色如来。有此感慕悲嗟。佛乃慰彼而言也。所云
西方阿弥陀佛。现在说法者。不言我灭度后。有佛
在。而且弥陀佛。常为分身说法。历劫度人。岂非现
在乎。因为众生根浅。真空未达。见相皈依。故所佛
令弟子耑修净土。示彼择其善者而从之。此是世
尊度人心切。故有如是安顿。真为广大慈悲。审斯
意。非但弥陀现在说法。世尊至今亦现在说法也。
真乃千古深心。招诱人生净土。如舟人招诱行人
434-A¶ 第 917a 页 X22-0917.png
登舟送至彼岸也。人若肯往。何不奉行日课佛号。
先宜勘破现生。劳苦聚合。骨肉非常。将此情缘心。
一刀割断。永为声闻作伴。终朝侍佛。人何为不奋
勉耶。
△初示总名极乐。】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
受诸乐。故名极乐。」
【彼土何故名为极乐者。复省前文指出极乐之名。
更令众生巨生忻乐之心。而为归趋佛国故。其国
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者。谓苦乐二义。举数难
尽。即此人世奔波劳碌。老厌龙钟。病受痛疴。死悲
分散。爱则欲合偏离。冤则欲避偏遇。求则欲得偏
失。更被种种患苦逼恼。此乃苦中苦也。彼国离欲
清净。则无苦苦。所受莲华化生。则无生苦。寒暑不
迁。则无老苦。不受胎身。则无病苦。影现法身。则无
死苦。彼土亦无妻子眷属。则无爱别离苦。常随诸
佛菩萨。则无冤憎会苦。再者。此土常不遇佛苦。彼
土华开见佛之乐。此土无佛亲自说法苦。彼土面
奉诸佛授记之乐。此土难免三灾八难苦。彼土常
闻水鸟香林自然妙法之乐。此土奸凶恶友牵缠
苦。彼土诸上善人同居和睦之乐。此土每逢群魔
恼乱苦。彼土永离恶道之乐。此土长沾垢秽经营
苦。彼土受用自然甜和慧命之乐。此土轮回不息
苦。彼土永断生死之乐。此土寿命短促苦。彼土与
434-A¶ 第 917b 页 X22-0917.png
佛同寿长生之乐。此土饥寒残疾脓血苦。彼土禅
定三昧之乐。此土光阴迅速虚度苦。彼土得證法
身佛为父母之乐。他方此界种种实报苦乐。沥心
分證。究竟则理上一毫不爽。是故诸佛菩萨。善知
苦乐二境。宣示取舍之门。愿诸众生归栖正路。此
乃世尊汲引之法。所以智者大士。一生念佛。坐必
向西。苏东坡常带西方公据弥陀佛像。皆是归栖
极乐之心。今人欲觅撇苦之法。须凭念佛能消万
劫之苦。归栖彼土捷径之方。至于苦空之时。便觉
自性无染。则无苦义。自性常净。则无乐义。悟斯无
苦无乐之义。得證极乐之义。则知彼土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以此自然之乐。故名极乐。所以菩萨心。
人若知之。如巳知之。岂不快哉。人若不知。如巳不
知。岂不痛哉。故世尊。怜悯众生沉溺苦海。发此攒
眉之急。不惜狼藉授此极乐之乐。胜代地狱之劳。
今人当思世间。一衣一食之惠。必思一答。佛有如
是痛心。岂可违命。佛言不信。何言可信。净土不生。
何土可生。
又云三灾者。一曰饥馑劫。二曰疾疫劫。三曰刀兵
劫。
又云八难者。地狱。饿鬼。畜生。盲陇。瘖哑。辩聪。佛前
佛后。北俱卢洲。
△详示胜境。】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
434-A¶ 第 917c 页 X22-0917.png
皆是四宝周匝围绕。」
【此说正明乐事也。栏楯。围于树外。横者曰栏。竖者
曰楯。罗网。覆于树上。重重相间。其数有七也。四宝
者。七宝之前四也。即金银琉璃玻瓈。是此四宝。于
后复现三宝。共成为七。周匝者遍满也。围绕者回
护也。栏网者。皆四宝所成。俱以弥陀佛。万行功德。
成就之庄严也。行树者。次第成行无错乱故。七重
者。一重栏网。围绕一重行树。故曰重重相间也。比
之此土。如华果木石之类。亦散乱不一。但荣枯无
定。彼土庄严。纯一宝成。古今如是。长日光色华耀。
罗覆树林华果。旃檀香树。吉祥果树。种种名树罗
列回护。虽云七重。举其大意。是此庄严。遍满世界。
莫可穷尽。行行相直。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
向。华华相顺。果果相当。所有金根金茎。枝叶华果
亦皆似金。或有金根银叶。枝叶华果。亦分金银。如
是相间。即名三宝。转展增多是名为七。行树者。是
七宝所成。一一树高八千由旬。一一华叶皆作异
宝色光。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瓈色中。出红色光。
如是色光灿烂无穷。一一树有七重网。一一网间
各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诸天童子所居
在中。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
内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旋转华间。涌出诸果。
如帝释瓶。放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是宝盖
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于中所现弥陀
434-A¶ 第 918a 页 X22-0918.png
讲堂。阿罗汉舍宅。各各内有七宝池。外有七宝树。
其树常出异香。普薰十方世界。众生闻者咸生欢
喜。共发道心。则如此土众生。闻其胜境之妙。亦如
闻著异香耳。此土众生。若遇胜会彩亭等景。必往
看。即此西方胜境。亦当瞻仰。而人独不乐从者。何
故。适有问云。圣人之道。截其贪欲。以致色相皆空。
彼我无别。何须好乐耶。答云。此言。甚合于理。乃圣
道。果然也。今问君。假使路逢金玉。果能绝然不顾
否。如或未能打破此关。何云无欲。则此爱欲之心。
终身受误。且如窗纸虽微被人扯破。犹有怒心。一
针虽微。被人取去。犹有吝心。仓库既盈。心犹未足。
一仆未归。巳忧其失。举眼动步。无非爱著。一旦大
限时来。即巳身犹是弃物。何况身外物耶。静心思
之恍如一梦。何不守此念佛之道。求生彼国。实乃
起死回生之法。虽则仍藉爱欲为之。不爱身外无
常之物。只思佛光照瞩。收罗庄严境中。永别轮回
人所当然之行。若非预为认识此路。将来闭眼。向
何处投宿。
又云此地以丈尺为准。彼土以由旬为数。由旬者。
亦有大小之别。或十五里为一由旬。或四十里为
一由旬。此即名小由旬。数分三等。中由旬者。六十
里。大由旬八十里。
又云四大部洲。众梵王世界处。各一千。名一小千。
小千千倍。为中千。中千千倍。为大千。合云三千大
434-A¶ 第 918b 页 X22-0918.png
千世界也。
又云七宝行树者。一曰惭。二曰愧。三曰信。四曰戒。
五曰闻。六曰舍。七曰慧。
△首结极乐。】
「是故彼国。名曰极乐。」
【此言结前应后也。繇为栏网行树。重重清净世界。
谓之净域。是此琼树香林堆里。无有众苦。但受诸
乐。是名极乐。审此意。尽属前文发泄矣。因何佛又
重提极乐耶。惟恐人人但知极乐妙境。未悉栏网
行树从何来历。故复省一句。申明自性万德纵横。
曰栏楯。自性包含法界。曰罗网。自性长养众善。曰
行树。便知胜境之义。出于自性上德行所成。然既
境义如是。大地众生个个可建一所极乐胜境。然
虽解得出透。只恐人人未肯发心筑基。实能发心
之人。如晋时庐山远公祖师。三十年足不入市。心
惟念佛。忽入定中。见阿弥陀佛。左右侍随观音势
至。慈光覆顶。师即目顾四方。见栏网华盖。种种庄
严。清净胜境。更见无量化佛。演出妙法。佛云我等
至此。安慰汝心。七日。当生我国。至期。师又见佛来
迎。即坐脱。又宋时。钟离景融大夫。弃荣结茅念佛。
愿生极乐。人问云。西方乃极远之处。岂可到乎。答
云。汝不知西方。即在自巳家中耳。数年后。大夫见
佛。化现极乐世界。同佛归西。今人。欲与古人作伴。
即照式如是发心。执持一句佛号。万心并一。永不
434-A¶ 第 918c 页 X22-0918.png
退转。非但福慧齐备。佛来接引。西方亦推你不出。
△显示池水。】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
池底纯以金沙布地。」
【又者。从上文言出极乐国中。有七宝池。池有八功
德水。池池纯以金沙铺底。定水湛然满。便浴无垢
人。池者。亦有大小。列于左右。或广十由旬。或二十。
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犹如大海相似。一一池。皆以
七宝所成。此地水池。以土石所筑。彼土不然。以宝
天然自成。七宝者。乃如意珠王。所生宝树。珠王者。
即名心王。树分十四支。各放无量七宝妙色。黄金
为渠。渠下常放五色宝光。底以金刚为沙。黄金池
者。白银沙底。水晶池者。琥珀沙底。一切池沙。相似
各异。所云八功德水。亦是七宝流注。
八功德水者。一曰澄清德。二曰清净德。三曰甘美
德。四曰轻软德。五曰润泽德。六曰安和德。七曰除
饥渴德。八曰长养善根德也。池中以此八功德水。
利益众生。有此这般利益宝池。何不下池一浴。即
脱生死一切罪障苦恼。而阎王亦奈何你不得。宋
时馀杭人。杭州净慈寺。永明寿禅师。一生精勤化
道念佛放生。以致果位上品上生。后有僧。特绕师
塔。诚敬礼拜。人问何故。答曰。我昔病入冥府。见殿
左。供一僧像。王焚香作礼。我问冥吏之由。吏曰。此
乃净慈永明禅师。上品上生净业高僧。不由冥管。
434-A¶ 第 919a 页 X22-0919.png
王亦敬之。非但净业往生。若带业往生。冥府亦难
唤汝。所谓念佛之功。如一浴之幸。不能耑志念佛
者。只因耽染世病。爱色贪生。不知色是眼中幻翳。
生如水上之沤。随风逐浪。倏忽即灭。以此无明。而
瞒蔽终身。若非洗心涤垢。求生佛国。如久客他乡。
常不思归。愿甘虚生浪死。何愚至此。然则。此身不
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显明阶阁。】
「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瓈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
琉璃玻[王*梨]。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
【四边者。中有池水。周围四边为阶道也。离地曰阶。
坦途曰道。纯以四宝合成为地。严饰丽美。清洁罔
比。即此地上。更有三宝。即砗磲赤珠玛瑙。共成七
宝也。一一宝中。皆出无量色光。其光如华。合成一
光明台。台上重重楼阁。俱以百宝所成严饰。内有
阿弥陀佛。讲堂精舍。官殿梵宇。不可胜数。净域精
舍庄严。胜于天宫天帝所居。百千万倍。菩萨所居。
亦复如是。诸天及人。宫宇楼阁。或以一宝二宝。乃
至无量宝成亦有也。参差重重。环绕四维。栏网璎
珞。密覆于上。一切楼阁宫殿。各有华盖幢幔天乐。
微风吹动。皆出清音。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法。是
诸楼阁庄严胜境。随意高广。浮于空中。内外明彻。
迥超尘垢。止在地上者。亦有之。以求道时。德有厚
薄所致。若使大地众生。即肯倚门弹指入室。便知
434-A¶ 第 919b 页 X22-0919.png
极乐国土。皆诸佛菩萨。自性光明炽然演说。非但
深悉胜境。巳入佛楼矣。虽然。佛门弹开则易。惟恐
人人不信佛言。不愿见佛。若愿见佛。以自心为门。
以佛号为指。著力朝弹夜弹。弹开为则。方知重重
楼阁渊源之理。或问曰。出家人。心忘净秽。不贪华
美。因何佛说庄严世界。令人求生。未免与道有违
耶。答云。若谓口头三昧。何足为难。试问你。肯将厕
房。常作住址否。肯与犬豕牛马。同糟饮啖否。肯与
臭腐尸骸。同眠否。肯与诸恶疾人脓血屎尿堆里。
积月累年否。于斯数条欢喜安隐。略不介意许你
说句大话。我亦爱闻。其或外为难忍。内起疑嫌。则
是净秽之境未空。憎爱之情尚在。而乃高谈大圣
人境界。拨无佛国。眇视往生。可谓欺天诳人耳。不
知佛恩广大。曲为钝根凡夫。明示苦乐。令人忻彼
厌此。方能念佛。此为先以钩牵。后令入佛智慧。喻
如正厄饥寒之国。忽闻饱暖之乡。常在幽暗之崖。
乍睹光明之境。岂不身心踊跃。舍故求新。但得往
生。终成解脱。方便接引。当作如是观。
△省现莲华。】
「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
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上言池外。今表池中。莲华者。总名也。未开时。统名
届摩罗。将落时。统名迦摩罗。以下所列四种。皆正
开时之名也。一曰芬陀利。即白莲也。二曰优钵罗。
434-A¶ 第 919c 页 X22-0919.png
即青莲也。三曰钵特摩。即红莲也。四曰拘勿头。即
黄莲也。大如车轮者。以车轮比之大小。车轮大准
一由旬。然此莲华。本无定数。各随机现。虽以车轮
之比。亦约数而巳。一一池有六十亿七宝莲华。团
圆大小。或一二由旬。至百千由旬亦有也。是此莲
华周遍世界。一一宝莲。有无量百千亿叶。青色青
光。白色白光。元黄朱紫。其光亦然。一一华出无量
色。无量光。无量佛。一一佛放无量光明。以微妙法
中说无量法。愿诸众生。同出苦轮。或问曰。佛若度
人。一佛巳足。何仗许多佛。互相救护众生耶。答云。
阿弥陀佛。因地发愿。功德广大。故成无量无边胜
境。以致莲华化现无尽。皆出于弥陀一佛。自性光
明而现。故云莲华微妙香洁。虽佛众。即一佛也。世
尊将车轮比之莲华者。因莲。亦含车轮之用。此土
以轮回所转。生死不绝。彼土莲华化生。此乃出轮
回之转也。人若初心念佛。西方即生一莲。标立本
名。逾念逾长。直至念佛果熟。人赴其莲为之莲华
化生。若中途退息念起。莲即半萎。尽情退息。莲即
灭矣。所喻莲似车轮之象也。而且佛圣之体。如莲
清洁。无障无碍。莲虽繁现究竟实理。即佛寂光三
昧之用。故而莲能载人。人能生莲。莲如渡舟。接引
念佛众生。归于极乐。周行三界片刻能为。岂同世
人南天台。北五台。万般劳役。人若趁此宝舟。天下
即一览而巳。何不为之。欲上其舟。单持一句佛号。
434-A¶ 第 920a 页 X22-0920.png
纵有火轮利剑。近之不疗。触之不伤。自然不久成
佛。此谓千万人头上。撑一英雄。切莫畏难。昔有东
平州人。名高浩象。观弥陀经至三日。即入定。自觉
身泛光明莲华池中。顷登莲上礼佛。遥见金容。光
辉远映。事后又三日。异香满室。佛迎上品上生。又
四明女人黄氏。早年丧失。发心念佛。临终见佛来
迎。辞众立化。终后地生莲华一朵。故称莲华女也。
可见古人如是之易。亦可效法。或问曰。今时念佛。
人亦不少。不见成佛者何故。答云。统因半信半疑
之心。害之非浅。若人不愿受此疑害。则心心念佛。
危亡莫顾。如快马加鞭。一直向前去。如是系念不
忘。久久念心不异。即知头头净土。处处莲域。始信
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华里过来香。
△二结极乐境。】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如上栏网池阁莲华。种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因
中所发大愿。及愿后所修大行。以无量功德。成就
无量胜境。贵在愿以起行。行以实愿。菩萨因地。莫
不皆然。行满愿遂。方成佛道。所发行愿。即四十八
愿是也。俱宜全录。恐人视烦。略纂数条。大意推知
佛愿云。我作佛时。我刹中。无地狱饿鬼禽畜。以致
蜎飞蠕动之类。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又愿云。我作佛时。我刹中人。尽无淫泆。嗔怒愚痴
之心。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434-A¶ 第 920b 页 X22-0920.png
又愿云。我作佛时。我刹中人。皆不闻不善之名。况
有其实。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又愿云。我作佛时。我刹中人。知身是幻。无贪著心。
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又愿云。我作佛时。生我刹者。皆于七宝水池。莲华
化生。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又愿云。我作佛时。我刹中。自地以上。至于虚空。皆
有宫殿楼阁。池流华树。悉以无量众宝。百千种香。
相共合成。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又愿云。若我成佛。诸庄严具。周遍国中。一切众生。
能总演说。是为大愿言行度人。不得是愿。终不作
佛。发此愿巳。住真实慧。修菩萨行。于无量劫巾苦
心教化。以致无量劫中众生。皆发道心。齐入佛位。
始获大愿成就。非独阿弥陀佛有此大愿。即观音
势至文殊普贤一切诸佛菩萨。同具行愿。普为众
生。救苦救难。而且天仙圣贤神明。亦有千般苦口。
咸望众生做个好人。并无有言爱见众生。刀山剑
树之苦也。或问曰。众生之苦。佛必深怜。莫非过虑
耶。答云。非佛好事。如孔子曰。其为仁之本与。即佛
愿耳。推此意者。世人向善亲贤。分所当然。既该行
事。何须细论。祇奉莲池大师嘱云。无常迅速一心
念佛。如果真能一心。则佛圣苦心。愿愿得力。
△初示天众。】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
434-A¶ 第 920c 页 X22-0920.png
【上叙宝池。此谈金地之上。华乐交辉也。凡诸天。声
闻。罗汉。供养诸佛者。岂用他物。惟以百千香华。百
千伎乐。转相争胜。皆是自然伎乐。无非法音。清畅
暸喨。微妙明雅。一切音声所不能及。非世乐可比。
为之天乐。非敲作声。故法华经云。天鼓自鸣也。夫
佛及菩萨。色相皆空。何以香华伎乐。作为供养。其
意何如。缘弥陀道高德深。施恩广大。惑动诸天声
闻。以此香华伎乐。常散佛土。此乃最胜恭敬赞叹。
时刻不忘故。今人念佛临终之时。而获天乐空迎。
即佛重人。可知净土常作天乐。事不诬矣。
△次明金地。】
「黄金为地。」
【此乃应前起后。谓极乐世界中。上则乐作于天。下
则金严于地。所云黄金地者。地即百宝所成。为之
琉璃地。光耀大千也。黄金者。即地面之庄严。其光
亦耀。两光交合。丽甚莫穷。故佛赞颂黄金为地。不
独耳闻天乐。亦且目睹天华。内外清彻超越十方。
及闻微妙香洁。甘养天真也。或问曰。佛土因何以
黄金为重耶。答云。黄金者。则自性真如平等故。真
如者。无杂无秽。无变无迁。历万劫而常新。平等者。
不增不减。不高不下。为千圣所證之理。此即性义
也。性义喻金。金藏土。土生金。出土之纯金。千番镕
铸其色不异。所以金喻佛性。历万劫而常新。佛性
喻金。亘千古而不坏。虽云金地。即性地也。又问曰。
434-A¶ 第 921a 页 X22-0921.png
自古诸佛。心无住著。何故令人求生佛国。指定西
方耶。答云。是问至理也。大乘诸佛心无所欲。则无
守隅之心。故佛云。高山平地尽是极乐。西方即此
土。此土即西方。一切处。无不是如来道场。可见佛
圣原无西方之居。只因佛性如金。金属于西。逊佛
于西方者。以表不坏之位。而且钝根凡夫。必指以
趋向之方。然后信得凭依。修證觉路。况舍卫国。址
实在西。只为因权起实故。故愿世人一心念佛。悟
自性弥陀。即入佛流。虽无必至西方之理。却至西
方巳。人皆不信净土者。只因未知依仗实益之利
故而无愿求往。譬如人至远市中。必先觅安下处。
然后干事。抵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先觅下处者。
修净土之谓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时之谓也。有
投宿之地者。生莲华中不落恶趣之谓也。所云念
佛求生彼国者。实为自巳安顿闭眼之后著落也。
若非如是。则自践自踏。岂不痛乎。欲生彼土。切须
效学。宋时王龙舒居士六十年。戒杀放生。布衣蔬
食。一心念佛。一日忽然高声念佛。即唱言佛来迎
我。屹然立化。形如植木。其邦人。皆见二青衣童子。
持幡引公西去。家家供事。今人欲从其法。志向古
人。切莫疑疑惑惑。
△继示天雨妙华。】
「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
【前言金地。今表常雨天华也。雨者。赞颂佛德。利益
434-A¶ 第 921b 页 X22-0921.png
众生之法雨也。天华者。准定时候。则如此土。日月
旋绕须弥山。而分昼夜。南瞻部洲正午。北俱卢洲
半夜。东胜神洲日没。西牛贺洲日出。日月反覆往
来。而有远近之别。故昼夜增减不定也。极乐世界。
惟以曼陀罗华。而辩昼夜。此华即名天华彼土则
无四季。亦无寒暑。常明不昏。昼夜无二。以鸟鸣华
开为晓。华合鸟栖为夜。华开一叶。为一时。开至六
叶为一昼。谢一叶。为一时。谢至六叶为一夜。昼夜
而无增减。故云昼夜六时也。天华者。从天而下。虽
曰天华。其实树华。树非一也。华被风起。即出异香。
更有五百清雅音声。随风四散供养诸佛菩萨声
闻大众。华堕彼地。积成寸尺。极目明丽。芳香无比。
若乱风吹去。四散乱堕。佛土光景。无日不如是也。
或问曰。此华云何从天而下。答云。天华者。即佛天
性智慧。德行所降。人若修获成道。则神灵通达。力
能化现其华。亦复如是。故云自性在迷。如华尚蕊。
忽悟自性。如华正开。众生欲见天华。耑心念佛。久
久自然胜境现前。方信法无虚捏。未具苦心苦行
之前。莫言佛道空中楼阁。若出此语。非但毁谤三
宝。自造身口意三业齐备矣。要知经云。有一沙弥。
轻笑一老比邱。读经声如犬吠。而老比邱者。是阿
罗汉。因教沙弥急行求忏。仅免地狱。否者。犹堕狗
身。恶意一笑。为害如此。故谓畏圣人之言。终身至
宝。欲沾法雨之谓。发心念佛。决不虚望。
434-A¶ 第 921c 页 X22-0921.png
△持以供养。】
「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
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此言天华。众生持取供佛也。众生者。除佛而言。菩
萨以下往生彼国。大众凡夫。皆名众生故。清旦时
者。六时之首。首时之心。最正清洁。故名清明心也。
众生常以衣裓。盛华清旦供佛者。取时为先。心乃
正净。为表最初至敬也。衣裓者。盛华之器。妙华者。
只言天华。为供十万亿佛者。即言十方无量世界。
一切处。一切诸佛。顷能周遍供养也。食时者。晨斋
时也。食时之少。以至少时。供至多佛。还到本国。尚
在食时。言其速也。凡菩萨力能如是者。皆以阿弥
陀佛本愿云。众生往生我刹。皆得神足。天眼。天耳。
他心。无不周具。一念之顷。过十万亿佛土。行随其
所修。修随其所行也。佛之食者。长养万德曰食。所
云。即以食时者。喻一食之顷。事巳周遍。不妨云食
非食之食也。下文饭食经行者。即众生返巳而食。
食巳而行。其饭食时。银钵。金钵。种种宝钵。随意现
前。百味饮食。充满其中。酸。咸。甘。淡。各如所愿。不馀
不欠。食巳自消。而无遗滓。或见色闻香。意以为食。
自然饱适。无所味著。身心轻利。食毕化去。时至复
现。络绎连绵。往来无尽。食巳而行。一以调身。使无
凝滞。一以调心。使不放逸。优游自得其意也。世人
食巳。非奔走尘务。则增长睡眠。彼国饭食经行。解
434-A¶ 第 922a 页 X22-0922.png
脱之风。逍遥之状。可想见也。或问曰。既云菩萨亦
是爱斋。因何不云衣服耶。答云。莲华化生之人。念
亦随至。不假裁缝捣染洗濯。而有无量上妙衣服。
环钗璎珞。种种庄严。如意妙香。普薰众生。一切充
足饱满。不求衣而衣。不求食而食。此土众生。欲享
彼国中自然衣食者。分所当思。然则要祈安身立
命处。先将一句。阿弥陀佛。缚住自心。不致片刻走
失。此为真佛弟子。
又云。佛供者。名曰出世间食。一禅悦食。二愿食。三
念食。四解脱食。五法喜食。
△三结极乐事。】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此结承上文天乐天华等事。种种庄严。皆以弥陀
佛实愿实行功德成就。不可限量。若此土众生。共
发道心。齐赴极乐国中。一餐一宿。不致空过一生。
故昔白香山居士。舍宅为寺。捐俸写施弥陀经千
部。每礼佛。口诵云。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
众苦。愿如我身老病者。同生无量寿佛所。可知高
士尚依彼国。何况我等。再不警省。
△始宣法音。】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
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
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
分如是等法。」
434-A¶ 第 922b 页 X22-0922.png
【上言诸天献瑞。供养之胜。此言禽树成音。闻法之
胜也。种种者。言之非一也。奇妙者。言出异常也。杂
色之鸟者。即白鹤孔雀等也。共命者。即云命命。又
云生生。是诸众鸟者。举之不尽也。诸鸟昼夜常出
雅音。不绝演畅微妙法义。除佛妙音之外。若天若
人。音声无极。一切诸法。无不通晓。非比人世之鸟
也。此土虽有鹦鹉八哥。能作人言。此为学语鸟。能
言不知义者。即是飞鸟。人道尚且未通。何况佛法
乎。彼国之鸟。能为演畅诸佛五根五力。七菩提分。
八圣道分之法源也。
五根者。一曰信根。坚固信心。證入法界。业报消除
也。二曰进根。不退惟进。念兹在兹。耑持善法也。三
曰念根。正念坚固。往来无背。精持不弃也。四曰定
根。修心不乱。正定不异。照破诸有也。五曰慧根。寂
照湛然。人法双忘。明辩偏正也。
五力者。一曰进力。天人不能阻也。二曰信力。魔道
不能引也。三曰念力。烦恼不能触也。四曰定力。外
道不能动也。五曰慧力。一念不能生也。
七菩提分者。一曰。择法菩提。观诸法时。善能觉了
真伪也。二曰。精进菩提。修持洪愿时。善能觉了。不
谬行于无益苦行也。三曰喜菩提。心得正法时。善
能觉了。不随颠倒动乱也。四曰除菩提。除尽色相
烦恼时。善能觉了。不失正知正见善根也。五曰舍
菩提。巳舍入境时。善能觉了。永不追忆也。六曰定
434-A¶ 第 922c 页 X22-0922.png
菩提。得禅定时。善能觉了。静明也。七曰念菩提。修
出世法时。善能觉了深入定慧也。
八圣道者。一曰。正见圣道。若觉时所得真觉。以慧
安立谛理。无有错谬也。二曰。正思惟圣道。巳见理
时。以无漏心。为令不昧。得入涅槃也。三曰正语圣
道。心无邪思。以无漏智。照破身口意三业也。四曰
正业圣道。以无漏智。除尽一切牵缠。住清静身业
也。五曰正命圣道。以无漏智。通除十不善道邪命
也。六曰正精进圣道。以无漏智。勤行精进。趋證大
觉也。七曰正念圣道。以无漏智。了明非相非非相
之正觉也。八曰正定圣道。以无漏智。住持圆觉也。
从上一一推之。皆随众生因地所修。机现不同。證
大證小。各有所得。如是等法。非但前举二十五种
證道法门。更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共成三
十七品。等馀一切法也。
四念处者。一曰身念处。观身九孔。常流不净。悟明
佛性为则。二曰受念处。耽染色相。乐是苦因。常当
清净为则。三曰心念处。观心生灭。心随境转。不致
惑乱为则。四曰法念处。觉悟是法平等。以至自性
无二为则。
四正勤者。一曰精进根。平生恶心。从今不起。二曰
精进觉。无明未破。时刻令除。三曰精进力。善心未
能。令生具足。四曰正精进。智慧未现。速祈顿悟。
四如意足者。一曰欲三摩地。志愿成佛道。二曰勤
434-A¶ 第 923a 页 X22-0923.png
三摩地。耑修成佛道。三曰心三摩地。定心成佛道。
四曰观三摩地。解脱成佛道。此出一切菩萨慈心
三昧。接引众生。所有三十七品助道法源。利物利
人也。彼国众鸟。皆善持圣心。演畅妙法。可知彼国。
非但佛及菩萨诸天大众齐以三乘教化。而众鸟
时时同出法音。愿诸众生。共登彼岸。且众鸟亦随
应赴感。如隋时。僧智舜。入庐山而修净业。后讲十
六观经毕。即示疾。见鹦鹉孔雀。绕座念佛法僧。出
微妙音。师知道成。告弟子曰。我今日往生矣。即坐
脱。是真西方有此。慈云密布。接引众生。则今世人。
亦当感发道心。忆佛念佛。如母忆子。如子忆母。各
遂其愿。如唐时。尼僧名净真。杭州人。居长安积善
寺。持戒念佛二十馀年。一日谓弟子曰。予于五月
内。十度见佛。两次见宝莲华上童子游戏。吾巳得
生上品。言讫而化。遂现五色祥光。七日而散。并明
时张陶氏。秀水县人。为长水守约居士之继室。夫
妇日课佛号无间。一日居士。出礼普陀。氏谓二子
曰。吾平日参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今始悟。至
初四日吾行矣。及期端坐而逝。次日居士归。成殓
之后。棺上出青莲华五朵。远近皆闻。无不叹慕。可
见女人有志西方。遂其所愿。何况我等。六根具足
之人。不能脱逃生死耶。若不发心念佛。求生佛土。
譬如身落火坑。弗想速急跳出。听其烧杀。人而不
如鸟乎。
434-A¶ 第 923b 页 X22-0923.png
又云十不善道者。杀生。偷盗。邪淫。身三恶也。妄言。
绮语。两舌。恶口。口四恶也。贪欲。嗔恚。愚痴。意三恶
也。
△愿行获益。】
「其土众生。闻是音巳。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其土者。承上文而言。言出众生。闻是音巳。皆悉佛
慧也。所云念佛念法念僧者。感激利益不尽故。所
闻法音。若无利益。则同世音无二。闻音而念三宝。
则知三宝之义。三宝者有二义。一曰世间三宝。一
曰出世间三宝。所云世间三宝者。雕。铸。塑。画。名为
佛宝。黄卷。赤轴。名为法宝。持戒比邱。和合无诤。名
为僧宝。出世间三宝者。性体灵觉。照了诸法。名为
佛宝。恒沙性德。皆可执持。名为法宝。性相无二。寂
照无违。名为僧宝。此三者。又名最上乘。自性三宝。
依此修行。即出三界。世间尊敬之称。故言宝也。通
书载云。至尊者道。至贵者德。况三宝。道德无极之
尊。岂不可称宝乎。然则。世人修入法门。贵乎皈依
自性三宝。切念自性弥陀。如是行住坐卧。则与佛
齐肩。声闻作伴。功夫未到。莫云我是修行念佛人。
何故。嫌汝心心著相。言言著情。虽然同声念佛。此
乃世间三宝。之小乘也。真为大乘念佛。必[木*页]心置
冰冷。密密念去。因心冷极。心则自细。因心细极。心
则入微。若入微巳。始知最上乘。出世之妙法。实难
传授。
434-A¶ 第 923c 页 X22-0923.png
△释无恶道。】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
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
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
化所作。」
【此说。恐人言之净土。亦有畜生耳。彼佛国土无三
恶道。岂有畜生耶。既无者。所云白鹤孔雀等鸟。何
所从来。而在彼国。乃溯其由。是佛化作。出十六观
经云。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化为百宝色
光。以为众鸟。法音宣流。宣布四维。此乃佛心广大。
欲令法音无不周遍。法无间歇。则知不独佛恩。常
垂教化。而使众鸟。皆共说无生妙法。无处无时而
不闻听。非但众生闻之。永发道心。住不退地。诸天
闻巳。悉皆涕泪。嗟之不及众鸟。善持佛法。而度众
生故。是此众鸟。乃俱阿弥陀佛。大神通力之所变
化。非世鸟之畜生也。或问曰。地狱饿鬼畜生。闻佛
之名。咸生极乐。云何彼国。无三恶道耶。答云。恶人
从善。即名善人。恶道中人。若到彼国。即名新佛。何
为恶也。若据不二门头。贪嗔痴三者。即戒定慧也。
善道恶道。悉皆是幻。莫若人法两忘。直入净土巳。
如宋时昙鉴法师。一生念佛。愿见弥陀。一日定中
蒙阿弥陀佛亲临。以水洗面云。涤汝尘垢。洗汝心
念。身口悉巳严净。即授莲华一枝。师定起。与寺僧
叙别。复坐。惟其一念不生。万法俱息。至五更时。众
434-A¶ 第 924a 页 X22-0924.png
皆闻师念佛声。隐隐从西而去。可知念佛要语。不
在多能。贵乎一心不生。
△风树演法。】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
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
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前言行树罗网今言树网。因风出音。如上鸟鸣化
导。众生利益无尽也。风曰微者。风之美也。音曰微
妙者。音之美也。以微妙雅音。和宣根力觉道种种
道品也。所云微风者。似有似无。非寒非热。轻细醇
和。不可喻云。况彼行树。及诸罗网。皆是众宝。被以
微风互相敲叩。自然而出微妙音声。如百千众乐。
同时并发。雅之至也。有云。天宫天乐。音巧之美。不
如极乐国中。风吹行树宝网音声之美。其音。或作
音乐。或作法音。皆是佛神力故。法从树网音出。所
谓弥陀时时不说法之说法也。树音若非法音。何
能使人忆念三宝。兼之有情之人。闻其音巳。则身
心甜悦情欲自消。可谓真法音也。则知彼国。非惟
诸佛菩萨常行化度。而且树鸟宝网。一切庄严出
和雅音。演畅三十七品。种种助道法义。凡诸众生。
闻此妙音。悉皆解脱。而乃作佛。或问曰。睹色闻声
皆非是道。彼诸众生。因何成佛耶。答云。彼非以境
为境。而非境非非境。所以古云。心能转物。即同如
来。心被物转。佛即凡夫。故有偈曰。闻性自空。竹韵
434-A¶ 第 924b 页 X22-0924.png
风声皆法语。见尘能净。水光月色总禅机。若人欲
闻彼国雅音。秪将一句佛号。一直念去。切须心头
不著丝毫是非。此为第一等有力量往生人耳。
△四结极乐事理双照。】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此结上文化禽风树。种种庄严。皆是弥陀。因地愿
行功德成就。以此胜会。接引大地众生。同登极乐
者也。若男。若女。若具大乘根器者。早巳共登彼国。
不劳弹指矣。其中下根器者。未免诸佛再赐慈悲
出相开导。
△徵名显德。】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
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上文所言。依报之胜。大众依从正生也。今言彼国。
弥陀是主。一经之义。俱以阿弥陀佛寂光三昧。晓
了世人。而示圣号万德洪名。其义深广。应为阐扬
显德。尔时佛放身光。德光。戒光。定光。肉髻光。智慧
光。三昧光。接引光。一切无量无尽光。普照十方无
量世界。一切国土。一切时中。念佛众生。无不晓了。
胜于日月。百千万亿倍光明耳。以至幽冥界中。内
外明彻。莫能隔碍。是个阿弥陀佛。福慧具足。事理
圆融。如水中浩月。湛然明洁。思之又思。思无所思。
情断意绝。剩个活活泼泼的样子。是名曰佛。审此
理。何分彼佛此佛耶。何有人境耶。何有净土耶。何
434-A¶ 第 924c 页 X22-0924.png
有禅耶。今人若能打破此关。即亲承亲證。弥陀即
自性。自性即弥陀。古人云。朝朝还共起。夜夜抱佛
眠。若未到其间。非但失落净土之受用。只恐失落
自巳命根。以至千生万劫。亦难认识。今人若怕此
患。切须供养三宝。受持五戒。十善齐修。执持一句
阿弥陀佛。或默念。或响念。一声接一声。心心相连。
如鸡抱卵。常保暖气不绝。如是行者。自然亦到彼
国。
△寿命无量。】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故名阿弥陀。」
【前言光明无量。是无量中之一义也。今表寿命亦
无量也。然佛寿无量者。因佛随机所现。无可定数。
以无定数中。强举一二。寿有三者。一曰应寿。二曰
报寿。三曰法寿。所云应寿者。示同生灭。有始有终
也。报寿者。一得永得。有始无终也。法寿者。非寿非
不寿。无始无终也。故谓阿弥陀佛。是无量劫前古
佛现身说法。不计次数。至今尚乃现在其前。可知
佛之寿命。似乎可限。则天人莫能测数。此谓有量
之无量也。况佛寿命。至为久远。不局常数。可谓无
量之无量也。所云及其人民者。巧用倒装语句。佛
为法王。不言大众。而曰人民。非谓佛寿无量。以及
人民寿命。亦无量也。故以阿僧祇劫通收言之。阿
僧祇劫。即无数也。以无数倍言之。即无量无边云
434-A¶ 第 925a 页 X22-0925.png
耳。彼佛自性常照。自性常寂。亘古亘今。寂照不二。
当云寿命无量之无量。岂不是阿弥陀佛耶。虽无
量劫前古佛。现在十万亿佛土之外。而实于此娑
婆世界。众生心中。结跏趺坐。俨然不动。真常独露。
何以人人见面不相识。咄。心本是佛。自昧自心。佛
本是心。自迷自佛。今人若谓不愿。当面错会。直教
昼夜弥陀十万声。自然一刹那中。必定见佛。
△道成远劫。】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前言巳悉彼佛德胜之义。未审彼佛成道以来。经
几多时巳。经云十劫者。即是无量无边之数。不言
无量无边。以十劫云耳。世尊所云于今十劫者。只
为一时应机应感之说。实非究竟实数之言。况彼
佛。成道于今。莫可算数。如法藏比邱。修行成道。即
阿弥陀佛是也。又悲华经云。有转轮王。名无诤念。
供养宝藏如来。时王修道。蒙佛授记云。尔当过恒
河沙劫。于西方世界作佛。国名安乐。此王今为阿
弥陀佛是也。又大乘方等总持经云。有净命比邱。
供养彼佛成道。即今阿弥陀佛是也。又贤劫经云。
云雷吼如来时。有王子。名净福报众音。供养彼佛
成道。即今阿弥陀佛是也。又无量印法门经云。狮
子游戏金光如来时。有国王。名胜威。供养彼佛成
道。即今阿弥陀佛是也。又法华经云。大通智胜如
来时。有十六王子出家求道。悉皆成佛。第九王子。
434-A¶ 第 925b 页 X22-0925.png
即今阿弥陀佛是也。可知弥陀屡次如是应机说
法者。亦难尽举。以上数条皆无量劫前古佛。应现
一时。故论十劫者。约数而巳矣。切莫执定十字上
论之。然此说。世人亦是难信之语。若有所疑。其疑
且止。所谓佛成远近。何劳苦究。只宜究明自性为
要。毕竟何以谓之自性。何以谓之自性是佛。若自
性未明。巳之生死大事。更急于论佛之远近万倍
矣。但今人皆为错用心。常在尘轮来往。虽然一体
欠明。宜于急处先办。如宋时。杭州仁和县人。范俨。
非但绝心世务。家业亦忘。惟云我是寄客。光阴寸
惜。专心念佛。一日忽见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降
临。即放金色毫光。报俨云。汝于来朝卯时。当赴彼
岸。越一夕。见佛迎往。即坐化。要知古人。路头看得
清正。有此一日。今人何勿如他。一心念佛。
△通示化伴。】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
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前文叠举极乐国中圣主。巳洞鉴矣。然主必有伴。
伴者。即声闻弟子也。皆是四果中贤圣。即名阿罗
汉。四果者。一曰须陀洹果。入生死流。修无漏果。不
堕四生。而入圣流。乃初果声闻也。二曰斯陀含果
来从天上来。住从人间住。生从人间生。去从天上
去。目睹诸境。未尽生灭。乃二果声闻也。三曰阿那
含果。决定不从欲界受生。无法可学。乃三界声闻
434-A¶ 第 925c 页 X22-0925.png
也。四曰阿罗汉果。心境俱空。不受后有。乃四果声
闻也。后有者。即来生也。以上所论四果。非谓指出
四人。乃言分说四种果位之义。况佛之伴侣。举莫
能尽。故经云。非是算数可知。甚言其多也。是故诸
圣。喻如海水。渊源难量。所云诸菩萨众者。亦是不
可算数能知。故经云。亦复如是也。及至多众未来
成佛。即出下文一生补处。可知极乐国中。三乘贤
圣。共仰一佛。真俗二谛。同出一心。一心了然。福足
慧足。今人想到闭眼之后。茫然无居之苦。自然生
前。愿修菩萨作伴之事。欲生彼国。须从念佛。检点
自心。一日之中。几心从善。几心从恶。几心念报三
宝天地。几心念报 皇恩佛德。几心念报父母
师长。几心降伏烦恼魔怨。几心修学菩萨道业。几
心了悟无常苦空。几心忍苦建立佛法。几心愿成
佛时广度群迷。几心持戒发愿礼佛。几心燃灯烧
香散华。每日如是检点。则知以上数语。从者少。背
者多。尽在情缘上。杂知杂解去也。所以昔有一僧。
耑修净业。亦为检点逆顺之心。以黑白二豆为记。
生一善心。取一白豆。生一恶念。取一黑豆。从朝至
暮。取黑者多。每晚记数。必致痛哭流涕。未及一年。
纯取白豆。黑者不取巳。是僧临终。异香满室。天乐
迎登净土。或问曰。求生极乐。何故必具如是好心
耶。答云。孟子曰。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
尧而巳矣。学佛之道。从佛之行。即心是佛矣。
434-A¶ 第 926a 页 X22-0926.png
△总结理义极乐。】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上文所言。光明显德。声闻弟子菩萨。力行种种庄
严。皆以阿弥陀佛愿行功德成就实相。亦如日月
光华。普天匝地。照破众生一切迷闇。以致人人发
菩提心。当来必竟成佛。
△觉了大众。】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又者承上文言至。彼土众生。皆巳生矣。此生者。谓
国中久修上众。个个得入无生位。永證阿鞞跋致
也。阿鞞跋致者。即名不退转地。佛之智海。含润能
具。有进无退也。凡声闻菩萨。俱以清净智海生。人
天不动众。不动者。即不退转也。然不退位者。分有
上下。上者自性常住。与佛无二。寿命永劫。此乃不
退之不退也。下者有三义。一曰若破见思。则永不
失超凡之位。为之位不退地也。二曰伏断尘沙。永
不失菩萨之行。为之行不退地也。三曰无明巳破。
永不失中道正念。为之念不退地也。尽是有进无
退。故云皆是阿鞞跋致也。是诸上众。悉具三十二
相。诸根明利。直至成佛。不受恶趣。此非念佛之力。
不能如是。今人若能守持念佛之法。得生彼国。亦
住不退地位。仗斯飞升胜妙捷径之法。顿离苦多
乐少。生灭无常之位。岂非快乎。所以念佛往生。人
人要事。只此娑婆世界众生。果能心心念佛。心心
434-A¶ 第 926b 页 X22-0926.png
观西。以至临终痛苦逼迫之时。惟有思往极乐念
佛之心在。真为不退转地中第一人耳。
又云三十二相者。一持净戒。二修施业。三不欺众
生。四护正法。五不坏他众。六妙服奉施。七净饮食
施。八喜闻佛法。九覆载他过。十修善法。十一善化
众生。十二救护怖畏。十三见事乐助。十四常修十
善。十五常施病药。十六庄严善法。以上为因。以下
是果。一生心平等。二和合无诤。三珍宝自得。四三
业净。五护品过。六成就功德。七常软语。八修慈心。
九至心求道。十赞他功德。十一敬父母师长。十二
乐说法。十三施敷具。十四离说世事。十五受师友
教。十六不恶加生。
△往生上首。】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
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其中者。承上文而言。彼国众生。非惟住不退地者
甚莫限数。内有补处菩萨。亦不可以算数能知之
众。更胜于巳住不退地人之广。无可比之。曰若阿
僧祇劫也。但此说人亦难信。何故。前云西方胜境。
树网莲池宫殿众宝众鸟种种庄严。不可限数。可
谓多之极也。祇恐彼国中亦不能安置许多人物
矣。答云。只如人问娑婆世界中人有若干。即覆云
亦不可以算数所能知。然此土人物。皆知甚多。尚
且地广人稀。此何疑耶。佛云一生补处者。非言现
434-A¶ 第 926c 页 X22-0926.png
世众生轮回之一生。只云菩萨道果一生。次补佛
位也。道果一生者。则如三果声闻。未尽有生。阿罗
汉果。方断后有。虽断后有。未为成佛。故云一生补
处。即补入不退转地。此谓转佛位也。世尊以上众
之中。复呼出一生补处之众生者。更有深心劝望
同入不退转地。以待正补佛位也。或问曰。则如慈
氏菩萨。将来所补极位也。观音菩萨。将来所补彼
国也。势至菩萨。次补于后。未知众生成佛。补于何
处。答云。补者不必定论弥陀之处。十方世界无尽。
诸佛涅槃无尽。菩萨补处亦无尽。住彼国中。以待
补处。岂为不可云乎。如果今人定愿作佛。秪在一
句阿弥陀佛圣号上。讨个分晓。顿知自性自佛。亦
是一生补处。足见佛恩念护众生。无一人失落。可
谓超越殊胜之极至矣。或问曰。众生与佛无情。因
何佛爱众生至于如此耶。答云。非独佛心如是。如
孔子曰。鸟兽不可与同群。我非斯人之徒与而谁
与。即佛之心与。可知古圣先贤。深恩教化。愿人早
离苦海。以补佛位。人须系念圣恩。速将一句佛号。
日念夜念。念念是谁。如是念。如是审。一朝桶底脱
时。正入不退转地。既入后。心更精进。以保永不退
转。方为绍隆佛种。
△复劝发愿力行。】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上文所示正法。以理修行。今言复劝力行正法也。
434-A¶ 第 927a 页 X22-0927.png
众生得闻是经。应当实发大愿。愿生彼国。此为第
一重劝。若谓劝者。即斯经中。反复言之。劝闻。劝信。
劝愿。劝行。极其至也。于今又劝发愿者。佛因众生。
行而不实。因愿不真。故出此言。于今略叙四则。发
引起愿。一则今当最初闻是经者。依修极乐胜妙
利益之说而发愿也。二则闻是经者。巳知一心持
名。决定往生之说而发愿也。三者闻是经者。是闻
持名佛护不退菩提之说而发愿也。四则闻是经
者。信更实信有愿必成之说而发愿也。即知佛说
此经。言言反覆。句句重劝。闻闻转深。愿愿倍切。悯
物情深。诲人不倦。以此信愿行三者。即净土资粮。
切须充足无欠。真是实信实愿实行。方成不可思
议功德。故阿弥陀佛。广度众生。亦由四十八愿。普
贤菩萨。尚有愿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
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及见观
音势至文殊菩萨等。各有愿生净土往生章句也。
三界因果。悉随愿转。则如愿受天乐。贫母生天。愿
作冥主。则岳神治鬼。读书者。名题金榜。务农者。乐
利田园。众生欲往极乐。惟仗信愿力行则能到也。
可知宋时。临安县人。慈云忏主尊者。学行高古。名
冠两浙。专志净土。常行般舟三昧。九十日不坐不
卧。唯一心念佛。神劳致染血症。后入道场。两足皮
裂。师更誓愿。以死为限。忽于定中。见观音垂手。指
著师口。引出数虫。以甘露水注入师口。自后病愈。
434-A¶ 第 927b 页 X22-0927.png
身心倍觉清宁。耑心不二。至晚年一日见佛迎接
上生化之。又宋时。时居士吴子才。致仕之后。愿生净
土。预置一棺。夜卧棺中。令童子。每夜五更击棺而
歌曰。吴子才。归去来。三界无安不可住。西方净土
有莲胎。后无疾念佛而化。凡有往生。皆因愿成。今
人念佛。不得直往彼国者。犹欠信愿力行。因信浅
愿微。行多往少。如或愿不坚固。即思现生身受一
切病苦。老悖龙钟。或出错言。被人责罚。起一恶念。
难免阎王拷打。一旦命终。诸根败坏。至亲骨肉。袖
手旁观。珍宝家业。悉为他物。如是追忆。即今我生
极苦之中。愿力可坚。故云行从愿出。愿从信生。信
从厌苦羡乐。信具实信。人若耑修净业。得生彼国
者。非惟佛是最亲父母。而且永离一切苦患。虽云
彼国十万亿程之遥。惟祈信愿行三无欠者。净土
即在咫尺。故经云。西方即此土。此土即西方。然这
二句。却有一重关口。非是一番信行。焉能透过。因
此难信难行之法。所以佛为劝愿。劝人念佛。所劝
求往彼国者。譬之为客他乡。应归故里。若人必欲
同归极乐者。悉照古人立一定愿。岂无佛国之分
耶。
△出其所以。】
「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此说因前文劝人发愿。愿生彼国。因彼国中。有诸
上善人同会一处故。人若得生彼国巳。则入如是
434-A¶ 第 927c 页 X22-0927.png
胜会中。人所难遇。故当求生彼国。人所应分。或问
曰。娑婆世界亦是佛邦。何必远生他国耶。答云。国
有三义。一者。或有国土。人畜鬼狱之所共居。未必
皆人故。二者。或有国土。虽纯人所居。未必皆善故。
三者。或有国土。虽纯善人所居。未皆上善故。今曰
诸上善人者。不独为人中之善。而乃善中之善也。
如上所列声闻菩萨。乃至补处诸上善人之所。今
人亦得往彼。即与俱会一处。观音势至把手共行。
文殊普贤亲为胜友。况今我人卜居。犹择里仁。身
后反不求生佛国耶。若人欲与诸佛菩萨。同登一
处者。速发大愿。实行念佛。一日身赴佛国。正似笼
鸟逃飞。以凡作圣。如农夫作相。举眼动步。无非贵
人队里。
△拣示馀行。】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此说。因上文。秪言凡群易成道果。未云皆有福德
之所易也。只恐福少之人。虽有善聚。犹或难亲。何
况最上善人之会。岂可少善少福。而得与也。若谓
入道之要。发菩提心。刻苦持名。心心无违。为之正
行。兼修万善福德。为净土之助行。但修万善福德
而不持名者。必无净土之往。彼国非慧莫能至也。
耑心持名。而少万善福德者。必不能为极果。彼国
非无善无福而作佛也。如有正行。兼有助行。自然
不久成佛。秪修助行。而无正行者。此乃人天小果
434-A¶ 第 928a 页 X22-0928.png
有尽之因。未免一朝大失。秖有正行。而无助行者。
虽无极果。此乃小失。虽有小失之患。然一生补处
之流。亦可有望。何故。昔佛世时。有一老人。来求出
家。其时舍利弗。诸大弟子等。俱不允度。观彼多劫。
则无善根故。佛乃自度老者。即證道果。佛告诸大
弟子曰。此人于无量劫前。乃作采薪人。遇猛虎逼
极。大怖上树。口称阿弥陀佛一声。亦是善根。因我
得度此人。可见念佛一声之小善。后获难中之大
幸。正所谓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故
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非谬言也。所以持
名。可作多善多福之證据。虽此小善老人。佛度之
幸。但今人念佛。求往彼国。不可希图此利。恐有失
望。即宜兼修助行之功。成就不可思议功德之胜
行。如舟顺水加帆。即能直入莲邦。同赴胜会。故而
正行。不宜有欠助行也。欲持助行功德者。孝养父
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诚修十善。受持三皈。具足
种戒。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诵读经典。勤行礼拜。劝
人修行。故此世尊。特拣馀行。重劝世间。众善奉行。
人之根本。一心念佛。出世楷梯。
△正示正行。】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
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
七日。一心不乱。」
【上文言之多善多福。乃生彼国。然而修诸善根。植
434-A¶ 第 928b 页 X22-0928.png
诸福德。难修难行。特示念佛一法。直捷简易。培植
根深。秪要长日一心持名。即为多善多福。殊胜功
德也。经云善男子善女人者。通呼一切众生之举。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者。至嘱言之。深愿众生。
各发决定心。求生彼国。终无懈怠也。一日至七日
者。缘此土众生根有利钝。心多惑乱。立此限期。就
卑下而说。如果上上根器之人。得闻自性即是弥
陀之说。一弹指顷。洞明佛境早登彼岸巳。何用一
日之限。中下根器者。未免强行成就。意不谬示。只
因根有利钝。莲分九品。上三。中三。下三。九品化生
也。所云七日者。愿此九等众生。所修道业。悉皆圆
成同列佛位故。或问曰。菩萨修行。尚坚心历劫。方
能成道。现世人等。根基最浅。何限七日耶。答云。七
日者。名曰小集。或二七。三七。乃至七七日。名曰大
集有般舟三昧期。九十日。或可重重转行。虽云七
日。亦无定数。此之七数。世所常言。则如世尊周行
七步。经有七重行树。咒持七遍。所云七数。就例言
之。以此限期念佛者。耑谓实行一心持名也。一心
者。历有多种。口称佛号。日夜不离。心与佛名。绵绵
密密。无杂用心。此乃中中品也。观想金容念佛。见
佛念佛。或遇凶险逼迫念佛。此乃下下品也。如是
推之。馀下七品可知矣。所云念佛一法。直捷简易
者。谓了生脱死之上乘。人言参禅了生死。不知净
土亦了生死。故参禅莫背净土。净土莫背参禅。古
434-A¶ 第 928c 页 X22-0928.png
云有禅无净土。则恐十人九错路。有禅有净土。犹
如带角虎。禅须佛證。净土必以禅了。所以此经之
源。重于持名。持名者。重于离相绝非。一心不乱耳。
如或不能纯一之一心者。念佛投于乱心。乱心不
得不念。念念纯真。念念解脱。是故世尊。预为重劝
众生。先发信愿行三者。以为一心不移之助。乃成
道之基也。或问曰。一切诸佛。佛佛度人。因何只念
一佛耶。答云。人有彼我。佛心无我。念一佛。则诸佛
皆知。譬如室中。四围高悬百千明镜。中央燃一灯
者。各镜面面照著一灯。故云念一佛。则诸佛相应
亦如是也。必然念此一佛者。更因此土众生。心易
惑乱。今日爱此。明日爱彼。岂能一心不乱乎。所以
莲池大师云。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至于一心者。一心系念。念念情空。情空则无所念。
无所念者。则心佛不二。是名一心。此乃上上品也。
只此一心念佛。万缘自舍。即布施波罗蜜。一心念
佛。诸恶自止。即持戒波罗蜜。一心念佛。自心柔软。
即忍辱波罗蜜。一心念佛。永不退堕。即精进波罗
蜜。一心念佛。馀想不生。即禅定波罗蜜。一心念佛。
正念分明。即般若波罗蜜。一心念佛。寂静不动也。
一心念佛。清净无相也。一心念佛。念念无心。则万
行圆满成就一印三昧也。念佛三昧者。即圆陀陀
兮光烁烁。念佛三昧者。即真空非空。妙有非有。念
佛三昧者。即炳然自照。卓尔独存。念佛三昧者。即
434-A¶ 第 929a 页 X22-0929.png
是梁帝问达祖。对朕者谁。达祖云不识。念佛三昧
者。即是孔子曰。我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念佛三
昧者。即是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念佛三昧者。即是
六祖云。我有一物。唤即不中。非青黄赤白男女等
相。以上种种应对。的确是个三昧。今我后学亦有
一句应对。未知长者为我證明否。作此。
○圆相复
一咄。
△佛现我前。】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其人者。复指著前文能持名之人也。因上文秪言
一心不乱。今言命终之时。得见诸佛现前。接引往
生也。或问曰。佛来者。是果然否。如何必至耶。答云。
佛所降临。义有几种。一者因其本人。平日自有信
愿力行之深心。佛不违自本愿。所愿云。十方众生。
发愿愿生我国者。临终之时。不与大众围绕。现在
其前。不取正觉。二者。经云。应以佛身。及宰官。比邱。
童子。等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此谓真佛
或化佛。观音势至等菩萨。或持金台。或持银台。幢
幔。天乐。随其降也。则因持名之人。自力佛力感应
道交故。凡人命终时。前有将谢。后还未生之时。乃
平生善恶业境现前。一定之理。如十恶忤逆者。地
狱现前。悭贪嫉妒者。饿鬼现前。五戒十善人者。人
天现前。如果念佛人。真实一心不乱。则净念圆成。
即此清净心中。宁不见佛来迎。所以经云。忆佛念
434-A¶ 第 929b 页 X22-0929.png
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至于心境双泯人者。犹如
水清。月则自来。心净。佛则自现。何可疑也。别有一
论。念佛之人。平日心未纯一。未破无明。乃愚心上。
似乎佛来者。此为心魔。非真佛亦有之。此人必不
能往生也。故念佛者。须要明师指示。贵在辨识正
途。不可自以为是也。人若妄心未尽。惑乱情多。临
终之时。求佛不现。亦有也。实非佛违本誓。佛则是
来。人自失见。何故。此为自瞒自佛。所以莲池大师
云。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今人念佛。必忆终时
见佛。须自依法一心持名。决定遂愿所成。若不苦
愿临终佛迎。倘或牛头马面相邀。岂不痛哉。虽然
昔有钝云峰禅师。被阎王三拿。师惟禅定。现一金
塔不赴其勾。竟是自往西方去也。然欲照其式。未
必有此力量。若无力量。从今以后。勇猛精进。一心
念佛。
△我往佛处。】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是人终时者。因上文所言。一心持名之人。临终见
佛来迎。直往彼国巳。经复其言。深为赞叹其人。平
日正念得力。以致终时。毫无颠倒阻滞。故此佛有
追忆其人。实力修行成就也。所云颠倒。云何颠倒
也。如平日不修正念。随意妄想。心多散乱。一生恶
念。临终恶境现前。所谓任凭牛头马面牵扯指挥。
以致心神惶惑应入地狱者。遇刀山剑树。油锅血
434-A¶ 第 929c 页 X22-0929.png
河。视作园林花池。应堕畜生者。见马腹驴胎。认为
宫殿楼台。如是千般患境。触目。则心悦奔投。受此
业报。乘此颠倒。三界七趣。随业受生。无有了期。今
既得见前辈。能一心不乱。则内凝正念。外感佛迎。
舍此报身。经生彼国。可信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
净。触目皆是极乐。故云一切国土。惟愿所至。若净
念成就。即莲华化生。所谓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者。
固无疑也。或问曰。古今修行。皆持一句佛号。只见
前辈。极乐路上。隐隐而去。因何今人不及如是耶。
答。云量有世事牵扯。受其阻挠。若人自觉患处。自
行脱逃。如唐时。马子云。为县令。押犯赴京。遭风舟
溺失犯。将彼入禁。子云。乃耑心念佛。求生而巳。事
五年遇赦。深信念佛之利。即入南陵山寺。精修净
业。愿生极乐。一日告人曰。予巳西方果熟矣。端坐
合掌。众皆见佛来迎。子云含笑而逝。足见马公。生
死重罪之急。念佛其利如此。若非念佛。抱罪永劫
恐无赦时。我人浮生若梦。岂可不急为之务耶。只
宜一切情缘。用力割除。惟此一心不乱。执持佛号。
万无一失。虽然本经所云。临终七日之功。譬喻之
说。若蹉跎至年迈。事巳不及。未免终时手忙脚乱。
岂非抱石沉渊乎。
又云三界者。色界。欲界。无色界。
又云七趣者。一能想。即飞生天。二。飞心中兼有福
慧净愿。生仙。三。情想多。为飞仙及鬼神。四。情想均
434-A¶ 第 930a 页 X22-0930.png
平。不升不坠。生人。五。情多想少。流入毛羽横生。六。
七情三想。沉为鬼。七。九情一想。入风火无间地狱。
△倍利结劝。】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
当发愿生彼国土。」
【是经通首。世尊不因人问而说。故云我见是利。谓
上文所言。能持名众生见佛往生得大利益。故说
此言。一心持名也。若无利益。佛即不谈。持名即得
往生。于诸众生获大利益。故佛重复叮咛。惟愿人
人齐发大愿。不至留落一人。如获往生彼国。是名
自利。若往彼国巳。闻法得道。亦能广度无量众生。
是名利他。具此二利。故云大利。世尊前巳重劝发
愿。于今复劝者。则因初示之语。众生闻者。止闻彼
国庄严胜妙极乐境界。起心愿乐。恐其未悉如何
得生彼国。又出其由。直示一心持名佛来接引。遂
得生彼之嘱。则因此土修行。多劫升沉。不能解脱。
今以持名往生。入不退地。较利甚大。见此大利急
为指示。恐诸众生。迟迟失利。故不俟请而说也。可
见佛恩度人。节节留心。切齿校量。利即诸乐。害即
众苦。有此重劝。承奉发愿。应当之应当也。佛以格
外婆心。金口轻泄。而为众生生者。非沾是利即辜
佛负恩。欲作佛之孝顺弟子。须刻刻依教奉行。
△本师释迦佛首唱赞叹。令断疑惑。】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
434-A¶ 第 930b 页 X22-0930.png
利。」
【于此特示赞叹者。非以此句。始见赞叹阿弥陀。早
巳赞叹所发因由之聚。只恐众生未详其要。今复
言之。省出上文。不独我见是利。而说此言。乃十方
诸佛。同见是利。亦说此言也。赞者称赞。叹者感叹。
不可思议功德者。上言我见是利也。今为极言其
利。非比寻常之利。故云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以此
本经原名而说。正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
不可思议功德也。以斯赞叹。令人归信。所云感叹
者。感激叹息此法。人天希有。历劫难逢。顿兴悲喜
之心。喜者。喜其得闻是利。悲者。悲其闻之晚矣。然
利有二义。修桥补路。建寺装像。斋僧布施。此为人
天福果。世间之因。是名小利。所谓念佛者。具足智
慧。超凡入圣。此为出世间上上之因。是名大利。所
以世尊赞颂极乐国土。为有不可思议功德。
△六方诸佛同声钦仰 东方。】
「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
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亦有者。承上文而言。非独释迦佛赞叹。乃千佛万
佛。无量诸佛。一时异口同音。赞叹净土法门。实有
不可思议功德。是利中最胜之利。如果遵奉念佛。
获无尽利益也。因斯感格此法。亦用赞叹。令人常
当谛信。而勿疑也。或问曰。凡经论十方者。必以东
方起首者。何也。答云。东方震卦。属木。如四季以春
434-A¶ 第 930c 页 X22-0930.png
为首。生生化化。尽属以春转头。乃东方长养万物
之源。则如世尊。凡遇教化者。必先告其舍利文殊
须菩提菩萨等。以智为先也。又问曰。既言四维上
下。独不举中央者。何也。答云。释迦佛道场于娑婆
世界所居为中。如世人常语。即云前之后之。左之
右之。俯之仰之。成六方也。
阿閦者。此云不动。尊法身也。
须弥相。大须弥。须弥光。此三佛名者。皆同妙高万
德圆融。妙高者。超过诸佛果位故。光者。并表解脱
般若智慧也。
妙音者。语音圆妙。凡说法音。皆众爱故。经云。如是
等者。佛难尽举。以恒河沙数比也。恒河。又名殑伽
河。在西域。佛居所近。是河其沙细而多。佛每说法。
乃无量之言。即此河沙比耳。
△现相表真。】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其国者。诸佛所住之国。各各出广长舌者。云多劫
中。以清净口。常于三千大千世界中。互相赞佛赞
经。护令众生断诸疑惑也。今人可知此法。实为最
尊。故佛佛坚持。皆以无间说。各为劝信之至也。
△发言劝信。】
「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
切诸佛所护念经。」
【说诚实言者。佛语从无虚诳。所谓实言。惟愿众生。
434-A¶ 第 931a 页 X22-0931.png
当信断疑。当知念佛。非惟本师释迦护念。而十方
诸佛。同此护念。经云。称赞不可思议功德。连下十
六字。此经之原名。上文赞佛。下文赞经。今人真实
深信。能具大愿力。念佛佛念。打成一片。只知诸佛
称赞净土。除人疑惑之恩。实为化育情深。无可酬
报。
△南方。】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𦦨肩佛。
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日月灯者。此表三智也。一者一切智。能知能解。二
者道种智。凡差别道种。分别无谬。三者一切种智。
能于佛智中。双照自然。具足三智故。
名闻光者。此云名称普闻。如光遍照。
大𦦨肩者。此表二智。一者权智照事。二者实智照
理。事理炳然。双照不昧。如肩发𦦨。担荷一切佛法。
即有肩义也。
须弥灯者。须弥乃众山之王。如灯普照四天下。谓
佛光广照。亦如是也。
无量精进者。有二义。一者时无量。即是常义。二者
事无量。即自利利他智行无边也。又云南方离卦。
属火。为夏。火者内暗而外明。是寂而常照也。佛光
明彻。真知不昧。灵𦦨何穷。自巳心光觉照。一切不
从外得。故经云。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
△现相表真。】
434-A¶ 第 931b 页 X22-0931.png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发言劝信。】
「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
切诸佛所护念经。」
【△西方。】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
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
佛。」
【无量寿者。此与本佛同名。所以回向文有云。同名
同号。大慈大悲。接引导师。非但他佛。同名无量寿。
人若入不退地。亦可名为无量寿也。
无量相者。相好无尽。或现三十二相。或八万四千
相。或尘相等相。因佛福德无量。相亦无量。昔志公
禅师。现十一面观音。绘者不能举笔。何况佛相乎
无量幢者。功德高显。喻之如幢。极高显无量也。
大光。大明者。并喻佛智。自行化他。破障断惑也。
宝相者。相好如宝。可尊可贵也。
净光者。智光清净。譬如镜体能鉴形也。又云西方
兑卦。属金。为秋。良以真如本体。湛若虚空。绝点纯
清。乃云佛灭多时。古佛瑞现。
△现相表真。】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发言劝信。】
「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
434-A¶ 第 931c 页 X22-0931.png
切诸佛所护念经。」
【△北方。】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𦦨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
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𦦨肩者。解见前文。前虽多一大字。其义则同。
最胜音者。佛音极好。一切音声无能及也。
难沮者。佛德坚密。不能坏也。
日生者。佛光出现。如日初升。此谓众生本觉。覆在
无明。如大夜中。日光不现。人沾佛光。破惑显智。始
觉朗照。如日东生也。
网明者。智如宝网。遍照一切众生也。又云北方。坎
卦。属水。为冬。收藏万物。成终而成始也。今则百千
法门。同归方寸。无边德用。总在心源。觅之。则无相
无形。出之。则无穷无尽。本来具足。不假他求。是故
众生心。即名如来藏。
△现相表真。】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发言劝信。】
「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
切诸佛所护念经。」
【△下方。】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磨佛。
法藏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师子者。能伏群兽。如文殊狮子。普贤白象。降龙伏
434-A¶ 第 932a 页 X22-0932.png
虎之意。名喻狮子。游行无碍。犹如世尊。凡圣独尊。
出入三界。自在无碍。如来说法。天魔外道无不信
服。今表狮子一吼。百兽畏惧也。
名闻者。义解同前。今名虽少一光字。不异其德。
名光者。名如日光。无所不照。以名显光。如何弥陀
佛光名。普照十方三世。无所障碍也。
达磨者。此云法。执持正法。令人皆證法身也。
法幢者。佛法高显。人天仰之为宗。邪魔外道。望之
而伏。所以名如幢也。
持法者。善持如来中道妙法。流通三界。使不断绝
也。或问云。下方者其下落在何处。答云。昔文殊菩
萨欲取一钵。即遥垂右手。过下方四十二恒河沙
世界而获。今谓更过下方。不可说恒河沙世界。亦
非为尽。譬如持竿探海。欲穷其底。终不可得。但此
说。人亦难信。乃告曰。自性光明。即如来光明幢。以
光散于四维上下。譬喻日光照于天下。其光何可
量也。所谓性光如是。不妨云下方遥之又遥也。
△现相表真。】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发言劝信。】
「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
切诸佛所护念经。」
【△上方。】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
434-A¶ 第 932b 页 X22-0932.png
大𦦨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
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梵音者。佛音清净。唯以一乘法。化导众生。纯一不
杂。具足清净法相也。
宿王者。月为宿王。所谓月乃众星拱之。佛喻月者。
所谓众生皈依也。
香上者。其香普薰无量世界。最上无比故。凡天人
修罗外道。二乘之香。无能及也。
香光者。其香发光。能断相灭秽。破幽暗。省智慧。具
足众善也。
大𦦨肩者。义解同前。是佛之名屡出。可谓古佛同
名同号。无量无边也。
杂色宝华严身者。积功累德。万行因华。助显庄严
法身也。
娑罗树王者。此云坚固不异。三界独胜也。
宝华德者。佛德如宝华。永无彫落也。
见一切义者。诸法之义。无不知也。
如须弥山者。须弥为众山之王。如佛众圣之尊也。
又云。佛之道德。仰之弥高。量莫能尽。言言显性。体
绝攀缘。情空心净。极乐益甚。非仗持名功德。若于
虚空界中。觅求自性。如接竹点天。欲至其巅。终不
可得也。
△现相表真。】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434-A¶ 第 932c 页 X22-0932.png
【△发言劝信。】
「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
切诸佛所护念经。」
【以上六方诸佛共赞者。亦是法藏比邱本愿云。我
作佛时。名闻十方无央世界。诸佛各于大众之中。
称我名号。令人生我国土。皆得作佛等愿。故今成
佛。如其所愿故。今人可知念佛。求生极乐之法。实
非虚事。所以六方诸佛同声钦奉赞叹。所护念经。
当信本师慈父释迦世尊。格外施恩。指归净土之
说。千生万劫不闻之闻。今既闻巳。当要建法幢。立
宗旨。挺起脊梁。将此一句佛号上。决了生死。同登
彼岸。则主伴交成。不期而自会。非惟不负诸佛出
广长舌。即是报佛深恩。若人出一恶言。阻人念佛
罪若河沙。何故。一切诸佛赞叹西方。普愿人人成
佛。人若未悟其源。口出疑谬之语。即名谤法。即谤
一切诸佛。其过岂可免欤。
△徵省所赞。】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释迦佛。所赞极乐者。惟以不可思议功德也。其下
云。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之八字者。其意云何。要知
诸佛。同声赞叹西方。护念此经。实为尊佛之教。钦
敬故也。经云何故名为者。乃世尊倒装文法。因为
六方诸佛。加恩至嘱时人。闻是经者。不可忽也。故
佛反覆追问一句。亦谓不可忽也。其闻而信受。坚
434-A¶ 第 933a 页 X22-0933.png
固不移者。如明时。文学唐体如。兰溪县人。天性仁
孝。博览经书。一日觉世无常。倾心至道。参云栖。受
念佛三昧。遂笃志西方。力行十三年如一日。忽于
冬日谓诸子曰。新春十一日吾行矣。至期。盥浴更
衣端坐念佛。如入禅定而逝。又陈朱氏。嘉定县人。
浚川居士之室也。孝慈天植。素向三宝。年八十一。
其子参云栖归。导以念佛往生。遂笃志净业。越二
载示疾时。便云有二青衣童子在此。即端坐。因伊
子固劝随寝而迦迎户仰卧中堂。尸忽自转向西。
可谓诚感所致也。其时皈信云栖莲祖。念佛往生
者颇众。真是一时净业之盛。乃优昙华千年一现
瑞。此惟闻经珍重。不忽遗训故。因有此等善人。一
切诸佛。至今尚护念此经。
△闻持获利。】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
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
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闻是经者。叠省上文所示正法。必以信愿行力。持
名往生等义。于今重受诸佛授记。更应受持。缘为
世人。得闻此经。及闻诸佛名者。大非易事。巳闻受
持。能顺佛旨。须知念谓系念。令不退转。方證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又云。阿者。无也。耨多罗者。上
也。三藐者。正等也。三菩提著。正觉也。即佛果号。时
人若得念佛三昧。亦名入此果号。便获灵灵独照
434-A¶ 第 933b 页 X22-0933.png
了了常知。不增不减。无得无失。菩提即我。我即菩
提。尚无有进。云何有退。咄。
△因嘱起信。】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皆当信受者。此是第三回重劝。有判此处。既属流
通正宗。因为上文所示。正念授受持名往生。然则
前文。两次皆所劝愿。今复劝信。人既念佛须要信
必实信。实信则愿愿实行。然此劝。乃一经之纲领。
是传法之要源。佛恐众生信心不固。重重劝愿劝
信。深为现前大众。以及未来一切众生。信须实信。
良以一佛亲宣。即当谛信。况诸佛同赞更何疑耶。
佛说此经。始终意在信愿行三则。此三则。缺一不
能往生也。巳知佛恩重重加赐。真慈悯故。大慈悯
故。或问曰。有等人。虽在昏寐中。假使劝著痛处。尚
还不信。何也。答云。不信佛语者。乃恶道中来。馀殃
未尽。所以愚痴不醒。未当解脱故。此人业尽。必亦
生信。昔有张善和。杀鸡为业。临终地狱现前。发极
十称念佛。即生莲界。故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此
人起信。实心实行。便遂其愿。今人起信。信无实行。
故而佛又劝信。以信为进。若高齐和尚云。若有信
忆二字。佛不离心。有称敬二字。佛不离口。求生净
土。须要有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信佛名号。
则诸佛救护。必须心常忆佛。口常念佛。身常敬佛。
如是深行。任意早晚。终无再住阎浮之恋。此是策
434-A¶ 第 933c 页 X22-0933.png
发信心。最为切语。实信。实迹之人。赵州祖师。八十
又行脚。思照法师。禁语四十年。耑心念佛。智者大
士。昼夜弥陀十万声。鸟长国王。万机之暇。三十年。
每日六时念佛。更有古人几十年。胁不沾席。或几
年不坐床橙。以上皆是正宗祖师。至今人犹钦仰。
若非实信。焉能如是。故云信巳而领袖不忘之谓。
信而不受持者。犹不信也。今人若作如是信者。念
念自念。不念而念。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则此祗园
妙旨。千佛元谈。一时受毕。
△随愿得生。】
「舍利弗。若有人巳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
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于彼国土若巳生。若今生。若当生。」
【上文嘱附。信者起行。今言信巳生愿也。巳愿今愿
当愿者。过现未三时也。举三时者。言其巳发愿人。
无一不生也。巳愿巳生者。世尊说经之前。有人求
生彼国。皆得生矣。今愿今生者。正乃佛住世时也。
当愿当生者。则闻经巳后。至于今日。后之又后也。
先言不退菩提。后云往生。而谓巳发愿人。即现世
巳顺觉路。当来必定成佛。今人如果把此一句佛
号。念念不忘。得能以心无心。无心以心。方许遍游
乐国。时时礼觐弥陀。或问曰。既云无心以心。何祈
生取。答云。因无其心。无生而生。是名巳生今生当
生。
434-A¶ 第 934a 页 X22-0934.png
△总结信愿。】
「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
生彼国土。」
【上言有愿必生。则因果历然。只恐不信人。则无愿
求生也。经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者。此乃
世尊第四回重劝。惟愿众生。巳信。巳愿。巳行。更嘱
巳往为则。以上重重劝说。应当发信发愿发行。云
有愿者。无一不生之说。焉可不信。焉可不愿。昔有
一声极佛功不唐捐。尚蒙佛度。何况信之至者。焉
有不遂其愿。是故世尊云。文殊信首。具足一心。普
贤愿王。不离当念。所以永明寿禅师云。劫石可磨。
我愿无易。
△巳赞诸佛。】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
【如我今者。称赞诸佛功德者。世尊于此不赞弥陀
即赞诸佛。人所难解。然世尊不云弥陀者。因一切
诸佛。及阿弥陀。同一法身。不在彼我上出言。秪说
佛佛智慧。力无所畏亦然也。审此理者。弥陀即诸
佛。诸佛即弥陀。虽赞诸佛。即赞弥陀。盖为弥陀即
在诸佛中也。故下文。则见弥陀与诸佛。同赞释迦。
所谓一切诸佛。同一法身者。世尊亦在其中矣。故
古人云。山林水鸟。皆有弥陀。人也弥陀。我也弥陀。
可知世尊出言。活之又活。全无捞摸。是道如是。世
所难信。然而众生不知世尊。此时著力出头露面。
434-A¶ 第 934b 页 X22-0934.png
秪愿人人脚跟著地。或问曰。诸佛同一弥陀。意则
可信。如何人我亦是弥陀耶。答云。古镜未磨。犹含
众象。
△为得道难。】
「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
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
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
【佛佛互赞。表此净土法门。决应信受。即此念佛之
法。若一佛所赞。亦当信受不疑。今不但释迦佛赞
于祗园。乃诸佛赞于六方。可见本师彼佛互相赞
叹。岂非超生脱死最要法门。是故世尊。再四叮宁。
多方训诱。恩喻慈母。善权方便。委曲就机。仁德洪
恩。普润万类。利物利人莫若世尊。经云。能为甚难
希有之事者。唯世尊难行而能行。此出诸佛极赞
世尊超贤越圣。天上天下。卓然独擅。所谓能于此
土五浊世中。常度众生。佛之全德。实难报答。
五浊者。一曰劫浊。众浊交凑。人寿增减。不定生灭。
非恒證常也。
二曰见浊。诸见炽盛。执断执常。即失中道。非正知
正见也。
三曰烦恼浊。愚迷爱著。感召三灾。非清净心也。
四曰众生浊。恶名秽相。轮回众苦。非诸上善人同
为一处也。
434-A¶ 第 934c 页 X22-0934.png
五曰命浊。以此命根。而失初心。刹那背世。非同极
乐国人民寿命也。于今众生。可知五浊犹如罗网
稠林。缠缚屈曲。不能出离。混乱真性。常受苦逼。幸
蒙本师恩降五浊界中。剔除人苦。引登彼国。非惟
世人应当感激。即诸佛甚为欢喜。故而一切诸佛
称赞净土法门。世所希有也。今人夙有善根。因缘
会聚。见者闻者。即是亲身蒙佛授记。再不顶戴奉
行。仍没苦海。未免累佛。永远住于秽土。罪非小矣。
△说法更难。】
「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前是人中难事。今是难事中难事也。良繇净土法
门。一切世间之所难信。佛于尘世得道。复于尘世
说此正法。以度众生。又难中难也。是谓第二重难
事。明示利他功德不可思议。非惟法不受纳。反有
多疑。所谓难谓众生心。众生苦尘劫。所言难信者。
略举有十。今居秽土。死灭心安。乍闻彼国清净庄
严。疑无此事。难信一也。纵信彼国。又疑十方佛刹
皆可往生。何必定生极乐。难信二也。纵信当生。又
疑娑婆之去极乐。十万亿国之外。云何极远而得
往彼。难信三也。纵信不远。又疑博地凡夫。罪障深
重。云何易得往生彼国。难信四也。纵信得生。又疑
生此净土。必有奇妙法门多种功行。云何但持名。
号。遂得往生。难信五也。纵信持名。又疑持此名号
必须多历年劫。乃克成就。云何一日七日。便得生
434-A¶ 第 935a 页 X22-0935.png
彼。难信六也。纵信七日得生。又疑七趣受生。不离
胎生卵化。云何彼国。悉是莲华化生。难信七也。纵
信莲生。又疑初心入道。多涉退缘。云何一生彼国。
便得不退。难信八也。纵信不退。又疑此是接引钝
机众生。上智利根不必生彼。难信九也。纵信利根
亦生。又疑他经或说有佛。或说无佛。或有净土。或
无净土。狐疑不决。难信十也。如是难信。一切世间
皆是难信也。不但恶道难信。而人天犹或疑之。不
但愚迷难信。而贤智犹或疑之。不特初机难信。而
久修犹或疑之。不特凡夫难信。而二乘犹或疑之。
故曰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今于此世演说此法。是
犹入裸形之国。宣示威仪。对盲眼之人。指陈黑白。
此之谓难。故谓利他功德不可思议也。今人难信
者。则因自性未明。终无凑泊之故。若非世尊开示。
则万古永同长夜。所谓念佛求生彼国。见不信者
之自弃。能信者之有缘。虽今不信。一历耳根。永为
道种。人欲了生脱死。当知自性。然自性不可以有
心求。不可以无心得。不可以语言造。不可以寂默
通。离四句。绝百非。空里栽华。波心踏月。无汝措手
足处。真是难信之法。而能信者。岂不难哉。
△总结难事。】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述诸佛语。重为申明。见此二难。故多烦示。然古佛
434-A¶ 第 935b 页 X22-0935.png
不虚为赞辞。今佛非滥膺美誉。实语实行。两相符
合。万代众生。当谛信而勿疑。感恩而无巳者也。佛
恒婆心苦切。反覆叮咛。所谓得道之难。得小果。犹
未为难。得无上菩提。是以难也。说法之难。说其易
信者。犹未为难。今说难信之法。是以难也。可知世
尊备历艰苦。为我等故。行此难中难事。一至于此。
闻斯难者。皆应喜悲交集。感极呼号。声震三千大
千世界。勇猛精进。思报佛恩。欲报佛恩。不越二事。
一者自利。于此尘世。力行此道。因得往生。二者利
人。于此尘世。复劝诸人。共行此道。同得往生。若人
不息勤苦。亦是难行而能行。即佛之子。决定念佛
能了生死。一心不移。久久如是。必至心佛双融。境
体自空。则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心外无佛。佛外无
心。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重举听众。】
「佛说此经巳。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
罗等。」
【法必流通。佛所说法。为普度众生故。复列众者。经
初明众听法。经终明众受法也。所云流通者。流者
下澍。通者不壅。若无人传。则不流。流者不住。传之
遇障则不通。通者不塞。普度者。流通十方以及三
世。非仅为一处一时之众生也。是此难信之法。唯
智能信。所以始终首举舍利弗。以智当机流通也。
不言菩萨者。摄比邱中故。阿修罗者。此云非天。无
434-A¶ 第 935c 页 X22-0935.png
天行故。等者。八部六道一切众生也。问曰。修罗至
为凶顽。何能执持圣号耶。答云。鬼畜尚解皈依。修
罗岂不信受。况每见诸经云。修罗闻道解脱。举莫
能尽。此土众生。性确柔软。然说至修道力行。更多
刚强难伏。以致权实教化。反多众苦。如若今人。一
闻顺命。颠头会意。则如此经。未呼舍利弗。巳毕全
文。何待妙首白槌。双林抚尺。然后名为说法竟也。
是故升堂入室。大众无增。鼓寂钟沉。人天不减。
△明悉奉行。】
「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欢喜者。庆所闻故。信受者。领所闻故。作礼者。重所
闻故。去者。闻巳则退而修持也。即前云三资粮。及
三慧也。所云庆所闻者。多劫飘零。正以未闻此法。
今知持名往生。可谓沉疴枕席忽遇神方。久客他
乡。乍闻家信。忻幸不胜。故云庆也。领所闻者。信之
不疑。受之弗失。如奉王敕。如遵父命。故云领也。重
所闻者。中心感激。五体翘觐。如蒙至极之恩。拜谢
无巳。故云重也。修持者。古人进而闻道于师。退而
修道于巳。非如今人入耳出口也。三资粮者。如上
闻而信。即信资。信而受。即愿资。受而去。即行资也。
三慧者。闻即闻慧。欢喜信受者。即思慧。去而修持
者。即修慧也。此经之要。信受根本。因信种诸善根。
愿生极乐。皆得往生。次第作佛。所以佛告弥勒菩
萨。今此净土法门。嘱付于汝。于大众中为他开示。
434-A¶ 第 936a 页 X22-0936.png
当令书写执持。于此经中生导师想。当令汝等救
众危苦。是故我今为大嘱累。于后诸经悉灭。此经
独存。念佛一门广度群品。则诸经巳灭而不灭。即
是以一存馀。流转无尽。正总持之谓也。一切众生。
应常珍重恭敬。信受奉行。经所在处。如佛现在。
△结释咒意。】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
【释咒意者。以咒附经。经得咒而弥显。以经先咒。咒
得经而愈灵。交相为用。应结释也。此咒详见不思
议神力传。持此咒者。灭罪往生。故以拔业障生净
土为名。陀罗尼者。此云总持也。总持者。法无遗失。
此经之名不思议功德。持咒持名。即得往生极乐
世界。故此咒同名不思议功德也。】
「宋元嘉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宋乃南北朝国名。元嘉者年号。天竺者西域国名。
求那跋陀罗。此云功德贤。
咒曰。】
「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哆地夜他阿
弥利都婆毗阿弥利哆悉耽婆毗阿弥哩哆
(七)毗迦兰帝(八)阿弥哩哆(九)毗迦兰多(十)伽弥腻(十
一)伽伽那(十二)枳多迦利(十三)娑婆诃(十四)」
【凡诸佛所说咒者。即名心印。佛之秘密心度人记
事。即今人所谓暗号也。自古译师。将唐言记音不
记义。故无注解。中华人诵持咒者。如对佛说些西
434-A¶ 第 936b 页 X22-0936.png
方乡谈。虽巳不知咒义。佛若闻之。便觉众生语言
朗朗。拜告无既。即以救护。故人所诵往生咒者。阿
弥陀佛光覆人顶。日夜拥护。无令冤家而得其便。
则如念佛人。有白泽神。常护其身。光照四十里。诸
邪不能近也。所以念佛人。现世常得安稳。临终任
运往生。是故经咒相联。正乃显密圆通。无理不备。
无利不周。幸蒙世尊。昔垂恩教。念佛一法。非独古
时僧俗。持名往生彼国者。难以尽举。即今
盛朝中。如杭州慈云寺柏亭法师。继有若水思齐法
师等。耑修净业。皆获往生。有传可据。予之目睹者。
如南京华山文海律师。品行高洁。名重四方。一生
牵众。昼夜念佛。年至八旬。一日众见木佛放光。师
辞众坐逝。又淮安府闻思寺巨洪律师。戒律精严。
念佛放生。如遇飞虫扑水。必以救之。四十年。日夜
佛不离口。以致废寝。年至七十馀。预知殁期。念佛
坐脱。又嘉兴普明寺迥尘宗师。常于十方。明讲内
典。不倦化人念佛。师乃熟睡时。佛声不绝。凡见弟
子曰。愿尔等。为我终时念佛。助往西方之嘱。师高
年神爽。一日微疾而逝。眼开如生。诸弟子闻师西
归。日晚始齐。议了师愿。同声念佛片时。师目自闭。
又秀水县人。村居九里汇。陆洪勋。医业为生。并不
计利。若遇贫困者。反施财调治。素性蔬食仁孝。力
劝合门戒杀放生。日诵金刚经。坚心念佛。年至七
十馀。一日微。盥沐更衣。命嗣中堂设座。令家眷
434-A¶ 第 936c 页 X22-0936.png
男左女右。两旁侍立念佛坐化。以上前辈。若非实
心净业。焉能如是。更闻远近僧俗念佛。临终异为。
颇得嘉名者。甚多矣。因未考实。故不记载。适有人
云。秪信念佛。而不信往生彼国者。何故。因历见念
佛人。日常称行善事。至于终时。则属寻常而巳。嗟
乎。彼虽念佛。口言善事。犹小善而且少。不知彼心。
不可对人言事。更多矣。况念佛尚未一心。焉同古
人一例也。如果纯善一心念佛。以致觅心不可得。
觉性不有不无。是登净土。今我福轻障重。念
佛日浅。而后佛恩不降者。惟祈巳赴极乐国中。诸
上善人。怜悯我等。勉赐慈光接引。庶不虚望托化
运域。至心翘企。遥空拜祷。】
* No. 434-A
按佛说弥陀经。旧有注本。曾访购二十馀年不
可得。行世者惟莲池大师疏钞。圣经高妙。疏解
精深。而初学读之骤难领会。不揣愚昧。手
缉易晓净土语。兼采龙舒居士净土文句。并录
诸师贻训。集成一部。名曰直解正行。间参以臆
说。譬登高行远先为卑迩说法。览者易于通晓。
若欲参经妙旨。自有疏钞在。乌敢赞一词。
乾隆甲辰夏日磬山裔孙敬识书于观西楼